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7: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剧的今天,高校需要通过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有效发生、顺利发展和圆满成功。有研究表明,在SCI和SSCI文献中,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加强和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非常紧迫[1]。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实施途径,值得我们给予充分关注和开展深入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理清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概况,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心理学视角的理论支持,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心理素质过硬的创业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一、国内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概况
1.基本脉络
目前,国内学术界尚缺乏对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开展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可查到的中文文献中,“创业心理教育”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江应中2003年发表的《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一文中,文章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创业心理教育势在必行”[2],但这一提法并没有被之后的学者们广泛使用。其后,在学刊上明确使用这一提法的文章有5篇,作者分别是丁邦俊[3]、任丹阳[4]、沈文青和赵方强[5]、王瑞雪[6]、林磊和陶思亮[7]。与之相关的研究主题例如“大学生创业心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等,散见于一些学刊中,但是往往是自说自家,缺乏系统性和对照性。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理论探讨多于实证研究。近年来出现了从心理资本、心智、胜任力等理论视角探讨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研究,特别是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中积极开展实证研究,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大大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实践方面几无建树。林磊和陶思亮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心理教育严重失位,暂处于“打游击”的状况,还未正式起步[7]。沈红明认为,虽然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方面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有益的经验,但是在整体上存在着实施范围狭小、失位、理论建设迟缓、模式较为封闭、培育方法单一等问题[8]。
2.研究热点
葛莉以CSSCI数据库中1998年至2011年间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在就业竞争力的视角下探讨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十个方面的研究热点中与创业心理教育关系紧密的达八个之多,分别是创业精神、市场意识、创业能力与绩效、创业素质与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与创造性人才、创业心理品质[9]。
3.主要成果
刘志等研究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认为这是大学生出于自身需要,对创业教育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并内化为自身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外化为创业行为的过程;其内在工作机制体现为:“内化-外化”的双向建构、“价值-事实”的双维合成、“关系-过程”的双态共生[10]。
席升阳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一种由创业心理、创业伦理、创业哲理三个层次构成的“创业教育的精神学范式”;其中,创业心理是创业伦理与哲理的“摇篮”,是创业精神的感性形式[11]。他致力于“中国创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以及全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保障研究。
江应中认为,在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志趣、创业人格、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2]。席升阳认为,主要是: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发展;创业者的心理素质与创业过程的心理分析;成功期与挫折期的心理学应对等[11]。任丹阳认为,主要包括:客观分析自我,正确认识创业,具备创业意识;明确创业目标,坚定创业意志,有效应对困难;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4]。
韩力争[12]、唐海波和王瑜萍[13]、车丽萍和李守成 [14]、严建雯[15]等众多的研究者探讨了创业心理素质的内容。
唐海波和李赛兰、席升阳探讨了创业心理障碍及其干预问题。唐海波和李赛兰认为,创业心理障碍主要有:创业认知偏差、心理适应能力差、创业意志缺乏、创业动机偏差;具体干预措施有: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家庭的支持;创业心理品质的自我培养[16]。席升阳指出,创业过程中会出现过于依赖、自卑、畏缩等人格障碍和急于求成、目标多变等行为障碍,克服的办法就是以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为重点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教育[11]。
丁邦俊[3]、沈红明[8]、任丹阳[4]、苏益南[17]、唐海波和王瑜萍[13]、王志峰[18]、车丽萍和李守成[14]、邓丽芳等[19]探讨了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多个途径。
车丽萍和李守成分析了创业情景模拟训练、消除或缓解心理障碍法、表象训练法、自我暗示法、自我反省法、认知活动情景法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14]。陈丽君认为,ERP沙盘模拟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20]。沈红明认为,创业实践中可以采用社会情景法、实践操作法、问题探究法三种方法[8]。
国内学者积极构建创业心理模型。比较有代表性有范巍和王重鸣的创业倾向模型[21]、贺丹的创业倾向模型[21]、倪坚和陆连国的“经心”创业模型[22]、曾照英和王重鸣的中国情境下创业者动机的二维模型[23]、高娜构建的七因素创业心理资本模型[24]、邓丽芳等构建的大学生创业心理胜任力模型[19]、张敏建立的基于典型创新行为的创业胜任力评价体系[25]、高日光等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26]、王沛和谌志亮构建的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心理结构的创业心智模型[27]。
简丹丹等指出,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最好预测指标;个人背景、人格特质(如“大五”因素和冒险倾向)、认知特征(如自我效能感)和外界环境等都会影响创业意向[28]。李海垒等总结了创业研究中的具体人格特质和一般人格特质,认为影响创业的具体人格特质包括自主性、成就需求、控制点、自我效能感、创新性和冒险性等[29]。段锦云等指出,影响创业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五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目标和环境因素等[23]。
近年来问世的代表性专著有:王沛等著的《大学生职业心理研究――基于职业决策困难与创业心智的视角》、严建雯著的《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席升阳等主编的《创业心理学》。
