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课题的流程

科研课题的流程

时间:2023-06-12 14:4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课题的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研课题的流程

第1篇

【关键词】 科研课题;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系统

一、引言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以下简称“我院”)科研课题的管理、核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院财务工作量的40%,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纵向课题,各课题不仅实行分类与单独双重核算,而且要进行长期跟踪与管理。不论是纵向课题、横向课题还是其他课题,每个课题涉及八个成本项,其中纵向课题还有二十七个费用明细项。在日常核算中,各课题负责人要知道每个课题的收入、支出、结余情况,每年年底95%的课题要进行结算,30%的课题有水电费、管理费等分摊,最后将各课题结转成本,收入与支出相抵,结余为下年收入,重新开始新一年的核算。如此庞大的数据运作,不仅要求数据正确,而且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否则将影响后续工作,特别是年底决算工作的正常运行。

要解决上述问题,只靠现成的商业软件-“用友ERP-U8”系统(以下简称用友系统)只能完成一半的工作,而且数据分散在不同的表中,给数据的分析、查询、利用造成一定的困难,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各课题的全部情况。为此,需要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满足我院科研课题财务管理需求的管理系统,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满足我院科研管理发展的需求。

二、科研课题核算、管理的基本流程

研究院的科研课题分为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其他课题三类。每一类按课题分别在不同的收入与支出科目核算,收入类总账科目为:拨入科研费、预收账款、其他业务收入;支出类总账科目为:科研成本、技术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每个课题的收入按科目、部门核算(三栏式账簿),支出按科目、部门、项目核算(多栏式账簿)。

由上面会计核算可知,要想得知某一课题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在用友系统下,财会人员要查询收入科目、支出科目及相应的辅助核算,至少要操作五步,才能得知该课题的基本情况。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如果需查询纵向课题的二十七个费用明细项需到管理会计的项目管理中才可查询,而且每年的数据在当年的账套中,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用友系统在科研课题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实时查询各课题的收入、支出、结余情况及其他相关情况,必须将涉及科研课题核算的科目、辅助核算项目、代码通过接口系统导出到“科研课题管理系统”,通过重新计算、分类汇总、多重关联等功能,实现科研课题的集中核算与管理。

三、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

(一)从各系统接口导出、导入的数据正确可靠

系统基础数据来自用友系统,收入科目是按部门核算的,支出科目是按项目、部门核算的,两者唯一的共同点是收入科目与支出项目中的课题号相同。由于用友系统对会计数据的采集、编辑、加工都是通过编码进行的,只要编码不同就可视为不同的科目、不同的项目,实际操作中难免出现同一课题号重复出现的情况。为此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

(二)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系统的数据通过导出、导入、建立关联、进行分析计算等过程,最后导入凭证库,每个细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若有一步出错,可能导致整个过程失败,出现数据错误,需要重新开始。这就要求系统设计尽可能稳定可靠,保证多次的数据导入、导出不发生错误。

(三)操作简单、减少人工干预

在用友系统众多复杂核算的基础上利用基础数据构建满足我院要求的科研课题管理系统。这就要求操作简单、方便、直观,避免操作人员对数据的修改,减少人工干预,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四)多向交流功能

财务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交流模式,系统的报表数据应能够生成不同类型的数据格式,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分别生成SQL、VFP、ACCESS、EXCEL等数据格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五)系统的可扩充性良好

系统的设计应层次分明,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以适应业务迅速发展、系统功能不断扩展的要求。

四、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构建

作为研究院会计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核算系统,实行主辅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和构架,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科研课题管理信息的需求,全面反映科研课题的收入、支出基本情况。系统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一)数据导出

从用友系统将数据导出为所需的格式文件,有三个收入科目、三个支出科目、三个项目目录,由于各科目的设置格式、核算方式不同,分别导出到不同的表中。数据导出流程图见图3。各种报表格式见表1、表2、表3(以横向课题为例)。

(二)数据导入

将各个表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格式导入该系统。

首次数据导入:由于从用友系统中导出的数据,各字段长度过于长且复杂,数值型字段长度20位,小数位数5位,字符型字段都比需要的长度要长,有的字段是不需要的。因此要将数据通过接口系统转换为已制定好的标准格式,减少数据冗余度。

二次数据导入:将各部门填制的结算表,输入或自动导入各对应字段,与前面数据表合并,产生新的数据表。

(三)统计计算

分科目、项目、部门按课题号进行关联计算,统计出每个课题的收入、支出、结余数据。为保证数据的唯一性、正确性,克服用友系统中课题号重复不提示,部门不对应不提示等弊端,分别采用计数法、正负数相抵法、以收入部门为主与支出部门相比较法,及时提示会计人员查找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四)输出报表

随时可按部门、科目性质输出各课题收支余情况表,并转换为EXCEL表格形式,提供给各部门。报表的形式有:打印纸质、E-mail、导出至载体见表4。

(五)按比例计算

年底除正常运算外,按一定比例再计算出各课题成本、留存、结余等,数据全部正确后,按部门、科目性质生成各标准数据模板,以备生成凭证需用。

(六)导入凭证

导入成本:将生成的标准数据模板,通过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由数据接口系统分科目、项目、部门等导入数据,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见表5。

结转成本:各课题成本全部进入用友总账系统后,系统登账生成全年数据,将数据导出为标准模板格式,通过接口软件冲销成本、抵销收入、自动得出结余,生成所有科目的记账凭证数据见表6。

(七)输出凭证

全部数据导入完毕,凭证已自动生成。进入用友系统,按凭证号输出各个凭证。

(八)历史数据

将各课题收入、支出科目的所有发生数据及各课题二十七个专属要素按部门、科目性质等规律追加到历史数据库,形成历史数据。

(九)数据综合利用

对历史数据、当年数据通过整合,实现对数据不同方式的利用,满足各个时期、各种用户对信息的不同需求。

五、应用效果

(一)数据清晰、直观,所见即所得

凭证数据经过组合、分解、再组合等过程将数据融合在一张表格中,随时查询、输出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特别是年终结算所需大量数据按部门、课题名称、课题编号、管理费等多项数据排列,满足各种用户对信息的不同需求。集核算、管理、凭证生成多种功能于一体,各系统间的数据传递实现无缝连接。

(二)年底结算,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应用本系统使科研课题年底结算、成本结转、制作凭证,由8~10天缩短为2~3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007年三大类课题共计779个课题,每个课题有8个成本项,结算后有数据5 530个,结转成本数据2 230个,冲减收入数据779个,再加上辅助数据,总共数据9 500多个。在年底结算、决算,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若一笔一笔录入数据,其工作量是非常之大的(每笔凭证都要输入部门、项目辅助核算)。

(三)主辅系统结合,搭建科研课题管理平台

用友系统搭建了一个科目、项目、多功能辅助核算齐全的核算、管理平台,其基础数据丰富、多样,科目编码多级设置,是一个多层面的核算体系,但是只靠商业软件提供的核算,即使再精细也很难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只有靠主辅核算互补、编码内外结合,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该系统的建立为科研课题管理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科研课题管理由分散型到集中型、粗放型到精细型,全面覆盖各个课题。

(四)动态设置,系统操作灵活方便

通过配置参数、修改公式,即可计算出各课题对应的成本项及其他各项数据。数据达到最大限度共享,做到一次输入多次应用,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为各部门及时提供每个课题经费使用情况,加强资金核算工作。

六、结语

本系统以基础数据为起点,经过数据的多次应用、组合等流程,得到必需的数据,可以随时获取大量动态信息,满足了科研课题管理的需求,解决和弥补了用友系统在科研课题核算、管理方面的诸多不足。它集管理、结算、凭证生成于一体,将众多课题的收入、成本直接写入用友系统凭证表及其他相关表中,极大地提高了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使每一个课题的相关数据不受年度限制及时、准确地转存到“历史数据库”,便于数据的查询、分析、利用。本系统的开发和成功应用对提高科研课题的管理水平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把科研课题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李薇.我国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浅析[J].会计之友,2007,(6):60.

