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病原生物学实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9-0092-0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该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其中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升华所学知识。本课题组在多年的实验课教学中发现了一些有关教学质量和安全的问题,就此进行探索并采取相应策略,既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保障了教学安全。
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该课程是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所以上课人数多、人流量大,常常多个实验室同时上课,易导致管理不到位,出现混乱的上课场面。(2)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思维,使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强化;而实验课上课相对较灵活,大部分时间需要学生自主操作进行练习和探索,部分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主观能动性,加之自制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态度不端正,出现中途早退现象。(3)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尤其是观察病原生物形态时,由于对显微镜的使用不太熟练,所以在观察标本片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在显微镜中找到要观察的病原生物,从而产生挫败感,失去兴趣,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4)在实验课上教师讲授完后,有部分学生自己操作时还是比较茫然,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对实验步骤和原理不熟悉。(5)实验课所用材料涉及病原生物及其他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品,如乙肝五项和血型测定这些实验都要用到血液,而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增加了师生感染风险。(6)实验所用仪器设备使用操作不当,易导致仪器的损坏及事故的发生。如精密仪器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观察细菌标本时要用到香柏油,观察完毕需要清理镜头,不然就会损坏。教学过程中发现虽然授课时教师也讲了注意事项,但还是有学生不注意,不能及时清理镜头上的香柏油,导致显微镜镜头损坏较多,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另外,高压蒸汽灭菌器如果使用不当会被烫伤或引发其他事故,采血针使用后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或没有及时加盖会有被刺伤感染的风险,紫外灯使用不注意会灼伤眼睛和皮肤等,这些都是仪器设备使用不当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以上情况发生,以保证实验课正常有序进行。
2解决策略
2.1分组固定教室上课
为了避免上课人数较多造成混乱,营造一个井然有序的上课氛围,本课题组在实验课前对上课班级进行分组,安排好每一组上课的教室,即每一组每次上实验课都到同一实验室并由同一教师授课,这样就避免了人多混乱的局面,同时也便于对学生进行考勤管理。同时每组固定一名学生为小组负责人,负责本组实验用品和器材的发放与回收,做到责任到人。
2.2实行签到、不定时点名制度
由于实验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进行实际操作,所以学生的自由时间较多,随意性大,再加上有的学生自觉性不足,易出现早退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实行学生签到制度,并且不定时点名,使学生的自觉性得到监督,上课纪律涣散、早退现象明显改善。
2.3制定教学过程考核机制
以往实验课考核单纯依靠实验报告书写情况和出勤率,而教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发现学生存在大量抄袭现象,由此便不能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在做实验时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多观察,加强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并加强过程考核。上课时教师记录每位学生每次实验的实际操作情况,每项实验成绩总分为10分,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实时打分。实验成绩(实验报告书写情况占10%、出勤率占10%、过程考核占10%)在学生期末总成绩中占30%,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端正学习态度。
2.4强调重点内容
在教学中发现实验课讲授完毕还是有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步骤不熟悉,所以教师应通过运用图片、动画等形式重点讲解实验原理,注重演示,并且在学生自己操作时将实验步骤展示出来再次强调,加强指导。这一措施的实施可帮助学生做实验时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2.5开展实验室安全性教育,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开展科研、教学、疾病预防控制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生物安全是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的基本要求[1]。除了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外,还应杜绝包括仪器设备使用不当造成的仪器损坏及人身伤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涉及的危险因素很多,如果学生对其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养成不良习惯,不仅会成为事故的受害者,还可能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甚至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2]。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首先,理论课和实验课都要加强宣传教育,对部分内容可以渗透到理论课进行讲解,如生物安全及其防护内容。其次,实验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重点强调注意事项,做好演示,避免仪器损坏及人身伤害。再次,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3],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编制实验室安全手册,规范实验技术操作规程和相关记录[3]。如将显微镜这样的精密仪器的维护实行责任到人制,即由一名授课教师负责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并对学生加强监督,督促学生注意仪器的使用及维护,课后授课教师要对每一台显微镜进行检查及必要维护。加强实验室的消毒处理,尤其是涉及病原生物及有潜在传染性的实验(如血型测定或乙肝五项测定),实验课结束后要及时对实验室的操作台及地面等进行严格消毒。
2.6开设自主实验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安排自主实验。按照“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模式[4],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理论知识,根据自身兴趣,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提前设计好实验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口腔医学生设计的口腔厌氧菌培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厌氧菌培养基制作,知道了口腔智齿冠周炎治疗时为什么用双氧水冲洗并选用针对厌氧菌的药物;临床医学生为幼儿园幼儿查蛲虫卵设计的拭子法,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技能,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自主实验的实施,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成为该课程实验教学的特色。
3讨论
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4],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上好实验课尤为重要。但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由于在校学习时间短,加之实验课课时少,实验类型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即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之后学生按照步骤操作,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查阅大量资料与调查后开设了自主实验,深受学生喜爱。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对学生学习有利,而且对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将有深远的影响。课题组成员还针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探讨,查阅了大量资料,并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保证了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安全有序进行,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利玉,王莉莉,马琼山,等.提高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4):366-367.
[2]程君.加强医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有害因素的自我防护教育[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8):350-350.
