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时间:2023-06-12 14:4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第1篇

论文摘要:次贷危机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在当前这种出口需求紧缩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刺激内需,对于现阶段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7年 4月美国全面爆发次级按揭贷款危机 (简称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后来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并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次贷危机 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出口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次贷危机还导致全球股市震荡,中国股市也出现 了巨幅震荡和急剧下滑,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2008年 l1月,国务院提出2010年底之前投资 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 10项措施。在当前这种出口需求紧缩的‘隋况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刺激内需,对于现阶段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扩大国内需求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当前首要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未实行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会为经济的平稳增长提供一个有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能够进一步拉动更大的投资需求。根据世界银行最近一份权威报告显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投资需求系数将达到 3.1~3.8,即政府对于基础设施每投入 1美元,就能拉动社会投资需求 3.1~3.8美元。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比重,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进而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而且在投资过程中还能将一部分投资转化为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总体水平。通过这种轮番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全面增长,为战胜金融危机提供保证。

2.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克服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在助推地区经济起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某些地区开发获得成功,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近年未的大规模建设,我国基础设施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某些地区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因素仍未消除。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这些地区实现新的跨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更加紧迫。

3.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城市化水平还较低,目前仅有3 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 70%~90%的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平均 45%的水平。这种状况导致城市发展缺乏后劲,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和整体利用水平的低下,束缚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增进城市与周边乡镇的连接,进而充分发挥市区经济的带动效应,有效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4.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变我国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升级。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其配套建设中,如高速铁路、通信网络等建设,就需要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产品,配套研发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让更多的技术更新换代,这将促进高科技成果加快向生产领域转化的步伐,从而也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转贴于

二、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领域分析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许多方面,为此,不能搞“一刀切”,要针对实际需要有重点、有组织、有步骤地重点发展一些关键行业。

1.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载体。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业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以及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对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间、各国间的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发展 的经验表明,铁路干线对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极强。如 日本的北海道干线,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干线法国的巴黎一里昂线,我国的哈大线、京广线、京沪线、陇海线,都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轴线,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将会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大发展,这是被客观历史证实的经济规律。进入“十一五”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交通设施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在现阶段必须加大交通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2.通信行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大力发展通信行业,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通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的今天,各类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各界对信息交换的需求俞加旺盛,发展通信行业有利于促进高新信息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3.电力行业

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开发程度较低,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尤其是电力行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电源结构不合理,水、火、电比例失调 ,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不合理。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国家电网线路停运330多条、输电杆塔倒塌 196处,导致我国南方大面积断电,同时致使国内南北铁路 电气化大动脉的中断。加大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力行业结构调整,既可弥补电力行业薄弱环节 ,拉动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发展,又可增加电力供应,促进城乡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4.农村基础设施领域

与城市相比,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尤显薄弱。按照国家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要逐步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特别是要加强支撑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农业人口大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非常重要 的战略意义。

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对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资金筹措问题。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分析发现在现阶段宜采取如下途径来进行资金筹措。

1.由当地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

美国有许多州早已采取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的资金筹措办法,而且施行多年实践检验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通过发行债券,可以筹集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需的投资额。同时,由于其具有追索偿还权,还会激励当地政府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实行 B0T融资方式

通过BOT融资方式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大企业的雄厚资金和先进 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基础设施项 目投资的完成,而且由于在合同或协议中规定了在一定期限内由外方来经营并由其自身来承担经营中的风险和损失,这样就可以迅速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发展。

3.鼓励私人进行投资

研究表明,未来私人投资将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这将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国外,私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一般占全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 12%~ 18%。在阿根廷 ,私人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则高达70%;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直有私人参与除供水之外所有基础设施部门投资的传统;在菲律宾,私人投资也高达 40%。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作法,放开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资金筹措限制,鼓励私人参与投资。

4.发行股票进行融资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和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建设网络强区目标,坚持信息基础设施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地位,合理统筹利用公共资源,加快免费开放力度,做深做透“社会塔”“通信塔”互转的共享大文章,用5G技术进一步推动行业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助力区“5G产业体系”定位落地。

二、总体目标

为实现2020年5G网络全面商用的目标,按照《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和5G网络全覆盖的要求,分三阶段完成下列任务:到2020年底,完成100座基站建设,实现城区及一体化示范区5G网络基本覆盖;到2021年底,完成200座基站建设,5G网络向农村延伸,镇及行政村基本覆盖。到2022年底,再完成200座基站建设,全区5G基站达500个,5G网络区域范围全面覆盖。同步完成通信机房(核心机房、汇聚机房、基带机房、基站站房)、通信管道及光缆线路、光缆交接箱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统一5G站址建设

1、政府全额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公共机构办公场所的经营管理人有义务协助公司依法在该场所从事5G基础设施建设,并为接入提供便利条件。

2、规范项目征地签约、收费主体。项目土地征地协议统一与区土地和房屋征管中心签约。公司应积极主动和当地政府沟通,配合当地政府做好相关保障工作;通信设施建设项目单位应规范施工,所在地政府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纠纷阻碍,保障项目的正常施工及交付。

3、在市政府统一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一塔(杆)多用、综合复用”的应用效益。区公安、市政、城管、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向市公司开放所属的市政路灯杆、交警监控杆、公园灯杆、电力塔、管道等塔(杆)资源,让“社会塔”成为“通信塔”。市公司统筹负责塔(杆)资源的技术改造,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完成5G多功能杆塔应用部署。

(二)实现5G“四个同步”

行政区域、商业楼宇、住宅小区等新改扩建项目要将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的站房、管线、引电等)纳入配套基础设施同设计、同规划、同施工、同验收。将5G等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有关规划设计和预留安装条件作为审查的重要内容,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系统,实施统一规范管理。确保建设项目充分预留移动通信设备机房、天线位置以及建设项目用地红线内的通信管道、设备间和建筑内配线管网。

(三)加强5G设施保护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动或者迁移通信基础设施。因公路、铁路、城市道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原因,确需改动或者迁移的,原则上应当与移动通信设施所有人协商。改动或迁移的,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的原则,确保通信服务持续畅通。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消除公众对5G基站电磁辐射的片面认识。打击盗窃、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5G网络设施设备安全。

(四)推进5G广泛应用

推进基于5G网络的应用服务,加强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城市管理、应急指挥、智慧医疗、文化旅游、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公司要面向社会各行各业全量开放通信资源,提供塔杆、通信、电力保障能力,构建开放共享大平台,让“通信塔”成为“社会塔”。市政、城管、公安、森林防火、环保、气象等单位,在监控监测等信息化项目建设上,可优先使用通信资源。要加强项目建设方案的审核,避免城市塔杆重复建设。

(五)简化5G建设审批

进一步简化优化5G建设中涉及的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交通道路、城乡建设(园林绿地)等行业审批流程,探索建立并行审批联审联批机制,压缩审批时间,提升审批效率,充分发挥规划指导作用,纳入行业规划的5G建设要减少审批要件,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加强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意识。

(六)强化协调配合

成立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公司、区有关部门及各镇、高新区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区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统筹推进全区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经局,具体负责统筹调度、综合协调等推进工作。办公室定期召开5G项目建设推进会,通报各区域5G建设进度,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区委宣传部:负责加强舆论引导,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积极消除公众对移动通信发射塔电磁辐射的片面认识,引导广大群众尊重科学,提高对社会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

区科经局:负责对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进行指导,牵头协调解决建设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区发改委:负责将我区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重点项目计划。负责协调区内供电部门保障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用电需求,在电力引入方面给予有力支持。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负责统筹考虑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短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的关系,将区域内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等相关规划做好衔接。在具体基站规划审批中,向公司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审批。