第2篇

关键词:WEB;;VB;Sql数据库;课题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3047-02

传统的课题申报、审批工作基本上是靠人力来完成的,课题的传递途径都是通过简单的人工传递,即由课题申报人员将申报书层层上交,再由评审单位或专家逐级审核,然后公示结果,并组织最后的验收工作。这样的复杂拖沓的审批过程必然导致审批工作效率的降低,此外,各个分散机构在收集本部门的申报后如果不能及时的集中上报,必然也就不利于后面的评审工作,因此,借助WEB技术实现课题申报、审批流程网络化必将大大扩展了课题审批管理的灵活性,同时也将大大提高了审批工作效率及透明度,更保证了课题管理的安全性,同时较易于实现记录的管理、查询及共享。

安徽省地震局课题管理系统是一个能够实现科研课题管理工作网络化的在线平台,可以对科研课题进行实时、有效管理以及对科研活动进行全程跟踪。该系统既能全面、准确的提供科研课题的申报服务,又能够满足课题评审专家对科研活动的实时评定需求。系统充分结合地震部门工作特点,运用ASP及网页编程技术,结合sql server 2008数据库技术,形成了一套集浏览、申报、审批、验收等为一体的课题管理管理平台,能够更好的为防震减灾工作服务。

1 开发环境

1.1 服务器平台

系统采用的服务器平台是微软的windows 2008 server操作系统,采用该操作系统主要是因为微软公司的产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群的操作习惯,同时也能够保证系统的平稳运行。因此,在该操作系统上面进行的产品开发,也兼具软件开发难度和成本降低的好处。

1.2 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采用windows 2008 server自带的IIS 7.0(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网络信息服务器),该WEB服务器与windows 2008 server紧密集成,具有很高的执行效率,同时也易于管理,便于开发具有强大功能的网络应用程序。

1.3 数据库服务器

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平台,能够提供安全、稳定、高效、智能的数据库服务,能够满足课题管理系统目前和将来管理、使用数据以及数据扩充的需求。

1.4 开发语言

安徽省地震局课题管理系统是以ASP为系统开发框架,结合脚本程序编写语言,构建的一个基于B/S架构的管理平台,开发技术成熟,系统运行高效。

2 系统设计

2.1 设计目标

对于课题申报管理的实际需要不仅仅需要存储各类课题的申报资料,维护课题的审批进度情况,还要求能够满足课题评审专家的评定需要。本系统针对地震部门的实际需求,设计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实现申请人以及所申请课题资料等信息的保存;

实现课题审批进度的维护,申请人方便查看审批进度;

实现评审专家、依托单位等信息的维护,方便评审意见的发表;

实现系统内新闻公告的发表;

实现用户及系统管理员的权限管理。

2.2 总体架构

2.3 系统工作流程

本系统的工作流程主要是先由注册课题申报人登录系统填写项目申报书,然后由申报人所属部门和科学技术处进行课题初审,再交由评审专家打分,最后由科学技术处汇总并决定课题是否立项。对于批准立项的课题由课题承担人与科学技术处签订任务合同书,项目完成后提交验收报告,由评审专家打分确定课题完成情况。

2.4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全系统设计的核心,系统的数据库采用了Sql Server 2008,系统中所有数据均保存在数据库中,对数据库内容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一直贯穿在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中,并预留了扩展的模块。整个数据库系统采用三层结构,首层为表现层,其次为逻辑和数据处理层,最底层为数据库层。为便于数据的操作、提高数据传送的效率以及数据冗余的避免,本系统内数据均采取关系表进行存放,主要课题基本信息表、课题申报书表、课题评审立项表、申报人信息表、评审专家信息表等。

数据库建立好以后,利用中的数据源控件SqlDataSource创建与数据库的连接,同时利用数据绑定控件从数据源控件获取信息,并在网站页面上予以呈现。

3 结束语

本系统采用B/S功能架构,前端设计采用ASP搭建网站框架,后台设计采用VB脚本语言调用Sql数据库的结构,做到了界面友好,可操作性强、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基本上达到了设计要求,拓宽了课题申报、审批的渠道,大大的提高了安徽省地震局课题申报及审批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使课题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参考文献:

[1] 王仕琼.基于网络的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江苏科技信息,2012(6).

[2] 俞燎宏.基于网络的课题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4).

[3] 刘兵.基于Web工作流的毕业设计课题管理系统的设计[J].电脑学习,2009(2).

第3篇

关键词:教研方法; 研究条件;研究成果;发展教育

多年来的教研工作实践,与学校各教研组老师有过密切接触,大家对现代意义的教育研究颇有热心,也投放了很多精力,花费了很大气力,但学科教研实验操作起来,总觉得既无头绪,又无抓手,甚至如何组织都感到茫然。这个问题,究其根源,就广义上说,还属于教育研究方法问题。提及教育研究方法,就必然涉及到教育研究流程和教育研究技能等方面的理论内容。故就此教研叙事之话题,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若能对各科教研的老师们有一点点启发,亦能产生由衷的喜悦和惬意。

教研选题立项后,就要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按照本学科课题实施方案去完成研究任务。在具体研究实施过程中,如何实验操作?一要创造研究条件,二要创造研究成果。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广义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策略。

首先,谈谈教育研究的条件创造。在教研叙事中曾讨论过,“人本”理念,“人本”思想,都是一种现代教育科研意识,总是在指导人们去科学实践,去努力学习,去积极培养投入,去准确选拔物色。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因为,基础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培养人和培养人的能力素质,研究者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决定着研究成果的成败与优劣。所以,基础教育研究要想创造出优秀成果,首先须创造出优秀成果的因素和条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强化自身素质。这指的是教科研课题主持人自身的素质提升问题,责任感增强问题,自身科研能力提高问题,自身申报教科研课题立项动机明确问题。作为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在学识上,应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善于搜集、捕捉、采撷教育科研信息的人,勤于思考、反思教育教学与教研问题的人;在教育研究业务上,应是一个勤于探究的人,一个勇于实践的人,一个有心之人。一句话,应是一个对本职业务投入、执著的人。对教育研究的投入、执著,其本身就是教育业务的升华。一个教科研课题本是你的主张,是你拟定的研究方案,你就应该具有独到的研究见地,研究主见,研究思路,研究韬略,以及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有的课题主持人委托一名课题执行主持人,这须在你自身责任到位的前提下,要求课题执行主持人与你具有同等条件和能力,才能使课题研究创造出优秀成果来。

2.抓住研究对象。学生是教育者培养的对象,在哪些方面去研究如何培养的问题,培养什么的问题,都值得深思。诸如,优良品质的培养、学习动机与心理健康的培养、自主意识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等。有了培养学生的具体丰富的内容,就有了教育研究的抓手,也就充实了你的研究案例,这就为总结科研文本成果创造了物质条件。

3.看准研究资质。教科研课题组的实验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教育科研能力,包括组织能力、教学示范能力、教育应用文写作技能等。在吸纳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组成员时,应该瞅清看准考量参研教师的研究人才资质,确保研究成果和研究任务的如期保质予以完成。

其次,谈谈教育研究的成果创造。这里所说的教科研“里”的内涵是指教科研课题实质性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包括两个方面。

