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贯彻教育方针

贯彻教育方针

时间:2023-06-12 14:4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贯彻教育方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贯彻教育方针

第1篇

《教育法》提出的教育方针: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自己的感想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我们党历来关心青年学生、爱护青年学生,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间,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明确任务,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存在问题

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幼师素质普遍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是其他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的幼儿教育知识、技能与能力也相对不足,不会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活动,不能妥善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忽视正面教育。

随着幼儿园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幼儿园注重国语成绩,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走进幼儿教育的误区,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就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家长不重视幼儿教育的现象相当突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也存有偏差,未能积极配合幼儿班开展教育活动。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自己工作忙,事情多,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家长很少与老师交流和沟通,对小孩在幼儿园的情况全然不知或知之较少,不予关心。为数众多的家长文化程度较低,观念陈旧,认识不足,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和个别差异,不懂得早期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幼儿教育的内容,不懂得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三、解决方案

要有计划地发展教师素质,做好教师培训教育的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更多合格的好教师。培养幼儿骨干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区培和国培班,以解决各地对幼儿教育专业教师的急需和素质的不高。这是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根本。

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不仅要靠幼儿园,还要家庭、社会的参与。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幼儿的学习不仅需要知识方面的储备,还要身体动作、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准备。按照《幼儿园教育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律文件的相关规定。

第2篇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与其对抗的是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可想而知:一路坎坷、很不乐观。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關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

3.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的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四、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办学方向上,重视三率,忽视学生终生发展。三率指的是及格率、优秀率、提升率。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实际操作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

最后,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五、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小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加强教育改革,制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采取措施改善国民的教育观念,并有效调整对学生的考核和考察制度,要对学校进行大力监管,严抓假期补课等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法措施。而且,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再次,学校要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办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申明学校工作的任务及指导思想,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家长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第3篇

文章导读:弹指一挥间,我们共同告别了风云激荡的2011年。这一年来,在教育局的关注和鞭策下,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科研促教,力争同学们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学校元旦晚会领导讲话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弹指一挥间,我们共同告别了风云激荡的2011年。这一年来,在教育局的关注和鞭策下,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科研促教,力争同学们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这年是一个不断取得进步、硕果累累的丰收年。德育工作实现平安是福、教学研究稳步开展、文艺比赛实现一等奖0的突破、体育工作刚刚评为市先进等。所有这些,是因为我们有教育局等各届领导的厚爱与重识,我们有一个廉洁奉公、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有一支爱岗敬业、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有两千个尊师爱校、谦虚谨慎的同学。请允许我向全体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老师、同学们,新世纪的钟声回荡大地、新世纪的太阳冉冉升起。展望末来,东风更浩荡,春光更明媚。学校愿望与全体师生向着新世纪并肩同行,潮着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共度风雨、同沐阳光。在新的一年,进一步启动信息化工程,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去夺取更大胜利。

老师、同学们,为欢庆元旦,我们准备了这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同学们将用自已的舞步展示我们县一小的校园貌、师生情,同学们的歌声将走过大街小巷、飞越千山万水。此时此刻,学校盼望与大家一起迎着新千年的曙光,迈进新时代,在光辉灿烂的2012年越干越好!

谢谢大家!

第4篇

大家好!我叫xx,来自**小学。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竞聘演讲,并期望能在这次竞聘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人说,在学校的舞台上,校长是领跑者,校长跑得多快,老师们跟着就会跑多快;校长是船长,是掌舵的,你要指挥学校这艘航船乘风破浪远航,达到理想的彼岸。因此,要出一流的学校,必须先有一流的校长。一流的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要有强烈的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校长,应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教育,有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有了这颗心,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端正办学方向,不断增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有了这颗心,就能在逆境中经受住考验,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勇于探索,永远向前;有了这颗心,就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胸怀,襟怀坦白,任人唯贤,在学校工作中,克己奉公,无私奉献。

二、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

小学校长不仅要做“管理上的能手”,而且还要是“教学上的高手”。这样的校长,群众才会由衷地佩服你,也才能成为教学上的“领头羊”,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在学习上除上级主管部门正常的业务培训外,自己要经常地学习教学杂志上刊登的外地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并应坚持写业务学习笔记,规定在校内听课不少于20节,校长要带一门主课(语文或数学)。力求做到多带课,带好课。

三、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学校。校长负有组织和管理学校全盘工作的责任,有权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决策和运筹。好的决策,就是学校领导和群众集体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校长要精心设计工作项目和措施,从多种方案中找出最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案,写出计划,以便顺利实施。

