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

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

时间:2023-06-12 14:4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

第1篇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成因;防控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25-02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述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念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各种主题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企业法律风险贯穿于各种企业风险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从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来看,具有多样性。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特征

1.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原因的法定性。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都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它是制约员工不规范行为,是员工行为规范的准则,企业员工如果不遵守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那么导致企业法律风险产生。

2.企业法律风险发生结果的强制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有违反法律法规,那么肯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是强制性的,如果企业法律风险产生,那么企业承受其结果的不好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如果发生了法律风险,那么其结果是非常严重的。

3.企业法律风险发生领域的广泛性。法律法规制约着企业的所有经营,即企业不管实施哪种行为都要依据法律规定来进行。法律是企业开展一切活动的依据。因此,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从建立到结束的全过程。

4.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形式的关联性。企业风险并不是孤立的,在企业风险体系中,这些风险一般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存在交叉和重叠。在企业风险体系中,法律风险和其他各种风险关系是最密切的。例如,如果企业发生了销售风险或者财务风险,其一般也涉及法律风险。因为企业按照法律风险进行生产经营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所以,在企业风险体系中,法律风险是企业最需要防范的基本风险。

5.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后果的可预见性。由于法律风险导致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它是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加以防范和控制的。

6.可认知性。法律风险的可认知性主要表现在它在风险发生前进行风险预测,并通过改变行为改变的风险。

7.专业性。法律风险的专业性主要由法律的专业性所决定。

8.损失性。风险一般都会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法律风险更不用说了,它甚至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企业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比企业任何一种风险带来的损失都大,如果法律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有可能导致企业倒闭。

9.不可投保性。风险转嫁是目前比较流行的避免风险的方法。但是法律风险的特殊性使得它根本就不能通过保险转嫁风险。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分类

1.直接的法律风险和间接的法律风险。由于法律因素导致或者在经营管理时缺乏法律支持而导致的企业的风险,这就是直接的法律风险,例如管理者缺乏法律意识而导致的管理风险等属于直接的法律风险。间接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非法律风险发生后,最终给企业带来各种法律后果,例如企业经营失败后给企业带来的民事赔偿以及法律纠纷都属于间接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是因事而异的。提高法律意识以及企业法务管理可以对直接的法律风险进行预防,而间接的法律风险则是通过各责任部门以及各专业人士来进行预防的。法律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的其中之一,但是企业的任何一种风险最终都会带来法律风险。

2.客观类法律风险和主观类法律风险。这种分类重要是按照人的意识行为来进行划分的。不因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客观事件引起的法律风险就是客观类法律风险。例如,由于自然灾害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此时虽然管理漏洞中存在法律风险,但起因还只是自然灾害的影响。由人有意识的行为引起的法律风险就是主观类法律风险。对于客观类的防范,应该把重点放在日常管理上进行;在防范主观类的法律风险上,努力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因此,在进行主观类的法律风险防范时,对于员工教育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3.把主观类法律风险进行细分可分为作为的法律风险和不作为的法律风险。企业主动实施一定行为造成的法律风险称为作为的法律风险;而不作为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不采取必要或必须的行为而造成的法律风险,如企业未及时注册自己的商标,而遭他人抢注。采取主动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评估和分析,对其风险采取完善的防范措施这是防范作为的法律风险的方法;对于不作为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纠正对风险的错误认识。

4.根据法律风险来源其可分为:外部法律风险和内部法律风险。内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部员工违反法律规定或者约定造成的法律风险;外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外部法律环境及其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外部法律风险它的引发因素不是企业可以控制的,需要企业适应,此法律风险是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的,而只能采用某种适当的企业行为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适应,从而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率。内部法律风险本身的发生机制的改变是通过改变企业行为实现对法律风险形成因素的改变来达成的。从实际上来看,法律风险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内部法律风险

二、法律风险给企业的影响

法律风险给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是商业性的损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也可能导致企业失去良好的商业优势,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竞争能力,甚至导致企业从激烈的市场中消失。其次,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是连锁反应。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哪个法律行为出现了问题,必然会造成企业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一些法律风险,影响的是企业的商誉,这种情况下即使解决了法律风险,企业向从新获得原来的商业优势是非常困难的。再次,法律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害程度难以估量。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普遍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三鹿”事件给不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三鹿”事件造成的结果在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方法意识太弱。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基础就是法律风险意识,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也是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企业普遍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中,企业的领导的法律风险意识都比较弱,而且没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在经营活动中主要靠常识来进行,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法律的法网。第二,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的投入比较少。我国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这些企业根本没有专业懂法律的人员也不聘请相关的人员,对全体员工根本没有相应的法律教育,使得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都比较薄弱。第三,企业在法律方面的开支较少。事实上,企业在法律事务方面的开支一般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一。可是,实际上,我国企业在法律事务方面的开支占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一都有点悬。

(二)传统的法律顾问制度不能担当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重任

对于有些已经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不符合法律规定。企业法律顾问是指经中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 《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 并经注册登记,由企业聘用,专职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实际中,法律顾问并不是企业的专职人员,而只是从律师事务所聘请的律师来兼职做企业的法律工作。正是这种模式,使得兼职的律师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很小,其实在实际中,企业只有在遇到诉讼时才会想到法律顾问的重要性。因此,法律风险并没有完全得以防范。在国外这方面做的是非常好的,一般情况下在重大经营决策、签署合同时,都必须有律师在场,否则,就会让对方感到你没有诚意以及法律意识。可是,在中国如果在签署协议时,带着律师那么对方会觉得你没诚意,协议还没签就想着怎么打官司了。因此,传统的法律顾问制度并不能够有效地防范法律风险。

(三)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防范和化解企业的各种风险。在我国,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存在防范法律风险的制度漏洞。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企业内部责任不清、决策草率、监管失控、工作效率低,也是企业存在潜在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

四、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企业应对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企业要进行全面法律风险调查,研究以往案例,发现和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确定法律风险点、风险源,梳理具体的风险清单,并进行归类。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程度、损失范围等,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评分和分级排序,划分风险等级。其次,在法律风险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和化解的制度和流程。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制订法律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预案机制以及补救方案,坚持对法律风险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以事后补救为辅,把企业的法律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再次,由于企业法律风险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应定期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不断改进、调整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以便企业更有效地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二)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企业应建立全员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一般而言,大型企业应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总法律顾问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全面领导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和运作。企业应建立法律事务机构,法律事务机构人员由律师或企业法律顾问组成,法律事务机构具体负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设计和监督执行、法律风险发生后的处理等,企业应充分发挥法律事务人员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专业特长和业务保障作用。各业务部门应熟知与本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业务的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本部门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企业要明确每个员工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每个员工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圆满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当然,企业各部门、每个员工应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确保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有效运转。

(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是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要防控企业法律风险需建立比较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全体员工的行为要受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指引、规范和约束,实现企业一切的经济活动法制化、规范化,从而使得企业经济活动的可预测性大大增强,实现企业法律风险最低化。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也会由于企业员工违反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或者没有按照规范执行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坚持贯彻落实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制度实实在在的得以执行。对于企业员工违反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或者没有按照规范执行管理制度的这些行为,企业应该给予这些员工或者部门相应的处罚,确保严格且全面执行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防范。

(四)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强化合同管理

在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企业的各种法律关系基本上都是通过合同来体现的。因此,企业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合同管理,从而方法法律纠纷的产生,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实际中,许多的纠纷都是由于合同条款不完善,合同内容不够清晰,从而引起法律纠纷。因此在起草重大合同时,企业的法律事务人员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做到合同合法有效以及齐全完备。

参考文献:

[1]王晓燕.现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

[2]夏露.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认识及对策[J].现代企业,2009(05) .

[3]张兴霖.关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探讨[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8(02).

[4]孙彪.浅析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 2009(08).

[5]赵静,唐明.如何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J].中外企业文化, 2008(04) .

第2篇

文/路军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下,企业运营管理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产生的影响日渐增大。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将全面风险防控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对企业全面风险的辨识、评估、监测、控制等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外许多企业已经把风险防控从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的日常经营活动上升到由企业整体管理层负责,并突出其长期性的战略管理地位。基于企业文化视角下的全面风险防控是一种新的建构模式,意在将约束机制变为自觉行为,推进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与全面风险防控的互动机理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个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总称。企业文化不是个人文化,而是企业组织的整体文化,能够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无意识地发挥影响力、规范力、引导力,从而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全面风险防控代表着风险管理的一种新思想,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治理模式。全面风险防控的本质含义是相对于传统的单风险因素或单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而言的,是基于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考虑了企业所有的风险因素和所有业务部门及其相关性。全面风险防控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方式,是用全盘的方式评价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将各个运营环节的风险活动联系起来,协调多种风险视角、协调多方利益;是全员参与的管理活动,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企业各个部门和各项运营活动。

企业文化与全面风险防控存在着互动关系。企业文化影响着全面风险防控的实施,全面风险防控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宣贯。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行为,是能够通过文化的熏陶、引领、影响,为全体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防控理念、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防控行为规范;反过来,全面风险防控制度、政策能够进步规范全员行为,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在企业文化与全面风险防控导向一致的情况下,企业文化会强化全面风险防控的作用,即使在全面风险防控的要素与结构设计不健全的情况下,也会产生良好的风险防控效果;在两者导向不一致的情况下,企业文化会削弱全面风险防控的力量,最终导致企业管理效率的递减和成本的增加。

