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课的核心素养

科学课的核心素养

时间:2023-06-12 14:4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课的核心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课的核心素养

第1篇

关键词: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10-01

最近不论是小学科学课,还是幼儿园的科学课,很多人都在讨论如何让一堂科学课能欧顺利的上下去,如何吸引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如何全身心的投入探究活动,保证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甚至课后的时间里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能够得到提升,其关键在哪里?是精心设计的问题还是层层深入的引导?是结构性的材料还是带着幽默感的引人入胜、娓娓道来?亦或者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我觉得这些都对,也都指向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学生的需要。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我个人觉得还是课堂,而课堂能够顺利进行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保证,如何让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从而使得其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则在于学生的需要。如果你上课的过程是围绕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并进行的,学生在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发言,而不会做出游离于课堂之外的一些行为。反之,你上课的过程对于学生的需要完全无视,仅仅是教教材,走教案,那么学生首先会觉得你上课无趣、无聊,然后就是不想听,觉得没意思,接着就会表现出魂游天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甚至于调皮捣蛋等等。那么怎么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一致,并且在不断的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同时使得课堂内容紧密、引人入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呢?那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培养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来营造、引导学生的需要。

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已经不需要我再来赘述,兴趣其实是学生课堂需求的最直接的来源,如果孩子对科学没有兴趣,他在课堂上谈何需求?又怎么会认真听课?这么做岂不是在违背人性?所以说兴趣是一切的前提,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培养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的问题、结构性的材料起到关键的作用。

学生在课堂进行过程中的需要是需要老师引导的,只有学生的需要与课堂教学的目标一致,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果他的需要与教学目标不符,甚至是背道而驰,那就不是在培养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了,而是一种游戏,纯粹的“放羊”了。举个例子:在《亮暗与照度》这一课,一上课就创设情景:台灯3选1,在晚上读书写字时候用,你会怎么选?学生根据亮暗选择其中的一盏,教师提问到底是哪一盏台灯亮?眼睛比较不精准。这时学生的需要是能够精准地测量,好,现在我满足你的需要,给你测量的工具平板电脑并且教你怎么使用照度传感器,这时候学生都是认真听讲并按教师的预设在走,这就是“需要”的力量。在学生小试身手过后测出台灯下任意位置的照度以后发现各组照度值不同,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提出“照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其实这个时候学生都知道了可能是与平板摆放距离台灯的位置或者是台灯的高度有关,而教师提出用实验来探究的时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培养下这时候他们的需要就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然后教师就满足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时间去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案,让学生交流并对实验探究的过程做出细节的指导,教师给出结构化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其通过分析数据最后得出结论来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满足学生的需要。甚至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将学到的与照度相关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评价在太阳底下看书会怎么样?满足学生再掌握知识后想“炫耀”一番的需要。这样的设计可以称得上是层层剥笋,通过满足学生的层层需要,来完成课堂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师的学科素养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起码要有一桶水。所以不管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语言规范,还是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规范,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够得到提升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潜移默化下逐渐提升的。如何更好得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呢?首先就是要提升我们教师自己的学科素养,上课时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是否科学、规范。自己每一次实验的演示操作是否科学、规范。其次要更加精细化地去备课,去研究学生在课堂的每个阶段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的需要和教学目标一致起来,如何将满足学生课堂需要的过程转变为教学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上接第309页)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生物学教学》,2015.2

[2] 《中学生物教学》,2015.5

[3] 《科技辅导员》,2014.3

第2篇

关键词:海南;小学科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67-02

从2001年科学课开始试点至今,科学课的改革已经走过12年。科学课的现状如何,是学者们关心的话题。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1]发挥科学课的科学素养培养功能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从政府、学校的支持,教师的投入到学生的认识缺一不可。研究科学课的现状可以了解科学课存在的现实问题、区域特色问题,从而寻找解决策略。本次调查涉及海南万宁市4所小学(其中3所公办小学,1所私立小学),13名科学教师,42名各学科教师,240名三年级以上小学生,62名学生家长,回收有效教师调查问卷52份,学生问卷237份,家长问卷57份。

一、海南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科学教育开展的总体情况

1.科学课的开设以及实施情况

调查的四所小学都开设了科学课,查阅各学校各年级的课程表发现不同的学校所开设的课时不同,各年级所开设的课时也不同。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需要,灵活地设置课时量,高年级的课时量较多。但是课表上的课时是否落实,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课程的具体完成情况。科学课课时被挤占严重,在调查的各学校所有52名教师中有71.2%的教师表示课时被挤占,其中有近49%的教师表示科学课经常被挤占。与此同时,在课时被挤占的情况下有近69%的教师表示教学内容可以全部完成,这就让我们对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和完成质量表示怀疑。

