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安全特征

网络安全特征

时间:2023-06-12 14:4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安全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安全特征

第1篇

关键词:新型DPI;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网络流量采集

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网络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网络系统也遭受着一定的安全威胁,这给人们正常使用网络系统带来了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个人,在网络系统中均存储着大量重要的信息,网络系统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1基本概念

1.1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是对网络安全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后,评估网络安全整体情况,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最终以可视化系统展示给用户,同时给出相应的统计报表和风险应对措施。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包括五个方面1:(1)网络安全要素数据采集:借助各种检测工具,对影响网络安全性的各类要素进行检测,采集获取相应数据;(2)网络安全要素数据理解:对各种网络安全要素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融合,对数据进一步综合分析,形成网络安全整体情况报告;(3)网络安全评估:对网络安全整体情况报告中各项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结当前的安全概况和安全薄弱环节,针对安全薄弱环境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4)网络安全态势预测:通过对一段时间的网络安全评估结果的分析,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并预测未来这些关键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进而预测未来的安全态势情况以及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5)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报告:对网络安全态势以图表统计、报表等可视化系统展示给用户。报告要做到深度和广度兼备,从多层次、多角度、多粒度分析系统的安全性并提供应对措施。

1.2DPI技术

DPI(DeepPacketInspection)是一种基于数据包的深度检测技术,针对不同的网络传输协议(例如HTTP、DNS等)进行解析,根据协议载荷内容,分析对应网络行为的技术。DPI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流量分析的场景,比如网络内容分析领域等。DPI技术应用于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领域,通过DPI技术的应用识别能力,将网络安全关注的网络攻击、威胁行为对应的流量进行识别,并形成网络安全行为日志,实现网络安全要素数据精准采集。DPI技术发展到现在,随着后端业务应用的多元化,对DPI系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DPI技术的实现主要是基于知名协议的端口、特征字段等作为识别依据,比如基于HTTP、HTTPS、DNS、SMTP、POP3、FTP、SSH等协议特征的识别、基于源IP、目的IP、源端口和目的端口的五元组特征识别。但是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采用加密手段和私有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网络流量中能够准确识别到应用层行为的占比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在当前网络应用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很多网络攻击行为具有隐蔽性,比如数据传输时采用知名网络协议的端口,但是对传输流量内容进行定制,传统DPI很容易根据端口特征,将流量识别为知名应用,但是实际上,网络攻击行为却“瞒天过海”,绕过基于传统DPI技术的IDS、防火墙等网络安全屏障,在互联网上肆意妄为。新型DPI技术在传统DPI技术的基础上,对流量的识别能力更强。基本实现原理是对接入的网络流量根据网络传输协议、内容、流特征等多元化特征融合分析,实现网络流量精准识别。其目的是为了给后端的态势感知系统提供准确的、可控的数据来源。新型DPI技术通过对流量中传输的不同应用的传输协议、应用层内容、协议特征、流特征等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打标,形成协议识别引擎。新型DPI的协议识别引擎除了支持标准、知名应用协议的识别,还可以对应用层进行深度识别。

2新型DPI技术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领域的应用

新型DPI技术主要应用于数据采集和数据理解环节。在网络安全要素数据采集环节,应用新型DPI技术,可以实现网络流量的精准采集,避免安全要素数据采集不全、漏采或者多采的现象。在网络安全要素数据理解环节,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需要基于新型DPI技术的特征知识库,提供数据标准的说明,帮助态势感知应用可以理解这些安全要素数据。新型DPI技术在进行网络流量分析时主要有以下步骤,(1)需要对攻击威胁的流量特征、协议特征等进行分析,将特征形成知识库,协议识别引擎加载特征知识库后,对实时流量进行打标,完成流量识别。这个步骤需要确保获取的特征是有效且准确的,需要基于真实的数据进行测试统计,避免由于特征不准确误判或者特征不全面漏判的情况出现。有了特征库之后,(2)根据特征库,对流量进行过滤、分发,识别流量中异常流量对应的攻击威胁行为。这个步骤仍然要借助于协议识别特征知识库,在协议识别知识库中记录了网络异常流量和攻击威胁行为的映射关系,使得系统可以根据异常流量对应的特征库ID,进而得出攻击威胁行为日志。攻击威胁行为日志包含捕获时间、攻击者IP和端口、被攻击者IP和端口、攻击流量特征、攻击流量的行为类型等必要的字段信息。(3)根据网络流量进一步识别被攻击的灾损评估,同样是基于协议识别知识库中行为特征库,判断有哪些灾损动作产生、灾损波及的数据类型、数据范围等。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分析是基于步骤2产生的攻击威胁行为日志中记录的流量、域名、报文和恶意代码等多元数据入手,对来自互联网探针、终端、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的威胁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不同类型数据中潜藏的异常行为,对流量、域名、报文和恶意代码等安全元素进行多层次的检测。针对步骤1的协议识别特征库,可以采用两种实现技术:分别是协议识别特征库技术和流量“白名单”技术。

2.1协议识别特征库

在网络流量识别时,协议识别特征库是非常重要的,形成协议识别特征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方式,正向流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网络攻击者的视角分析,模拟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进而分析模拟网络流量中的流量特征,获取攻击威胁的流量特征。这种方法准确度高,但是需要对逐个应用进行模拟和分析,研发成本高且效率低下,而且随着互联网攻击行为的层出不穷和不断升级,这种分析方法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第二种方法是近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逐渐应用的智能识别特征库。这种方法可以基于威胁流量的流特征、已有网络攻击、威胁行为特征库等,通过AI智能算法来进行训练,获取智能特征库。这种方式采用AI智能识别算法实现,虽然在准确率方面要低于传统方式,但是这种方法可以应对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新应用流量,效率更高。而且随着特征库的积累,算法本身具备更好的进化特性,正在逐步替代传统方式。智能特征库不仅仅可以识别已经出现的网络攻击行为,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攻击行为,也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其适应性更强。这种方式还有另一个优点,通过对新发现的网络攻击、威胁行为特征的不断积累,完成样本库的自动化更新,基于自动化更新的样本库,实现自动化更新的流量智能识别特征库,进而实现AI智能识别算法的自动升级能力。为了确保采集流量精准,新型DPI的协议识别特征库具备更深度的协议特征识别能力,比如对于http协议能够实现基于头部信息特征的识别,包括Host、Cookie、Useragent、Re-fer、Contet-type、Method等头部信息,对于https协议,也能够实现基于SNI的特征识别。对于目前主流应用,支持识别的应用类型包括网络购物、新闻、即时消息、微博、网络游戏、应用市场、网络视频、网络音频、网络直播、DNS、远程控制等,新型DPI的协议特征识别库更为强大。新型DPI的协议识别特征库在应用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外部知识库,使得分析更具目的性。比如通过结合全球IP地址库,实现对境外流量定APP、特定URL或者特定DNS请求流量的识别,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跨境网络攻击、安全威胁行为等。

2.2流量“白名单”

在网络流量识别时也同时应用“流量白名单”功能,该功能通过对网络访问流量规模的统计,对流量较大的、且已知无害的TOPN的应用特征进行提取,同时将这些特征标记为“流量白名单”。由于“流量白名单”中的应用往往对应较高的网络流量规模,在网络流量识别时,可以优先对流量进行“流量白名单”特征比对,比对成功则直接标记为“安全”。使用“流量白名单”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识别效率,将更多的分析和计算能力留给未知的、可疑的流量。流量白名单通常是域名形式,这就要求新型DPI技术能够支持域名类型的流量识别和过滤。随着https的广泛应用,也有很多流量较大的白名单网站采用https作为数据传输协议,新型DPI技术也必须能够支持https证书类型的流量识别和过滤。流量白名单库和协议识别特征库对网络流量的处理流程参考下图1:

3新型DPI技术中数据标准

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在发展中,从各个厂商独立作战,到现在可以接入不同厂商的数据,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作战,离不开新型DPI技术中的数据标准化。为了保证各个厂商采集到的安全要素数据能够统一接入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各厂商通过制定行业数据标准,一方面行业内部的安全数据采集、数据理解达成一致,另一方面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在和行业外部系统进行数据共享时,也能够提供和接入标准化的数据。新型DPI技术中的数据标准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控制指令部分,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发送控制指令,新型DPI在接收到指令后,对采集的数据范围进行调整,实现数据采集的可视化、可定制化。同时不同的厂商基于同一套控制指令,也可以实现不同厂商设备之间指令操作的畅通无阻。第二个部分是安全要素数据部分,新型DPI在输出安全要素数据时,基于统一的数据标准,比如HTTP类型的数据,统一输出头域的URI、Host、Cookie、UserAgent、Refer、Authorization、Via、Proxy-Authorization、X-Forward、X-Requested-With、Content-Dispositon、Content-Language、Content-Type、Method等HTTP常见头部和头部关键内容。对于DNS类型的数据,统一输出Querys-Name、Querys-Type、Answers-Name、Answers–Type等。通过定义数据描述文件,对输出字段顺序、字段说明进行描述。针对不同的协议数据,定义各自的数据输出标准。数据输出标准也可以从业务应用角度进行区分,比如针对网络攻击行为1定义该行为采集到安全要素数据的输出标准。第三个部分是内容组织标准,也就是需要定义安全要素数据以什么形式记录,如果是以文件形式记录,标准中就需要约定文件内容组织形式、文件命名标准等,以及为了便于文件传输,文件的压缩和加密标准等。安全态势感知系统中安全要素数据标准构成参考下图2:新型DPI技术的数据标准为安全态势领域各类网络攻击、异常监测等数据融合应用提供了基础支撑,为不同领域厂商之间数据互通互联、不同系统之间数据共享提供便利。

4新型DPI技术面临的挑战

目前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各类网络应用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新型DPI技术在安全要素采集时,需要从互联网流量中,将网络攻击、异常流量识别出来,这项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同时随着5G应用越来越广泛,万物互联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接入网络的终端类型也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类型终端的网络攻击也更为“个性化”。新型DPI技术需要从规模越来越大的互联网流量中,将网络安全相关的要素数据准确获取到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基于新型DPI技术,完成网络态势感知系统中的安全要素数据采集,实现从网络流量到数据的转化,这只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第一步。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还需要基于网络安全威胁评估实现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网络安全威胁情报的完整转化过程,对网络异常行为、已知攻击手段、组合攻击手段、未知漏洞攻击和未知代码攻击等多种类型的网络安全威胁数据进行统计建模与评估,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才能做到对攻击行为、网络系统异常等的及时发现与检测,实现全貌还原攻击事件、攻击者意图,客观评估攻击投入和防护效能,为威胁溯源提供必要的线索。

5结论

第2篇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特征;安全;防范措施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及其特征

计算机作为一种存在于人们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习、生活工具,已近深入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根据不同计算机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也有所区别,现在通用的标准化定义为:“计算机网络安全”即“为网络信息数据系统的安全创建和使用而采取的相关技术上和管理上保护,从而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信息不会因为意外或者和人为故意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利用性的安全设置”。针对个人使用者,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保护个体信息不受外界陌生人、组织等的恶意破坏、盗取使用;对于企业机关单位等相关机构,网络安全是保护其办公系统、信息机密数据等免于外界黑客组织篡改、伪造、恶意利用等,保护机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对于国家相关组织,还要考虑应对突发事件、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安全性,保持网络通讯连贯性、安全性,提高应对具体事件的反应能力和执行效率。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征:高度的保密性,即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不能随意泄露给未授权的用户或避免任其利用的过程;信息的完整性,即其他未经过授权的用户不得随意改变、破坏、丢弃信息的特性;操作的可控性,即被授权用户具有对信息的利用、处理的权利,从而控制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审查性,即当网络安全出现问题时,采取必要的手段加以控制、核查。

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安全现状存在隐患,目前,攻击网络安全的各种手段、行为繁多复杂,黑客组织的猖獗、病毒种类繁多、攻击性强等等特征使得网络安全系统受到各方面的威胁,由于互联网本身的无时空性和地域限制,一种病毒的攻击性能够迅速的利用系统漏洞而攻击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网络系统瘫痪,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办公、企业机关部门信息安全存在极大的不利影响,由此,我们具体分析现代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世界里,人们畅游在网络环境中,利用网络所带来的便捷功能,但是却普遍缺乏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认识,现代网络系统,为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采取了去多手段和措施,包括设置网络安全保护软件、设置安全防火墙、安全卫士杀毒等一系列防范措施,但目前人们普遍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当为了满足好奇心或缺乏对黑客威胁破坏性的认识时,这些网络保护措施屏障就发挥不了其安保作用,因此加强人们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普遍认识,树立安全上网、打击黑客行为意识是当务之急。

2.2 缺乏计算机安全网络保护的专业技术

目前,威胁于网络安全系统的黑客组织性更强,攻击手段复杂,利用网络系统的漏洞对现实人们的经济、安全生活造成损失,盗取经济利益。造成各种流行肆虐于网络的的恶意网站、网上木马、病毒程序等已经严重威胁了现代网络安全,但是,针对这些恶意的攻击,我国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备技术尚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以致于网络系统安全问题困扰于个人、家庭、企业机关等各个领域,此外网络软件的漏洞也是造成系统安全攻击的威胁,不少网络软件的“后门”一旦被进入,后果不堪设想。

2.3 缺乏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保障

目前,我国的立法机关尚没有完善的针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法律法规政策,缺乏相关的对黑客组织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这也是造成现代网络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网络存在的弊端,立法机关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威胁行为的猖獗。

此外,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诸多,下面我们列举几方面:

1)计算机网络结构存在风险隐患。计算机网络的贯通性、结构性是的网络安全系统纷繁复杂,多重局域网组成的因特网是一个互相联系、通用的网络系统,一旦当某种危险信息触发时会间接和直接的影响到其他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攻击者利用这种网络的贯通性和衔接性,传播和不良信息、盗取机密数据安全从而破坏系统安全。

2)网络IP系统的易攻击性。IP/TCP是现代因特网的基础协议,由于它们具有公众性,从而导致黑客可以利用它的安全缺陷来实施网络攻击。

3)网络数据信息泄露、篡改。网络系统上的大量信息的于传播都是没有一定限制功能手段,而且由于大部分数据流缺乏加锁保密措施,导致信息容易被盗取、窃听的可能性高,因此,不少黑客组织利用这种信息的无密性进行电子邮件、传输文件等信息的篡改、盗取,降低了网络信息安全性。

4)软件漏洞。软件漏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应用软件、TCP/IP协议、网络软件和服务、密码设置等的安全漏洞。一旦遭受病毒攻击,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具体措施

首先,提高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明确网络安全发展目标。

第3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关键技术结构;安全

现阶段,各类信息传播速度逐渐提高,网络入侵、安全威胁等状况频发,为了提高对网络安全的有效处理,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监控管理,运用入侵检测、防火墙、网络防病毒软件等进行安全监管,提高应用程序、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对可能发生的各类时间进行全面分析,并建立应急预案、响应措施等,以期提高网络安全等级。

1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结构、组成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属于新型技术,主要目的在于网络安全监测、网络预警,一般与防火墙、防病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系统等共同作业,充分提高了网络安全稳定性,便于对当前网络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可提高对未来变化预测的精确性,保证网络长期合理运行。一般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包括:数据信息搜集、特征提取、态势评估、安全预警几大部分。其中,数据信息搜集结构部分是整个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的关键部分,一般需要机遇当前网络状况进行分析,并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属于系统结构的核心部分。数据信息搜集方法较多,基于Netow技术的方法便属于常见方法。其次,网络安全感知系统中,特征提取结构,系统数据搜集后,一般需要针对大量冗余信息进行管理,并进行全面合理的安全评估、安全监测,一般大量冗余信息不能直接投入安全评估,为此需要加强特征技术、预处理技术的应用,特征提取是针对系统中有用信息进行提取,用以提高网络安全评估态势,保证监测预警等功能的顺利实现。最终是态势评估、网络安全状态预警结构,常用评估方法包括:定量风险评估法、定性评估法、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等,一般可基于上述方法进行网络安全态势的科学评估,根据当前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未来状态的预知,并考虑评估中可能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行之有效的监测、预警作业。

