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全风险研判机制

安全风险研判机制

时间:2023-06-12 14:4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全风险研判机制

第1篇

为切实提高我局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和处置网络舆情的管控能力,形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体系

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局长担任(特殊情况由局长担任),成员包括:各股室负责人及联络员等。

(二)工作职责

1.研究制订我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划、计划和政策,协调推进我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

2.研究提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规划,检查、指导和督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指导督促重要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检查落实预案执行情况。

3.指导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科学研究、宣传培训,督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4.及时收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分析重要信息并提出处置建议。及时向局领导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5.负责参与重要信息的研判、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总结评估工作,进行应急处置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立足安全防护,加强预警,从预防、监控、应急处理、应急保障和打击犯罪等环节,在法律、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共同构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二)提高素质,快速反应。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在网络安全风险发生时,按照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三)加强管理,强化责任。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及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间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履行应急处置工作的管理职责。

三、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工作流程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风险突发事件监测、预测、预警制度。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涉军领域网络安全风险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当发生网络安全风险突发事件时,在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按紧急信息报送的规定及时向局领导汇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影响范围、事件性质、事件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等。

(二)预警处理与预警

1.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网络安全风险突发事件,系统管理员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第一时间进行风险评估,判定事件等级并预警。必要时应启动相应的预案,同时向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汇报。

2.领导小组接到汇报后应立即查明事件状态及原因,技术人员应及时对信息进行技术分析、研判,根据问题的性质、危害程度,提出安全警报级别。

(三)风险处置

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在接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信息后,应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掌握最新发展态势,并作好启动本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展态势,视情况决定是否上报上级领导部门。

第2篇

关键词:电务安全;行车安全;风险管理

一、电务安全风险的概念

电务安全风险是指电务系统管理、设备、人员、环境能导致行车事故的所有风险源。主要表现为:设备自身原因导致的联锁失效和信号升级;违章作业导致的联锁失效和信号升级;管理原因导致的现场作业失控;自然灾害导致的行车事故。

二、电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方案

1、基本原则

(1)用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现行的安全管理加以系统规范。

(2)突出高铁安全和客车安全重点,对安全风险实施系统管理和过程控制,并持续改进完善。

(3)大力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

(4)把安全风险的管理责任落实到各层级、各岗位,做到逐级负责。

2、安全风险研判

风险研判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

(1)电务安全风险识别

管理风险:查找规章制度是否全面,管理程序是否明确,措施落实是否到位。

设备风险:按照主要设备类别,掌握运行状态,并结合存在问题和发生的故障,分析和确定设备存在的安全风险。

人员风险:全面查找人员素质以及维修、施工、故障处理等作业过程中的风险源。

环境风险:分析、查找特定外部环境(雷、雨、风、雪、外部作业影响等)对人员作业和设备运行的不利影响,全面、科学地确定安全风险点。

针对识别出的风险点,建立初始的风险控制表。

(2)电务安全风险评估

成熟的情况下采取措施解决。

3、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1)对安全风险实施有效控制

在风险控制措施、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上,须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期限。

(2)建立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制度

建立和完善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体系,形成“预防为主、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的良好格局,同时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3)建立安全风险预警制度

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间断的监测监控,及时预报预警信息。建立动静态结合的设备质量检测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设备动态质量和设备结构状态。加强设备单元管理和质量评估工作,根据检测和评估结果,对各单元设备质量状况及时预警信号。

(4)落实安全风险整治措施

根据安全风险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问题库管理制度。对已识别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梳理,按照风险等级,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方案和整治计划,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风险的专项整治和重点整治,消除安全风险或降低风险等级。

4、安全风险的动态管理

(1)建立安全风险信息管理机制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风险管理, 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各环节的信息系统, 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传递、报告等。通过对日常设备检查数据、问题库管理数据、设备故障数据和事故数据等安全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准确把握安全生产倾向性、关键性和苗头性问题,为安全风险识别奠定基础,提高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建立闭环动态管理的工作机制

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定期(如每年)组织安全风险管理评审,指导各单位分析总结安全风险管理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进一步对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检查评估方法等的适应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进行修订完善,研究制定下一轮实施方案及改进措施,实现安全风险管理持续改进,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5、安全风险的应急处置

(1)制定安全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要从源头防范、过程控制、应急处置等方面,逐一制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各项措施,保证突发安全问题时处置及时、得当。

(2)建立安全问题快速反应机制

制定安全风险快速报告、快速响应、快速处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响应人员、时限、流程及应对方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处置问题、解决问题。

(3)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应急抢险队伍、应急装备、器材和基地建设,根据季节特点,适时开展应急演练,形成组织完善、装备齐全、分布合理、反应迅速的应急处置体系,逐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三、结语

电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铁路的安全生产,人们出行的安全,因此铁路相关部门应建成机制健全、科学高效、管理规范、覆盖全面的电务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实现安全风险全面受控、安全基础全面加强、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对安全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确保电务系统安全持续稳定。

参考文献:

[1]R沧海.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务安全风险管理方法探讨[J].中国铁路,2015,第05期.

