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经济指标

农村经济指标

时间:2023-06-12 14:4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经济指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经济指标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1-0039-01

农村是我国体制中重要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想要保证农村良好的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经济管理体制。本文探讨的便是如何将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发展,提出了相关思路,希望可以为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带来参考。

1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主要内容

1.1农村财务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进入到市场经济,农村的财务管理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是经济指标中的重要体现。在现阶段的农村财务工作中,相关的审计工作较弱,主要是因为农村薄弱的工作环境决定的,加强审计工作,改革现有的经营管理工作模式,将其进行提升,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农村财务管理应该将账目公开,进而实现民主管理。农村的公共财产是全体村民的共有财产,农民负有对于这一财产进行建议的基本权力。同样农村在经营中,应该明确集体资产是经营中的根本,通过资本才能赚取利润,这才是市场经济主要规律,这也是审计工作和民主管理的意义所在。

1.2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民投入

我国“农无税”的制度实行,代表了我国改善农村经济的决心,这也是为了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自身负担。农民通过农村经营生产可以获得金钱,将这部分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在进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减轻农民负担同样非常重要,一方面减轻资金负担,另外一方面减轻心理负担。鼓励农民将钱投入到经济生产中,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发展。在落实这个方向的工作中,不仅需要制度,更需要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

1.3建立农村经济组织

通过农村的经济组织建立,可以改善农村现阶段的生产模式,也就是通过鼓励农民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将这些产品形成自身商品属性,供给市场,完成经营,获取经济利益。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之中,应该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帮助农民建立这种处于雏形的经济组织,并且以政府的公信力来推广。政府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可以建立试点,通过试点来验证结果,并且针对于何种经济组织适合地区来进行讨论,在经营的过程中提出一套最为适合的方法,然后有效的推广给农民,这也是市场经济基本需求,按需供给,同样是农村在未来经营之中应该面临的方向。

2推动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发展的思路

2.1提升对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认识

在农村进行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之中,首先应该做到的便是重视这个方向的基本工作。我国在现阶段针对于农村经济保持鼓励态度,通过重视经济经营管理工作,有效的继承了这一基本政策,并且有利于维持农村的基本稳定,并且可以保证政策准确实施。实际工作中,可以进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鼓励,进而真正的提升农民收入,通过这种基数的增长,保证农村的经济日益提升,维护我国经济发展大好局面,进而通过管理来影响经济发展,以保证发展为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机关应该做到提升对于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认识,并且进行有效宣传,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正,保证其稳步提升。

2.2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在管理的过程中,真正实行管理的便是管理人员,对于农村而言,因为自身的环境较差,所以往往人才基础较差,这种形势下,更应该重视管理队伍的建设,明确管理队伍的积极意义,需要明确的便是只有管理队伍建设完成,才能真正的做到管理工作的提升。实际工作中,政府应该通过公开招聘等形式来确保具有管理经验的人才进入到管理队伍之中,对于已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精简队伍组成,做到专岗专员的模式,确保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已经满足管理工作的需求。在进行预算的编制过程中,便应该将这方面的预算进行编入,也就是管理对于的建设经费等,这也是需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重视的方向。

2.3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在我国针对于农村的经济管理中,现有的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在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的存在便是工作展开的“天然屏障”,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为了提升管理工作发展,便应该制定相关制度。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保证管理工作更为完善,可以通过建立法律来完善该方向的工作,也就是说专人专岗,责任划分,进而出现问题时可以直接进行问责。同时在工作之中,也应该具有工作规章制度,对于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规定,这种方式也是管理工作发展的必要途径。

2.4加强调研工作的开展效果

在新的时期,如何对于这个“新”字有所明确,需要的便是不断的对于农村进行调研工作,真正的第一手掌握农村基本情况,对于不同时期所产生的不同问题及时解决,这同样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升不可逃避的方向。通过调研工作,一方面可以明确农村经济存在优势,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认清自身不足,经营中扬长避短,进而形成我国独特的具有特色的农村经济体制。总结本文进行分析的便是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文中以其主要内容作为开篇,进而总结出了其发展的思路,希望文章的讨论过程可以帮助我国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进行提升,帮助我国经济的发展更为飞速。

参考文献

[1]王金英.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241-241.

[2]王淑梅.浅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才智,2014,(21):85-85.

第2篇

关键词:经济统计;农村经济;准确性;科学性

1当前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1)统计数据采集困难.采集数据的质量决定了统计工作的成效.当前国家的发展,许多农民与城市人民一样也住上了小区,他们打乱了原有的部落、家族分布,都是通过抽号混住在这个大社区中,邻居之间可能原有家族相隔甚远,使得统计工作无法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进行实施,因而按照原有的行政村进行的统计工作难以开展.

(2)调查手段较为落后.对于农村社区的统计工作,一般性的指标很容易就可以完成,但是对于农业投资增加生产能力指标、农业投资提高农产品产量指标以及投资回收期等,在统计学上没有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抽样调查虽然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但是由于不能够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因而不能够满足各级政府管理的需求.

(3)统计工作经费不足.在某些乡镇社区,镇政府各级部门未将农村经济统计业务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之中,而且上级的业务主管部门没有下拨经费供给当地的经济统计部门,因而没有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农村经济统计抽样调查工作脚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那些提高统计人员的专项训练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开展,该项业务的经费经过乡镇、村两级几乎为零,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准确性.

2提高农村经济工作的准确性

(1)引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统计准确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构建一个农村经济网路服务体系,从本村的财政支出中拨出部分资金用于统计人员的培训、计算机设备和登记记账等工作,可以大大增强统计工作的准确性.一些复杂的统计工作通过计算机软件程序来完成,避免了人工统计出现的错误,将信息化、科技化的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达到最大化.

(2)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提升统计人员的业务你往里和专业化水平.开展定期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协调、理论知识和报标方式的协调等.其次,安排统计人员到外地进行学习和考察,有利于人员吸收外面创新的理念、学习他们多变的统计方法,最终达到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目的.最后,老统计人员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那些专业知识强、经验丰富的老统计人员协助年轻的统计工作人员,增强他们统计工作的准确性,提升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3)有效分配统计的功能.将统计结果与整机考核分离开,这样可以减少人为干扰情况的发生,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将会得到大程度的提升.而地方统计与国家统计分离开,地方统计也不需要层层向上报备,只作为地方领导的一项参考数据,因而统计数据将会更得准确.

3提高农村统计工作的科学性

(1)完善统计制度.当前的统计方法还应该精简统计的要素,压缩统计的范围,关注一些基本的民生问题.在进行统计工作时,对于那些不容易确定的经济指标可以排除在统计工作之外,一些私企的月度数据汇总在不能够及时完成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季度上报的方式,这对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性是十分有效的.其次,不仅要关注那些书面上的硬性指标,还要将更多的关注度放在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实际问题上.这样统计不仅能够为政府管理者提供参考与支持,更能为大众服务.好的统计工作是真正能够为百姓服务的,让群众享受统计工作的成果,增强统计工作的科学性.

