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家教育数字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二、教育信息化亮点
丹麦正在推行一个创新的试点项目,16~19岁高中阶段的学生考试时可以不受限制地访问互联网。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方面,丹麦开展了针对在职教师的“欧洲教育信息化资格认证”(the European Pedagogical ICT License,EPICT)计划。同样,6~16岁的在校生于义务教育阶段也可以有选择地通过考试获取针对学生的“信息化资格认证”(the Pupils’ICT License)。通过“义务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IT in compulsory schools)计划,丹麦教育部(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向一些公司提供种子基金,用于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将其销售给学校。
三、教育体系的结构与性质
(一)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
中央政府(议会和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当地政府部门和学校)共同拥有对小学和初中教育政策的决策权和责任。其中,教育部负责国家教育课程大纲的制定。虽然地方政府必须达到教育部设定的大纲目标,但其也有权分配本地的教育预算,包括该预算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比例。教育部也只是对预算的分配提供框架性的指导建议(H?覬jsholt-Poulsen 2010b)。
教育部负责制定包括课程大纲以及教育信息化推进措施在内的国家教育政策。教育部为此特别成立了一个名为“UNI-C”的部门,专门负责在教育领域推行信息通信技术。而在地方推行信息通信技术并为之投入资金则是地方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
丹麦的公共教育体系分为两部分:义务教育和后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面向6~16岁儿童(grades K-9)。9年级以上的教育机构实行自我管理体制并由国家给予相应补贴(H?覬jsholt-Poulsen 2010a)。学生在9年级后(16岁)可以选择进入高中或职业学校以完成10~12年级的学习。职业学校提供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课程,由于提供在公司的见习机会,所以实践性较强。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都可以得到工资。与职业学校学生不同,完成高中教育的学生则多数进入大学深造或进入大学预科就读。然而,高中和职业学校都以学术为导向,二者都能通向高等教育(Larson 2009;H?覬jsholt-Poulsen 2010b)。
(二)政治与经济背景
相较于其他北欧国家,丹麦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方面堪为公认的领跑者。正如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案例研究显示,在教育部前部长贝特尔·霍德(Bertel Haarder)的领导下,丹麦教育部在发展信息化方面表现得十分积极。丹麦是率先出台全面数字化教学资源政策的北欧国家之一,且多年来一如既往地坚持该政策(H?覬jsholt-Poulsen 2010b;OECD 2009)。
四、教育信息化
(一)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
丹麦的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并不是一纸空文,而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课程大纲的各类教学科目之中(H?覬jsholt-Poulsen 2010b)。该规划包括通过Web 2.0进行知识的共享与整合,它强调了4个主题:信息的搜索与收集、数字化产品与知识的传播、数字化媒介的分析(比如,图书馆数据库、统计数据、网站、博客、微博等)以及通信(H?覬jsholt-Poulsen 2010b;Da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0a)。国家教育信息化目标符合跨领域的国家信息化规划: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应用被看作是对企业、公共部门以及民众生活发展创新的支持和鼓励(High Speed Committee Report)。
国家规划还致力于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提高教育及其他领域的工作效率。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近期出台了信息技术宏大计划(Ambitious IT Program)。在教育部和财政部(the Ministry of Finance)的共同协作下,这个为期三年的计划旨在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高中学生注册、考勤检查、课程安排及考试等流程的效率。学校将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更有信心,财政部也会给出指导性的数据,以说明这些教育机构将会因此节省多少资金,但关于具体的做法尚未有明确的指导条款。该计划的一部分资金用于支付给ICT推广大使,这些大使会帮助教师提高他们的信息化能力(H?覬jsholt-Poulsen 2010b)。多年来,丹麦开展了大量专业发展项目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但这些项目只惠及了40%的教师。借鉴荷兰的优秀经验,教育部希望通过给所有学校配备ICT大使的方法使该计划能够惠及更多的教师,这些大使都是ICT方面的专家。
(二)国家规划的具体内容
标题:《信息技术宏大计划》
出版年份:2010年
网址:uvm.dk/For%20institutioner/It/AIT.aspx
标题:《2009年公共目标》第48卷“小学信息技术和媒体的应用”
出版年份:2010年
网址: fagh?覸fte48.dk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教学;数字化教学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技术既成为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比如PS软件教学、CORELDRAW软件教学、3DMAX效果图教学、AutoCAD教学等,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然后,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在数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进程缓慢,而且改革水平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满足。因此,明确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在数字化改革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社会人才需求现状,清楚地认识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数字化改革的内容和趋势等,成为提高教学水平必然选择。
1高职院校艺术数字化教学的现状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数字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各个高校教师和领导都深知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学校背景和发展现状,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数字化教学内容体系和硬件设备。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艺术数字化教学还存在一系列继续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阻碍了学生艺术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而且在未来就业和社会发展方面也极为不利。
2高职院校艺术数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数字化教学水平较低
从我国目前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数字多媒体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各个院系既没有结合当前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制定出明确、统一而固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模式以及测评方式等,同时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课程内容更新与规划安排等。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这些高校也会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安排一定的Auto CAD、3D Studio Max、Lightscape、Photoshop等软件教学课程以及其它方面的计算机技术课程等,具体的教学重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都是根据老师个人意识进行制定的。然而,由于每个任课教师对特定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主观性,而且各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特别是在手绘效果图方面非常娴熟,然而在先进软件应用上却存在较大缺陷,无法有效的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另一方能够熟悉应用Auto CAD、3D Studio Max、Lightscape、Photoshop等设计软件的教师往往都是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在艺术设计理论与方法技巧方面比较欠缺。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二者无法得到一个有效的结合,从而直接导致数字化艺术教学内容上的不完整与不科学。
2.2数字化教学内容不完善
艺术专业教学内容的不完善除了上文提到的由于教师自身专业背景原因所导致的教学内容偏差的问题之外,还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育内容“避重就轻”、重理论轻实践以及内容落后三个方面。
各个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缺乏有效的课程研究与规划机构,很多情况下,都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安排,尤其是对当前硬件设备的管理上,很多设备与软件系统已经完全落后过时,却无法及时的进行更新换代。另外,在教材的选择与使用上也往往是沿袭传统的教材订购安排,内容陈旧,根本无法满足现实艺术设计活动的需要。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艺术设计数字多媒体先进技术的掌握,不仅无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其学习兴趣,甚至很多学生认为:与其在课堂上花费这么长时间学习一些落后的内容,倒不如自己在宿舍进行自学。
2.3偏重软件技术教学而忽视艺术创意思维
在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着偏重软件技术教学而忽视艺术创意思维的挖掘现象;而且很多用人单位在具体招聘的过程中,往往对设计人员软件操作应用能力要求比较高,甚至在招聘简章中直接规定招聘对象所应具备的特定软件操作技能等。这直接导致在各个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多媒体教学课程中,偏重软件的技能传授,比如图形中物体的造型、渲染效果等,而在作品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创造性思维的挖掘与表达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艺术设计作品最终的艺术性和技术表达无法实现良好的融合。事实上,这种偏技能轻创意的教学方式与艺术专业的自身特征和教学目标都极不相符,是“舍本逐末”的一种表现。
2.4缺乏正规的教学考核方式
教学考核是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化教学考核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核方式的随意性,很多院校缺乏明确的考核方式与考核内容,完全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导致在同一专业,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二是当前的考核标准也比较混乱,有的是看学生软件设计技能的娴熟程度,有的是看其创意水平,还有的是看学生在设计作品中对综合专业知识的应用等等,导致标准制定的混乱。这不仅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方法设置,同时也直接决定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倾向性,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偏激的、不完善的。
3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对策
3.1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
在新的数字多媒体下,教师应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和市场的人才需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进行充分、科学的教学准备。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心理状态、知识渴求等信息,然后备课,这样才能做到目的明确、内容清晰,实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供其它教师学习、借鉴。
其次,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具体来说,也即是要在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并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目的性地结合案例分析;更重要的就是一定要体现学生在数字化多媒体设计软件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目的地获取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作用,优化整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地进行学习,逐渐掌握课堂内容,提高专业水平。
第三方面就是教学内容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也即是要将各种设计软件的教学内容与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的相结合,进行内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性的完成包含两个环节:首先教师应根据预期的教学目的来选择、安排教学内容;然后安排相应的主题任务,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别化或者是自主式的学习活动,并利用所学的设计软件完成主题任务,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事实上,这一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协助、咨询的作用。
最后,建立完善、系统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考核标准与考核方法。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在具体考核的过程中可以坚持以下三项标准:一是全面推行操作技能考核,促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二是采取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突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最终考试形式的多样化,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2高职院校应强化数字化教学的重视与投入
高职院校应加强数字化教学的重视与投入,一方面艺术设计院系内部要建立专门的艺术专业研究部门,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进行研究,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加大硬件设备与软件资源的投入和管理。尤其在管理方面要设置专业人员,强化其责任意识,加强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种设备发挥最大价值和公用。
3.3国家教育部门的引导作用
根据当前的具体情况,国家教育部门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采用政策指令的方式,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化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等进行指导与规划,提高学校对该学科教学的重视,提升教学投入和教学质量。二是强化对学校教学成果的考核与评估,定期对这些学校的硬件设备、教学课程、软件资源进行考核,了解其发展现状和水平,并树立模范学校,起到引导与示范的作用。三是加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外部实践的优化,尤其是要通过行政力量组建各种艺术设计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实践平台,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4结束语
总体来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化教学的快速发展需要教师、高校、行业领域、国家等诸多主体的共同努力与协作才能实现。教师是硬件设备的使用者和设计软件教学的践行者,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高校是对该专业进行统一规划与引导的机构,对学科的发展起着协调性的作用;而行业领域则是引导者数字化教学的教学内容与发展方向;国家教育部门则对该学科的整体发展进行规范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薛红娜.高校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文教资料,2011(1).
