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的困境
1.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为:(1)校际间的教育科研工作发展不平衡。我们对本地区7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查,从“‘十一五’期间课题研究”和“教师”两项统计中发现,有些学校平均5.4个教师就有一个课题(含省、市规划课题,教育学会课题和教师专项课题),而有些学校立项课题还是空白;有些学校教师年平均或获奖达1.8篇,有些学校教师年平均或获奖还达不到0.5篇。调查反映出有些学校教科研虽然基础较差,但发展势头好;有些学校教科研基础较好,但发展迟缓;有些学校教科研基础较差,发展也不快。(2)校内教师的教育科研发展不平衡。调查表明,部分教师能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地反思和探索,积极参加各项教育科研活动,并在研究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而有部分教师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缺乏科研意识,科研素质相对低下。
2.氛围不浓厚。
主要表现为:(1)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比例偏低。调查中发现,近三年中有38.5%教师参加过课题研究(包括规划课题、教师专项课题、校级课题),39.7%教师没有参加课题的研究,但撰写了论文,21.8%教师既没参加课题申报又没撰写论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程度偏低。(2)普遍缺乏参与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查中发现多达43.6%的教师认为应“组织有能力的教师参加教育研究”,33.3%教师认为应“自愿参加教育研究”,只有23.1%教师认为应“人人参加教育研究”,说明大多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自觉性不高,缺乏主动性和使命感。
3.成效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1)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还没显现。教育科研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还是两张皮,还没有切实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2)有影响、有特色、有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还没凸现。反映在精品课题少、高质量论文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少。(3)教育科研的应用推广还没实现。重科研轻推广、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普遍存在,多数学校的教育科研还停留在开题、结题上,不少教育科研课题一结题就束之高阁,成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总结、推广和应用。
以上情况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这是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教育科研困境形成的原因分析
形成以上困境有多种原因,涉及多个方面,我们运用管理学和批判性思维原理从认知、机制、实践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1.从认识的程度看,对重要性和内涵认识不足制约着教育科研的常态化开展。
(1)领导层面:有些学校和行政部门领导没有真正确立教育科研要先行和科研出质量的观念,把教育科研当作是“锦上添花”,当作嘴上讲的、经验总结里写的口号与成绩,“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往往成为一个口号,缺乏支持教科研发展的环境、措施与行动,不按教育科研规律办事,使教科研成为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可有可无现象。(2)教师层面:虽然教师普遍能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但大多数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目的是为了自身职业的顺利发展,出于对评职称、评先进和经济的需要,功利性强;有些教师把申报课题和论文写作与教育科研画上等号,没有将教育科研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教学改革联系起来。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到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作用、内涵,教科研工作才会有目标、方向、动力,教育科研才能成为一种常态工作。
2.从机制的角度看,机制不完善制约着教育科研的深入推进。
[关键词]教育科研 引领服务 管理指导 服务水平
在中央教科所成立70周年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兴科研。“教育科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学研究是认识教育规律的重要工具,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一点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一、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科研的内涵是教育者在教育理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连续、系统的探索活动,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改革发展牵涉的问题非常广泛,诸如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和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这个方面看,教育科研还是繁荣教育理论化的必要手段,是产生教育知识和教育观念的重要方式,更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充分发挥好教育科研对宏观教育决策和具体教育实践的积极作用,对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进入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许多新领域需要我们去开拓,许多实践经验需要我们去提炼升华,许多重大决策需要我们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实践证明,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越来越具有第一生产力的功能。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较高、理论功底扎实、学术作风正派、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育科研队伍,是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因而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事关重要,科研队伍的素质高低,是完成科研工作的保障,是服务教育发展的基础。
三、加强教育行政决策和实践服务能力,提升科研服务水平
近年来,教育行政越来越注意决策的科学性。教育科研部门要主动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担负起探寻规律、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任。首先,应有主动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意识。能力水平高不高先不说,但意识必须先跟上。科研部门要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把握趋势、寻求对策。其次,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教育也出现了新情况、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教育科研应该围绕本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充分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作用,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课题研究。
四、加强教育科研过程管理和指导,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所有的理论都应当来源于实践,研究人员必须敏感于实践,脱离实践就不可能真正找到能够指导实践的思想。但是任何一种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必须能够关照实践、解释实践。所以,基础教育研究的视角、选题,都应该有较大的调整,一定要回到实践去寻找课题,并在课题管理过程中要端正指导思想,发扬科学精神,遵循科研规律,把握好申报立项、开题、实施、结题鉴定等各个环节,整个过程做到扎实、规范和保证课题如期优质完成,真正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
学校是发生和发展教育科研的场所,地方教育科研人员要把握好研究方向,敢于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处理好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的关系。科研人员应结合自身理论知识同一线教师一起在实践中剖析、辨别、明确方向,引导教师自觉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五、加强科研培训的针对性,提高科研人员专业水平
自2001年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至今,经过10年的发展,教育科研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新的价值诉求,逐渐形成学校生机勃然的亮丽“风景”。这既给教育科研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特别是近几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申报、参与科研课题的积极性开始高涨。这些都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好现象,但同时我们也要对这种日渐高涨的教育科研热情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能够用正确的方法研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从这方面讲,对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通过通识培训、分层次培训、现场培训、“需求培训”等方式,切实加强了对教育科研队伍的素质建设。让广大一线教师成为基础教育发中开放的、反省的、批判的、变革的、自觉的教育科研文化群体。
六、建立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交流机制,扩大服务效果
关键词:科研活动;科研培训;研究型教师
一、科研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科研的功能、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这种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科研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同科学技术对于发展经济一样也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科学,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
近年来,我市广大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断增强,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是我们在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做课题研究工作还存在诸多困惑及问题,课题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以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增强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1.以往的教育科研活动单一、呆板。课题研究仅限于过去的撰写研究计划、总结、课题研讨、积累资料等,其方法陈旧缺少创新。
