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

时间:2023-06-12 14:47: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调查;盐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9-75 -02

一、引言

随着手机等终端媒体的普遍使用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经快速到来。在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越来越容易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表达自己的想法,传达自身的意见。然而,大学生由于受其自身阅历、知识背景、辨别是非能力的约束以及网络舆论中存在大量非理性虚假信息和随意的感情宣泄的影响,如果对其缺乏及时引导或处置不当,大学生容易在网络上发表违法违纪的言论,甚至可能引发校园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因此,在自媒体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网络舆论现状及规律,研究影响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征

大学校园网络舆论的载体形式多样,例如网站论坛、学校贴吧、微博、微信、QQ等,这些载体为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传播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公共平台,随着智能化手机、电脑等广泛的使用,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媒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但是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表现。而且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舆论主体、客体和网络媒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播、反馈互动、衍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经历着浅舆论、显舆论和舆论化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表现特点

1.调研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了盐城市5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涉及理工类、文史类、经管类等10个专业。于2016年6月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些问卷280份,问卷有效率93.3%。其中,男生162份,占57.9%,女生118份,占42.1%。

2.结果分析

由于受大学生在心理、生理及生活状态和自我角色定位等因素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环境、价值理念的多元化,大学生群体在情感、信念、价值观等呈现特有的方式,形成具有青年大学生群体特性的网络舆论行为。

(1)大学生把互联网做为交流主要媒介,对网络舆论行为认同感高

互联网在不仅可以作为资料、数据共享平台,也逐步成为人际交流沟通、意见发表的平台,还可以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是一种交流的载体,且会经常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85%的大学生表示会经常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舆论,73%的认为互联网是资源丰富的数据库。

(2)网络舆论行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

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等广泛使用,以及互联网的全面覆盖,大学生对于借助网络进行沟通交流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不仅是由于网络的方便快捷,而且网络的无拘无束、宽松氛围、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能够为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提供良好的空间。同时,大学生群体处在思维、情感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和把握也处在逐步深入、逐渐成型阶段,这样的阶段势必需要有思考、判断、分辨,直至做出是非选择,这个过程需要有合适的表达、交流的空间和机会。借助于网络平台,无论自身的观点对错与否、情感宣泄或安慰、理念主流或非主流等等都可以有表达的途径,都可以被容纳、尊重和理解。网络空间提供的宽松的空间,能推动大学生的成熟与成长。

(3)大学生网络舆论形式多样,但以理性表达为主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主要包括文学作品、随想手记、简短的感触感想等,通过发帖和跟帖等多种方式展开,其中,76%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在网络上发帖和跟帖。但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抵触情绪化、不冷静的思维和行为,赞成理性的思考和行为。虽然大学生网络舆论有时存在一定的情绪化和偏激、过激的行为,但是从总体上看,理性的声音仍是占大部分,即使会出现一些情绪化或者明显偏激、过激的言论帖子,在跟帖中的理性反思、自省也会帮助其改正一些不当言论。根据调查数据得出,有占65%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世界的言论同样需要负责任,需要网络道德的约束”,仅有10.5%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世界言论不需要负责任”。82%的受调查者表示,“在网上能够做到自律”,仅有6%的人觉得“在网络世界无需自律”。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大学生所接受的良好教育以及形成的对于文化素养、学识才干的尊重,使得他们在表达意见、态度、情感时,基本上可以做到以理性表达为主。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

学校中的主流话语有时是由于少部分学生制造的校园网络舆论,对大多数大学生产生影响,在其影响机制上,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网络舆论话题前置化

在校园网络上,学校论坛、贴吧的话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关注校园时事热点,并且论坛、贴吧成为大学了解各方针对事件的意见、想法的主要途径,通过将舆论话题提前设置,达到引起学生注意,并以此来引导大学生舆论范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网络舆论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是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提出的,说的是“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更得势:看到这些趋势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个人越多,那么一派就显得更占优势,另一派则更是每况愈下。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在校园网络舆论中,一些事件,最早出现消息传播和舆论的讨论、话题,就成为他人了解事件的基础。同时,其他与之持相同观点的人也会随之发帖跟帖,随着帖子数量的增加,这些相似意见就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形成强势声音,而其他网络用户由于从众心理则容易把这些意见当做“多数”或者“优势”意见进行认知,其他人即使持不同意见也不会轻易发表。

3.舆论的放大机制

网络就像放大镜,把现实生活中一些微小事件或是大学生思想的最新动态,进行放大,变成网络舆论的焦点内容,都会在校园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4.网络舆论的强化机制

对于一些消极,甚至极端的观点,校园网络舆论会产生强化作用,不能够为实际问题的处理提供有利的帮助,而且,评论性观点具有扩散效应,少数网络活跃者群体,热衷于发表意见,并有针对的开展交流,形成“主流观点”,从而制造校园舆论。

(二)社会环境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60%以上的同学认为“对浏览网络上信息的作战不了解”。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同学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由于无法通过电视、报纸等获取信息,大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来获取社会最新发生的大事,同时,他们也会阅读、关注在网络中传播的言论。信息传播的全覆盖是网络开放性的最显著特点,但是信息来源却难以查明,由于这一“短板”,致使不法分子利用不真实的图片与文字破坏网络的和谐与民族的团结,危害着国家和社会,误导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而且也会给学校的舆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

随着网络舆论的兴起,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更容易近距离接触到社会现实,为大学生了解、认识、参与到社会实际中提供了平台,因此,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对校园网络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舆论能够促使大学生自我认知,角色定位,引导其积极寻求自我意义。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扭转了个人与社会在传播领域里的传统关系,甚至对个人在自己赖以生存的整个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作用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通过网络舆论,大学生能够便捷了解其他各方观点,掌握社会思想偏向,促使其与社会的接轨,促发学生自觉的角色认知,同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会影响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导向。

四、结论

通过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受大学生观念因素、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制约,而且网络的消息即时性、真实性、网络监管性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但是,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对发展新媒体舆论功能又起着推动作用。所以,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舆论教育引导工作,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配合,这样才能有效、安全地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辨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03):32-33.

[2]李国芳,翟周,植秀成.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07):44.