第3篇

【关键词】经济预测时间序列统计分析前移回归分析

山西省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开始,经济增长潜力呈逐渐加快的趋向。总结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规律,对正确认识未来的经济运行变化,使经济尽快进入新一轮的平稳发展周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仅分析1986—2008年资料较齐全的10项经济指标,找出了一些统计特征,并进行2009—2010年的预测。

一、原始数据及其新型直观展示图

事物的发展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通过有效的方法可以计算出事物的特征并预测它的发展趋势。经济事物是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结合的结果,它的发展基于时间顺序序列数据,而时间序列数据的发展往往是基于多项综合属性相互影响的,是可以预测的。根据《山西省统计年鉴(2008)》、山西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经济信息网,将原始数据整理成表1,这实际上是时间序列多元数据。

由表1可看出山西省的经济指标、数量都比较多,现使用近年新创的一种表格型数据直观图展示信息。相对于表1,可以把每个数据在每个格子内换成椭圆,数据大小即椭圆大小,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10项指标中,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规则波动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漏斗形向下减小外,其余指标全部呈宝塔形串珠排列,表示逐年的递增。

从每个串珠的上下变化速度看,各项指标还是比较协调的,但各个指标(或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有所差异。货物周转量早期增大速度最快,表明货物的流通走在各项事业的前列。接下来递增较快的是旅客周转量,它表明了国民经济的人气,山西省第一产业虽然起步较早,90年代末期略有回调,总的发展较快,但受耕地面积限制今后发展速度受到制约。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消费品销售总额和人均GDP四项指标经历了相似的渐增发展历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呈现较协调和平稳的发展。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较大1988、1994两年达到最高峰,和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于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国民进入了育龄,1986—199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11‰~15‰的高位。1995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比较稳定的下降,2008降到5.31%,效果明显,山西省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较好。

二、发展阶段划分

过去人们主要靠经验和专业知识,作定性分类分析,而这种分析往往是带有主观性和任意性,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区别和联系,现在人们广泛采用聚类分析来研究事物的亲疏程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科学有效的。本文采用Q型聚类分析来研究山西省各年间的经济发展相似程度,23年的发展,走过了不平常的道路。我们通过Q型聚类试探一下各年份间经济特征的相似性,23年的谱系图见图2,相似性的度量指标采用夹角余弦。从直观图示(图1)上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指标都呈现渐增趋势,不存在周期性变化。

经济信息是时间和经济规律的函数,其资料或数据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一般是由老到新)。为了探索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或回旋性,并合理地划分阶段,就需要进行最优分割。分割的原理是用数学方法,使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组间离差平方和最大,保证一组内有相似的特征,不同的组之间特征差异较大。本文进行最优5分割(计算过程从略),找出了4条界线,分别为I、II、III和IV。由于聚类谱系图中年份的顺序基本没有打乱,故就把界线标注在图2上,从系谱图上看,分界线I、II、III在聚类分析的主要分界线上,界线IV不在聚类分析主要界线上故舍去。根据Q型聚类分析和最优分割的结果,可以把1986年以来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时期。1986—1994年为第一时期,1995年至今为第二时期。

第一时期对应于系谱图(图2)上的第一类,根据系谱图可以将第一类分成两个小类,分别对应于图上的第一阶段(1986—1992)、第二阶段(1993—1994)。第二时期也可分成两个小类,分别对应于图上的第三阶段(1995—2003)、第四阶段(2004—2008)。

根据Q型聚类分析和最优分割的结果,结合直观图及1986年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一些特点。

第一、第二阶段的特点: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相对比较快。这主要是由农村经济改革所推动,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但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第二、第三产业总体水平低,发展慢。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值额较少,增幅也很小。三是旅客周转量起步较早,但发展速度并不大。四是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这是由于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们进入了育龄。

第三、第四阶段的特点:一是大多数指标增长较快,总量也较大。二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幅明显减小,一些年份甚至出现回调,1999年达最低点。农村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日渐明显,2004年后农业增收趋于稳定,第二、三产业的增幅明显加快。三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明显的回落。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很大的转变。

2002年中国加入WTO,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大,山西加紧了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坚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

三、未来两年人均GDP预测

时间序列数据是随各项影响因素变化的,是多个影响因子(自变量)的函数,因此人们采用回归分析法。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这里只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联系的,它必须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发生的,所以它一定有端倪可查。某年的经济各项指标值,反映了这一年为下一年各项事业打下的基础,是下一年经济指标的自变量。这种新的回归分析思想是近几年提出和开展应用的,采用这种思想的回归分析称为前移回归分析。

对表1的数据进行前移回归分析,来年人均GDP作为因变量y,其余指标按顺序作为自变量x1、x2、…、x9。根据样本和变量数以及预计要选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数选取引入变量和剔除变量的F值。经F检验只有一产增加值、二产增加值、消费品零食总额3个指标效果显著,其余指标效果不显著。获得回归系数如表2。

由此得到回归方程:下年人GDP=254.0381+9.4351*上年一产增加值+8.1057*上年二产增加值-5.2732消费品零售总额。

将表1数据带入方程即可得1986年至2008年的人均GDP,列于表3。由表3数据可以发现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基本都在20%以下,有12年的相对误差是小于5%的,其中1994年的相对误差只有0.76%。从总体上看这种新型预测方法的平均误差只有6.5%,统计效果很好。

现在是2009第二度,全年各项指标无法得到。但是根据方程预测的人均GDP为25257元,这有待于2010年初统计结果的检验。如果考虑6.5%的平均误差,2009年人均GDP应当在25015元至25362元之间。

本文统计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共10项指标,事物的发展是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可以将其中任何一项作为因变量,其余作为自变量,预测出这项指标2009年的取值。若全部都轮流做一遍,则可以求得全部指标的预测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变化不大,暂不预测。其余10项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结果见表4。有了2009年的预测值,又可预测2010年的指标。不过,2010年的预测效果预计比2009年差,这需要2011年初结果出炉后证实。预测2010年的指标,最好有2009年的实际值参与建模。

以上数据是通过山西省23年经验总结出的,但是今年问题存在很多,如金融危机、猪流感等,都影响着2009年的预测值,偏差应该会较大,预测值会大于实际值。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从山西省经济发展10项指标的直观图可以看出,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较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漏斗形状外,其余各项指标全部逐年递增,其发展也是比较协调的。1994年底为一个重要界线,把山西省经济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从直观图上看可以发现第一产业是山西最主要产业,但自从1995年以来,其增长的速度却显得有些缓慢,这是由于耕地面积所限,使得农业难以保持增长。前移回归分析新方法在对山西省经济的实际应用中,现有资料处理效果令人满意。而对山西省2009和2010两年人均GDP和其他9项指标的预测,有待于今后两年的证实。人均GDP预测的回归方程给予人们若干启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山西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要以工业为主导,适当加大基础建设投资;要扩大内需,引导居民积极消费;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发展山西经济。

【参考文献】

[1]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economic/txt/2009-03/01/content_17353288.htm.

[3]DingYuechao、ZENGSuyan:ANewWayforDataGraph.ADVANCEDCOMPUTERTECHNOLOGY,NEWEDUCATION,PROCEEDINGS,2007.