第3篇

【关键词】 铁路 客车 安全管理

1 加强铁路客车车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铁路客车车辆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技术装备能力不断提高,对铁路客车安全保障的要求也逐步加大,然而铁路客车车辆安全控制手段方面、管理体制建设方面,以及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方面的问题还普遍存在,安全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问题。另外,目前的安全管理多在教育、宣传和定期检查上徘徊,大多数的控制手段只能靠发生事故后的分析或者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弥补,这样的管理方式和当代的社会要求是相背离的,此外,检修作业质量控制不严格,客车装备保养不到位等引发的设备故障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因此,利用新兴技术来提高铁路客车车辆的质量和安全控制水平,有利于推进铁路安全管理能力。铁路客车车辆安全管理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松懈,其作用的发挥是保证整个铁路运输平稳、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因此,铁路企业应当注重铁路客车车辆的安全管理,强化铁路客车车辆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铁路客车车辆的安全性能进行管理和控制,这样才能够为铁路运输更加安全、高效、稳定的发展做铺垫。

2 铁路客车车辆安全管理要点

2.1 贯彻落实安全风险管理

客车车辆安全风险管理,要从加强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安全风险,强化安全管理基础,推动安全管理规范化工作,提升客车车辆安全管理的水平。要把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作为深化安全风险管理、强化安全管理基础的重要抓手,安全管理规范化是指导现场作业标准化的方法,具体应用于管理领域。通过制定和贯彻科学的管理标准,使生产过程各环节、各要素达到有机、合理的配合,使管理定量化、科学化,在此基础上,以各岗位工作标准化为依据,从组织行为角度,确定组织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并用于约束、指导和激励管理人员的行为,健全完善管理岗位安全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强化安全过程管控,严肃干部履职考评,努力实现安全管理职责明晰、制度健全、决策严谨、指导有力、方法科学、考核到位的规范化管理格局,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紧密围绕管理这一铁路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开展风险评估、研判、控制等一系列工作,为确保铁路客车安全持续稳定提供可靠保障。

2.2 规范安全管理制度

铁路客车车辆安全管理机构应着眼对原铁道部相关安全管理标准、制度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调研,对之前一些好的管理方式予以借鉴,并更好的运用近年来推行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将新体制下的安全管理制度尽快的予以出台和规范。通过对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的优化和实施,将源头预防过程管控和结果评价管理有机联系协调起来,使各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适应铁路新形势下的要求。

2.3 建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制约铁路安全管理的弊端很大程度上是因科技手段的缺失,导致客车速度在提高,管理行为和手段并没有显著的改善,极大地阻碍了铁路客车尤其是客车运用安全管理。首先,客车安全管理的主体单位要利用可操作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对铁路客车发生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对车辆运用的历史数据进行登记、累计和研判,包括车辆设备信息、故障信息、检修痕迹等,使信息管理系统对待车辆信息能够像医院的“诊断病历”一样清晰,借鉴和研判车辆故障的发生、变化规律,管理层利用信息系统研判的结果对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好的控制和管理铁路客车车辆的安全。

2.4 强化安全设备的保障

(1)改善铁路客车车辆的基础设备条件,加强硬件投入,这也应是铁路系统对硬件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安全结果的基础条件。在每种技术装备的强度、可靠性上予以提升,不断完善设备故障的自动检测、远程控制、自动控制、防护报警甚至自动诊断修复等先进方式。(2)提高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和能力,严格控制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和岗位适应性培训,及时对铁路客车的设施和设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防患于未然。(3)对于铁路客车运行车中出现的故障,应该按铁路总公司规定的运行办法执行。对列车运行途中的品质、行车安全装备故障等情况,应同时由信息手段和车辆乘务员分别将发生故障的时间、地点、现象进行记录。当车辆终到后,分别由车辆乘务员和信息设备能及时向检修人员反映故障情况。

2.5 做好日常检修

客车的日常检修工作包括客整所(库检)、客列检(站检)和客车乘务(乘检)三部分组成,客车技术整备所(库检)是对到达入库的旅客列车彻底进行技术检查、修理、试验及整备工作,使其达到出库质量标准后交给车辆乘务组。旅客列车列检所(站检)是利用旅客列车在车站的停留时间对客车进行技术检查和不摘车修理,并协助车辆乘务组应急处理客车故障,保证由该车站发出的列车技术状态良好。车辆乘务组(乘检)是旅客列车运行途中,按作业要求对客车进行技术检查和维修,保持客车的技术状态良好。

近年来,随着从业人员年轻化带来的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现象是制约铁路客车安全的严重问题,铁路部门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并要力戒形式主义,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方式和奖惩机制调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努力适应客车高新技术需要。

3 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在铁路客车车辆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现在铁路部门要求转变干部作风,用务实的作风来对待工作,这正是抓安全管理的具体体现。加强铁路客车车辆安全管理,必须从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着手,加强对列车运输的设备设施的科技投入,加强客车车辆设备检修,用现代化技术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文仁.铁路客车走行部故障判断与处理[J].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1).