[3]秦枫.高职院校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0,(11):185.

第2篇

[关键词]新型社交媒体;大学生;行为习惯;社交媒体依赖

前言

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就中国大学生媒体接触与消费行为展开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96%的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且在有效的1500个样本中,每天利用手机上网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的人数在25%以上,而2011年该数据仅为5%。2015年10月11日,第二届华南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上有学者调查,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中,微信使用频率最高,为92.53%,日均使用时长为2.72小时,其次为微博,使用频率为47.71%,日均使用时长为1.31小时;QQ使用频率为26.76%,日均使用时长为2.16小时。同时调查显示,微博好友数量超过微信,“睡前一刻”通过微信看新闻已成为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借助手机上网、通过新型媒体社交,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

1.社交媒体的概念与引发的新变化

1.1、社交媒体的概念

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是指一种网站和技术,用户借助网站和技术这样的工具和平台,进行沟通、分享、自由讨论和评价等一切社会互动活动,并在互动过程中,满足“建立关系”或“发挥影响”等需求。社交媒体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技术的支撑,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从社交网络、论坛、博客等社交形式发展到如今的新型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可以说,社交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1.2、社交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新变化

从传统的社交媒体到新型社交媒体,媒介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促进了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并引发信息传播的新变革。

首先,更注重传受主体的交互性。在传统的社交媒体中,受众的角色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缺乏对信息内容的反馈和互动。新型社交媒体下,任何个人均可以借助移动设备与外界的交流互动,集信息的接收者和者为一身,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体;其次,传播内容个性化、碎片化。传统社交媒体传播的内容是经过加工后呈现在受众面前,而新型社交媒体下,一张图、一段视频、一条评论,甚至事件不完整的一个片段,都可以成为传播内容。借助新型社交媒体,多样的信息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侧重关注程度,在选择与互动过程中进行个性表达;最后,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影响广泛性的特点,弥补了传统社交媒体的不足。

2.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2.1、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乃至行为规范,帮助他们打破原有的圈子建立新的圈子,并从单向的文化接受转向多向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大学生展示自己积极优秀的一面,寻找志同道合的人,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评论赢得朋友的认同,并通过资讯共享不断增长见识,进而满足大学生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社会整合的需要以及纾解压力的需要,为大学生提供较强的归属感。以微信为例,作为新型社交媒体,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结交一些志趣相同的朋友,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事情的看法,或者记录自己的经历。大学生还可以临时创建群聊分享创业、就业等信息;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订阅号有选择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确保信息交互更具有个性化特征,扩大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交范围。

2.2、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消极影响

2.2.1、过度依赖社交媒体

新型社交媒体在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媒介体验和自我展示、表达途径的同时,也存在社交媒体依赖的隐忧。刘振声在《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中指出微博依赖者表现出更高的逃避倾向,他们会将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停留在网络碎片化、无意义的信息上,拖延甚至懈怠学业。此外,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有近47%的大学生具有社交媒体依赖倾向,他们往往因为过度关注有没有人评论、圈里是否有动态更新等,造成注意力无法集中到学业上来,也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

2.2.2、虚假信息侵害大学生安全利益

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微信持信任和依赖的态度。伴随着腾讯财付通和微信支付的兴起,95%以上的大学生会在微信中填写真实的的个人信息,在网络监管不规范、系统出现漏洞等情况下,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给自身带来人身、财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对于一些网络信息缺乏严格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让自己不觉成为低俗、虚假信息的传播者,被不法分子利用。

2.2.3、现实人际关系异化

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效率的同时,也出现部分大学生沉迷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人际交流障碍,真我与虚拟人格的错位冲突,最终可能导致学生焦虑、自恋、偏执、抑郁、冷漠、拖延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有调查显示,75%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手机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在“每天使用手机时长”上,有近一半的同学表示“超过5小时”。对于“聚会时同学低头玩手机”的现象,仅有16%的学生表示不会出现。同样以微信为例,“点赞党”、“秒赞党”的出现,都是人际交往中伪亲密的体现;此外,在微博的使用上,部分大学生出现过分关注星座命理,用所属星座来解释自己的性格成因,用命运来解释自己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失败,对微博谣言辨别能力相对较差,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科学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新型社交媒体策略

3.1、完善网络社交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出大学生网络社交条例

人治与法制的本质是自律与他律。新型社交媒体的虚拟、开放等特征,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交媒体保驾护航,通过《信息净化法》、《隐私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网络社交工具健康发展。截止到2014年9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6.32亿。作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在大力完善网络社交秩序、推进网络立法的同时,针对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等群体特点加强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网络社交条例建设,积极推行网络社交工具后台实名制。新型社交媒体的虚拟性不等同于虚假性。实名制的网络社交环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往的安全性,增强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有效地规范了网民网络社交行为,防止大学生成为谣言、恐慌情绪的者和传播者,培养大学生网络社交言论的责任意识。

3.2、创新大学生网络社交教育管理模式

新型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需要学校管理者与时俱进,培养出一支集专业技术人员、心理辅导老师为一体,具有专业网络教育管理知识的师资队伍,便于积极参与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建设。并通过开设人际交往、网络安全与网络法规等相关课程,对在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大学生使用情况和偏好,进而进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上常见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必要的干预,有效引导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借助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鼓励大学生更多地融入现实人际交往。

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教育者可以借助新型社交媒体与大学生建立自由、平等的朋友关系,借鉴成都理工大学经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设学生党建、教师风采、师生论坛等版块,借助学生骨干力量,有效引导大学生网络社交,必要时利用微信的“群聊”功能引导学生在现实中积极开展对有关公共话题的讨论,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现大学生社交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处理,提出人际交往技巧和安全提醒。社交媒体之外,开展演讲比赛、社会实践、假面舞会等活动,促进网上自由交流网下良好共处的有机结合,避免大学生出现社交媒体依赖情况。

3.3、注重舆论引导,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青少年课堂教育中。作为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和评估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体,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评估和管理个人媒介接触行为,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该加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何使用媒介、如何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和意义等。总之,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导向工具,大学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运用新型社交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通过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借助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凝聚和思想引导,打造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体系。无可否认,社交媒体不仅带给大学生新的交往体验,更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因此,学校在避免大学生沉迷新型社交媒体的同时,要善于借助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官微等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步宽.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2]杨宏兰.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1.