企业文化与全面风险防控的互动关系是将全面风险防控意识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日常的管理流程,并通过宣传、推广、培训,使得全面风险防控得到全员的支持和认同,推进企业全面风险防控文化的生成。构建企业全面风险防控文化对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建构全面风险防控文化是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够引导全员树立正确的风险防控意识,把全面风险防控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使得风险防控内化为全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保障企业风险防控目标的实现;二是构建全面风险防控文化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优秀的全面风险防控文化能够转化为全面风险防控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借助全面风险管理文化的力量,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和实现企业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构建企业全面风险防控文化的基本原则

全面风险防控文化能够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基本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形成由内而外的强大支撑力,从而在整个组织中贯彻全面风险防控的精神。全面风险防控要与企业文化建构相结合,以企业全员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激发全员的自觉行为,增强全员的全面风险防控意识,培育良好的全面风险防控观念,使其固化为企业行为。

构建企业全面风险防控文化应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原则。企业的中心任务是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而全面风险防控的主要任务是保障企业总体运营目标的实现,防范和抑制影响企业运营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和事项。因此,全面风险防控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在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持续、平稳、快速、协调发展上。

构建企业全面风险防控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全面风险防控文化应将风险防控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培育全员的“风险偏好”,形成风险防控文化。企业要积极倡导和强化全员的风险防控意识,通过各种载体将风险防控理念传递给企业全员,并内化为全员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全面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和职业环境。从另一角度来看,企业文化是符合人性特点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能够将全面风险防控意识根植于全员意识中,达到控制并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

构建企业全面风险防控文化应坚持长期性、适应性的原则。全面风险防控文化建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其需要长期而持久的工作。同时,全面风险防控要与企业文化相互适应、相互推进。如果全面风险防控工作的创新能够得到企业文化的支持,这项工作的创新将会具备激励和约束的双重效果,对全员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如果全面风险防控缺乏企业文化的支撑,全面风险防控工作的创新将会产生阻力。

构建企业全面风险防控文化的有效路径

企业的风险是互相联系的,有时互相增大,有时又互相抵消,所以没有全体成员、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企业就不能对风险做出整体反馈,风险防控的效能也将会降低。全面风险防控文化是企业对待风险及风险防控的基本理念和管理哲学。因此,建构企业全面风险防控的有效路径,能将全面风险防控从被动转向主动。

高度重视全面风险防控文化。我国的全面风险防控文化建设工作整体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因此,需要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在企业内部各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加快推进全面风险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企业的董事会应高度重视风险防控文化的培育和战略的制定;其次,企业的负责人要负责全面风险防控文化培育的日常工作,从制度、组织、体系等方面推进;再次,企业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全面风险防控文化培育过程中起表率作用;最后,全面风险防控文化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要成为强有力的执行者。

建立全面风险防控文化的组织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全面风险防控文化的制度体系。在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中,要制定全面风险防控战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设立相应的内部架构,逐渐完善内控制度;要从全面风险防控的识别、评估、控制等环节入手,建立全面风险防控文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全面风险防控文化的执行体系。全面风险防控文化要建构一种机制的落实政策和措施,将全员的职责、权限、工作方式与公司目标之间建立一个明确的、紧密的关联,同时,要以高标准要求每位员工,确保所有行为达到合规的要求,实现全面风险防控文化建构目标。

提炼全面风险防控文化的基本理念。全面风险防控理念是指企业从战略制定到日常经营中对待风险的信念和态度。在企业的全面风险防控工作中,应将全面风险防控的主要工作提升为理念,融入到企业精神中,为企业的全面风险防控工作提供指导。通过梳理全面风险防控文化的精神脉络,实现统一员工的要求,激发全员的工作热情,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形成企业的规范行为。

注重企业全面风险防控文化的宣传。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内外部网站、企业的报纸、杂志等媒介,将全面风险防控的规章、组织、经验、事迹传播给公司全员,注重将全面风险防控意识和文化融入到日常管理流程中,不断增强全面风险防控的认同性,将全面风险防控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同时,全面风险防控文化的宣传要与企业形象的塑造相结合,通过良好形象的塑造,遏制和化解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

加强企业全面风险防控文化知识的培训。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员的全面风险防控知识讲座,让全员了解风险防控文化概念,加强员工的风险防控知识,形成自觉行为,塑造公司全员的风险防控氛围,从而有效推动企业的全面风险防控工作。同时,要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准则,形成人人讲道德诚信、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于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法及违反道德诚信准则的行为,企业应严肃查处和惩治。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和“走出去”战略落地的关键时期,各类风险均一一呈现,如何强化全面风险防控成为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全面风险防控,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路径,对风险管理和风险策略选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因此,构建全面风险防控文化,培育全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将形成企业全面风险防控的有效防御体系,从而长期减少或规避企业的风险损失。

第3篇

摘 要: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是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国库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分析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现状入手,以美国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风险关联要素为新视角,从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国库资金风险衡量评估与控制、建设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监控系统、构建国库资金风险管理资源共享机制四个方面探寻完善国库资金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国库资金;风险管理;COSO风险管理框架

国库资金风险,是指国库资金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国库资金作为维持国家政权正常运转、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旦发生损失,轻则影响国库工作正常开展和财政预算顺利执行;重则造成国家巨额经济损失,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政治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有序运行。在实践中,国库资金安全管理是通过国库资金风险管理来实现的,对国库资金运行过程中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衡量、评价和控制,是实现国库资金安全性要求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分析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现状入手,以COSO风险管理管理框架的新视角探寻完善国库资金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途径。一、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现状在我国国库管理的长期实践中,各级国库紧紧围绕国库工作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不断丰富与改进国库资金风险防控措施,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库资金风险防控管理机制。(一)国库资金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随着国库核算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以及TIPS、TIMS、TCBS系统的上线推广运行,国库业务操作规程及相关内控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近年来相继施行的《国库会计管理基本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业务处理办法(试行)》、《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业务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内控体系,为有效防控国库资金风险奠定了制度基础。(二)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理念上,“国库资金安全第一”、“紧贴国库业务防控资金风险”、“筑牢国库资金风险纺线”、“操作零违规、资金零风险、管理零失误”以及各类国库案件警示教育和国库工作考核中始终实行风险事故“一票否决”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都成为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的道德基础。(三)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监督检查机制更趋完善。在国库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上级国库下查一级与同级国库交互检查相结合以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方式,包括对财政收支业务的监督检查、商业银行国库业务的监督检查以及国库系统内部监督检查的常态化、规范化,对于及时排查风险、督促制度落实、总结经验教训、改善风险防控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防控国库资金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的长效机制。(四)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科技手段逐步提升。随着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运行,国库核算模式已从各级国库分散核算转变为全国集中核算,风险管理手段也从“人防”向“技防”迈进。TCBS系统以防范国库资金风险为核心,确立了一记双讫、原子交易、事项驱动等业务处理规则,强化系统和人工操作的安全控制,具体防控措施包括重要要素第三人审核制、重要参数设置分级管理制和用户管理“双签制”等,减少了业务处理环节的人工干预,增强了国库资金风险控制的实效性。二、国库资金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以及以“3T”系统为核心的国库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国库业务种类、规模以及业务流程、方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风险点也会相伴而随,这必然会对新形势下国库资金风险防范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健全,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机制尚待完善。一是在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具体设置上,缺乏一个集中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国库会计核算管理与监督主要由上级对口部门和本级行事后监督部门负责,风险管理资源共享度低,容易形成监督“真空”。二是在国库资金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缺乏完善的评估和控制机制,风险评估方式缺乏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对国库资金风险的识别、监测、评价和反馈未能统一规范。三是未建立国库资金风险管理信息数据库,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的相关资料以简单方式散存于国库部门,管理数据信息缺乏全面性和连贯性,监管资源利用率较低。(二)国库监督手段滞后于核算手段,易形成监督风险。一是国库监督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资源,监督效能不高;二是现场监管受制于人力、物力和财力,难以实现实时、全面、连续地追踪了解国库资金风险防控状况;三是与集中核算模式相配套的国库事后监督系统短期内无法实现同步,“3T”系统不得不承担了大量监督功能,导致系统运行压力较大,国库业务处理和资金安全受到影响。(三)系统运行风险和制度风险制约了国库风险管理机制的形成。一方面,TCBS系统集中核算模式实现国库核算数据集后,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灾备应急处置能力以及配套的网络线路可靠性,将对国库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风险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一旦因不可抗力造成系统服务器瘫痪,很可能造成国库数据信息存储和处理风险,直接影响各核算主体的国库资金安全。另一方面,由于制度不够完善和对创新业务缺乏统一规范性的制度约束,容易引发制度风险。相关制度规定一般情况下比较宽泛,各级国库制定的相关操作细则尺度不一,这给国库操作人员留下很大的选择空间,容易形成制度执行风险。三、基于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国库资金风险管理机制构建策略2004年,美国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对《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进行完善后,出台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在原来COSO报告五要素的基础上细化和强调了风险管理要素,将COSO风险管理框架拓展为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8个相互关联的风险管理要素。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根据COSO风险管理框架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活动。基于COSO风险管理框架新视角,建议从四个方面构建新形势下国库资金风险管理机制。(一)健全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组织体系。COSO风险管理框架提出要将单位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紧密结合,设立风险管理部,以构建良好的风险管理内部环境并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一是针对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现状,建议探索建立国库资金风险管理机构,成立国库专业风险评估小组,负责指导、组织实施国库资金风险管理工作;二是梳理国库会计核算业务风险点,深入分析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的重点部位和重点业务处理环节,开展国库风险识别和评估,确定风险模型,并根据核算业务发展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二)建立国库资金风险导向型监督模式。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是COSO风险管理框架中风险管理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国库资金风险导向型监督模式的关键。只有科学合理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才能准确判断风险管理状况,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实施风险控制,实行风险导向监督。1、国库业务流程与风险识别。为了更好地防范已经识别的风险,可以利用流程图法,将国库资金风险点标识在国库资金流程图中,提升对各类风险进行流程化跟踪监督和防控的有效性(图1中, 代表高风险点, 代表一般风险点, 代表低风险点)。2、国库资金风险衡量评估与控制。根据人民银行对国库资金风险的衡量和评估结果,将国库资金风险指标划分为三大类75项,其中操作类风险33项、管理类风险33项、技术类风险9项,通过对风险状态进行描述并对各项风险指标列出计算公式,确定风险指标的预警值和危险值,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风险评估权重分值,结合风险指标的预警值和危险值,科学衡量和评估国库资金风险级别,建立国库资金风险评估模型,以数据模型分析的方式管理国库资金风险,运用不同的监督流程,实行国库资金风险导向监督。(三)加快建设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监控系统。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是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重要支撑。加快国库监督检查信息化建设,利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准确衡量与科学评价国库资金风险,进一步强化国库资金风险控制,重点开发建设与集中核算模式相匹配的国库资金风险监控系统,是完善国库资金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手段。一是完善国库管理信息系统的监管功能,加强对授权操作、异常操作、大额交易资金等的分析与监测,建立适时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充分发挥管理信息系统在风险防范中的效能作用。二是建立与集中核算模式相匹配的国库事后监督系统,使国库资金风险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警”、“静态监控向动态监控”、“手工操作监督向系统集约化管理”转变,彻底改变目前依靠事后监督人员大量手工监督的模式,提升国库风险管理效能。参考文献[1]王周伟.风险管理计算与建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辛树人,陈震宇,路勇.基层央行风险管理研究―基于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新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2,(1):11-16。[3]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国家金库制度选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4]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中国金融学会国库专业委员会.国库资金风险控制指南[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5]3C框架风险管理课题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n the State Treasury Fund Risk Management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SO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Research GroupAbstract: The prevention of the state treasury fund risk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PBC, and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the state treasur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f the state treasury funds,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risk-related factors of American COSO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the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to perfect the state treasury fund risk management mechanism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the state treasury fund risk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system, the state treasury fund risk measure, evaluation and control, building the state treasury fund risk management monitoring system, and building the state treasury fund risk management resources sharing mechanism.Keywords: state treasury fund; risk management; COSO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责任编辑、校对:张宏亮

