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诚信案例分析

诚信案例分析

时间:2023-06-12 14:47: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诚信案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诚信案例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审计案例;案例教学的实施

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生产建设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来完成这项任务责无旁贷。

《企业审计》课程是我院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探索《企业审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源于英文“Case”,指具体事件,来自于现实第一手材料,真实,有环境、有情节,故案例教学也即具体事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企业审计》教学,其优势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计案例的研究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审计理论的理解,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其实践能力。

(二)审计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许多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及审计技巧,提高认识及感悟水平。

(三)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既有案情又有场景,尤如身临其境,通过认真研究案例,归纳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既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由单纯的理论叙述转向将理论融入具体审计案例方式讲授,形成大视野、大容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引导和鼓励学生跟踪与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审计案例的选取方法

选用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从审计实务资料中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形成实用性强的案例。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选取案例:一是选择国外经典案例。尽管中外司法体制不同,中外审计准则、职业道德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不同,中外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不同,但国外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其审计事业的发展也相对成熟。研究国外审计经典案例可以以他人之石,攻吾之玉。二是选择对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典型案例。目的是在沉痛的教训中切实反思当前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三是设计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案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审计实践的过程,通过审计案例模拟审计实践,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企业审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是以审计案例讲授为主,将审计理论融入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审计理论;实践教学引入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一)将案例引入理论教学

审计发展历程当中,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发生都会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审计理论问题。通过对真实审计案例的介绍,引导学生寻找其理论根源与应对策略,并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推动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案例教学以审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个案,将审计问题置于某一情景或某种条件之中,使问题、答案以及课堂知识与审计理论之间建立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发现线索、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审计职业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职业洞察力。对审计案例进行分析,并设计适合课堂讲授的内容、结构,使之能在课堂上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审计案例教学是开放式教学,同一个审计案例,分析的思路、方法可以是多样的,这就促进了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

(二) 实践教学引入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

如果说使用案例进行理论教学是通过案例总结出审计理论,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就是促使学生使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案例中涉及的问题的过程,即完成通过案例总结理论,再将理论用于案例的分析。在进行课堂案例讨论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取合适的审计案例和所学的理论内容匹配。审计理论比较抽象,对于没有从事过实际工作的学生来讲非常不容易掌握。虽然在理论讲授中是引用案例来总结审计理论问题,但是由于审计案例设计内容的片面性,很难使学生在进行理论总结中完全掌握要求的内容。因此在进行课堂讨论案例的选取的时候,要注意到案例和对应的审计理论的匹配。

2.选取的案例能够涉及到对应理论内容的绝大部分。选取的案例和对应的理论部分不仅要匹配,还要注意案例设计的理论内容是否全面。如果选取的案例只涉及到对应理论的部分内容,会使学生忽视未涉及部分,从而导致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应用程度掌握不够。因此,选取的案例要充足,以使学生能够对案例对应的理论部分进行完整的运用。

3.进行讨论的案例要在课前布置。学生在完成习一个理论学后能够马上运用得比较充分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进行正式的课堂讨论之前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考虑怎样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对案例中的一些比较明显的理论应用部分独立完成;学生讨论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这样能够使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启发,逐步深入挖掘案例中涉及到的较隐蔽问题。

4.课上讨论要促使学生充分表达各组的讨论结果。安排课前讨论能够使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的讨论结果,避免直接在课上讨论互相影响思路。进行课堂讨论时以组为单位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对于大家已经达到的共识,教师可以在最后的分析时不再重复,只针对学生通过讨论还不能够认识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节省上课时间,提高效率。

四、改革考试模式,课程考核采用全程考核的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着滞后性、不全面的弊端。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建立一种过程考核评价机制,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考核。

(一)在理论授课阶段引用案例分析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总结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对于不同程度的回答给与学生一定的分数,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怠于思考而导致的发言不积极现象。

(二)在案例讨论阶段,要分成三个部分。

1.课前进行的小组讨论结果要分组总结成书面形式,在讨论开始前上交,并给出一定比例的成绩。教师根据课前的讨论结果来判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也是促使学生进行充分认真的课前讨论的一种强制措施。

2.课上各组分别进行发言,教师可以在各组代表发言时针对他们的讨论结果再进一步提示,对于根据提示能够作出积极反应的小组和个人要给与加分。

3.课堂讨论结束后,各组要在课前讨论和课堂讨论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根据课后总结的情况给与一定比例的得分。

课堂讨论部分的得分按照小组得分加个人课堂表现得分综合给定每位同学的成绩。

(三)综合考核部分

在全部的课程进行后,教师还要以案例分析的考核形式对每位学生进行单独考核。根据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全面程度给出最后部分的考核分数。

这样每位同学的最终成绩有三部分组成,即理论+实践+考核,所占比例分别为:20%、40%、40%。通过这种全程考核方式,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实践性,并使得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客观性。

五、在审计课堂教学中纳入职业道德教育

审计作为审查会计合法性、公允性的职业,诚信正是其首要的职业道德。审计人才是一种智能型人才,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自身作用的发挥。由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的审计诚信缺失导致的审计失败屡见不鲜。检验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在于检验各类人才在工作中创造性发挥作用。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行业安身立命的基本,事关审计职业的存亡。因此审计入门时就应当加强诚信为本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很多审计案例都可以运用于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明星电力事件、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等。教师可以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从业前就能够养成诚信为本的职业操守,为今后的诚信执业、诚信审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案例教学注意问题

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通过教师讲授审计的理论知识和组织审计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点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将案例用于审计课堂,根据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设计合理的案例教学方式。

(一)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案例的安排应与课程体系保持一致,其内容和程序与课堂教学同步。

(二)由于授课进度不同,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知识面由窄到宽,案例也可相应的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

(三)案例教学的形式也应更人性化、多样化,有时,可先讲授审计基本理论再结合相关典型案例,给枯燥的理论加一些鲜活的背景和情节,强调理论知识在案例中的运用,使理论变得生动、易于理解;有时,则可以先给出具体的案例,再引出相关的专业理论加以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

(四)讲授审计方法和审计实务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加入课堂引导案例目的是教学生分析审计案例的思路及审计方法的应用技巧,变抽象谈论为具体分析。加入课堂讨论案例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体验,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案例可以课前先布置,课堂中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剖析案例。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相应的点评和归纳总结,把讨论中遇到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五)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并结合课堂讨论情况,布置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案例,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成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案例进行思考和总结。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在《企业审计》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将一些枯燥的审计理论知识融入生动的审计案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审计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处理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高职审计教学的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安予苏. 浅析案例教学[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2)

第2篇

1.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围绕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来设计教学内容,没有系统全面的会计诚信教育,而会计专业教师也错误地认为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范围,因此在教学中仅仅是蜻蜓点水,点到即止。

