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病原生物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

时间:2023-06-12 14:47:23

病原生物学实验

第1篇

由于细菌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需要过夜,所以病原生物学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不能一次完成,而是分为几次,其中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需要3次才能完成,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需要4次才能完成,前后持续一到两周的时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每次实验课只是被动地按照任课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的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2007级本科临床、麻醉、预防和全科专业开始,我们在不改变实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通过统筹合理安排,在这两个实验项目之前先进行4个学时的化脓性球菌感染和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临床医生的角色,课堂上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医学常识分析病例,解决如何进行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问题。通过两次病例讨论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程序,再接下来进行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这两个实验项目时,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明确每次实验课的目的和内容。病例讨论课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医学生丰富相关的医学知识。

2实验项目的整合

本科临床、麻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共计36学时,2009年将2007级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整合为16次。实验项目及主要内容和排序如下。第1次(4学时):微生物学实验注意事项、消毒灭菌、细菌的培养方法、自然界细菌分布的检测、紫外线杀菌试验和细菌的生化反应;第2次(4学时):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油浸镜使用方法、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的观察;第3次(2学时):化脓性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4次(2学时):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5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一)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一);第6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二)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二);第7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三)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三);第8次(2学时):肠道杆菌分离鉴定(四)、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一);第9次(2学时):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二);第10次(2学时):综述及实验设计展示及总结;第11次(2学时):线虫(一);第12次(2学时):线虫(二);第13次(2学时):吸虫(一);第14次(2学时):吸虫(二);第15次(2学时):绦虫;第16次(2学时):其他寄生虫及食源性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决定将2011级临床、麻醉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和排序进行再次整合。将原来2次病例讨论课,即第3次课和第4次课合并为1次4学时病例讨论课;12h的寄生虫学实验课,即第11,12,13,14,15,16次并为3次4学时;第9次和第10次合并为1次4学时。调整后的实验课学时数并没有改变,但由原来的16次合并为11次。整合后的实验课运行起来更加流畅和系统,每次实验课的主题更加鲜明,更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掌握,同时也降低了实验课教学的难度。

3实验项目的完善

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是医学微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实验,能够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对病原体分离鉴定程序的认识和理解。其主要的过程如下:样本接种鸡胚,培养3d;3d后吸取尿囊液通过血凝实验检测是否有病毒增殖及其滴度;通过血凝抑制实验检测病毒的型别和滴度。以往的实验中,血凝抑制实验一直由教师做标本给学生进行示教,学生自己并不动手操作。由于血凝抑制实验中需要设置病毒、血清、红细胞等对照,又要配置4个单位病毒液,血清还要进行倍比稀释,实验操作复杂,实验原理也是难点,学生若不亲自操作,大多一知半解,实验效果不佳。因此从2011级本科临床、检验专业开始,对血凝抑制实验进一步完善,由教师示教变为学生自己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流感病毒分离鉴定的理解更加透彻,加强了对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往在该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教师授课也更加容易。

4开放实验室活动的开展

自2009年(2007级学生),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开始进行开放实验室活动,实验项目逐渐从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寄生虫学标本检查更新到目前的培养基的制作及消毒灭菌和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等项目。培养基制作及消毒灭菌项目正好与实验课项目细菌的培养方法衔接,使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加强了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无菌观念,也为后续实验打下了基础。项目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的实验标本采自学生自身,使病原生物学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该实验项目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实验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5创新实验的开展

针对本科临床1-8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的特点,从2007级学生开始在临床1-8班布置有关于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某一知识点的综述写作任务。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组内自行安排各自任务,各小组要在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最后一堂实验课上形成一份纸版的综述报告和一份PPT演示文稿,在实验室进行展示,任课教师作简短总结。课后挑选内容丰富、深刻、能反映某一领域最新进展,并能提出自己见解的水平较高的综述推荐到校报发表。学生对命题综述的写作积极性很高,普遍反映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综述的写作任务,不仅掌握了相关内容的前沿知识,还学习了查阅文献方法,加强了写作能力,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

6实验课考核方案的修订

第2篇

论文摘要:为了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包含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2门相关学科,是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川。实验课是病原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这们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的现象。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切的体会到只有强化病原生物学实验课各个环节,采用经典与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与现代并用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实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单调的演示验证性实验。逐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作风

每次实验课前,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有菌观念”,养成“无菌操作”的良好习惯。及时纠正错误,规范实验操作,实验课上一定要强调“眼见为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强调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实验报告中抄袭实验讲义,编造实验结果,不讲求实事求是的现象要予以严肃批评教育,同时也和未获得预期结果的学生一起探讨原因,营造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在实验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精敬业的医学职业道德,为以后科研及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强化技能训练

实践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将能力培养和态度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等。对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精细动作,细致的观察力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都极为重要。通常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涉及实验设计、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报告书写等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 1明确实验目的首先向学生阐述实验目的,鼓励其亲自动手,独立操作。

4. 2将社会实践融人到实验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常见病原性疾病的实验诊断方法进行相关实验诊断和检测。如学生应用透明胶带法自行检查蠕形蜡感染;应用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蠕虫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对自身血清中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原、抗体进行检测。因为这些实验都是检测自己的感染情况,所以学生实验操作都非常认真,实验过程中既掌握了操作技术,又深刻体会了实验技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极大地激发了实验兴趣。

4. 3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对部分需要多人共同完成的实验,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实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多媒体突破了微观限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学内容,将不易单纯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抽象复杂的理论直观地表现出来,变抽象思维为形象认识,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病原生物学实验有一些内容以模式图和实物标本难以展示,应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验兴趣。比如在讲解用悬滴法进行细菌的动力测定时,学生经常无法找到正确的视野,除了显微镜使用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学生对细菌运动没有直观的认识。为此,我们特意制作了常见细菌的动力学观察视频资料,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对细菌的运动和显微镜的使用便有了初步的认识,操作和观察效率大为提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

6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

第3篇

【关键词】PBL教学法;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57-01

P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 教学法,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 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1],倡导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思考能力。正是由于PBL教学法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2],增强了学生科研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从而目前正积极地在医学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但PBL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学的运用还比较少,本文就此做初步探讨。

一 、重视教师的教学角色

PBL教学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自学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学习者,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角色。

1.1 强调教师是促进者 :在PBL 教学法中教师是学生自学的促进者。实验教学中教师不直接将实验的结果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促进学生运用科研和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尽力做到:首先,旁观学生的实验和讨论,考虑下一步的指导;其次,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再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严格遵守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纪律,尤其要注意生物安全,与同学沟通合作。

1.2 强调教师是指导者: 在PBL教学法中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实验前的问题讨论常常没有结果,此时,教师不告诉原因和结果,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操作并得结果。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讨论未解决的问题或新问题。课后做出实验报告,或写出小综述或小论文。对还未解决的问题,可再利用课后时间,在教师恰当的提示和指导下查阅资料解决。教师要充分利用讨论中的提问、讨论结束后的点评,引导学生向教学目标开展活动,要注意方向性和开放性的结合,遵循自主性和探索性原则。

