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价值观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次调查后推出了年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富有针对性地重点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和就业压力等内在动因进行了考察。其中主要发现包括:
1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三因素模型
其中属于发展因素的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中华英才网总裁、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张建国表示,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三大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在初次就业时期,未来发展、物质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支配着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对于促成大学生与企业匹配的机构,需要从多层面解释和把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2大学生就业预期偏高
体现在期望薪金上尤其突出。调查反应出,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大学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00-3000元,硕士、MBA和博士则主要集中在5000以上的薪金档位,同时,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数为1800元。而对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去年12月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数据,专科毕业生起薪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显然,大学生薪酬愿景仍实际情况存在相当的差距。
这种情况也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史密斯.霍尔伯特(SmithHerbert论断: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资质高于平均水平,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专家指出。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预期水平的偏高。张建国谈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尚未能对自身收入形成一种理性的预期。
张建国还认为,另一方面。大学生每年接受大学教育的直接方面的直接成本(包括学费、食宿费用等)约10000元,四年就达40000元。这样,大学生只有寻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弥补这高昂的大学成本以保持净预期收益不变。因此,大学教育成本高昂也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两大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实际的问题,本次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压力问题。如求职竞争激烈、家庭需要、爱情与好工作难以兼顾等,张建国认为,这些问题通过训练或者咨询是难以解决的但针对另一类由主观原因引起的压力,如自我认识不清、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不利于就业等,张建国则表示,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专业的训练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缓解。
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值得注意的接近一半(49.3%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中华英才网在报告中指出,从治本的角度来说,或者我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而如果从治标的角度来看,学校和院系的相关部门应该更多的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弄清楚未来工作的方向。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摘 要: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关于高职生职业价值观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看,虽然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上都有所拓展,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国内关于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了深入述评,力求为该领域研究理清脉络。
关键词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207-02
收稿日期:2015-06-15
作者简介:余婷( 1982-),女 ,汉族,江西省横峰县人,本科(在职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通过对CNKI
关键词 搜索,笔者发现,总2000年至今,关于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受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交叉发展,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基于不同方法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研究
(一)定性分析
在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定性研究方面,大量的学者从实践经验的角度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问题、原因和教育对策等进行了理论分析,这些学者的研究并没有采用调查手段,多为纯理论分析或经验性分析。例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袁继道(2011)从多年教学实践角度提出了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新挑战,即个人本位价值观挑战社会本位价值观,功利性价值观挑战诚信价值观,竞争性价值观挑战以和为贵价值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赵攀攀(2014)的研究认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如下问题:高职生对自身价值评价不科学,价值观表现出多元化、实现途径多样化倾向,难以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二)实证研究
陈玉琛(2006)围绕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开展了实证调研,发现被调研学生最先考虑的动机因素是福利待遇(85%),其次是发挥个人专长(69%),最后是单位的发展前途(32%),而学生认为不重要的因素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贡献和社会保障。在择业观念上,52%的学生认为需要兼顾个人和国家发展需要,43%的学生认为只需要考虑自身发展就行。通过实证调研,该学者认为我国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更加倾向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体现出日益显著的务实性和功力性。[1]还有一些学者利用数理统计手段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和实证分析。陈剑梅(2008)就职校生职业价值观的构成要素开展了调研,并使用重要性排序、计算平均分和标准差的方法,对高职职校生职业价值观构成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2]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性别视角下,耿菲菲(2013)认为高职女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表现为: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社会价值和道德规范淡化,缺少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过分强调家庭因素,高不成低不就等。万秀萍(2012)的研究在不同价值观维度上没有发现不同性别高职生的显著差异。王苗苗(2008)的研究发现高职男生对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女生。年级视角下,胡剑虹(2012)认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养成是伴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不同阶段的,而年级越高,职业价值观中的独立性、自我意识就会越强,同时会对创业实践、社会力量表现出更高的兴趣。 [2]专业视角下,陈剑梅(2008)认为文理科学生职业价值观差异。理科生在自我实现和声望地位这两方面因素上的期望得分均显著低于文科生。年龄视角下,李晓璐(2012)发现,在就业形势判断上,大多数90后高职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且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农村生源学生就业压力高于城市生源;而90后高职生在择业时普遍认为能力最重要(63.16%)。在自我认知方面,很多90后高职生对自己专业的价值和社会作用不了解。在择业态度方面,多数90后学生对自己的薪水期望过高,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3]