2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关键技术

2.1网络安全态势数据融合技术

互联网中不同安全系统的设备、功能存在一定差异,对应网络安全事件的数据格式也存在一定差异。各个安全系统、设备之间一般会建立一个多传感环境,需要考虑该环境条件下,系统、设备之间互联性的要求,保证借助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作为主要支撑,为监控网络安全态势提供更加有效的资料。现阶段,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用于估计威胁、追踪和识别目标以及感知网络安全态势等。利用该技术进行基础数据的融合、压缩以及提炼等,为评估和预警网络安全态势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数据融合包括数据级、功能级以及决策级三个级别间的融合。其中数据级融合,可提高数据精度、数据细节的合理性,但是缺点是处理数据量巨大,一般需要考虑计算机内存、计算机处理频率等硬件参数条件,受限性明显,需要融合层次较高。决策性融合中,处理数据量较少,但是具有模糊、抽象的特点,整体准确度大幅下降。功能级融合一般是处于上述两种方法之间。网络安全态势数据的融合分为以下几部分: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态势评估、态势预测等。(1)数据采集网络安全数据采集的主要来源分为三类:一是来自安全设备和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如4A系统、堡垒机、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审计、上网行为管理、漏洞扫描器、流量采集设备、Web访问日志等。(2)数据预处理数据采集器得到的数据是异构的,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内容的识别和补全,再剔除重复、误报的事件条目,才能存储和运算。(3)态势感知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保证态势感知结果能指导管理实践,态势感知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从上层网络安全管理的需求出发层层分解而得的,而最下层的指标还需要和能采集到的数据相关联以保证指标数值的真实性和准确性。(4)指标提取建立了指标体系后,需要对基层指标进行赋值,一般的取值都需要经过转化。第五、数据融合。当前研究人员正在研究的数据融合技术有如下几类:贝叶斯网络、D-S证据理论等。

2.2计算技术

该技术一般需要建立在数学方法之上,将大量网络安全态势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最终形成某范围内要求的数值。该数值一般与网络资产价值、网络安全时间频率、网络性能等息息相关,需要随时做出调整。借助网络安全态势技术可得到该数值,对网络安全评估具有一定积极影响,一般若数据在允许范围之内表明安全态势是安全的,反之不安全。该数值大小具有一定科学性、客观性,可直观反映出网络损毁、网络威胁程度,并可及时提供网络安装状态数据。

2.3网络安全态势预测技术

网络安全态势预测技术是针对以往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借助实践经验、理论知识等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后对未来安全形势进行评估。网络安全态势发展具有一定未知性,如果预测范围、性质、时间和对象等不同,预测方法会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属性可将网络安全态势预测方法分为定性、时间序列、因果分析等方法。其中定性预测方法是结合网络系统、现阶段态势数据进行分析,以逻辑基础为依据进行网络安全态势的预测。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根据历史数据、时间关系等进行系统变量的预测,该方法更注重时间变化带来的影响,属于定量分析,一般在简单数理统计应用上较为适用。因果预测方法是结合系统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根据影响因素、数学模型等进行分析,对变量的变化趋势、变化方向等进行全面预测。

3结语

网络安全事件发生频率高且危害大,会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巨大损失,为此,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态势的评估、感知分析。需要网络安全相关部门进行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全面了解,加强先进技术的落实,提高优化合理性。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根据网络运行状况进行检测设备、防火墙、杀毒软件的设置,一旦发现威胁网络安全的行为,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避免攻击行为的发展,提高网络安全的全面合理性。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安全;网络体系结构

“互联网+”顾名思义是以互联网为中心所构成的一个信息化的世界[1-3]。例如,目前的在线支付、远程智能家具控制以及移动OA等,都是以Internet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信息化服务。自Internet以全球互联网络问世以来,其在计算机网络世界已经达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人们所构建的网络若需与外界通信,则必需首先考虑是否连入“外网”,而这里的“外网”一般所指即为互联网;另外,特别是跨区域甚至是跨国企业,若要将各子公司的信息化构成一个内网,假设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该企业必须专线架构基础设施来完成,而现在企业只需借助互联网基础设施采用相关安全技术和隧道技术等就可以实现它。随着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中“+”的含义越来越明显,使得人类真正进入信息化时代,从而使得各项生活活动都以互联网为中心而完成,诸如上述在线支付等。“互联网+”的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同时,它也给人们带来相关安全隐患,在这个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4-5]。这具体表现在,网络的一体化使得网络安全问题以互联网为中心而衍生开来;网络的多样化和异构化使得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复杂和多样化。例如,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人们都以智能终端移动设备连入互联网进行相关活动,这就使得网络的管理变得复杂而困难。为解决“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其特征,然后引出用户的需求,再从网络安全的不同层次来进行分析,以提出解决相关安全问题的方案。

1“互联网+”的相关特征

“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大统一的时代,它是以互联网为基本网络架构设施,采用不同种网络计算技术将人类的生活真正统一到信息化中去,具体有如下特征。

1.1以互联网为中心

“互联网+”是以Internet为基础网络架构,因此,它必然以互联网为中心而存在。例如,目前流行的智能家具远程控制就是首先采用无线传感器将各家具连成一个局域网络,然后通过该网络的网关收发数据并传入互联网;再次,在用户的智能终端设备启用相应的APP客户端,然后通过此客户端对智能家具进行控制。因此,互联网是数据传输的中心,其安全问题也必然是“互联网+”网络的关键点之一。Internet以TCP/IP协议簇为基础,由互联网层的IP协议将异种的各子网连成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另外,IP协议还负责将数据从一个网络路由到另一个网络,但IP只是尽力将数据进行传递,而对数据的可靠性传递不给予保证。因此,互联网通过TCP来实现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1.2用户需求的多样性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各项活动都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例如,人们为实现工业生产的协同工作及信息化共享等需要网络服务;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如在线办公、在线购物等也需要网络服务;再有,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智慧城市、智能家具、人工智能等相关产品都需要网络服务。

1.3万物互联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随着物联网技术从概念提出到现在的万物互联的实现,使得物联网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一个实物相连概念,而上升到一个哲学上的高度;即万物互联使得信息化时代的中心即为信息,而信息相连的中心则为互联网。目前的大数据、物联网及云计算等网络计算的发展使得万物互联成为现实。

1.4移动互联网技术解决了终端网络接入的最后束缚

移动智能终端的飞速发展使得连入网络的最后束缚得到了解决,目前,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便捷地接入互联网而进行各项活动,特别是在线支付宝或微信支付,使得我国在支付方式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毫不夸张地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实现使得信息化技术的普及成为现实。目前,没有任何计算机知识基础的人都能使用相关终端设备来获取信息而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从上述“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四大特征来看,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统一化、多样化及异构化和复杂化的信息化时代,从而使得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在这个大背景下,网络的安全问题也必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如果人们在进行在线支付时,没有相关安全保证,试问,还有谁愿意使用这样的支付方式。当然,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的安全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保证。在下一小节,笔者将分析说明目前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相关现状及挑战,并给出相关解决方案。

2“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安全技术

由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的依赖已经到达了如依赖水和电的程度,因此,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也必然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本小节,笔者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及“互联网+”的相关特征下的安全问题等方面来分析“互联网+”下的安全问题。

2.1数据安全

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计算机处理的数据是以二进制表示的机器编码,不管是文本、声音还是图像、动画等,最终都以二进制数据编码后由计算机存储或处理。因此,二进制数据的安全问题必然是网络安全中最基本的安全问题之一。为了实现数据的安全,人们一般采用密码技术与计算机结合而形成现代密码技术来完成此任务。所谓密码技术,即将数据通过相关技术手段使之成为不可识别的内容,若合法用户则需将这些不可识别的内容还原为原有数据后才能使用,而这些过程中需要的一项关键因素即为密钥。采用密码技术可从数据的底层保证数据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2网络安全

