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企业管理 财务风险 风险识别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
笔者根据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分类,并阐述相应的识别方法:1、企业筹资风险可以通过其产生的内因和外因进行识别,一是分析企业的负债规模,当负债规模增大的时候,企业的利息费用等支出增加,企业可能面临收益降低、偿还债务能力下降、破产等财务风险。二是负债利息率的分析,利息率受到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负债的利息率就可能越高,由此可见,识别负债利息率的方法可针对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大小进行分析。2、投资风险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法进行识别,此法是利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相关表格进行财务状况的分析,从而识别潜在的风险。首先是趋势分析法,即根据企业各期的财务报表,对比分析报表中相同的指标,从而根据指标的变化情况,判断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前景;其次是比率分析法,即对比分析财务报表相关项目,比较计算出来的比率,从而说明企业风险管理单位计划情况的可行性;再次是因素分析法,即判断财务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不同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风险判断。3、资金回收风险,一般情况下是取决于企业经营决策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这种风险属于企业可调控的风险,只要企业能够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在经营过程中进行调控,就能够降低资金回收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化解方法
(一)筹资风险的化解方法
筹资风险的化解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企业筹集资金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的效益,在筹资的过程中,一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进行研究,二是要杜绝盲目投资,三是要以最低的成本获取充足的资金供应。2、筹资方式和时间的确定。通常企业有两种筹资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股票筹资,另外一种是负债筹资,前者的偿还风险小于后者,而且不用还本付息,风险仅有使用效益存在不确定因素,但其筹资成本相对较高,后者的筹资成本虽低,但是偿还的风险较大,必须及时、足额地还本付息。因此笔者建议在利率较高的时候,尽量不要通过负债筹资,当利率较低的时候,则可选择这种方法,但是要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以保持资金成本的低位走势。另外企业确定筹资时间的时候,要结合企业的财务状 况和经济活动周期。
(二)投资风险的化解方法
企业投资风险化解方法如下:1、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在进行投资之前,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编制预算方案,一是确定预算的项目,二是规范预算的执行程序,三是提高资金的使用针对性,让资金的使用有的放矢,减少或者摒除不必要的预算资金支出,四是细化预算岗位的职责,严格执行资金的收入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2、实行成本核算,在成本考核体系和成本控制制度制定的基础上,将成本管理信息和目标成本实现效果及时反馈给企业核算部门,另外企业还要及时将账款回收,防止并减少坏账的发生。最后企业应根据物资采购制度,进行采购招标,以降低采购成本和监控企业资产变动情况。3、加强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在进行财务预算之后,对预算的结构进行考核评价,并通过企业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评价企业的财务调控手段是否健全、有效,完善财务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减少财务管理人员营私舞弊的漏洞,实现财务投资风险的有效防范。
(三)资金回收风险的化解方法
资金回收风险的化解方法有:1、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对于已经投入生产经营的资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日常的管理工作,首先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对应收账款进行追踪分析,譬如物资采购之前,要根据市场上该物资的供需情况进行合理采购;其次定期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认真分析每一笔未回收的账款产生原因,制定相应的回收方法;再次是根据每笔应收账款发生的时间顺序,实行滚动收款;最后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建立坏账准备制度,并准备充足的坏账准备金抵补坏账损失漏洞。2、制定应收账款拖欠和拒付的对策,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降低损失,主要方法有调查拖欠或拒付原因、沟通协调、申请仲裁、求助相关法律部门。3、制定相关的资金回收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并让企业的资金回收制度具备一定的环境变化适应能力,保证资金回收制度的有效性,同时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进行财务风险的识别和化解,采取适当的方法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对企业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资金回收风险等进行识别,对风险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采取先入为主、主动出击的方式加以防范,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行之有效地化解风险,减少财务损失,促使企业的风险管理进入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舒凯.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度量分析[J].财务与管理,2010年02期:51-52
「关键词 企业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审计
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关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因此,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还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我国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更是强调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职责。
一、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
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必须明确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否则,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便无从谈起。
1 企业风险的实质
首先,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如果企业运行的内外环境是确定的,则不存在企业风险。其次,企业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企业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我们更注重企业的运行结果,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与否及可实现程度的大小成为了衡量企业风险大小的现实标准。因此,可以认为,企业风险则是企业运行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目标是企业期望达到的一种结果状态,但由于相关因素的持续不断的变化,企业目标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企业风险可以描述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2 企业风险的划分
企业风险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笔者认为,既然将风险定义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那么,企业风险可以按照企业目标的不同层次来理解和划分,并可将其相应划分为:
(1)企业的战略风险是指企业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由于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能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在总体战略选择环节的失误风险;由于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企业经营领域的选择风险、企业并购风险等。
(2)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具体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又可以划分为企业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如企业供、产、销等环节的风险;企业的人事风险,如由于人员任用、授权、业绩评价等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企业的信息风险,如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等。
(3)财务风险。狭义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筹措资金而形成的风险,并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形成的风险,也可称之为筹资风险。按照本文对风险的定义,即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则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资金投放的风险及企业其他财务活动风险,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
3 企业风险管理
COSO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执行,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6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上述对风险管理的解释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
从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内部审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和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
我国的内部审计不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动因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199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为了尽快建立和完善审计体系,补充刚刚复兴的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政府和政府审计机构都极力敦促内部审计的组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了解,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因此,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与评价
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需要审查以下方面,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
1 审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企业必须根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外部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规范化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 审查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应当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审查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
(二)风险识别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 审查风险识别原则的合理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乃至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识别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2 审查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人员应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并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方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分析风险因素、风险的性质以及潜在后果。
需要注意是,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是万能的,进行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查和评价时,必须注重分析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相互结合地运用。
(三)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两个要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并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
(2)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
(3)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
(4)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
3 审查风险评估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2)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
(3)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
(四)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审查。
关键词:管理决策财务杠杆计量应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项管理中的财务活动呈现新的特点:筹资渠道多元化,打破了原来单一的筹资模式,辅以费、产、社、科、贷、息等多渠道的筹资模式;所面对的经济活动多样化,管理工作是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还是外延式发展战略,都面临人才竞争、设备竞争。为了能生存和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标,各单位尤其是企业单位的管理活动必须以绩效为导向,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进行财务管理观念、制度、内容、结构、方式的创新。最关键的是要建立财务风险计量分析管理机制度,防范风险。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般单位的经济风险均是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而所有影响最终都将集中体现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因此,必须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风险基础财务管理。财务中的风险应是经济活动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风险的大小是经济活动在实际结果出现之前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结果及其概率分布的函数。可用公式简单表示为:
R=F(Ei,Pi)
其中R:经济活动的风险(risk);Ei:经济活动可能出现的第1种结果(effect);Pi:第1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概率(probability);F:R与变量Ei和Pi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
财务风险预测方法包括风险识别方法和风险估量方法。常见的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专家预测法、幕景分析法和资金分析法等。单位风险识别的策略应是利用最适合当前情况的那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进行风险识别,并对所识别的风险进一步分析论证,找出影响巨大、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借以确定管理的重点。通常采用统计分析法,"A记分"法,财务比率分析法和"z记分"法等方法对已经分析、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量描述,其任务在于估测某一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性质,从而为风险决策、预防和控制提供相对准确的依据。
二、财务杠杆的计量
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杠杆的效应是指由于固定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且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的幅度变动时.则另一相关的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的现象。通过对财务杠杆的研究,确定由此而带来的利益与风险,进一步揭示企业应如何有效的利用财务杠杆,达到科学合理地控制负债规模,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每股股东权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在企业的筹资方式中,只要有固定的财务支出的债务和优先股,就会存在财务杠杆效应。但不同企业财务杠杆的作用程度是不完全一致的,为此,我们需要对财务杠杆进行科学的计量。而对财务杠杆进行计量最常用的指标就是财务卡T杆系数。所谓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
其数学表达式为:
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f息税前利润一利息一优先股股利/(I-所得税税率)]
如果企业没有发行优先股上述公式则变为: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一利息).显然企业既没有发行先股也没有举债时,则财务杠杆系数为"1"。如某公司全部资本总额为1000万元.股权资本比例为0.6(每股面值t00元),债权资本比例为0.4,债务资金的年利率为8% ,企业所得税率为33% ,息税前利润为120万元,债务利息为32万元,税前利润为88万元,所得税为29.()4万元,净利润为58.96万元,每股净利9.83元。其财务杠杆系数fDFL)=120/(120一l00o 0.4*8%1=12O/88-136这表示在该企业中当息税前利润增长1倍时.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l-36倍:反之.当息税前利润下降1倍时,普通股每股利润将下降1_36倍。前一种表现为财务杠杆利益,后一种则表现为财务风险。一般来说,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企业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就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企业的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就越低。正常讲:当公司息税前利润较多,增长幅度较大时,适度地利用负债资金,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可以增加每股利润.使股票价格上涨.增加企业价值
三、财务杠杆的有效利用
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是企业资本结构决策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因素。资本结构决策需要在财务杠杆利益与其相关的风险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权衡。任何只顾获取财务杠杆利益,无视财务风险而过度使用财务杠杆的做法,都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大失误。所以我们要科学地把握和有效的利用财务杠杆。充分利用财务杠杆,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要合理规避财务风险。
1、把握好财务杠杆的尺度,适时调整资本结构的比例。
关键在于根据最佳资本结构图选择最佳结合点。既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又不会使企业背负偿债压力。首先要对所投资项目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严格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来把握项目的盈利能力。当企业投入某一数额的资金可以产生一定盈利水平时,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测结果,企业要及时决策是否应调整其资本结构,以便提高企业的价值。
2、减小企业负债融资的负面影响和规避风险的措施。
财务风险只发生在负债企业,就其产生的原因来看,负债风险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现金性财务风险,即在特定时日,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而产生的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本息的风险。另一种是收支性财务风险,即企业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不能偿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企业如果一味的追求获取财务杠杆的利益,便会加大企业负债筹资的比例,负债的增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所以企业的负债比应当保持在总资本平均成本攀升的转折点,而不能无限地扩展。
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在进行负债融资时,降低资金成本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资金总额中,提高长期债券与长期贷款的比例,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提高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但长期债券、长期贷款的比例过高,也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债券的利率与资金成本率。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历史经验,及时调节负债融资的数量和比例,使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率能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建立相关的偿债管理制度,解决持续的负债融资。作为一个企业运用负债融资,不仅要考虑到获利能力.而且还要清醒地知道偿债能力,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负债持续为企业创利服务。为了避免集中还本、付息可能对企业带来的冲击,减少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负债融资时,必须对各类负债的期限,旧债的到期时间的分布、新债发行的时间选择进行妥善安排。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有:采用分期偿付负债筹资方式的偿还时间影响。只有妥善安排好还贷时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平稳有序地进行。
四、结束语
总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财务杠杆也是如此。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财务杠杆的作用,提高利用财务杠杆的利益,防范财务风险,促进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应该注意相应的管理决策。这是我们今后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金帆.公司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辩证思考[J].财会研究
【2】李秀敏.浅析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控制对策[J].北方经贸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来源与识别问题,首先概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然后主要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识别,最后探讨如何规避和应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风险识别对策
一、引言
财务风险是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造成财务状况不确定而使企业存在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就要分析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并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的控制策略,规避和分散风险。因此研究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并采取一定措施进行防范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
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计、控制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导致公司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效益发生偏离,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我们企业财务活动中经营战略的决策、资金的筹集运用、资金的积累分配均会产生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具体表现:
1.资金结构不合理
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决策时由于货币时间价值、资金成本等因素的变化,影响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发生的财务风险。
4.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缺乏控制,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5.存货
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6.企业重组
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对现有规模和组织机构进行内外调整过程中,在重组内容和方式上出现重组和改造的风险。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在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如果能够尽早识别企业财务管理中隐藏的风险,无疑将会对企业防范经济危机和财务风险起着重要作用。
(一)财务报表识别法
财务报表识别法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为依据,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状况进行风险分析,以便从财务的角度发现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由于报表集中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通过报表分析,可以为发现风险因素提供线索和指示。在财务报表识别方法中,不仅要进行静态分析,如比率分析、比例分析等,还要进行动态分析,如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
分析资产负债表,由于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对外投资决策失误,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
分析现金流量表上经营环节现金流量的变化,因为销售方式的改变,采用赊销等方式交易,虽然获得融资,但赊销交易的直接后果是增大了企业的赊销风险;分析现金流量表上筹资环节现金流量的变化,如债务性筹资风险,负债筹资导致公司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以及负债筹资可能导致公司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
(二)指标识别法
指标识别法是指根据企业财务核算、业务核算资料和其他方面提供的数据,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指标数值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并从分析结果中寻找、辨认和发现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分析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及获利能力是财务风险识别分析的核心指标。偿债能力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为首要指标,负债比率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资产负债率在60%―70%比较稳健合理。而对企业债务清偿真正有压力的是那些到期的债务,企业能否清偿到期债务是建立在足够资产或资本基础之上,要以足够的现金流入量为保证。流动比率过低企业可能面临清偿到期债务的困难。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如果速动比率偏低,则可能造成企业急需出售存货带来削价损失或举新债形成利息负担。
盈利能力体现了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企业缺乏改善财务状况的原动力,既使目前财务状况尚可,但最终还是避免不了陷入财务困境的境地。盈利能力主要包括产品获利能力及资产获利能力。如总资产报酬率表明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该指标越低,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差,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等方面效果很差。经营指数,该指标直接反映企业收益的质量,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净利润中存在尚未变现的收入。此时即使企业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破产。
四、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正确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建立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四)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按照以上方法做出的决策,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避免因财务决策失误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五)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六)优化财务结构,降低风险
优化财务结构,降低风险。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发展的前提 ,企业应当依据运营环境的变化,不时经过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的手腕确保财务结构的静态优化。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停止结构性调整,使其坚持合理的比例,效地控制战争衡高生长和稳健开展的关系,防止过度和自觉扩张规模。
【关键词】施工企业;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对策
风险具有客观上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几乎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要避免和减少损失,化风险为机会,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人员就必须了解和掌握项目风险的来源、性质和发生规律,进而实行有效的管理。风险在任何工程项目中都存在,同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造成的工程失控现象最终导致工程经济效益降低,甚至项目失败,从而导致造成巨大的损失。