三、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一)职业价值观影响高职生择业的现状
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态度以及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与高职生的就业、择业行为密切相关,是高职生进行职业选择、实现就业目标的重要标尺。一些学者对目前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影响择业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如胡丹鸯、党浩(2010)的研究,针对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调查。他们发现,目前高职生在职业价值观上表现出如下情况:第一,毕业选择呈现多样性;第二,职业选择呈现多元性;第三,职业价值判断呈现丰富性;第四,职业准备意识呈现差异性。[4]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学校因素方面,何秋霞(2012)认为学校的一元价值导向与社会的多元价值导向存在冲突,传统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差距,导致了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种种问题。社会因素方面,魏银霞(2010)认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较大。家庭因素方面,解鹏、李健宁(2009)通过计算肯德尔和谐系数,发现不同家庭背景的高职生在评价和选择职业时对内隐动机性和外显条件性标准的重视程度排序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类型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比较高的同质性。 [6]个人因素方面,魏银霞(2010)认为包括健康条件、性别因素、兴趣作用、性格因素、个人能力等。[5]
(三)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对策
除了研究职业价值观的表现、影响因素等问题,还有一些学者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改进教育手段,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赵攀攀(2012)的研究认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当关注社会、学校和高职生自身三个层面。在社会层面,国家需要对高职教育引起更高程度的重视,不断推进高职生考试制度改革,营造全社会重视高职教育的氛围。在高职院校层面,学校应当加强是指队伍建设,尤其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在高职生自身层面,高职生应当学会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关注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7]
四、结论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关于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的看来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研究方法上,虽然不少学者都采取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但是大多数研究仅仅停留在描述性统计层面,在使用数理统计手段解释职业价值观的内在因素和影响等问题上还有一定的不足;而定性实证研究中,普遍都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访谈调研法却几乎很少被使用,使得定性实证研究不够深入,在揭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内在影响和心理因素上还有一定的欠缺。
参考文献:
[1] 陈玉琛.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和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8).
[2] 陈剑梅.当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
[3] 李晓璐.“90”后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以浙江国际 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9).
[4] 胡丹鸯,党浩.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基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5] 魏银霞.当代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
[6] 解鹏,李健宁.家庭背景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5).
[7] 赵攀攀.我国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以福州是高职院校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关键词:价值观 市场细分 因子分析
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营销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消费者为中心就要了解其习惯、行为特征。随着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各种因素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影响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其年龄、语言、人口环境、非语言传播、收入等因素,而且包含了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因素。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居民生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这一现象对企业的生产、营销活动均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创造出巨大的市场机会。因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基于价值观的市场细分的研究,有利于企业制定科学的营销战略,可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借鉴。
价值观是倾向于某种存在或行为方式的持久的信念,是指导个体行为的重要原则。它往往比较稳定,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基于此,许多学者对价值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且与消费行为相联系,研究消费者价值观的不同所引起的消费行为的差异。
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吴垠(2004)以被访者的生活形态为分类基础,建立了5层14族群的价值观分类结构(CHINA-VALS模型)。卢泰宏的研究最具权威性,在他著名的《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一书中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其中包括“中国女性消费角色5F模型实证研究”、“中国E世代消费生活形态实证研究”、“中国消费价值观维度及量表的研究兼中国区域消费差异分析”等。
目前对消费者价值观度量的工具有很多,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有三种:Rokeach价值量表(RVS),它以36个价值项目来测量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类别;VALS模型以及后来的VALS2,VALS2还将消费者分为类,其中除了包括一些心理变量外,还加入了收入、教育程度、购物欲望等其他因素;价值观量表(LOV),主要包括“自我尊重”、“受尊重”、“自我成功”、“成就感”、“开心和享乐的生活”、“刺激感”、“安全感”、“归属感”及“与他人和洽的关系”9个项目。历次的研究结果表明:LOV适合测量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研究设计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并且根据我国居民的特点,在对文献修正的基础上确定初始问卷,通过预调查和适当的修正后,确定最终的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的5级量表,共涉及32个测量项目。对消费者的价值形态采用其中的18个测量项目进行研究。研究中选择与价值观有关的指标,使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采用的分析工具为spss17.0。