二、国际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概况
1.研究热点
葛莉通过Web of Science中的SCI-E、SSCI数据库研究了国际创业教育领域1945年至2010年间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文献,诠释出国际创业教育的13个热点知识群。其中与创业心理教育比较相关的约有7个,分别是:(1)创业教育预期、态度、模式与绩效;(2)创业教育与方法,职业选择与培训;(3)创业者的人格与健康;(4)青年创业者的支持与环境;(5)创业目的与成功;(6)职业干预、评估与决策;(7)职业选择与决策,创业自我评估[30]。葛莉和刘则渊对国际创业教育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得出近年来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九大研究前沿,其中与创业心理教育相关的有:(1)Holland理论;(2)创业自我效能和角色模型,初创企业绩效;(3)职业愿景与选择;(4)职业发展促进与成熟[1]。
2.主要成果
林磊和陶思亮认为,美国是率先实施创业教育和实施创业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其创业教育是一种整合性的模式,其中没有系统的创业心理教育的提法,但是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领导力、创新素质等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是美国创业教育的两大主要内容之一。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涉及心理的内容主要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美国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一般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形成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等;其中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合作性、缜密性等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7]。
国外典型的、有影响的创业学模型主要有Timmons、Gartner、Sahlman、Wickham、Christian和Julien、Zahra和 George、Haiyang Li以及Jain等构建的经典创业模型;台湾学者刘常勇也提出了一个创业模型[31]。
国外学者构建了许多创业心理模型。其中包括:Phan的创业倾向模型[21]、Shane等的创业动机与创业过程模型[21]、Luthje和Frank的创业意向结构模型[21]、Schmitt-Rodermund的创业职业期待预测模型[21]、Wagner和Sternberg的创业支持政策模型[21]、Carr等关于“先前的家庭从商经历的创业倾向”模型[21];计划行为理论 (简称TPB)、创业事件模型(简称SEE)、Bird的创业意向模型等创业意向模型[28];Rauch和Frese的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29];Kuratko等(1997)的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以及Robichaud、McGraw和Roger的新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23]。
经典的创业动机理论有拉动和推动理论、简单和复杂理论、解放理论等[23]。
与创业心理教育相关的代表性著作是(美)泰普林和孙威合著的《创业其实并不难――创业人员心理和技术辅导》。国外的经典创业图书有:(美)杰弗里・蒂蒙斯和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合著的《创业学》;(美)库洛特克和(美)霍志茨合著的《创业学:理论、流程与实践》。
三、评论与展望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总体上看显现出低水平、粗放、凌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术语等还不统一,“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这一提法尚未被普遍采用;第二,大量的研究局限在思辨的层面上,属于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对照性,没有新意;第三,新近出现的实证研究,侧重点大多是停留心理学理论建设的层面上,其定位并未延伸到如何有效指导和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因此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第四,虽然许多研究涉及到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的一些相关的心理学问题,但是多数研究者并没有意识到应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定位和研究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而只是把创业心理教育看成是创业教育的一个辅助体系和很小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看作独立的学科或学科分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既不利于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研究领域,也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未来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1)应确立其学科地位或者学科分支地位,对本学科或者分支的研究内容、学术术语、研究方法、学科地位等给予清晰的定位,力争进入国家的人才培养学科体系内;(2)应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走向,避免空谈,应围绕“创业”,立足“心理”,突出“教育”;(3)应该充分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4)应更多地引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问卷法等)来开展量化研究,增加研究结论的可对照性。在此基础上,将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5)定位应该避免精英化、功利化的取向;(6)应力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7)应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研究;(8)应加强文化视角的研究和实践,从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力争实现通过文化理解创业心理教育、借助文化促进创业心理教育;(9)研究应该更加侧重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成果;(10)研究应积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心理教育成果,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葛莉,刘则渊. 国际创业教育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科学,2011,27(2):8-14
[2]江应中.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J].人才开发,2003,7:30-31
[3]丁邦俊.创业心理教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7-69
[4]任丹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4(2):156-158
[5]沈文青,赵方强.心理学视野中的创造性对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2):171-173
[6]王瑞雪.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业心理教育模式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7:13-14
[7]林磊,陶思亮.中美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70-74
[8]沈红明.论我国高校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9):88-90