一、建设工程风险的种类
1、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现金流、财务报告、应收账款、对外担保等方面:①垫资施工及超低比例进度款的支付:可能会使施工企业的资金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产生巨额垫资利息,增加成本,如遇建设单位经营不善或外部市场环境恶化,可形成虚拟债权及不良资产;②国内建筑市场虚假招投标泛滥,黑白合同的签订可能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风险;③国家对工程款的支付担保制度强制性不到位;④建设单位故意或者恶意拖延工程竣工结算:不能及时有效地形成债权、债务,就不能及时足额地回收工程款,即使启动司法程序,还要经过工程造价鉴定等程序,不仅耗费更多的时间,而且结算及收款效果也不会很理想;⑤跨级、跨地域的资金管理;⑥合同付款条件的把握。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分包商、供应商的信誉等级、履约能力,产品的研发及更新、市场竞争等方面:①市场对项目或者项目产品的需求情况,市场容量,购买力,现有的和潜在的市场,市场的开发状况等;②项目所需的工程材料和设备的供应情况及价格水平;③劳动力的供应情况及价格水平;④城市的建设水平;⑤物价指数;⑥当地建设市场情况;⑦招投标环境;⑧政策调整;⑨客户的稳定性,项目来源的稳定性,项目获取的不连续性。
3、运营风险:运营风险,主要表现在内部的诚信、道德、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例如:①内部管理体系仍有待健全,如内控体系、质量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等;②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企业机构链条过长,影响信息传递;③信息采集不全面、不准确;④对下属单位业务运营的监控力度不够;⑤对下属单位的考核制度不尽合理;⑥审计机制不合理,对下属公司的审计力度不够;⑦传统的经营格局不合理,业务同质化程度过高,降低工作效率;⑧项目评审、论证时间不足,评审不充分;⑨项目存在的安全、质量隐患等。
4、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的调整、合同的履行、环保、企业环境、法律纠纷、知识产权、劳动关系等方面:①国家、地区政策、法规的调整,影响合同的实施;②缺乏有效的调查渠道或对政策法规等调查不重视,使得因未能清晰掌握政策法规的调整而造成损失;③迫于市场压力或自身失误,接受合同对方的不合理要求或部分合同条款不利于我方;④迫于市场压力或自身失误,签订的合同中有部分条款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⑤缺乏严格的公章管理流程或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造成公章使用不当;⑥起草或修改的合同条款存在歧义;⑦涉外合同存在语言障碍,造成合同条款存在歧义;⑧缺乏严格的文件管理流程或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图纸、洽商、文书、信函等资料丢失或损毁。
二、如何识别建设工程风险
风险识别可定义为“系统地、持续地鉴别、规类和评估建设项目风险重要性的过程”。风险如果不能被识别,它就不能被控制,转移或者管理。因而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和采取措施前的一个必须步骤。风险识别集中项目管理的注意力于风险的探测和控制上,是一个有益的过程,它会找出需要做深入设计和开发工作的领域。风险识别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因为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程序可供利用。它严重依赖于关键项目人员的经验和洞察力。
同时,风险识别是项持续性、制度性的工作。这个世界是变幻莫测的世界,任何事物都在变,如新科技,新产品,新道德观均可能改变原来的风险的性质,也可能增加前所未有之风险。如非持续性的工作,实难发现所面临之风险。任何管理均讲究科学管理,也就是要有组织要有制度,风险管理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当然要讲求制度化。
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工程的风险识别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初始清单法。为了提高风险识别的效率和规范性,应建立初始风险清单。通过适当的风险分解方式来识别风险是建立建设工程初始风险清单的有效途径。初始清单建立后,还需要结合特定建设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识别风险,从而对初始风险清单作一些必要的补充、修正和完善。
2、经验数据法。经验数据法也叫统计资料法,就是根据已建各类建设工程与风险有关的统计资料来识别拟建建设工程的风险。由于风险识别只是对建设工程风险的初步认识,还是一种定性分析,因而这种基于经验数据或统计资料的初始清单完全可以满足对建设工程风险识别的需要。
3、风险调查法。风险调查就是从分析具体建设工程的特点入手,一方面对通过其他方法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鉴别和确认;另一方面,通过风险调查有可能发现此前尚未识别出的重要的工程风险。对于建设工程的风险识别来说,仅仅采用一种风险识别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一般都应综合采用两种或多种识别风险的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并且,不论采用何种风险识别方法组合,都必须包含风险调查法。
三、建设工程风险的应对策略
风险对策是针对风险识别和分析的结果,为提高实现建设工程目标的机会, 降低风险的负面影响而制定的风险应对策略和应对措施。常用的建设工程风险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3.1回避风险
回避风险是指考虑到风险事件的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通过回避风险,可以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回避策略最好在活动尚未实施以前、放弃或者改变正在进行的工程,一般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但是,如果工程继续进行将会越陷越深时,必须断然终止,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3.2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是指一些单位和个人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其他的单位或个人。它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而且广泛应用的一项对策,分为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两种形式。其中非保险转移常见的有:业主将合同责任和风险转移给对方当事人;承包商进行工程分包;第三方担保。保险转移通常称为保险,通过购买保险,建设工程业主或承包商作为投保人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工程风险(包括第三方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使自己免受风险损失。
3.3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是指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损失可能发生的根源,减少损失事件的发生频率,并在风险事件发生后降低风险损失的程度,因而损失控制的基本点在于消除风险因素和减少风险损失。在采用损失控制这一风险对策时,所制定的损失控制措施应形成一个周密的、完整的损失控制计划系统。就施工阶段而言,该计划系统一般应由预防计划、灾难计划和应急计划3部分组成。
(1)预防计划。预防计划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预防损失的发生, 主要是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在许多情况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的严重性,其具体措施很多,包括组织措施、管理措施、合同措施、技术措施等。
(2)灾难计划。灾难计划是一组事先编制好的、目的明确的工作程序和具体措施,为现场人员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使其在各种严重的、恶性的紧急事件发生后, 可以做到妥善处理,从而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和经济损失。一般情况下, 灾难计划在严重风险事件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时付诸实施。
(3)应急计划。应急计划是在风险损失基本确定后的处理计划, 其目的是使因严重风险事件而中断的工程实施过程尽快全面恢复, 使其影响程度最小。应急计划的内容包括:调整整个建设工程的施工监督计划;调整材料、设备的采购计划;准备保险索赔依据,确定保险索赔的额度;起草保险索赔报告;全面审查可使用的资金情况,必要时还需调整筹资计划等等。
3.4自留风险
自留风险又称承担风险,就是将风险留给自己承担,是从企业内部财务的角度应对风险。与其他风险对策相比,风险自留不改变建设工程风险的客观性质,即既不改变工程风险的发生概率,也不改变工程风险潜在的损失的严重性。自留风险有时为主动自留,有时为被动自留;有时为全部自留,有时为部分自留。对于承担自留风险需要的资金,可以通过事先建立内部意外损失基金和从外部取得应急贷款或特别贷款的方法解决。
四、建立风险管理信息
4.1风险评估
①风险辨识:收集当前及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②风险分析:就所收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分析,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发生的条件;③风险评价:就所收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评价,预测风险发生后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规避该风险的意见和建议;④制定有效风险管理策略。
4.2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及选择风险管理工具
①风险承担:是指对所面临的风险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从而承担风险带来的后果,以换取收益机会;②风险规避:是指回避、停止或退出蕴含较大风险的行为或环境,避免成为风险的承受者;③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合同将风险转移到第三方,对转移后的风险不再直接承受;④风险转换:是指通过战略调整等手段将面临的风险转换成另一个较易承受的风险;⑤风险补偿:是指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补偿;⑥风险控制:是指控制风险事件发生的动因、环境、条件等,来达到减轻风险事件发生时的损失或降低发生的可能性;⑦风险对冲:是指采取各种手段,引入多个风险因素或承担多个风险,使得这些风险能够互相对冲,使风险的影响互相抵消。
4.3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根据所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编制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4.4监督与改进
①确保风险管理信息传递的畅通;②建立风险管理监督机制。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来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财务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支付风险,这种风险是由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与债务的到期日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许多企业正是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甚至最终破产。所以如何减小财务风险、回避财务风险,就成了企业财务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
(一)风险
理论认为,在两权分离的体制下,企业的所有者委托人经营他们的财产,形成委托-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人目标是不一致的,而这种目标不一致加上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信息迟缓等使得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可能利用权限恶意、无责任,造成风险,或者说道德风险。而两权分离使得委托人对人监控比较困难,从而加大了风险管理的成本。
(二)供应链风险
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到用户、从生产至成品交货的各种工作。这种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管理能带来诸多单个企业所不能提供的经济效应。但由于供应链上不同企业目标并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由此带来了合作风险。同时由于信息在不同企业与部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并沿着供应链流程逐级放大,导致了信息获得、理解和处置的风险。
资金运动风险的根本来源是企业与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财务关系。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应当在正确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关系的前提下进行。
二、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规模扩张
无论是企业、行业或地区都有一个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一个企业在做出规模扩张的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生产规模是否适度,同时还要考虑是否构建了与企业规模扩张相配套的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否则,如果一个企业无限度扩大生产规模、盲目扩张,终将会导致企业失败。
(二)内部控制不力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各司其职,协调运转,相互制衡,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组织保障,它具有权力配置、激励约束和协调功能,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
(三)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针对上述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从而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管理的规避措施
(一)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依靠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则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为此,企业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从董事长、各级职能部门及每个员工都要树立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等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相互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
(三)利用信息系统来帮助企业识别和规避风险
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财务风险识别方法的应用,都需要靠技术手段来实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由此导致的企业经营的微观环境的变化,信息系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可以借助信息系统提供的有关经营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能预先发出风险警告,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
财务风险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就是用来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的潜在事件,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建立一个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态度、选择最优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方案的执行、风险管理的反馈与控制等内容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汤谷良.试论企业增长盈利风险三维平衡战略管理[J].会计研究,2004(11).