数字校园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并且其建设使用频率极高,是现代化学校建设和现代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校园的建设水平最能体现一个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以及一个学校的形象和地位。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对教育事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教育所处的环境、教育所采用的模式到教育所持有的理念、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都在这场变革中发生着变化。
随着北京市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从最初的铺设教育教学网络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普及,到相应的教育科研、网络办公、学生素质评价等综合系统的开发应用,完成了从规模普及向整合应用的转型。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大力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效能,服务和引领教育发展,将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建于1950年,1980年被认定为海淀区重点中学,2004年成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目前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首批试点实验校。学校的数字校园围绕“数字促进教学、数字服务校园”的建设思想,以应用为核心,通过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建成学校的信息标准及统一数据平台,高效集成学校原有系统及数据,构建满足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与服务要求的数字支撑环境,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支持。
一、我校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
经过不懈的努力,理工附中的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普及、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各部门相继应用了各类业务系统,如图书查询系统、VOD视频点播系统、照片管理系统、音像资料查询借阅系统、学生成绩分析系统、中小学信息管理系统、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综合素质管理系统和FTP文件服务系统等。与此同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多年来也积累了很多问题,如现有系统的设计和技术架构不统一,数据标准不统一,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系统独立运行,通过拷贝数据或业务系统直接建立接口,造成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实时性无法保证。师生进入不同的系统要记多个网址、用户名与密码,而且管理存储多套应用用户名、密码对安全也不利。信息管理流程不够顺畅,信息之间不能共享,影响了部门的协作效率。还有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急需建设新的应用系统去解决。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协调,进一步巩固原有建设成果,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建设具有我校特色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校园。
针对这样的问题,学校积极贯彻北京市教委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下提出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通过对学校的现状分析,结合当前中小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从信息化的建设方面考虑,将数字校园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定位为:通过2~3年的建设,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数字化的管理环境、数字化的生活环境,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突出学校现有优势,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最终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并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体现出整体解决方案的特色、先进性、易用性及可扩展性。
二、我校数字校园整体规划设计
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实现提高各种工作的效率和效果[3]。
图1是我校关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方案设计,学校主要以统一数据和资源平台为基础,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服务为宗旨,对数字化校园进行长期规划和设计,从而达到数字校园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1.基础平台的搭建
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阶段,首先以三大平台为建设基础,搭建统一资源中心、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认证中心。将学校所有资源统一到一个平台中,将数据统一标准,支持单点登录,减少应用的烦琐程度。
2.服务平台的搭建
在三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需求,进行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系统的建设,将包括校园办公系统、教育学管理系统、国际部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应用平台。
3.师生成长服务平台的建设
学校将要重点建设师生成长服务平台,教师发展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成果和个人风采的舞台,进一步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数字化的办公服务,将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系统、教师沙龙社区、班主任工作室等。学生成长服务平台着力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学校与家长委员会建立共进的网络社区,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4.门户网站的建设
学校将根据需求改建学校统一的门户网站,加强互动功能的应用,实现个性化门户,通过门户网站彰显学校特色。
三、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初步成果
通过对过去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我校进行了数字校园建设第一阶段的初步探索,基本实现了基础平台的搭建、现有资源的整合、学校管理系统的应用及教学教务系统的初步建设,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1.资源平台的优化
基础平台作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服务性建设,在我校第一阶段的数字校园建设中已经开始,学校将现有资源进行了整合,学校教职工能够实现单点登录,通过电脑、移动终端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应用,为学校教师提供了方便,并且达到了及时、准确、实用的建设目标。同时通过基础平台的应用,使学校原有资源标准达到了统一,为下一步的管理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2.管理过程的优化
通过即时通讯系统、日程安排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下载审核系统、工资查询系统、网上评价系统等管理系统的搭建,解决了学校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减轻了教职工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学校管理进一步向高效、便捷、低碳的方向发展。
3.教学过程的优化
数字校园平台同时为教师提供学籍管理系统、智能排课系统、网上阅卷系统、成绩分析系统、考务管理系统,将排课、选课、阅卷、成绩分析等教学环节有效地整合为一体,加上后期网络教研、协同备课等系统的建设,将形成连贯易用的数字化教学管理体系,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与展望
数字校园的建设规划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是通过对学校各个学科和部门进行调研分析而进行的需求规划。任何平台的建设只有有需求才能有生命力,完全依靠行政命令强推的平台维持不了太长的时间。所以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了长期的规划,在保证软件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兼顾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争取做到加强互动、寓教于乐,使该系统适用时代的要求。
学校通过对过去建设的问题和成果分析总结,对数字校园建设做出了进一步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
学校规划通过下阶段的建设能够更加全面地将教师社区、家校互动、国际部服务平台等建设内容进一步完善,同时结合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人文奠基,理工见长”的学校特色,切实做到为教师提供工作方便,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为家长提供参与入口,使数字校园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实现教育的革命性变化,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永生. 数字化校园建设探讨[J].大众科技,2011(10):71-74.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20-03
21世纪,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不断进展和深入,传统教学活动和多媒体教学活动的结合更加紧密。而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学机房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和各级教育机构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之中,离不开先进成熟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及应用是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不可忽视的重点和基础性工作,也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的要求。
近年来,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最重要手段。实现多媒体教学及其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值得高校及各类教育和教学管理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1 多媒体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学校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多媒体教室也称为多功能教室,是学校多媒体教学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场所。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和管理是学校教学、教务等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
同时,由于国家高等教育的逐步扩招和普及,学生人数众多,课程安排紧凑,多媒体教室及设备分布广泛而数量众多,致使多媒体教室管理的工作和任务显得繁重而紧张。借助目前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室管理工作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工作任务复杂,涉及学校教务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和后勤服务等部门和各个院系。需要各个部门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协调工作,才能保障每一学期多媒体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2 多媒体教学活动开展的流程
由于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教学活动也逐步在向规范化进程迈进,并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使得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具备这一特点。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复杂和繁重的表面现象中,也具备相对简单而有章可循的线索。
2.1 教务管理部门排课
教务管理部门依据本学期多媒体教学任务,以教学周为单位,安排并下发每一周的多媒体教学任务及相关课程表,并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课程表及相关多媒体教学任务,并下发多媒体教学管理和服务部门。由具体的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根据教学的需要,具体安排多媒体教室及其设备的使用方式,并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之中提供必要的教学服务和技术支持,保证多媒体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2.2 教室管理人员按照课程表进行多媒体教室的日常管理
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日常的多媒体教学管理任务,主要负责从技术和服务等层面保障多媒体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按照教务管理部门的具体教学要求,提前做好相关准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并与学校设备管理部门以及多媒体设备提供厂商合作,做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维护、维修和保养等工作,使得多媒体教学活动可持续性发展,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
2.3 以学期和教学周为周期,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
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任务主要可以以学年、学期进行周期性的划分和安排,并进一步细分为以教学周为单位进行开展,保证每一周每一天每一节多媒体教学课程有章有序地进行。
3 多媒体教学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
3.1 多媒体教学管理的网络化
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之上,建立多媒体教室、机房和管理室共同组成的局域网,保障教学过程之中的网络通畅,提供教学过程之中的网络服务,并在多媒体教学管理过程之中通过专业配套的网络管理软件管理整套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投影仪、幕布等),并通过远程接管和远程协助等功能,在必要的时候为师生的多媒体教学活动提供实时的教学服务和技术支持,实现多媒体教学及其管理的网络化。
3.2 多媒体教学管理的数字化
IP电话网络覆盖学校各大教学楼的各个多媒体教室及其管理室,通过来电显示等手段确定需要技术支持和服务的教室的地理位置。
数字IP电话的来电显示可依据实际情况设置为教室楼层及其房间编号,也可以直接是网络IP电话的IP地址,通过IP电话的网络IP地址与多媒体教室讲台教师机的IP地址,也可精确定位需要技术支持和教学服务的教室地址。
教师可通过多功能讲台中的IP电话寻求技术支撑,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也可通过IP电话主动咨询上课教师,并就有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进行交流、指导、帮助,或是确定问题之后亲临现场进行处理。
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中,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需要,通知多媒体教学管理机构,为其提供相关的数字媒体等服务,如光盘播放、数码媒体的使用,数字音视频技术的支持等。在网络化的基础之上,从多个侧面实现多媒体教学管理的数字化。
3.3 多媒体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相关通信软件、专业化的远程控制软件和小型的社会化软件的配合使用,是实现多媒体教室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是响应国家近年来有关于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政策,通过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幻灯片制作、网络通信技术、音视频处理技术等),来促进各级各类教学及管理部门和机构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化进展程度。
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共同支撑着教育信息化过程的顺利进展。
4 多媒体教学网络数字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和应用
文章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管理为实例,在相关教务管理政策和理论的基础之上,较为详细地阐述多媒体教室管理网络化、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相关学校和教务管理机构的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和相关教学机房的建设过程之中,目前,多媒体教室已经覆盖了学校主要的教学楼,新的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任务正在积极筹备和开展中。
目前,学校主要建设完成近百间的多媒体教室和教学机房的建设任务(其中包括一期的70多间多媒体教室、近10个网络教学机房和二期四栋教学楼共60间的多媒体教室),以及新建完成的20间多媒体教室,基本能保障学校每一学期多媒体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后续的标准化考场、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学机房的建设工作也已经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
目前,学校新校区共有6幢主要的教学大楼,其中多媒体教室分布及教学任务抽样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知,在正常的教学日程,目前学校共152间多媒体教室,在每个教学日程承担的多媒体教学任务超过1800课时(876+216+120+204+225+236),每周的多媒体教学任务接近1万课时,每一学期的多媒体教学任务逼近20万课时,涉及全校各个教学院系及实验教学中心的几乎全部课程(必修课和公选课)。
多媒体教学任务繁重,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很高,多媒体教学及教室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在正常教学日程,每一间多媒体教室每天每一节课基本是排满的。
4.1 IP电话的应用
学校多媒体教室的IP电话主要采用ACTOM公司的品牌,IP电话地址的配置参照多功能讲台教师机IP地址的配置,一一对应,便于管理和相关问题的处理。目前,各大教学楼及其多媒体教室以及管理室配置的IP电话有150多部,由多媒体教室管理部门10多名人员和领导共同负责接听和管理。
4.2 多功能教室的组成原理
以学校校园网络为基础,建立多媒体教室组成的局域网,并覆盖各个教学楼的多媒体教室、教学机房及其管理室。多媒体教室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多功能讲台,主要由讲台及其中的电子锁、麦克风、台式电脑、功率放大器、数字移频器、中控系统和接口等共同组成。其中,电子锁可实现远程开关,以减轻多媒体教学值班人员的工作强度,并保障多功能讲台及其设备仪器安全。麦克风、功率放大器和数字移频器的配合使用,结合的音箱,为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声音保证。台式电脑安装专用硬件保护卡,自动恢复系统盘,并提供多个外部的USB与VGA接口、音频输入输出接口、Video接口、数字Audio接口和电源插槽,满足教师使用无线控制器、PPT自动翻页、U盘和自带的笔记本、音箱等扩展设备和功能。