2.教学与科研相脱离。有些课题研究内容尽管是工作实际中确定的或者是从学科教学方面选题的,但由于研究工作与课堂教学两层皮致使研究效果大打折扣。
3.教师缺少研究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教师做课题研究就是闭门造车,孤军奋战,严重制约着课题研究的效果。
为了丰富教育科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创新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由知识型向研究型转变,使课题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落实,为教师搭建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实现教育科研成果共享。
二、活动的实施过程
1.首先制定了“课题研究课评优”活动方案;制定了“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表”;制定了“课题研究课评优”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了“课题研究课评优”说课评价标准。
2.活动主要分三个环节:说课—讲课—课堂教学展示。整个活动过程采取公开报名公开评选的方式。
说课中要求说课教师严格按照“课题研究课评优”说课评价标准进行说课。
讲课中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自选与课题有关的教学内容,并认真备课,按要求写出教学设计,填写“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表。讲课中严格按照“课题研究课评优”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最后在评选的课题优质课中选择中、小学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课教师做课堂教学展示。各校科研主任、参加研究课评选的教师等参加展示活动。充分发挥了课题优质课的示范作用。
三、“课题研究课评优活动”取得的成效
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真正使教师能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现象,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当中。提高了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重要性的认识,那就是: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实实在在走进了教育科研并进入了教育科研的境界。提高了科研意识,提升了科研能力。促进了课题研究深入开展,也使他们的课堂教学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得到长进和发展。
几年来,先后有190节课被评为课题优质课。300余名教师成长为教育科研骨干。城西小学、苏密沟中心校等实现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由原来的后进单位一跃成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而且他们的科研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苏密沟小学的研究成果在省级刊物——《小学教师》上刊登。
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创新了教育科研工作途径。丰富了科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培养了教育科研典校和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先后2所学校被吉林省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4所学校被吉林市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12名教师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4所学校被吉林省基础教育研究所评为“百佳科研全面发展校”,4所学校被评为“百佳科研特色创新校”,4所学校被评为“百佳科研典范校”。14名教师被吉林省基础教育研究所评为“百佳科研新秀”。开辟了桦甸教育科研活动新途径,同时也为桦甸教育科研工作在省、市争先创优填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第一,充分提高对教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开展教科研工作的自觉性
基础教育要优先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科研的支撑。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当前教科研的质量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基础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各级教育领导要率先垂范,切实重视教科研工作,增强科研意识、改革意识,以实际行动努力开创教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例如:在教科研方面,北京西城区教委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形成了以西城教育研修网络为载体,以“教育科研月”和“教育科研周”为平台,以教研和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教、研、训一体化新模式。自2001年始,西城区教委确定每5年开展一次“教育科研月”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教育科研周”专题活动。2008年,西城区教委把“做智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成长”作为“教育科研周”的活动主题,抓住了当前教科研工作的核心。
教科研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自觉性,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核心,通过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帮助教师理解并掌握教育质量标准,引导教师有效地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专业的教育诊断,帮助教师改进工作。
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不但需要极大的热情,还要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规律和方法。教育科研要回到科学的本义,实事求是,用证据说话,更要切实关注教育实践,主动探索和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第二,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教师专业发展
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表现为“在场性”、“不确定性”和“价值性”。与学术性职业(如哲学家、历史学家)相比,教师的工作具有更强的情境“在场性”,与其他专门化职业(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相比,教师工作的对象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与自然科学家和一些社会科学(包括教育学)研究者相比,教师的工作性质表现为更强的“价值性”。
教师的这种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意识,发觉已有知识和建构新知识,并不断增长专业能力和提高专业水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需要积累、反思、领悟,逐渐形成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一般来说,智慧型教师需要具备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具有“在场性”、“不确定性”和“价值性”等特征。对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有利于认可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教师的优势,增强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因此,教科研部门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看他们如何把从不同途径获得的知识整合到他们的概念框架中,并指导他们的行动。
第三,整合教科研资源,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当前,北京等大城市高质量、高标准地实现了基础教育。在这一前提下,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成为各级教育部门的主要工作。
教科研部门要整合教科研资源,努力形成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合力:一是改革教科研机制,切实发挥教、研、训一体化的整体功能。二是市区(县)两级教研部门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三是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等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四是通过课题、网络、论坛等多种教科研方式,增强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教育科研 现状 调查分析
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服务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因此,培养“科研型”教师,提高大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并促进其专业成长,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意义重大。
在前一阶段地方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活动中,高等教育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承担的工作出发,提出以课题研究为实践活动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发展的支撑体系,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建议,以期找准影响和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一、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本案例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调查对象为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教职工,其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59.8%。调查对象职称结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有18.5%,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占29.8%。共发放问卷313份,回收答卷284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
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的价值”、“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选题和方向”、“当前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和“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等方面展开,共设有13个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题。在回收的284份问卷中,有116份问卷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与人数占42.2%(以有效问卷为基数)。