[3]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网络思政,2014.

第3篇

关键词 网络 网络思政 校园网络 网络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Needs and Thinkings

――The Survey Based on the Internet use in Shanghai University Students

CAO Yuanyuan

(School of Law,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701)

Abstra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njoy great convenience brought by Internet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e objective is also the inevitable into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network and the helpless,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have put forward demand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first-year students use the network status quo, and do random interviews,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ternet on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 network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motiv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author pointed that the campus network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meet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Key words network;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mpus network; internet needs

0 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储备力量,对于网络使用他们拥有客观的需求和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可避免的陷入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和无奈,包括网络信息垃圾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等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必然也必须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关键词,本文通过对大一学生使用网络现状进行调查,并做随机访谈,分析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此次调查发放问卷212份,收回有效问卷194份,其中男生47份,女生147份,问卷设计问题涵盖:基本资料、网络使用时间、使用目的、使用需求、情绪状况等。

1 大学生的网络需求

大学生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建立亲密关系的时期。同时也是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知识、成就自我的重要时期。网络的不正确使用会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

问卷统计显示超过90%的同学每天都会上网,这表明了网络成为同学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62.37%的同学上网2-4小时,说明大部分学生使用网络还比较理性。有研究表明,每周上网38.5小时以上,可能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而选择4-8小时和8小时以上的仍旧占到6.19%和1.03%,这也表明网络思政教育、网络成瘾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关注同学们的网络目的和需求。

1.1 网络信息搜集是大学生网络使用需求之一

在上网过程中64.95%的同学将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查阅资料等,71.79%的同学将搜索引擎列为自己经常登陆网站的前三项。同时87.69%的同学认为网络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信息爆炸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信息量巨大,信息的表现形式鲜活,有文字、图片、视频,各种各样新奇的信息吸引着同学们,让人留连忘返,很多同学表示不知不觉自己就浏览和搜集了过多信息,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包括各种娱乐八卦、政治新闻、社会民生信息。同时信息业呈现出碎片化,浏览过信息,如雁过无痕,所以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网络使用不充实。

其次,网络信息搜集的很大一部分表现形式或者最初需求是网络学习,数据显示49.48%的同学是为了学习、收集学习信息而上网。在内在成才动机和外部环境要求的双重学习压力下,自主和自发学习成了大学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网络的及时、快捷极大地减少了搜寻信息的时间,网络的大众性、多元性减少了汲取知识的成本,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有关研究显示,网络信息收集成瘾是网络成瘾的表现之一。网络信息量的巨大,同时大学生的鉴别能力也有待加强,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可能盲从于网络信息;其次,网络信息的获取相对快捷、方便,这使得信息搜集走向了学习的相反面,学习不重“质”,仅注重“量”,为了完成学业,将信息收集、下载、拼凑即可,缺乏认真而理性的思考,不成系统、非结构化的学习知识。

1.2 网络社交是大学生网络需求的重要方面

问卷反馈中,有48.97%的同学由于交际的需求而上网,52.06%的同学将上网的较多时间用于通讯聊天、联系朋友等社交关系的建立和保持上,56.19%的同学将较多时间用于登陆社交网络服务类网站,64.62%的同学认为网络在扩大交友圈和人际交流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以上数据显示,不管是内在心理需求还是外在行为表现都体现出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保持有较大的有效需求。

网络社交所体现出自由、平等的特点恰好是不同于传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单向性、强制性,大学生正是希望表达自我、形成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网络社交恰恰契合了大学生的这一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网络社交对人的发展是有优点的,网络社交作为人际社会交往的一种,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上有一定的作用,其次,有稳定的人际交往关系也是一个人心理状态稳定的保证。

但是,网络的虚拟性也将以上结论变为悖论,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让网络社交呈现出网络道德失衡、责任缺失的现象,现实中网络上当受骗也屡见不鲜。并且网络社交成瘾也是网络问题的表现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度使用乃至依赖网络的人群在社会疏离感上表现突出。网络社交的匿名性、去抑制性的确使得青年人的交流更加顺畅,但是对网络社交的过度依赖也可能成为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不良、学习成绩下降等负性事件出现的诱因。

1.3 网络娱乐是大学生网络需求的突出表现

调查显示63.92%同学在网络娱乐,包括看电影、小说或者玩游戏等项目上耗费了比较多的时间,38.46%的同学认为网络在提供新型娱乐方式上提供了便利,同时有39.49%的同学将音乐类网站列入自己的自己喜欢浏览的网站(被试为非艺术类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网络娱乐在很大程度上了吸引学生。

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对于需要认真学习、获取成功的想法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实际情况中,大学生的自控力和意志力不容乐观,行为常常不能与想法保持一致。由于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有极大的转变,学生缺乏时间管理意识、缺少计划制定的经验和方法,同时由于网络信息发达,青年学生很容易在娱乐中迷失、荒废。

从整体情况来看,同学们的上网行为不容乐观。调查显示仅有46.90%同学觉得自己上网后觉得很充实的,获得自己想要的,而其余53.72%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都觉得懊恼、空虚、后悔甚至自责。37.95%的同学认为上网收获很大,58.97%觉得收获不大,2.57%的同学认为上网没有任何收获甚至觉得上网就是荒废时光。这一方面表明同学们对过度上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觉得自己需要进一步把握上网时间、上网内容等,同时也说明如何做好网络引导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2 强化网络思政工作的几点建议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该积极迎接网络挑战,主动出击,迅速占据网络思政阵地,不断增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力度。

2.1 优化校园网络资源,打造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占领网络思政高地就要将在校大学生吸引到目标网站,包括主动注册、登陆和浏览目标网站。这意味着高校工作者能够针对学生的真实需求打造网络思政平台。

目前上海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内部网站,包括校内门户网站、校内bbs以及易班(E-class,基于Web2.0的互动社区系统)。校内网站不仅是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需要,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平台。