[2]郑州铁路局.客车:车辆[M].中国铁道工业出版社.2014.

第4篇

为了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在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査治理专项行动的基础上,根据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安全生产“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工作方案》文件精神,从源头抓起,认真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防范于未然,加强督查,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责任意识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来抓安全生产工作。为了加强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排险除患”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统一领导。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宣传的覆盖面,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各类宣传品等。加大宣教育力度,使干部群众明确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目标。明确了范围和工作责任,明确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营造了“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加强安全检查,提高整治力度

为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开展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做到每日排查隐患,每周研判风险,每月汇总隐患整改和风险管控全款,建立“每日排查、动态清零,每周研判、集中管控、每月汇总、查漏补缺”的常态化机制,认真落实检查活动,切实做到不走过场,严密排查,覆盖全面,不留死角,确保各类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各项隐患得到全面治理,彻底解决反复发生、长期得不到根治的重点问题。

四、下一步打算

总之,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要从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狠抓事故源头管理,认真排查事故隐患,建立健全安全长效机制,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形势良好。

第5篇

石化火灾防控所采取的措施和做法

为做好各工业园区内火灾防控工作,我们在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措施加强火灾防控工作:启动消防安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请示汇报,组织专家对各工业园区整体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启动园区消防安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合理规划企业消防安全布局,确保各园区消防安全规划科学、合理。强化消防力量建设。强力推进各工业园区消防队(站)建设,不断购置特种消防装备,提高消防部队处置灾害事故能力的建设。如洋浦经济开发区已启动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海陆消防站建设,有针对性的配备了远程供水系统、消防船等一大批高、精、尖装备,将有效改善洋浦石化功能区内消防力量薄弱的现状。同时,组建了一支由100名政府专职消防队员组成的政府专职消防队伍,投入到洋浦石化功能区进行日常执勤备战,作为对现役公安消防警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建立专家联检工作机制。由政府牵头,成立以各职能部门、石化企业技术专家为成员的专家组,定期对本地区石化企业开展检查,定期组织专家组成员对本地区石化火灾形势进行分析研判,解决本地区石化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建立专家联审工作机制。推行海南省消防总队联审工作机制,对全省重大项目,特别是大型石化企业的设计审核工作,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联合审查,共同把关,杜绝“先天性”隐患的存在。出台石化企业管理地方标准。在国家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海南省石化火灾防控的需要,吸取石化火灾经验教训,以地方政府名义制定出台高于国家标准的《石油化工储存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规范》,严格石化企业管理。

石化火灾防控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加强灾害风险的评估研判。对石油化工企业火灾风险进行分析。采用定量风险分析的方法,按照工业园区功能区规划及发展定位,开展工业园区火灾危险源辨识以及火灾危险源分布分级规律的研究,结合园区生产工艺与危险工艺装置,对园区内规划建设的石油、化工企业的灾害事故类型、火灾爆炸特性、火灾规模、火灾爆炸灾害事故演化规律以及火灾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工业园区泄漏、火灾、爆炸以及连锁灾害后果与影响范围进行预测分析,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业园区火灾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区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专业培训。修订完善各类灾害事故跨区域作战预案,并纳入应急救援指挥平台管理应用;二是完善消防站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消防队(站)建设与当地石化企业发展规模相适应;三是加强消防装备建设。根据石化火灾扑救特点及需要,配齐、配强特种消防装备,做好“灭大火、打恶仗”的准备;四是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建设。推动企业加强自身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尽快生成战斗力,以缓解现役警力不足现状;五是完善社会联动机制。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联合演练,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联络社会特种装备,以作为处置灾害事故时应急装备的必要补充。加强石化火灾的预防。一是尽快建成灭火救援应急一体化体系,通过监控等技术措施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石化火灾事故;二是强化石化火灾的技术防控。采取加强水源建设、拓宽石化企业消防车道、设置灭火车辆停放集结地等技术措施,提升石化企业火灾防控能力;三是严格把好“源头关”,充分依靠社会技术力量,通过联合审查、验收及组织专家评估论证等方式,对石化企业的消防安全设计进行把关,杜绝“先天性”火灾隐患;四是加大石化企业消防监管力度。通过派驻监督干部进厂蹲点包干检查、消防和企业联合巡查及执勤中队“六熟悉”等模式,进一步加大对石化企业的监管,确保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及违法违章行为。加大石化火灾防控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建立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库,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应急救援专家组,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定期组织开展石油化工火灾典型战例研讨,全面提高处置石油化工火灾的应对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二是加强消防官兵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学习交流,提升消防官兵与企业技术人员对化工装置防火要求、工艺防火和火灾扑救能力;三是选派灭火救援干部到石化火灾扑救经验丰富的兄弟单位跟班作业学习,以点带面提升消防部队处置化工火灾能力;四是组织石化企业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到省外先进企业或火灾单位观摩学习,提升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作者:黄赞文 单位:海南省公安消防总队