1.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职称结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育科研能力存在影响。从职称结构与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看,如图1所示,在省级或校级课题中,负责人是教授或副教授的比例远高于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副教授分别有60.0%和29.5%主持省级课题,讲师、助教分别只有6.1%和6.7%,这反映出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青年教师在成长中参与科研活动,可以积累经验、打下研究基础。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未参与课题研究,反映出这部分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尚未形成、经验欠缺。这就要求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形成研究团队。
图1 职称结构与参与课题的关系
调查显示了担任教学管理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29.8%的从事教学管理人员中,包括有院系主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专兼职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或参与各类课题研究的比例均高于总体水平,如图2所示。这一数据反映出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关注问题、善于探究。
图2 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与参与课题的关系
针对“您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什么成果?”的问题,有29.1%被调查者回答“没有教科研成果或发表过文章”,这其中讲师占33.8%、助教占55%,如图3所示。这说明地方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还比较薄弱,教育科研成果太少,已成为影响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因素。
图3 职称结构与未取得成果的关系
针对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6.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比较高;75.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积极性;17.5%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积极性”。同时教师职称不同,对开展教育科研也持有不同的态度,如图4所示,讲师和教授群体持“没有积极性”态度的比例高于助教和副教授。这与政策导向、价值认识和教学任务等因素有关。
图4 教师职称对教育科研的态度
2.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
对于“您认为所承担的研究是否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您所取得的成果能否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的问题,70.9%的被调查者认为“所承担的研究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52.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开展科研对学校的发展和对提高自身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意义。
3.教育科研的影响因素。
针对“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是制约他们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9.8%的被调查者指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制约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47.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从总体情况来看,影响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的前三位依次为:教学任务繁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由于没有时间对实证资料收集整理,加之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量计算、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政策等方面对教育科研工作激励作用不够,难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和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再者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是单兵作战,如何把想法付诸行动,困难重重。
4.教育科研的保障条件。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科研?针对“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教育科研资助力度;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完善激励机制;另有5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在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方面,调查显示,62.5%的被调查者认为“课题指南对教育科研选题有指导作用”;7.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作用”;而30.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看到,说不清楚”。51.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教研究》和《高教信息》以及网站平台对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有帮助;11.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什么作用”;36.7%的被调查者“没有看过,不知道”。69.8%的被调查者了解我校现有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申报的途径;有30.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时需要一些指导和帮助。作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和引导。
二、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从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还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问卷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教育理论素养不高,问题与研究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欠缺。
2.教育科研氛围不浓。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教育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方面的政策失衡。不少教师认为教学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教育科研是软指标,另有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工作量大,相当多的教师整天陷于备课、上课等具体的教学事务中,无暇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对教育科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与教师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识及自身教育科研素质紧密相关。虽然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观念上仍存在着忽视教育科研的现象,认为教育科研属于教学行为,教育科研无非搞些教学改革,与“科研”没有关系,仅在晋升职称时要开具从事教研的证明时才给予关注。有的认为工科院校做教育科研难以形成一定的水平,认为其取得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实践意义比不上自然科学研究。
4.教育科研保障条件不够。
教育科研保障条件包括经费的投入,相关制度与激励机制等。良好的条件是教育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现实中存在的科研经费欠缺、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对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很大。
三、思考和认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实力普遍还不够强。随着“质量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指导和推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高校自身发展都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育科研。而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改善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现状,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角度入手。
1.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的定位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要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将教育科研与科研同等看待,并将教育科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由校领导负责将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计划中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育科研资助力度。
地方高校多是教学型高校,在工作中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虽然也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学以及提升办学水平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经费在学校总支出中的比例还是很少的,加之由于实力有限,获得高级别的项目不多,这就容易使得一些具有科研和教改价值的项目无法正常实施,因此在教育科研项目上要有专项和充足的经费加以保障。
3.完善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
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对教育科研工作及其研究成果转化的政策性支持、制度性奖励和宣传推广工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了解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后,需要清理和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科研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将教师教育科研与院系考核、教研组考核、教师评聘挂钩;可以设立青年基金项目,鼓励扶持青年教师成为研究者,培养研究型教师;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论文评选”、“成果表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多方面展示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给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或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相应的奖励,从而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4.不断充实和强化教育科研工作体系,完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
