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的特点

时间:2023-06-13 16:2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物通讯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物通讯的特点

第1篇

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范例】

九月二十五号晚七点,随着夜幕徐徐降临,由建筑工程学院主办的迎新篝火晚会在学校东篮球场正式举行通讯稿格式,晚会以“舞动青春”为主题秋季运动会通讯稿,学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齐聚球场,还未开始现场气氛已经十分活跃。

第2篇

[关键词]通讯类文本;教学策略;品味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36-01

通讯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较为频繁。苏教版语文教材在中高年级选入了《永远的白衣战士》《在大海中永生》《梦圆飞天》《大江保卫战》等多篇通讯类课文。教师该如何进行通讯类文本的教学呢?

一、关注题目,感受通讯的吸引性

由于通讯要刊登在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上,而这些媒介有很多信息,要想让通讯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就要设置一个吸引人的题目。这是通讯写作首先要关注的热荨=萄А洞蠼保卫战》时,教师先引领学生初读课文题目,并尝试理解题目的意思。当有学生指出题目的大意就是“保卫大江的战斗”时,教师引领学生聚焦思考:将题目改为“保卫大江的战斗”,好不好?学生在深入辨析、对比的基础上意识到:“课文的题目简练、短促,富有震撼力,彰显了‘保卫大江’这场战斗的气势;而修改之后的题目则显得拖泥带水,不够简洁、有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洞察整篇文章的窗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领学生在深入品读中进行辨析、感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题目所彰显出来的内在意蕴与语言节奏,为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关注内容,感知通讯的公众性

通讯作为媒体中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对内容有一定要求,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可以用通讯的方式来报道的。如何让学生自主发现通讯在内容选择上的共性呢?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教师先出示学生之前学习过的三篇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在大海中永生》《梦圆飞天》,与本节课要教学的课文形成一组通讯类群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课文的内容,感知通讯在内容选择上的特点。有的学生发现通讯所报道的都是大事件,繁琐小事不应该成为通讯的内容;有的学生发现通讯中的人物对社会、对百姓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后,在学生探寻、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提炼与归纳:通讯所报道的事件都是普通大众非常关注的社会性事件。

这样的认知对学生阅读通讯类文体,乃至写作通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关注结构,体悟通讯的层次性

由于通讯反映的是大众普遍关注的事件、现象与人物,因此在结构上基本都是采用读者易于接受的总―分―总的结构。同时,通讯要传播正面舆论,在其总起、总结中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提炼与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通讯的写作特点。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教师就先后为学生出示《永远的白衣战士》《在大海中永生》《梦圆飞天》这三篇通讯的开头与结尾,引领他们在整合、对比、归纳中发现:通讯的开头除了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核心要素之外,常常从整体来描述事件,并将写作的焦点聚集在事件意义以及人物精神的揭示上。

这一共性特点的揭示为学生阅读、感知通讯报道提供了方法支撑,促使学生高效地解构文本,给学生写作通讯提供了抓手,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

四、关注语言,品味通讯的感染性

阅读教学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感知、体悟、内化、运用的学科。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时间放在文本语言的品悟与感知上。通讯报道在语言表达上极具特色,不管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是语言情感的表达,都是学生进行语言品悟与悦纳的最佳载体。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对比策略,引领学生在多重品读中深入感知体悟通讯语言的内在魅力。如,《大江保卫战》的第一段,作者运用了“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来凸显雨势之大。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引导学生对这一典型句式结构进行感知,而是出示自己修改后的语句“一场接着一场的大暴雨”,要求学生进行深入对比。学生在深入品读中体悟到:原句将“暴雨”两个字前置,并以一个“大”字作为程度递进的阶梯,以富有节奏感的句式有效地体现暴雨的程度,而改动后的语句所表达的气势就明显减弱了。同时,为了表现形势危急,课文写到“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教学时,教师将这一语句改动为“荆江、武汉、九江都告急!”来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对比,感受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对比策略的运用,使学生有了明显的辨析对象,为学生深入感知通讯报道语言的感染性提供了条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

第3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兴起和新闻事业的改革,基层通讯员队伍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通讯员所在的单位领导普遍增强了“新闻宣传也是生产力、是无形资产”的观念,要求通讯员多写稿、写好稿、多见报、见大报,把本单位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报道宣传出去,对内起到了引导舆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作用,对外起到了树立单位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强软实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经过历练发展壮大以后,有了一支兵强马壮的采编队伍,对通讯员稿件的依赖和重视程度大为降低,向通讯员约稿和进行稿件指导日益减少,通讯员稿件见报的空间受到了挤压,完成单位交给的新闻报道任务困难重重。通讯员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从这个两难的困境中突围出来,在新闻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有所作为,是一个现实的、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新闻报道中,基层通讯员和媒体记者相比,有其自身的劣势:活动范围一般局限在本地区、本单位,视野不宽,思路狭窄;宏观新闻信息不够灵通,可供参考的文件资料少,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上面的新精神、新部署和新闻媒体的报道思想和要点;大多数通讯员都不是新闻科班出身,新闻知识匮乏,业务能力不高,写出来的稿件难以适合媒体报道的需要。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媒体记者有自己的优势,通讯员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讯员只要明确自己在新闻报道工作中的定位,找出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就能够把基层新闻宣传工作搞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别开生面。基层通讯员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有哪些优势?如何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呢?