区交运局:负责为现有道路、在建道路和规划道路沿线规划建设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提供支持。

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协助办理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审批手续,强化辐射日常监管。

区农业农村水利局:负责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为移动基站建设提供站址资源。

区公安分局:负责加强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保护,严厉打击盗窃、破坏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通信设施安全。

区城管局:负责依法维护行政执法区域内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单位的合法建设行为。

区住建局:负责加快开放住宅区商业楼字、公园以及路灯、绿地、道路指示牌等公共设施,用于支持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和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

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负责带头做好政府机关楼面的开放工作。

区土地和房屋征管中心:负责全区基站建设土地征用及协议签订指导工作。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现状;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042-02

1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快速增长

城阳区在1994年至2006年间,各项市政需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其中,用电量年均增长12.8%,邮政总业务量年均增长89.7%,固定电话用户数年均增长62.6%,数据及多媒体用户数年均增长117.9%,移动电话用户数年均增长84.9%,有线电视用户数年均增长92.6%。各类需求中,用电、用水等的基本需求较为平稳,通信需求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居民燃料由高污染的燃煤过渡到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2003年区城开始使用清洁安全的管输天然气。这些情况表明该区的城市基础设施需求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2 满足现状需求的完整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城阳区建区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受到重视,并得到大力发展,形成了由给水、排水、电力、燃气、供热、通信、环卫、防灾等专业系统组成的较完整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目前基本满足现状需要。其中,供水系统主要以区城和八个街道为中心构成,排水管网系统在区城和机场周围较为完整,由220KV/110KV/35KV/10KV电网构成的供电系统涵盖全区,燃气系统由区城为中心的管输天然气系统和覆盖全区的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系统组成,供热系统由以区城和民营工业园为中心的集中供热系统和各企事业单位自备的分散供热系统组成,由邮政、电信和广播电视组成的通信系统覆盖全区。完整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为城阳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基础设施建设水准较低的主要表现

功能存在薄弱之处。燃气仍以分散的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为主,集中的管道供应普及率仅仅才1%。供热方式仍以分散式为主,锅炉容量小,热效率低,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通信仍以传统业务为主,与新技术紧密结合的新业务普及程度还非常低,网络整体水平相对比较低。

布局分散,系统小而全。城阳区城市空间和产业空间主要是一种分散式的发展模式,而城市基础设施一直是以一种跟进式的方式配置,即先有需求,后行配置,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小而全的分散式布局。目前,城阳区除区城等中部地区较集中、规模较大外,东、西部地区多是以各街道(或村)为单位形成,各子系统相对独立,多未形成互联互通。

专业发展不平衡。城阳区基础设施各专业中,给水、电力、通信等专业系统得到了大的发展,排水、燃气、供热、环卫、防灾等专业则相对滞后。专业间的失衡,导致难以形成高效协调的专业协作;给排水系统无法实现合理循环,水有进无出;能源系统中,燃气应用面窄,供热普及率低,电力长期担负很大的压力,缺乏代用的能源,电力高峰差居高不下;垃圾处理没有与能源建设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和资源水平很低。

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城阳区基础设施建设仍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基础设施投资数量多、周期长、风险大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它投资主体的积极进入。市、区、特别是各街道受到资金、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很难实现高层次的基础设施建设。

4 城市发展趋势分析

城阳区在青岛市快速发展的宏观趋势推动下,正处于大力发展的新阶段,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结构转换期,未来的发展将从“量”的扩张转换到“质”的提升。在空间发展上,城阳区将成为未来青岛市城镇空间的重要地域。随着青岛市整体城镇空间布局的逐步推进与完善,未来城阳区的发展将更多的参与到更广阔空间的发展中。

5 未来发展目标

(1)水源与给排水系统。①水源:对地表水、地下水实行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合理调度、综合利用。②给水:本着集约化发展的原则,对现状以村、镇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供水格局进行整合,逐步形成区域性的集中供水,实行给水系统的互联互通,统一调度。③污水:按照“雨污分流,分区排放”的原则,建立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根据河流分布、地形地势特点,将全区划分为4个污水处理系统。工业废水内部治理应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相结合,加大污水资源化力度,鼓励工业、市政和居民清洁冲刷、绿化浇灌使用回用污水等。④雨水:该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比较平坦,排水坡度较低,根据全区河流的分布、地形地势特点,本着就近排放的原则布置雨水系统,同时结合道路建设建立健全雨水管网。

(2)能源系统。进一步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充足、安全可靠、经济、优化的现代化能源供应保障系统。①电力:在尽量争取从市网获得电力供应的同时,结合城市集中供热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积极建设本地电源。②燃气:建立以清洁安全的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的燃气供应系统,逐渐覆盖全区。③供热: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建立以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为主的集中供热系统。

(3)通信系统。①邮政:以加快邮件传递速度为主线,提高邮政运输能力、内部处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全网综合通信能力。②电信:推进网络的光纤化、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综合化,建成具有通信能力强、业务类别多、运行高效、安全可靠、质量优良的现代化电信网,为信息化全面快速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以SDH技术为基础继续优化完善传输网,提高传输容量、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③广播电视:实现网络的全面覆盖,有线电视网建成满足电视、语音、数据等多媒体业务的宽带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综合信息网,达到电信运营级的网络标准。全面改造升级的广电网,建成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的宽带双向交互式网络,逐步实现全数字化信息传输和交换。

(4)环卫与防灾系统。①环境卫生:本着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全过程管理和源头控制。建立资源回收系统,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采用以材料回收、焚烧发电和卫生填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②综合防灾:贯彻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建成现代化、多功能、快速反应的城市综合防灾、抗灾体系。

6 未来发展策略

(1)区域合作策略。城阳区须认清其在青岛市乃至更大的区域范围中所处的地位,基础设施的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城市的大局,故在研究自身需求的发展时,还需密切关注周边区域的发展,同时在积极协助各类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争取市级、省级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得到更多的资源。

(2)集约与滚动发展策略。针对目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分散、规模小、档次低的状态,城阳区应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打破行政界线,推行横向整合,建立组团式的整体配置形式,形成统一的经营和管理体制,促进基础设施的高效集约化开发利用。

(3)基础先行与适度超前策略。城阳区应改变现状跟进式的基础设施配套方式,推进先导性的配置方式,即城市建设,基础先行。首先构筑起功能健全、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的基础设施体系,并在总量上适度超前,为城市建设发展的诸多不可预见因素留有余地,由此达到夯实基础,提升土地价值,营造有利的投资环境,提高竞争能力的目的,促进城阳区发展从“量”的扩张的“质”的提升。

(4)专业协作策略。建立起完善的专业协作机制,通过高效合作,既可增强各自的功能,又可强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合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促进水源、能源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5)产业化发展策略。转变政府职能,运用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实行间接调节管理,分阶段逐步实施对政府投资或扶持兴建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委托建设和管理制。宏观上,在政府控制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微观上,加强监督协调,建立建设效益评价报告制度,防止重复建设,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有序进行。

(6)投融资市场化策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依靠社会资金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首先,政府财政应更多的发挥导向作用,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加大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重点地区的投资比重,使政府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其次,发展金融型、证券型融资方式,广泛融通社会资金;通过特许经营权,吸引外资、动员民间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7)制度保障策略。调整有关价格和收费政策,按照“受益者付费”的原则,在公众参与的前提下,通过高透明度的政策措施,制定合理的用户价格机制,形成对能源结构调整强有力的支持。

制定与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落实执法责任制,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完善执法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保持各层面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则册之间的高度协调。