“互联网+”下的网络安全即为互联网的安全,目前,在Internet网络的各个层次都建立起了相应的安全机制。在互联网层的IP协议的基础之上,采用了IPSec协议来实现IP层的安全;在传输层,运用了SSL和TLS等协议来实现端到端的网络安全;在应用层,各应用协议也有相应的安全协议相支撑,例如超文本传输协议即有HTTPS来实现万维网的应用安全。

2.3子网层安全

在互联网的分层网络体系结构中,子网层位于网络的最底层,主要表现为各物理网络的构成。目前在“互联网+”的网络时代,子网层的多样性、异构性和复杂性使得万物互联的信息化时代成为现实。同样也因为子网层的这些特性,使得其安全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首先,现在连入互联网络的物理网络不再是单一的有线局域网络,它可以是有线局域网、无线局域网,也可以是以任何形式的智能物理设备组成的自组织网络;其次,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使得各种不同物理设备随意自组织加入互联网成为现实。因此,从子网层入手来解决安全问题,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下的重要网络安全问题之一。

3“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安全的几点建议

网络安全的相关问题从TCP/IP协议簇的上层结构来看,已经拥有很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这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为了满足其安全需求,其安全技术的发展也日趋成熟。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前动力。因此,终端用户从其子网层随意自组织进入互联网络,这使得其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下面笔者针对“互联网+”的相关特征,从子网层入手,提出几点与“互联网+”网络安全相关的建议。

3.1接入网安全

在底层终端用户连入互联网之前,必须选择相关接入网络来进入互联网。例如,可能通过有线将设备连入物理网络,也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或移动流量数据等连入网络。为保证接入网的安全,从网络的角度而言,要阻止不法用户接入网络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相应的身份认证,例如,在无线局域网络中就有WEP和WPA等相关协议来完成相关认证。另外,从用户的角度而言,不随意连入来历不明的网络热点,以使自己不暴露在不法人员的网络中而得到相应安全保护。

3.2加强终端用户安全意识

用户终端一旦连入互联网后,网络数据的表现形式及传输方式即不为其所知和所关心;此外,用户也因没有专业的网络知识而无法解决网络下层数据处理问题。因此,网络的底层对终端用户而言都是透明的,从而使得用户也不需要去关心下层安全问题,把这些问题都交给网络安全机制去处理。而对于终端用户主要是针对网络应用方面的安全需自身处理,使得网络信息用户的层次是安全的,这需要用户增强安全意识且制定相应安全策略。

3.3用户安全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使用者网络终端用户需制定相应安全策略以确保自身的信息安全,笔者依据“互联网+”的特性提出如下安全策略。(1)口令安全。用户在进行网络应用时,一般都采用口令进行身份认证,因此,口令的安全即为用户网络安全的第一要素。(2)访问安全。用户在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时,访问的安全尤为重要,用户应不随意访问来历不明的信息系统。(3)支付安全。用户在运用网络在线支付时,不可采用“一篮子工程”,即为了支付的便捷将各支付系统与网上银行随意绑定;可采用“即存即用”原则来确保将损失降到最低,即需要支付多少,提前存入多少资金,即使账号有失也不会带来太大损失。(4)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用户不可随意将个人隐私信息暴露在各信息系统,应采用相关安全机制来保护个人隐私信息。(5)防网络陷阱安全。在信息一体化的时代,不法分子也通过信息手段来制造网络陷阱骗取财物,例如黑网贷、电信诈骗等,其实防网络陷阱只需自身安全意识强且不贪小便宜即可防范此安全问题。

4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然后从网络的各个层次分析了网络安全机制,最后从用户接入网络和用户终端层面上重点阐述在信息一体化时代下网络安全的相关建议。下一步的工作是将相关安全策略具体化以形成网络安全模型。

[参考文献]

[1]肖宏,马彪.“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0):1046-1053.

[2]赵若瑜.“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1):151-152.

[3]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25-38.

第5篇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

        1  网络安全的含义及特征

        1.1 含义  网络安全是指:为保护网络免受侵害而采取的措施的总和。当正确的采用网络安全措施时,能使网络得到保护,正常运行。

        它具有三方面内容:①保密性:指网络能够阻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读取保密信息。②完整性:包括资料的完整性和软件的完整性。资料的完整性指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确保资料不被删除或修改。软件的完整性是确保软件程序不会被错误、被怀有而已的用户或病毒修改。③可用性:指网络在遭受攻击时可以确保合法拥护对系统的授权访问正常进行。

        1.2 特征  网络安全根据其本质的界定,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机密性:是指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个人、实体和过程,或供其使用的特性。在网络系统的每一个层次都存在着不同的机密性,因此也需要有相应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在物理层,要保护系统实体的信息外露,在运行层面,保证能够为授权使用者正常的使用,并对非授权的人禁止使用,并有防范黑客,病毒等的恶行攻击能力。②完整性:是指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被修改、不被破坏、不入、不延迟、不乱序和不丢失的特性。③可用性:是指授权的用户能够正常的按照顺序使用的特征,也就是能够保证授权使用者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访问并查询资料。在物理层,要提高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工作能力。在运行层面,要保证系统时刻能为授权人提供服务,保证系统的可用性,使得者无法否认所的信息内容。接受者无法否认所接收的信息内容,对数据抵赖采取数字签名。

        2  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网络目前的发展已经与当初设计网络的初衷大相径庭,安全问题已经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安全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会严重地影响到网络的应用。网络信息具有很多不利于网络安全的特性,例如网络的互联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现在越来越多的恶性攻击事件的发生说明目前网络安全形势严峻,不法分子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系统的安全漏洞往往给他们可趁之机,因此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要能够应付不同的威胁,保障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目前我国的网络系统和协议还存在很多问题,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不够安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成为一个需要持续更新和提高的领域。目前黑客的攻击方法已超过了计算机病毒的种类,而且许多攻击都是致命的。

        3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要解决网络安全,首先要明确实现目标:①身份真实性:对通信实体身份的真实性进行识别。②信息机密性:保证机密信息不会泄露给非授权的人或实体。③信息完整性: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防止非授权用户或实体对数据进行任何破坏。④服务可用性:防止合法拥护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被不当的拒绝。⑤不可否认性:建立有效的责任机智,防止实体否认其行为。⑥系统可控性:能够控制使用资源的人或实体的使用方式。⑦系统易用性:在满足安全要求的条件下,系统应该操作简单、维护方便。⑧可审查性:对出现问题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4  网络安全是一项动态、整体的系统工程。

        网络安全有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监控、信息审计、通信加密、灾难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组件组成,一个单独的组件是无法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网络安全应关注以下技术:

第6篇

【关键词】云计算;网络安全;特征;防范措施

1.云计算的含义及其特征

云计算是在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等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型,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它面对的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环境,核心是提供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具有以下特点:提供了最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信息;对用户终端的设备要求低,方便快捷;可以实现不同设备间的网络数据共享;提供强大的空间和计算功能。此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即“为网络信息数据系统的安全创建和使用而采取的相关技术上和管理上保护,从而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信息不会因为意外或者和人为故意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利用性的安全设置”。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征:高度的保密性,即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不能随意泄露给未授权的用户或避免任其利用的过程;信息的完整性,即其他未经过授权的用户不得随意改变、破坏、丢弃信息的特性;操作的可控性,即被授权用户具有对信息的利用、处理的权利,从而控制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审查性,即当网络安全出现问题时,采取必要的手段加以控制、核查。

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分析

首先,在技术方面,所有的数据在云里,一旦发生由于技术方面的因素导致的服务中断,那么用户只能束手无策。此外,云计算所面临的问题在目前网络应用中全部清晰可见。以TCP/IP 协议为核心的互联网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面临着许多重要的问题,其中安全性最为突出,特别是虚假地址和虚假标识问题导致了大量安全问题。

其次,急需解决的安全问题。在目前的计算环境中,防范驻留在用户PC 上的病毒软件发起的恶意攻击是一个重大难题,当前的趋势是业余黑客继续演变为违法黑客。而云计算环境对违法黑客极具吸引力,因此,云计算有许多重要的安全问题,比如在没有真正明确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责任的情况下把服务委给第三方,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缺乏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保障。目前,我国的立法机关尚没有完善的针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法律法规政策,缺乏相关的对黑客组织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这也是造成现代网络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网络存在的弊端,立法机关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威胁行为的猖獗。

