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

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

时间:2023-06-12 14:47:53

婴幼儿数字启蒙教育

第1篇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

[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第2篇

关键词: 幼儿启蒙教育 早期阅读 认知能力 思维能力

儿童依靠着语言扩展自己生活的天地,进行认知活动,学习前人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与他人进行交往。语言是一种重要的心智能力,语言教育不可忽视。孩子一出生,来到世界上就生活在一个完整的语言环境里,既有口语,又有文字,给了孩子一个全面学习母语的自然环境。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受信息和表达信息:用耳朵听话,用口说话,用眼睛阅读,用手写字。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各种感官,使儿童能够多渠道地接受信息、表达思想,促进婴幼儿语言发展。

一、早期阅读的理论

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早期阅读包括图画阅读和文字阅读。早期阅读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文字,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准备技能等。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把幼儿早期阅读要求纳入了语言教育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因此,早期阅读是幼儿语言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发展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是我们幼儿教师在新时代的研究课题,是幼儿教育改革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早期阅读的目标与要求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语言教育的总目标是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态度,培养幼儿喜爱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幼儿倾听、表达、早期阅读和前书写能力,养成幼儿语言交往的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早期阅读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早期文字阅读的能力,具体包括阅读的态度、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技能等几个方面。

1.培养幼儿对阅读有积极的态度,包括喜欢听成人讲图画书、喜欢看书,对认读汉字有兴趣。

2.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初步掌握阅读技能。具体包括:(1)了解书的结构,知道书有封皮,封皮上有书名,每页书上有页码。(2)学习拿书、翻书和看书的基本方法,知道看书时用手从前往后一页一页地翻,每页要从左到右一行一行地看。(3)能辨识图书中的人或物,能看懂每幅画的大意,讲出图书中的主要内容,培养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发展创造性思维。(4)能认读图画书中的一些常见汉字,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阅读的良好习惯,建立阅读常规。具体包括:(1)爱护图书、轻拿轻放、不撕书、不折书。(2)姿势正确地阅读图书,双脚放平、身体坐正,眼距书一尺。(3)能划指阅读。

4.培养幼儿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能力。从欣赏和朗读文学作品中学习标准、规范、优美的文学语言,掌握正确的语调和语气,学习朗读。

(二)早期阅读的实践原则

1.树立整合语言的教育观念。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不只是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而且应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是幼儿学习语言的课堂。我们要创造适合幼儿早期阅读的文字环境,不对幼儿施加任何外界压力,使他们像处于学说话那样的口语环境一样,始终处于最佳精神状态,从而引导他们完全依据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特点去认识、去接受相应的信息,自然习得认字和阅读的技能。

2.坚持正面引导,严格执行七不要。孩子自然认识了一些常见汉字后,就像插上了翅膀,可以自己阅读,自己去认识事物,由衷地感到兴奋,产生成就感:“我也认字了。”“我也会看书了。”我们坚持鼓励、鼓励、再鼓励,培养孩子自信心,严格执行七不要:不要规定识字量;不要考核、考试、比赛,不给幼儿造成压力;不要留作业;不要用讲解字形、字音、字义的方法教孩子认字,而是教他们整体认读,按照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开展;不要规定统一进度,而要根据本园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具体安排;不要枯燥无限度的反复认读,机械训练,而应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幼儿与汉字多次自然见面。

二、早期阅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婴幼儿早期阅读的可能性

1.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是协调的,但又存在着差异。左半球用语言进行思维,其以语言为基础的逻辑思维优于右半球,而右半球则用表象进行思维,再认和处理复杂知觉模型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3岁前是大脑右半球整体模式识别和自然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这就为婴幼儿早期阅读提供了生理基础。

2.婴幼儿认知与识记事物的特点与成人截然相反,他们认知事物是先整体后局部,成人是先局部后整体。婴幼儿认读文字犹如“照相”,成人认读文字犹如“画像”。婴幼儿认知特点的表现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婴幼儿的识记特点是先记忆后理解,成人是先理解后记忆。婴幼儿与生俱来的这种超强的整体模式识别能力和自然记忆(也称机械记忆)能力决定了他们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作用自然习得母语的口语与文字。

3.从汉字的特点看,每个汉字就像一幅图画,其表意性和方块形的特点最适合婴幼儿整体模式识别和自然记忆能力强的特点。

(二)婴幼儿阅读的必要性

1.早期阅读能够有效刺激大脑,促进大脑神经组织的发展。婴幼儿大脑的发育与外界环境的刺激有直接关系。外界刺激物的繁与简、刺激渠道的多与少、刺激频率的高与低都影响着婴幼儿大脑神经组织的发展。早期阅读注意文字环境的创设,注意引导婴幼儿进行有意认知和识记,客观上给婴幼儿提供了除口语和物质条件外的另一个新的刺激物,能够帮助婴幼儿在倾听学习口头语言的同时,通过听觉和视觉学习书面语言,这就增加了刺激渠道和刺激物,对促进婴幼儿大脑神经组织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2.早期阅读能促进婴幼儿思维水平的提高。婴幼儿对汉字认知的过程会逐渐发生一些变化。其变化一方面表现为认识汉字的数量不断增多,另一方面表现为认知特点的改变。随着婴幼儿认读汉字数量的增多,他们渐渐地会发现一些字形很相似,而这些字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这一发现不仅引起了他们对汉字的更大兴趣,同时,也促使他们对字形进行归类、概括,自然而然地注意到汉字的偏旁部首。

3.早期阅读能够促进口语的发展。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婴幼儿在认读汉字时复习了汉字代表的词,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词的印象。在认读汉字后用其组词或说一句话,会进一步提高婴幼儿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样日积月累,婴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会很快进步。

4.早期阅读为主动学习打开通道。识字不是学知识,文字阅读可以改变婴幼儿由被动的,完全依靠倾听口头语言、凭借成人的口语传授获取知识信息的状况,而逐渐地成为通过看书,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帮助婴幼儿开阔眼界、打开学习知识的又一通道,而这无疑地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

5.早期阅读是发展幼儿个性的条件。婴幼儿通过阅读发现新奇的现象和事物,萌发好奇心,扩宽兴趣范围,提高求知欲望,同时因“我能认字”、“我会看书”、“我会看报”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和增强自信心。

三、早期阅读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实践探讨

(一)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把阅读活动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这是指导阅读的关键。(1)小图书阅读活动幼儿对文字、书画符号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在讲述故事、诗歌时多以图画、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引起幼儿对图书的兴趣和联想,同时,还让幼儿知道老师讲的故事都是从书上学来的,书里有许多知识,激发他们阅读的愿望。(2)在与幼儿交流中,幼儿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极能打动人。实践证明,成人与幼儿共同阅读,交流各自感受,谈论情节,回答幼儿的提问,可使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能启迪思维,积累语言,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3)鼓励阅读中的操作,为幼儿主体性发展提供排图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将图片按序排列。

(二)维护幼儿良好的阅读心态

幼儿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往往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阅读环境是维护幼儿良好阅读心态、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让幼儿处在安静、明亮、优美的环境里专心阅读,并常带幼儿到阅览室看书,感受和模仿成人的阅读方式;在班级中开设图书角,让幼儿随时阅读;为幼儿提供的书籍分为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种层次,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阅读的需要。

(三)丰富阅读环境

在班上开辟图书角,添置构图新颖、颜色鲜艳、趣味性强的图书,每周保证一定时间轮流供幼儿自由选择阅读,定期进行读物更换。教室里的桌椅门窗、活动区的物品、自然角的植物、动物,都有悬挂或张贴的文字卡片,使幼儿一一对应,墙面上及阅读角把阅读活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及在生活中的常见文字,也制成卡片图文对照。关注孩子感兴趣的新闻,剪辑下来,粘贴在孩子方便看到的地方,提醒幼儿利用休息时间去看看。发展幼儿阅读能力,并以此促进幼儿社会发展,扩大知识面。

(四)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第3篇

中国建国初期幼儿园作为福利制度,由国家或集体举办,但只覆盖少数部门的子女。自从中国步入市场化经济,企事业逐步剥离社会职能,也因国力羸弱,百废待新,幼儿教育领域几乎彻底推给市场解决。这是民营幼儿园经营环境最好时期,然而,由于资金匮乏,经营者的素质和专业先天不足,民营幼儿园并未真正形成对公立园的竞争压力。民营幼儿园呈现数量众多,硬件落后,质量不高,品牌薄弱的局面,各地仍以公立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它们的市场份额不高,却在知名度,性价比,硬环境,教育质量方面拥有极高的美誉度。

民营幼儿园之所以没有成为初期市场化的主角,一个是老百姓钱袋还没有厚实起来,同时,教育标准和权威仍然掌握在国家教育部门手里,民营幼儿园并没有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运动员兼裁判的双重身份下,公立幼儿园在市场竞争中显得从容不迫。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产阶级的大量涌现,结合独生子女的累积效应,几个成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从而提前推动中国进入幼儿教育的旺盛需求期。这是民营幼儿园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这也是一个极度危险的市场转折点。

上海浦东新区拥有公立幼儿园十余所,收费低至三四百元。当地私立园只有两三所,收费却是10-20倍。这也将是中国未来10-30年绝大多数城市的缩影。纵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也是必由之路。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经济实力将幼儿教育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但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民营幼儿园分享市场盛宴时,更应看到未来发展的隐忧。快速规模化是赢利递增的重要保障,却无法确保市场的终极位置。试图通过连锁发展建立庞大帝国的设想,最终会以黯然出局作为收场。美国的教育行业,无论幼儿园,还是到大学,最富有影响力的均是私立学校。

公立学校作为金字塔的塔基,以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为主,私立学校却占据塔尖位置,以贵族化、赢利化、品牌化为特征,教育品质是核心标志。今日的民营幼儿园如何市场定位,如何确定目标,这关系到未来市场成长和格局分配。目前众多民营幼儿园通过建立连锁品牌、资本介入、经营效率、统一标识、高档装修、西化教育、爱心教育等,积极塑造市场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却远离真正的竞争焦点—教育领域。与名目繁多、徒有虚名、华而不实的民营幼儿园推行的幼儿教育模式相比,公立园建立在扎实的中国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幼儿教育,虽然不好看,效果却客观实在。

这种窘境并非只存在于幼教领域,整个中国教育行业,民营学校都有类似困境,也就是在教育领域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即使目前做得声名卓著的新东方也没有脱离这样的边缘处境。如果民营教育不改变只图赚钱,不图品质的经营方向,则随时可能成为市场过客。集中有效资源投入教研,经营者静下心关注教育,让教育家做教育,勇于创造教育改革试验田,等等,这才能逐步赢得教育领域的领先优势,从而逐步占据教育的主导位置。以美国哈佛作为基业常青的发展楷模,这是中国民营教育的最好选择和最终归属。

二、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主要引自西方,此时,幼儿教育还无法成为关注领域。延续几千年的私塾教育一直是中国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建国初期的幼儿园严格说应是育婴所或托儿所,在教育研究和发展方面近于空白。以陈鹤琴和陶行知等少数代表的教育大家,他们各自提出对幼儿教育的主张和设想,并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尝试,但是比起同期的西方幼教专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等,无论在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无法相提并论。随着思想的影响,中国幼儿教育客观上变成简化版的小学教育。

二十一世纪前后,西方幼教思想和教育模式逐步被中国民营幼儿园引入,这是教育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蒙台梭利、卡尔威特、约翰洛克、斯宾塞、瑞吉欧、华德福、七田真、井深大、塞德兹、卡曼、斯托夫人等,这些西方著名的幼教专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一股脑地涌入中国幼教市场。众花迷人眼,中国幼教模式精彩纷呈,然而,多数却是昙花一现。水土不服、张冠李戴、舍本逐木、物是人非、不符国情,这是西化教育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也极大地促进国内幼儿教育研究的发展,本质上却没有改变中国幼教的落后局面。民营幼儿园也没有借此赢得幼教市场品质竞争的法码。

谈论中国幼教市场就无法忽视高考指挥棒的大环境影响,让幼教服务于高考竞争,这是当今多数家长的关注焦点。追求自由、纯真、快乐、健康、个性、内涵等教育目标,在很多家长眼里更多让位于知识教育。这些目标并不矛盾,也不是非此即彼,可以同时实现,相互促进。然而,中国幼教市场既无力实现服务高考竞争的市场需求,也无法摆脱这种市场压力,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却在破坏儿童的身心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幼教市场的困惑。任何教育理念、模式、过程、效果,最终都是要服务于个人的素质成长、竞争能力、幸福感受等目标,因此,回避、漠视、放弃市场真实需求的幼教也注定是虚伪的、无法获得发展的。

当前幼儿园可划分为:一、自由发展型,以北京李跃儿芭学园作为代表。她们完全放弃知识学习,给孩子极大的自由空间,追求培养易于生存和个性发展的孩子。二、传授知识型,这是多数幼儿园的核心工作内容。艺术培训、学科知识、社会活动等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远非幼师能胜任。三、思维发展型,这是少数幼儿园在尝试的教育新领域。传授知识虽然可以帮助婴幼儿发展,却很难形成绝对优势。学习能力是影响婴幼儿学习发展的重大因素,而思维能力则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标志。教师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婴幼儿的思维发展,这是传统教育模式发展到高级状态的必然趋势。少数成功案例均揭示一个现实,这须孩子自身悟性和优秀导师的参与。这两者都是稀缺资源,导致无法全面推广。四、主动发展型。这种新型教育有别于由外向内、教师主导的传统教育,主要依靠婴幼儿在特定时期对外界的敏感性和主动发展而创设的新型教育模式。

主动发展型的幼儿教育模式是当前幼儿教育的最新发展,它从理论上解决了传统教育所无法克服的自身悟性和优秀导师的两大难题,但能否全面超越传统教育的效果还有待于实践上的验证。日本千叶县有间著名的天才幼稚园,专门招收2岁幼儿,毕业孩子的智商均在140以上。这些孩子在入园时智商并非超常,而是经过专门培养后才达到超常水平。教育过程很平常,但因教育得法、环境适宜,教育效果显著。国内个别园也已取得如此教育成果。归纳该模式要素:1、教育关键期;2、混龄组合;3、自由空间;4、全面发展;5、无为而治。主动发展型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自由发展型非常相似,但是后者的教育效果远逊色于传统教育,而前者却创造出传统教育从没有实现的教育高度。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思想是中国幼儿教育界的主流思想,他们虽然也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有别于小学教育,但是两者没有本质差别。幼儿园就是简化版小学。不可否认,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的规范性、实践性和效果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以河南为例,占据主导品牌地位的几乎都是隶属于学校的附属幼儿园,其中包含很多民办学校的幼儿园。他们具有资源优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区域,幼儿园的品牌影响和认可还取决于该园的历史渊源和特殊地位。传统教育模式里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从属地位,优秀导师和学生悟性制约教育效果,这已经成为阻碍传统教育模式发展的无解难题。