参考文献

[1]邹德慈. 城市规划导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4篇

“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目标得以全面实现,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1.生产基础设施显著加强,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对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更新改造了中部粮食主产区的140处大型排涝泵站,“十一五”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加。“三电合一”覆盖面达到了近个县,受益农户达到了1.4亿户,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提高,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3850万个,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8.8%,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2.生活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民生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了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3.56万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了30.95万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41.56万公里⑤,全国乡镇公路通达率达到99.4%,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4.2%,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东、中部地区“油路到村”,西部地区“油路到乡”的建设目标;解决了118.5万户,573万无电、缺电人口用电问题;全国规模化养殖场中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4000处左右,全国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按计划达到10万个。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大幅度改造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31%和97.23%,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729个,占全国总数的95.5%,参加农民达到8.14亿人,参合率达到91.5%,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2个百分点,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二)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十一五”期初农田受旱面积为3.11亿亩,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4.39亿亩,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中等干旱年份灌区缺水300亿立方米,每年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二是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推广难以普及,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信息化程度低。由于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缺失,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农业生产成本也因此而提高。

2.农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攻坚难度加大。一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严重。全国还有超过1.5亿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由于长期得不到安全饮用水,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不良影响;二是农村道路建设路网密度较低,技术等级较差。农村道路建设中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问题严峻,道路建设技术和质量不合格,道路翻修问题突出,建养体制不健全,加大了农村道路建设的攻坚难度;三是一些偏远地区仍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全国尚有近1000万无电人口。

3.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供给薄弱点犹存。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上学难的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滞后。一些农村卫生机构运行质量和效率不高,发展滞后,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还很高;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电视广播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尚未全面覆盖,农村网络信息系统投入成本高、建设难度大,目前,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近1/3的人口,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5%②。

二、“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条件分析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条件

我国已经具备“十二五”期间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条件。一是国家支农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2083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98%,“十二五”期间国家“三农”支出将继续保持扩大趋势;二是农业获利空间进一步扩大,农业农村吸引投资的能力将逐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加工链不断向横向和纵向延伸,加工总量持续提升,农产品增值过程逐渐向农业农村加工企业转移,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新兴农业形态不断涌现,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环境将更加优越。新兴的生物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必然带来农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显著提升,从而将有利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和利用效率的提高。(二)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利条件

一是城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二元投入体系制约。在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下,我国形成了“城管城、乡管乡、城乡分离”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如地方支持农业支出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为7161.4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1.81%;二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民经济其它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国家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一直明显偏低,国家农业基建投资占同期国民经济各行业基建投资的比重仅为2.7%,中央财政在农业生产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共支出5335.4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10.69%,远远滞后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三是地方政府缺乏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动力。中央政府上收了农村基层的权力,乡镇政府财力的萎缩导致了相应的一些准公共品的供给责任逐渐淡化。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或者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单纯注重地方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短期增长而忽视地方的长期发展,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思路、目标与重点任务

(一)总体思路

围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依据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以纯公共品一类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中央投入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重视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渐向中小型基础设施延伸;依据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建设标准同城化为原则,集中力量攻克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点问题,循序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广度和建设深度。

(二)目标

以民生问题为中心,紧紧围绕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农村道路、农村能源、农村住房、农村医疗卫生和农村文化教育、农村通信和信息网络设施等基础设施问题,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科学实施农业农村生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巩固前期成果,实现新突破。

(三)重点任务

一是构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生产设施建设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分批次分阶段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落实农田水利设施的重建、改造、管护和运营工程;继续推进江河重要控制性工程及大江大河河道整治,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设施建设,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实施标准化农田建设,加大推行土壤改良的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括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重大病虫控制体系、农药和化肥使用控制体系、危险病虫检疫防疫体系和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在水禽主产区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相结合的联合育种机制,加强对引进水禽品种的评价和消化利用;继续推进互联网在农业生产和交易的普及和应用范围,提高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继续支持六大跨省粮食物流通道中的国家级节点项目以及重要节点的散粮接收、发放设施和企业信息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同时支持低温储藏保鲜、分选加工以及配送中心等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生活性设施建设的难点突破。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重点建设中西部地区贫困村的人畜饮水工程,按地方需求新建供水站,彻底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以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建设;继续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继续加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农村小水电建设工程投资力度,不断完善中西部农网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电力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循序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工程;加大对农村生活设施的管护力度,切实巩固农村生活设施建设成果;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切实夯实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重点工程,搞好学校规划布局,加大先进教学设备配备,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重视普通和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以县(市)区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鼓励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医院;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和网络建设村村通、“西新工程”(、新疆等边远省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农村重点文化设施和乡镇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

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改革措施

(一)调整分配结构,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破除传统二元财政分配结构,协调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其它建设的投资平衡,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是积极调整宏观政策趋向。应当及时地把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调整到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制定一套有的放矢而又切实可行的政策,在更加平衡的宏观经济增长的范围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给予更大的支持,从而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二是政府在财

力增长的情况下,要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和补贴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中央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对中西部地区降低配套比例,不断增加对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力度;三是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办法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共同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倾斜。(二)吸纳社会资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

依赖政府提高财政投入比例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地方投资为主体,群众集资投劳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格局。一是强化支农专项资金的监管。完善农业资金拨付使用制度,建立严格的支农工程项目管理监督检查机制,杜绝支农资金挪用、截留等现象的发生;二是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力量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通过创新引导商业银行涉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将部分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变为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综合运用对项目直接补贴和对银行招投标补偿两种运作方式,鼓励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来。

(三)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实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众多部门和诸多环节,须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实施项目建设。一是实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导责任制,完善组织领导机制;二是加强部门间、上下级间的协作与配合。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建立工作责任制,认真做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工作,积极主动做好协调服务;三是切实加强与本系统上下部门之间、同级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市乡村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建立整体联动机制,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四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5篇

国家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将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均需要应用先进的设计解决方案,实现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城市规划、通信、交通、国土测绘、燃气、电力、水暖等领域。为了能够满足这些领域的差异化需求,近日,领先全球的二维、三维数字设计软件公司欧特克(Autodesk Inc.)宣布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以面向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化设计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向协同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方向迈进。欧特克基础设施模型是基于数据库的、用于设计和管理大型基础设施以及配套系统的三维模型解决方案,可以覆盖从设计、施工直到运营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

在数字城市框架中,城市的主要街道、建筑物、绿化带都被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屏幕上,除了这些可见的地上部分,还有不可见的地下管网,包括电信、热力、自来水、污水、电力等错综复杂的管线。如果能把这些基础设施数据全部收集在空间数据库中,加以综合管理,必将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运营的能力。

国家测绘局表示,2009年我国将开展60到80个数字城市建设,并以数字城市建设为抓手,形成完整、功能齐全的数字中国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欧特克公司瞄准这一机会,将重点服务城市规划、通信、交通、国土测绘,以及与市政管线相关的燃气、电网、自来水污水等相关领域。

欧特克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王春文先生介绍说,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让基建设施不堪重负。如何提高效率,优化资源利用,确保基础设施的设计、运营、管理和维护的协调一致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包括中国在内在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基础设施信息的融合是大问题。工程建筑、交通运输、通信和公用事业、政府管理信息,这几大部分都是数字城市的构成元素,理想模式下的数字城市,能对这些信息一把抓、一手管。然而实际情况却常常是有一个应用就要建一套地理信息系统,造成资源浪费、基础信息重叠、标准不一。排除在这种困扰下,除了要完善政府之间的沟通机制外,作为“粘合剂”的空间信息技术也是关键。