2.科学课实施的物质条件及人文条件

科学课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开展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如此才能使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全面发展。部分的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需要使用较多的教学器材,才能完成教师及学生的实验。在我们进行调查的4所小学中,相关的教学器材比较缺乏,只有一所学校设有实验室,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设施也极少,仅有的实验器材也都陈旧老化。

在同当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当地几所小学对于科学课的教学还是相对重视的,但是这种重视却不是对科学教育价值的重视。由于海南地区小学升初中的联考中科学课有10分的分值,因此,在6年级下学期都会有一个科学课的集中教学和训练,名曰“集训”。对考试分数的高度重视,无异于对科学知识价值理解的畸形放大,科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被忽视。教育观念的落后和物质条件的落后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二)科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对4所小学的13名科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年龄、科学课教龄、学历、专业背景。学历及专业背景影响着教师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程度及是否具有专门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的年龄和科学课教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累。

万宁市小学科学教师相关专业背景较少,兼职教师较多且学历较低。不同学科的教师需要拥有不同的学科知识,针对不同学科主题的教学知识,教师的专业性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具备理工科专业(包括师范类专业)相关背景的科学教师只占31%左右,非理工类师范专业的教师占54%左右,其他专业占15%左右。同时,调查发现兼职的小学科学教师占77%左右,专职的只有23%。有些兼职科学教师甚至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而非专业教师。调查的13名小学科学教师中,没有教师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大专学历占77%,中专占15%,高中占18%。相对于发达地区,海南小学科学教师的学历偏低。有关部门对此采取了一定的解决措施,对大部分科学教师都定期进行相关的科学教育培训。

此外,调查显示万宁市小学科学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年轻,而且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在调查样本中,26岁以下的年轻人占62%,27至35岁的占15%,35岁以上的占23%。出现这种情况和海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逐渐增加有关,大量的年轻教师赶赴教学一线。虽然年轻的小学科学教师们受到了更为现代、更为专业的相关培训,学习能力也较强,利于科学教育的开展,但年龄整体结构偏年轻也会导致教学经验的不足,不利于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和经验沟通。

(三)科学课教学的基本情况

小学科学课的目标是“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1]不同课程目标的实现,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策略的选择。对小学科学课所使用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策略、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可以了解教师们现实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水平等。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是小学科学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本次调查的重要部分。

1.科学课教材的使用

目前海南省小学科学教材使用较为多样化,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教科版教材均有应用,在调查中的4所小学所应用教材不完全相同。各种版本教材各有其特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对于教育相对落后的同一地区的学校可尽量使用相同版本教材,这样利于统一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

2.科学课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但由于所需教学资源较多,所需时间也较多,而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广泛实施。在对教学方法进行统计时,采用了多项选择,所有教师都应用讲授法,有85%的教师采用演示法,69%的教师采用观察法,实践法有36%的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法有15%的教师采用。科学课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得来需要学生的亲身实践,从实践中理解各种科学现象和科学道理,建构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及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的缺乏,使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剥离开来,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3.科学课教学评价及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当中,通过纸笔测试、问题解决、行为表现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情况。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解释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探究技能、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等。”[1]

(1)科学课教学评价情况

所调查小学的科学课教学评价单一,纸笔测试几乎是唯一手段。我们查阅了近三年4所小学的科学课成绩,总体平均分在67分左右,课程课成绩的平均分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在查阅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客观题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正确率要远远高于主观问答题,有图例的试题正确率要高于单纯的文字试题。在检查主观问答题的答案时发现很多问题的解答都是对课本概念的抄袭,很多问题的解答存在常识性的错误。通过以上现象,我们发现:当地小学生对于科学课所学知识的运用停留在概念的简单记忆和提取阶段,未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小学生科学素养情况

在关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调查中,有近53%的学生能够想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有近33%的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但不能提出问题。在对问题解决意识的考量中,有近68%的学生没有想到要去自己动手实验,而是采取向同学、老师请教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相对缺乏。在科学课实验中最为简单的仪器之一的测力计,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懂得正确的使用方法。调查还设计了部分科学知识的考察题目,学生科学知识题的得分为54分(满分100),结果不容乐观。对家长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小学生是否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调查结果显示有59%的学生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尝试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78%的学生家长表示学生的科学知识比自己丰富。

分析数据发现,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较强,但自主科学探究的意识不强,受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影响动手实验能力较弱。科学知识掌握情况不佳,问题解决能力较差,但也有一定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被很好地理解和应用。

二、对小学科学课调查现状的总结及建议

通过对万宁市部分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实施情况、学校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情况、教学效果及评价等进行现状调查。我们发现,尽管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但海南小学科学教育整体仍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课程实施情况尚待提高,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佳,总体科学素养偏低,究其根源仍旧在于各方面对科学教育价值认识的不足和偏差。