[9]葛莉. 就业竞争力视角下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研究热点[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17-20
[10]刘志,张向葵,邹云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02-105
[1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2]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88-91
[13]唐海波,王瑜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56-58
[14]车丽萍,李守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93-96
[15]严建雯. 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唐海波,李赛兰.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及干预方法[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5):31-33
[17]苏益南.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模型构建及培育[J]. 企业经济,2010,1:63-65
[18]王志峰.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45-47
[19]邓丽芳,刘祖良,慕丽伟.大学生创业心理胜任力的特征与培养模式[J].研究学术论坛,2012,9 :204-208
[20]陈丽君.ERP沙盘模拟教学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6:112-127
[21]叶贤,严建雯.国内外创业心理模型述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43-47,59
[22]倪坚,陆连国.“经心”创业模型沙盘推演――指导大学生赢在创业[J].职业,2008,7:59-60
[23]段锦云,王朋,朱月龙. 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12, 20(5):698-704
[24]高娜. 创业心理资本模型的构建及开发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5]张敏.基于ERP沙盘模拟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65-67
[26]高日光,孙健敏,周备.中国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模型建构与测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1:69-75,112
[27]王沛,谌志亮. 创业心智研究进展及其模型构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83-90
[28]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92-199
[29]李海垒,宫燕明,张文新. 创业人格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12, 20,(3):403-411
[30]葛莉.国际创业教育的热点知识群诠释[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4):70-76
[31]董保宝,葛宝山.经典创业模型回顾与比较[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 30(3):19-28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
大学生群体是走向自立,走向社会这一过渡时期的特殊群体,多重价值观、多重人格的再构成等特殊心理集于一身,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就业心理,面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变化,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是指大学生在毕业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生国家包分配制度被打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方式,这种机制的转变一方面增加了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就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社会的残酷竞争、人才供求不平衡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无疑都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是心理疾病。根据我们对兰州大学597名大学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以及几年来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优点
(1)择业价值观形成、自我意识完善
基于自编问卷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主要在高中、大学期间形成,在此期间,多数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了预期,其中在大学期间形成理想职业的占49.1%,高中期间的占17.6%,初中的占4.2%,小学5.2%,尚未形成占23.9%。而理想职业形成过程中,受外界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家庭(33.50%),其次是社会舆论(20.94%),学校(18.59%),地区等因素影响较小。大学生普遍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兴趣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明确程度却不太明了(41.88%)。
对于目前用人单位招聘规范程度而言,有45.7%的大学生认为较为规范合理,同时有38.2%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招聘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大学毕业生多数认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最重要的要求是能力水平的要求,以及个人品质的要求,这是符合招聘方条件的,表明大学生对于自我、社会都有了清晰透彻的理解。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自我意识已经形成或正在完善,大学期间是大学生自我形成的重要阶段,对自己的个性特征逐渐了解的过程。
(2)择业信心强,积极调整心态
调查显示,有50.67%的大学生认为通过个人努力应该可以找到一份工作,面对就业难这一情况,可以先就业(37.70%),抱“车到山前必有路”心态的大学生占到21.40%,只有6.03%的大学生茫然失措、焦急;同时也有37.41%的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不太乐观,认为现在就业困难重重,对就业形势比较担忧,只有8.90%的大学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胸有成竹。被问及对选择理想职业的信心度时,多数同学还是有信心的,只有20.84%的大学生信心较低或没有信心。
考察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对人际关系把握程度,以及面试信心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对人际关系的把握程度、面试的信心对就业都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分别为F1=3.540,p1=0.015,F2=2.942,p2=0.033,F3=5.835,p3=0.001(p1,p2,p3
2、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缺点
(1)就业期望值过高
过高的期望,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观念上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味追求热门行业。在调查过程中,有81.07%的大学毕业生期望能够进入科教卫生等事业单位或国有单位;一味追求大城市。调查数据显示有46.6%的大学毕业期望能到北京、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在考察“您是否愿意到基层工作”时,有53.86%的同学愿意到基层工作,同时存在46.14%的同学不太愿意选择到基层工作,题目设置为多选题,因此可以综合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而为何导致大学毕业生择业期望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工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环境待遇差(38.77%),怕影响个人以后的发展(47.96%)。
