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控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
小额信贷是指通过向中低收入农户提供无需抵押和担保的小数额贷款获得收益的贷款形式,其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国。我国的小额信贷实践始于1993年,农村信用社开始全面发展小额信贷业务是以1999年和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并颁布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为标志的。截止2011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放超过3500亿元,惠及千万农户,为农村经济发张、城乡贫富差距缩小以及“三农”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农户经济基础薄弱、小额信贷结构单一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在发展运用过程中仍面临多种风险。
(一)外部风险
1.自然风险。农户取得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贷款后,一般会将其投向种养殖业等涉农产业。农户在种养殖业中得到的收益是农户还款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获得小额贷款的农户在种养殖业中得到的收益越大其还款能力就越强。然而,传统农业受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比较大,气候适宜、自然灾害少农户的收益就高,反之农户的收益就低,甚至为负。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原因会对小额信贷资金的按期偿还产生一定影响,有时会造成小额信贷的逾期偿还,严重时会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产生。有研究表明,在经济落后地区,这种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2.市场风险。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使得以农产品销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小额借贷农户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从而无法保证小额借贷的偿还,这就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所面临的市场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直接导致农户无法较为准确地预期农产品的市场规模与价格。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户不可能随时改变种植结构;另一方面,在农产品种植时期,农户普遍存在“跟风”现象,导致一个地区生产大量的单一产品。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导致农户收入骤减,这就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造成了市场风险。
3.信用风险。小额信贷是一种以个人信用作为贷款偿还保障的、不需要实物抵押品的的借贷方式。从小额信贷的这种性质可以看出,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小额信贷比起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此外,目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具有贷款量较大、贷款种类和放贷区域比较集中、资金投入产业同质性高、借贷农户文化程度偏低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农村信用社信贷员在信用评级时容易出现走过场现象,这无形中加重了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因此可以看出,信用风险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面临的又一大风险。
(二)内部风险
1.管理风险。农村信用社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三会”制衡机制失效、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使部分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导致农村信用社很难吸引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这样势必引起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经验不足等问题,使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蒙受损失,从而不能最大程度地控制成本与风险。这就从管理层面对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造成了风险。
2.利率风险。针对不同种类的贷款制定合理的利率标准是实现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是一种高风险业务,因此需要一个与其风险水平相一致的利率水平。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贷实行的都是利率优惠政策,这就导致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贷款的风险和利率水平不一致,这就势必造成不良循环,影响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农村信用社这样的政府主导型小额信贷机构,提供低利率的扶贫性贷款,缺少激励机制,农村信用社为了使小额信贷的风险和利率尽可能一致,会选择将贷款发放给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或者更有甚者会出现惜贷现象(即宁愿不发放贷款也不承担高风险),这就导致农村小额信贷需求与信贷供给出现巨大缺口,大量低收入阶层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农村信用社作为中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主力军,其信贷投放对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更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业务形式。虽然如此,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仍存在以下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人员普遍缺乏风险意识。相对国有大型银行来说,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构成中高学历员工占比较小,很多农村地区的信用社员工都是通过“接班”这种古老的上岗方式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员工的。这些员工普遍素质较低、风险管理能力较差、过分追求业务量的增加、忽视资产质量与盈利水平的匹配。这种经营管理的现状直接导致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的下降,使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法得到长远发展。
(二)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监控不到位
当前我国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仅能做到过程控制,缺乏事前控制和事后管理。
1.缺乏高效的信贷管理制度。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管理制度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难以根本有效的指导实践。在风险管理程序方面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的程序混乱、存在不相容职务由一人担当的现象;在制度执行方面,虽然农村信用社都制定了贷款管理制度,但是很少会按标准贯彻执行。这些问题导致信用社员工行为缺乏约束性,使小额信贷管理风险不断加大。
2.贷前调查欠缺,信用评级程序不完善。虽然贷前调查是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贷前调查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相对欠缺。首先,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季节性强,每年都存在集中发放期,在这个集中发放期农村信用社调查工作量大、调查不深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很难及时识别;其次,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征信系统落后,信贷员对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识别不足;第三,信用评级过程中过分依赖村委会和农户提供的定性资料,使得评级过程中主观因素占比较大,从而导致信用风险问题难以杜绝。
3.贷中审查不到位。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贷中审查内容与贷前调查内容大同小异,因此,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的责任区分不明显,且工作重复,因此出现贷中审查程序虚置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贷中审查的方法依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定量的标准,在贷中审查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各种主观判定结果。
4.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贷后检查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是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但由于贷款发放以后,受农村信用社人力的限制,很难对全部的贷款使用进行跟踪监控,贷款“三查”流于形式。而且一些农村信用社在信贷发放后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跟踪检查,信贷档案不全、重要资信内容记录不完整,致使很多问题没有被及早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尤其在后期的回收过程中,往往会错过催收贷款的最佳时机,导致农户贷款不良比率有增无减。
(三)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将风险控制在农村信用社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风险补偿机制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其承担风险并能维持正常运转的最后防线。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具体表现在未达到标准的和可疑的小额贷款准备金提取比例不足、损失的小额贷款不能得到及时的核销、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等方面。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对农村信用社员工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
严格规范贷款操作程序是保证农村信用社降低小额信贷风险的前提,因此,农村信用社应通过完善对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奖惩机制和考核制度来确保小额贷款操作过程的规范和低风险。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对只片面追求放贷业绩、对小额信贷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制度落实不到位、贷款手续不全、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放贷等情况予以严厉处罚;对信贷人员与贷款户恶意串通骗取贷款、人情贷款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不良贷款造成的损失实行“问责制”;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对长期坚持贷款量和质同步提高的信贷员予以奖励;对追收不良贷款有功的员工予以肯定。只有通过这种明确有效的奖惩制度才能使信贷员积极主动的防范信贷风险、同不良信贷行为作斗争。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信用评级制度
目前农村信用社关于农户家庭人口数(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承包土地面积、家庭年收入、家庭年支出、资信状况等内容的调查结果主要以定性的方式给出结论,缺乏定量的标准。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信用评级过程中评级标准混乱、评定结果缺乏可比性、评定过程中人为因素占比较大等问题存在,导致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过程中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信用评级制度,确保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并按期偿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服务农村经济的功效。
(三)建立完善小额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机构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它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信用社应积极整合和优化农村信用社的内外部环境、信息沟通渠道、监督检查机制以及风险评估手段等诸多因素,尽早建立起一套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包含农村信用社所有部门、工作环节、工作人员等因素在内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这个控制体系,农村信用社可以对小额信贷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监控,将各种风险尽可能的及早排除,从源头上防范小额信贷风险。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建立完善小额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时一定要确保该制度操作的可行性和系统执行的有效性。
(四)加强农户小额信贷的制度创新
加强农户小额信贷制度的创新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一方面应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资金供给渠道来帮助农户迅速取得贷款;另一方面应在充分考虑农村信用社成本、农民承受能力和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小额信贷进行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管控;策略研究
一、财务风险的基本含义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
财务风险指的是任何企业都会遭遇的,其通常是指的是企业内部在进行财务活动时,有时会出现无法预测以及管控的状况出现,因其致使企业整个财务运转出现问题,使得企业可能实际所获得的利益与预期相比较误差较大,这样企业所得到的收益将会低于企业的亏损,这种情况就是财务风险的基本内涵。无论什么企业还是单位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都是需要重视财务风险的,而由于财务活动有时串联整个煤炭生产经营的,因此相关管理层应该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内涵。