(二)、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的全球影响力、教育理论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教育效果的显著性,促使蒙台梭利成为对中国幼儿教育影响最大的西方幼教专家,她揭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幼儿世界。蒙氏教育法带有强烈的个人烙印,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杜威、克伯屈等大教育家的严厉批评。它的理论基石—形式训练理论—早在19世纪下半叶便被证明有缺陷。但同时,蒙氏教育法独特的教学效果又使得它大受父母的欢迎,它强调知觉发展、动手操作、注意力培养,是让儿童自由选择,促进优化的有效学习模式,但在语言发展、个性培养和想象力塑造方面则没有显著提升。因此,蒙氏教育“中国化”需要长期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早期教育

东方爱婴、金宝贝等早教中心,以西方早教专家的系统理论为依托,利用丰富多彩的早教形式,在中国开创了0-3岁全新的婴幼儿早教高端市场。特点:高利润、低成本;经营模式简单化和市场的高速发展;连锁经营促进规模化。他们资本雄厚,手握资源,成为幼儿园市场竞争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但是未来软肋恰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早教模式,早教理论和实践活动缺乏有效论证,教育形式过于商业化,教育过程过于取悦家长,教育效果无从考证。早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均没有脱离传统范畴。如果不克服简单、浮躁、轻率的教育态度,他们注定会成为幼教市场的边缘角色。

(四)、双语教育

国人对英语的狂热和外教资源长期短缺将是双语教育高成本的根源。南京一家收费十万/年的贵族幼儿园打得就是外教牌,利用全天候外教、中外混合班、游戏化教学、大型表演剧等吸引高端市场的家庭。把握婴幼儿的语言敏感期,有效促进外语能力发展,这是具有旺盛市场需求的教育目标。虽然语言氛围是婴幼儿最优的成长模式,但是高昂的外教成本让它成为不可能的教育选择。如何摆脱成人学英语模式,建立适合婴幼儿外语语言发展的可行的低成本学习模式,这是幼儿教育界努力探索的教育课题。

(五)、天才教育

天才教育是美国立法实施的教育模式,也称天赋教育,精髓就是自我教育,它是利用学生的自身天赋结合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加速个体发展的教育思路。天赋教育没有强迫教育,也没有放任教育,是一种顺其天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它承认个体差异,主张平等和个性。教育平等是通过倡导用不平等的教育对待天资不同的学生而实现,个性化教育其实就是精英教育。日本千叶的天才幼儿园、北京八中少儿班、中科大少年班等与美国天赋班的教育模式极为相似。中国民营学校要想改变公立学校的主导地位,只有在教育领域掀起革命风暴,占据教育制高点,才有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处境。

四、幼儿教育的发展机遇

西安交大少年班从初中生中招录预科-本科-硕士连读的少年大学生,目前这种学生素质还只能零散培养。北京八中少儿班是集体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特例,四年学完八年课程,一半学生考进北大清华,最次的均达一本线。这是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高度,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教育尝试。然而,这种教育模式为何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可能教育本身的推广难度远小于政治因素的阻力。这是中国民营学校获得发展助推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选择。

2010年北京市小学四年级有1700个优秀学生报名参加北京八中少儿班30个名额的竞争。可以说,北京八中少儿班是建立在特殊群体之上,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发展型教育模式,它们筛选学生标准:高智、独立、自学。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卓越的教育成就、26年的品牌沉淀,这些都是民营学校无法轻易实现的教育资源。既然短期难以复制,我们不妨换个视角看问题,北京八中模式给民校的最大启迪:四年级的学生素质和未来高考成绩密切相关。

民营学校尤其努力做第二个北京八中少儿班,还不如尝试更有开创性的工作,就是以培养八中少儿班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目标。北京八中少儿班的成功整个社会已经不再置疑,利用它们的历史成就和社会影响,提出崭新的教育培养目标,这就象站在巨人肩膀,会迅速被推升到聚光灯下。无论是营销炒作赚取眼球,还是教育目标的实际价值,这都是值得为之的工作。何况,小学四年级前教育环境宽松,家长心态平和,这种以培养高素质的主动学习型学生为目标的教育尝试和革新很容易获得社会和人们的热烈响应。

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均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民校利用附属幼儿园增加教育革新时间,教育效果必将更加突出。但是很多人都不能正确理解幼教和小教的差别,从教育的角度看,这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教育越向源头延伸,婴幼儿潜力和可塑性越大,然而,传统幼儿教育模式已经将教育效果做到极至,目前仅个别家庭教育实现教育效果的飞跃。只有跳出传统教育思维,幼儿教育才能实现质的提升。日本千叶天才幼稚园及国内个别园均在教育效果上超越传统教育的极限,而它们基本上都是采用主动发展型的幼儿教育模式。

第4篇

2007“金猪年”婴儿潮的来临已是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当“猪爸猪妈”们忙碌完“金猪宝宝”的衣食住行之后,学前启蒙教育也由此提上议程。

“教育从0岁开始”,近年来,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提前,原本0~3岁婴儿的教育“空白期”开始被各式各样的早教所填补。中国历来有句古话,“3岁看到老”,因为0~3岁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身体素质、智力发展、个性品质都自此“打桩”,因此早教以其在宝宝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重视。然而,时下的儿童早教市场未免过于繁杂,许多年轻父母往往深陷庞大的早教大军中,好似雾里看花,在此,我们愿借给“猪爸猪妈”们一双慧眼,让你看得清楚、明白、真切。

启蒙类:强健身体开发智力

代表课程:启蒙训练、亲子游戏、婴儿游泳、亲子瑜伽等

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目前市面上提供早教的机构有几百家,开设的都是些综合类的启蒙课程,分为若干个板块,有0~6岁亲子启智、2~6岁蒙特梭利教育、3~7岁儿童感觉综合训练、“PAT”(家长作为启蒙老师)计划,还有亲子游泳、亲子瑜伽等特色教学……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教理念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大掏腰包。高端的早教中心收费150元/课时以上,一年中孩子的早教费用就至少花费1.5万元,主要供高收入家庭消费。多数专业早教机构价格在100元/课时以下,消费对象是中等偏高收入家庭。此外,也有早教机构一节课收费40~50元的。算起来,一个宝宝每月的早教费用将近600元,一年就是6000多元,这与大学一年5000~8000元的学费相比,基本上是并驾齐驱了。许多家长表示虽然也觉得收费不菲,“但为了孩子,没法子。”

宝宝一出生,很多家长便将宝宝送到妇幼保健院下的类似俱乐部性质的早教中心,这类中心是培育0~3岁的宝宝,但主要培育0~1岁的婴儿,服务内容包括健康体检、健康教育课,以及早期的启蒙教育课等,费用约在百元以下,按次收费,比专业的早教机构要相对便宜一些。

而一般专业早教机构通行的做法是按期收费,一期三个月共12节课,平均每周一节课。这类课程往往设置为套餐形式,分成语言、数学、科学、感官、生活几项训练,涵盖了意大利著名“蒙氏教育”的五大领域。课程档次的价格跨度也比较大,从480至3280元不等,各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选择。

此外,亲子活动也是很受家长青睐的早教项目。原先的早期教育存在很多误区,很多家长往往把早教与智力早开发划等号,认为宝宝会提前认字、提前背诗、提前数数就算是教育成功,而忽略了他们的体能训练、人际交往培训等。而亲子游戏便能为0~3岁的婴幼儿提供社交机会,也能帮助宝宝的看护人探索学习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因而人气一直很旺,除了早教中心特设的课程外,许多街道社区也会举办免费的亲子活动,热衷于此的家长不妨记得定期关注。

要说到新兴的早教项目,那就不得不提婴儿游泳和亲子瑜伽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宝宝1岁左右就能开始学习游泳了,因为游泳好比通过模拟一种液态的环境,让宝宝重拾“回归母体”的感觉,进而能够顺利度过过渡阶段。有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凡是坚持1个月以上的婴儿游泳,宝宝的肺活量、心脏功能、免疫功能、消化吸收功能、睡眠状况均优于其他同龄宝宝。同时,孩子的性格、动作协调性和智力水平也会有明显提高。另一项亲子瑜伽也是塑造孩子身心的一个人气项目,它有助提高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控制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过这两类的费用要略高于一般课程,单次收费的话要达到100~150元上下。

才艺类:挖掘天分发展兴趣

代表课程:儿童绘画、书法、少儿钢琴、小提琴、少儿芭蕾、少儿拉丁舞等

大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技之长”,于是乎,各类艺术特色班日趋火爆,在炙手可热的早教市场中分得了很大一杯羹。眼下,深知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猪爸猪妈”也在不断寻求能够给宝宝上的才艺课。需要指出的是,婴幼儿的学习最讲究的便是“适龄”,年轻父母切记不能草率行事。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才能。以音乐为例,在音乐世界里,声音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并不是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才能去学音乐,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接触音乐的机会。在学前阶段,通过音乐这种工具,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能丰富孩子的生活。学哪一种才艺或乐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不是健康、快乐,这也是他将来能不能发挥才能的关键。所以,父母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来设想。

一般来说,才艺班最主要的是为孩子提供一种环境和气氛。在活动中帮助孩子发展他的兴趣,进而挖掘出孩子在音乐、美术或舞蹈方面的天分。如果父母没有时间或本身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或常识,可以选择一个适合孩子兴趣的才艺班,接受指导。这类培训的收费通常会有较大的高低价位之分,按上中下三档计算,每一档次就要差个几百元左右。

在选择的过程中,除了费用,还有几个关键点父母一定要纳入参考之列。一是要考虑师资。老师除了音乐、美术等专业能力外,对儿童心理是否有足够的认识,是不是关心儿童、了解儿童,这一点至关重要,对孩子品性的发展会起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二是环境。父母要了解教学空间是否宽阔、器材是否周全、学生人数的安排是否恰当等。三是教学方法。才艺班应该是表现与欣赏并重,但一般的才艺班欣赏方面的教学都不够,集体游戏、合唱(奏)、共同创作等活动太少,而较偏重于个体能力的发挥,忽略了群体活动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培养出能合群、合作的孩子,更谈不上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是否能对整体社会文化有所贡献了。从这一层面上讲,宝宝“意识”的培养相较其他,应该在未来早期教育的观念中有所加强,进而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

外语类:咿呀之中训练口语

代表课程:快乐外教口语、星级考、特色英语教学

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正常儿童4岁时便能掌握母语的全部语音,而且也能学会其他民族的语言。如果想将来在英语上有所发展的话,尽早学比较好,随着年龄增大,过了5岁,母语习惯已形成,发音机制逐渐稳定并限于母语,再学外语就有语音干扰,会困难很多,因而只要家庭条件允许,孩子从小学点外语还是很不错的,1~2岁就开始亲近英语,3岁以后便可以跟着老师正规学习。或许正基于此,催熟了当前“外教口语”这颗硕果。

眼下英语培训机构的少儿课程大致分为三大体系,那就是周末外教口语常规班、星级考以及专项英语教学,如音标课、语法课等,而之中最为热门的便属前两者了。

第5篇

台湾立恩蒙特梭利教育方案将蒙氏原有的五大教育领域扩展为十大教育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体能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社会教育。蒙特梭利认为,孩子能向周围的环境吸收一切,而0~6岁是最佳吸收期。因此,针对0~1岁左右的孩子,蒙氏教育设置了NIDO课程(NIDO是意大利文“鸟巢”的意思),引导婴幼儿早期建立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统合发展能力。“鸟巢”为新生儿提供味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环境,循序渐进的对幼儿进行感官引导,以促使幼儿感觉统合。在开学初期,这间“鸟巢”里一共接收了8名婴幼儿,其中6~7个月的幼儿两名,10~11个月的幼儿3名,12~14个月左右的3名。几乎每一名刚刚来到“鸟巢”的幼儿都离不开妈妈的呵护,离不开妈妈的怀抱,不时地发出阵阵哭闹。这时,通过教室里的音响器材,轻轻地传出了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四季》是协奏套曲《和声与创意的尝试》中的头四部分,即春、夏、秋、冬。作品大约创作于1725年,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

这是一段歌颂美好春光的音乐,强弱交替的力度对比使音乐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我们惊喜地发现,刚才还流泪满面的幼儿不知何时已停止了哭闹,不时地向四周张望,想发现鸟儿在哪儿歌唱?充满欣喜、充满渴望,情绪慢慢稳定下来。音乐给幼儿带来的冲击是非常细腻而有力的。在不断重复播放《四季》时,幼儿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反映,有的非常激动,左顾右盼,有的情绪稳定,静静地听,一般在播放半个小时左右时大部分幼儿会听着乐曲在妈妈的怀抱里慢慢睡着了,总的来说,这间“鸟巢”里的大部分幼儿对古典音乐的反映不太明显,还无法感知到古典音乐的精致美妙。这样过了一个多月,随着来到次数、时间的增加,那3个稍大点的孩子中有两个在听到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E大调时开始跟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自己的身体了,还不时的喃喃细语;随着音乐身体律动是这段年龄的小朋友生来具有的本能,喜欢抓握、触摸,逐渐完成从翻身到爬行、站立到行走的过程。把幼儿放置在这样一个充满古典音乐的环境中,他们将很容易受到感觉刺激。通过对这8个幼儿的观察不难发现,这3个月在“鸟巢”里播放古典音乐,古典音乐对幼儿还没产生什么吸引力,主要是让幼儿身处充满古典音乐的环境,让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古典音乐,让古典音乐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对幼儿产生影响。

在往后的第3~4个月,继续重复播放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同时又新增加了莫扎特的《嬉游曲》和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而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首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具有十分感人的魅力,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聚会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组曲由十四个分曲组成。在跟踪观察中发现,反复播放《动物狂欢节》旋律的过程中,一岁半的“琪琪”在听到(一)序奏及狮王的行进时,眼瞪得大大的,就好似威严的狮子;听到(二)公鸡和母鸡时一岁多的孩子走到音响旁,四处张望想发现公鸡和母鸡藏在什么地方?当听到第(八)毛驴时高兴地手舞足蹈,听到(十三)天鹅这段最优美、最动人的旋律时,“琪琪”和另一名幼儿静静地趴在音响旁,生怕把美丽的天鹅赶走他们不厌其烦地反复听、模仿并重复着公鸡和毛驴的声音,充满表情而又富有音乐性的牙牙学语;当然睡觉的时间也要听,一天要听二三十遍,还不许教师关掉,百听不厌。医学专家认为,幼儿的听觉在母体内4个月时就已经形成,在一个人经验形成的感觉通道中,聆听是最重要又最不被重视的能力之一,让幼儿反复聆听会帮助记忆,也能获得单纯的喜悦。

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人类的世界语言,儿童天生就具有最高级的艺术欣赏能力。但也明显看出,年龄偏小的幼儿相对年龄偏大的幼儿来讲普遍存在对古典音乐反应迟缓、漠不关心的情况,甚至有一名7个月幼儿每当听到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时,总是不停地哭闹,老师只好把她抱到其它教室里去,这种现象存在了两个多月。蒙特梭利称这种倾向为“吸收性的心智”,在她的著作中,常用海棉来比喻儿童的头脑,对一个儿童来说,运用全身所有的感官,去研究他周遭这个有趣的环境而获得讯息,是一个自然而且愉快的活动。像传声板、传声简、蒙特梭利铃(分辨音高之用),这些是为训练幼儿耳朵分辨声音的能力的,大部分幼儿都能拿起来玩耍,并且还相互之间聆听,相互互换使用,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自由成长。通过观察他们的肢体动作,可以发现古典音乐对他们有了初步的影响。