[4]塞伯:Linearregressionanalysis[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5]冯力:回归分析方法原理及SPSS实际操作[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第4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巩固与发展,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势在必行。农业、农村、农民的经济工作要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各项政策性、服务性、基础性工作。

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全的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是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认真落实“长久不变”的要求。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必须紧紧围绕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这根主线,以加强农村土地纠纷的调解仲裁为重点,以规范土地流转为突破点,推动农村土地承包规范化发展。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流转服务平台(即村有站点、乡镇有中心、县市有市场)是促进农村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其作用日益凸现。一是成就了一批农民企业家。二是建成了一批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有组织地向种植能手、龙头基地集中,形成了一大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辐射范围广的种植基地。三是增加了农民的人均收入。通过土地流转,使一大批青壮年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外出务工。同时提高土地的社会综合效益,近年来从经济收入情况来看,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务工收入对农户纯收入的贡献呈逐年上升趋势。四是提高了农民种植水平。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接受了新的种植技术,种植大户、特别是龙头基地的经营者是农民更实在、更直观的榜样,看到了自身的差异,从而努力提高自己的种植水平。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矛盾日益突出,法律的宣传普及使更多的农民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土地方面的纠纷已经成为农村纠纷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领导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要求,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高效运作,力争实现仲裁机构合法化、人员专职化、装备现代化、管理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化解矛盾、处理纠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2积极推行合作社发展新形式

推进合作社行政村全覆盖,促进合作社规范建设是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推进器。专业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村级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许多问题,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创新的内在要求。长治市提出了“三依托、三依靠、一联合”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上同步提高,健康有序发展。大学生村官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屯留模式”的推广,引导鼓励大学生村干部领办、合办、参与农民合作社,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村干部已经成为农村创业富民的带头人。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的推广,长治市逐步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知名品牌。23家合作社的12种产品得到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1种产品进行了绿色食品认证;10种产品进行了有机农产品认证;5种产品进行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长治市区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有99家;获QS产品认证的合作社有11家。2012年合作社的农产品在国家、省、市等各种农产品展销会上走俏。品牌效应、示范社带动、政府扶持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3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对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力度的加大是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避雷针。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会计委托和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管理的基础。过去由于农村会计人员素质偏低,胡支乱花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引发农村矛盾纠纷等诸多问题出现。为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源头上根除这一症结,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良好和谐的服务群体,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推动农村经济有序发展。“村账乡审”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实行会计电算化,行政村建立资产台账,村级保障会计基本报酬实行一卡通,加强了对村级会计的管理,扼制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现象。阳光农廉网络建设是推进村务公开的一个有效平台,市、县有阳光农廉监管中心,乡镇有阳光农廉服务中心,村级有阳光农廉查询室,对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对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科学评估村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成果,也是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治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范操作程序》,从编制审计计划、确定审计对象、审计实施到审计结论及审计档案的保存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为村委换届选举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为村干部的评价考核提供了客观详实的经济指标。

4农民监督管理成效开展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的程度,是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晴雨表。全市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村有979个,筹资金额948万元,酬劳数143万个。已审批和开展的财政奖补项目762个,有57.3万名农业人口参加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通过向村级组织的收费专项清理整顿活动,能够及时纠正和查处向村级组织违规收费行为,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减轻农民的直接负担,查处违规责任人员,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做好农村经济工作,保障农民切身利益,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加强农村财务监管,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增长点和根本保证。

第5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现状 问题 建议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也是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财政实力迅速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因素仍然存在,并阻碍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加速

进入新世纪以来,荥阳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郑州的辐射和带动,通过城镇化打造工业发展平台,通过工业化夯实城镇化基础,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反哺农业,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8.8亿元,年均增长11.9%。全市12个乡镇有10个跨入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成为全省百强乡镇最多的县(市)。综合实力跃居河南省第2位,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

(二)工业发力

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全市在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存量的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工业名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少林汽车、博大挂面先后荣获中国名牌,高山阀门、三一面粉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另外还有5个省级名牌、6个省级免检、8个省级优质产品,拥有名牌名优的总数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

(三)收入增长

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92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5547元,年均分别增长12.6%、13.4%和14.5%。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0%和29.4%,居民生活水平已从过去的温饱型上升到现在的小康型,并逐渐向富裕型转变。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瓶颈”制约仍然突出

资金、土地仍是当前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两道难题、两大“瓶颈”。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深受“失血”之痛、征地之苦、发展之难,致使一批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一批项目不能及时上马或按时投产,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扩张效应。

(二)部门权利交叉、政策不协调,导致县级政府执行难

国家各部门、各行业出台的所有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最终都要由县里来具体落实。但一方面,现实中各部门、各行业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出台的法规或政策时有矛盾或冲突,没有很好地协调起来,到县里具体执行时则无法操作。例如,《土地法》与《森林法》之间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工商、食品卫生监督与技术监督的职能都有很多界定不清的地方等。另一方面,当各部门给县里布置的任务发生冲突时,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协调,从而影响工作开展。

(三)对县域投入不足,县、乡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很少直接投资,主要靠县、乡政府多方拼凑和农民集资来解决,乡村道路、用电、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欠帐太多,农民享受不到起码的国民待遇。农村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村提留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断了来源,加上县乡财力有限,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越发突出。一些原来建好的乡、村道路和农村小学的维修也难以为继

三、建议

(一)建议以新的视野发展县域经济

就是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看待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城镇是中心,农村是基础。县域经济大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也离不开“三农”的发展和农业基础的稳固。从荥阳的实践看,这几年我们以新农村建设、农村创建等工作为抓手,努力构建“城乡互动、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但具体以工促农怎么促,以城带乡怎么带,我们还在摸索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比县城仍然比较薄弱。因此,希望上级党委、政府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给予我们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二)建议以新的导向发展县域经济

就是在县域经济指标评价体系中,要更加鲜明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重城镇更重农村。县域经济指标评价要把反映农村发展水平的比重放大,着眼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难题,更好体现关注民生。要重速度更重效益。确保一定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但要坚决摒弃唯速度论,更加重视对经济发展质量指标的考核,引导GDP科学增长,避免盲目投资上项目,超越承受能力强行发展等,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相应满足。

第6篇

[关键词] CPV模型;宏观压力测试;蒙特卡洛模拟;信用风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62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117- 03

我国政策性银行在进行市场化改革之前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政策层面,而在市场化的改革浪潮中,在农业发展银行的内部转型和业务领域拓展过程中,农业发展银行不仅面临宏观经济和政策风险,还面临行业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研究需要从其风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出发,探讨影响农发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因子,设置压力情景,执行压力测试。

目前,关于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和压力测试的研究已成为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在信用风险评估方面,Wilson(1997)提出的信用组合观点――Credit Portfolio View,首次分析了宏观经济变量对违约概率的影响;巴西央行(2011)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Quantile Regression)度量信用风险,即信用风险同宏观经济因子间存在变化的线性关系。在压力情景设置方面,华晓龙(2009)运用多元回归定量分析宏观经济因素波动对中国银行体系贷款违约概率的影响,并通过假设情景法构建极端情景,进行宏观压力测试,但在变量的估计中忽略了随机扰动项;巴曙松、朱元倩(2010)从压力测试的定义、国际实践规范、执行流程等角度对相关文献和监管部门的调查研究报告进行了总结,归纳分析了压力测试的优缺点,讨论了压力测试中的实际操作细节及对于数据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有效实施压力测试的方法。