(二)财务风险的基本类型
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煤炭企业没有相应方案来解决由于负债下降以及资产增加而致使的流动性困难。其就无法依赖负债增加或者是通过合理的成本快速的将资产变现,以此来获得足够充足的资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自身企业的财务产生影响,提高企业风险。流动性风险,顾名思义,就是在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不能准时、准确的将资金、债务等等方面的问题有效解决。从实处说,就是企业的偿付能力及变现能力不足,在企业的资金循环中,其循环的风险性就提高了,因此这也可称作现金不可偿还和流动资金不足风险。2.存货风险在煤炭企业的日常发展过程中,维持一定量的存货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它的库存却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为一旦出现存货积压问题,其就会冻结企业的可利用资金,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极大的影响;倘若存货太少也会致使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并不能及时提供原材料进行生产,这就对企业产品生产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上述都是因为存货风险的产生而影响了企业的日常发展,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存货堆积,降低企业的资金流通,相反若是存货不够,就会满足不了客户的要求,损害企业在客户中的形象。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主要分为营业风险、存货变现风险、生产风险和采购风险。经营风险指的就是在企业工程企业工程的生产销售环节中,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出现变动性使得企业的资金流通产生波动,因此这样的话,企业的收益就存在一个不稳定的情况,这就叫做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从具体方面来说的话,采购风险就是指在原材料购置的时候出现了变化,这样就很可能会造成所制作的产品不能不能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风险指的就是当技术、能源以及信息等方面出现变化进而使得生产变化,导致企业可能会收益不确定的情况,或者是由于原材料库存量不足所引起的无法持续生产所造成的销售停滞等等;而存活变现风险就是当产品市场产生了变化致使销售产品变得困难的可能就是存活变现风险。4.投资风险投资主要分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投资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由股东掌握的投资就称为直接投资。而证券投资就不一样了,证券投资与所投资资金企业的利益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其通常就是一种单一的收益方式,即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比例支付利息。因此投资风险主要就是这两方面的风险,在资金被企业投入到生产销售环节,由于市场的变动所产生的需求变化,导致了投资收入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这次的投资就以失败告终了。这种有失败的概率的投资,就是有风险的投资,就是投资风险的产生了。5.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指的就是当宏观经济以及资金供需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时,企业由于资金问题在融资过程中因为外来的资金所带来的风险则称之为筹资风险。而利率风险、财务杠杆效应和汇率风险等就组成了筹资风险的主要部分。在经济市场发生变化时,银行等所投资的利率产生波动时,影响着筹资投入的风险称为利率风险;而当企业通过融资杠杆这一手段时,企业的即得利益出现不确定的状况称之为财务杠杆效应;而国际上货币汇率的变化会导致企业在国外方面发展的收益更加难以预测,这样的一种风险就称为汇率风险。
二、我国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探究
(一)煤炭企业财务内部管理风险
1.经营亏损风险。煤炭企业的三大特征主要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在企业进行煤炭工程时,往往就需要大量的前期的投资,而且在之后的销售过程中,其销售方式缺少足够的针对性,其多数呈现出粗放性生产经营,其极易形成煤炭囤积,致企业销售以及生产流程滞停,这些最终会引起整个煤炭企业出现收益亏损的状况。2.财务管理不合理所致使的风险。某些煤炭企业其目光较为短浅,其通常是追求短期利益,缺乏长期的战略目光以及策略。当下的某些煤炭企业大肆进行投资,并且不对其开采项目进行节制,同时其资源利用效率也并不高,开采以及储备严重不匹配,上述问题都会致使财务的资金流动产生堵塞,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降低整个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长期下去,企业的盈利情况一直是赤字状态,所以最终企业也就只能走向倒闭了。3.组织结构风险。对于大多数煤炭企业,其基础层都是较为庞大的,但是由于煤炭企业不注重管理方面的意识,就致使企业缺乏了适合煤炭生产的组织结构,而且也没有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具体问题就是企业内部职权不明、财务管理不够透明以及缺乏相关的信息结构,这些问题导致的企业风险,就是组织结构风险了。4.安全生产风险。我国监管煤炭行业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要求,但是多数煤炭企业在安全生产问题上多数是敷衍性的处理。而且的在煤炭企业中缺乏足够的预算编制,因此许多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通过减少预算来达到增加施工项目中的预算,这种方式是存在极大的风险的。这就是煤炭企业工程中所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
(二)外部环境风险
1.政策风险:政府相关部门对煤炭行业方面有严格的监控制度,因此煤炭企业的生产方面就必须按照规定政策来实施,所以这样的话,在相关部门改革煤炭行业方面制度的时候,企业就容易受到影响,比如企业在工程生产中,政策一旦发生变化,所要求的甚至就会不一样,原来的工程甚至就必须放弃,这就是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2.政治风险:煤炭资源其被称为工业粮食,其从侧面表明属于不可再生一次性资源。煤炭资源获得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并且对该资源的发掘相当重视,因为煤炭行业已经不简单是商业的竞争,其关系着自身国家的发展情况,因为其关系着能源安全。综上所述,政治风险是煤炭企业无法避免的。3.利率以及市场风险。在煤炭企业的日常运营中,流动资金的成本加重,银行的利率变化等等都会对企业的收益产生一定量的风险。而市场风险是由于煤炭资源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均,基于该原因对于资源的消费矛盾的竞争愈加激烈,其使得煤炭资源价格更加剧烈的波动。然而由于资源配置以及市场分布的不对称使得煤炭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剧烈,因此较大的市场风险时刻隐藏在煤炭行业中。
三、煤炭企业针对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所采取的优化措施
(一)依据客观规律制定风险策略
为了让煤炭企业能够实时监控风险信息,就必须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监控煤炭企业的成本状况,库存量堆积情况、成本质量问题等等,只有充分把握风险产生的过程以及源头问题所在,根据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解决方案,才能使得煤炭企业的风险系数大大降低。当财务风险出现时,煤炭企业通常会采用几种方法。比如风险控制、风险分散、风险控制以及风险回避。风险控制中又涵盖了以下主要内容:从目标层面分为预防性和抑制性,抑制性控制指的是已经产生了风险,然后通过一系列解救措施降低已经产生的风险损失;预防性控制则是指将风险发生之前通过调查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策略降低企业风险。在我国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背景下,利用财务杠杆效应融资实施负债下运营公司的模式就是我国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最真实的运营模式。但是从部分负债经营的案例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缺陷:一是煤炭企业缺乏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二是企业的目的性投资方向错误,总是投入了一个错误的方向;三是投资前可行性报告的准备不充分以及面对财务风险缺乏相对应的预备措施。因此虽然在煤炭企业的工程项目中,适量的负债经营是有效且正确的,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煤炭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固定资产,这样就能保证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底气的施行。最后就是在企业的负债经营模式中,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企业是否能准时、准确的偿还债务,因此当企业的负债比例处于一个较低的状态时,煤炭企业的负债偿还负担就不是那么大了,然而在现实企业中,并不是简单的这样,一旦煤炭企业的借款利率低于利润率时,就会出现与之相反的情形。所以综上所述,负债经营这一经营方式必须恰当合理的适用于煤炭企业当中。
(二)明晰财务分析机制,构建持续
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得到收益,这也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而构建持续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就能更好的管理控制企业的财政状况,在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方面是企业的发展潜力、经济效率、偿债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盈利能力通常是由成本费用与收益总额的差值所表示的,且能准确的表示出企业工程项目的收益能力;此外,其表示的就是支出每一单位资本所能够得到的利润,这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正比。因此,煤炭企业与其他企业类似,通过这一系列的财务预警指标来构建财务预警机制,同时充分掌握财务分析机制。
(三)煤炭企业风险管理部门重视财务活动中风险干预工作
对于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环境,筹资就是企业开始经营发展的第一步,但是若是在后期没有一个有效的合理的风险管理方式,那么对于企业筹集的资金预期收益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筹资风险自然就诞生了。接着就是在借入资金时,仅仅就考虑了所有者的投资,这部分资金可以较长期的进行使用,且并没有需要偿还本息的负担,因此在这部分资金使用的同时也进行良好的控制的话,其存在的风险也就只是在于经营的不可预知方面了。再从另一个方面来思考借入资金的情况,煤炭企业通过财务杠杆效应获取相应利益的时候,借入的资金通常会被用来进行负债经营,这样的话,就容易出现无法确定收入状况以及无法预知是否能够按时偿还负债的情况。然后,通过金融渠道所取得的资金,煤炭企业经常会利用再投资的方式来处理,其主要方式有投入证券市场、开设生产项目以及用于商贸活动等,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并不是所有投资项目都可以按时进行,并按量完成,这就使得这些投资的收益无法得到确切的保证,即有风险性;而且有时投入生产的收益性并不是很好,甚至会产生一定的亏损,这样就使得企业的盈利降低,偿还债务的能力也随之降低;有些投资尽管没有出现亏损,然而其收益比银行的利润还低下,而且并不能超过同期银行的存款利益,这就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然后就是在对企业投资风险制定相关徽章制度时,其中最需要坚持的一项原则就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风险投资,这样就能够得到较高的利益,虽然其风险也随之增加,但是只要理智的分析投资情况并避免贸然行事,这样就能让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相应获得利益的几率就会增加了。然后针对上述这.情况,企业必须要科学的开展应收付账款的业务,这样才能构建客户稳定健全的信用机制,这也能够让企业对客户的信用级别更加明晰。最后煤炭企业的财务循环最末端的环节就是收益的分配,这还涵盖了企业的股利分配以及财务的留存收益。其中股利的分配就代表着股东增加财务的需要能力,而留存收益又能够使得资产规模扩大的来源更加宽广,这两者相互制衡但是又相辅相成。针对当下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其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端的水平也迫切需要提升,这就需要煤炭企业对这两环节投入更多的资本就。但是企业任然存在利润过况,同时分配股利的能力又较低时,企业相应的股票价格就会收到相应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该企业股票持有者的利益,因此当企业出现收益分配风险时,就一定要重视这方面风险,制定出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四)优化煤炭企业资本结构并且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不够优化的资本结构以及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还有就是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等都是当下煤炭行业比较常见的问题。这就需要煤炭企业根据自身行业的特性与内部的财务结构来构建自身企业的资本结构,通过这样构建的资本结构才能够达到降低资产负债比率过高所引起的偿债风险,或者就是由于权益资本太高所引起的经营运转风险。要想有效的降低该行业企业的高负债率与高筹资成本,煤炭企业就必须要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同时加速自身企业证券化的发展,采用各种现代金融工具拓展自身的融资渠道以及模式,采用多种方式使得煤炭企业的资本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化。
四、结束语
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指的是该企业所有关于财务的活动中,因为外部环境无法预测以及内部自身无法控制等的因素的影响,其使得煤炭企业在一定的时期以及一定的范围内所获取的经济收益与预期的相比较有所不同的可能性因素。而煤炭作为一种敏感资源,其企业自然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煤炭企业在防范各类财务风险时,同时也要对政治风险进行重点监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升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达到煤炭企业长远稳健发展的目标。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浅析了煤炭企业财务资金风险管控的策略,希望本文能够对煤炭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范选志.煤炭企业资金管理及财务风险探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3):00168-00168.
[2]孙爱丽.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营者,2016(14).