2让幼儿“感受”古典音乐

幼儿对古典音乐的感觉,首先是对旋律的感觉;而古典音乐对幼儿的影响,应该是在节奏方面。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经过长期研究、试验,总结出儿童在音乐才能的发展上有敏感期,婴儿降生后对音响就能产生反应;大约在5个月左右就能开始对音乐的音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反应和记忆力;大约在7个月就可能会模仿简单的节奏;9个月时会辨别不同的旋律;16个月可以学唱部分旋律;两岁时就会学唱较完整的旋律。而在蒙特梭利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将它们纳入自身”[1]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者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琪琪”等幼儿在蒙特梭利幼教中心已经待了6个多月了,古典音乐继续天天播放,一部分幼儿能把听到的声音“收录”下来,然后他们就会用自己的行动或语言“回放”出来,“琪琪”等幼儿还会把几个月前听到的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的片段“模仿”出来,虽然不是太完整、准确,但不难发现幼儿对听到的古典音乐有了比较长期的记忆。

IC“幼儿之家”里最为重要的区域之一是日常生活区,14个月~3岁的幼儿,通过丰富的日常操作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教具等产生刺激,传讯给大脑,再由大脑传讯给感官,使孩子产生知觉、思想,构建智力基础,从而达成自我意识。IC的另一重要区域就是它提供了比“鸟巢”更为丰富的感官体验,由台湾原装进口的教具和教材,尽量迎合每一位孩子需求,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给幼儿带来更丰富的感官刺激。此阶段的幼儿走路、站立、跑步、跳跃、蹲下、翻滚、登高、越过障碍物等动作都已熟练驾驭,探索方式丰富,欲望强烈;幼儿耳朵里听到的是古典音乐,身体感觉到的是律动,这种节奏和运动本身充满爱和想象,而且这还不单是一种节奏,还有强弱、快慢、音高、音调的变化。这时给他们播放一些节奏明快、短小活泼的古典乐曲,启发幼儿随音乐有节奏地做拍手、招手、摆手、点头等动作,然后逐步增加踏脚、走步等动作。伊利诺伊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充满刺激的环境中长大的实验动物,每个神经细胞都会多出25%的神经突触,从而得出结论“丰富的体验形成丰富的大脑”,音乐正是能造成这样的的一种体验。

在这以后的7~12个月的时间里“幼儿之家”教室里每天循环播放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土耳其进行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李斯特的《爱之梦》等巴洛克时期古典音乐以及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作品。到最后的9~12个月播放巴赫的G大調小步舞曲以及《六首为不同乐器而作的协奏曲》。每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不间断地播放。听古典音乐的人大都知道,巴赫的音乐像变化莫测的大海,神秘、广阔、耐人寻味,独有一种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乃至于历久常新的味道。通过观察发现:这时期的孩子对曲调还不是很敏感,更不懂什么是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对他产生刺激的还是音乐的节奏。我们知道,让婴幼儿接触音乐越早则越有益处,把幼儿放置在一个充满古典音乐的环境中,他们将很容易受到感觉刺激。幼儿自由自在、不受约束,与陪伴在身边的父母一起随着音乐舞动,拍着小手、摸爬滚打,相互嬉戏,沉浸在美妙的古典音乐氛围中。事实上,幼儿在学会开口说话以前,就已经知道如何灵活地运用肢体语言与外界进行有效地沟通。2~3岁的幼儿基本掌握了母语口语表达,也喜欢自己创造一些精彩词语,喜欢听故事,也能简单复述故事;开始寻找伙伴,注意力转移到周围年龄相仿的小朋友身上,并试着主动建立友谊,分享玩具等社交活动;通过观察他们的肢体动作,可以发现他们对古典音乐的反映,一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幼儿最佳吸收期应让孩子聆听各种节奏不断变化的古典音乐,鼓励幼儿通过游戏、律动、歌谣、故事以及戏剧表演等让孩子们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不同的古典音乐风格,促进幼儿大脑发育。

3让幼儿“尝试”古典音乐的好处

通过近一年的观察,笔者对蒙氏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以适应性为学习目的,以启发性为教学原则。而古典音乐的特有模式,有利于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帮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学习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方面的知识。听古典音乐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理性思维能力,幼儿的语言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因为音乐的节奏、音调和反复性能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蒙氏教学与播放古典音乐,我们感受到在孩子们身上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1)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不再是抽象的、陌生的,兴趣更加浓厚。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古典音乐中所具有的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缓急有序的节奏,能与幼儿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并随着音乐的节奏舞之、蹈之,因此而身心愉悦、活泼、健康。

(2)古典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而且也是灵性的艺术,丰富的音乐语言是人类理性和情感的最抽象表达。弥补了语言文字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足,帮助培养儿童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参与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变过去的被动听为主动要听,重复听,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3)表面看来,音乐是跳动的灵感,但乐章与乐章之间,乐句与乐句之间,乐器的搭配无不体现了缜密的逻辑。不同乐章的发展、递进、互动,乐器之间的相互辉映都表现出了音乐的理性。无形之中就能把这种理性传导给他们,有助于幼儿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蒙氏教学,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增强了,能够与同伴主动交往。

第6篇

【关键词】美国联邦政府;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学前儿童保教计划;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9-0047-05

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在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上发挥着三位一体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群策群力。美国发展学前儿童保教事业的经验为我国儿童保教事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一、美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现状

1.学前儿童保育现状

据2007年9月的统计数字,全美共有6岁以下(0~5岁)儿童2400多万名,其中3岁以下(0~2岁)婴幼儿约1200万名。2400万名学前儿童中高达20%,即近500万名儿童生活在贫困家庭①,〔1〕而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有21%(260万名)生活在贫困家庭。〔2〕

美国早期纵向研究项目(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ECLS)对1万名出生于2001年的9个月大婴儿所作调查表明,半数儿童在各种正规的非亲子看护托儿中心(regular nonparental child care)接受照顾;其余半数接受非正规保育的儿童中,26%的儿童由亲属看护(relative care),15%由非亲属看护(nonrelative care),如家庭托幼机构(family child care homes),9%接受其他类型的照顾。儿童获得保育时间的长短因保育类型不同而不同。通常,一周内由非亲属看护的儿童比由亲属看护的儿童多得到10个小时的照顾,在正规托儿中心的儿童比接受非正规机构看护的儿童多获得31到40个小时的照顾。该调查指出,婴幼儿接受保育的类型受其所属种族的影响。9个月大的黑人儿童(63%)比白人儿童(49%)、西班牙儿童(46%)、亚裔儿童(47%)更多地接受非亲属看护;白人儿童(21%)比黑人儿童(33%)、西班牙儿童(30%)、亚裔儿童(33%)更少被送去托儿中心。此外,儿童接受保育的类型还受父母收入水平的影响。父母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标准(FPL: Federal Poverty Level)的儿童(43%)比高收入家庭儿童(higher-income children,52%)更少得到非亲属看护。〔3〕

2002年,美国家庭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s Families,NSAF)以1.2万名5岁以下儿童为调查对象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表明,2002年3岁以下母亲就业的低收入家庭儿童(62%)比高收入家庭儿童(68%)更少得到正规的非亲子看护,而更多地被亲属看护。就时间而言,3岁以下母亲就业的儿童38%获得35个小时以上的非亲子看护,17%获得15~34个小时的非亲子看护,获得1~14个小时非亲子看护的占17%,另有28%的儿童得不到非亲子看护。〔4〕

2.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根据美国的教育体制,5岁儿童入读的幼儿园(Kindergarten)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正规教育的起点。因此,学前教育指5岁前的儿童(包括5岁)在未正式入学之前接受的教育。3岁以下儿童入托或入读的场所被称为婴幼儿计划(Infant/Toddler Program);3岁和4岁儿童的学习场所为学前班(Preschool/Pre-kindergarten)。〔5〕

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美国联邦政府的密切关注。自1965年以来,受联邦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计划(Federal-Funded Preschool Education Program)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可以满足学前儿童的受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家长对儿童保育的需求。过去几十年中,加邦政府学前教育计划的儿童数量成倍增加。美国人口现状调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显示,1965年全美只有60%的5岁儿童入学,1980年入学率上升为85%,2005年超过90%。3岁和4岁儿童的入托或入读率也迅速攀升。1965年仅有5%的3岁儿童和16%的4岁儿童进入学前班,而到2005年,3岁儿童的入读率已达40%,4岁儿童入读率接近70%(见图1)。〔6〕

全国家庭教育普查(National Household Education Survey,NHES)自1991年起对学前儿童受教育情况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调查分析,包括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儿童数量、儿童所受保教的类型以及不同年龄、种族、宗教、父母的不同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影响。调查表明,2005年69%的4岁儿童和43%的3岁儿童加入了各种形式的学前教育计划,儿童接受教育的时间也延长了许多。1991年至2005年间,不同种族、居住地区、家庭收入水平、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母亲就业状况的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情况有所差异。例如,就种族背景而言,1991年,不同种族的3岁儿童中,44%的白人儿童、44%的黑人儿童、21%的西班牙儿童及43%的其他种族儿童加入了学前教育计划;不同种族的4岁儿童中,59%的白人儿童、68%的黑人儿童、50%的西班牙儿童和62%的其他种族儿童在学前教育计划中受到教育。到2005年,各种族3岁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增长率普遍较小;而4岁儿童的入读率增幅较大,白人儿童达到69%,黑人儿童75%,西班牙儿童59%,其他种族儿童81%(见图2)。就家庭收入水平来说,1991年,贫困家庭儿童中30%的3岁儿童和50%的4岁儿童加入了学前教育计划;非贫困家庭儿童的比率为3岁45%,4岁62%。2005年,贫困家庭儿童加入学前教育计划的比率增幅很小,3岁达33%,4岁不变;而非贫困家庭儿童增幅较大,分别为59%和72%。〔7〕

二、几项大型联邦政府学前儿童保教计划的实施情况

在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方面,联邦政府虽未制定系统的保教政策,但多年来一直主持着多个大型保教项目。这些项目或计划分别隶属于联邦政府的两个部门――卫生和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其中,卫生和人类服务部管辖的主要保教项目有开端计划(Head Start)、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CCDF)、贫困家庭短暂性援助计划(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 TANF)和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CCDBG)。由联邦教育部管辖的主要保教项目有婴幼儿及其家人特教补助计划(Special Education Grants for Infants, Toddlers and Families)、一号条款学前班(Title I Preschool)、特殊教育学前班(Special Education Preschool)以及其他小型学前儿童保教项目和专业发展与研究项目。〔8〕

1.开端计划(Head Start)和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

开端计划(Head Start)是美国实施年限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项学前儿童保教计划,旨在为低收入家庭5岁以下儿童(主要为3~5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和营养保健等多项支持,80%的经费来自联邦财政拨款,其余部分依靠社会支持。该项目一年约提供90万个入读名额,可供全国11%的4岁儿童和7%的3岁儿童及6200名3岁以下儿童入读,每名入读儿童平均享有约7500美元经费。2005~2006年度,联邦政府投入68亿美元运行该项目,该年度来自50个州的721289名3~4岁儿童申请加入了开端计划,但加入人数尚不足所有合格申请者的一半。该计划资助下的儿童保教机构每天最少开放3.5个小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保教机构开始提供全日制保教服务。1994年,联邦政府又提出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把早期教育服务对象拓展到低收入家庭中的0~2岁儿童和孕期妇女。2005年,该计划共为81914名3岁以下儿童和10485名孕期妇女提供服务。〔9〕

2.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Child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

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是联邦政府第二大保教项目,隶属于卫生和人类服务部下设的儿童保育局(Child Care Bureau)。13岁以下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可申请此款项,75%的款项以早教券(Voucher)形式发放。2005年多渠道筹措来的儿童保育和发展专款达89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直接投入48亿美元,共170万名儿童得到资助,其中6岁以下儿童达110万名。2006年联邦政府拨款50亿美元运行该项目。〔10〕

3.特殊教育学前班(Special Education Preschool)

自1973年伊利诺斯州(Illinois)、密歇根州(Michigan)和威斯康星州(Wisconsin)率先为3~5岁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教育以来,特殊教育学前班便成了美国学前儿童资助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的《残疾人法案》明确规定必须为残疾儿童或发展迟滞儿童开办特殊教育学前班。1992年,美国各州都普及了该项目,加入该项目的儿童人数也稳步增长。2005~2006年度,全美6%的4岁儿童和4%的3岁儿童就读于特殊教育学前班。〔11〕

4.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hildCare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美国于1990年颁布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并于1995年对此作了修订。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面向0~13岁儿童。2000年以来,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资助的儿童数基本保持稳定。2006年该款项平均每月资助180万名儿童,与2005年相比,平均每月增加53200人。〔12〕

三、联邦政府针对学前儿童保教事业采取的新措施

1.调整政府财政预算,削减儿童资助项目开支

虽然联邦政府一直主持着多个大型儿童资助项目(Child Support Program),但是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全美只有14%满足条件的儿童享有由联邦政府资助的保教服务。鉴于目前国内紧张的经济局势,2008年2月4日布什总统在向国会提交的政府财政预案中明确表示,2008年政府将继续减少对儿童资助项目的财政投入,预计将减少对151个不同类型的学前儿童保教计划的投入,减少金额累计约150亿美元。例如,仅就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CCDBG)而言,随着投入资金的紧缩,预计到2012年受该项目资助的儿童数仅为200万名。〔14〕此外,社会服务补助金(Social Service Block Grant)也将被削减5亿美元。

2.保持部分项目投入不变,重点支持贫困家庭儿童

对于大多数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来说,家庭收入难以维持食物、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需要,根本无法保障对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投入,因此往往只能选择一些价格低廉的短暂性保教服务。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43%的贫困单身母亲家庭接受着育儿支持,儿童资助收入(Child Support Income)是这类家庭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占家庭总收入的36%。一项涉及美国17个州的调查表明,在没有任何育儿帮助的情况下,在11个社区中只有不到10%的家庭能够承担起社区学前教育中心的保教费用。〔15〕在经济局势不稳、早期教育资助减少的情况下,针对贫困家庭儿童不利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状况,美国法律和社会政策中心(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CLASP)倡议国会预算决议的确定与实行应依据以下三条原则:(1)不损害贫困家庭及儿童的利益;(2)恢复先前削减的财政投入;(3)通过帮助贫困家庭及儿童促进社会长远发展。〔16〕国会在裁决财政预算时应明确向贫困家庭及儿童提供帮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不但不能继续削减对这部分人群的财政投入,还要努力恢复前几年减少的对贫困家庭短暂性援助计划、医疗补助制度等一些重要项目的投入,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3.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针对儿童早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美国政府开展“良好的开端,聪明地成长”项目(Good Start, Grow Smart),致力于从三方面改善学前教育质量。首先,加强启蒙教育支持项目。卫生和人类服务部将对启蒙教育中心儿童早期识字、语言和算术能力的培养标准进行评估,还将实施一项国家培训项目,培训近5万名启蒙教师。其次,加强与各州合作,提高儿童早期教育质量。强化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合作,要求各州制定儿童早期教育质量标准及与K-12标准相一致的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大纲。再次,为父母、教师和看护者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增加科学研究投入,加大对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力度,并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家长、教师和看护者一起分享。 〔17〕

四、对我国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启示

首先,强化政府在学前儿童保教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虽然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至今我国尚无任何一项由政府资助的学前儿童保教计划出台,偶尔出现的几个民间资助的儿童保教项目也不成气候。在美国社会免费普及5岁儿童的幼儿园教育时,我国还在为最大幅度提升3~5岁儿童的入园率、最大程度规范幼儿园收费标准等问题而努力,对0~2岁婴幼儿保教问题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能有效改善学前儿童的保教状况。

其次,关注弱势群体,支持贫困儿童。贫困儿童是一个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是最需要帮助的人。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以及广大幼教工作者在面对贫困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时就只能束手无策。明确国家贫困线标准、统计贫困儿童数量、规划资助体系、开发农村资源和城市社区资源、多渠道开办学前保教机构等许多工作都等待着政府去做。

最后,学前教育立法势在必行。美国政府宏观调控、地方高度自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之上。加强学前教育立法,保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明确国家政府及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实施国家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等经验,是美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Basic facts about low-income children: Birth to age 6〔EB/OL〕.〔2008-03-20〕.省略.