从我国已出版或发表的相关著作论文来看,绝大多数论文将模型运用于商业银行,较少看到对政策性银行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在以往的压力测试中,往往忽略各个变量的随机扰动项及其相关性,使压力情景生成不符合实际情况。本文拟从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特殊性角度切入,通过CPV模型度量宏观经济、行业经济对农发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将各经济冲击引入到压力情景的设定中,在考虑随机扰动项及其相关性的基础上生成压力情景,执行压力测试。

1 模型的构建

CPV模型是一个宏观经济违约概率模型,它将整体宏观经济、行业经济构造成一套模型,把经济环境同整体贷款的违约概率结合起来。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宏观经济指标纳入度量信用风险的模型中。使用Logit模型将不良贷款率转化为中介指标Y,以指标Y作为因变量与一系列经济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量化经济因子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使用影响因子的时间序列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生成宏观压力情景,预测各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运用Logit转换保证不良贷款率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保证回归方程中残差的随机性,避免用不良贷款率期望值代替不良贷款率,将尾部风险纳入考量范围,创建相关性的随机情景。

式中:Pt是银行在t时刻的不良贷款率;Y可以理解为反映银行不良贷款率和各经济变量的“中介指标”,Y受宏观和行业经济因子影响。

式(1)、(2)以“中介指标”Y为因变量,以各经济因子为自变量拟合回归方程,生成风险评估模型;式(1)、(3)为自变量的时间序列模型,以各经济因子历史数据为自变量拟合预测期基准数据,建立情景设置模型。从时间序列模型获得经济因子基准数据,根据历史数据,生成压力情景,带入风险评估模型,执行压力测试。式(1)、(4)反映模型随机扰动项不为0,并服从正态分布,式(1)、(5)说明随机扰动项之间存在相关性,这样处理的经济学意义是保证压力情景生成的合理性,即经济因子之间是相关的,且不良贷款率是由相关的经济因子和与经济因子相关的残差项所决定。

2 基于CPV模型的宏观压力测试实证研究

2.1 模型中变量的选择及其经济学解释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样本容量大小,本文选取不良贷款率作为评估信用风险的指标。一方面,在我国当前数据条件下,难以获取违约率数据,在银行年报中可供选择的代替变量有贷款迁徙率、不良贷款率。另一方面,鉴于银行业绩报告从2007年才开始正式公布迁徙率,过少的数据难以进行实证研究。因而,我们选取不良贷款率作为评估信用风险指标。

综合考虑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导向性和贷款对象的集中性,拟用反映农业农村经济状况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作为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集中于农业,包括棉粮收购企业、农业小企业等,其信用风险受到农业农村经济影响。鉴于经济变量的特征,数据的可获得性,解释变量的选取主要包括4个方向:①反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指标,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AGDP,农、林、牧、渔业城镇新增固定资产NFA;②反映政府扶持力度的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增长率FER;③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解释变量主要包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RINC,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RCPI,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RE;④反映借贷成本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NR、NLR。

考虑到宏观经济统计特征及经济冲击发生的持续时间,变量值选取2000年-2012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金融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官方网站。

2.2 风险评估模型的估计

2.2.1 回归系数的估计和检验

代入2000年-2012年农业农村经济变量的数据和贷款违约率进行模型转换和多元回归估计。其中,AGDP、RCPI、NR、NLR均未通过t检验,但R2和F很大,分别达到96.1%、12.38,并且NF的VIF为21.53,说明原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通过逐步回归法,剔除了变量AGDP、NR、NLR、RINC、RCPI后,NFA的显著性水平大幅提高,FER、NFA、RE均通过了t检验,回归方程通过了F检验,且R2很高,回归方程的确定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得出以下检验结果: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R2=95.40%,且方程通过了显著水平α=0.05的F检验;回归系数FER、NFA、RE均通过了显著水平α=0.05的t检验,说明解释变量FER、NFA、RE对模型具有显著性影响;虽然解释变量RINC、NR对不良贷款率的解释力度较强,但它们与RE高度相关,这是它们从模型中被剔除的原因。

2.2.2 风险评估模型的经济学解释

从实证结果来看,模型中的不良贷款率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联。由式(1)知不良贷款率Pt与反映宏观经济的“中介指标”Yt的变动方向相同,即Yt越大Pt越大。由表2可以看出,FER、NFA在以Y为因变量的回归中系数为负,RE的系数为正。

FER、NFA、RE对农发行信用风险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增长率(FER)与不良贷款率(NPLR)变动方向相反。首先,与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政策的依赖更为强烈,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降低农发行不良贷款率;其次,财政支出还表现在对农发行财政补贴的到位情况,作为政策性银行,农发行更多地是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不像商业银行那样更加注重盈利,因而,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有效提高财政补贴的到位率也可以降低其信用风险。

(2)农、林、牧、渔业城镇新增固定资产(NFA)与不良贷款率(NPLR)变动方向相反。通过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业企业盈利空间,降低企业违约概率。通过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可以改善企业投资环境,提高企业投资需求,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农业以外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减少信用风险。

(3)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RE)与贷款不良贷款率(NPLR)变动方向相同。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农业劳动力已过剩。一方面,就业人员的增加加大了企业经营成本,由经营风险转化为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就业人员增加降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收入通过需求供给效应影响农产品价格,进而影响企业经营利润。

2.3 压力情景生成与宏观压力测试结果

2.3.1 压力情景生成

本文在对农发行遇到极端情景进行构造之前,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变量FER、NFA、RE进行了简单的ARMA模型预测,通过公式(1)、(3)和对残差项进行蒙特卡洛模拟生成基准情景;通过历史情景数据人为设定中压和强压情景下冲击因子的取值。变量自回归结果如下:

FERt=9.523+0.48FERt-1+ε1,t(6)

NFAt=-68.247+1.26NFAt-1+ε2,t(7)

REt=-0.002+0.852REt-1+ε3,t(8)

Et=(μt,ε1,t,ε2,t,ε3,t)(9)

分别通过冲击因子的时间序列模型、历史较低水平、历史最低水平和各自随机扰动项的蒙特卡洛模拟设定各经济因子在2013年的基准情景、中压情景、强压情景,虽然从自回归过程来看,宏观和行业因子只和其历史值有关系,和其他因子并无关系,但是由于残差项之间的相关性,使得因子间发生了联系,压力情景生成更为合理。对每一次模拟:

第一步,产生一个服从标准正态分布N(0,1)的4阶随机向量Rt+1;

第二步,对压力测试模型中残差项的特征值分解,由=AAT得到A,其中AT为A的转置矩阵。

第三步,用随机向量Rt+1乘以上一步获得的矩阵AT,Et+1=AT*Rt+1,Et+1即为式(1)、(6)-(9)式中误差项的模拟值。

第四步,将第三步获得的误差项模拟值和宏观和行业经济因子的t期值代入(6)-(9)得到Xt+1,代入式(2)得到Yt+1,利用式(1)反函数得t+1期基准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

第五步,设定宏观和行业因素冲击,因素冲击通过方差―协方差矩阵在上述模拟过程的第三步对其他变量产生作用,从而得到压力冲击下其他经济变量和不良贷款率的分布,按不同的置信度选取不良贷款率。

