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的意义

科研课题研究的意义

时间:2023-06-12 14:47:32

科研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科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意义

关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大意义,许多学者都作了论述,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有利于说”、“四个有利于说”和“四个需要说”,多数学者比较倾向于“三个有利于”说。

“三个有利于说”,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四个有利于说”,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有利于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供学科支撑;有利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四个需要说”,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要,是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力量的需要,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也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内涵j,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促进学科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征

有的学者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征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说”和“四个特征说”。但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主要的特征是整体性特征。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指出,整体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整体性以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为根据,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为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密切结合上。

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及指导价值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内容与体系、地位与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三个特征:一是思想把握上的整体性,二是问题研究上的综合性,三是理论教育上的公共性。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学科有四个显著特征:普遍的指导性与研究的学理性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的整体性与学科的分支性的统一,世界的历史性与国别的具体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系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是题中之义,重视并下力气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且把它很好地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此,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有三点:第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强而有力地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科意识,尽快调整自己的学科归属,勇敢地进人到学科阵地,明确学科建设新的目标和任务,设计好自己长期的研究方向,成为这个学科建设的中坚和骨干力量;第三,必须尽快落实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各高校都要独立设置直属于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管理机构的规定,真正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成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将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利于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基础,有利于学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增强教学的深度和力度,而且对于凝聚队伍、培养人才都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建设,也将有力地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此外,也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交叉关系、双向互动关系。交叉关系论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基础和实践基础,为此,应当动态地研究、把握二者的关系,关注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双向互动论者则认为,二者存在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理基础和学科支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支撑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定位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供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具有内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整体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目前存在着的“两张皮”的问题,应当在思想认识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整体性、学科建设的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三者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各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努力构建三大整体性建设协调发展的平台,并在管理机制上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整体性建设局面。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做好学科建设首先需要搞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它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深刻背景和客观依据;二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各二级学科的内涵和体系的论证;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各二级学科的学科内涵,包括学科名称、历史沿革和研究生培养目标等的探讨。

有学者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缺乏更多实践经验的支撑,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和定位的理解,对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与基本措施、学科规范与学科建设的基本标准、学科人才培养的El标与模式等问题,还亟待作出深入的和适合于实际的探讨。

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着几种错误倾向,已经严重影响和干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这些倾向包括:教条化倾向、封建化倾向、实用化倾向、西方化倾向。

有学者从学科意识的角度分析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点:一是用相关学科替代本学科的替代倾向,二是用教学意识替代学科意识的简单化倾向,三是学术研究问题意识不强的表面化倾向。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深入进行六个方面的研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最应直面的现实问题是什么;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要不要划边界、怎么划边界;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涵问题;五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学科至关重要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有学者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第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根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第二,必须围绕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第三,必须要有开放的国际视野。

有的学者提出,要从四个方面来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是明确思路,凝炼学科方向;二是明确方向,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明确责任,增强学术素养;四是明确目标,夯实理论基础。

有的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归结为三大任务:一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本身的研究;二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对象的研究,即理论的研究;三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体的应用研究,包括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等内容。

有的学者提出,要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着力研究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本理论研究,二是现状调查研究,三是战略规划研究,四是培养方案研究,五是教学体系研究,六是评估体系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因为学科意识是对本学科归属的清醒认识,是对本学科性质、任务、目的的科学把握。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是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弘扬优良学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思想保证。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整体性研究与分科性研究的关系、整体性研究与六个二级学科研究的关系、整体性研究与问题研究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要把加强二级学科建设作为重点,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要在“学科”及内容上下功夫,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学科主要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教材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资料库建设等。从研究领域来说,可以包括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经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方向。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离不开学术组织的建设,因为学术组织是学科建设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平台,能够使每个学科点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学科建设,使每个学科点在交流与合作中对学科建设取得更多的共识;学术组织是汇聚学科建设队伍的重要载体,能为学科建设队伍的集合和发展创造条件;学术组织对规范学科建设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有学者认为,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是一般的学科建设,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学科建设。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列起来。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从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主要培养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在本科教育中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设置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二是从各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中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层面的课程,即各二级学科的共同课程。还要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合力,主要由学术大师、学术骨干和专业化的梯队,学术交流学术团体和学术会议,学科规范、学科培养计划和学科教育三个要素构成。

第2篇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 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 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 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 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 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第3篇

开题报告写作范文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 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 批准的选题计划。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 展研究等问题, 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 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 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 这个课题就无法很 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 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 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 、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 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 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 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 综合、 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 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 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 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 注) 、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 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 。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 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 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 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 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

开题报告简写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学科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实践案例;

作者简介:秦峰,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硕士;E-mail:k2003069@163.com;

学科服务是大学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之一。作为泛在知识环境下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两项具体内容之一,嵌入式学术研究正成为大学图书馆创新学科服务的一条重要路径。