1.广泛开展研究实践活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一切教科研课题研究的生命源泉,提倡其丰富性,就能使教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充分、翔实,且有说服力,为总结其成果提供了充足的一手材料。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要丰富,而且要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和影响性。另外,开展那些丰富多彩的与其研究直接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具有针对性、规范性、校本性、联系性,即开展的研究活动是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一些实际问题,或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一些对策问题,且与相关方面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校本研究机制的整体策略。比如,与基础教育课改的联系,与创新精神的联系,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联系,与教师继续教育的联系,与教育反思及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与交流的联系等。还有,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主题要鲜明,要明确,要扣题。某项教育活动是属哪一个行动研究的内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有什么实践反应,有什么教育效果等,着力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深入探究实现未来理想教育的方略,以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2.认真整理研究文本成果。开展一切与教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对本教育课题研究成果评价的实践反应,是总结教育研究成果文本的实践基础,是教育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的实践过程。为此,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文本材料是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结晶。由于教科研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其课题研究成果的文本表达形式也表现出诸多方式。具体有教育实践活动经验总结、教育调查报告、教育论文、教育学术专著、教育叙事文集、教育随笔、教育日记、教学后记、教学设计阐述、课堂教学评析以及教育课题研究与结题验收要求相关的文本材料等。

这些教育应用文的整理撰写,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运用起来还要具有规范性和示范性。因为,教育科研不仅彰显出教育实践的成果与价值,而且贵在教育科普推广的指导意义。另外,教育科研成果文本对教育研究理论文献又是一个填补与充实。从各种意义上来说,认真、系统、科学整理撰写教育科研成果文本是非常有价值的,不仅仅只是为了教科研结题验收。最有意义的是,教科研成果的获得,是一种教育阅历,是一种教育的探索,是一种教育的奉献。

第4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46-02

进入21世纪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生命本质和改造生物特性的有力武器。然而,我们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很难能应用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出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我们调查也发现: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科学研究实验方案时仍困难重重,这说明我们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再考试”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学时的不足与教学内容的扩增;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实验环节的严重脱离,这是造成分子生物学知识在应用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研究型教学也称主题研究,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模式”和瑞士皮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1],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对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为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中心,我们以“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引导,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中探索并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

1.优化和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创新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快速,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删除淘汰的内容,合并重复的内容,增加新出现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将国内外一些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科学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介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中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明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少。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和自学两部分:在讲授中,利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难点和抽象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反应出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自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设置成科研专题,让学生带着科研专题的问题开展学习。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我们重新组合实验内容,实行“三型实验原则”(即将实验分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减少基础性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型实验、开展创新性研究型实验。

在课堂内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及临床生化指标测定的实验项目及学时数,使实验项目主要集中于基本操作、比色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及电泳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对基本的规范化实验操作方法及常规实验技术(如比色、离心、层析、电泳等技术)操作流程录像后上传到课程网站中以便学生对照学习。

在课堂内的设计性综合型实验部分:我们组织学生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例如,在肝脏生物化学中提到:白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而白蛋白又是临床医疗和科研中常用制剂,如何提取出有活性的白蛋白?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生产白蛋白?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解决这一问题所依据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基因表达、基因重组、PCR等理论知识。通过设计白蛋白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在对蛋白质理化性质加深理解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运用盐析沉淀、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基因重组、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设计重组表达白蛋白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点评及修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课堂内开展上述设计性综合型实验。

4.在课堂外的创新性研究型实验部分:学生组成多个研究小组(3~5人/组)对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已设置成多个科研专题)查阅文献和资料后进行创新性科研专题申请书的撰写;指导老师根据申请书质量及个人兴趣爱好挑选部分研究小组开展科研专题的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从而进一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5.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效果: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课外完成的科研专题研究,学生以第一作者在CSCD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篇;指导老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专题的同时,圆满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增加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带动人才培养;能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善教学框架,形成囊括最新知识框架的教学体系,从而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高;即充分证明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是有效和可行的。

第5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 项目化管理 系统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5-0000-00

1引言

高职院校以往的科研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进行,从课题申报、立项评审、任务书提交、项目审核、中期检查、结题申请到专家评审、课题管理、成果推广等环节都是依靠office文档、纸质操作和召开现场评审会议,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数据汇总困难、数据冗余、工作效率低、数据不能共享,难以及时有效的掌握最新的科研情况,影响到教师和评审专家的正常授课时间,增加科研管理工作量,降低了服务水平。

2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功能需求

实现课题申报、立项评审、任务书提交、项目审核、结题申请、结题验收全过程系统化、信息化、项目化管理。实现项目申请立项、结题验收专家网上评审功能,由系统自动进行计算排名。申请人提交立项或者结题申请材料后,由科技秘书对项目进行汇总分类,按照项目内容进行分组,安排评审专家。课题评审专家接到任务后,在系统设置的规定时间内,只需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和相关附属设备(键盘、鼠标等)即可登录系统开展评审工作,时间灵活度高,同时也节约了纸张的大量使用,节约学院办公经费,提高评审效率。项目立项申请流程如图1:

建立项目补录模块。把学院历史立项的所有项目和院外申报项目进行电子系统进档,建立项目数据库,使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实现科研项目综合查询与统计功能。对相关类别科研项目数据实现图形化统计,生成水晶数据报表;实现科研课题项目化管理。

2.2 用户功能需求

系统的用户角色有:普通教师、二级部门管理者、科研处管理人员、评审专家、系统管理员。各用户角色功能如下。

普通教师:普通教师即课题的申报者,访问系统具有的权限主要有:浏览、录入个人信息、查询个人信息;填写、上传课题立项申请、任务书、结题验收的材料;查询项目评审情况;查询科研课题进展;科研档案输出打印、项目补录等。二级部门管理者:在系统中设置学校二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者,主要是对属于本部门科研课题的立项申请、合同任务书和项目结题验收申请作基本的审核,查询本部门科研情况。科研处管理人员:主要是科技秘书,主要权限是查询项目立项申请、验收申请情况,对项目进行形式审核、分类,安排评审专家,填写科研处、校学术委员会意见;补录历史项目和院外项目;同时,对优秀项目进行成果推广。

2.3系统架构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是以MVC三层架构为依托,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增加了管理权限层,使其更符合本系统开发的需要,增加的全新权限层,能更好的控制权限管理,使其可实现到对每一底层按钮的控制

3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开发

3.1系统时间段设置模块的实现

通过对系统时间段的设置来限制系统使用者对系统的操作权限,同时也为规范科研处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主要有立项申报开始、结束时间,任务书提交开始、结束时间,中期审查开始、结束时间,验收申请开始、结束时间等4个时间段(点)的设置。并提供了新增时间段和修改已设置时间段的功能。

3.2科研项目管理模块的实现

项目申报模块:主要页面元素有:列表窗控件、按钮、下拉菜单等等。通过该页面可以完成项目申请立项书的录入和保存;项目修改导出模块主要提供了在查询、修改、输出打印和删除申报书的功能。项目任务书管理模块:提供了项目任务书的录入和输出打印功能。对已超出系统规定的立项申请时间和已通过科研处审核的项目进行操作将出现相应报错提示。项目验收申请管理模块:提供了项目验收申请信息录入和结题验收申请表的输出打印。对输入数据格式不正确和已通过科研处审核的项目操作显示报错提示。项目主持人可以查看立项评审、验收评审的评审专家打分情况和评审意见。

4 结语

科研管理系统上线运行以来,顺利完成了多个项目全过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展望未来,随着云技术、跨平台移动终端技术的逐渐成熟,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邓敏,徐方.科研管理系统与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J].科技创业月刊,2010(12):93-94.