教育科研工作离不开规划和引导,我们要逐步实行课题分层分级管理,加强课题校院(系)二级管理、过程管理,健全从学校到二级单位的教育科研网络,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加强应用研究。作为课题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规划,必要时实施“一对一”的课题指导计划,不断提高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发展教育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学术与应用逐步实现一体化,在服务教育决策、组织教改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从教师角度来讲,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增强开展研究的自觉性。要将教育科研看成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既是专业业务尖子,体现学科专业化,又要具备教育科学素养。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提高研究意识,注重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
(1)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和学术组织,其特点是以高深知识的继承、传播、发展、转化和利用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机构。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不能相脱离。教师要打破纯教书的传统思想,应做“善于思考的实践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严谨的思考,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在科研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突出实效性和针对性,凸显地域性。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现实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教育科研的选题和方向的确定都要从实践出发,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增强科研意识和团队意识。在教育科研成果方面,调查显示,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未参与过课题研究,有29.1%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教科研成果或发表过文章”,这其中讲师占33.8%、助教占55%,这些数据说明,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还不够强,教育科研行为并没有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钱伟长先生曾说:“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1]笔者相信,钱老的教诲中,“科研”是全方位的。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而当积累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之后,再要提高一个层次,就必须走科研之路,在研究中求发展,在研究中求升华。[2]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很难会成为一个骨干教师及学术带头人。曾有人说“高校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一定要从所教学科切入,这不仅因为依据学科教学开展教育科研难度小、见效快、易操作和较实用,还是激发全体教师教育科研的内需动力,是保证教师长期保持对教育科研积极性和热情的有效方式”。为此,教师可以以所教学科为切入点,就某个教学研究项目、某个具体课题、某门课程教学方法的内容进行探索,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经验及其理性认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长期不懈地坚持教育科学研究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每位教师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生活中,主动地、能动地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研究,使教育科研内化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教育科研活动离不开团队的努力与协作。教师要打破单兵作战的思想,加强研究的组织和规划,注重研究团队建设,团队成员要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开阔视野,优势互补,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兼职科研队伍的作用,形成整体策划、团队协作的研究组织形态;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项目为平台,建设学术团队,群策群力开展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苏耕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义、现状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3,(10):31-33.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研 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1小学教师进行科研的重要性
教师进行科研是专业成长的需要。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为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教师进行科研是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养成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并勇于探索、实践。
教师进行科研是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1.2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
学校管理需求。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计算机在学校管理领域应该被广泛应用,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学校管理主要体现在校长管理系统、教务教导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以及一卡通等。
教学教研需求。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授课效率和密度、远程教学和在线辅导、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课件集体化等方面。
2基于学校管理的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建设理念有偏差。很多学校可能为了达标而创建数字化校园网,重视在硬件上投入,轻视软件资源建设。大部分的计算机教育资金都用在了计算机硬件环境上,软件的资金投入远远低于硬件投入,软件资源非常缺乏,教师培训资金更是微乎其微。
(2)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低。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由于对软件资源建设和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的忽视,造成校园网设备闲置没人用,也没资源可用,计算机只作为普通的文字处理工具,网络也只是用于文件的传输,大大降低了其使用效率,科研水平也处于低水平状态。
(3)校园网维护管理跟不上。由于缺乏网络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保障校园网正常使用,这就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的进展。
(4)大多数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不合要求。学科教师从未获得过计算机知识的人占有相当大比例,而能够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比例更小,大多是一个放映员的角色。因此,对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是教育科研数字化进展的基本保证。
3基于学校管理的学校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课题研究数字化建设
3.1学校申报多种多个课题,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近几年申报多个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涉及学科有数学、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比如:2011年11月成功申报国家十二五课题《小学数学优质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研究》;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多种多样的校本课题,当一个课题完成时,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3.2教育科研的数字化依托于校园管理的数字化
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孤岛一小教师在教育科研时利用学校网络(QQ、ftp)研讨,以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教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搞科研,应该有学生的价值体现。教师借助于学校网站让学生参与部分教育科研,同时,应用网络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合作学习,共享研究资料,便捷师生沟通,展示课题成果。
学校管理的“四大系统”的有效支撑。校园资讯系统使学校教师能通过学校网站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资讯以及科研进展情况。FTP服务系统实现电子教案资源、课件资源、软件资源、习题资源、测评试题资源的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设有家校通管理平台、资产与技术装备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专题网站方面建立了学校管理网站、课题研究网站、个人网站。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3.3课题网站的建设为教育科研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孤岛一小建设课题网站是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最为重要的部分,学校建设课题网站做到了“四个一”:一是将学校的课题网站打造成一站式服务平台,集办公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资源系统、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于一体;二是明确各板块的任务分工,做到每周至少一次内容更新;三是各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一律在网站上,不再印发纸质材料;四是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研究屏蔽,对网站、资源建设和课题研究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三、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一、教育科研坚定我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1. 与教育科研的相识相知。200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来到绿园区锦程学校,走上了神圣的讲台,开始了我的教学职业生涯。那时,学校的主导课题是《德育系列化研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要让学生在校的每一分钟都有所收获。那时的我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教育科研,而且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每一天备课、讲课、批改、复习、练习,已经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哪里还有时间搞什么科研,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科学家的事情,与我们老师有什么关系,科研意识非常单薄。