1嵌入式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是与大学图书馆设置学科馆员职位并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密不可分的服务模式。综观国内研究,学者们对“学科服务”内涵的认识仍沿袭张晓林教授的解读:“是要求按照科学研究(例如学科、专业、项目)而不再是按照文献工作流程来组织科技信息工作,使信息服务‘学科化’而不是阵地化,使服务内容知识化而不是简单的文献检索与传递,从而提高信息服务对用户需求和用户任务的支持度”[1]。作为一种主动性、增值性和个性化的深层次服务模式,学科服务已成为国内大学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模式。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指学科馆员“以用户为中心,以有机融入用户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为用户构建一个适应其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信息保障环境为目标,主要以学科为单元提供集约化的深入信息服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机构重组、资源组织、服务设计、系统构架等的全新运行机制”[2]。之所以谓其为“全新运行机制”,就在于其彰显了“主动联系、参与合作、定题服务、有效增值”[3]的特征,将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引入新的境界。

2嵌入式学术研究

“嵌入式学术研究”是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两项具体内容之一,指学科馆员以合作伙伴的角色融入用户的学术研究之中,为用户提供全程知识服务。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相关探索起步较晚,为数不多的成果集中于嵌入式学术研究的引荐性论述和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相关实践介绍[4-6]。为此,有必要紧紧围绕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涵和特征,构建嵌入式学术研究的理想模型,并使之在具体案例得以实践印证,开辟系统性探索嵌入式学术研究的新路径。

3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的构建

理想模型是科学抽象的产物,它把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过程以最纯粹的形式甚至以某种极限的状态呈现出来[7]。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如图1所示:

4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的解读

嵌入式学术研究是发生于学科知识社区的学科服务活动,涉及具有共同兴趣的人群(主要包括学科馆员和由学术研究个体或团队成员构成的研究主体),以及凝聚这群人的信息、知识和情报(有用知识);同时,它又是一个动态学科服务过程,学科馆员主动接受研究主体的学科服务需求,通过资源、方式、技术、过程、情感和协同路径,将信息、知识和情报全方位嵌入研究主体的学术研究之中,并通过研究主体对学科服务质量的反馈,及时了解服务的缺陷,修正服务策略,提高服务质量。

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具有以下特点:1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主动为研究主体提供个性化信息、知识和情报视为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学术研究的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对信息、知识和情报的增值性需求,同时注重学科馆员人格、认知、技术、能力、情感和交际等水平在学科服务中的整体展现,塑造其职业典范。2迎合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学科服务潮流。建立学科知识社区,以研究主体为中心,学科馆员全面嵌入其学术研究之中,通过与其智能化和隐性化的无缝对口知识衔接,使学科服务从被动到主动、从松散到凝聚、从游离到融汇、真正实现无时空障碍的一站式学科服务。3彰显互动多赢的态势。研究主体的学科服务需求以及对学科服务质量的反馈,为学科馆员提供了服务驱动力;学科馆员全面嵌入研究主体的学术研究之中,提升了其学科服务的执行力和学术影响力。这种双方的互动互利,创新了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力挽其逐渐被边缘化的颓势。

5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的实现

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既是理性框架,亦是实践路径。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是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热点学术研究领域,笔者遵循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开展此课题的嵌入式学术研究。

5.1寻求合作,凝聚共识

在信息网络化和图书馆数字化的时代,学术研究对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的依赖性逐渐减弱。面对此不争的现实,遵循“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之标准,笔者在分析研判多个学术研究课题的基础上,选定并主动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组进行接洽;秉承“SERVICE”的学科服务理念,提出以真诚(Sincere)的心、专业(Expert)的素养、快速(Rapid)的反应、尊重(Value)课题组、与之互动(Interaction)且多方合作(Cooperate)、为此课题学术研究提供简单易用(Easy)的学科服务;同时与此课题组就服务机制、具体细节和质量考评进行协商,达成共识。

5.2正向交互,全面嵌入

嵌入式学术研究理想模型表明: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是一个正向交互过程,在接受此课题组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后,应该从资源和方式等6条路径全面嵌入。

文献信息资源是嵌入式学术研究的基础,资源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就是:1全面把握此课题的研究历程、前沿和热点以及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在与课题组专家会商的基础上,依据“需求驱动采购”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采访和数据库遴选,最大限度地集成课题所需的纸质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先后典藏《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法》(刘向东著)、《木本植物有性杂交生殖生物学图谱》(李文钿著)和《植物生殖遗传学》(孟金陵著)等一批国内外植物生殖生物学专著,遴选《中国植物主题数据库》(中国科学院)和《BotanicalSocietyofAmerica(BSA)》(美国植物学会)等国内外权威植物生殖生物学数据库。2凭借在学校图情系统有效的知识布局话语权,并调动课题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增加投入,破除经费短缺这一制约资源嵌入的最大瓶颈。

学科知识社区是一个物理和虚拟并存互动式知识空间,通过物理和虚拟两种方式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即:1主动融入此课题组,成为其名副其实的一份子,并在此课题组的工作空间开辟专属工作站,通过营造这样一个集自主探究、交流讨论、释惑解难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贴近课题组,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时效性。2构建虚拟研究环境。汇聚学校图书馆拥有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和“独秀学术搜索”等开放共享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平台,多渠道支持此课题文献信息资源发现、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工作,并通过各个平台的RRS订阅和推送,向课题组动态发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是在“中国知网”协助下,建立起“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专题数字图书馆,并将获得的文献传递至课题组。此外,运用QQ、MSN、BBS和微博等网络通讯方式,保持与此课题组的及时沟通和交流。