四、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作为一名合格的校长,不论其年龄如何,理应是学生的师长,教师的益友。这就对校长在教育、教学、学校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育人,从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要求来讲,校长应是学生学习和敬仰的楷模。因此,校长在学校的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之中,乃至一言一行,都必须严于律己,注意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凡是要求学生和教师做到的,校长必须率先做到。小学生正处在长思想、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模仿性、可塑性很强,先进的榜样就是无声的力量。因此,校长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就是寓教于实际行动之中,这样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

五、作风要朴实,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具有优良朴实的作风是校长必备的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思想修养。校长应具有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民主,勤俭办学的作风。只有这样,也才能凝聚起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校长要为教师开辟参与管理,施展才干的舞台,要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听取他们的意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管理好学校。

六、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校长要有创新意识,敢于跳出旧模式,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改进管理方法和教法,努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经济时代,这就要求我们的校长,在其位谋其政,与时俱进,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不断学习,以身作则,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具有蜡烛精神,努力在自己职责范围内,为一方教育的发展和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须有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第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这并非易事,它需要管理者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辛劳,承受更多的压力、挫折和责任,能始终站在教育的前沿把握先机,以人为本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尖子人才的新思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x年的潜心探索,岁月使我经受了磨练,工作使我坚定了信念,我相继担任了班主任、学年组长、教研组长、校长助理等工作,多次带出省、市优秀班级,获得xx竞赛全国优秀辅导教师称号。——假如我有幸当任校长一职,我有信心担起这副担子,以育才的事业为重,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同志们齐心协力努力工作,不负学校的培养和厚望。并在工作中抓好四项工作。

1.抓教育思想的引导工作

作为校长应花大力气引导教师对党的教育方针从理论高度和具体实践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首先在各自的工作中处处以方针为指导,树立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既抓智育又抓德育;既抓智力因素,又抓非智力因素;既抓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又抓升学工作,一切工作都纳入贯彻方针、提高办学质量的轨道上来,牢固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的观念。

2.抓办学思想的落实工作

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以依法治校,民主办学,科学育人,按规律办事为指导思想。办学思想的确立,关系到学校发展的走向,关系到培养接班人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3.抓管理体系的制度建设

为了确保教育方针的贯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应建立团结、和谐、强有力的管理系统,从目前学校的实际出发,校长设一正两副为宜,下面建立四处一室较为合乎实际。每个处室是一个指挥系统,每个系统都有一名领导分管,独立地认真地搞好本职工作。

第5篇

立德树人大学生培养探究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007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央16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核心问题。

一、立德树人,更加明确“为谁培养人”

1、立德树人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培养人。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史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为此,我们必须把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而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则是这项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2、立德树人是为党和人民培养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伟大而光荣的任务,又是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党的领导和人民的支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也是当代青年根本利益所在。历史把青年命运和党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大学生,青年大学生成长离不开党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只有坚定不移跟党走,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始终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后继有人。

3、立德树人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人。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为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把国家、民族和党的需要同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内在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二、立德树人,更加明确“怎样培养人”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重视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报告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念,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阐释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丰富内涵,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一本质要求,不但对德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在实践层面就“如何培养人”做了更深刻的回答,并为新形势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

三、立德树人,更加明确大学生人才培养方向

1、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古人云,“百行德为首”,“德行之于人大矣”。要成才看,先成人。培养学生,要以立德为基础,重德育以树人。

2、践行“德育为先”的理念。德育为先既是德育理念工作原则,又是搞好立德树人的方略。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使有再高的知识技能,也难以为社会做贡献。

3、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倡导民主平等、心灵沟通、人性化个性化的同时,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统一,坚持尊重个性自由与严肃校规校纪的统一,坚持实现个人理想与追求共同理想的统一。

4、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楷模。学生不仅接受你传授的知识,还学习你的高尚品德。

形势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今天,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并驾齐驱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育人”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的职业准则,需要彼此共同努力,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用爱心、诚心、细心、真心、耐心,换取学生的不断更新,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参考文献:

[1]金伟.大学生德性培育的意义和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3,(10).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0-7-29(1).

[3]王家武,聂海.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第6篇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根据《条例》精神,在认真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教育体卫艺司于1992年,确定北京等省、市为全国试点单位;于1993年5月,印发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开展。1995年1月,国家教委体卫艺司传达了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的意见后,各地进一步统一思想,不断完善考试办法,加大管理力度,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考试体育取得了很大成效。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为了更详尽地了解全国考试体育的现状,研究对策,促进考试体育工作的完善,使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得到全面贯彻,我们于1997年初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教委体卫主管部门发出了调查表,对各地考试体育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查结果与分析综述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

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

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

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

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

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

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5万元。

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

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

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

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

总的来看,考试体育的考务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高。在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考场监督方面各地都采用了联合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各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四、关于考试体育的科学化

