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2 14:4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基础理论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会计学;发展战略;基础理论;研究
一、会计学基础理论研究
(一)对会计基础理论的认识。会计基础理论所包涵的内容非常的广泛,它不仅包括会计学的一般基础理论,如对含企业财产的评估,而且它还是企业财务核算的依据,而且会计核算体系也是会计基础理论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不但教育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的财务知识,还会包涵一些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分析。进行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必须要了解会计学发展的特点,即:客观性、稳定性、系统性、规范性、规律性和支持性等等。也就是说,在进行会计的相关工作时,会计人员必须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及规律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其中绝对不容许掺杂任何的个人主观成分,这样才更有利于会计工作的稳定性和系统性发展。而且会计基础理论还具有非常强的规范性,它就像是一个标准制度,不容许任何人、任何部门去触碰,因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必须要制定出一系列的机制和政策。
二、会计学发展战略下会计基础理论的主要表现及作用
(一)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经营管理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核算能力和管理勇,能够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为了让会计学的指导性作用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就必须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学习,提高他们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中能够一丝不苟的完成各个环节的核算与评估工作,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可以通过这些财务信息来制定其发展计划和策略,能够及时的掌握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能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可以说会计学发展策略也是企业发展方向的一个指航针。
(二)提高认识的全面性。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事物的认识是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突出意义和作用,因为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生产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会计事件,而会计工作人员只有在进行会计理论基础学习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掌握更加全面的会计知识,才能更进一步的认识会计事务,为企业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会计事物问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进行深入的会计基础理论学习,还能够让会计人员对财务工作的总体特征和规律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为企业规避各种盲目性的投资和建设,使企业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达到教育的目的。上面已经说过,会计基础理论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所以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所以,作为会计专业的老师,可以通过对会计专业教学,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在对会计基础理论正确认知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会计核算能力,而且老师还可以利用会计学的教育性作用,来让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更具有专业性,为他们走向社会,走进岗位以后,更快、更好的融入奠定基础。另外,老师在进行会计基础理论教学研究时,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用发展性战略来进行会计学的研究,把会计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到基础理论的讲解当中,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的不断发展,不仅让人们提高了对会计学的关注和重视,更使大家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对会计基础理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会计学也只有在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加大会计人员的实践核算能力,培养他们的会计管理水平,能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解决各种财务问题,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玮.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06):93-94.
关键词 会计教学 批判思维能力 财务分析
在目前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会计相关专业的入学人数逐年增加,如果能够更好地完成对这批高校学生的会计教学任务,那么随着高校的学生逐渐走入社会、融入社会,他们必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由此可见,在目前市场经济秩序并不完善的今天,提高会计教学的质量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同时也间接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的会计教学大多依靠机械记忆的教学方法,典型的模式是:老师讲解、然后学生记忆,这样的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在应对变化的工作环境时显得适应能力不足。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会计教学中更多地引入推理元素,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维的过程。而要具体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辨识要讨论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理论要求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全体参与者产生争论、分歧或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针对所列的问题,列出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及相应要进行学习的内容
这一部分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主体,在列出问题之后应针对问题列出所有正面、反面等所能考虑的因素。这个过程也是整理思路的过程,这可以说是培养批判思维的开端,这些因素是已经了解的知识,而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写出他们还希望指导及学习什么,并通过对比教学前后学生关于此项的回答来评价会计教学的效果。
3.总结与逆向思考
引导学生善于记录、串联重要信息,这对于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时代大背景下,信息的收集、筛选与整理的能力对于我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与外部变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步骤中,逆向分析思考是关键的一环。逆向分析即从问题的最后结论反向思考,这将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行为目标和思维推理的技能。
(二)由实践导向回归财务分析
注重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使得财会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架构及概念,而在深刻理解各种会计原则、处理方式的基础上,财会专业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变化多端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会计教学中应建立“批判思维—会计基础理论—程序操作—财务分析”的体系,而如何有效地衔接实务操作与财务分析则成为会计教学中关键的一环。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财务分析的每个环节都涉及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具体应当注意对以下教学方法的应用:
1.案例教学
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案例教学将学生至于实际的商业环境中,学生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能够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并进行分析。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的会计主体,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及要求的会计知识不同,可以为学生们设计不同的场景,分小组就此作出不同的财务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财务预测能力。此外,除了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对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学生课后还可以重读案例、讨论案例或进行相关的数据收集与调查,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2.讨论法
讨论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而各抒己见,最终获得知识的方法。通过对基础理论知识或是实际案例的探讨,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对讨论进行评价、总结与归纳。
在实践中应加强会计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单一理论向实践操作的转换,丰富 “批判思维—会计基础理论—程序操作—财务分析”的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操作与财务分析进行更好地衔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会计教学理念的探讨
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更好的教育理念应当是:学科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授学生更多的专业知识使之成为专业人员,而应当是培养他们未来能够成为专业人员的素质。
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和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相联系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与之息息相关,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科技及会计本身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确定了相应的会计教学的目标。而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笔者认为我们培养会计人才的目标应当是:在具有广博的专业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素质下,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经济意识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除此之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容易忽视但却至关重要,应当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与交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使之适当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与案例分析当中。
参考文献:
[1]底萌妍.对本科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06.