2、王展.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J].交通财会,2006(6).
关键词: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控制
一、行业现状
信用担保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由于它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此近年来也得到了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和帮助。特别是2011年,温州事件暴发后,国务院制订了偏向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担保公司的鼓励。
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参差不齐,法人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间差距很大,使得担保公司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经常面临不可预测的风险。怎样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尽可能减少、避免风险的发生,已成为整个行业面临的首要难题。
二、担保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对担保客户的定位不准,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不佳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部分中小企业在担保公司的监管帐户外私立帐户或不按贷款计划用款。当其经营状况稳定后,又盲目扩张,投资于不熟悉的领域,造成不能如期收回投资,致使担保公司承受重大损失。
(二)担保公司内部管理机构重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担保公司内部部门之间环环相扣,从贷前分析到贷后检查都需要各部门间通力合作。公司要在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同时对企业的风险做出预警、判断,并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机构重叠冗余,则会造成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责任,使公司错过最佳的控制时期,给公司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担保风险的识别
(一)担保风险类型
1、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企业不按照贷款用途使用资金,将贷款投资于股市等高风险市场,或者不熟悉的领域,致使资金偏离了正常企业的经营范围,造成贷款资金的无法收回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贷款到期时,只能由担保公司代偿,给保险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
2、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指对于某些行业,在对其下发贷款后,政府出台不利于该行业或相关行业的调整政策,至使整个行业销售额受到影响,利润率降低。预期利润降低,加上贷款还款压力,企业不勘重负,不能顺畅还款已成必然。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指企业盲目投资或扩张,在资金需求增多的同时,第三方欠款现象也愈演愈烈,使企业的流动资金沉陷于不良的三角债中。极低的资金周转率使企业不能正常的运转,更不能如期偿还贷款。
(二)风险识别方法
1、法人和管理团队的走向出现异常
对于正常经营的企业法人来说,如果发现其有经常出入境等反常行为,说明银行的贷款资金很有可能被非法转移,应引起注意;而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人员结构应相对稳定,如果出现反常的大规模辞职或转让期权等行为,说明企业内部出现了信用或经营危机,应密切关注。
2、企业库存数量显著偏低
生产型企业应保持合理库存用于周转日常销售,如果发现企业有明显的转移存货,低价出售库存现象,同时企业又有贷款资金转入却不能提供合同的情况时,则表明企业有经营状况恶化进而转移资产的可能。
3、纳税数额异常减少
企业在保持销售额稳步增长的情况下,纳税金额也应与收入配比增加。如发现有纳税额异常减少,企业提供的销售额与纳税数额不相对应的情况,则可初步判断企业有提供虚假报表的嫌疑,应引起警惕。
四、基于财务视角的风险控制方法
对于贷款企业,可以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阶段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综合全面考虑企业的经营状态,判断企业的资产质量和变现能力,分析企业在贷款期内的发展方向和按期还款的能力,从而可以给予其规模适度的贷款额度。
(一)财务事前分析
1、通过分析财务报表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信用风险
(1)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和质量,达到评价企业资产和负债状况的目的。通过企业的应收应付款余额与上下游合同相比对,分析企业的往来是否只是走帐,还是真实的业务应收款,从而达到辨别报表质量的目的。通过比较存货及固定资产的帐面数字与实际库存的差距,来分析企业提供报表数字的可信度。
(2)通过利润表分析判断企业的实际的经营能力,以评价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盈利模式。通过核对银行及个人卡对帐单流水,可以判断利润表的收入数字是否存在浮夸嫌疑。通过税前利润及净利润,分析企业的成本点及近年来的利润率浮动水平是否与经济环境和行业形式相吻合,以达到分析其贷款承受度的目的。
(3)通过现金流量表分析投资、筹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的总量、趋势和结构,用以判断还款来源和还款的可能性。如通过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当年投资所占的资金比重及收益率。再综合负债表和明细帐可以判断回收期是否在贷款期内,可参考判断企业能否还款。
2、运用财务指标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信用风险
(1)通过分析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等盈利性指标,可以衡量管理层将销售收入转化成利润的效率。如通过分析连续三年的销售净利率的升降变动,可以看出是否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2)通过分析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流动性指标,可以计算出企业资金的周转周期。而企业能否有措施来加速资产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是判断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可以看出企业是否处在良好的发展阶段,从而可以判断企业能否在一定期限内偿还贷款。
(3)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率、利息偿付比率、速动比率等偿债能力指标,可以分析企业运用自有资金获得融资的能力,进一步判断企业的偿债资格和能力。如通过分析速动比率,可以直接看出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强弱,从而可以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高低。
(二)财务事中控制
1、财务人员应全程参与评审
财务负责人应加入评审会中,实行有效票数通过制度,建立起担保公司核心决策体系,共同把控风险。评审的内容包括:企业的财务数据分析;企业所处行业优劣地位分析;企业法人的背景、个人素质和还款意愿的调查;抵押物的评估;企业是否曾有涉诉行为,具体次数及原因,是否案件已结等等
2、财务人员应认真查看贷款记录
财务人员通过查看企业以往贷款记录,可以分析企业在以往的贷款中,是否按申报用途正常使用贷款资金,是否有其它偏离企业正常经营的风险投资,来提示评审会该企业是否存在项目风险。
3、财务人员应及时提取准备金
(1)按时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年末财务人员应按在保项目所收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转回以前年度已提取的准备金。此项提取主要考虑在担保费收取一年后,企业还款时项目风险才完全结束,因此当年只能确认一半的收入并为可能发生的代偿风险做好财务数据上的准备。
(2)及时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财务人员应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的1%比例提取保赔偿准备金,在提取金额累计达到担保责任余额10%后,可差额提取,为可能发生的担保赔付做出准备。
(三)财务事后控制
1、财务部门应进行全程监控
财务部门通过监控企业资金流向及贷后检查报告,与风控人员共同分析企业是否经营异常,分析其财务数据变化的原因和趋势,共同判断企业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以及该笔贷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财务部门应关注贷款企业状况,随时准备启动应急方案
企业项目一旦出现违规使用资金,或其它财务异常表现,财务部应立即上报董事会,列为预警项目,启动应急方案。通过变更反担保条件,控制企业存货等有形资产,变卖抵押物,处置股权等后备措施,及时有效的控制企业的风险,将担保公司的风险降到最低。
五、结束语
担保公司在业务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将面临各种可控或不可控风险。本文分析了目前担保企业的风险现状,提出了从财务角度进行风险控制的方法。由于担保业风险形式多样,情况复杂,单单从财务环节控制是不够的,未来还应从全局出发,根据整体金融形式,探讨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企业的风险点所在,以便及时规避,为担保企业资金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摘要】现代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身积累发展的方式,一种是企业兼并重组的形式。兼并重组是一种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方式,可以短期内迅速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企业的兼并重组能够促进产业的调整,促进企业优化升级,是企业实现最大效益的最优选择。当企业兼并成为一种发展的潮流时,随之而伴随的也有风险,譬如盲目扩大规模的风险、多元化经营的风险等等,在企业兼并重组之后如何控制规避风险,是企业发展所关心的问题。企业风险管理是在企业实现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将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以此来保障企业的利益。企业兼并风险的管理,即将兼并中的各种风险结果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降低企业的自身损失。本文主要对企业兼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探讨,以期能够降低兼并风险,实现企业的快速重组。
【关键词】企业兼并;风险管理
1企业兼并风险的相关概念
1.1企业兼并风险的含义
企业兼并风险是指企业兼并失败、市场价值量降低、管理成本上升,或者是在企业兼并后遭到了侵蚀,市场价值受损。企业兼并的风险包括:一是兼并失败,即企业在兼并过程中因某种因素中途放弃兼并,企业前期投入的运作成本无法收回。二是兼并后的风险,即兼并后企业的赢利无法弥补企业兼并所支出的各项费用。兼并后企业的风险管理无效,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运营成本。
1.2企业兼并风险产生的原因
兼并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兼并双方的战略适应性差、缺乏有效合理的整合重组计划。从战略目标上来讲,将要兼并的一项业务与企业自身的战略匹配不好,或者说是企业在拓展这方面的各种能力上还不够成熟。从公司组织来看,在兼并之后,被兼并的企业与兼并企业在制度管理、经营业务、和公司组织文化上差异性较大,并且缺乏有效合理的协调解决双方差异的整合措施。从兼并的过程来看,兼并双方把注意力集中在财务方面,缺少有效的其他发展战略计划。
1.3兼并风险的识别
企业兼并产生的风险,在识别上具有不可控的因素。国外在兼并风险识别研究上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以及幕景分析法,这些企业兼并风险的识别方法是从其他风险规避的方法上借鉴过来的,因此,这种风险识别的方法是否有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上,认为兼并风险复杂多变,兼并风险的识别受到了兼并人员的知识经验和预见能力的影响,企业兼并的风险并不可能直接被识别出来。
1.4兼并风险的处置
兼并风险的处置是为了有效的控制兼并所带来的风险的具体方法。在西方的兼并风险管理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一是风险避让,在西方企业兼并的实践中总结的“四剑客”的风险避让法。即陈述与保证、卖方在交割日前的承诺、交割的先决条件和赔偿责任。在我国的法律中为有效的避让兼并中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保证、债权担保、物权担保、定金担保等。二是风险转移,利用各种保险品种来处理兼并交易中的风险,将风险转移到第三方上,降低自身在企业兼并中的风险成本。在管理兼并风险的方法上,主要是按照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风险的标准,确定规避风险的方法,控制企业在兼并风险上的损失。三是风险承担,是指企业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即指一个企业以其内部的资源来弥补损失,和保险同为企业在发生损失后主要的筹资方式,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主要有建立意外损失基金、借入资金、将损失摊入经营成本等。四是风险对冲,即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2企业兼并的现状