2.缺乏“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引领

现在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多数专业教师都是高职院校刚毕业的新老师或者是其他专业老师转化过来的,基本没有企业会计工作经历或经历较短,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不敏感、不熟悉,理解不深刻。这就导致教学中只重视会计理论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诚信教育,或者即便有诚信教育内容也是纸上谈兵,教育作用不够明显。

3.诚信教育的方法缺少创新

会计诚信教育不应拘泥于某种既定的范式,应大胆创新,大胆摸索。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确定不同的教育方式。传统的说教式的传授、明知故问式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效果不明显,而且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诚信教育要改变传统单一、纵向的教育方法,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的不拘一格的科学方法,才能达到诚信道德教育的最佳效能。

二、中职会计诚信教育的途径

1.完善诚信教育体系

(1)逐步完善会计诚信教育体系。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可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让学生深刻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及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从道德、法律和制度层面明确责任与义务,为以后从业奠定坚实的基础。(2)要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诚信教育。会计教师应该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法等不同专业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诚信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始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不徇私利、坚持原则、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3)诚信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及时地将报纸、电视、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新闻和案例等补充到教学中,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相关会计专业知识,牢固树立诚信的道德观念。

2.开展诚信专题讲座

学校要经常开展有关诚信的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专题教育。讲座的形式灵活,或老师讲,或学生自己讲。讲座的内容多样,可以是会计人员的诚信案例,也可以是一般公民的诚信案例。讲座的范围宽泛,可以是名人的诚信案例,也可以是身边老师、同学和自己的诚信案例。总之,只要是关于诚实守信的都可以讲,使学生由“认同”到“默化”,最终被“同化”为诚实守信的人。

3.教师做好表率

教师要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诚信的意义和正面示范的力量,这要比说教式的方式效果好许多。同时,学校要积极营造诚信教育的良好氛围。比如,通过黑板报、演讲赛、征文赛等形式,宣传诚信的思想。同时,对学生中较典型的诚信事例,要公开表扬,宣传正能量。

4.犯罪警示教育

在诚信教育中,正面引导很重要,而反面的警示教育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讲会计犯罪的案例,或者播放多媒体短片,利用会计犯罪的警示作用规范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学校也可以与法院合作,让会计专业学生倾听会计犯罪分子的犯罪经历,特别是他们的罪后忏悔和感言,能够震撼学生心灵,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并让学生在警示中感受法律的威严,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警示教育形式直观、生动,感染力强,教育意义大,对学生是一次次心灵的洗礼,有助于他们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做到廉洁自律,拒腐防变,并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三、总结

第3篇

一、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与学术诚信教育的缺失

学术道德规范是从事学术研究应该遵守的基本规范,了解与掌握学术道德规范是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的前提条件。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学术诚信方面的制度主要有200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和2009年颁布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然而,根据“首都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①显示,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严重缺失,以致研究生群体在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时,往往为了经济利益而违反学术诚信。

二、美国RCR教育计划

RCR 的全称是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意为负责任研究行为。该计划最初是针对整个学术界的科研诚信问题提出的,面向对象包括研究生、博士后、科学研究院以及管理机构。根据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提出的RCR教育目标,RCR教育的内容涉及9个方面,即数据的采集、管理、共享与所有权,利益冲突与履行承诺,人体试验,动物实验,科研不端行为,发表实践与作者责任,导师/学生的责任,同行评议,科研合作等9个专题。美国为了在研究生院学校中推进对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制定了一项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计划(即RCR教育计划)。这项计划由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并由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启动[1]。随后,美国各高校也开始意识到RCR教育的重要性,部分走在前列的高校已经具备RCR 教育的相关网络教程、师资队伍和教学经验。美国通过实施RCR 教育计划出台了完善的学术诚信条例,构建起立体式的学术诚信监管系统,开展了全方位的学术诚信教育,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了严厉处罚。通过这些全方位的防范和监管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保证了美国学术诚信建设的长期和良性发展。

三、 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保障体系的构建

考虑到我国研究生群体中的一系列学术不端事件,从长远看,研究生作为未来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其学术诚信建设将不仅是一个学风问题,更是一个战略性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RCR 教育计划,通过推行相关的制度规范、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营造学术诚信氛围以及实施严厉惩罚来构建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

1. 以制度为支撑

美国完善的学术诚信条例为其学术诚信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文本依据,有鉴于此,我国也逐步建立起一套专门制度。2004年,教育部颁布第一部学术诚信方面的规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该文件界定了学术诚信的评价标准。2009年教育部颁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2013年施行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为处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提供了规范清晰的条文准则。虽然上述几部文件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建设提供了一定支持,但要构建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除了制定明确的学术诚信标准并严格实施外,还需对与该制度相关的一些配套制度进行完善。

首先改革研究生研究成果评价制度。高校应该改变将研究生文凭与论文数量挂钩的现象,对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学术思维、研究能力等实施综合评价,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制定研究生学术活动制度,以制度的形式规定研究生需要参与的讨论、论坛和报告等,实现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教授等权威人士的点评,传授给研究生正确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增强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再次,高校还应提供多种学术交流平台,尽量为研究生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例如,小至研究生自主举办的各级学术讲座、网上学术交流区和学术论坛,大至国内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乃至国际性的大型学术活动等。

2. 以组织为依托

美国健全的组织机构为其学术诚信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有鉴于此,我国也逐步设立起一个专门机构。2007 年3月,我国科技部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接受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和组织开展调查工作,这是我国在科研诚信管理机构建设方面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许多高校纷纷响应科技部的此项举措,在学校内部构建诚信管理办公室,用于接受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和调查工作[2]。专门机构的设立,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提供了规范化渠道和正规受理部门,也是加强学术诚信规范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 以宣传为手段

美国全方位的学术诚信教育为其学术诚信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时刻接受到“学术诚信”的熏陶。有鉴于此,我国各高校也开始重视学术诚信教育氛围的营造。

首先,我国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三个关键时期,即学生入学时、考试前和毕业时,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方式,使学术诚信意识深入人心。比如介绍并引进“诚信誓言”制度,张贴诚信教育方面的海报,以及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等。其次,还可以根据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将学术诚信教育纳入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将其作为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必修课。在授课内容上,可以安排有关学术诚信的法律法规、案例分析等;在授课形式上,可以采取统一授课、专门讲座、小组讨论等;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和个人体会等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安排,使研究生从理论上明确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同时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使研究生从实践上懂得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严格按照学术道德和规范进行学术研究。

4. 以严惩为警示

美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厉惩处为其学术诚信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有鉴于此,我国大学必须对学生考试作弊,找“”论文或代考等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严厉的处罚。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做法,对学生采取作业不及格、课程不通过甚至休学或开除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净化研究生队伍,营造“干净”的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

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更与重大利益相关,守信者将得到更多的利益,失信者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会计人员不诚信,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会计教育界,需要重新思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我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师,近年来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获得了一些体会,现就怎样将会计课程教学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来,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从事会计行业时不迷失自己的方向,谈谈个人的几个观点:

一、会计不诚信的种种危害

(一)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持。如果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二)危害投资者。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作为最大的投资者国家,损失更为惨重。

纵观中外的成功企业,都把诚信作为追求和必备的品质之一,无一不是以诚信为本而发展壮大的。如被誉为“腌菜之王”的海因茨,他成功的哲学就是“忍耐+诚实”。在1875年全美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为了守信,他赔本收购,后来连自己的企业也破产了,但他坚信“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在商场上倒下”,仍在四处借债履行合约。后来他成为商场巨人,他的腌黄瓜,番茄酱全球闻名。他的成功是经营理念的成功,也是品质的成功。

(三)危害会计人员自身。

在个人交往中不诚信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致使人情淡薄。而会计人员不诚信,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2001年8月初,银广厦通过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和巨额利润,为其出具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深圳中天勤会计事务所东窗事发,其执业资格及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被吊销,签字的两名注册会计师被严惩就是例子。

二、现今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不足产生的原因

(一)对建设诚信教育系统认识不足。

由于现在中职学校会计教育过度强调绕加强会计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围绕着这一中心环节来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因此而形成的局面是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诚信等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大多数学校还没有设计出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统,或在相关课程中没有考虑增加诚信教育环节和内容。专业教师一般认为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专属范围,与专业课程的授课无关

另外,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也缺乏设计和创新。说教式地传授、明知故问式地讨论和案例分析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们置身于真实经济环境中,面对错综复杂的会计事项和关系与道德冲突,需要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进行职业判断时,很容易得出丧失原则的错误选择。学校对诚信等会计职业道德系统建设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导致了以上结果。

(二)乏丰富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

多数专业教师基本没有企业会计工作经历或实际工作经历时间较短,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不敏感、不熟悉,理解不深刻。以这些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在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时只重视会计理论和会计的实际动手能力,自然也就忽略了诚信教育内容,或者即便有

诚信教育内容也是止于纸上谈兵的效果,难以激发学生对诚信等职业道德学习积极主动性与能动性,教学质量效果难以保证。

(三)社会道德观环境影响个体道德观的发展。

现今社会由于过度强调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视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存在。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为了一已之私而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随意调整会计账目、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偷逃骗税、侵吞国有资产等干预会计工作的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而网络的发达使这些不诚信的案例迅速传播。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条捷径。

三、职业学校会计诚信教育今后的具体措施

(一)在平时的教学上加强诚信教育。

充分利用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来丰富会计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始终,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这些孩子都是从初中毕业后直接考入职业学校的,对于会计这个专业是很陌生的但是又是很新鲜的,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对书中的内容加以引导,时时把诚信教育贯穿进去,教师结合社会实际及时地将报纸、电视、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新闻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来补充,弥补教材的不足,结合着实例去给学生分析,使学生在听着故事的过程中竖立诚信观念。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相关会计专业知识,提高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更能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培养诚信的道德观念。

(二)教师诱导,把主动权给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师者,应该做到为人师表,处处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严格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从老师身上就能感受到诚信的意义,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个人的修为提高了,对学生起到的示范作用,远要比课上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好得多,同时,注意环意育人,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所谓耳濡目染,一个好的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通过一些针对性强的有关的会计诚信教育的板报,宣传等等,渗透诚信的思想,再搞一些话题的辩论赛,比如“会计的诚信与公司的利益”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通过自己的思维去真正的理解诚信的意义。

(三)紧密联系社会,增加必要的社会实践。

实践出真知。会计诚信的教育其实是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我们可以让更专业的人士去讲身边的故事,这比教师的讲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一些注册会计师,来学校跟学生讲,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跟我并不遥远,将来在工作中不注意诚信的把握,就会把自己给害了,让学生去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在实践后对社会上自己看到的本领域里的哪些属于诚信的缺失,通过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总结去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树立牢固的职业道德观念,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在各种诱惑面前都能够牢牢把握住自己,不为所动摇。

(四)在学习,考试中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

第5篇

一、审计教学内容的研究

(一)审计课程建设 李艳辉等(2006)对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指出应分别设置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课程。理论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还应注意加强专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育。而对于实践环节教学课程应包括专业问题的社会调查实践、基础课程的实习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计算机在审计专业应用的实践教学和走进审计实务界的专题实习。

马琳英(2007)认为审计学科的课程建设原则应该是厚基础,厚相关专业,有主有次,要注意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突出特色的需求。指出审计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包括《基础审计》、《中级财务会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同时指出审计学科的教材建设目标应定位于: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育复合型人才。

胡继荣等(2008)建议会计学专业或审计学专业增设政府绩效审计为必修课,增设计算机审计为辅修课程。并指出对于新形势下出现的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战略审计等教学内容,可以开设选修课或任意选修课,并指出应当提高审计学科的地位,注重审计学课程内部知识的组合,即注重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大方面的结合。

(二)职业判断能力在审计教学中的培养新审计准则与旧审计准则相比,对审计人员在风险审计理念、职业怀疑意识、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对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学者在加强高校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加强职业判断能力和风险审计理念的措施。

张学军(2007)指出教师在审计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职业判断意识,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因为审计职业判断必须依赖于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田钊平(2008)指出要想加强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首先有必要补充培养学生风险审计理念、职业怀疑意识、职业判断能力的教材或训练内容。其次要推行“现场”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注重思维方式的引导,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何晓华(2009)指出在制造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和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外,可以将逻辑学纳入审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建议将写作纳入审计学科考核范围之一,因为写作不仅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更有利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发展。

张家杰(2009)针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的,给高校审计教学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尤其是职业判断能力的新要求,指出应做好审计教学的衔接,更新审计理念和改革审计教学模式。

(三)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审计课堂教学中 审计职业道德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对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关注。学者们及实务界人士多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职业道德建设展开研究,随后又将职业道德问题拓展到政府审计及内部审计层面。一些学者意识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张白(2001)指出中国审计与国际上的较大差别,除了职业环境、管理体制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要想加强素质教育,就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指出对于职业质量而言,主要问题是职业道德问题,专业技术相对而言是次要问题。

赵素琴(2005)指出检验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在于检验各类人才在工作中创造性作用的发挥。审计人才是一种智能型人才,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自身作用的发挥。

周莉(2008)指出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能因课时的限制削弱甚至忽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在审计入门时就加强诚信为本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审计工作的认知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将其纳入日常的教学中。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应突出诚信的问题,让学生自觉形成以诚信为本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为今后的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审计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研究 高岩芳(2005)指出为了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可以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审计的教学效果。

邵丽(2007)指出可以综合运用如目标教学法、演讲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有创造性的启发式提问,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教学的质量。

何秀英(2007)提出了一种新的审计实践教学方案――“审计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三维整合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审计实践能力。指出课程整合可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审计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局部释放;审计模拟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二)审计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最先在工商管理研究生中运用,其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采用,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来说,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学者们从案例的选编、开发、意义、内容和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王如燕(2009)指出应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选择案例,并且要重视案例的系统性与实用性,如课前举出短小、趣味性强的案例;课中举出实用性强的案例;课后留下大型的、典型的案例。再次要特别注意提高学生对案例的感性认识和关注网络资源中涉及的审计界的最新动态。