在问卷中发现49.23%的同学通过浏览学院主页来获取学校信息,23.08%的人通过询问同学和朋友,14.87%选择使用校内论坛。这说明校园内部网站已经具有一定的网络人气,同时仍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校园信息平台和网络学习平台可以针对性的为学生带来优质网络服务,以达到吸引学生注册、登录校园网络的目的。

网络中信息载体多,信息量巨大,大学生需要在庞杂的信息中高效率的选择真实可靠的信息,包括与他们紧密联系的校园信息。所以大学生对校园信息的需要就是一个贴近学生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校园网络具有天然优势的需求。校园网络应该以学生为本,贴合学生需求而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其信息优势。

鉴于网络学习是学生网络信息搜寻的主要目的。校园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优势,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一方面,社会网络学习资源零碎、良莠不齐,需要详细的甄别和整理,学校可以整合教学资源,结合课程、学科情况,建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资源库,呈系统、有条理的提供学习资源。其次,针对学校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高效率搭建和利用网上师生互动平台,发挥教师在网络教学、沟通交流的作用,通过教师、助教等学校管理者主动把握网络学习的管理、过程控制等,并及时给予问题反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和支持,激发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学习的积极性。

2.2 把握网络自身规律,坚守网络思政阵地

调查显示社交类网站、微博更能吸引同学们的关注,71.65%的同学经常登录人人网等sns网站,48.45%的同学登录微博,33.51%的同学登录校内论坛。表明社交类、论坛类网站极大吸引同学们的关注度,校园论坛也取得了一定成功的同时也有极大的改进空间。

注册率、登陆率、在线率、网络的参与度等是推广和建设一个优秀的校园网站(主要指校园论坛、易班等校园互动式网站)需要关注的数据。在校园网络的建设中不仅要把握好网络思政工作的重心,更要遵循网络发展自身的规律,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力量的引导,也要在网络自身建设上开展工作。

培养和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建设中。首先只有学生才最了解自身的需求,更易于开发出同学乐于参与的网络活动。其次,大学生中常常有非常优秀的网络人才,可以邀请学生担任校园网络管理员,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的学生资源,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高网络参与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调研、访谈工作,重点关注学生的网络需要、情感诉求,开展符合学生需求、契合校园文化的互动性网络活动。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自身能力、视域的局限性,不能仅仅为了贴合学生需求,吸引学生而走向思政的背面,比如校园网络泛娱乐化、无序化等情况。学校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思政的理论高度,重视网络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内容丰富的网络思政培训,网络思政工作交流,提高整体老师团队的网络思政能力和素养,并致力于打造思政理论深厚、立场坚定、网络技术精通的新型网络思政工作团队。

最后,网络思政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通过网络手段培养学生,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一定的道德规范。网络是工具、手段,不具备目的性,所以通过网络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现实中的教育,更加不能让网络思政成为网络成瘾等负面问题的源头,所以在大力推进网络思政的同时,不可忽视线下思政教育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立国.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对策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65-66.

第4篇

【 关键词 】 军校学员;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Cadets’s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Hu Peng-wei 1 Ding Yong-chao 1 Wang Bo-wei 1 Cheng Li-fu 2 Zhang Le-ping 3

(1.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ealth Services Corps Shanghai 200433;

2.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ealth Services,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Shanghai 200433;

3.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hanghai 200433)

【 Abstract 】 Rapid development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provides convenience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cadets getting information, meanwhile, make a huge challenge to information security.So, Expand the cadet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s the cadets facing, point out the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 Keywords 】 cadet;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1 引言

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如今军校教育教学、机关办公、学员管理等基础业务对网络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同时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化、越来越隐蔽化。虽然学校采取了安全监测、入侵防护等安全技术措施,但由于学员网络安全保密意识不强,网络安全技术掌握不到位的欠缺,管理方法针对性不强,军队院校学员网络安全风险高,以至网络安全事件甚至泄密事件时有发生。而卫勤军校学员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均有可能会涉及并接触到更多的军事秘密,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更加严峻。因此,迫切需要对卫勤军校学员的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及风险因素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为针对军校学员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提供指导,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性网络安全风险的有效管理措施。

2 军校学员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

2.1 网络信息环境复杂,安全风危险性高

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但其共享性、开放性和互联性的特点,使得环境越来越复杂,危险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

一是网络黑客攻击。网络攻击包括黑客攻击、病毒感染以及针对性军事机构、军队人员的网络监视,如军校附近的企业、网络监听。目前信息系统技术发达,网络黑客可以通过极限攻击、读取受限文件、拒绝服务以及口令恢复等一系列技术获取信息,对军队保密安全形成威胁。学员在使用网络时感染病毒导致文件丢失、破坏,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此外,针对军事机构和军事人员的网络监视并不少见, 增加了军校学员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

二是网络陷阱。特别是一些博客、论坛,借军事爱好、讨论敏感话题、套取军事信息此外,有些人在网络上设置陷阱,一旦发现军人身份的网络用户便主动接近,通过交流和获取军队内部信息。同时,由网络海量信息形成的巨大信息流,其中掺杂着诸多不良信息,更有人借网络进行非法活动的传播,对大学生进行鼓动和教唆,严重危害学员身心健康。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很大程度上反映到了互联网上,随着网络的发展,论坛社区、交友网站的兴起,微博、QQ、MSN等交流交互方式的流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吸引着军校学员接触网络,给学员自身、学校甚至军队的信息安全都带来很大的威胁。

三是病毒感染网络沉迷。互联网的虚拟性极大程度地吸引着学员不断接触网络,其中网络恋情和网络游戏是最主要的沉迷对象。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大学生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加上军队院校相对封闭的环境,部分军校学员沉迷于网络恋情或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安全意识更加薄弱,往往将自身信息和军事机密信息透漏出去,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2.2 信息安全意识差,抵御能力弱

一方面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研发,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网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无线网络设备都可以方便连接网络。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差,依赖上网方式的多样化和便捷性频繁的接触网络。另一方面,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文化流行,参与便捷,加之学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不强,将校区所处的环境图片、课件、听看到的信息、消息等随手转发到网络上,给学校和军事机构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更有甚者,学员利用网络散播不良信息,参与黑客等网络破坏活动,给国家和军队带来严重的损失。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互联网,是广大军校学员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信息安全形成巨大挑战。互联网大量的信息集成,是对每个涉足互联网人员的冲击,没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管理方式上,大多数只停留在接受口头安全教育的层面上,没有意识到现代高端的信息技术和间谍技术带来的威胁。