2)讲台设施,包括投影仪、幕布、交互式白板、展台、音响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学校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主要有日立、NEC和松下三种品牌,由公司和多媒体教学技术保障人员定期清理和保养,主要是进行过滤网清洁、投影仪投影位置调整、灯泡更换,亮度、对比度等光学特性调节,以保障投影的最佳效果和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使用幕布的基础上,展示设备也采取了一定数量的目前流行的大尺寸触摸屏,使得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为精彩和有效,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
4.3 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化管理
通过与多媒体硬件教学设备专业配套网管软件的使用,在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之中,技术保障和服务人员可实时对设备运转情况和教学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监控,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干预或者是辅助。
4.4 多媒体教学的人员管理
1)技术保障岗位、调度岗位和值班岗位共同配合;
2)坐班制和轮班制相互结合;
3)统一管理和分散管理共同进行。
4.5 教学服务和技术支持的手段
1)通过IP电话和相关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电话指导或者远程协助;
2)技术人员现场解决问题;
3)设备仪器厂商与学校教务、设备和教室管理单位相互合作。
4.6 多功能教室管理和教学机房管理互相参考
在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学机房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和支撑,二者在有所区别的基础上,也有很多的共同点,在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可以互相借鉴和参考。
二者之间的区别:1)多媒体教室的主导者主要是教师,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开展;而网络教学机房的主体主要是学生,教师起辅助和引导作用,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开展的;2)多媒体教室教学任务的主要目的是教师展示和传授;而网络教学机房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学生进行上机实践和动手练习。
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1)二者都属于现代的信息化的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2)二者一般都由学校同一个教学辅助部门的人员共同管理,在管理工作之中存在众多的交叉点;3)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相同,主要是教师、学生和教学辅助人员。
4.7 已有的多媒体教室管理和新的多功能教室建设相结合
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紧密结合的。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实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目前已经完成前两期的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学机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建成上百间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学机房,并投入使用多年,顺利完成近几年来学校数十万名学生的多媒体教学任务,取得明显的成效,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第三期的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工作与目前进行的标准化考场建设任务共同结合,在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已经完成建设任务并正式投入使用。
4.8 多媒体教学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相结合
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工作,不仅可以和网络教学机房的管理工作互相配合,还可以借鉴和参考学校其他院系相关的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及技巧,如学校语音实验室、各类专业实验室的设备仪器管理和相关技术性的细节,也可灵活运用于多媒体教学管理的工作之中。
4.9 技术保障和服务质量共同促进
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工作不仅涉及相关的网络、信息技术,还需要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管理者进行合作和沟通,才能保证多媒体教学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
与传统教学活动相同,学生和教师永远是多媒体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在教务管理部门统一安排教学活动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工作人员承担着较为艰巨的任务,在熟悉技术和业务的同时,需要提高服务态度,增强服务的耐心,优化沟通交流的手段和方式,以保证每一学期、每一周、每一节多媒体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
4.10 设备安全和教学的灵活性相互融入
设备安全与灵活运用设备是一对矛盾。在多媒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设备损耗的情况不可避免,在保证教学活动灵活开展的前提之下,又需要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转,二者互相结合,互为辅助,需要有一定的教室管理经验和手段来进行协调。
5 小结
历史和社会赋予学校的神圣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室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等的发展,使得学校多媒体教学工作的开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室管理和建设的规范化对学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多媒体教室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是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支撑。多媒体教学网络数字信息化管理的任务将配合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进一步积极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8):7-21.
[2]周玉玲,卢旭.论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及三者的关系[J].中国电子商务.2010(4):67.
[3]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12.
6月28日下午,苏州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刘学民,江苏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步锦昆,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尤学贵,苏州市政府副市长王鸿声等领导出席会议。
会上,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回顾和总结了全市30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并就下一阶段如何促进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太仓市人民政府、姑苏区人民政府、张家港职教中心校、苏州市盲聋学校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苏州市教育局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还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与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交换了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双方将加快推进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实验基地”和“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应用创新示范区” 建设。参会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刘学民、江苏省教育厅巡视员步锦昆副、苏州市政府副市长王鸿声共同为上述“实验基地”和“创新示范区”揭牌。
步锦昆副巡视员在讲话中指出,苏州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均衡建设、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e卡通、教师远程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是全省教育信息化的一面旗帜,在全国也享有较高的美誉。希望苏州抓住机遇,继续扩大教育信息化先行优势,在坚持理念先行、教师先行、资源先行三个方面为全省提供更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王鸿声副市长在讲话中强调,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下一阶段,苏州市要更加注重政府主导、统筹推进,更加注重加大投入、提高效益,更加注重分类指导、加强评估,力求在优化基础设施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师生应用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会议还表彰了近年来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手以及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十大案例。?
一、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日益普及,计算机作为设计工具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里已是必不可少。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的设计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方式也亟待改革和重新整合。我们说21世纪是“创意经济时代”,亦是“设计时代”,经济建设急需具有现代设计观念、具备相当专业设计水平的设计艺术人才。因此现代设计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要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认真地研究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
信息社会,高新技术在层出不穷地涌现,譬如电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艺术的载体;材料科学的进步,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建筑科技的发展,也正在使智能建筑、生态建筑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都令我们应接不暇。信息时代需要新型的设计艺术人才,这对设计教育提出了一项新课题,即必须立足设计教育发展趋势,推进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把艺术与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高新技术直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这就要求在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有强烈的时代概念,高校的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以使自己的思维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规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二、数字化技术给艺术设计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高效率是生存的前提。因此,在讲究时间和效率的现代社会里,教育应该毫无疑问地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以艺术设计教育为例,将数字化多媒体引入课堂,能明显地使课堂变得更生动直观,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将艺术学科的主要课程连接起来,可以优化课程结构,节约课时,减少繁琐的表现技法的练习,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构思和创意上。计算机的智能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让教师和学生及时看到艺术创造预想的效果。设计教学中欣赏、启发和参与极为重要,它们使我们能真正认识到设计的真实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使艺术设计教学具有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进入课堂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把学生难以直接感知和领会的事物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呈现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抓住自己的感觉,融入自己的理解,表现出自己创意设计的精神。判断、捕捉并保住自己在汲取他人设计养分中出现的既能符合设计美学原理,又能发自内心的点滴新意,并不断积累、融通和表现,是设计创作乃至形成自己设计风格的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教学,也有利于照应设计专业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难度加以控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解决了学生个体对事物领会过程中构成的理解差异,使整个课程进度保持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从发散性思维中选出最佳方案,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如何分析、解决问题,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
2.数字化技术有利于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
计算机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用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方便地进行检索。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便利了,设计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进行,设计作业可通过网络提交、打印。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网络在屏幕上和教师一同进行设计研究,这样就能做到边学习,边思考。若有学习疑点和问题,师生双方很容易立刻在屏幕上进行研究、探讨,进行作业点评,教学效果将得到显著提高。更有价值的是,因为每个教学内容的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上,数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调用,教学信息更容易分享。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识,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网,可实现院、校之间的网上教学,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校而面向全国艺术设计教育机构。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存在的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综上所述,面对新的教育形势,高校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认真研究设计教育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不断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的需要。教育是设计的基础,设计教育决定着我国的设计现状、设计水平和设计未来发展。只有高水平的设计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才可能培养出高层次的现代设计人才,进而产生优秀的现代设计作品。
NETS-T-2008与NETG•THE的总体特征分析
每个三级指标都以“认识”“了解”“掌握”“应用”等目标描述的方式明确教师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4-2了解教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以及最新进展(如情境认知、活动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等)”,不但明确描述了教师要掌握一些教与学的基本理论,更是用列举的方式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指引。4.该指南充分考虑到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基本特征。由于该指南是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而制定的,而高校教师相对中小学教师有其特有的工作、学习特征。因此,该指南在一级指标中提出了“科研”,较明确地体现了其针对高校教师的指向性。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NETS-T-2008)的特征分析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NETS-T-2008)是对NETS-T-2000版本的更新与升级。NETS-T-2008共包含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NETS-T-2008突出了“创新与变革”的主题,主要特征体现在:1.强调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该标准的第二项一级指标“设计、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与评估工具”中明确提出,教师要通过设计、实施与评价促使NETS-S-2007标准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这是该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突出表现。其他各项指标也都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提升自己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公民意识等,为学生提供榜样和示范作用。2.该标准强调教师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开展协作、交流活动的能力,如“能够与学生、同事及其他人在面对面和虚拟学习环境中合作学习”“能够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和协作工具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同事和学生进行交流合作”。3.该标准中提出“对版权、知识产权和资料来源的尊重”“运用信息技术的礼仪和社会交往的责任感”,并为学生树立榜样。这些内容反映了在面对从“读时代”的Web1.0向“写时代”的Web2.0的变迁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资源带来的网络道德意识与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Web2.0时代,因此,需要通过提升教师的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来影响学生。4.该标准突出了全球意识与全球共同体的理念。如“能够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和协作工具发展自身的文化理解力和全球意识”“能够参与区域性和全球化的学习共同体以探究技术的创造性应用”等,这表明该标准充分吸取了Web2.0的全球协作的理念。