3.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具体措施

3.1首先,提高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明确网络安全发展目标

一方面,加强对网络系统认证身份的确认和识别,明确授权主体,从而提高对网络安全在身份上的确认保障,避免因第三方侵入网络安全系统,另一方面,保证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和机密性、一致性,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监控操作,防止机密信息流失,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禁止非授权用户对信息数据的整改,严格把关信息安全的操控。

3.2其次,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提高应对网络威胁的手段和能力

3.2.1系统安全防护

除了电脑锁之外,应该注重防火墙的设置和保护屏障的应用,未来防火墙的技术结构应该注重高安全性和高效率性,重新设计其技术结构,比如引用鉴别授权机制、多级虚拟专业防护墙等,控制网络信息的流向,隐藏内部IP地址和网络结构细节设置,防止网络遭受黑客组织攻击,密码口令安全的设置上,注重对密码强度的设计,确保计算机系统设备上的网络安全性。

3.2.2采用认证和数字签名技术

认证技术保证了网络通讯使用过程中的身份确认,数字签名技术更是确保了网络世界中安全指数极高的手段,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平台的顺利使用和操控。

3.2.3应用程序和服务器的运用

在安装具体的防毒程序和操控步骤方面给予防范,提高电脑安全的警觉性,加强对陌生信息的防范性,运用必要的程序应用禁止外来不安全信息的侵入。同时,服务器除了具有隐藏内网、节省公网IP的功能,还有缓冲作用,加速对经常访问网站的查看,防止黑客的直接攻击,提高了网络安全性。

3.3此外, 云计算环境下确保数据安全的具体方法

3.3.1采用加密技术

PGP 或者相应的开源产品TrueCrypt等程序能够加密文件,把文件保存到网络上之前先进行加密,对于电子邮件还可采用Hushmail 这种具有加密功能的网络程序来进行加密。

3.3.2选择信誉好的云服务提供商

信誉良好的公司不大可能任由用户数据离开自己的控制范围,从而拿自己的品牌来冒险。建议使用名气大的服务,它们不大可能拿自己的名牌来冒险,不会任由数据泄密事件发生,也不会与营销商共享数据。

3.3.3使用过滤器

Vontu、Websense和Vericept等公司提供一种系统,目的在于监视哪些数据离开了你的网络,从而自动阻止敏感数据。比方说,身份证号码具有独特的数位排列方式。还可以对这类系统进行配置,以便一家公司里面的不同用户在导出数据方面享有不同程度的自由。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人们生活办公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集合了技术、管理、使用、安全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水平,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对网络安全的意识,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的安全程序,严厉打击黑客等破坏网络安全的不良行为,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网络系统安全提供政策保障,来规范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从而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科学管理的网络环境,促进我国计算机科学事业良性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黄怡强,等.浅谈软件开发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中山大学学报,2002(01).

[2]胡道元.计算机局域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 网络安全;攻击;防御措施;防火墙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1-070-01

互联网经过不断发展,已逐渐向全球覆盖,因为互联网协议具有开放性,方便了各种计算机与互联网连接,极大地拓宽了资源的来源,但正是因为这些开放性的协议忽略了安全问题,导致了网络管理系统的缺陷,诸如不同运营商拥有其独立的网络管理系统,亦或是运营商开发自己专用的协议等等。互联网缺乏统一的管理,内容过于庞杂,管理网络需要的人力、物力大,导致了网络优化的难度,各种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1 计算机网络不安全因素

1.1 硬件因素

由于设备故障、老化导致的功能失常,或由于网络系统过于复杂,网络产品生产厂商以及产品的多样性导致的各种硬件之间互相不兼容,或者是工作不稳定。

1.2 软件因素

由于操作系统的多样性,以及网络协议上的安全弱点,也可能是软件漏洞,软件提供商设置的后门都导致了软件的不安全,进一步组成了网络的不安全因素。

1.3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问题最为广泛,网络管理员无意识失误,网络黑客的攻击,以及计算机病毒都是人为造成的网络安全问题。无意识失误是由于管理员对网络理解不精,或者是工作能力有限,无意识造成的网络配置不当,或是留下安全漏洞等。黑客攻击是由于黑客本人或是某些机构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诸如金钱,政治等而进行的内部和远程攻击,这是信息网络所面临的最大,最广泛的威胁,计算机病毒是某些程序员编写的,通过网络传播的造成用户或者局域网崩溃的一类计算机程序,这类程序往往具有危害性、传染性、隐蔽性、破坏性、自我复制性等特点。

2 计算机网络常见攻击类型

2.1 木马攻击

木马程序一般潜伏在目标计算机系统中,当系统启动后自动启动,隐藏在后台,对某一端口进行监听。当某些端口接收到目标数据,木马程序便通过对这些数据处理的结果,在目标计算机上进行复制文件,窃取密码等操作。

2.2 拒绝服务攻击

这种攻击是通过网络使正在工作的计算机失去响应,出现死机或者是无响应的情况。拒绝服务器攻击行为往往是通过向网络服务器发送一段代码,然后网络服务器向目标计算机发送大量的需要回复的信息,由此来占用网络带宽以及系统内存,从而达到是网络或是目标计算机失去响应的目的。

2.3 入侵攻击

入侵攻击时攻击者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对目标计算机的控制权,从而通过控制目标计算机上所保存的内容来达到窃取隐私信息,窃取口令,等目的。

2.4 缓冲区溢出攻击

缓冲区溢出攻击是指向目标程序的缓冲区发送超过其处理长度的内容,造成缓冲区无法使用,进而使程序执行其他命令。往往我们听到的root权限攻击就是这种类型。

2.5 欺骗攻击

欺骗攻击是指利用TCP/IP协议的漏洞,对我们日常使用的网络进行攻击,主要通过DNS欺骗,IP欺骗等方式进行攻击。

3 网络安全防御技术

3.1 防病毒软件

每种病毒都有其对应的特征码,杀毒软件一般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特征码数据库,通常杀毒软件就是通过扫描程序中的特征码,然后与特征码数据库进行对比,以确定改程序中含有病毒。通过杀毒软件最有效的办法是使用经过公安机关检测的防病毒软件,当然,这些拥有这些软件业不是最保险的,需要经常对所有文件进行检测,而且病毒在不断更新,所以特征码数据库也需要及时定期更新,这样才能确保不再被已发现的病毒攻击。

3.2 防火墙

防火墙是通过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 来管理进出网络的行为,禁止某些可疑的行为,或者是记录信息活动,检测网络攻击和对网络攻击进行警告。理论上说,防火墙是绝对安全的,但是由于互联网太过开放,防火墙不能完全保护网络,首先,它不能防止绕过它的攻击,其次,它无法防范病毒,对于通过网络传输的病毒程序,只能通过防病毒软件来进行查杀,第三防火墙发挥作用需要较为封闭的网络拓扑结构,而网络了广泛性又限制了防火墙的使用。

3.3 加密和数字签名

加密是指通过专门的设备,或者是软件将可以直观理解的信息转换成不可以直接理解的信息,没有密钥就很难读取。加密是确保网络安全的一种最常用的机制。密钥是一组信息编码,它是控制密码运算的参数,通过密钥来实现明码想密码的转换。通常我们常用的加密有对称和非对称两种技术。数字签名提供了一种解决伪造、抵赖、冒充和篡改等安全问题的鉴别方法,通常用的电子邮件一般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传送。

3.4 入侵检测系统

该系统是一种及时发现并报告网络系统中未授权或是异常现象的技术。它可以利用审计记录识别出任何用户或网络管理员不希望出现的活动,从而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

3.5 安全扫描

通过类似黑客攻击形式对目标网络进行攻击,网络管理员根据模拟入侵的结果进行网络系统的维护,帮助管理员出去最大的安全隐患。

3.6 端口监视

端口监视程序可以关闭你不用的网络端口,减少被黑客攻击的概率。黑客入侵时一般会通过扫描目标计算机端口的方式,此时端口监视程序会有警告与提示,通过关闭被黑客找到的端口可以实现网络的安全。

3.7 安全规范

网络的安全必须依赖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制定有关的网络安全规章制度,网络的正常运行以及隐私安全的都将得到更好的改善。

4 结束语

网络安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随着网络应用的进一步拓宽拓广,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也将更多。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研究的问题,在找到可以永久的解决安全问题的办法之前,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使用有效的方式,掌握安全问题的最新情况,把所有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单振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御技术[J].华章,2012,2(17):148-150.