关键词:会计专业 《国家税收》课程 课程教学
税收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会计实务中有大量涉税会计交易和事项。因此掌握一定税收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税收法规,是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国家税收》在很多高校作为会计专业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在国家举办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有关税法知识也是重要考核内容,受到广泛重视。作为会计专业开设《国家税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等方面有不同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如财政、税收、经管等专业的要求,必须结合会计专业特点。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求教于同仁。
一、关于《国家税收》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础。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必须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入21世纪,各门学科的技术变革和知识淘汰率都在加快,客观上要求个人所受教育内容必须经常更新。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人类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识就以大约每7年更新一次的态势发展。因此高校会计教育的目标更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形成一种终生学习的意识。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Richard E Flaherty所言:“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为学生提供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主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这种教育目标也应该在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国家税收》课程中体现出来。《国家税收》主要是面向会计本科、专科学生开设,培养“通用型人才”是这一层次的教育目标。但其教学目标应有别于税收专业教学目标,体现一定的专业要求。同时,课程教学目标也应体现与会计职业教育的区别,兼顾税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具体的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既不能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不能陷入细碎的税收法规中。所以税收课程教学目标不应该局限于与《财务会计学》等专业核心课相配合,掌握各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而应该是在较全面地了解税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悉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制度,引导学生培养税收理论、税收法律法规的自学能力。
二、关于《国家税收》课程教学内容
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了指导思想。《国家税收》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分税收基础理论与税收实务即具体征收制度两部分。在具体安排上,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包括税收概念、税制结构、税负转嫁,占总课时的20%左右,以保证学生了解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实务部分是主体,重点讲授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具体征收制度,是教学中重点内容,占总课时的80%左右。两部分内容互相联系,互相照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基础理论部份引导实务学习,具体征收制度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依赖于基础理论知识;实务部分体现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既是重点,也有助于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两部分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对税收知识做到不仅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熟悉具体的征收制度,更理解具体征收制度的设计理由和原因,把握其本质精髓,对税收知识融会贯通。另外,国家税收政策性非常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过程中,税收对国民经济调节作用日益突出,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得到不断修订完善。如近两年,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等相继修订,与此同时,国家税务总局随时就各税种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出台一系列具体规定和解释。税收政策经常变化势必要求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内容基本结构相对不变的前提下,刻苦钻研,不断学习,跟踪学科前沿,以动态观念对待税收制度的具体规定和解释,采取按重要性分类处理方法,对其中涉及面广、影响大而且影响深远的,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反之则可忽略。因为第一,税法具体规定本身在不断变化,第二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具体琐碎的税法规定的学习。我们有必要把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用在实现教学目标这个刀刃上。
三、关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国家税收》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水融。为此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课时限制,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真正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税法的本质精神以及税法规则如何操作和运用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案例的介绍、分析和讨论,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法律规定讲深、讲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同步思维、思考和训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形象。为此教师有必要按案例教学程序规范案例教学活动。在案例准备阶段,教师精心选取具体案例,明确案例分析具体目标,确定案例分析方式,合理安排案例分析学时,对案例教学全过程进行周密的计划安排;在案例实施阶段,既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要求教师有效控制课堂秩序,课堂讨论时限制发言时间,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到锻炼机会,情景模拟时准备充分,情景人物逼真,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在案例总结阶段,及时对案例教学情况进行书面分析,自我检查,总结成效、存在差距及原因,以推动案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需要多方位多层次培养,除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方式以外,其他教学方式必不可少。对《国家税收》而言,完成一定量的习题及进行必要的测验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需要针对每章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习题,作为课堂精讲和同步训练的主要内容,以复印或网络方式下发给学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条件成熟时,学生可直接通过网络提交作业,教师及时解答,及时反馈,充分提高教与学效率。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聘请税务部门有关人员讲课,组织学生参观走访当地税务部门,让学生对我国的税收管理有更直接
的感性认识,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关于教师综合业务素质
会计教育目标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要求教师具有较高较全面较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因此要实现会计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作为会计专业《国家税收》课程教师,要求有较全面的税收专业知识,对会计专业知识也非常熟悉,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样要求教师进行跨专业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弥补自身不足,充实和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满足教学需要。这点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况且目前知识的更新速度快,如果不能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也就无法很好地“放电”。另一方面,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到有关院校去深造或到实际部门锻炼。一是在培训上应打破常规,不能仅限于本专业,还应涉及关联专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综合业务水平;二是定期或不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基层税务局(所)、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部门去实践、去锻炼。税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此弥补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不足,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专业课教学,为进一步培养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强华,涂江红.师生观念大碰撞:会计教育改革――对高校教师两次教育改革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2,(11).
[2]李绍平,王甲山.经管类专业税收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2,(6).
[3]杨淑霞,李涛.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7(5).