本文的实证研究思路如下:首先,通过选取反映消费者价值观的指标;然后,利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得到消费者的价值观因子;最后,基于价值观因子通过聚类分析进行市场细分,从营销的角度对细分市场进行深入阐述。
本次调查以全国为对象,采用面对面的访谈形式、通过调查员直接拦截的方式进行。在调查之前,就调查的内容、方法等问题在兰州大学对调查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为减少样本的同质性、缩小误差,我们在全国不同的地区发放问卷。
实证分析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
本文在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新消费文化观念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在全国不同省市的调查问卷,得到调研数据库。本文在甘肃兰州的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不同地区的有效问卷1820份。受访者性别主要是:男性占57.3%,女性占42.7%;教育程度的阶层主要是:受教育程度以高中、技校(32.5%)、大专、本科(46.2%)为主,占78.7%;家庭月收入以1001-2000元(24.0%)、2001-3000元(14.3%)为主,占38.3%。
(二)价值观因子分析
本文研究设计的价值观指标共18个因素,各个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基于此,首先,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按照王宝进(2007)的观点,如果相关系数在0.3-0.8之间就可以认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其次,采用Spss17.0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KMO系数越接近于1,表明偏相关系数越低,进行主成分分析效果比较好。
本文利用Spss17.0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价值观因素各变量相关矩阵系数在0.3-0.8范围内,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问卷的KMO数值为0.728,并且通过了Bartlett球形度检验,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因此,利用Spss17.0对价值观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本研究中采用Kaiser准则,选择特征值大于1的7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80.83%,说明采用7个主成分可以有效解释原来的18个因子的信息。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
1.教育认同存在差异
在调研过程中,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较好,但认为学校在该方面延续性不够的受访者也不在少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方面,关于“当前社会环境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这一问题,将近三分之一的师生持反对意见。同时,通过调研发现,学校、专业、年级不同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认同度也存在差异。
2.教育内容不够完善
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虽然做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途径,但是教育内容还不够完善。首先,部分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够充分考虑到不同受教学生群体的特征差异。其次,部分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通过调研,部分高校在数年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基本上一成不变。最后,部分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不能密切连接,不利于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教育方式需要创新
当今高校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上的教育方式日益丰富,但与理想状态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创新。对于“学校一般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传统教授式的课堂教育方式仍然是主流,新兴教育方式还未能完全被教育者所认可。可见,高校教育方式与学生主体意愿截然相反,这直接导致学生参与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意愿较低,进而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二、归因分析
1.社会因素
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渗透。随着改革开放和网络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西方资产阶级的部分腐朽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对人民传统思维进行侵蚀,长此以往,造成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市场经济的影响。当今中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在给国民带来益处的同时,其本身存在的缺陷也对人民的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人民立场动摇,急功近利。
2.学校因素
部分学校,尤其是理工类学校,对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观点认识不到位,不能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该类教育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学校教育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上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搞“一刀切”;在教学方式上以“填塞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因此,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课程兴趣较低。
3.个人因素
企业文化落地难,难在哪里?
中美嘉伦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认为企业文化落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难内化。企业文化落地工作除了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显化于物之外,更要转变观念,使之内化于心。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落地理解片面,将文化落地简单等同于文化宣贯,将文化落地的方式简单等同于文化活动,认为通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统一职工着装,对内对外进行一些企业文化宣传就可以使企业文化落地。这样做的结果是表面功夫做的“很足”,表面看来企业形象也很美,但是员工对文化理念内涵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并不高,最终导致文化只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文字,并未真正内化于心,也即员工并未从内心深处认同它。
第二,难实践。企业文化落地必须通过工作实践来实现,而企业文化理念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就是难点所在。一方面,由于经营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或是由于经营压力大导致精力不足,放松了企业文化落地的工作,未将企业文化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甚至出现企业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文化、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文化落地执行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对原有工作方式、工作习惯的调整和转变,而习惯的转变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企业文化落地也会遇到这方面的障碍,而企业文化变革阻力将更大。
第三,难长远。“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观点在业内已基本达成共识,但由于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多企业仍然过于注重企业文化落地的短期效果,大搞一次性投入,当时氛围浓厚、轰轰烈烈,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后续工作跟不上,前期取得的一些成果也逐渐淡化,久而久之,企业也失去了文化落地的信心和动力,文化落地难以为继。
为什么企业文化落地难?如何解决?