因此,首先要从观念的转变做起,科学课的价值不应仅体现在文件上、论文中,更应该真正地被社会、学校、家长、基层教育工作者所理解。科学教育具有智能开发、科学素养培养等价值,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科技人才的储备等具有重大意义。只有理解和认同了科学教育的价值,才能加强对科学教育的重视。针对海南现有的情况,上级教育部门在继续加强基层教师的培养和定期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基层教师对科学教育重要价值的认识,让其明确自身的重要使命;在全社会,特别是家长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科学教学价值传播开来,提高社会重视程度;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教学设施投入,引入多媒体教学,在实验器材短缺的情况下,多播放寓教于乐的科学教育音像制品;改进教学方法,将知识从教材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来,应用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制定更加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改善其他科目教师们挤占科学课,教师队伍非专业化,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进一步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第3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我还是一个新兵,我将攻克一个个堡垒,扩大自己的阵地。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促使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积极性。

在这一学期,我继续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本人积极参加科学课竞赛活动,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时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这学期教科学课,是我接触科学课以来的第二学期。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同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曾经教过自然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把自然课与科学课进行了对比,我发现:

、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引起了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既然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那么在上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重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及时帮助学生写出探究记录。在写探究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想方设法解决。如: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更好地搞好小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学教学战线上,我还是一个新兵,我将攻克一个个堡垒,扩大自己的阵地。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进步成长,促使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积极性。

第4篇

【关键词】儿童化;科学课堂;调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5-0048-03

【作者简介】戴振华,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江苏金坛,213200),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

儿童的科学课堂该走向哪里,儿童的科学素养究竟怎样培养才更有效,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反思。教学形式与手段并不能达成科学课的最终目标。将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克服困难,走向成功,能让儿童自由成长的生态型科学课堂,成了笔者对科学教育本质追求的清晰定位。如何实现“儿童化”科学课堂之梦,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一、“儿童化”科学课堂研究体系架构

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初步建构了“儿童化科学课堂”的研究体系,明确了“儿童化”科学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走向真正的儿童化科学教育。

二、“儿童化”科学课堂学习现状的调查

要研究“儿童化”的科学课堂,首先要研究学生。按以上四个维度,我们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当前科学课堂的学习现状。随机选取城区和农村的八所学校作为调查对象,从三到六年级每个年级中选一个教学班为样本。共发放问卷920份,回收有效问卷912份。

表1 儿童喜欢什么的探究活动

【启示与建议】

1.当前,科学探究小组一般由教师在开学初分好,并采用小组长负责制,一学期相对固定。多数学生希望能自由组合,寻找志趣相同的伙伴形成探究小组。学生在具体的探究中,希望进行师生合作。

2.增强科学课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并将之作为学生课堂“幸福度”的重要指标。科学教师要努力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整合,并转变成学生喜欢的内容。

3.建立在尊重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规律基础上的教学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学习认同感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应努力建立以“认同感”为中心的学习。

表2 怎样更好地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

【启示与建议】

1.科学课上的一刀切导致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如何改进?课堂上可安排不同层次的探究问题,让探究活动具有选择性。在有限的时空里,可以进行立体式地同时推进,让不同层次学生获得协同发展。

2.学生思维特征差异明显,笔者归纳为归类整理型、反思提升型、服从权威型、运用创新型。好的科学思维习惯,能铸就好的科学思维品质。调查数据显示,每种类型都占有一定比例,呈分散状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主动性和多元性,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

表3 儿童喜欢怎样的探究材料

【启示与建议】

1.大多数学生对教师让自己准备材料持喜欢的态度,能做到每次都带或偶尔忘带。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既能锻炼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又能为自己的探究活动积累丰富的感性基础。如让学生采集各种花和叶,捕捉蜗牛、蝗虫等小动物,通过参与准备的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增强了探究意识。

2.调查显示,学生首先考虑的是研究材料是否安全,其次关注是否有趣味性和探究性。对一些学生不易获取的材料、信息等,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其实现,保护学生材料准备的积极性。

表4 儿童喜欢怎样的课堂学习评价

【启示与建议】

1.科学课堂上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多数学生最担心的是错误后受同学嘲笑。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尊重但不迁就,养成合理质疑、文明表达的良好思维方法。要消除学生发言时的担心和顾虑,对发言错误学生,教师可从另一个侧面给予肯定和激励,慎用“补充”“帮他说”等字眼,真心呵护一颗想表达的童心。

2.课堂上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最易接受的评价是教师的评价。课堂上应重视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从多形式、多角度发现学生闪光点,引导学生向良好的方法、习惯和思维上努力。