关键词: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互联网+;复合型
现阶段,互联网深受广大用户喜爱,互联网科技知识不断地进行普及,使用户了解互联网并且实际操作,进而扩大了互联网的使用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教育发展,为了打破这一局限性,寻找出一种合适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是根本目的。通过在互联网+下,来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让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随着科技不断改革与发展,传统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不仅能够满足接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需求,还能提升职业教育对自身的要求。
一、互联网+教育的作用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不断进行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即互联网科技和教育行业互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1]。互联网具有时效快、传播方便的优点,在教育行业中,对受教育者的学习与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打破了受教育者对于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开阔视野;还能激发受教育者对知识渴望程度,满足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能够锻炼出学生在实际操作问题时的实践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相对吃力、困难,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学习会计基础课程产生一种厌学的不良情绪,这些情况都是会计基础课程本身的灵活性、技术性、实践性所导致的。
二、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现状
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是一门需要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学科。而传统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化,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于数学理论知识概念的讲述,教学形式呆板,所反映出来的效果就是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积极性,教师也很难展开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活动。
三、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结构的单一化
会计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无论是通过教师传授理论知识还是学生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在准备教学课程方案中,多采用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口述企业案例。由此看出,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结构单一。这种方式方法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弊端,从而开始影响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道路的发展。比如,处理账务程序的思维是非常灵活的,而只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无法应对相对较为复杂的程序。教师注重让学生套用教材上的定义与技巧,遇到多变的企业案例,学生的思维会受到局限,无法开动脑力和展开想象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实践能力。
2、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思维的差异性
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进而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所掌握的会计基础知识就会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思维的差异性。因为每个学生思维特点不同,所以在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一些比较隐藏的知识点也很难以挖掘出来,不利于掌握会计基础知识。
四、传统会计基础教学课程改进措施
1、教学结构多元化
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内容相对复杂,只凭借教师的口述、肢体语言以及学生自身的想象力是很难让学生完全的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的。而现如今,互联网科技发达,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将死板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灵活的展现出来[2]。
2、注重会计基础实践
整合书本知识,妥当安排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课程比例,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添设实践训练环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管理能力;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双重训练,将会计基础知识运用在实际操作中去,也能够让学生提高对会计学基础的认识;校内注重建设实践基地,添加实践所必备的设施,保障设备功能齐全[3];邀请会计领域的专业学者向学生传授知识或是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重点抓稳会计基础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目标;选取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技能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标准,不断巩固、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4]。
3、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
国家将会计资格证取消,表明会计人才应该注重技术与管理上的培养。学校可根据在互联网+下,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更新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授课方式;根据社会实际需求,修改原有不具有逻辑性的内容,使学生巧妙地掌握最基本的借贷记账法。
4、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身的意识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习惯。不管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在业余时间里,都应该鼓励与提倡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存在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寻找方法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打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主动积极的带动学生去探寻问题的所在,并且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少走弯路。
五、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教育发展,通过互联网+来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让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能够锻炼出学生在实际操作问题时的实践能力。本文从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结构单一化,影响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道路的发展、思维差异性,不利于掌握会计学知识的问题中,探讨出了会计基础教学课程中教学结构多元化、注重会计基础实践、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的更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的改进措施。在互联网时代,努力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赖金明.浅议“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及分析[J].财会学习,2017(8):119-119.
[2].汪洁.浅析提高中职《会计基础》教学效果的途径[J].科技资讯,2017,15(10):182-182.
[3].李欢,季丽娟,郭静娟.浅谈移动互联网下基础会计课程的移动学习[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8):262-263.
关键词:财务会计;存在问题;课堂教学策略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是为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教育。“财务会计”课程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到突出重点、难点问题,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学会借助现代传媒技术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一、当前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
1.中高级界限不明晰
由于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不断增多与壮大,客观上促使会计准则大幅增加,因此教师所需讲授的会计内容也变多。以往的中、高级财务会计已无法涵盖所需讲授内容,在此形势之下必然需进行调整。但是到目前为止中、高级财务会计的划分依然没有权威的标准,不同版本教材或专业书籍内容也不统一。例如,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内容,有的教材将其列为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有的教材涵盖在中级财务会计中,这必然对授课安排造成一定影响。
2.内容多,知识比较零碎
目前财务会计教材所涵盖的内容远远超过所要学习的内容,并且连贯性不是很强,概念、报告、记录等非常详细。内容多,知识比较零碎成为每一个学会计专业学生的感叹。
二、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从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来看,目前的财务教材课程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具体项目展开,都是以会计报表的编制为终结,详细阐述了企业的供、产、销及利润分配环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样虽然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对他们学习具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却也会让学生感觉到教材内容面面俱到,覆盖的内容极其多,但是真正的,能够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能够在今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却寥寥无几。很多会计教师在讲解核算的时候极为详细,但是在短短72个课时中几乎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这样会导致学生每节课都忙于单调枯燥的业务核算,专业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出现了随便、频繁修改教材的情况,让教材教学的内容变得极为混乱,使教师抓不着教学的重点,这对于实现教材内容的稳定与一贯是不利的。