常京萍等(2007)指出可以组织力量分阶段开发系统的审计教学案例,因为系统的审计教学案例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资源。郭桂花(2005)指出审计案例研究对审计教学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经济意义、发现意义和证伪存真意义。

朱锦余(2002)指出审计案例的内容应包括三个层次,即审计方法层次案例、审计业务循环层次案例、综合性审计案例。张根文(2004)指出审计学案例教材的内容应由三个部分组成:审计案例实务篇、审计案例阅读篇、附录篇,同时提出了审计学案例的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李凤荣(2003)以一个具体的审计案例讲述了案例教学法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具体讲解了其操作模式。王淅勤(2005)根据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出了以内容为线索、以案例为线索的两种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以旨在推动实践发展或理论提升的案例研究模式,其比较适合于研究性的学习。刘淑芬(2006)对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对审计案例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如教师应积极参与实践,不断提高实施案例教学水平和能力,并且应当对典型案例进行科学开发等。阮莹(2008)对案例教学法和案例引导教学的概念进行了区别和研究,并且基于案例引导教学的概念进行讨论,提出了一些建议。侯洪涛(2010)指出案例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将大型案例分析和小型引导型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使用。在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注意一些单案例分析与多案例分析的结合以及国内外案例的结合等问题。

(三)实验模拟教学 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是改变审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极佳的途径。可以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弥补直接实践严重受限的不足。

李轶群(2005)对审计实验对象的实习内容、审计模拟实验资料的解决方案以及应该具备的硬件条件进行了详细叙述。刘蓉(2007)指出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未引起我国各大高校的足够重视,并且缺乏一个实现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平台,提出了完善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设想。顾征娣(2008)分析了手工审计模拟实验教学和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和效果评价。梁素萍(2009)通过分析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现状,提出了一个既易于学习又便于操作的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构想。

(四)多媒体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工作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在辅助教学中获得很大的成功。

陈朝晖(2001)指出多媒体网站式课件是会计审计教学改革的方向,其具有交互性、集成性、资源共享、易于维护,适合自学等特点,并提出了其具体的开发思路。刘淑芬(2007)指出由于案例内含的信息量非常丰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较为合适,可以将开发的典型案例制成电子版的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同时可以制作审计案例在线答疑校园网页。

(五)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田岗(2005)指出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是审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是审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式。张雪梅(2007,2008)指出随着环境的日益变化,迫切需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出了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模式。黄胤强(2008)对启发式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设计,并指出运用启发式教学的问题,特别强调开放性思维方式,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六)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张优勤(2009)指出在审计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实践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运用程序进行了详细说明。

(七)直接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有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两种实践模式,直接实践即学生直接到事务所或企业进行实习。而间接实践是指学生通过校内建立的审计模拟实验场所和课堂对审计案例的讨论将所学的审计理论及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吴丹(2008)指出可以以会计师事务所为培训基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杨录强(2009)提出校企“联姻”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认为校企“联姻”可以助推审计实践教学,首先应当革新指导思想,大力推广实践教学,其次可以“走出去、请进来”锻造教师队伍,还可以实施校企优势互补,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使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的局面。

(八)其他教学方法 蔡才德(2005)把“讨论式教学法”引入审计案例教学中,为教学创新开启实践通道,从而使得审计案例教学成为“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一种学习方式。

赵建平(2007)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教育创新模式,指出通过国际认证考试与高校审计教学相联系的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外教育上的相互融合,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际审计状况,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技能。

郑新源(2008)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学生为主题是前提,能力为本位是目标,任务为驱动是手段。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从单纯联系向任务驱动转变,有利于审计教学更快更好的发展。

陈利军(2009)提出了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模拟实验、业务实践相结合的四轮驱动教学方式,形成既注重理论水平,强化实务操作能力,又注重计算机与审计相结合的课程特色。

从有关审计教学方法的研究来看,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较多,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已相对比较成熟。而对其他教学法的探讨比较少,如项目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其具体实施的目标、原则、程序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等都没有进行很深入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运用。在方法的应用上,学者们更多的是研究每一种方法的具体运用,而对于如何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应用,目前研究的还不深入。

三、审计教学效果与研究方法选用

(一)审计教学效果研究 对审计教学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得出审计教学的现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导意义。同时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评价,起到完善新的教学模式的作用。目前少数学者对审计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潘念萍(2006)的调查问卷显示,目前的审计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审计教学环境也不容乐观。有88%的学生认为当前审计课程设置侧重于理论知识, 72%的学生感觉理论多而抽象,难以理解,58%的学生感觉理解了但不知如何运用。60%的学生希望增加案例分析,但只有16%的学生表明在审计课程中接受过案例,并且这些学生中仅有5%的人认为案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说明教师特别注重应试教育,教材的建设水平也比较低。80%的学生呼吁在校内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可以看出,审计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梁素萍(2009)在2006~2007年间对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4000多名在校生进行了审计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62%的学生认为审计课理论多而抽象,难于理解;48%的学生认为理解了,但不知如何运用,只有6.3%的学生认为审计课还算好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从调查可以得出审计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何琴(2009)基于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视角进行调查问卷分析,调查了审计案例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效果,得出教师和学生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审计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教师和学生对审计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不一,教师普遍认为教学效果良好,而学生则感觉不是十分满意;从审计案例教学具体实施细节来看,时间安排存在问题,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分析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对检索的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考察,发现规范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规范研究是当前研究审计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涉及很少,采取的实证研究也大多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形式,而没有采用实地研究等其他研究方式。因此,应加快实证研究的步伐,使实证研究能在审计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可以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使用,规范研究如果仅借助于抽象推理,其可靠性就可能受到质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研究缺乏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实际验证。实证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它通过搜集数据,运用精确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以解决“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因此,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然后再用实证研究去证实结论,结论的可靠性将大大提高。

为了不断提高审计职业的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审计人才,教育界应当拓宽研究的视野,以审计市场对于审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加强审计教学研究,改善审计教学的质量,缩小审计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审计学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保险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299-02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各种各样的案例,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保险学》是金融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它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相应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是案例教学。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是保险学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保险学课程主要介绍基本的保险理论、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以及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方法等内容,其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比较繁杂,而且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应用课程。虽然保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保险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仅凭教师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学生往往不能充分理解这些概念,更谈不上能够将保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案例教学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并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和分析,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讲到近因原则时,如何在众多的原因中判定近因在理论上是非常枯燥的实务问题。笔者在近因原则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案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一原则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再比如,讲人身保险的有关内容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涉及其自身利益的案例,比如人身意外伤害险案例、健康保险案例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不利于师生的交流,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分析、老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另外,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观点可以发现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制订更为细致的授课方案和计划。