第6篇

Abstract: Based on expoun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have, this paper fu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ways to train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young teachers;educat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train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78-02

0引言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年轻、最有朝气的新生力量,也是高职院校科研队伍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重要的生力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院士所说:“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1]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对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使青年教师不仅要能教书育人,还要―边教书一边搞科研,真正做到教学、科研两个拳头都要硬。

1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教科研能力

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代表着教师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目前,对教师应具备的教科研能力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从各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出发,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其教科研能力构成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1 申报课题的能力课题申报是教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教科研的基础。课题申报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年教师个人教科研能力积累的佐证。该能力集中体现在选题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上,其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课题项目申请书填报的好坏。一个好的课题项目申请应该有新颖的选题、全面的知识背景、实在的研究内容、合理的技术方案、新颖的创新点、强大的研究队伍、可靠的研究基础、恰当的经费预算及恰当的成果形式等。

1.2 组织实施课题的能力课题的组织实施是指课题立项后由主持人按照研究计划进行分工协作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其中,主持人作用发挥的大小、强弱直接关系到教科研课题完成的质量。在此过程中,课题主持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很重要。青年教师在担此重任时往往更具挑战性,除思索如何做好科研外,如何运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充分调动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如何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也是对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提升和锻炼。

1.3 撰写论文的能力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是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论文写作是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其撰写论文质量的优劣是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而通过论文的撰写也可提高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科研人员数量普遍不足,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数量相对较低,由青年教师担任完成的课题更是聊聊无几,这种现象表明青年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科研意识薄弱、功利思想严重高职院校大多数青年教师教科研意识薄弱,认为自己只要把书教好即可,教科研工作搞不搞不重要。据统计有65%以上的青年教师对教科研的概念比较模糊,对教科研工作感到十分陌生和遥远[2]。有7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无暇搞教研及科研,认为教科研工作费时、耗力,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不大。[2]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年教师只是到了评职称、定骨干教师、申报教学成果奖及精品课程等方面需要教科研成果作为学术支撑时,才意识到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对教科研工作抱有严重的急功近利想法。

2.2 申报经验不足、畏难情绪严重当前有些年教师虽然萌发了一定的教科研意识,也已经认识到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想要在教科研方面有所建树。但是,由于有些青年教师从参加工作以来,从未申报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因此,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时对申报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缺乏相应的课题申报经验,致使申报教科研课题时无从下手,对课题申报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从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2.3 合作意识不强、组织实施能力差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单打独斗、单兵作战的现象十分普遍,合作也只是为了申报课题而进行的名义上组合。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评价制度更多倾向于对教师个人的定量考核,弱化了团队考核,从而加大了教师个体的竞争,忽略了团队攻关意识与合作精神;使得项目的研究因缺乏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扩展、缺乏个体思想的交流与互动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青年教师在承担科研项目后,在负责项目时由于教科研经验的缺乏,使其在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分工安排等方面能力缺失,容易导致立项的教科研项目难以如期完成。

2.4 缺乏教科研能力、研究层次较低高职院校一些青年教师由于平时上课忙,缺乏对文献检索和信息处理的学习,不会利用数字期刊。如陕西工业职业学院图书馆专门给教师们购进了中国知网数据资源库,但是平时在线检索的教师数量不是很多。另外,青年教师的科研论文的撰写大都停留在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上,研究层次和水平较低,很少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而对专业领域的研究涉及的则更少。据统计有近80%的青年教师从未参与过课题研究,有90%上的青年教师没有主持过市级以上的教科研课题。

3高职院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方面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现状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学校的教科研状况,并预示着学院以后的教科研发展趋势,面对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下大力气尽快提高现有青年教师队伍的教科研水平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

3.1 组织学术沙龙,培养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为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学院应每学期组织一些治学严谨、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沙龙,传授青年教师如何围绕高职院校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对学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探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要把教科研工作当作终生的事业来对待,避免急功近利,做好长期规划。通过学术沙龙,最终使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提高青年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认识、培养其教科研兴趣和意识。

3.2 举办教科研培训讲座,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学院的相关部门如科研处应定期举办教科研培训讲座,向青年教师详细介绍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管理、检查、鉴定、结题的具体要求,各级各类的教科研成果的评奖、出版资助的具体程序、学院教科研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中国知网数字化期刊群的使用方法以及科研处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帮助青年教师揭开科研工作的“神秘”面纱,消除其对教科研课题项目申报的畏难情绪,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3.3 建立教科研导师制度,激发教师青年的教科研热情在高职院校中建立教科研导师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们的特长,形成教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带年轻教师;教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带经验欠缺教师的局面,从而保证青年教师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做法如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成立研究小组,共同申请课题,通过这种方法来带动各二级学院的青年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学科带头人要负责申请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推动研究的进行。从细节上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做科研,包括研究具体方案的制定;数据的搜集、处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等,并推荐。而研究小组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则帮助缺乏教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期望通过一两项课题研究能提高青年教师们的教科研能力,以期能培养出一批教科研能力较强的骨干。

3.4 加强团队建设,发挥青年教师的组织协作能力依靠团队的共同奋斗求得教科研持久、突破性发展,是教科研人员取得成功最为重要的条件保障。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心灵沟通、智慧火花的碰撞,会进一步增强信息化的交流。在达到资源共享的同时,可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在互动中及时掌握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抢占学术制高点。在团队中相互支持、真诚合作、共同研究,还有利于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重新创造自我,实现以往未能做到的事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因此,要鼓励青年教师确立协同攻关的观念积极加入到团队中去。另外,青年教师在承担教科研项目后,不仅要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规划、分工安排,还负责项目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因此,在教科研工作中不仅能加强他们的团队精神,还能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从而保证项目的实施完成。

3.5 实施教科研激励机制,建立青年教科研人才队伍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青年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关键。教科研管理工作要根据教师对利益追求的层次和内容的不同,制定出适合的激励机制,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能有效的提高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类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对参加不同层次课题研究的青年教师和取得研究成果的课题组成员,按照教科研工作进展情况和完成情况、成果开发程度和成果大小,在评聘职称、晋升、进修培训、奖金等方面给予奖励,以激励青年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最终建立一只优秀的青年教科研人才队伍。

4结语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培养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当作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激励青年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使高职院校的教科研活动成为带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不断前进的火车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30-0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多数高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提高医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我校做了很多尝试,开展了许多探索性的教学改革,本文对我校近年来开展的开放实验室教学进行总结与浅析,借此可以给与我校教学、科研条件相似的医学院校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医学院校提供一些借鉴。

一、开放实验室的背景

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实验室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8个广西医学重点实验室为核心,以7个二级学院实验中心为骨干,以20多个医学相关的教学实验室为基础,涵盖了从前沿医学研究到一般教学需要的实验室体系。长期以来,我校重点实验室及二级学院实验中心主要是为专业科研人员和硕、博研究生提供科研服务,在本科教学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更多地为医学本科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以此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一直是我校探讨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开放实验室的形式

在学校教务处的统筹协调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浅入深地推行了多种形式的实验室开放教学,主要的形式有:

1.重点实验室普及型参观和学术讲座。对于刚入高校的低年级本科生,由于他们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有限,我们一般在第一学年末安排他们到重点实验室参观,给他们介绍实验室的一般情况。同时,由重点实验室专职教师举办1~2次学术讲座,重点介绍每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以及相关的科技前沿研究。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感性地了解我校当前的科研水平,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他们以后更好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验研究中打下基础。