为了进一步巩固考试体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高了考试体育科学化程度,使可行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仅仅把考试作为一种杠杆,以推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遵循“不追求考试本身的测试作用,而重视因考试带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的‘滞后效应’”的原则,各地将考试标准定在“只要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能得到较高分”这一基点,用统计控制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调查表明,就整体而言,得考试体育总分59%以下的仅占学生总数的6.3%,得总分60~70%的占29.9%,得总分75~89%的占37.6%,得总分90~100%的占28.2%。学生成绩优良率达65.8%。

3.各地对“考试体育会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1)考试是公平的,评分标准是恰当的,且相对较低。(2)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大脑积极休息,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锻炼对于身体素质和机能提高相对容易,因此,考试体育是一项一举两得的举措。

4.由于严格控制考试体育总分比例,并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调查显示,在总体上不会对文化尖子产生影响。内蒙古、湖南的调查表明,文化尖子在总体上比其他学生的平均体育成绩要高,加上考试项目难度小,分值低,其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略受影响的文化尖子比例在0.4%以下。

5.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各地考试到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点,经过研究,各地都设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各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6.调查显示,体育考试总分平均为37.3分。总体来说,各地对于目前总分水平都表示满意,总分的确定结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查表明,如果分数太低(低于30分),不足以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不利于考试体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总分太高(高于60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除个别地区外,不利于社会认同,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同时,由于考试体育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等特点,分数定得太高,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致使考试不尽公平。

一些地方提出可以在目前总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46.1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加大考试力度,进一步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必须通过实验尝试。

7.针对考试体育工作中部分地区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一些地区(24%)采取了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此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调查显示,这个做法得到了近一半(47%)省、市的认同。

8.为最大限度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一些地区自行开发了许多测量器具用于考试。如沈阳市的考试工作,采用光电仪器测速、电脑计次的方法进行耐力、仰卧起坐项目的测试,给考试体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消除了一部分人对此项工作的疑虑。

五、关于考试体育目前面临的困难

1.目前对于考试体育工作在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不予支持,挫伤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考试系统内部业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在实施考试体育工作的一些地方(23.5%),学生体育成绩不能全部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造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落实中不能保证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造成学生可以择校而轻视体育。

3.由于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制约了考试体育工作在一些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每年考试时间正值梅雨季节,加之考生分散,给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4.国家教委对考试体育工作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目前全国试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统一基本要求,以免部分地区观望、等待。

六、建议

1.对一项日趋完善,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考试制度,国家教委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国家教委应在近期出台更有力度的实施措施和管理办法,以便在政策上引导考试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消除一些地区工作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2.调查反映,1995年1月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应“停止考还是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制度的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的意见在一些地区、某些部门工作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教委要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国家教委,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利用多种媒介、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考试体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取得社会、家庭、学校各界人士的理解。

3.国家教委体卫部门要同基教、职教、招生等部门协调一致,做到政出一门、政令一致。

第7篇

能与时俱进地用现代教育手段传达现代教育信息,培养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这就叫做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具有这“三性”才算是具有现代性。

教育最优化

最优化是对所有教育工作的要求。教育工作的最优化是指在当时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和时间最少而获得的效果最好。曾经有人问过我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不能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但我对“最优化”的教育有一些思考,那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的教育效果最优化,关键是要用动态的观点来思考这个问题。

教育方针

在我本人看来,教育方针一时间有宣传不充分的趋势。我视察过全国的近百所学校,把教育方针印在学校显赫位置处的学校没有看到一所。现在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势头大大超过了对教育方针的宣传,甚至是取而代之,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这句话中的“贯彻”二字已经给素质教育定位了,它是教育方针的下位概念而不是上位概念。教育方针是有功能的,是国家对教育的总政策、总要求,它既可以用来评价学校,也可以用来领导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提法离教育方针的表述有一定距离。

教育评价

缺少评价的工作是缺少理论指导的工作。评价是听诊器、方向盘、指挥棒和推动机,能够告诉我们存在着什么问题,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来提高和推动我们的工作。评价要讲究科学性、适时性、最优化和适度适量化。在我看来,教学评价量表是一个学校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往大了说,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实行的重大战略也应该进行评价。

体制与机制

要研究体制、优化体制、改革体制,首先就要把什么是体制弄清楚。我拿龟兔赛跑来举例,在陆地上比赛肯定是兔子胜,在水中比赛一定是乌龟赢,如果在陆地上赛跑允许兔子驮着乌龟,在水中比赛允许乌龟驮着兔子,这就是能达到双赢的体制创新。什么叫机制呢?三个和尚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但是如果让三个和尚一人挑水一天,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机制创新。说来说去,部门之间是体制问题,部门之内是机制问题。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机制是构成节约型社会的软实力。