[3]李秀平,李争鸣,周秀萍,等.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中生物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9):78-80.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
当今社会,伴随不断发展的公共卫生需要和由此产生的压力,病原生物学领域的生物和临床研究实验室日趋受到重视。而实验室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环境,复杂至极。实验室需要不时调整侧重点以应付新出现的或再次出现的传染性疾病挑战。由此为确保这些动态实验室的环境能适应并维持在适当和安全的状态,所有该类实验室负责人都应该定期实施对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相关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训,以防出现危害公众的重大卫生安全事件。当前我国正处于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快速建设和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染病研究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逐步重视,全国各地大量的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工作和疾病控制工作在该类实验室内进行[1]。科学研究的本质是造福于人类,但科学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重视基本安全规范,就有可能造成灾难。与普通的理化实验室不同,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特别是高等级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如果不对操作者进行认真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训,一旦操作不慎,有毒有害微生物就有可能散播到人群,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2]。比如,2010年12月东北农大28名师生因动物实验感染传染病、2009年3月德国汉堡BernhardNocht热带医学研究所的一名女科学家实验室内疑似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等事件。本文结合自身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多年工作的经验与体会,通过探讨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针对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诸多问题提出部分应对措施,以期达到降低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实验室科研及教学有序进行的目的。同时希冀对在或将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工作的人群提供有益的参考。
1目前国内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
当前在国内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普遍的共性问题,如安全防范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不能完全落实等,这给实验室安全埋下了诸多隐患[3]。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病原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以往病原生物学体系建立的实验室安全规程并不能完全切合现在病原生物学研究体系的工作环境。譬如: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一些新的实验操作需要新的安全流程[4]。这就需要新的安全教育,需要对新的实验室安全体系及流程不断更新优化[5]。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革,都需要不断更新学习。
2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中可行的措施
2.1强化思想认识首当其冲
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会极大地影响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防护效果[6]。因此,减少不恰当的实验室人为操作,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思想意识上引起重视首当其冲。医学院校的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对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是医学背景出身,对实验室安全有着足够的认识。殊不知,越是大意越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强化思想认识成为安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在实验室工作多年,部分人员往往安全意识逐渐淡薄,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疏于形式。要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督促带教教师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结合自身所在实验室情况,认真学习各类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并结合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使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针对实验室新出现的问题,随时补充完善相关规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2规范准入规则尤为重要
在相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前,应组织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安全的各个内容,确保相关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污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的发生等。同时在相关人员结束实验室安全专题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进入实验室后,该实验室的带教教师或工作人员应结合本实验室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安全教育培训。比如,在使用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时,或使用有可能发生溅溢的试剂情况时,必须采用护目镜等个人防护措施;在使用锐利的针头时,事后必须谨慎处理针头等锐利物品;针对特定实验仪器的使用及维护,如超速离心机在离心时应保持合适的平衡等。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初期,所有工作均应在高年资带教人员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复杂大型仪器。
2.3过程监管时刻不放松
实验室尤其是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涵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过程监管时刻不能放松。要从多环节入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3.1人员方面。明确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标准操作规程之后方可独立开展工作。
2.3.2实验室内从事活动方面。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悉实验室环境,养成在实验室时刻警惕安全事故的习惯。在实验工作区内禁止吸烟,不得喝水、吃饭等,同时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污染等。
2.3.3实验室仪器培训方面。对每件大型仪器设备制定标准操作规程,如离心机,PCR仪等,对新使用者进行操作示教,并指派专人维护,以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3.4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和消毒隔离制度培训方面。通过对实验室相关人员和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尽可能将操作、收集、处理废弃物的危险概率将至最低,进而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确保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更好的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并建立具有实验室生物安全自身特点的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方法和体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工作提供相对统一的尺度和标准,为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重大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疾病防治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和保障,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于敏,皮之军,李建海.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及事故预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207-209.
[2]周正统.医学实验室的几个生物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J].微生物与感染,2010,5(2):126-128.
[3]曲萍,刘利兵,陈健康,等.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4-86.
[4]胡寒燕,王衍海,张瑶,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8):2074-2076.
[5]朱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J].医学动物防制,2012,28(3):353-354.
【关键词】 高职高专;病原生物学;实验考核模式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Parasitic is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experimental assessment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optimiz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It is us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o reach a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 experimental skills.That obtains good results in practice.
【Key words】 Vocational Training, Parasitic, Experimental assessment model
长期以来,受本科学科模式的影响,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病原生物学教学的重心主要放在理论课上, 大多数高职高专师生普遍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现象[1]。“教高[2006]16号文”指出,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和病原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在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等的基础上,构建合理可行的实验考核模式, 并取得良好效果。
1考核目标
通过各项实验内容考核,端正学生实验态度,使其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操作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解释实验现象能力以及实验创新能力,最终提高操作技能水平、提升综合素质。
2考核对象
我校2009级临床、护理、药学专业共370人,其中临床专业142人,护理专业156人,药学专业72人。
3考核内容及成绩分布
以科学性、可操作性为原则,制定合理可行的考核方式方法。考核主要内容由四大部分构成:平时考核、实验报告、实验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分值分别占实验考核总成绩的10%、30%、20%、40%。
4考核方式方法
4.1平时考核主要对学生上课着装、出勤、参与实验情况、课堂提问及值日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由实验带教老师在课堂过程中进行。
4.2实验报告主要是在每次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及分析,老师对报告格式、书写质量、实验结果、分析过程等方面进行批阅评分。
4.3实验基本理论知识考核以笔试方式进行,将有关实验的原理以及基本技能操作的关键环节与注意事项组合成各种笔试题,题型为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将学生按不同的专业统一时间进行考核。
4.4实验操作技能考核设必考3项和专业选考1项。必考3项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内容为斜面培养基划线接种、革兰氏染色、油镜使用,选考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临床专业学生选考细菌的分离与培养试验,药学专业学生选考药物敏感试验,护理专业学生选考皮肤消毒试验。考核时将几项考核内容分布于若干考室,学生抽签选取考核内容,老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操作考试。
5评分标准
注:实验考核总分100分,占期末考核总成绩30%。
6实施效果与分析
6.1我们就实验考核模式实施效果向学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70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调查结果见下表: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实验考核模式能使其增强对实验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对实验考核四大项目内容的反馈意见当中,对平时考核项目赞同率偏低,原因是小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是自由式、开放式的课堂,大学应主张学生个性的自我发展,故这部分学生不赞同将考勤及仪容仪表列入考核项目。
6.2对实验考核成绩进行统计,详见下表:
表一2009级临床医学、护理、药学370人实验考核成绩统计
7结论
经实践及反馈得知,该细化考核模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7.1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
细化及量化考核模式能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评价学生操作能力及水平;将实验考核成绩按30%的比例计入期末考核总成绩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以往“重理论,轻操作”的现象。实验报告作为实验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反映学生参与实验及对实验理解程度的一种手段。实验报告书写要求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并对过程进行记录及分析,特别是对与其他人得出不同的结果时,更要寻找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使其在以后的相关实验能够正确进行。对实验报告进行细化考核,能够以此反映学生的参与实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并因材施教。
