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营销科研课题

市场营销科研课题

时间:2023-06-12 14:47: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营销科研课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营销科研课题

第1篇

模块化教学是指将专业知识划分为若干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模块,采用模块和任务结合构建的知识技能体系,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融为一体,通过任务的设置引领学生进入不同的工作场景。采用模块化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很好地满足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培养的要求。模块化教学注重信息知识的双向传递,有利于采取各种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营销模块化教学模式要求营销模块里既有营销原理,又有相应的营销实训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设计每个模块的实训任务,围绕该任务展开理论教学,针对性强。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而且有利于学生学。学生只有完全掌握市场营销原理后才能对实训任务进行分解、分析,完成任务。模块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实践

笔者尝试在所讲授的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将该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六个模块:营销认知、市场分析、市场选择、营销策略、营销管理、营销前沿。

(一)模块一:营销认知

该模块是课程的基础,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重要概念和营销观念,让学生能够从市场营销员的角度上认识生活中的营销问题。这一模块笔者布置了两个实训任务:一是要求学生走访调查学校周围的商店,分析他们在经营中运用了什么市场营销手段。二是要求学生随机调查周围的同学和朋友,记录他们对市场营销的看法,并纠正其中错误的观点。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和任务的锻炼,帮助学生熟悉市场营销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以营销角度来解决问题。

(二)模块二:市场分析

该模块是一切营销决策的前提,主要要求学生学会市场调研的方法,分析企业的营销环境、购买者行为以及竞争者行为,让学生学会收集市场信息,掌握企业所处的营销环境,为营销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这一模块笔者布置了三个实训任务:一是要求学生通过发放市场调查问卷来了解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使用状况和购买者的偏好,分析该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发展前景。二是要求学生选择一家企业,进行SWOT分析,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三是要求学生进行消费者购买情景模拟,如一个家庭计划去旅游,需要不同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课堂上模拟整个决策过程。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和任务的锻炼,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了解分析现实市场情况,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市场营销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模块三:市场选择

该模块是衔接前一个模块与后一个模块的环节,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定位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目标顾客,企业该进入哪些市场,如何在这些市场中满足顾客的需求。这一模块笔者布置了一个实训任务,即要求学生为一家企业规划它的目标市场,设计企业的市场开发战略。这需要学生在前面市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规划。该模块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市场营销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模块四:营销策略

该模块是市场营销学的经典内容和核心组成,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学会设计产品的品牌、包装、定价、找到能够支持企业整体战略的最优渠道以及促销方案。这一模块笔者布置了两个实训任务:一是要求学生策划一场新品会,提供具体的策划方案。二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产品推销实践。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和任务的锻炼,培养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和销售技巧。

(五)模块五:营销管理

该模块是市场营销学原理的深化和专门化,主要要求学生学会统筹规划市场营销过程,让学生学会制定市场营销计划、执行和控制。这一模块布置了一个实训任务,即要求学生进行创业,提出具体的创业计划和执行方案。这个任务综合了前面的所有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营销知识和营销技能,才能完成这次任务。

(六)模块六:营销前沿

该模块是现代营销理论发展的动态,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营销、服务营销、体验营销、色彩营销、精准营销、关系营销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市场营销学研究和发展的领域。这一模块布置了一个实训任务,即要求学生分析现在最新的营销现象和热点问题,编写一个案例。这个任务让学生养成关注营销动态的习惯,激发创新营销意识和提升营销理论的研究能力。

三、模块化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优化教学方法

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设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设疑式教学是指在教师讲授某一知识点前,提出恰当的、引人深思的问题,以引起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的兴趣和注意,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加深理解。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后进行思考、分析,做出判断及选择,最后得出有效的结论,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技能的培养。情景模拟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或者创新性游戏模拟企业经营环境,供模拟参加者进行企业运作的训练以更容易学习、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学生分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分组的方式、工作的分工、成员的数量都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实践证明,按照学生自愿组合的原则划分小组,每个小组人数5-6人,可以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由大家推选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每位成员深度参与,密切配合、协作,防止出现依赖思想,以顺利完成实训任务,并将学习成果在班上进行交流。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相互之间交流和共同进步。

(三)强化课堂管理

教师应注意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协作的伙伴关系,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课堂讨论。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同时要适当提示,肯定有效的分析意见和独到、新颖的见解,指出忽视、遗漏和挖掘不深的问题。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维护课堂秩序。

(四)完善评价考核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需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材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各小组学生代表要依次对完成的任务进行讲解,其他小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应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注意考核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五)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主讲教师主持的各类科研课题和研究项目,申报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协同创新课题,国家、省、市和校级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以及多种形式的竞赛项目活动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文献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极大地促进学生在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结合方面的综合能力。

(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块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求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创新精神和教育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在企业担任兼职咨询顾问。其次,老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积极投身于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中。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张艳馥(1962-),女,吉林白城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倩(1989-),女,山西阳泉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107-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高地,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1]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目前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实际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如何不断适应市场营销专业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学者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围绕教学内容、[2,3]教学体系、[4,5]教学条件、[6,7]教学团队[8]的改进,很少有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专项研究。本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体系为切入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给出相应的实施措施和保障体系。

一、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课堂为主的案例或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另一部分是在企业岗位上见习或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1.实践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随着时代的知识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市场营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手段相对不够丰富。

2.创新能力培养渠道不够广泛

在新形势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从“应用型”定位向“创新型”提升,但是目前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渠道、种类相对较少。

3.实践教学的实施和保障措施有待优化

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组织和实施难度大,因此,优化实施和保障措施,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

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得出,创新人才要培养四个能力层次,即基本技能培养层次、专业技能培养层次、创新能力培养层次和综合素质培养层次。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更符合能力培养的“实验强化—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四阶段模型。四阶段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这一模式将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块对应,充分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与衔接。创新培养模块推动了复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实验强化—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四阶段具体过程分解如下。

(1)实验强化。通过实验室里的手工模拟和计算机仿真模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2)实践应用。要求学生实地开展实践活动,将其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务操作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实现知识、技能向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转变。

(3)创新能力培养。可以让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参加学科竞赛等,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其个性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

(4)综合素质提升。这一阶段,产、学、研全方位结合,将不同的社会问题、实际问题等纳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到一线参加实践,开展实地调查、营销策划和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其综合素质。

2.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模块

应将实践教学体系的各项目与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将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贯穿其中,按照以下四个模块有序进行。

(1)校内实践。校内实践就是要求学生在校内开展实验、实训。在实验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增加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改革集体安排课程的方式为学生自主选择安排方式;改革实验课程中形式单一、种类固定的实验项目为内容丰富、多样的实验方式,推行以学生个性需求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

(2)校外实习。校外实践是学生到校外公司、企业等实地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有感性认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为此,学生要互相讨论研究,要向教师、前辈请教,通过一次次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创新培养。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创新学分必修模块,制定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方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如图2所示,创新人才培养模块由多个层次、多个部分构成,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及创新竞赛、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实践及技能证书六部分,为学生开辟多种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创新能力培养渠道。

(4)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学生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3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职业经理人,素质培养,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054-02