〔2〕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Basic facts about low-income children: Birth to age 3〔EB/OL〕.〔2008-03-20〕.省略.

〔3〕〔4〕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Infant and toddler child care arrangements 〔EB/OL〕. 〔2008-03-20〕.省略.

〔5〕〔8〕林秀锦.美国各级政府与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43(9):39,40.

〔6〕〔7〕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Preschool policy brief who goes to preschool and why does it matter 〔EB/OL〕.〔2008-03-20〕.省略.

〔9〕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Suppor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babies in child care: What does the research say 〔EB/OL〕.〔2008-03-20〕.省略.

〔10〕The White House. Good start,grow smart:A guide to good start, grow smart and other federal early learning initiatives〔EB/OL〕. 〔2008-03-20〕. acf.dhhs.gov.

〔11〕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The state of preschool 2006〔EB/OL〕. 〔2008-03-20〕.省略.

〔12〕〔13〕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participation in 2006〔EB/OL〕.〔2008-03-20〕.省略.

〔14〕〔15〕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Families forgotten: Administration’s priorities put child care low on the list 〔EB/OL〕.〔2008-03-20〕.省略.

〔16〕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s resolu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a blueprint in support of low-income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EB/OL〕.〔2008-03-20〕.省略.

〔17〕田立新.美国政府加强儿童早期教育计划〔J〕.基础教育参考,2006,(7):58.

On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in America and Its Enlightenments

Xiang Meili

(College of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第7篇

一、启蒙阅读目标要正确

目标是做任何工作的导向,是具体行为措施的指南。有了准确、适宜的目标,才能使我们的启蒙阅读工作有的放矢,既不杂乱无序,又不拔高超前。启蒙阅读的目标建构必须遵循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从孩子的知、行、意、情多维度综合考虑。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纲要》等政策性文件和相关启蒙阅读教育目标及本园幼儿的实际水平、需求等,我们确定了幼儿启蒙阅读教育的目标: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帮助幼儿认识语言符号和图画符号对应转换关系,掌握启蒙阅读的方法,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理解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和幼儿的基础制定分解目标和班级层次目标。这样,我们教师的启蒙阅读活动就有很强的操作性,就会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

二、针对个体,发展阅读个性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个体,他们之间生活环境、家庭背景、阅读水平等均有着个体差异,教师应做全面摸底调查,了解每个孩子的阅读水平,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相对应的目标,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例如:有的小朋友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理解仍停留于列举画面中人物的阶段。我对他们提出的目标则是:喜欢看书,能简述故事主要情节。有的小朋友有较强的表现欲,自己会独立阅读连环画,我为他们定的目标为:准确地把握故事情节。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指导时才不会杂乱无章,以确保满足不同水平孩子的需求。

三、培养兴趣,激发阅读欲望

1.组织孩子参观图书馆,告诉他们学习了图书上的知识就会变成一个本领强大的人。让孩子对图书产生崇敬向往的情感。同时在图书阅览室里,让幼儿感受读书的气氛,懂得去看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2.给幼儿讲述情感感染性较强的儿童故事,从情感入手,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在开学初讲述一些趣味性、科学性强且易懂的故事给幼儿听,如《聪明的朱哈》,让幼儿体验智慧战胜愚蠢的欣喜,如《特殊的本领》,让幼儿体验动物世界里的无穷奥秘,并告诉幼儿书中还有许多好听的故事。

四、营造阅读环境,培养良好习惯

节假日,我们经常会在新华书店的儿童文学区域看到这样一幅幅情景。年轻的爸爸或妈妈坐在休息区,身旁依偎着自己的孩子,捧着精美的图书,用那呢喃的细语为孩子讲述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孩子一边听着,一边指划着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这情景是那么温馨,是那么美妙。由此可见,一个优美、安静、明亮的环境是幼儿阅读所必需的,这不仅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还能提高幼儿的阅读积极性。

孩子阅读水平的提高与家长共同配合是分不开的。首先家长在家要以身作则,经常阅读各类书籍或报刊杂志,给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养成幼儿爱阅读的好习惯。另外,教师要经常向家长传授一些教子阅读的方法,推荐一些好的文章,例如,《促进孩子阅读的方法》等,不断丰富家长的指导经验。在我们幼儿园的教室里、在每个幼儿的家庭中,我们老师、家长都应该为孩子营造这样一个适宜的环境,为我们每个孩子的阅读提供保障。

五、教师引导,学习阅读方法

1.指导幼儿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一是学习有序地阅读图书,教师可先教他们从前往后一页一页地翻阅图书,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然后教他们从左往右,自上而下地阅读,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故事是一幅幅组成的,只有有序地阅读,才能知道故事的内容。二是提高幼儿的理解力,指导幼儿学会观察每幅画面上的人物、动物、形象及故事情节,理解前后画面的联系。

2.幼儿自由择书,教师间接调控。引导幼儿选择图书时,教师有时事先朗诵图书中的某一片段或讲述其中某一情节,有时告诉幼儿图书的书名或其中的主要人物,以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避免直接干涉幼儿的阅读选择权,保证幼儿有一个宽松自主的看书氛围。

3.注意对不同水平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例如,有的小朋友阅读能力较低,他看《小小船》时,先给他讲了前半段图书内容,给他留下:“小鸭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让小鸡去参加水上聚会的呢?”的问题,利用悬念引起其阅读兴趣,同时又预习了图书中的难点,让幼儿了解到画面不易表达的“水上聚会”这一内容。

有的小朋友阅读水平一般,他看《皮皮鼠吃跳跳糖》时,我告诉他:“四只皮皮鼠偷吃了跳跳糖,在家中跳呀跳,结果一个个都受了伤,送去了医院。”让幼儿通过这一线索,自己观察画面前后之间的联系,人物间的关系。

第8篇

您可能卖过服装、开过饭店,小本经营到最后都是为房东打工。裸眼3D图书掀起幼儿阅读革命,全国首创。经营不雇人、不租房,可以摆地摊,也可以在家里经营。新产品席卷空白市场,总部提供整体营销方案,经销商谁抢先谁赚钱。

家长向来不怕多花钱,只怕孩子比别人落后。近年婴幼儿启蒙教育理念风行,家长们更是争先恐后。于藩给孩子买了各种识字卡、图册、童话书……让他苦恼的是,孩子没兴趣,而且不懂爱护书,有的被撕碎了,有的被奶粉和口水弄得一塌糊涂。孩子不到5岁,讲道理一转身就忘了。上哪找耐看、结实又让孩子感兴趣的书呢?

楼下住的是一位从幼儿园退休的老校长,于藩和老人关系不错。老人拿出几本书说:“幼儿眼光最单纯。要让他感兴趣,必须一搭眼就抓住孩子的眼球。”于藩被书吸引。这几本书和其他书不一样,图案是立体的,而且随角度变化图案会动。老人解释,“这种书是我2006年出国交流考察时带回来的,平面上能做出3D立体效果,就像带3D眼镜看电影一样,国内还没有。”

无论是孩子还是小宝宝,都迫切想从枯燥的传统阅读中解放出来。据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0-3岁的婴幼儿约7200万,每年新生儿2300万,月均消费额872元,3D图书大有商机。

经过无数次试验,于藩终于掌握了裸眼3D技术,比国外技术更佳——图案变幻次数多,能呈现15副图。裸眼3D图书水不浸、撕不烂,单页能当卡片,重量和纸质图书相同。在多名幼儿教育专家的指导下,于藩丰富了图书内容,涉及识字、辨物、自然、历史、美术等多方面。

裸眼3D图书全国首创,无同类产品竞争,因此大受欢迎。书商说:“普通图书内容雷同,大家互相模仿,利很低。3D图书全国仅此一家,无人能模仿,每本8.6元有一半的利。普通图书售价5-10元钱,3D图书的价格也有优势,家长也容易接受。”河北保定的经销商说:“我发现孩子特别喜欢3D图书。朋友和邻居都让我代买,我一开始在小区门口摆地摊,离家近也便于照顾孩子,每天能卖几十本,后来就做批发,现在超市、小卖部、学校门口的地摊,都能看到3D图书,我每天发货上千本。”河南商说:“好动孩子看到3D图书,也会安静下来认真看。这可以说解决了家长最挠头的难题,家长掏钱都很痛快,赚钱很容易。”裸眼3D图书推出礼品包装,成为一种时尚礼物,利润更大。

裸眼3D图书特别适合小本经营,投资几百几千都可以。钱少的,可以摆地摊试销;有实力的,可以进超市、小卖部、幼儿园、亲子训练学校铺货销售。3D图书颠覆了传统图书市场,国内独家,很受欢迎,投资者容易成功。

地址:石家庄市和平东路与建华大街交叉口书香华苑

全国营销:0311-66697560

第9篇

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是美国蒙台梭利协会的会员学校,他们在中国的二十几家连锁校园都采用蒙台梭利教学法。什么是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它的独到之处在哪里?接受了蒙台梭利教育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我们精心准备了感性的、知性的、理性的三把钥匙,愿它们帮助您解开蒙台梭利密码,掌握密码的人将开启一座宝藏,得到关于爱的命题的答案,这答案会带给您自己,您的孩子,还有您周围的人快乐和幸福。

感谢参加问卷调查的伊顿国际双语幼儿园的老师、家长、宝宝们!

一、感性的钥匙

让我们先来认识几位小朋友,跟他们聊聊幼儿园,聊聊老师,再跟他们的爸爸妈妈聊聊蒙台梭利。应该说,她们对蒙台梭利的看法是感性的,但也是最真实和最亲近的。他们的回答就是解开密码的第一把钥匙――感性的钥匙。

关键人物一:4岁女孩白亦琳,小名明明

小孩子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呀?

上幼儿园就是要学习本领,有本领长大就能给爸爸妈妈买好吃的。

爸爸妈妈比老师好在哪里,老师比爸爸妈妈好在哪里?

爸爸妈妈比老师好,是因为爸爸妈妈最爱我;老师比爸爸妈妈好,是因为老师不发脾气。

关键人物二:6岁男孩纪昊圻

小孩子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呀?

因为我特别傻。

爸爸妈妈比老师好在哪里,老师比爸爸妈妈好在哪里?

妈妈可以给我买东西。老师可以教我好多知识。

关键人物三:3岁女孩赵墨雨,小名六六

小孩子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呀?

因为妈妈爸爸要在单位上幼儿园,所以我也上幼儿园。姥姥不上幼儿园,不是好宝宝。

爸爸妈妈比老师好在哪里,老师比爸爸妈妈好在哪里?

爸爸妈妈比老师好,因为爸爸给我买玩具,妈妈给我买好吃的;老师比爸爸妈妈好,是老师能陪我玩,老师玩的爸爸妈妈都不会。

纪昊圻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看蒙台梭利的呢

您认同混班教学吗?您的孩子适应混班教学吗?您宝宝的班里有没有发生过什么趣事?

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两面性。混班教学的好处是可以让各年龄段的孩子共融在一起。大的孩子会增加学习关爱别人、照顾别人以及宽容别人的美德。小年龄的孩子可以跟着大孩子一起学习知识以及与人沟通的本领。但一个班混龄孩子的比例要相对合理,如果某个年龄段的孩子过少。就会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造成孤独感,因为没有人可以交流。

您认为蒙台梭利园的老师与非蒙台梭利园的老师有什么不同?您自己的宝宝从蒙台梭利教育中获得了哪些益处?我们没有上过非蒙台梭利的幼儿园,所以无法比较。蒙台梭利让孩子学会了数与量的关系,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什么是数学。假设有一位妈妈正在犹豫是否选择蒙台梭利幼儿园,现在请您向她介绍伊顿,介绍您所理解的蒙台梭利式教育,好吗?谢谢您!伊顿是一个快乐的儿童之家,在这里让我看到孩子每天欢乐的笑脸。蒙台梭利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了知识。

白亦琳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看蒙台梭利的呢

您认同混班教学吗?您的孩子适应混班教学吗?您宝宝的班里有没有发生过什么趣事?

我的孩子在上小班的时候,混班的问题还不是很明显,因为孩子的年龄差距不是很大。上大班后就觉得很明显了。因为孩子年龄一下子从3岁到6岁,年龄跨度很大。而这个年龄的孩子年龄相差几个月,从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我认为任何事情都是有利利弊的,就要看家长怎样去引导启发孩子了。通过一段时间的混班生活,我觉得我的孩子不但懂得关心照顾小的朋友,还懂得和比自己年龄大的孩子怎么相处,在情商方面得到了锻炼。

我的孩子是个热情而活泼开朗的女孩子。有一次我去学校接她,她的主讲老师笑着对我说,明明很棒,接着老师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场景:这天,在上circle time时录音机出故障了,老师出去换录音机的时候,班里的孩子秩序有些乱。这时明明跳到了老师的位置上,带着全班的同学开始一边唱一边跳,孩子们都很配合。当唱完了一首英文歌和一首中文歌后,明明跟大家说“跳”。所有的孩子们都跟着跳了起来。主讲老师站在一旁看到结束并没有打扰这一场景。

您认为蒙台梭利园的老师与非蒙台梭利园的老师有什么不同?您自己的宝宝从蒙台梭利教育中获得了哪些益处?