大数据时代,信息检索、知识转化和情报生成离不开专项技术支撑。技术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即:1迎合信息检索从关键词检索转向语义检索的趋势,在继续使用关键词检索技术的同时,运用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信息检索技术,发现此课题相关文档中词语与概念(语义)间存在的某种潜在语义结构,提取并量化表示这种潜在的语义结构,进而消除同义词影响,提高文档表示的准确性。同时运用基于本体概念的信息检索技术,把文本向量和查询向量转换成由本体概念组成的语义向量,并对查询语义向量进行语义扩展,通过计算文本向量和扩展向量中概念的相似度得到两者的语义相似度。根据语义相似度进行排序,将满足条件的检索结果返回给此课题组。2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此课题相关研究主题的二维、三维和多维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对这些图谱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将检索到的信息中的客观知识转化成为有用、系列化、特定性和决策的主观知识,即生成情报(尤其是对此课题研究具有竞争意义的情报),使此课题组能够明晰并掌控相关研究的历程、前沿和热点。

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历时10余年,经历了“选题立项研究实施成果发表结题评奖”这样一个完整过程。过程嵌入此课题,即:1在与此课题组的交流中获悉其有意开展此课题研究,后主动向其动态提供相关研究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报告,使课题组更清晰地认识到选择此课题的重要性和前瞻性,并为此课题3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资助提供坚实的依据。2搜索并向此课题组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技术,在促进此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同时,确保其原创性;参与此课题的部分研究,从中形成一定的感性体验,增强为此课题提供学科服务的敏锐性。3向此课题组推荐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的学术期刊,尤其是影响因子较高的国外学术期刊,并从文献学特征和文献学表述上向此课题组介绍在不同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的注意事项,提升此课题组学术成果发表的档次和发表率。同时,整理开展此课题嵌入式学术研究的成果,冠以此课题资助基金发表,增加此课题研究成果的丰度和厚度,彰显嵌入式学术研究的正能量。4多方搜集并向此课题组提供其研究成果的学术评价(主要包括此课题组所发表研究论文的被引率和专家评价等),对此课题结题评奖所需的查新工作、结题报告和评奖申请提出建议,为此课题顺利结题和荣获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做出了贡献。

嵌入式学术研究既是学术互动,亦是情感互通。情感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就是做到身心俱融。不仅要身临其境,将嵌入此课题视为职业生涯的重要旅程,更要倾情投入,借此成就人生价值。在实际操作中,要秉承默默奉献的精神、情为课题组所系,事为课题组所谋,利为课题组所想,与课题组建立一种难以割舍的“知识情结”,借此凝聚双方的才能和智慧、融汇双方的心劲和灵气。

在大科学时代的学术研究中,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协同嵌入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课题,就是在学科知识社区中扮演“和谐使者”的角色[8],紧紧围绕课题组的中心工作,汇同图书馆采编和技术等部门的同仁以及其他学科馆员,组成联合团队,共同管理此课题组学科文献信息资源,解除此课题组在信息检索、知识转化和情报生成时所面临的的各种技术瓶颈。同时注重在具体操作中将学科知识掌控力、规划力、协调力和转化力协同起来,从协同中产生递增、聚增、扩增优势,实现多方联动。

5.3客观评价,修正提升

第5篇

关于课题的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 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 批准的选题计划。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 展研究等问题, 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 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 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 这个课题就无法很 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 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 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 、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 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 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 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 综合、 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

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 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

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 注) 、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 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

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 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 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

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

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

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

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

4、课题组力量如 何或分工是否得当

;5、资料准备如何;

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

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 需的其他条件;

第6篇

一、题目即课题名称

具体要求:主题确切,切口适宜,言之有物,特色鲜明。

二、问题的提出

通常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问题的由来或背景,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分析提出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

2、对课题名称中所涉及的新概念及其特定的内涵做出界定和说明。

3、简要分析该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状况,并说明本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4、说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就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提示什么。实践意义就是在实践上可供他人借鉴什么。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因变量

研究内容自变量

四、理论依据

教与学、心理学、方针政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现代传媒学、建构主义理论等。指明理论名称并结合本课题作简要阐述。

五、研究步骤

既定的研究周期内研究工作的大致安排。

六、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果我们依据研究目的及研究者的不同,则分为两类:一类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别人的问题,一类以适宜科学的方法研究自己的问题。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革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除此之外,通常还会用到调查、观察、测量统计等多种科学的方法。

七、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结题报告、论文、专著、软件、课件、教案等多种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如何,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第7篇

当下的课堂,儿童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师重视知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知识的过程。儿童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听讲为主、练习为辅,机械单一。基于这样的课堂学习现状,力学小学提出进行“研究性课堂”的研究,让儿童在课堂学习中充满热情,积极探究。