第4篇

关键词:风险防控;行风;廉洁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46-02

运用风险防控的理论和方法,在行风建设和营销服务领域开展廉洁风险防控,既是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切入点,也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增强干部员工廉洁从业意识的重要举措。菏泽供电公司选取营销业务中较为重要及电力客户反映问题较多的环节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廉洁风险防控工作。

一基于风险防控的行风廉洁管理提出的背景

1.构筑全面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适应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反腐倡廉建设“反腐败”长效机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向廉洁风险防控管理的过渡。

2.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需要。

在当前社会各界对电力行业关注程度日益增加、广大客户对电力供应和供电服务期望值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通过开展行风形象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做到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客户认同,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3.保护干部员工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开展行风形象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将防控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细化到权力行使的每个具体环节,使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岗位风险更加清楚、化解风险措施更加得力,对于干部员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风险防控的行风廉洁管理的内涵及主要做法

菏泽供电公司以行风形象廉洁风险防控作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力求以行风形象风险防控管理的具体实践与成效,促进企业廉洁风险防控管理水平整体提升,做到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行风形象廉洁风险即在电网调度和供电服务领域影响行业作风和公司形象的行为表现。菏泽供电公司在成果实践过程中,采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报告和监督改进的工作机制(见图1),实施行风形象廉洁风险防控,并健全了组织保障、文化保障、技术保障和责任保障体系。其主要做法如下:

1.对影响风险防控行风廉洁因素进行识别。

为做到廉洁风险排查准、全、深,菏泽供电公司以岗位为基础、以部门为单位、以流程为依托,以八个途径为抓手,定期、不定期地收集行风形象廉洁风险初始信息,并进行筛选、提炼、分类、组合,为进行风险评估创造条件。

(1)行风形象风险收集的途径。

①坚持优质服务工作日通报、月例会制度。②坚持每月领导接待日制度。③坚持“一季一查一通报”制度。④完善“三公”调度监督体系。⑤落实“三项工作”要求。⑥积极参与各类热线上线工作。⑦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联系。⑧坚持行风投诉举报季分析制度。

(2)行风形象风险提炼原则。

①通用原则。风险点应具有普遍性,是社会关心、群众关心、纠风和行风建设的重点,包含了“三个十条”的主要内容。

②侧重原则。风险点应主要反映对外与客户相关联的工作环节,或易引发客户意见建议的服务工作内容,不涉及内部管理等方面内容。

③控制原则。行风形象风险点的提炼均应符合“可控、在控、能控”原则,对于已知风险点强化预防措施,对于新生风险点完善内控措施,对于未知风险点进一步识别与防控。

2.对影响风险防控行风廉洁因素进行评估。

此步骤即对于风险发生之前或之后,给企业形象、品牌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即量化测评某一行风风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参考国网公司《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基本框架》中有关内容,采取专家咨询、研讨会、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数据汇总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估界定其风险重要性水平,并在严格审核把关后,将风险点分类登记汇总,建立台帐,制定防范措施,编制风险防控矩阵,通过办公OA在一定范围内公示。通过此步骤,为确定廉洁风险的管控次序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3.对影响风险防控行风廉洁因素进行控制。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对识别评估出的廉洁风险,按级别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在对影响风险防控行风廉洁因素进行控制时,可参考四种方法进行实施。

(1)风险回避法。

即有意识地放弃风险行为,完全避免特定的损失风险。一般只有在其风险更低、无能力消除或转移风险、无能力承担该风险,或承担得不到足够的补偿等情况下才采用此方法。

(2)损失控制法。

即制定计划和采取措施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减少实际损失。控制的阶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对于风险的控制主要采取该方法。

(3)风险转移法。

即通过合同和保险,将风险转移给受让人承担的行为,通过风险转移过程有时可大大降低主体的风险程度。

(4)风险保留法。

即风险承担,如果损失发生,将以当时可利用的任何资金进行支付。风险保留包括无计划自留、有计划自我保险。无计划自留即风险损失发生后从收入中支付,而不是在损失前作出资金安排。有计划自我保险即可能的损失发生前,通过做出各种资金安排以确保损失出现后能及时获得资金以补偿损失。有计划自我保险主要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的方式来实现。

4.对影响风险防控行风廉洁因素进行报告。

将行风形象风险防控情况作为向监督工作委员会报告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新型风险、突发性风险,做到即时报告。按照分层分类管控原则和岗位-部门-单位-上级归口专业部门及廉洁风险管理机构的次序,建立逐级廉洁风险信息逐级报告机制;以部门为单位,建立横向沟通机制,实现岗位、业务廉洁风险信息共享,形成防控合力。

5.对影响风险防控行风廉洁因素进行监督改进。

业务部门、监察部门按职责分工对每一项行风形象风险的防控流程特别是风险管理策略、解决方案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进行监督、检验,确保防控有效。建立各单位、部门自我评价与上级机关检查、抽查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廉洁风险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进行检查、检验并做出评价。

6.风险防控行风廉洁管理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菏泽供电公司建立了总经理和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惩防体系建设和监督工作委员会组织机构,依托协同监督联席会议,加强各职能部门、监督部门的横向联动,形成防控合力;发挥业务部门作为风险防控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将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到重要岗位,实现风险防控的纵向贯通。

(2)文化保障。

菏泽供电公司坚持教育先导,循序渐进,逐步培育干部员工“我要找风险、我要化风险”的防控意识。充分宣传廉洁风险定义、开展防控工作的意义、风险防控主要措施、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重点学习和领会,提高了思想认识和自觉开展防控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了防控工作合力。

(3)技术保障。

充分利用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和ERP等系统的技术优势,将营销业务各流程、各环节实施情况及完成情况以文字或图表形式呈现在系统中,实现了在线、实时监控,防止了暗箱操作和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4)责任保障。

菏泽供电公司将防控机制建设环节纳入了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通过员工评议、询问座谈和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防控机制建设工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干部的评优评先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下管一级,上究一级的原则进行管理考核,对失察、失管、失教或出现违规违纪的,依据相关规定,严格问责。

三基于风险防控的行风廉洁管理的实施效果

1.维护了企业良好形象。

实施行风形象廉洁风险防控以来,菏泽供电公司受理的各类投诉举报数量持续下降,未发生被各级新闻媒体曝光并经查证属实的行风事件。先后获得 “全市资源服务型企业满意度第一名”、“全市最佳公共服务单位”、“2012年上半年全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公共服务类第一名”等多项荣誉称号和优异成绩,获得了市委、市政府和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干部员工廉洁从业意识进一步提高。

实施行风形象廉洁风险防控以来,菏泽供电公司广大干部员工廉洁从业意识普遍提高,营销服务人员等一线工作人员的规范服务意识明显提升,未发生各级人员腐败违法犯罪案件,未发生严重违纪违规行风事件。先后荣获了“山东省第一批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菏泽市反腐倡廉宣教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崇文区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活动资料汇编[G]