我认为蒙台梭利国的老师应该是一方面更注重于观察孩子的自身能力,当孩子对某些事物感兴趣时懂得给他自由探索的机会,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又能及时给予帮助的人;另一方面,是懂得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同时又能让孩子不忘自律的人。

我觉得我的孩子从蒙台梭利教育中不只是学到了文化常识,还通过手工以及生活课,学会了做家务以及其他生活技能,如洗手绢、打扫卫生、切水果、包饺子以及简单烘焙等,让孩子从小就掌握生活技能,将来也能帮忙家里分管家务,这些个技能实在对于孩子很重要。

假设有一位妈妈正在犹豫是否选择蒙台梭利幼儿园,现在请您向她介绍伊顿,介绍您所理解的蒙台梭利式教育,好吗?谢谢您!

伊顿是个充满快乐祥和、充满爱心和友爱、充满探索创新的地方。如果您希望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尽量让孩子用自己的感官了解这个世界的话,那么您就应该把孩子带到伊顿这个大家庭中来。

我理解的蒙台梭利式教育是:通过以孩子为主体,老师为辅助的学习方式,使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

赵墨雨的爸爸妈妈是怎样看蒙台梭利的呢

您认同混班教学吗?您的孩子适应混班教学吗?您宝宝的班里有没有发生过什么趣事?

在混龄教学中,宝宝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老三到老大。使得在家里独惯了的孩子学习关心人了,还需要不断的适应新的角色。与人相处的能力增强了。而且由于混龄制的新生比较少。因而环境相对稳定积极,对宝宝克服分离焦虑有很大的好处。

六六非常适应混班教学,她自从小就喜欢与哥哥姐姐一起玩,混龄教学正契合了她的特质。

六六非常喜欢分饭的工作,听她的主讲老师Nancy说,幼儿园吃饭的时候就是她最高兴的时候,她经常学着老师的样子跟其它的小朋友说,来,小朋友们,吃饭啦。大家都排好队……

您认为蒙台梭利园的老师与非蒙台梭利园的老师有什么不同?您自己的宝宝从蒙台梭利教育中获得了哪些益处?

我认为蒙台梭利国的老师会更注重孩子专注力的培养,让教学的主体变为孩子而不是老师,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积极地给予帮助。在日常学习中,我发现她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

生活习惯。以前午睡对她来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儿,现在变得容易多了。

假设有一位妈妈正在犹豫是否选择蒙台梭利幼儿园,现在请您向她介绍伊顿,介绍您所理解的蒙台梭利式教育,好吗?谢谢您!

伊顿是个充满欢乐的地方,在这里您的孩子会充分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世界,主动学习。如果您希望给孩子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宽松的学习环

境、自由的成长空间,那么伊顿是最适合您孩子成长的地方。

二、知性的钥匙

对苏小妹老师的采访不得不分成两段进行,因为她要去给学员们上课。苏老师的工作不仅包括对伊顿在职教师的培训,还包括美国蒙台梭利协会在中国的教学与培训,每年暑假里,她还要承担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安排的培训任务。

作为美国蒙台梭利协会培训导师、国际蒙台梭利教育评鉴委员会评鉴委员、国际华文蒙台梭利协会的创办者和理事长,苏老师用她二十年教与学的实践中对蒙台梭利的认识为您奉上解开蒙台梭利密码的第二把钥匙――知性的钥匙。

苏老师您好,我们发现这里有很多外国孩子,这与伊顿所采取的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答:我想,上什么样的幼儿园毕竟是大人为小孩选的,可能外国的家长对蒙台梭利园的认知度会高些。送孩子来的家长都认为这里比较自由,没有压力。

那是不是说做家长的对中外各种教学模式都要去了解呢?

答:其实教育思想是殊途同归的,没有中西方的差别,只有新与旧的不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别人有发展,学生比老师强。家长的共同目标也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肯定要像买衣服一样精挑细选,如果能多走几家“店”。进去看看,当然更好。

很妙的比喻,那就有劳您带我们逛逛蒙台梭利“店”吧――请概括一下什么是蒙台梭利教育?

答:蒙台梭利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孩子们如何工作,工作的方法;如何学习,学习的方法:如何思考,思考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点燃幼儿智慧的灯”,这是蒙台梭利说的。不是我套用当今的流行语。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接受蒙台梭利教育呢?

答:二十年来我还没遇到过不适合蒙台梭利教育的孩子。蒙台梭利把幼儿国称为“儿童之家”,孩子在幼儿园就像在家一样自由安逸。蒙台梭利教育顺应了孩子好奇和探究的天性,在这里,孩子可以自己选择某个区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被打扰。您已经从事了二十年蒙台梭利教育,您的最大目标是什么呢?

答:我做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从此爱上学校,爱上学习,成就他们唯一的童年。

蒙台梭利教育为什么实行混龄教学?

答:你发现没有,每一个社会的单元都是混龄的,无论职场还是家庭,所有地方。混龄不会出现资源短缺的恐惧感,比如村里有十个兄弟,但是只有一个女孩。不过没关系,当大哥交女朋友的时候,小弟弟们还没有这种需要,所以不会产生资源短缺的恐惧感。小的敬仰大的,大的体恤小的,大家互相照应,人人有安全感,也就表现出美好的一面。反之,资源短缺时,负面的人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出现不择手段互相倾轧的丑恶现象。另一方面,同龄好比“同批次”。是工厂的做法,同一件事情讲一次就好,一起做就好,大家同一批出来,就像完全一样的零件。混龄则更接近人性,接近人的需要。

关于儿童敏感期的理论是蒙台梭利第一个提出的吗,这个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敏”感期一词应该是生物学家首先使用的,后来蒙台梭利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敏感期原理。人类的敏感期在幼儿阶段最明显,简单说就是某时期对某类事情非常感兴趣,会坚持不懈地重复做,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比如学说话的时候,会对正在说话的人很关注,认真地去昕,有一天突然自己就说出很多词语。这是孩子经过观察和学习而自然产生的结果。动作也一样,每一个旅群中的个体,他们的动作都很相似,人们于是研究发现,那是个体在幼年期模仿周围人的结果。大人有时可能还觉得挺不可思议的,怎么孩子一下子就学会了这么多,其实是大人对孩子的努力太漠视了。这个理论对一般家长而言其意义就是:孩子做不到的,你不要再强求他;孩子努力做了的,你要认同他。

蒙台梭利为什么那么重视儿童自己的选择?

答: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不需要大人告诉他要做什么,他会跟随这种内在的力量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这是一;人类还有一种特质就是追根揭底,当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以后,会想继续研究,会废寝忘食。不像工厂机器,到点就关机走人,所以人类的学习不应该像工厂一样被时间所限定,这是二。蒙台梭利幼儿园没有课程表,也没有课时表,也不去要求所有孩子同时做一件事情。每天至少有三个小时时间让孩子自己选择区域。选择做什么。探索哪些事物。而且,即使孩子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有选,那也是一种“选择”。这种做法能使孩子体会到什么是自尊和独立。

有人担心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由惯了,将来上小学以后不适应,会这样吗?

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义正在于此。蒙台梭利已经教给孩子适应环境的方法。每一个蒙台梭利的孩子都懂得遵守游戏规则,这些方法一生都适用,不管在哪里,在哪一种教育环境中。

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深入浅出,这些无疑都是苏老师授课状态的真实写照,而今天探索的主题更是引人深思。

苏老师先从教师的日常工作谈起,她说,教师要懂得体会孩子的困难和乐趣,知道什么时候是引导和帮助小朋友的最佳时机。接着又说道,“干预是一门艺术,只有懂得生命的人才知道如何干预。“这个命题就显得有些高深了,学生们都抬起了头,用好奇的目光看着苏老师。

苏老师好像也知道自己的话会产生这个效果,于是不紧不慢地问道:“生命是什么?”没人回答。苏老师也不想马上说出答案,而是循循善诱,“蒙台梭利非常重视生死,她告诉我们‘要活足每一天’。比如说班里养的一条小金鱼死了,老师要向全班小朋友宣布这件事,并且做追思。请每一位小朋友说一说对这条金鱼的印象,说说它曾经给自己带来什么,也许是快乐,也许是厌烦,也许什么都没有。但它毕竟在你身边生活过,现在它‘死’了。为的是让孩子慢慢自己去理解什么是‘死’。做完追思,老师还要带着全班小朋友把这条金鱼埋在花园里,可以说,在一段时间里,小金鱼都将做为一个话题存在,对不对?”

“那么生呢,蒙台梭利园里典型的庆生会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请过生日小朋友的家长一起?是不是先要‘走线’?线上标出十二个月,一边走一边请小朋友的家长讲一讲关于这位小朋友的事情,走一圈就是一年,从他的生日往回推十个月开始走,他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妈妈带来一些照片,展现他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瞬间……”

原来生和死这两个概念就这样渗透在小朋友的日常活动中。但是蒙台梭利为什么想让小朋友早些认知生死呢,我疑惑。

“宇宙之间的万物都是有生存和死亡,并且环环相扣的,蒙台梭利教育是宇宙性的教育,目的是创造和谐,最后缔造出一个和平的世界,因为蒙台梭利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原来,关于生死的话题也是为了说明为什么“干预是一门艺术”,前面苏老师已经讲过“只有懂得生命的人才知道如何干预”,显然,这是对教师的高层次要求。

而所谓的“干预”又是基于孩子每天的“工作”,以及工作时面对的“材料”而言,这不,投影仪前的幕布上出现了《发现儿童》一书中的内容:

“(蒙台梭利要求教师)每天都要:接触学习材料,思考

这个材料的设计目的;思考这个设计目的与孩子发展的关系;思考我自己可以如何使用这份材料?什么时候使用?为谁示范;我会如何让小朋友发现这份材料的设计目的;我要如何检查我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

显然,蒙台梭利首先要求教师(蒙台梭利称其为“引导者”)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然后明确如何才算尽职尽责。就像苏老师强调的:“班就是‘家’,孩子是‘主人’,老师是‘仆人’。孩子们进到班里向老师道一声早安,就可以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了,这时候老师不要随便打扰他,而只作为观察者。但是当小朋友渴望得到一种帮助的时候,老师就要马上出现,并给予帮助。”

那么儿童的“工作”状态是始终如一的吗,有什么规律可循呢,心里刚一这么想,苏老师就已经开始往下说了:“蒙台梭利研究了幼儿工作的过程,绘制出‘工作曲线’,曲线中包括了‘暖身运动’‘假性疲劳’‘工作高峰’几个阶段……”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工作曲线图,突然觉得这与自己每天工作时的状况仿佛如出一辙,蒙台梭利果然厉害。

苏老师明确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干预方式,儿童的工作曲线,接着又阐述了蒙台梭利的教育目的,其中第一条便是:透过新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正常地发展,并让正常化的特质成为孩子的人格魅力。

“什么是正常的孩子?蒙台梭利认为,正常的孩子是勤劳的孩子,是喜欢工作的孩子。因为‘工作’能培养独立的能力、专注力和意志力,也就有了智能和创造力;因而情商也高,有能力安抚和稳定自己的情绪;他的社交能力自然就会很强,无论作为领导者还是跟随者,他都会关心环境,关心他人:并且还会主动服务于他人,所以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因此,我们说,正常发展的孩子必然是具有人格魅力的孩子。”

现在听来,蒙台梭利百年前的这套理论也是掷地有声,她不但以独到的见解阐释了魅力为何物、孩子的人格魅力来自哪里,更提出“正常发展”的理念,这对当今头脑发热,迷恋超前教育、神童化教育的中国家长无疑是一剂良药。

苏老师,请问什么是“材料”,什么是“工作”?

答:“材料”是指课堂上使用的物品,蒙台梭利认为,那些都是帮助孩子发现、探究世界的“材料”。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能从探索中培养一种技能,理解一样事情。它们不是老师用来教孩子的工具。所以不能称之为教具、学具等等。一般情况下,孩子要到六岁才有“记忆力”和“理解力”,那时候老师的“说教”才能被理解,才易被接受。6岁以前,孩子只会自己去发现事物。他想画画的时候大人不要阻止,让他自由地探究,这正是他学习的过程,蒙台梭利管这个过程叫做“工作”。“工作”是小朋友自发的行为。“工作”的时候小朋友是在贡献自己、成就自己、建构自己,所以谁都不能打扰他。什么是“日常生活教育”?

答:蒙台梭利教育分为五大领域,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日常生活教育”培养幼儿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自控能力,交往、合作意识等等。它使用的材料要与本土文化完全吻合,与小朋友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他来自哪里,什么国籍无关。在这个环境中就要使用这个环境所特有的日常用品。比如在中国,采购一个杯子,一定会选牡丹图案的那一个买回来,而不是英国女王头像的那一个。

五大领域的“材料”都需要采购吗?

答:感官教育、数学教育的材料是蒙台梭利设计的,其他三种:日常生活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则要由幼儿园老师自行创设,这也是考察幼儿园水平一项标准。

“材料”的作用是什么?“材料”的使用是小朋友随心所欲的吗?教师应怎样干预?

答:“材料”不仅发展小朋友独立能力,还发展动作协调能力,动作控制能力。要想自控其实很难,人们会生气,发怒。甚至打人、摔东西――怎么样才能自控。动作能控制了,下一步还要控制心理。蒙台梭利关于独立、协调性、控制这些重要的想法都融合在一份份“材料”以及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小朋友在用“材料…‘工作”的时候应该是专注的。自发的,随性的。但是他也有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教师什么时候干预,干预多少,这进与退的度是最难把握的。干预过早会扼杀小朋友内在的学习动机,等于告诉他不要学习,他自己的发现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我告诉你的才是有价值的。干预晚了则起不到引导的作用。

您刚才上课时候说教师是“仆人”,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师?

答:蒙台梭利是教育界的革命者,她提出孩子是主导。教师是跟随者(观察者)。就像是一种仆从的关系,当然这是精神上的主与次,仆和从,而不是肉体上。

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主张也让老师当一回孩子。让老师以孩子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教师素质中视野和理解力非常重要,她的心智版图有多大,视野有多大。就可以把孩子带到多远去,所以教师是灵魂人物。扩大文化视野做起来很难,课堂培训是一方面,带出去是一方面。暑假里我带学员去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的画展,看雕塑,看澳大利亚土著美术。还要去吃北京特色的庆丰包子,包子有千万种,我们来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前边一段:气候、生长、采购原材料、制作工序;后边一段:怎样做熟、怎样吃……,从“点”、“线”、“面”,再到“体”。“养成”老师也一样,前边需要什么,后边需要什么,怎样培养她们溯本求源的精神,这中间有好长一段路要走,甚至像求道的过程。

请问目前国际上都有哪些蒙台梭利培训和认证体系?