7.2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考核体系的改革对师生双方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使其在实验准备、实施带教、课堂辅导及考核过程等环节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深该地意识到实践操作技能在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实验,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实践技能操作能力也得到加强。
7.3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考核体系增强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更加认真地参与每个环节,认真操作每个实验步骤,在实验报告中可了解到,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过程中,查阅了不少相关理论知识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8进一步改革措施
8.1加大实验考核占期末考试总成绩的比例。目前我校的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实验考核成绩仅占总成绩的30%,理论成绩比例还是比较大,为更好地培养“教高[2006]16号文”提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还应加大实验考核改革力度,加大占期末考核总成绩的分值比例,以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实验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并提高实验积极性。
8.2加大基本技能考试的分值, 加大学生平时操作考核的分值,适当降低笔试成绩与实验报告的分值,可增强学生对实验基本技能的重视, 以及更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2]
8.3进一步丰富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适当增加实验考核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操作,同时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
8.4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考核。为更能体现素质教育,在保证实验科学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考核。该项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在本学科内容范围内进行选题并设计方案,交由教师审批,对可行的方案再进行考核。
8.5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以往很多学校实验室开放时间较少,学生难以对实验操作技能进行练习,也难以对设计性实验进行试验验证,这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复习巩固都是限制性因素。在实验室开放期间,实验教师也在场进行相关指导,这样能让学生进行练习的同时,遇到不明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8.6视情况加大实验经费投入。每个实验项目的开设均须消耗人力物力,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将难以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故建议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在充分保证人力物力的基础上探索开展更多更科学可行的实验考核,以利于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该实验考核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考试模式, 解放了学生的思维, 能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在实践应用中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有不足之处,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将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变态反应和免疫学;教育改革;专业,医学病原
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医学基础课,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起到桥梁衔接作用,这门课为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打下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本校开设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自学能力较差、还没有学过临床课,面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普遍反映知识量大,内容繁杂,理论抽象,难以掌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使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能更好地满足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教研室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作者总结对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根据专业需要安排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但是教学大纲的模式化,加之教材的滞后性,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1]。同时,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成为研究热点,有非常多的新进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临床应用方面变化较大,使得既有教材更加跟不上临床医学的发展[2-3]。根据这种情况,本教研室拟定以下措施:1.1深入医院调研调研内容有:临床常见的免疫学应用,如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过程,诊疗的手段、方法与防治原则;预防接种的意义及应用;最常见免疫病,如青霉素过敏、花粉过敏、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的诊疗过程、方法及防治原则。1.2以临床诊疗过程组织教学内容把原有的免疫系统组成、主要免疫分子的作用、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改为机体在遭遇感染或免疫异常时的病理变化及后果、免疫病发生和防治原则等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对于与临床应用关系较少的内容进行删减,增加与疾病诊治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这样以疾病为中心,诊疗过程为主线的模式,将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难懂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熟练掌握应用是教学的唯一目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习机械,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临床课要求[4]。在本教研室的教学改革中,应用“以疾病为中心,诊疗过程为主线”的模式,除了调动起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去寻找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对临床问题多思考、多分析,与教师、同学多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此外,由于学习本门课时,学生处于第一学年,在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技巧上还比较欠缺,因此,在课前应组织对之前学习内容的温习,课程结束时应组织总结。对一些相关性较大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和对比。让学生对平时强调的重点内容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有意识地指引他们自己去归纳常见的知识要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技巧,强化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3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传统的实验课往往是讲完—个章节的理论,之后安排一次实验,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零散,各实验之间缺乏联系,以学生重复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讲学生作为模式[5-6],这样的实验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此,教师尝试用综合性实验取代原来的验证性实验。如本年度开展的新型实验课,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首先分离培养菌株,进行染色观察后接种到实验动物身上,再从实验动物身上观察感染该细菌后的局部或全身表现。这样的实验内容延续性强,知识成体系,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不但温习巩固了理论课知识,还可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学生中获得广泛好评。
4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多接触本课程的最新进展
当代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具有极快的发展性,因此,需要对其新进展、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地学习,这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往往教材跟不上技术发展更新速度。本校正在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让学生除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外,多接触和学习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新知识、新进展,并且对目前国内的免疫病、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学习了解。同时,本校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还有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可以更为直观、生动地为学生介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相关的临床知识。此外,教师还考虑在网络平台上设立自考自查的模块,让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对自己的知识学习和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能及时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学习。
5注重在教学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教育
医学生是未来战斗在医疗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对学生的人文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如何为人,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职业道德[7]。近年来,临床一线医疗纠纷频繁,甚至还有一些影响大并且非常恶劣的医疗纠纷,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对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相当必要的。但是,在这里的人文道德教育如何插入,并且保证不能喧宾夺主影响理论教学,需要长期探讨、反复实践。在此仅以作者经验为例:在免疫学预防的教学中,介绍中国古代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历史,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耐药情况时,穿插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必要性教育、临床操作规范教育等,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介绍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时,穿插医疗人文关怀、保护患者隐私等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医患关系,培养职业道德。总之,只有医术,没有道德素养的医学生是社会危险品,必须让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多进行人文道德学习,了解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及早培养起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让教师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为社会服务的医学人才。
6加强教师自身学习和素养,配合教学改革发展
现代医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高校教师[5]。教师要多形式、多渠道的提高自身的素养,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将综合素质教育思想融入专业教学。作为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科发展情况、多参加学科年会报告学习、多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尽快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保持自己在知识和道德素养上的先进性,以此更好地教育学生。总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应坚持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多开展师生交流互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各种教学组合的优势下,发挥每位教师的教学特色,更好地教育、教导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后面的临床课程学习和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段斯亮.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90-91.
[2]吴艳峰,曹雪涛.关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27(5):468-470.
[3]胥振国,蔡玉华,刘修树.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9):849-851.
[4]刘燕,张继星,布日额.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4):450-452.