一是资产性的重组主要是指收购企业对被收购企业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重组,优化资本的存量和整体结构,将被收购的企业发展纳入收购企业的整w发展战略之中。在近几年的兼并中,大额交易较多,而且以行业的兼并整合为主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政府介入力度减少。在企业兼并的初期,政府介入的力度加大,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推动了国有经济结构的改革和战略的调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兼并进行企业的拓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3企业兼并中存在的问题
3.1企业兼并的市场化程度低
首先是私营企业周转资金有限,对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企业的扩展没有有效的规划,缺乏兼并胆略和实施战略。其次是因为产权市场中中介组织的缺少。在企业兼并中,各种事项是双方企业自行商量解决的,而在兼并中缺乏专业的知识,兼并计划中是否有漏洞,兼并之后的企业重组发展是否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企业兼并中介的存在能够有效的促进这些信息的交流的传递,但是中介作用的减弱,使得企业兼并的成本变高,制约了企业的兼并发展。
3.2企业兼并行为多为短期行为
多数的企业兼并多属于短期的行为。企业的并购是为了增大新股,通过兼并来达到上市公司所需要的条件,而缺乏具体有效的实施战略,以至于在短短的两三年之内就会出现亏损现象,这也是导致企业兼并失败的原因。
3.3兼并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兼并中人们的风险意识淡薄。在企业兼并的过程中,多数是评估企业兼并后可以发展的经济规模和协同的价值,缺少兼并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对兼并中所带来的并购风险,并未能足够的重视,也并未从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和管理兼并的风险,错过了兼并风险的最佳管理时期。
4企业兼并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4.1盲目扩大规模的风险
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企业兼并成为企业迅速成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企业扩大规模的最重要的一条捷径。但是如果企业缺少战略性的分析,只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或者是短期内企业的快速成长,那么这样的企业兼并必然是不成功的。企业脱离自身的实力发展,将扩大规模作为追求的目标,那么企业并购必然走向失败。例如美国安然公司,原是美国最大的天然气采购商及销售商,但是后来负债累累,公司管理层采取扩大公司规模,利用金融市场的策略,控股3000多家子公司,财务出现问题。于2012年宣布破产。
4.2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多元化的发展是企业成长和适应市场的主要方式,但是在扩展企业的经营种类时应考虑自身的发展条件。通过并购这样的方式,来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会导致企业的经营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风险之中。企业并购的业务与企业自身的主营业务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企业的高层领导和员工进入全新的业务后,对并购的行业不熟悉,缺乏专业的相关知识,在战略发展上缺少规划,也就无法通过企业并购来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例如,日本山叶公司的扩张,起初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但随后山叶公司大举借贷,涉足不熟悉的领域,如网球拍、电视机、音响设备等等,陷入了财务危机。幸好公司领导重新调整战略,专注于乐器核心业务,是公司走出了困境。
4.3缺乏企业一体化发展的规划
在企业兼并的多数中,兼并的双方把精力放在了结构的谈判和交易上,对于兼并后的资源整合和企业文化的整合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使得企业在兼并后处于两张皮的低效运营状态中。在客户资源的整合、供销渠道的共用和配合利用上,没有目标,未能达到企业的快速发展。例如: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时,一开始就遭到双龙员工的反对。并购后,上汽对反应过激者强势打压。这种以牙还牙的方式遭到反对者的强烈反弹。3年的内讧,双龙宣布破产,上汽集团投入的40亿元消耗殆尽。
5企业兼并的风险管理措施
5.1分析企业的自身条件,避免盲目扩大规模
企I在决定进行并购计划前,要对企业的自身能力和条件进行全面的评估。首先分析企业在并购前资金的运转和自身条件对并购项目的运营能力。其次对企业并购的项目进行分析评估,例如对科技开发,是否具备开发的能力。如果是对新经营业务的拓展,那么要评估企业在实施新项目时自身员工的能力,和对项目的运营计划,不能以己之短,收购不擅长的业务,将会导致企业的经营陷入风险之中。
5.2分析被兼并的企业,兼顾企业要求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在确定实施兼并计划时,要分析被兼并企业的条件。被兼并企业的资本结构、市场份额、生产能力、重组情况等等。首先分析被兼并企业的法律问题。被兼并企业是否存在未结的法律纠纷,是否存在其他的债务问题等等。其次是财务问题。被兼并的企业财务的内部管理问题,被并购后需要清偿的债务,两个企业的财务合并问题等等。再次,人力资源的管理。被并购企业的人力管理和企业自身的管理是否存在一致,能否快速的融入到企业的发展当中等。
5.3企业兼并后一体化发展计划
企业兼并之后,要将自身的资源和被兼并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将两者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首先调整业务活动。企业重组之后,在产品的开发、产品营销、以及财务等方面上,实行统一的规划,将企业中不适合的业务进行删减,促进企业兼并后资源的整合。其次公司结构的一体化整合。在遵循企业的发展目标下,将被兼并的企业和自身企业的特点结合起来,实行企业内的“一国两制”,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快速整合。最后,公司管理制度的整合。一是引进并购企业的先进管理制度,二是注意企业之间的互补,更新企业的管理制度。
6小结
企业兼并的风险有些是人为的,有些是不可控的因素。本文主要对企业兼并的风险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对企业中风险的规避提出了自己的看方,希望对企业的实际发展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胥朝阳.企业并购风险的因素识别与模糊度量[J].企业管理,2004
[2]黄瑞玲.并购风险及其防范[J].广西会计,2003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财务风险控制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互联网企业在世界各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谁都无法否认,互联网企业必将在世界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欣欣向荣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风险的存在,尤其是其中的财务风险,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研究予以控制。
一、互联网企业现状
从全球来看,互联网企业发展最好的无疑是其起源地美国。而我国,虽然对互联网的研究与美国有差距,但是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成果上,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不逊于美国。我国互联网企业发展势头较好,而且从行业分布来看,各行各业都有所涉及。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与国内政策环境等因素,在国内上市的互联网企业相对而言较少,期待在未来国内互联网市场能更加完善。
二、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
相对于传统行业,互联网企业各自运营思路的不同导致其所特有的盈利模式,但总归起来,不外乎三大类:广告盈利、渠道盈利、销售盈利。
(一)广告盈利
区别于传统的广告媒体,该类企业通过帮助有需求的单位和个人制作或广告来获取收入。广告支持的盈利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较大的用户量、较高的知名度、较精准的广告投放以及较完善的广告效果跟踪技术。
(二)渠道盈利
渠道盈利的重点在于人,人在渠道盈利的方式中扮演重要角色。渠道盈利的网络类型有竞价排名、网络游戏、沟通工具、网络支付等。
(三)销售盈利
此类互联网企业主要是在网络上自销或代销产品,靠租金或差价来获得收入,把重点放在产品和网络交易的风险控制上。电子商务可以说是销售盈利模式的代表,此外一些互联网数字内容产业也开始借助此模式发展起来。另外随着互联网企业竞争的加剧,各个企业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盈利模式,很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复合盈利模式,如阿里巴巴不仅建立销售模式的淘宝网,而且为了建立支付渠道发展了支付宝,可以说极其成功。
三、互联网企业财务特点
互联网企业作为新兴发展的一类行业,由于行业性质、经营模式、政策因素等,其财务特征与传统其他工业企业等有较大不同。
(一)财务结构:资产负债率低
互联网企业在国内发展相对于国外而言时间较短,而且整体上互联网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其资产负债比率还是比较低的。主要是市场在互联网企业发展初期无法对企业收益预测,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互联网企业固定资产比重较低,企业偿还负债没有很好的抵押物,因此银行贷款比较困难,所以互联网企业的资金多是权益性资产,从而资产负债率较低。
(二)资产结构:轻资产
所谓轻资产结构,主要是说企业的人才、技术、流程管理、关系资源和治理制度、经验、品牌、资源获取能力等无形的资产占用资金较多,这些“虚”资产轻便灵活。互联网企业所依赖的多是人才和技术,产品最终多是无形的,资金更多的投向于技术等无形的东西。就整个互联网企业而言,资产结构偏“轻”。
(三)收入结构:额小量大,客户群体巨大
相较于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则通过其特有的网络虚拟化,使消费者可以直接找到所需要的商品,而且由于网上支付和现代物流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商品,免除了流通中的成本和中间渠道商的提价,由此使得互联网企业的商品销售得以迅速打开渠道,客户量迅速增加,可谓双赢。再加上网上销售的商品无所不有,充分满足各种需求,销售量也就很巨大。
(四)成本费用结构:轻成本重费用
互联网企业产品多是附加值较高的无形产品,研发费用及相关的人力成本都较高,很多互联网企业往往以高薪招纳人才,而员工数又多,因而人工成本也就成为其成本费用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市场推广方面,和传统行业的销售推广不同,由于采用许多新型的网络营销模式,比如广告联盟,热点营销等等,营销费用更大。
四、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中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是每个企业都无法躲避的现实问题。财务风险的的影响因素众多,风险种类按照其来源可以大致分为流动资产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考虑到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特殊性,盈利模式风险作为其财务风险的一个影响因素加以探究。
(一)现金流风险
考虑互联网企业财务特点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较高,但这并不代表企业不会发生现金流风险。对于现金及其等价物而言,企业持有量巨大会减少到期无法偿还的风险,但如果企业无法及时有效的收回现金则会使其面临持有量减少,进而增加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应收账款流动性也要具体分析债务方的信用水平和偿债能力。
(二)筹资风险
在互联网企业发展初期,银行对其前景无法有效确定,很少对其进行贷款,互联网企业只能以风险投资为主要资金来源,风险投资也因而能以较少资金投入获得企业较大的股权比例。然而,随着后期企业的壮大,在企业的发展方向上,企业初始的经营者往往和投资者产生利益分歧,可能引发对企业控制权之争,而企业的初始创立者很有可能因为对外筹资比例过高失去对企业控制权。
(三)投资风险
传统企业经营比较稳健,主要依靠在现有市场竞争而非市场抢占。而互联网企业存在许多可以创新的领域,而这其中难免会有投资失误,或者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有较大偏离的可能性存在。总之,由于总体而言互联网企业投资的相关市场并未成熟,而且行业创新速度快,使得其投资失败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