1.3 强调教师是学习者: 在PBL 教学法中教师也是学习者。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学由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组成,教学内容相当广泛,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熟悉多学科知识(例如药理学、生理学等),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能力;要求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此外,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素质,运用于学生实验。这些都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验技术以适应教学的需要[3]。

二 、 重视学生的学习角色

PBL 教学法中,学生不只是学习者,而且是合作者和研究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角色。

2.1 强调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 : PBL 教学法要求学生的学习具有探索性、主动性。课前,教师将下次实验的内容、重点及相关问题告知学生,课后学生自学。学生通过讨论、查资料等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预习时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问题的探寻由盲目变为有目的。这种主动探索使学生逐渐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和思考者,做到学、思、行的有效结合。

2.2 强调学生的学习具有合作性: PBL教学法要求学生学习具有参与性。实验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寻和解决问题,相互交流沟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还能促进学生发展良好人际关系,为将来更好地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作奠基。

2.3 强调学生的学习具有研究性 :PBL教学法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各种活动[ 4 ],这与科研相类似,只是学生的研究更多地表现了探究的兴趣与过程。实验时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探求实验意义,通过实验学习,了解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了科学地探索问题,发展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了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 PBL 的实施方案

3.1 合理的问题设计 : 问题设计是 PBL教学的核心问题,包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和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通常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具体的,是对教师问题的细化,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解决。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均是PBL教学的核心环节。问题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讨论的方向及获得的知识量,好的问题设计既要符合实验内容,又要近贴生活实际,才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只有在课前清楚实验内容、目的、原理及步骤,才能在PBL教学中体验出带着问题学习的重要性;只有熟练掌握了知识,才会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医学微生物学实验"革兰染色",4步骤,认真操作每步,否则会出现结果不理想或误差:G的球菌镜下是红色球菌,或G?的大肠杆菌镜下是紫色的杆菌,结果相反,为什么?这就提出了问题。又如人体寄生虫学实验中"粪检自查虫卵",可以提问:你粪便中有寄生虫卵吗?粪便中可查到哪些寄生虫卵?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哪些?如何防治肠道寄生虫病?再如医学免疫学实验"凝集反应",可以提问:车祸外伤后,ABO血型不符的个体之间交叉输血可能出现什么后果?为什么?如何简单地查得自己的血型?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取材于生活,又贴近临床,自然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3.2 实施过程: 基本程序如下:①课前老师提出问题;②学生自学搜集资料,利用教材、参考书、 网络(PubMed,电子期刊数据库等)等,获得相关知识;③学生交流与讨论,组长主持,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其他组学生补充,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仔细旁听;④讨论完毕,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最后老师总结与启发,给予正确评价,指出讨论中未意识到的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四、 PBL 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学运用PBL比较少,无现成教材,总的教学质量较难控制,学生课堂讨论积极性不够,耗时较多[5],师生比例,图书馆等教学资源的运转状况,PBL问题的构建,相应评价体系的缺乏等,都有待于进一步解决[6]。

总之,PBL教学方法的运用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要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而获得理想的教学质量,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积极配合,群策群力是能够圆满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杨海莲.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基础生物化学研究性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6 (2) :35-36 .

[2]肖海鹏, 韩建民, 陈琼珠, 等. 临床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85286.

[3]全芯. PBL 教学法在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5( 8) : 636- 7.

[4]Oda Y,Koizumi S. Status of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at Saga Medical School 5 years after introducing PBL[J ]. Kaohsiung J MedSci,2008,24(3 Suppl): S46- S53.

第4篇

[关键词]积极性;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265-01

根据目前中专学生的状况,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存在许多困难。首先,现在的中专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是一些考不上高中的后进生或是已脱离学校教育数年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与自信;其二,中专生没有升学的压力,也就缺少了学习的动力;其三对基础课普遍不够重视,基础课实验教学更是认为可有可无。这些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观念有关,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转变观念是关键问题,我在十几年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实验教学(以下简称病免学实验教学)中总结出一些方法,与各位同行共勉。

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基础

1.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教师的“为人师表”,自己要起到表率作用,不仅在学识上,而且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使学生心悦诚服。通过学识、人格方面吸引学生,同时要关心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与学生沟通并及时解决实验时遇到的困难。只有付出自己的爱心,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1.2 处于中专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较强,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常常会激化矛盾,使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既影响师生关系,更影响教学效果。应常规管理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对违反实践操作的行为不只是简单地批评和教育,而是要求学生认识到错误,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与素质教育接轨。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下转267页)

(上接265页)在许多学生眼里是属于枯燥无味并听不懂的,在学习时困难重重,所以,理论课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但实验操作能验证理论,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起搭桥作用,所以应按教学大纲计划实验个数,并积极设计实验,在每一次的实验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多动手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

一些学生认为病免学基础实验只是专业基础实验课,在今后的工作中很少用得到,没有必要在这上面耗费精力。学生的偏科思想影响到教学质量提高,因此,端正的学习态度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让学生明确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实践是理论知识的延伸,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断更新,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

4 制订实验教学目标

对学生实验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做实验。有了具体的实验教学目标,学生实验时才有矩可循。教学目标制订应以掌握操作的正确方法和要领为起点,在不同阶段,提出的目标应有所不同,循序渐进、配合实习进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稳步前进,不急于求成。例如:实验原理、目的、步骤、结果和实验报告书写等,逐步示范、分析并直接求教操作过程,养成按一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的习惯,以后的实验就不再这样,而是逐步引导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和内容的基础上,自己独立或分小组按教学要求设计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分析实验结果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养。

5 督促学生预习

预习是保证学生的学习成为良性循环的关键。为了保证授课的效率,应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对于自觉性较差的中专学生来说,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们可以采取上课提问、记平时成绩等手段,督促学生做好预习。

6 总结讲评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情况进行总结讲评,使学生了解自己在训练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发现不足就可以立即改进,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相互比较,增加竞争意识,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7 加强课外学习环境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做完某个实验后“意犹未尽”,然而,受制于常规教学安排,学生们不得不失去再实践、再认识和再发展的机会,这同样也是教师的遗憾。如寄生虫学实验里“线虫纲虫卵检查方法”,很多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并分辨出新鲜粪便中的各种虫卵。通过有计划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课余时间也可进行实验,提供第二课堂阵地,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或教学大纲中的实验要求自行设计验证性和探索性实验,同时为学生创造了积极的专业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5篇

关键词:植物病理;研究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173-03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lant pathology research in which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were widely applied was from macro to micro in recent years.Therefore,teaching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on plant diseases course needs reorder and appropriate readjustment.The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instructional link on theory,experiment and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resting of study and establish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apac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Key words:Plant pathology;Research methods;Teaching reform

《植病研究方法》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植物病理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必备的工具书〔1、2〕。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植病研究方法》是继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之后开设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植物病理学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夯实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兴趣。本课程重点讲解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是偏重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教学的课程类型。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该课程在传统课程讲授的基础上,应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基础上,能学到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方法,以适应植物病理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为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3〕。因此,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多年植物病理学教学经验和植物病害30多年科研工作积累,对《植病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几个轮回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自已的认识和体会进行总结,仅供同仁参考。