一、引言

吉首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开办于1998年,2002年通过新专业评估,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级特色专业。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吉首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提出要培养具有职业经理人潜质,能从中小企业基层营销工作做起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管理人才。目前共有在校本科学生238人,累计已培养本科毕业生565人。目前,我国共有五百多所高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由于开办此专业的学校过多、专业办的过滥,造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素质和能力下降,成为众多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问题,不少学者都提出了校企合作的模式,董媛,郭亚平(2010)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图;宋彧,王轲柱(2010)建立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和校企联合培养体系等三大体系结构;谭俊华(2010)结合长江大学对市场营销专业如何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了深入探究。实践已经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李大胜等(2007)介绍华南农业大学进行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成效;王小虎,王乐乐,李晓辉(2010)提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策略;李伟铭,黎春燕(2011)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分为外层、中间和核心三个层次;马廷奇(2011)认为必须根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相应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创新;赵礼强,赵冰梅(2010)提出了旨在提升培养质量、提升动手能力的4种多层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彭旭(2010)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现有产学研模式存在的问题。国内学者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理论性强,可操作性差,不具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动态性,且分析很少涉及具体专业素质培养的分析,本文拟以专业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吉首大学营销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经理人素质的问题。

二、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经理人素质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解决市场营销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高校实行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高等教育及时了解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是高校寻求社会和企业所需人才类型的最佳选择,可以保证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有的放矢,促进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使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市场营销人才,解决市场营销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二)有利于促进市场营销本科教学改革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知识架构、实践技能、职业准则等涉及课程设置的相关内容提供依据和参考,及时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对市场营销职业经理人的需求。通过产学研合作,让学生深入到市场营销的实战中去,可以打破原来课堂的陈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职业经理人素质得以提高,较快地掌握适应工作实际需要的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营销职业经理人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产学研合作办学对培养个体的适应能力和独创精神非常有帮助,客观上实现了优化和拓展所培养对象的知识系统的功能;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思维方法和求实的科学精神,可增强市场营销人才的职业经理人素养;产学研合作办学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较早地参与学术研究和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语言沟通,与人打交道,学会做人做事,培养了良好的情操和伦理道德。

(四)有利于改善高校培养营销职业经理人素质的能力

产学研结合缩短了高校与社会的距离,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企业为高校提供了学生实践教学、学生参与科研、双师型教师培养等重要平台和路径,也为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知识全面,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有利于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成果推广示范的实践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链条,带动高等学校、企业、科研所共同为社会创造知识价值、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经理人素质的困境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吉首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现已初步建成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建成经济管理、电子商务、ERP和沙盘摸拟四大实验室,现有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营销管理沙盘模拟等教学软件近九个,共一百六十多台计算机设备;建立包括老爹公司、湘酒鬼、陕西莎能羊乳制品公司、湘泉制药公司、陕西羊亲亲乳制品公司和广东利泰药业公司等实践教学基地。成功启动吉首大学商学院“风雨湖大讲堂”,每个月定期开展一次以上的教学、科研交流活动,成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学院可以利用武陵山经济信息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平台。吉首大学商学院围绕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形成了创新教育环节、实践教育环节、研究教育环节和课堂教育环节“四环合一”的教学模式。但是,吉首大学商学院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人才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合作意识淡薄

高校和企业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意识都还比较淡薄,还尚未树立起牢固的相互依托、相互合作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紧迫感。现行体制还难以与企业、科研所达成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默契”,教师对营销教学规律的研究与认识不足,仅仅满足于进行课堂的教学,未认识到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紧迫性。同时,不少企业重视短期利益,忽视产学研合作办学对创新人才培养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长远利益,对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特别是效益问题影响了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二)政策支持不够

学校对营销教学的实践环节所需的投入与优化实践环节所需制度的供给不足,对营销实践环节的投入不足,很难达到营销教学预期目的和效果。产学研中实习期学生的安全问题,法律法规政策未明确企业和学校在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都有待政府采取实际效力的实施办法。吉首大学地处老少边穷地区,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大型企业有限,每年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人数都在60人以上,但目前一下能够接受这么多学生实习的企业还不是很多。从实际来看,吉首大学采取分散自主实习的办法,结果是造成实习像“放羊”的现象,并未真正的发挥实习的效果。

(三)合作档次较低

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覆盖面较小,层次偏低。吉首大学地处民族地区,大型国有企业较少,同时从专业上看主要是文科类专业,商学院基本是文科为主,缺乏进行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经验和意识。从目前的情况看,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理解也比较肤浅,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做法尚停留在多建立几个实习或实训基地的层次上,缺乏全方位、深层次、长时间的合作与交流,依靠产学研模式培养高素质市场营销职业经理人素质的效果尚不明显。同时,学生在实习中没有真正的接受企业文化,认为自己不会长久呆下去,而企业也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成本耗费和额外负担,使得不少实习成为形式,缺乏实习的应有内容和效果。

(四)合作运行机制不健全

实践教学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体系连续性和系统性较弱,日常实践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当前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更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操作与前期调研、调查力度不够,使得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都较差。同时,产学研各方没有形成长效的合作运行机制,并未形成一个长久的“双赢”的合作机制,企业认为学校只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往往碍于人情或面子问题才接纳学生,把学生实训当成负担;学校为企业提供教学资源,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建立起合适的评价体系,难以清楚的界定产学研给企业的效果,所以企业缺乏配合的动力。

四、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经理人素质的途径

(一)创新产学研合作观念

大学要打破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体制性壁垒,把学科建设资源、科研资源转化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鼓励学生参与校办科技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活动;通过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鼓励教师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大学要在积极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解决关健技术难题以及与研究机构合作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培养人才,并不是把培养人才的责任转嫁给企业或研究机构,而是这就必须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消除企业的误解。

(二)加大产学研合作投入

加大投入,建立设施先进、运行正常、相对独立和完善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是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重要保证。通过模拟实体、建立模拟基地以及邀请创业者进行学术讲座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产学研横向科研课题。通过设立大学生专项科研基金,搭建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真实的科研环境。使学生广开思路,独立思考。与企业建立战略性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基地,借助企业平台,充分应用企业和高校师资力量,采取“校内+校外”、“学校+企业”、“实践+在线”结合的方式,联合企业开展认证培训,依据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状况,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

(三)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根据企业的需求,形成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并重的课程体系,根据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及时将过时的课程进行内容更新,从课程设置环节有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视实践教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与企业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将专业见习、参与企业某一营销活动、企业营销咨询诊断、营销项目开发和研究等不同形式融为一体,共同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目标等内容,真正形成能有效培养实践技能的教学模式。创办“营销沙龙”平台,组织课外的实践活动,如通过“营销沙龙”,根据学生大学四年不同时期的需要,开展如讲演辩论比赛、营销大赛、创业实践和模拟招聘等各种课外实践活动。

(四)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学院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学习,深入营销一线参与企业营销的实践活动,学习市场营销的实践知识与发展趋势,发现和解决营销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条件;可以从合作企业聘请优秀的营销管理高层帮助改进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措施。构建产学研各方的双赢利益机制。要构建双方的利益满足机制,使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都有所获,从而提高合作的积极性。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产学研合作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成本、效益效果进行追踪衡量和全面评价。

参考文献:

[1] 董媛,郭亚平. 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以陕财职院与陕西路安特实业有限公司为例[J].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40-43.

[2] 宋彧,王轲柱.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35-137.

[3] 吴俊杰. 高校市场营销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12-113.

[4] 谭俊华.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J]. 山东纺织经济,2010(12):90-91.

[5] 李伟铭,黎春燕.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11(5):102-105.

[6] 刘建准,王大海,齐庆祝,熊德勇. 工商管理类本科生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天中学刊,2010(5):139-140.