第6篇

【关键词】中间站;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是改革发展的保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铁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积极探索高速、重载、新形势下的铁路安全管理是每一个管理者重要的职责。中间站作为铁路车务站段管辖的最基层群体,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环节,在保安全、保稳定、保畅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铁路部分中间站均处在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地方,远离机关,环境较差、交通不便、生活困难,诸多困难因素叠加,给中间站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搞好中间站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我们当前需重点研究解决的课题。

1.中间站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安全工作缺乏高标准。

高标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既是目标要求,也是质量要求;既是源头性要求,也是结果性要求。一些中间站之所以没能实现安全目标,甚至在安全上打了败仗,关键就是标准不高,满足于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使本车站的安全工作在低水平上徘徊,许多问题发展成顽症,同类事故反复出现。具体表现在:一是标准认识模糊不清。尽管这几年我们反复强调标准问题,但直至现在,一些干部职工对作业标准、技术标准、设备标准含糊不清,高标定位成为了一种口头禅。二是标准执行不够彻底。经过多年的整章建制,从路局到站段已形成了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在确保运输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日常工作中一些中间站缺乏执行制度标准的严肃性、自觉性、持久性,不按标准办事,结果引发了事故。

1.2人员素质不适应

近年来,随着铁路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新技术、新设备的逐步投入使用,再加上培训教育机制跟不上,导致整体职工素质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安全运输生产的要求。一是有些站长已跟不上新的管理步伐,新的管理知识贫乏,新技术知识掌握的不深,不能更好的指导车站各岗位的作业,造成车站关键作业把控不住。二是有些职工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安全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作业行为不规范;技术业务水平较差,特别是新技术知识掌握的少,非正常情况作业应急处置能力不强,习惯性作业比较普遍,简化作业程序用语,违章作业习以为常,给安全生产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1.3安全管理不适应

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的影响,安全管理还停留在固有的管理模式上,管理往往还是粗放式的、静态的、被动式的,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安全风险管理还基本上是初浅的,管理方法还比较简单,缺乏预见性,管理思路没有理清。主要表现在:①管理理念落后,主动管理滞后,不能严抓细管,有部分站长存在“不出事故就是安全”的片面认识,淡化了预防为主,消除隐患的思想;②有部分站长缺乏进取精神,好人主义和形式主义严重、作风漂浮、责任心不强,对职工违章作业、简化作业程序视而不见,使职工在作业中养成了习惯成标准的风气;③站长一日工作发挥得不好,对车站的班前点名及交接班会抓得质量不高,甚至有的简化交接班会,深入各岗位检查作业情况没有抓住主要问题,表面化现象较多;④不注重技术业务培训学习,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基本上是流于形式;⑤安全隐患的超前防范落实的较差,关键作业程序控制乏力。

1.4安全风险管理控制不力

有些站长对安全风险管理思路不清、认识模糊,缺乏科学管理手段,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一是对自站的关键作业,特别对特殊时期及阶段的重点工作不能及时的进行排查,更缺乏超前研判的能力,对排查出的风险源点的针对性控制措施制定的也不严谨、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对各项作业的关键部位和环节控制不力,不能认真落实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把不住重点,如施工作业组织、非正常情况接发列车、调车作业、停留车防溜和接发有特殊要求的列车不能严格按规定进行卡控关键作业程序,对反复出现的惯性问题,纠偏力度小,跟踪落实差,构成对安全生产的严重威胁。

2.提高车站安全管理控制能力的几点建议

车站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在车站各个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安全措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遵守劳动纪律和作业纪律,强化过程作业控制,消除不安全因素,从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和行车事故的一系列实施和监督手段。

2.1提高人员素质,打牢安全基础

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系统工程必须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员素质。只有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才能不断适应铁路发展的要求,安全生产才有可靠地保证。

2.1.1中间站站长既是中间站安全管理的组织者,又是安全生产活动的指挥者和普通参与者。中间站的安全工作是经常的、大量的、细致的,这些工作都离不开站长,同时站长还必须亲自参与并监控特殊情况下的关键作业程序,中间站站长本身的素质如何,对整个车站的安全生产管理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提高中间站站长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车务站段应加强中间站站长的培训管理,注重培养后备站长,给他们提供一个提升的平台,必要时可引入竞争机制,选拔出称职合格的中间站站长;同时可组织各站站长走出去、请进来,互相交流学习,拓宽思路,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有效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技术业务水平。

2.1.2随着技术设备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行车组织的变化,对行车主要工种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不适应新形势下铁路安全运输生产的要求已逐步显现。因此要大力开展技术业务培训工作,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要针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要求,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注重实效,选树好技术业务能手和尖子,做到以点带面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通过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班组管理规范、职工业务过硬、安全有序,从而使安全生产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2.2 加强基础建设,强化班组管理