三、“儿童化”科学课堂基本特征的研究

结合调查分析,我们开展了头脑风暴,将学生心目中的喜爱的科学课堂要素特征进行分类并赋分值排序,整理出前四位的核心要素。归纳为“四童”:童情,科学课中应洋溢着儿童情怀;童趣,科学学习应具有趣味性;童生,教师的教学应立足于儿童生活;童长,科学课堂本质追求应是实现每位儿童科学素养的个性化、多元化全面发展。

四、“儿童化”科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研发和使用

我们开发出“儿童”科学课堂的评价量表,用来评价、指导和改进教学。

表5 儿童化科学课堂评价量表

第5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探究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新课是精彩课堂的前奏。进入一节科学课,应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可采用小实验或游戏切入要探究的问题,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玩塑料纸的魔术,一小块塑料纸,用手去接近它,不会被吸在手上,然后放在一双手掌间摩擦,塑料纸就会被吸在手掌上或身体其他部位,然后让学生将准备好的面包包装袋拿出来照样子做(手必须是干净干燥的),也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教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我先让学生把手放在喉结部位,问有什么感觉?学生面面相觑,无言以答。接着让学生各自大声说一句话、唱一句歌或喊“啊”,把手再放在喉结部位有什么感觉?学生争相举手,抢着回答:麻麻的,痒痒的,在颤动,在抖动,……。使学生在了解“振动”前概念的同时,急切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学六年级上册《电能从哪里来》时,课件显示儿歌:电灯电话电动机,电变声光和动力。有了电,多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让同学们齐声朗诵后思考,既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和最大动力。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生动而有趣、形象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有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

二、亲历操作研讨,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时要做到:

1、制定目标。让学生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即实验要探究的问题。

2、设计实验。主要弄清楚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实验步骤。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设计好实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靠学生的想象,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

3、观察记录。在实验前,要让学生对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测。在实验中,要时刻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注意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单,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4、总结结论。将观察到得现象分析比较,测量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讨论交流形成科学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内涵。

以上发现式探究课型基本模式,也是科学课程的主要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接受式探究课型,则需要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教学时让学生在相互研讨的基础上提升科学素养:教师也要在备课时查阅大量有关科学素材,以便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同学生分享。

三、应用科学结论,实现探究价值

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科学,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能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完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一课后,我设计了“巧找缝衣针”问题,一根缝衣针掉进草木灰里,如何很快找到?在五年级下册探究了“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后,让学生想想怎样将有虫的豆子同好豆子很快分离出来?在研究了“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死海淹不死人?在掌握了“金属的热胀冷缩”后,让学生思考:铁道上的钢轨在连接处为什么要留缝隙?架线工人在架电线时,在冬季和夏季应注意什么?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01-02

小学科学与小学的其他学科不同,科学课是比较贴生活,实验性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能知道与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爱科学、爱家爱祖国的情感。其指导思想是:(1)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2)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3)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一个基本教学特点。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激趣让学生喜欢去发现和探究

在探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上课前利用故事、报道、儿歌等方式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如集中话题中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出学生对该问题、时间或现象的最初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例如,《水的观察》是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经历了前面三个单元植物、动物和我们自己的观察活动后,学生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研究水,进而对自己的感官有进一步认识、了解的一堂课。在这堂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顺序,讲究卫生和安全。基于学生前面的学习基础,相信这堂课的学习、探究,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在教学设计时,我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将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能对事物提出科学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并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学会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能留心观察并进行观察、探究等活动。通过探究比较,学生对水的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水的现象和对水提出科学问题,至此,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异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然后进行课后拓展,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虽然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显然不是惟一的方式。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只用一种方式来完成的,教师需要考虑设计一个"探究过程",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2.交流合作使课堂更精彩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机会,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研究方法,我想这实际上是课改所希望看到的。如果只为学生提供一两种材料,确实又不能够保证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所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可以说是一种最优方法。例如,三年级一节科学课《周围的空气》,要求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后用感官感觉空气,并能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我问,你有什么方法也能把空气放到课桌上进行研究呢?生:用塑料袋装一些空气、拿气球吹一些空气、我们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气。师:好,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收集空气。学生一听到"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气,有的往塑料袋里吹气,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气,有的还在商量办法。空气采集到后,有的孩子在抛塑料袋,气氛非常热烈,效果明显。

3.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3.1 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因此在科学教学上,应该要将科学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有机的结合。做到科学学习的完整性,以及全面性。要对科学课堂进行分类,比如在上科学实验课的时候老师就应该要强调学生要以探究活动为主,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究实验的现象;当在进行科学观察课的时候就应该要鼓励学生去细致的观察,引导学生要以观察为主;而科学阅读课就应该要以阅读探讨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组,对某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查阅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结论,这事探讨的结论如何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在科学阅读课上,学会查阅资料,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去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也学会了如何去看待别人的观点,以及在不同的观点之下擦出智慧的火花。