第4篇

(一)服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精细化程度不强

目前,秦皇岛市气象局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局限于传统常规中、短期预报及实况等内容,服务信息也多是粗浅的基于预报产品提几点简单的建议,且建议多以行业共性为主,缺乏结合地域及当地气候特点的精细化研究成果。

(二)服务方式单一

专业气象服务手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在更新,但目前大多数服务用户采用电子显示屏来接收服务信息,其他服务手段使用极少,尤其是网络等先进媒介尚未得到有效推广。

(三)市场营销能力不强

近几年,新用户开发一直呈现瓶颈状态,老用户很多要靠“人情”或“面子”维持。市场营销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且多为气象专业半路“出家”,市场营销知识不足,导致拓展市场及业务能力偏弱。

(四)缺乏专业服务产品开发人员

由于我局专业气象服务市场拓展营销由科技服务中心承担,而具体服务内容编辑由气象台负责,这使得预报员既要做预报,又要搞服务,很难有余力去钻研开发专业服务产品;另外,专业服务人员中既懂预报又懂计算机应用的人员不多,组织开发出新的服务产品存在一定难度。

二、几点思考

二十多年来,专业气象服务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打小闹到初具规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秦皇岛市气象局专业气象服务从一年几百元到目前十几万元的收入,这一切都说明专业气象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且也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但是我们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客观存在,急需寻找对策加以解决,这样才有利于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局专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结合城市定位,针对性的开展行业气象指标研究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华北和东北地区结合部唯一的中等城市。农业以果品和蔬菜及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外销为主;工业以装配制造业、机械、建材等为主;作为华北与东北交通中心和中转站,秦皇岛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条件良好,同时也是华北北部地区能源、物流、仓储中心,是华北与东北的商贸物流中心,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秦皇岛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和旅游经济在秦皇岛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行业气象指标研究是专业气象服务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结合地域气候特点针对行业气象指标的研究工作不多,因而此项工作应予以加强,市局自立科研课题研究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应鼓励预报服务人员积极投入相关行业气象指标方面的研究,从而为专业气象服务提供有利技术支撑。

(二)有效应用现有探测仪器资料,针对特殊行业推

广安装自动气象仪器。目前,我局北戴河观测站拥有富氧离子探测仪、紫外线探测仪、闪电定位仪等设备。随着经济发展,新兴行业逐年增加,对气象及环境探测数据呈现新的需求,我们应在特殊行业推广现有探测仪器数据所衍生的新的气象服务产品,并在一些特殊行业,如对气候及气象产品需求度较高的部门推广安装自动气象仪器,一方面增加数据实时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反馈资料用于科学研究及推广。

(三)服务方式应根据行业特点区别应用

由于行业不同,各行业工作环境及作业地域不同,专业服务方式应具有差异性。目前,我们主要使用电子显示屏方式进行专业气象服务,由于该屏使用GPRS技术,在偏远及山区信号不畅通时,信息接收存在一定问题,且使用保养费用颇高,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专业气象服务成本投入。根据此情况,我们应在专业服务方式上根据用户情况区别对待,对城市内的行业,可以使用较为方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专业气象服务,而对于山区等偏远地区可以使用传真、GPS大喇叭等进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应从服务效果及成本核算角度考虑,这样有利于专业气象服务的持续发展。

(四)强化专业气象服务的市场化管理,制定有效措施,提高市场营销人员素质

专业气象服务中的产品推广属于市场化行为,因而必须有完备的市场管理体制作保障。目前,大多数气象部门专业气象服务多为事业单位形式,虽然成立了服务实体,但管理上基本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管理体制并不完善,我们应在体制上结合地方实际逐步完善,使其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同时,以政策、制度制约管理人员,从而提高市场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逐步充实若干懂预报、善经营、熟悉计算机网络通信方面的知识的人员从事到专业服务市场营销当中,这些人员能够为客户设计出实用的气象服务应用系统,从而增加了市场营销人员的竞争意识,促进市场营销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组织专业服务产品开发人员研发新产品

将既懂预报又懂计算机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专业服务开发工作当中,结合用户反馈及自主研发新的服务产品,再由市场营销人员推广应用到相关行业。在开发过程中,应摈弃过去一味强调用户反馈需求,而应该自觉、主动探索新形式下的前沿服务产品。

(六)强化气象、转载市场监管力度

专业气象服务领域的扩大和效益的增强,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障。目前,私自、非法转载气象信息用于商业活动事件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着气象部门形象,同时对专业气象服务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我局应围绕《气象法》开展针对性的气象市场、转载监管,严格用法律规范从事和使用专业气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的行为,逐步建立规范运作的专业气象服务市场运行环境。

三、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 案例教学法 实施策略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研究市场运营规律、消费者行为及企业营销管理的应用学科。要把这门课程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激发创新意识的教学目的,就要求市场营销学教师不断摸索与总结、设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如何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对提高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意义

研究“案例教学法”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和教育评价方法,探索适应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验验证“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可以普遍适用。“案例教学法”有以下特色:一是直观生动,深化认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使学生如临其境,由感性认识,通过分析、研究、讨论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二是真实可信,说服力强。运用案例阐述理论,让事实说话,避免了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三是学生参与,提高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师生相促,教学相长。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点及职能,掌握购买行为分析的技术,市场调查、预测、决策方法与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的理论。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市场营销学”课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对“案例教学法”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完成“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的更新。即由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同步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市场营销学课程与企业对营销技能人才需求的有机结合。由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内外通过诸多教学环节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故“案例教学法”可以更好的在教学在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因而能够充分体现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调动“情感”为纽带,以培养“能力”为结晶的大学生自身学习需求。

(一)改变以“死记”为“活用”的学习现状

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是课堂教师讲理论,课后学生做练习、巩固提高的仅仅是现有的书本知识。其结果是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市场营销的概念、内容、策略和方法等,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所措。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则可改变这种现状。以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去思考和讨论案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提高兴趣。

(二)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的学习习惯

传统的教学大多采用 “填鸭式”教学方法,知识单向流动,学生被动接受。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授课中 “自我说教式”的讲解和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注意师生间的密切沟通、双向交流,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又由于案例本身是有一定情节的典型事例,有很强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改变了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为主动进取创设了条件。

(三)改变固定思维模式为创新思维模式

由于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不是单纯去帮助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中激发思维,努力创设思考的空间,激发想象,以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正确的答案。而事实上市场营销案例的答案本身就不一定是惟一的,因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答案自然就不会相同。所以应重视是让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和分析的具体思路正确于否,而非答案的唯一。这样学生将从中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锻炼,从而学会求知、做事、思维、创新。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运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营销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练兵场,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管理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培养企业营销人才过程中,案例分析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企业营销实践中已经做过或应用做的事情上,从而巩固和加深学员对所学市场营销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营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提供一个开发和锻炼对企业经营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的机会。

此外,案例分析还可让学生通过扮演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或其他各种重要角色承担企业组织中营销岗位的责任,学习运用市场营销方法和技术、设身处地地考虑企业经营中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担任企业营销管理者的能力。“市场营销学”教学案例是根据企业营销实例加工而成,案例本身无疑是向学生提供和介绍营销人员的宝贵经验,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经验,接受了培训,掌握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以当事人观点“进入角色”,站在案例中所设立的主要角色的立场去观察与思考,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才能有真实感、压迫感与紧迫感,从而达到真正掌握案例内涵之目的,避免以个人的“一孔之见”,造成错误的判断。一定要避免以“裁判员”的身份来评价案例和案例中的人物。如从销售经理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企业综合性营销案例,就需要更好地思考涉及企业全局的问题,从而提高案例分析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CAI多媒体教学,构筑教学创新模式