[2]魏昌东.完善中国国家审计腐败风险控制机制之构想——基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腐败风险控制机制的思考[J].江海学刊,2010(06)

[3]谢一帆.关于廉政风险管理的理论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机制建设

1 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防控风险,保持金融稳定,已经引起银行、监管部门、政府普遍关注,探索和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任重而道远。

1.1 商业银行在软、硬件建设上存在风险

伴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硬件”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电子化设备更新与柜面业务未达到完全同步发展;二是存在着网点建设、拆迁改造及硬件办公设施配备参差不齐;三是后台系统维护影响部分柜面操作。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软件”建设中也同样存在不少风险:比如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有的柜员对新业务不熟悉,有的管理人员在具体经办业务时“人情大于制度”,不按商业银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办事,存在制度不能认真执行的现象。致使本来很好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1.2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制约着风险管理的良性发展。目前,商业银行多未建立经济资本配置机制,未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可靠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实施评价,未建立针对风险管理体系的纠偏和纠错机制;特别是当前经营管理绩效评估办法存在诸多问题。这种考核机制过多地对短期收益进行关注,而对潜在的风险认识不足。长期下去,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

1.3 良性风险管理文化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当前,商业银行同业竞争越来越明显,作为金融企业的商业银行要想战胜对手,获得长久发展,就必须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一套适合本行实际的风险管理文化,有了这个“法宝”作后盾,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就会明显得到加强。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真正有效的风险管理文化并未建立。在具体办事过程中,商业银行员工的全面风险意识不高,还没有认识到完整的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性,所有这些都制约着良性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

1.4 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没有得到有效支撑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不畅的原因有很多,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管控流程仍然滞后,业务管理环节的岗位职责划分不够清晰、风险管理机制与业务流程的衔接无法有机统一。二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不能对有限的信息资源进行技术处理,没有形成一套真正适合自身风险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导致关键风险点识别、风险信息实时监控、风险预警以及风险的及时报告工作大打折扣。

2 针对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搞好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议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放眼于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立足工作实际确保业务发展稳健经营,内控管理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建立合规经营、合规操作的经营观念上,还需要将风险防控理念贯穿始终,从而达到有效的防范与控制风险的作用。

2.1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严防风险发生。商业银行要想搞好全面风险管理,就要多措并举。一方面通过对日常网点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管检查、柜面自查、员工行为排查等一系列方式,严密防范和控制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建立并严格执行对违规及形成风险隐患的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在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的同时也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以提高管理层的责任心,达到层层管理、层层防范的作用。

2.2 建立科学激励机制,有效避免风险发生

规范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防范风险发生的“有力武器”。一是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引入激励约束长期化的管理方式,将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纳入总体发展战略,避免以长期风险为代价的短期行为,以合理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员工搞好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二是风险防控“不留死角”,以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为最终目标,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管理程序和运行机制建设。

2.3 引进先进风险管理工具,加强风险信息系统建设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注入了活力,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一是引进先进的识别、监测、计量、评估、报告、处置风险管理工具,探索事实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计量方法以控制风险,通过对风险的系统排查,识别和评估各类风险,建立“风险库”,确定控制措施和要求,实施风险提示,发挥风险管理“防患未然”的作用。二是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科技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设计风险管理监测指标和评价指标,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借助征信系统、客户风险预警系统,进行风险信息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分析。

2.4 全面风险管理要“以人为本”,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不论是哪个行业,哪个系统,大凡搞的好的都是有人才在那里发挥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搞好风险管理,就必须重视人才,做到“以人为本”。一是建设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选拔培养机制,努力锻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风险管理队伍;依托现有的人力资源对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培育,注重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二是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经营理念、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三是建立一个风险管理人员价值尊重的氛围,使各级风险管理人员建立起强烈的价值归属感和崇高的使命感,为防范风险献计献策,认真工作。四是加强员工思想排查和教育。员工自觉的思想约束是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前提。一方面在加强员工思想排查的同时,注重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员工认识到操作风险的防范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风险教育培训等方式,培养所有员工具备识别风险的能力,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自上而下构建良好的操作风险控制环境,做到人人关心风险、把握风险和控制风险。

2.5 加强合规风险管理,营造合规文化氛围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商业银行要想搞好全面风险管理,就要在合规管理上做文章。一是要努力学习商业银行合规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商业银行合规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各授权岗位的业务操作程序,坚持内控优先原则,严格内控标准,任何人、任何业务都必须处于内控制度的控制下,任何情况下不能出现例外。在全行内部倡导合规理念的同时,强化每个岗位,每个人的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事前防范、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风险管理模式。二是要全行上下营造合规文化氛围。合规风险管理的形式多种多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演讲、知识竞答等寓教于乐的形式宣传合规的重要性,犯规的危害性,扎扎实实搞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在全行营造“合规光荣、违规可耻”的文化理念,使大家从自身做起,从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自觉从思想上筑起不违规、不违纪的“防火墙”,努力营造良好的合规管理氛围。

2.6 加强监管审查,提高内审管控力度

加强稽核检查,强化审计监督力度是防范与化解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始终要把资产质量、内部控制和风险导向作为审计重点,着重把安全保卫、财会、信贷、事后监督等业务纳入核查范围。定期不定期的组织稽核检查活动和滚动式审计,不断地排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风险隐患,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遏制风险。对发现的违规责任人按规定进行处罚,落实违规责任,提高违规成本,增强员工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远程监控中心,对全行所有网点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发挥远程监控中心在监督营业网点业务操作、差错事故、突发事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东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6).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 体系建设 对策

2016年,原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匹配性、全覆盖、独立性及有效性的原则,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加强外部监管。虽然各级商业银行按照指引要求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但由于商业银行所处金融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监管标准愈加严格,加之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银行业内的实践起步较晚,商业银行现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呈现出基础薄弱、风险意识不足、技术水平偏低等弊端,无法帮助商业银行防范与控制多元化风险。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其风险管理水平与能力往往反映出其整体经营质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能够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形势、有助于商业银行做大做强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迫在眉睫。下文将从全面风险管理概念及内涵出发,围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五要素”阐释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对策。

一、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化的风险识别、评估、防控过程,受到董事会、管理层及商业银行全体员工的影响。该过程贯穿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制定到各项经营、经济、管理、业务等活动中,用以发现影响商业银行合规、合法、良好经营的各类风险事件,并通过一定的风险防范技术将可能诱发的不良结果及损失控制在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内,保证商业银行通过合理方式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1]。在金融衍生品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各项活动面临的风险愈加复杂,且风险之间具有传导与相互影响的特点,因此除了要切实做好各个重要关口的风险管理,还需要注意风险事件之间的串联性,以此打造致密的风险防控网,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应对能力。相对于传统风险管理而言,全面风险管理具有四大明显特征:其一为风险识别更为全面,不仅要注重可能影响商业银行发展的外部及内部风险因素,还需要考虑风险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及风险的传导性;其二为全过程及全员参与。不仅要保证风险识别、评估、防范及控制等各项风险管理职能渗透至商业银行各项活动过程的始终,还需要保证从管理层至基层员工的全员参与,及时地发现各层级潜在风险;其三为全局性,即将全面风险管理纳入商业发展战略中,以完善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科学标准的风险管理流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推进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行;其四为风险管理理念由成本转向利润,由被动转向主动[2]。

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对策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明确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及目标是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条件。结合商业银行所处金融市场发展形势、全面风险管理概念及内涵,文章认为商业银行应按照如下原则与目标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1.基本原则为全覆盖及全员性。全面风险管理应当覆盖商业银行所有业务、机构及人员,基于业务全流程监控风险,继而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及危害程度;集中性:构建统一的风险管理机制,将全面风险管理部门塑造为风险信息收集、风险防控指令下达的集散中心;独立性:构建独立的全面风险管理部门,并区别于业务主线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权威性,保证其在最大限度上调配商业银行资源;融合性:促进全面预算管理与业务管理的相互衔接、相互协同,以科学的风险资本配置助推商业银行业务向好发展。2.根本目标。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与商业银行战略目标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目标以合法、合规开展主营业务,风险可控、资本收益率提升、利润最大化为主。与之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为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明晰职责及权限范围,制定可操作性强且切实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在日常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全面落实风险监管要求,理顺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与支持,并保证各项业务依法、合规开展。

(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监管控制体系架构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有决策权、执行权及监督权相互制衡的监管控制体系架构的支撑。为此,建议商业银行在原有的董事会、管理层及监事会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设置分层机制。第一,在董事会下设战略、薪酬、审计及风险管理委员会,独立于业务部门并直接由董事会指挥与领导。其中战略委员会负责制定并上报经营管理目标及长期发展战略、查验年度经营计划、投资方案的执行情况,提出重大问题的解决建议;薪酬委员会负责拟订董事及管理层选任程序,设置薪酬方案,审核董事及管理层任职资格与薪酬管理制度,提交薪酬方案建议并监督实施。第二,监事会负责监督商业银行风险、合规状况、会计政策、财务报告程度及财务状况;组织开展审计工作,对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进行全面审核,并编制针对性报告提交董事会;对外部审计机构的聘用等提出建议。第三,在管理层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管理人员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控制情况。