大学生对毕业后的收入期望普遍在2000-3000元(48.3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现有收入与毕业后的期望收入存在显著正相关,r=0.091,p=0.027(p
(2)择业主动性低
在大学生理想职业形成过程中,受外界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家庭、社会舆论、学校等因素。在择业过程中,这些因素的影响有很大不同,首先,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 (51.61%),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程度是较高的(49.49%),受求稳定、保终身等观念的影响程度(50.08%)。还有超过23.9%的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未明确今后想要从事何种职业。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己的主观性较少,干扰因素太多。
当被问及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大学毕业生眼中社会关系成为重要的因素(32.66%),其次是学校推荐(29.30%),然后是人才市场(22.6%),最后才是网上求职等其它手段,说明大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间,仍缺乏一定的主动性,认为家庭或个人的社会关系是最重要的,或是依赖学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自己寻找走出困境的方法,比如多数大学毕业生只参加过1-3次招聘会(43.72%),有25.79%的人连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只有30.49%的同学参加过三次以上的招聘会。三分之二的同学在择业时无法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单位,这在就业过程中是极为不利的。
(3)焦虑心理存在
在调查过程中,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应对工作,超过半数坦然自若(58.79%),有28%的人感到担心与忧虑,如果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如,有10.45%的同学认为自己会感到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同时有43.84%的同学认为能冷静面对挫折,准备再找新的工作,23.78%的同学认为能很快调整低落情绪,21.92%认为这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
调查反映出大学生的焦虑心理问题存在,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调查还反映出大学生就业期望普遍过高,尽管大学生在择业初期认为自己能够积极面对面对就业市场的残酷竞争,也认为自己能处理好面对的困难(74.20%)。但随着择业的不断积累,大学毕业生无可避免地要经历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面前,心理失衡,患得患失,他们的上述心理问题与不良情绪反应很容易扩大,小问题也会发展成为严重心理障碍,对正常学习与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二、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得优化建议
1、政府的管理功能
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简化毕业生报到程序,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大学生去偏远地区工作的顾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失业大学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其次,要规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在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扶持力度的同时,要加强规范和管理。建立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供需信息系统,强化毕业生需求信息登记制度,统一规范的数据信息,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提高就业工作效率,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最后,要深化体制改革,鼓励自主创业。改革人才流动体制,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改革企业用人机制,企业用人不能盲目攀高,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文凭,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2、高校的指导功能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高校要科学地做好各类人才需求的预测合理设置专业结构,提高办学层次,严格管理,加大高校内部改革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质,使人才资源符合社会需要。其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操作系统和管理系统。通过积极开展与大学生就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等测试,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便进行合理的人职匹配和科学就业。再次,要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理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最后,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
3、家庭的沟通功能
首先,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引导,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家长应及时与学校筑起沟通的桥梁,摆正位置,在学校的帮助下准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审时度势,一方面积极为子女寻找就业渠道和职位,另一方面要关心了解子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引导和鼓励。其次,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引导子女端正就业心态。家长的观念直接影响毕业生对就业的定位,家长要鼓励子女充分利用好家庭的社会资源,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同时,要避免子女对家庭产生过度的依赖性,倡导学生通过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就业。
4、自我的调节功能
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永远充满自信。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就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大学生要树立的自信心,更新就业观念,面对人才市场,要正确估量自己,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其次,要认清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神闲气定地找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谢冰洁,王作宝.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社会保障因素分析[J].安徽:科教文汇,2007,6:146.
[2]黄敬宝.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吉林:劳动保障世界,9.