从财务会计的教学方法上来看,课堂教学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讲述法,也就是采取教师的语言描述或者是黑板上的文字表达,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于:有的时候学生不理解业务,教师要费很多口舌去讲解这个业务,很多时间浪费在这些解释和描述上,而学生仍然会对业务涉及的原始凭证及业务流程不理解。尽管现在的财务会计教学方式越来越借助多媒体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的直观了解,增进其对知识与技能的认识和把握,但是却让学生没有真正地进行原始凭证填制与业务流程体验,因此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很多人会出现不适应。
三、新时期提高财务会计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1.从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实施好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制定出财务会计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活动与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相适应。例如,对于学习成绩很好,反应与领悟能力很强的学生应该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财务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单独完成难度较大的实务综合题和具体会计业务操作;对于学习成绩较好,反应与领悟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求熟练掌握财务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完成一般的实务操作;而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掌握和理解最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点。实施分层教学既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智力、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应有的提高。
2.细化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完成任务
除了让会计专业的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各种应用能力,如对账户进行复杂的核算。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应该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摆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为学生营造有较为真实的实践环境、较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因此,我认为,在强化细化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实践教学也应该贯穿在整个财务会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每一章节的要求,合理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或布置一些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完成任务。
3.课堂讲课既要突出重点,同时又要兼顾一般内容
一、财务编制与分析课程进行改革的对象研究
财务编制与分析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从事会计学的大专学生,改革课程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的上半年,由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的会计学理论知识,中级会计管理,中级会计计算机课程,基础已经较为稳固,在信息不断更新的年代,就需要不断的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财务会计学编制分析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也是为以后岗位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财务报表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研究
财务报表编制课程的改革具有实务性的特征,通过坚持实用和实践的教学原则,完成科学的组织会计教学的过程。相关课程的改革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岗位的目标
通过会计教学,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专业水平的,实用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的人才,从而为会计、财务工作提供专业的决策服务。
(二)专业技能的目标
熟悉并熟练掌握有关财务编制分析方面的理论知识,规章制度,编制分析,审计等具体工作内容,以便于从事财务管理工作。
(三)专业素养的目标
爱岗敬业,喜欢自己的职业,热爱财务编制分析工作,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重视自己的工作,能够用专业技能解决财务编制工作中的问题。
三、关于财务报表编制分析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具体方法的研究
(一)改革理念分析
1.在财务报表进行编制分析课的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开发的原则,以学生就业的需要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培养学生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为核心内容,建立起学习,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实际能力考核体系,对财务报表相关课程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出任务驱动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要突出财务报表编制分析的专业技能。
2.校企进行合作,共同开发财务报表编制分析课程。该课程需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同时有老师和指定企业相关的会计学专家一起完成报表编制分析课程进行改革的设计活动。
3.以学生就业的需要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改革活动始终围绕工商结合的内容,主要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形成一种考虑学生真实需求的专业教育氛围。
4.将提高学生财务报表编制分析能力为改革的核心内容,例如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老师和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分析,实现教与学的结合,将财务编制报表和手工有机结合起来。
5.建立财务报表编制分析的考核体系。基于情境教学中的学习,模拟企业财务报表?制,报表分析的过程,遵循考核制度,要求每个学生都要通过会计学财务的考试,以便于能够胜任以后的工作,将获取专业会计学资格证书作为学生考核的标准,从而为实习单位的评价提供有力的参考。
(二)课程改革方法的研究
1.任务驱动的方法: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的相关资料是比较容易获得的,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能力,学校专门增设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获取到更多的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方面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查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参考。老师要及时应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将财务报表编制分析的实际工作内容作为驱动,严格按照相关财务编制分析的流程和规章制度进行组织教学,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的环境,将学生的思想引入到财务报表编制分析的课程学习中,实行任务驱动,从而进行新课程的学习,最后一步,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财务报表编制分析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拓展。这就是采用任务驱动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技能水平,实现学生从基本掌握,熟练,学习,提高的过程。
2.案例教学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是要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会计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分析案例,将所掌握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教育专家也认为,这种方法是提高学生报表编制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3.突出重点的方法:在课程改革活动的设计中,一定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培养学生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报表编制和分析的掌握情况,同时给予引导,从而强化学生对财务相关知识的把握。
让学生对财务报表做定向的分析,从而学以致用,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财务报表分析能力。
四、对课程改革提出的建议
(一)对课程改革活动的评价要采用学生平时成绩和实际操作水平相结合的方式,每项成绩都占50%.
(二)在课程改革中,主要以训练为主,学生完成作业,老师进行批改和评价。
4、加强二级库房的管理,建全出入库的手续。改变以往二级库房单方出入库,而财务手续短缺的情况。起到了专人管理、财务监督的作用。
5、为配合工会开展工作,我们申请开立工会账户,按月及时提取工会经费,实行独立核算,并制定相关的工会财务管理制度,为工会正常开展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6、在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我台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在今年我人事制度改革后,实行了全员聘用制。为配合人改的不断完善,按中心及所属地的相关要求,我台在人员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职工办理了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我们为每一名职工设立了各项基金账户,做到人员基础资料详实、基数提取核对准确,按不同业务设立备查账,做到存款准确、对账及时。
5、 积极参加中心及省里组织的各种财务培训班,6、 努力学习新知识、新业务,7、 使我们的财务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同8、 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财务人员在中心举办的财务培训班学习了审计基础知识、零余额账
户的核算管理、政府采购、财务工作基础知识。之后,我们认真归纳总结了所学的内容,在工作之余进行消化理解。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更加强了财经法律意识。