NETS-T-2008与NETG•THE指标项的对比分析
NETG•THE共有三级指标,NETS-T-2008只有两级指标。因此,要进行NETG•THE与NETS-T-2008的指标项对比,首先选取NETG•THE的一级、二级指标与NETS-T-2008进行对等分析。根据NETG•THE与NETS-T-2008能力维度的相似性和对等关系,本文将NETG•THE与NETS-T-2008的对应内容做了排列与对比,1.意识与责任(1)指标项对比分析:NETG•THE中的基础部分“意识与责任”中的“意识”,在NETS-T-2008中基本没有体现。这是由于美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对于NETS-T-2008而言,我们假设每一位教师已经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对教学的变革作用。”而“意识与责任”中的“责任”部分,在NETS-T-2008中更加强化,强调了知识产权、责任感及全球意识。“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和协作工具促进全球意识”体现了Web2.0的全球化协作的特点。全球的学生、教师都可以借助Wiki、SNS等社会性软件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全球协作。(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启示一:NETS-T-2008中并没有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开展自我发展的意识部分,这是由美国教育的高度信息化所决定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已经将信息技术作为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从信息生态的角度来看,是已达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生态融合期,其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师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国,经过近年来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与态度也有所提升。这一点在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开展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中有所体现。如针对江苏省20多所高校教师开展的调查研究显示,50.7%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46.1%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4]。这说明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具备了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但离将其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去除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在本文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意识”部分仍然需要保留,但可对NETG•THE中该维度的三级指标做适当的整合。启示二:NETS-T-2008中对“提倡和教授安全、合法和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提升自身在数字化时代运用信息技术的礼仪和社会交往的责任感”的强调更符合Web2.0环境中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Web2.0环境中,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的者[5],学生也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及资源变为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这种角色转变,使得其在发挥个体主动性的过程中出现传播失范的现象[6]。因此,在本文建构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要着重强调教师促进学生在利用社会性软件信息时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感。启示三: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要突出全球协作的特征,将教师本身的全球协作意识及促进学生的全球化发展纳入指标体系中。2.知识与技能(1)指标项对比分析:NETS-T-2008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强调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通过教学、学习和技术增强自身在面对面和虚拟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意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因此,知识与技能只是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因素之一,不能过于强化知识与技能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中的比重。(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NETG•THE列出了教师需要掌握的多种知识与技能,覆盖了教师教学、工作中可能用到的多种知识与技能。然而,该维度中提及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模式、信息技术工具等大量的内容,对于高校的学科教师而言会成为教学任务外的额外负担。对于高校学科教师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这些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模式、信息技术工具方法什么时候用、怎么用的问题。如,在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评价时,教师准确描述某种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远不如他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应用该理论重要。因此,本文进行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建构时,酌情弱化知识与技能部分的指标项,强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特别是Web2.0工具解决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1)指标项对比分析:NETG•THE中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两部分对应于NETS-T-2008中的“设计、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与评估工具”。将设计、实施与评价三部分连贯起来,较符合教学实践的习惯,更具有可操作性。NETS-T-2008更强调学生个性化,如“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不同层次的数字化工具与资源的使用水平”,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启示一:由于设计、实施、评价三者的逻辑连贯性,本文参照NETS-T-2008的做法,将NETG•THE中的“设计与实施”与“教学评价”整合为一个一级指标。同时,在借鉴NETS-T-2008,在“能够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中突出强调为学生个性化服务的思想,增加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风格、数字化工具使用水平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也符合Web2.0时代个性化的核心特征。启示二:Web2.0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互动性,教师要“能够开发技术化的学习环境,能够使他们自主设定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和评估学习过程,最终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启示三:具有“可读可写”特性的Web2.0可以用来记录学习全过程,其中包括学习者自身的创作内容、资源的链接、文档、图片、声音及视频,还有其他人对这些内容的评论[7]。因此,基于Web2.0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具备对Web2.0工具中记录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能力,并以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促进教学。因此,可以在“能够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反思与调整”的三级指标中突出对Web2.0环境中记录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4.科研与创新(1)指标项对比分析:“科研与创新”部分着重强调高校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与技术提升科研的能力,这一点在NETS-T-2008中“树立数字化时代学习与工作的典范”维度中有所体现,如“能够有效运用现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以支持自身的研究和学习”。(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NETG•THE将科研与创新作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个维度,充分体现了高校教师的科研特征。高校教师投入工作,一方面是维持巩固生活、满足社会尊重的需要,一方面是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期盼工作能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8]。科研只是高校教师数字化学习与工作的内容之一。因此,本文将该维度扩充为“科研、创新与自我发展”,将高校教师的科研部分作为其二级指标。5.参与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参与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是NETS-T-2008有的内容,在NETG•THE中基本没有体现,强调的是教师提升领导力、为社会服务。这一点,在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暂未涉及。但其中的“能够参与区域性和全球化的学习共同体以探究技术的创造性应用,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及“能够定期评价和反思当前的研究和专业实践,从而有效地使用已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可以纳入我国的NETG•THE中,作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个人发展的指标项。
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NETG•THE为原型,通过与NETS-T-2008的对比,吸收NETS-T-2008中可借鉴之处,尤其是其中与Web2.0的理念吻合的部分,对我国NETG•THE中的部分指标做适当调整,初步确定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标项。为了了解和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性与权数,我们采用经验加权方法向教育技术专家发出“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各因素加权意见调查问卷”,征求专家对指标权数的意见和看法。发出35份,回收35份,有效率100%。采用权重计算公式确定每个指标项的权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并突出强调Web2.0的共建共享及主动创造的特征,可以作为Web2.0时代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作者:杨琳 单位:广州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关键词: 数字化 数字化校园 思考
从世界范围来看,数字化校园已从大学扩展到中小学。我国基础教育要迎接数字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必须加强数字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由硬件层、软件层、支持层、观念层等四个层面构成。观念层决定了软件层的内容、形式和运行方法,也决定了硬件层的各种硬件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硬件层和软件层是观念层的具体表现;支持层是硬件层、软件层和观念层的实际执行者和实现者。
1 数字化校园的特征
(1)教育开放性。现代网络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教学突破了传统按时集中上课的约束,接受教育的时限也不再有学制的限制,衍生为终身教育。教育对象得到了拓展,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学习任何东西(Anything)。
(2)教学个性化。在数字化校园里,教师可以在任何位置展示课件,在线授课;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查阅资料,参与讨论。
(3)资源共享性。在数字化校园里,教育资源打破校际间、地区间、国家间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朝着共享化方向发展。
此外,数字化校园还具有教育方式的自主性、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教育网络的智能性、师生关系的交互性和教育制度的创新性等多种特征。
2 建设数字化校园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的营建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数字化校园较之传统校园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1)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学生足不出校(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和利用国外中学的课程与先进教材;同时,因特网也开阔了我国从事基础教育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视野,甚至可以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使我国基础教育真正“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2)扩大我国基础教育规模,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要。数字化校园教育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上的各类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及互联网获得知识;第二,数字化校园之间的校际资源共享可以大大扩充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同时,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提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3)促进教育观念的变化。在数字化校园里,教育观念将会发生巨大变化。新的教育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与学过程中,始终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探索、研究的多向交互式氛围中。作为走向成熟中的学生个体,在选择适合其需求的学习方式时,必须对传统学习习惯进行取舍,树立适应数字信息化时代的终身学习观和教育观。
(4)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创新。数字化校园将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激发创新。一是教学手段的创新,数字化校园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化为多种直观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率;二是为师生交互式教学提供超越时空的、开放交往的环境和心理交流的可能(E-mail、BBS、聊天室等),为教师提供更多个性化创新教学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营建数字化校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今数字化校园建设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已经提上日程,国内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1)思想观念的问题。行动以思想为先导,认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行动效果的好坏。当前,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广大中小学师生还有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一是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学校的教职员工认识不够,许多人不支持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少有成就的学校里,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教师也没能有效地利用学校数字化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2)教师素质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还只有少数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课件”,许多教师还在沿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上课。因此,教师的培养变成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加强教师的职前培养,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纳入到教师的培养之中去,加强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
(3)数字化环境问题。良好的数字化环境包括校园软环境、硬环境和网络安全。对于软环境的建设,当前存在一个校园数字化气息不浓和网络运行不畅的问题;对于硬环境的建设,当前存在一个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的问题;对于网络安全的问题,主要是网络道德建设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知识教育,使全体师生都有意识有能力融入到数字化校园,充分利用数字信息资源;第二,加强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建设,如升级原有的系统软件,开发利用教学软件,保证教学需要;第三,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第四,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校园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个安全、可靠、快速的校园网,保证 网络的顺畅运行。
(4)文化冲突问题。随着数字化校园的不断营建,多学科、多门类、多文化的知识内容在网上已经失去了界限,强势文化教育信息资源必将冲击我国基础教育。这其中不泛精华,但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一些与我们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格格不入的东西,它必定会对我国相当多的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国际文化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冲突和整合机制中,寻求一种适合本民族且具有时代意义又符合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勘别与研究、借鉴与吸收、批判与继承;同时制定自己的政策法规,保证中国本土的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嘉格伦.《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建斌.《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要点与策略》[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3]洪明.《欧洲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阎广芬,张扬.《美国网络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2期.