1 调整、完善教学内容

1.1 调整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点 方中达先生编著的《植病研究方法》及董汉松教授主编的《植病研究法》一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教科书和植物病理研究人员的研究著作。其内容包括:植物病理学通用技术、植物病原物的研究方法、植物病害调查和资料的收集、植物病害试验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的整理与技术报告等,涉及了大量的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4-5〕。按照《植病研究方法》教学大纲要求:理论教学18课时,实验教学 20课时。为了保质保量完成38课时的教学任务,必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精细组织并有序按排。按着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2015版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要求,理论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重点讲授植物病理学通用技术、文献查阅和科技论文写作、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的背景和原理、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技术等内容;实验课部分则以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及董汉松主编的《植病研究法》为指南,经过教研组反复讨论编制了11个有代表性的实验,即植物病原真菌分离培养和保存方法、植物病原真菌病害的接种技术、植物病原真菌单孢分离和孢子显微测定方法,植物病原菌分离培养和数量测定、植物病原细菌的接种技术,植物病原物致病性测定方法,植物病害发生调查和记载方法、植物病害的产量损失估计,植物寄生线虫的采集和分离与形态观察、植物病毒的接种与传染等。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同类内容相关实验进行有序整合,为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学时,实验环节要紧紧相扣。将多个独立的实验进行合理的衔接和贯穿起来,达到了既完成了每个独立的实验又体现了整体优化的效果。在进行植物病原真菌病害调查、病原菌分离培养和接种鉴定实验时,可结合同一时期发生的细菌病害来进行。比如,将大豆灰斑病菌分离与培养、病原菌接种、病害调查和大豆细菌性叶斑病菌分离培养和病原细菌接种等多个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实验时播种一个批次的大豆苗子即可以用于几个实验上。大豆灰斑病菌接种后10d就可以调查,而细菌性叶斑病在其之后调查,在菌源分离上将植物病原细菌分离培养与接种安排在第一周,植物病原真菌分离培养与接种安排在第二周。这样就能将各自看似独立的实验连接在一起,并能掌握各实验间的联系性,同时缩短了实验的时间,增加实验课的工作效率,并且还模仿了生产实际中多种病害的调查研究方法。

1.2 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课程中增加了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内容。伴随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病理学也必须紧跟学科前沿发展,进行微观方面的研究,使植物病理学许多的宏观研究方法带有分子生物学的色彩。比如,用的最多的植物病原物的鉴定,就可以借助于遗传(基因)多态性、核酸DNA一级结构测定。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传统的植物病理学相结合,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就可以更快速准确地鉴定植物病原物了。在多年的课程教学中并没有体现,但在现代植物病害研究中广范的应用。为了提升植物病理学研究的水平。比如,在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增加了PCR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安排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和检测及植物转基因技术等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更有信心,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多数学生匀能掌握基因组DNA提取、核酸电泳、蛋白质电泳等分子植物病理学技术的基本操作。特别对考研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1.3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引进科研成果 在《植病研究方法》课程的理论学习中,笔者根据自已30多年从事农作物病害研究的经历和实践进行实例教学,把多年来获得的有价值成果进行整理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先把主要农作物重要病害的特点用图表的形式介绍,直观易懂。再按病原物大类进行分类,如在农业生产上由菌物引致的病害种类最多,所以要按亚门、属和种的特点进行划分;由原核生物(以细菌为代表的)引致的病害按属和种的特点进行划分。农作物病害各论学习时,先用实物标本、照片介绍病害病状和病症,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识。主要的农作物病害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如在讲授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害种类时,重点讲大豆灰斑病和大豆疫霉病,因为这是近年来发生比较重的两类病害,重点讲此类病害对黑龙江大豆生产危害和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要有理论讲授的升华,如病原菌致病性消长的变化和抗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优秀抗病基因的挖掘和优良抗病资源鉴定、评价及利用。综合防治方面重点绍介抗病品种的作用和合理用药防治的经验和措施。学生听完课后,对植物病理学科又有了新的认识。该学科不仅仅是含有理论方面的知识,还有重要的实验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同时还更深入的认识到了该学科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样的讲授学生不但课堂听的认真,课后还能主动思考并和老师探讨相关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 《植病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其中一部分重点内容为:由生物病原引致的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害的发生发展、田间病情消长变化调查方法和诊断技术,这方面内容通过实践性教学效果会更好。结合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我们组织学生在作物病害发生季节去田间实际观察各种病害发生所表现的症状,现场面对面教学,让学生掌握植物病害识别要点和诊断技术。讲授植物病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菌体计数方法时结合操作在实验室进行,分小组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完成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理研究方法中的广泛应用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特别要加强对植物病原物的分子诊断技术的学习,使对病原物的诊断更科学、更准确。体现了植物病理研究法(专业必修课)理论和实验、实践并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往验证性实验偏多的局面,提高了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不但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操作技能,还要掌握综合的、跨学科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如综合性实验设计中,把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方法、真菌病害人工接种方法、真菌病害潜育期观察方法及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品种抗病性鉴定方法等实验结合在一起。这组综合性大实验,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和各自的实验要求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统一按排并全程规划实验方案,形成一个整体的大实验,确定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不但节省了时间,还节省了实验耗材和用品,而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组大实验另外一个重点是实验数据的分析,要求每个实验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要统一整理并仔细分析,最终撰写实验报告。其次教师在实验全过程中要和学生在一起,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结束后进行总结并对实验报告给予点评。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的改革既要考虑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又要兼顾学生个性化才能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互动教学,营造和谐的严谨而又活跃的教学氛围。具体做法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录像资料实物照片及实物标本,从多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病害实物标本和病状、病征照片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打下良好基础。积极引入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方式,不断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7〕。

教学方法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提倡学生自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可划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要有一名学生负责,在实验完成后,每组负责同学代表本M给全体同学和教师汇报实验操做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讲解。最后,教师再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讲解,并对实验过程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总结。这就要求每位学生不仅要自己学好操作技能,还要把实验过程和关键环节讲清楚,真正实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不仅“教”有难度了,同时“学”也有深度了,但是起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观。近3a,我们有些学生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等相应专业深造学习,在他们的复试中,植病研究法有些实验内容仍记忆尤新,达到了学有所用的效果。

2.2 开放实验室,锻炼动手能力 《植病研究方法》课有一些实验是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学生们根据自已的时间安排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完成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有专门的老师进行实验室管理。学院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实验的前提下,教学实验室对本科学生全天开放,鼓励更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践活动,提高独立的动手能力,发挥创造精神。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开放了空间,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技能的灵活应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3 课后留思考题 课后留思考题的作用是巩固学过的知识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植病研究方法》的教学中,每一次理论课后都要留给学生2~3个问题,主要是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拓展知识面带有发挥性的问题。通过几个轮回的过程,多数学生能够独立的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收获很大。