通讯员要发挥自己生活、工作在基层,是基层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实践者、亲历者、目睹者的优势,认真观察和研究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的突出个性,发掘出以个性体现事物共性的报道。比如,宣传报道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是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和重大责任。作为基层通讯员,没有条件也没有可能采写出全局性的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动态、进程、经验、典型的报道来。但是,各个地方、各个单位,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各有不同,干部和群众的素质不一样,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时的切入点、侧重点也会不一样,具体做法不一样。通讯员对本地区、本单位的干部、群众如何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有亲身体会,对取得的成果和群众的反映最了解。对存在的问题也最清楚。因此,通讯员只要找出本地区、本单位的不同背景和独有的特点,随时抓住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新做法、出现的新事物、取得的新成就等进行采访报道,都可以写出有个性、有特点,新闻价值高,对实际工作有较强指导意义的稿件。

通讯员要发挥与群众联系紧密,与现实生活接近的优势,视野向下倾斜,多采写一些反映底层实际的“平民报道”。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民生,大力加强民生建设,努力改善民生以后,新闻媒体都加强了反映基层老百姓生活生产状况和精神面貌等方面的报道。对于这方面的报道,通讯员具有媒体记者不可比拟的有利条件。通讯员本身就是平民身份,生活在群众之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了解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忧什么、盼什么。在采访时,很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交流,了解到采访对象的真实情况,掏出采访对象的真心话。这样,就能够采写出代表社会主流方向、个性突出、光亮鲜活的“小人物”报道,采写出群众中出现的新创造、新事迹、新风尚的报道,也可以采写出反映群众的呼声、意愿、诉求的报道。这样的“平民报道”,不仅能够适应媒体报道的需要,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往往可以取得不同凡响的舆论引导效果。

通讯员要发挥区域优势,报道好当地的“土特产”新闻。各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民间艺术、名优特产等独具特色的东西。这些我处独有,他处没有的“土特产”,本身就是身在其境的通讯员得天独厚的新闻资源。通讯员只要用心挖掘,就能够挖出“宝”来。当然,通讯员在采写这方面的稿件时,不要老是重弹资料介绍、产品介绍之类的老调,而要“花样翻新”,挖掘出其深刻的、丰富的内涵价值,写出其发展、变化、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新情况,增强报道的新闻价值。

通讯员要发挥较大的机动性、灵活性、自主性的优势,多抓“活鱼”新闻。通讯员不像媒体记者那样有专业分工,有指令性报道任务,而可以较多地自主安排采访时间和采访对象。这样,通讯员可以利用自己对本地区人熟地熟、朋友多、人脉广、信息灵通的有利条件,去观察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亮点和热点,尽快弄清真实情况,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取得新闻竞争的主动权。这不仅可以拓宽通讯员的报道面,而且可以提高新闻稿件的采用率。

基层的生活丰富多彩。这里有许许多多别人不知道而想知道、应知道的事物,有别人无法获得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材料,通讯员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练好新闻写作基本功,就能够写出数量多、质量高的稿件来。

(作者单位:中原石油勘探局房产租赁中心)

编校:赵 亮

第4篇

标题

通常有两种形式。单行标题,即“关于+先进对象的名称+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材料用途)+文种”。如,《关于评选×××党支部为市十佳党支部的事迹材料》;双行标题,采用正题和副题形式,正题高度概括文章的主旨,副题标明先进对象。如,《一心为乡亲 倾力筑和谐——×××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前言

开门见山地对先进对象进行介绍。前言有三种写法:简介式、概括式、引题式。简介式即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交代典型人物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以及所获的荣誉和称号。概括式即概括典型的突出之处和先进事迹。引题式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或群众对先进对象的评价引出先进对象和主题。上报的材料可采用简介式,而登于报刊的材料则较多采用概括式和引题式。

主体

事迹材料主体的写作以事迹为主要内容,写出先进单位或人物的工作经历、工作事迹及取得的成绩。为了达到写作目的,还要具体到典型事例、典型言论、典型行为、典型思想动机、典型精神品格和道德风尚以及获得的荣誉称号。在结构上可采取横式结构或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按照材料的不同性质进行安排,纵式结构则以时间的前后或事物的发展规律为序。

结尾

结尾又称结语,此部分可进一步概括文章主旨;或表示先进人物或单位的努力方向和决心;或以所获荣誉、成就显示其先进性;或引用群众的评价、领导的表扬;或号召向先进人物或单位学习。结尾要简洁、凝练、意尽言止,切忌画蛇添足。实际运用中,在会议发言的事迹材料应当有个结尾,不能收束太快。以书面文章发表的事迹材料结尾可写可不写。

落款

一般在材料正文的右下方注明单位名称、写作日期和加盖公章。

事迹材料特点

鲜明地体现特定的时代精神。事迹材料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这是由事迹材料的宗旨和根本目的所决定的。

以叙写先进事例为旨要。事迹材料以先进对象的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事迹材料所要体现的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特定的时代特征都要通过叙事予以展现。

具有较强的触发力和感染力。事迹材料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要达成此目的,首先要吸引读者,感染读者。这就要求事迹材料要具有较强的触发力和感染力。

事迹材料区别

事迹材料与先进典型材料:先进典型材料包括事迹材料和典型经验材料。事迹材料是先进典型材料下属的一类文体。

第5篇

1.消息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消息一般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写法。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并把握标题和导语;依靠关键语句捕捉主要信息;重点体会消息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⑴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有引题、正题和副题三种。引题放在正题前,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等,引出正题;正题是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是标题的核心;副题放在正题后,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对正题起补充作用。完整的消息标题有三行:引题、正题和副题。两行标题的形式有:“正题+副题”、“引题+正题”。

⑵导语:一般指“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⑶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新闻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⑷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一般说,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消息背景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⑸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紧扣主题的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语言较为精练。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有的新闻,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

2.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通讯比消息重视细节和文采,讲究以情感人。

3.特写是作者借用电影拍摄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片断,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印象的新闻体裁。特写一般用于再现重大事件的一个片断或者变化中的一个场景。文学手法运用较多。感情比较充沛,爱憎分明。