[6]陈晋南.《从美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看国际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2期.
[7]陈小前.《信息化校园: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年第3期.
[8]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9]石鸥等.《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形象与职能转变》[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0期.
[10]钟里南.《网上学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情报科学》,2001年第6期.
学习型城市的发展与开放大学的使命相辅相成。广州电大在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建立了“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平台;以价值理念为引导,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以多样化项目为纽带,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攻关项目研究为新起点,对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体系、模式、特色品牌、长效机制、服务标准的构建进行了创新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关键词】 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学习型城市;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3―0017―05
建设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广州市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重要决策部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电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2002年实施“广州远程教育中心”项目以来,结合参与实施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陆续启动的相关项目和课题研究,广州电大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大众化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正在引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及开放大学的使命
(一)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历程
学习型城市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1973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旨在创建“教育型城市(Educating Cities)”的行动计划。当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英国、奥地利、日本在内的7个国家的城市参与其中。[1]1990年,在巴塞罗那市议会举办的第一届学习型城市国际会议深化并发展了学习型城市的内涵。1993年经合组织“面向终身学习的城市战略”报告,将“学习型城市(Learning Cities)”定义为,其社会成员视学习为改变自身未来的途径并尝试学习的城市。[2]此后,学习型城市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推进下得以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我国,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今后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起,各地学习型城市建设逐渐开展起来,上海、大连、北京等60多个城市在2003年12月召开的“中国学习论坛首届年会”上联合发表了《学习型城市发展宣言》,倡导以人为本、全民学习、教育终身化等九大理念。[3]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京沪等城市掀起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新。
同国内外许多先进城市一样,广州较早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4]并以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素质为主题,积极开展了各种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了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港”,[5]为市民终身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终身学习理念渐渐深入人心。2011年,广州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如何抓住智慧城市的发展契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智慧应用服务的机遇,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做优、特色做特,促进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拓展服务领域空间,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开放大学在学习型城市中的使命
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型城市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和市民的广泛认同,才能持续发展。[6]政策支持、资源动员、各类组织和市民的积极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模式,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模式,教育都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作为开放大学的广州电大认识到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责无旁贷,确立了充分发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大众化的数字化学习,主动服务与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使命,即:广州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引领者,广州学习型城市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
根据《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形成学习型城市,建成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建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7]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8]及工作任务分工表,广州电大提出了服务于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组合要素、建立体系阶段(2010年-2012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初步建成“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整合资源、优化体系阶段(2013年-2016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运行“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和“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集成创新、全面建设阶段(2017年-2020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和“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高效运转,全面建成“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二、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
建设取得的实践成果
(一)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
通过实施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2010年12月,广州电大成为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广州分中心,是国内第二家正式挂牌的分中心。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立了“广州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汇聚各方力量,吸收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式、立体化、综合性教育资源体系,为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权威实用平台,成为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柱。
(二)建立“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平台
以2002年“广州远程教育中心”项目为基础,结合参与实施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及其他相关项目,广州电大同步启动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项目,由政府支持,以广州电大为主体,联合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等单位,构建了面向全体市民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以广州为中心,辐射珠三角地区,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数字化教育项目和公共服务。并于2011年12月成为教育部“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
三、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
建设的创新成果
(一)以价值理念为引导,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学习型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城市,其核心是全体市民的学习。[9]基于此,广州电大以主动适应和满足广州各类社会人群与组织的终身学习为宗旨,以增进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学习者的思想和行为、锻炼学习者的意志和品质、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追求“教育为本、学习为本”的价值取向。教育服务是本质所在,先进技术融入其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应用技术而不唯技术,始终坚持教育为本、学习者为本的价值取向,把学习者的全面和谐发展放在第一位,全力帮助学习者实现价值和创造新价值。
学习型城市也是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广州电大鲜明地提出了“教育就在身边、学在身边”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服务理念,努力营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数字化学习氛围,实现教育零距离。广泛深入学校、社区、行业、企业、机关、军营和家庭,在距离学习者最近的家门口建立星罗棋布的学习中心和教育超市,促进数字化学习在广州城乡落地开花。目前,在校本部建立了数字化学习服务指导中心,在广州市十区两县级市设立了50多个分校、工作站和学习中心,建成示范学习中心和教育超市2个,以及覆盖广州城乡的数字化学习网。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复制和推广数字化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模式和示范经验,初步形成了以分校、工作站、学习中心为基地,以社区为基础,以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为依托的“天网+地网”双网合一的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致力于提供普适性的数字化教育及公共服务,让终身学习逐渐融入城市每一个市民和组织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市民身边的大学,惠及市民,走近百姓。
(二)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广州电大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现代通讯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不断完善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环境,逐步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一流硬件设施、超大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多样化教育项目、大规模可靠数据管理、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的高品质、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广泛汇聚社会优质资源,创建了以“SSRCS+T+P”为核心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该模式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教育服务支撑能力SSRCS,二是合作支撑环境T+P。前者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成长的根基,主要包括系统网络服务(System)、软件服务(Software)、资源服务(Resource)、渠道服务(Channel)、客户服务(Service)五大要素,能支持百万规模用户在线学习,实现对用户的分层分级管理,可为教育主导部门或教育需求机构开展规模化教育培训项目,提供从规划设计到组织实施,从软硬件支撑到教学组织量身定制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在项目顺利运转后,将项目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钥匙”交给对方,实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后者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成长的土壤,T、P分别代表教学服务(Teaching)、合作伙伴(Partner),整合利用包括2,800多人的社会优秀师资为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联合50多个教育主导部门、培训机构和运营单位共同实践数字化教育,体现出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具有充分开放性的合作平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行业培训的专家名师,均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自己擅长的项目,施展教学技能,体现专业价值。所有教育主导部门或行业机构、教育服务提供商、软硬件运营支撑服务商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实现社会效益与合作发展成效最大化。
(三)以多样化项目为纽带,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特色品牌