研究性课堂是对“力学文化”的积极传承。“力学”,既是校名,又是校训。“力学”二字,寄托了创始人邵力子、傅学文夫妇教育兴国的宏愿。经过80年的实践,逐步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力学文化”,其中“努力学习、学会学习、创新学习、享受学习”的学习品质尤为凸显。“研究性课堂”,既是对力学文化的传承,又是对力学文化的创新。

经过积极地实践与探索,我们逐步明晰了研究性课堂的内涵:研究性课堂是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建构的课堂新范型。从教的角度讲,研究性课堂是对儿童课堂学习的设计、组织、引导、评价。从学的角度讲,研究性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性学习为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排斥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在研究性课堂中,教师和儿童一起研究、共同成长。研究性课堂的三个特质,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彰显课堂的探究性,最大限度地追求教学的创生性。这三个特质分别回应了研究性课堂是“谁”的,是“什么样”的,以及有着“怎样的价值追求”三个重要的课堂问题。

研究性课堂有三个核心操作要素:研究点、兴趣点、结合点。其中“研究点”在研究性课堂三个核心操作要素中居于首要位置,它直接支撑、架构研究性课堂,研究点的有效展开使学习更具有研究性,不仅为师生的研究提供了时间与空间,而且引领着学习走向深入。“兴趣点”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的心理化”。“结合点”关注研究性课堂教学系统中诸多要素之间的联系,寻求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点”,把讲授性教学与多元化互动,与学生的自主性探究进行适当的组合,使研究性课堂结构化,成为一个科学、完整而缜密的教学系统。

十年研究历程,我们初步建构了研究性课堂,确立了研究性课堂的基本范型:共选主题――先行研究――关键研究――多元分享――拓展研究。经过实践探索,重构了小学课堂教学的三种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课堂学习和课外生活的关系。课堂以儿童的学习和研究为主,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变成现实。如果说,这是对研究性课堂通识性的探索、共性的研究,“基于学科特质的小学研究性课堂的深化研究”课题则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更关注学科特质、学科研究规律,走向学科研究的深处,发现每门学科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与路径,让课堂更具有学科味与儿童性。

二、 学科特质内涵与理解

学科特质是指学科根本性的特质。学科特质一方面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从教学论的角度将人类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组织,在学科逻辑与儿童的经验和生活之间找到联结点,外在显性与内在隐性的特质。另一方面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前言部分所做的学科的基本理念、学科特有的性质,独特的学科地位,及其特殊的学科育人价值。学科特质有其独有的个性,同时在各科课堂中也会体现出共性的特点,如儿童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言:“在课程世界里,所有课程都“和而不同”。以往,我们更关注的是“和”,而忽略了“不同”。“和”指的是课程共同的基本性质,“不同”则是不同学科的“特有任务”,是特质。正是这样的“不同”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世界,才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我们通过研究2011年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翻阅各学科的学科专著,从学科性质、核心素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四个层面对学科特质进行了阐释。

学科性质,也就是课程取向,即认识这门学科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只有把握学科性质,教学才不会乱了方寸,失了方向。核心素养,也就是根本性的知识与能力。这样的知识与能力具有奠基性、生长性。如“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就是数学学科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如何“自主”“合作”,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路径与方式。我们要找寻这样的学习规律,我们要让学生掌握这样的学习规律。教学方法,“教”的法子要适应“学”的法子。课堂应真正落实“学”,改进“教”。

学科特质不同于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更强调科目知识内部固有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强调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主张科目设置要与学生的年龄、学习阶段相适应。学科特质更强调学生成长的价值,是最大化地发掘学科中与儿童生活相一致性的意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目的,学科特质就是从学科中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复杂性。

三、 研究性课堂再出发的深化点与意义探寻

1.优化课堂学习方式,从共性走向个性

第8篇

本科专业(含本科段、独立本科段)自考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科类专业一般为毕业设计、医科类一般为临床实习)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本科专业自考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quot;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

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

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

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quot;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

第9篇

1.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

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在确立研究生教育之初,其课程设置主要是模仿和借鉴国外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但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研究生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就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体系而言,一般由四大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其体系则一般由公共基础课、外语课和专业研究课和选修课构成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多是按一级学科授权、二级学科招生和制定培养计划、三级学科确定研究领域,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的体系上,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其一,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较明显的板块组合特征(如下表所示)

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科目上己经作出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其整体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没有打破上述这种板块组合式的体系框架

其二,重视研究生教育的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加强研究生德育,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成上,文科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理科研究生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则是文理科研究生都开设的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和帮助研究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

其三,在专业性课程设置的体系上,明显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和专门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位课程,是以二级学科为基础的,不仅学位基础课程在设置上体现出二级学科的要求和特色,而且拓宽基础知识的交叉性?边缘性和跨学科综合性选修课程,基本上是以跨二级学科来设置的,专业研究方向也主要是以二级学科为基础来确定的。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性课程设置,主要是在二级学科的框架内,只是选修课再扩展到一级学科的范围或跨一级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则基本上是学科的前沿或新学科的生长点,这就更体现出专业性和专门化的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己经出现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前者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两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存在很大的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需要作专门的研究,本文不作讨论。