(三)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监管控制体系

随着商业银行的转型,金融业务执行过程中的信用风险不再局限于单一环节,而是渗透在业务执行的全流程之中,商业银行原有信用风险监管控制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信用风险防范需求[3]。为此,建议商业银行设置独立的信用风险防控机构,并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以此避免因贷款或管理决策失控状况的发生。运营部、信贷部及风险管理部门共同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防控,审计部门则对其风险防控情况进行审查与监督,可以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在运营部构建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借助人行征信系统、前台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全面收集客户资信信息,用以构建客户资信数据库。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客户资信情况的变化,降低因客户临时性资金变动对银行运营造成巨大损失;在信贷部构建内部授信管理制度,对客户审核、交易决策、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督;在风险管理部门构建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贷款发放后,应收账款信息自动化录入信用风险监管系统,相关人员在系统提醒下及时与客户沟通,监控其付款行为,以此将应收账款风险监控关口前移,避免坏账及呆账的产生。

(四)建设风险预警机制,灵活应对各类风险

市场风险、声誉风险及流动性风险是极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经营不善、资本结构失衡的风险因素,建议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类型风险的特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第一,针对市场风险要加强对市场利率变动情况的监测,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务价值评估体系,灵活且正确地运用市场风险监控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指标及静态指标相结合、外部及内部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了解市场风险情况,并加强限额管理,以市场风险监测与评估结果为依据科学设定风险限额、交易权限及止损数额。第二,针对声誉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可以构建二级预警机制。高层管理人员实时关注传统媒体及网络视听媒体对其经营、财务状况的报道,准确研判社会舆论发展形势,并针对负面信息策划应对方案;经营管理层人员则需要将声誉风险管理贯穿于各项经营活动中,切实执行高层管理人员制定的应对方案,避免虚假及负面信息诱导公众,降低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任与依赖程度。第三,针对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发展战略、业务特点、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及风险偏好设定总体限额,按照各支行经营发展状况等将总体限额分流至各支行,尤其是要明确流动缺口限额、负债结构限额等,保证总行及支行资产负债结构均衡。

(五)灵活运用风险策略

不同类型风险对应的风险策略有所差异,总体上来看,风险策略的选择要基于对金融市场、宏观政策、经济环境等发展、变化形势的分析与研判。1.信用风险策略。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部分产能过程,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加强管控力度。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减少对铝矿石加工企业、煤焦化企业等的贷款投放,另一方面则需要实现资产的多元化配置,并且需要按照监管政策以及自身的发展战略合理转移部分风险。2.市场风险策略。商业银行需要深入研究央行货币政策,精准研判货币市场周期,借助金融产品定价调整、交易利率调整的策略应对利率风险。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衍生性工具套期保值,降低市场风险发生概率及损害程度。3.流动性风险策略。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影响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建议商业银行采用不良贷款证券化、债转股等新型模式清收处置不良贷款。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需要调整贷款结构,将信贷投放重心转移至中小客户,并开展信贷分期业务,以此缓解信贷资金流动性压力。

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行保障措施

(一)强化数据及IT系统建设

全面风险管理具有全覆盖、全流程及全面性的特点,要想切实发挥全面风险管理的作用,就需要对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并对其进行处理与分析,构建商业银行发展与风险事件的隐性关联,继而为全面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真实的数据依据。但商业银行风险信息中包含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如媒体对商业银行的评价、公众对商业银行的看法等属于非结构化数据;人行征信系统内客户资信数据则属于结构化数据等,加之不同数据格式差异性较大,在风险信息收集环节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建议商业银行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完善的数据及IT系统,并积极运用计量工具与金融模型准确研判市场风险情况、全面识别潜在风险事件。例如,在信用风险管理中:首先,可利用大数据深入挖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历史数据、风险事件、客户资信数据等;其次,将描述性风险事件、风险类型等量化并转化为满足大数据模型分析需求的结构化数据;再次,借助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对各类型信用风险的集中程度进行计算,确定排名前10的信用风险因素,如客户企业所处行业地位、客户企业财务状况、客户企业声誉等,并对不同类型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后,当排名前10风险因素风险程度有所下降后,重新按照上述流程评估风险等级,逐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信用风险管理流程与制度。

(二)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人才是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软实力”。一方面,商业银行审计部门及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积极组织开展员工风险管理水平培训,针对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风险防控漏洞、风险事件等开展针对性培训,从理念、技术、能力等各个方面提升基层岗位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与此同时,要健全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各部门、岗位人员的风险责任,将风险管理防控实效性与人员薪酬、晋升等挂钩,并借助上述风险数据系统追溯风险责任对应主体,保证风险管理有章可循、有章必依、违章必究。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及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对于既具备风险管理技能,又具备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显著提升,商业银行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健全后备人才储备机制。一是为保证数据系统有序、有效运行,引进具备金融知识、数据分析能力的IT技术型人才,可适应全面预算管理需求的管理及经营型人才,以此优化商业银行人才结构。二是由薪酬委员会定期考察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将业务工作能力强、创新能力高、风险意识好的35岁以下各部门人员作为管理层储备人才,加大对其的培养力度,以此逐步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架构。

(三)创设统一和谐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文化是全面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五要素”之一。商业银行要将合规、合法经营作为各项活动开展的基本理念,向全体员工宣传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与此同时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对风险防控情况较好的支行、部门等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及政策倾斜,激发全体人员防范风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管理层人员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全体员工树立模范,积极组织开展风险防控竞赛活动、培训活动等,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根植于全体员工头脑中,使其能够自觉遵守银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进行客户资信审核、贷款发放等工作。以此营造群策群力、携手共进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四、结语

在竞争加剧、监管标准日益严格的环境中,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面临着更为多元化的挑战。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全覆盖、全员性、动态性特点的风险管理理念,可以降低潜在风险事件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提升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继而保证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目标的落地、落实。为此,各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未来发展需求等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注重计量工具、金融工具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的合理运用,以此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想.浅议中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以QHD银行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0(35):89-90.

[2]戴春燕.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探析[J].中国外资,2020(20):15-16.

第7篇

【关键词】基层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风险防控

商业银行的风险是指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事前无法预料的情况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果与预期结果背离、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背离,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目前,基层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和汇率风险。

近年来,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基层商业银行管理方面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金融市场新常态下,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建设风险管理文化,既有助于基层商业银行及时发现并控制风险,又有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还有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收益,更有助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因此,加强对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深入研究,提高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基层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基层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我国基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足,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更是刚刚起步。

(一)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系统的理念

风险管理是基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相关从业人员首先要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日常操作过程中要有系统的理念。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风险是不能被消除的,只能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识别,进而防范或者规避它。但是在我国基层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对其和经营管理之间关系的认识,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一是在具体的风险管理方面,有些商业银行不能及时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缺乏对其全面性、系统性的认识,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而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基层商业银行的员工不能正确认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将二者放在对立面,简单地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导致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整体抗风险能力。三是基层商业银行缺乏一套完备的风险监督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亟待提升,量化考核缺乏标准。

(二)缺乏专业的队伍和科学的结构

基层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源于货币的经营以及资金的融通过程之中,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要求风险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定性分析判断能力,同时也需要具有利用专业数量工具进行定量计算分析能力,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技能。虽然部分基层商业银行借助社会上的一些具备极强专业性的中介机构进行风险管理,但这些第三方机构毕竟是稀缺的,而且其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基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急需属于自己的高素质管理团队。

从组织结构上来看,尽管绝大部分商业银行进行过风险管理体制改革以及风险管理组织建设,但在全面性、独立性和集中性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总行层面机构健全,分支行机构缺失,缺乏独立性;基层商业银行各业务部门分别负责自身风险控制,综合分析控制能力相对弱化;各部门设置专业风险管理岗位,导致其整体专业性不强。

(三)缺乏先进的技术和完整的体系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一直在进行内部风险评级和管理研究,但与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国外银行采用模型分析风险以及度量风险的做法比较成熟,但在国内,基层商业银行用这些先进模型进行测定分析的技术有待提高。一方面是由于对这些先进技术的掌握不够成熟,难以准确判断损失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方法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解决基层行内部评价问题,容易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在技术缺失的同时,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未真正建立。信贷业务方面的借款人未来财务情况判断不准确、风险评级考虑因素不全面、现金流指标判断不谨慎等问题,非信贷业务方面的分类工作粗放、各部门协调机制部完善、监督检查不清等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健全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二、提高基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对策

基层商业银行通过高效的风险管理可以调节和提升风险收益,进而提高经营绩效的获取。因此,提升基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水品显得尤为重要。

(一)明确责任部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在基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各条线、各部门的职责,并且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监督体系。以中国农业银行朔州市分行为例,该行明确了风险管理相关责任部门,成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设立了风险管理部,在机关相关业务部门设立专职风险经理,并明确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各层级工作重点和管理要求。如信贷管理部门对正常、关注类贷款的监测管理负责;公司业务部对法人贷款的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负责;信贷作业中心对个人贷款的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负责。通过明确责任部门,实行专业把控。该行建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牵头抓、风险管理部门重点抓、部门风险经理配合抓的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形成风险管理合力。

在注重体系完善的同时,基层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条线队伍管理,按照工作实际情况配置一定比例的专职风险经理,并加强对专业审批人的考核管理,有效发挥风险条线作用。

(二)主动防控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在基层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的培训,引导全体员工主动防控风险,都是十分必要的。面对近年来严峻的经济形式,中国农业银行朔州市分行充分预估风险防控工作困难,既防止单一客户违规,也提前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抓好重点行业信用管控,前瞻性加强客户管理,落实风险缓释措施,重点做好存量客户的事前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事中的风险控制,及时退出一些资金使用率低、杠杆率过高、安全边际小、抗风险能力低的企业。