人力资源强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一共27 000多字,我觉得“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一句话最能概括《纲要》的核心精神。无论是提高教育水平还是提高教育质量,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方法和过程,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才是最终的目标。

教育中要遵循的三个基本规律

规律一:育人规律;规律二:社会用人规律;规律三: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规律

教育系统中的“5+1”支队伍

为任何一项事业服务的都是一个体系而非作为个体的人,为教育提供服务的也是一个体系。单以人力体系来说,就是“5+1”支队伍:以教育部长为代表的教育行政官员队伍、以校长为代表的校内行政官员队伍、教师队伍、教研员队伍、教育督导员队伍。这是站在前排直接为教育服务的5支队伍。我把教育科研人员放到后排,作为另外1支队伍。如何优化这“5+1”支队伍、利用好这支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在《纲要》制定的研讨中我们已经提出了教育的“5+1”支队伍,但是在正式的《纲要》表述中没有提到教研员,全国的几十万人都被甩在了这个系统外。其实教研员是一股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这支队伍由拥有5年以上教龄的优秀教师组成,负责对其他教师的教学提出有效建议和改进意见。优化教育系统中包括教研员在内的“5+1”支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学校的基本功能

学校具有三大功能:传授知识(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最基本的功能是教书育人。

学校之间的竞争

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学校内为教育服务的系统之间的竞争。两所学校之间的竞争并不是校长间的竞争、特级教师间的竞争或教授间的竞争,而是这两个学校为教育服务的整个体系之间的竞争。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服务都是一个体系,因为要考虑到是否具备政策、技术、器械等条件,校长对教师的关照、威信状况都包含在这个体系内,都是竞争力的一部分。如何研究、优化和充分利用这个服务体系来提高教育质量,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校园文化

如果让我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述要如何建设一所学校,我会说要具备“三材一化”。“三材”是指人才、器材、教材,“一化”指的是校园文化。我要特别强调这个“一化”,因为建设、利用校园文化对于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本人十分赞同一种“腌萝卜”式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内容能真正渗入学生的头脑中,使之真正理解教育内容的深刻含义,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建设是“腌萝卜”式的教育的必要条件。

校园文化是培育学生的隐蔽课程: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4个层面。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不要求豪华和富贵,但求整齐和干净。在精神文化的指导下形成制度文化,再利用制度文化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养成人们的习惯,使习惯渐渐形成学校的风格与面貌,再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学校的文化精华反馈到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来,校园文化建设的4个层次就是这样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我建议应大张旗鼓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它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名校与名师

名校的基本特征是:有稳定的世人公认的一流的教书育人的成绩。成绩是稳定的,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成绩是教书育人的成绩而不是考分、上“名校”的辉煌。

名师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且效果显著的教师。

不怕说句得罪人的话,要把名校长和名学校的校长严格区别开来,要把名学校的教师和名教师严格区别开来。名校长、名师不一定都在名校。

全人格

人格需要人格的教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者是在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特征、思想品德。师者没有好的人格怎么能把学生教育好呢?教师的教学是全人格的参与过程,教师的为人处世,教师在课堂的表现,行为的逻辑性、条理性对学生都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培养全人格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就必须是一个全人格的参与过程。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规律,而不是强加在教师身上的教条和束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凭借着人格特征形成威信,而威信,是一种“教育能”。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果的关键。学生如果热爱教师就会热爱教师所教的课程,热爱教师所教的课程就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努力养成如下三种人格特征:第一,富有热情和同情心;第二,富有激励与想象的倾向性;第三,对工作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学习)方法

教学(学习)有法,但无定法;搞好教学(学习),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学习)方法都不能“原版”复制。

学习的水平

我把学习的水平分为5级,分别是:记忆、理解、融会贯通、概括和创新。这五级水平既可作为学习水平的评价,也可作为评价教学水平、评价学习方法、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材、指导教材写作、评价论文、指导论文写作等的依据。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指导一切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目的的理解能够影响教师的执行力,我认为如下12项应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1.传授知识,塑造学生的知识结构;2.培养学生的技能;3.培养学生的能力;4.发展学生的智力;5.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6.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7.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8.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9.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习惯;10.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1.培养学生的情商;1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艺术

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把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零散的问题系统化。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增效剂,是不可模仿的艺术。

教学情感

教学是一个移情的过程,教师要将激情传递给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由教学机器来代替,因为教学机器不会笑,没有情感。要知道,教师的教态具有神奇的教化力量,教学是其全人格的参与过程。

第8篇

但是,这个表述并未能对课程性质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这个表述。这个表述共三句话,第一句是定义(也是讲性质),第二句是讲目的,第三句讲基本特点(即根本属性)。第一句强调了语文是一门语用类课程;第二句中“语用”却成了手段,目的在于“成人”;第三句又说两者是统一的。前后矛盾,难以统一。那么,语文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工具性(语用)与人文性(成人)究竟是何种关系呢?