2.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

从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合理性的要求来讲,学位基础课程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应按一级学科设置;学位专业必修课程是研究生在本专业内拓宽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的基础课程,原则上应按二级学科开设;选修课程是供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相应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除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外,还应要求研究生选修部分跨专业或跨学科的课程;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的进展,还应开设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的课程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一是应开设拓宽专业基础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二是应开设学科前沿或结合研究课题需要的理论专著、文献专题等课程;三是应开设适应学科交叉或跨学科性的课程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在体系上应具有层次的清晰性,能够体现出不同的要求和特色。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就能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上面临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是以二级学科设置学位点,并以此设置课程,培养研究生。这导致了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和必需的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留在高校任教的研究生,甚至连在一级学科内的不同二级学科课程也难以承担为此,近年来我们己在实行按一级学科设置学位点和招生。这就要求合理地组合一级和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一般来说,一级学科的课程应是基础性、通用性和宽广性的,为二级学科的专门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大体包括本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发展史、科研方法、基本技能等目前,各一级学科这类课程的设置和建设,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研究生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缺乏层级性,还表现在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上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甚至专业课程,存在着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导致研究生教育的部分课程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部分课程,没有凸显其高于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水平,同时,体现其高级课程的 门数也较少。

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研究性、前沿性不够,也是急需改革的现实性问题多年来,我国在研究生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部分课程内容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和尚存争议性的问题,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等,都很少能够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而一部分课程又因强调对口培养缺乏基础学科的支撑和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课程内容始终反映不出当今科技的新成果这种状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教材建设上没有投入必要的精力和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教材之于课程内容的时效性研究性和前沿性

另外,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及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的课程,在设置上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研究生选修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供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相应的能力,但现实中,课程设置基本上只是为了研究生能获得学分。虽然也开设跨学科性的综合课程,但在实质性内容上,并没有达到开设这一课程的基本要求;而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课程的开设,不仅组织管理不规范,而且质量差、数量少,致使研究生思维视野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研究意识、专业前沿的问题意识,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研究方向的确立及论文的选题

二、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1.构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

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须首先思考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1)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而且在事实上,人们也是把课程作为达成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与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设置及体系构建有着直接的关系分析和探究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示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性框架,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而且也表明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的价值论领域,可作为研究生课程实施的依据和研究生课程评价的准则从这一认识的层面上讲,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应首先思考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所内涵的基本规定性。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地増长,社会对知识创新和高科技孕育新的经济生长点的期望值増大这就要求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其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性,更要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而达成上述目标,课程是基本的和依赖性的手段和途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基本的保障因此,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上述培养目标为基本的原则,并确立同质性的价值观

(2)研究生的身心特征研究生的年龄构成较之于本科生来讲,具有较大的跨度。一方面体现出研究生构成的成人化,即较之于本科生,研究生身心发展己相当成熟,表现出成人的特点,尤其是心理成熟度高,具有较稳定的个性特征,而且在智力发育上思维力强,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思维意识和创造力,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为研究生独立地进行一定的专业研究活动或创造性地从事研究活动提供了心理上和智力上的保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研究生在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已有相当的基础,特别是已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或在职研究生,他们不仅有着本科教育阶段的知识积累,而且也有应用这些知识的经验,对于扩大其专业知识领域并进行研究有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认知的激情,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为研究生的知识学习和研究活动提供了研究定向性的保障所以,从研究生年龄构成及身心特征上讲,研究生适应高层次的专业知识领域及跨学科知识领域的学习和研宄

(3)研究生教学的基本特点研究生教学较之于本科生的教学,一是目标指向的差异性,二是过程组织的差异性

本科生的教学,其目标指向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虽然也提倡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但研究毕竟不是本科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本科教育阶段,在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处理上,主要是以教学带研究,即教学是中心,研究是这一中心的周边化或边缘化但研究生教学的目标指向则不同,研究生的教学,虽然也进行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学,而且同时进行跨学科的、非专业知识领域的教学,但其目标的指向性并非仅在于对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是凸显专业领域的研究或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知识背景和方法论其教学的研究性和专门化更强,不仅指向学术方向上的深化,而且扩展到研究性的专业方向的相关知识领域,尤其是研究的方法论和工具技术的运甩从这一意义上讲,研究生教育,在教学和研究的关系处理上,则是以研究来组织教学。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教案式的规范化过程组织,而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取向,灵活地?弹性化地组织教学活动

另外,本科生的教学,虽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班级的集体性,使教学主要以共性的和定论的知识的集体传授为主,研究生教学,更多的不是由教师讲授己定论的知识,而是以教学为基本的依托,通过教学提出具有研究性的、探索性的或未确定性的课题,甚至是一些尚存争议性的问题,激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质疑,让研究生在思考和质疑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培育和形成研究生质疑或发现问题的意识及科学的批判精神,训练并提高研究生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能力。虽然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也关注和重视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培育研究生研究的合作意识和品格,但更突出研究生的个性化特色,从这一层面上讲,研究生教学,既要凸现内容的学术性和研究的指向性要求,又要凸现研究生研究的个性化特点。