答: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和美国蒙台梭利研究协会(AMs)是国外最权威的两家蒙台梭利机构,他们在中国授权了几家机构去做相关的培训、认证工作。AMS在北京、上海、杭州都设有认证机构。我们伊顿国际教育集团也是采用这一套体系。另外还有中国蒙台梭利协会(CMS)、国际华文蒙台梭利协会(CMI),等等。我是国际华文蒙台梭利协会理事长。也是创始人之一,我们最初的想法就是打破国家的界限,全世界使用华文华语的华人有自己的蒙台梭利。

最后,苏老师告诉记者,自己的新书《干预的艺术》很快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并且还特别提醒,文中凡提到蒙台梭利的时候最好不使用“蒙氏”这样的简称,一则蒙台梭利才是她完整的姓,就像我们身边有人复姓欧阳,不能简称为欧氏――出于尊重;二来,一些无聊的人会把“蒙氏”附会成“蒙事儿”,这就更不应该了。我马上接受了这个建议,也深切感受到了玛丽亚・蒙台梭利在苏老师心目中那崇高的地位。

三、理性的钥匙

蒙台梭利教育方法自创立以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并接受,人们总结归纳出很多理性的认知,这是您畅游蒙台梭利王国的最有效的“交通工具”,也相当于找到了解开蒙台梭利密码的最后一把钥匙――理性的钥匙。

蒙台梭利的8大贡献

1,对智障儿童教育有贡献;

2,了智力不可改变的旧观念;

3,发现了生长法则;

4,智力要自出生就设法培养才有提升的效果;

5,将孩子从大人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6,对后世的恒久启示;

由于她的才智和远见曾谆谆地叮咛后学,要继续不断地对儿童去研究。去“发现”。才能帮助儿童,教育儿童,引发了后世的教育家对认知理论、智力结构和创造力训练的“再发现”;她的实证性与前卫性的幼儿教育观点,更推动了后世的医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胎教、幼儿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上有更为精进的研究和发现。

7,科学的幼儿教育的真正创始人

倡导科学的幼儿新教育法,纠正以往有害儿童身心发展的填鸭式教育。

8,幼儿数学教育的科学方法的发现;

9,认为儿童是人类和平的导源者。

蒙台梭利的9大发现

1,“工作”是人性的表现,也是人性的特征,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能够“开创生命,发扬生命”的特性。

2,孩子喜欢“工作”甚于游戏。

3,“独立”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目的,也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孩子们渴望摆脱大人的摆布和干涉,而自己发展他的生命,成为一个未来的强人。

4,孩子如果能够自由选择所能、所喜的事物来探索,才会有兴趣学习,也才能产生学习意愿。因为儿童们所选择的,一定代表着他们内在有某种特别的需要和兴趣。

5,幼儿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这规律在生命的开始就已经存在。在这伟大的规律中,幼儿个体为了成长,会不断地显露出“内在需要”来,驱使着幼儿主动地去接触环境,以达到成长的目的。

6,“适应环境”是幼儿一切智能成长的原因。

7,儿童在智力发展的过程中,有各种官能的“敏感期”出现。在特定的敏感显露期内,官能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就会快速的发展。当然这种敏感显露时间的久暂和出现的迟早,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一概而论,也无法使之提前或延迟,因此也就成为幼儿教育所重视的“个别差异”理论的根据之一。

8,说话和阅读都是自发,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而且孩子的书写行为的发展其实早于阅读。

9,奖惩对幼儿的学习不能产生“诱因”,不但无效,而且有害。

长久以来,不曾有过一个教育家,能将儿童期当作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研究,蒙台梭利以科学的精神发现的“童年之秘”。也就成为幼儿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一些崭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态度”上的启示和方法上的导引,使“教育”幼儿成为真正的可能。

蒙台梭利教育的10大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2,“不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己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整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教师应该总是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孩子提供帮助。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蒙台梭利教师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而是启发和诱导孩子自主,独立地探索学习。蒙台梭利教师又称为启导员。

5,完全人格的培养。蒙台梭利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台梭利教育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和教具。孩子透过这些教具,从自我重复操作联系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单一的奖罚制度。蒙台梭利教育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发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蒙台梭利教育在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期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发展水平。

蒙台梭利教育的6大理念

1,使人成为人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第一个人是刚刚出生的生物性的人;第二个人是为人。为人就是通过受教育,具备了教养、具备了人格的人。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意义所在。也就是人格形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2,自发性的智能

人之所以有学习的欲望,就是受到与生俱来的智能所驱使,也就是孩子内在有一种执著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那是内部发生的原动力,透过人格的选择及行动而表现出来。如孩子热衷做某一件事时,大多会不知不觉地进行“分析、比一比、合起来、集在一起”的工作。如果这种内在冲动不通过教育去启动他。将会使幼儿本身存在着的巨大能量迟滞,消磨。

3,人的创造性

人类在未成熟的状态出生,其后要努力去创造自己的工作,因此人类不只是有创造性。还在不断发挥创造性。其实,这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对人类而言,创造是自然而生的。蒙台梭利认为手的活动及语言在不断地保持调和,最后才能培养出孩子自己的人格。

4,协助孩子自我发展

成人给儿童的教育是协助儿童自我发展,是给他出一己之力。传统的教育则是成人在那里不断地教导儿童怎样去做,儿童就遵命式地去服从。那么,蒙台梭利教育就是让儿童发挥他自身的生命潜能,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发展自己各个方面,包括人格的养成,这是教育的真谛。

5,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有生命的,这个环境包含儿童成长所需的一切事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将所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事物加以排除。

6,给孩子自由

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并不是放纵的意思。简单地说自由的意义就是活动,让孩子自由选择对象,自由注意工作做到何种程度等。成人应观察那些活动,辨别幼儿哪些行为应该禁止,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等都要严格地禁止,逐渐加以根绝。

密码大揭底

经过感性、知性、理性这一路走来,您对蒙台梭利这位不朽的教育家和她的教育原则、教育原理是否有了真正的了解呢?这三把钥匙帮您破解蒙台梭利密码了吗?您发现了吗,蒙台梭利的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在孩子身上。是的,关注孩子,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就是开发不尽的教育的宝藏,是可以指导一切教育行为的密码,您领悟到了吗。

孩子,你在想什么?

白亦琳:

宝宝几岁了?叫什么名字?如果能给自己取个名字,会叫自己什么呢?

我四岁了。我叫白亦琳,大家都叫我明明。我其实想叫Mary,因为我喜欢的猫咪的名字就叫Mary。

今天有什么事情使你开心或者不开心吗?

今天不用上珠心算啦……真开心!

今天妈妈没来学校接我,我很不开心。

纪昊圻:

宝宝几岁了?叫什么名字?如果能给自己取个名字,会叫自己什么呢?

六岁。纪昊圻。垃圾车。

今天有什么事情使你开心或者不开心吗?

高兴的事:住在姥姥家很高兴。

不高兴的事:今天爸爸答应给我买冰棍,结果没有买。

赵墨雨:

宝宝几岁了?叫什么名字?如果能给自己取个名字,会叫自己什么呢?

我三岁三个月了,叫赵墨雨,小名六六,我其实喜欢叫小嘀咕,因为我喜欢小松鼠(有一只小松鼠,名叫小嘀咕,他不喜欢睡觉,我不能向他学习,但他喜欢游泳。我也喜欢游泳)。

今天有什么事情使你开心或者不开心吗?

今天晚上妈妈答应带巧克力来接我。我很开心,我最爱吃巧克力了。

孩子,你在做什么?

白亦琳:

宝宝你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为什么?

我最喜欢的玩具是娃娃、毛绒玩具……,最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因为我喜欢当宝宝们的妈妈照顾宝宝们,嘻嘻……

纪昊圻:

宝宝你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々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为什么?

游戏机。火车。不知道。

赵墨雨:

宝宝你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为什么?

我最喜欢娃娃。特别是逗逗和英英,我喜欢给她们当妈妈,因为她们要洗澡。我最喜欢洗澡了。

释放人类潜能的蒙特梭利教育

王加胜自述

在从事了这么多年早教工作和看了全世界很多的优秀的学校后,我一直坚信,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一定是一个管理者与老师忘记自己大人的身份,回到孩子的心灵世界的学校。我们是教育的从业者,也是教育的执行者,所以我一直都认为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责任意识。

在人类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非常欣喜的看到我们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与中国崛起。这更坚定了我们将蒙特梭利教育融入中华文化为中国孩子服务的决心。几年来,这是因为这种坚持,蒙特梭利教育在中国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不断发展。

玛利娅・蒙特梭利博士作为世界公认的教育学家,她曾经这样写道:“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传播知识,应该有一种新的动向。那就是释放人类的潜能。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教育呢?我的回答是在出生起就要进行这样的教育,因为人一出生就具有无限潜能”。

作为一个父亲,回首女儿的成长历程,才深切的感受到通过早教带给家庭以及孩子的变化,才深悟到早教是人生奠基工程的内涵。

“每个孩子都是唯一,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成长轨迹”。我们期望能透过关于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探讨,带您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您在家中也能成为一个蒙特梭利父母,与宝贝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与喜悦。

17世纪,蒙特梭利,一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学家,其创造的教育法培养了大批人才,如美国首富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始人塞吉・布尔和赖瑞・佩吉。当两位Google创始人接受电视访问时,记者问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一所学校,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而回答是蒙特梭利学校。在蒙特梭利教育的环境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鼓励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在这里,我只想从“材料”的使用和大人的安静意识两方面来简单谈谈蒙特梭利教育。

现在有很多早教中心,幼稚园,在运用蒙持梭利教学法之前,并未先彻底地探索其教育原理,就直接运用“材料”来指导孩子。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行为,因为它会误导小孩子,使他们养成不用思考,生吞活剥知识的习惯:也会误用“材料”,使其成为呆板的玩具。甚至于误认为老师的头脑和教育方法很简单而且呆板!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假如启导者(导师)不知道材料的真正目的是在引发孩子“内在”认知;也不清楚每件材料都拥有秩序性、创造性的基本和变化功能,以及自动改正等等在教育上的积极意义时,她可能对一个正在排放红色长棒的孩子,发出“先放这个”,“再放那个”……的指示,这又与传统式的“教”有何不同?孩子仍然无法真正了解为什么那个应在前,这个该在后,无异于在做积木的堆积游戏罢了!不但孩子觉得材料不过是漆了颜色、大小不同的木头,也会让他感觉老师的头脑和那堆木头差不多!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学习者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的学习吸收。但是,安静并不等同于不说话,安静也可以是分享、讨论,但却是来自沉静的思考。成人或许可以要求孩子闭上嘴巴,但这只是安静的假象,并无助于孩子进入学习状态。

如果我们希望提供孩子一个能培养敏锐感受力,协助身心和谐,并开发个人内在心灵力量的环境,就必须先从成人做起,减少置身于过多的刺激与资讯中(例如:关掉电视、谨慎的节选资讯来源),腾出时空让自己有机会独处,给予自己和孩子有机会经历安静。

所以,惟有在你对蒙特梭利的教育原理有了基本的心领神会后,才能进入正确教育孩子的进程。

何承泽小朋友:

你喜欢这里的老师吗?

喜欢,老师会做很多游戏。特别是手指谣可好玩了,每次我的手都会变成一个小动物。特别是婷婷老师,像妈妈一样漂亮。

你最喜欢上什么课呢?

儿童之家,在这里有很多妈妈平时不让我碰的东西,我都能玩。(宝宝所指“不能碰的东西”是吃饭的瓷碗、喝水的玻璃杯等)

何承泽妈妈:

是什么促使您选择了蒙特梭利母婴世家呢?

――试听了不少早教中心的课程,感觉蒙特梭利母婴世家的老师是最耐心的,尤其是Lisa老师,哪怕我的孩子一看到玩具就迫不及待的要上去抢,她也会细心的引导,而不是呵斥或厌烦。有时候觉得我自己真是个不合格的母亲。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花更多的精力教导宝宝,再加上又缺乏育儿经验,导致孩子现在这么淘气。相信通过我们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我的孩子一定会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您觉得蒙特梭利早教对孩子哪方面的帮助最大?

――宝宝开始从一个淘气的孩子,慢慢变成一个懂事、自立、会照顾他人的孩子了。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儿子一边叫着妈妈,一边忙着拎着一双拖鞋过来。还知道把我放在门口的鞋子放进鞋柜里。当我累了靠在沙发上休息的时候,他会坐在旁边唱儿歌给我听,在外婆拖地的时候,他也会卷起袖子,主动拿块小抹布擦桌子擦椅子……每当这些时候,我心中都充满着喜悦和感动,觉得很幸福。

宣萱小朋友:

你喜欢这里的老师吗?

喜欢,老师会教我唱歌的,老师唱歌很好听的。你最喜欢上什么课呢?

艺术课,上次我画的海底世界,爸爸都说很漂亮。

宣萱妈妈:

是什么促使您选择了蒙特梭利母婴世家呢?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上海的早教有上百家,这下我又头痛了,该怎么选呢?我开始在网络上了解大家的评论,还买了一些0~3岁宝宝早教方面的书籍,并去了几家不同品牌的早教中心上试听课,看看不同的环境、师资等。其中最让我满意的就是蒙特梭利母婴世家了,她们的老师很专业,也有一种自然的亲和力,孩子在这里也表现的更开朗,主动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您觉得蒙特梭利早教对孩子哪方面的帮助最大?

――现在我已经更明白的了解了早教的意义,不再只是单纯的追求学科上的进步了。也许将来孩子不会永远事事拿第一。但至少对她健全人格的建立,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关心他人的意识,都有莫大的帮助,相信从小的人性化的锻炼会让她以更好的方式进入社会。

格格妈妈:

是什么促使您选择了蒙特梭利母婴世家呢?

――记得在去一家早教机构时,竟然看到一个看似温柔的老师用非常严厉的口气批评一个没有及时完成作品的孩子,我当时心都寒了,看到这一幕,谁还敢把自己孩子送到那里啊,如果连老师都没有平和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怎么可能教好我的孩子呢?

蒙特梭利的老师都很亲切,我特地留心观察了老师的言行举动。也都很有老师的风范,表里一致,让我放心把格格交给她们。

您觉得蒙特梭利早教对孩子哪方面的帮助最大?

――我是在格格一岁多的时候带她去的蒙特梭利早教。以前格格拿东西的时候喜欢一路走一路丢,把家里弄得像个垃圾场,看着就生气。在蒙特梭利的课堂上。老师会要求格格把用完的教具整整齐齐的还给老师,她现在在家里也会自动的把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了,让我省心了很多。以前没觉得她有什么艺术才能,现在课堂上的东西开始在生活中反馈了,看到小猫,会不自觉的唱课堂上学到的“喵,喵,小花猫”,还会给家人表演“小鸡叨米”。“手指操”等。增长了知识,更增强了身体的协调性,性格也开朗了。

陈海清小朋友:

你喜欢这里的老师吗?

喜欢,老师都很喜欢我,都说我漂亮。

你最喜欢上什么课呢?

我最喜欢日常生活课了,老师会教我们坐在梳妆台前照镜子梳头发。那些小夹子很漂亮,我上次还帮甜甜妹妹梳头呢。

陈海清妈妈:

是什么促使您选择了蒙特梭利母婴世家呢?