关于这两个问题,笔者并不想直接给出答案。笔者首先想探讨的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由什么所决定的。只有搞清了这个问题,我们给出的答案才会令人信服。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具有客观性的,不是由我们随便界定的,不是我们说它是工具性就是工具性,说它是人文性就是人文性。

哲学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根本性质,也是该事物与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标志。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由其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

那么,语文课程的矛盾是什么呢?矛盾是个对立统一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要考察语文课程的矛盾,必须置于国家课程这个大的范畴加以分析。从学科联系上看,语文课程和数学课程、物理课程等是对立统一的,它和其他课程一起构成国家课程;从学段联系上看,语文课程和大学语文等是对立统一的,它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可见,语文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自在的客观存在,它是不同于与自然存在(比如高山、大海)的一种主观存在;它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国家意志的产物,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意识的产物,它是和人的思想、语言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国家意志的产物,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和民族文化、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是和其他课程及其他学段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语文课程是一个主客观统一体,主观性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课程的性质,主要是由其主观性的一面所决定的。简括地讲,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由特定的国家教育方针和语言自身的特点共同决定的。

首先,虽然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国家的教育方针都规定着“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古代教育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宗旨。我国的现代教育方针几经修改,但都是讲的培养目标问题,比如,十六大规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以日本为例,日本在二战后调整了教育方针,“在奉行大诏的同时,对过去的教育方针进行检查,并锐意努力确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方针。新的教育方针,可望在近期内成案。今后的教育,将以维护国体、排除军国主义思想及其政策,建设和平国家为目标。要谦虚反省,提高国民的教养程度,养成科学的思考力和热爱和平的美德,提高智、德的一般水准,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编译自海后宗臣、清水几多郎编《资料:战后二十年史》第5卷,第2页。张雄伟译。区建英校)

可见,国家的教育方针都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带有鲜明的国家意志和时代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等,对课程性质的影响很为关键。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育目的不同,课程也不同。(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具体的教学科目。本文所探讨的课程是指教学科目。)

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的组合构成了国家课程,不同的课程(教学科目)在其中承担着不同的育人功能。比如,数学课程的目标就是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物理课程的目标就是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在国家课程的整体目标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分工,根据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实现着不同的教育目标,这样的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性质。

回到语文课程上来,那么,语文课程在“人的发展”中能够和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呢?从我们已有的和习惯的学科体系分类来说,理科(国外指科学课程)侧重培养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文科(国外指人文课程)侧重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两者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为主,在学生的德智美等方面有所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程不可能是纯粹意义上的语言课或者言语课,它应该是语言承载的文化课,语言是承载的工具,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是课程的内容和目的,语文课程的本质不是一门工具课,而是一门文化课。当然,不掌握语言,就无法理解和表达文化,而且语言本身甚至就是某种文化,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这在语文教育的初始阶段尤其重要;而越往中高级阶段走,文化的因素也就越显重要,这也是我国古代教育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进行启蒙教育,而开蒙以后重视读经和游学的原因。如果仅仅把语文课看成是一门工具课或以工具性为主的课程,那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任务就可能落了空;文史哲是相通的,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很多时候,关于文史哲的知识就是能力和素养,有了这些知识,就有了语言的内核,就有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其次,“语文”的名称和内涵本身并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确切的定义,也没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界定。取之于“国语”和“国文”,合而为“语文”,也是人为的、临时的、偶然的,也许完全可以叫“汉语”“华语”“汉文”“唐文”等等诸如之类的名称。但是不管它叫什么,语文课程学习的对象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就像数学的学习对象是数字和数学原理,物理的学习对象是是物理现象和原理一样。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提出将语文课程的名称归正为“汉语文”,并将其分为“基础汉语”“高级汉语”“大学汉语”“对外汉语”几个系列,这是个不错的建议。“汉语”的命名去除了“语文”这一名称的泛化倾向,指向了母语教育,使得该课程有了明确的内涵指向和清晰的文化归宿。将语文课程定位为母语教育课程,是语文课程的本体的准确归位。它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混沌不清的“语文学什么”的问题,也解决了“学到什么程度”和“怎么学”的问题。从母语这一本体出发,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方法都是相当清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体是事物的本原,是现象彼岸的自在之物。母语虽然是意识的产物,但又是大量的言语现象之下的客观存在,因而也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特性,比如它的遗传性、符号性、民族性,等等。对此,语言学家索绪尔、乔姆斯基等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最近,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新生儿,啼哭的声调也会带有各自母语的特点。一段音频片断表明德国婴儿的哭声都有降调,而法国婴儿的啼哭却是升调的。而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彼得・戈登等对巴西的一个部落居民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由于他们的母语中缺乏关于计数的词汇,因而这些人在计数方面的能力显得格外欠缺。他们据此认为,母语自身的特点能够对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结构造成影响。显然,母语的民族思维、民族文化色彩是非常浓烈的,因而,母语教育绝不能忽视这一点。