[2]张欣,褚梅.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御[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2(7):72-74.

第8篇

【关键词】 网络 信息 安全 防范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1.网络安全的含义

1.1含义 网络安全是指:为保护网络免受侵害而采取的措施的总和。当正确的采用网络安全措施时,能使网络得到保护,正常运行。

它具有三方面内容:①保密性:指网络能够阻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读取保密信息。②完整性:包括资料的完整性和软件的完整性。资料的完整性指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确保资料不被删除或修改。软件的完整性是确保软件程序不会被错误、被怀有而已的用户或病毒修改。③可用性:指网络在遭受攻击时可以确保合法拥护对系统的授权访问正常进行。

1.2特征 网络安全根据其本质的界定,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机密性:是指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个人、实体和过程,或供其使用的特性。②完整性:是指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被修改、不被破坏、不入、不延迟、不乱序和不丢失的特性。③可用性:是指授权的用户能够正常的按照顺序使用的特征,也就是能够保证授权使用者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访问并查询资料。

2.网络安全现状

网络目前的发展已经与当初设计网络的初衷大相径庭,安全问题已经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安全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会严重地影响到网络的应用。网络信息具有很多不利于网络安全的特性,例如网络的互联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现在越来越多的恶性攻击事件的发生说明目前网络安全形势严峻,不法分子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系统的安全漏洞往往给他们可趁之机,因此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要能够应付不同的威胁,保障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要解决网络安全,首先要明确实现目标:①身份真实性:对通信实体身份的真实性进行识别。②信息机密性:保证机密信息不会泄露给非授权的人或实体。③信息完整性: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防止非授权用户或实体对数据进行任何破坏。④服务可用性:防止合法拥护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被不当的拒绝。⑤不可否认性:建立有效的责任机智,防止实体否认其行为。⑥系统可控性:能够控制使用资源的人或实体的使用方式。⑦系统易用性:在满足安全要求的条件下,系统应该操作简单、维护方便。⑧可审查性:对出现问题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4.如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有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监控、信息审计、通信加密、灾难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组件组成,一个单独的组件是无法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网络安全应关注以下技术:

4.1防病毒技术。病毒因网络而猖獗,对计算机系统安全威胁也最大,做好防护至关重要。应采取全方位的企业防毒产品,实施层层设防、集中控制、以防为主、防杀结合的策略。

4.2防火墙技术。通常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如可信任的企业内部网和不可信的公共网)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包括硬件和软件)。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企业的安全政策控制(允许、拒绝、监测)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防火墙是目前保护网络免遭黑客袭击的有效手段,但也有明显不足:无法防范通过防火墙以外的其它途径的攻击,不能防止来自内部变节者和不经心的用户们带来的威胁,也不能完全防止传送已感染病毒的软件或文件,以及无法防范数据驱动型的攻击。

4.3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它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监控,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具体的任务是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系统构造和弱点审计;识别反映已进攻的活动规模并报警;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4.4安全扫描技术。这是又一类重要的网络安全技术。安全扫描技术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三者相互配合,对网络安全的提高非常有效。通过对系统以及网络的扫描,能够对自身系统和网络环境有一个整体的评价,并得出网络安全风险级别,还能够及时的发现系统内的安全漏洞,并自动修补。如果说防火墙和网络监控系统是被动的防御手段,那么安全扫描就是一种主动的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4.5网络安全紧急响应体系。网络安全作为一项动态工程,意味着它的安全程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时间和网络环境的变化或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自身的安全策略,并及时组建网络安全紧急响应体系,专人负责,防范安全突发事件。

4.6安全加密技术。加密技术的出现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了保证,从而使基于Internet上的电子交易系统成为了可能,因此完善的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仍是21世纪的主流。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不对称加密,即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谁都可以用,解密密钥只有解密人自己知道。⑦网络主机的操作系统安全和物理安全措施。防火墙作为网络的第一道防线并不能完全保护内部网络,必须结合其他措施才能提高系统的安全水平。在防火墙之后是基于网络主机的操作系统安全和物理安全措施。按照级别从低到高,分别是主机系统的物理安全、操作系统的内核安全、系统服务安全、应用服务安全和文件系统安全;同时主机安全检查和漏洞修补以及系统备份安全作为辅助安全措施。这些构成整个网络系统的第二道安全防线,主要防范部分突破防火墙以及从内部发起的攻击。系统备份是网络系统的最后防线,用来遭受攻击之后进行系统恢复。在防火墙和主机安全措施之后,是全局性的由系统安全审计、入侵检测和应急处理机构成的整体安全检查和反应措施。它从网络系统中的防火墙、网络主机甚至直接从网络链路层上提取网络状态信息,作为输人提供给入侵检测子系统。入侵检测子系统根据一定的规则判断是否有入侵事件发生,如果有入侵发生,则启动应急处理措施,并产生警告信息。而且,系统的安全审计还可以作为以后对攻击行为和后果进行处理、对系统安全策略进行改进的信息来源。

小结

第9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信息

[中图分类号]TN915.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111-01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加快,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网络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同时,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良好的技术来保障网络安全,使得计算机网络面临着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的挑战,传统的单一的防御设备或者检测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安全需求,也需要新的方法和设备来进行更新。

建立信息安全体系统来进行网络安全的管理是应对这些困难的重中之重。应该考虑网络安全帐号口令管理安全系统建设,实现终端安全管理系统的扩容,同时完善网络设备、安全管理系统、网络审计系统、安全设备、主机和应用系统的部署。此阶段需要部署一套合理化、职能化、科学化的帐号口令统一管理系统,有效实现一人一帐号。这个过程完成以后基本上能够保证全网安全基本达到规定的标准,接下来就需要进行系统体系架构图编辑等工作以实现安全管理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安全服务、审计管理、授权管理、认证管理、账号管理、平台管理等基本内容,各种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安全服务顾问、管理部门等也要跟上。

目前的网络病毒攻击越来越朝着混合性的方向发展,网络安全建设管理系统需要在各分支节点交换进行边界防护,部署入侵检测系统,主要的应用技术是网络边界防病毒、网络边界入侵防护、网络边界隔离、内容安全管理等。加强对内部流量的检测,对访问业务系统的流量进行集中的管控。但是因为深度检测和防御的采用还并不能保证最大化的效果,可以实现静态的深度过滤和防护,目前很多的病毒和安全威胁是动态变化的,入侵检测系统要对流量进行动态的检测,将入侵检测系统产生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呈现。此外还可以考虑将新增的服务器放置到服务器区域防护,防护IPS入侵进行intemet出口位置的整合。

任何的网络安全事件都不确定的,但是在异常和正常之间平滑的过渡,我们能够发现某些蛛丝马迹。在现代的网络安全事件中都会使用模糊集理论,并寻找关联算法来挖掘网络行为的特征,异常检测会尽可能多对网络行为进行全面的描述。

首先,无折叠出现的频繁度研究中,网络安全异常事件模式被定义为频繁情节,并针对这种情节指出了一定的方法,提出了频繁度密度概念,其设计算法主要利用事件流中滑动窗口,这改变了将网络属性划分不同的区间转化为“布尔型”关联规则算法以及其存在的明显的边界问题,对算法进行实验证明网络时空的复杂性、漏报率符合网络安全事件流中异常检测的需求。这种算法利用网络安全防火墙建保护内外网的屏障,采用复合攻击模式方法,利用事件流中滑动窗口设计算法,对算法进行科学化的测试。