基层商业银行领导管理层要率先垂范,用自己的风险管理意识来影响员工,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各层级的员工要理性分析,跟随风险管理大方向,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日常业务中秉持风险管理系统理念。

(三)加强环节管理,优化风险业务流程

基层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管理基础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根据不同的业务,差别化地设置流程,并将风险识别、评估、管理、监督等嵌流程中,使服务流程逐步接近国际一流银行水准。仍以中国农业银行朔州市分行为例,该行高度重视信贷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营销、调查、管理、用信、贷后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及时做好评级、分类和信用风险报告工作。加强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工具掌握、了解客户风险信息;加强评级爱管理,根据客户的风险变化及时调整评级结果,根据评级结果及时修订贷后管理方案,采取有效手段降低风险敞口;加强分类管理,严防劣变为不良,对于评级重捡后等级下迁的客户及时发起分类,真实反映资产质量。而在非信贷类业务中,该行不断加强柜面操作、印章管理、员工行为排查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系统的使用率,促进全行风险报告、风险监测、IT风险管控、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通过加强流程管理,提升基层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的动态平衡,提高风险管理的回报能力,构筑同业竞争的比较优势。

(四)强化合规理念,建立风险防控文化

当前,同业竞争日益加剧,转型改革不断深化,外部监管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如此形式,基层商业银行必须扎实强化合规理念,通过提升员工素质来推动风险管理工作。只有建立风险管理文化,才可以提升基层商业银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这一措施对于建设高素质、高效率、高增长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也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农业银行朔州市分行在大力发展业务的同时,把合规操作控制纳入各项业务具体操作流程中,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该行深入培育合规文化,引导全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全员合规教育,将风险管理活动和各项业务操作、经营管理活动相融合,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引领合规,全体员工全力推进合规的方式,逐步形成了全员、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风险防控要求的氛围,确保全行风险管理目标在各业务条线、各岗位落地。

经济新常态下,基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难题和考验。作为其生存的命脉,基层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寻找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切实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才能有利于其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首文.银行+互联网: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J].财经科学,2015(07).

[2]刘晓玲.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时代金融,2015(10).

第8篇

铁路集装箱运输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货物运输的发展方向,做好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工作对于确保铁路货物运输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推行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管理,对于推进铁路集装箱运输事业科学、安全、健康发展的意义重大。中铁集装箱北京分公司是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18个分公司之一,分公司下辖大红门直属办理站,安全风险管理重点是确保大红门办理站和管内集装箱运输安全。按照安全风险管理的要求,分公司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基础建设,强化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防控,狠抓安全风险应急处置,以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因此,笔者将结合实际工作,对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等相关问题加以探讨。

1.风险管理及其在铁路集装箱运输中的应用

1.1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是指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用定量模型可以表示为: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程度。风险管理是指为了降低风险可能导致的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所进行的风险因子识别、危险源分析、隐患判别、风险评价、制定并实施相应风险对策与措施的全过程。从宏观角度而言,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存在于系统中的人、物和环境,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系统;从微观角度而言,风险管理的对象是指风险因子、危险源、隐患和事故。目前,风险管理的三大主要应用领域为财务风险管理,环境风险管理,以及安全风险管理[1]。

1.2安全风险管理在铁路集装箱运输中的应用

安全风险是铁路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风险之一,对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影响。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可以理解为铁路集装箱运输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安全风险,其内容主要是人身的伤害程度或概率,安全风险管理以能满足可忍受人身最低伤害程度,并以考虑资源在提升安全质量方面的经济效率为基础[2]。

在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中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就是要结合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工作实际,通过安全风险识别、风险研判和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驾驭风险、监控风险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和消除风险,形成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对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控制等要素的重点管控。(1)安全风险识别。对系统中尚未发生的、潜在的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的、连续的识别,并加以归类,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安全风险指标。(2)安全风险评价。按照制定的安全风险指标,对系统中存在的各个风险因素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失,以及对其接受程度等进行相关评价和估计,作为进行后续风险控制的基础。(3)安全风险控制。在对安全风险分析评估的基础上,从管理制度、安全措施、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掌控安全风险发生频率和损害程度,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控制在推行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是基础,风险控制是核心。首先,要结合工作实际,科学确定铁路集装箱运输安全风险点;其次,围绕安全风险点,做好风险研判,制定详细的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和办法;最后,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做好安全风险处置,最大限度减少人身和财产损失[3]。从铁路安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得出,只有尊重铁路安全生产规律,确立安全风险管理新思路,从根本上提高铁路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从而实现铁路运输安全的长治久安。

2.加强安全风险管理的措施(以中铁集装箱北京分公司为例)

2.1夯实安全风险管理基础

(1)狠抓安全责任落实

针对干部职工安全责任意识不强、规章制度落实不细、工作作风不扎实、制度执行不彻底等问题,结合安全风险防控点,制定下发《管理干部安全检查制度》,对检查时间、检查内容以及签认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抓好落实的同时,强化检查过程的考核,以干部作风的转变带动职工标准化作业的严格落实。安全管理人员深入一线,深入现场,第一时间掌握现场作业情况,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形成从分公司到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防范链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部作业环节的不间断监控,形成自觉遵章守纪、严格落实作业标准、认真整改安全问题的良好风气,实现安全管理由下发文件和检查模式向现场管理过程控制模式的转变,体现安全管理的“实”字。

(2)坚持安全关口前移

将分公司安全监察室日常办公地点前移到大红门办理站,全面加强现场作业安全风险的过程控制,通过安全管理重心前移,安全管理干部随时掌握现场的安全管理情况,指导办理站认真落实各项制度标准和关键作业的现场盯控,为做好安全风险防范控制打下坚实基础。大红门办理站货装部门专业管理人员办公地点也相应前移到外勤办公区,全面盯控各工种、各岗位、各作业环节的作业制度、作业标准落实情况,实现安全风险全覆盖控制。

(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按照“逐级负责、专业负责、分工负责、岗位负责”的要求,健全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办法、考核制度和作业流程、作业标准,把风险责任和控制措施落到各工种、各岗位,分层次控制安全风险。建立安全管理日常检查和定期分析制度,加大现场检查力度,随时了解掌握日常安全生产中关键时间和重点部位作业标准和作业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针对办理站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基础性、反复发生的惯患问题,及时组织分析,深刻剖析原因,狠抓落实,确保不留死角。按照安全风险管理的要求,举一反三,努力寻找安全管理的规律性和倾向性,从制度和作业标准落实上消除安全隐患。

2.2强化安全风险过程控制

安全风险过程控制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构建安全风险常态监督和过程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根据铁路集装箱运输作业性质和流程,结合北京分公司安全管理实际,将安全风险划分为人身安全、作业安全、装备安全、货物安全、消防安全、施工安全、交通安全等7项内容。将每一项内容进一步细分,确定了人身安全防护、作业标准落实、集装箱质量检查、机械设备运用及维修、现场作业过程监控、箱内货物品类安检及装载质量检查、集平车装卸车质量检查、敞车装载超偏载监控、消防隐患防范、场站施工安全监管、交通安全教育等11项安全风险点。对每一项安全风险点,细化制定了防控措施,明确责任人员和责任部门,确保防控到位。

(1)加强作业安全防控

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作业流程。围绕承运检查、“三品”查堵、装载加固和现场作业等关键环节,充分利用现有视频监控系统,指定专人全方位监控各项作业过程;装卸火车作业时值班干部带班指导,严格落实《集装箱作业标准(试行)》,对违章蛮干、擅离职守等严重“两违”行为坚决制止;严格执行安全作业“三控”制度,确保作业制度的落实,各项作业过程安全有序可控。要严格落实逐级安全责任,严格进行装车后三级签认,杜绝掉箱、箱门开放、重箱当空箱装运导致的严重偏重情况的发生;双层集装箱运输必须严格执行《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集装箱运输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双层集装箱连接锁具的使用管理应符合公司下发的《双层集装箱连接锁具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的要求,损坏和技术状态不良的连接锁具不得上箱使用。

(2)强化人身安全防控

吸取公司系统近年来发生的几起正面吊作业造成作业人员死亡的教训,针对大红门办理站装卸设备均为正面吊的特点,而正面吊作业和敞车清理作业是最易造成人身伤亡的安全风险点情况,强化过程控制,防止事故的发生。重点对正面吊司机和清扫、防护人员进行宣传与教育,清理敞车必须白天挂标牌、夜间贴挂闪光报警器,确保正面吊作业的人身安全。

(3)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贯彻落实公司《机械设备管理办法》,突出设备春检和冬季作业等设备安全风险卡控关键点,加强设备的管、用、修工作,重点对大红门办理站场站设施、特种设备、衡器、信息设备进行全面隐患排查,特别对正面吊装卸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安全可控。

(4)突出排查火灾隐患

突出冬春火灾易发高发期的消防安全风险防范点,对大红门办理站防火关键处和重点部位消防措施落实以及消防器材的配备及状况进行检查,确保各类消防器材设施配备充足有效,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

第9篇

[关键词]加油站项目;风险识别;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4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57-02

对成品油销售行业来说,投资加油站项目是其扩大经营规模、拓展盈利空间、增强市场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硬件基础。发展完善零售网络、大力推进加油站建设是成品油零售业的共同选择。目前,在零售网络的建设方面,各竞争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建设扩张的步伐,更加重视网络建设的效益与质量。如何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做好效益评价,管控风险,保证网络建设的效益和质量也成为各主体提高加油站经营效益的必然要求。