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自己思考和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思维和判断能力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得到提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讲解保险学基本原理或内容时,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保险学的基本原理,加深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掌握,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保险学教学中应当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保险学教学中的案例选择

1.案例应当具有针对性。教师首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案例,巧妙设计问题。案例一定要和所要教学的术语、原理或内容紧密相关,有利于学生更直接有效地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保险利益”这个概念的时候,案例应当直接与之相联系,并能让学生区分“保险利益”和“保险金”这两个概念。案例的针对性还表现在案例应当直接与所要讲授的知识点相联系,而不宜涉及过多的知识点,否则会扰乱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维上的混乱。

2.案例应当具有代表性。案例应当能代表某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同类案例的共性;或者对于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存有不同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往往代表一部分人的观念和看法。一个恰当的案例,不仅应当有利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还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现实当中的类似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开放性的,这样能够引发学生在课下做更深刻的思考。

3.案例应当具有生动性。案例应当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与大学生联系紧密的一些案例,以便开展深入的讨论。比如,在讲解人身保险时,可选择与大学生人身风险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人身保险的各个种类;再比如,在讲授保险合同的内容时,引导学生分别从自身和保险公司两种角度展开讨论,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和理解保险合同的主体、客体以及保险条款等诸多细节内容。

4.案例应当具有时效性。在保险学教材或案例汇编资料中都给出了保险课程的很多案例,但由于更新速度较慢,很多案例缺乏时效性,甚至得出的结论也存在问题。自2009年10月1日起,中国施行修订之后的新《保险法》,相比于原《保险法》,新《保险法》在很多方面都有大的修订。比如,人身保险合同的受益人和被保险人往往不是同一人,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二者的利益不无冲突。如果受益人谋求个人私利,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保险公司该不该赔?原有《保险法》规定,此类情况下保险公司不承担赔付责任。这对于无辜的被保险人显然有失公平。新《保险法》进行修改完善,规定此种情形下,实施非法行为的受益人丧失受益权,但保险公司不因此免除保险责任,被保险人的利益仍然受到保护。如果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简单地借用以前的案例,又没有根据新《保险法》对原有的分析结论作出解释或补充,很容易误导学生。

5.案例应当具有导向性。中国保险市场主体的无序竞争仍然较严重,国民的保险意识也还不强,关于保险的各种纠纷大量存在。在案例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选择反面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从帮助学生理解的角度来说,这无可厚非,然而,过多地采用反面案例很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事实上,中国保险业由于起步较晚,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保险业的诚信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再加上社会公众对保险的认知比较欠缺,很多人对于保险还存在偏见甚至是反感。在案例教学中,反面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对保险业形成根深蒂固的成见,进而影响学生对保险业的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帮助学生理解保险学的基本原理,还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帮助他们理解保险的本质。

三、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应用心得

1.教学准备。教师在教学前的充分准备是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对于教学案例的内容以及案例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有充分的把握,对保险实务的发展变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有充分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于信息量丰富或者比较复杂的案例,教师应把选择好的案例在课前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他们熟悉案例内容,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发言要点,为教学讨论做好铺垫。

2.教学方式。对于保险学课程,教师应当强调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强调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放松理论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重在突出教学的目的与应用,而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不掌握理论就无法开展案例教学。保险学课程必须要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务性的学习。例如在讲述保险的基本原则时,案例中必然会涉及到保险利益、近因、推定全损等基本概念,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都不理解,教师很难组织案例分析。

3.教学讨论。案例教学的实质是开放、互动,强调学生的高度参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是保证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当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讨论主要在学生中进行,但教师绝不是旁观者,教师始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做到少而精。问题过于宽泛则学生的讨论比较散乱,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也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案例提问还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逐渐深入。第二,教师和学生要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并结合分组讨论、角色模拟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结合一些案例讲解保险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模拟的形式。第三,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开放式的讨论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第四,教师应当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力保讨论沿预期的方向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解答学生提出的疑点问题,并对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修正,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来。对于学生争论较大的问题,即使是一些社会敏感问题,教师也应认真分析,不能避重就轻,更不能不回答。第五,教师要把学生从对案例本身的讨论引导到对一般性问题的讨论,并归纳出一般性的理论观点或结论,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要点。阐明案例分析讨论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总结讨论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在此基础上指出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完成一份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重新审视案例的讨论过程和解决方案,学生对于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够加深理解。教师自身也应当总结本次讨论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收稿日期:2011-05-19

作者简介:郑玉华(1976-),男,湖北潜江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崔晓东(1972-),女,河南巩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宏庆.保险学案例教学模式初探[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0,(1).

[2]严继莹.保险学案例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

第7篇

一、确定多维性的教学目标

案例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对象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学案例向学生介绍过去的判例,是作为一种可模仿的范例来起作用的,并不要求学生如何自己去处理;工商管理案例则提供了认识、解决管理问题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一名管理者如何处理,以培养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因此,目标的明确是案例教学的前提[2]。

1.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带动理论教学。大学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持续的学习能力是理论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现代高校纷纷实行“多课少时”的做法,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全面灌输”的讲授,教师和学生都会疲于奔命,而案例教学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虽然是单一的、具体的,但造成问题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要用到的知识是全面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去了解案例环境,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在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巩固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觉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开课之前针对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布点”,从而实施“以点带面”的教学战略安排。

2.增强学生的实践感悟,体现工商管理教育的特性。案例教学是促使管理知识内化的有效手段,既符合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又紧扣管理学科的特点,具有传统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权变性,任何管理制度和方法都要在具体环境中结合具体的人和事来进行。因此大多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多的不是靠“学”,而是靠“悟”,实践感悟是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特性。而案例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的管理情境,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分析环境,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一步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的管理人生。

3.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提升管理潜质。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工商企业实务工作,又已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者潜质。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冒险精神及诚信品质等,在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而通过案例教学,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合作中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决策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日渐形成一定的管理者潜质。

二、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通常是指一个管理问题或管理决策的描述,提供有关存在问题及所需决策的各个事实与资料,再现管理者曾经面临的真实情景[3]。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一般不包含案例所提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没有思考或分析某一情况的“确切”方法,没有唯一的“最佳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提供给学生争论、问题、选择以及信息,并希望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适合的行动方案。每个案例往往最后需要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面对案例中描述的环境,我将怎么办?”因此,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几下问题。

1.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和关注学生的特点,针对成教生和硕士生,可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将知识内容融于案例中,而不必拘泥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针对本科生,教学应在强调知识内容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画龙点睛,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