多样化的教育项目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不断拓展教育服务的重要纽带。作为广州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全国率先开展“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的主要实施单位,广州电大以此为契机,以开放教育(学历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紧紧抓住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以政府和行业主导的大规模培训项目及满足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为业务定向,以项目为纽带,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社区、高校等深度合作,共同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工作。以“精英引领、辐射大众”的项目开发与拓展模式,在远程高等教育、政府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教育领域广泛开展数字化教育应用。自2003年以来,相继开发了政府行业教育、职业教育等7大门类200多个学历与非学历教育项目、7,200多项超过3万学时达10TB的各类原创网络课程资源(课程超市),面向广州市各类社会成员和特定群体提供教育服务。其中开放教育、公务员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职工教育、职业资格和劳动技能培训等项目均已形成品牌,正在产生品牌效应,为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人员所关注,被国家、省市主管部门所赞誉。
还对各类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在开放教育(远程高等学历教育)中引入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促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衔接,构建知识与能力并重、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职业拓展”培养模式;根据学习者特征和学历教育要求,主要采取基于网络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公务员等政府行业培训中,主要围绕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量身定制学习内容,以提高学习者认识水平、业务知识和能力为重点,按照每年72学时的培训要求,采用完全的网络教学模式,集“讲学练”于一体,引领学员方便、快乐地学习,实现“大规模培训、大幅度提高素质”的培训目标。在职业教育中,适应行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需求,按照产业分类和职业类别,实施“职业导向式网络理论学习+学习中心实训/企业自主认证实训”的网上与网下相结合、随报随考、培训和鉴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力促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融合、互认、互通,以学分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双向认证,即“一次培训拿双证”。在中小学校外教育中,以“综合能力提升和小初知识衔接”为目标,实施“诊―讲―练―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故事化情景教学,让学习无负担。此外,还建立了学习需求与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制度和“网络督学、辅导教师、网络班主任”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服务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和个性化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四)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长效机制
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是保障。突破“学校教育”的限制,创建了“政府+电大+远教中心+学习中心”的“四位一体”业务管理模式,在体制上保证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的正常运行,体现出多方分工协作、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特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作为行政主导力量,负责宏观指导、协调、监督,开展宣传并制定相关措施,激发行业人员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作为购买服务方,促进数字化教育应用项目的开展。电大办学系统作为牵头单位和实施主体,负责终身学习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服务项目及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学习中心的建设统筹和组织管理。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作为专营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市场机制,承担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维推广工作,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为各类社会人群和组织的数字化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学习中心作为公共服务的终端,承担教育项目推广和具体教学组织实施,为学习者提供从咨询到考试的学习支持服务。
在服务运行机制方面,根据教育及培训项目的不同属性,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多元化运行机制,[10]建构了“多机构参与、深层次合作、大规模应用”的项目组织和运行机制,健全了“财政投入+运营自筹”的“双管齐下”经费保障机制。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是构建广州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政府和市教育局设立了数字化学习港、学习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2011-2012年市财政投入2,500多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环境、应用系统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在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低收费、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项目及服务,自筹教育项目运营经费,保障教育项目的正常开展和可持续发展。完善了“硬件、软件、资源、运维”的“四位一体”技术保障机制,保障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持续优化和服务运行的高效率。
(五)以攻关项目研究为新起点,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标准
随着区域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建设的深入,新考验、新问题、新难题层出不穷。结合《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开展,广州电大启动了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攻关项目计划,梳理数字化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建研究团队,设立了包括“广州数字化学习网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广州学习型社会中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学分银行的项目应用及规划实施”、“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及其管理与运行模式研究”、“资源中心建设模式研究”、“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开放学习机制研究”、“终身学习体系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广州学习型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宣传推广模式及运作机制研究”在内的八个攻关项目及一批子项目。以解决终身学习过程中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升为终身学习咨询决策和推动终身学习发展为目标,以建立数字化终身学习标准和服务规范为重点,争取出一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标志性成果,为广州制定并实施数字化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基础性和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范本。
以攻关项目研究推进实践工作进程是广州电大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攻关项目遵照统一的要求,聘请知名专家担任顾问指导,广泛开展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已经产生了一些初步成果。如“开放学习机制”项目组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找出了与开放学习机制构建相关的开放学习机制等概念范畴的界定与理解、开放学习内部机制构建、开放学习外部机制构建三个领域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相应的提出了关于开放学习机制的认识及其构建思路,为广州开放学习机制建设提供了思路借鉴。
四、广州电大服务学习型城市
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一)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是保证
得益于广州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和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行政府主导和监督,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和广州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系统为主的相关教育机构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有力的政府统筹组织和调度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建议继续强化政府在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中的责任主体和核心作用,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电大实施,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一主多元”型长效机制,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和制度创新,促进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广覆盖”、“深应用”。
(二)平等合作共建共赢是前提
多机构参与、深层次合作是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和推广应用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其中涉及各种利益组织和群体,需要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要继续调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共同实践数字化教育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元战略合作与协同创新的力量、智慧和能力,以平等合作、共建共赢为前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社会为中心的“他方中心论”的新观念,与所在区域的政府、行业、企业、社区、教育机构等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或多向作用的伙伴关系,发挥各自品牌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服务范围,为谋求共同的利益,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三)综合服务支撑能力是核心
当前数字化教育出现了学习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云平台海量资源有效存储利用等新趋势,学习者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迫切要求电大根据新需求,适应新趋势,优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自身办学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广州电大将以专业化队伍能力建设、网络平台支撑能力建设、教育项目和网络课程开发能力建设和数字化学习中心支持服务能力建设为“四抓”,凝聚力量,全面提升广州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在教学组织、人才培养、支持服务、资源整合、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支撑能力,高品质、高效率地服务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完善数字化学习品牌形象建设和宣传推广模式,推广数字化教育项目的大规模应用,并将数字化教育项目与移动终端和电信产品融合,创新供给和服务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成员共享。
从整体上看,近年来英国出版业呈现出较为稳定但相对疲软的发展态势。根据英国出版商协会《2014年度英国图书出版业统计报告》(UK Publishing Industry Statistics Yearbook 2014),2014年英国实体出版物与电子出版物的销售总利润为33亿英镑,较前一年下降2%,其中实体出版物利润下降5%,为27亿英镑。而电子出版物利润在近年内保持持续增长,2014年电子出版物利润较前一年增长了11%,到达5.6亿英镑。在2014年内,各类电子出版物销量都有所增长,其中儿童读物较之前年增长36%,专业类书籍增长17%,有声读物增长24%,教育类增长20%。由此可见,数字出版业已经成为英国出版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为英国出版业年利润维持相对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培生集团对于英国出版业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将通过介绍培生集团的经营情况、数字化发展情况来对英国出版业做简要的梳理及展望。
一、培生集团概况
创立于1844年的培生集团是国际著名的出版业传媒巨头,旗下包括培生教育集团、金融时报集团和企鹅兰登书屋。培生集团规模庞大,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在全球80多个国家拥有4万多名员工,主要从事教育出版、专业评核、大众娱乐、商务管理和网络信息等方面的业务。培生集团2014年销售额高达49亿英镑,位居世界各大出版集团之首。
作为全球出版业的领军者,培生集团的发展战略包括寻求长期发展机遇、开拓海外市场、提升教育领域的出版质量和销量等。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集团着力于加速数字化、服务化转型,并努力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2014年,培生集团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利润已占到总利润的62.1%。
二、培生集团整体经营状况
2014年,培生集团已经完成了自2013年起开始的大规模结构性重组与新项目投资,在出版集团数字化出版模式转型的大趋势下抓住了重要的增长机遇,为集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一)集团整体经营状况
以恒定汇率计算,2014年培生集团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2%,达到49亿英镑。同时,集团的营业利润增长了8%,递延收入增长10%,体现其数字业务发展的强劲势头。培生集团现任首席执行官John Fallon表示:“我们完成了为期两年的项目重组与再投资,并在具有挑战性的市场环境中发挥了出色的、具有竞争力的良好表现。进入2015年,我们将会在新技术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发工作中投入更多精力。这样的努力将会使更多人从学习中受益,同时也将拓展我们集团的发展机遇。”(见图1,图2)
图1 培生集团2014年销售额比例图(单位:亿英镑)
图2 培生集团2010-2014年销量变化图(单位:亿英镑)
(二)集团分区域经营状况