中美嘉伦深入分析了众多企业在文化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系统归纳后认为造成企业文化落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文化理念不具备落地基础。即企业文化理念不符合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诉求,因此不具备落地的基础,这是很多企业存在的问题,也是容易被企业忽视的问题,很多企业就落地而谈落地,全然不知企业现行的文化已经和企业的发展相左,即使推广、实施工作做的再好也很难见效,强硬推行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那么,如何评估现行企业文化是不是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和员工的诉求呢,中美嘉伦认为,从价值观认同度、共享度两个维度,可基本评估出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匹配度。
1、价值观认同度评估
价值观的认同度是指企业倡导的价值观被全体员工接受和认同的程度,这种认同不仅仅是员工口头上、在使用正式话语系统时认同,而且是在信仰层面、理性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全方位的认同。企业的合力就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度。企业的价值观得到广大员工的高度认同,可以把企业内部各种力量汇聚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这样,企业就像一个“动车组”,每节车厢都有动力系统并能一并前进。
因为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高低与其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度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需要对企业价值观认同度进行评估。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评估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度:将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全部罗列,让企业内所有成员分别对其感知到的企业实际价值观与心目中理想的价值观按其重要性程度进行评比排序,依序归类至自己认为的重要性等级内。
举个实例来看,某电力公司,经前期调研确定该公司的价值观体系由30个价值观构成,调研要求按照从最重要到最不重要的顺序,将30个价值观划分为9个重要性等级,依次分别包含2-2-3-5-6-5-3-2-2个价值观,并分别赋予9-8-7-6-5-4-3-2-1的分数。
根据调研得到的员工心目中期望的价值观排序及员工实际感受的企业价值观排序,我们可以得到每个价值观期望与实际的排序差,这个排序差实际上就反映了员工对该项价值观的认同情况,这个排序差越大则说明员工对该价值观的认同度越低,排序差越小则对该价值观的认同度越高。
价值观认同度计算公式为:认同度=1-(员工期望该价值观得分-该价值观实际得分)/最大可能的分差
2、价值观共享度评估
所谓价值观共享,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得到组织中所有成员的内在认同的基础上,自觉地以企业价值观为行为准则,改变个人与企业不匹配的价值观,使组织内所有成员共享组织倡导的同一个价值观。
组织或个体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一般通过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等形式表现出来。当个体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时,员工就会把为企业工作看作是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所以我们需要将企业倡导的价值观与员工认可的价值观进行调查并做出判断,也就是对企业价值观共享度进行评估。评估的方法如下:
首先将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和其他存在的正确或错误的价值观列示,让被调查对象选择符合企业的前十个价值观并排序。通过全体被调查对象对企业价值观的选择和排序,根据频率统计列出得票最多的前十个价值观,并重点考察排在前三位的价值观是什么,我们可以明确企业目前主要倡导或实践的价值观。
企业的合力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度。企业价值观认同度可以通过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共享程度SVI(Shared Value Index,价值观共享指数)来表示。SVI指反映某一群体的价值观被群体成员所接受或认可的程度,是判断组织内共享价值观程度的重要指标。SVI越高,表示员工价值观共享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SVI=前十位价值观的得票数/每人投票数*人数*100%。
在我国,SVI小于45,表明企业员工价值观严重分歧,SVI在45-60之间表示员工价值观共享程度一般,SVI在60-70之间表示员工价值观比较趋同,SVI在70-80之间表示员工价值观非常趋同,SVI在81以上表示员工价值观高度一致。
在对企业文化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现有企业文化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甚至重构企业文化体系,从企业历史积淀、现实需要、未来诉求三个角度提炼企业文化的内涵,同时充分考虑行业文化、地域文化、企业家思想等因素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切合企业实际的企业文化体系。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发动员工的积极性,用理念征集、研讨等方式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认同,“接地气”的企业文化也就更易于落地了。
二、企业文化落地方式的问题。之前提到,企业文化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系统规划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很多企业认为文化落地无非就是搞搞活动、喊喊口号,其实不然,文化活动只是企业文化落地中的一个环节,企业文化必须融入到企业战略、制度等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才可以说是真正落地了,才可能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积极影响,才可能打造企业软实力。以制度为例,每一项制度都有其背后的立法精神,如果其和企业文化不一致,比如企业文化倡导“创新”,而制度要求“按部就班”,那企业文化停留在表面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6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范文一:
调研目的: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研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研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研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名,其中广州大学名,中山大学1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名,大三学生15名。调研内容:本次调研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研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研,发放问卷共5份,收回有效问卷5份。(调研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研结果:从调研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
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欢迎访问零二七hp:///fnen,零二七范文大全)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
调研结果分析:
在调研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
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建议:
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
2016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范文二:
报告名称:旅游服务市场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XXX
调研方法:电话访问
调研时间:2016年2月底
被访者:18-60岁之间的城市居民
样本量:20
报告内容:
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除了能享受到旅游过程中的惬意与放松,其实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体味。但随着旅游逐步深入生活,关于旅游的投诉也常见于报端。据最近的一次调研显示,五分之一的受访者对随团旅游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来自导游和旅行社方面。对于没有随团出游的受访者,旅游费用以及旅行社的信誉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该项调研于2016年2月底在-(地点)实施,调研采用电话访问的方法,共完成有效问卷20份,调研对象为年龄在18-60岁之间,家中有电话的居民。调研结果可以推论随团旅游:不满意
旅游服务一直以纷争不断而出名,从调研显示的结果看,人们对随团旅游的评价的确不高。在有随团旅游经验的受访者中,有五分之一的人对其最近一次随团旅游表示不满意,而表示满意的只有三分之一,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服务一般。
导致受访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导游未尽职责和旅行社降低等级标准。这两项的比例分别达到30、8%。其次是擅自变更行程安排占23、1%,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占15、4%。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与旅行社的接触更多的在出游前期的报名环节。而在旅行途中,导游则很大成分上充当了旅行社的代表。游客对旅行社服务的不满意在得不到导游的妥善处理后,则很容易转化成对导游的不满。