因此,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我们学习母语,不仅仅是学会使用一种交际的符号,也要理解和学会符号背后的民族文化,并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一种民族认同感,培养国际理解素养,成为合格公民。这在许多国家的母语教育课程目标中表述非常清晰。比如,美国:逐渐培养理性思考能力、清楚地表达思想的能力以及理解性地阅读和听的能力,成为高尚的家庭成员和民主社会的公民。英国:通过学习英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有想象力地表情达意,并能有效地与人交往,奠定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和规范。法国:听懂口语并有效地使用口语,理解并自如地正确地掌握书面语,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有觉悟的自主的和负责任的公民。德国: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帮助学习者认识世界、管理世界和改进世界,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摘自洪忠礼《中外母语教育研究》)显然这些发达国家的母语教育课程中都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育目标。

那么,作为母语教育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的关系地位如何来确定呢?当然由母语这个本体来确定。从语言产生的角度看,精神和言语是共生的。语言产生之初,是先有意识,后有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产生之后,是言意互转;各种创造,应是先有内容,后有形式,当然,在思维的过程又得借助内部语言。因此,总的来说,精神的一面比言语的一面可能更重要。(这一点参见拙文《共生性: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且作为汉语言来说,由于汉文字的表意特点,汉语的“意味性”更强,汉语的遣词造句对意味把握的依赖程度更高,“意”对“文”的影响相对较高,因而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的积淀和对世界的识见是至关重要的。

第9篇

一、历史学科教学评价的内涵

关于课程评价的内涵,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有著名的论述,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到:评价的实质在于测定行为改变究竟实际发展到什么程度[1]。卢布姆在《为改善学习而评价》中论及“评价乃是系统收集证据用以确定学习者实际上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确定学生个体变化的数量或程度[2]”。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1981年给评价下的定义是:对某一对象的价值或优点所作的系统探查。我国学者张华对教学与课程评价的定义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的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3]。而本文是从历史学科教育评价入手,它的内涵比较丰富,涉及范围也比较广,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历史学科教育目标评价

教育目标是依据教育方针规定的教育任务,结合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学科的特点而制定的,它也是个目标体系[4]。历史学科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以社会发展、学生现有水平、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等方面综合去考虑,去制定。不仅要完整的揭示包括德、智、体、美诸育的历史教育的总体目标。以及在这一目标中诸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目标层次,而且还要揭示由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所组成的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于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层次的不同,还由于教学对象、教学要求的差别等等原因,教育目标不仅需要合理定制,而且应该有区别的加以分类,制定出分类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目的的任务明确而具体,才可能更加有效的凭借着教育教学目标,去评价教育教学贯彻的程度或者效果。因此,教育教学的进行和后效的检测评定,皆有赖于教育教学贯彻的程度或者效果。

(二)教师素质评价

教育教学目标,因其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贯彻完成的,所以既要评价教育教学目标本身,更要评价教育教学目标的贯彻过程,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它却是由多方面多渠道得到反映和鉴别的,评价也就应该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应该包括教师自身素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育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教师的素质评价还包括由职业上的事业心、工作上的积极性、素质上的创新性、思想上的道德性、行为上的楷模性等组成的心理素质的评价。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当然也得包括历史专业知识、历史教学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专业教学素质的评价。然而专业教学素质的评价,应该着重置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育教学效果的综合考察中予以完成。教育教学的主要场地是课堂,因而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当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评价的主要方面。

(三)学生人才质量评价

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评价,既然是教育评价的重要部分,那么学生受教育的成才质量之评价则理所当然成为教育评价的另外一重要部分。学生是教育培养的对象,应该作为人才看待,更应该以人才的要求去加以培养,人才的标志,决不能以简单的百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而应该以和谐发展的程度作为标尺。和谐发展指的是以全面性发展为基础但具有个性特点和能力专长、和谐发展的成才要求,决定着人才质量的评价。一方面是过程性发展变化的评价,另一方面是诊断性的反馈评价,二者最终归结到成就性的检验评价。总之,学生人才质量的评价,其意义的重要性、评价工作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要求的科学性,决定了它是教育评价的又一重要内涵。

以上就是笔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历史学科教学的内涵,这仅仅是比较重要或者说是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而其内涵所包括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