2、认真完成省财务人员后续教育的学习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和基本点也在改变,在为经济基础建设服务的同时也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因此财务会计工作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算账、报账等会计核算上,应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结合本行业财务工作的特点,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保证财务基础工作的准确、及时、完整,为领导及时、准确、完整的提供财务信息。
3、拓展知识领域,学习监测业务基础知识,以适应人事改革的需要。
按照机房安排的学习时间,我们进行了业务、计算机、电工原理的学习。通过学习加深了对业务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计算机操作水平。
4、我们在不断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按照党委的要求认真学习“xx大”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其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在“强化两个素质、加强两个文明、确定一个目标”的工作方针指导下,我们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使我们的财务管理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ERP沙盘 会计实训 融合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应用会计理论知识来解决财务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会计基础课程实训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能否完成上述使命?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基于ERP沙盘模拟对会计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传统会计基础课程实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实践中,笔者曾有针对性地对实训效果做过调查与思考,发现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1、实训教学内容不丰富
实训教学内容主要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以巩固和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在实训中忙于对业务案例进行数据处理,反复练习会计核算职能,大部分学生在上实训课时感觉和理论课差不多,对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和财务理念体会不深,感受不到从事会计工作的氛围。
2、实训资料不仿真
实训中缺少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资料,一般采用现成的企业经济业务模拟题,让学生完成从凭证――账簿――报表的整套业务核算流程。整个实训过程就是处理财务数据,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是既定的,最终每位学生得到一致的财务报表数据。
虽然这种模拟实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做了相对完整的归纳总结和技能训练,但它毕竟是对真实会计的高度抽象,模拟的经济业务已经发生,原始数据已经齐全、完整,这不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经济业务在实际工作中要相对复杂得多,其影响因素众多,不可能完全具有理论知识中的假设前提,不能反映现实中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等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因此,实训后学生还是停留在静态的数据处理状态,只熟悉教材中的会计核算,当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变化时,学生不能自如地对经济业务做出适时的会计判断和处理,造成许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实训成绩不一致。
3、实训锻炼的能力不全面
从上述实训内容和实训资料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课程实训以一个工业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会计模拟业务为例,要求学生从技术层面上练习从凭证到报表的一整套会计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技术能力。实训中通常采用分小组实训或者由个人完成全套业务处理。其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处理会计业务,属于会计内部合作和交流,所强化的是如何在会计小组中分权和划清责任;而由个人完成全套业务处理,没有合作和交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部门需要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在企业内部要与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互通信息,在企业外部要与银行、税务等部门进行交流。因此,这种实训在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4、学生实训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会计基础课程实训以做模拟业务题为主,以会计处理方法为工具,以掌握和补充理论知识为目的,强调的是会计核算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实训要求进行知识的运用,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局限于会计之中,无法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难培养出具有发展潜力的综合型会计人才。
二、ERP沙盘模拟与会计基础课程实训的融合
目前,我国一些高等学校的教师已经接触到ERP沙盘模拟课程,多数教师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战方式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交流及团队协作等能力。如何将ERP沙盘模拟这一培养模式与会计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进行融合?使学生从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角度去理解会计,摆脱会计就是核算技术的思维约束,而以全局的观念在企业竞争发展的动态环境中理解会计与企业运作的关系,并理解团队协作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这一问题的思考在现阶段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训教学中具有现实意义。
1、ERP沙盘模拟介绍
ERP沙盘模拟借助沙盘道具,设定一家已经营若干年的生产型企业,基本再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使学生更易形成对企业经营过程感性上的认知。具体操作是将学生分成6~8组,每组5~6人,各组分别代表存在竞争关系的不同虚拟公司,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担任公司管理层某一角色(总经理、财务总监、采购总监、生产总监、营销总监等),整个过程一般模拟企业经营8个会计年度左右,每年末用会计报表来体现经营结果。该沙盘操作的内容包括企业的采购与仓储管理、生产运营管理、财务管理、融资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涉及到企业的全部经营过程,并以企业业务流程为线索,将各相关部门、各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模拟商业实战,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企业环境中,深化学生对企业经营过程的理解。
2、ERP沙盘模拟在会计基础课程实训中的应用
在完成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和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教学之后,将ERP沙盘模拟引入到会计基础课程实训中(见图1),具体实训组织过程如下:
(1)将学生分组成立各个模拟公司,6~8人一组,分别担任模拟公司的总经理、财务采购、生产、营销总监及助理等职。
(2)介绍ERP沙盘模拟经营背景与规则,将企业背景资料与运营规则发给学生,要求其在模拟经营前对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进行全面预测、分析和规划,对企业的运行环境和运营规则充分把握。
(3)各小组模拟企业正式运营若干年(根据实训教学时间安排运营的年数,建议在3年以上),在经营过程中,ERP沙盘模拟中的各运营中心(财务中心、采购中心、生产中心、营销中心)对模拟企业发生的筹资业务、采购业务、产品生产业务、产品销售业务、财务成果结算业务进行会计记录,编制相关的会计凭证。
(4)根据模拟企业已发生经济业务的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并编制出各经营年度的会计报表,以判断每组的经营业绩情况,作为实训成绩的一部分。
图1 ERP沙盘模拟与会计基础课程实训的融合
三、基于ERP沙盘模拟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训效果
在会计基础课程实训教学中借鉴吸收ERP沙盘模拟的理念,能够解决传统会计基础课程实训的弊病,达到如下几个实训效果:
1、 弥补了实训内容的不足,扩大了财务视角
通过ERP沙盘模拟体验,学生可以形象地认知企业,了解企业实际运行状况,熟悉企业筹资、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体验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理解财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促使学生从全局的视角审视企业财务活动,认识其发展规律,深刻领悟财务理念,以更为精准的进行会计处理。
2、提高了实训资料的实践性
传统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训模式是固定、静态、封闭的,ERP沙盘模拟经营是开放、动态、互动式的,通过两者融合,让学生模拟职业岗位,进行角色扮演,将枯燥的各专业知识点和职业技能,综合地融入到企业的“产、供、销”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ERP沙盘模拟经营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经济业务做出适当的会计判断和会计处理。这种实训模式类似于让学生对一家虚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动态会计处理,使学生在实战中掌握会计处理方法。
3、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技能
实训中,每组学生分别在采购、生产、营销、财务等岗位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到职能部门间沟通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当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产生不同观点时,需要不断地进行沟通和协调,学会换位思考。在这种沟通交流中,培养学生从公司整体运作角度审视企业的业务和经营,能帮助学生学习、建立、掌握商业运作的共同语言――财务语言,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财务结构,掌握财务技能和方法,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全面的财务思维能力以及沟通、协合能力。
4、 激发了学生实训的积极性
ERP沙盘模拟经营,能激发学生对企业经营的兴趣,这种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教学为辅的实训教学方式,以有趣的竞技游戏方式实现企业经营的真实再现,让学生按照既定经营规则将所学的会计知识运用到ERP沙盘经营过程中,全面复习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调动了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及驱动力,激发出他们积极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梁邵华.ERP环境下沙盘模拟会计实训浅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9):94.