还有费用和信誉:参团出游的主要障碍
也有很多人没有随团出游过。其中,有些人是由于没有时间,而有些人是因为费用较高。还有一小部分的受访者表示不随团旅游是因为对旅行社不信任。从这一结果看,费用和旅行社的信誉问题是阻碍人们参团旅游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志愿者 价值观 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62-01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现阶段,是否能够对大学生群体――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关系着社会前进的方向。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研究的意义
第一,党的十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工作,所以本研究为学校正在进行的志愿服务改革工作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通过这样一种价值观培养活动,希望树立大学生的感恩精神和责任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研究对象和调研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了多个城市的普通高校的一、二年级大学生。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调查。对近期的学术期刊以及网上数据库进行检索。
第二,问卷调查。对各个高校的大学生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研,从中选择大部分数据中的类似数据作为参考依据。调研学校选择一、二、三线城市,这样能使调查结果更加准确贴切。对所得数据根据性别和年龄进行平均处理,然后整理备用。
三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题:是否参加过体育志愿者活动。
统计结果:参加过的仅占30%。
分析:这说明很多人并不重视参与的机会,没有认识到参加体育志愿者服务是一次对自己的锻炼。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首先需要提高大学生对于这类活动的重视,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第二题:为什么没有参加体育志愿者活动。
统计结果:35%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参与;30%的学生选择没有报酬;24%的学生没有时间;11%的学生则表示没有兴趣。
分析:通过这个比例可以看出,首先,是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并不能把信息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当然在其中也不排除有些学生的个人因素;其次,是长期的有偿服务以及自私观念的形成,使学生不想参与没有报酬的活动,这可以说是重点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24%的学生没有时间可能是因为课业问题,这就需要合理平衡学业和志愿活动在学生心目中的比重;11%没兴趣的学生可能有多种因素影响,不想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奖励机制促使学生参与体育志愿者活动,通过逐步改变学生观念的方式,使其重视参加这种实现自身价值的活动。
第三题: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目的。
统计结果:52%选择为了综合测评加分;27%选择为了见明星;15%选择为了荣誉;3%选择为了丰富业余生活;2%选择为了增加阅历、提升能力;1%选择为了回报社会。
分析:通过对结果分析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的是对自己的直接回报,可以看出参加体育志愿者服务还是由于奖励机制的存在才导致现有人数的参加,否则还会有超过总人数15%的人不会参与体育志愿者服务;27%的学生是因为个人崇拜的原因参与体育志愿者服务,这样的动机几乎和第一种选择类似,这又占了剩余人数的超过50%;3%的学生因为丰富业余生活可以说是出于兴趣爱好,这一类勉强可以说符合天性;2%的学生人选择提升个人能力,相较于前边的功利心较强的学生也还算说得过去,但归根结底还是为利益所驱;仅有1%的人是出于风险精神而为社会服务,这相当于总人数0.3%的学生才是真正懂得奉献与感恩的人。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的结果,不得不说我国现在的教育理念还是过于重视智育而轻视了德育,尤其是家庭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回报和感恩,这不是教育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哀。
四 结束语
大学生参与体育志愿者活动可以为大学生丰富经历、积累经验,同时还能提升道德情操,使其懂得奉献的意义。目前存在的困难很难立即有大的改变,这就需要通过奖励机制促进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从而逐步改变他们的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的社会活动,最终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周红杏.大学生体育志愿者志愿行为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
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是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需要、保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常态化和专业化的需要和加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主要类型有科技服务类、文艺服务类、“三农”服务类、民生服务类、环保服务类和党建服务类等,且需要遵循因地制宜、调研遴选、分批建设、校社共建以及双向受益原则加以建设。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育人
基金项目:
本文系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RW201514)的研究成果之一。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地”,高校可以将本校志愿者可以提供的社会服务项目与城乡社区的社会服务需求有效对接,遵循因地制宜、调研遴选、分批建设、校社共建以及双向受益原则,建设功能定位准确、服务条件完善、服务效果优良、群众满意度高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以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一、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的必要性
1.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需要。新时期,高校德育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价值观”[1],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依靠社会实践方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依托平台,可以成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建设具备不同服务功能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给大学生志愿者创设“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2]的志愿服务平台,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与品德修养环境,有助于他们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增强责任和奉献社会,有助于他们在彰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保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常态化和专业化的需要。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常态化,既表现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经常性,又表现为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长期性。只有通过经常性志愿服务,才能将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追求,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只有长期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高校才能形成自身的实践育人特色和积淀实践育人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专业化表现为大学生开展专业性志愿服务。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志愿者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二是志愿者接受与群众需求相匹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获取服务资格后开展志愿服务。专业化是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必然方向,因为它既可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群众的满意度,又可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自豪感,促进志愿者的价值观升华。常态化和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是增强志愿服务效果和实践育人效果的必然选择。对此,高校需要建立一定数量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支撑常态化和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让它在高校的实践育人中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是高校有组织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加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规范化管理是保障实践育人活动长期、有序和有效开展的必由之路。规范化管理涉及服务场所管理、服务项目管理、服务形式管理、服务过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和服务安全管理等,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基地,就不能建立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志愿服务就显得杂乱无章,规范化管理只能是空中楼阁,各项管理措施便难于落实到位。因此,高校需要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以保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管理有条不紊、规范有序,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和社会效应。当然,有了基地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保障,高校便有条件促进志愿服务项目的有序开发、合理实施与持续改进,以加强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建设和示范基地建设。