(4)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作甩虽然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的力量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但导师是一个不应忽视的重要因素。导师不仅了解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和关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清楚研究生个体的专业基础、研究兴趣、研究的思维视野和研究的能力,而且导师能够把握本学科专业前沿性问题,所以,就更了解研究生教育应该设置哪些课程,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更为合理另外,导师能够依据研究生个体的研究能力和优势,设置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课程由此,在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中,不仅要强化导师的作用,而且要确立导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否则,就会犯认识上和策略性的失误。

2.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性框架

(1)重视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虽然研究生教学应确立研究生课程以研究组织教学的原则性理念,但并不是说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要求

从知识的基础性而言,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对提高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素质,増强其发展的潜力,都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性知识的基础课程之于研究生的学术性或研究性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从专业知识领域来讲,研究生的研究具有明显的专业指向性,从这一意义上讲,专业课程具有为研究生提供使其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学术引领功能,所以,专业课程之于研究生的学术性研究的定向和深化,具有关键性的价值和功能;另外,研究生的研究,也需要跨学科的、非专业性知识作为其研究所必需的知识背景,以扩展研究生的思维视野。现代科技的发展己呈现出知识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态势,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必须关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课程及跨学科的综合化课程的设置问题由此,上述三类课程,是研究生教学所必需的,也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

从研究生研究意识的养成及研究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一层面而言,也是一个培养和培育的累积或转型过程,不仅需要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跨学科性的不同知识领域的宽广性知识背景等作为研究的基础性支撑,也需要专业领域的研究在学术性方面的深化引领,即使是有着一定工作经历或在职的研究生,不仅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以及材料收集数量分析、定性研究、历史研究和质的研究等方法论课程是必需的,而且探索性?深化研究性的课程也是必需的。这对于研究生研究的定向和论文的选题,有着直接的意义和价值这几个方面,就现实地要求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不仅需要上述所必需的课程,而且也需要研究所必需的工具类课程、方法论课程和发展性、探索性课程。

为此,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虽不像本科生教育的课程设置那样,具有规范的和程序化的体系,但也不是随意的,也有着体系的相对完整性要求,应统整好各类板块课程的组合。

(2)突出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沿性虽然本科生教学的课程设置也有着前沿性要求,但本科生课程设置的前沿性,主要是指己定论的、现代科技成果的课程知识的形态化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前沿性,有着自身的内涵规定性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前沿性,首先是指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性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再从以研究来组织教学的研究生课程的原则性理念来分析,研究生课程设置必须凸现课程的研究性、探索性,博士生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就更是如此,从这一意义上讲,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就内在地包含着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的课题;另外,研究生的研究,并不是把思维的视野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前沿性问题,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也是研究生之研究的必要背景,从这一意义上讲,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前沿性,也包括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这对于研究生的研究定向和论文选题,有着关键性的引领意义和价值

(3)明确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所谓课程体系的层次性,一是指课程内容知识的纵向衔接和递进,二是指课程在高深层级上的逐步深化和专门化,三是指课程在智力运用的宽度和深度层面上对研究性要求的逐步强化

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其层次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知识的累积性纵向衔接和递进上而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虽然也关注课程内容的纵向衔接和递进,但其教学的研究性目标指向及课程以研究来组织教学的原则性理念,使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关注课程在高深层级上的逐步深化和专门化,关注课程在智力运用的宽度和深度层面上对研究性要求的逐步强化,以使研究生的研究意识、研究的思维视野和研究能力得以逐步提升。

所以,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具有明晰的层次性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不同于本科生,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不同于硕士研究生,使不同的教育阶段,有着较为清晰的课程体系的层次性,特别是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更应凸现课程体系的层次十性

(4)强调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的目标指向,虽然要求研究生具有研究的合作意识和品格,并提倡形成研究生合作的学术气质,但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共性化的研究生为旨归,而是使研究生在接受研究生教育阶段,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研究品格、个性化的研究定向、个性化的研究视野和独立的思考,以获得独创的研究成果,从这一意义上讲,个性化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成主体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定向,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使研究生的个性化得以凸显所以,在具体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其一,可以按照不同的研究定向来组织不同的课程;其二,同一门课程,也可按照对研究生的不同要求,对其所学有所侧重;其三,按研究生不同的兴趣和研究定向,开设学术性讲座讨论或研讨等不同性质的课程。

第10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学;实施;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相对于数学的探究、创造和应用来说,我们的教育更加重视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等现象,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顺应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理念,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变革,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课题。

2 研究性学习综述

2.1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首先是把研究性学习看成一门全新的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门课程将主要表现为“专题探究”或“主题探究”学习,并且有专门的时间保证课程实施,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一种充分展开的载体。

另一种理解是,研究性学习泛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对研究性学习是这样理解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步骤:观察、提出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本文主要针对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来展开。