传统的“市场营销学”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造成教学活动单调、乏味,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作为“市场营销学”教育者,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育,更要积极进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可以用十分丰富的手段吸引学生,提高课程科学性和可信度,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老师使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手段,而相信课程和老师,同时使课程建设和其他课程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3、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探索市场营销学“三个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个课堂结合”教学模式即第一课堂是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围绕“市场营销学”课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和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是“市场营销学”课程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为第二、第三课堂提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上指导。在“市场营销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启发式、咨询式和讨论式的方法,提高“市场营销学”教学质量。第二课堂是围绕“市场营销学”课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在第二课堂上,注重建立和使用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市场营销学”模拟实验室以企业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基本活动为主线,通过设置模拟市场营销模块,使学生进入模拟市场营销的现实活动场景之中,进行“实战式”训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是第一、第二课堂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第三课堂重在“二要”。一要建立好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较稳定的场所,以确保实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实习作为“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营销活动,可以综合运用和融会贯通所学的市场营销知识,使学生成为实用型营销人才。二要教师和学生承担课题。从实践论的层面上教学生坚持以“市场营销学”课程理论为指导,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科研课题,推动“市场营销学”的学科建设。

三、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实施的行动方案

1、精选案例

教师要根据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结合理论予以分析。在案例选择上要求目标明确、描述客观、虚构合理、典型示范、现实新颖,重在要有利于学生思考、讨论和参与。不能选择有歧义或模糊的案例参与讨论,否则会适得其反,到时造成的尴尬局面。好的案例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以及有可讨论的着眼点。

2、精心设计讨论的话题

讨论话题的充分准备是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没有充分的准备会出现秩序的混乱。为此首先精心挑选案例,拟订思考题,确定组织形式和方法。其次为学生思考创设知识储备的提示范围和加强事先预习。针对可能出现的怪答案、完全不正确的答案思路设计一套解决的方案。

3、案例讨论的实施

针对所收集的资料与学生事先学习的知识,进行现场案例的论述和分析讨论。可根据不同情况分为几个小组,并通过小组代表阐述观念和论证依据,这样可节省时间,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4、总结评价

第6篇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这些年来,尽管很多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根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调整,加强了实践教学,但大多不尽如人意,仍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反映,虽然学校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实习条件、实习基地以及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人走上工作岗位后,仍感觉学校里学的知识和工作实际相差较远,以致于上无高深的理论,下无一技之长,真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经过近几年的探索,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课内实训。营销专业的一些课程,除安排理论教学外,还安排实践教学。凡安排有实践技能教学的,均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课内实训一般采用案例分析、演说、习题等形式开展。与过去教师一味满堂灌输理论相比,这种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是,仍然远离营销实践,仍有隔靴搔痒之感。另一方面,由于实训教材或辅导书的严重缺乏,开展实践教学没有依据,没有系统化,教师凭自己的理解能力零星作战,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测评和考核,教师做得好坏一样,很难调动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第二,模拟实训。借助于模拟软件,在校内的实训室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公司业务、营销方案等模拟,通过模拟,使学生了解了业务流程,增强了感性认识,但是,模拟实训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是静态的,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营销实践最终要面对的是市场,解决人的问题。

第三,校外实习。一般在学期中或学期末,再加上暑假2周时间和毕业前一学期,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工商企业单位,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每次均有相应的实习内容,学校及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均有指导老师对其加以指导。但是校外实习也存在着问题,主要是实习基地不稳定。由于校外实习基地大多属于企业或个人所有,企业和个人更多地注重经济效益,不可能无偿地提供给学生实习;同时,由于营销岗位本身的特点,企业很难在特定的时间内安排大批的学生实习。这样,一般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而接受的单位主要是一些“面子基地”“关系基地”,学校又没有采取恰当的措施同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达到互利互惠、可持续发展,从而打通实践教学的瓶颈。因此,要真正使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使学生毕业时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而高校红红火火的勤工助学活动不仅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也为我们的实践教学打开了另一扇门。

二、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勤工助学扫描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座落在国际性商贸名城义乌市,是一所工商贸易学科优势较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以“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为人才培养原则,依托中国小商品城和义乌众多知名企业,坚持开放式办学。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是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已不限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勤工助学岗位也从传统的校园内的清洁工作,图书馆、公寓的管理助理走向了社会,学生更多的是在校外从事兼职。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勤工助学、参与实践的意识非常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义乌市场提供的机会。勤工助学不仅使家境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积累了工作经验,增长了才干,涌现了一大批非常出色的学生,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重用,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经过调查了解,我院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勤工助学参与面达到近100%,工作时间主要安排在课余、节假日和寒暑假,岗位基本集中在商品或服务推销、商场或企业的节假日促销外展活动、协助商开拓市场等营销一线岗位。因此,参加勤工助学能使学生真正深入市场,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具体的岗位上真刀真枪地从事营销实践,这样的实践解除了隔靴搔痒之短,弥补了前述学校开展的各种实践教学的不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锻炼。但是,目前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还处在自发的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管理。

(一)自发性与盲目性每年新生入学后,会有大批学生加入到找兼职的队伍中,大一新生由于在对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以及义乌市场缺乏了解,使兼职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勤工助学的出发点还不够明确“勤工”是为了“助学”,在经济上帮助自己完成学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部分学生对勤工助学的认识仅限于此,他们比较看重勤工助学带来的经济上的改善,而并不看重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得到锻炼的无形价值,不能自觉地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勤工助学的实践结合起来。

(三)学习与工作存在矛盾勤工助学活动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业余时间,有时为了繁重的业务而不得不临时请假,因此,部分学生处在“兼职过关,学业受累”的困境之中。

(四)产生心理问题社会的激烈竞争必然会带来成功与失败。在从事兼职工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强,自我调适不当,一部分学生或由于成功而沾沾自喜,或由于失败而一蹶不振,造成心理的失衡。

三、将勤工助学纳入到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加强引导和管理一方面是学生勤工助学红红火火,另一方面是学校专业实训资源缺乏,实践基地建设困难,实践活动绞尽脑汁却仍然效果不理想。如何用新的思路将学生校外兼职的资源转化为学校专业实训资源,使学生的勤工助学由自发走向自觉,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将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纳入到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加强引导和管理。

(一)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勤工助学的意义今天,我们对大学生勤工助学意义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困”,而应该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角度,把勤工助学作为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智力的途径。因此,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打工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通过打工,获得的不仅仅是物质贫困的摆脱,还能获得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勤工助学活动作为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发展,既能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促进知识结构趋向合理,又能帮助自己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被社会所认同。

(二)加强对学生勤工助学的引导和管理

1.根据岗位分布配备指导老师。成立由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组成的“营销实践指导小组”,分别为从事不同岗位的小组配备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要建立学生勤工助学档案,收集学生实践反馈信息,定期召集学生集中交流实践经验,讨论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撰写工作日记,并且根据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提炼岗位技能,结合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工作提出目标并指导学生努力达到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将实践与专业理论课的学习相结合,努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打工中去,将自己的智力优势转化为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从而使打工从单纯的低层次的劳务型向智力型与劳务型并举的方向转化。引导学生在钻研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打工的体会,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实际,有选择地重点掌握一些如计算机、外语等应用性知识,从而培养自己打工的竞争能力。引导学生在打工中向他人学习,学习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应对策略,学习他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从而积累做人与做事的一些技巧,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成长过程选择适当的岗位,低年级学生应以劳务性、服务、事务性工作为主,主要培养自立能力、社会意识和劳动观念,而高年级学生应主要从事专业性、技术性、管理性等工作,侧重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2.收集整理学生勤工助学资料,编写学生营销实践案例。指导老师在工作中要注意收集学生实践的素材,通过集体交流、个别沟通指导,阅读学生的工作日记等方式,善于发现学生工作过程中有价值的案例,根据相关课程的理论,编写营销实践案例。通过案例讨论,将部分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带进课堂,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体验和锻炼。来源于学生营销实践的案例比书本的、网上的案例更加生动、具体,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更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讨论。同时,也积累了更多的教学资源。