4.时评是对新闻的评论,它和消息、通讯、特写一样,是“新闻”大家庭中的一员。它是对时政和民生的关注,是公众参与社会的发言,属议论文范畴。因此,阅读时主要关注作者针对什么人或什么事,发表了什么看法;弄清作者观点产生的依据,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设题角度】

除人物传记外,新闻也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得较多的文体。特别是山东省和广东省,山东五年两考,广东五年一考。从考点设计上看,它更突出了对文体特点的考查。常见的命题方式与角度是:对新闻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对标题成败的探究;探究文本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新闻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常见题型有:

1.掌握新闻结构――包括理解导语,挖掘背景、史实的作用。

【例题1】(2010・广东卷第20题)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1)①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阻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②照应上文,与上文形成对比,说明新能源之所以无用武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观念守旧,怕麻烦,怕承担风险。(2)①引出下文有关新能源亟盼世人理解、社会支持、法律保护的内容,从而说明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的重要性。②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解析】此题先分析上下文各写了什么内容,再分析引用这个史实的作用。(赋分:5分。作用为承上启下1分。承上指法拉第刚发现电磁感应时不被人理解,和现在新能源现状接近。2分。启下则为,电力现在对人类的贡献预示着新能源会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2分)

2.鉴赏新闻写法――包括理解句意、分析修辞、分析语言特色。

【例题2】(2010・山东卷第21题)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1分),具有浓烈的感彩(1分),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1分)和明显的倾向性(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1分)

【解析】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此处考查的是语言特色。

3.探究新闻价值――包括探究新闻的时代精神、社会价值和标题艺术等。

【例题3】(2010・广东卷第21题)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

【答案】“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指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论述:①可再生能源不自由,是指它得不到开发利用。②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受科学认识的局限;受眼前利益的局限。③只有通过立法突破眼前利益的局限,才能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保护人类的自由发展。

【解析】“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就是制定法律,保护可再生资源,确保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作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接着从人类认识有限和观念的固执守旧两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然后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需世人理解和社会支持,最后从立法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

(赋分6分:标题含义为,人类通过立法来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分。文章主要从新能源现状即为新能源立法的原因。2分。从立法意义的两大角度论述。其中,现状包括人们对新能源认识有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上受限制。2分)

【答题策略】

新闻是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课程标准》列出了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有:①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②阅读新闻、通讯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③具备基本的新闻鉴赏能力。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判。新闻类文本的阅读强调“四抓”:

1.抓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通过标题可以得到新闻的主要信息,包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甚至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因为标题即主题,不仅概括了新闻事实,而且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好的标题形象妙趣横生且富于动感,容易激起人们的阅读欲。如获奖新闻作品《姜你军究竟将了谁的军》运用谐音拟题,极富语言张力,给人印象深刻。探究标题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讲究虚与实的结合。

2.抓事实――新闻事实包括导语,背景、史实等;从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的特征出发,辨明这一内容和总体特征的关系;从文本其它内容与这一内容的关系着眼,探究其内在联系;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相关的背景知识,尤其是结合文本后面的出处和注解,分析这些新闻事实选择和安排的合理性与艺术性,进而揣摩出一些重要词语和精彩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和技法。

第6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网络论坛“群组”讨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涵盖了企业环境、公司价值观、企业英雄人物、企业文化网络等内容。在其构成的各个要素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构筑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参与,而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主体的作用。互联网的出现为企业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员工利用互联网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一、员工利用互联网对企业环境的改变

企业环境是企业经营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任何企业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中。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不仅会很好地适应其存在的环境,往往还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不断去影响与改变环境。而互联网就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途径。企业可以通过创建自己的网站,一方面宣传自己的经营产品,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宣传自己的经营理念。在网站建成后,企业员工往往是第一时间访问到本公司的网站,所以网站的最早的反馈信息一定是来自企业内部。企业员工在访问本公司网站的过程中,会提出一些细节上的修改意见,比如产品展示的详尽信息、网站页面的色彩搭配等等。这些反馈意见会在第一时间传递到企业网站技术相关部门。经过采用,企业网站界面将会更加友善,从而给企业外部的访问者提供更深刻的印象。

企业内部同样也需要形成良好的经营环境,而一个融洽的内部经营环境离不开员工的密切协作。新的网络通讯软件的产生与广泛应用,大大的加强了普通员工的协作。和传统的收发电子邮件相比,即时通讯软件(IM)能更好的协助员工工作。这些软件附加的网络硬盘、语音视频通讯等功能更好的发挥了网络沟通高效与成本低廉的优势。同时,企业内部网络论坛、网络社区(BBS)的建立,为大众员工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平台。这些虚拟的论坛是展示企业个性、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的网络工具。它的内容丰富多彩,论坛文章往往是以非正式、非官方的个性化表达为主。在论坛里无论是经营管理、客户投诉反馈、还是员工的心情展露、自我推荐都可以以匿名或真实姓名的方式发表。某个文章主题若是反映了很有普遍性的问题,则会引起更多的员工的参与进来(“跟贴讨论”)。热点话题总是居于网络论坛的显要位置(“置顶”),更容易让公司决策者门浏览到。这样,普通员工的意见,将没有障碍的传递到公司高层。形成一种企业大众员工与企业经营目标的良性互动,潜移默化中将扩大个体行为的遵守企业文化、规则、目标的自觉性,扩大企业作为整体对企业普通员工的思维粘性。

二、员工利用互联网对企业价值观的再塑

企业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莫过于企业价值观的塑造。具有强烈文化的企业内部都存在着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网络时代的企业员工则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更好的改造与再塑公司的价值观。对于生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其发展需要员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互联网的出现则与这种要求不谋而合。互联网最本质的两个特点开放性与共享性,这在目前流行的通讯软件中都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些网络通讯软件大都嵌入了“群组”的功能,所谓“群组”功能是指很多软件用户利用网络平台,在线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在“群组”中,员工可以畅所欲言。同样,同时负责公司某一个项目的团队成员可以利用网络通讯软件构筑自己的“群组”既可以讨论项目的相关问题。或对公司的其他方面进行交流,这样做有助于和谐的公司价值观念形成。