培生集团在2014年的年度报告中,按照地域的划分方式将集团的经营状况分为北美市场、核心市场和新兴市场三个部分。其中北美市场为集团最大的营销市场,2014年该区域营业利润占集团总利润的61%;核心市场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比荷卢经济联盟和意大利,2014年营业利润占集团总利润的24%;新兴市场有巴西、南非、中国、印度和其他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目前集团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供职。
1.北美市场
在中小学方面,远程教育(Connections Education)和虚拟学校(virtual school business)的建设有很大发展。截至到2014年,已有6.2万名学生参与到远程教育项目中,完成与全职学生同等学力的课程,这一数值较2013年有了15%的增长。三所新型虚拟学校已在2014年内建立,另有一所预计在2015年建成。此外,在线测试容量较前年也有40%的大幅度增长,培生集团与美国各州签订了相关方面的合作协议。2014年,培生教育研发的PowerSchool学习信息系统覆盖了73个国家的1500万学生,为集团贡献了9700万美元营收,2000万美元净利润。
在高等教育领域,培生集团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收益稳定,其主要增长点在于新版的电子课程注册。北美地区Mylab在线学习课程注册量增加3%,达到1100万人次。培生集团了数字学习工具REVEL,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工具通过线上测试、观看视频等方式学习。同时,REVEL支持手机等无线设备,还附带电子笔记及学习日历设定等功能。REVEL的研发不仅能够方便学生的在线学习,还能够为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反馈。截至到2014年秋季,该产品已被50家教育机构的1.2万学生使用。
在专业教育范畴内,培生教育旗下的VUE电子化考试服务机构为集团利润增长做出贡献。IT认证、国家标准认证及专业化证书等类型的电子测试容量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达到13万人次。专业教育方面的新进项目包括微软认证专家考试(MCP)、微软专业应用技术国际认证(MTA)等。
2.核心市场
在中小学方面,培生教育在英国的运营状况基本稳定。但由于英国政府政策转变,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的责任措施和课程考核方式改变,导致英国国家教育文凭(BTECs)获取率下降21%,普通文凭获取率下降11%。培生举办了4000万场国家统考,较2013年增长24%。在意大利,集团发行了新的专业化发展教材和配套的在线课程,在中小学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在小学开设了Top Secret和Our Dsicovery Island等英语学习项目。
在高等教育领域,培生集团在英国的学习服务市场收入下降,主要原因是职业市场政策转变导致了就业率的下降。但集团计划继续培生大学(Pearson College)的项目建造工作,并协助第一批32名学员顺利毕业。培生大学是培生集团在教学领域的一项创新,该大学授课地点在伦敦,通过申请入学,入学者也可选择线上教育,学生从该大学毕业后,可授予相应学位。而在澳大利亚,学习服务收入增长缓慢,主要得益于核心科目数量的增长和直接对机构销售的数字产品销量上涨。此外,培生还与澳大利亚另一家王牌大学合作,提供个人发展、就业以及研究生课程。
在专业教育范畴内,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专业会计师注册考试(CPA)报名人数都有持续性增长,培生集团将与英国方面续订DVSA合同至2016年底。2014年经济学人集团的营业利润有所下降,主要受到广告收益减少,美元汇率下跌及CQ Roll Call利润减少的影响。但经济学人的发行量增长依旧保持强劲势头,本年度发行量到达160万,其中电子版订阅量增长了23%,经济学人新的日常应用软件Espresso的下载量达到40万次。经济学人集团的市场服务收益持续增长,以恒定汇率计算,这一收益在2014年增长了20%。
2014年,金融时报被并入培生专业教育出版部门。本年度金融时报继续从其数字转型中获益,并预计在未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数据方面,金融时报发行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2014年印刷版与电子版的订阅量总和已达到72万份。其中电子订阅增长了21%,达到50.4万人次,占金融时报付费读者总数的70%。电子版发行量的强劲增长势头有效的抵消了纸质版销量的下降,使得金融时报的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3.新兴市场
培生集团能够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进一步将核心教育出版业务向数字化转型以及对新兴市场的大力投资。2014年培生集团财报显示,其60%的营收来自于数字化业务。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是培生集团主要的新兴市场。在这些市场,培生集团已将业务拓展到了传统出版范畴之外,比如培生集团在南非就经营着几所大学,在墨西哥拥有远程大学,在印度还管理了几家K12的学校。
2012年10月29日,贝塔斯曼与培生集团宣布计划成立企鹅兰登书屋,其中贝塔斯曼拥有53%的股份,培生集团拥有47%的股份,现今该合并交易已全部完成。企鹅兰登书屋包括兰登书屋和企鹅出版集团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的所有出版机构,以及兰登书屋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各出版社和企鹅出版集团在亚洲、南非的大众图书出版业务。
2014年企鹅兰登书屋表现良好,其中美国和英国的出版业绩表现优异,尤其是童书和青少年图书出版对集团增收贡献很大。得益于组合效应,企鹅兰登书屋的收入增长25.2%至33.24亿欧元(上年为26.52亿欧元)。受大量畅销书尤其是儿童图书和影视同期书的驱动,公司净利润增长24.5%至4.52亿欧元,而在2013年则只有3.63亿欧元。2014年7月1日,企鹅兰登书屋从西班牙媒体公司Prisa手中全资收购了大众出版品牌Santillana,包括其下属的巴西大众出版公司Objetiva。这些出版品牌与企鹅兰登书屋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美洲的业务合并,大大提高了其在这些市场尤其是在拉美市场的增长潜力。
三、培生集团数字业务现状
培生集团是数字化出版模式转型的开拓者,21世纪初集团便率先在教育领域建立了数字出版平台,至今仍是出版领域数字化进程的领军者。
(一)培生集团数字业务概况
培生集团1999年成立技术集团,2000年培生公司购买了教育考试公司美国全球电脑系统(NCS);2007年,培生教育并购了E-college、Reed Elsevier的哈考特评估测试公司(Harcourt Assessment)。如今,培生教育已拥有全球领先的E-learning电子学习系统和考试开发、测试及测评系统。
数字出版的发展使得培生集团取得了更大的营销市场和发展空间。2014年,培生集团数字业务的收入已经达到30.3亿英镑,占集团总销售额的62.1%。另外,培生集团的数字化发展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服务销售的增加上,在2010-2014年的五年内,集团效率也获得了大幅度提升。(见表1)
表1 2010-2014年数字产品和服务销售额及其占总销售额的比重
图3 2010-2014数字产品和服务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二)培生集团数字业务发展战略
1.频繁并购实现转型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培生集团开始着力于布局数字化战略、实现数字化转型。2013年培生集团与贝塔斯曼集团完成了企鹅兰登书屋的合并计划。培生集团董事长玛乔丽・思卡尔迪诺表示:“合并之后,两家出版社将分摊成本,投入更多资金培育作者和读者群,在飞速发展的电子书和数字阅读市场中积极探索新的运营模式。”企鹅与兰登书屋的合并结合了两方的优势,企鹅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实际中积累多年的经验与兰登书屋在电子书销售平台建设上的见长,使得企鹅兰登书屋在电子书销售市场上具有更大的活力与竞争力。
此外,培生集团在在线教育领域的并购与合作也动作频繁,近几年内收购了诸多在线教育平台和教育机构。2012年,培生收购了Certiport和EmabaNetCompass(美国在线学习服务提供商);2013年初,培生收购了Tutorvista和Learning Catalytics(均为学习效果分析评定平台);2013年12月,培生宣布以4.37亿英镑的价格(加上4900万英镑债务费用)收购巴西成人英语培训公司Grupo Multi,并于2014年2月11日完成收购。这是2010年以来,培生相继收购南非电脑培训学校CTI(75%股份)、中国华尔街英语和环球雅思之后,在国际成人教育领域里又一大动作。
2.多样化的数字出版模式
培生集团为各大出版集团中首批推出自助出版服务的集团。2011年5月,企鹅推出大众文学在线社区Book Country, 该平台用以协助作者自助出版,实现作者的直接出版并可及时获得读者反馈。企鹅出版社利用该社区为读者作品实行标准定价,并由此为集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此外,企鹅此前还以重金收购了美国自助出版公司,企鹅在公开声明中提到:“网络营销、消费者分析、专业服务和用户产生内容”方面的优势,再注入企鹅公司的“设计、编辑和销售技能,以及其强有力的国际影响力”。
除了自助出版业务,培生集团也不断尝试图书馆电子书借阅服务。2011年企鹅放弃与全美最大的电子书图书馆供应商OverDrive的合作,转而同3M(云端图书馆系统)合作启动试点项目。2013年企鹅与兰登合并后,两家出版社继续将更多的电子书从OverDrive撤出。这样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抵抗亚马逊和OverDrive对读者的抢占,也体现了培生集团对于读者服务的重视。通过与3M云端图书馆系统的合作,培生集团一方面在出版社与图书馆合作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另一方面集团也得以重新评估其图书馆销售模式,以建立更有效的图书馆服务盈利模式。
3.教育服务于数字业务相结合
培生教育作为集团最大的盈利部门,教育出版一直是培生集团业务的重点和主业。今年来,培生集团建立了一系列在线教育服务平台、远程教育学校及各类配套教学成果测试和教育咨询机构。通过对于这些机制的完善,培生集团逐步将教育出版的重心从销售图书向销售教育教育服务转化。
集团在教育出版领域始终持有积极创新的态度。2014年,培生为美国童子军发行一系列电子书,并设立新的数字课程,科目包括机器人学、数字技术和紧急护理。培生集团的电子课件的学习服务项目进一步发展,MyLab在线学习课程的北美注册量上涨3%,达1100万人。而在意大利,培生通过发行新的专业化发展教材和配套的在线课程,在中小学领域取得了不错收益,在小学开设了Top Secret和Our Discovery Island等英语学习项目。与此同时,集团也将教育出版数字化的重点放在内容的优化方面,在将纸质版图书转换为电子版的同时,更加重视附加元素如测试评估的添加。另外,培生教育也逐年加大在技术和服务方面的投入,2014年,培生收购了一些国家的远程教育类电子大学网站,在实行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教育技术和教育模式本土化。
四、培生集团发展前景展望
自2013年起,培生集团启动大规模结构性并购及重组,逐步向数字化、服务性业务模式转型。日前,培生集团致力于由多元化家族集团向聚焦教育业务的公司转型,不断整合与精简机构设置。2015年6月17日,培生集团宣布以3.5亿美元的价格向旗下Vista出售学习信息系统PowerSchool。2014年该学习信息系统覆盖了73个国家的1500万用户,为培生贡献了9700万美元收入,2000万美元净利润。培生选择出售PowerSchool主要因其与培生当前精简化的数字战略目标不符。正如培生集团现任首席执行官John Fallon所言,“出售该业务将使我们更直接地专注于学习效果,进一步简化培生的业务,使我们的产品更加全球化、数字化和可扩展化。”
一、美国——“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立教育的质量问题引起全国性关注。当时发表的一系列调查报告,包括著名的《国家在危险之中》都纷纷提出警告,认为学生学习的失败将导致经济危机并成为涉及国家安全的大事。从那时开始,教育成为全国性的热点议题。面对欧洲和日本在生产率方面的挑战,美国提出了“高质量”这一全新教育目标。
1.“高质量教育”的涵义及目标
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认为,“高质量教育”指的是学校或学院为全体学生规定了高标准和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协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美国对高质量教育的定义有着丰富的涵义:学习者方面,必须经受“极限考验”,不但要挑战学习极限而且还要把极限推向更高;学校方面,要为学习者制定高标准和有力的措施保证标准的实现;国家方面,要制定完善可行的政策,为高质量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自从《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出台以后,美国历次出台的教育战略不断提升学生的课业标准,把“世界一流”作为制定课业标准的准则。《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要求中学生的毕业率至少增加到90%,在课程设置方面继续加强了自《国防教育法》颁布以来备受关注的英语、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同时也加强了被长期忽视的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把这五门学科确定为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居世界首位。
2006年,布什总统提出《美国竞争力计划》。计划包括未来十年投入到数理学科基础研究的资金翻一番,对科学研发项目永久性减税,鼓励更多学生学习数学和科学,培训7万名新的高中教师等。该计划特别提出科学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数学和科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奥巴马教育政纲的核心就是要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必须围绕培养21世纪学生所需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必须革新过时的学校教育体系,进行学校教育的创新。
2.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保障措施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美国在教育战略中除了巨额教育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问责制、提高课业标准等常规措施之外,还提出了多项教育质量保障措施。主要有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建立纵向的教育质量数据系统等。
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美国共有近1.5万个学区、9万多所中小学、3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美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一直存在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从事非专业教学的教师比重过大、教师工资偏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供求矛盾尖锐等。为此,联邦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成立各种全国性的研究机构,如“教学与政策研究委员会”、“教学与美国未来全国委员会”等。这些机构围绕教师、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996年。“教学与美国未来全国委员会”发表了《至关重要:美国未来的教学》,这是一份改进美国学校质量的十年行动计划,其主旨是将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的改进置于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将教师职业生涯全程的专业发展作为改进教育质量的中心战略。
布什政府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制定了高质量教师的标准:新任小学教师必须有学士学位,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中学教师要有本学科的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的高级证书,或者通过一项严格的国家学科学术测试,以证明本人具备足够的学科专业知识。所有在职教师必须有学士学位和胜任学科教学的知识能力的证明。为了保证教师的高质量,联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高质量教师计划,包括:拨款60亿美元,用于提高教师的能力,集中在朗读、文字、流利、词汇、综合理解等五个方面;开展提高教师数学、科学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数学和科学合作计划,以此来改善中小学生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成绩;提高教师工资,用减免税收和提高教师贷款金额的办法,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行业具有竞争力;联邦政府还拨专款奖励为缩小弱势群体子女的成绩差距和在低收入学校任教的高质量教师;加大对教师和校长培训的投资力度。