(四)盈利模式风险
不同于传统行业集中化、规模化或者差异化的盈利模式,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多是颠覆性的,盈利模式创新的快速与深度前所未有,旧的模式往往会在几个月之内迅速被新的模式所取代。除了颠覆性的创新盈利模式所带来的替代风险外,盈利模式同质化也会带来风险,当众多企业采取相同的盈利模式时,由于市场是一定的,这样往往会彼此分散客户量,影响收益,造成企业无法继续发展甚至倒闭的结果。
五、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
通过以上分析,互联网企业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和防范:
(一)目标导向
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正视财务风险的存在,并且重视对财务问题的管理,明白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在心里树立财务导向的风险控制意识,还要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分工职责,使得各岗位按其岗位职责能做正确的事,合理安排企业资金结构,资本结构需与企业发展规划相匹配。
(二)风险防范
在现金流风险的控制上,互联网企业应该加强对现金及其等价物的日常管理,同时应该完善应收账款风险控制,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流程的监督,重点在于应收账款的信用和日常管理。对于筹资风险,企业应该选择适合长期发展的融资方式。只有加强对筹资风险的的理解,才能更好的避免企业控制权旁落他人的危机。对于投资风险,可以向传统行业学习,在一定发展基础上,可以尝试着进行多角化经营,使不同的投资项目盈利和亏损相互弥补,减少风险。在盈利模式风险的控制上,互联网企业必须及时创新,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减轻或化解盈利模式风险。
(三)制度文化
在应对财务风险时,互联网企业可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形成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制度。互联网企业应该在财力和物力支持的前提下,积极和管理人员、员工共同探讨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作用的创新措施,形成一种全员参与,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只有建设良好的制度,形成企业创新文化,才能使互联网企业未来财务风险很好的得到控制,企业才能走得更远。六、结论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企业的财务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述结论:首先,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不同于传统行业。其次,互联网企业的财务特点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低;轻资产;收入额小量大,客户群体巨大;轻成本、重费用。最后,分析互联网财务风险的特点,相应地提出控制和防范措施:第一,要明确财务风险的控制应与企业目标为导向;第二,对于各个具体风险来源再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控制;第三,将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上升为企业制度乃至文化是互联网企业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终极方法。
作者:王鹏飞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韩春玲.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33):160-161.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报表 粉饰
财务报表信息反映了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考核公司治理经营情况的重要的信息资源,为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我国上市公司近些年来违规造假和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使得上市公司对外报出的财务报表的公信度大大受到质疑。财务报表粉饰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
一、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粉饰的动因
财务报表粉饰,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采用变造、伪造等手法编制会计报表,粉饰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的行为。上市公司操纵会计信息、粉饰财务报表的常见动机可归纳如下。
1.上市发行股票
根据《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司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较为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成为上市公司并发行股票,以募集大量低成本的资金。为了获取上市的资格,公司必须拿出能够反映其拥有优良业绩的证明,也就是说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好看。另一方面,股票的发行价格=每股净利/市盈率,要想在发行额度受限制的情况下募集更多的资金,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发行价格,为此也少不了对财务报表的粉饰和包装。
2.维持上市资格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正在盈亏临界点挣扎的上市公司而言的,根据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连续两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的上市公司将被作为ST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将被证券交易所摘牌,即终止上市。如前所述,而我国上市公司获得上市资格本来就不易,如果再轻易地被摘牌,是很多上市公司所不愿看到的。此外,ST公司不仅名声受损,在经营、筹资过程中还会受到种种的限制,这也是他们迫切的要粉饰报表的一大原因。
3.获取银行贷款
公司发展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配股,二是向银行贷款。一般来说配股需要申请,手续复杂而且会受到数量、时间的限制,不如向银行贷款来得容易,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的考虑,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对受贷单位的资信情况要求比较严格,为此,那些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是很好的公司就要为贷款而努力将财务报表打扮打扮了。
二、上市公司报表粉饰的手段
1.挂账虚拟资产
虚拟资产是指不再对企业有利用价值又不予注销的资产,如已经没有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等;虚拟资产还包括已经发生的费用,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或者为了收入、费用的配比而挂在账上的资产,如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一些上市公司将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作为待摊费用等都列入资产方,打压费用、虚增资产,以调节利润,这种虚拟资产的存在,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个费用和损失的“蓄水池”。
2.变更会计政策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也不是绝对不能变更的。有些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的灵活性,通过改变折旧方法、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改变存货计价方法等手段随意调节利润,例如有的企业采用定额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将产品定额成本差异在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分摊,本期销售产品却不分摊,以降低本期销售成本。更有甚者,故意虚列存货或隐瞒存货的短缺或毁损,从而达到虚增本期利润的目的。变更会计政策,对于急于粉饰报表的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但这样的做法,虽然使上市公司当年的财务报表好看了,但却为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利用应收应付
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被称为会计报表中的“垃圾桶”和“聚宝盆”,在销售不佳时大作应收款项,隐瞒亏损徒增利润;在规避税收时,巧妙利用应付项目上,降低利润。上市公司在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方面做文章,是其虚增利润的常用手法,一些上市公司甚至会把一些难以收回的应收款项挂在账上,以虚增资产。
三、上市公司报表粉饰的对策
1.改革股票发行制度,减少报表粉饰的动机
如前所述,上市公司进行报表粉饰主要是为了发行股票或者筹资,为解决该问题,首要的就是要消除其动机,就需要对现有的股票发行制度进行调整。以健全的主承销商保荐制度,要求待上市公司成立3年以上,尽快创立创业板市场,解决那些暂时没有经营业绩,但是很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公司。众所周知,新成立和发展的公司大多起初没有客观的业绩数字,但是有时需要大量资金用来继续发展和扩大的,如果按照原有的严格执行公司上市和发行股票的条件,非但不能有力的推动新兴企业,对其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此外,股票定价的模式也要改善,逐步过渡到由市场确定价格的定价模式,解决配股融资中利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调节股价的问题。
2.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增加报表粉饰的难度
从上市公司挂账虚拟资产、变更会计政策乃至利用应收应付的手段来看,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消除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途径,增加报表粉饰的难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有灵活性和真空性,是会计报表粉饰的重要前提。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会计准则,有效地解决了原有会计准则留有的真空地带,进一步限制了会计政策的灵活性。
3.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报表粉饰的风险
只有将报表粉饰的责任付诸在法律的基础上,才能对公司的领导者和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因此,要明确《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的规定,加大对粉饰造假的处罚力度,建立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机制,为解决报表粉饰问题提供法律保证。按照经济理性人的成本效益原则,一旦粉饰的机会成本大大的高于其可能带来的收益,就会有效地防止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粉饰。
总之,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的治理是一个涉及证券和会计制度以及法律等多领域的综合性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可以相信,有了有效的防范和治理措施,财务报表粉饰现象一定会得到有效的遏止,报表信息的真实性也会得到应有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樊永贵.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探析.商场现代化,2006,460(3):269-270.
[2]孙洪哲.浅谈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及其识别方法.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9):87-88.
[3]钟璐.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的手段与识别.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2-63.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却很不平衡。商业银行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上如何调整信贷结构,适应众多中小企业信贷需求不仅是自身发展和国家政策导向的需要,同时也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契机。