其次,在入侵检测系统中,有时候使用网络连接记录中的基本属性效果并不明显,必要时采用系统连接方式检测网络安全基本属性,这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检测精度,这种方式是数据化理论与关联规则算法结合起来的方法,能够挖掘网络行为的特征,既包含低频率的模式同时也包含着频率高的模式。

不同的攻击类型产生的日志记录分布情况也不同,某些攻击只产生一些孤立的比例很小记录,某些攻击会产生占总记录数的比例很大的大量的连续记录。针对网络数据流中属性值分布,采用关联算法将其与数据逻辑结合起来用于检测系统能够更精确的去应对不均匀性和网络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同的情况。实验结果证明,设计算法的引入显著提高了网络安全事件异常检测效率,减少了规则库中规则的数量,不仅可以提高异常检测的能力。

最后,建立整体的网络安全感知系统,提高异常检测的效率。作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异常检测的效率,建立整体的网络安全感知系统能够解决传统单点的问题、流量分析方法效率低下以及检测对分布式异常检测能力弱的问题。主要的方式是基于netflow的异常检测,过网络数据设计公式推导出高位端口计算结果,最后采集局域网中的数据,通过对比试验进行验证。大规模网络数据流的特点是速度快、数据持续到达、规模宏大。因此,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大规模网络环境下提供预警信息,进行检测网络异常。可以结合数据流挖掘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设计大规模网络数据流频繁模式挖掘和检测算法,可以有效的应对网络流量异常的行为。

还有的研究者提出一种可控可管的网络智能体模型来增强网络抵御智能攻击的能力,能够主动识别潜在异常,及时隔离被攻击节点阻止危害扩散,并报告攻击特征实现信息共享。这种方法综合了网络危险理论和选择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智能体训练方法,使其在网络中能更有效的识别节点上的攻击行为。通过分析智能体与对抗模型,表明网络智能体模型能够更好的保障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安全检测技术能够综合各方面的安全因素,从整体上动态反映网络安全状况,并对安全状况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为增强网络安全性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而目前针对网络的安全态势感知研究也已经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热点。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概念;问题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9-0032-02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由于网络入侵导致计算机系统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降低了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同时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也受到威胁。因此,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的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保障计算机的网络安全,因此,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入侵检测技术应用与研究势在必行。

1计算机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的概念

计算机在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当处于网络环境时,那么就存在外界与内部不安全因素,例如病毒、软件的侵入而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进而造成计算机的工作效率降低。而一旦计算机运行状态出现异常,那么就可以运用入侵检测技术来及时防御计算机内部与外部的干扰因素,同时也使得计算机由于这些影响因素造成的干扰得以有效避免。当计算机受到意外攻击时,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入侵检测技术能够与防火墙相配合,使得计算机得到更好的保护。鉴于此,可以说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入侵检测技术就是以补充防火墙的不足而产生的。

2计算机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的类型

2.1基于误用检测技术

误用入侵检测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特征搜集影响计算机的干扰因素,并对其是否集中出现进行判断并处理。误用入侵检测技术与杀毒软件的操作方式相似,而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建立的入侵特点的模式库,并根据此进行相似特点的搜集,如此一来检测中不仅能够搜集出有着相似特征的入侵行为,同时又使得系统的入侵与抑制系统免于遭受同样的入侵。然而有的入侵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具有变种功能,即利用相同的功能缺陷与原理进行变异,因此就难以被检测出来。误用入侵技术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例如其只能对已知序列和特点对有关入侵行为进行判断,而难以及时检测出一些新型的入侵攻击行为,同时还有一些漏洞存在。

通常可以将误用入侵检测技术分为专家系统与状态迁移分析技术等两种。其中专家系统在早期的入侵检测系统中比较常用,主要是采用专家的入侵行为检测系统。比如早期的NIDES、NADIR,这些都是具有独立的专家系统模块。一旦发现专家系统中的入侵行为,整个系统就会对其进行编码,将其编译为一个IF语句。其次是状态迁移分析技术,建立在异常检测技术的基础之上,对一组系统的“正常”情况下的值进行定义,包括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以及文件校验等等,然后与正常定义作对比。在该检测方法中,对“正常”情况的定义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2.2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

基于异常入侵的检测技术需要对一组正常情况下内存利用率、硬盘大小、文件检验等值进行定义。这些数据是具有灵活性的,人们可以方便自己统计而进行自主定义,接着比较规定数值与系统正在运行中的数值,进而对被攻击与否进行检验与判断。该检测方法是以对正常数值的定义为核心而进行的,如此才能够判断系统是否遭受到了攻击。该检测技术早在1996年就有了一定的研究,有人以建立系统的审计跟踪数据分析系统,主体正常行为的特征为大致方向,建立起一个大概的轮廓模型。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在审计系统中,被认为是入侵行为的依据就是系统中的出现较大差异的数据。根据功能配置文件、登录的时间与位置、CPU使用时间以及文件访问属性等对特点进行描述。其对应的功能配置文件会随着主要行为特征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入侵检测系统基于统计的使用或规则进行描述,对系统行为特征的基本轮廓进行建立。

3入侵检测系统的类型

3.1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主要对主机进行重点检测,通过在主机上设置入侵检测,对其是否被攻击进行判断。主机入侵检测系统能够较为全面动态的监控计算机网络用户的操作行为,一旦出现网络异常情况就会进行预警,能够安全有效的保护起网络的安全。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能对攻击行为是否有效果加以判断,以此提供给主机充分的决策依据,并且还能监控例如文件访问、文件执行等指定的系统部位的活动。

3.2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系统主要指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其无法提供给客户单独的入侵检测服务,然而该系统的具有较快的检测速度以及低廉的检测成本。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在设置检测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多个安全点的设置,并同时观察多个系统的网络通信,同时也省去了主机上的安装,因此才被认为成本较低。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无法安全有效的检测数据包,因此在入侵检测中时常出现漏洞,然而该检测系统具有检测对主机的漏洞攻击的功能,一旦发现恶意程序或者软件,就会进行及时的处理。在检测过程中,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能够通过方便快捷的网络通讯实现对系统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直接进行网络报告,以防止攻击者转移证据。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技具有动态检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一旦发现网络系统中存在入侵行为就会做出快速反应,不会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并进行预警,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入侵行为。

4计算机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第11篇

摘要: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进入千家万户并丰富和方便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使网络安全受到威胁。本文作者在对目前网络安全问题做具体研究基础上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以求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安全;物理安全保护;技术维护

近年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合推进的网络技术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互联网开始由提供、保证网络连通性为目标的第一代Internet技术向以提供网络数据信息服务为特征的第二代Internet技术的过渡。计算机网络正在深深的改变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人类自身。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计算机网络在带给人们便利、增强人际沟通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后果的网络安全隐患。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网络中的用户可以根据使用权限共享信息,并同时保证各种软硬件等各种资源的安全,并通过各种措施阻止恶意攻击,防止各种资源不受有意和无意的破坏,从而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

1 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1.1 网络安全意识较差。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人总是存在侥幸心理,网络安全使用管理意识单薄,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后果估计不足,对网络安全问题的习惯性忽视导致在计算机网络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等硬件设施的效能降低,埋下极大的网络安全隐患。如用户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选择密码,或密码的设置过于简单等都可能危机网络安全。可以说,网络安全意识较差是网络安全受到威胁的最重要原因。

1.2 人为操作失误。

计算机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就极易造成网络安全出现漏洞,从而为别人实施网络攻击提供漏洞。计算机操作人员操作失误可以分为主动破坏及误操作。主动破坏包括超出操作授权进行非授权访问、数据篡改等操作;误操作是因为缺乏网络相关知识而造成的网络安全漏洞问题和错误操作,如人工关闭防火墙和误删资料、安全等级及权限配置不恰当。

1.3 网络本身的特点及管理欠缺。

由于当前我国使用的操作系统以美国微软的视窗为主,特别大多为盗版。再加上美国对网络技术的封锁,网络软件的漏洞及“后门”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漏洞和“后门”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Intemet建立的基础与首要目就是保持线路互通与信息共享,因此TCP/IP在设定之处就没有考虑相关安全问题。这造成计算机网络系统性的脆弱和易受破坏。如破坏网络既可以是通过连接电缆而窃取数据包等硬件形式也可以是通过计算机病毒和攻击相关软件漏洞进而种植木马程序获取相关信息或使网络瘫痪。同时,网络管理员虽然在加强对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网络设备的权限授权配置做了程序性限定,但在具体实施时网络用户的权限设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