3.培养品牌学生,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那些工作出色,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同学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取得更好的成绩。挖掘品牌学生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吃苦精神,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提炼出共性的规律,总结他们成功的素质,使我们的教育更具针对性,更有说服力。

第7篇

科研与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两个重要职能。高等学校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探索真理、发展知识,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一方面通过教学挖掘和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为社会发展积累有知识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本[1]。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和科研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过于重视科研,高校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的申报、经费的申请、论文的发表、专著的出版以及奖励的获得上,而对于自己的教学本职工作,则相对关注不够,不愿意探讨教学方法、成果、教学业绩的得失。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固然有多种因素,但就其根源来讲,还在于缺乏教学和科研相互融合的结合点。

1科研创新平台的构建思想

著名教育家钱伟长先生指出: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存在着互动关系,互为基础。一方面,科研为教学提供科研课题,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时以最新的学科发展和学术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更新。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课题学习到专业知识和了解软件

开发的整个流程,并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改善有着重要优化的作用,可以促进师资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参加科研的教师能在教学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科研工作中有更宽广的思路。实际上,单单是课程的组织本身就具有产生新学科的功能,当代一些交叉学科的产生,并非都是来自生产领域,也不都是来自科研机构,而常常是来自高等学校的课程组织形态[2]。

如何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必须寻找两者的结合点。本文的观点是以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为依托,建立“课题项目团队”,促进科研和教学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的中心为科研和教学,主体为教师和学生。“教师应联系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激发他们解决学术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兴趣[3]。”所以教师在完成科研课题的同时,可以将科研课题分解作为教学的示例。科研课题代表着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将其作为教学示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参加“课题项目团队”不仅可以熟悉软件开发流程及基本知识,还可以了解到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扩展自身的视野。如图1所示 。

图1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

2方案的实施

2.1大学生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的宗旨主要是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

科研项目的来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教师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课题,教师通过申报课题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专业动态,拓宽自身的视野;另外一部分是由学院出资和企业赞助共同创建大学生创新基金,由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爱好申报课题,学生通过申报课题,可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查询资料、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

每个科研课题要组建课题项目团队,团队由教师、学生组成。教师负责课题的难点攻关及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研究。学生参与到课题的整个过程,并协

助完成项目的开发或实验。在科研过程中,教师的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思维习惯等科学素养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非文字化的,但其作用是巨大的。从事科研的教师,一般来说,探索性较强,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这些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不迷信教材,善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

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科研课题根据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细化,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同时科研课题中的某些功能模块做为课程设计的内容,再将课程设计的内容中所含的知识点拆分成小实验或课堂实例。这样,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大的项目串接起来,不再成为孤立的知识点,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不再枯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效果能够明显的提高。

2.2课题项目团队

团队包括指导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教师团队相当于公司的项目总监,学生团队相当于公司的软件开发部门。学生团队由几个小组组成,高年级学生担当项目经理或小组长,低年级(大一、大二)担当低级程序员或软件工程师角色。“课题项目团队”的结构如图2所示 。每个学生在团队中扮演一个公司员工的角色。学生通过直接扮演项目开发组中的成员角色,角色包括:项目经理、技术经理、配置管理员、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来了解在软件项目开发团队中的角色、过程、规范和执行方法,以及在团队合作中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表1是团队职责说明。指导教师重点指导高年级学生,必要时兼顾对低年级学生的技术指导。高年级学生具有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每个课题的开发严格按照项目开发流程进行,包括项目立项、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交付的全过程,让学生熟悉软件工程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方法。课题组角色的划分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不同进行划分。学生在团队担任的角色随着能力的提高是动态变化的。不同的工作角色要求的知识有所不同,要求承担此工作的学生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因此所对应课程的设置也会有所不同。主要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大一学生刚接触此专业,通过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了解软件工程的特性及相关的知识,在课题组承担一些辅的工作如:写文档等,这样有利新生快速的融入到软件开发的环境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经过一年的初步学习后,大二的学生可以承担课题的开发工作,在中级阶段的4种角色可以进行互换,使学生能够熟悉不同角色的工作。在此期间,学生要学习与软件开发相关的专业课程。经理的角色一般由大三的学生胜任,主要学习项目管理及软件体系结构相关的知识。

3成果

软件人才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4]。在专业素质方面,软件人才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能力结构等。但是软件人才只具备专业素质还是不够的,还要具备非专业素质,譬如: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该素质在软件生产中日益重要,以成为软件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并在进行软件开发、管理过程中直接影响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统计分析,参加课题项目团队的同学的成绩在全班的前列。图3是课题组学生与其他学生平均成绩的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一年级,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基础课,课题组学生的平均成绩要略好

图3课题组学生与其他学生平均成绩对比

于其他学生的平均成绩,但是差别不是很大。原因是大一学生刚接触此专业,新鲜感和学习热情都比较高,所以成绩都比较好。

到了二年级和三年级,课题组学生的平均成绩要远高于其他学生的平均成绩。并且课题组学生的成绩基本稳定,而其他学生的平均成绩呈逐年下滑的趋势。造成这各结果的原因是其他学生对专业的新鲜感消失并且学习热情下降所至。

学生不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能够很好的完成科研课题。2009年,各课题组参加了“安利杯”软件设计大赛,取得不错的成绩,“基于Web3D的交互式虚拟水稻模型”获得特等奖,“交互式离散数学教学系统”、“花卉环境监测自动化控制系统”获得一等奖,“基于UCGUI的嵌入式设备图形解决方案简介文档”、“编程语言学习系统”获得二等奖,“课件智能生成和平台系统”获得三等奖。其中“基于Web3D的交互式虚拟水稻模型”和“花卉环境监测自动化控制系统”项目组同学全部为试点班的学生,其他获奖项目中试点班的学生占50%以上,并全为骨干成员。课题组的学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专业知识,其非专业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院大四学生在北京基地实训时,课题组成员被企业优先录用,并受到企业的赞誉。

参考文献:

[1] 郭祥群,洪艺敏. 融教学科研为一体,提升本科教学的质量[J]. 高等理科教育,2003(增刊1):5-7.

[2] 王伟廉. 试论高校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J]. 高等教育研究,2001(1):49-52.

[3] 潘懋元,王伟廉. 高等教育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253.

[4] 甄国红. 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72-174.