3 改革考试考查方法

3.1 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定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将植物病理研究法理论课程知识点和实验、实践技能掌握程度归纳总结成不同类型的题型。期末考试题有50%的内容是源于实验、实践的内容,只不过以多样化的题型体现出来,体现了基础理论和技能操作相结合,在平时的成绩中主要以实验部分计分,另外加上出勤和课堂表现及创新能力方面。改革使课程考试考查更加客观、合理,对学生业务素质培养,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3.2 考试是一种教育的测量手段 考是对该门课程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检查,是“教”与“学”的结果体现,是一种教育的测量手段,更是对教师教学成绩的反馈。科学、合理的考试对教学可以起到积极的提升作用,同时也会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其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3.3 注重试卷环节 试卷的分析和点评非常重要,首先要看是否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出题,试题的覆盖面及重、难点问题是否体现,覆盖课程各章节的比例是否合理;其次,要看试题的灵活性和主、客观题的比例;第三,要对考试成绩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平时成绩来分析各分数段的人数落位情况,对不及格的和70分以下的学生成绩进行重点剖析,认真找出原因,如果是学生本身问题,分析是本次考试失误还是平时掌握的就不牢固,如果是老师出题问题,分析是试题难度大还是试卷组合出现偏差,以便下次出题时要注意避免。

4 结语

《植病研究方法》是以普通植物病理学知识为基础,以农业植物病理学各论为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致病机理以及综合治理的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实践操作性的学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目前正在实施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植病研究方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是比较合理的,体现出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都有显著的提高;体现出教师主动性的教学意识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使得基本概念和原理更易掌握,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对培养理论联系实践,既动脑又动手综合素质高的创新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董汉松.植病研究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张金兴.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以创业典型案例为视角[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25-128.

[4]张俊华,张艳菊,李永刚,等.加强植物病理学实验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73-75.

[5]高智谋,陈方新,昊慧平,等.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5(3):53-54.

第6篇

关键词:换乘系统 查询 换乘次数最少 最短路径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07-01

一、前言

病原生物学包括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它是当今高等医学院校一门至关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它代表着当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通过该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对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学习病原生物学,改良实验方法、技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掌握好该学科的重要手段,因此重视病原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划分,改变单学科独立实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让学生掌握病原生物学的整体概念,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且对学生在该领域的科研创新有着极其非凡的意义。

二、关注生活,联系实践,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理论的源头”。在教学中,教师教学要多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病原生物学有极其切身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病原生物学的热爱和兴趣,是学好病原生物学的动力和源泉。在不断探索和改革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在学生初次接触病原生物学时,联系生活、实践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向学生阐述病原生物学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观念,可以让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在课程中,不断地把相关理论和实际生活相关联,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学习自主动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同时,在理论课上,教师可以先拟一些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为什么微生物会产生耐药性,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耐药现象这一问题? 为什么已被控制的疾病又会卷土重来,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在接下来的授课中,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渐渐揭开谜底,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中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此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并让学生热情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探索病原生物学的相关问题,为深入理解理论和进行实验探索做了良好的铺垫。近年来有关病原生物学的大量新闻报道让学生对这些病原生物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把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学好病原生物学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病原生物学的研究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为更好的探求相关问题找到依据。

三、灵活多变,重视实验教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病原生物学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它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的有效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科研究实验单一,无法打破学科界限,使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让学生对病原生物学有整体的概念认识。同时,实验操作单调,固守成规,生搬硬套理论,不能让学生把他们所学到知识和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验与实践中去。教学模式刻板,缺乏新意,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验热情,笔者认为,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获取知识的模式,要化被动为主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索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扩大实验教学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全面了解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不竭生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成为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教育中我们常说,学生,这年轻的一代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为推动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让他们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并要大力鼓励他们把这些知识积极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病原生物学领域不断开拓新的疆土,并将创新成果有效地利用到服务社会中去。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目的进行不断地探索,既不能墨守传统教学中老套刻板、毫无活力的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国外已有的教学方法,我们应积极适应时代,结合当下的实际现状,探索属于我们自己行之高效的教学方式。

五、把网络技术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相结合

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式,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其中网络技术这一时代产物为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把网络技术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相结合,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如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会用到很多病原体标本,由于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随时随地地利用这些标本。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专门的病原生物学教学网站,把这些标本生成图片备份到网站上,让学生能够随时结合自己的需要,利用网站上的标本图片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同时,还可以在网站上开设相关教学课程,搭建教师远程教育平台,既让学生随时可以获取知识,又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的移动课堂。网络技术平台的使用,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创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六、结语

综上所述,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循序渐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导向,教学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保持对病原生物学的持久热情与热爱,为病原生物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邵铁娟,何一中,陶方方,夏瑾.五年制临床医学医学微生物教学法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2):1005-1007.

第7篇

关键词: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78-03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课程主要根据地区特点讲授植物病害发生原因、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原理及防治方法,以及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发展规律和综合防治等,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科学方面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后,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然而,该课程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师―教材―黑板”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和局限性在于教学方法单一且僵化,教学内容固定且知识更新缓慢,重视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针对上述问题,在理论教学方面通过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加强综合性实验环节、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在考核方面采取多样化考核体系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改革。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明显地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1.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注重于重要作物病害的讲述,相对而言,对果树、蔬菜等病害较少涉及。近年来,随着各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像果树和蔬菜,由于经济效益高并且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故栽培面积进一步扩大,甚至成为一个省或一个地方的重要或支柱产业。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处的陕西省为例,苹果是陕西省农业的一个支柱产业,是关系到全省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产业,苹果产业直接关系到陕西省的发展。但是,近年来苹果病害,特别是苹果腐烂病和褐斑病,已经严重制约和限制了陕西省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我们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大田作物学时分配由原来的90%下降为75%,蔬菜和果树病害由原来的10%提高为25%。

在课程教学重点方面,改变过去的全、多、细的安排和授课方法为按作物和病害的经济重要性来划分,做到重点病害代表性强而且精要,兼顾一般病害。我们一般根据课程学时数和不同地域特点而做出灵活选择。就西北地区如陕西省而言,如小麦三大病害(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马铃薯病害(晚疫病、青枯病)、谷子白发病、玉米病害(大斑和小斑病)、棉花病害(枯、黄萎病)等作为重点内容讲解。讲授时力求全面、系统、深透,并加以研究方法的启示。对一般病害而言,我们授课时仅讲明它们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要点。而对在南方地区重要而西北地区不太重要的病害如水稻病害,我们让学生自学,了解和掌握病害的发生和防控策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已大大加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及时了解和学习植物病理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科研成果,尽快更新授课内容,尽量传授和指导学生获得更多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讲授小麦条锈病菌生活史过程中,我们及时地增加了小檗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并且病菌在小檗上完成有性生殖这一新的发现和知识点,讲述了有性生殖在病菌毒性变异及病害流行中的重要作用;在讲授病原菌致病性时,我们介绍了我们课题组发表在知名科学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小麦条锈菌基因组呈现高度杂合性及特有的遗传重组”(High genome heterozygosity and endemic genetic recombination in the wheat stripe rust fungus)科研论文内容,来加强学生从分子水平和基因组水平对活体营养寄生真菌致病机理和毒性变异的理解和认识;在讲授马铃薯晚疫病害时,我们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Pivoting the Plant Immune System from Dissection to Deployment”科研论文提供的持久控制病害策略为借鉴,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利用病原的核心效应蛋白基因来持久控制马铃薯晚疫病,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和认识植物病理学中的重要的“基因对基因假说”。