2.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阅历。对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开设较早的基础类课程案例的选择应更多地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将基础打牢,如果过多地涉及其他知识内容则可能使学生很难深入分析下去。而对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则可以运用综合性案例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案例的选择应考虑国情。有人提出管理无国界,一段时间哈佛案例曾经成为工商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首选,但不考虑国情的管理往往是无效的,管理方法、手段的运用离不开社会环境,针对本国企业编写的本土化案例更能满足学生应对未来工作场景的需要,从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4.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内容的补充与调整。工商管理对象内容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工商管理案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能一个案例多年使用,一成不变,对于已有案例应不断地更新和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5.教师应主动编写工商管理类案例。相对而言,根据文献资料或实地调研、走访各类机构和组织而自己动手编写的案例更加具有针对性,编写的案例应将现实生活中各经济组织所遇到的市场营销、生产运行、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仓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以通俗易懂并引入入胜的语言,紧凑的结构,生动的情节形成故事描述出来,避免出现带有主观性色彩的评价。在案例编写中关键是搜集数据,可以通过查阅文件、档案资料,对编写对象的相关人员访谈,直接观察编写案例对象的运行状况。在选择数据搜集的方法时,编写者必须综合比较各种数据搜集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管理的不同流程和阶段进行选择。

三、强调教学过程的全员参与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全员参与、充分互动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1.教师应明确自身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知角色,而是可以局外第三人的角色评判案例,或以辅导员的角色推进案例的有序进行,或以智库的角色不断地答疑解惑,或以企业最高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居间协调内部的矛盾、冲突,也可以公司竞争者的角色寻找案例分析中的漏洞。

2.强调全员的参与,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案例教学应在学习型团队中进行,课下将教学班级划分为5~7个人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表明观点;课堂讨论时以学生作为发言主角,鼓励小组之间展开争辩,教师则营造讨论气氛、引领讨论话题、进行必要的点拨,师生之间相互启迪、共同思考、分享体会,通过脑力激荡共同感悟管理真谛;课后学生撰写案例分析体会,组长对每个组员的参与情况作出详细说明,作为评价成绩的依据。

3.案例教学处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可能会遇到节外生枝、偏离主题的情况。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方案的制定都需要一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如果忽视了这些条件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防止偏离主题。

四、强化案例教学的支撑和考核体系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与课程教学的整体变革密切相关,最为主要的即是支撑案例教学的硬件与软件环境以及完善的适合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

第8篇

[关键词] 创业式 实践教学法 管理学类课程

管理学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将现代管理实践引入到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实践教学普遍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ERP企业沙盘模拟演示型实验教学法、制作型实验教学法,校外实训基地参观法,但是效果却不是很好。基于此,我们应该完善我们的实践教学法,把创业式实践教学法渗透到管理学教学中,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以网上创业的方式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开店方式促进其对管理类课程的理解,这也是高校培养社会需要的管理类人才的最好方法。

一、创业式实践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创业式实践教学法,就是通过学生创办企业,演绎企业管理真实的场景,进入不同的管理角色,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一起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创业式实践教学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

二、创业式实践教学法与其他实践教学法优势比较

管理学类课程教学普遍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ERP企业沙盘模拟演示型实验教学法、制作型实验教学法,校外实训基地参观法。但以上各种教学方法都存在着不足之处,而创业式实践教学法可以弥补现存的各种方法的不足。

1.创业式实践教学法使管理学知识与管理实践有效结合,弥补了观摩式实践教学法缺乏实践动手性的不足。最大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把管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管理实践,从实践中升华、提高。而目前高校普遍运用的实践教学法是在毕业实习时开展,多以参观、座谈的形式展开,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管理实践,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很肤浅的感性认识。

创业式实践教学法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类知识的综合性演练。通过经营店铺可以有效地消化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让所学的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的东西更深刻,打下的基础更牢固,同时大学生也更加清楚学习的目的。最大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同学们可以在实践期间为以后的就业铺路。

2.创业式实践教学法弥补了案例分析教学法缺乏时效性的不足,从而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管理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管理学类的课程教师主要以专业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进行讲授,内容缺乏说服力,更缺乏时效性,而且优秀案例多是外国企业的管理经验,政策与文化与我国差距很大,同学们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3.与软件模拟操作企业管理的实践教学法相比,创业式实践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现实的商业环境。

对于管理类课程有些学校已经采用了实验室模拟软件的教学法,但实验的软件系统都很不完善,实验内容一般局限在模拟型实验阶段,通过模拟各种交易流程,只是让学生对整个交易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且,用于管理实验教学的商品化软件大多脱离因特网环境而独立存在,因此在虚拟环境中操作,缺少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缺乏与时俱进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因此,对于管理学类课程的教学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要通过创业实践来实际体验企业的运作情况,以保持与现实应用的同步。

三、创业式实践教学法的教学方式

1.选择以网上开店为主要创业环境

在网上选择实践环境十分容易操作,许多专业的C2C平台免费为个人用户提供店面,店主可以根据顾客的订单再去进货,不会因为库存而积压资金。因此网上开店这种创业方式是很适合作为实践教学法使用。

2.创业式实践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第一,根据学生特长,确定组织结构。以学生的基本班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分组(每组10人左右),确立总经理、营销部、财务部、信息部、采购部等部门,根据需求设立不同的职位。

第二,通过市场调查,确定经营方向。每组确立一个经营方向,例如从事日常生活用品经营、从事学习用品经营、从事网络游戏产品经营等。

第三,指导教师每周进行一次工作检查,帮助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进行实际开店时,不要太注重盈利,但是要教育学生把诚信放在第一位,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注重团队协作力。

第四,做好创业实践的工作日记,记录每天的工作体验,以及在实践中运用了哪些学过的专业知识,自己还有哪些不足需要继续努力。

第五,经验交流,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对各个小组的情况进行经验交流,这样可以向他人学习的同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也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成绩的评定更加公开化。

3.成绩评定

每一位同学的成绩主要有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整体上考察店面的运用情况来作为基准分,该项占总成绩的一半,这样可以更好的锻炼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努力把店铺经营好。第二部分是,通过每一位同学所负责的各工作的完成情况来给予评分,此项占总成绩的四分之一。最后一部分成绩是由团队成员之间给予相互评判,包括团队合作、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分,此项占总成绩的四分之一。

创业式实践教学法是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要恰当指导,在指导过程中不要影响和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让创业式实践教学法来使管理学类课程更加生动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