[3]成雪梅.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5,35(8):85-87.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控策略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关于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在开展各项财务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内外部环境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出现了很大差异而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从广义角度分析企业财务风险以筹资、投资、资金回收以及收益风险等;从狭义角度分析财务风险是受到企业财务结构、资金融资不恰当等原因引起投资者预期收益不断降低的风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风险贯穿于每一个财务环节,由于在企业生产经营中风险是在所难免的,所以要采取相应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其次,在市场经济活动开展中财务风险能够全方面的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经营活动受到财务风险的直接影响。由此可知财务风险对企业建设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对风险与企业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掌控,预防风险。
二、电力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管理不到位带来的风险
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容易引发财务风险。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如果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或者管理工作不完善会导致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十分混乱,严重影响电力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
(二)合同管理风险
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合同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于施工方对合同的理解和管理不到位。施工方在签订合同之前,没有对合同内的条款进行谨慎研读,没有明确合同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尤其对成本结算和付款方式等方面的条款不清晰,无法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也无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带来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三)项目变更带来的风险
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或政策因素等的变动,工程项目很容易出现变更给后期的施工和资金应用带来不利影响。很多电力工程项目出现变更之后,合同双方和监理部门并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根据项目变更进行预算和施工计划的更改,最终导致工程实际施工成本超支。
(四)财务核算风险
财务核算风险是造成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财务核算风险主要是源于:第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粗放,财务数据不精细,影响正常财务核算工作;第二,没有严格执行工程项目设计标准,随意变更设计,出现资金挪用、占用等问题;第三,还有一些企业在同一系统进行电力工程项目以及其他经营活动的财务核算,难以有效进行施工成本的控制。因此财务核算管理的流程及标准不科学、不规范,将给企业财务核算带来很大风险。
三、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管控策略
(一)健全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的财务机构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为主,财务机构将会计作为核心,进行会计核算职能的履行,并且财务管理是记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关信息,有效核算工程的资金流动情况;而管理会计是分析会计提供的数据信息,为管理人员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电力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管理中,电力企业要有效分离管理职能与日常的会计职能,如果管理职能与财务会计没有有效分离,就会造成各自责任和权利混为一体,服务对象不够明确,财务信息失真,增加企业决策难度。因此为杜绝这类问题出现,必须分离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使两者相互监督和制约,各自负责掌控自身职责。
(二)加强电力工程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的建设
在电力工程财务风险管控中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范围内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经历了单机会计电算化、统一财务软件以及内外部流程一体化等三个阶段,在内外部流程一体化中企业在局域网内部实现了生产、供应以及销售集为一体的财务系统数据共享,这样就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了良好的决策,有效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此外,电力企业需要不断引进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确保电力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三)加强工程资产管理
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如果想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必须加强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首先,企业需要对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资产等进行严格管理,针对各项资产做好清算工作,控制好物资的采购成本;其次,企业需要对物资使用进行合理规划,减少不必要的物资损耗;最后,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督,落实库存盘点制度,做好账实核对,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四)加强合同和施工成本管理
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施工方必须在签订合同之前,对合同中的相应条款进行认真研究,尤其是其中涉及财务工作的相关条款,明确合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资金结算方式和付款方式,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付款结算方式,减小付款结算过程中出现纠纷的可能性。在电力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要想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就必须加强施工成本管理,控制施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损失。要求施工单位在正式施工之前,进行施工成本的预算,并将成本管理工作贯彻工程施工以及工程验收的全过程,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目标,并对其进行细化,调动各个部门共同参与成本管理工作,提高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五)优化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要想有效控制电力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就必须对会计核算进行优化。要求财务部门必须严格遵循会计核算的相关规范和要求,明确会计核算各个流程的规范和要求,从而展开会计工作。同时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培训,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只有进行标准化的财务成本管理,才能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
(六)合理制定预算价格
针对电力工程出现的不合理定价、不对称信息的财务风险,例如财务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人员能够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勘察中,就能有效避免勘察信息、传递信息与预算编制工作人员获取的勘查信息之间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在进行预算价格编制的时候,要与市场实际情况相结合,采用滚动预算法对工程项目预算进行编制,确保预算方案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七)积极培训确保管理提升
财务预算管理并不只是针对财务部门的一些管理流程和数据总结,或只是简单的记录流水账,而是结合企业部门和工程的各个环节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包括财务知识沟通与交流,灌输有效思想,为了达到良好的管理效率财务人员要具有财务和金融能力,这些能力主要是通过培训来实现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与其良好配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财务人员需要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和消化。此外还要做好后期的考核工作,将培训与考核有效衔接,就能将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提升财务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现金流 风险甄别 管控体系 反馈机制
一、引言
财务管理发展至今,“现金为王”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随着价值投资和价值管理时代的到来,管理层对现金流的重视程度也是越来越高。现金流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力,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创造,企业要想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发展,必须要保证现金流流转通畅、风险可控(陈志斌,2002)。
中外学者针对现金流的管控与企业财务风险及价值增长等方面均有研究。英国企业将现金流量作为评估企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资本的运营效率直接受现金运营效率的影响。陈文俊(2005)评价企业财务风险应考虑企业经营绩效,从获利能力、周转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来进行。刘红霞(2005)认为现金流风险的识别研究是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对企业现金流风险识别的研究应综合把握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现金流量表结构的研究。二是建立现金流风险识别指标体系。三是建立风险识别模型,界定现金流风险临界区间。周敏等(2008)通过对在险值和现金流在险值的比较以及对现金流在险值度量模型发展脉络的分析,提出了VaR条件下的现金流风险度量模型。在现金流对企业的价值影响方面,国外学者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3)研究发现,企业拥有平稳的现金流可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度,而且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会随着外部融资依赖度的降低而降低,企业的价值也将因此增加。在此之后,Minton和Schrand(1999)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外部融资成本与企业的现金流波动性密切相关。较高的外部资本成本不仅增加了企业使用外部资金的难度,而且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从而影响企业投资策略的有效实施,企业价值也因此受到影响。
通过对现金流风险相关文献的概要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现金流的研究逐步深入而且成果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企业现金流风险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识别方法及解决措施等,但目前大多数定性研究仍停留在主观经验判断的层面上。在选取现金流风险预测指标时,中内外学者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这种缺乏客观性的研究结果往往针对性较强,而普适性不足。特别是关于现金流创值管理和现金流风险管理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中鲜有考虑现金流的风险性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未见一套完整的、具有较强指导实践意义的企业现金流风险管控综合指标体系,对现金流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基于此,本文从现金流运行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着手,甄别现金流风险与投资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筹资现金流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在险值评估、创值性评估等科学评估方法进一步识别现金流风险,从而构建更为完整和有效的企业现金流风险预警体系,以期为企业现金流风险管控提供借鉴。
二、企业现金流运行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梳理
企业现金流的运行往往存在多种风险,主要是受到宏观经济波动、通货膨胀以及微观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的波动。宏观经济的发展总是呈波浪式的规律,时而在波峰时而到波谷。当经济处于波谷时,宏观经济不景气,企业的销售量下降,导致现金流入量减少;企业的生产和采购量也随着销售量而降低,现金流出量变少,这一切导致企业的短期生产周期内现金流量减少。当宏观经济复苏发展时,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随之增加。
(二)市场通货膨胀。市场通货膨胀,极容易带动企业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和其他销售管理费用的增长,这些增长的费用导致企业现金流出增加;同时,受到市场竞争的限制,企业不能通过扩大销售规模的方式来增加销售收入,从而企业难以加大吸收现金流入。因此,市场通货膨胀易造成企业在短期内无法弥补的现金流出,现金流风险增大。
(三)企业生命周期。企业初创时期,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能力低下,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远小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存在一定的现金流风险;企业成熟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现金流状况较为健康;在企业的衰退期,产品的需求量下降,筹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急剧减小,此阶段存在严重的现金流风险。
三、企业现金流运行风险管理机制:甄别、评估与治理
(一)现金流运行风险管理框架构建。现金流管理应有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计划,根据既定的计划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先定量研究现金流入流出,再定性研究这些现金流量会带来怎样的风险,细化评估风险,制定合适的风险应对措施。本文的现金流风险运行管理机制构建如下图所示。
(二)企业现金流风险的甄别。现金流风险是指企业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在时间上不一致形成的风险。当企业的现金流量出现问题,可能出现企业有利润但没有现金偿还欠款、发工资等问题,从而导致企业信用名誉受损,严重的甚至能使企业破产。W・T・Grant公司曾是美国最大的商业集团之一,于1975年10月宣布破产,充分说明了企业现金流决定着企业能否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许多公司看似健康,却因为现金周转问题而面临破产,因此,若要企业繁荣稳健发展,首先要准确地对现金流风险进行甄别。
企业现金流主要源于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经营活动,将这三者结合,进行整体分析,可初步了解企业现金流风险大致状况。当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皆为正时,企业基本无现金流风险;当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有两个为正,一个为负时,企业存在现金流风险;当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皆为负时,企业现金流运行风险较大,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面临破产(正代表现金流流入大于流出,负代表流出大于流入)。
(三)企业现金流风险的评估。企业的现金流由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反映了企业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状况。总体分析现金流的总量及其现金流入、流出结构,以此来大体掌握企业经营生产中现金流的变动趋势,异常变化等情况,分析其变动规律,由此来初步判断企业现金流的总体状况。上文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探讨如何对企业的现金流风险状况进行识别与分析,但只从定性角度还并不足以了解企业现金流风险的实际状况。为此,下文从定量角度对企业现金流风险评估进行详细分析。
1.现金流创值性评估。孙岚(2008)提出了一种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敏感因素――现金流量,引入到企业发展能力的研究过程中,并令其成为发展能力分析和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全新发展能力评价思路。由此可见,企业的现金流是否具有持续性,事关企业能否具有持续性的价值创造能力,也事关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对于现金流创值性评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成长性评估:总现金净流量增长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增长率、资本购置比率、现金适合比、现金再投资比率。②收益性评估:总资产现金回收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③效率性评估: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之比、总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之比。这些指标从主营业务发展前景、生产经营创造的价值和现金流量利用效率三方面,对现金流创值性进行评估。
2.现金流量比率分析。经营现金流量比率(Operating Cash Flow Ratio)是指现金流量与其他项目数据相比所得的值。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总现金流出的比率,该比率用于衡量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抵偿流动负债的程度,公式为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期末流动负债,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财务弹性越好。通过该比率,可以了解企业盈利、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而评估企业现金流风险。本文抽取沪深两市近三年申万一级医药行业前15家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现金流量比率如下页表,结合企业财务状况研究发现,现金流量比率较大的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好。
3.现金流在险值评估。现金流在险值(cash flow at risk,CFAR)技术通过度量现金流风险,为规避最坏情况时的下侧风险提供方法。与传统的风险评估相比较,在险值评估可以用直观的货币金额来评估风险大小,更容易指导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决策。现金流在险值法评估,首先要评估企业现金流风险敞口,同时考虑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导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决策,预测企业未来可能面对的最大现金流短缺值,然后对现金流敞口进行套期保值,增强企业现金流量的稳定性,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协调企业的资金运营,从而使企业有足够的营运资金来面对投资机遇。
(四)企业现金流风险的应对与治理。在成功实现对现金流风险甄别与评估后,管理者必须确定现金流风险管理目标,通过建立现金流管理制度和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将现金流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加强对现金流的流入、流出这两方面的控制,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对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筹资性现金流等主要方面进行追踪管理,以谋求企业现金流风险的最小化。与此同时,加强企业现金流风险管控意识,转变以利润为唯一目标的理财理念,避免出现“有利润却无钱”的尴尬状况,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我们应该建立企业现金流管控体系以及反馈机制,对现金流风险进行预防。
四、企业现金流运行风险的整体管控策略选择
在明晰了现金流运行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投资现金流量、筹资现金流量与经营现金流量的组合对现金流风险的影响后,企业亟需制定现金流全局管理目标与细节管理目标,建立适合企业的反馈机制。
(一)企业现金流的战略性(全局)管理。首先,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除了在政策表述、口头和书面的沟通中表现出外,企业的管理层还应该通过日常行动来强化风险管理理念,积极引导每一个员工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来,每个部门、每个流程的员工都有风险意识、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的思想。其次,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生命周期,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管理战略,在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中必须明确现金流风险偏好。最后,在既定的现金流风险管理战略下,选择合适的管理策略,可采取风险转移、风险规避以及风险承担等方法来管理现金流风险。
(二)企业现金流的细节管理。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影响着企业战略决策目标,企业必须对现金流流向、流程、流速、流量等方面进行管理控制,保证风险管理战略以及选定的风险应对对策能够有效地执行,确保企业现金流的安全性,加速现金流周转,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具体控制手段上,应以现金流预算作为现金流管理的准则。
现金流日常控制主要包括流向、流程、流速、流量等方面的控制。流向风险控制是对现金流流出方向进行控制,把握好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清主次和先后,将现金投入到企业战略重点支持项目;流程风险控制就是企业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再造,有针对性地设计购、存、销全过程的控制制度;流速风险控制是指企业应严格控制投资进度和投资额数,使投资现金流有序流出与流入;流量风险控制就是为了有效控制现金流流量风险,企业必须确保价值创造各个环节的现金流量能够均衡匹配。
(三)企业现金流风险反馈机制。企业现金流风险管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信息反馈系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现金流风险管控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该系统来获得风险管控执行度状况、存在问题等进行现金流管控所需要的信息,并且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连贯性,定期归纳总结重点问题,迅速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从而判断控制效果,实施必要的调整,不断完善现金流风险管控体系,将现金流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五、结束语
本文以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为脉络,从价值创造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价企业的现金流风险管理行为,详细介绍了现金流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的整个流程,现金流风险影响着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与企业的运营相随相伴,企业不能永久地消除现金流风险,但却可以通过企业现金流战略管理与战术管理 ,建立合理的运行反馈机制,将现金流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Z
参考文献:
1.袁琳,陈凌云,何玉润.集团资金集中控制下的风险管理――基于大中型集团公司的案例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02):40-49.