抓企业管理,首先必须从基础抓起,抓基础也必须从班组抓起,所以班组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根据中间站管理要求,并结合自站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补充、制定各项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重点要加强《站细》的修订完善工作,逐步建立以《站细》为主体,各种作业办法和措施为延伸的规章制度体系,做到规范合理、重点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为安全生产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行车班组长既是行车指挥者,又是行车组织者,所以应选拔责任心强、技术熟练、以身作则、敢抓敢管,在工作中能起组织和带头作用的职工为班组长,使班组整体技术业务技能和班组长的行车组织指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坚持开展班前预想、班中互控、班后分析总结活动,做到针对性的提前预防、作业中互控关键作业程序和班后的滚动提高。四是落实岗位作业标准,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强化自控、互控、联控制度。五是以建设自控型班组为抓手,加强整章建制工作,进一步规范班组管理,落实自控型班组实施办法,培育一支素质过硬、自觉遵章守纪的生力军,为确保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六是建立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实行安全联防经济责任制,落实个人保班组,班组保车站,车站保站(段)的包保责任制,实行层层包保,层层定责,以责考绩,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充分调动起全员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2.3加强安全管理,强化作业过程控制

2.3.1狠抓过程控制,确保安全管理各环节全面受控

所谓作业全过程控制是指在整个作业过程中,所有参加作业的有关人员通过自控,明确控制项目、内容、办法及有关责任人员,实现作业岗位控制和程序控制,使作业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置于控制之下,进而保证作业安全质量的过程,所以严格标准化作业也就是作业程序的控制。

过程控制要立足于“预防为主、抓小放大、防患未然、防微杜渐”的理念,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处理为预防。严格执行“自控、互控、联控、监控”制度,坚持以自控为核心,以互控、联控为重点,以监控为关键,对安全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控制是安全管理的控制中心,也是安全控制的有力保证。

2.3.2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强化关键环节控制

在铁路运输的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失控都可能导致行车事故的发生,就是说控制与失控同在,安全与事故并存。所以我们要把握安全与事故的内在联系,系统分析,排查研判。要结合自身安全生产的实际,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组织、设备设施、人员素质的特点,人身安全等风险作为重点,把可能导致事故的管理风险、作业风险、设备风险作为关键,进行全面排查研判,全方位识别风险源和风险点,重点进行有效防控。一是加强重点作业的控制。对车站各项作业过程中薄弱部位、薄弱环节应加强安全控制。如施工作业组织、非正常情况接发列车、调车作业、停留车防溜和接发有特殊要求的列车等均需我们进行重点卡控。二是要加强安全隐患的超前防范,重点抓好苗头性、倾向性和规律性问题的防范和控制,同时要对惯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的整改落实,尽力解决难点、关键问题。

2.3.3树立安全管理的理念,确保安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安全生产得之于严,失之于宽。严格有效的管理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安全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把科学管理的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继续深化安全风险管理,按照“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的思路,大力强化管理基础,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各项安全工作严格落实,确保安全有序可控。

第7篇

关键词:风险监控 多维模式

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解析

1.风险的概念

ISO Guide73“风险管理术语”标准在2009年对风险的定义是:风险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对其的进一步解析是,风险可能偏离预期;风险的目标可以有不同的方面,并应用于不同的层次;风险常具有潜在事件和后果,或者二者结合的特征;风险经常用一个事件的后果和对应的发生可能性这二者的结合来表达;风险的不确定性是缺乏或者部分缺乏对一个事件及后果或者发生可能性的相关信息,了解或认识的状态。ISO 31000:2009“风险管理标准”中有关“风险”的术语定义完全等同采用上述对“风险”的定义。GB/T 22760-2008“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估通则”中对“风险”的定义是:对伤害的一种综合衡量,包括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程度。风险由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心理风险三要素构成。这其中,实质风险因素是增加某一指标风险发生机会或损失严重程度的直接条件。例如:儿童玩具产品增塑剂超标、汽车内饰件耐候性能不达标、啤酒瓶产品耐内压力和抗冲击项目不合格等问题,都可以通过人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如加强原材料的把关,对存在缺陷设计的产品重新设计,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加强生产过程的监管。但也有些风险,受当前科学水平的局限,较难进行管理,比如某些化学物质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迁移难以避免,但还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迁移量控制在可允许的风险范围之内的。

2.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日渐繁荣,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也在延伸,它包括了产品的本质安全,以及产品的使用安全。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如“美泰玩具可拆卸小部件导致儿童窒息”、“饰品镉超标”、“婴儿奶瓶含有双酚A”、“玩具中含有领苯二甲酸酯”、“水龙头铅超标”以及“手机充电器爆炸”等严重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导致的人身伤害和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的事件屡禁不止。近些年我国产品由于质量问题被国外机构大量召回。据有关数据显示,2004-2010年间,我国每年基本上都是全世界受通报最多国家,导致每年造成的直接及潜在经济损失达500亿美元。由此看来,应对严峻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迫切需要监管部门及技术机构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管理和有效控制,将产品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各个阶段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监控体系,将产品风险控制在可允许范围之内,并对产品的剩余风险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保证产品的本质安全及消费者的使用安全。