欧特克地理空间产品线是衔接CAD与GIS的平台,欧特克现有的大量CAD数据基础为它在GIS领域的发展带来独特的优势,欧特克将在国内应用于基础设施模型(Infrastructure Modeling, IM)的最新解决方案。 无论是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还是设计智能化的电力、煤气或供水管网,或是安装和管理复杂的电信网络,IM都能帮助专业人员在可视化的环境中整合多维的设计信息、空间信息、建筑施工信息和业务管理信息,并进行模拟与分析,用协同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式,高效率地开展设计、施工以及维护管理,实现基础设施项目的可持续化发展。构成欧特克IM的主要软件产品包括 AutoCAD Map 3D、Autodesk MapGuide和 Autodesk Topobase等。

每个观看了数字城市三维影像的人都会觉得非常享受,但是从“视觉享受”到“业务吃透”是个漫长的过程。有了厂商的技术支撑,加上各个业务部门的共享诉求,相信数字城市很快就能脱下“花瓶”的外衣。

第6篇

【关键词】村镇 基础设施 建设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最近在进行《六安东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范围内包括院有的三十铺镇的镇核心区,以及部分村庄,在现状调研过程中,我们对现有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现状整理过程中,针对现有的基础设施情况,引发了一些思索。

1.概况:

研究范围:安徽省六安市三十铺镇核心区及部分周边村庄区域。三十铺镇作为原六安市市域所属的镇,在进一步的规划中将并入东部新城区。老镇区现有人口约8万人(包括流动人口)

2.现状基础设施情况:

三十铺镇现状基础设施情况较为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道路交通情况相对略好,其他市政基础设施较为不完善。

2.1交通概况:

现状道路的道路用途、道路宽度等因素分为五个等级: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以及村镇公路。其中三十铺镇老镇区附近的道路网相对较为完善,能形成一定的体系,其他区域仅能保证村镇公路的可达。

2.2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区域内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多集中在规划区域的南片区,位于现三十铺镇核心区附近。对于现有人口及镇区范围而言相对合理,但存在着部分老旧设施需要改善,设施分布不均等问题。其中医院一所,卫生室一处,中学三所(含完中一所),小学三所,敬老院一处,村民委员会一处,市场菜场2处。

其中,菜场卫生状况较差,医院及养老院情况较好,卫生室较为简陋,学校部分情况良好,部分校舍建筑较为陈旧。

表7-1现状教育设施一览表

学校名称 规模(班) 用地面积(公顷) 学生数 职工数 所在位置 备注

三十铺镇第一小学 28 0.9 2004 61 和平路

三十铺镇皋东学校 0.8 11 和平路

罗管小学 7 169 13 和平路北端

小学小计 3所

三十铺中学 7.1 3000 135 皋城东路东端 完中

汇文中学 4.3 金安大道和平路 私立

智恒中学 30 2.1 2000 100 金安大道 私立

中学小计 3所

幼儿园小计 10所

表7-2现状医疗卫生设施一览表

名称 占地面积(平方米) 所在位置 服务范围 服务人口

三十铺镇中心医院 1 杭淠东路 三十铺镇 15万人

罗管村卫生室

松林村卫生室

表7-3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

名称 占地面积(平方米) 所在位置

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敬老院 2500 和平路淠河北段中部西侧

三十铺镇罗管村村民委员会 600 和平东路北端东侧

三十铺镇松林村村民委员会

罗管农贸市场 2500 和平路北端东侧

六安市东城农特产大市场 10000 和平路皋城东路

2.3给排水情况:

老镇区中心区的自来水供应以通,但在对于管线埋线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当地的雨水和污水管是否分流无法明确,给排水管网的排布线路无法明确,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上是原有村镇自建的,没有合理详细的规划,布线也相当混乱,这些问题对以后三十铺镇并入东部新城区的管网系统较为不利,无法明确和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衔接问题,对于雨污分流系统的建设也十分不利。

在村落区域,雨水污水排放完全按自然排放,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造成水体的污染及富营养化等各种问题。

2.4供电情况:

老镇区及周边村落已全面供电,作为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条件,供电系统的资料相当对状况较好。供电线路的排布相对较为合理,并且在电力系统规划中考虑了后续的发展建设问题,在进一步的城市发展中有利于与城市供电管网接轨。

但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电缆入地等工作仍需逐步落实。

2.5通讯燃气情况:

除电信塔、邮政局等设施相对较为完善和合理,电话基本满足入户以外,线路的排布情况不明,宽带网络设施不能覆盖整个区域,整个通讯系统与城市通讯网络接轨的建设难度较大。

燃气情况不明,使用煤气罐作为主要生活需求的燃气来源。

2.6环卫

老镇区核心区域环卫设置不完善,垃圾收集点严重不足。村庄区域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及布点,垃圾清理也无法及时跟上。道路、公共服务区的保洁、清扫工作无法及时跟上。在三十铺镇的后续发展中,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三十铺镇并入城市区,环卫设施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跟进都是必须的。

3.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通过对三十铺镇现有基础设施情况的研究和了解,可以得出以下问题:

3.1村镇原有基础建设系统性问题: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电力、电话等基本生活想所需的供给都已通入各家各户。但是,各类基础设施没有形成一个完善合理的系统,其基础建设还仅仅是从需求出发,而没有对未来发展进行很好的预计,没有建设一个合理的基础建设系统。

3.2村镇原有基础建设设施问题:

基础建设设施部分老化,原本设施标准过低不能满足后续的发展需求,维修资金不足,部分设施无法发挥正常作用,技术条件相对较弱,设施使用效率较低等。

3.3村镇原有基础建设的自发性不规范性问题:

原基础建设主要是由需求出发进行建设,自发性较强,没有足够的前瞻性和统一规划性,因而不同时期建设、不同路段建设等相互之间容易有无法衔接的部分,很多地方的考虑也缺乏全面性和整体协调性。基础建设管线、网点的分布较为随意,尤其是在很多建设中,都是大概定线以后直接建设的,没有完善的规划建设图纸,造成后期的改建,进一步建设等不易进行。

3.4村镇原有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问题:

由于管理力度较弱,甚至没有统一规范的基础设施管理,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规划、管理方面的问题,造成已建设施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也存在着管理不足,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无法跟上的问题。

4.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议

4.1对于将要并入城市市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建设,融入城市市政网络体系的情况。应该尽可能的收集现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资料,对于无法明确的线路排布,通过重新补充测量等方法进行明确,可以直接并入城市市政管网体系的部分,尽量对其进行保留,以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对于较为凌乱无法进行整理和并归的已有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合适的拆除重建,在新的规划下重新排布和建设。

4.2对于一般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应在现有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提高基础建设的整体水平: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加大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强政府引导,把村镇基础建设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延伸,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管理:对于基础设施的管理进行改进和加强,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安排技术人员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基础设施设备维护等工作,以避免对已有设施的资源浪费,并使整个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转提高效率。

3)加强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展开: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有前瞻性的建设性规划,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求,从不足之处落手,科学合理的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效益。

4)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对于村镇建设的各个不同方向进行统一的系统化的管理,做到有建设有图纸,避免盲目开挖,合理把握各个不同的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同系统间的冲突,完善整体建设相系统结构。

【参考资料】

[1] 张启华主编.六安年鉴(2012).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2

[2] 新一平,周一星.小城镇重点战略研究述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G•M•迈耶等.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4] 徐明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创新研究.经济丛刊.2008.