“群组”沟通功能的实现,强化了员工对于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归属感与认同感正是形成团队观念所必不可少的要件。当然,这种沟通并不是没有任何约束的,公司的网络技术部门会有相关的网络监管人员,员工的言论会留有相关纪录。这种网络的监管,并不是要限制员工的言论自由,而是有助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表达。

三、互联网对企业优秀员工模范作用的强化

企业模范人物往往是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同样也是企业文化的象征。企业通过对其优秀员工事迹的宣传更能激励普通员工。新的网络技术,提别是WEB2.0技术的应用,从方方面面强化了这种模范人物的作用。企业的优秀员工,可以通过开通BLOG,撰写网络日志方式,记录自己的工作业绩与心得体会。公司则对其网络日志加以宣传。这样,普通员工通过访问优秀员工的网络日志,加深对其所代表的企业文化的了解。并且通过在线留言的方式向这些模范人物请教问题,提出自己对企业价值观念的理解。达到很好的互动。

网络日志的访问是没有国界的限制。在跨国公司内部,分属于不同国家的员工,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不同所属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优秀员工的网络日志,彼此利用英语等国际化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对母公司价值观念的理解。这种跨越国界的交流有助于消除原有的文化隔膜,形成公司全球化的价值理念。

总之,互联网的出现,强化了企业的文化网络,为企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正式与非正正式的信息沟通系统。而这种自发形成,未经设计的非正式沟通系统,往往更能起到塑造企业精神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柏林:公司文化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M].2004年第一版

[2]张丽张宁宁:企业文化建设网络化定位[J].北方经济,2006年第7期

第7篇

一、新闻采写

新闻采写要注重题材的选择。首先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以敏锐的眼光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宣传好人好事,批评虚假丑恶。要更多的关注百姓生活,要将百姓想知道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他们。时刻保持新闻媒体的高度敏感性,及时捕捉既独特又具有积极意义的新闻事件。其次,新闻选材要新颖,要能够让听众觉感到新鲜,在重要的社会生活信息和具体的突发事件融入新的思想,体现新的价值,引起他们的关注。最后,题材要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意义,要具有代表性。也就是说,广播新闻要选取典型的题材,能代表某部分人的思想,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一种社会现象,使受众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观念,改变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思想的传播主要依靠主题的开掘。它要求广播新闻工作者透过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表象发掘事物本质,使新闻具有深刻的内涵。广播新闻写作大致可以分为消息和通讯(即专题)。广播消息简单明了、传播速度快。要尽量发挥这个特点,在最短时间将消息传播出去。从大众传播学及广播新闻学的理论系统来看,消息写作主要应该采用螺旋式和倒金字塔式结构。螺旋式结构要求新闻的开篇是新闻的核心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或正常的逻辑顺序写作之后的主题部分。这样听众就能最先收听到最重要的信息,听众的求知习惯一般是这样的,因此能广泛应用在当代广播新闻写作中。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新闻开头是最重要的说明主题的材料,依据重要程度依次排列其他材料。这样听众就能根据播出时间方便地收听消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报道具有新闻特性的典型人物、事件和经验的文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广播电台把原来的通讯题材归入“新闻专稿”范畴。广播通讯注重细节描写和主题的深度挖掘,讲求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编写方式灵活,表现手段丰富。主要包括:纵式结构、横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简单来说,纵式结构式按照事物正常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横式结构是分别描写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事件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递进式通过推进事物发展去探求事物本质的编写方式。与消息写作相比较,通讯可以运用更为丰富的综合技巧,所以一定要有十分准确的逻辑。

新闻编辑,广义的说包括新闻节目的整体编辑和节目内部具体新闻的编辑工作[2]。编辑的创新活动体现在内容的创新,吸引广大听众的注意力是信息时代对广播的要求。广播能否留住听众注意力,关键是节目内容能否适应听众需求。节目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则容易得到听众认可和追捧;过时、落后的内容则难令听众接受。而且,听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今天新鲜的东西,也许不久就会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显得陈旧。所谓“新”只是相对的,因此,编辑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拓宽视野,从听众的关切点上挖掘新闻内涵,根据听众的兴趣和需要,采用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的编辑工作。这样广播节目才能与社会经济生活同步、才能适应人们的收听需要。编辑的创新活动不仅要体现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在形式、风格样式方面。广播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快,而这正是新闻传播最需要的。因为传播越快,信息量越大,能在第一时间让听众收到最新信息,新闻的价值就越高,吸引力就越强。在当前面临各种媒体强有力挑战的情况下,新闻广播要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在“快”字上做文章。千方百计提高新闻节目的传播速度。特别是在移动通讯十分发达的今天,只要记者到了新闻事件的现场,就可能直接用电话将新闻发回电台直播间,并迅速传送给听众,达到广播对新闻事件的同步报道,让听众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信息。其次,要强调在“听”字上做文章,最大限度地发挥声音的优势和声音的艺术,一切求其自然。如注重使用有关现场音响和人物谈话的实况,注意通俗口语,亲切自然,接近生活,使听众喜欢听,力求给听众一个真实自然的广播形象。