3.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尚存的弊端

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较之于欧盟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涉及的领域较窄,系统性较差,前期主要集中在食品及农产品领域,现已逐步扩大到工业产品领域。从管理层面看,尚未建立起符合国情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对各环节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中的职能和责任定位不清,无法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从技术层面看,还未建立起系统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系统,缺少对由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问诊伤害报告、产品中危害元素导致的病理毒理学分析报告、产品质量导致的召回信息的数据查询系统。缺少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以下简称产品风险信息)的获取手段和分析方法、对产品风险信息的合理甄别、归类和规范性表述。缺乏产品质量安全性的实验室评价方法,缺少风险预警和处置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工作流程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是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产品风险信息的获取、信息分析、产品安全性评价、产品风险预警及处置等环节。各环节紧紧相扣,均需要技术支撑和保障。它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配合,也需要广泛扎根于全国各地、贯穿于各级日常质监事业始终,将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事后监督转变到事前预防。

1.信息收集与研判

产品风险信息收集工作是产品质量风险监控工作开展的基础。信息采集主要关注:1.各级质监部门组织开展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及定期监督抽查中发现的检测数据异常信息;2.各检验中心日常检验、委托检验、技术审查等工作中发现的异常数据信息;3.各级政府、国家质检总局、省局、市局通报的产品安全风险信息;4.生产许可审查、年审和证后监管等对企业日常监管工作中获取的相关信息;5.各级质监部门开展的有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主动监测信息;6.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等反映的相关产品质量安全信息;7.各级质监部门执法打假工作中获取的产品安全风险信息;8.消费者投诉、举报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9.经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公布的且已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较大影响的质量安全信息;10.有关部门移送等获知的产品质量安全信息;11.国内外最新期刊杂志上获取的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对收集到的产品风险信息经风险信息管理员排重、聚类、分类的基础筛选后,及时交由专家库成员,按照专家专业类别与信息中产品种类相匹配原则,分类研判处理产品风险信息,得出重要的产品风险信息。如遇突发事件或特殊情况,直接交由应急处置组作出快速应急处置。

第8篇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地方金融机构和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投资类理财公司等具有融资功能的组织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发展转向新常态,部分地区民间金融的无序扩张势头明显,地方金融风险不断加大。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有效处置区域金融风险的迫切性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等要求。浙江温州等地开启的金融改革试验,已经把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或目标。2014年,国务院国发30号文,对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进行了划分。由于中央与地方监管理念差异、地方政府各金融管理部门职权划分尚需明晰,为贯彻落实好国发30号文精神,合理引导民间金融发展,有效防控民间金融风险,进一步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现状与问题: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国外关于金融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配置已经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成功的实践做法,关于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论述并没有特意区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且主要体现在政府行为对金融发展影响方面。20世纪60年代,麦金农和肖等以金融受到抑制的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减少政府干预打破金融抑制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赫尔曼、斯蒂格利茨等提出政府为推动金融发展而推出一系列金融干预政策措施的金融约束理论。最近的研究表明,政府对金融运行的干预既可能存在促进金融体制健全的作用,如EsseneRienze(2010)的德国企业的研究;也有可能对金融发展具有负面效应,如Sapienza(2004)对意大利银行信贷研究所发现的与政府关联银行在贷款发放方面的腐败可能性。

鉴于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相关研究较为集中在国内文献,主要涉及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地方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等内容,且侧重于提供具体的对策建议。较为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董敏、袁云峰(2012)通过对浙江的数据分析,提出现有地方金融结构不利于浙江经济效率的提升,在不根本性改变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前提下,仅调整金融结构是无益于效率提高的,且在制订和实施金融体制改革的时候要考虑地区性特征。贾静雅(2012)等梳理了地方金融改革的4个阶段并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民间借贷危机是促进目前地方金融改革的促发因素。王鹏飞(2012)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提出了管控民间借贷风险的意义。吴国培(2014)提出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中存在金融事权过于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管理金融的职能需要规范、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边界不清晰等诸多问题。杨涛(2013)、杜强(2013)等提出了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和改革路径。王英(2013)等提出了构建权责明晰的中央和地方双层监管体系的构想。张健华(2014)、宋成玉(2014)等提出了地方金融体系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边界和风险处置责任、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和规范民间融资等措施。

总体来看,国外关于地方金融管理改革缺乏专门的研究,仅有运作成熟的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模式可供参考。国内研究虽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常常对地方金融改革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未加以严格区分,同时在理论深度和实践的指导性方面尚待深化,尤其在研究中央和地方关于金融监管权限资源配置基础上,未能专门系统深入研究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中的管理职能和实施机制等问题。

三、政策思路

笔者认为,地方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建设宜着眼于系统性风险防范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要求,在国发30号文基础上,探讨如何对地方金融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进行研判、以及由何单位做出权威性研判的问题,为更加有效促进国发30号文精神贯彻落实做初步探索。具体而言,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