[5]吴素琴,郑剑玲,王美惠.高职免疫学技术教学改革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5):21-22.
[6]廖明生,蔡杏珍,李恩亮.提高高职高专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96-97.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绪论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86-01
《病免》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更好地为以后临床工作服务,关键是一方面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教授好这门课程。绪论课是学生对一门课的初次接触,是师生之间的第一次交流[1]。其讲授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教师给学生留下的美好印象,这些都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讲好《病免》绪论课,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绪论课的教学。
1 重点讲解本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教师在讲绪论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解本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及其在医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病免》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其课程教学不仅为学生后续学习课程服务,还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另外,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是相当广泛的。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病因分析、预防、诊断和治疗均需借助于该课程的理论和方法。目前临床上出现的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都可以应用免疫学的技术进行治疗,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可喜的成果。免疫学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方面。同时,人们还可应用该课程的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保障人们的健康。学生了解了此门课程对他们以及其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重视这门课程,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讲授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学习目标,让学生对课程有个总体的认识
《病免》是两门课程的整合,一是病原生物学;二是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又包括病原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二者都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两大生物性因素,所以二者统属于病原生物学的范畴。让学生浏览教材目录,了解这两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一堂绪论课,应该向学生讲清的就是这门课程主要“学什么”,学生在遇到一门新课时最关心的也正是这个问题[3]。那么教师接下来的工作也就是介绍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关键是理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在临床上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4],所以针对病原生物学部分,学习的重点是各类病原生物的致病性、感染途径及预防原则。针对护理学专业的临床应用方向,免疫学的学习,学生应把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上。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有:Ag、Ab、Ig、C、交叉反应、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等。重点掌握的基本理论有:Ig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C的生物学作用、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机制和功能、I―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原则、抗感染免疫机制等。通过本门课程框架结构及学习目标的介绍,学生初步了解了本门课程及将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将为以后的学习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3 讲授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一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方式或方法欠佳,自制能力差[5]。所以在上课之前,介绍一下课程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十分必要的。免疫学部分知识点抽象,难理解,前后知识联系性比较强,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以下几条学习建议:上课前要预习,对所讲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去听课;上课时认真听讲,要记笔记,记下重点难点知识,并把有利于理解教材内容的知识记下来;课后认真复习,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只有及时掌握所学内容才有利于后续内容的学习。病原生物学部分,需要记忆的知识多,且知识点零碎容易混淆。只有将零碎、易混淆的知识纵横联系相互比较,才能够牢固记忆真正掌握。所以在学习病原生物学部分时,应注意在学完每一节、章之后做充分的归纳、小结,比较、鉴别知识点,在心中建立牢固的、立体的知识体系。
4 介绍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病免》的考核将分成三部分:包括平时考核、实验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包括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活跃程度、完成作业情况等;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完成程度及正确性;期末考核教师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出试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三项考核分别占期末总成绩的20%、20%、60%。通过这种综合考核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及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5 讲好医学免疫学概述内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医学免疫学概述统共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免疫的概念、免疫的三大功能、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针对这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免疫的概念,教师可以给出几个具体传染病的实例,让学生根据实例自己先来概括。教师根据回答的情况引导出传统免疫的概念。然后教师在设置疑问提出:机体的免疫力除了对传染性异物有抵抗力之外,对其他非传染性异物有抵抗力吗?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刚才给免疫概括的概念还准确吗?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出现代免疫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讲解免疫的概念,同学们会深刻的认识到免疫的本质现象。
对于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可以向学生讲解免疫学历史上的科学成果。讲解医学免疫学的科研成果,同学们会听得兴趣盎然,顿时觉得耳目一新,将会对本课程产生积极的响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有了热情与学习兴趣,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绪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尚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绪论课教学方法探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23(3):93-94.
[2] 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1):72-73.
[3] 朱宏哲.绪论课教学浅见[J].首都教育学报,2011(5):32-33.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互联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传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课本内容过于枯燥,难以掌握前沿知识医学基础
知识是医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随着高校的课程改革,很多基础课时被大大压缩[1]。由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知识点较多,课时较少,课堂上老师只能着重强调重点难点,难以展开说明,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医学内容较其他课程相比,记的、背的较多,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由于课时以及学生的兴趣不足,一些医学前沿知识以及最新病例也无法很好地扩展开来,不能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医学动态。
1.2教学方式较落后
课堂教学主要还是通过PPT进行讲解,与学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后学生难以找到老师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由于课程多、学习任务重,学生很少会主动自己去网上搜索课程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互联网+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应用对策
2.1将互联网+引入课堂
目前,在课堂学习中互联网+引入最多的是QQ、微信。QQ、微信是一种集交流、共享、文件等多方式的平台,将其引入课堂中,对教学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1.1延伸课堂教学
打破传统课堂上课模式,告别2学时学习完即结束,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线上线下优势。如通过相关平台上传教学资料,实现资源共享[2],教师可以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课件、案例、动画展示等上传,供学生下载学习。通过交流的功能,线上帮助学生解答疑惑,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统一解答,进一步帮助学生吃透知识点,更好地了解课本知识。通过平台建立讨论小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3],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和老师提出问题讨论两种方式,由学生自主发挥,老师从中进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乐趣。通过传递文件的功能,相关前沿知识,让学生能够集中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发展较快,课本上的传统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可通过一些新闻或者最新的医学动态,帮助学生将实践与临床相结合。
2.1.2提高教学质量
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较轻松的环境,通过网络畅所欲言,学生可以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可以通过网上投票、一对一聊天等方式,来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从而进行改进,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交流新的知识要点,讨论新的案例,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分享。通过网络平台带动了“网上评教”、“网上促教”[4],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2改进教学方式
目前,比较热门的教学方式包括专题讨论、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互动式教学等[5],互联网也催生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课堂。在新时代网络背景下,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慢慢兴起。《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引进多种新型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从临床案例引入学习主题,例如讲解狂犬病毒时,可引入狂犬患者的病史,包过感染途径、发作的症状等,再进一步介绍狂犬病毒,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双方探讨,激发教学双方主动性,例如讲解破伤风梭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思考下感染破伤风所需要的条件,并鼓励同学进行讨论,进而探讨破伤风梭菌的生存条件。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8-0122-02
1.分析学科的特点,紧跟时代节奏