2.潘若莹.浅谈企业现金流风险评估问题[J].经济视角(中旬),2011,(11).
3.黄晓红,孙丽男,李小光.企业现金流风险评估初探[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10).
关键词:财务风险体系设计管控措施
一、财务风险管控的必要性
企业风险管理同企业的计划、组织、决策、控制职能一样,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项交叉性、复合性职能,并与企业管理的其它职能紧密相关,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全方位的企业管理职能体系。
财务风险管控是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方式。从出资者角度看,现代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出资人的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出资者将其资本投入到企业后,其资本就与债权资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企业的资本,形成企业的法人财产,出资者这时失去对法人财产的直接控制权。出资者为实现其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只能通过控制其资本的方式操纵法人财产,以实现出资者资本价值的最大化。控制资本既是产权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控制的前提和基础。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看,其财务控制的对象就是其运营的法人资产,出资人的目的及资本的本质决定了法人财产的运作目标是价值增值,虽在法人财产的运作过程中表现为实物形态的资产流动,但其价值的流转过程才是资本的本质反应,因此,法人财产的控制基础是财务控制。
二、财务风险管控的体系设计原则
(一)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原则
企业财务管控的主要作用是财务计划和控制。财务管控必须坚持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原则。财务风险管控就是对融资中的"杠杆陷阱"风险的管控。资本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风险水平和企业的总体融资能力。企业不同筹资组合将直接影响筹资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乃至企业的竞争地位。一个公司的负债能力是依据其自有资本、还款能力和提供的担保而定,但在负债能力上具有杠杆效应。
(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日渐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本运营实体,这种机制即要求发挥集团的战略决策和协调交易的作用,又要调动下属分、子公司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因此,在财务管控上要适时运用集权与分权的方法,根据形势与任务的变化,灵活调整财务管控的具体方式和方法,不拘泥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既定的范围,力争实现集团公司的整体财务利益最大。
三、构建合理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
目前各个企业都处在经营多元化、管理复杂化的阶段,风险有呈扩大化趋势。其中主要伴随而来的就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会直接或间接体现在财务结果上,最终会影响现金流量的变化,现金流短缺可能引发现金流量风险。因此建立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显得至关重要。为此,企业首先应从风险控制目标出发,建立以总体经营目标为核心的整体观。即企业要在全面了解发展目标和总体风险的基础上,形成协调一致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策略。其次,在风险管理模式选择上采用财务导向型。即在财务风险管理较为系统的基础上,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
(二)建立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
预算管理是以企业经营目标为中心,通过对业务、资金、信息、人员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和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作业高度协同、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改善、价值稳步增加的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说,预算管理是财务风险管控的基本手段。预算管理是从财务角度对企业生成经营活动进行综合规划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企业对预算的控制应该以资本预算为中心,成立资本预算的专门监管机构,以确保预算管理机制的有效实施。
(三)建立规范的内控体系
(1)企业应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财务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2)企业应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险应对策略。
(3)企业应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制等。
(4)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时间,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四)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
强化公司的筹资约束,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也是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这要求公司高层应以其长远规划为基础,根据投资计划制定筹资方案,制定相应的筹资政策和资本结构政策,通过对各种可能选用筹资方式的分析,估计应承担的风险。在确定资本结构时应充分考虑公司抵御风险能力,对债务性资本的杠杆效要谨慎、适度利用,防止进入杠杆陷阱误区,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自有资本使用率和收益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风险导向;企业;内部审计
前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企业内部审计领域得到了日渐广泛的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指在企业审计过程中,内审员将企业潜在的风险作为导向,并对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评估,将其结果作为依据,对审计重点进行确定,在此基础上对企业风险以及内部控制等进行评价,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企业良好实现管理目标,并增强自身的综合效益。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包括如下流程:
1.审计准备
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前,企业设置的内审部门要对审计工作的具体目标进行确定,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调整。在审计准备过程中,内审部门不仅要对审计工作具体目标进行确定,还要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对审计工作的详细计划进行编制;对审计重点进行确定。在该阶段,内审员要充分考虑如下因素:企业发展目标、企业战略经营潜在的风险、企业具体性质、企业会计政策、企业内部控制以及企业财务业绩等[1]。
2.审计实施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企业内审要将识别的企业风险作为依据,科学评价内部控制管理各项制度,并对管控外风险进行确定。企业内部控制通常无法对管控外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对此,内部审计要通过有针对性地策略,诸如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承担以及风险降低等对此类风险进行专门审计和有效应对[2]。
3.审计终结
在该阶段,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对企业潜在的各类风险实施科学评估,并对所收集的相关审计证据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评价,及时发现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审计建议,还要对审计报告进行出具[3]。另外,要针对企业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4.后续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对审计报告进行出具后,仍需开展后续审计。内审员要对审计报告中的各类问题及相关建设进行有效跟进,对各类风险进行恰当处理,并执行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并开展最终效果评价。内审员在开展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企业潜在的风险,对于较小风险,可实施简单讨论。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风险意识
多数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片面注重对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追求,相对忽视了企业潜在的各类风险,缺乏良好的风险意识。多数企业未能深刻认识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各类分别风险,忽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控。
2.缺乏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
当前,多数企业基于风险导向模式实施内部审计,并加强了风险管控。但从总体上来看,多数企业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这就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即使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也难以通过有效措施对之进行及时预警和有效管控,难以提出针对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另外,企业对于各类风险缺乏科学的衡量标准和有效的处理路径,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不良影响。
3.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才能确保管理层指令得到有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内部控制涉及的要素涵盖风险管理内容,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降低。然而,当前多数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4.缺乏风险评估量化指标
企业想通过实施内部审计,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控制,必须对风险评估的具体标准进行明确制定。当前,我国多数企业普遍面临多样化的风险,但缺乏风险评估量化指标。多数企业缺乏对风险评估量化指标进行构建的意识,在制定风险评估量化指标的过程中缺乏科学依据。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各项工作缺乏科学指导,会对审计工作质量造成不良影响,难以取得良好的审计效果。
5.缺乏良好的信息数据库
企业在实际运营中,需基于良好的信息数据库,才能正确评价各类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风险信息数据的长期收集和系统整理,并构建完善的信息数据库。然而,多数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缺乏对信息收集的高度重视,未能构建良好的信息数据库。部分企业虽然对信息数据库进行了设置,但缺乏对风险信息数据库的科学管理,且数据缺乏及时更新,难以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三、强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的策略
1.增强风险意识
企业要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深刻认识到经营管理过程中潜在的各类风险,并针对风险预防构建有效机制。同时,企业要明确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风险管控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另外,企业要强化风险审计的氛围,对内部审计环境进行良好创设,有效增强自身承受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2.构建系统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
企业要构建系统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并实时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风险管控各项机制进行科学调整和有效完善。完成对风险管控机制的构建后,要对风险应对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并及时发现和有效改正存在于风险管控中的问题。同时,企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明确内部审计的详细计划和具体程序,并明确风险审计涉及的各类方法。另外,企业要构建系统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对风险管控执行的实际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对相关人员的失职行为进行惩罚,确保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和严格执行,促进各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并从整体上促进企业业绩实现大幅度提升[4]。
3.构建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要构建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要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科学设计、有效评价、合理运行和适当改进,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强化,加强管理人员肩负的内部控制责任。同时,要对企业潜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实时关注。另外,要对内部控制各项工作实施有效监督和科学评价。
4.构建风险评估量化指标
企业要对风险评估量化指标进行科学构建,根据大小、程度对风险进行量化,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计划,并有重点地实施风险防范的各项工作。企业要对风险导向审计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并对企业存在的风险类型进行科学分析,深入探究风险原因,并明确风险隐患,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抵御。企业对相关指标进行设置时,审计人员要深入研究风险类型、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风险漏报概率以及错报概率,并详细核实分析结果,从根本上实现有效的风险评估[5]。
5.构建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
企业要对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据此构建良好的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在内部审计实践中,加强对各类现代财务方法,诸如电子化账簿、凭证以及报表的推广应用,通过会计电算化有效采集风险信息[6]。另外,审计部门要收集相关审计资料以及信息数据,借助计算机对之进行系统整理,确保信息数据库实现及时的数据更新,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信息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主要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以及后续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良好的风险意识、缺乏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风险评估量化指标、缺乏良好的信息数据库。对此,要通过增强风险意识、构建系统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构建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构建风险评估量化指标、构建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等策略强化企业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周雯雯,初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8):109-110.