2.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⑴ 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⑵ 探究性

“在探究中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解决,都需要学生积极认真地投入探究,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策略和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⑶ 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建构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无论是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无不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

⑷ 应用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从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来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学科课程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社会责任心。

3 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3.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学生形成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学习方式。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去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在开展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3.2 研究性学习需落实到学科教学中

从倡导和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要求看,学科课堂教学是更为重要的主阵地,教学改革最终必须落实到课堂上。只有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它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强化了研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专题探究才有基础和条件。更重要的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得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是一个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3.3 数学学科的需求

数学科学是脱离或抽象客观世界物质属性、依托在形式公理系统之上的逻辑演绎体系,是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物,由此显示出数学的创造本性。因而教授数学就是要传授数学的创造方法与精神,学习数学就是要领悟、体验数学的创造过程与结果。我们认为,采取探究式的自主学习更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数学,采取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更能让学生全面认识和把握数学。因此,我们呼唤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4 学科教学内的研究性学习

4.1学科教学内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

学科教学内的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是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这是目前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另一种是非专题化的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在学科课堂上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的概念、定理、答案等机械地授予学生,该教学方式旨在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4.2 学科教学内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学科内研究性学习在具有一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外,还有着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的特征。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学科教学内的研究性学习既要考虑保证现行课堂系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又要使学生获得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与“专题”式的研究性学习相比,有着以下几个特征:

⑴ 学科内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研究方式,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

⑵ 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其教学设计需处理好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关系。

⑶ 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问题更多的是发现存在书本或教材中预知的结论,学

生经过独立探究获得“再次发现”的知识和技能。如探究某定理的推导过程或某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等等。

⑷ 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灵活多样,计划性不一定很强,研究的步骤与环节不一定像“专题探究”那样规范和完整。它更多侧重于局部知识的探究与获得。

⑸ 研究时间的集中性,即是在课堂教学中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三层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⑹ 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它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

题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学习”构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⑺ 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通常是非正式的,如让学生口头发言或上台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等。

5 反思、启示

5.1 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和推广的条件

研究表明: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和推广取决于这样几个因素:首先,取决于研究性学习的普及与人们对它的接受认可,另外还有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与教学实践对它的呼唤的强烈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最后,探索出理论向实践转换的适宜方式,积极创新、寻求可以体现研究性学习新理念的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教师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能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自如地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所教学科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5.2 如何寻找研究性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中间地带

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对我国教育改

的积极意义是巨大的,但教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强调研究性学习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现有教学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意味着丢掉传统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在大班授课下,便于明确目标,统一进度与步调,按时完成教学要求和教学计划,有效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握关键,有利于系统掌握知识和技能;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能力和气质、解决问题、创造能力及人际关系为目标,在教师指导下,从问题出发引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获得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目标、原则和过程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如何寻找二者的中间地带、将二者灵活运用已经成为数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 唐文艳,张洪林.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因素及体现[j]. 数学教育学报.2004,11(4):90

[2] 王升.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3] 郝澎.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1

[4] 靳玉乐,艾兴. 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j]. 课程·教材·教法,2003,1:33-34.

[5] 冯新瑞. 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 课程·教材·教法,2002,5:12.

[6] 余清臣.研究性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7] 蒋志萍. 结合数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02、2

第11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影响力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历史使命

首先,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的最根本的使命就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并应对时代不断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科支撑,为党和国家在建设过程中提供理论支撑,并指导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具体工作。社会在飞速发展,许多规律性的内容还有待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分析、探索、研究。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就必须要建立学科基地,研究与探索符合中国现阶段发展情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实践探索中发展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人才、学术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必须身兼重任,不仅要研究、发展理论还要进行教育和教学。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研究内容一定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结合。

2.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影响力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要遵循学科建设的普遍规律还要遵循学科建设的特殊规律。要想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影响力就要明确学科内涵,清晰学科方向,建设教师队伍,完善课程体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讨论氛围,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前沿信息,要逐渐融入国际范围内的理论研讨活动,了解及掌握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程度。教师积极参与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题的研究,在交流与合作研究中提升学术能力,培养教师研究的学术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力中。集中体现在如何对待、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党,怎样实现发展目标等等。我国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它也彰显出了社会主义意识的格局,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影响力也是提升全民族思想教育的影响力。

3.构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首先,构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融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的二级学科较多,内在联系密切,这些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密不可分。因此,学科建设要包含课程体系,教材及教学体系配套,建设专业型师资队伍,教师把握教育规律和教学重难点、热点话题,并将前沿研究成果编写成教辅书籍,用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来武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加大对教师专题培训力度,以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并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实效性。