[5] 姚学亮.关于则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业经济;非农经济;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 F3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1-0039-04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界定

农村基础设施(Rural Infrastructure)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1]。不同的国内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所涵盖的范围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如孙开、田雷[2]将农村基础设施分为三类:一是用于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物质条件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农用土地、水土保持及田间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包括农村金融、信贷和保险支持及农村信息服务在内的服务性基础设施;三是由农村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施和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的销售设施构成的流通性基础设施。刘伦武[3]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资金密集式的基础设施,如:灌溉和公共水利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储藏设施,加工设施,电力、自来水、煤气;非资金密集型基础设施,如:教育机构,农业研究和试验设施,信贷和金融机构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如: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机构。

由此可见,尽管国内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但各学者界定的农村基础设施都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部分内容。因此,根据研究需要,本文沿用彭代彦[4]的分类方法,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三部分:一是生产服务设施,如水利设施、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二是生活服务设施,如医疗、文化设施等;三是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如教育、道路和通信设施等。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大量的文献成果已经验证,基础设施的确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国内学者林毅夫(2000)[5]、鞠晴江、庞敏(2005)[6]、刘伦武(2006)[7] 的研究成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非常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彭代彦(2002)[4]、刘晓昀(2003)[8]、李锐(2003)[9]、樊胜根(2002)[10]、鞠晴江(2006)[11]、张亦工、胡振虎(2008)[12]等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研究成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由于统计数据等的限制,大部分的研究是以全国或省份为单位展开的。大部分的国内学者根据搜集到的时间序列数据或横截面数据,不是运用基础设施的存量指标,而是采用基础设施的流量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实证分析的多数研究侧重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缺少农村基础设施与非农生产之间关系的研究①。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非农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农民脱贫、也有助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为此,本文采用农村基础设施的存量指标,通过搜集辽宁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分析和判断辽宁省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农村基础设施政策提供判断依据。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与平稳性检验

西方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计算各种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因此选用双对数C-D生产函数模型来实证检验各类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双对数C-D生产函数模型为:

LnYi=i+iLnXi+εi(1)

模型(1)中的Yi(被解释变量)为农村经济发展变量,具体包括三部分:农业总产值(Y1)、乡镇企业总产值(Y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 Y3)。 Xi(解释变量)代表各类农村基础设施投资;εi是随机误差项;i和i是需要估计的参数,其中 i为回归系数,反映了各类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考虑到辽宁省农村数据的可获得性,并结合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这里选取1993年到2007年乡道公路里程(X1 )、农村用电量(X2 )、平均受教育程度(X3 )等变量分别代表道路、电力、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变量。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根据《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各地区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数据,赋以不同文化程度相应的年限权重后进行加权计算而得②;其余指标数据均来自《辽宁统计年鉴》。时间序列变量不同于横截面变量,如果运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有可能产生伪回归,即,尽管回归分析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检验效果都很好,但实际上仅是一种数字上的巧合,分析的变量之间也许没有任何关系。因此,需要先采用ADF检验法对时间序列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后再进行回归分析。本文使用Eviews5.0对模型中各变量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二)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辽宁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

使用Eviews5.0软件估计模型(1),具体结果如下:

1.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LnY1=-7.944+1.114LnX1③+0.454LnX2

+5.750LnX3④ (2)

t=(-3.257)(1.648)(6.493)(4.548)

Adj-R2=0.958F=100.8099DW=2.378

回归方程(2)测算了各类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调整后R2达到0.958,且不存在自相关,说明模型的解释力很好。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道路(LnX1)的回归系数通过了1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道路、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对辽宁省的农业生产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教育基础设施,其次为道路设施,电力设施的影响作用最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乡村公路里程的增长率每增长1%、农村用电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1%,农业总产值将分别平均增长1.114%、0.454%和5.750%。

2.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非农业生产的影响

LnY2=-17.589+1.975LnX1+0.701LnX2

+10.706LnX3 (3)

t=(-4.506)(1.826)(6.270)(5.290)

Adj-R2=0.962F=110.585DW=1.750

回归方程(3)测算了各类基础设施对非农业生产的影响。调整后R2达到0.962,且不存在自相关,说明模型的解释力较强。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也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道路(LnX1)的回归系数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道路、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对辽宁省的非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教育基础设施的影响最为显著,道路设施的影响其次,电力设施发挥的作用最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乡村公路里程的增长率每增长1%、农村用电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1%,非农业总产值将分别平均增长1.975%、0.701%和10.706%。

3.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LnY3=-4.555+0.557LnX1+0.362LnX2

+4.786LnX3(4)

t=(-2.186)(0.965)(6.058)(4.430)

Adj-R2=0.952F=87.263DW=1.911

回归方程(4)测算了各类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方程拟合优度较高,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道路(LnX1)的回归系数通过36%的显著性检验。删除道路(LnX1)自变量后的回归方程如下:

LnY3=-4.779+0.375LnX2+4.868LnX3(5)

t=(-2.805)(6.884)(5.409)

Adj-R2=0.962 F=177.965 DW=2.132

回归方程(5)拟合优度较高,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均通过检验,这表明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辽宁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其中,教育基础设施的影响系数仍然高于电力基础设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用电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将分别平均增长0.375%和4.868%。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育、道路、电力等各类基础设施投资对辽宁省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农民收入水平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教育基础设施的作用最为突出,在促进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中的作用远大于其他基础设施的作用。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对农业与非农经济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⑤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也反映出辽宁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增加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辽宁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绝对值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投资的比重却有下降的趋势(“十五”约为1.14%,“九五”时期为1.23%,“八五”时期为1.09%等)。辽宁省农村基础设施存量增长率与农业产值增长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4,不能验证世界银行关于基础设施存量增长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正相关的经验性结论[13]。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辽宁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有必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农村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不仅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且能够产生外部正效应。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既有经济效益,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既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非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和非确定性,有必要由政府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因此,辽宁省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要加强水利、道路、电力、通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继续增加农村教育、公共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量。

(二)科学调整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

实证分析表明,不同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不同。因此,短时间内,在资金供给规模不发生大变动的状态下,有必要优化配置现有的基础设施投资存量,以提高其使用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以缓解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短缺的压力。在现有财力条件下,重点投向农村义务教育、道路、电力等投资效率高的领域,而适当压缩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

(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政府投资、集体投资、银行贷款等成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来源。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较长,收费较低,甚至是无偿服务,而且其回收周期长,资金周转慢,这就使得商业性银行贷款不愿意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业提供资金融通[14]。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05年农业贷款占银行总贷款额的比例为6.45%,2006年为6.40%,2007年为6.51%。显然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银行贷款比例没有明显增长趋势,且其贷款比例远低于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的比例(2007年工业贷款比例为13.42%,商业贷款比例为9.55%)。因此,有必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运用资本投入、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农民积累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时,应当考虑到偏远、贫穷地区的配套能力,有选择地降低资金配套标准或者允许村民以劳动投资代替资金投入[15]。

(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监督机制

为规范与约束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行为,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监督约束机制,以保证投资效果的实现。为此,辽宁省首先要明确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监督机构,以保证监督活动的客观性;其次要明确监督主体,既强调内部监督,也要明确外部监督的重要性;最后可以初步探索省级农业投资立法,以实现农业投资的法制化。

[注释]

① 鞠晴江(2005,2006)利用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分别对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农民收入进行了横截面分析。

②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为1年,小学程度文化为6年,初中程度为9年,高中程度为12年,大专及大专以上为16年。

③ 由于LnX1为二阶单整,所以回归分析中采用的是LnX1的一阶差分形式。

④ 因为自变量X4 和X5没有通过统计检验,因此方程只包括三个自

变量。

⑤ 之所以没有通过检验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投资体制制约,连接村与乡镇所在集镇的乡镇道路由乡镇政府投资兴建,而乡镇道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乡镇财政收入和向农民集资。

[参考文献]

[1] 杨 林,韩彦平,孙志敏. 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J]. 宏观经济研究,2005(10):56.