Apply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DENG Hong, QIU Xiao-hong, PENG Ying-qiong

(College of Software, Jiangxi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第8篇

关键词:企业为主导 工学结合

1 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模式解读

1.1 理论基础

从现实情况来看,工学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导,才能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通过院校和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企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科技开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活动。企业为主导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这一目标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明确和强化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在产学研结合中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研发工作的市场导向。二是由于企业具有贴近市场、了解客户需求的优势,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市场现在和未来的技术需求,从而有利于正确把握研发方向,迅速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资源整合起来,提供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工学结合的成功率和效益[1]。因此,工学结合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是以企业为主导,实现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最佳组合,企业和合作院校要立足可持续发展,构建合力机制,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2 表现方式

①企业作为工学结合的决策和投资主体。在合作创新形成之前,企业应该充分做好市场调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合作项目进行筹资和投资,当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同时,作为合作单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应该共同参与项目的筛选和论证。

②企业作为工学结合的主体,是指企业在项目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积极参与,从而能有效的把握其产业化方向,利于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③企业作为工学结合利益的主要分配主体。要求企业在与高校进行项目合作开始,就应该制定出详细的利益分配方式,合作成功之后在满足合作单位利益以外,企业有权对其收入进行自主分配。项目合作形成产品并在各方协商后,企业可以申请专利。

④企业作为技术转让的主体。对项目成果在进行技术转让时,企业应负责与合作院校制订出详细的技术开发计划书,同时还要确定能有效达成技术商业化目标的合理期限。

1.3 运行机理

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模式的建立主要基于企业对利润的不懈追求,对技术创新的迫切期望[2]。在工学结合中,企业处于主导或核心地位,企业为了追求生产、追求产品质量、追求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而寻求与高校的合作,和高校签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协议,通过高校提供的技术支持,改造传统的产品结构、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从而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高校作为积极参与的角色加入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政府部门也需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保护知识产权。再有,社会中介机构需要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中介服务,为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行创造有利条件。

2 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模式中的问题

2.1 主体地位不明显

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不够完善,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企业在选择工学结合项目的时候,过多注重的是短期利益,忽视长期的创新意识,轻视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并没有形成增值创新。另外,不计风险地一味要求科研方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造成许多有转化价值的研发成果被束之高阁。从而使企业失去了实际意义上的创新主体地位。

2.2 利益分配不明确,不能互惠互利

在一些工学结合的项目中,参与各方的利益始终不能得到很好地处理,随着项目的进行,当看得见的利益或风险越来越清晰时,常常会因为利益分配的不明确而使得各方分道扬镳,并最终把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扼杀在了摇篮里,导致各方利益的流失。

2.3 合作机制不完善

由于工学结合参与方都有自己的主管部门,这就造成了各参与方之间的条块分割界限明显,缺乏统一协调机制,阻碍了工学结合的密切配合。

3 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模式的对策

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发展模式,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3.1 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强化产业化意识,积极与企业合作。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应做到:①转变观念,发挥优势,加快进入市场的步伐。②建立信息中心和科研中心;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向企业科技成果信息和科技动态。③加强产业化意识,积极开展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开发研究。④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工学合作。⑤加强工学结合基地建设。

3.2 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把工学结合作为自己的战略来研究,最终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应做到:①更新观念,树立创新和创业意识。②增加开发资金投入,设立专项技术创新资金,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中心。③以科研课题或生产任务的形式吸引高校、研究机构相关科技人员参加,开展技术创新。

3.3 如果在合作中出现问题,会极大的影响校企合作的进行,影响整体优势的发挥,所以要求合作各方应该本着多赢的原则相互协商,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各方利益。

3.4 由于企业是工学结合的主体,企业往往会过多的承担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这反过来又制约了一些企业进一步开展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为了规避这一潜在风险,要开展企业与科研单位共担责任和风险的合作方式以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马宁,王立.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分析[J],科学研究,2005(12):244-248.

第9篇

创新与实践是新世纪知识经济的灵魂,其关键在于具有工程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生成与教育。构建理论与实践渗透型教学体系,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将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摸式。教育面向社会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必须实现教育与市场整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知识与技能结合,培养与使用配合,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成为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上海某高校曾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调查分析得出三点结论:一是企业中尽管仍然存在诸如学术(研究)型、策划(设计)型、管理(技术)型和操作(技能)型的人才的分类问题,但各类人才职责的重叠现象加大,尤其是高等应用型人才的从业岗位扩张现象十分明显;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复合型方向发展;三是目前高新技术企业中技术应用型从业人员亟待提高水平与层次。这项调查所显示的结果与我校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大量企业及往届毕业生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是基本吻合的,这对于高校今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我们尝试从三个层面构建“123”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层面“立足于1个社会需求”,反映的是教学观念,首先定位为需求拉引型模式;第二层面“致力于2个体系”,反映的是教学过程,定位为理论与实践教学双体系渗透型模式;第三层面“着重于3个结构”,反映的是教学结果,定位为(知识、能力、素质)三结构复合型模式。目前,传统教育的强大惯性,在我们教学中依然有极深的烙印。具体表现为:课堂教育过多,生产实践过少;重教有余,重学不足;校内教学过多,校外实践过少;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目标不明确,经费少,时间短,找点难,选题难,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收效欠佳。这样做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明显不适应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最大不同在于它自身无法通过进行实验室内的实验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必须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实践去应用才能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知识本身来源于经验的部分大于理性部分的特点,也加强了这一要求。另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要求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就业后必须以最短的时间熟悉和掌握本职工作,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改进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使学生深入社会、市场、企业,与顾客零距离接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的领悟以及在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尊重和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校外实践性教学过程,是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走向社会,深入企业所进行的现场实践活动。按传统一般安排认识实习、专业岗位实习、毕业实习设计三次,主要了解工商企业概况,在有经验的管理及业务人员指导下顶岗参与实际操作,了解对口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业务程序,信息沟通方式,通过选择课题,实际调研,搜集资料,撰写实习报告(或论文),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实习难和选题难。学校外出联系实习,接收单位往往看成是负担,实习点的联系,学生的吃住,经费等多有困难,以致需要抽调大量人力组织管理,并且由于实习点单一,资料收集面窄。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选题要求既满足教学计划,又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专业教研室常因无实际课题可选而采用假拟题目,影响了设计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应立足厂校实际,加强三阶段实习的计划性,认识实习重点放在帮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和宣传促销;专业实习要尽可能选择管理较为先进的企业,在良好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重点放在参与企业实际经营业务;毕业实习的关键是结合经济实践选题,立足基层甚至小型(乡镇民营)企业进行战略与策略规划。为保证校外实践教学目标实现,还需采取更为有效的对策。

1、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实习基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应破除长期以来在产品经济下形成的封闭的办学模式,学校面向社会,教学面向实际,把培养人才与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争取同更多的企业单位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双向参与机制。学校力求在人才培养、科研、技术服务上主动适应企业要求,争取一切社会力量支持办学,将学生实习过程转变为教学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结合的过程,互助互利,才能使厂校双方都有搞好学生实习的强烈愿望。多年来很多学校进行了这方面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由多家企业组成董事会或成立产、学、研教育委员会,与相关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书,共同审定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完成科研课题;厂校优势互补,向企业聘请兼职教授、同时鼓励教师深入第一线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向这些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等等。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可谓加强专业与行业横向联合的好形式,是从根本上解决实习难,选题难的有效途径。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与近20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关系。从长远看,进行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寻找国内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合作办学伙伴,建立紧密型的产学合作联合办学实体,使学生亲临高新技术生产第一线,去实践、去体验、去锻炼。