其次,开拓思路,探究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的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在联系较为紧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以来,已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了大量的工作,还需加以改善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侧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师的特殊要求,从多方面培养教师,科学规划教师队伍。这也是基于不同学科间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差别较大。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以从事本学科研究和有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现阶段部分院校出现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担任授课教师,但是出现了授课教师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要求方向。教师队伍的不规范、不整齐不仅不利于课程建设也不利于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教师要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的深入坚持研究下去,得出教学成果再回到教学中。教学与研究不能分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向、课程安排、选题研究、实践活动、培养途径以及专业素养培训等等,还要在教师队伍中加入新鲜血液,加大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所有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在此基础上,教师队伍建设还必须要加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带头人以及教学骨干,否则就背离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以及课程改革的初衷。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要由带头人负责规划和实施具体策略。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依靠作为建设主体的教师来完成。两者要更好的沟通、融合,在教学中起到中坚力量。这样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良性循环的坚实基础。在这样的条件下,课程建设的成果才能够更好的、更高效的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最终,促进学科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第二,要侧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发展规律的学习。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已经积累丰富的经验,结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课程建设上的正反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进行科学总结,并认真梳理建设规律,为今后的课程发展与教学提供更完善的理论指导。

最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进行创新性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感觉枯燥,对于纯理论知识不感兴趣,逐渐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性教学来解决。第一,为学生创设师生和谐的情感性教学环境。许多学生都提到过,没有和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沟通过,感觉彼此距离很遥远。针对这点反馈意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要反思,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感性教学环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优化认知过程的良药,它还可能将这种软环境建设形成价值观从而影响一生。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不能是纯理论的课程讲授,还是老师与学生利用课堂教学提供的环境进行知识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课程产生兴趣,学生带着愉悦感学习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为了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从与学生间的相互尊重开始。教师尽可能的尊重每一个学生,与学生沟通时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授课时,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达到融洽的情感交流,教师通过对学生课上学习情况的关注,对学生课后生活情况的关心,表达对学生的爱心,走进学生心里,达到与学生心灵对话。只有这样在平等、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师生才能互敬互爱,教学相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也要用发挥个人教学魅力,用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感染、感化学生,以情动人,渲染气氛,达到师生共赢的局面。第二,加深教学主体的参与意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学生都是被动学习,教师长篇大论的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听讲。在新一轮的课程建设中,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要从课堂的主演转变成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发展的合作者,引领者。让学生这个教学主体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推动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通过师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尊心、表现力等等的渴望得以满足,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参与到全部的教学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教师也要处理好课堂学生参与学习的形式,教师通过设疑、导入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合作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尤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理论性的学习任务还要与社会发展趋势、社会实践活动相匹配。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愿望融合在一起,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整体学情,既要推进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要满足个别学生吃不饱与吃不透的需求,注意学生间的差异,对于自主学习能力教差的学生个别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局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层面上,还要着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态度的纠正。让这些学生彻底改变学习状态,走出学习困境,进行良性循环。教师也要进行分层设疑,并侧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教师的分层分类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也尊重不同观点的存在。知识只有在问题中展现出来,才能成为学生理解、吸收、运用的前提。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在合作中提高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优化资源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处理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案例揭示理论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构建认知结构,让学生遇到问题能够有章可循,形成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和体系。这样全面的认知结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根据理论依据多维度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更具有灵活性和广阔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善的体系,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来建设,而是如何更好的建设、如何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只有专业的教师队伍、精心的课程设计、开阔的思维模式、现代的考核方式综合运用,才能完成现代高校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需求。 [科]

【参考文献】

[1]王宏波,彭瑾,苏玉波.简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5).

[2]袁小云,许丽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关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3]秦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3).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由于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一问题上重视和研究不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未能从学科建设的视界加以思考和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认真领会《意见》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深入研究和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品位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和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长期的教学实践也清楚地表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是否将科学内容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

教育教学是通过学科进行的,学科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学科建设,就是把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来建设,使它立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本质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问题,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门科学去进行教育,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面临着许多重要课题。比如,关于在新形势下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思路、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的深入探索;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试点与普遍推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管理、建设和运作;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不但要学会善于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问题,而且要花大工夫、用大力气把学科建设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带全局性的问题切实抓好。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课程内容是由课程设置决定的。按照、教育部关于“05课程设置方案”(简称“05方案”)的要求,把原有的七门课程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四门必修课程。与此相适应,新疆地区将三门地方课程整合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简称“教程”)。“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各门课程内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新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努力形成新的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比如,“原理”课是力求打破三大块的思维定式,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概论”课是强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最新的理论成果打通来讲述,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教程”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五观”和“四个认同”为主题,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新疆发展史、民族宗教演变史。

其二,各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整体性。“05方案”从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突出了通过理论、现实和历史三者的结合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原理”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源中所包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纲要”主要突出了中国选择马列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的内容;“基础”直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观念问题;“教程”则主要突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和实践。

新课程方案教学内容的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基础,寻求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供了理论的和思想的材料,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思想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与知识性、学术性的统一提供了学科的思维方式方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打下了研究性基础。

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或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表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科意识、学科建设意识,破除长期以来以单纯的“课程意识”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功能,而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功能,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够成熟,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确立起应有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表现在或者怀疑甚至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已经确立,我们不能再以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意识”来估量、定位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而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意识,以自觉的学科意识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以自觉的学科建设意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更高水平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