[2] 孙 开,田 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05(18):11.

[3] 刘伦武. 农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的基础[J]. 农业经济,2002(9):35.

[4] 彭代彦.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 经济学家,2002(5):79.

[5] 林毅夫.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启动农村市场[J]. 农业经济问题,2000(7):2-3.

[6] 鞠晴江,庞 敏. 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05(4):89-92.

[7] 刘伦武.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 财经科学,2006(10):91-98.

[8]刘晓昀.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J]. 中国农村观察,2003(1):31-35.

[9] 李 锐.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数量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3(2):5-9.

[10] 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 中国农村公共投资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反贫困中的作用[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3.

[11] 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13-116.

[12] 张亦工,胡振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增收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90-96.

[13] 世界银行. 让服务惠及穷人[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4] 方 芳,钱 勇,柳士强.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实证分析[J]. 财经研究,2004(2):90-94.

[15] 易红梅,张林秀,Denise Hare,刘承芳.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民投资需求的关系――来自5省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8(11):115.

The Study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Effec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Liaoning Province

Wang Wei

(Liaoni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henyang 110036, China)

第8篇

关键词:BOT模式,资本,融资,投资结构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通常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其实质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间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经营管理该基础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政府对该机构提供上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以有所限制,但必须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取利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当特许经营到期时,私人机构按照合同约定将该设施移交政府部门,转由政府指定部门经营管理。

可见,BOT方式与其他融资方式根本区别,在于建设项目是由建设者和银行、投资团体发起并筹措资金、组织实施及经营管理,这就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民营化。用BOT方式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讲是尤为必要的。从BOT方式自身具有的特点来看,BOT能保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BOT项目的大部分经济行为都在市场上进行,政府以招标方式确定项目公司的做法本身也包含了竞争机制。即可以激发私人资本的投资热情,解决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缓解政府财政负担。

 BOT作为一种向私人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较其他传统模式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BOT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于外资或民间的闲置资本,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不足,减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国家财政的压力和外债的负担,并且拓宽了直接利用外资的渠道,有利于加强国际间的联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间的接轨。 

(2)BOT项目强调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组织者和促进者的重要角色。政府通过制定有效政策及具体措施,促进国内外私人资本参与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资,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政府与商业性资本的合作模式,并使得基础设施业的服务更有效率。 

(3)BOT融资方式打破了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中绝对垄断,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起到了合理配置资源的效应。 

(4)BOT项目的贷款方在决定是否贷款时,通常,主要考虑项目本身的收益前景,而不是项目公司当时的信用能力。故BOT融资方式不受项目公司现有资产规模的限制,比其他融资方式更加灵活。在该方式下银行贷款通常没有追索权,或者即使有有限的追索权,也只适用于项目本身的资产和收益,身的资产负债表,因此,也不影响该项目实体从其他方面进一步借款的能力。随着我国专业银行的转变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健全,BOT融资方式的“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的优点将逐步显现出来。 

(5)政府为鼓励投资者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对BOT项目提供行政、法律、经济上的支持,这就减少了项目承办方的风险。另外,项目的境外投资者会向跨国保险公司投保,有了这种复杂的相互担保、保险和抵押关系,项目风险就会被有效地分散。 

(6)通过BOT项目招标,中标者成为项目业主,承包商一般必须带资承包。这同政府直接投资相比,从两个方面减少了不正当竞争的可能性:一是没有既得利益可维持或分配,政府提供的只有业主投资的特许权,承包商的利益必须通过特许经营期内的有效运营才能实现。二是当业主是合伙人时,由于业主的目标是运营期利润的最大化,故承包商很难在业主身上打开缺口。

BOT投资方式在我国的运作是从电力行业开始的。我国的第一个BOT项目是1984年省政府授权香港合和实业公司开发建设的深圳沙角火力发电B厂。由于该项目在电力极为紧缺、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下运作,而且又没有任何法律法规等参照,极不规范。为了促进BOT的发展,1995年8月,国家计划委员会、电力工业部及交通部联合了《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的有关问题的通知》,采用规范的BOT方式建设3个试点项目:广西来宾电厂、长沙电厂、成都水厂,开始了外商在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新时代。同时,绥棱、海林、密山三县(市)政府经过不懈努力,于2000年与美国普莱姆银行和美华集团达成了采用BOT方式设施城市供水项目的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国普莱姆银行和美华集团将共同注入资金3000万美元;提供技术和设备在绥棱、海林、密山三县(市)建造城市用水处理厂;按照协议约定向城市居民和有关单位供应符合卫生和质量标准的饮用水。迄今为止,我国已陆续建设了数十个BOT项目(如北京高速公路、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复线、丁渠火电厂等),吸引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中国要建设一大批工程项目,国家财政压力巨大。如果在某些项目上正确采用BOT方式建设,不仅可以缓解国家财政压力,分散项目投资的风险,增加投资成功的因素;而且可以使项目使用者建立付费使用的新观念,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建立起基础设施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国有企业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设备,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并且可以转移民间资本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促进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1.关于PPP融资模式的概述

1.1关于PPP的介绍

所谓的PPP融资模式,指的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司合伙制。其含义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通过建立伙伴关系来提供基础设施产品或服务。在对PPP模式的概念理解上,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PPP指的是一个概念范畴;而狭义理解则指“公私合营”模式。PPP融资模式的概念在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仅仅是近些年的事情,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有待于结合我国具体实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在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PPP融资模式创新性的应用其中,无疑是一项可行的创新之举,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城镇发展。

从PPP融资模式的特点分析来看,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分享,二是合作。在PPP模式的框架中,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要共同分享责任与风险,实现价值共享,共同理解政策目标。另外在PPP融资模式中,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通过相互间的实质联系实现多部门间的共赢局面。

1.2PPP模式的比较优势分析

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PPP融资模式所具有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在项目确认及可行性研究阶段,相关各方就已经就合作上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这有利于在PPP模式运营中将私营单位的先进技术与管理引入进来,进而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其次,PPP公私合营模式实际上是一个战略联盟,相关合作各方取长补短,共同承担风险,能够让风险收益合理分配,改变了以往政府财政压力过大的问题。再次,PPP融资模式由于有了私营部门的加入,项目资金问题得到了一定环节,同时私营部门发挥自身优势,使项目效益得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最后,PPP融资模式集合了各方的力量与优势,通过科学的管理达成了权责利的一致,大大提高了小城镇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效率。

2.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PPP融资模式的应用

2.1应用模型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一致,但在范围上要相对较小,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了交通基础设施,公用基础设施(如,通讯、电力、自来水等),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将PPP模式应用于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中,其最佳效果或目的是要达到多方共赢。在应用PPP融资模式时,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特点来开展,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但其总体思路应该包含以下方面。

首先,政府要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环境进行可行性论证。这里所提到的融资环境,指的是外在因素总和,包括经济等宏观环境和市场、金融、技术等微观环境。通过对融资环境可行性的分析,能有针对性的弥补不足,这是将PPP融资模式应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步骤。

其次,政府要结合PPP模式特点,了解合作参与各方的情况,并进行资格评定。一般情况下,PPP融资模式的合作过程包括了项目启动、寻找合作者、成立SPC、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等阶段。在每个阶段过程中,政府要与合作各方都会就责任、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协调谈判,以保证该项模式的顺利进行。

最后,要对PPP融资模式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具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基础设施项目自身的质量;二是公私部门合作机制的效果。通过对PPP模式的评价和信息反馈,有助于发现合作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对PPP应用情况进行针对性改进,以保障其应用效果。