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在数字化时代,美国中小学课堂里进行数字化学习的倡导者是克林顿总统。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赖利在1996年发表了题为《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能力的挑战》的第一份国家信息教育计划,提出在中小学教学中有效利用新技术,帮助中小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以适应美国经济的广阔前景。由于新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取得了巨大进步,可资利用的技术不断改进,因此,美国于2000年提出了《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能够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的国家教育技术革新计划,明确了国家教育技术革新计划的五大目标: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教室、学校、社区及家中使用信息技术;所有的教师都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所有的学生都要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研究与评估,促进下一代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应用;通过数字化的内容和网络的应用改革教与学。
建立纵向教育质量数据系统。2005年11月,“美国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和“美国联邦教育部数据峰会”联合发起了数据质量运动(Data Quality Campmgn),即以州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纵向的教育数据信息系统。这项运动得到“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由国家教育责任中心负责管理。这项全国性的运动由许多教育组织共同协作完成,以鼓励和支持州政策制定者提高教育数据的质量、可获得性和实用性;利用州的纵向数据系统提升学生学业成就。这项运动为各州建立纵向教育信息数据提供了一种工具和资源,同时也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教育交流平台。美国国内各种教育组织都参加了这项运动,共同致力于建立完善有效的数据系统。数据质量运动的发展目标是:到2009年。各州建立起完善的高质量的纵向数据系统:增强对纵向数据的理解,推动对这些数据有价值的运用,以提高学生成就;推动、发展和采用共同的数据标准,有效地进行数据传递和交流。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对学习者、学校、国家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而且基础教育质量的目标在不断提高,从制定学科标准到注重数理知识的学习,再发展到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其最终目标始终未变——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保持世界教育领先地位。为此,30年来,美国出台了多项教育法案和国家级教育计划,动员全国的教育科研机构,提出多项教育质量保障措施并投入巨资。
二、新加坡——发掘潜能,训练技能,培育好公民
新加坡的教育质量政策集中体现在《理想的教育成果》这一文件中。《理想的教育成果》是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制定的教育纲领,提出了新加坡21世纪的教育目标。这一跨世纪的纲领对新加坡各学段分别规定了应达到的标准。
1.制定21世纪教育目标与标准
《理想的教育成果》中提出新加坡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一是发掘学生最佳的潜能;二是求生技能的训练:三是培育好公民。这一跨世纪的教育纲领对小学、中学及初级学院(高中)等阶段分别规定了应达到的标准,即成果,包括人格发展、自我管理技巧、社交与合作技巧、读写及计算技巧、沟通技巧、资讯技能、知识应用技巧、思维技巧与创意。这些成果概括了新加坡希望年轻人具备德、智、体、群、美等五项品质要素的目标。
2.措施与保障
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新加坡通过督学制度和卓越学校模式,保证国家教育质量政策在学校中得到贯彻执行。通过这些制度,新加坡建立了全国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管理体制,制定了国家教育质量政策的标准,保证了国家教育质量政策的有效执行。
灵活的教育制度。新加坡政府认为,新加坡应该有更多元化及更灵活的教育制度。这种制度应该能够发掘与发展每一个年轻人的潜能,使他们尽力发挥所长,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为此,新加坡制定并实施了分流教育制度。新加坡的分流政策从小学一直贯穿到大学,学生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不断进行选择和分流,如基础教育阶段要进行4次考试,学生通过选择被分流到不同教育序列中。
健全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新加坡有比较健全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保证了教育质量政策在学校得到较好地执行。新加坡还建立了学校成就排名制度和学生全国统考制度,保证了对学校质量的监控和改进。
为执行国家教育质量政策提供条件。新加坡政府一向很重视教育资金的投入。据相关资料统计,2002年新加坡的教育财政投入达到75亿新元,占GDP的4.5%。高投入为新加坡基础教育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新加坡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为学校提供足够的教师。实施课程改革后,新加坡为每所学校增加一定数量的教师,为每所学校配备一位全职辅导员,满足新课程的需要。新加坡教师的待遇视同公务员。在教师培训方面,新加坡政府出资让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00小时的培训,并提供多种培训课程和培训形式。同时,新加坡重视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学校执行国家教育质量政策的能力。新加坡实行学校标准化建设,每一所学校都要达到标准,所以,新加坡的所有学校都有十分齐全的现代化教育设施。
新加坡提出21世纪国家教育发展目标,并为此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制度等全面支持,建立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启动督学及卓越学校计划,全面保障其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结论与启示
为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制定国家级教育目标之后,都在研究、建立本国的教育质量分析与评估框架,从而将教育质量的提高引向标准化导向,这就势必出现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应用和标准的检查,即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测。通过质量监测。全面准确地把握基础教育质量,科学诊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决策之后,为了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提出多项计划、政策和措施予以保障。这样,从明确目标、制定标准、出台计划和政策、建立分析框架、进行监测评价到提出后续保障措施,形成一个持续稳定提高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完整构架。
美国、新加坡等国的研究和做法无疑对我们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有重要启示。
第一。基础教育质量要面向所有学生。众多国家采取的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措施都是要让每个儿童达到一个既定的标准,这种面向全体的、没有差别的、保障基本水准的基础教育制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学习者是教育质量的核心。纵观各国关于教育质量的研究和做法,都是以学习者为核心。要保证学习者对认知技能和基本生存技能的掌握,使学习者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第三,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各国教育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充分证明:无论教学设施、教育技术和传播手段多么先进,教师的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外在的。只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将外在的教育改革目标内化为课堂上的实际行动。
第四,动态、定期的监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无论PISA还是TIMSS都是定期、动态的监测方案,要想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学校的教育质量等,就要实施定期监测。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要借鉴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测评方式,定期、动态地进行监测。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更不断发展、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推进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高的历史发展要求,都为微格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并投入使用,在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师技能培训上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搭建数字化网络微格教学平台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1 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的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教育学家德瓦埃首先提出,在八十年代引入我国,微格教学通过提供一个微型的教学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到精简,并通过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帮助练习者得到教学技能的有效提升。它是一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通过练习使练习者能够在可控的教学环境内进行教学技能的充分掌握。
2 数字化网络微格教学平台的构建
2.1 视频、音频编码技术的选择
视音频编码技术是数字化网络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大体积文件进行压缩转换实现网络传输。尽管目前市场上的压缩编码技术很多,但是用最广的主要是:微软的WMV标准、ISO的MPEG系列标准以及JVT开发的H.264标准。相比而言H.264标准既保留了传统压缩技术的优点,同时也具有压缩效率极高等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主要优势体现在:
2.1.1 低码流
能够有效节省用户数据下载时间和流量费用。
2.1.2 图像质量高
能为用户提供连续而且流畅的图像。
2.1.3 容错能力强
该标准具有解决网络环境不稳定而出现的丢包等错误的工具。
2.1.4 网络适应能力强
由于网络适应层的加入,使得文件数据能够在不同网络平台进行便捷的传输。
2.2 教学系统的构建
数字化网络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其核心主要是在计算机以及网络的控制管理下,围绕视频数字压缩格式的硬盘录像机,配备灵活度高、灵敏度高的摄像机和拾音器,并对多路视音频进行数据采集,再通过录像机在压缩后存储传播,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应用。具体包括:实时录播模块、管理模块、流媒体服务模块以及资源管理平台模块。实施录播模块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数据采集和编码经过处理后直接保存在服务器上;管理模块就是实现对所有录播教室的统一管理,在总控制中心能够进行远程监控,实现自动化管理;流媒体服务模块主要是为资源的上传和后台管理提供数据库服务,随着资源和应用的不断增加可以对流媒体服务器进行扩充,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资源管理平台主要是针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言,各个信息获取主体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资源的访问和详细信息的添加完善等。
3 数字化网络微格教学平台在教育模式中运用
3.1 推动微格教学视频案例库建设
实现数字化微格教学平台的搭建能够为练习者提供教学技能观摩学习的新方式,同时也能够为其提供分析教学过程的训练场景。练习者能够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资源下载和观看,并及时获取专家、教师、同学的反馈意见,进而快速提高教学技能。最重要的是每个练习者在进行资源的获取和运用中也通过自身的实践参与到资源库的建设上来,进而案例库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优化。
3.2 实现了自主学习平台的搭建
首先,数字化网络微格教学平台的搭建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不同素材的教学视频,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在案例库中进行恰当的选择,从而进行开发性的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学习效率,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其次,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为学生提供了及时沟通的环境,学生之间能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和同学之间、教师之间的联系,及时的得到问题的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的激发出来,同时协作学习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3.3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空间
通过实现数字化网络微格教学平台的搭建,能够为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动态化的检测和记录,学生自身、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够依据可靠地数据信息进行准确的评价。由于教学平台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所以就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置于更大的评价范围内接受更加多元的评价主体的评价,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微格教学评价方式侧重主观印象式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的多元化,评价结果更加有效和真实。此外,在网络环境下,不同评价主体能够对评价内容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也拓展了评价的新空间。
4 结束语
尽管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微格教学平台搭建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发展瓶颈,但整体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因此,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我国数字化微格教学平台搭建工作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尹合栋.数字化网络微格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2.
[2]薛勇.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
[3]王永民.网络数字化微格教学平台的构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