2005年,很幸运,自己在工作上扎实肯干的态度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被学校任命为“教科研主任”,主抓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从那一天起,科研和我不是毫无关系了。一次现场会,改变了我对教育科研的看法,树立了我的科研意识,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那就是老牌名校――南关区树勋小学的教育科研现场会,这次现场会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教师的专业发展更离不开教科研,而且只能依靠教育科研。通过参加上级教科研单位组织的培训,从思想认识上彻底改变了我对教育科研的看法,可以说科研意识是有了,“知道自己不知道”了。可是,什么是教科研,怎么搞教科研,仍是困惑我的难题。
2008,绿园区教科所组织参加盘石市烟筒山镇中心小学的现场会,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们老师每一天做的,就是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学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整改措施,就已经是在进行科学研究了。什么是课题,问题就是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我们研究的过程,最后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宝贵的科研成果。把这些方法再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成果推广。现在,我不敢说“知道自己知道”,但我愿意在教育科研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直到实现我的理想。
2. 教育科研规划了我的职业生涯。我曾经迷失在教育职业生涯中,日复一日的备课、讲课、批改、复习、练习、考试、反馈,枯燥而乏味,毫无职业幸福感和喜悦感。是教育科研帮我树立了人生理想,是教育科研让我决心不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让我对职业生涯有了规划。
这里的“教育家”并不是对教育问题能在宏观范围内作出决策的专家,而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教育情境能够作出决策的研究型教师。只要我们审慎地看待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最佳的途径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开展研究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就是最“朴素”的教育家。我们所处的教育情境是最佳的研究场所,学校是天然的研究实验室,学生是亲密的研究伙伴,我们置身其中可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分析、推断。这种有利位置使得我们对教育问题比任何人都具有发言权。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式与途径,并付诸实践予以验证,我们因此具有了“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操作者”的双重身份。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的正确理论最具有指导性,由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最具有目的性。这样,每天上课不再是单调范围的义务,而变成了一种乐趣。就在这样的乐趣中,每一天我都在不断进步。
二、教育科研助推我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职业,更是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真正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就需要把握好职业角色,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逐渐成长为成熟的专业人员。
我是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课题研究,研究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是在七年级讲效果好,还是在八年级讲效果好。经过实践,结论是,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刚刚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此时应该让他们逐渐适应初中考试的各种题型,在八年级的时候讲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学生容易接受,对于他们的成绩提高很有帮助。又经过不断的摸索,我发现,与其把现代文阅读做专题讲,不如把每一个知识点分解到每一堂课中,学生更容易轻松掌握,还不会觉得枯燥。学生们每进步一点,都会让我欢欣鼓舞,我也不自觉地陶醉在教学研究的天地中。这一切,我都要感谢教育科研。
十年的教育生涯,在不断地磕磕绊绊的前行中,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2007年,被绿园区学科研究室领导小组聘为语文学科研究室成员,2008年和2011年两次被评为长春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2011年上半年,在长春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初中语文学科一等奖。2011年9月,被评为绿园区学科带头人。每一次荣誉的取得都是对我的鞭策,时刻提醒我,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更让我觉得只有不断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教学中还有很多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还有很多教学问题要通过研究来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要明确的三个问题:
一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功能有哪些?
学校教育科研:是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其功能就是“求善”的功能,即改善教育现状;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任务有哪些?
制定管理政策和制度;编制发展规划与计划;确定重点和方向,组织科研工作;管理科研经费,提供科研物质条件和信息、文献资料;组织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课题立项、结题检测、评审鉴定;指导培训科研队伍,评选表彰,推广教育科研成果。
三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特点是什么?
学校教育科研的特点,它是一种“草根”研究。
“草根”的含义:群众的、基层的;乡村地区的;基层的、根本的。所谓“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等,但更突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顽强,代表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二是广泛,遍布每一个角落。学校教育科研更突出这两个特点。
二、要懂管理、会管理
可以说,学校科研处主任要抓的工作有很多,如要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谋划与设计;要负责对全校教师的科普培训和指导;要负责全校师生甚至家长和社会的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要负责科研经费的筹措、管理和支配;要负责学校科研工作的规划和管理等等。在这众多的工作中,要重点抓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
观念制约着研究者的态度、情感、毅力和成就。当前,影响学校教育科研改革与发展的不良观念有:“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对于中小学是“高不可攀”的;“教育科研恐惧观”,即怕影响升学率,怕影响教学质量,怕担风险,不敢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名利观”,即认为搞科研、写文章是“不务正业”,或说是“个人图名图利”;“教育科研无用观”,即认为教育科研“可有可无”,搞不好无关大局,照样办学教书。对此,学校科研处主任要采取有效办法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改变其对教育科研的不良心态,引导教师弄清四个关系,树立四个观念:一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振兴教育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教”的观念;二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须先行”的观念;三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四是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主力军”的观念。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应真正形成这样的共识:没有教育科研意识的领导,不是开拓创新的领导;仅仅会教几节课而不会搞教育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二)要营造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
学校科研处主任应十分重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进而为学校营造出浓厚的科研氛围。如,在课题立项之初,科研处最好组织全体教师围绕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展开交流与讨论,具体讨论在学校现有发展水平上,还存在哪些不利于三方发展的因素,并力求找出要害所在,然后以此为突破口,确定研究的主题,制定研究计划,落实研究人选,下达研究任务,落实研究指标。这种在研讨中产生的课题,不仅体现了科研工作立足校本、源于校本的指导思想,更有利于教师集体达成共识,鼓励全体教师为之献计献策,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攻克难关,从而克服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现实科研工作中,我们确有一些学校课题确立完之后,课题组成员摸不着头脑,不知为何研究以及怎样研究,这种情况下,怎样发挥教师的研究热情和研究潜能呢?所以,我们在立项之初,就应该让教师入心,入心方可用心,进而用情。
(三)要进行规范的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应包括很多方面,如科研制度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设备管理、课题过程管理、课题档案管理等等。这里重点强调的是课题过程管理和课题档案管理两方面。
如何做好课题的过程管理:
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体现在三大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因此,科研处应重点抓好三大阶段的管理工作。