关 键 词:专业学位;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1-0065-03
最近两年, 我国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2009年3月, 教育部决定将增招的硕士研究生指标, 全部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并且规定,自2010年始,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专业硕士学位类别, 全部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这意味着,长期以来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局面彻底改变了, 专业学位教育已经进入到了研究生招生的主渠道, 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19种新增专业硕士类别。2011年秋季,改革后招收的第一批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 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活动的展开, 作为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我们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 将关系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成败。
一、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其他类型学位教育的同质化
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 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 如何正确处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其他类型学位教育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说,他们之间的划分是明确的。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起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2] 而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定位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也就是说,前者侧重于实践性,后者侧重于学术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困难,主要是表现在课程设计上。 以笔者所从事的税务硕士教学为例: 为实现专业学位硕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我们安排了相关的税务和财务管理类具有实务性质的课程,比如税法、税收筹划、纳税评估、税务管理、税务稽查、企业财务会计等。这样一份教学课程计划似乎满足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目标定位。但是,当我们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与本专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进行对比的时候,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无非是专业学位教育特别强调了实习环节, 规定了实习的时间长度不少于半年。会出现这样情形的原因在于,近些年来我国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 即科学学位硕士的培养已经不仅仅是满足科研和教学的需要, 更多的是为满足就业市场对实践性人才的需要。事实上,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教学和科研岗位早已无法满足庞大的研究生就业需求。更为关键的是,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标培养定位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基本重叠的。最近几年,博士群体也在扩大,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已经很难在教学和科研岗位谋得一份职位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各高校在科学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减少了学术性课程的比重。所以,当专业学位研究生被纳入到研究生教育主渠道以后, 就产生了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同质化问题。
2. 如何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区别开来。这看起来不是个问题,但我们在教学中也同样为此费尽脑筋。 按照我国对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定位, 同样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业性实践人才。尽管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通识教育,但事实上满足市场需求的就业导向, 使得许多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技能培训的特征非常突出。这就使得本科教育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目标定位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不同之处可能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层次更高一些, 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尽量做到有所区分。但这些都只是理论上的假定。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种种原因,2011年各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并不理想, 许多学生都是从科学学位方向调剂过来的。 以笔者所在的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为例,2011年招收了五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包括金融专业硕士、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税务专业硕士、投资专业硕士和统计专业硕士,各专业80%以上的生源依靠从科学硕士方向调剂, 有的专业甚至达到100%。而且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通过调剂补充的生源,其本科专业与专业学位所学专业大都不一致, 以税务专业硕士为例,2011级入学15人, 其中9人为非财税类专业,5人为非经济类专业。在绝大多数学生不具备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下,通过仅仅只有两年时间的专业学位教育就达到高层次专业实践人才目标,这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想象的,更何况按照学制安排, 他们的课堂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对于那些非本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年内能够补齐所学专业的入门知识已属不易, 如果要提高层次可以说是难上加难。考虑到这样的现实情况,教学单位在课程设计上, 不得不回过头来对本科阶段的知识进行讲解。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专业的本科教育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的问题。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做出了具体规定。在教学方面,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提高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教学过程中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在专业实践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单位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 应该说这些措施对于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行为主体在关注实践性的同时, 很容易忽略专业理论素养训练的重要价值。事实上,这种情形正在悄然发生。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实用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传授实务性质的知识几乎成为任课教师的惟一任务, 专业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几乎难觅踪影。在学生们看来,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他们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似乎不相关, 他们关注的是现在所学习的知识在毕业后能否直接拿来应用。所以,无论是教学者还是学习者都没有动力去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忽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除了教学行为主体的主观原因外,还有客观因素的制约,那就是学制的限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其中只有1年是课堂教学,在1年时间内既要进行实务课程的教学又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选择地教和学生有选择地学,就成为一种必然结果。
忽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对于那些跨专业学习的专业学位硕士更是如此。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实务性的知识往往具有个案性质,具有易变性,随着时间、环境和制度因素的变化,这些实务性的知识也会发生改变。但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 它揭示的是各种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实践性,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但如果忽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 学生在毕业后可能在某一专业领域进入角色的时间会比较快, 然而专业基础知识的匮乏会使他们的发展潜力受到限制,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围绕着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 我们曾经与来自于实务部门的校外导师进行座谈,他们都是实践领域的专家。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们除了给出如何进行实践教学的建议以外, 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专业理论的重要性。可见,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 解决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三、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按照教育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个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同时配备一个校内导师和一个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目前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首先从校内导师的师资队伍来看,他们原来大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因此缺乏对当前实务部门具体操作规范的了解, 尤其是近些年来高校引进的师资几乎全部是学术型人才, 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 但往往对实务性的问题不甚了解, 这就增加了校内导师讲授实务性课程的难度。特别是在案例教学方面,由于许多学科的专业学位教育刚刚起步,案例积累不足是常见的问题。从校外导师的师资队伍来看, 虽然他们能够在知识结构方面弥补校内导师的缺陷, 但由于这些人通常是所在单位的骨干, 不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 他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实践环节给予指导。而且,由于校外导师长期从事实践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直接走上讲台授课对他们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胜任的工作。对于一些专业来说,聘请到足够数量的、能够胜任职责的校外指导教师,成为一个现实难题。