中小企业是和同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资产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由于具有投资小、建设周期短、收效快、适应市场能力较强、机制灵活、小而专和小而活等特点,近几年逐步成为中国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重轻重的地位,起着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小企业也存在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等劣势。据统计,中国中小微企业有4 0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但贡献却占到了中国GDP的60%、税收的50%和城镇就业的80%。然而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9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的影响因素
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随着其发展日益凸显,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的授信业务也成为促进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业务内容,同时授信风险的影响因素成为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的重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可以归结为外部环境因素及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一)中小企业经营特征和银企管理博弈分析
1.中小企业经营行为特征。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和财务核算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明显特征。一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但企业治理结构相对落后,很多中小企业就是家族企业,企业所有者的信用、素质与所经营的企业之间的界限不清。二是企业实收资本中个人资本比重大。三是外部融资主要是民间借贷和金融机构借贷。四是通过购销往来、利润分配、非经营性往来等方式,将资金在关联方及股东之间频繁调度。五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和财务核算具有明显的避税倾向。六是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偏低,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企业经营内容不稳定和相互间低水平的恶性竞争导致一些企业恶性发展。
2.中小企业信用与银行经营管理博弈分析。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一般是通过银行融资而实现。银企信息不对称一方面企业会给银行的获利水平、资产分配及风险控制等方面造成管理难度和被动;另一方面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制约或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在市场波动或金融危机企业的损失中银行也是受害者。通过给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可以促进企业和银行实现银企共赢,但在实际操作中怎样实现和达到平衡还存在难度。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如何根据能够观察到的不完全信息来奖惩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另一方面银行方面要积极创新,企业方面要加强道德意识,要意识到违约、逃债、弄虚作假等行为的危害性。中小企业和银行如何实现银企共赢应该成为银企双方信贷关系建立的出发点和基点。
(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在历史因素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一般处于产业链下游,其独立性,对政策的把握缺乏科学性。在市场经济波动,变化莫测的这种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远远小于大企业。而且经济转型、环境保护等政策趋势都会使中小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
2.宏观经济状况和政策等的影响。首先,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约束中小企业融资。因为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的侧重点影响企业的融资管理和资金运作。其次,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方面目前中小企业仍然处于劣势地位。这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申请和操作均会带来难度。
3.市场竞争风险。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缺乏明显的行业特征,业务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变化中容易受到冲击。中小企业一般从事的批发零售、电子、玩具、服务业等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领域,市场风险较大。从产业链的角度中小企业一般依附于大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产业链传导中,一旦被依附企业发生资金断裂或破产等经营风险,中小企业就会出现威胁。
4.信用担保和法律体系。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担保基金的种类、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同时,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中国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少数法律对中小企业有一定的规范,但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上市等融资方面的保护甚少。
5.企业的外源性融资渠道。创业板在中国还存在着不足,或许能相对缓解融资问题但从债券融资来说,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而且中小企业往往达不到债券发行额度的要求,所以中小企业要通过债券融资几乎没有可能。
(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1.核心管理或控制人员及企业的信用风险。中国中小企业的素质普遍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是城乡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乏竞争力,市场风险高。中小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或合伙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经营风险大,信用观念差,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增加了放贷风险。
2.企业的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评级是对公司治理结构、实际运作情况及相应业绩的综合评价。一般来讲公司治理水平评级的主要内容包括:股权分散程度与公司独立性;股东权利与保护;董事会的独立性和运作情况;激励机制与公司治理效果;信息披露的规范性等。
3.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风险。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为私营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领导者的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的管理理念和领导力等,缺乏先进的融资理念和以较低的融资成本来筹集资金满足企业发展的能力。同时中小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较低,人才入不敷出。
4.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评估。分析企业的财务比率并通过使用行业标准进行比较反映公司盈利能力比率的资本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这些比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利息支付能力、资本结构、资产保障程度以及现金流量的充足性。
三、改进中国银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的对策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和国家紧缩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不容忽视,正确认识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的关键点对于授信风险的管理和防范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反欺诈甄别水平
在对企业信息收集和监管阶段要加强对企业数据结构上的异常进行反欺诈甄别,如财务报表是否经过会计公司的审计、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增长水平、固定长期适合率和流动比率、企业高估收益、正常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本应和销售收入未能维持一定比例等。在对企业数据结构上的异常进行反欺诈甄别中,一方面要依据现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实践中关联企业通过不同的方式逃避银行债务,这些风险集中表现在授信决策风险、信用虚增风险和信用转移风险等,典型的如《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信贷关系中债权人的相关条款却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信贷关系中应收账款质押目前是针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担保的有效方式之一,但针对中小企业这方面的业务还不太成熟,这也使得商业银行在授信管理上存在风险。
注重中小企业的授后动态管理。首先,在风险评级中的关键财务指标应区别于大企业,在财务方面中小企业虽然没有大企业的资产规模特点,但中小企业的资产具有周转快和运行效率高的特点,所以在财务审核中中小企业应强化资产效率指标和门槛;其次,要强化非财务因素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另外还要重点考虑对中小企业还贷能力和意愿等因素,如企业本身和关联企业的信用指标、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规划、宏观环境的影响、税费额度和企业资金流等指标。
在信贷管理中高度重视对风险的缓释措施。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授信风险,同时可以保证授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贷款发放以后的贷后管理对于授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对于银行规避风险的过程中有效化解信贷风险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强化现代信用风险评价管理
在对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中依据授信实践不断完善,整合授信流程对于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在现有授信控制上逐步由上级银行的集权制向分权制进行过渡,逐步建立起对于管理实际有效的差别授权管理体制,对于银行的分、支行相应的审批权限。其次,优化整个操作过程的安排,实行营销和授信预调查、授信调查与尽职审查、授信后检查与当期续授信多头并举的管理办法,按照金额设置不同的审批流程和决策链,确保效率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办事效率,特别是对于风险低、抵押充分的小额贷款,以满足中小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少、急、频的需求特点。
在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中一般采用专家打分法、常规信用评级法、神经网络模型,传统的信用评价方法还存在人为因素干扰、评级不精确等缺陷。所以应该迅速采用现代信用评价方法。评价过程中除常规因素外还要重点考察企业法人素质,销售收入及结算情况,担保的保障程度,产品的市场适销情况和更新换代情况,信用记录的历史,产业政策或环保政策风险,固定资产变现性,其他资产的真实性和对外投资情况,另外如融资能力、存贷比、社会影响力等。同时根据客户规模大小等具体条件的不同,信用评级中财务指标权重及其他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也随着变化,而且在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时,关键要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情况、经营者及其家庭财产情况,以及相关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核查和分析。