1. 课题准备阶段:科研处首先要组织好课题的选题立项工作。课题选好后,要组织教师对课题进行科学、深入的课题论证,使教师明确课题的原有研究基础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进而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所在。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指导和帮助研究者设计并撰写出科学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填写相应级别的课题立项评审书,向相关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在课题正式审批前,可以组织研究者成立课题组,选定实验班,并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筹备课题的专题辅导材料。接到课题立项书后,即可适时召开课题开题大会。召开开题会时,科研处应组织并邀请校内外的相关专家和领导以及本校教师出席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课题组长宣读课题开题报告;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对课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课题组代表作表态性发言;一般情况下,还有课题组相关人员进行的课题专题讲座与辅导等。会后,还要组织课题组围绕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研究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至此,可以说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课题准备阶段的各项研究任务。
2. 课题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课题组认真并创造性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落实研究设计,通过对课题设计的操作与实施不断向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发展。
课题的实施是需要实实在在地按照研究方案的设计去操作的,否则就无法衡量和评价课题研究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意义。
然而,只按部就班地去落实课题设计还不行,为了展示和激发教师的研究智慧和研究热情,推动课题深入开展,还需要组织课题组开展一系列研究性活动,如进行课题的检查、评价与指导,组织专题培训和辅导,敦促并积极参加课题组组织召开的课题专题研讨会,组织现场观摩,召开成果交流、展示会,进行典型和先进的表彰等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为教师搭建成长和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更能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拓宽教师的研究思路,开发教师的研究智慧,也更为课题的研究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3. 课题总结阶段:课题的总结其实应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如果课题周期比较长,应包括学期总结、学年总结和终结性总结。这里重点讲如何做好终结性总结。
终结性总结要做的重点工作有:
(1)组织召开一次课题总结工作的研讨、指导、部署会。具体研讨、指导和部署总结哪些成果?怎么总结?谁来总结?
应总结哪些成果?一般来说,课题的成果主要围绕这几方面加以总结:首先, 课题的操作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其次,就是相关理论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我们的研究因为多数都是基础性实践研究,因此研究成果重点应指前三个方面。
对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应该怎么总结?在这方面要重点研究讨论成果的体现方式。这些方式包括:影视资料、课件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文本资料(包括论文、报告、著作等)、实物或作品、现场观摩等,可能还有其他的形式,在这个环节都应设计出来。
最后,要明确部署由谁、采用何种方式、负责哪些方面的总结,任务要落实到个人。接下去的工作就是各负其责,落实到位,督促检查,升华提高。
(2)填写课题鉴定评审书。
(3)申请课题鉴定验收。待一切准备就绪,就可向相关部门申请课题的鉴定验收了。鉴定验收一般有现场验收和通讯验收。前者要求比较高,准备也比较复杂,但成果展示比较到位,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要求有成果的现场展示、课题档案的展示、课题负责人宣读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进行现场答辩、专家评议、专家宣读评审意见等环节。后者,一般只提供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及相关的申报材料即可。
(4)努力实施成果推广,实现科研成果的共享。科研处主任应充分认识这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加大学校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的力度,及时召开成果推广交流大会或成果会,并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扩大成果的应用范围,实现成果的实践化和最大效益化。
至此,课题过程管理应该说圆满完成了工作使命。
规范的科研管理,除了实施严谨的过程管理外,还要重视一项管理,那就是课题资料档案的管理。课题研究资料可分为:学习资料、过程资料、成果资料等,要将其及时整理建档、入档。力求把过程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活动,甚至每一点感悟都应详细记录下来。到课题结束的时候,能够清晰明了地展现出课题的研究轨迹,并将对课题的总结提供重要的参考素材,也是提高课题研究可信度的重要依据。档案管理最好有电子档案和文本档案。
(四)要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新课程理论学习体会 支宪峰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将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自己不被历史的潮流淘汰,我们这些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必须转变旧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做个永远的“新”教师。
通过深入学习了新课程的有关理论之后,我有了一些体会,这就是: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几千年来,教师只是传道者,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就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学高为师”,但现在这些观念都受到了挑战!有的“学富五车”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就是比不上文凭不如自己的老师;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却比不上“差生”。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知识量多而且发展快,教师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中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况且现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他们可以看书、看报、看电视,甚至上网聊天下载信息,“打开窗户看世界”,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了,学生不再只囿于课堂。所以现代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辅导者、合作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做到“授之以渔”。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过去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教书育人,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好老师,学生考试成绩好,行为规范好,就是好学生。教育科研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的事情,不主动参与,不愿参与,甚至不想参与,造成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这些皆是片断的错误的做法。今天看来,那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凭自己固有的经验办事,虽然工作起来“轻松无忧”,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却完全是“事倍功半”,等着“专家们”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简单机械地照搬运用确实是不行了。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就是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离开了教科书,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参考,不知怎么样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不知怎样去检测学生。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缺乏自主与创新。但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新课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既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老师。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话,因为这样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却走进了“死胡同”,教师被“关”在校园中,学生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题海战术”、“应试教育”一度盛行并生生不灭。师生紧盯着这“神圣的象牙塔”。可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商品经济、网络社会。全球一体化正不断地冲击和渗透着校园,我们的学校正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着越来越多的联系。因而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专业型、学校型拓展为“社区型”,教师的确是开放型的,应和学生一道参与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我们青年教师不能再保守,不能再等待观望,而应努力做到:
1、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保持思想常“新”。
通过学习,让我更深刻懂得了教育教学中分析学生心理发展方向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凭主观愿望去分析处理问题;教育科研方面,初步懂得了教育科研方法和操作步骤;懂得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紧迫感;比较深入领悟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容;为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打开了一扇门,并作了初步尝试了,加深了对新时期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今后教育管理工作提高了能力;更清楚地懂得了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做法。所有这些,对自己的启发很大,为今后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打好基础。