2.3.2 压力测试结果

2013年基准情景中FER、NFA、RE分别为16.86、8 413.398、-0.028 3,此时,不良贷款率均值达到0.71%,90%置信度下不良贷款率为0.96%。

在FER冲击下,中压情景、强压情景取值分别为15.57、11.77,不良贷款率均值分别为0.78%、1.02%。由测试结果可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受政策影响较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增长率增幅减少会提高农发信用风险,使不良贷款率分布右移。

NFA冲击下,中压情景取较低的增长率15%,此时NFA为7 741.129亿元,强压情景按1995年-2012年最低增长率-8.9%计算,NFA为6 671.55亿元,2种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均值分别为0.93%和1.42%。这反映新增固定资产增幅减少,会减少企业投资需求,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农发行信用风险。

在RE冲击下,中压情景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为-0.028 3,强压情景为1995年-2012年最高值,2种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76%和1.09%,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人口出现过剩,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降低,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所以,随着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提高,不良贷款率分布右移。

3 结 论

本文通过对农发行进行基于CPV模型的压力测试研究,筛选出影响农发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因子,很好地完成了在各种压力情境下,对农发行信用风险的测试。结果发现: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增长率(FER),农、林、牧、渔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NFA),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RE)对农发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现负相关,在降低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增长率的冲击下,农发行不良贷款率分布因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而右移;农、林、牧、渔业城镇新增固定资产与不良贷款率呈现负相关,在降低其增长率的冲击下,农发行不良贷款率分布右移;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现负相关,随着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增加,农业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降低,不良贷款率分布在此冲击下会右移。

建议农发行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数据收集、完善内部评级制度,通过经济因子的时间序列回归和历史极端数据,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进行压力测试,提高预测信用风险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华晓龙.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商业银行体系信用风险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

[2]巴曙松,朱元倩.压力测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学家,2010(2).

[3]徐明东,刘晓星.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 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国际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08(2).

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 电气化建设 供电所管理

中图分类号:TM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1-159-02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发展目标,加快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加快农网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电气化整体水平,构建“户户通电、供电可靠、安全经济、供用和谐”的新农村电气化格局,不断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对电力供应和供电服务的需求。

1 供电所管理到位是电气化建设的基石

1.1 供电所安全管理到位是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保障

供电所是供电企业一线生产单位,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承担了相当重的工作任务,安全管理、安全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供电所是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供电所的安全管理做好了,则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安全阵脚也就稳固了。

1.2 供电所营销管理到位是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经济指标完成的基础

供电所是供电企业管理的“末梢”,其核心业务是直接与客户的供售电交易。供电所在其营销管理中,电价的正确执行、线损管理及电费回收,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影响到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经济指标的完成。

1.3 供电所服务到位是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目的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三农”,供电所作为直接服务于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前沿窗口,担负着做好农村供电优质服务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促进农村电气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任。因此,供电所的服务行为,直接体现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目的。

2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对供电所管理的促进作用

2.1 安全基础更加夯实

安全是供电所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加大电网建设改造、规范现场管理、推行设备全过程管理、落实安全责任等措施,确保了人身、电网、设备安全,使供电所安全管理基础进一步加强。

(1)安全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建立了明确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察体系,以制度规范员工作业行为,提高安全意识。在工作中,始终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坚持以事前预防为主,把严格的制度、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作为安全管理的总体要求,贯穿于供电所安全生产管理全过程,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按安规” 的良好安全氛围。

(2)电网装备水平更先进,安全可靠裕度更高。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按照“结构合理、技术适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总体思路,加快对电量增长快、电网相对薄弱地区的建设改造步伐,尽量解决重载、过载线路和设备的“卡脖子”问题。并积极推广使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大大提高农村电网科技含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一次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电网相对薄弱的问题,为供电所安全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现场管理更加到位。贯彻落实“严、细、实、新”的安全理念,认真学习安全知识,注重工前工后会的实效,做好危险点分析和预控。并按照 “三个百分百”要求进行现场安全督查,同时坚持“三铁反三违”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对现场检查出的违章责任人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罚并曝光,对履范不改的责任人从重处罚或取消相应的资质,从深层次意识上教育当事人,进一步加强了供电所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

(4)设备全过程管理更加规范。按工作量将线路及设备的安全责任分解到人,积极开展巡视工作,并结合春、秋季的安全大检查,有效加强线路设备巡视、缺陷处理及运行维护等工作,从而提高设备安全可靠性能,确保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2.2 营销管理更加精细化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标准涵盖供电企业的各个领域,对营销管理也有明确的规定。它从线损管理、窗口建设及电费回收等方面促进了供电所营销管理工作,使供电所营销管理更加规范化、更加精细化。

(1)线损管理更加精细化。按理论计算值,将不同地区、不同线路及不同台区的线损小指标分解到各供电所,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员,保证线损指标执行有依据,考核对象明确。同时加强计量管理,推行抄、核、收分离制度,积极开展重要岗位轮岗制度,实现供电所营销管理全过程闭环管理。

(2)业扩流程更加顺畅。开通业扩绿色通道,减少中间环节,结合SG186营销管理系统,对客户从提出申请、供电方案审批、电价及客户资料审核到装表接电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将办理用电业务时限纳入绩效考核。同时制定形式多样、灵活的用电业务办理方法,真正做到“内转外不转”使用户业扩流程更加顺畅。

(3)窗口建设更加规范化。以“营业环境整洁优美、整体色调和谐统一、服务设施功能完善”的标准,对营业场所进行整修。通过采用国网统一标识,使环境整齐划一;开放办公环境,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将业扩流程服务监督等内容上墙公布,增加服务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完善便民服务设施,方便广大客户等一系列措施确保窗口建设更加规范化。

(4)回收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进一步完善了电费回收预警机制,随时掌握用电客户的经营动态;建立健全电费回收小指标制度,明确考核目标和对象,增强责任感;强化电费回收过程管理,做到电费回收可控、预控,确保供电所电费100%回收。

2.3 供电服务更加优质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目的是为更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过程中,通过优化服务手段、完善客户满意评价体系、规范收费行为及创设贴心服务项目等一系列工作,使供用关系更加和谐,使供电所服务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1)实现优质服务常态化管理。严格按照“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规定,努力践行“四个服务”宗旨,全面贯彻落实“三个十条”和“十项承诺”,建立供电服务管理考核常态机制,将优质服务工作与供电所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人人讲服务,事事按规范”的良好服务氛围。

(2)客户满意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树立“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理念,同时成立了客户满意评价工作小组,将客户满意评价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明确供电所长是优质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并在内部专项服务评价方式上进行创新,形成测评――改进――再测评――再改进的良性循环,实现供电所优质服务过程控制。

(3)收费行为更加规范。各类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严格按照物价部门的规定执行,同时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及监督电话上墙公布,增强供电收费的透明度及公开性,方便客户监督,防止乱收费行为发生,确保供电所收费管理更加合理规范。

(4)服务项目更加贴心。为适应电力客户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各供电所积极探索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以优化营业流程及方便用户查询监督入手,与用户搭建互动平台,建立协作关系;利用通信手段完善用电查询手段。同时借助95598系统,建立供电所故障抢修闭环管理机制,提高故障处理速度。

第8篇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构成 功能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内涵