2.改进教学方法。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改变过去“三中心”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多媒体课件)为中心)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台上台下互动,教与学相互交融的方式,积极推进“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3种不同形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时有限且固定,然而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作物病害种类多而泛。根据课程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讲授作物重要以及重大病害,而对发生规律相似的植物病害和一般重要病害以自学为主。例如,以水稻病害为例,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任一种水稻病害,自己收集资料和材料制作课件,课堂上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让学生当一回“老师”,真正地参与教学,体会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坐在下面和其他同学对讲课的同学进行点评和解答问题。通过这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收集材料时的艰辛,同时进一步体会到了老师备课和讲课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师生的相互了解和加深了师生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突出案例式教学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中的应用。具体做法为,我们把生产中的病害诊断和病害防治的典型案例融入课堂讲授,让学生在案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启发学生触类旁通。例如我们在讲述完禾本科锈病综合防治方法后,启发学生思考是否这种防控策略可利用到豆科锈病的防治上,甚至延伸到活体营养寄生菌造成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的应用。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病害认识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在每一章课程内容将结束时,我们布置1~2个具有辩证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时间设置为5~10分钟,在课堂上讨论和辩论,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自由发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例如,薯类病害这一章结束后,我们布置这样一个题目“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已经有百年历史,针对病害的防治策略也已较为成熟,为什么现在该病害仍然时常发生且对马铃薯产业具有重大威胁?”我们提示学生通过病菌毒性变异角度出发思考这一问题,辩证思考综合防治该种病害的策略和方法。在研讨课上,学生讨论时虽然有些观点不够全面,但是课堂气氛热烈,积极发言的场面让人高兴和振奋。

3.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来讲,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一个有效方法。早在2002年,我们在教学中就推广利用多媒体手段,从而大大丰富和增加了课程教学信息量,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把网络教学作为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近年来,我们一边教学,一边充实、改进教学课件,先后实施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目前本课程的网络建设已全部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课程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及实验指导等课程相关资料。网络专门设置了答疑窗口,同学们在预习、学习和复习的时候如果存在疑问,可直接与老师在线交流,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课程组进一步加强了网络课程素材库的建设,已收集植物病害症状图1000余幅,植物病原超微和显微结构图各80和300余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二、实验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1.强化实验教学环节。由于《农业植物病理学》为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其就业及从事高层次研究的学习。因而,我们将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本课程教改的重点。在新教学大纲中没有安排实习课和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为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我们使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达到1:1,进一步提高了实验课程学时比重;同时专门安排了8个实验课次中的1个课次内容为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与病害诊断。其次,变原来的固定实验课时间为根据生长季节中作物病害发生情况随时调整实验教学时间,1个课次的田间病害诊断根据田间作物病害发生危害情况而确定上课时间。通过改革,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本地常发性病害的了解。

2.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实验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所进行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即老师通过讲解要观察的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菌形态特征,让学生对病害有初步认识,然后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形态去印证病害,这样导致学生在实验课上丧失主动性,动手机会减少,缺乏进一步探究病害发生规律的主动意思。

为了克服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首先我们在实验时尽量提供新鲜的植物病害标本或病菌培养,从而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次,课堂上我们提供实验材料或者安排学生到田间采集病害材料,但是不对病害基本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自己观察病原菌形态,自己查阅资料,自己确定病害,得出初步结果;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比,共同讨论该种病害病原的特点以及与其他似病害病原的区别,让学生真正能够掌握病害的实质。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对病害的认识印象更加深刻,并且能切身体会到病原物与寄主之间的密切互作关系;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综合能力。

3.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有良好科研潜力的学生走进实验室,根据他们的科研兴趣帮助他们联系自己喜欢的研究生导师,通过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或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提高个人的科研素质及动手能力。通过这种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兴农思想,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意识,而且为以后的研究生生涯或科研生涯奠定了较好的知识基础和科研经历。此外,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各种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的大学生科创活动、具有当地特色的“田园使者”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服务三农。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进行了多项改革。首先,我们结合《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大纲要求确立考核目标,包括考核学生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技能、专业素质水平等。然后,建立新的多样化考核体系。新的考核体系增加了新的考核项目,课程总成绩由原来的平时考核成绩(10%)、实验课程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70%)3项,变为出勤考核成绩(5%)、分组讨论成绩(5%)、课程研究论文成绩(5%)、实验课程成绩(25%)和期末考试成绩(60%)5项。新的考核体系将期末考试所占比重由原来的70%减少为60%,实验课成绩提高为25%,平时考核成绩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所占比重提高为15%。对于课程总成绩中主要组成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和实验课成绩,我们考核内容设计基本思路就是从基础理论入手,以基本技能培养为突破点,使考核的内容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素质提高。期末试题内容通过召集课程组老师讨论,组建习题库。题型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有中英文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和论述题等各种题型,保证每种题型所占比例科学适中。实验课成绩根据学生对实验内容的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实验报告内容的正确性来评定。

该项改革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2011级的三届农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中运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为将来参加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学文,王源超,邵敏,吴耀清,郑小波.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5):68-69.

[2]杨军玉,朱杰华,董金皋.结合学科特点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和实践[J].河北农林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477-479.

[3]张爱香,瓮巧云,张红杰,袁军海,吴玉环.农学专业农业病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2010,(12):127-129.

[4]鄢洪海,李宝笃.《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成效[J].农业教育研究,2009,(2):18-20.

[5]齐慧霞.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植保人才――“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改革[J].河北科技示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71-74.

[6]张亚玲,台莲梅,靳学慧.农学专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96-97.

第8篇

一、切实提高对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特别是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事关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颁布以来,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条例》和有关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执行不严、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防范知识缺乏,甚至存在违法保存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未经批准擅自开展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现象。同时,有些地方兽医主管部门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措施不到位,执法监督不严,对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够。当前,我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各级兽医主管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完善管理措施,落实监管责任,严防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工作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赋予兽医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是依法把好实验活动审批关。要严格执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制度,未取得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或者虽取得三级、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格未经批准的兽医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从事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动物病原微生物有关实验活动的,或者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病原分离和鉴定、活病毒培养、感染材料核酸提取、动物接种试验有关实验活动的,必须经省局初审后,报农业部审批。

二是切实加强菌(毒)种安全监管。要严格执行指定保藏制度。除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和农业部批准的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其他任何实验室、单位和个人,不得保存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违法保存菌(毒)种和样本的,兽医主管部门要监督其就地销毁,或者立即送农业部指定的保藏机构保存。要加强菌(毒)种使用管理,实行菌(毒)种统一供应制度。保藏机构凭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实验活动结束后,实验室要及时将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并建立销毁或移交记录。

三是加强对动物病料采集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切实加强动物病料管理,防止采集和使用病料不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除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农业部或者省局批准,不得擅自采集、运输、保存病料;不得转让、赠送已初步认定为重大动物疫病或者已确诊为重大动物疫病的病料;不得将病料样本寄往国外或者携带出境。

四是做好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填报工作。“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各级各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管理状况以及保存利用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等情况进行收集、统计、分析的系统,通过该系统逐步建立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数据库,是兽医实验室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填报说明》的要求,明确专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动物疫病检测、研究、教学、菌(毒)种保藏以及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等单位的兽医实验室基本情况的网上填报。