在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横向联合的同时,国家教委,各级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等方面给高校创造一个与社会广泛联系的外部环境,行业主管部门更要利用本身业务联系广泛的优势,帮助厂校建立长期稳固的联络点,北京市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北京市高校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已落实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并在接受实习的各部门,各单位初步建立了管理、协调实习的网络系统,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尝试有偿实习,实现互利双赢。为了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体制。长期以来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实习,与企业经营业务脱节,企业把学生实习看作是负担而不愿积极配合,学生参与实际业务程度低,无报酬也无积极主动性,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应结合教学任务、企业经营需求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所创新,引入市场机制,大胆尝试有偿实习是一条有效途径。站在企业角度,既响应了政府支持教育的号召,树立了企业良好形象,又可以借机网络人才,借助高校和学生为企业宣传;学生项岗、挂职实习降低了用人成本,实实在在参与业务会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站在学校角度,既实现了实践教学目标,又解决实习经费短缺的困难;有偿性加大了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和学生在企业的参与深度,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又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经营需要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学校与企业互利双赢的效果。我们曾经过认真论证,积极创造条件,大胆尝试有偿实习。洛阳牡丹花会是闻名遐迩、集观光旅游、文化交流与经贸活动于一体的盛会,给工商企业提供了展示自己、拓展市场、推广产品的平台和商机。我们以企业经营需求为导向有意识调整实习计划,2000年到2002年先后组织学生在花会期间参与了若干家公司的开业庆典、展示洽谈会、促销及直销活动,取得了可喜成绩和经验。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提前一个月对外信息并通知学生,除学校联系外更多鼓励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共同对用人单位的经营能力和资信度进行调查。实习前或实习期间,要求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培训。安排同学们竞争上岗,鼓励和支持同学们就参与业务、报酬等与公司进行谈判,指导他们拟订劳务合同等等。允许实习单位挑选学生,完全把学生当作内部员工,有权进行纪律处分和经济制裁。通过实习单位直接管理、校方辅助管理、学生自我管理保证达到实习预期目的。

第10篇

论文摘要: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和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本质,以人为本,开创新的服务模式,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不仅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学校快速发展的有效选择。我们要努力为读者营造舒适、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空间,使我国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知识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中心,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辅助机构,是信息、知识与信息技术利用的最前沿,不仅为广大师生博览群书提供保障,更为教师及科研人员探索科技前沿、追踪学术动态、了解研究进展、申报科研课题、改革教学方法等提供支持。因此,大学图书馆不仅要馆藏丰富,管理也应随着硬件设施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和发展,更要服务优质,开放文明,主动适应学校发展要求。大学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具有被动,浅层次,封闭,单纯,劳动密集等特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培养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正在经历从文献中心模式向馆员中心模式再向用户中心模式转变的过程。

1个性化服务是前提

个性化服务是用户中心服务模式的核心,它以读者的特殊需求和潜在需求为出发点,为读者提供的全景式、多角度、多层次的高价值服务,一般应包括: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主题,提供信息说明当前主流的最新的观点是什么、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所能解决的问题、同以前观点的差异、存在哪些弱点、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是谁、当前还存在的其他观点、他们的理由、历史上出现的观点有哪些、今后的发展方向预测、权威机构的有关反映等。

1.1人本思想的回归

人本思想在图书馆的服务中体现为“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人为本是大学图书馆管理的指导思想现代管理理论中,管理的基本定义是两层:一是激发;二是约束。就是要促使被管理的对象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最好、最快地执行组织目标。图书馆管理要以用户满意为前提,服务竞争时代,图书馆因拥有用户而存在,因提供满意服务而发展。用户利用图书馆是天经地义的权利,为用户服务是馆员的天职。

1.2网络环境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对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支持集中体现在网络环境的发展上。借助先进的网络设备、技术和集中—分散服务的运行模式,图书馆服务得到了全面创新,提高了个性化服务的层次,满足了大多数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2创新是大学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内容

2.1管理制度创新

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创新包括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和管理目标创新。在管理体制方面,我国图书馆一直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按照图书馆的领导系统组合的多元管理体制,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及重复建设、重复劳动的资源浪费现状。创新管理可使图书馆管理体制趋于多元化,如一馆两业,一馆多制,合作办馆,联合办馆,私人办馆,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等。

2.2管理机制创新

内部管理机制包括理顺内部关系、转换运行机制、调整结构、优化队伍、改善条件、提高待遇、调动积极性和增强内在活力等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能本管理的作用,使被管理者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2.3图书馆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大学图书馆更应根据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合理引进人才,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对于已有馆员,大学图书馆的管理者应根据馆员的个人特点和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全面知识培训,培养具备特定岗位技能的馆员。

3发展是图书馆管理的目标

社会需要发展,个人也需要发展,只有共同的发展,才能保证发展进程的持续性和永久性。个人能力的提高应该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点。

大学图书馆可借助企业市场营销的理念,建立相应的机制,进行信息营销活动,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服务模式。图书馆员要通过多种方式(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电话询问、网络调查等)获知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科研状况及文献需求;在充分熟悉本馆资源的基础上,对本馆的资源内容、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及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有效激发用户信息需求;对师生员工进行信息资源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的培训,使他们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真实需求。

3.1不断拓展对外联系,建立开放型服务体系大学图书馆馆际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通过拓展对外联系建立开放型服务体系,这一管理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意义在于能够拓展单个大学图书馆的资源边界,从而为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更为广泛的资源基础。在各大学图书馆隶属于各大学的管理体制需要维持相当长时间的条件下,加强馆际协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大部分大学图书馆(至少在特定行政区域内)都能够强化共享意识、建立平等互利互惠的资源共享体制、构筑可以互通的软硬件平台时,个性化服务水平就有可能有极大的提高。

3.2建设丰富实用的特色资源

高校要建设一流的大学必须确定一批优先重点发展的学科,对此,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文献资源采购首先应向重点学科倾斜,图书馆必须密切跟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不间断地提供高质量的相关学术文献,建立特色文献资源以满足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其次,资源建设要跟踪学校科研课题,根据其需求制定采购策略。

3.3营造舒适优雅的学习环境物质文明极大提高的今天,走进大学图书馆的读者都希望能在一个优雅、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因此,图书馆的设计要符合读者学习及研究的习惯和方式,要运用声学、灯光和视觉艺术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环境。在确保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多种服务融合在一起,便于个人及群体读者的学习、交流和协作研究。

此外,还要充分考虑残障辅助设施、消防及安全,尽可能为读者营造舒适、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空间。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

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中提出,电子商务人才问题主要体现为: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电商企业利润的降低与人力成本的上升之间的矛盾;企业对电商人才素质的要求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综合叉学科,专业领域涉及信息技术、经济、金融、市场营销和管理等诸多知识,其人才需求本身也是多样化、复合型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偏向性地重视培养电商专业的课本知识灌输,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拓展较少,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创业指导等诸多问题,已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行系统性的、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2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内涵

多维开放式课程教学设计包括突破传统校内课堂限制,创建开放性教学空间,还包括理论的开放式收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选择、教学材料的开放式组织、理论教学的开放式实施、教学过程的研究性运用和实践教学的开放式开展等。实施多维开放式教学,从课程教学组织的结构化、封闭式课堂教学逐步向半开放混合式课程、完全开放的社会化课程教学转变,充分发挥了电子商务的专业优势,有助于实现教学时空、师生关系进一步多元化,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更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更能体现相应学科和相应课程的特点,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3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新形势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用创新、科学研究”四大教学模块渗透融合的多维并重的教学体系,构建了“多层次、多领域、模块化”的开放式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3.1理论教学维度

3.1.1知识体系模块化

根据社会经济不同领域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设置人才培养多元化目标,考虑到电子商务专业多领域交叉、知识密集的特点,将电子商务培养方向细分为“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电商技术与开发”、“网络商务营销”、“网络美工与多媒体制作”等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和专业课程进度,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创业基础”、“网上创业”等创新创业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并结合专业培养方向重构知识体系,突破传统课程体系中各课程、授课老师、教学班之间的界限。

3.1.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高校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对技术经济、管理等主干课程进行合理搭配,并结合各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和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中适时安排、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推进学分制改革,将创新创业、各类竞赛、实践项目、科研活动等成果进行分级量化,纳入学分评价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3.1.3教学方法多样化