金融服务体系的内涵是指资金融通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融资主体、金融机构体系、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及相关的法律规则、政策和宏观调控机制等。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为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涵也主要包括以上方面。但是由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特殊性,一方面它要适应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充分反映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它还要做到有利于国家对农业经济所采取的保护、支持、发展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体系,就是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在于要赋予广大农民平等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平等地享受发展成果,缩小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此外,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具有高投入、低产出、风险高的显著特征,并且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环境不理想,农业资金严重短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缺乏自给资金资能力。这种状况决定了“三农”对金融特别是对农村金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

因此,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同时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们也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这些理论主要有农业金融政策支持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理论等。

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成的概念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由若干要素构成,并分成不同的层次。从理论上讲,它包括宏观层次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中观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体系以及微观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体系。其中,宏观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和中观层次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构成农村金融的供给体系,金融组织机构体系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主体,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2、典型国家农业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

作为在世界上最早建立信用合作组织的德国,其国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是政策性和合作性的金融机构。德国政府在农村设立了如农村地产抵押银行、土地抵押信用协会、土地信用银行、农业中央银行等不以盈利为目的,承担政府辅助发展农业责任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放款协助农民购买土地及进行水利建设或通过发行土地抵押债券来换取资金,再贷款给农民,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整个体系以合作银行为主要表现形式,呈金字塔式,自下而上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层合作银行,直接从事信用合作服务;第二层次是地区性合作银行,它可以向基层合作银行提供资金支持、结算服务、短期的融资服务、开展证券投资业务和国际银行业务;第三层次是德意志中央合作银行,它是全国金融组织的中央协调机关,提供调剂资金融通,为地区合作银行提供全国性的支付和结算服务,开发新的银行产品、证券、保险、租赁、国际业务,为基层行和地区行无力解决的业务提供担保支持等金融服务。另外,合作银行体系还设立了贷款担保基金,由合作银行按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存入,对风险进行补偿。

在印度农村,金融机构展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和形式。印度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由开始的国有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地区农村银行等作为主体发挥作用,到微型金融机构、私人银行、一些非政府组织等也加入了向农村提供资金支持的行列,形成了主要由合作性质的信贷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农业保险机构等组成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根据国情构建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主要是以现行的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保险公司以及非规范的金融机构作为基本框架。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与建立农村市场体系相结合,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基本产业政策相结合,从改善信贷资金供给入手,提高农民营运资金的能力和需求。从1996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经过改革,初步形成了具有政策、商业和合作的金融服务体系,这种金融服务体系的设立初步改变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混淆不清、利益冲突、机构单一的局面。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作用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作用形式

一般而言,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发生作用,在市场上由“看不见的手”发挥其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调整作用。同样对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其发生作用的市场机制仍然存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也受到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的制约。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否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来自农业、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否能够发展好,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则主要由是否很好地遵循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是否能在运行中更好地应对来自竞争、价格和风险的压力决定。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供求机制,即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实施、运营和建立需要根据农民、农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和对资金、信息、项目的需要而定。同时服务体系的价格、政策的制定还要遵循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按照市场的发展制定合理适宜的价格,设定有特色的服务体系。完善的农村金融竞争机制可以根据在规范、严格准入筛选机制和市场机制下,适当引导良好的民间金融走出来,逐步规范非正规金融。在风险机制中则是指,由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风险性较高的特点,因此要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充分分析风险、衡量风险,针对农村农业发展风险实施有效的措施,例如采取自愿保险和强制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行农业保险,提高保险覆盖面,政府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引导农民提高参保意识,支持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发农业保险业务,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同时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农业信贷风险基金,适当承担非人为因素造成的涉农贷款风险。

由于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和农村经济整体上的相对脆弱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生作用的形式比市场金融体系更为复杂和特殊。在兼顾竞争和价格机制、风险机制的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强调政府资金、政府政策等的支持,构建以政策性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为支柱、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力军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组织为补充,以农业保险为后盾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例如在建立农村金融保险方面,由国家、保险公司、农民共同承担农业风险;或者国家设立政策性保险公司,把农业保险从现行的保险公司分离出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农业风险。充分发挥国家政府的积极作用,强化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优势互补效应,一方面充分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开发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利用中小金融机构的人缘、地缘优势、网点和人力资源优势开拓终端市场,为农民农村金融需求者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从中分享农业收益。此外,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融合的农业保险体系,能够有效增强其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功能

一是融通资金、配置资源功能。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就是通过一整套金融交易制度安排,促使农村剩余资金转化成投资并实现社会资源最有效合理配置的过程。例如通过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将分散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借贷行为变储蓄资金为投资资金。又如通过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以金融商品(信用货币)为载体,以金融交易为手段,不断地调剂、组合,配置货币资金在不同部门、地区、行业的比例,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二是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农村建设需要高效、便利的金融清算和支付服务,以确保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例如通过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将农村建设中各类资金进行快速地清算和支付。这就要求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必须投入一定的网络硬件设施和相关金融软件设施,同时也要求农村金融组织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实现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所提供的便利清算和支付功能,将极大地推动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是分散金融风险功能。我国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功能定位较低,体系结构过于强调业务的独立性,使得各金融中介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横向合作关系,再加上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较差等原因,导致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往往无法实现分散金融风险的目标。因此,农村需要建设具备分散金融风险功能的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这不仅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确保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四是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为农村金融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措施,同时为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为满足农村经济的多样化要求,既要巩固和发挥传统产品的优势,又要不断创新,推出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五是定位服务“三农”,进行农村储蓄动员,促进农民储蓄。整合资源、提供信息、消除对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排斥性,加强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农村金融快速发展。加大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导和监管力度,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六是为相关经济部门提供信息。农村金融体系通过农村经济发展中各种经济指标、信号适时地反应农村经济发展趋势问题,为当局及时适当调整、制定针对农村经济状况的合理决策提供数据和指标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系统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6).

[2] 林强:构建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福建金融,2009(5).

第9篇

20__年我单位在__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帮助下,农机组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三个代表”的忠实践者,转变工作作风,踏实工作,以服务农机为主题,围绕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农机任务和目标,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立足农业,发展农机,以农机管理、推广、监理、培训、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农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完成了农机工作各项任务指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农机站工作取得稳定健康地发展,为我镇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农村社会的稳定做出了成绩。

一、20__—20__年农机工作基本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稳步增长

截止20__年末,全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132.13万瓦特,比去年增加50万瓦特,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2032万瓦特,汽油发动机动力527.03万瓦特,电动机动力572.37万瓦特;有拖拉机650台;配套农机具180部。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40台,小型拖拉机110台,农用载重汽车30台,农用载乘汽车70辆,联合收割机3台,小麦播种开沟机3套,农产品加工机械350台,其中碾米机250台,磨面机100台。农业机械总值达1272万元。

2、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农业机械总量的不断增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强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拓宽了农机的服务领域,加快了农机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全镇拥有640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其中农业维修网点30个,农机供油点1个,农机收割服务队4人,农机监理推广点1个,农副产品加工点300个,农机、运输户639个,其他服务组织30个,农机从业人员646人,其中:个体农机经营总收入占98.5%,全年向国家缴纳税费50多万元,全镇从农机管理、农机推广、安全监理、农机教育培训、农机经营、农机服务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具有综合实力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机工作深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对推广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对城市、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3、主要目标任务完成良好。