三、新闻播出

在新闻策划与制作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新闻播出,它向受众集中展示最终成果,一档新闻栏目的成功与否由它直接决定。播音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广播新闻播出阶段的工作,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播音员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新闻的传播效果决定于他二度创作新闻的好坏。新闻播音要用事实说话,向听众准确无误地报告最新近发生的事情,让听众被事实本身的力量吸引,而且让听众被新鲜的事情打动[3]。新闻播音需要再度创作,不能简单的机械地照搬事实。这就要求播音员理解稿件内容要深刻,稿件思想要把握准确,要在经过自我的思维创作之后再将稿件内容传递给广大听众。从广播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来看,广播新闻节目要想赢得听众,赢得市场,要多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现场报道是广播新闻最能吸引听众的报道形式。因为现场报道的广播新闻能使听众身临其境,取得良好的认同效应。广播新闻性节目首先应当强调客观事实真实,这是第一性的。但是,仅有真实性还不行,还得让听众听了产生真实感。真实感是指在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实现的良好传播效果,使人一听就信服。从目前广播电台的播出实践看,广泛采用的是录音报道,即记者通过采集现场音响后,回媒体进行后期剪辑制作播出。录音报道的现场感和时效性是不可与现场报道相比的。广播新闻报道采用现场报道形式向听众展示现场情景,采用的是即时报道、同步报道,这是标准的“用事实说话”,最能使听众产生真实感。特别是记者在现场捕捉到的一些细节和事件的最新发展变化,会在听众的心目中产生良好的认同效应,达到圆满的传播效果。“时效性”、“真实感”与”真实性“相比,尽管不是放在第一位,却绝不能轻视。现在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事实完全真实,可就是因为缺乏真实感而不能使受众心悦诚服,缺乏认同效应,因为缺乏时效性而导致社会效益差,经济效益也差。所以,广播新闻报道本身要求真实性和真实感、时效性能有机地统一,即要通过记者在现场采访过程中的听觉选择、细节观察和敏捷反应等等有效的现场报道手法,向听众展示事物的原生形态,有力地证明报道是在第一时间发生的,而且内容是千真万确的。这也就是传播学上所说的”易受性“,即受众便于接受。在真真切切的现场报道中,记者、主持人有时用不着长篇大论地解说,只要让听众通过电波听到现场所发生的一切,再略加引导即可让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情况,独立自主地做出正确判断,留下深刻印象,达到广播新闻报道的教化目的。

四、结语

广播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继续保持优良的作风,继承传统,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团队的力量,精心策划与制作出优秀广播节目,才能长久受到听众的欢迎。当前报纸、电视、网络、流媒体等类型媒体都纷纷迅速发展,对广播事业的再进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定要充分利用媒体大发展的良好环境,利用各种资源,准确把握广播电台的受众群体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改革节目内容,提高节目策划制作水平,不断提高节目质量,迎难而上,创造中国广播事业新的辉煌。

第8篇

【关键词】即时通讯软件 专业化 ICQ QQ 贸易通 阿里旺旺

一、即时通讯的概念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是一个终端连往一个即时通讯网路的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路即时的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即时通讯不同于e-mail在于它的交谈是即时的。大部分的即时通讯服务提供了presence awareness的特性——显示联络人名单,联络人是否在线上与能否与联络人交谈。即时通讯比传送电子邮件所需时间更短,而且比拨电话更方便,无疑是网络年代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目前中国最流行的有QQ、MSN、GoCom、POPO、UC、LAVA-LAVA等,而国外主要使用ICQ、MSN。在当今社会,即时通讯软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蔓延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由此引发了即时通讯软件业内连年的厮杀与混战。

二、即时通讯的发展历程

ICQ是即时通讯当仁不让的鼻祖程序。1996年,四位以色列的年轻人开发出了极具传奇色彩的ICO“坏小子”,这个可供网上寻呼的“小玩意”,使得IM的概念由此诞生,并创造了因特网时代的又一个新的神话,或者,我们可以说是,ICQ开启了一个IM新的网络时代。IM应用凭借其实时在线交互的特性迅速风靡全球。不久之后,美国在线公司收购ICQ,投入4亿多美元的重金,使之不断发展,臻于完善。目前,全球ICQ的用户已经逾1.5亿,在全球拥有广泛的用户支持,但缺乏中国本土化支持仍是其最大缺点。

在众多实力公司争相效仿ICQ的过程中,中国的QQ凭借其良好的地缘优势,迅速脱颖而出。QQ是中国国内即时通讯的龙头老大,用户数量稳坐其位。与其他中文通讯软件相比,腾讯QQ以其漂亮的界面、合理的设计、良好的易用性、强大的功能,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MSN是即时通讯领域的又一领军人物。MSN在全球约有5000万用户,在中国用户量则位居第二。事实上,MSN更多的偏重于办公阶层用户,其简单的操控性让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它的使用要决。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功能就是把汉字做成彩色的表情图片,在占用资源上比同类软件优胜、稳定性超强、语音与视频质量上佳。因此MSN成为企业职员们相互通信的首选工具,且用户群体还在日益扩大。专家分析,资本的介入,加快了行业的发展,导致了竞争的加剧,并将催化即时通讯市场走向细分。

飞信的到来似乎如期而至。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项业务,可以实现即时消息、短信、语音、GPRS等多种通信方式,保证用户永不离线。实现无缝链接的多端信息接收,让您随时随地都可与好友保持畅快有效的沟通,亦掀起了一场专业化势头显著的“飞热”。

根据易观国际近期《2008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8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讯市场九个主要IM产品(QQ\\阿里旺旺\\MSN\\飞信\\等)总注册账户数达到13.3亿,同比增长25%,其中活跃账户数达到4.25亿,同比增长13%,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5351万,同比增长40%。从这一连串的数字中,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即时通讯发展之迅猛,用户数量连年呈几何级数递增,确实,我们必须承认,即时通讯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便捷。

三、即时通讯的专业化

2003年10月,著名的电视商务服务商阿里巴巴开发了“贸易通”(阿里巴巴将其命名为A liTa lk),这是为商人度身定做的免费商务沟通软件。“贸易通”的发展源于阿里巴巴公司的定位,阿里巴巴是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公司,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业务。阿里巴巴通过旗下三个交易市场协助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买家和供货商从事网上生意,三个交易市场形成一个拥有来自2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500万名注册用户的网上社区。