从理论上说,一是要在梳理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基础上,从内在根源和动力机制方面剖析了内在缺陷,提升了实践经验的理论深度。二是要将博弈论、组织激励理论等运用到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中有关制度和机制构建的分析中,有效拓展上述理论的运用领域和对问题的解释深度。三是要从金融稳定角度提出构建地方金融安全网的构想,丰富金融安全网理论框架的内容。

从实践上说,迫切需要贯彻落实国发30号文件精神、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一是要在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边界和风险处置责任基础上,提出做实中央金融监管派出机构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有效互动机制的思路和实现路径。二是针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内部的条、块分割和职责不清,根据激励相容原理提出明确的划分标准,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三是从组织机构重构和内在的激励约束机制两方面进行改革,构建良好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长效机制。四是从各种相关具体案例中提炼总结了相关经验教训,形成成熟可复制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流程,实现解决类似问题的普适效应。

第9篇

严格落实市公路局关于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应急处置的有关制度规定,立足基层、夯实基础,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分析研判、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应急联动、风险排查、处置评估、征用补偿、情况通报等8项工作机制,提高防范和应急处置公路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控制和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环境和财产安全。

二、组织机构

分局负责公路应急管理“机制创新年”活动的组织指导,养护公司具体负责管辖范围内活动的开展。为确保活动取得成效,分局成立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活动主题

健全机制、创新发展。

四、进度安排

根据市局统一部署,“机制创新年”活动从2012年9月25日至2013年7月31日,共分5个阶段:

(一)对照分析阶段(2012年9月25日至2012年10月31日)

对照目标任务,对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和全面分析,摸清现状,明确工作重点,认真开展并制定“机制创新年”活动方案。

(二)完善提高阶段(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

按照“机制创新年”活动方案及任务分工,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限与质量要求,逐项建立完善应急管理分析研判、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应急联动、风险排查、处置评估、征用补偿、情况通报等8项工作机制。

(三)试运行阶段(2013年2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

实际运行已建立起来的8项工作机制,并与市局应急工作有效衔接。运行过程中要建立详细的工作台账,记录试运行工作效果,并结合运行情况对工作机制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经验交流阶段(2013年5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

对活动开展情况认真总结,突出成效、经验、特点并形成文字总结材料,于2013年5月10日前报市局应急办,做好迎接市局、省局抽查准备工作。

(五)验收评估阶段(2013年6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

从方案制定和执行、活动组织开展、应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实际运行效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组织对本单位“机制创新年”活动开展以来的情况进行全面自验评估,要认真分析研究机制运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内在规律,建立机制创新和运行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五、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机制创新年”活动是夯实应急管理基础,推动公路应急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确保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10篇

(二)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全面加强法制安全教育。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安全为首”的安全管理新理念,着力构建教育系统安全宣传教育新机制。大力加强师生法制安全教育,做好安全教育资源开发,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三)加强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进一步加强安全稳定常规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安全检查防范制度、值班制度、报告制度、安全隐患整改制度、安全宣传教育制度等各项项制度。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以法治教,减少随意性,抓好基础管理,探索学校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制度的落实力度,大力推动全区教育系统安全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预警机制。坚持以源头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安全稳定工作形势和可能引发安全稳定事件因素的分析和研判,做好预警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

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相关工作流程,制订和完善预防、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完善信息保障、物资保障、人员保障,定期组织安全应急演练,健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学校应急处置能力。

健全安全稳定的信息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稳定工作信息网络建设,落实专人专管。完善信息收集、报送、分析制度,形成渠道畅通、反应灵敏的信息工作机制,及时掌握影响安全稳定情况动态。

(四)加强安全防范体系建设

加强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不断加大政府投入,严格按照“平安校园”建设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四统一”管理模式,扎实推进中小学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学校安全防范硬件等建设得到全面改善。

大力推行校园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建设。切实抓好校园报警点或警务室建设,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报警系统,校园重要部位应安装监控与报警设施。新晨

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新建校舍严格执行抗震设防和防火建设标准。对全区中小学校舍,按照抗震设防和有关防灾要求,对每所学校的每一栋建筑进行抗震设防加固改造或拆除重建或避险搬迁。将中小学校舍建成最牢固、最安全、让家长和群众最放心的“三最”校舍。

第11篇

全系统20*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要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化解突出问题为主线,抓住维稳工作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维稳工作机制,全面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加强维稳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为粮食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

各企业、股室要充分认识维护稳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特别要清醒看到由于改革发展任务重,利益调整难度大,各类矛盾问题比较多,总量高位运行,非正常上访压力大,时有发生,维护稳定面临严峻形势这一现实,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把维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思考、谋划和推进稳定工作。在抓好生产经营管理的同时,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化解,要研究矛盾、问题产生的根源,着力研究带根本性的、长远性的治本之策,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稳定。