[2]赵建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4):105-105.
[3]张新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9):27-29.
[4]陈先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分析[J].财会学习,2017(3):136-136.
[5]刘江燕.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分析[J].审计与理财,2016(4):15-16.
关键词:煤化工企业;财务管控;突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我国的国民生产水平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煤化工企业也获得了迅速地崛起和发展。面对改革不断深化的全新形势,针对煤化工企业的财务管控工作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致力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管控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煤化工企业的社会竞争力,促进煤化工企业在全新的发展形式下保持蓬勃的发展势头。
一、新形势下煤化工企业财务管控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笔者结合相关资料以及在煤炭化工企业数十年的从业经历进行分析,在当前改革逐步深入、国民经济水平逐步提高的全新形势下,煤化工企业的财务管控工作主要存在财务风险意识、成本控制工作、全面预算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企业财会人员财务管理风险意识亟待提高
煤化工企业财会人员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亟待提高,这是限制煤化工企业财务管控工作取得突出进展的重要原因。由于企业财会人员不具备足够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导致企业的财务管控工作长期处于一种危险状态,也加大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风险。长此以往,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的缺乏必将带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局面,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管理效率的提高。
2.煤化工企业成本控制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物价水平不断上升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煤化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也呈现出许多与社会发展形式相悖的特点。一方面,不少煤化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存在偏差,导致企业资金的调配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对整个生产流程的需要进行满足。另一方面,企业并没有科学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也不能准确调控和限制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企业的效益带来不利影响。
3.企业欠缺较为全面的预算管理意识及手段
在企业的预算管理方面,不少煤化工企业都将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两者相混淆,企业对财务和资金预算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使得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资金过量或者紧张的现象,不能有效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进行控制和管理,也不利于企业的均衡全面发展。欠缺全面预算管理意识和手段,使得煤化工企业过分重视短期效益,不能够以战略性的长远目光看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企业财务管控环节核算失真现象时有发生
作为财务管控的关键环节,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有效性能否提高的重要因素。就当前的煤化工企业而言,其并没有及时改进和更新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程序,而且企业对财务核算机制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建设也不慎重视,此外,大多数的煤化工企业并没有独立的会计核算部门,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和态度也不能够满足要求。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当前的煤化工企业财务管控环节经常会出现会计核算失真的现象,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制约作用。
二、加强煤化工企业财务管控工作的策略分析
针对以上全新形势下煤化工企业存在于财务管控工作方面的各个问题,笔者对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煤化工企业财务管控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势,从源头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几点策略,具体如下:
1.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意识,防范财政危机
在对外开放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不少煤化工企业并没有随着全新的发展机遇迎头而上,却有不少走向破产结局,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领导者和财会人员的财务风险管控意识缺乏,不能够有效防范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危机,从而导致了企业的衰落。针对此,煤化工企业应该不断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风险管控意识,要尽早预知和防范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政危机。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意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对市场动态和行业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利于企业及时分析判断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变化形式,有效预防企业财政巨变的出现,也能够科学准确地指引企业的财务管控工作,使企业的财务管控工作能够随着市场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这样在较大的市场巨变和金融风暴来临时,企业就不会产生慌乱的局面,能够保证企业平稳健康地度过经济危机,增强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除此之外,不仅仅要加强企业领导者和财会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企业还应该将财务风险管控的观念和意识在各个部门进行推广,使各部门同时加强风险防范观念,有利于在企业整体范围内形成完整有效的风险防范与处理系统,保障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长久平稳发展。
2.完善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体系,加强成本管控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控工作,企业应该从完善其成本控制工作体系方面着手。完善成本控制工作体系,首先就要求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的相关内容使产品成本的评估和预测更加准确合理,例如煤化工企业可以通过细化化工产品搬运台班费用和不同产品整理费等方式做好产品成本的预测和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企业能够进一步综合分析各生产资料的成本状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管控策略,提升企业的效益和利润。其次,在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体系的完善方面,企业还应该对工作机制的建设形式加以规范,对各工作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加强各部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工作,确保企业各生产环节都能够通过合理成本创造高额回报,为企业创造显著的利润,有效提升煤化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强化企业全面预算工作机制,降低经营风险
结合上文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当前不少煤化工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机制建设都不甚完善,没有办法对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进行科学地预算和判断,因而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作用。对此,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其自身会计核算工作机制,改进预算管理方法,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煤化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对其他公司或者企业的正确全面的预算管理机制进行吸收和借鉴,要正确辨析成本控制工作与预算管理工作两者的不同和联系,进而注重于预算管理方式的改进和发展,促进企业整体的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其二,针对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工作,煤化工企业也应该加强重视程度,要致力于时效性、操作性与科学性俱佳的预算管理方案的制定。同时,在企业的内部管理方面,其应该将责任由上到下分配到个人,使得预算目标的实现各环节都有具体的管理人员来保障和监督,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性。此外,企业还应该建立预算管理分析和改进机构,完善相关配套机制的建设,定期对企业的预算执行程度和执行效果进行分析和改进,同时通过预算评估机制等配套机制及时发现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病,以此促进煤化工企业财务管控工作的更好开展,使得企业的战略目标得以更好实现。
4.加强企业运营会计核算工作,避免核算失真
由于当前煤化工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种类日益复杂,与其相对应的会计核算系统也就越来越复杂,为了能够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避免企业会计核算失真现象的出现,煤化工企业应该逐步摆脱传统的单一定性管理的方式,而应朝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管理的方向发展。其最终的会计核算管理方式应该是以定性分析作为辅助,将定量核算作为基本的管理模式,要对企业的存货、成本等各生产要素综合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为其财务管控工作提高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帮助企业科学高效地进行资金的调配和使用,实现煤化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此外,企业还要加强会计核算监督机制建设,定期检查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增进其财务数据的合理性和数据分析结果的科学性,这样有利于尽可能降低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避免核算失真,提高财务管控部门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经营行为更加科学合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新形势下煤化工企业的财务管控工作所具有的一系列问题,企业应从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强化预算工作机制、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等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防范企业的财务危机,促进企业的成本管控工作,降低企业的日常经营风险,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全新的经济形势下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依旧保持蓬勃的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苟光亮.试论煤化工企业财务管控的难点问题及解决对策[J]. 财经界(学术版),2013(23).
[2]窦颖.煤炭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以YK集团为例[D].山东大学,2012(03).