阿里巴巴“贸易通”出现的意义在于,第一次将网上即时通讯技术应用于商务领域,使即时通讯走出了单纯聊天的框架,真正实现商务价值,是一款完全在办公环境中应用的网上即时通讯服务。“贸易通”具有QQ\MSN的常用功能,其用户群是企业及其员工,还整合和阿里中文站的全部操作,包括阿里助手、客户管理系统、商友速配等实用功能。“贸易通”强大的功能和鲜明的定位,使得电子商务和即时通讯服务完美结合,标志着即时通讯走上了商业化应用的发展方向。

而目前“贸易通”升级版的“阿里旺旺”则发展势头更为明显,其用户已经超过一亿。这是继腾讯QQ之后,我国第二个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平台。这样,在全球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中,中国独占两席,另两个分别是微软公司的MSN、雅虎公司的雅虎通。根据著名调研机构iResearch的《2008年第二季度即时通讯市场研究报告》表明,2008年1-7月份阿里旺旺-淘宝版月度覆盖人数上超过MSN,仅次于QQ;在网上交易市场上,阿里旺旺的市场率位列第一。截至目前,旺旺“群”总数已超过250万,再次刷新互联网上商务性及时交流社区的总规模数。依托于阿里巴巴平台创立的阿里旺旺,兼具了淘宝旺旺和贸易通地多重优点,对客户需求了解也有着天然优势,已成为商务人士进行即时交流的首选。同时报告显示,阿里旺旺的品牌知名度比第一季度上升6.4%,使用者对阿里旺旺商务特性中“便捷的商务功能”认知度远远高于其他IM。

“同比2007年1月的2千多万注册用户,旺旺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实现了连翻五番的神话,快速高效的完成了破茧成蝶地蜕变”。阿里软件市场总监王冠雄表示,“在竞争激烈的IM领域中,作为最有价值的即时通讯平台。”

2009年5月,阿里旺旺携手前程无忧,推出“亮灯计划”。从一个单纯的在线通讯工具成功渗透到商务人士的求职方面,当然,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旺旺的上升空间还十分之大。旺旺已经不仅仅定位于IM软件的角色,而是提升到一个IM平台,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富有鲜明的专业化应用特点。

早在5年前,就有业内人士预测,新的国际资本将为即时通讯软件指明下一个热点,即商务应用。赛迪顾问也认为,未来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将会逐渐向综合化、专业化、互联互通和安全化发展,从而带动市场持续快速的增长。从ICQ到贸易通到阿里旺旺,我们用心记录着IM从大众化到专业化一步步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新思维工作室.QQ与MSN实用趣味手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第9篇

一.实习目的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证明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通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习畅网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二.实习内容

新闻学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 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 编辑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编辑,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三. 实习收获

在短短的实习期内,我深入到各地去采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真正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消息和通讯的写法,包括各种新闻文体,如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评述性消息、特写性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专访等。还有电视新闻的写作,广播新闻的写作,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记者的角色,怎样才能做到记者的“识”、“才”、“学”,认识到了记者和编辑的关系。

通过这次实习,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闻道路上的第一步。

四.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上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通过实习发现,自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文化知识的欠缺,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涉及的面太窄,学到的知识太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体系。联系实际的能力太差,将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一个知识储备体系,用到哪学到哪。在采访中,还容易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一些先进的现代设备的熟练运用能力还不够,普通话水平不高。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在各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完善自己。

五. 对实习工作的建设性意见

实习主要是面向社会的过程,映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尽可能多的让每一个实践者走出去,到第一线上。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得远,只有走出去,才能采集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到现场采访是记者的本职工作。

2.尽可能扩大社会的接触面,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新闻所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的生活问题,所报道的是老百姓犯罪关心的问题,只有深入到每一个层面中去,才能写出更加有特色的作品,才能扩大记者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使报道更有特色。

3.在采访,写作,编辑等一系列过程中应当教会实习者使用先进的仪器,教会记者如何把握事件的闪光点。记者是一个杂家,应该懂得各种工具的使用,才能提高新闻制作的效率,提高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新闻单位映尽可能多的为每一位采访者提供锻炼平台。

4.记者应当在采访写作中打破陈旧的模式,要富于创新思维。新闻单位要鼓励记者开拓创新,不要被一些陈旧的模式所束缚,要创新思维,更新观点。

5.新闻单位要尽可能多的给每一位记者提供一个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初学记者的经验不足,应当更多地接触一些新闻的制作过程,运用到实践中去,应该多动手操作。

总之,新闻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事实的学科,它具有真实性和新鲜性,时效性特强的学科,新闻更是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应抓好实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深刻体会,认真学习。

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实习中提升能力,在实习中学习都是非常关键的,抓好实习,是关键的,迈好这一步,是步步高的前提。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编辑推荐:

小编推荐:标准实习报告格式

实习心得集锦

生产实习报告大全

第10篇

关键词: 细节描写 塑造人物 表现主题 作用和方法

每当我问起初中教材上最精彩的细节描写在哪篇文章里时,同学们都会告诉我是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同学们对这个情节这样耳熟能详,它究竟以什么艺术魅力来抓住读者的心呢?其实奥妙就在书中描写鲁提辖三拳的细节描写上。

施耐庵是这样写的:

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第二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第三拳:“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钵儿、铙儿一齐响。”

明末清初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这三段文字大加赞赏:“真正奇文”,“三段,一段奇似一段”。