3.2 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给予学生自的同时也应该要注意"适度"二字,要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与天性,老师需要在学生的身边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带领着学生去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例如在上《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教材设计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3.3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既要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略了帮助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将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概念完美有机的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打好科学学习的知识框架,整理脑中的科学概念,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自从课改以来,我都尽量以上几点来指导教学,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非常浓厚,学习效果很好。

第7篇

关键词:猜测;设计;研究;交流;核心素养

2015年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观摩了由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组织的2015年度“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与优质课展示”活动,我们所在的是二会场,一共观摩了17节科学课,其中包括1节初中物理和1节初中化学课。上课的孩子来自于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核心素养”,所有教学内容都是科学课中的“物质与科学”领域。下面结合我的听课记录,说说我的体会。

一、合理猜测

猜想是科学实验研究的第一步,很多科学家的发明研究也都是由猜想而来的。作为小学科学课,很多科学问题的提出也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而提出的。

安徽黄仁军老师执教的《小车的运动》一课,在导入环节,播放视频:两辆载重汽车,一辆开得很快,一辆开得很慢,想一想载重汽车的快慢可能与什么有关?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结合视频,大胆猜想一下载重汽车运动的的快慢可能和什么有关。

黄老师鼓励孩子大胆猜想、让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孩子们的猜想有:汽车发动机的马力、载重量、拉力、路面情况等。最后老师小结引导学生明确猜测还不能知道这些因素是不是真的,而是需要验证;同时引导并明确本节课研究拉力和载重量对汽车行驶快慢的影响。

在这个导入环节,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自主的从视频中发现问题,老师适时抛出问题:载重汽车运动的快慢可能跟什么有关?并鼓励孩子以此进行多种猜测,很多孩子都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做出合理的猜测;以猜测为导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小学生天性活泼,思维活跃,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要鼓励他们在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合理猜测,不能让标准的答案禁锢孩子的思维,以至于孩子不敢去想,不敢去猜,而是充分鼓励孩子们大胆猜想,才能让他们思维活跃、时常保持一颗好奇心与对周边事物进行探究的欲望。

二、重实验设计

我们都知道科学课堂需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探究;但是,做实验不是拿着器材就做,而是需要有实验方案,即实验设计,怎样做才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在往常的教学中,可能更多地实验设计是由老师提供,学生只是分组或个人完成实验,当然这种模式是可以让看到实验结果的,只是学生就成了实验的机器而不是主人。

重庆的王江东老师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让我对实验设计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小组的摆都是摆动了10次,但各小组所需要的时间却不一样?是什么影响了摆的摆动速度?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得出七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板书:摆锤、摆绳、摆幅、摆锤+摆绳、摆锤+摆幅、摆绳+摆幅、摆锤+摆绳+摆幅。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第5页中关于以沉浮与重量、体积大小的关系为例来为学生实验搭建基础,并告诉学生科学家往往采用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的。这一环节,老师有效地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逐步地渗透单一变量控制法这一重要的实验方法。

教师接着追问:那么,对于影响摆速的三个因素和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是否还可以用到控制条件的办法呢?

接着呈现下表,并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并提出实验设计的方法。

日常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实验操作本身,却忽视了对孩子们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为实验设计作了很好的范例,可能上这样的一节课需要花费我们比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却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不断提高,这不正是当前我们的学生最欠缺的吗?所以,花点时间,老师做好引导,让孩子去设计实验应该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尝试,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较好的提升与体现。

三、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科学教学中的主体部分,是孩子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总结实验现象并得到结论是科学课堂的核心目标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让学生经历科学知识形成c发展的过程。

上海的刘莹老师执教的《水的压力》一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当木棒和水分别放入一端扎有橡胶薄膜的塑料筒中,橡胶薄膜向下突出,此现象说明了什么?之后让学生带着长臂手套亲自体验,让学生体会到来自水的压力,并出示实验设计方案印证猜想。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压力大小的特点。

实验过程中先利用扎有橡胶薄膜的塑料瓶探究水的压力大小,让学生通过观察到水中橡胶膜的变形,让学生看到水的压力,此外根据橡胶模的变形程度,以此建立起橡胶模变形的过程与其受到水压大小的联系。最后再使用水压测力计来验证这一实验结论。

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在小组合作中验证猜想,最终得到实验结论。

刘老师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准备了自制教具:扎有橡胶模的塑料瓶,以此凸显水压大小,通过橡胶模巧妙地将水压大小显现出来。