①共完成农机驾驶员培训180名,摩托驾驶员培训1800名,轮式拖拉机推广6台,小型微耕机35台;②机械耕作面积16.5万亩;③完成机收面积17000亩;④完成拖拉机换牌换证510台;⑤全年辖区内清理“黑车非驾”10台次,办理无牌证拖拉机落户6台;⑥5年共在中小学校搞交通宣传教育12次,到集市宣传60次,路检路查110次,共查出无证驾车10人,违章驾车11次;⑦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蒿子村按质按量完成了烤烟面积1200亩的种植及收购任务,蚕桑任务也基本达标;⑧在“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协助派出所共同维持本地的交通安全检查工作,为确保一方平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的来讲,我组在20__年的农机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难,尽职尽责,真抓实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农机工作依然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首先,我镇的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设施不完善,先进适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投入严重不足,这是制约农机事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在整个农机制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政策法律保障力度不够,负担过重,违章违法现象尤为突出,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对农机冲击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机事业的发展,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要靠我们自身的努力工作和大力宣传农机,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来解决。

二、20__—20__年的工作规划

1、清理完辖区内的“黑车”及无证驾驶员。2、把遵守交通法规知识贯彻到__镇、村的每一个角落。

3、逐年用机械耕作贯彻代替成本较高的耕牛耕作。

三、20__年工作计划

(一)20__年农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立足农业,发展农机,共创和谐社会。

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发挥农机管理职能为载体,综合协调,以农机推广为龙头作立足之本,融入农业;以农机监理为窗口,文明监理,优质服务,以农机培训为阵地作为教育之路提高素质;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行为准则,提高农机队伍整体素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为契机,多渠道、全方位地发展壮大农机化事业。

(二)工作目标任务

20__年农机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机械耕作面积2.7万亩,机械收割面积20__亩,推广农机具12台,其中微耕机6台,脱料机3台,农产品加工机械3台,培训农机人员50人,拖拉机驾驶员检审率分别达到90%以上,千台农机事故率、重伤率、死亡率控制在千分之四、三、二以内,并完成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产业经济指标。

(三)主要措施

1、充分认识农机化工作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镇在农业机械化工作,通过多年的努力,其农机的拥有量、作业量、农民经营收入等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区名列前茅,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服务领域也不断得到拓宽,从以农田作业为主,渗透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产业。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加入wto,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竞争的行列,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立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机化工作在新时期的重要性,对农机化在国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单纯、简单地看待农机化工作,这也是我们面对农业发展新时期、新台阶,实现观念转变,工作创新的标,我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也是一个农机大镇,在全镇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离开了农业不行,离开了农机也不行,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业,这就需要我们从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农机化工作在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2、充分发挥农机工作管理职能以及发挥农机工作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项目对推动武清区相关行业技术进步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维持身心健康的日益强烈,让更多的城镇居民直接地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是人们的迫切愿望。本项目就是要利用特色果品生产、森林旅游、野生动物繁育等方式来淘汰落后的产能,为城乡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因此,实施此项目很有必要。

项目定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健康型休闲农业发展为前提,以形成开放式的自然空间和生态公园为目标,重点促进现代化农业的良性发展,搞好品牌经营。把农林牧业和休闲结合起来,吸引休闲者前来观赏、采摘、游玩。携家带口、享受天伦,呼朋唤友,热热闹闹,平日工作缠得身心疲惫的都市人跑此来感受这种纯粹的乡土休闲气息。因此,乡土园便成为了远离喧嚣、认识自然、认识农业的审美和科普教育的理想之所。因此,搞好此项目意义重大。

2、项目的主要技术内容。

2.1点的确定

本项目选址在梅厂镇灰锅口村。项目区位于梅厂镇西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园地处京津塘高速公路与武清区东外环交汇处,距北京71公里,天津25公里,滨海新区50公里,天津机场35公里。交通便捷,杨北公路、武宁公路、京津高速一线、二线在项目区内经过。距京津高速一线杨村出口3公里,距京津高速二线梅厂出口1公里,园区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排灌系统健全,地下水源丰富,土质以壤土为主,土地肥沃,地势平坦。

2.2具体示范内容

根据灰锅口村土壤及水源等情况划分为5 个示范区,通过不同果树、林木的栽培管理措施和林下动物饲养模式示范,选出适合都市人休闲生活、观光采摘的娱乐生态的模式。

(1)露地观光果园的建设与管理;

(2)塑料冷棚种植区果蔬间作的规模化生产;(3)温室大棚园区几种果树的科学栽培;

(4)森林公园的畜禽饲养;

3、采取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和主要措施。

3.1采取的技术路线

本项目是按照国标“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标准”―GB18406.2.2001和国标“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标准”―GB/T18407.2.2001及国标“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来实施,该项目是在灰锅口村现有果园及森林公园的基础上,进行整改完善和提升,从而实现园区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设施化,生产出的果品及畜禽产品无公害化,使之成为种植、养殖、休闲、采摘游玩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生态园林。为全区乃至全市探索出适合都市型农业的种养方式。

3.2实施方案

此项目划分为露地观光果园、塑料冷棚种植园、温室大棚种植园和森林公园四个园区来实施。

3.2.1露地观光果园建设:从分散在灰锅口村庄周围现有的苹果树、梨树中,选择健壮、无病虫害、开花结果性状优良的树体,按照天津市地方标DB12/T―067―96实施管理。株行距3×4米,因是成龄果树栽植,当年建园翌年开花见果,可供人们春天踏青赏花。

3.2.2塑料冷棚种植园:主要为葡萄,面积400亩,位于村西北。主要通过嫁接技术使现有栽培的老品种更新换代为香妃、京香玉、红提特早、维多利亚新品种。同时行间种植返季节的特种蔬菜,如樱桃水萝卜、小油菜、香菜等,吸引人们节假日来此观光、采摘果蔬。

3.2.3温室大棚:位于村西和村东部。从现有温室大棚种植的葡萄、桃、杏、李等果树中择优800亩,要集中连片的温室大棚。按照天津市地方标准进行管理、实现丰产丰收。

塑料冷棚和温室大棚栽培果树,均为设施栽培,都按地方标准管理,通过设施和环境调控,实现人为调节和控制果蔬生长环境,实现高产质优。不仅果品周年供应市场,也可满足早春游玩赏花,采摘果蔬。

3.2.4森林公园:利用现有速产丰产林,扩建成有900亩规模,具有绿化美化游憩功能的公园。园中饲养家禽和食草小动物。在改善村镇居住环境的同时,可为游玩增添乐趣,还可增加经济收入。

3.3主要措施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3.3.1加强领导。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业务局长主抓,责成专人负责,项目组成员分工负责制。

3.3.2加强技术指导。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确保技术到位。

3.3.3加强资金投入,为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区、乡、村多方筹措资金,为项目实施提供保证。

4、计划进度及预期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

4.1进度

本项目计划2012.3―2014.4,用3年完成,总面积2200亩。

年度进度安排

2012.3―2012.4栽植露地果树100亩,树种苹果、梨树。(已完成)

2012.5―2012.12建成设施果园1200亩,其中塑料冷棚400亩,栽植葡萄。温室大棚800亩,栽植桃、葡萄、李、杏等。(大部分已完成)

2013.2―2013.3栽植株行距3×6米,杨树片林900亩。(部分已完成)

2013.4―2014.3项目结题验收。

4.2考核的技术经济指标

4.2.1设施果树面积1200亩。其中冷棚400亩,主要为葡萄,株行距0.5×1.5米。温室800亩,树种主要为桃、杏、李子等,株行距为1×2米。设施果树行间种菜。

4.2.2露地果园面积100亩。主要树种为苹果、梨、也有葡萄。苹果,株行距3×4米,葡萄株行距0.5×1.5米.