探索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种形式和手段。加强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知识要求包括理论与实践能够紧密结合,能够及时衔接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要求包含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管理实践、创新与创业、沟通协调、人机交互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要求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网络素质、身心素质等。

3.1.4开方式教学模式

推动专业课程间的共享和互联,尝试对知识体系中有时间关联或技术关联的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构建创新创业驱动的开放式课程群。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鼓励教师协同教学,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实验指导和考核体系,学生可以跨专业班级建立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堂作业和课程设计,相关课程可以共享教学、实验资源,互认学分。

3.2实践教学维度

3.2.1动态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电子商务毕业生创业、就业信息库,跟踪记录毕业生创业、就业的现状,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来动态调整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相关内容。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实践,了解社会及企业现状与发展,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系统性地开设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系列实践课程,强化模拟性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和分类指导,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计入相关教学实践学分,并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3.2.2“赛-教”结合,以“创”促学

依托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创”、“互联网+”等比赛,对前期研究与探索予以立项支持。定期举行“双创型”专业技能大赛,并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构建“赛-教”结合的教学机制。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各类人文类竞赛、文体类和社会实践类活动,鼓励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创新创业思维。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和竞赛活动转化为实践课程学分,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

3.2.3推进电子商务“双创型”特色实验室建设

引进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平台、百度搜索营销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实验沙盘、网络行为分析等系列实验平台,强化模拟性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和分类指导。推动电子商务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并以课程群体系为基础,组织跨课程、跨专业的综合模拟实验教学项目,形成规范性的实验指导书和实验规程,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能主动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3.2.4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与企业共建模拟创新创业平台,从传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合作进一步提升到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企业的具体管理和动作环节,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校企协同育人计划。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体验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文化,并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3.3应用创新维度

3.3.1筹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

在本校“创新创业特色专业建设”课题的支持下,筹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孵化室提供网站开发与管理、网络营销、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网站美工、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软硬件平台和设备,从学生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项目中选拔出一批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项目,分配指导老师,入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进行针对性指导,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并将优秀作品推荐到区级、国家级竞赛中,推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向创业实践转化。

3.3.2实施“项目牵引、团队协作、企业化管理”的培养模式

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探索,或在导师指导下承接企业咨询、企业网站建设、企业网络推广、网络广告制作、网络市场调研、企业电子商务策划与实施等实践课题,例如,结合广西本地方特色,扶助本地小型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从而提高学生们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切实做到“高校服务地方”。

3.3.3倡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

探索与“淘宝大学”、“百度营销大学”、“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大学”等第三方电子倡导学生参加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探索与“淘宝大学”、“百度营销大学”、“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大学”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模式,通过假期短训、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现代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模式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电子商务平台及工具的操作和管理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启发创新创业思维。

3.4科学研究维度

3.4.1提升科研能力

鼓励教师以科研课题为依托,指导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实施专业导师制度,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双创”团队建设相结合,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自主创业、学科竞赛等项目为牵引,形成跨年级、跨专业班级的项目梯队,导师从职业规划、选课指导、考研指导、竞赛指导、学年论文、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多方面为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并组织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相关科研活动,撰写科研论文。

3.4.2奖励科研创新

建立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科研奖励制度,奖励科研创新,对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申报软件著作权等创新性研究活动,给予经费支持和相应奖励。在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方面,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创新型实验和开放实验等活动,拓展学生创新性学习和探索的深度。

4结语

本文基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用创新、科学研究”四个维度提出“多层次、多领域、模块化”的开放式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将以桂林理工大学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试行,拟设置实验班和参照班,跟踪项目的实施情况,收集学生和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贾扬蕾,鲁美娟.适应开放环境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商论,2014,(10):191-192.

[2]黄丽娟,谢国杰,邹春芳等.基于“五力”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评价模型及实例分析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125-130.

第12篇

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到来,全球经济时代的时代特色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现在各大院校所流行的跨专业建设也纷纷进入了白炽化阶段。那么如何将刚刚确立为国家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属的广告学专业与视觉传达专业进行专业化整合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大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新课程,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在定位明确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师资力量。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师与广告学专业的教师相互相互交流,汲取对方专业的专业课程的亮点,比如广告学专业开设的传播学类的课程,涉及到对受众分析方面的知识,正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竞争形势下所必须了解的基本知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广告专业也遍地开花,究其根源,广告专业是与市场联系最为密切的专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字1983年厦门大学开设广告专业以来,全国大概设有广告专业的教育机构有237个,加上夜大、民办等教育地点大致有300多所。虽然所设机构较多,但是专业从事广告设计的从业者中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的却不足3%。这与日趋所需该专业人才越来越多的形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并且学生的专业面过窄,在专业素质的培养上只注重单一学科的知识,没有跨专业知识的储备及基本技能。所以怎样确保广告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成为当下我们高等院校及教育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我们要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从切实可行的课程改革方面下功夫。努力发展本专业优势,并实时加入邻近专业的特色课程,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两个专业相互借鉴优势

现如今,广告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广告策划、品牌传播、市场营销、广告学概论、广告创意等。从上述课程我们不难看出,广告学专业主要突出的是品牌策划和营销方式等相关课程及学科知识。就学生的手头功夫而言,例如手绘表现技法、设计素描和装饰画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就有所欠缺。该专业的学生在制作广告作品时,可以应用的表现方法或者说是创意思路就会有所局限。因为许多时候,学生在制作广告或者是宣传单页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电脑软件这种工具不足以使设计的作品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借助手绘技法,用手绘这种最基本的形式与电脑软件处理方式相互结合,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而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与之不同,核心课程有:字体与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书籍装帧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就此可以看出这两大专业的核心课程截然不同,但是都有广告策划制作这一类课程,而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锻炼学生手绘技法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两门专业必修课,能够较好的开阔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手头表现能力。但是对广告文案的写作却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设计理念,及分析设计作品的主要内涵。因此,将广告学专业与视觉传达专业两个专业各自的学科优势和专业课程,相互借鉴,相互渗透。比如在广告学专业可以适当加入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基础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而视觉传达专业可以加入消费者心理学、传播学、广告文案写作类的课程,让学生们不仅能设计出较理想的作品,而且还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很好的推销和传播,真正达到设计作品的市场化运作。当然上述的种种想法都是笔者多年来从事教学活动的总结,还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效果来证明。所以带着上述设想和疑问,笔者与本专业教师们在今年年初分成两个调研小组,分别走访了青岛周边地区较为有代表性的广告公司和优秀传媒企业,如青岛自由人广告公司、通广传媒和青报传媒等,展开充分的实地调研工作。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企业在用人方面更讲求人才的全方位发展,并且能够实现随到随用的目的,即员工一上任就能对手头的工作熟练应对,并独当一面。综合用人单位的这些要求,我们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大胆改革广告学专业和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及相关的一些必要条件。

三、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1)明确专业定位,发展重点课程。

通过细致的调研得出结论,确定社会对这两个专业的人才需求差别,根据本校特点,提出各自专业培养的目标体系,使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专业课程处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外,还要根据实际调研的结果,结合本地区相关行业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充分认识自己的学科优势,正确定位,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最终确定本专业的发展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双师型”人才。

专业水平取决于专业教师的能力水平,广告专业和视觉传达专业要在高校不断的发展,培养一批专业素养强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要鼓励教师走到社会上去,多与专门从事设计类的人员沟通协作,并加强国内外各高校的学术交流。同时要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实行挂职锻炼,将在企业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很好的补充到教学工作中去。再者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将科研课题多制定于课程改革方面的问题,最终将科研的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做到科学研究来自教学,并服务于教学活动。

3)多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