1.4 网络中存在的恶意攻击。

作为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恶意攻击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恶意攻击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攻击,网络使用者以外的人通过盗取个人用户管理PDU进入数据库,有选择地更改、删除、延迟数据包,甚至将合成或伪造的数据存入数据库中,从而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另一类是被击,通过网络或种植木马程序从而实现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对数据库信息的截获、窃取、破译。

2 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

2.1 做好物理安全保护措施。

网络物理安全性是网络安全领域最容易被忽视的领域。物理安全保护是指在物理层面对网络设备及存储、传输网络信息进行安全保护,是网络信息安全的物质保障。物理安全保护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自然灾害、设备设计所限和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二是操作失误、意外疏忽等。

2.2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提高用户安全防范意识。

网络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是应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的重要步骤。具体包括:加大网络安全规范化管理力度和加强安全技术建设,明确网络用户使用权限,通过风险分析、选择控制目标、制定业务持续计划来实施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网络安全问题不仅是网络安全人员、维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问题,更是每个用户的问题。每个网络用户应当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注意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养成到官方站点和可信站点下载程序、不轻易安装不知用途软件和不轻易执行陌生文件的习惯。

2.3 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建设。

综合的系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建设是我们做好网络安全的根本。细节决定成败。网络安全作为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

2.3.1 加强入网访问安全控制。通过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账号的缺省限制检查三个环节加强用户使用权限和网络身份确认工作,筑起防止非法访问的第一道防线。

2.3.2 充分发挥防火墙安全控制作用。防火墙是网络安全最有效屏障。防火墙通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设备组合,将个人用户使用的计算机与外界网络有效隔离,以实现限制外界用户对内部网络进行访问和设定内部用户访问外界网络权限。

2.3.3 通过数据加密技术实现信息的动态保护,通过计算机漏洞扫描进行主动式的网络安全维护来优化系统配置、升级软件补丁及不断弥补可能出现的安全漏洞。

3 小结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极大丰富和方便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使网络安全受到威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成为互联网用户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姚渝春,李杰,王成红 .网络型病毒与计算机网络安全 [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

[2]楼文高,姜丽,孟祥辉.计算机网络安全综合评价的神经网络模型 [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32).

第12篇

关键词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045-01

计算机网络极大的改变了信息的传输与获取方式,但是也为信息带来了更严重的安全威胁,如何使用必要的安全防护与漏洞管理技术来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网络研究的重点之一。

1 网络安全概述

计算机网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这种特性使得人们在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输或存储时必须考虑如何确保信息不受窃取或破坏,维护个人利益或商业利益。从本质来看,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就是保护网络中所传输的信息的安全,确保网络中的各项内容具有完整性、真实性与机密性,确保网络服务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网络是可控的。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网络中存在多种不可控因素,这些因素使得每一针对网络安全的防护机制都被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和情境中,且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无论是何种应用还是网络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这些漏洞一旦被发现和利用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如防火墙可有效监控内网与外网之间的通信活动,但是对于内网间的某些非法行为则是无法起作用的;即便是安全防护工具也有可能存在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很有可能被攻击者利用等。

2 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安全漏洞扫描是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一种,其可以对计算机网络内的网络设备或终端系统和应用等进行检测与分析,查找出其中存在的缺陷的漏洞,协助相关人员修复或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来消除或降低这些漏洞,进而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能。

目前进行安全漏洞扫描时可以遵循的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主动式与被动式。其中主动式安全漏洞扫描策略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系统自检,根据主机的响应可以了解和掌握主机操作系统、服务以及程序中是否存在漏洞需要修复。被动式安全漏洞扫描策略可以在服务器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网络内的多项内容进行扫描与检测,进而生成检测报告反馈给网络管理人员供其分析与处理所发现的漏洞。

3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方法

对现有的漏洞扫描方法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三类。

3.1 基于端口扫描的漏洞分析法

针对网络安全的入侵行为通常都是会扫描目标主机的某些端口,并查看这些端口中是否存在某些安全漏洞而实现的,因而在进行漏洞扫描时可以在网络通向目标主机的某些端口发送特定的信息以够获得某些端口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和分析目标主机中是否存在漏洞。以UNIX系统为例,Finger服务允许入侵者通过其获得某些公开信息,对该服务进行扫描可以测试与判断目标主机的Finger服务是否开放,进而根据判断结果进行漏洞修复。

3.2 基于暴力的用户口令破解法

为提升网络用户的安全性能,大多数网络服务都设置了用户名与登录密码,并为不同的用户分配了相应的网络操作权限。若能够对用户名进行破解则可以获取相应的网络访问权限,进而对网络带来安全威胁。

1)POP3弱口令漏洞扫描。POP3是一类常用的邮件收发协议,该协议使用用户名与密码来进行邮件收发操作。对其进行漏洞扫描时可以首先建立一个用户标识与密码文档,该文档中存储着常见的用户标识与登录密码,且支持更新。然后在进行漏洞扫描操作时可以与POP3所使用的目标端口进行连接,确认该协议是否处于认证状态。具体操作为:将用户标识发送给目标主机,然后分析目标主机返回的应答结果,若结果中包含失败或错误信息,则说明该标识是错误不可用的,若结果中包含成功信息,则说明身份认证通过,进一步向目标主机发送登陆密码,仿照上述过程判断返回指令。该方式可查找出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若用户名与密码。

2)FTP弱口令漏洞扫描。FTP是一类文件传输协议,其通过FTP服务器建立与用户的连接,进而实现文件的上传与下载。通过这类协议进行漏洞扫描方法与POP3方法类似,不同的是扫描时所建立的连接为SOCKET连接,用户名发送分为匿名指令与用户指令两种,若允许匿名登录则可直接登录到FTP服务器中,若不允许匿名登录则按照POP3口令破解的方式进行漏洞扫描。

3.3 基于漏洞特征码的数据包发送与漏洞扫描

系统或应用在面对某些特殊操作或特殊字符时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为检测这种类型的漏洞可以使用特征码的方式向目标主机端口发送包含特征码的数据包,通过主句返回的信息判断其中是否存在漏洞,是否需要进行漏洞修复。

1)CGI漏洞扫描。CGI表示公用网关接口,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可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在应用基于CGI语言标准开发的计算机应用中若处理不当则很有可能在输入输出或指令执行等方面出现意外状况,导致网络稳定性变差,网络受到安全威胁等出现,即CGI漏洞。对于该类型的漏洞,可以使用如下方式扫描分析。以Campas漏洞为例,该漏洞允许非法用户查看存储于web端的数据信息,其具有以下特征码:Get/cgi-bin/campas?%()acat/()a/etc/passwd%()a。对其进行扫描时可以使用Winsock工具与服务器的HrHP端口建立连接,连接建立后向服务器发送GET请求,请求即为Campas漏洞的特征码,然后根据服务器返回的信息确认其中是否存在该漏洞,若不存在该漏洞则服务器会返回HTTP 404的信息,若存在则会返回相应的信息,此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漏洞进行修复。

2)UNICODE漏洞扫描。UNICODE是一种标准的编码方式,但是计算机系统在处理该类型编码时容易出现错误,对其进行漏洞扫描与上述CGI漏洞扫描方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连接函数为CONNECT函数,通信端口为80端口,特征码也为UNICODE漏洞所具有的特征码。根据返回结果可以确认网络中是否存在该类型的安全漏洞。

4 总结

总之,计算机网络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的状态,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为获得较为全面的扫描结果所使用的扫描技术也是不断变化的。为做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护工作,一方面要更新扫描方法发现漏洞,另一方面要及时修复漏洞,避免因漏洞而出现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万琳.基于网络安全的漏洞扫描[J].内江科技,2008,29(5).

[2]曾鹏.浅论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