[3]闫志明.煤化工企业财务难点及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8).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风险识别
1、前言
建筑项目工程施工建设周期较长,规模大,需要应用复杂的工艺技术,且参与单位较多,因此在项目造价管理阶段中会包含一定变更现象以及较多风险影响因素,倘若无法科学识别,有效防控,便会令建筑工程面临风险因素并蒙受经济损失,影响原定目标的科学实现。为此,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阶段中,应有效识别造价风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方能遵循工期安排,创建出质量优秀、成本投入合理,安全优质的建筑项目工程。
2、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过程中包含的风险因素众多,其中工程总量以及价格的风险囊括在总价合同之中,统一由承包方进行承担,为此总价合同为承包方面临风险的主体合同计价模式。单价合同内,基于工程结算阶段中依据承包方按照完成合格的工程总量进行计算,为此工程量的波动变更风险将是业主方的主体承担内容,价格风险则由承包方承担。也就是说承包方与业主一同进行风险因素的分担,因此当前国际工程项目中会利用单价计价合同进行管理。业主则会引入具备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与顾问一同拟定合同,确保工程合同内容的全面优质,这一现象表明,较多对承包方不利的赔偿事项责任、相关规范条件以及业主反索赔风险将显著提升。加之,合同谈判包含的他类承包方相应权力会被业主有所管控,进而提升了合同风险因素。工程承包方则往往同业主签署没有法律效力的相关协定,没有形成对合同规范签订的有效准备。合同内容之中相关条款欠缺完整性,同样也令业主的相关权利无从保障,还会令承包方蒙受不良损失。
承包方需依据各异的计价方式明确投标报价阶段中应用风险费率。一般来讲,传统定额报价需要施工单位担负报价以及工程总量计算的相关风险,而利用清单计价模式,则进行工程量的总体计算风险会由业主方承担。倘若在结算阶段中,现实完工工程量较工程量清单内的总量产生偏差,则需依据投标文件与相关施工合同内容进行有效的处理。即倘若施工方没有依据图纸相关要求进行施工,进而引发实际的施工工程量同清单内容不相符,那么将以清单明确工程量作为既定标准,对于存在差异的超出范畴则不应予以认可。而由于招标阶段中建设方出具工程量清单内容存在误差,而引发了实际工程建设量同清单内容不相符,则应依据图纸进行明确计算,对施工方依据图纸完成的总体工程量则应给予明确认可。
3、完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风险识别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阶段中,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有效的识别风险方式,然而对工程项目造价总体风险的识别,却欠缺全面细致的论述与科学的实践。由此可见,当前造价管理对风险的管控相对薄弱,管理人员没能全面及时的提前明确识别工程管理与造价控制过程中包含的风险因素,进而令风险管理不良失控,还会造成工程成本造价的不良超支。导致该现象的成因在于对工程造价各类风险因素的识别自身存在一定的困难性,同时风险识别的具体方式还需进一步完善,为此创建科学有效的识别方式与管控体系尤为重要。
3.1创建风险信息管控体系,做好有效的跟踪汇总与处理
为做好工程造价控制风险因素的有效识别,应依据建筑项目工程根本需求创建优质的风险控制信息体系。该系统功能在于快速汇总、处理以及储存建筑工程相关的各类具体活动与实践过程阶段的丰富风险信息,进而便于为风险识别管控、研究分析提供优质服务。利用创建的管控信息体系,可做好建筑工程整体过程的价值化信息跟踪,明确建筑项目活动各个发展阶段,应用工程客观环境与现实条件的不断变更,进行有效的信息处置收集,形成同建筑项目相关联的风险信息。该过程是持续的信息处理及汇总收集,同时也是风险识别实践活动中提供价值化动态信息的具体步骤。该过程是持续的信息处理以及汇总收集的任务,同时也是风险识别实践活动之中提供价值化动态资讯信息的具体步骤。相关人员应丰富管控经验,针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风险展开系统全面的评判分析,优化具体实践方式,应用有效的分析风险模型以及仿真模拟技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风险类别丰富多样,为此应做好风险种类属性的明确认定,并对各个引发风险因素的产生概率做好全面研究,明确其具体大小水平与实际分布。该阶段需有效应用当前掌握信息、相关工程项目历史资料以及现实经验进行评判。倘若引发风险事件的因素呈现多层面,则应做好主体因素的研究评判,采用多变量的探究探寻引发风险的根本成因。
明确风险主体因素后应对其后果进行全面研究,掌握形成后果的具体严重性,并应将风险有可能引发的后果做有效转化,令其形成可引发具体数量的造价损失。建筑工程风险引发通常并非单纯而行,是并行引发的,因此应通过后果价值量衡量,明确处理的先后次序。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已经识别的风险因素具体发展过程应实施有效的跟踪研究,并作出风险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明确风险事件将在什么时间引发,寻找其具体的成因,变化的标志,进而制定科学有效的管控风险策略。对建筑工程每实施一次风险因素识别,均应在最终出具相应的报告,内容包含工程当前风险因素清单。同时应明确风险事项的类别、具体成因、相关说明、风险实际后果与价值量,进而为后续的风险管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3.2明晰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风险的具体分布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风险的具体分布包括理论以及简化分布,前者为造价风险引发的理论概论分布状况。借助理论分析、推导以及风险事件的仿真与模拟方式便可明确。针对不同造价风险、事件种类引发的概率分布状况存在差异性。一些服从正态分布特征,而一些则遵循T形或S分布原则。一般来讲多类建筑活动数值均呈现连续分布模式。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选择明确清晰的风险概率分布应秉承科学的实践原则,即首先应列出当前掌握的相关于变量的状况与其所处具体环境,而后应明确机会类型分布概率。再者应选择可映射研究变量具体特征状况的该类分布。工程造价控制阶段中风险因素的简化分布则是指,基于不同工程实践活动,会呈现出各异的造价风险比率,因此,倘若逐个将各项实践活动具体分布均找出,应用该类分布计算明确具体活动事项有可能形成的风险造价,是不可行的。为此人们研究创设了借助简化分布明确造价风险的手段,例如可利用三角分布,识别风险因素,制定科学预防控制策略,进而提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4、建筑工程造价有效控制风险策略
针对建筑工程造价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后,应制定科学的防范策略,掌握良好的处理方式,进行风险的控制与转移。
4.1 明确相关法律规定,强化全过程造价管理
为有效规范工程参与建设单位实践行为,我国出台了较多法律规范标准、规章体制,而该类法律制度同时也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依据。建筑工程当事人应依据法律规范行事,进而有效避免由于不良违规受到法律惩处,还可保护自身享有合法权益、免受利益的不良侵害。可将法律作为有效的保护利器,做好项目风险的科学管控。对市场各类动态信息应全面掌控,汲取汇总多样化资讯,还应对市场环境进行合理良好的预测与研究,进而为工程建设规模、施工进度以及相关标准、管理定位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建筑工程发包方应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在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中做到事前控制,主动控制,明确控制的目标。承包方应依据招标文件、承包合同的实质性条款,科学捕捉市场竞争的趋向态势,了解劳动力以及各类设施设备的市场价格波动,进而有效依据法律规范形成有效的投标价格,并做好过程中成本管理。。
4.2 重视前期及设计阶段目标管理,做好事前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持续周期较长,且投资经费庞大,需要实施多次的计价管理,为此其造价管控目标的明确应伴随施工建设过程持续深入且分阶段实施。前期的有效决策以及设计则成为建筑工程控制造价的核心关键。项目投资制定决策后,则管控造价的重要环节就在于做好科学设计。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经费涵盖一次完成的项目造价以及交付应用后的费用,还包括工程使用期到期后投入的拆除以及报废的经费。为此首先在设计环节中应明确设计目标造价,做到事前控制。控制过程中应注重做好设计规划方案的审核,倘若施工方案超过投资具体额度,应实施必要的全面整改。
4.3 完善招投标管理,实施有效的风险分离
就建筑工程发包方来讲,应科学编制合理严明的招标资料以及合同条件,进而可对承包方创建有效的约束指导标准。就工程项目承包应由技术、法规法律以及商务视角明确严格合理的定性以及定量标准,做好投资资格的有效审核,优选资质水平较高、信誉好的承包方一同投标。建筑工程投标书则应实施有效评定。建筑工程承包方应深入钻研、科学分析招标资料文件,制定投标策略,降低合同内容签订的后续风险。招投标管理应确保公平合理性,有效保护投标与招标方的相应合法权益,明确项目工程法人履行责任的现实状况,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规范管控,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确保建筑项目工程的规范、顺畅施工建设。
风险分离为令各个风险单位实现有效的分隔,预防风险因素引起连锁反应,并令各方受到不良牵连。该类处理方式可将风险因素控制在一定范畴之中,进而降低不良损失。针对建筑工程进行造价风险分离的有效方式,例如为降低由于汇率价格波动引发的汇本风险,项目承包方可将采购区域扩大,在不同国家进行设备的购买,支付多种类货币。还可令庞大的建筑工程有效划分为若干标段,并分配发包至若干承包方,而非令整体工程全部发包至一个承包方。这样一来便可有效预防承包方无法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而引发的整体建筑工程建设不佳、疏漏错误、提升造价投入的风险。招投标时将造价风险因素在建筑工程参与方之中作出合理有效的分配,令各个当事人均能够担负相应的风险责任,方能激发各方积极性以及创新意识,进而令建筑工程整体造价风险实现有效的管控,最终合理实现效益目标。
4.4 加强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并采取有效策略
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材料价格、工程量、地质条件以及气候。物价的变化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气候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也是有规律的,工程量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工程变更来体现的。工程变更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的变化数量。所以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工程变更。因为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的形成阶段,而施工阶段是工程造价的实现阶段。合理控制施工中的工程变更,造价就不会超出施工图预算的范围。
施工环节进行成本造价管控,主要是加强投资跟踪管理,合理控制施工中的工程变更和索赔事项的发生。材料费占工程总造价的60%~70%,材料费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内容,应做好事前控制,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否则极易造成总体投资失控现象发生;工程建设的质量、工期及价格都是通过合同约定来实现的,有效的合同管理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方法,科学合理的确定合同工期、价格是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有效的合同管理就是要严格执行合同约定和提高索赔管理水平;竣工结算是施工阶段造价的决定性文件,也是该阶段造价控制的最后一环,加强竣工结算的审核的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关键,也是科学合理评价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依据。
5、结语
总之,准确识别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风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极为重要,我们只有通过价值化资料的汇总收集、跟踪分析、全面捕捉识别风险因素,作出风险分布的科学分析,方能强化预防管理,有效应对造价风险,降低不良影响,分散风险的集中影响,规范建筑工程建设,令其在合理公平的招投标管理中、信息化体系管理下科学推进,完成工期目标,提升施工建设质量,节约成本投入,并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信息化审计;对策分析
一、引言
在当前新的发展时期,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对于自身的工作进行更加有效的优化和调整,在应对各类风险因素的同时,引入科学的工作策略和思路,积极探索和构建符合当前时展需求的新举措,保障会计审计的工作质量。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合理地应用信息化审计,进一步促进会计审计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分析
会计审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由于具体业务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从实际会计审计业务的角度来说,现阶段会计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了预算风险、成本风险、分配风险、投资风险、融资风险等多方面风险。针对这些风险,我们应该从更加科学的角度探析这些风险的形成原因,同时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更好的处理和解决。从外部角度来说,在当前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活动的开展需求。部分单位在具体工作中,不重视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导致了会计审计信息的更新不及时,使得审计管理工作缺乏良好的控制能力,也是发生风险的重要因素。面对环境变化,如果会计审计缺乏足够的应对和适应能力,就很有可能产生和出现很多风险问题。从内部的角度来说,如果相关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落实不够规范,对于费用核算、预算管理等工作的开展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并且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样也会导致诸多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会计审计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考
第一,完善会计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会计审计风险风险的控制能力,我们应该结合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需求,对当前的风险防范禁止进行相应的构建。通过分析会计审计工作流程,对具体业务中的相关风险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这样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在展开自身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对于其中的风险点进行更好的发现,同时及时识别现有财务信息数据中存在的异常问题,并且依据相关的流程制度进行解决。在制度当中明确风险,科学的进行风险评估,这样可以更好的确保风险的有效防范。第二,明确风险管控目标。对会计审计风险管控工作来说,为了保障风险管控工作的有效落实,我们也应该在前期,对于风险管控目标进行细化和明确。通过结合分析会计审计的具体需求和特点,我们应该对于风险管控目标进行合理的分解,并且提升整体风险管控目标的可行性。在具体风险管控目标的调整上,也应该结合风险管控工作的开展流程来进行相应的细化。风险管控目标的制定本身必须要考虑其具体的可行性,同时围绕具体业务特点,对于风险管控计划进行更好的融合,确保整体风险管控工作的开展,具备一个良好的执行空间环境和依据,同时也为考核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标准。另外,在具体会计审计风险管控目标制定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引入科学合理的主动意识,让风险管控工作具备更强的主动性,实现对各类业务风险的有效规避。第三,做好人员管理。强化对会计审计风险的管控力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明确相应的责任制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会计审计风险的防控成效。在具体工作中,全面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他们的风险防控意识。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来说,其是具有较强专业性。会计审计工作流程复杂,并且其具体工作流程中也涉及了大量的资金,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和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提升人员管理能力,并在具体工作中,积极培养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会计审计业务技能,提供组织培训学习,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在重视风险防范的基础上,从主观上形成正确观念,提升其工作责任感。第四,做好会计审计工作的监督控制。在具体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积极有效的推进好会计审计监督控制工作的开展,而监督控制这是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的一项核心内容。通过将监督控制作为基本目标,配合查找、评估以及梳理等方式,对于现阶段会计审计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控制,同时通过推进和构建一系列可行科学的制度流程以及方法,更好的对于会计审计业务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构建一套更加完善科学的会计审计体系。会计审计部门在对于资金使用的过程也应该做好把关工作,通过对于监督控制体系进行规范,让相关业务活动具备更强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确保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效能,有效提升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对于各类违规行为进行严格遏制,为会计审计部门自身更好的对于职能的发挥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四、信息化审计应用思路