分析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推动了生物医学的飞速发展。这些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扩充了实验诊断的项目,出现了新的治疗方法,使之在原来经典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提高,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医学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突出。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医学工作者,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深思的问题。进入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限制性内切酶、DNA杂交、测序和扩增技术等许多简便、快速、灵敏和特异的新手段的应用,使某些原来不能培养或培养需很长时间和特殊条件的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成为可能[1]。20世纪末出现了许多新病原体及其引起的新的传染病。人们对新传染病的认识和准备不足,缺乏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同时因为人群无免疫力,疾病来势凶,传播快、途径多、范围广,所以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如0157出血性肠炎、疯牛病、0139霍乱、爱滋病、埃博拉出血热、新型肝炎病毒、埃立克体和肺炎衣原体感染、莱姆病、肠病毒71、手足口病及新世纪出现的非典型肺炎等新传染病均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和范围内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启发学生将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促使其主动思维,同时提高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2]。
2.1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去旧观念认为,只要记忆力好就能学好医学。其实,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医学生将来面对的病人情况往往很复杂,许多病因常会被表面症状掩盖。这就要求有很强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学思结合是思维训练的主要规律,因此,我们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致病性微生物与临床疾病的密切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授致病性细菌各论和病毒时,有计划地开展几次讨论课。讨论的方式有随堂讨论和布置讨论两种,随堂讨论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由教师出讨论主题,学生随即讨论,然后教师汇总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2.2 病案教学法
医学生的毕业志向绝大多数是从事临床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对其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教学上尽量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避免基础课讲授的枯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以及临床思维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综合素质[3]。比如:当讲授“病毒”一课时,用“2004年7月在尼泊尔爆发的A型流感(H3N2)”事件引入。再提出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传播方式,是否会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等问题。通过这个病例和几个相关的问题使同学们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又如:讲授“杜氏利曼原虫”时,先给学生介绍本国近期蔓延的一种因利曼原虫所致的黑热病病例,然后提出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特点是什么,生活史怎样,如何致病,如何诊断和防治等问题。
2.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病原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正常菌群”一节内容时,可有针对性提出问题:“医生常常强调避免感染,为何我们还有食用带有细菌的酸奶?”问题提出后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寻找答案,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2.4 理论结合实践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从微生物与寄生虫的形态特征,致病机制到检查方法,都与实验密不可分。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独立性。实验技能训练不仅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抓起。在实验教学中,应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如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细菌形态玻片标本的观察、细菌涂片的制作、革兰染色法与抗酸染色法操作、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技术、消毒与灭菌、玻片凝集反应、试管凝集反应等。
2.5 应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幻灯、胶片投影、多媒体课件、模型、标本及黑板画图等,形象而直观地讲解知识、突出重点,做到声图并行,令抽象的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这对语言交流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对病原生物学教学来说,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主要是语言描述、板书加上挂图,其中挂图的展示基本就算是直观教学了。但毕竟挂图的数量、色彩和变换的速度是极其有限的,缺少声音和动画,不能和电子图片以及多媒体演示相提并论。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进入了多媒体时代,教学方式发生了变革,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及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4]。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微生物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前所未有的提高。首先,多媒体技术使直观教学成为可能。现实世界可以在课堂上生动再现,其效果胜过任何语言的描述。其次,多媒体技术增大课堂的信息量,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密度和提高讲课效率。课堂中学生可以观看多幅图片,阅读多篇教学材料,这个数量可以是传统教学的几倍。
3. 分析与思考
病原生物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就其学科特点而言,内容繁杂,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学比较枯燥繁琐,不易记忆,在学习上深感困难。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病原生物学的方法,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或其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讲授的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许多新问题的出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方法,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特点和对教学培养对象,选择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组合,考试形式的合理化,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新型的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段朝晖,梁伟南.新时期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5):670-671.
[2] 李泽生,冼利青,张艳髓.“问题为基础”教育模式毕业生特征与优势分析[J].医学教育,2002,4(6):3l-34.
关键词:病原生物;免疫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由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两部分组成。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免疫学基础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性疾病发生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科学。这门学科是本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重点和难点学科。针对这门课程内容繁琐枯燥、知识点抽象、知识体量大的特点,教师要灵活运用各式教学方法,结合每个层次的课程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
一、善于利用比较教学法
常见微生物中,病原体有个性更有共性,各个知识点容易混淆,通过比较、结合临床实际更能加深学生记忆。免疫学中,超敏反应是最难掌握的,有四种类型,可以通过比较来讲解。首先,从免疫应答的方面来比较,Ⅰ、Ⅱ、Ⅲ型超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而Ⅳ型超敏反应则是属于细胞免疫;其次,从结果方面进行比较,Ⅰ型反应是可逆的,且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而Ⅱ、Ⅲ、Ⅳ型反应不同,仅导致组织器官病理方面损伤,这是不可逆的;最后,把相关联的免疫物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Ⅰ型反应跟IgE因素相关联,同时Ⅱ、Ⅲ型反应跟IgM因素、IgG因素有关联,Ⅳ型反应与CD4+、CD8+T淋巴细胞释放的免疫因子相关联。
在病原生物中,人体寄生虫分类中的医学蠕虫部分,是学生不爱也不想学习的部分,因为寄生虫的种类多,生活史杂。我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比较,以达到教学目标。首先从中间宿主这个关键点来进行区分,有的医学蠕虫是有中间宿主的,而有的医学蠕虫则没有。以线虫纲来说,线虫没有中间宿主。二是对各类型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进行比较,通过PPT比例放大图片的展示,其形状特征清晰可见、对比效果一目了然。三是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并抓住共同点进行比较。就像在生活史中,比较叙述线虫纲中各类型寄生虫的生活史时,我会指出蛔虫的生活史最长,以此为例打开话题,将它生活史中的两个阶段详细地解释出来,将学科的疑点和难点释放出来。这是比较教学法的精髓,通过两个相似的知识点或者两个有关联但是截然相反的事例,加深学生的记忆。在知识点的对比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记忆方法与知识网络,在以后的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积极运用线条图形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近年来慢慢成为主流教学手段,此教学方法需要与多媒体紧密配合。一是能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丰富教学内容;二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系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课件进行临时修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目的地植入内容,及时调整授课进度,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线条图形是形象教学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局限于薄弱的基础硬件条件,又能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经济、简单、易行的长处。课件的制作不拘泥于形式,且有一定的留白,设计框架要条理清晰、便于理解,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在制作课件时,将图形按比例放大,使其色彩鲜明,达到让学生看得准、记得牢、理解快、分得清的直接目的。
三、大胆使用实验演示教学法
实验演示教学法,又称为直观教学法,即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不同类型实物物品和教学用具,进行示范性操作实验,另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能让学生建立更感性的认识,在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培养学生无菌操作的意识。
例如,肠道杆菌属中各个类型的细菌,因为都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单纯地依据形态染色的特征,是无法辨别的,只有通过各种生化反应和有关血清凝集实验的检测方法,才能确定实验结果。假如我们大胆使用实验演示教学法,将预备好的试验器具,如生化反应管、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带到课堂,一边进行实验演示,一边对学生讲解生化反应原理,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和学生医学事业引路人,承担着沉重的责任。要运用更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熟悉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有立足之地,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雪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8(8).