2.3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差,处理方法少

目前军校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化、越来越隐蔽化。虽然杀毒软件、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技术的应用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由于管理方法针对性不强,对于安全事件的处理不到位,信息安全事故依旧不减。军队院校是培养军队专门人才的特殊教育训练机构,互联网、校园网、军事信息综合网等各类网络广泛应用。军校学员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有机会了解和掌握军队的编制体制、方针政策、武器装备等涉及军事秘密等信息,而针对军校学员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少、科学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宣传式教育过于形式化。大多数学校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是以口头说教、安全讲座、安全知识考试以及教育传单的形式展开,而这些宣传式的教育流于表面,没有真正让学员体会到现代网络环境存在的风险,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网络行为所造成的安全隐患。

二是限制网络使用效果不明显。为了防止安全保密事故的发生,学校常常用会限制学员的网络使用,但是这种 “堵”的方式只能限制了学员对学校网络和网络设备的使用,学员依旧可以方便选择通过其他智能终端使用网络,而且这种方式与现代信息社会格格不入,阻碍和影响到了学员正常获取学校正常教学、办公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引起教学办公人员的不满。这些办法并没有真正加强学员的安全意识以及阻止安全事件的发生,也为信息安全带来了风险。

3 军校学员信息安全评估存在的问题

3.1 针对性不强,评估指标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军校都会定期对网络进行检测和维护,对于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大多数侧重于网络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情况,忽视了针对学员的信息风险评估。认为通过限制使用就可以避免风险,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也没有真正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很多风险评估没有针对学员的评估指标,或者没有深入研究学员的网络行为,其指标缺乏有针对性,导致评估在学员信息安全防范措施这一环节上的薄弱。

3.2 科学性不高,风险量化能力差

对于军校学员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大多数指标是定性的,而定性的安全风险评估无法准确地确定风险的大小,无法对安全风险进行精确地排序,从而难以确定系统面临的真正风险。这就要求军校学员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所运用的评估方法必须具备一定的量化能力。量化风险评估分析方法的关键在于输入参数的量化。对制定的量表进行有效的赋值,并在此基础上归类分析是量化评估的难点,而目前军校在对学员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时,处理这些量化难点做的还不够到位。

3.3 系统性评估流于形式,对评估结果没有充分利用

多数军校只有上级安全部门进行的检查评估时才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没有进行自评估,或者自评估的次数少,不能及时发现学员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风险评估在国内发展的时间较短,在军校学员中开展系统性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军校引入的并不多,所以评估的形式欠科学性。同时评估流于形式,有些军校虽然开展了对学员的评估,但不能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失去了评估的意义。

4 军校学员风险评估实施策略

4.1 提高重视程度,采用先进管理方法

提高对学员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是决定风险评估效果的关键因素。首先,军校工作人员在对学校整个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当把对学员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单独列出,着重从伦理道德、纪律规范、网络技能和网络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估,提高学员的安全思想意识。其次,要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式教育和限制网络上。宣传形式要新颖,可以用实例向学员宣讲,同时模拟真实的环境,让学员参与其中,从而加深印象,提高意识。管理上可以对学员进行跟踪监测,发现学员在网络使用上的漏洞,将其列为控制的关键环节加强管理;也可以对学员进行调研,了解学员对于网络行为和信息安全的认识程度,及时进行针对性教育。同时,领导层面要加强重视,才能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评估工作。各级干部和学员要抓好落实,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配合好风险评估工作。

4.2 深入研究风险,有针对性地建立指标体系

合理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要素。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一是要要充分调研学员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跟踪学员的网络行为,发现关键环节;二是要把握指标体现建立的原则。首先是一般性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导向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简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可延续性原则。风险评估设计要考虑到学员心理行为、网络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因素,依照一般性原则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这些特殊因素;三是要多维度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依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对军校学员网络行为的研究结果,从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安全保密和安全技术等维度入手,在每个维度中确立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建立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架构。

4.3 充分利用评估结果,将风险评估制度化

在完成了对学员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后,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针对学员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存在大量的定性指标,具有结构复杂、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的特点,传统的权重赋值方法精度低。人工神经网络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科学方法,它模仿人大脑的工作机理和思维本质,通过数学模型与计算机的结合,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智能的系统。目前,人工神经网络已经发展了十几种,适用于不同的实际问题来建模。而径向基神经网络因其能够逼近任意的非线性函数,解决系统内在难以解析的规律,因此在实际评估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处理主观与客观的指标,得到较为完善的评估结果。针对评估结果,学校应当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并制定长期的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信息安全的纪律条例,并根据新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把对学员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展现发挥风险评估的效果效用,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贾玲.军校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 武警学院学报,2010(8):95-96.

[2] 贾卫国,许浩,王成.军校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探讨[J]. 计算机安全,2009(9):78-80.

[3] 孙利娟,刘彩红.高校信息安全教育问题研究[J]. 电脑技术与知识,2010(8):30.

[4] 刘枫.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分析与形成[J]. 计算机教育,2010(21):77-80.

[5] 申时凯,佘玉梅. 糊神经网络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计算机仿真,2011(10):92-94.

[6] 黄婷婷.网络安全防御管理研究及对策[J]. SILICONVALLEY,2010(6):107.

[7] 赵军勇. 网络信息系统技术安全与防范[J]. 广播电视技术,2011(4):9-11.

[8] 任丽平.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5):97-100.

[9] 巢传宣.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研究[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5):54-57.

[10] 韩立群.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第2 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9):164.

[11] 郝文江,武捷.三网融合中的安全风险及防范技术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5-9.

[12] 任伟.无线网络安全问题初探[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10.

[13] 郎为民,杨德鹏,李虎生.基于SIR模型的智能电网WCSN数据伪造攻击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2,(01):14-16.