一奇在各尽三拳之妙。拳打镇关西不是劈头盖脑乱打,而是有选择、有步骤地一拳打一个部位,很有节奏感。三拳的效果,全从郑屠被打的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不同感觉写去:打鼻子,从嗅觉写,咸酸辣,不是滋味;打眼睛,从视觉写,红黑紫,头晕目眩;打太阳穴(近耳根),从听觉写,乱嗡嗡昏厥过去。就这样通过一连串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形象比喻,使鲁提辖的三拳,各尽其妙,绝不雷同。二奇在点染出鲁达的英雄性格。三拳不打在一处,显示出他粗中有细,三拳就结果了郑屠的狗命,足见他嫉恶如仇,下手很重。也正是这三拳,结束了他的“提辖”生涯,从此走上逃亡、出家落草的道路,最终上了梁山。三奇在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文中以调侃口吻畅写三拳之下,开肉铺的郑屠,又开了油酱铺、彩帛铺,最终还做水陆道场“超生”自己。读罢之后,人们无不拍手称快,为作者为英雄鲁达热情赞颂的强烈爱憎所感染。

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那么,怎样认识细节描写的作用呢?初中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片段,我们可以通过鉴赏这些经典,来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

朱自清的《背影》中有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一个片段:“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作者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对父亲攀爬月台的情形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正是因为这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读者的泪才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来。作者把心细如发、爱子如母的父亲写得可亲可感,让每个读者都感动不已。

小说《百合花》中贯穿着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描写:通讯员步枪筒里插着的树枝和野,给“我”开饭的两个干硬的馒头,通讯员衣服上的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红底白花的新被子,等等,这些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小通讯员的天真、纯洁、憨厚、关心战友的性格特点,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好文章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通过对以上这些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片段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明白成功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运用细节呢?

首先,要确保细节的真实性。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仔细的观察。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古人为了画老虎,深入险地在树上搭棚,日夜观察;有人为了画牛,把自己打扮成牛,深入牛群,以便做到“以牛观牛”。有了这种辨细察微的精神,细节描写还会失真吗?当然,万千的事物,我们不可能一一观察,怎么办?那就要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在大量的阅读中掌握生活常识,了解动植物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性。这是把握“生活真实”的一条捷径。

其次,要确保细节的典型性。典型化的细节,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有助于描绘典型环境,有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如《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前两茎灯草的细节就脍炙人口,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

再次,要注意细节旨趣的高下。细节的选择要考虑旨趣的高下,我们要努力避免在描写中出现无聊而无关痛痒的细节,因为这些东西无助于主题的表达和形象的塑造。

最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有形,使读者通过阅读文字,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画面,让具体的画面成为打动读者的动情点。

第11篇

【关键词】典型人物平视时代精神细节以情动人

典型人物是指新闻媒体报道的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区,其事迹或思想观念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或人物集体。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特色鲜明的新闻样式,它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沈浩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通过传媒走进了千家万户,他们的形象是那么的鲜明,他们的精神曾鼓舞和影响了几代人,在新闻宣传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式微的趋向,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平民化视角、多角度表现、情感化处理等。《淮北日报》近期推出的“中国好人”系列报道,选取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崭新的角度和深刻的主题,揭示人物成长的时代背景,张扬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反映了一个群体的思想、言行、事迹,呈现出当代典型人物报道的新特点。

平等视角展现真实生活

媒体宣传典型,是要吸引读者、引导舆论、教育群众,其引导、示范作用,是在受众主动选择过程中通过新闻传播的事实来实现的。

先进典型曾因太过高大,让读者感到高不可攀,无形中产生距离感,从心理对典型人物产生排斥,大大影响了传播效果。

近年来,多数媒体已从居高临下的传播理念中摆脱出来,用平视的眼光和客观的态度去寻找和挖掘典型,典型人物也从高大全式的“造神”回归到人性化的“写人”。这样把典型人物还原于生活,还原于客观,更接近真实,增加了可信度和感染力,人物形象更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检验。

过去的一些典型人物报道让人有距离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高大、太伟岸,没有任何缺点,能战胜任何困难,几乎接近于圣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典型人物的价值就是真实生活的价值,典型人物的形象就是真实生活的缩影。时代造就英雄人物,典型孕育于平凡生活之中。在写典型人物时,要看到典型人物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平民化”气息,甚至还要表现他们的无奈和不足,这正是典型人物内在世界本质的真实反映。

在《护林员周启峰:把恪守职责深深印在绿叶上》一文中,为了表现一位英雄护林员的真实工作状态,作者写道:“巡山不单单是享受了大自然的风景,有时还得‘受气’。碰到放牧的老百姓,上前劝阻遭遇辱骂是常有的事。清明、春节这些祭祀的日子,周启峰和队友连吃饭的空都没有,站在进山的路口对前来上坟的市民进行规劝,听到难听话,委屈也只能咽到肚子里。”

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典型人物平凡的一面,把先进人物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祛除了片面性和脱离现实的随意拔高现象,让人物形象接地气,富有生活气息。

在典型人物的写作中,当下的新闻报道已经基本上走出了扁平化的桎梏,逐渐走向丰满和多元化,有的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的是看似闲笔,却是作者有意为之,它展现出人物生活中的平凡一面,既增加了人物的可信度,又调节了文章的节奏,让人物报道张弛有度。

在《蒋国安:旷野中寻宝困境中坚守》一文中,作者写道:“野外,除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还有那无尽的寂寞。下班、吃饭、睡觉、上班,是蒋国安和队友们的生活轨迹。有时候大家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甚至要走上好几小时才能见着外人。给家人打电话是蒋国安最温暖的休闲方式,每天他都会给妻子和女儿打电话报平安。有一次在山区作业,为了打个电话,蒋国安翻了一座山头去寻找信号。”

这一段叙述中,“给家人打电话”这个看似稀松平常的举动,但对于长期在野外作业的人来说,对于单调而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言,这就是一件大事,它除了生动表现出主人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单调乏味外,又表现了他温情脉脉的一面,给读者以亲切感,增加了作品的张力和厚度。