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 笔者提出如下解决思路:
1.要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其他类型学位教育的同质性问题, 一条基本的原则是严格按照各种类型学位教育的目标定位来进行课程设计。 首先要使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回归“科学性”,强化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 同时考虑到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少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对于跨专业招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在学制安排上可实行3年制,使他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对于从本专业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实行2.5年制。同时, 要对跨专业和从本专业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大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办学水平,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要与本科阶段有所不同,体现出研究生的学位层次。
2. 在重视实践教学的同时, 也要给专业基础理论教学预留一定的空间。 可以考虑在教学计划中安排1门或2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这对于那些跨专业学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重要。 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实务操作背后所反映的理论基础, 学会用专业理论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的培养目标。
3.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了使校内导师更加了解当前实务部门的实践活动, 可以考虑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教师到实务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同时还可以丰富案例,推进案例教学。针对校外导师的特点,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小型讲座。每一学期要安排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跟随校外导师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关键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核心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51-02
[作者简介]孙艳春(197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个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通过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等诸多方法解决具体的经济和财务事项。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财务管理理论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除了课下的实习和实训,课堂上也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一、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现教与学“双赢”的有效途径
从学生角度来讲,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师讲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课后作业和考试检验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相关案例,并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案例教学法促进了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转换自身角色,并要广泛搜集教学案例,分析后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不但可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而且还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两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 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 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促使学生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摸式。通过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学生参与案例的收集和分析,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可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对财务问题的关注,而且,案例教学法并不重视得出答案, 而是注重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倡导发散型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因而案例教学法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不断向学生“ 加压”的学习机制, 学生扮演着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角色, 课前必须仔细阅读财务管理案例, 查阅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 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 写出发言提纲。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提倡全体学生高度参与, 学生是主体, 教师要引导讨论并且让学生就其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辩论, 达到取长补短和不断进步的目的,在案例讨论之后要写出分析报告,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影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教师
教师是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主角,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从事财务管理教学的教师本身存在着诸多不足。首先 ,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一些教师注重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理论概念的灌输,而不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案例教学法的知识结构让许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通常只需讲授理论知识,内容容易把握,而案例教学法不但要求教师牢固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收集案例,提出问题,这对忙于搞科研、进行理论研究的教师来讲无疑是时间紧、任务重的教学方法,这给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中真正有效实施带来困难。
因此,教师在开展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分析自身的角色定位。在案例准备阶段,教师是总设计者,需要在上课之前制定一套详细、周密的教案,包括案例类型、来源、向学生发放案例的时间、案例讨论具体组织步骤、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在案例讨论阶段,教师可尝试多种角色,可作为观众、教练员和课堂上的核心人物等,根据案例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假设角色转换,最后,教师要对案例讨论做总结和评述。
(二)学生
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参与,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前,第一步,要粗读案例,获得案例里所隐藏的基本信息。第二步,了解案例中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和事实。第三步,阅读和查找教师推荐的相关资料或根据自己的判断查找相关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学生要以财务决策者的身份考虑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最后积极参与财务管理案例讨论。在现实工作环境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大致取决于三个方面:分析、沟通和说服他人的能力,而这三方面的能力在案例讨论中可以得到全面锻炼。
(三)案例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是案例内容要贴近管理实践和现实社会经济生活实际; 二是尽量选择直接来源于我国工商企业, 反映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案例。三是案例内容要尽可能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题材要新颖, 叙述要有趣味, 具有生动性和可操作性,且篇幅不要过长,否则学生就没有兴趣阅读完整,这样的案例才能吸引学生。
案例分析是一个非常谨慎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刚接触案例分析的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教师要加强启发、诱导、修正和约束。为便于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可针对每个案例提出一些讨论题或思考题。但要留给学生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从新、宽、高的角度去考虑、分析案例。让学生组成案例分析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及课题研究。这样有利于促使学生开展讨论,集思广益,联合攻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另外,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观点,师生在平等、和谐、开放的环境中自由发表意见。
三、改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建议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很有成效。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法,它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法虽然重要,但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教学手段。因为传统的理论教学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不扎实,在分析案例时就会没有理论依据,财务管理教学要提倡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除传统的理论讲授方法外,辅助与情景模拟、现场观摩、实验实习、参观访问和测试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它们之间应相辅相成,综合利用。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