五是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宣传和培训。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班,对兽医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进行培训;兽医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六是做好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兽医实验室备案工作。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兽医实验室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省辖市兽医主管部门备案,省辖市兽医主管部门应于每年12月份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局。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第9篇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实验课程;教学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2.010

实践性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这符合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普通植物病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随着全面人才培养的需要,日益成为农学、园艺、植物科学等大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4]。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和教学实习两个方面,实验课程随教学计划开设,与理论课程同步;教学实习为集中性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在野外进行标本采集、制作以及病害发生调查等[5-6]。笔者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学实验室工作期间,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了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环节,发现尽管目前的教学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于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农业类高等院校相关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实验课程教学

1.1 加强开放性实验课程,增加开放性实验比例

目前面向植物保护、园艺、农学等专业开设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等实验课程,均以验证性实验为主[7]。验证性实验可以引导学生较快地掌握一些病害的发生症状、机理等,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仅仅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学生只是一味照书本按步骤进行实验,十分不利于学生开创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验课中应该加开一些开放性实验,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试着自主设计、自主执行相关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全程操作,这样一个实验周期做下来,学生不但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验步骤,而且能够初步了解科研的过程,这样不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开创性、发散性思维,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以及团队意识,为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提供基础。

1.2 验证性实验课程应加强学生自主能动性,强化课前预习

验证性实验以教师引导为主,主要是让学生观察病原物玻片和病害标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该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的形态特点[8]。然而很多学生并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对于课堂上要观察什么并不清楚,有的即使观察到了,也并不能对观察内容作出正确的判断。更有学生“走马观花”,对教师准备的材料缺乏认真细致的观察,把心思都用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上,参照课本或教师课件画出一幅“漂亮”的形态、症状图,但课后对这些症状的印象很快就模糊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做好认真的预习,掌握实验中要观察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注意事项,力求在不翻看书本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实验过程,而且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增多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

1.3 对于不同性质的实验课程,应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实验性课程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9]。基础性实验以深入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为主,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素质和实验技能,是能力创新的基础。综合性实验涉及一门或多门学科,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多方面知识、多种实验方法手段和技能来解决问题。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自选实验内容,拟定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实验用仪器药品等,从而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及组织能力,为以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奠定基础。在基础性实验的教学课程中,要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比如在实验课开始前可以提问本次实验中涉及的病害病症特点的理论知识等,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来往于学生中间以便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同时督促那些“走马观花”的同学要用心完成实验。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综合性设计实验,可以从由教师设计实验、学生操作完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延伸到教师辅助设计实验、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进而还可以发展为学生完全独立设计、独立完成实验的教学模式,这样一个渐进过程,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到田间采集生产上发生的病害标本,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对该植物病害做出诊断。

另外,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还出现学生基本操作不严谨甚至不会的情况。比如显微镜的使用,很多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粗、细准焦螺旋,高低倍物镜的转换;不会调节光圈;不能运用徒手切片得到适合的薄片样本;甚至更有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没有把破片从载物台取下,忘记关闭显微镜电源等,这不仅给实验管理人员增添了麻烦,更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科研态度。这就要求教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素质。

2 实验室标本建设

植物病理标本是实践性教学中必备的直观材料,为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提供了原始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植物发病的原因及机理[10]。标本室建设不会因为年度和季节的原因而导致课程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而实验室植物病害标本的储备类型、种类及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病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近年来,本实验室在标本的使用和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大量腊叶标本在长期保存过程中易出现虫蛀、变色、损坏,或因查阅、搬运造成标本缺损等;活体浸渍标本长久放置会发生变色、保存液浑浊、性状改变等;玻片标本损坏、丢失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势必会对正常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及流行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标本的搜集和补充具有很强的年度差异和季节变化。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以下改进措施,效果良好。

(1)编制数码彩照图谱。由于每种植物发病都有其特定的环境,不同年份可能会采集到不同植物病症标本,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认识各主要病害的特征,我们利用数码相机,将每次采集观察到的植物病害的各种典型症状、植物病原物形态结构以及该植物病害采集地、生态环境等做好拍摄记录,这样慢慢积累,将对植物主要病害有一个更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学生对该病害有更全面的了解。

(2)提高标本的制作水平和加强对标本的保存及管理。标本的制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因此,参与标本制作的实验技术人员应不断加强其制作标本的业务水平,学校应定期选派实验技术人员到相关学校或专门的标本生产企业去进修、参观、学习交流。在加强对标本的保存及管理方面,对于浸制标本应注意避光、控制其保存温度,及时更换保存液和标本瓶等;对于腊叶标本,应分类放于标本橱中,保持通风干燥,并使用钢制樟脑丸等,此外,还定期对标本进行消毒,以延长标本存放时间。

3 教学实习

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是将课堂“搬到”田间,使学生初步学会田间诊断病害的基本技术,掌握重要病害的大田发生发展规律,并深入了解生产中总结积累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理论联系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校教学实习主要是以年级为单位,按班级分组进行。每个班级的带队教师1至2名,而学生却有30人左右,在田间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一味地跟着别人走,并没有对田间植物病害进行细致观察,甚至老师在讲解某一种病害时也无暇去听,还有些学生本人想听,但却因距离教师太远听不清楚,继而失去了兴趣也变成了“走马观花”一族。针对这种情况,应增加带队实习教师数量,减少每组学生数,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及时与任课带队教师交流。

实习过程中尤其是采集标本整理过程中,很多学生把不同病害的植物标本放于采集夹的同一张采集纸上,这样很容易造成病害间相互污染,同时污染了标本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编号和分类,这样既避免了标本间污染,也减少了对标本纸的污染,还有利于学生室内整理。

另外,也要改革实习考核方式,目前教学实习课程考核以上交实习报告为主,很多学生对实习中见到的植物病害并不了解,只是盲目地去抄袭他人实验报告。这就需要在保留原有实习报告成绩的基础上,增加病原物鉴定、技能操作和田间考核的内容。比如,实习结束考核时,教师随机拿出几种学生采集到的标本,让学生指出该病害名称,病害的主要辨识特征等,这样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是否掌握了诊断和识别该植物病害症状的要点。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并促进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单一上交实习报告改为实习报告和病害辨认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实习过程,加深对植物病害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娟. 植物病理实验室教学标本的制作、保存和管理[J]. 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7): 213-215.

[2] 魏国荣, 王晓杰. 东南窑植物病理实验室管理问题及思考[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3(6): 53-55.

[3] 张淑颖. 建立植物病理学开放性实验室的探讨[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04(2): 25-26.

[4] 詹刚明, 钮绪燕. 植病研究技术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 2010 (2): 383.

[5] 朱宏建, 周鑫钰, 周倩.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 价值工程, 2013, 20: 303-304.

[6] 台莲梅, 张亚玲, 靳学慧.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10): 118-119.

[7] 高峰, 彭小玲, 张伟. 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课教学体会[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 (8): 97.

[8] 高小宁, 黄丽丽, 谢芳琴,等. 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 (3): 7-10.