1采取日常考试累积法进行课程成绩评定

1)开卷考试:考试中允许学生带教科书和笔记本进考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考虑到采用开卷考试,出题的原则作了适当的调整,绝大部分题目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所学过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如已理解和掌握,不用翻书,稍事思考就能找出正确答案,否则即使翻书、看笔记也无法直接找到答案。例如,在“氨基酸代谢”一章,有一道这样的题目:与S-腺苷甲硫氨酸无关的反应有:A.肌酸的生成;B.胆碱的生成;C.多胺的生成;D.尿素的生成;E.肾上腺素的生成,选项中所列反应,除去尿素的生成,其他都与S-腺苷甲硫氨酸有关。而上述相关反应,分别在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章节中学到过,但需要同学们自己进行归纳。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更多地通过理解去掌握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2)计算机模拟考试:学习若干章节后,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到计算机上抽题测试。测试是在师生之间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实行的免监法,在充分的诚信品质教育培养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觉作答,使学生的发挥达到最佳,也对学生的综合道德品质培养和主动学习的态度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免监考的目的在于建设良好的学风[5]。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要求平等和受到尊重与信任,渴望拥有自[6]。最有力量的学校管理者不是那些只会行使行政权力人,而是那些善于尊重人、相信人的人[7]。免监考,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更大的责任、具有更大的自,从而也更有力地调动了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2采用大班案例讨论课考核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个患病的机体来讲,同时存在着机能、形态和代谢方面的改变。案例分析是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8]。如女性较为注意自己的形体,关注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比例正常,有些女性刻意减少饮食量以保持身材苗条,有的女性由于过度减少进食量而出现低血糖的现象。教师授课时首先提出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这个现象,引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再分析糖代谢的内容,最后回到案例本身,使学生既学到了糖代谢的相关基础知识,又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及临床实践中,为将来的临床课程学习打下基础[9]。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特别注重案例与生化知识点的相关性及相互联系。例如:我们选择糖尿病的病例,讲解了糖代谢中血糖的来源及去路,与学生一起分析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不仅讲解了糖代谢,同时还与脂代谢途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生化各章节内容从纵向到横向结合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请学生先分析,教师参与讨论,及时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种有效的、主动的学习方式。同时建立起案例讨论成绩评定方法以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大班病例讨论成绩由病例讨论课现场讨论各班成绩(70%)和个人成绩(30%)组成。其中讨论课现场讨论成绩由教师及学委组织的答辩委员会评出;而个人成绩则根据每人准备工作多少、答辩参加状况、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由学委组织学生评分。案例式教学考核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10]。

3采用论文综述撰写与答辩方法考核创新能力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是发展较快的学科,很多知识来源于科研实践[11]。因此,在生物化学第二课堂中尝试评定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方法。具体来说本门课成绩分为综述和答辩两部分,由老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其评定。其中学生们根据老师讲课内容选择感兴趣的题目,查阅文献资料完成的论文综述占成绩的60%,根据综述的学术水平、新颖性、综述形式等方面内容进行评定。对综述的讲解与答辩占成绩的40%。按照对综述内容的熟悉程度、答辩的表达方式、课件制作水平、对老师、同学提问的答辩情况分别进行评分。多数学生论文报告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回答问题也较为准确。综上所述,以培养诚信素质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形式多样的生物化学全程素质考核系统,能够更公平的评价学生,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这种生物化学全程素质考核方法符合“临床专业认证”的考核要求,做到了“学业成绩评定必须针对教育目标;主张平时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提倡使用跨学科整合的试题;强调采用现代技术、先进客观的方法”[12],为今后提高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作者:文朝阳 王雅梅 杨晓梅 侯燕芝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诚信教育;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运行中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必须从社会经济和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大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传统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忽略了诚信教育,本文对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为提升我国财务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1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是否具有较强的诚信意识,对企业健康发展、高效运行等都具有直接影响。[1]然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诚信意识,应从高校教育阶段开始,在教学中努力通过理论、实践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确保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能够应用自身的诚信意识,高质量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2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为诚信教育营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刻的认知,并利用诚信教育,更加高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财务管理诚信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树立坚定的信念,积极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诚信教育能够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保障。

1.3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企业运行中,通常采用分离经营权和所有权的方式,而企业经营中是否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内部管理水平具有紧密联系,财务管理就是关键影响因素之一。[2]将诚信教育融入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时,制订更加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大对投资人利益的保护力度,最终能够为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1.4有助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理念。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部分企业存在财务信息失真和财务管理质量低下等特点,对市场经济环境稳定性造成了威胁,同时这也违背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因此将诚信教育同财务管理教学进行融合,能够有效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为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2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实施诚信教育的途径

2.1优化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是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必须努力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将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同道德教育进行融合,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够提升诚信教育质量,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诚信的重要性等产生深刻认知。同时还应将法制教育同财务管理教学进行紧密融合,注重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以及后期工作中,树立依法理财的观念,坚持不徇私情的职业信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实践教学进行充分的应用,通过引入犯罪案例,促使学生对相关的法律条文和规定产生深刻理解,并意识到违反法律法规展开财务管理工作的后果,促使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诚信和法律意识。

2.2聘请企业财务人员展开诚信教育

高校应同当地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定期来校为学生分享工作心得,并分享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这种全新的诚信教育模式,能够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学生可以从专业财务管理人员身上学习到职业道德和素养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对诚信产生深刻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前,就对财务管理工作环境、需要面对的诚信问题等进行了解,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能够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因此聘请企业财务人员展开诚信教育,更加具有说服力和趣味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通过亲身经历对诚信重要性进行讲解,能够提升相关案例的吸引力,生动的描述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抵御利益诱惑,高效展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另外,高校在将诚信教育同企业财务管理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职业道德专题讨论会的利用,促使诚信教育工作得以高效落实。例如,在辩论赛的过程中,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诚信知识学习中来,并通过独立思考和搜集资料,对财务管理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这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诚实守信品格进行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措施。

2.3对诚信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还应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实训教学中,应在有效考核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将道德素质列为学生总体考核内容当中,引导学生灵活面对诚信与市场经济环境之间的冲突,并坚持自身的职业道德。例如,在会计类实训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充当不同的企业角色和工作岗位,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的检验,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做事态度进行观察和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并在这一环境中学会坚持诚信。

2.4重视校园诚信环境建设

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要想高效展开诚信教育,营建良好的诚信环境是关键。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诚信演讲比赛、诚信签名活动和诚信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从整体上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学习环境。学生在长期学习中,会不断受到感染和熏陶,最终形成良好的诚信品格。同时,高校财务管理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小事做起,随时随地地对学生展开诚信教育,从多个角度出发展开诚信教育,能够有效提升诚信教育水平。

3结论

面对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高校在积极展开财务管理教学时,应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深入落实诚信教育,提升财务管理人才的法律意识和内在道德修养,这不仅是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建军,张超,吴晋,等.面向学生群体的高校诚信教育影响因素研究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5(15):11-14,15.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高职教育;会计

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诚信与否的重要体现。研究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找出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一般认为,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会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本职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承认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社会价值。要求会计人员热爱本职工作,有责任心,做到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兢兢业业,严于律己。

2.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微观决策,而且关系到宏观决策。因此,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完整、准确、如实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情况。

3.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关守口,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4.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要求会计人员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敢于抵制揭发各种损公肥私的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大胆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及企业的规章制度。

5.精通业务,提高技能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内涵十分丰富,知识面也相当宽广,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理论、会计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不断进取,提高业务水平。

6.参与管理,强化服务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钻研相关业务,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参与单位的预测和决策,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二、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专业人才,满足了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在高职会计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过强,远离学生生活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无非是以下几种:一是开设马列思想类课程;二是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的日常教诲。