在案例教学中,如能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把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有机地整合于一体,根据案例教学内容的不同,突出重点、难点,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教师可将提出的问题置于多媒体课件中,学生以此为载体与教师进行互动,扩大信息量,提高效率。
(三)建立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库
财务管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要的问题是缺乏优秀的教学案例。课堂上使用的案例应具备真实性、典型性和启发性。而目前的财务管理案例多是篇幅较长,内容不突出,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节省教师搜集案例的时间和精力,从长远考虑,应建立共享的财务管理案例库。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自己编写或者是各高校教师间进行合作,也可以根据国内外企业的实际资料设计,还可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考察获取。并且要适时更新,将企业发生的最新财务管理案例展示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张亚莲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初探[J]财会通讯,2009(3)
纳税会计的兴起和实施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认可,如今在不断的进行推广和普及。纳税会计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事实证明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合理政策。纳税会计具有法律效益,任何违反纳税会计的单位和个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纳税会计如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审计视角下的纳税会计更是具有巨大的讨论价值,如何提高它的应用和操作水平成为了经济管理人员争相讨论的话题。
一、审计与纳税会计的基础理论介绍
纳税会计是一门涉及到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学科,它包括广泛的税法理论和会计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理论的进步,它的内容将更加和完善和丰富。接下来将着重介绍和审计理论和纳税会计理论的发展概况。
第一,审计理论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变,审计的内容和行为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审计其实就是审计法,是具有法律效益的行为。这种行为的主体是审计机关部门,行为对象包括各种各种政府和企业的财政部门,行为内容有检查财务行为规范、会计部门的行为标准审核、财政收支状况、资产和资金和来源和开销等等。审计还分为一般审计和税务审计,一般审计是指上面所介绍的传统的普通审计行为,而税务审计与一般审计有所不同。税务审计则是细分出来的专门针对税务的审计行为,在审计机关有专门设置税务审计的审计部门,他们进行日常的税务审计,包括对有纳税义务的个人和企业的纳税业务进行审查和监督。税务审计具有国家强制性,因为税收情况关系着国家的发展状况,因此,税务审计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纳税会计。纳税会计是近几年来新兴发展的会计学科,它的出现在某种程度来说是我国税务管理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它结合了财务管理的知识和税务会计的理论知识。纳税会计的基础理论为法律制度,它的强制力和执行力也体现在法律制度上,法律制度与纳税会计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纳税会计运用税务学和会计学的理论知识行为进行它的日常行为,它的日常行为体现在纳税人所有的纳税行为,纳税会计在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行为标准则是以当地国家和地区流行的统一货币。财务会计是纳税会计有相似之处的基础,纳税会计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纳税会计的很多理论和行为是从财务会计中演变而来。目前的纳税会计的业务越来越广泛,它的业务不仅仅是对相关部门税务的监督和管理,它还涉及到对相关税务的统筹规划上。统筹规划包括对以往税务监督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未来业务的规划安排,这样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纳税会计学科越来越完善,促进我国纳税会计的发展。
二、审计视角下纳税会计的几点原则
纳税会计是一门具有法律效益的学科,因此,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是需要一定的实施和执行准则的。纳税会计除了具备会计业务的基本准则外,它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独特的准则,以保证自身的工作严谨性和效率性。通过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纳税会计的理论特点和执行规则,下面本文将通过纳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基本对比来说明纳税会计的几点原则。第一,法定性原则。会计强调客观真实性原则,讲究的事情处理的合理性,相比与会计的客观性,纳税会计更具法定性,讲究用法律来说话。审计是纳税会计的使用工具,它的出现很好地配合了纳税会计对纳税单位和个人纳税义务的日常监督和管理。财务会计是在真实事情发生之后所进行的行为,客观性比较强,例如只有当在规定时间内企业内完了收入和支出,并且实现了财政记录,企业的财务行为才能通过这些事件加以体现,而去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纳税会计是在企业单位和个人要在打算去进行收入和支出时,就有责任和义务进行纳税行为,这就是纳税会计的强制性所在。纳税会计之所以具有强制性是它的服务对象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纳税会计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会计,它的法定性原则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相关性性原则。纳税会计发展到现在与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有了相当的不同。它们在含义、属性类别和作用的对象都有所不同。纳税会计的相关性含义表现在子执行过程中辅助于纳税政策的关系。此时的相关性更多的表现的是纳税会计的意义所在。纳税制度的相关性则更多的由经济上的各种行为来体现,完成收入支出、业绩核算、成本预算等等,纳税制度都需要对这些行为进行干预和指导,从而体现相关性。在属性类别上,纳税会计与财务会计也有所不同。一般的财务会计的属性是通过千克等重量单位作为计算标准,而纳税会计则通过相关性作为计量属性,更多地体现在执行要求和准则上。在财务会计上的作用则是只在说明意义的重要与否,而纳税会计上的相关性在于事情的原由,是什么行为造成了如此的现象。
第三,可比性原则在财务会计和纳税会计上还存在了可比性和相似性的原则。虽说财务会计和纳税会计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会计学科。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相似性。在执行体系和执行内容以及被控制的对象也有所区别。在执行体系上首先执行之前所依据的政策和制度以及在执行过程中执行的标准也有所区别。在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上是有区分的,财务会计为了计算规定时间内企业政府所实现的收支状况以及账单合算、盈亏状况、成本预算等等。而税务会计则是为了进行日常的税务审计,包括对有纳税义务的个人和企业的纳税业务进行审查和监督。在影响执行力和执行效果的条件有所区别。财务会计的工作成效由自身决定,自身的工作效率决定着工作业绩,简单来说就是工作速度越快,工作效率越高。而纳税会计不同,纳税会计是有纳税主体是否配合纳税工作者的工作决定的,纳税个人或单位及时缴纳税额那么纳税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就高。
三、提高审计视角下纳税会计的操作水平的几点策略
第一,提高纳税会计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越来越高,会计的管理越来越多样化,会计工作越来越丰富多样化。会计理论知识设计经济、管理、法学等方方面面。在传统会计方面,凡是入门者必须具备会计的从业资格证和注册会计师证,根据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分为不同级别的会计证。对于具有强烈法制性的纳税会计来说,纳税会计的理论知识更加繁多和精细,这些知识理论中除了基本会计学科的知识外,还有浩如烟海的法学知识。因此,必须提高对纳税会计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考核,增加对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实践技能的考核。对已经上岗就业的人员定期进行工作水平考核,对于水平高低职位的工作人员应给给予升职奖励,对于水平低高职位的工作人员应给予降职处分。由于纳税会计的职务类型众多,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给对工作人员进行如下的几种分类:分经验型人员、理论型人员、实践型人员,对于不用类型的员工应给给予其最擅长的岗位,各尽所长,才能充分提高纳税会计的工作效率。
第二,提高纳税会计的法律水平和政策能力。纳税会计的是以法律水平作为杠杆和基础的,它的权威性和执行性的关键在于法律是他的武器。因此,从事纳税会计的工作人员应该拿起手中的法律武器去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由于纳税会计工作种类也越来越多,复杂程度高低不一,因此,有职能水平不同的职称考试。因此,只有真正全面的掌握了法律知识和税务学科理论。才能真正的提高纳税会计的专业水平,才能全面促进我国纳税会计事业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的纳税会计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有的企业、政府甚至高效都设有专门纳税会计的部门,这体现者广泛的单位和个人都在重视着纳税会计,而且在平时的工作中都有对纳税会计人员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与法律相关的培训。税务管理人员也在不管根据实际情况改善的管理决策,通过制定不同的制度和决策来为税务部门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在纳税会计部门,从业人员的法律水平和纳税会计的管理人员制定政策的水平决定着纳税会计的未来发展。
第三,提高纳税会计职能的多样化和创新工作方法。随着纳税会计的不断发展,纳税会计的工作业务范围已不再单单的局限于收支计算、账单报表、成本预算等等普通的财务业务,它还包括新兴实施的统筹规划业务。现如今纳税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水平越来越高,因此,如果要实现纳税会计新的发展,必须提高纳税会计职能的多样化和创造出新的工作方法。例如纳税会计中的统筹规划,它的工作职能包括对整个纳税会计业务体系的掌握和控制,对之前的工作业绩进行总结归纳,提取优点,吸取教训,从而对今后的工作进行规划安排,从而保证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使发生过往错误的概率大大减少,从而大幅度提高今后的工作效率,使工作趋于完善。因此,我们所说的关于纳税会计的统筹规划是宏观方面的,是从总体来看的,而且这种全面的统筹规划特别有利于审计工作的进行,审计工作的重点在于对整个纳税会计的审查和监督,在这一点与审计工作不谋而合,大大促进了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统筹规划的方法广泛涉及到高等数学方法,在预测中只有最先进的数学预测模型才能真正对统计的数据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利用新的数据进行规划安排。此外,在审计下的纳税会计工作中,不能被固有的法律知识所禁锢,应给根据多变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应对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审计视角下纳税会计的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