二、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做好稳定源头工作

各企业、股室要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加强维稳机构建设,认真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倒查规定》,不得回避、上交、下移矛盾,认真落实*州市委《关于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意见》,更加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防范,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重大专项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对拟出台和实施的重大事项,要按规范程序,围绕安全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认真开展评估工作,准确研判和有效化解不稳定因素,坚决做到未经评估的重大事项,不研究、不决策、不实施;要坚持不稳定因素日常排查、定期排查、专项排查制度,实行不稳定因素台帐动态跟踪管理,对涉稳苗头和隐患要及时研判、核查和报告,对重大涉稳矛盾问题,要坚持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限,包调查研究、包协调处理、包督办落实、在解决上狠下功夫,确保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非正常群体上访,坚持防范在先,认真做好劝阻、接访和劝返工作,尽量不让其聚集成势,一旦发生,主要领导要亲临现场,协调处置工作,平息事态,同时要经常了解从业人员的思想状况,掌握本企业矛盾纠纷的焦点,及时疏导他们的情绪,防止不满情绪激化,特别是改制还未结束的企业,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严防因改制损害职工利益而酿成矛盾的事件发生,企业要做到每半月排查一次矛盾纠纷,筑牢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及时发现和掌握不稳定因素和苗头,特别是重大节日、敏感时期的排查,涉及从业人员切身利益问题的排查,要切实把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事端解决在企业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减少对立面。要做到矛盾排查的每项工作和每个环节都要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具体负责,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实行建档管理并落实人员落实方案具体加以解决。

三、强化隐蔽战线对敌斗争,维护政治稳定

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认真开展敌社情排查活动,加强情报信息工作,严密防范“”、“门徒会”等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要认真组织开展国家安全形势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全体干部职工对那些混淆视听、制造混乱的人和事要站稳自己的立场,与之作坚决的斗争,决不能上当受骗;要积极配合政法机关,严厉打击“”“门徒会”等组织的捣乱破坏活动。

四、健全维稳工作机制

各单位要建立好以下四种维稳工作机制:一是预测机制,要加强情报信息的掌握,定期不定期地分析形势,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主动发现掌握苗头,加强调解,超前化解;二是快速反应机制,各企业要研究各类的规律和有效处置方法,提高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三是督办机制,对重大不稳定因素要实行综合协调,限期化解;四是主体责任机制,明确维稳工作中和处理具体问题上的工作责任和主体责任,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在处置矛盾纠纷的过程中,要不掩盖问题,不回避矛盾,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妥善处置,严防矛盾激化。

五、加强领导,落实维稳工作任务

各单位要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从指导思想、工作部署、物质投入等各个方面落实改革发展稳定协调推进的要求;各单位的主要领导是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把维稳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所管地区稳定;要转变工作作风,倾听职工群众意见,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群众利益,消除产生矛盾的土壤;对那些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造成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12篇

近年来,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改革红利效应的不断释放,我国农信社的发展面貌彻底改观。目前,从整体上看,曾经被高风险笼罩的农村信用社,不仅已逐步摆脱高风险困扰,而且正以昂扬的改革斗志向现代金融企业大步跨越。

然而,在全国农信社整体上大改革、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信社系统依然存在着200多家高风险机构。这些高风险机构的存在,不仅影响着我国农信社整体的健康发展,抑制了农信社整体支农能力的释放,而且成为危及当地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风险隐患。

近年来,银监会高度重视高风险机构的风险处置,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政策和扶持措施,推动高风险机构加快风险处置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不少曾经的高风险机构通过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引入外部资本参与产权改革、兼并重组以及通过调整经营机制实现自身发展等多种途径,达到了机构改制、化解风险的目的。

从效果上看,上述几种路径都是有效的,没有优劣之分。对于高风险机构而言,只要是能有效化解风险、能提升经营管理能力、能保证支农发展方向的路径,都是可以尝试和探索的好路径。但是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民间资本进军金融业的热情高涨,而通过参与农信社改制曲线进入金融系统,被很多民间资本视为一种捷径。在此背景下,高风险机构,尤其是希望通过大规模引入外部资本迅速化解历史包袱的高风险机构,在改制重组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和发展趋向的问题,即拟参股资本是否与农信社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坚守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拟改制机构在股东选择、股权机构设置、员工持股比例等一系列问题上,都需要进行战略的研判和智慧的选择,避免未来因发展战略和导向方面的分歧和经营控制权的制掣,制约农村商业银行的支农服务和发展。

毫无疑问,高风险机构的风险化解是农信社改革进程中的最大难点和“硬骨头”。要啃下这些“硬骨头”,改革实践者不仅需要足够的勇于面对挑战的勇气、胆略,更需要巧于解决困难的智慧和策略。

本期我们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高风险化解的路径和经验为样本,就高风险机构的风险化解进行专题研究。在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改革实践者们勇于面对挑战的勇气、充满自信的胆略和科学谋划的智慧十分可贵。从这些改革实践者的艰苦付出和最终改制成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高风险机构的风险化解,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那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者一定属于在逆境中勇于“亮剑”的勇者、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