2.法制教育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我国会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法律课来完成的。从公共基础课中的法律基础到专业类的经济法、商法等,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内容晦涩,不易理解,与会计工作距离遥远,而且连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法科目应考的内容都函盖不全,再加之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更使学生见了法律就皱眉头,提不起学习兴趣。

3.会计专业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目前会计高等职业教育中更偏重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形成的大多是证证结合的考核标准,即毕业证与从业资格证挂钩。因此,致使很多学生在心里都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点:只要专业课学好了,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岂不知对于一个称职的会计人员而言,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职业道德修养更重要。

三、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1.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专业教学的始终平时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在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实习的过程中,都要以诚信为本,自己独立完成,将诚信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的始终。

2.开展会计职业道德专题教育活动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开展会计职业道德专题的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通过参加活动会积极地参与到会计知识的学习中,尤其是对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案例,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查找资料。创建会计文化氛围,在环境中熏陶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结合校园文化节、校园学生活动等,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道德专题讲座,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说服力。

3.以案例教学法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将那些滥用权力,恣意妄为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造成的危害及防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违背会计职业道德所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以警示和教育学生,在将来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坚持正义与诚信。

4.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学生诚信意识为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应突破传统考试题型与题目,适当增加职业判断和案例分析题型的比重,尤其是针对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题目,让学生指出并更正案例中的错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总之,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加强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学校发展乃至会计事业发展的大事,做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王书娟 单位: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式

当前国内高校会计类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不系统、不规范、效果不显著的状况,主要是课堂教学、校园文化、道德实践和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诚信教育体系,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和研究。科学构建以诚信教育课程渗透为主导、以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为主题、以校外道德实践活动为主体、以信用评估体系建设为主线的“四主”教育模式,将有效促进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诚信教育课程渗透为主导

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限制,现行利用课堂途径采取的措施对培养学生诚信教育观念发挥的作用不够。高校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层次的会计人才,也是国家会计队伍预备人员的培训基地。诚信对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尤为重要,是否诚信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前提条件。事实上,诚信已成为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从业之基。因此,加强对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当前国内高校课堂教学中会计诚信教育通常都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之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和案例分析,使得具有特殊性的会计诚信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显得过于简单,案例不够鲜活;在教学方法上常以教师讲授为主,显得单调死板,学生兴趣不浓。高校要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会计专业大学生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向上、勤奋工作、团结一致,具有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以下方式渗透诚信教育:一是出版发行《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概论》《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案例选编》等自编教材,并纳入会计专业大学生的教学计划,设置相应的学分;二是采取课堂讲解、案例剖析、课堂讨论、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兴趣;三是将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贯穿于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中;四是教师要善于将财会专业知识讲授与会计诚信教育结合起来,在课程讲解中引导学生正确思辨会计诚信,强化会计法规及职业道德观念。

二、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为主题

当前大学校园中,学生在科研学术道德建设、学生助学贷款还款、学生诚信考试和学生求职就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诚信问题。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教育质量,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让诚信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始终,让守诚信的思想和观念融入大学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校园诚信文化氛围对于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诚信行为的养成有着较大的影响,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十分缺乏针对性较强的诚信文化教育活动。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诚信文化建设,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诚信文化活动。可以分校院班三个层次,举办以诚信文化为主题的党团支部生活、主题班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以及相声、小品、话剧、书法、绘画和征文活动,开展“学生助学贷款还款诚信承诺”和“求职就业承诺”签名活动,使会计专业大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操守,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观。二是全力营造诚信文化氛围。校园的诚信文化氛围对培养会计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有良好的影响。既要传播正能量,表彰诚信行为,打造诚信典型,谴责造假行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的诚信道德,使学生在良好的诚信氛围中受到触动。也可以在会计专业学生考试时全面推行“无人监考”,让学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依靠自律参加考试,让他们在经历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升华。三是努力做好诚信舆论宣传。要利用好标语、校报、海报、横幅、简报、展板等纸介媒体,诚信教育专题网页、网站等网络媒体和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宣传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身边的诚信典型,营造浓郁的诚信氛围,让诚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三、校外道德实践活动为主体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校外道德实践活动结合不紧密,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认知与道德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校外道德实践活动对于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行为的养成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内化学生的诚信认知与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至关重要。高校应重视会计专业大学生校外道德实践活动,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做精一批诚信教育基地。注重校企地三方合作,共同签订和建立一批以银行、证券机构、企业为主的诚信教育基地,让学生结合实际工作深刻理解会计工作涉及的诚信问题,让学生在教育见习、专业实习、生产实践等各种社会实践环节中,将会计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行动,在实践行动中践行诚信教育。二是做好一批诚信教育典型。坚持“用身边的人影响学生,用身边的事教育学生”的原则,树立一批“诚实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正面诚信教育典型,让会计专业大学生学有榜样,多吸收正能量,达到示范引导的作用;同时,适时、适当地引用一些反面的典型案例,提醒大学生规范会计行为,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三是做强一批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邀请一批专家学者言传身教。学校可经常邀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企业高级会计师等行业专家到校学生中座谈、交流和举办讲座等,引导会计专业大学生树立会计诚信意识并自觉化为行动。另一方面,组织会计专业大学生旁听检察院、法院有关经济案件的审理,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反思来加强对诚信行为的理解。会计专业大学生唯有亲身参与校外道德实践活动,且不断地总结、反思和提高,才能深刻理解与体会到会计诚信的内涵,从而自觉地按照会计诚信原则从事会计实践活动。

四、信用评估体系建设为主线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缺乏奖惩与约束监督机制,学生的日常表现没有与学生诚信行为有机结合,导致学生道德教育与诚信教育脱钩。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教育质量,使其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形成自律,必须要有刚性措施,即建立一套大学生信用评估体系。目前我们面对的都是“90后”“95后”,“网络”已经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无处不在,学生无时不网。大学校园人际关系既简单又复杂,学生中不诚信的行为时有发生。高校要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下会计专业大学生信用评估体系建设,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行为。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可以在学生工作部设立学生信用评估办公室。专门负责学生日常诚信教育、管理、评价、监督和奖惩工作。二是建立诚信行为记实登记表并实行公示制度。将每个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全面、及时、准确记录,详细地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并将该表装入学生档案。大力表彰讲诚信的集体和个人,严厉批评不诚信的恶劣行为,提高诚信档案的影响力,从而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三是可以将信用评估结果与评优评奖和就业挂钩。一方面,学生入党、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各类各级奖学金或助学金评定、生源地助学贷款均要看在校期间信用状况,优先评定讲诚信的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另一方面,把个人诚信档案当作学生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并在毕业求职时提供给用人单位。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和焦点。只有科学构建“四主”诚信教育模式,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章雁,姚静.高校多维会计诚信教育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2).

[2]谢爱萍,游明忠.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多维诚信教育[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3]何军峰,黄红球.试论新形势下加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4]张筱璐.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