第一,思想上重视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在信息化审计工作开展中,我们应该明确信息化审计的开展需求,同时对思想观念积极转变,让会计审计人员具备更强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地满足新时期会计审计工作中信息化审计工作开展的相关需求,让员工保持更加强大的业务信息化管理意识。从思想意识上意识到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性,并围绕具体信息化审计工作特点,对信息化审计的工作思路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不断地满足当前新时期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需求。与此同时,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有效配合与支持。在具体工作中,如果思想上重视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这样也可以促进内部多部门之间的协作水平的提升。通过将信息化审计工作作为重要战略工作来进行推进,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改进,确保信息化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对于会计审计工作的带动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第二,制度上支持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在信息化审计应用中,我们应该对相关的工作的开展制度进行完善。在相关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围绕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特点,对相关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落实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结合具体审计工作的特征,细化相关管理制度。结合当前会计审计风险管控的需求,相关信息化制度的流程的制定和技术的引进上,也应该考虑相关工作的开展需求。例如,对于审批流程来说,其中就可以从信息化系统平台当中,构建一套完整的单向审批流程,在特定阶段审批出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回溯。整个过程只需要通过信息化系统就可以完成,这样可以大幅度提升操作的规范性和审批工作的开展效率,同时也能够规避一些人为操作方面的问题和漏洞。通过信息化的应用,可以实现对会计审计工作进行更好地规范和优化调整,对以往人工操作方式中存在的不统一以及不规范问题进行消除。在相关管理制度的调整改进上,也要对相关制度进行合理的调整,保障信息安全,推进具体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落实。结合会计审计工作实际情况,我们也应该对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为后续会计审计工作的执行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并且明确相关的工作标准,让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更加量化、科学。
五、结束语
在当前新的发展时期下,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中,如何做好风险因素的有效规避和控制这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了会计审计风险的因素和相关的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路,并结合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需求展开了相应的分析,以期更好地为当前会计审计工作开展水平的提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晓初.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7,(23):142-143.
[2]李富凯,邬幸霖.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45):51.
[3]景丽.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4,(19):105,107.
关键词:电力营销;风险评估;电费风险管控;风险控制
一、电力营销概述
电力营销的基础是为用户提供稳定优质的电力,供电企业要想获得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成功实现电费的回笼,进而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拖欠电费的现象非常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种由于拖欠电费给供电企业所造成的电费风险日益增大。就供电企业而言,虽然近几年日益重视电费风险的控制,但是总体上还没有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就电力企业外部环境来说,虽然我国企业诚信意识普遍提高,然而很多企业将拖欠电费作为其营销的一种有效策略,不诚信的行为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高能耗的企业。本研究以电力营销为切入点,探讨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控,从一定方面来说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分析
1.风险分析方法
总的来说,供电企业电费风险较为单一,然而其风险源比较多。电费损失的多少直接决定着电费风险对供电企业的风险,但同样的电费损失出现在不同的用户上,其影响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所以在评估电费风险时,要针对电力营销全过程与整个客户群,而不是将重点放在一个用户所形成的电费风险。一般来说,风险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图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ism模型分析法以及情景分析法等。
2.构成电费风险的要素
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要素一般来说,主要由业扩管理风险要素、电费安全风险要素、现场服务风险要素以及自动化系统风险要素等构成。
业扩管理风险包括用电项目审核、业扩资料管理以及供用电合同签订等风险。对供电企业而言,有责任审核申请用电的项目,对一些手续不合法或者主管部门明令限制的用电项目,供电企业要果断拒绝其申请。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假如供电企业没有对用户的用电资质进行严格的把关,将会造成无形的电费风险。另外用户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必须与其申请主体要一致,避免将来出现不必要的电费纠纷。业扩资料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由于管理用户业扩资料不当,所形成的签订供用电合同、现场勘察及装表接等资料的不完善,假如供电企业与用户发生纠纷,供电企业将会由于原始资料不足而发生电费结算错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供用电合同签订风险主要是指供电企业与用户没有签订供用电合同,或者虽然签订供用电合同,但是没有详细的附件,供电企业与用户发生纠纷后所导致的诸如电费回收困难等风险。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供电企业要拒绝与非法企业签订供用电合同,尽可能地将合同中的条款进行具体化,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责任,避免纠纷发生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电费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抄表风险、核算风险、收费风险、欠费风险以及专业管理风险等。抄表风险主要是指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在抄表过程中所出现的差错或者系统在倒入数据时所发生的差错,用户以实际用电量和抄表电量不一致为由而拒绝缴纳电费所带来的风险。核算风险是指供电企业没有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及时调整电价,计算的规则与国家相关规定有出入,用户以电费计算有误为理由而拒绝缴纳电费所带来的风险。收费风险是指供电企业由于没有依据法定的程序及时通知缴费或者催收,电费不能及时收回所带来的风险。欠费风险是指由于用电企业由于不可抗因素所导致的破产、重组及关闭,形成支付电费的能力下降,而导致电费欠收,或者因有些企业缴费意识薄弱,故意拖欠电费而造成电费未能及时足额收取所带来的风险。专业管理风险是指供电企业人员在电费计算、坏账处理、电费退补及违约金收取等方面,利用职务之便私自牟利所带来的风险。
现场服务风险主要包括人员管理、装置装拆、装置试验检验及故障处置等风险。自动化系统风险包括系统故障、网络安全、应用程序、应用数据以及运行管理等风险。如今电力企业营销工作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与网络化,自动化系统所带来的风险相比传统风险更需要引起供电企业的重视,如果未能及时加强对这一风险的管控,业务数据被纂改或者被删除将会给供电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控制
1.电费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与风险控制手段
电费风险管理活动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就是风险控制,风险管理者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将电费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首先要努力降低电费风险事故所发生的可能性;其次要努力降低电费风险事故所产生的损失;最后在不能够降低电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条件下,要制定风险转移策略。一般来说,风险控制策略主要包括风险避免、风险转移以及损失控制等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电费风险控制的手段已经呈现多样化。比如电费超比风险采用应用远程抄表系统及集中抄表系统等风险避免策略,采用加强抄表人员业务技能培训、考核及轮换抄表区域等损失控制策略;电费抄表风险控制采用成立抄表公司、分包抄表业务等风险转移策略;自动化风险控制采用应用性能较好的软硬件设备、建立容灾系统等风险避免策略,采用完善人员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等损失控制策略。
2.构建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在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中,首要的问题是谁来管理风险,在这一体系中人是能动性的因素,在特定的情境下,人的判断与行为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保证所收集到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进而成为风险管理者决策的依据。最后电力营全过程电费风险管控离不开一定的技术与业务运作,怎样将这些先进的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和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总的来说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涵盖到员工、技术、业务运作及准确的数据等要素。
(1)构建风险控制组织架构与制定内部风险控制措施。为了最大限度管控电费风险,供电企业应当构建风险防线,将相关职能部门与业务单位作为首要防线,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第二道防线,将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供电企业的总经理作为高层管理者应当制定风险政策,组建一个能够有效应对电费风险的管理体系,业务管理层应当负责控制每一笔业务的风险,此外在这一管理体系中,注重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一般来说,电费风险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电费内控批准制度与内控报告制度、建立电费内控责任制度与内控审计检查制度、建立电费内控考核评价制度与电费欠费风险预警制度以及建立电费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与电费内控岗位授权制度等。
(2)准确收集风险管理原始数据与建立电费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控需要不断地收集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原始信息,且将这一原始信息的收集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建立风险信息报表制度是一个管理电费风险原始数据收集的有力的手段,准确收集且强化原始风险数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电费风险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没有历史数据的支撑,难以制定风险管理目标与改进措施,没有历史数据的支撑,难以做到对人员与运营资金有的放矢,以及没有历史数据支撑难以找到风险源与其相互关系等问题。电费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应当覆盖内部控制系统与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能够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定量与计量分析,进而实现信息在各业务单位、各职业部门之间的共享,满足风险管理的综合要求。
(3)电费风险控制的评价。建立电费风险控制评价报告制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风险管控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电费风险控制评价报告应当包括风险控制目标、风险控制目标完成情况与分析以及风险因素变化趋势及风险控制改进措施等。电费风险控制评价结果的有效程度一般取决于风险识别的全面性与风险的量化、风险控制目标的科学性与风险历史数据的完善程度以及风险信息点和风险目标的关联程度等。
四、结论
总之,业扩管理风险要素、电费安全风险要素、现场服务风险要素以及自动化系统风险要素等构成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要素。风险避免、风险转移以及损失控制是电费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在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中,人应当是第一位的,其次要发挥技术、业务运作及准确的数据等要素的配合协作,建立电费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电费风险控制措施与控制评价,能够最大限度有效防范电费风险,实现电力营销全过程风险管控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终实现电费及时全额回笼,实现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宗虎.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j].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0.