[3]赵放辉.规范市场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J].北京: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18).
[4]徐伟东.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7,(8):72-73.
[5]杜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索[J].山东: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1-4.
[6]尚利.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江苏:江苏高教出版社,2004,(4):127.
[7]况源.充分发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J].重庆: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3):148-150.
[8]从建伟.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促进择业成功的举措[D].哈尔滨:哈工大出版社.
关键词 高质量就业 理工科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84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ex of evaluating the level of running a college, and employ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directly affect high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o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alysi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and enterprise recruitment graduates investigation content related to the investigation, 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for example, analyz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employment, reflecting the form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nd enhanc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model and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f high quality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core competitiveness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工科毕业生在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限制下,跨专业就业、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在保证就业率的基础上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探索高质量就业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开拓有效的工作载体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是高校当前就业工作的当务之急。
1 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1.1 核心竞争力定义及理论概述
1990年,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C. K. 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Hamel)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个体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①根据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对就业竞争力的理解是:个体获得并且有效保持工作的综合评价能力,即在求职市场内通过把握充分就业机会来实现个体的潜能自信。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如何具有战胜竞争对手、发现适合发挥才能和找到自身价值的合适工作岗位的能力。②
1.2 就业竞争力构成及现实意义
就业竞争力是个体通过智力、学历、专业背景、情商、综合素质,加之对行业认知、市场定位、工作经验程度、掌控市场机遇的能力力、就业的思路、求职的实战能力和面试表现情况等因素形成的合力。就业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的象征,也是大学生求职和发展的全面展示,能侧面反映出所在高校的大学生培养和教育质量。③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就业过程中能使大学毕业生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将个人综合能力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机融合,不断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④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概念,是大学生个体内在系统与外在环境互动作用的体现,是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的结果。⑤从本质上来讲,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大学生获取、发现、把握就业市场、获得职位的内在能力和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在求职和发展的突出表现面。
2 影响工科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以东北大学2016届本科(理工科)毕业生、2016届(理工科)硕士毕业生500人,来校企业100家为调查对象,针对毕业生主要围绕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渠道和就业指导服务等内容展开调研,针对来校企业开展关于“企业用人质量标准”方面内容进行调研。对数据进行统计,通过频数分析、比例分析等手段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学历和性别比例分布如图1所示,男生占数据比例的72%,女生占数据比例的28;硕士学历占占数据比例的24%,本科生占数据比例的76%。
2.1 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从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在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以东北大学理工科为例,冶金、材料、机械、自动化等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就业情况良好,201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6%以上;而新建专业就业则相对困难,201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2%以上。学科地位、学科与社会市场的适应性、社会对学科人才的需求量是影响各学科相应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2.2 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2.2.1 就业渠道
图2为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分析得知,理工科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学校招聘会、学校官网的就业信息、学校导师推荐、其他招聘网站等,比例分别为。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等及时向毕业生传递各单位的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平台和机会,信息渠道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保障。
2.2.2 就业指导服务