基金项目: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项目级别:校创新能力基金;项目编号:ZD2012039。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网络;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策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大学生无疑是作为信息时代最活跃的人群。掌握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对加强高职院校网络阵地建设、思想阵地建设和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文化影响高职学生的现状

2012年6月至8月间课题组成员采用问卷调查法、典型调研法对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为保证全面了解各专业学生情况,本次调查囊括了全院不同专业学生,并随机按照10‰的比例进行抽样,对抽样学生进行访谈调研。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9份,回收率为95.8%。

1、上网频率

从调查情况看,每天上网的学生为78%,超过99%的学生在2—3天或者一周之内至少要上一次网。而在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偷偷的拿着手机上网。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

2、上网目的与时长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长多集中在1小时至6小时之间,每天上网时长小于1小时的占12%,时长为1—2小时的学生36%,2—6小时的学生为48%,6小时以上甚至通宵上网的学生为4%。其中学生的上网目的与时长差别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随着上网时长的增加,学习时间的分配逐渐减少,学习时间随着上网时长的增加成倍减少,但游戏娱乐等占用时间激增。

3、对上网利弊的看法

从调查情况看,有50%的学生能将网络视为双刃剑,38%的学生认为上网利大于弊,10%的学生认为上网弊大于利。同时,70%的学生认为上网主要影响心理;40%左右的学生意识到长时间上网有害健康,但仍然坚持上网;少数学生承认自己有网瘾,但不知如何矫正或戒除。

4、抽样走访结果分析

从走访结果来看,两个问题较为突出,反映了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当被问及“是否经常在网上结交新朋友”时,经常、偶尔、几乎没有各占18%、54.7%、27.3%;”心情不好时,更愿意上网而不是向好友倾诉”的学生占到了半数以上,这样的比例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一直沉浸在虚假的网络中,会影响大学生社会能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由此可见,网络文化给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

二、网络文化影响高职学生的动因

1、外部动因。

除了网络文化自身丰富的内涵和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等无可比拟的优势吸引着高职学生之外,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家庭环境的无形影响和学生个人因素也是重要的外部动因。

网络的内容源于现实生活的需求,当前我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较高,且绝大部分远离父母来到异地求学。家长往往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内心需求,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缺少对子女应有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支持,导致子女不愿向家长倾诉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而是选择网络作为他们精神寄托和压力释放的途径。

尤其是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他们的家庭教育负面影响尤为突出,有部分学生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健全的环境中,使他们的心理、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会使其心理和性格上容易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比较内向、孤僻、自卑,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2、内部动因。

我国的职业教育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之“上名校读重点” 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很多高职学生都是由于学业成绩不佳,被迫选择高职院校。因此,入学之初往往会感到茫然、失落、自卑,如果不及时调整、引导,就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往往会形成如孤独、抑郁、内向、敏感、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差、纪律性不强等心理特质。

高职学生由于基础稍差,大多对逻辑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性教学兴趣不高,好说好思好动手,擅长形象思维,大多对自己的要求不高,思想上随波逐流,自我意识膨胀。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大多采用的是教学做一体化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学生们容易重视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很容易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迷失自己。他们渴望友谊渴望与人沟通,而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隐蔽性和有限的感官接触等特点,能使他们在网上社交很容易获得成功,这种网上社交的便利和游刃有余,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

以上分析,表明网络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不容乐观,我们要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矫正疏导高职学生的不良上网行为,防止大学生网络成瘾。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模式与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高职院校软管理的关键所在。所谓以人为本,主要是以在校大学生为本,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例如针对目前学生思想空虚,缺乏关爱和重视甚至盲目索取自私贪婪的现状,可以有目的的举办一些家校互动、社校联动的活动,像教师家访活动、感恩主题系列活动、算一笔教育帐等等。或者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选派一些德才兼备的教师帮助那些心理有问题、情感困惑、思想行为异常的学生克服障碍,健康成长。

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具有特色,比如实行人性化的帮扶活动,每个领导和党员老师联系固定的几个同学,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将帮扶结果列入年度考核依据;辅导员充分利用信息化通讯手段,利用飞信、QQ、微博等展开校园网络平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和学生建立联系,传达信息;同时任课教师通过养老院送温暖活动和主题课堂系列活动,既达到了上课目的,又弥补了学生心灵的空虚,一举两得。业余生活的丰富和网络的巧妙引导,使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网络优势,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避免沉迷网络,荒废学业。

2、形成“多级双向”的管理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上普遍有以下几种模式:A“保姆式”管理 ;B“警察式”管理;C、不负责任的“放羊式”管理。这几种管理模式很容易使各部门在管理学生各自为政,最后造成教管分离,知行脱节。为了更好的健全学生管理模式,我们应该采取多级双向的管理方式。

所谓“多级”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院系、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思想骨干三级;双向是指“院系这三级属于一向,行政部门团委、学生处属于另一向。 双向都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引导、教育作用。这是目前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正在推出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优点是各部门能够互通信息合力共举,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避免资源浪费,能极大的节省人力物力,提高管理效率。比如学院领导阶层发出了“走进图书馆”的倡议,然后由辅导员督促实行,上传下达,学生干部和思想骨干起带头和监督的作用;团委和学生处则通过各种方式对此次活动进行宣传和造势,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读书的好处,使整个活动进行的蓬勃有力有声有色。在加强纪律性方面,严把学生考勤和课堂秩序,不允许学生上课玩手机和通宵上网,并将其列为教师考核以及学生评优评先的依据,这有效的控制了学生上网的频率,并引导他们积极健康的展开大学生活。

总之,只有在认真分析网络文化影响高职学生的现状基础上,学校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才能更好的引导高职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网络营销;高等医药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DOI]10.13939/ki.zgsc.2017.01.130