[2]舒旭辉.电费风险管理重在事前防范[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5).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安全管理;应对策略
对于电力工业来说,它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工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由于电力工程项目自身建设周期长、工程计划变更、系统运行稳定性等都经常面临着风险,这对电力正常供应来说极为不利,并且还有可能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部分隐患。如果这些风险不加排查的话就将会造成很多难以预料的危害,所以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十分重要。
1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然而当前在项目安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对其电力行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需要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针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各种风险加以及时排查,并作出应对,这样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为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实质其实就是及时的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加以防范,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究其风险主要包含环境、经济、技术、管理、社会五个方面,只有做到了综合化考量,并逐步完善了相关机制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查、科学有效,这对于电力行业的安全管控来说至关重要,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2提升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
2.1环境风险管控
第一,力求争取与电力工程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政策、服务、管控等多个层面对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加以预防。例如,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确保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还可以利用专业人士对电力工程的发展发现加以指导等,从而保障为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第二,逐步建立完备的电力工程项目法律条文。一方面,力求政府部门的扶持,加大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在加大电力安全风险宣传力度的同时,尊重当地习俗,制定科学合理的材料采购及输送计划等。第三,及时完成好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建立应急预警机制,同时还应该建立灾害评估、灾害赔偿等机制,使有关于电力工程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
2.2经济风险管控
第一,强化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对于电力工程项目而言大多利用造价成本预算制度,所以针对成本进行管理时,需要具体分析问题及其成因,就其具体措施而言,概括来说可以从明确机构职能、建立科学的信息反馈机制两个方面加以重视。第二,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力工程项目资金筹备机构以及核算机构。为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电力部门的顺利运转,必须及时的建立资金筹备机构和核算机构,这样可以使得电力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一定的预算,并在开展之后能够及时核查,防止资金的肆意浪费。第三,科学规避电力项目的造价成本风险。对于力项目的造价成本风险而言它是无法彻底避免的,只能尽可能地采取措施将其风险降到最低,例如,必须及时地做好市场调研,建立好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综合考量成本变动的成因,从而制定合理的规避举措降低风险。
2.3技术风险管控
对于技术风险管控来说,涉及面非常广泛,很难面面俱到,概括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四点:第一,提升电力工程设计的技术水准,使得设计质量可以得到质的提升。第二,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因为能力才是完成一切项目的根本保障。第三,实时创新电力工程的技术实施方案。任何一个项目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及时的加以调整,同时对于一些传统的设计理念也要能够及时地转变,做到与时俱进。第四,优化整合技术方法,针对电力安全管理做好项目建设的规划、实时、保障以及管控工作,使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
2.4管理风险管控
第一,强化电力工程项目的组织机构组建管控和项目队伍的建设工作。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的科学组织和顺利开展来说,拥有一个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优质的工作团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严密的组织机构可以保障各项活动之间的高效链接,使其做到互相依赖、互相约束的目的,而优质化的工作团队可以切实提升工作效率。第二,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对于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员工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工作,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内部人员更迭有条不紊的进行。第三,合同风险管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合同既是正式的法律条文,可以对各项活动的开展加以指导,又是避免纠纷的主要依据,必须加以重视。
2.5社会风险管控
第一,强化项目建设与社会各个层面的有效沟通。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这一大家庭的保护,所涉及的部门也种类繁多,只有进行了及时的交流,才能保障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二,重视风险的过程防范。每一种风险的发生都是有迹可循的,它的存在也都有一定的周期性,只有切实强化过程防范,才有可能将风险消灭于无形。第三,强调招投标风险。在进行招投标之前,一定要进行及时的市场调研,综合考量各种问题,采取合理的策略,进而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结论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行业发展也逐步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在生活或者工业生产当中,人们对于电力供应已经产生了很大的依赖。就电力行业发展的问题而言,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严重,如果不能加以解决,就会给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甚至还有可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应加强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兰春,王涛.关于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探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48-49,66.
[2]曾德祥.电力工程自动化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办法[J].通讯世界,2014(13):119-120.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对策
一、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程序和策略
1.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程序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过程必须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风险的识别;(2)风险的衡量;(3)风险的控制与处理;(4)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与预警。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主要是为了控制与处理风险,减少和避免损失,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目标的指引下,探索出各种识别风险类型、估计风险的大小的方法和工具,然后采用各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进控制、规避以及转嫁风险,实施风险管理,最后进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此外,企业应该建立起一套合理、完整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预警管理体系,把握风险的动态,以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
2.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策略
(1)风险规避策略。风险规避就是将可能产生的风险扼杀于无形之中。以避免造成损失。例如某位员工存在一定的风险,可以进行辞遇人力资源招聘的时候进行合理筛选,不录用可能会有风险的应聘者,这些风险也就不会产生,这也是面对风险最有效、成本最小的处理方式。但是由于人力资源风险产生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无法完全去避免所有风险。(2)风险控制策略。风险保控制就是尽可能控制风险发展趋势,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例如企业通过采取合理安排车间布局、进行职工安全教育等风险保护策略,就可以减少员工发生工伤事故的可能性。科学合理地采取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就会减少人力资源非正常流失的可能性等等。(3)风险减轻策略。风险减轻策略是指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例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关键部门的关键人才,企业管理层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应该逐步培养有潜力的人才,能力和忠诚度俱佳,能够随时接班。当出现关键人才流失的局面,接班人可以顶上来,能够减少损失。同时在签订工作合同时,可以规定员工在非工作时间不得参与与本企业竞争活动,人员流出后在若干时间内不得进入同行业企业等条款,也是企业用来减少风险损失的有效策略。(4)风险转移策略。风险转移是指事先以合约或者协议的形式将部分可能产生的人力资源风险转移给其它组织或个人。比如现在很多国有企业采取了人力资源外包策略,这样风险就不必自己承担。(5)保险策略。保险策略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策略。从风险管理角度讲,它是以一种合同形式来进行风险的转移,从社会角度讲,这不仅是风险转移而且是风险的减轻,这是保险中的科学性所确定的。企业可以结合风险和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状况来选择哪些风险参与保险。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对策
1.提高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意识
国有领导层应该正确、客观地对待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风险意识,并在企业中建立风险管理文化;成立专门的调研小组,对企业发展历史中的人力资源风险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摸清其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势;成立相关的领导班子,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塑造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监控,提高企业应变人力资源风险的综合能力。
2.健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机制
(1)建立一支高效的风险管理团队。由于人力资源风险的形成因素很多,涉及到各方各面,需要企业内各部门、各单位的合力完成。因此,一个蓬勃发展的企业应该有一支高效、快速的风险管理团队,而这个团队的组成主要有两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和各方面优秀的人才。企业平时的人才资源储备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面对风险时的表现。(2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对于风险来说,最好的处理方式是预先识别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遏制。但由于人力资源风险的必然存在性,制定一套合理的风险管理计划,未雨绸缪,是必须的。这样当风险来临时,便能够从容地采取有效地措施使损失降到最低。(3)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员工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由员工来完成,企业的发展也是由员工来推动。人力资源风险的一部分来源于员工。因此有必要定期开展风险管理讲座,专题报告,对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一方面向要强化风险意识,深刻认识风险的危害性,防微杜渐,从小事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要提高员工对风险的事先控制,事中处理,事后总结的能力。(4)建立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在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及时的监控风险的动向,关注其变化,采集有用的信息,分析和判断风险的状态,为企业的经营者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合理、及时的决策依据。(5)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人力资源风险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该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不断进行完善,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和考评工作。系统信息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企业内部信息包括:在职员工信息、在职管理人员信息、离职人员信息、员工工作动态跟踪信息、管理人员工作动态信息、人才储备信息等,能及时反映人力资源信息,进行风险预警。企业的外部信息包括:竞争对手人员的信息、行业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人才供应状况信息等。这样,企业可以准确了解竞争对手和同行业中的人力资源信息,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3.全面管控人力资源各模块的风险
(1)招聘风险管控。招聘风险主要来自工作分析、人员需求计划、员工测试和员工录用四个方面。应对招聘风险,首先应做好详细、明确的工作分析,包括工作空缺以及适合该项工作的人才类型等。这也是最后评价招聘工作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其次进行人员需求评估,除了生产和销售需求之外,还要考虑其他几个方面的因素:可能的雇员流动比率、雇员的质量与性质、与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或进入新市场有关的决定、导致生产率提高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变化、本部门能获得的经济资源。员工测试是对员工个人特质进行评测。(2)培训风险管控。培训风险主要来源于员工频繁的跳槽。跳槽频率不断升一方面,应选择对企业忠诚度较高的员工进行培训,避免在有跳槽想法的员工身上投入资金和精力。另一方面,不建议在试用期内培训员工,单次培训投入人力和无力也不宜太多。还有,为防止受训员工的流失,可以采用协议或者合约的形式进行约束,比如接受培训后一定期限不得跳槽,跳槽后腰给予公司一定的金额赔偿等,并保留相关凭证,以备不时之需。(3)绩效考核风险管控。工作绩效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评估工作实际要求、评价工作绩效、提供工作总结。因此,国有企业应选择正确的评价工具,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指定相关评价制度,始终以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绩效评价,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防范绩效考核风险。(4)离职风险管控。这是人力资源风险管控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在离职或者即将离职的员工中,很多存在着对公司的负面情绪,不满待遇、工作条件或者怨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部分对企业产生报复的心理,比如在即将离职工作工程中有意损害企业设施、散布不当言论,或离职后跳槽至同行业竞争对手,泄密企业有用信息等都会危害企业。这种情况下,对于即将离职的员工,可以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手段,以防止其对企业造成的破坏。而对于重要部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离职,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限制其违法、违纪的行为,签订离职相关限定条款。(5)激励风险管控。激励的最终目的在于留住优秀人才,并使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从策略上进,可以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正向激励以激励、褒扬等方式为主,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奖金、提成、带薪休假、期权等物质奖励,另一种是信任、表扬、提拔等精神奖励,而负向激励的目的在于使员工产生危机感,督促员工始终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习惯,主要形式有批评、罚款、降职、淘汰等。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在激励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在于合理和公正。合理是不进行无效的正向激励和过度的负向激励,公正则是激励尺度上要采用同一标准,同工同酬、同绩同赏、同错同罚,特别是薪酬待遇上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让员工能争取评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