2.延伸常规实验课,开设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一般是在本科第2学年下半年到第3学年上半年期间开展,学生此时只是初步了解相关基础医学学科知识,实验设计、操作仍不规范。因此,我们事先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常规培训,如给学生观看示范性实验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在学生基本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并通过考核后,就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索性实验,其流程主要包括:(1)由带教老师讲解探索性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包括如何选题、可行性分析、申请书撰写等;(2)每个课题组一般由4~6名学生组成,同时要求有课题负责人以方便联系;(3)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并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条件,通过查阅文献或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选出合适的题目,并按要求写出规范的设计方案;(4)带教老师从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评价实验方案,确定入选课题;(5)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进行结果处理,老师只是给予一些技术上的指导;(6)学生撰写论文并参加答辩;(7)老师给予学生相应的综合评分。

3.参与到现有的科研课题中,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精神。由于医学本科学生自身条件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加上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面较窄,学生很难独自开展一个系统的课题研究。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一个完整的科研课题的全程,我校重点实验室每年都开放一些科研项目,吸引本科生参与进来。这种教学形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老师给学生详细介绍课题的基本情况,包括研究背景、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才可以让学生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的部分研究。其次,学生完成阶段性实验后,老师定期指导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允许学生采用某一部分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并投稿。最后,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撰写申报书,申请各类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或参加挑战杯。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快速地提高学生学习、动手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4.设置“未来学术之星”基金课题,鼓励学生自由申请。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我校从2008年开始开展了“未来学术之星”大学生课外科研课题项目申报活动。其申请的流程为:(1)每年的6月中旬~9月初为课题申报阶段,在这期间,学生要查阅文献,并按照申报每年的申报指南撰写申报书;(2)9月下旬为课题评估、立项阶段,教务处聘请校内副教授以上专家按照立论新颖、论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技术路线可行、经费预算合理的总体要求进行初审,提出是否立项和立项级别的初审意见;(3)各分团委将允许立项的课题申报书及其初审意见一式三份上报至校团委,由校团委提请学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复核,确定予以立项的课题及其级别;(4)10月~次年3月初为课题实施阶段,学校对获得立项的课题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采取课题负责人形式开展课题研究;(5)次年3月中、下旬为课题结题阶段,要求有结题报告。最后,教务处组织专家严格审查课题考核指标是否完成,并给予不合格、合格、优秀等评价,如果课题组能超额完成,并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则考虑在下一年度给予滚动资助,特别优秀的成果还将被推荐代表我校参加广西区、全国“挑战杯”竞赛。总而言之,“未来学术之星”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早期接触科研”的重要平台,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接触和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动向。

三、教学取得的成效

为了打造“教学科研型”医科大学,我校近年来比以往更加注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采取了多种教改措施,其中,针对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放实验室极大地促进了医学本科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科研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以我校临床重点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消化内科课题组面对我校本科生开放了“胃肠病循证医学”项目,先后招收了10多名本科“助理研究员”。在教师指导下,这些同学参与了整个科研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给他们提供了大量实际锻炼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2004级本硕班吴留成,2005级本科生刘莉丹、廖明、黄小丽,2006级本科生苏婷、潘晓芬、尹芳、黄萍、宾琼、李靖等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分别在SCI期刊Endoscopy、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Pancreas、Colorectal Disease、Breast Journal、Dermatitis等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2.强化和提高了专业基础知识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托开放实验室特别是重点实验,校团委主持开展了本科生“探索性实验”、“未来学术之星”等大学生科研培养项目。这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12年,我校本科生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多篇,代表性的有2009级本硕班叶方慧、张冰、黄路路,2009级本科生杨铭、陆艳梅、刘常远,2008级本硕班陈阳、王洁、杨延龙等同学分别在SCI期刊Genes and Immunity、PloS ONE、Immunogenetics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四、存在的问题

1.开放实验室不像计划内的教学一样有固定的学时数和明确的工作量,如何计算教师的工作量,以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如何认定其学分,以此认可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是要考虑的问题。我校在这些方面是做了一些探索,但仍不够完善。

2.“探索性实验”和“未来学术之星”项目指南尚须改进完善,以适应医学高速发展的需要。另外,“未来学术之星”单个项目资助的力度太小,多数课题是在老师课题经费的额外资助下才能按计划顺利开展实施,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老师带教的热情。

综上所述,多层次开放实验室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为学生早期接触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能,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了他们参与科研、从事科研的热情和愿望。这种教学模式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石.强化学生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J].高等教育研,2006,6(2):68-69.

第8篇

1.1企业工程师和软件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在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软件教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降低教育成本,选择以学院教师为主,以专业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由于软件企业工程师和软件技术专家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教学活动,使得软件企业的工作理念、创新思维和企业文化很难被传播到软件学院的教学活动中,导致软件行业工程师和专家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容易导致软件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

1.2校企合作中容易出现企业冷、学院一头热的情形

高职院校都希望软件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参与到软件技术的研发,以此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动手研发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软件研发技术的特殊性和技术性,使得软件研发企业的研发项目的保密工作与学校的课程进度安排相矛盾,教学进度、学生的数量与保密性等问题的冲突使得多数软件企业不愿与软件专业教师、学生合作研发软件,导致校企合作关系很紧张。

1.3欠缺双师型的教师,教师素质不高

多数高职院校的软件开发专业教师往往一毕业就到学院来实习工作,由于缺乏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由学生直接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使得教师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往往照搬枯燥的理论知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尤其是无法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文化、经营理念带到教学实践中去。加上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增加企业锻炼的实践机会,使得教师缺乏对软件技术开发专业知识的有效更新。软件教师极少的外出培训机会使得软件技术教师无法与一些先进院校的老师进行充分的技术交流,不利于教师专业技术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1.4软件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有限

由于软件专业教师的授课任务往往比较繁重,使得教师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加上对科研项目的了解比较浅薄以及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申请程序的复杂,使得软件技术教师申请科研项目的数量少之又少。校企共建的核心课程不够使得教师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和申请科研课题的流程缺乏相应的了解。校企共建的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对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专业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软件技术开发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软件技术开发企业的未来发展道路。现阶段校企共建的核心课程较少,这很难满足软件技术专业的创新发展。校企共建的软件研发核心课程力度较弱,使得软件课程只涉及到覆盖面较小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训方案。此外,软件专家参与的时间与机会以及付出的精力和时间较少,使得软件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有限。

2软件技术研发专业产学研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1高新聘请软件技术专家和企业工程师进行实践教学

聘请软件技术行业专家和软件企业的工程师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更加深刻地理解软件技术开发理论知识,深入感受软件研发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软件设计的文化创新理念,进而完善我国的软件开发流程,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实现学习与实践的双赢目标。这不仅有利于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还有利于为学生在毕业后进行就业选择提供便利的条件。

2.2在校园内建立校办企业

在校园内,为了实现软件学院教师和聘请的软件技术开发工程师实现对软件企业的共同管理和高效经营,高校可以对外承接软件技术研发项目,构建新型校办软件开发企业。[2]对外承接软件项目所创收的利益,在减去基本成本后,将剩余的利益运用在完善教学设备,引进先进的研发技术和科研项目的资助上,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工程师、专家的创造力和研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研发软件的创新潜力,为建立优秀的高校科研项目提供优越的条件,实现了产学合作方式的优化创新。

2.3提升软件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为了推动软件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进行软件项目的深入研发,定期对软件专业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和技术培训,提升软件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推行相关的优惠政策激发研发热情,锻炼软件研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既能够提高软件专业的教学水平,又能够丰富软件技术开发的专业知识,提高软件技术开发专业教师接受高校培训的覆盖率,进而使软件学院能够积极选拔优秀的教学骨干,增加专业教师接受国外培训的机会,创新高职院校软件开发的办学理念,优化办学模式,有效传递国外先进的软件技术开发方法和理念。为增加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和出国深造的机会,提高软件技术开发教师的教学水平创造良好的优越条件。