[2]陈先宏.浅谈中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J].成功,2013v4w.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案例引导;临床思维
实验课程作为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激发同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后续的专业学习,有着很大影响。在当前医教协同,完善中国特色规范化医学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需求推动下,传统以学科为中心,实验教学为理论教学辅助的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实验教学正在由辅助地位逐步蜕变为可以极大提升医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化课程体系[1]。但由于所涉及学科众多,建立稳定的跨学科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现阶段在大多数医学院校尚不能完全实现。因此在改革现阶段,基于不同学科具体内容,开发基于临床思维及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是试水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可为后续建立稳定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打下基石。
1基于案例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优势
病原生物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也是培养同学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场[2]。它既为学生后续学习传染性疾病等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同学直观了解相关病原体形态、致病性等提供机会。虽然传统病原生物学实验涉及相关病原体的形态学观察、培养及相关特性检验,但其实际操作项目往往较为分散,以单独细小的验证性实验为单位,缺乏贯彻不同实验项目的线性逻辑。同学往往只能理解单独实验项目的原理目的,无法全面了解其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一方由于低估了实验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由于实验项目安排的不连贯性及结果的可预见性,导致同学缺乏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造成实验课程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3]。因此,在逐步由基础课程向临床课程过渡的学习阶段,开展基于临床案例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4-5]。以临床案例吸引同学关注,重塑同学对病原相关实验内容的认识,让同学体会基础性实验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提高同学的实验参与热情。同时以案例为线索,串联不同基础性医学实验,可以弥补传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不连贯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职业认同感。
2实验思路设计(以血吸虫感染和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两个案例为例)
实验总课时为12学时,分3天进行,每天课时数分别为6、4、2学时。
2.1案例发放将以下案例提前一周发放给同学,告知后续实验课程将结合该病例,希望思索该案例临床表现,思考检查方向及可能的诊断。两个案例共同的基本情况:发热38℃左右、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案例一:以上症状持续约1个月,患者呈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明显膨隆、柔软、无明显压痛,右肋下可触及肝脏且有轻压痛;案例二:午后4h出现以上体征,无其他特殊表现,粪便呈黄绿色水样便。
2.2第一次实验
2.2.1引导同学分析以上病例应该采集的常规检查标本。血液及粪便。讨论过后告知血液检查结果。案例一中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上升。案例二,血常规结果无异常。2.2.2引导学生思考常规粪便检测项目。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细菌学染色镜检等。针对案例一:粪便标本直接涂片镜检(老师示教后同学自行操作查找),可见血吸虫特征性虫卵。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梳理总结案例情况一。2.2.3拓展实验。解剖血吸虫感染小鼠,观察感染期小鼠肝脏、脾脏、肠系膜等组织,引导学生对比感染鼠与正常小鼠的区别。2.2.4拓展思考。1)以上感染小鼠与正常小鼠大体标本上的区别提示:在人类,粪便虫卵阴性,但仍高度怀疑血吸虫感染,患者还可以做哪些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因?2)粪便直接涂片镜检虫卵是寄生虫感染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那临床上还有哪些形态学检查方法可以用于寄生虫感染检查?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解放初期,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以及建国后,为消灭这一流行病,国家采取了哪些积极有效的措施。阅读以上问题下一次课予以讨论及分组汇报。2.2.5针对案例二。老师给出粪便标本直接涂片镜检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可进一步分离培养。提供SS平板进行划线分离(老师示教后同学操作)。以上为第一次实验内容,共计6学时。
2.3第二次实验1)
用1学时考察同学对寄生虫血吸虫章节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且根据所查找资料按小组形式汇报讨论血吸虫感染的检查项目及诊断依据。提供不同寄生虫虫卵及粪便中可观察到的虫体标本,观察学习。2)取出上次课分离培养的SS平板,同学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染色及观察(老师示教后同学操作,同时提供标准革兰阳性及阴性菌株作为操作参考)。对可疑菌落进行肠道生化反应检测(提供不同菌株肠道生化结果作为示教)。以上为第二次实验内容,共计4学时。
2.4第三次实验(2h)
结合临床表现,根据革兰染色及肠道生化结果做出初步病原诊断。凝集反应(示教及学生操作)予以验证。梳理总结案例情况二并当堂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考核
当前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也亟待调整[6-7]。当前病原生物学实验考核受课程形式限制,一般仅考核标本观察识别及实验报告撰写[8]。而在本实验项目中,由于纳入案例分析及课堂分组讨论等形式,可以开展更为符合教学规律的多样化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性评价。本实验项目考核主要综合以下方面。
3.1严格考勤,强调规范操作
对反复强调的操作规范:如无菌操作,显微镜规范使用等项目纳入平时成绩记录范围。本项成绩满分100分,如出现迟到早退或明显违规操作,予以扣分;如有无故缺勤,做0分处理。本项成绩占本次实验总成绩20%。
3.2实验课程中间涉及案例讨论,评价同学参入程度及课后资料查阅情况。本项成绩占本次实验总成绩20%。
3.3评价同学试验课程参与情况
主要涉及动手操作是否积极、是否与同组同学分工协作等情况。本项成绩占本次实验总成绩20%。
3.4改革病原学实验报告内容
本项实验报告内容的撰写主要结合临床病原学检查程序进行分析及结果记录,有利于同学临床思维的培养。鼓励将本次试验程序用思维导图形式予以总结。本项成绩占本次实验总成绩40%。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临床课程;知识点;课程改革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桥梁课程,其病原生物内容、基础免疫学中的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涉及各个医学临床课程。
2007年,卫生部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护理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相继出版。《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根据职业教育“贴近临床”的培养目标,内容在编排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有较大整合。打破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界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交叉融合为病原生物,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病原生物各论则结合临床传染病特点,以传播途径为纲串写。我们使用该教材迄今已经两年。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通读了整个系列教材的临床课程(《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和《母婴护理》),以调研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临床课程中的分布情况,对《病原生物与免疫》与临床课程的衔接和课程改革等问题提出看法,旨在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仔细阅读和系统调研卫生部规划教材《成人护理》(上、下册,第1版)、《儿童护理》、《母婴护理》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病原生物与免疫》(第1版)教材内容作分类比较,了解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各知识点分布的密度、深度及其重要性。lw881.com同时,将临床课程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对照,找出两者的差距。
结果和讨论
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情况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的密度见表1。从表1来看,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知识点占72%,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性感染(占32.1%),其次是病毒性感染(占18.1%),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应用知识点占28%。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的授课学时,病原生物约占总学时的2/3,免疫学约占1/3,与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点密度基本吻合。《母婴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较少,主要分布在妊娠合并乙肝、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等章节。《儿童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知识主要分布于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免疫学知识点更单独用了一个章节“免疫性疾病病儿的护理”系统地介绍,并着重介绍儿童常见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等,由此可见免疫学在临床学科中的重要性。《成人护理》(上、下册)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最多,各系统的疾病病因中均有(病原生物感染致病/免疫机制致病),各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中也常用到免疫学方法和手段。在常用诊疗技术章节中还常用到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技术等。在所有上述临床课程中均未涉及细胞因子这部分内容。
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在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从表2来看,在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最多应用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占73%),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多次应用到免疫学中自身抗体概念和组织损伤机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用于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病原学检查)占18.3%、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也占8.6%。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实验时数仅6学时(总学时54时),实验学时比例明显偏低。