――去了不少早教中心,试听课也听了不少,发现蒙特梭利母婴世家的老师是最亲切的,每个老师都会主动的和小朋友打招呼,一开始海清眨着眼睛没反应,慢慢的开始有了笑容,也会和老师握手了,会怯生生的说你好了,别的小朋友来接近她她也不害怕了。

第10篇

【关键词】《天线宝宝》 儿童剧 电视剧

《天线宝宝》是由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97年开播的幼儿启蒙电视剧,到目前为止,该剧已被翻译成45种语言,在席卷全球170多个国家的200多家电视台后,虏获了近10亿的儿童粉丝。在多渠道营销策略的推动下,由《天线宝宝》衍生而来的书籍、玩具、杯子、拖鞋、睡衣、钥匙环、巧克力等产品也让制作公司和发行单位赚得钵满盆满。如今的《天线宝宝》虽然已有16岁的“高龄”,却没有被时代抛弃,反而成了全球家长青睐的儿童早教产品,成了全球儿童成长中的亲密“伙伴”。作为幼儿启蒙电视剧中的沧海一粟,《天线宝宝》何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又何以如此的经久不衰、“剧坛长青”?个中原因值得当代儿童电视剧的创作者们去深度挖掘,从而通过借鉴和学习以探索出我国儿童剧未来的发展之道。

在英国,天线宝宝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娃娃,不论大街小巷、城市乡村,小朋友们都会模仿天线宝宝的动作、说天线宝宝的儿语和唱天线宝宝的儿歌;在美国,天线宝宝是唯一能与芭比娃娃抗衡的儿童玩具;而在中国,自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2月购买《天线宝宝》的版权至今,其录像带、碟片销售已突破千万。

一、“人无我有”的市场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国内的儿童电视节目已发展饱和,而幼儿电视剧市场这块蛋糕已被瓜分,鉴于这种情况,BBC突发奇想,一部针对1~3岁低幼儿的启蒙电视剧《天线宝宝》诞生。毫无疑问,以1~3岁低幼儿作为对象的电视剧在英国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开创之作,因为市场本身的空白,《天线宝宝》适时地进行填补, “人无我有”的优势推动了《天线宝宝》的风靡全球,获得巨大成功。

二、目标受众的精准定位

在销售火爆的《天线宝宝》碟片的外包装上有一句醒目的提示——“本片为适合1~3岁儿童的早教产品”,看到这句话我们可能会忍不住发问,两三岁的小孩看看电视跟着嚷嚷还行,抱在手里、坐都坐不住的婴孩恐怕连“盯”住电视都有困难,还谈什么“看电视”?对此,《天线宝宝》的创作者安妮·伍德女士会解答我们的疑惑。

安妮·伍德在创作《天线宝宝》前做过幼儿老师、卖过幼儿图书、辅修过心理学和教育学,还自我总结早教哲学,同时她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创作这部电视剧,她咨询过十几位育婴早教专家,访问过上百位1~3岁孩子的母亲,并通过与1~3岁低幼儿的接触和对他们的拍摄梳理出了最有可能吸引这群特殊群体的语言、图像和行为。那么这个世界首部低幼儿电视剧对目标受众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分析究竟成功在哪里,又表现在哪里?

关键词一:语言

《天线宝宝》中主角所用的口头语言均为儿语化语言,词汇来源于从12~18个月孩子口中冒出的第一个单词,例如“妈妈”、“睡觉”、“你好”、“慢点”、“再来”等。“儿语化语言是指语速缓慢、音调高亢、语气夸张、词语简单的重复性语言,婴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即明显表现出对这种语言的偏好而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经历”。①研究表明,1~3岁的低幼儿对儿语化语言有着极大的模仿欲,因而,《天线宝宝》中不断重复的儿语化语言可以说是“对症下药”。而在肢体语言方面,剧中四个主角的动作都极其缓慢夸张,一个简单的“再见”手势,一个宝宝做上两次,四个宝宝轮着下来,即使电视机前的那群特殊观众动不起来,脑海里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了。此外,因为画面和声音的强大感染力,使得观众沉浸在欢乐的氛围里情不自禁地就会跟着主角们伸展起来。

关键词二:视听

“1岁以后,婴儿的视觉已基本与成人相同,对鲜艳色彩比较敏感,对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体积等特征有了准确的认识和延伸”。②《天线宝宝》可谓对这一点的攫取和把握是最为透彻的,主角的头顶上,紫色的丁丁是三角形天线、红色的小波是圆形天线、黄色的拉拉是曲线天线、绿色的迪西则是直线天线。因此,低幼儿们总能在看到每个形象时作出准确地区分,尽管有些孩子无法用语言加以表达——叫出天线宝宝的名字,却能在每个形象出现时用动作的幅度来表现出自己的偏爱。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形成“我”之功能的镜像阶段》中提到,“婴儿出生后的6~18个月是其生存史上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镜像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首次在镜中看见并认出自己,这种镜前的自我识别从此打开了婴儿的想象世界。”③《天线宝宝》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的人生发展时期,促进了婴儿想象思维的发育。而在听觉方面,每当画面出现主角们的舞蹈或玩耍时,声音方面就会配合着出现节奏性强的欢快音乐,音乐无国界,这样欢乐轻松的氛围总会让孩子发出会意的微笑或者忘情的投入。

关键词三:模仿

在谈“模仿”之前,我们先穿插个概念,那就是这部电视剧是一部长达260集,每集30分钟的电视系列剧,“电视系列剧是一种分集播出的电视剧样式,它由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全剧,但故事却不连贯,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集与集之间并没有情节上的必然联系。”④《天线宝宝》将接收对象定位为1~3岁的低幼儿,因为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孩子的大脑思维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去记忆和联想并串联各集的剧情,因此这部剧也只能做成独立成篇,主题、人物、风格都统一的电视系列剧。也正是由于该剧的这种性质,加上每个单集内容上设置的适时停顿,给了孩子充足的时间去自然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以及进行诱发性模仿。“诱发性模仿开始于6周大的婴孩,在孩子1~2岁期间会变得十分稳定,接近80%的13~20个月大的孩子能够重复一种不熟悉的多步骤序列动作”。⑤而对于处在这一时期正尝试新技能的孩子来说,诱发性模仿必不可少。

儿童电视剧是电视剧中的一种特殊样式,其特殊性在于策划者和创作者都是成年人,而目标受众却是儿童。这就决定了儿童电视剧既无法脱离成人世界而独立存在,又需要以儿童的收视喜好为创作导向。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定型,求知欲强,行为富于模仿性,属于社会群体里可塑性最强的一部分。在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他们如果通过收看儿童电视剧得到了有益的指导,对于儿童个人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天线宝宝》对我国儿童剧制作的启示

从《天线宝宝》的诞生过程来看,一部优良的儿童电视剧的制作极其不易,它对我国儿童电视剧的未来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1、民族性儿童电视剧填补市场空白

我国影视艺术的民族性开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无论是忧国忧民、重视家庭、思乡寻根的伦理影视,还是惩恶扬善、替天行道、扶贫济弱的武侠影视,发展至今都已相当成熟。然而这种宣扬民族特色的“伦理—政治型的文化范式”却始终没有进驻过儿童剧的王国。当代中国的儿童剧市场,并不像90年代中期英国的儿童剧市场,不是呈现饱和,而是趋于断层,其中的不足与空白则通过海外引进来弥补,从《蓝精灵》到《猫和老鼠》,从《天线宝宝》到《哆啦A梦》,中国数亿儿童领略的总是别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因此长大后的他们把圣诞节过得比农历新年还要热闹的现象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给了影视大量的创作题材却总是被挖掘呈现给年轻人,生命的两端——老人和儿童则一直被忽视。既然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学、戏曲、绘画、饮食等传统文化,那为何不用于儿童电视剧的创作之中、用于中国儿童的早教之中呢?或许某一天,西方孩童的手中捧的不再是芭比娃娃或天线宝宝,而是拴着两根竹签的中国皮影人物剪纸。

2、儿童成长规律研究不容忽视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儿童电视剧的特殊性体现在它既无法脱离成人世界而独立存在,又需要以儿童的收视喜好作为创作导向,这就使得创作者不得不对儿童的成长发展规律(包括生理和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探讨,而这一过程因为中国儿童与国外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伦理道德氛围的不同又需要国内的创作者们进行仔细的区分。儿童的情绪、行为、价值观、自我发展和认知能力等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对此,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06年主持开展了一项“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活动,对象是全国近10万名6~15岁的儿童青少年,而6岁之前的儿童成长研究至今仍是个盲区。无法利用儿童的发展心理规律何谈创作出吸引住这群特殊群体的儿童电视剧,吸引不住,又何谈利用儿童电视剧完成对他们的早期教育任务。与此同时,儿童的生理发展特征也不容忽视,视觉上敏感于运动中的鲜艳物体,听觉上敏感于快节奏的音乐音响等等,这些都是儿童电视剧创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①⑤[美]戴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兹、露丝·费尔德曼:《0-3岁孩子的世界》,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80、154

②[美]詹姆斯·卢格:《人生发展心理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63

③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2

④张凤铸:《中国电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17

第11篇

个案篇

3岁孩子上了3个早教中心

初识“金宝贝”

2008年9月,在银行系统工作的郑成健和老伴李娟先后退休。10月底,外孙女林晓楠呱呱坠地。老两口整天围着孩子转。为了开发外孙女的智力和潜能,郑成健不仅整天抱着她念儿歌、读故事、听幼儿英语,还到处考察哈尔滨的早教市场。见父母如此发挥“余热”,女儿郑一兰和丈夫林海自然是求之不得。

200g年4月,外孙女才5个多月,郑成健便兴致勃勃地对女儿说:“我看好了离咱家不远的‘金宝贝早教中心’,是国际大品牌呢!”

得知一堂早教训练课才45分钟却收费100多元,小夫妻俩倒吸一口凉气。林海明显不情愿:“您不是―直在对她进行早期教育吗?”郑成健说:“你带孩子去试听―次就知道,人家那儿才是‘正规军’教育。”

“孩子还这么小,教育什么呀?”小夫妻俩嘟囔。但为了不让老人扫兴,他们还是带着孩子去试听了。

五六十平方米的一问教室,地板上铺了地毯,地毯上还有软塑胶,每人面前还铺着干净的浴巾,一尘不染的卫生间也有适合幼儿身高的洗手台,观感果然不错。一家三口脱鞋、换了袜套进屋,小两口发现十多个幼儿全是6~8个月大,有保姆陪着的,有父母陪的,也有祖父祖母陪的。

大家席地而坐。前面有两个年轻漂亮的老师用英语喊口令:“拍手!”孩子自然听不懂,甚至根本没听,老师让大人握着孩子的两只小手,和着音乐的节奏拍手、鼓掌……可能怕坚持不了45分钟,孩子都被要求穿上纸尿裤。但课还没上一半,楠楠哭了,郑一兰夫妻俩赶紧把女儿抱了出去。旁边有活动室,玩乐设施很齐全,感觉新奇的楠楠不哭了,在爸爸帮助下,很快玩得不亦乐乎……

等楠楠再回到课堂,45分钟的课已近尾声。欢快的音乐声里,老师正喊着单词摸着耳朵。家长们抓着孩子的手学着,不愿摸的宝宝泪雨纷飞,没“抗议”的也边摸边东张西望看热闹。林海忍不住想笑:“还都是人芽芽儿呢,连苗都算不上,就硬给拔高。”郑一兰应和:“可不是!就算真能开发潜力,咱在家里就能陪孩子做,干吗非花高价到这儿玩々”

女儿女婿竟是这样的感受,这让郑成健很生气:“早期教育,相当于点石成金。”李娟也赶紧帮腔:“半岁孩子正该开始进行早教,再犹豫就错过时机了!在那儿能学外语、能锻炼思维和想象能力、能……”

郑一兰直纳闷:父母怎么跟早教中心的销售顾问一个腔调――个班两个老师,却配了三四个销售顾问,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拉着家长说得天花乱坠。郑成健已经问好了,12000元,连买带赠,能上96节课,正好一年。“楠楠一定要去金宝贝!这钱你们不肯拿,我出!”他说得斩钉截铁。

再遇“美言姆”

小两口没让郑成健出这笔钱。尽管被宰得肉痛,倒顺着父母的心愿也算是尽孝,所谓的早教也就是领着孩子玩,权当给二老一小找个玩乐的地方吧!

2009年5月,楠楠开始在金宝贝早教中心上课了。

早教中心有一个教育理念: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时间和爱。为鼓励父母“陪读”,父母都可以进课堂,若是隔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能进去―个。不管是郑成健还是李娟,―个人很难搞定不守课堂纪律的楠楠,每次都是手忙脚乱或半途而废。“听课”效果不好,也很心疼浪费掉的学费,老两口就希望小两口能陪着去。

夫妻俩好奇,想看看大一点儿的孩子怎么上课,有一次获准带孩子去了2岁班的“环球旅行”课,也不过就是放一放非洲、欧洲的风光片,再给孩子发一些彩泥,让他们凭印象塑造刚刚看到的动物和植物。这里的孩子同样吵闹,捣鼓着装玩具的大抽屉,根本不肯“上课”……

小两口每次陪读后都说早教没啥效果,名不副实,郑成健和李娟却觉得钱花得不冤。转眼半年多过去,楠楠1岁多,会说话了,老两口带着孩子在外面玩,天天都有惊喜发现。“今天楼上的张伯伯跟楠楠挥手招呼说‘哈喽’,楠楠也笑着摆手回应‘哈喽’。你爸特意找同龄的孩子对比,他们都认生,根本没回应,有的还吓哭了。他们都是一直在家没上过早教的。”李娟说得兴高采烈。

郑一兰不以为然:“这能说明什么呀?不过是性格差异罢了。楠楠就是外向,即便不上早教,她也会有这样的反应。”“胡说!”郑成健不高兴了,“楠楠现在会说好多常用的英语单词,还会念儿歌。不上早教,她会吗?”

一年过去,楠楠1岁半了,郑成健和老伴又相中了一个叫“美吉姆”的早教中心。“这里的教室更大,有100多平方米呢,有音乐课、艺术课、欢动课,都是寓教于乐的。我和你妈带楠楠去体验来着,她都玩疯了。”郑成健对女儿女婿说。

“玩具、教学设备都是美国进口的,什么秋千系统、太空飞行、攀岩墙,可带劲儿了!休息区还给大人提供免费茶水、咖啡、小饼干什么的。”李娟说。

被逼无奈,小两口又去体验了一次――45分钟过去,150多元没了,孩子玩得倒高兴。“只要能给我外孙女买来快乐,就值!”老两口坚持。没办法,林海只得再掏腰包,13000元,买了一年的课程。

转战“美国学堂”

半年过后,楠楠两岁了,小两口抽空陪女儿去上了一堂“形状、想象、感知”的欢动课。课堂上老师拿着一张报纸,先后折成正方形、三角形,又先后卷成棒和球,问孩子是什么形状,然后把报纸撕成条状,问孩子有没有听到报纸在唱歌,最后再把报纸条抛向空中,问孩子像什么,孩子们“下雨”、“下雪”地乱答一气,一堂课就过去了。

林海越来越觉得这学费花得不值。通过仔细观察,他觉得女儿和同事、同学家没经过早教的同龄孩子比,语言表达力、行动协调性等并不出众,甚至连走路、说话都比人家孩子晚。

郑成健和老伴却怎么看怎么觉得外孙女鹤立鸡群,主张再去学费更贵、以英语教育为特色的“美国学堂”。林海一听,终于爆发了:“孩子这么小,学什么外语啊?大脑学‘混乱’了,连母语都学不好。”郑成健反驳女婿:“1至4岁是语言敏感期,孩子越小就越容易自然而然地学会第二种语言,你们难道连这个都不懂?”