2、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师。
过去那种不敢参加、不愿参加、不想参加教育科研的思想应该摒弃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不断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科研型的“新教师”。
3、深入钻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努力参加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新课程的“排头兵”。
4、力争成为社区型与开放型的“新教师”。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47-02
学校教育中,教师素质,永远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师的科研能力既是一种实践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决定着一位教师是否能从事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开创性地高效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一、提高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科研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人才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地依靠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办学,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道路。在合作过程中,学院只有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第一线技术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才具有发展前景。在合作过程中,既能锻炼教师队伍又能更新教学内容。高职院校也才要能成为传播知识和技术的场所,要成为技术创新的载体。
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在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中争得应有的份额,高职院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对提升学校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活动,既保证和促进了校企结合可持续性发展,也有利于学院增强造血功能,促进自身发展。可以想像没有科研活动,学校怎样才能有知名度,去那里找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职培养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共识,如何才能培养出技能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这种人才培养的教学该如何组织,课程体系如何建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已为大家所认识,但实践教学该如何有效组织,理论教学该如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衔接等,都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去实践、去研究。高职院校需要主动了解市场、适应市场,通过了解、调查、研究来获得大量社会信息,及时丰富高职教育的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高职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科研
高职教育鲜明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首先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继承和传播知识的一面,又要有生产和创新知识能力的一面(双师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高职教师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面临本学科领域专业知识更新的不断挑战;二是新兴学科不断产生的挑战。教师必须不断地补充和更新知识,参加科研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不断地跟踪学科发展,及时掌握最新发展动向和国内外发展趋势,丰富讲课内容;可以使教师获得大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和国际社会各学科的发动态,更好地了解所教课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讲课密切联系实际。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也是高校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有生力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目前科研状况看,青年教师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青年教师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很少,担纲完成的科研课题更是寥寥无几,青年教师还未成为高校科研的主力军。原因有:
(一)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
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师资力量紧张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加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力,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任务。
(二)科研意识不强。很多青年教师只是为了评职称才写几篇文章,而没有树立科研型教师意识。
(三)研究方向,不明许多青年教师对申报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
三、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建议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位移。
(一)个人自身层面: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一个人在大学所学知识往往在毕业后几年内便大部分过时。因此,青年教师走出校门之后,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结合教学工作,努力钻研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切实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尽快掌握国际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多方接触,加强沟通能力。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的科研氛围,学会用集体的智慧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青年教师,要防止闭门造车的倾向,,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教师缺乏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能深入领会教育的实质,就不能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就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有价值地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了。可见,当务之急是丰富和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以治用的观念。
(二)学校层面
在学校建设方针上,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全新观念;在学校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管理、教育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领导决策、管理、教育都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之上的良好效应。
1、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
我院以目标管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教育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压担子,下任务(如每个教师每年必须在省级刊物上两篇以上),定专题,使教师将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教育管理和成果,并将考评结果与体现个人价值的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通过合理考评达到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建立学校科研梯队的目标。
2、加强科研业务培训
青年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问题。为此,可聘请教育科研专家从选题、科研方案设计、实验以及教育反思、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等环节提供具体指导;根据一定的主题,组织教育科研讲座,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3、加大投入,建立教师科研基金
我院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出效益,建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培养年轻的学术骨干。
4、建立科研信息库
我院科研处及时在学院网站上公布本校的科研计划、科研课题,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教育科研部门、研究院所、企业的交流,广泛收集科研课题信息,建立科研课题信息库,为青年教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课题信息服务。
5、培养教研室科研团队
教研室是学校落实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教研室主任要站在教育科研的高度,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将教育科研和教学常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咸宁职院通过与咸宁当地一些企业合作,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吸纳了一批年青教师,通过4~5年培养,形成了一支有实力的创新团队,据统计,近三年咸宁职院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含省级)科研项目35个;出版学术专著和通用教材1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
我院正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012年是迎评促建年,我院教师应该走科研型教师之路,我相信通过全院教职工努力最终能顺利通过专家考核,实现我们创建湖北省示范性高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陈永元.高职高专科研工作的基本取向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萍乡高等科学校学报,2005,(2).
\[3\]章生平.论高职院校的科研丁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4).
\[4\]桂德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45.
\[5\]郑确晖.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0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6:16.