中国石油湖北销售公司是中国石油集团在湖北境内的唯一成品油销售分支机构,2000年5月,通过组建控股公司进入湖北成品油市场,2002年10月正式注册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已有加油站700多个。但是,湖北销售公司仍然存在加油站网络布局不合理、市场份额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大力开发加油站,增加加油站的数量,提高加油站的质量。加油站开发项目投资大、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这就决定了对其在开发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十分而且完全必要。

1加油站开发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加油站开发项目风险识别是指加油站开发人员找出影响加油站开发项目投资、质量、工期、成本等目标顺利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运用风险识别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找出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风险进行分类列表。加油站项目风险主要有6个方面:调研、政策、开发商、证照、土地和付款。

11可行性研究风险

可行性研究是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加油站开发之前,需要对开发项目技术、经济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以确定开发项目是否值得投资。

影响可行性研究的因素主要有:拟选定的加油站开发位置是否符合当地发展的规划,与周边居民、企业等关系是否协调,当地政府和群众是否对站点的位置接受,加油站周围的车流量情况如何,加油站附近是否有竞争对手,该位置能否满足运营的要求;拟选定的加油站开发位置交通运输条件是否便利;拟选定的加油站开发位置是否符合国家对加油站安全性的要求,与周围建筑物,居民生活区的距离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是否远离火源和其他相关危险物品等。但是再周密的市场调研也不可能获得全部的信息,市场信息不完备、市场预测不当等风险事件还是有可能发生的,这就为可行性研究带来了风险,并最终对投资决策带来风险。

12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由于政策的潜在变化可能给加油站开发项目带来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损失。政府的政策对加油站开发的影响是全局性的,不同的土地政策、环保政策、城市规划等影响加油站开发项目的各个层面。

(1)土地政策。国家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方面规定的变化都可能会对加油站开发项目造成损失。

(2)环保政策。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新的、更严格的环保政策不断出台,加油站开发项目的投资也不断增加。如为减少油气污染,要求安装油气回收装置,以及禁止销售低标号的汽柴油、鼓励销售清洁汽油等,这些都增加了投资风险。

(3)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变动对已经建成、正在建设中的以及将要建设的加油站开发项目都会产生影响,使企业面临风险。城市规划对加油站开发项目的影响主要通过新的城市规划和道路交通的变化引起。

13开发商诚信风险

开发商诚信风险主要是指开发商在合同履行期间是否诚实守信、是否真诚投入合作、是否能够按照合同要求来履行责任和义务、会不会在中途发生违约等情况带来的风险。

14证照办理风险

证照办理风险主要指办理批文、资产性证照、经营性证照由于政策法规的变化、政府职能部门具体经办人员办事的低效率和不同经办人对同一项法规理解和掌握不同,造成不能顺利获得各项证照手续带来的风险。

15土地获得风险

土地获得风险主要是指在取得土地过程中由于土地出让方式(招标、拍卖、挂牌),以及土地管理政策发生变化而造成的土地成本增加。目前,国家对可用于建设加油站用途的土地控制得越来越严格,而且一般都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取得土地,因而对这类土地的争夺异常激烈,土地开发成本占加油站开发总成本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随着土地获取难度及土地开发成本的加大,土地获得的风险也随之加大。

16付款风险

付款风险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间,按照合同要求付给开发商合同款后,开发商能否认真履行后期合同的要求而带来的风险。

2加油站项目风险防控措施

风险防控措施是指通过对项目风险的识别,采取措施来规避加油站项目风险。

21可行性研究风险防控措施

通过市场调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得尽可能详尽和准确的信息,把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所有的项目参与方严格遵守制度,按照规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进行,对重要环节还要进行评审和验收,多方考察,搜集确认加油站周边规划、经营环境、土地情况、基础设施、法律意见书、工程方案、资产评估等信息,分析潜在用户、周边竞争对手以及财务分析等数据,对市场需求及增长等进行合理预测。

建立对项目选址、销量测算、收购项目投资确定等关键环节的分权制衡的投资决策机制,各分公司设立投资管理委员会和专门的项目开发组,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和项目责任追究制。投资委员会负责项目的决策;现场考察各部室分工,加油站管理部门从项目经营使用方面提出意见,并对可研销量进行评价。质量安全环保部门对项目安全环保及设备设施情况进行评价。投资工程部门从网络布局、投资和项目工程改造方案进行评价。法律事务部门对项目法律方面进行评价。

22政策风险防控措施

一方面,对于市场预期不明朗的时候,可以通过租赁经营等方式进行加油站项目管理。另外,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相关政策,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3开发商诚信风险防控措施

加强与承包商的沟通,及时了解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将项目意图不断灌输给承包商,保证项目建设达成预期目标。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消除误解,使各方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因为小矛盾而导致纠纷的可能性。另外,在工程承包合同中,严格制定相关工程工期条款,在条款中,明确指明工期拖延所造成的后果及相应承担的责任。

24证照办理风险防控措施

严格按照当地的政策来进行项目施工,使得项目符合城市规划布点,满足消防、安监、环保、商务等部门的要求,正确分析理解掌握法规政策的内容。另外,加强对开发商的管理,督促开发商及时办理相关证照。

25土地获得风险防控措施

注重和政府部门沟通联系,安排专人负责紧盯土地拍卖进展;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地方政府部门开展成品油分销体系发展规划编写工作,主动与主管部门联系沟通,参与到规划编制工作中去,为积极争取新增规划选点抢占先机。

26付款风险防控措施

对合同条款进行明确规定,设定相应的工期条款,工程施工到哪一步付哪一步的合同款。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付款,未达到合同要求,坚决不能提前支付合同款。

3加油站项目风险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测的风险,简单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不能完全预防和控制风险,必须在决策上注重风险防范和在事实上采取风险综合管理措施。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重视加油站开发项目风险管理

通过分析,加油站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中都包含着各类风险。风险管理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和形式上的说明,更多企业不愿也没有精力去研究和应用风险管理,对项目开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缺乏预见性,常常凭经验、靠感觉,等问题出现了才去解决,往往结果事倍功半,造成许多完全可以避免的损失。因此,项目开发的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充分理解加油站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企业的运营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2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建立健全风险管理责任制度

根据企业决策的层级,建立风险管理责任制,明确各个环节风险管理责任的归口部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同时,制定合理的奖罚措施,充分调动项目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第10篇

    1.税收筹划风险防控———筹划前防控

    在税收筹划工作启动时就必须做好对风险的预防工作,那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明确税收筹划的具体目标,并尽可能收集掌握与此次筹划方案相关的各种信息加以分析和管理,与此同时做好筹划方案实施人员的管理,使企业在最基础的层面预防税收筹划存在的风险,以保证涉税事项可以达到涉税零风险。

    2.税收筹划风险防控———筹划中防控

    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筹划中控制是指税收筹划在设计选择和执行阶段而进行的风险控制。它需要税收筹划人员在筹划过程中以风险量化思想为指导核心,对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这个阶段总体体现在监管和控制。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管理应处于监控之下,必要时还可对筹划方案进行修正。这种方式可以动态地反映风险管理状况,并使之根据条件的要求而变化。监控是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来监督的,而税收筹划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方面,因此从总体战略中对其进行监控。其监控主要包括纳税内部监控和纳税外部监控两方面。内部纳税监控是指纳税人从企业内部对筹划风险进行监控,内部纳税监控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税收筹划方案的风险大小。外部纳税监控主要是利用国家相关机构例如审计机构、税务部门等对税收筹划风险进行监督。

    3.税收筹划风险防控———筹划后评价与处理

    税收筹划风险防控的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在筹划方案执行完成后,对筹划方案的进行绩效评估并对产生的筹划最终结果的处理。通过这个阶段,有利于企业总结经验教训,对下一次的税收筹划决策进行预测作用,使企业税收筹划的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成本效益分析。进行税收筹划的风险控制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只有在保证税收筹划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才能体现经济有效性。第二,依法纳税程度评估。依法纳税程度是用一个指标来衡量纳税人遵照税收政策正确缴纳的税款额与违法违规所受到的罚款额之比,此比例越小,纳税合法程度越小,反之,纳税合法程度越高。第三,税收负担的衡量。税收负担对企业的税收筹划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显示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最终实施结果会改变企业的税收负担率,成功的税收筹划方案会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率。

    4、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筹划已经逐渐成为一项普遍存在的经济管理活动,它一方面能促使纳税人维护自身的税收收益使企业快速成长扩大,另一方面又能促使国家发挥宏观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但是,针对纳税主体,税收筹划是存在风险的,因而能否降低和避免税收筹划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就成为是税收筹划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税收筹划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税收筹划风险的产生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企业应在分析整体所属的经济环境情况下,建立一个完整的税收筹划风险防控体系,使企业得整个税收筹划活动处于合法、规范、有序的运作之中。但是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处于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阶段,我们仍需深入研究税收筹划风险发生与风险管理控制的内在联系,完善企业整个运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风险管理控制工作。

第11篇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05年5月,我国仅境内上市公司就有1388家,市价总值为31330亿元,流通市值达9989亿元。然而,一些上市公司由于民主决策机制不够健全,内部控制不够严格,管理松散,效益不高,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之所以出现这些,根本问题就是企业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监督机制没有真正发挥效用。远到美国的安然公司,近到我国的中航油、银广厦等企业,都是如此。