理工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求职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非理性就业、求职就业技巧缺乏等诸多问题,调研了解理工科毕业生需要在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服务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因此,就业指导服务能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2.2.3 来校招聘企业和岗位质量
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发展不稳定,国内钢铁行业加速下行,钢材价格已跌回十年前的水平,导致来校招聘企业数量略有下降,冶金、矿业、材料、环境等专业企业需求量减少,供需不匹配,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
2.3 毕业生综合素质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对100家用人单位调研数据频数分析,用人单位看中的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解决专业问题的素质、综合素质、沟通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执行力、创造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如图3所示。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自接影响到求职的成败。此外,性别因素一直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尤其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就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男性更适合于从事。
2.4 就业心态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工科毕业生存在初次就业过程中存在求职定位不明、趋向较为集中、盲目考研、就业环境接受能力差、就业后稳定性不足等就业心态不理性问题。
毕业生初次就业首选就业城市分布如图4所示,64%的学生初次就业首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34%的学生初次就业选择地市级城市,仅有2%学生选择地市级以下城市就业。反映出工科毕业生就业心态有所偏颇,而就业心态是否理性将决定就业情况及就业后稳定情况。
3 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就业指导系统”在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定位
(1)就业指导模式创新。随着招聘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期望值不断提升,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分析,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以市场为导向、从本科入学前抓起,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对一年级开展目标教育,主要侧重于如何了解、适应所学专业;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知道主要把握如何打好基础知识、建立合理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在塑造自我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校、院可通过举办模拟竞聘会、简历设计大赛、挂职锻炼等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平台。对四年级学生则侧重加强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就业、如何拓宽学生知识面等工作。
(2)就业指导方法和途径创新。在就业指导政策方面,高校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和机制,创新设立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加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指导力度。在就业市场拓展方面,学校结合学科、学院、校友资源,要进一步扩宽学生就业市场,拓宽学生就业途径,保证来校企业和岗位数量及质量。在就业信息方面,要利用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就业信息畅通学生就业信息渠道,引导学生在校园招聘会基础上拓宽就业信息来源渠道。在就业心态引导方面,由于理工科毕业存在就业环境差、就业地偏远等问题,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应加强学生就业心态指导,引导学生理性就业,鼓励毕业生不怕艰苦,敢于到基层去、到一线企业实现自身价值。
3.2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完善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发展关键元素的整合,增强大学生核心竟增力
学校、学院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加大调研力度,专业课的开设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需要,利用教学改革等方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同时,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应不断尝试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强化通识教育教学的同时,通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逐渐实现“通识教育+实践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专业学习能力”的研究型教学为出发点,兼顾拓宽大学生国际视野培养的多维教学模式等,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二课堂方面应培养、锻炼大学生的面对社会工作的执行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形成相对优化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基础和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应通过辅修第二学位、参加知识讲座、阅读课外书籍和论文等方式不断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
3.3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拓展多元化就业模式
创业基础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以便于他们从事创业活动和实践的教育。创业基础教育可以创造性地带动就业活着创造出新就业岗位和机会。2016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随着学校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教育和实践的加大投入,创业基础教育的思维逐渐形成,而大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和社会对个体的需求,培养创业能力和思维,将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4 结语
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做好就业指导服务等应急对策之外,也应改善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高校应针对各学科、各年级、各阶段学生特点,构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在教育工作中认真总结、不断完善。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需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更需要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注释
① 肖力玮,梁斐,陈溪.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② 余冠军,肖友平.略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8).