二、历史学科教学评价的方法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法大体上分为两类,即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所谓量化评价方法,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所谓质性评价方法,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的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意义,促进理解。[5]而对于具体的历史学科来说,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对象,因此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对于教学评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则分为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首先要说的就是广度。所谓学生获得知识的广度则大体与前面提到的量化评价方法相类似,指的是历史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教授了哪些方面的知识,涉及面是否广。优秀的历史教育者能够做到在尽可能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而所谓的深度则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其讲述知识的理解程度。讲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教师对讲课深度的把握与学生掌握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是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二者任何一个有所偏重则可能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度也体现了教师授课的成功与否,因此这对历史学科评价至关重要。

(二)教师预期目标的实现

作为教学过程的又一重要主体,教师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师的预期目标指的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授课有一个计划,即备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在授课过程中想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是全部学生都掌握呢,还是了解到了就行了。若是教师的预期目标是讲完前两节,并且要求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得掌握,但由于对班级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对其具体情况没有掌握好,因而导致课的进度减慢,同时班级里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课程,那么这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有很多。

因此教师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对于课程评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教师也可以从这一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授课计划,从而使自己的课程能更好的进行。这一意义在后面部分会有详细论述。

(三)社会的反响

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是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主要参与者,还应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因此社会的反响就成为我们补课忽视的群体。这个社会群体包含的范围比较广,例如学生的家长、教育工作者的家庭成员、社会上一些对教育比较关注的人等等。他们对教育虽然不起主导作用,但其对教师授课的一些反响与评价,往往可以成为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的授课如果能受到社会上的高度评价以及一些关注,那么这个教学可以说是成功的,相反,如果收到的批评比较多,那么则说明这个教学存在着相对较多的不足。因此,社会的反响也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教学的好坏,是教学评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历史学科教学评价的意义

前面部分主要论述了历史学科教学评价的内涵、方法,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科教学评价的意义。

(一)导向作用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提出教育任务,再根据教育任务制定教育方针。教育方针一旦制定之后,有个稳定的贯彻阶段,但是稳定是相对而言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下,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育方针作适当的调整。教育评价甚至是缩小范围后的教学评价,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他们对教育方针的制定贯彻和调整,起着肯定、维系和局部否定功能。历史学科教育评价,对于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目标有着评价作用,促使教育教学目标纳入教育方针所规定的的相对固定的轨道,对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贯彻过程及效果,发挥着检验和评价的功用。由此而言,历史学科教育评价,引导推动着教育教学按照教育方针制约着的学科教学目标向前发展。在特定目标的指引下,学科教学评价则会在整个过程中起着一个导向作用,使得教育教学与教学目标无限接近。

(二)教学工作的评估目标

除了导向作用之外,还是教学工作的评估目标。历史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检验评价的工具之一便是历史教学评价的一系列标准。历史教学评价的内容决定并制约着历史教学的形式、方法、手段,因此历史教学评价的标准,包容了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因此可以成为各级教育教学行政部门评比检查、督促推动教学工作的准绳,同时也成为听课观摩、评教研讨的同行们用以比较、衡量和借鉴学习的尺度。同样,依据此种准绳和尺度,执教者也可以自我评价教学的过程和效果,既能反馈作用于教学,又能鞭策自身的进修提高,有利于改进教学质量。

在一系列的准则要求之下,执教者会对自己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同时,将历史教学评价的外延扩大,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评价就可以成为历史教师教育教学中作的评估目标。这个功能也能使教学工作者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完整。

(三)反馈、调整过程

反馈和调整过程对于教育教学评价来说是最主要的功能,在文章的第一部分略有提及,这里将会详细说明。教师的教学问题、学生学习的症结、能力和性格的倾向等方面都可以在教学评价方法中体现出来,执教者根据这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可以制定相应的计划或者对已有的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这些弊病都是需要诊断的,只有及时进行诊断并科学的分析诊断结果,才能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历史课改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且要注意拓展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6]。历史教学与文章的第二部分教学评价的方法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预期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的反响来评判教育过程是否成功,与此同时,教育者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体现,从而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即就是通过诊断、调整、改进、补偿、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

以上三点就是历史学科教学评价的意义,其不仅有导向作用,而且还在改进和推动教学的向前发展,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历史学科中,教学评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基础作用来讲,它可以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授,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

结语

第10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足课时,通过一些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每个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促进学生的体育,促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奠定基础。

二、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现有体育教师4人,全为兼职,没有一人是专业素质,同时每年课程在不断的变动,每个教师对这门学科的教学没有一定的研究,加上其他工作任务的繁重、事情多,难免在体育教学中投入的时间有限,造成了一些教学任务不能顺利进行,影响着教学质量。

全校共有学生400余人,9个教学班。由于我校多年来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前提下,加大了体育课教学的开设,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学生学到了不少的不基本技术和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素质,为上好这门学科打下了基础。另外学生活动场地宽敞,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设施,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美好的环境。