章节顺序的比较临床课程章节顺序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章节顺序的比较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临床课程《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按照传播途径来介绍病原生物时也有困惑,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使学生感到混乱。
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临床课程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见表4。补体在临床课程中虽有提起,但有的仅提一下名称,有的仅说一下实验室检测时含量增减的意义。《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中白血病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而我们的《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尚无这方面的知识。
改进建议
(一)教学时间——《病原生物与免疫》大纲适当调整
实验课时少,不利于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不利于学生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现在免疫学知识大量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如何保证在3次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也值得商榷,需要对实验内容、时间进行重新考虑,并有序地安排。可考虑开设讲座、专题报告或选修课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限的54学时与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使得基础课程的教学难以跟上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和个别知识热点。免疫学知识更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可以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进展,将与临床疾病有关的临床免疫部分,如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预防及免疫治疗作介绍。对当前正在流行的新病原、与传统观点有相悖之处的新观念等可安排2~3次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进行介绍。
(二)教学任务——《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内容适当调整
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现《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对临床已不使用的免疫学方法要进行淘汰,如对流免疫电泳等。
减少临床上少用或未涉及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应确立临床上有用的就是重点的观点,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将一些培养目标非必需掌握的教学内容过滤掉。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写得面面俱到,分子水平上介绍的免疫应答知识也可适当减少,补体的难度也可适当下降。
增加新的内容《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在白血病章节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这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和教学中要考虑添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教材中应予补充。
重组各论内容临床课程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其中《成人护理》传染病中再分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给学生带来困惑,建议转变视角,按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来编写,既注重病原生物的系统性,又对应临床《成人护理》中传染病这一章的顺序,也可参照《儿童护理》,将免疫系统疾病专门列出。
(三)教学实施——注重将相关知识点的临床疾病融会贯通
如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要重视与临床学科联系密切的知识点。讲自身抗原时,就可以举几个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使学生在接触实际问题时能作逻辑推理,举一反三。如免疫分子hla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可多联系临床。
总之,在对《病原生物与免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临床课程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对照和论证后,可以去除原有《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任务中繁杂的内容,且可以将临床上的实用知识和新近发展的内容融入《病原生物与免疫》的教学。应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加以完善,找到基础医学课程贴近临床,满足医学临床课程实际需要的途径,从而使两者更好地衔接,有效地克服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脱节的弊端,提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裘遂.病原生物与免疫[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蔡小红.成人护理(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蔡小红.成人护理(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程学军.儿童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潘青.母婴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为贯彻执行教育部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的举措,综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项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我校制定了完整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系列方案,加快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的步伐。目的在于加强学科融合,实现相关学科实验教学内容优化重组,增加观念创新、实验技术创新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减少重复性和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的能力。
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及实验教学中心建
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我校启动了第二轮教育教学改革,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实现相关学科在实验教学内容上的互相融合,全面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质量。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五年来,中心按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在各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逐步建设成了理念先进、设备一流、管理有序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1 更新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独立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中心对实验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确定了以培养具有“高尚医德、扎实基础、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以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医学实验教学理念。
2.2 创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中心按照教育部本科学生“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模式,根据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打破传统的课程和学科界限,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以临床问题或生命科学问题为导向,遵循“从微观到宏观”、“从正常到异常”、“从功能到形态”、“从基础到临床”、“从经典到现代”、“从教学到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对实验课程进行了全新的一维设计,创建了由四大模块——医学形态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五门主干课程——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课、异常人体形态学实验课、医学机能学实验课、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所组成的整合化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各门实验课都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种实验类型,使各类实验课程成为既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又具有实验课自身特点的独立性课程,见图1。新增或调整实验不少于全部实验的60%,综合性实验由原来的25%增加到35%-40%,设计性实验由原来的4%增加到8%-10%。这些课程既自成体系又与理论课程相呼应,各门课程均有各自的教学特点,但又相互关联形成整体。为了充分满足各层次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实验教学中心针对不同学制、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每门实验课分为A、B、C、D四个层次,各层次的学时数和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有一定差异,实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2.3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培养新模式实验教学中心紧密依托我校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学科、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相关学科优势和科研力量’充分利用学校拥有多家知名附属医院的优越临床教学资源,采用第二课堂、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等多种补充形式,形成基础与临床相互结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分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医学人才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