2.2风险分析

在PPP融资模式应用的各个阶段,会遇到很多不确定或不可控的因素,即风险。对于这些风险问题,所采取的处理原则主要是按照最初的契约及合同设计,将权责对应,把风险合理的分配给相关各方。结合行业的相关经验,PPP融资模式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中涉及到的风险主要包括以识别风险为核心的,技术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规划风险、成本超支风险、市场环境风险等等。

3.关于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PPP融资模式的思考建议

3.1政府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可以为PPP融资活动的开展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最大程度上发挥各方优势,保护参与各方利益,对各参与合作各方的行为进行有力约束,使PPP融资模式适应当前发展要求,在实践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3.2处理好融资风险问题

首先,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具有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影响方面广等特点,因此在项目投资决策时,必须进行全面科学的论证,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其次,政府自身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降低私营部门的不确定性风险,保证PPP融资应用的效果。最后,要对项目风险的分担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使项目不仅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3.3基础设施的定价机制与补偿机制

基础设施的价格问题是PPP融资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定价,其最终的结果都是要让各方满意认可,即投资商(运营商)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利润,公众能够得到满意的服务,进而形成一个公允的价格。如果有时人为地将价格控制在投资者投入成本水平之下,则政府需要通过补偿机制对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进行补偿。当然政府也要对价格进行监督,避免出现不合理提价问题。

3.4政府应完善专业机构与人才建设

PPP融资模式的运作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内容,想要让PPP融资模式更好的为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就必须加强专业机构的建设,加强PPP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其掌握复杂的法律、金融和财务等方面知识,提高PPP专业机构与人才的实践能力,为PPP融资模式的应用打好基础。

第10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ilot,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Urba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康、高效进行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整个城市为其预测基础和发展目标的。其服务方式、供给方式、输送渠道等都是分别在相关特定的系统中实现的。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 联系城市内外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各种管线各自形成网络系统,把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是部分公用行业具有垄断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 它的产品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服务的,这是它有别于其它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其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平、保证稳定的原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一些公共服务产品实行价格控制,致使部分公用企业以市场经济产品制造成本,按计划经济的商品价格销售,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脱节。

(4)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大多是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推进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其提品和服务的主要目的。因此,投入是政府的,产出是全社会共享的,必须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放在整个城市经营活动中来统筹考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1 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内容

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不仅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广义的内容,也包括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要的消费经济领域的城市管理概念,同时也涉及到人口、治安、社团组织、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城市社会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要是实现政府从基础设施生产领域逐渐退出的目的,实现政企分开,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供给中,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与效率;对市场供给基础设施的弊端实行规制,克服市场供给的盲目性,在保证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利益。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 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方式

选择基础设施的生产方式意味着选择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即是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市场生产。第一, 市场生产方式。该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保证效率。在没有市场缺陷的条件下, 利润最大化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使生产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低水平。第二, 公共生产方式。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而言, 既然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干预就是次优选择。

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影响其效益发挥的诸多问题。

(1) 建设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出现,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市场化改革, 但效果并不理想。

(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问题频繁

第一, 项目投资管理不规范。高估项目投资概算、多计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 项目建设违反基建程序。第三, 项目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措施

1 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业”。所以,在优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仅有政府干预是远远不够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还必须市场化。因此,我们首先要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方案

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案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要契合城市的经济、文化特色。在具体规划方案中, 要明确标注城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 要重点投入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行业。如: 交通、电力、通信、环保几大行业都应重点规划。规划方案中,还要明确标注计划每个阶段(如一年)要达到的工程进度和计划投入资金的额度,包括资金的来源渠道等。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中, 应尤其重视城市中心区区域和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工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严格执行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最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技术质量标准,来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投入资金的协调管理上, 要始终坚持资金运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统一。避免出现,规划与资金管理脱节, 使资金分散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这样才能促使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单位, 在责任细化的压力之下合理的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浪费,也避免了因工程质量问题不合格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产生。其次, 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综合网络系统, 在网络空间里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 制定出一套合理完整的工作考核制度。有奖有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真正做到快速解决问题,增强管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产生城市集聚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设施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政府提供环节还存在大量的不经济现象, 严重地影响着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 还是对于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俊芳. 对城市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4)

[2] 李贵民.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2)

第11篇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基础设施;BOT融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30-02

由于未来几年新疆兵团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巨大,单靠政府建设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必须改变传统的政府运作方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方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以制度创新吸引各类投资主体。采用BOT模式建设很有必要。BOT作为一种项目融资方式,由于固有的特点使其适合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弥补新疆兵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加快新疆兵团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扩大对外开放,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BOT模式与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政府承担着超出他们合理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资金主要来自税收和政府债务,政府承担着基础设施融资的所有风险。如今,政府债务规模已经相当大,财政负担日益严重,并给进一步举债造成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应运而生,并在全球掀起了基础设施私营化的浪潮。基础设施私营化具有以下的优点:(1)私营企业除适应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及解决政府财政危机外,效率更高;(2)私营企业在项目的选择、设计、建设和经营过程中更有创新、高效等方面的优势,这主要是由利润动机、竞争和规模经济推动的。利润动机激励私营企业削减成本、增加客户,并且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而政府投资的项目在这方面激励较弱。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也迫使私营公司寻找方法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另外,私营公司经营许多类似的项目,有利于挽留技术人员和积累经验;在项目的选择和设计阶段,私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净现值为准则决策,不会考虑太多的非市场因素,因而私营企业能够选择、设计、建设出更好的项目。

BOT只是基础设施私营化的一种方式,在国际上,其他的方式还有服务合约、管理合约、租赁、特许权、BOO以及出售等。在BOT/BOO方式中,资产所有权属于公共或私人,经营维护、资本投资、商业风险由私营部门负责。持续时间一般在25.3年左右。BOT方式是新建基础设施,而不是私有化一个已现存的基础设施,而且其私营仅在特许期期限内有效,期末将转归政府。采用BOT融资方式可以把相对分散的大量资金集中起来,投资建设分散资金所不能实现的项目,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BOT项目为银行、金融机构和私人财团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因此,培育资本市场,发展多种融资方式,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疏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加快对民间投资的增长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BOT应允许更多的国内资会融资,除利用贷款外,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筹资,多渠道的筹资方式有利于降低BOT项目风险,减少筹资成本。

1.BOT的特点。BOT具有完善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灵活多样的结构形式,复杂严密的协议约定,以及表外融资具有的债务屏蔽作用,使得BOT适合于资金规模大,风险高的中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看,BOT与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FDI)相比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1)投资者多以竞标的方式获得BOT项目,程序复杂,但透明度高,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可以有效的防止“豆腐渣”工程,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2)BOT前期准备阶段参与方众多,协调各方法律关系难度较大,而后期的管理相对简单。特许权协议届满,该项目不需清算,而由政府无偿、全部获得该项基础设施。(3)项目风险分担较FDI不同。BOT项目风险先由根据项目成立的项目公司大部分或全部承担,然后再由项目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契约安排将风险转嫁出去。(4)项目有限追索。贷款的偿还以项目自身的经济强度为基础,即以项目公司的未来资产和收益为偿还的保证。不需要政府和境内机构提供任何形式的融资担保。

2.BOT的适用范围。BOT适用于那些可以通过向用户收费而取得收益的非垄断性但竞争性又不是太强的基础设施或基础产业。如:一定规模的电站、高速公路、铁路、城市给排水和某些能源开发项目等。