第10篇

1.1构筑“金字塔式”的监测网络体系,实行层级管理

近年来,重庆市积极构建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实行层级化管理,即市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为塔尖、区域实验室为重要支撑、各级区县实验室为塔基的“金字塔式”监测体系。市疫控中心实验室主要负责病原诊断、定点监测、技术指导和技术储备;以“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翼、渝东北翼三大区域的核心区县实验室为基础建立的区域实验室则重点协助市疫控中心开展病原学监测与跟踪调查;区县实验室主要承担以血清学监测为主、细菌学检测为辅的监测任务,同时依靠PCR仪等设备逐步开展分子生物学诊断工作。通过监测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实验室的职能分工,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各级实验室的作用。

1.2搭建三大检测技术平台,实现分层次、分重点发展

1.2.1市疫控中心实验室重点打造以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为核心的病原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技术平台为适应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更好地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检测,市疫控中心建设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以该实验室为核心,重庆市将在今后逐渐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分离、培养、鉴定工作。同时,市疫控中心在原有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设备基础上购置了核酸自动提取系统和一台价值190万元的进口核酸测序仪,为实验室检测从病原分离鉴定到遗传学分析提供了一体化的技术手段。该平台的建立,为重庆市动物疫情及时研判、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纵深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市疫控中心还建立了病原学检测平台和血化学检测平台,用于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病诊断及研究工作。

1.2.2区域实验室建设以PCR检测系统为核心设备的核酸检测平台区域实验室以其作为区域核心所具备的人、财、物优势,已建成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并配备了进口的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等PCR检测系统。作为病原学监测与跟踪调查的前哨,区域实验室将在今后协助市疫控中心承担部分病原学监测任务和某些本地突发疫病的初步诊断工作。

1.2.3区县实验室建设以血清学检测为主、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分子生物学检测为辅的技术平台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市凡未退出养殖的区县均建成了与其检测活动相适应的兽医实验室。所有实验室均配置了厌氧/需氧培养设备、显微图像分析系统、细菌生化分析仪、全自动酶标仪、洗板机等多套国内先进的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测、分析设备,用于开展血清学监测及细菌学实验活动。血清学检测平台主要为免疫抗体监测服务,抗体监测结果实行“四挂钩”,即免疫抗体合格率与区县划拨乡镇的防控经费挂钩、与区县机关包片人员的奖惩挂钩、与乡镇兽医站职工绩效工资挂钩、与村级防疫员报酬挂钩。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平台和细菌学检测平台主要为动物疫病科学诊断提供保障。同时,市疫控中心还为23个区县配置了PCR仪等分子生物学检测设备,从2012年开始,要求各区县每季度开展一次重大动物疫病PCR检测,并将电泳图片附于检测报告中报送市疫控中心审查。在2013年区县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中,23个区县中仅有1个区县的1份样品检测结果不符合,区县符合率为95.65%,结果符合率高达99.46%。

1.3搭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检测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有效整合和管理为更好地实现实验室信息共享,市疫控中心研发了一套“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该系统运行后,将可实现对实验室检测样品所有信息的实时录入和提取,便于各科室按照各自工作的需要,及时获取信息。在这个系统的顺利运行的基层上,市中心将设计研发一套面向区域实验室和区县实验室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各级兽医实验室可以通过该系统将待检样品从接样、流转、检测到出具报告的所有信息进行全程录入,建立动态的疫情监测网络。到时,市疫控中心、区县间就能够实时查询检测信息,从而实现检测信息互通共享,并对外来疫情及本地疫情进行及时监视,防止外疫传入和疫情扩散,从而为全市重大动物疫情的有效防控奠定重要基础。

2以“五个实现”为目标,促进兽医实验室跨越式发展

2.1通过检测技术平台的构建,实现疫病科学、快速诊断,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市疫控中心基于良好技术平台的构建和人才队伍的建设,逐渐具备了重大动物疫病、疑难动物疫病科学诊断、研究的基础。如2006年,在重庆市暴发“猪无名高热病”的紧要关头,中心实验室分离出了14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对2株毒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对另外14株毒株进行了部分基因测序,明确了致病原因;同时研发了国际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荧光RT-PCR方法和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为快速诊断疫病、摸清该病在重庆市的流行情况和流行规律提供了重要保障。区县兽医实验室依靠血清学、细菌学和PCR检测平台对重大动物疫病进行了初步排查,对人畜共患病和其他常见的动物疫病进行了科学诊断,并开展药敏试验,指导养殖户科学用药,达到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的目的。

2.2通过检测技术平台的构建,实现疫病科学、快速诊断,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重庆市各级实验室将充分利用核酸检测、分析技术平台,开展病原学监测和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临床发病病例及时开展疫病诊断和紧急流调,对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进行病原跟踪和分析,同时从基因学角度进行病原遗传进化分析,在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疫情科学评估和预测预报。2012年4月,针对市内发现的1起严重的仔猪腹泻疫情,市中心下发了仔猪腹泻预测通报,并将首次在市内检测到的猪Koubu病毒进行了知识普及和介绍。2011-2013年,依据监测结果,市中心连续下发了布鲁氏菌病和牛结核病预警通知,强化了对“两病”的防控意识。

2.3通过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实现依防控政策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的持续评估按照国家疫控中心的统一要求,重庆市各级实验室分别“定点、定期、定量、定性”开展了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同时将监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每月汇总分析,由各级分析评估专家委员会开展每月的科学评估,找出防控工作薄弱环节,并对下阶段防控政策的制定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4通过科技攻关专项的研究,实现技术和人才的储备市疫控中心始终坚持“检测与科研并行、科研与人才培养并重”的方针,每年申报有2个以上的市级重大攻关专项,2012年还曾凭借《重庆地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变异及免疫防控技术研究》项目成果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市中心承担的《重大疫病牛支原体肺炎诊断试剂与疫苗研发》项目已结题,《猪圆环病毒2型多肽疫苗研究》项目正在结题准备中。作为西南大学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市中心承担着兽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和指导工作,凭借硬件优势、人才优势和每年申请的项目为学子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每年均能培养2~3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同时,各区县也充分利用建立的实验室技术平台,申报区县及市级科技攻关项目。近年来,已有巴南、南川、开县等多个区县获得了农业部、市、县的奖励。

2.5通过市区县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实现全市监测工作平衡发展通过构建“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和区县“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市中心对区县兽医实验室管理的实时监督,促进各区县实验室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保障全市监测体系正常运转。通过检测信息的互通互用,结合所建立的溯源跟踪系统,可以完善动物疫病监测网络,进一步提高基层防疫工作质量,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3小结

第11篇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以水生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变化、流行规律、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为教学内容。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应用性。观察教学标本是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中重要环节,教学标本缺失和不足常成为限制实验课程开设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养殖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常受到养殖方式、养殖季节、养殖对象与养殖区域等影响,这给标本采集与制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全国尚无专门从事水产动物疾病实验标本制作的商业机构,各教学单位不能通过购买商业标本完成实验教学内容,此外不同单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只能依靠本单位的专业教师制作标本,这样才能满足实验课教学的标本需求。因此,必须加强水产动物疾病学标本库的建设和管理是所有水产院校的面临共同难题。结合近10年的实验教学体会,本论文作者从标本库的建设与管理谈谈自己的体会,以供从事水产疾病教学同行的参考。