网络环境下医药企业对新型经营模式的探索拉开了医药电子商务的序幕,并催生其快速发展。在药品刚性需求下,网上药店注册数量保持高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底,注册网上药店数量已达456家,预计本年度网上药品交易规模将达160亿元,较2015年同比增长45.5%。[1]面对如此可期的前景,医药电商人才培养成为了高等医药院校的重要任务,“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急需建立完善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1 “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网络营销”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将网络营销的基础理论、分析方法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掌握实践技能方面所需要的营销工具、营销方法和操作技能,还应具备从独立设计、运营、维护、管理网络、经营网站到整合各种网络资源的能力,为此,学生需要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深入理解和灵活转换,最终解决网络营销管理与实际工作问题。这些环节显然是单一理论讲授所不能完成的。这些因素和课程性质决定了网络营销实践环节有效开展的必要性,甚至需要将课时分配更多地向实践课倾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得到能力提升。因此,加强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不仅是应用型医药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转变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更是顺应国家与时展,实施“学、做、创”一体化教学的必然之路。

2 “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网络营销”课程体系涉及许多知识单元,包含市场营销基础理论、网络信息与技术相关理论等。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上进行了诸多尝试、改革与创新,但对于互联网技术基础较为薄弱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尤其是医药类高校学生来说,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仍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突出问题。

2.1 实践教学内容缺失、层次单一

网络营销实践教学需要涉及多种工具与方法的具体应用,如网络信息、搜索引擎营销、网络广告、病毒性营销、网站流量分析与统计等,还需将上述方法灵活、综合应用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而很多高校鉴于实践课时较少、学生互联网技术基础薄弱等原因,仅利用小型案例展示或布置简单网络任务,弱化系统性技能与能力训练,缺少可操作性强的网络营销主流工具与方法的应用体验,导致实践教学内容缺失,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脱节;另外,实践应用环节层次感不强,只重视基本技能训练而忽略更为重要的网络营销整体流程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致使学生实践效果浮于表面。

2.2 缺乏真实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实战平台

培养基于专业特色和就业创业导向的网络营销人才,就必须让学生在真实网络环境下对网络营销方法与手段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目前一些高校配备了可以模拟训练的电子商务或网络营销模拟试验系统,但由于实验系统板块的固定性,与真实网络商业环境差距较大,致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对未来工作的实践应用性不强。需提供一个开放真实的综合实战平台,将网络营销各环节融入其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加深整体流程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

3 “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为实现兼具内容系统完善、层次鲜明、可操作性强、真实开放的实践教学,本文构建了依托于网络营销实践系统的“3+1”模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主体由三个层次组成,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项试验训练和全面模拟演习,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水平,其训练可借助“网络营销实践系统”一类软件平台开展实施;另外在融合真实网络环境下,由网络实训网站及各类互联网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组成的辅助主体教学的综合网络实战平台,解决模拟训练平台的封闭性和固定性,形成了“学、做、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如下图所示。

3.1 基本技能训练

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信息(利用供求信息平台、分类广告、网络社区等途径以及通过网上商店与网上拍卖等方式)、搜索引擎营销、网络广告、许可E-mail营销、病毒性营销等初级实务。教师通过布置任务、监督执行、评价结果来完成教学,该层次旨在使学生从认识每一个基础工具开始,认知网络营销基本规律和常用方法,是衔接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第一环节。

3.2 专项实验训练

专项实验训练主要涵盖网站优化与评估、网络推广、网站流量分析、网络调研、邮件营销与管理、在线客服、Web 2.0推广以及网络资源合作等中级技能实训。学生通过专项试验的操作和管理,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运用网络营销工具的各种技能,理解各工具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对上一环节的强化运用与加深,教师应以过程指导、答疑解惑的方式f助学生完成。

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图

3.3 全面模拟演习

全面模拟演习则从营销网站综合认识、网站开发与设计方案、网站测试部署方案、网站运行维护方案等方面逐步完成高级综合任务。在这一环节,学生对网络营销工具方法已具备一定操作能力和整体认知,在此基础上可按照教师部署完成集合各阶段训练内容的网络营销综合任务,掌握从基础技能工具到实际操作,再到灵活应用,自由组合制订营销策略,从而运行商业网站的全部过程,形成一个完整而科学的学习训练体系。教师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激励奖惩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保证该环节实现从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

3.4 综合网络实战平台

借助网络特性解决网络营销实践课程的封闭性和固定性问题是最佳处理方式。各教育组织机构提供的网络活动和比赛形成了天然的网络营销综合实战训练平台,将该平台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可达到在真实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训练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最终目的。一方面,在进入高级阶段训练后,学生可选择“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网站春季、秋季活动或大学生实习求职平台“C实习”网站的企业真实任务,来训练自身技能并形成竞争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作为实践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参加各类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大赛、“挑战杯”“大创项目”[3]等创新创业大赛,在比赛中自发地、主动地挖掘新技术与新方法并应用于比赛实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在评价考核中,教师应以完成基础和专项技能为主制定评价标准,而根据学情较好的学生的综合实战平台任务完成情况或参加比赛获奖情况予以适当的奖励加分。

前期三个层次的操作能力训练为后期综合网络实战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真实网络活动和比赛的参与又能巩固和提高操作的实践应用能力,“三主一辅”的环节设置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将共同促进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工作技能的转化和提升。

4 结 论

网络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下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竞争力来源,构建多层次系统的网络营销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体系的全方位有效实施,培养基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医药网络营销人才,是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由本文提出的“3+1”模式实践教学体系为同类医药高校网络营销实践教学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康CMH.2016年药品零售终端市场预测数据[EB/OL].[2016-10-11].http:///20161011/n469994788.shtml.