三、任务和目标

1、培养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发展他们的体育特长,开发他们的体育潜力。

2、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教师对体育课的认识,知道体育教学在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4、培养学生爱好体育的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让学生初步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

四、方法与措施

1、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互相学习,经验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督促每位教师按课表上课,反对重主课,轻副课的现象。

3、严把备课关,上课关,杜绝打无准备之仗的现象,提高课堂效率。

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按时进行常规月查,促使每位教师更好地去完成教学任务。

五、时间安排

二月份 制定计划

三月份 常规月查

四月份

1、筹备春运会

2、常规月查

五月份

1、召开春运会,

2、常规月查

第11篇

(二四年九月七日)

同志们:

在这金色的九月,在这收获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第二十个教师节。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今天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的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育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曾经为我区教育工作做出贡献的退休老教育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过去的20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区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环境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我区“两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和巩固提高复检,荣获省级优秀单位。通过抓特色教育,创兴安教育品牌,两所学校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多次书法大赛中获得可喜成绩,红旗一校被国家书研会确认为国家写字教育实验学校,获中国教育书研会写字成果一等奖,两所学校都是市级写字无差生学校。

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心血和汗水,你们为兴安区的发展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区委、区政府感谢你们,兴安区十万人民感谢你们!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任务。为此,区委、区政府希望你们:

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二十一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

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强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

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区教育的综合竞争力。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全区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此我希望广大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严谨治学、与时俱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全区上下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都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千方百计地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尊重教师的劳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不断在我区发扬光大。

尊敬的老师们、同志们!

第12篇

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其实,教育公平不仅是指教育机会的公平,更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子女所享受的教育条件、教育质量的公平。其中,教育质量的公平是最重要的教育公平。事实上,随着我国各个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发展的重心正日益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素质教育是最大的教育公平。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全面发展,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由于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现在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在不少地方日益严重地偏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常常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不考的科目不开,音乐、体育、美术、德育、实践类课程受到极大削弱,以至于每天让学生跑步二三十分钟,一些高中校长都感到这个时间浪费得心痛。

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全面的教育。对于目前的这种教育,人民群众既满意,又不满意。满意的是,这种教育满足了或者说迎合了社会各界老百姓对子女升学的需求;不满意的是,在这种教育中,孩子的发展是片面的,是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需求的。

有不少教育工作者都说: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学校,上个好大学?从家庭这个角度讲,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是无可指责的,是正当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人民群众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学校的同时,能够学到知识,拥有有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体魄、优雅的个性难道这不是事实吗?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什么理由不正视老百姓的这种教育需求,有什么理由把全面完整的教育办成片面的应试教育?没有,没有任何理由!让学校教育回到党的教育方针,回到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这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教育质量公平的起点。

不能不承认,人的资质禀赋是存在着先天差异的。从本质上说,理想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先天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像现在学校采取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适应工业化社会对教育普及的需求,为了使更多的人得到教育的机会,于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最大优越性就在于扩大了规模,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矛盾和挑战,就是如何让教育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控制班额、减少教师的统一讲授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实施小先生制、采取小组教学,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在开设好统一的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尽量为学生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给学生留下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一大弊端,就是中小学教育的统一性过强,而差异性不够。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为了打破统一的国家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国家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与过去相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所占课时的比例,这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某些地方存在的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这种价值诉求在不少地方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素质教育在遵守国家教育方针、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张通过学校课程和个别化教育,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种教育不同于当下的应试教育,一切以服务于学生的升学为第一要务,根本不关注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求,不能满足学生潜能发展的需要。从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教育越统一,教育的公平度越低;教育越多样,教育的公平度越高。素质教育是最大限度地提供适应学生潜能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让一部分人满意,让一部分人不满意。因为人民这个概念历来是一个集合概念。可是,我们现实的教育呢?不能不说当下不少地方的教育弥漫着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思潮,有些地方甚至到了“好学生人见人爱,差学生人见人烦”的地步。这种教育哪里有一点“有教无类”的影子?君不见,为什么在一级一级应试教育的台阶上倒下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有的干脆离开学校从此不愿再坐到书桌旁;有的虽然还坐在教室里,却已沦落为陪太子读书一族;有的一天天过得实在了无兴趣,不得不通过各种违反学校规定的异常行为去“反抗”这当下的教育。

说到底,现在的教育,有不少变成了淘汰教育,教育的功能似乎就是在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梯上,通过所谓的考试,将一批批学生淘汰掉。这种教育公平吗?这是教育最大的不公平!素质教育与此相反,它所追求的是成功教育,不是淘汰教育。所谓成功教育,就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素质教育是彻底的平民教育、大众教育,是真正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差异教育、成功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是最大的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