二、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性原则,它要求高校必须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现状,以服务当地城乡社区群众为宗旨建设基地。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开展的社会服务,如果高校建设的基地远离高校所在地理区域,势必给志愿者开展服务造成时间障碍和距离障碍,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安排与管理。如果高校建设的基地类型与大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不相匹配,那么志愿者开展服务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会影响学校形象与声誉。因此,高校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合理策划和建设具备不同服务功能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为本校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搭建适宜平台。当然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高校在同一社区建设具备多种服务功能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也是可行的。
2.调研遴选原则。调研遴选原则是指高校在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之前,需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的社会服务需求调研,并谨慎遴选基地的建设位置。由于基地建设并非能够得到所有城乡社区的响应、支持与配合,因此,为了建设具备相应服务功能和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高校需要主动深入城乡社区调研摸底,了解他们对基地建设的意愿,并获取他们所需社会服务的项目、时间、内容、人员以及可以提供的基本物质条件等信息,为基地的遴选奠定基础。在遴选基地时,首先考虑对基地建设有强烈意愿的城乡社区,然后结合本校志愿者可以提供的社会服务项目及内容与相关社区的社会服务需求及其基础条件之间的匹配度加以综合遴选,让拟建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既名副其实,又能发挥有效功用。
3.分批建设原则。分批建设原则是指高校在拟订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规划时应结合实际分批建设和逐步完善。由于不同类型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的功能定位不同,且功能定位又决定了对志愿者的服务能力要求,因此高校结合本校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包括非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构成情况和有关社区的社会服务需求,按照“能力对接”要求分批规划和建设基地才是最佳选项。对于只需志愿者的非专业能力即可提供服务的基地可纳入一个批次予以规划建设,对于需要志愿者的专业能力方可提供服务的基地则应以院(系)或专业类别进行建设批次规划,从而建设符合本校实际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体系。当然,如何科学规划和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需要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城乡社区的服务需求实际加以综合论证和统筹协调。
4.校社共建原则。校社共建原则是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需要由高校与社区联合共建。尽管基地建设非城乡社区之职能,但调查表明多数城乡社区都有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和提升群众对社区工作满意度的意愿,他们乐意为基地建设提供支持,这对基地建设是有利的。高校坚持校社共建原则,一方面应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之中,并给予基地建设以人财物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应主动联合相关社区合作共建稳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共同定位基地服务功能、共同商定服务项目、共同研究基地建设方案、共同提供服务条件、共同指导服务过程和共同完成志愿服务考评等,以建设功能定位准确、服务条件完善、服务效果优良、群众满意度高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
5.双向受益原则。双向受益原则是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应符合高校与社区共同受益要求。对高校而言,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能够为高校提供实践育人“沃土”,能够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将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城乡社区而言,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能够为社区群众提供多种类型的实实在在的需求服务,能够让群众感受到基层社区的关怀与温暖,能够增强基层社区对群众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能够提升基层社区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同时也能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坚持双向受益原则,就是要坚持高校、学生和社区、群众共同受益,因此,高校必须将志愿者的社会服务提供与社区群众的社会服务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建立符合社区群众服务需求的社会服务项目体系与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互惠共赢目标。
作者:胡昌荣 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德育教师融入行业企业,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是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前提条件。当然,这种融入,并不只是走出去几次的融入,更是一种心的融入、情的融入。
1.夯实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认识基础。
源于对文化育人功能、高职优势竞争力打造、高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行业企业用人信息反馈、高职生就业准备等诸多问题的关注及德育课程教改的思考,近几年来,我们关注行业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尤其是与学院校企合作比较紧密的单位的建设类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现场参观、座谈访问、资料征集、书面问卷、网站跟踪等方式多种途径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活动。我们通过调研所了解的行业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所见证的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所把握的企业用人理念及对人才职业素质中观念态度精神类素质的要求,夯实了德育教师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认识基础,从而为探索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实践路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教师融入行业企业,收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人才素质培养信息,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及所传递的信息与自己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入职及职业发展有紧密联系。这是增强德育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的重要基础。
2.丰富德育课堂的育人资源与内容。