第7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实验设计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数据承载方式和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社会已经由数字时代快速步入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是大数据的重要发源地,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数据产生,高校人才培养必定要向大数据方向过渡。[1]当今高校正处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冲突的前沿,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世界各种文化深度交融,大学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然而,国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道德教化,以情感人、理论说服比较多,数据科学分析相对较少。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既定的教学模式是理论灌输,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僵化,严重脱离社会实践,束缚了大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此外,现代的人文科学研究正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日益发展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手段,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把信息转化为图形和数据,把主观的不确定因素向客观的确定性转化,使研究成果具有严密的科学性。[2]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都将通过网络学习、交友、通信等平台汇入大数据。面对越来越大的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适应时展,更新教育理念,大胆运用大数据带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改变传统教条僵化的理论灌输教学形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内化为实际行动,必须借助实验教学引导大学生提高学习社会科学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大学生开展各种舆情调查和分析,从而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现状

高校实验教学是一种介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教学方法,可分为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实验教学。虽然,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强化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一些高校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效应。[3]但总体上看,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依然远远落后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说教阶段,少量的实践教学大多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N大学为例,本科生思想政治教学共有15.5个学分,其中14个学分是理论教学,只有1.5个学分是暑期社会实践学分,没有实验教学学分。这种教育理念的滞后与教学创新思维的僵化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类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群,其中三门主干课程《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和特点各不相同。但传统的三门课教学方法均是统一集中在概念、理论、原理的讲解上,没有根据各门课程内容和社会应用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需要验证的理论得不到事实支撑,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心理体验,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的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是一种介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验证性和探究性的教学特点,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现代意义的实验室不只是配备仪器设备仅供理工科人员研究的大楼,而是一种供多学科共同探究的文化概念。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可以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揭示理论与实践、个人感悟与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复杂关系,切实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政治课实验教学与大数据的优势互动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需要借助实验教学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处理,高校教师可以借助数据图表讲述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观点和要求,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4]其次,实验教学可帮助把平面教材转换成交换性更强的电子媒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之间的有效对接。再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大数据解释社会重大事件和大学生个体之间的联系,了解公民在特定社会事件中的参与情况、舆论导向以及对事件发展的实际影响。最后,思想政治实验课教学可实现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帮助教师完成思想政治教学中因果关系的论证。

(二)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优势互补

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成为高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改变人思想的教育工作,有效沟通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然而,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却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备受社会各界的诟病。[6]需要验证的理论得不到事实支撑,大学生很难信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的开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学科发展和两课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我国从2006年开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设置过程中明确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探寻规律性等方面获得崭新的突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与理论教学形成优势互补:首先,思想政治实验教学可以依托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将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从平面推向立体,从静态推向动态,将原本生涩、抽象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主动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和分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情况,帮助老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师平时指导大学生开展各种重大舆情调查,主要针对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通过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可以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掌握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师生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再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的运用顺应了大学生热衷网络学习的特点,充分尊重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调研数据的能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的教育目标。

(三)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与校园舆情的优势结合

高校舆情是社会舆情在大学校园内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普遍思想意识的反映,代表了大学生对公共事物和热点问题所持的意见以及各种情绪、态度和愿望的总和。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大学生是使用媒体科技最广泛的群体,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分析和调查已成为获得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对重大社会问题看法的重要途径。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量大且良莠不齐,给高校维稳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是在信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和新途径的具体拓展,可以通过实验室舆情监控系统的搜索引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实现数据信息采集、数据统计挖掘、舆情预测、舆情结果展示和舆情现场模拟实验等教学功能,为实现舆情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使舆情分析预警的实现具成为可能。如,可通过对大学生参与的热点论坛等开展数据捕捉和分析,及时掌握和分析大学生思想动态,有效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

三、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内容

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是“人与人,人与事的对话”,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不但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错综复杂,而且实验教学环境对实验教学活动的干扰也极难控制,因而很难达到经典科学实验所要求的“封闭度”。[7]所以,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设计必须遵循思想政治课程的独有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一)强化大数据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最宝贵的资源,彰显着极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8]大学生既是数据的传播者和制造者,更是数据的分析对象,思想政治实验教学在设计过程中应树立并强化大数据意识,在功能模块设计方面注重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储存、整理和分析,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平台,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针对国内外热点事件建立案例库,对主要媒体在热点事件中的报道进行监测、量化评估和比对,教师针对量化分析报告进行话语权的解读。[9]

(二)深化大学生从“行”到“知”的学习过程

思想政治实验教学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保障,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学从理论转向实践,用实践来促进理论,从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延伸,用社会实践来强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桥梁作用。同理工类实验教学相比,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主要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行”来促进大学生“知”的深化,实践性较强,且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思想政治实验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重点是通过实验深化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抽象的课程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事件分析。

(三)思想政治课实验内容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内容极其丰富,涵盖基本原理教育、中国化的理论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着眼于启迪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这就决定高校思想政治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强调对知识的认知和接受,而是侧重大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实践。相应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内容也应该紧扣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践,设计出灵活多样,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实验教学形式。首先,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理论教学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特别是加深对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和结论的理解。实验教学设计通常从大学生情感体验需求入手,积极创设实验情境,运用实验室多媒体设备演示课程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典型事件,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思考、提问和辩论,最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以《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为了让大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内容,需要深入地了解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轨迹。可以组织大学生收看电影《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燕妮?马克思》《来自古典意识形态的新闻:马克思—爱森斯坦—资本论》以及纪录片《寻访马克思》等了解马克思的生活轨迹和社会背景,加深他们对理论诞生的历史条件、理论来源和标志性理论成果的了解。其次,思想政治实验课教学内容还包括一些人们认识上尚存在分歧,大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社会事件以及校园舆情和社会舆情。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的实验选题,组织大学生围绕其中一个选题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并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和海量数据分析技术仔细探究事件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因果关系,对数据代表的系统走势和缺失的信息进行预测,由此得出相对可靠的基本结论,供老师和相关舆情管理部门参考。再次,思想政治课实验的内容可以由课堂延伸到整个社会,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或以及大学生感兴趣的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成为实验的内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可以在模拟法庭实验室进行大一新生的“道德法庭”实验教学,选取社会上影响比较大的道德事件,组织控辩双方大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辩论,帮助大学生形成重视道德修养和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这类实验的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侧重于对未知问题进行辨析,去伪存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该实验以大学生为主体,选题、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收集证据资料、准备相关法律文书等过程都要由大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在实验过程中提供设备支持。

四、总结

实验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公共参与价值的重要载体,它关系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成效。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绝不是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而是为教师的研究科学化以及大学生的理性思考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聂小东,黄羽中.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金融投资实验室建设探讨[J].价值工程,2014(5):189-190.

[2]周晓文.文科实验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134-136。

[3]吴满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验室建设管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218-221.

[4]胡纵宇.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64-66.

[5].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N].新华每日电传,2013-8-21(01).

[6]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教学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6):48-51.

[7]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教学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6):48-51.

[8]张世忠.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模式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3):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