2.4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学科带头人

高校应当创设优越的软件专业建设环境,增加软件学生科学实践的机会,完善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软件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软件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对学院教学水平的指标进行有效衡量,为提升软件公司的经营水平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条件,软件专业教师还应当完善科研项目,增加教师培训、进修和出国的机会,为创设优秀的教学科研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还应当设计独具风格的校企核心课程,完善软件研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软件研发项目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教师、专家和学生充分有效的互动和合作。同时制定完善的软件技术专业授课计划和科学的课程标准,提供高质量的授课教案和校本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可以共同发挥软件教师的创新潜能,实现软件企业元素和软件企业文化理念的充分融入社会实践,进而完善软件技术专业的产学人才培养模式。

3结语

第9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科研活动;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梁志民(1972—),男,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及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熊龙彪(1973—),男,江西农业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周明艳(1975—),女,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科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江西南昌 330045)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研究式教学法在本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管理学在校园的实践为例”(编号:JXJG-10-4-20);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教改课题“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专业培养中研究和应用——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编号:2008B2ZZ38)研究成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话题,也是高校教职员工的主要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能。而其中科学研究对其他几项职能的履行具有牵引作用。笔者认为,高校教师通过抓企业基地科研工作来促进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功能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

一、以企业管理问题为科研入手提高工商管理教师教学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企业管理问题为科研课题入手增强了高校为地方经济、企业单位服务的能力。教师、学生的企业管理基地科研活动有可能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管理理念、技术。目前,高校对教学中心地位的认识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教学中心孤立型:就教学论教学缺乏科研,社会服务的支撑,看是很准确,其实这种模式是很不稳定的,效果也不会很好;第二种科研支撑型:这种模型的特点是教学得到了科研有力的配合,中心地位稳固。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教学质量无形中得到提升。第三种是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同时支撑教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稳固,教学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有了雄厚的力量保障,出现质的飞跃。当然这需要循序渐进而行,非一日可就。

二、企业基地问题为科研的提升教学水平的战略原则。

虽然科研活动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各位专业教师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定位,定位过高或过低都会有不利影响,为此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面向教学搞科研,保持教研一致,坚持体用统一

面向教学从事科研主要有以下含义:一是科研选题主要来自与教学实践或教学内容相关的领域,对于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像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农田水利工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都是科研课题可选的对象。二是科研成果,要能走进课堂,为教学服务,促进教研相长。三是学生参与科研,是科研过程同时成为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科学发展前沿,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会学习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方法。

管理学专业教师在着力企业管理科研课题时也要防止“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出现。这需要注意做好三点。一是制定的科研目标、计划要适度。教师的工作重心在教学一线上,科研目标和计划不宜太重,要确保管理学专业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商管理教学中去;第二是要建立可言学术休假制度。管理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暑假或寒假,集中时间从事企业管理基地的调查、访谈和研讨。第三是要保持教研的有机结合。教师在从事企业管理科研课题时,要经常琢磨一下是否与管理学的基本问题相关,管理学中有关文化管理、流程再造等新理论能否适应于企业管理中。

(二)面向地方经济社会甚至校园或周边经济实体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一般来说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要“顶天立地。”就普通高校而言,“立地”比“顶天”更为重要。面向地方经济甚至校园周边经济实体的经济管理问题更有利于高校工商管理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融合。在不断提高教师管理理论水平的同时,促进学校与周边环境合作共建,这是产学研合作的有利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服务社会的方式往往表现为“单向输出”型的思维,如何在高校同社会行业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对接与合作,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优势延伸,并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是高等教育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农业院校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师,要有意识注意本省农业经济、农业研究所、农业龙头企业等多为视角把握各类资源,有效的动态整合,形成一种理论、实践的整合机制,建立良性的研、产、学长效合作机制。

三、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实施细节

为贯彻上述企业基地管理实践、科研与教学水平耦合博弈原则,需考虑从几个方面努力着手:

(一)努力争取与江西省地方政府部门的技术合作,搭建校地合作平台

能够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合作,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和牵线搭桥,高校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就能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像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很多科研课题都与各级政府部门相关,比如农民工劳动力流动问题就与政府人力资源部门有密切联系,研究此问题的教师可以走访这些部门。

(二)与企业经营者的实际需求对接,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

作为农业类的高校,与各种农业产业的组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有时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经济管理类教师要能够走出去,播撒及时雨,为各类经济实体的经营创业排忧解难,找出共同问题、难症诊断指点迷津,出谋划策。这些举动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及时发现新的企业管理课题,也有利于加快企业管理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以产学研合作平台突显学科专业特色

研在学校,发在地方,农业高校的经管学院的教师要善于发现与自身专业相联系的社会课题,突出特色,比如当前农民工流动问题涉及企业、政府、民主个人,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考虑加强对农民工的流动绩效、社会保障、教育培训,返乡创业等问题的研究,这对利用好我国人口红利有重要作用。

(四)谨慎探索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独立运行中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实体化道路

我校有不少依靠自身力量已建、在建、拟建的校外产学研平台,这些实体甚为宝贵,不管经营成功与否,对我们管理类教师来说都值得欣慰与高兴;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自身去体会,并让这种管理实践提升到管理理论的创新。

(五)及时引入身边发生案例开展研讨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是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是对传统刻板的一言堂教学的变革。管理学启发式教学是指管理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开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创造力,启发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把管理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说明了他的要点与优点。管理学的案例研讨法是指管理学教师通过各种管理学故事、问题、案例引发学生共鸣,从而指出各种建议,交换意见进行辩论论证的一种教学方式。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思考的过程实质蕴含着辩证的过程。

为贯彻好启发应用的教学空间,笔者认为要注意掌握以下要点:

1.组建班级中的小组研究团队。管理学教师可以因地制宜,根据班级的各种特色,把班级分成一个个小的团队,形成一个个模拟公司或经营单位。然后根据团体小组的内部交流形成团队目标任务,并组成管理层、制定计划、方案、实施、活动,充分体现管理经营活动的模拟实体。

2.营造导师精讲,小组长助讲的教研氛围。实施主讲与助讲课堂教学机制目的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讨问题的热情。教学中要以研究问题为引导,讨论课时可考虑占课时数的20—40%左右,视氛围自由调整时数,不宜过多。要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经营管理问题,甚至学生班级,寝室的管理问题都可拿来讨论,师生共同质疑,求新。

[参考文献]

[1]姚军.高职校区联合办学模式探讨[M].中国高等教育,2012.

第10篇

【关键词】中小学微型课题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45-02

科研课题是促进教师发展、提升学校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有多少课题真正服务于当地教育教学?真正为课堂提质增效产生作用?有多少老师发自内心喜欢科研课题?笔者曾对重庆市县8所重点高中、知名初中、小学的教育教学骨干做过调查:在抽样调查的1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中,近63%的人认为区域性、整体性的大课题研究与自己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是脱节的,认为那些科研是“校长的研究”、“别人的课题”,有近30%的人认为大课题研究不是一线教员的“专业”,中小学教师没有时间、精力、能力搞大课题。

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就要“研究老师该研究的问题,研究老师能研究的问题,研究老师有回报的问题”,学校要长远发展、快速转型,就必须引领教师做科研,其核心要务在做引领教师做切合实际,能够胜任,富有实效的科研。我校科研聚焦微型课题,降低教师科研的重心,在微型课题管理方面摸索出了实战性、策略性较强的操作策略。

一、选题设计“聚焦微型”

因为碍于时间精力、技术路线,包括功利化的研究目的,多数大课题不是把精力放在解决具体问题上,造成课题设计、课题结题两头忙,研究过程空荡荡,阶段交流研讨无法聚焦课堂,课题成果未得到真正推广。我们的微型课题管理,从“选题”指导上狠下工夫,着力于研究切口小、周期短、有实效的小课题。