整个实验探究过程,看出了刘老师扎实的科学教学基本功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教师的个人素质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并能在教学中逐步地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四、交流研讨

课堂中的汇报交流与研讨往往是最值得期待的,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最容易看到孩子出彩的展示和经典话语。而且往往是这个环节最容易暴露孩子认知情况,让老师在教学中机智的掌握课堂并以此突破难点。

浙江的钱军红老师执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钱老师让学生猜测怎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怎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并记录。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整理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并把这几个因素系在班级记录大表中。有这些因素:轻重、材料、水的多少、液体、空心、形状、吸水性、空气含量。学生独自思考哪个因素是对物体影响最大的,并用贴圆片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考,统计结果分别是:11、3、6、2、2、1、3、6人。此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次思考,在材料何种选择合适的物体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实验结果和思考。接着进行全班的交流汇报。最后让学生再次以贴圆片的形式选择自己认为影响物体沉浮最大的因素。此次的结果分别为6、49、2、0、0、1、0、6人。

第8篇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将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对学科教师提出了挑战。

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师要面对40多个学生。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在需要学生细心观察,做一些相对严谨规范的操作实验时,教师就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有些细节问题往往会一带而过,长此以往,必然会给学生误导,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如能借助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资源,将课堂教学的一些知识点、一些细节部分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自主学习,不但可以有效解决老师分身乏术的困境,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去关注到课堂教学中的细节,还可以让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长。

一、微课导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比如在教学“影子产生的条件”时,教师制作了如下的微课程:播放一段用手模仿人和动物的手影戏,栩栩如生的影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手影戏过后,又一段学生在操场上玩踩影子的游戏更是让学生兴奋不已。在短短的2、3分钟内,学生已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在科学课中,很多场景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将学生难以亲身经历的场景制作成微课,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海洋生物的场景、外太空看地球的场景、植物生长的全过程等场景制作成微课资源,供学生探究,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二、巧用微课,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

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教会学生去细致的观察,不仅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时,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但现场演示实验时间短,学生在观察时往往会因为过于兴奋而错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这时教师如能将实验过程配上解说词,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学习,教师就可将精力放在指导如何“观察”,怎么去观察,这样就可保证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教学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三、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科学的最好方法是“做科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学习科学是小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做科学时需要让学生学会规范的操作技能,比如酒精灯的使用、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正确的实验步骤等。科学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提醒学生,以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如果教师将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操作的实验、使用方法制作成微课,在学生疑惑时可借助微课解决问题,这时微课就可以替代教师的教学,在学生需要时就可提供必要的帮助。

采用微课教学,教师只需做好学生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参与活动来反馈学习所得,就能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通过微课教学,学生可以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有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

第9篇

【关键词】科学课 观察与实验 教学效果 提高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素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为了让学生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直观形象的掌握知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根据条件,选择适应科学课教学需要的实验材料

小学科学课以各种自然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在每一节科学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都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通过观察各种实验,模型和动植物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在认识自然现象中的作用,为形成概念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另外,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借助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这对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想覆盖所有学校和地区还是有一定难度。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能力。

2.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

在科学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打开科学的大门。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实验仪器,为孩子们选择和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材料的选择很重要,要恰当好处,学生们在实验中对科学的认识有了飞跃,思维有了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增强了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利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的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3.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

教学中,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开展科学教学,使教学生动、具体、富有趣味性,更重要的是有时还可以取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4.运用电教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用多媒体这一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及实验条件的限制,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电教多媒体,还突出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土壤”一课时,我在教学中播放从电脑中下载的有关“土壤”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结合本课内容,知道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含有哪些成分,深刻体会到土壤对植物的影响,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巩固了本课教学内容。但是,应注意的是,多媒体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更不能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只有做到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5.“合作学习 ”是科学课实验中的中重要学习方式

第10篇

一、精心预设,期待动态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学设计时,我们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充分预想,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设计好,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慌里慌张。

例如,我在讲授“探索酸的性质”内容时,有一个活动:“探究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当时我用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结果溶液没有立刻变蓝。学生议论纷纷,以为这两者不能反应。幸好我在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于是我从容的走上讲台说:“请安静,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溶液为什么没有变蓝呢?”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猜想。学生很快提出了“这个反应温度高点可能效果明显”,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酒精灯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实验,一会儿,黑色物质消失了,溶液马上变蓝了,水到渠成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根据课堂情境,动态设计导语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特定的课堂情境,临时改换引课的导语,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探究。