为了促进上市公司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我国近来十分强调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上市公司自身也在强化管理,建立内控体系,防控企业风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确定、评估、控制企业因业务活动而伴生的所有风险,降低这些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企业保持盈利。任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均会面临和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但风险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识别,小心防范,勇于化解,尤其在一些高风险领域,更应强化风险管理,将风险降到最低。上市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有赖于积极有效的风险防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再三强调,中央企业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加强对风险的识别预警、评估监测,其别提到,要加强内部审计。

二、内部审计对防控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又特殊的地位,它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市公司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是上市公司建立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一种措施,是上市公司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以及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需要,也是公司内部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内在需要。尤其应该认识到,在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各种风险不断变化且增加,内部审计在改进风险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在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是随着内部审计的层次提高而逐步推进的。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长期在本企业工作,比较熟悉公司的业务并能够随时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了解掌握具体情况,在实施审计事项时通过周密详细的审前调查,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能从中发现存在风险的隐患问题,进行风险。所以说,内部审计能够掌握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点。可以促进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再进一步,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审计评价和审计咨询的方式,协助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的完善。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在运转过程中,很可能发生经营风险。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情况能够对管理层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并对风险管理进行全力协助,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完善。

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识别和防范各类风险

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分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企业人力资源变化、财务变化、劳工关系变化、信息系统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外部风险包括货源、技术更新、债权人要求、竞争者行动、经济形式、形式、、灾害等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内审部门可以通过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对这两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防范,如能够识别和规范关联交易,能够保证业务真实、流程规范、信息准确,帮助理顺利益关系,能够对经营决策系统进行审计,减少因决策失误对权益者的侵害。

——风险警示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和检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并提出改进建议,甚至帮助管理部门设计风险应对机制。

三、强化内审职能不仅要强化传统的项目,还应从上市公司新的风险管理出发拓展新项目

综合上市公司内审开展的情况,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在这些领域开展了作业:内部控制评审;管理(经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合同(合约)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环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管理审计;管理舞弊审计等。随着企业风险管理的深入,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不仅应强化传统的财务审计、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而且应将风险管理作为工作主要。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应该更多地参与面向未来的规划和决策工作,对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时关注,这些风险包括公司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的风险。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报表存在的错报,审计重点是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审计风险模型则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这种战略风险审计是审计的一个高层次作业项目。还有人提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将主要精力置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及监督上,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就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公司管理做出、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事实上,上市公司发生或产生的错误与舞弊等问题大多存在于经营管理过程之中。因此,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责也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其作业范围不应局限于财务领域,而应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在实践中,内部审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评估上市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一是评价风险管理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表现在评价公司以及同行业的情况和趋势,确定是否可能存在企业发展的风险;二是评价管理层选择的风险管理方式的适当性。

在去年12月份召开的2005年电信集团工作会议上,王晓初总经理提出了促进中国电信由传统基础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的战略构想,以及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精确管理的工作思路。我们的内部审计就要紧密围绕企业转型,充分发挥监督服务作用,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实施精确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为促进企业成功转型提供保障。现在电信业面临的风险,一是来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因为价格战、技术的快速更新和政府的管制,使得电信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吸引和维持客户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二是规则管制,电信行业一直是受严格管制的行业,而管制的规则一直在变化造成很多不确定性,如对小灵通业务的管制。三是由于移动网等的影响,固网作为电信业核心业务具体收入不断下降。四是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没有一个很高质量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电信企业就不会获得投资的回报。美国世通公司并购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后成为美国第二大的长途电话运营商,但世通公司后来却成为美国上最大的破产案。世通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电信企业应该建立战略风险评估建设,发展内部审计制度,尤其在确定并购等重大战略前通过内审等手段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和风险防控。

四、强化上市公司内审职能需进一步健全内审体系

1、巩固强化内审地位,赋予职能。

要发挥内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必须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定位。内部审计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它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其他部分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应当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内部审计工作还在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审查、评价及促进作用,由此赋予了内部审计人员更重、更多的职责和使命。上市公司因此必须进一步扩大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2、规范制度,健全机构,提高人员素质。

第12篇

作者:刘彦林 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兴支行

操作风险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量化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强化内控,改善操作工具和方法等方式可以降低操作风险。操作风险防范中最重要的防范道德风险,即防范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信贷从业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主观上损害雇主和客户的利益的可能性。其次,借款人在还款过程中由于主观和非主观原因对商业银行形成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指借款人未按照与贷款人签订的合同要求使用或归还贷款,未履行相关义务,从而给贷款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的发生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损失。各家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受理过程中,都把信用风险防控作为防控要点,对申请人的资质状况、还款能力进行严格调查审查。商业银行一般通过建立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现在国际上比较著名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有CreditMet-ricsTM模型、CreditMonitorTM模型、CreditPortfolioViewTM模型、LoanAnalysisSystemTM模型等。最后,市场条件的变化给个人信贷带来市场风险。市场中对个人信贷产生影响的变量较多,如利率的变动、政策的调整、通货膨胀的高低和汇率的浮动等,对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产生影响。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商业银行更应该注意国家的政策法律调整给商业银行个人信贷经营带来的政策性风险。比如,我国自2009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不仅影响了个人信贷营销,同时也对个人信贷的系统性风险防控带来了挑战。又如2007年新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客观上影响了银行对个人抵质押资产的处置。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防范的现状和问题

(一)许多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风险的认识片面,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许多银行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关注于防范信用风险,而对其他的风险认识不足。信用风险防范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其他风险的防范,则可能对商业银行的整体个人信贷资产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如对国家的宏观政策认识不足形成政策性风险,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影响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从而造成系统性坏账。此外,许多银行在业务发展和绩效考核的压力下,不能严格按照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制定的操作流程进行贷款的调查审批,在操作环节上造成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如给银行和个人带来巨大损失的“假按揭”、“假车贷”等,这些都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造成的内控缺失不无关系。(二)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水平不高。与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部分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风险的识别和计量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代先进的个人信贷风险识别和计量主要通过建立内部模型和海量个人信贷数据库,通过计算平均信贷资金成本,参考贷款利率、贷款时间等参数,计算个人信贷的内部综合收益率,并对比单笔贷款的实际情况,对单笔贷款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判断和评估。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风险的识别方面,还停留在客户经理主观的判断方面,对风险的计量方面更是无从谈起。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的控制能力也相对薄弱,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信用信息体系不完善,造成借款人人违约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资产证券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商业银行个人信贷的风险对冲手段较少,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落后,风险管理手段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对应于日新月异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信息系统的落后一方面表现为信息完整性方面,如现在商业银行查询的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申请人的个人贷款记录、个人对外保证担保和信用卡等情况,但是在工作单位,保险缴纳等方面并不清楚。信息系统落后另一方面表现在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和标准化上,商业银行使用的信用信息系统在数据来源采集方面存在一定漏洞,并未对所有数据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而且各家商业银行对信用信息数据的使用标准方面也存在差异,个人信贷客户经理从系统中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和申请人的实际情况相符。(四)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防范缺乏金融创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信贷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于营销产品的创新方面,对风险防范的金融创新不足,这也与我国银行业“重市场营销,轻风险管理”的传统观念有关。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个人信贷风险防控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先进商业银行风险防控成果的学习阶段,并没有形成创新和开发风险防控工具的核心能力。而且,我国金融行业的顶尖人才短缺,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的人才匮乏,客观上影响了我国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创新和进步。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般来说,个人信贷的风险控制可以分为贷前风险控制、贷中风险控制和贷后风险控制。通过分析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能力,进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整体营运能力。(一)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促进个人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应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克服认识的片面性,统筹兼顾,对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管理。随着个人信贷产品的增多和信贷衍生产品的创新,商业银行面临这个人信贷经营风险种类增多,表现形式日益隐蔽而复杂的局面。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个人信贷业务的各种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资产组合、承担风险的业务单位纳入统一风险管理系统,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量,依据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同时,要把风险防范贯穿于业务发展全过程,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引导建立起全方位的个人信贷风险防控体系。(二)强化培训学习,提高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从业者素质个人信贷业务相对于法人信贷业务来说,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业务。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靠人来营销的,个人信贷风险也是靠人来管理。只有商业银行管理个人信贷风险的人员素质到达一定要求后,商业银行的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才能取得一定成效。人才资源是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源,在个人信贷风险控制流程中,贷款发放前的风险控制至关重要,因此就要求管理者不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需要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扎实的数量分析功底,才能通过科学的工具和手段,防患于未然。建立个人风险管理人才库,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查漏补缺。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甄选和招聘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系统,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三)通过流程化管理,切实防范个人信贷风险根据新的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的制度基础,与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有关的内控制度更是实施有效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第一,内部控制应对个人信贷业务进行流程化管理。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实行审贷分离制度,贷款申请和贷款的审批、发放、贷后管理流程要分开;另一方面,要落实岗位员工的定期轮岗制度,规避个人信贷管理层和核心人员长期从事同一工作。第二,商业银行要常规性开展自查、互查、内部审计等措施,切实防范个人信贷风险。(四)加快产品和制度创新,提高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由于银行营运杠杆高的特点,风险管理在银行管理占有突出地位。我们只能管理风险,把风险降低到最低,不能消除风险。当前我国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手段初级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风险对冲手段单一,可以选择的工具太少。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努力开发个人信贷风险防范工具,丰富风险防范手段。另外,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现状出发,国内商业银行还应当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来计量、监测、控制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对各家商业银行的信息进行规范、核实、统一信用信息标准,另一方面要开发新的信息系统,以满足个人信贷业务的新情况,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