③ 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加强规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的计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29%的大学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是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从数字来看,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一般来说,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环节。
在高中,传统的教育观念仍是:学校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知识殿堂,学生就要学有所成再论职业。为此,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出现了偏差,追求的不是综合素质,而是学习成绩。“职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词汇。
据有关材料显示,许多大学只在大三、大四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信息量小”、“内容陈旧”,授课教师大多没受过专业训练,或是缺乏理论基础,缺少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或是教师本身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空谈理论。作为学生自身来讲只有迷茫、困惑,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和发展。
(二)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指导、社会经验不足,在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实施中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未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使一些毕业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竞争、不敢参与竞争,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2.重实现人生价值,但缺乏务实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时,越来越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择业中,很多大学生都不愿碌碌无为。但是学生又缺乏务实的心理准备,不愿深入基层、农村等急需人才而又能发挥作用的地方,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创业、去第一线做具体工作的心理准备。一旦事与愿违,就会丧失上进心和事业心,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3.职业价值判断的标准趋向务实化,但又存在比较明显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心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的务实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这种追求职业价值观逐渐转向“经济价值型”,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在择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在就业的选择上,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职业的理想价值;在职业的取向上,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或大机关、大单位;在职业的去向上,不仅要选城市、选职业、选单位,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
二、如何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
(一)调适心理障碍的方法。
1.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教育应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志愿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使个人价值在与社会价值的交融中得到升华。
2.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使自己在求职择业时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去求职;其次要树立自信心。在正确把握自己的情况下,勇于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自信而不自负;再次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做到逆境不气馁,顺境不骄傲,面对现实,勤于思考,百折不挠。
3.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既是毕业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化解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学校应主动通过就业指导,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规律,帮助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积极宣传各级政府和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二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榜样教育,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业有所成的榜样,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早抓就业教育工作,就业教育应当从大学生入校时做起,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学业与就业的关系。目前,还有一种提法就是就业指导要辅导员化、班主任化,使大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
(二)通过成功素质训练,合理定位,指导其实现人生目标。
成功素质训练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对个人成功素质进行训练的技术,是由拿破仑・希尔在卡耐基的提议下历时25年,对2万人进行调研后提出来的。成功素质训练是以培养和训练个人的成功素质为目标,通过心理分析、心理训练和行为训练等一整套科学方法,在强化积极心态、规划成功目标、勇于成功实践等方面对受训者进行成功素质训练。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成功素质训练两者缺一不可,两者只有有机结合,才能指导学生实现人生目标,走向成功。
1.实施成功素质训练
(1)开设成功素质训练选修课。采取朗读、辩论、目标训练、自我暗示、网上交流、跟踪培养和调查等训练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团队训练、信任感训练、意志力训练、破除心理障碍训练、发散思维训练和打破常规思维训练及领导素质和行销能力训练,等等。
(2)重点在“强化积极心态、规划成功目标、勇于成功实践、掌握思维方法、控制自我情绪、提高领导素质、坚定成功信心、培养个性品质、挖掘创新潜能、训练专注毅力、强化成功意识、超越失败困境、科学利用时间、养成良好习惯、保持身心健康”等方面对受训者进行成功素质训练。
(3)建立成功素质咨询机构。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选择性地建立学生成功素质训练的跟踪档案。记录并监控学生在确定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历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跟踪辅导,及时纠正其偏差,不断激发其创造创新精神,培养职业成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帮助其实现人生目标。
职业选择一般由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组成。确定职业选择目标后,行动成了关键环节。这里所指的行动主要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三、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发与管理,促进机制改革
(一)系统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开展持续的职业生涯教育。
(二)高校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
1.改革招生制度,优化培养计划,完善课程体系。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专业权利,条件许可的学校尽可能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不仅可以选专业,而且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