(三)创新中小企业授信产品风险控制体系
1.创新是实现中长期战略计划的能力储备。从银行发展和服务的角度要求开拓创新,从银行业务盈利增加的角度也依赖开拓创新,同时从效益角度也需要开拓创新,创新是中国银行在同行业竞争取胜的最佳手段和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2.创新风险识别方法。在风险识别方面把主要依据财务资料变为财务资料和实地调查并重。对财务信息进行审查的同时,在贷前风险识别中采用“查、看、走,”即通过查互联网、媒体了解确认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真实情况,查法规了解企业及其产品的合法性,查包括水电费在内的税费等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查银行的账户、信用信息掌握企业的资金和信用状况;看企业的证件是否齐全,看管理制度是否规范;走访企业关联的管理机构及合作企业,甚至企业的驻地民众和客户,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要创新性地采取多样化的风险防控手段和措施。完善授信准入机制,在业务方面要对中小企业就近办理,小额尽快办理,采取组合担保、不动产抵押、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专利权质押、联合担保、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拓宽企业的还款来源渠道,增强抗风险能力,及时把握中小企业的风险和防范重点,使风险控制工作更加主动,并且根据企业的动态变化不断更新银行对企业的管理数据。
注释:
①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产品存在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等阶段。
参考文献:
[1] 宋荣威.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5-56.
[2] 昌蓉.小企业信贷风险特征及防范策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9.
[3] 陈骁.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法律控制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46.
[4] 贺书霞.循环经济制度设计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6,(17).
[5] 宋钊.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质押授信业务法律风险及防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6):77.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的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不仅包括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管理。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动机
(一)筹资动机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筹资,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满足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可以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预期利润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等条件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通过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
(二)政治动机
某些企业财务报告提供的数据会成为对其进行管制和监控的信号,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为此,企业管理当局就有可能调整当期报告盈余。另外,由于公司盈余将直接或间接决定管理者薪金水平的高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巩固自己的地位,往往会采用增大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避税动机
所得税是促使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为了节约税负往往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2006年之前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还规定若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暂减按18%征税,而若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暂减按27%征税。这样,通过对应税所得额的管理便会达到避税目的。2008年l月1日起执行的新企业所得税,内外资企业都按25%的税率征收,上市公司的税负有所降低,但是避税动因仍然存在。
三、盈余管理手段
上市公司为了进行盈余管理,通常会采用以下手段:
(一)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1、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主要包括折旧方法和使用年限的变更,折旧政策变更直接影响公司利润。上市公司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或从平均年限法改为工作量法,导致当期和以后各期固定资产折旧率的下降以及利润的上升。
2、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更
上市公司可以将原来列在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通过整体出售或减持股份的方式,排除在当年合并报表范围外;将原来不属于合并报表范围的子公司,采用增加股权投资比例等方式纳入当年合并报表范围。这样会使公司当年或以后年度合并利润增加或减少。
(二)关联交易
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盈余管理空间。企业与关联方之间采用高于或低于正常交易价格进行交易,以达到提高或减少企业收入的目的。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如通过交易价格、转嫁费用、资产租赁的价格等关联交易进行利润转移。
上市公司利润水平较低时,利用向关联企业购进商品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或向关联方销售商品价格高于市场价,使利润从关联企业转入到本企业。此外,母公司还可以调低上市公司应缴纳的管理费标准,承担上市公司管理费用、广告费用,减少上市公司费用负担,进行费用转嫁,达到盈余管理目的。利用资产租赁的价格进行利润转移也是手段之一。对于非整体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与其集团公司之间存在着资产租赁关系,包括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租赁。由于各类资产租赁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上市公司在利润水平不理想时,集团公司调低租金价格或以象征性的价格收费,或上市公司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以更高的价格再转租给关联公司,形成股份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实现利润转移。
(三)非经常性损益
1、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其方式主要包括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以及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
2、政府补贴和减免
政府补贴和减免主要包括税收减免、利息减免、政府补贴等。上市公司通过获得政府补贴和减免,将补贴计入营业外收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四、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优化股权结构,培养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的国有股权等是上市公司治理不力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国有股减持的同时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形成有监督能力的股东,参与公司决策并对企业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以控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2、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促进董事会有效运行。为了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引入并规范外部独立董事制度,同时设立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审计委员会,授权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师选聘工作以保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加强会计准则建设,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一般是在会计准则未明确规定或规定含糊不清时发生的,所以应针对会计准则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好会计准则完善工作。首先,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可通过研究使用不同的信息披露形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出公布全面收益表以及改进现有的基本财务报表结构的设想,缩小管理当局通过选择其实现的时间安排和金额分布进行盈余操纵的空间。其次,可以通过完善公允价值的规定,减少一些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以体现在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
(三)加强审计独立性,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
新准则的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注册会计师面临的上市公司具体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应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能力。通过改革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制度,由独立的第三方接管上市公司审计服务的"发包"权力,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保证其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公允性。另外,应由职业经验较为丰富和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的注册会计师编制上市公司审计计划及审计工作底稿,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盈余管理方式。
(四)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需要建立企业、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注册会计师因或重大过失而不能发现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甚至舞弊,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另外,政府部门可以借鉴美国《萨班尼斯-奥克斯利法案》加大对盈余管理行为惩罚力度。由于目前我国盈余管理处罚力度较轻,但是企业采用盈余管理手段获得的收益却很大,因而不少企业不惜冒此风险。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大惩罚力度,使得歪曲呈报行为一旦被发现,其歪曲呈报下净收益水平也降为零,甚至企业还得为此付出其他代价,如被罚款、被警告等等。
参考文献:
[1]胥兴军;上市公司盈余操纵内因分析[J].商业研究,2003(16).
[2]刘雅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识别方法[J].北方经贸,2006(6) .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00(9) .
[4]陈春梅.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建议[J].审计与理财,20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