优秀企业有着融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教育因素于一体的品格,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德育基地。尤其是现代制度下的企业,更是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职业体验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舞台。一流的企业,有一流的风范、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作品,就如“亚厦”装饰总经理丁海富在评述公司总部大楼办公室的装饰效果时所说,这里的每一件装饰用品乃至灯光的配置都在无声中展示着亚厦、彰显着亚厦的品位,展示他和亚厦的奋斗历程、经营理念和未来蓝图。优秀企业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对高职人才培养来说,是很接地气的德育资源。如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使命、职业精神、职业责任、职业诚信、职业价值观、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等在一个个优秀企业中都有比较全面的涵盖和体现。如歌山集团的“豪迈如歌,诺重如山”、“务实,诚信,向善,进取”的核心价值观;如亚厦装饰的“装点人生,缔造和美”的企业愿景,“为员工创造平台,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美丽”的企业价值观;如五洲项目工程管理公司的“两富五洲人:知识精神富有,物质富裕”的企业目标,“想做好,不想混”的核心价值观”,“廉洁是最好的信用”、“廉洁自律,干净从业”的廉洁文化;绿城的“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企业的生动实践,是增强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和感染力的德育资源和教育内容。
二、融入课程设计
在德育教育中,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整体设计,是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德育课堂的重要路径。我们尊重高职教育不同参与主体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探索和谐德育目标实现的课程教改思路,以“校园人”与“社会人”、“职业人”的结合,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的统一为主线,从课程的基本定位,到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式与考核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三个结合。
1.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
在遵循教育部、有关精神的前提下,我们从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系统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素质培养为根本,强调德才兼备,以德提才、以才强德,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价值观,实现基本理论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2.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人生指导相结合。
我们从学院所依托的建设行业发展对建筑人的素质要求及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整合课程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回答高职学生在成长成才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有关人生、事业、理想等方面普遍关心的德行修养和职业现实问题,如就业准备、
创业实践、职业选择、生涯规划、文化适应等。我们配合专业教育,实现职业指导的零开始,服务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3.基本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参与相结合。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以及高职教育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我们应对高职教育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突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与安排,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参与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思想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
三、融入教学过程
遵循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自然地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的各种元素,是实践企业文化进德育课堂最便捷的通道。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与高职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普遍不足的情况,学校应从加强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全国统一的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有层次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实行模块化教学,把教学内容分五个教学模块,即领航导引模块、理想情操教育模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模块、道德观教育模块、法治观教育模块。在教学内容的五个模块中,教师要自然地融入校园人、社会人、职业人相结合及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相统一的育人目标,多视角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内容与要求。
2.寻找与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的结合点。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不仅把调研中所汇集的行业企业发展的信息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在课程教学的五个模块内容中进行有机渗透与融入,而且还将理想情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等问题放到行业发展的现实环境中去把握,积极引导学生直面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文化调研,引导学生在调研中去感知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力量。教学中,教师将优秀企业的用人理念,企业的愿景使命,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内容,有效地实践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工学结合”,是比较“接地气”的德育课程教改探索。
四、融入活动开展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2014年在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这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和经典的人文理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爱宽厚等诸多优秀思想教育资源,将这些优秀的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发展史的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了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中国要发展,要繁荣富强,就必须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发全体中华儿女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有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人文情怀和崇高理想,是现今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受益于网络化时代信息爆炸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富有活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但也比任何一个时期更容易浮躁、功利和自我。因此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掘和运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融入思想政治课中,长此以往就会通过文化的传承与渗透,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和理想情操教育,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把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上升到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发展。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20道题,内容主要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践行、认知等方面。调研对象选取上海9所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调研方法主要采用现场及网上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等形式进行样本的采集,共回收有效问卷573份。其中理工科大学生占47.3%,文科大学生占46%。调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特点: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甚少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90%以上的同学认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如图1所示,大学生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78.88%的大学生仅偶尔阅读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8.9%的大学生表示从未阅读过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如图2所示,有73.3%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经典人文理念表现为一般了解状态,仅有12.04%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