2.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新课程体系建立之后,实验中心不断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实验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在教学内容上,将传统的实验技术和现代生命科学中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机整合,通过优化重组和研究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临床、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医学道德修养,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将启发式、PBL式、交互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人实验教学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多媒体技术、数字网络技术、虚拟技术、显微互动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实验教学中,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水平。各实验室还实施了多元化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从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各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全面的评价。
2.5出版配套实验教材为配合新设置的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中心编写出版了《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教程》、《异常人体形态学实验教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程》、《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和《医学生物学实验教程》五部特色实验教材。新编系列教材引入了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改革新思路与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又内部出版了英文实验教材《LaboratoryManualofMedicalBiology》'《LaboratoryofAbnormalHumanMorphology》、《FunctionologyLabManual》和双语教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2.6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学校、学院先后出台了多项相关文件,制定了倾斜性的实验教学岗位聘用政策,为实验教学中心各实验室设立了教学型教授和副教授岗位,这一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除了专职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晋升问题上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人到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中,同时也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热心参与实验教学工作,积极承担实验教学改革课题、发表高水平的教学改革论文,努力为今后竞聘上岗创造条件。这些政策切实保证了实验教学中心能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敬业发奋、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实验教学队伍,保障了实验教学中心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心注重实验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培训工作,组织实验教学教师和教辅进行了显微互动、生物医学安全等多种培训,并定期召开实验教学研讨会,旨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内涵建设。
3.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果及辐射作用
目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已初步建成教育理念先进、课程体系科学、实验设施完善、办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2008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在教学研究、实验教材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学生科研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验中心年接待国内外来访参观十余次,今年10月还将承办“第三届全国医学类实验教学研讨会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医学组第五次会议”。
实验教学中心所取得的教学研究成果作为学校《医学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实验教学改革课题《创建整合化的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新体系、新模式》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医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获首都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近五年,实验教学中心人员承担教学改革课题52项,发表教学论文124篇;配套出版了实验教学系列教材9部,其中《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教程》和《异常人体形态学实验教程》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医学生物学实验教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程》和《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三部教材分获首都医科大学第六届优秀教材一、二、三等奖。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获批2010年北京市精品课程,医学生物学实验课程获批校级精品课程。申请获批蛙心刺激电极、尿滴计数器、家兔手术台实用新型专利3项。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年10月,12(S2)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学生对实验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经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新实验课程总体评价的优良率为96.75%,对新教材总体评价的优良率为95%。学生对五门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优良率平均达98%以上。近三年,本科生公开34篇,内部出版论文集四册。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获市级各项奖项60项,其他各种奖项52次。在首届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我校参赛项目获得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关键词] 民主式教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学生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和必修课,是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必要基础,在第一学年开设。作为一门基础课,其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所以,传统教学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我们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笔者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试用民主式教学法,收到较好效果。
一、何谓民主式教学
简而言之,民主式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民主式教育以人为本,把学生看成一个个具有独立个性、朝气蓬勃、渴望上进而又可塑性很强的青少年。
民主式教学摒弃满堂灌,巧用启发式,实施学生自学、互学、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启发、点拨。民主式教学因材施教关注心灵,尊重个性重视人格,实施民主,鼓励探索和创新,注重思维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民主式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
1.学导式教学。即教会学生自己自学教材。这时,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自学教材的情况适时地引导和点拨,而不是讲解。学导式教学的目的:一是教会学生自学教材,二是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学习上的主人。需要注意的是,老师提出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另外,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水平和情感特征来提出问题,设置学习和探究领域。
2.讨论式教学。当学生通过自学对教材内容基本上能够掌握时,就可以运用讨论式教学。先是小组讨论解决“后进生”解决不了的普通问题,然后是全班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学导式教学中,提出问题的是老师。在讨论式教学中,提出问题的是学生,是在老师主持下的学生的问和学生的答。讨论式教学的目标就是达到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解决教材的疑难问题。
3.研究式教学。虽然学生的互学解决了绝大部分的问题,但是他们还会有部分疑难的问题等着老师解答,还有一些创新性的问题和想法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支持,这时的学习内容,问题是完全放开的。这个时候师生的灵感、创新思维的火花会不断出现,这是民主式教学最富有创造力的时候,最出创新成果的时候,最出教学艺术的时候,也是最精彩的时候。研究式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融会贯通教材内容,展开思维的翅膀,富有创新性的阶段。
二、具体实施
我以2009级护理专业1、3、5三个班(150人)作为实验组,2009级护理专业2、4两个班(10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统一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法进行讲授,实验组采用学导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测试成绩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总评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另外,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学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兴趣有了明显提高。
四、讨论
1.民主式教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创新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总结产生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
2.民主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发现、自主、合作、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发展性教育。它是在人们呼唤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兴起的一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互助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3.民主式教学法就是在强调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最大程度地将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没有具有独创能力的教师,就没有具有独创性的学生,因此,实施职业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富有创新精神,是否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能否能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能否积极进行职业创新教育尝试,这也是民主式教学法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吴启兴.民主式教学论[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4.
[2]高璀乡.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
[3]李凡.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