二、新疆兵团基础设施建设引入BOT的意义

(一)新疆兵团基础设施的现状

国际经验表明,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4%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GDP每增长1%,基础设施总量就要增加1%,公路增加0.8%,电力增加1.5%,饮用水增加0.5%,通讯增加1.7%。“十一五”以来,新疆兵团GDP的增长速度多在10%以上,但基础设旒的投资方式和数量并没取得质与量的改变。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新疆兵团的基础设施己经不能够满足西部大开发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严重地制约了新疆兵团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新疆兵团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实现新疆兵团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三化”战略和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工作。随着新疆作为21世纪中国石油工业后备基地和原材料基地的确立,加快新疆兵团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必须指出的是在新疆兵团公路建设中没有民间资本投资。而同为西部省区,经济欠发达的,早在“九五”期间就开始尝试引入民间资本,以BOT方式建设经营二级以上公路522公里,累计投资21.3亿元,占“九五”公路总投资的14%。

(二)新疆兵团基础设施建设引入BOT的意义

1.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是一个先导性产业,是基础,这就决定了基建要先行。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进一步暴露了现已较大的资金缺口。通过引入BOT,一方面弥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足,缓解了资金短缺的压力,另一方面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结构。长期以来,新疆兵团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单一,基本属于政府垄断状态,存在着管理落后、效率低、缺乏养护等问题。随着BOT融资方式的推广,无论国外公司还是国内民营机构都可以参加基础设施建设,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下,制定出符合新疆兵团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现状的BOT项目政策,可以使投融资结构多元化,引进竞争机制,有利于加快制度创新,打破目前存在的由单一投资体制形成的行业和部门垄断局面,理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价格体系,改变建设由政府包办的局面。BOT融资方式打破了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绝对垄断,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起到了合理配置资源的效应。

3.改善和优化社会资本投资结构。目前,社会资本投资集中在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投资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比例较低,社会资本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因此,根据新疆兵团经济建设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采用BOT融资方式进行投资建设,将有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4.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一直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这一方面给政府带来了沉重负担,另一方面存在运营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等现象。采用BOT融资方式将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新疆兵团基础设施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先进地区接轨。

5.通过引入BOT模式,新疆兵团不仅可以在特许权期满后,无偿获得这些BOT项目有效运行的资产,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先期获得该基础设施的使用,有效的缓解了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并以该基础设施的连锁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结构升级和优化。

三、新疆兵团引入BOT存在的制约因素和具体对策

1.新疆兵团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地域辽阔,自然条件恶劣,吸引BOT投资于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入BOT项目时,要用稳定、丰厚的收益前景吸引BOT投资者,承诺对基础设施服务直接或间接的最低购买量(take or pay)。当客观环境改变时,通过调整价格或延长经营期限等经济手段保护BOT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有充分的信心参与新疆的基础设施建设。

2.BOT项目是通过一系列的契约文件来规范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BOT的参与方较多,包括:政府部门、项目发起人、项目公司、投资者、管理者、贷款者、中介机构、保险公司等。各方利益相互牵涉,使BOT的运作较为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BOT的运营过程中,用健全的法津制度来保护各方利益。而目前,关于BOT的法规还不完善,这给外国BOT投资者造成一定的顾虑。为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新疆兵团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政策优势,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制定有助于吸引BOT的地方性政策,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搭建适合BOT投融资方式所需的服务平台。使BOT在新疆兵团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力争谈判一个,成活一个。

3.BOT作为一种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有一套依国际惯例独特的运作规则和方法。特别是标书的设计、谈判和项目管理都具有较高的技巧,需要一大批熟悉BOT业务规则,掌握基础设施建设规律,熟悉新疆经济情况的专业中介咨询机构和人员。而这一点,新疆尤其缺乏。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这方面机构和人才的培养。

第12篇

基础设施:5年1万亿美元

2015年建成的泛亚铁路、越南的矿产开发、横跨马来西亚的输油管道……未来五年,东亚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超过一万亿美元投资修建道路、供水、通讯、电力和其他基础设施,以满足城市迅速扩大、人口增加和私营部门日益旺盛的需要。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和世界银行3月的报告,目前东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基础设施融资的巨大挑战。参与《连接东亚:基础设施的新框架》研究的21个国家预计每年将需要2000多亿美元投资兴建和维护道路、电厂、通讯设施、供水和卫生系统。

对于东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兴起,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在东亚投资论坛上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了长足发展,但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邻国,基础设施建设却非常落后,而那里恰恰存在经济发展急需的资源。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内的投资合作,将实现互惠互利。”

眼下,包括被预计将需要全部投资80%的中国也在积极介入东南亚的建设。

越南媒体日前透露,该国铁路局正在制定兴建2条连接越南与老挝和柬埔寨的铁路计划。目的是与泛亚铁路相连。后者连通亚洲大多数国家的铁路网计划,10年投资20亿美元。而中国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和中国铁路建设总公司正对越南的铁路投资计划进行研究。

不过根据报告,东亚以及其他地区投资基础设施的企业都表示,他们迫切希望在政府政策和法规比较容易预测的地方投资。在投资制约因素方面,被调查企业列举了执行合同不力、法规和司法缺乏连贯性以及腐败等问题。

来自马来西亚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投资专家告诉记者,新型的东南亚国家需要外部支持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但他们需要处理一些“回报率”的问题。她认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回报率比较低,但如果长期投资,回报率还是比较高的”。

服务业有互补性

“第二大热点领域就是服务业。”吴建民说,中国经济增长目前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服务业发展尚有巨大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服务业增长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据估计,中国服务业每增长1%,便能减少2000多万吨标准煤的消耗。

长期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农业和工业相比只不过是“第三产业”。近年来,服务业迅速发展,年均增长率接近13%;外商投资中国服务业领域,也已由最早开始的旅游饭店业,逐渐发展到目前的涉外写字楼、旅游设施景点、中介咨询、商业、医疗、教育等众多领域。

“在服务业领域,东亚区域内的日本比较发达,可以借鉴和交流。”吴建民认为在服务业方面,东亚区域合作有很强的互补性。

包括金融服务外包、劳工输出等合作正依赖各省市的自有资源和特色开展。由于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服务、商业、运输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陆续取消,这些行业的外资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包括工业部门在内的其他行业。初步估计,同时期外商服务业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可能达到10~15%的平均水平,新增第三产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事实上,包括港商在内的海外客商对中国内地服务业的热衷早已显露端倪。据统计,仅在北京市,去年服务业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就达737家,合同外资32.82亿美元,占合同外资总额的七成多,服务业吸引外资是第一、二产业合同外资总额的三倍多。

环保能源潜力巨大

第三大投资热点则被认为是环保和能源领域。

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秦亚青说:东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在环保领域,发展会带来环境恶化。

“与环保同等重要的是能源。能源对于区域的发展非常重要,很多国家取得了非常快速的经济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却面临着能源的短缺,除了油之外,需要很多电力,电力成为重要的能源不仅是必要的,也需要我们及时开始做。”

可替代性能源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和发展趋势,中国政府也积极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在这一领域内,中国潜力巨大。例如,中国有广阔的沙漠地区,据估计,如果这些沙漠地区有6%的面积可用于太阳能采集和生产,就可以基本解决中国的能源需求。

秦亚青表示,东亚国家需要开发扩展新的节能和清洁的能源技术,但同时,技术成为创造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瓶颈。而日本等国家拥有不错的环保技术,有最好的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类似中国和越南,区内的很多国家,能源消费国急需这样的技术,因此在这方面有很多投资机遇。

日前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日本政府已经成立了“碳基金”,对日本企业到海外投资节能环保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并可以进行排放权交易(CDM)。日本政府准备拿出1000亿日元,支持日本企业到中国搞节能环保项目,并专门成立了“日中节能环保协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