4.2.3杨村生态林900亩。树种为中林杨,株行距3×6米。

4.2.4乡土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武清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生产的无公害果品和禽畜产品,在周年供应市场增收的同时,赏花观果带动了休闲游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和旅游经济结合,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产品,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实施后,其中设施果树1200亩,按亩产1000公斤,每公斤10元计算,亩收入1万元,此项可收入1200万元,加上间作蔬菜,亩可增收200元,1200亩设施间作也可增收2.4万元,合计收入1202.4万元,扣除肥料、农药、修剪、管理、打药等费用每亩500元,1200亩设施果树扣除60万元费用后,共计纯收入1142.4万元。露地果树,按亩产2000公斤,每公斤4元计算,亩产值8000元,扣除农药、肥料及管理等费用亩400元,100亩果树可纯收入76万元。森林公园中的禽蓄及其产品,若按纯收益10万元计算,此项目设施果树、露地果树、森林公园三项共计收益1228.4万元。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化 进程 淮南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49(2010)05-0090-03

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争论较多,在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定义,总的说来,人口学强调城市化即人口城市化,经济学强调城市化即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地理学强调经济要素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集中,社会学强调人的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对城市化水平测算的单指标方法通常采用非农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表示城市化率。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是,城市化过程不仅仅是人口的城市化过程,还应包括经济、生活、城建等多方面的城市化,所以,仅仅采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容易导致测度的不准确。本文采用多指标方法对淮南市1990年以来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通常认为,城市化水平指标应包括人口指标、经济指标、城镇建设指标和人民生活指标等多个指标,这些指标可以进一步细分构成一个指标集合。本文共选用了13个小类指标(见图表1)构成原始指标集,通过均方差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作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数。

一、数据采集

本文涉及1990年到2007年(1992年数据难以整理)淮南市人口、经济、城镇建设和人民生活等方面13个指标,数据根据历年《淮南年鉴》、《安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整理。

根据1990年以来不同年份淮南市人口城市化率及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变化情况,可将淮南市城市化历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发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1978年,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g0年代前五年,淮南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三倍,经济增长的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此阶段,淮南市城市化水平增长较快。特别是90年代初的淮河流域大洪水,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但第二、三产业快速增长,消除了农业发展退步的影响。

第二阶段:稳步调整阶段(1995年-1999年)。90年代中期后,淮南市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破产数量激增,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从57.4%直线下滑到9g年的50.4%,受工业发展缓慢的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在此阶段,淮南市城市化进程放缓。

第三阶段: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3年)。2000年以后,淮南市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速度,工业得到恢复,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从85.2%增长到89.6%,受此影响城市化率也随之快速增长。

第12篇

工程估算总投资为15736.88万元,工程总工期为20个月,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其中第1年投资3000万元,第2年投资6736.88万元,第3年投资6000万元。

国民经济评价

根据国民经济评价报表及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计算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分析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及经济合理性。此外,还应对难以量化的外部效果进行定性分析。

1工程费用

(1)投资调整国民经济评价的投资在投资估算的基础上进行,需剔除国民经济内部的转移支付(包括投资中的利润、税金等)。工程改造总投资为14967.8万元,基本预备费、利润和税金为2384.9万元,因此国民经济评价总投资为12582.9万元。本工程总工期为20个月,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其中第1年投资3000万元,第2年投资4582.9万元,第3年投资5000万元。本次国民经济评价不进行影子价格调整。(2)运行管理费用运行管理费用包括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维修费、材料及其他费用。灌区管理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参照[水办[2004]304号]文件《大中型灌区工程管理单位岗位设置》规定,定员85人,人均年工资0.96万元,福利待遇按工资总额的14%计、劳保基金按工资总额的17%计、住房公积金按工资总额的10%计,工资及福利总计1106万元。工程经济评价总投资为12582.9万元,日常维修养护费、大修费按固定资产投产的3.5%计,共440.4万元。材料及其他费用按固定资产的0.5%计,共62.91万元。以上运行管理费合计618.37万元。(3)流动资金流动资金是为了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要购买的燃料、材料、支付职工工资等的周转资金。参照有关资料,流动资金按运行管理费的20%计,经计算为123.67万元。在工程发挥效益的第1年投入,计算期末回收。(4)固定资产余值回收项目固定资产余值应在项目计算期末一次回收,本工程折旧年限为40年,计算40年末的余值为12582.9/40×10=31473万元。

2灌区效益分析

项目区规划面积为11.75万亩,其中水稻10.55万亩、甘蔗及旱作面积1.20万亩。(1)水稻增产效益项目区以水稻为主,按高标准整治后,灌排及交通方便,适合选择或引种产量高、价值高的水稻品种。水稻以每年增加产值150元/亩计,水稻10.55万亩,则项目区水稻年增效益为1582.5万元。(2)扩大冬种增加收益由于冬季缺水,该区冬种覆盖率较低,工程建设后,实施计划用水,推广节水灌溉,扩大冬季灌溉面积,冬种面积可扩大到水稻面积的1/2以上,因此,冬种将具有更为可观的增产潜力。冬种面积按00万亩计,年增产值按250元/亩计,则冬种增加收益1250万元。(3)甘蔗及其他旱作种植面积增加收益甘蔗增产或增效按350元/亩计,甘蔗面积1.2万亩,则其种植面积增加收益为420万元。项目间接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工程将安定保护区人民的正常生活,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避免洪涝灾害期发生的各种事故,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繁荣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这些效益难以用货币表示,在此不列入经济效益计算中。综上所述,灌区年效益为2127.5万元。

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根据SL72-94《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包括: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国民经济净现值和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比。资金时间价值计算的基准点定在建设期第1年的年初,投入物和产出物均按年末发生和结算。各评价指标分别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项目在从国民经济评价上各项指标都是合理的,经济上是可行的,经济效益满足水利工程项目要求。

4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

从国民经济角度分析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项目抗风险能力。一般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在各种情况下各类经济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且指标优越,可见本项目可靠性较高。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社会效益

对该灌区进行节水改造,不仅会加快已建水利项目效益的更好发挥,而且对振兴当地经济,促进地区农业、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项目区基础设施好,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地区,工程实施后,将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项目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4.4国民经济评价结论根据动态分析,经济指标计算结果见表2。健康发展,为农村致富奔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2)灌区内部分机电井配套不完善,管理不科学,本次节水改造将为项目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生态效益

工程建成后,灌区机电井效率提高,对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将对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减小地下水位的下降幅度,进一步改善地下水水质,缓解用水矛盾具有一定的作用。项目实施后,将有利于改善项目区的用水局面,有效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提高用水保证率,为当地农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的繁荣增强活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