微型课题形成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不断缩小选题范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朦胧、粗略的研究方向向具体、明确的研究课题聚焦的过程。因此,在长期的探索中,我们的选题培训形成了“加”、“压”、“调”三大策略。

1.“加一加”,细化研究对象。

即分析选题结构,给中心语添加限制语。短语中心语的限制越精细越科学,课题就越微型,越便于操作。如一位初二的物理老师想研究课堂提问,但一时找不到研究的着力点,我们通过“加一加”的办法,帮助他将选题锁定中心语,逐步递加,便于老师明确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原拟题: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第1加:初二物理课堂应用题提问研究;

第2加:初二物理课堂速度类应用题提问研究;

第3加:初二物理课堂速度类应用题有效性提问研究。

2.“压一压”,锁定核心内容。

即通过不断压缩来细化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内容的方法。如一位七年级班主任拟制了“培养班级管理小助手研究”的微型课题,我们通过“压一压”的方法将其研究聚焦到具体矛盾与困惑,内容相对单一,让选题由空泛变得具体,由模糊变得明确,变成一个易操作的小课题。

原拟题:培养班级管理小助手研究;

第1压:培养学习小组正副组长研究(锁定了研究对象的类别);

第2压:学习小组正副组长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的研究(聚焦到研究的内容);

第3压:七年级学生学习小组正副组长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的研究(圈出了研究的范围)。

3.“调一调”,找准现实着力点。

即发现选题研究内容指向不明,研究方法不够简便,不合实际之后,根据具体背景及老师研究能力,合理调整研究的方法。

如我校一位英语老师第一次的拟题为:“七年级乡镇小学毕业‘学困生’单词记忆方法研究”,课题指导小组考虑到这位老师刚从大学毕业,目前还未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着手这个课题,就指导其将选题调整为“七年级乡镇小学毕业类‘学困生’单词记忆方法的调查研究”,将“研究”调整为“调查研究”,表明该老师研究的重点只在为改进七年级英语教学提供依据,不做其他研究,课题工作量就变小了,该老师上手更快。

总之,拟题切口越小,圈定的范围越窄,研究方向就聚焦越准,探究就越深入透彻,成果的操作性、针对性也就越强。我们可以对一个工作点下足工夫;对一个教育事件用尽心力;对一个教学环节深入思考与实践;对一个或一类问题学生的特别帮扶做出效果……越微型,越普遍,就越便于老师们研究与交流。

二、过程管理“分而治之”

反思目前的课题怎么选题的呢?自上而下、大而宽的太多,切合校本实际的太少,很多选题指南上的题目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无法承担的,因为要经有高校研究机构等专家团队支持才能完成,基于此,很多课题是伪课题,是为结题而课题,没有扎扎实实的研究,没有可操作性的片段或模块,没有产生让老师们心服口服的效果。

鲍尔在《我看德络尔报告及其振兴教育的意义》中说:“实施课题研究的关键在教师,任何课题研究若没有教师的充分理解以及在课堂上的充分支持,就必定失败,而且多半是代价高昂的失败。”基于此,我们在微型课题的过程管理中,特别注重了“分段推进”、“分层要求”、“分类管理”的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研究流程:分段推进

几年的探索,我们逐渐形成了“三段六步”的课题管理模式。

三段:目标分解,绩效考核—研训同步,量化积分—评优定级,交流推广。

第11篇

1.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与科研创新的关系

1.1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技查新是一项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咨询工作,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或专题、专利发明的新颖性做出基于文献对比性结论的过程。目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领域。因此,在科研课题申报中,即便是某一领域专家学者也不一定对所有科研信息做到全面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特殊领域中的某些特殊课题的现状把握不够而做出主观性的判断。科技查新是科研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一份高质量的查新报告可以提供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研究的空白点。科技查新既可以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又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等提供科学参考。同时,科技查新还可为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使科研人员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如设立在河南中医学院的河南省科技查新站拥有如SCI、Pubmed、Spring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综合及医学数据库上百种,通过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已经为学校乃至省内的中医药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科技查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查新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研创新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2 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研创新更是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查新在科研创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在大数据、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分类呈现精细化发展,数据存储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获取难度明显加大。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积累,并从中寻找空白点和创新点进行科研创新,是摆在科技查新人员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科技查新工作也暴露出的问题诸如服务服务意思和理念不强,缺乏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查新数据资源不足、信息分析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分单一等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的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科技查新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提高科技査新质量。

2.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推动科研创新的对策

2.1 推动查新机构资源整合,建立科研大数据

2.1.1 成立权威管理机构,推进数据库资源共享

虽然近30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这些查新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也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查新行业管理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动态评估,拟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统筹整合各查新机构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查新数据库的统一采购或者联合采购。实现数据库源资的共享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购买经费,而且也能丰富各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科技查新成果数据库,各个查新机构负责录人本单位的查新成果,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科研课题的快速,提高科技查新效率。

2.1.2 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研大数据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性,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我国也与2015年8月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科研创新领域而言,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要抓紧时间落实纲要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统筹规划科研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数据资源和设施平台、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建立国家科研大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长期保存工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构建互联网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查新大数据,为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2.2 加强科技查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2.2.1 查新机构要提升服务质量,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查新机构要合理配置查新人员结构,除了引进高层次的图书情报人员之外,还要根据服务学科的不同,引进相应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服务人才。毕竟术业有专攻,专业技术人员会更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科研查新过程中能更好地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

2.2.2  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训,提升查新人员素养

科研查新人员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知识、数据库知识、信息检索技能和必要的外语能力,还包括掌握必要专业领域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目前,国内查新员的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检索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查新机构应该根据科技查新人员的知识结构,采取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养方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2.3  推行按专业分工的查新工作模式

目前科研领域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查新机构要逐步建立按专业分工的查新模式,即在查新任务的分配上,尽量做到将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题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查新人员完成。具备专业知识的查新人员熟悉本领域的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捕捉与把握课题创新点,也能更好地和委托人进行沟通联系,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工作起来也会游刃有余。与此同时,通过长期接触某一专业的查新项目,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的增长,提高查新工作的效率和查新报告的质量。

2.2.4  注重科技查新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查新人员和业务素养和工作态度也是决定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科技查新机构要加强对科技查新人员考核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本着公平公正、适时适度的原则,建立精神嘉奖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制度。从而激发科技查新人员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2.3 规范科技查新管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2.3.1 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查新机构应当根据查新专业的不同建立学科专家库,聘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到查新机构作咨询指导和查新监督。学科专家专业性强,对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将科技查新中遇到的专业上的疑难问题及时向各学科的专家请教,弄清、弄懂课题性质,少走弯路,防止检索出现偏差。因此,建立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也是提高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

2.3.2  建立定期抽检制度

科技查新的整个工作流程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虽然国内查新报告实行的是审核员签字的审核机制,但由于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并且也不可能对每个科研领域都很熟悉,缺乏对查新内容的实质性的监督审核。因此,查新机构要定期对查新报告进行抽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抽检到的查新报告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促使查新人员树立职业责任感,认真做查新,细心写报告,杜绝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