无论怎么讲大道理,林海就是不同意,郑成健对女儿女婿的“无知”痛心疾首:“你们觉得不值得,这钱我来出!”随后,他就给孩子交了两万多元学费,那是老两口省吃俭用才攒下的钱。

初冬的一天,因郑一兰没时间,林海驾车载着岳父送孩子去上课。家

长不让进课堂,他们只能在休息区等,不时透过窗户观察楠楠。因没有3岁班,楠楠只好跟了大班的孩子上课,在一群大孩子中间显得格外羼弱。老师领着孩子做游戏、说英语,气氛倒是活跃,林海看见两个淘气包跟在老师后面,不时踢一下老师的屁股,踢中了,就咯咯笑成一团。“这哪是上课啊?”正气恼着,他却看见女儿被两个大孩子夹在身体中间挤来挤去,吓得哇哇大哭。他再也忍不住了,冲进去抱起女儿就走。

回去的路上,林海铁青着脸,郑成健也被刚才的一幕弄得心有余悸,正盘算接下来还读不读这个“美国学堂”,林海突然气冲冲地嚷道:“花那么多钱送孩子来挨欺负,傻逼!”抱着孩子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郑成健蒙了:“你骂谁呢?”

林海三番五次反对女儿读早教班,最终只能屈从。此时被混乱的课堂景象刺激得失去了理智的他,继续出言不逊:“傻逼,你就是个大傻逼!”

郑成健气极了,付出心血培育外孙女,没想到却被女婿如此责骂。他左手抱紧孩子,右手就挥了出去,“啪”的一记耳光抡在了林海脸上。林海下意识停车,一把揪住岳父的衣领。这时,郑成健怀里的楠楠吓得哇哇大哭,林海这才清醒一些,悻悻地松了手。

郑成健气得抱着哇哇大哭的楠楠,不管不顾猛地推开车门下了车。刺骨的寒风中,满腹辛酸的他不由得打了个寒噤,抱着外孙女,眼泪夺眶而出……

调查篇

美国6美元的课在中国卖天价 方灵子

低投入,高产出

1998年,中国出现了两个最早的本土早教品牌:红黄蓝和东方爱婴。2003年,号称全球第一早教品牌的美国金宝贝越洋而来,与中国小宝宝亲密接触;紧随其后,2D04年,澳洲早教品牌亲亲袋鼠也跳进中国爸妈的视野。中国早教市场逐渐进入琳琅满目的中外早教品牌争夺客户的“战国时代”。据中国最大的早教门户网站――神童网2011年度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有早期教育机构12450家,大多采用连锁经营方式。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早教机构的课程价格都很贵。国外品牌每节课单价在200元左右,国内品牌单价在100元左右,都采取划课制和课程包制――课程包越大单价越便宜,一般都是每个星期上两节课,买一年的课程几乎都要上万元。

为了靠近消费人群,市面上的早教机构大都依傍高级住宅小区,少数在商业中心里。所有早教机构都会以脑神经医学为理论依据来佐证早教的重要性。他们几乎都会告诉你:“人的大脑在3岁之前已发育完成了80%,在0~3岁阶段的学习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

然而,与高价学费相反,该行业的投入则相对较为有限。

首先,装修成本都很低。室内大多有鞋房、前台、休息区、教室等,陈设有玩具器械、鞋架之类,所有旱教棚构几乎如出一辙。只不过国外的教机构大都有近千平方米,比较强调环境的舒适度:国内的品牌往往只有三五百平方米,装修较为简单。

消费者接触到的早教服务,大都采取外国的教学理念。但无论什么品牌,课程主要是随着音乐律动做游戏等,都采用小班制亲子互动教学。通常一次课不超过10个宝宝。父母要和宝宝一起来上课,这被形容为“宝宝来玩,家长来学”。1岁以前的宝宝上课时往往需要家长不断去抱举翻动,有家长无奈地笑说:“孩子上早教,对父母倒是一种不错的减肥方式。”

公共课和特色课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早教机构课程各有特色,但英语基本都作为公共课。国外品牌几乎都采用中英双语教学,国内品牌虽然多采用母语教学,但往往会开设单独的英语课。

不过,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许多早教机构纷纷推出特色课。“金宝贝”的综合实力较强,音乐课是特色;“美吉姆”的欢动课较受称道,它主要对孩子的运动能力进行训练,会指导孩子做一些倒立、翻跟斗之类的大动作;“亲亲袋鼠”声称有医学背景,课堂上会花比较多的时间给孩子做按摩。

而“东方爱婴”、“爱尔贝”等国内品牌全都宣扬蒙氏教育,这是由一个叫蒙台梭利的意大利女子创立的早期教育体系,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应用。“蒙氏”最注重的是感官教育,认为幼儿对不同的感官刺激有不同的敏感期,用一套教具对其进行感官训练。

蒙氏教育:是蒙人的“蒙”?

对于盛行的双语教学,也有专家提出质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专家、婴幼儿教育专家、“天线宝宝式”婴幼儿启蒙教育法创始人黄绎霖告诉记者,让孩子两岁前接触两种语言,这种做法是有悖于婴幼儿学习第二语言的发展特点的。

黄绎霖说:“婴儿发展言语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第一语言,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目前生活在中国,首先要掌握的是母语,这个‘掌握’就是能说3~5个字的句子,会运用词汇表达自己的需要、情绪和不满,只有当他们的言语能力达到这些水平时,再去学第二语言才是最好的。在两岁婴儿的大脑,第―语言信息还没储备完善,就迫不及待地让孩子去学习第二语言,有时会导致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发育迟缓,例如吐字不清楚――有时像中文,有时像英语,这不是拿孩子来折腾吗?”

黄绎霖还提醒家长,不要看到早教机构挂着“蒙氏”的招牌就相信它是蒙氏。黄绎霖说,很多人说中国的蒙氏教育其实是“蒙”氏――蒙人的“蒙”。黄绎霖了解过国内一些打着“蒙氏”招牌的早教机构,发现那里的老师对“蒙氏”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清。实际上,“蒙氏”是一套很优秀的幼儿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孩子”、“一切为了孩子”,提出“0~6岁的婴幼儿是精神胚胎”,要注重他们的心灵发育,这些都是很可贵的思想。但是国内很多早教机构纯粹是拿“蒙氏”做一个噱头。比如,有的早教机构教孩子喝水前摸一圈杯口,说“圆的”。殊不知,这个动作最初是教智障儿童去认知事物的,对正常儿童何必多此一举呢?还有的早教机构会把适用于五六岁儿童的蒙氏教具用在两岁幼儿的教育中,这是非常荒谬的。

在美国,一节课是一个汉堡包的钱

对于收费昂贵的国际早教品牌,黄绎霖认为,这是国人的奢侈品情结在儿童早期教育上的一个反映。

在专门搜寻了在美国本土的“金宝贝”消费者之后,记者了解到,“金宝贝”在美国本土的确也是较为流行的早教机构,但是价格十分平民化。79美元一个月的课程每周可以去3次;100美元一个月的课程每周可以去4次,折合下来每节课约6美元。网友“北京月季”的外孙女就在美国上“金宝贝”。“北京月季”感叹道:“一节课只相当于一个汉堡包的钱。”

加拿大的华人妈妈Amy告诉记者,在加拿大,一般0~3岁孩子的母亲都会全职在家照看孩子。政府会提供全免费的早教。只有特别有钱的人才会选择贵族式连锁的蒙台梭利私校,收费一般一个月$2000上下(3岁以后会便宜不少,$000一个月),一个老师带8个孩子,一个班的孩子不

会太多,学习比较正规,会学数学、英文、法文、乐理,部分学校有小提琴、钢琴和芭蕾舞课。

始终缺位的监管

记者从广州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只需向工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而不需通过教育部门审批就可以成立早教机构。但因为针对0-3岁的早教还未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于早教市场的乱象,教育部门也没有依据去监管。

记者在红盾信息网查询得知,大多数早教机构注册为咨询公司。而在师资方面,我国高校所开的学前教育专业一般只针对3~6岁幼儿的教育,尚未延伸到0~3岁阶段的教育,缺乏对这一块专业人才的培育。

唯一对应0~3岁教育领域的从业资格认证,是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育婴师资格证。而该证的获取必须取得高级技工学校或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没有哪家早教机构的老师有育婴师资格,而且早教机构也没有要求应聘者具有该资格。虽然各早教机构会对自己的老师进行培训和考核,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还是难以令人信服。

记者曾以应聘者身份向“金宝贝”咨询对老师的要求,一位主管回复:最重要的硬性要求是英语好,一般要求英语专业八级,如果口语和听力过硬的话,英语证书等级要求可以稍降一点,还得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而对早教方面的专业背景、资质证书、从业经验等并无要求。

观点篇

当早教成为一种奢侈品 方灵子

当月入过万成为城市中产白领的基本起薪点时,花个1万多元为孩子买一年的课程,也许已经算不上是天价。然而,如果换个角度看,美国人的人均收入水平比中国人高得多,但同样的早教课程收费却仅仅是我们所付出的1/4,你恐怕就不能淡定了。

不过,当早教还是一个值得争议的学术问题的时候,国人已经消费得热火朝天了,甚至不惜引发家庭纠纷;而国人为了消费侵权而精神紧张的时候,天价早教的消费者们却异常宽宏大量,纷纷表示:“快乐就好!”这种种迹象表明,早教已经不是作为一种正常的商品被消费,而是被冠以许多的“附加值”,具有了一种奢侈品的特征。

有用论:婷婷一:我觉得,上早教培养了宝宝的交际沟通能力。从伙伴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要多,其实这样就够了。

宋女士(广州全职妈妈。宝宝1岁半):我家宝宝6个月就开始去上早教,1岁3个月时,我忽然发现她居然可以唱出老师很久之前教的歌,我都不大记得了。

无用论:

毕敏(武汉公务员,宝宝3岁):我们小区好几个妈妈都带宝宝去了早教机构,然后都说后悔了。我从来都不信什么早教机构,更不会带宝宝去参加。

陈日利(清远妇产科医生,儿子已读高中):儿子小时,还没什么早教机构,我自己带,现在成长得也不错。我觉得早教不是很必要。

存疑者:

第12篇

(一)朱熹家庭教育的基本主张

1.及早施教

朱熹认为早期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这时期儿童心理纯净尚未受到外界熏染,如果给其以道德教育,就可“先入为主”,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朱熹将胎教作为早期教育的始端,他认为孕妇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腹中胎儿。他曾提出:“古圣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庄,才过从矣”的胎教思想。在教师的选择上,也体现了“早”。朱熹认为,慎择幼儿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在他看来,乳母与婴儿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婴儿的影响也较大,“乳母之教,所系尤切”,为此朱熹提出了选择乳母的条件:“必选求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为子师”。这是对乳母的要求,实质上亦是朱熹期望儿童所应具备的品行。此外,当幼儿入小学之后“及早施教”的理念仍然不能放弃,这个时期,父母应教儿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以“孝悌”、“诚敬”等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来抵御“不合礼法”事情的侵袭。由此可见,朱熹教育思想中一直贯穿着“及早施教”的思想,希望子女在童蒙时期能够接受正确的教育,为以后成长奠定基础。

2.取便于童

朱熹批判当时家长不顾儿童心智发展规律,而一味地要求儿童死记硬背的错误教育方式。提出了“取便于童”的主张,为此他专门对古代经典添加注解,以方便儿童阅读,如《四书章句集注》《仪礼经传通解》等,这样便于儿童汲取书本的精华。此外,他认为除了让儿童诵读经书之外,还应该根据儿童身心的特点,适时的更新教育内容,开展一些新的教育训练,提升其子女的心智水平。比如在小学阶段,朱熹认为这一时期儿童“智识未开”,思考能力低下,所以主张儿童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之浅而行之小者”,追求浅显、具体,以“教以事”为主,即“洒扫、应对、进退之事、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在大学阶段,重点是“教理”,即教以事物之所以然,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提高儿童修养水平。朱熹认为小学阶段是培养璞玉,而在大学阶段是给璞玉加修饰,使之更加光鲜亮泽。这两个阶段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处理好儿童在每个发展阶段的教育任务,做好衔接工作,才能使儿童获得更完整的教育。朱熹的取便于童,循序渐进的思想符合教育的某些规律,为我国古代蒙养教育增添了新的血液。

3.易子而教

朱熹十分关心子女教育的问题,无论是平时著书亦或交友,都不忘谈及子女教育问题。在其子女婴孩时期,他都是亲身进行教诲,教以读书识字,培养日常品行习惯。子女长成一些后,朱熹自觉能力有限,为了给他们提供优良的教育,他采用古时“易子而教”的教育主张,将自己的子女交给别人教诲。为了教育儿子朱塾,朱熹先后诚请林用中、蔡元定、名师吕祖谦等人进行教导,希望在老师们的学术熏陶和淳淳教诲下,使得朱塾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文学修养,有所作为。

(二)朱熹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1.以身作则

朱熹认为家长是儿童情感上最亲近的人,儿童自出生起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的的言语、举止、习惯、爱好等都会在儿童心中打下很深的烙印。因此朱熹就认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为此他提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弟子及家众”。只有这样才能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使之初尝教育的甜果。

2.立规训导

封建“礼教”是封建时代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体系,也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朱熹对“礼教”十分重视,为了规范和约束儿童日常行为,使其有规可循。朱熹专门编著了《童蒙须知》,该书分衣服冠履、言语不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详细规定,例如,规定“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凡脱衣服,必齐整摺叠箱匣中;凡盥面,必以巾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于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清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等等。虽然要求比较琐屑,但是也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3.严而有慈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处理好慈爱与严格的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父母自然要对子女爱护,但是朱熹认为“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非矣。此天理人欲之间,正当审决”。在朱熹看来,父母爱护子女天经地义,但是慈爱应有“度”,父母应担负起子女教育的问题,做到有爱有教。朱熹常教训子女:“起居坐立,务要端庄,不可倾倚,恐至于昏怠。出入步趋,务要凝重,不可剽轻,以害德性。以谦逊自牧,以和敬待人,凡事切须谨饬,无故不须出入,少说闲话,恐废光阴,勿观杂书,分精力,早晚频自点校所习之业。每旬休日,将一旬内书温习数过,勿令心少有放佚,则自然渐近道理,讲习易明矣。”虽然他的有些做法,现在看来有些不合理,但是他的初衷是不可臵疑的。

二、朱熹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一)重视开发早期教育的价值

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孩子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但现在家长过于重视智力开发和文化教育,却忽视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朱熹非常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一时期儿童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能顺应儿童的发展习性和发展要求,顺势利导,将为幼儿一生的道德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美好的心灵、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要靠从小对孩子进行有明确目标要求的行为规范教育来实现。比如,从小要求孩子爱清洁讲卫生、说话文明、不打架骂人、尊敬长辈、友爱同学、帮助他人、自己的事自己做等等。这些内容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于被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将为今后的生活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