我曾经讲了一节校公开课,讲授“力的存在”内容,我本来是设计好按照教材中的思路引入新课的导语,可那天刚好天气没有一丝风,勉强引出风的作用效果我觉得不妥当。于是,我临时修改了引课的导语。“听说我们(2)班的学生很好客,今天这么多教师来我们教室听课,大家是不是应该表示一下”?学生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听课教师呼应了。“大家刚才鼓掌时,有没有感觉到手有点疼痛啊”?“有”,“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力的存在呢”?“有”,“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力的存在”,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动态生成探究问题

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既形象直观,又生动活泼,让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创造更多的丰富体验,这时学生想的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设范围,这时我们应该改变策略,及时调整相关教学设计,以生成性探究课题来替代预设教学内容。

例如,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实验课里,我给学生放了一个有关电流与人流类比的视频资料,问学生看了这个视频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甲:电流与人流差不多,都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它们具有一定的方向。

学生乙:在串联电路中,只有一条路可走,出发时有多少电子,到终点时还是多少电子,数目是相等的。这好比从甲地出发的人流有多少,到乙地时人流也是多少。所以我猜测,串联电路里的电流应该是一样的。

学生丙:在并联电路中,因为多了一点分岔路,所以原来的人流就分成两部分,但总人数没有变。所以我猜测,并联电路里的电流也是这样的道理。

在教学预案里,我只是想通过电流与人流的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电流是按照一定方向移动的。至于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既然学生已从视频中能够得出这样的猜想,脆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看实验数据是否与假设相符合。结果实验很成功,学生也相当配合,这节课的效果超出了我的事先预期效果。

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动态设计方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变动”。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种期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次次激情的呼唤。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会怎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教师是无法预料的,这就是“预设”的不可预见性,考虑的不是很周全,存在一定盲区。因此教师应随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把学生的问题、观点加以过滤、整合与提炼,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及时穿插到自己的“预设”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

五、建立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动态生成研究问题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科学理论的培养,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逐步领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从生活中走来,走向生活中去”是对科学最好的诠释。

第11篇

关键词:经历;探究;操作

小学科学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关键词为亲身经历和探究。亲身经历意味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探究有多方面,在这里,我要阐述的是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探究。可见,新课标中也注重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内化科学概念,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让科学探究和科学概念呈现双螺旋发展。但我们广大的科学教师面对科学课中在实验的学生,总感觉到无法应付,而且害怕失控,更害怕学生“玩实验”。难道学生实验对科学教师来说真的有那么恐惧吗?

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内容大多是小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如,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风雨云雪、日月星辰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教学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它们都是小学生非常渴望了解的,学生在学习时有兴趣是一定的。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外部形态等都是适合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研究的;各种植物的种植活动、各种动物的饲养活动都是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听到的公开课中学生实验失控场面远远多于学生沉闷场面了!

其次,从基本理念上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比起来,三门课的活动相对少,而科学课的探究活动相当的多,这就是科学课与三大主课比起来的最大优势。“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想说一句话:“动也是孩子的天性。”那么与其他音乐、美术等课比起来,科学课有优势吗?动就是它的优势。与其他课相比,科学课的动更带有目的性,并强调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试想学生“动”成功了后,不仅会获得操作能力上的发展,更会让学生的心灵上有科学家般成功的体验。

那么,学生实验为什么会让教师感到不安和恐惧呢?我认为问题出在教师身上。为了使科学实验课得心应手,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1.做好实验室规则制订工作

很多的科学教师总说学生科学实验的素质如何不高,进了实验室如何不遵守纪律!其实,科学教师又是否跟学生一起制订过实验室规则呢!让学生一起来制订实验室规则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遵守自己制订的规则。比如,进出实验室时保持安静;实验后留下的无害垃圾自己带走扔进垃圾桶等。只有让学生熟悉实验室规则,明确管理制度,才能培养学生遵守实验纪律的好习惯。

2.安排学生预习工作

教师应在每次组织学生实验之前,安排好学生的预习工作。一般学校在每星期为三、四年级学生安排两节科学课,为五、六年级学生安排三节公开课,由于课安排的数量少,导致很多科学教师在课前不会到班级中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要知道,学生是否预习过新授内容对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影响巨大。

有些科学教师会有去安排预习内容,但只是去安排学生预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个人认为还应该让学生去预习包括与本次实验有关的已学过的知识,明确实验所需验证的解决的问题。

3.安排实验器材工作

很多科学教师都教着主课。平时,他们都把大多时间花在了主课的教学上,而且也认为准备器材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我想说的是既然当了科学教师,就要做好科学教师的职责,不能因为没有时间或者实验器材准备麻烦就不准备了。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验的相关内容,预先选择好实验材料和用具。