一、积极建设,不断完善标本库

根据水产动物疾病学的课程内容安排,可分别建立病原微生物标本库、寄生虫标本库、非寄生性或病因不明的疾病标本库,水产渔用药物标本库和病理标本库。标本库的建设离不开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其中前两种标本库除了要收集大体标本外,还要注意收集病原体标本。

1.拓宽标本采集来源,积累标本水产动物疾病发生受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养殖模式及防病措施的影响,每个地区或同一地域不同养殖场的水产动物病害的发生情况都不一样,这给标本采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因此多方联系,充分利用机会进行标本采集。结合本单位的科研情况,积累实验教学标本。实验教学的老师积极与本单位从事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教师联系,充分利用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搜集疾病标本。利用本科生教学实践,积累教学标本。一般本单位的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学的课程实习安排在湛江周边海水及淡水养殖场,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观察到多种水产动物的病害。通过支持本科生在教学实习环节中制作水产动物疾病标本,既能增加同学们对课程讲授内容的认识,提高大家动手实践的能力。积极探讨病原体外培养模式、建立实验动物感染模型。通过病原体分离,体外培养或组织细胞培养、实验室人工感染的实验,建立水产动物疾病模型,培养学生从水产动物病体中分离病原体的能力,了解水产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加深学生理解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室病原体感染的方法获得更多的教学标本。加强兄弟院校的联系,获得教学标本。加强标本的回收再利用,节约标本。

2.提高标本制作技术,延长标本保存时间标本采集完后,一般都要经精心制作和加工才能用于教学。目前水产动物病害标本的制作都以保存实物为主,如浸泡标本、干制标本和玻片标本等。大体标本的制作。对于大型标本制作时,着眼于教学需要,要便于学生观察和教师示教。制作注意事项如下:(1)根据标本大小选择合适的材质透明、耐酸碱的固定容器,容器易宽大,口不易过小;(2)提前配好固定液,固定液的量应是标本总体的10倍以上,一般用4%福尔马林固定;(3)采用先进的制作技术最大限度地凸现病变症状,例如制作时会根据要观察的病症部位,选择是否要剪除鳃盖和腹壁。病原体标本的制作。细菌、真菌类病原一般分离纯化后,放入冰箱保存。实验需要时,取出培养、染色观察或进行感染实验,也可以染色后做成永久封片,存放于玻片盒。寄生虫则一般可采用4%福尔马林或70%酒精固定,但根据病原体种类的不同,也可采用不同的固定方式。

病理标本的制作。通过组织石蜡切片技术,制作大量多种患病水产动物的病理组织切片标本。通过这些标本的收集与制作,不仅为学生实验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机会,增加并增强学生疾病的感性认识,也补充了学生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标本的损耗,同时所搜集到的新的疾病标本,为增开新的实验内容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材料。

二、合理使用标本与有序管理

标本制好后应放入标本库的标本柜,标本柜应摆放于阴凉干燥处,避免日光照射。标本入库前可以按疾病类别、标本名称、数量登记并存入电脑,或经图像采集系统采图存入电脑。大型标本的管理。分类存放于标本展示柜中,贴好标签;现液浸标本需要定期更换液体;干制标本要防潮,防霉变;已破损的标本要及时修复或更换。玻片标本的管理。玻片标本制作完成后,应标明标本名称、制作日期,然后分装标本盒中,按顺序放入专用教学玻片标本柜内。教学标本观察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掌握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标本损坏。此外,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实验室制度及切片损坏赔偿制度,学生故意损坏标本均应登记赔偿。长久使用教学玻片标本标签易损坏或变模糊,应及时更换。切片久置易褪色,每学期结束时应对教学切片进行清理,及时更换损坏和褪色切片。

近年来在标本来源缺乏情况下,通过管理措施保证教学标本的数量,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保证。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标本库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教师们不懈努力,建设种类齐全,管理合理的教学标本库。

作者:李俊辉 蔡佳 闫秀英 鲁义善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第12篇

1.1明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SARS和“炭疽邮件事件”后,人们认识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公众的正常生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变化,一些曾经基本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如结核、各种性传播疾病等;对抗生素耐药的病原体日益增多,如引起超级结核、超级淋病的病原体等。全球发现的32种新发传染病中有一半以上已经在我国出现。部分新现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拉沙热等至今均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烈性传染病一旦传入我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国在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同时,必须加强生物安全防护能力的建设。

1.2明确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医院的生物安全工作要特别加强。在全球,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医院诊疗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2003年SARS流行期间,我国医院感染病例占病人总数的20%左右,医护人员高比例的感染造成了社会的极大恐慌[1]。实际上,医护人员的职业性感染早就存在,例如结核病房医护人员和临床检验人员的感染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因此,要把防止医院交叉感染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绝不能让2003年SARS期间医护人员大量感染的情况再次发生。

1.3明确在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中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国际传染病疫情复杂多变,检验检疫工作中的生物安全防护也面临新的挑战。检验检疫部门一方面要提高对各种生物危害的侦察能力、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还要加强对具有潜在威胁、国内没有的和未知的病原微生物的检验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尤其是在进行国内没有的和未知的病原微生物研究时,应加强对个人和实验室的安全防护,防止实验室感染和泄漏的发生。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生物安全教学设施的规范化

《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教学要依托规范严谨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设备,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正确指引。首先,授课教师对学生拟进入学习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仔细考核和严格检查,使之达到国家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有关要求,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环境有正确的感性认识。其次,要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张贴生物安全标识,如在二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入口处张贴黄底黑字的生物安全标识,同时注明实验室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安全等级、所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等,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或省实验室备案的要注明。第三,在教室或涉及生物安全的实验室张贴生物安全教育的警示标语、实验操作规程及实验室安全制度。要求学生在正式开展实验活动前认真阅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内容,使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就感觉到浓厚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氛围。第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如何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是课程教学的重点。笔者以自行研制的便携式隔离防护罩作为现场应急防护装备的代表,介绍隔离防护和负压装置的原理,使学生对生物安全防护基本原则的理解具体化、形象化,提升了教学效果。

3生物安全教学宜采取集中讲授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许多开设生物医学专业的院校将生物安全教育安排在微生物检验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部分新近出版的微生物检验学、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也增加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并将其作为专门的章节。但由于课时相对不足,学生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识仅限于表浅的了解,不能系统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因此,有必要开设独立的生物安全必修课程,集中讲授,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观念。鉴于目前生物医学专业学生课程负担重,在无法设立独立生物安全课程的专业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首先,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内容,先入为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每个学期带领学生到不同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实地参观,了解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开展相关的课外科研活动,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采集传染性材料,自行设计检测方案,观察结果,了解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图书馆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室或电子档案室,方便学生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种法规文件;举行实验室安全操作比赛或演练,使学生了解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尤其是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处置方法。第三,在学生实习阶段定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到医院检验科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实地学习,了解规范的样本处理过程、生物安全柜的正确使用方法、废弃物的处理流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