2.3.3 加强科技查新的过程控制

我们知道,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对于科技査新也按照质量控制三阶段理论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事前控制——与科研人员的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科技查新人员能迅速且了解课题内容,把握科研课题的查新点和创新点,确定检索策略和检索范围,为査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加强事中控制——查新报告撰写工作。严格按照科技查新的步骤和顺序开展工作,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科学、认真撰写査新报告书。最后是加强事后控制一一査新结果的监督与反馈。定期对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建立査新用户的反馈机制,对查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査找原因并加以改进,从而帮助查新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查新质量。将查新工作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不断寻求创新服务模式科技査新机构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变被动的检索査新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查新人员要多与委托人的沟通交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检索技能,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前期调研、开题立项、成果验收、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全过程。通过科技査新把诸多分散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归纳、整理,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帮助科研工作者科学立项。针对特定的用户开展定题服务,定期主动推送与科研项目研究有关的最新信息、收集到的相关文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可使后续科研过程保持科学高效,也为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3.结束语

第12篇

关 键 词: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管理

Abstract: the arm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gaged in research work,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teach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rmy modern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But the army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problems, restricted military scientific work function. With the state and the militar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military academie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s in ceaseless develop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should gradually refined, and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s a scientific work to fin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Key words: military academies; 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军队院校科研管理的特点

军队院校科研项目与一般科研项目相比,除具备目标性、一次性、唯一性、寿命周期性、相互依赖性外,还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更高,更为复杂,突发性与冲突性更为强烈等特点,并具有不同级别的保密性。以军队院校的组织机构的内外部关系为基础,结合军队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实践,分析出军队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主要有如下特点:

(1)复合型项目多,协调难度大

因国防科研试验任务和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军队科研项目的涉及面非常广,而且许多课题的研究需要多专业协调进行,呈现出复合型项目多,持续时间长、差别大,课题在科研进行中遇到的不确定因素多,时间节点和研究经费控制难等特点,这就要求科研管理者对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部署和协调,工作难度很大。

(2)科研人员任务分散,控制力度小

同研究所或研究院等专门科研部门的管理相比,院校的科研管理最大的不同点是:院校科研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科学研究,还担负着教学与训练等任务;机关对科研人员往往不具有行政所属关系,对科研人员在时间、精力投入等方面的控制力度较小。

(3)管理人员少任务重,保障要求高

军队院校精简整编后,机关人员少,工作量大而课题研究的质量要求高,尤其是有时要出一些咨询性的研究报告,难度大,准确性要求高,机关组织协调的难度大,保障要求高。而科研课题较多、成果比较多、学术交流频繁、管理任务重,科研保障常常需要协调的比较多,这就给科研管理者提出了很高要求。

二、传统的军队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弊端

1.重“管”轻“理”

军队院校科研管理是一项探索性、创造性都比较强的工作,起着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作用,需要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但是军队院校科研传统管理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管”轻“理”的现象。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管理”就是“管”,对“理”不够重视,不愿意认真、细致的去做“理”的工作。“管”与“理”是科研活动管理模式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既要“管”又要“理”,二者缺一不可,要改变传统科研管理的重“管”轻“理”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因为“管”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管”和“理”去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产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圆满完成科研项目。

2.重“量”轻“质”

纵观近些年来军队院校科研管理状况,发现科研成果数量不少且逐渐增加,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高级别的课题立项及成果获国家级别的获奖数却增加不多,一些军队院校在具体的科研项目管理上,由于利益的驱动,存在着盲目立项,重立项申请,不重研究过程,导致研究的成果不高。这说明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在管理上,既要做“大”,也要做“强”,要从以前注重科研量的扩张向质量并举、以质为主转变。在科研课题立项方面,军队院校要力争有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努力承担一些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在科研成果方面,成果获奖尤其是高质量奖励既是军队院校创建名牌工程的需要,也是军队院校办学水平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贡献的实际体现。对一些可能产生高质量成果并获得大奖的研究课题,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以确保课题高质量完成。

3.重“闭门造车”轻“开放策划”

军队院校科研传统管理过程中,“闭门造车”的倾向普遍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军队院校大门的封闭,也导致了信息的闭塞,军校与军校之间,军校与地方大学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在一些科研项目立项之后,一些研究人员视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只知道立足于本单位的信息资源,不愿走出去,请进来,单干,蛮干的现象较为突出。军校科研项目管理大多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计划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在管理方法上,采取从外向内,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集权管理,且科研的指令多来自于外部的计划,在管理过程中,局限于立项后至成果鉴定这一阶段,即局限于项目的实施阶段,忽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等。可以说,军队院校科研传统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必须进行改革,必须改变从前那种“闭门造车”式的课题申报、立项、研究方式,代之以“开放策划”式的方式。

总之,军队院校科研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利于军事科研的长远、协调、可持续发展。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不能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在管理观念、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因此,引进先进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三、军队院校科研实行项目管理的理论分析

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对军事科研项目的生命周期及阶段的科学划分上,必须基于军事科研项目的生命周期及阶段进行周密的工作分解上,解决应该进行那些工作和不进行那些工作的问题,同时还要建立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的三级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责任界定和工作分配,以解决每项工作由谁来做的问题。

1.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及阶段

从科研项目管理的现状来看,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管理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和后期管理指标比较明显,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成功率,使科研项目获得各种奖励往往是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效益也是十分明显,有一套固定的管理程序。由于科研人员本身既是军人又是院校教员,不只是从事科研工作,还要从事日常教学和管理,实际上造成科研项目中期管理比较复杂。所以中期也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虽然目前对科研项目按阶段进行管理,但在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力度不够,没有真正从科研项目生命周期考虑项目的全过程。科研项目生命周期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仅靠加强某一个过程的管理是不能有效完成项目的目标。

2.军队院校科研项目工作结构分解

根据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的阶段划分以及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制作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分解结构(WBS),如图1 所示。

图1 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管理WBS

(1)科研项目方向规划管理

科研项目方向规划管理是项目孕育阶段的管理,即根据军队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结合院校自身优势,收集有关科研信息,提炼和筛选重点科研方向,项目选题指南,并对征集的选题进行评审,选择重点方向列入立项计划。

(2)科研项目立项管理

科研项目的立项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关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项目申请,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项目审批。以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试验技术项目立项为例,立项程序一般是:先由申请人填写申请书,再由申请人所在单位审查,然后统一由专家初审,再经系批准后上报学院科研管理部门,最后经学院统一审查后上报到上一级科研项目管理机构,由上一级科研项目管理机构批准项目,项目才能确立。

(3)项目实施管理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主要是指科研项目立项后,组织实施直至科研成果验收前这一阶段,该阶段是项目控制的核心。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以科研过程为核心的各个阶段一般性的管理;二是对科研项目过程各要素(进度、质量、成本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管理。

(4)项目验收管理

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是委托方、项目承担者、项目管理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如何合理科学地衡量项目的产出和绩效是验收管理的焦点。科研项目的验收管理有利于决策者今后对项目的管理,也有利于今后资源的分配。

3.建立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的三级管理体系

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管理涉及到院校级科研管理部门、系(部)或者二级学院(以下简称系)级研管理部门和项目组,按照项目流程控制的思想,需要对相关部门进行相应的责、权、利分配,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固定下来,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规范和管理制度。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的实施主体是各个具体项目组,对科研项目的管理主体是系级科研管理部门,决策主体是院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建立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管理相应的流程、制度、岗位等是科研项目管理的基础条件。

军队院校科研工作实行院校、系(部)、项目组三级管理,院校主管科研的领导和院校级科研管理部门构成一级(层)管理,主要负责科研方向战略规划;系(部)级科研管理部门构成二级(层)管理,主要负责科研服务与管理;项目组构成三级管理,主要负责具体项目实施和协调,如图2所示。

图2 军队院校科研工作实行院校、系(部)、项目组三级管理

军队院校科研工作实行院校、系(部)、项目组三级管理是一种使院校原有的以科研职能部门(如科研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系(部)和项目组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使军队院校能够主动适应军队改革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调整院校职能部门与系(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军队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从而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继贤.军事科学研究与管理[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