究其原因,虽然大学生已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珍惜和重视的宝贵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内、外因的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缺乏兴趣,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面临着诸多困境,两者难以实现有效衔接,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遭遇尴尬。
(二) 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改革措施,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关键词]设计 价值观 合理性
一、设计师的价值观对设计合理性起直接作用
每个人都具备自己的一套独特完整,分辨是非善恶的价值观.。设计价值观的形成会随着社会阅历以及经济地位的转变而变化,由此形成了差异化的设计价值观,并影响了整个设计市场及大众审美水平。
设计师的价值观对其设计作品的合理性起直接作用。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除了基本的专业能力必须专精之外,在思想、观念、价值观的培养上,大多数是靠着多学多看,用更开阔的眼界,体验感受国际上优秀设计师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并具有团队的协作能力,这样才不至于创意滞留,并使真正的设计融入于商业项目中。
目前,设计市场不太景气,设计师要面临客户太多的无理要求,并且设计作品不断地重复修改,一定程度上挫败了设计师的创作激情。设计师价值观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的作品,所以如何使设计师的价值观健康发展成为设计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设计师的价值观与客户的价值观相辅相成
1.设计师的价值观是企业价值观的一部分
设计师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资本状况,管理及营销能力,客户的针对群体,都会直接影响设计师的价值观。所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有待慢慢提高,诚实守信是企业的原则、优质高效是企业的生存之本、绿色环保健康是企业应尽的责任、追求卓越是企业发展的最佳动力,客户满意是企业的最终目标。
2.设计师的价值观与客户的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作为专业设计师,我们应秉承商业与艺术的圆融 ,即不绝对的摈弃自己的风格偏好,也不完全以客户和实际环境的需要驾驭设计的风格形式。这也是设计方法和能力的一种体现。客户的价值观,是希望设计作品能够带来最大的商品利润以及给它的受众群众一种更强的文化品牌形象。设计师必须要学会在消费者的需求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创意和思维及厚积的生活阅历、经验,来设计出商业与艺术圆融的作品。
三、合理的设计行为是价值实现的必要保证
1.合理的设计行为流程
设计行为的流程规范是由设计合约、设计工作流程,以及设计执行几部分组成。在普通设计行为程序中,我们过于强调设计的工作流程严谨性,如目标市场的调研,市场定位,客户需求,设计创意与表现等等,却忽视了设计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其生存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设计师价值观与雇主价值观的直接碰撞,导致了设计报价是一个重要而繁琐的问题。这就是造成设计师和客户之间关系的不平等,设计价值的贬值化或设计师人格尊严的损失。
2.不断创新的设计价值观是设计合理性的持久动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新,为设计行业追求全新的趋势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元素;加上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行为方式的改变、审美情趣的变化,设计的脚步都跟着时代的脉搏,反映着时代的气息,以更亲近自然的设计语言,体现设计个性,反映创新意识。这样关爱人群的人性化设计才能为动态化设计注入持久新鲜的生命血液,所以不断创新的设计价值观是设计合理性的持久动力。
形式和功能的完美融合,是设计作品成功和价值实现的和谐统一,也是正确的设计价值观的表现。设计因为有着市场的商业因素和客户的价值利益关系而变得异常复杂,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是保障设计师在设计行为过程中能够谦虚谨慎,并拓宽思路,追求商业价值并考虑客户以后的隐性利益。这也是设计师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目的,并以此达到设计市场与时代气息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风 走向科学技术学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2]张福昌 设计创造生活——设计与附加价值 出版地:华文出版社,1993
由于个体所处人的思想变化,往往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青年职工由于个体的变化受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影响。
内部环境的影响。青年职工思想受内部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企业发展要求和实现自我价值出现差异所致,一方面是企业的快速发展与职工能力素质出现差距;一方面是个体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这主要是青年处于事业发展初期和积累期,工作热情高昂,对于实现自我价值具有很高的期望。
外部环境的影响。现代的青年职工正处于一个充满激情、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在其成长过程在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由于青年所处的年代、生活环境、成长经历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受社会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影响,青年职工的思想变得活跃,思想变化快。
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分析。目前传统的青工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种普遍认识是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就行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训导方式,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随意性;三是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四是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单一等特点[4]。
采处二队采用的思想政治工作分析。主要做法是:一是以传统文化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充分调研青年职工的思想动态,做到及时解决职工遇到的困难。三是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力求解决思想波动的根源。
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由于青年职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成长过程中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程度等方面带来的思想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思想的变化受自身个体周边环境以及自身的思想认识成熟度变化较大。因此,给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主要存在的难点。
青工思想的多变性。由于思想的影响因素受社会环境因素、工作压力、自身工作能力、家庭环境、教育程度、周边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青年职工的细想表现出多变性的特点,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者时刻把握青工思想真是的动态带来了难度。
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由于青年思想的影响因素的多样化以及思想多变性的特点,这给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调研、把握青工思想动态,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解惑答疑,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探讨
面对国有企业特殊身份、特殊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的要求,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要顺应企业的要求、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进行改进和完善,结合当前我单位青年职工思想特点,结合调研结果对青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进行探索。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上: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应由单向教育方式转变为双向的交流方式,通过交流座谈的形式达到了思想交流过程中气氛更为轻松、更容易把握青年的思想。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准备上:前期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这个准备主要包括政策精神领会的准备、开展方式上的准备、情感上的准备等多方面的准备工作,要避免思想政治工作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