4.安排自己预习工作

许多科学教师总是朦朦胧胧地进入了实验室。在科学课中,临时组织教学语言,匆匆忙忙向学生传授实验步骤、注意点等,着急地发下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验。试问这样的实验组织能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吗?其实,科学教师自己都没有下过工夫去预习,又怎么能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实验呢?课前自我演示,教师要把要做的实验亲自做一遍。(1)检验实验器材的效果;(2)注意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3)预测学生实验过后会产生什么想法。相信,只要能做足这些工作,课堂上的问题出现率将大大降低。

二、做足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工作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隶属于科学素养。新课标中提到: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学生的操作能力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就有所发展,它需要教师每一节课进行积累,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尤其在每次实验时,教师在学生汇报实验步骤后,需要讲解实验过程、方法和注意事项。因为,实验步骤是需要学生来得出和完善的,但教师需要起到主导作用。让学生适当地少走点弯路也是必要的。实验的具体操作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要求学生自觉认真地进行实验和观察,允许他们交换意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和个别指导,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实验用具,检查学生操作过程是否正确,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做,教师不要包办代替。通过实验操作,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内化了科学概念。

三、做好学生的实验记录培养工作

小学生大都喜欢做实验,而且有不少学生只对操作感兴趣,对实验后的现象却不详细观察。如,做“土壤中有什么”实验时,把水中的土搅拌后沉降,学生不会很仔细去观察土壤放入水中后的现象,学生只告诉教师水脏了,至于观察粘土和沙的层次,学生不怎么会留心,学生不仔细观察也就意味着学生无法做好实验记录,而实验记录又是相当的重要,它能直接反映实验的结果,同时也是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依据。要是科学家也只注重实验过程,不注重实验后的记录,相信一些实验后的重要数据也无法保留,实验就得从头开始了。新课标中强调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除了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良好的实验习惯外,也是希望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作记录。

四、做好学生的评价工作

科学课程的评价要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许多科学教师在实验后,把得出科学概念作为首要任务。这个没错,但是评价也应该包括对实验中的不足点和优点进行讨论。这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继续发扬优点,避免不足点。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存在问题,总结成功之处,积累学习经验。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也将不再害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出来的问题了。

第12篇

那么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2016年比较权威的刊物这样提出科学核心素B。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方面。在这四个素养中,科学探究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科学学习方式,是形成科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如何在科学课堂中落实好这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呢?我觉得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注重这几个方面必备品格的培养:好奇心、执着劲、个性化。

一、创设宽松氛围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作为教师,一定要保护好学生这难能可贵的特性。科学的做法就是创设宽松氛围,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例如有些科学课上只能靠教师的演示,上《电从哪里来?》这课,孩子对发电机感兴趣,就会自己上去摸摸,这时就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呵斥他们,甚至我还拿着发电机到班上走一圈,让每一个孩子看看、摸摸这发电机。如果孩子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疏忽造成仪器的损坏或实验的失败,对于此教师要有宽容之心,原谅孩子的错误。比如,学生在研究《光与热》这课时,学生不小心把温度计打碎了。这时我们不应该是批评,更要安慰孩子,然后强调使用玻璃器皿时一定要小心轻放。

那么,在课堂中我们要创设宽松的氛围,关注孩子的每一个探究细节,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那么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我们所呵护,探究欲望就能被我们所激发。

二、用有品质的问题培养孩子的执着劲

什么是执着劲呢?就是对事物寻根问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最终结果就是让学生有一股执着劲。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是围绕着“问题”进行的,而有“品质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尤其是孩子科学执着劲的培养。例如在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时,学生很想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教材中除了线圈圈数和电池数量,其他的因素就没有进行探究了。但学生很想知道是否与铁芯的大小、电池的品牌、线圈缠绕的松紧有关。我就另花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充分探究,甚至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继续研究。让孩子真正的打破砂锅问到底,最终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又如《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研究“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教材中通过2个实验,基本上可以确定。但是,学生到这里思维发展的可能性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追问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两者混合发生了化学反应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目前没有冒泡了,说明了什么?学生认为小苏打和白醋消失了,教师继续追问“那么,这杯物体里面到底是否有它们的存在呢?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时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混乱,类似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如同动物反刍现象一样,再次细细咀嚼刚刚建立起来的科学概念,并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有利于消化。最终完全吸收,从而完善认知结构,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执着探究精神。

执着精神,就是我们现在比较热门的工匠精神。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我们孩子探究精神最终就要形成这种执着精神,从而形成孩子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

三、让孩子独立思考张扬个性化

什么是个性的张扬呢?我们所提倡的“个性张扬”必须针对自我的内在和潜质,只有真诚,诚实地秀出自我,张扬个性,才能变成一颗耀眼璀璨的星星,升起在人生大舞台上。如何培养孩子的个性化呢?我们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验,提供丰富的材料进行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地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