关键词 教育科研意识;教学改革;人才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及现代化的目标,我国一直对国民教育体制进行着不懈的改革。高校教师队伍作为我国教育的中坚力量,处于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在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要进一步培养自身的教育科研意识,将科研意识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真正做到教研结合,以科研提升教学质量,以教学推动科研发展。
一、教育科研意识的概念
科研意识是指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潜心捕捉和研究问题的探求欲,是科研素质的基础;而教育科研意识则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行为主体对教育环境的积极影响与改造。”教育科研意识高的教师深知教学与科研相互消长的关系,善于运用自身所学的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日常教学,不断以科学理论为标准总结日常教学经验,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地根据教育科学理论来调整教学细节,以求解决问题完善教学。教育科研意识高的教师还善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科学素养,熟悉本学科的科研发展新动向、新成果,知道如何根据所掌握的新动向、新成果来指导自身的科研及教学。中国的教育要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要继续推进,各高校要培养出有较强综合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大学生,就要求教师优化教育科研意识,通过教育科研活动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出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优化教育科研意识的必要性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6]6号)指出:“应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创新人才,自然离不开创新教育。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以“独自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强,最终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之地。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及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就要依赖教育科学研究。没有教育科研工作的反复实践求证,教学改革将是盲目而缺乏科学依据的。通过科学研究,教师才能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根据市场的真正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方向。同时,教师也只有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态势,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科技新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所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意识到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对自身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推动教学改革的开展。
三、优化教育科研意识的途径
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薄弱,效能低下,就难以在科研工作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而科研工作的相对滞后会反过来影响教学改革的进程,进而影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中心,科研是保障,两者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教师应端正思想,明确认识,有意识地将科研方法运用于教学,让科研为教学服务,并在不断的教学改革尝试中寻找科研突破口,以教学促进科研,真正实现教研有机结合。
2、培养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个体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现实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体验。问题意识集聚着思维活动的巨大动力,驱使人们积极思维,质疑释疑,最终达到对事物认识的深化,这就是创新。凯米斯和卡(N.carr)认为,教师不应把专家的假设视为理所当然,而应“积极主动地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研究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带着改革的思想去实施教学,才能从中发现问题,进而才能解决问题。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提出_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教师应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善于在日常教学、科研、学习中发现问题。
3、掌握科研知识与方法。具有科学素养的教师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探求答案及解决方法。教师应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的有关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研究方法,为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方法基础,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与方法推进教学改革。
4、强化专业知识,做“专家型教师”。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各领域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的理论与观点层出不穷。作为同时担当教学与科研任务的教师,更应该努力使自己始终站在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前列,与时代同步,做“专家型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通过研究提出,专家型教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的积累、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观察事物的洞察力三个方面:在专业知识方面,专家型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也更善于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以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保证解决问题的较高效率。在观察事物的洞察力方面,专家型教师能够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找出问题的相似性,运用类推重新建构手边问题的表征,最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新颖而恰当的解答。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为自身专业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个真正博学多才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比如,现代教学强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教学技巧,学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的制作及网络教学等,教师不应忽视此类相关知识的学习。高校应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创造条件为各年龄层次的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素养。
5、将创新意识引入教学与科研。创新意识是
指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事物发展规律,探索研究未来事物发展方向,从而推动事物实现新陈代谢的具有自觉性、创造性和超前性的心理及行为倾向。现代教育提倡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对“专家型教师”特征的理解中提到,教师对日常教学工作及教学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创见性,并能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提出创见性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简言之,“专家型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即“专家型教师”也应是“创新性教师”。创新型教师不仅应在教学上具有创新意识及能力,在科研上也应具有创新意识及能力。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可以理解为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对科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善于发掘科研切入点,熟知本专业前沿研究,善于从国内外科技文献或各种学术交流中发现科研新领域,热心于通过创新型的科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教师应善于将教学改革措施、经验及设想变为行动,勇于尝试,并转化为文字,进行总结,推进相互交流与合作。
6、提高科研效能。教师不仅应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效能,在科研工作中也应具有较高的效能感。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管理专家菲德勒认为,效能指一个群体执行其基本分配任务所能取得成功的程度。高校教师在现实的工作与学习中,因较为偏重教学,容易忽略科研方面的效能问题,从而影响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进程。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动力,科研工作也应该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深思熟虑的行为。教师在科研工作中一定要有计划,善于发现新的研究角度或新的革新措施,并有意识地将科研效能放在科研工作首位。
7、善于反思。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1992年,格里菲斯和坦恩进一步提出:反思性实践在个人理论(personal theory)和公共理论(public theory)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教师应主动地、创造性地在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求不断优化教学与科研工作。
8、善于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专业学习及科研工作中引入“合作学习”理论,“有利于教师获得专业支持,形成专业自信心,巩固专业理想,解除教师的职业孤独”。教师在教学、科研、专业学习等方面能够进行的合作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在教学上可包括教学展示、教学观摩、教学评估等;在科研上包括经验交流、反思等;而在专业学习上可通过讲座、讨论等形式切磋和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在整体上促进教师集体科研及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意识及教育科研意识,实现全体教师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9、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加快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良好的科研氛围可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科研兴趣。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并出台一整套完善的科研工作激励机制及竞争机制,做到奖惩分明、公平对待,以提高教师服务意识及科研积极性。营造科研氛围的方法途径还有很多,包括政策引导、舆论宣传、教师进修、各种研讨会、各种讲座、与上级领导或有关部门的见面会、自办学术团体或沙龙、做好“传帮带”工作等等。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成功的教学科研实践及成果进一步铺开,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丰富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内容,加快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深化教学改革,使专业知识的教育跟上学科的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