典型人物,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着属于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以平民化视角,还人物以真实,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而拉近典型人物和受众的距离,让读者感到平实、亲切,同时也增强报道了可读性。

一言一行体现时代精神

典型人物具有许多相同的品质,新一代的先进典型是在前辈英模的积极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尽管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段、具体的工作环境不同,却在很多方面相近、相似。但新一代的先进人物毕竟是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典型,经过时代大潮的洗礼,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念与作为,所以又不同于前辈,焕发着动人的时代风采。

在《周圣凤:万里骑行只为绿色梦想》一文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农民。

“他叫周圣凤,是烈山区宋疃镇周圩村的一位普通农民。步入花甲之年后,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人生目标:骑行全国、倡导环保。

经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再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前后历时近5个月,骑行近2万多公里。每到一地,周圣凤都会来到车站、码头、广场、公园、闹市等人员密集处,向当地人介绍自己出行的目地,发放环保宣传材料,倡导节约能源、反对浪费等环保理念。”

一个年逾花甲的普通农民万里走单骑,把不解与质疑抛诸脑后,把曲折与艰辛藏在心底,只为了让国人共同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环保理念。他的身上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同样是淮北获得“中国好人”荣誉称号的老人,他的身上又展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在《石宗宏:让绿色生生不息》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北山村荒山成片,经常遭受沙尘的袭击。该村退休教师石宗宏退而不休,坚持13年不懈义务植树造林,让400余亩荒山披上绿装,帮助村民摆脱沙尘之苦。坚持是什么?石宗宏用自己的行动给了我们答案。从拿起粉笔到拿起铁锹,从育人到育树,石宗宏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执着前行。”

这种一门心思做一件事、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愈发珍贵。这是一种平凡的坚守,让人感动,令人钦佩。我们的时代呼唤这种愚公的精神,这种坚定不移和不屈不挠的信念,应该推广和发扬光大,记者紧紧抓住石宗宏老人身上的这种精神,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他的伟大精神,在给读者带来启发的同时,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着淮北各行各业的人们。

典型细节凸显人物个性

典型人物是以人物为主要描摹对象的新闻作品,要深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任务的精神风貌,离不开真实、生动、传神的细节。典型人物报道中的细节在深化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典型环境等诸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典型人物要靠细节吸引人,打动人,没有细节就没有优秀的通讯,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一个令人揪心的画面,一件实实在在的物品,一个小小的情景,一段感人的场景,都能展现人物个性,突出文章主题。

细节是描绘人物的最小组成单位,如同血肉的细胞,可以生发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

在《杜长举:瘫妻病床前的“好丈夫”》一文中,有这样几处细节:

听医生说要把郭翠萍的头发剃掉才方便动手术,杜长举便留下妻子的一缕头发作为纪念,那缕头发至今他还珍藏着。

杜长举买来吸管,并轻轻地妻子的喉管里,用嘴巴通过吸管一口一口帮妻子吸痰,每隔3小时吸一次,一天吸七八次。

妻子不能进食,为了让她增加营养,杜长举按时用注射器从食道为给妻子注入骨头汤、鱼汤,一天四次,一次不落。

每隔两个小时,杜长举都要帮妻子翻身、敲背、活动筋骨,一套“程序”做下来,需要半个小时。

每天,杜长举只能躺在妻子的床边勉强睡上3个小时。短短十几天,他的体重便从原来的150斤掉到了130斤。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杰克・海敦说:“细节能使稿件生色并赋予它现场感。”这样的细节描写显然是生动、细腻、富有表现力的,对于作品来说,它的成功运用,自然会使人物形象更清晰,性格更丰满,言行更生动,内心世界更丰富,生活场景更鲜活。如此,文章的分量也更为厚重,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毋庸置疑,细节的运用能增加人情味、增添生活气息,提高了典型人物的感染力、可读性和可信性,它可以增强人物通讯对读者的吸引力,顺应了读者阅读心理,是改进报道质量的重要方面。

以情动人增强人物感召力

近年来,典型人物报道注重展示先进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将笔触延伸到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里,写出了他们的“人之常情”,揭示他们的人性美、人情美,反映他们多彩的人生,使他们的形象更为丰满、亲切、可信,亦使他们的高尚品格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典型人物同样是有情有义之人。但因为以往的先进人物报道很少涉笔于情,或只是写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而淡化他们对亲人的深挚情意,往往给人“英雄无情”的印象和误解,造成读者与先进人物之间的情感疏离,甚至使一些读者产生先进人物可敬而不可亲的感觉。近年来的报道不忽略、不回避先进人物的自然本性,不仅写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而且写他们对父母、对妻儿的亲情与爱情,写亲人对他们的理解与挚爱,表现他们最本真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

《梅连超:心存好意身行好事》一文中写道,作为一名应急献血员,他要求自己必须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时刻准备献血拯救别人;他保持着24小时手机开机的习惯,生怕错过生命的召唤;尽量不抽烟喝酒,饮食口味也以清淡为主;每天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身体……。由于“熊猫血”稀少,血液库存常常供不应求。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工作多忙,只要接到血液中心的电话,梅连超都会在第一时间前去捐血救人。

这段叙述显然是作者饱含深情完成的,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献血志愿者对他从事的事业的无限热爱,让读者在阅读这样的文字中情感得到共鸣、思想得到升华,从而大大提升作品的社会价值。

第12篇

与快乐者的对话

文/赵 丁

听说来了一个乐观者,于是,流氓兔就去拜访他。

乐观者乐呵呵地请流氓兔坐下,笑嘻嘻地等着提问。

“假如你一个朋友也没有,你还会高兴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我没有的是朋友,而不是我自己。”

“假如你正行走间,突然掉进了一个泥坑,出来后你成了一个脏兮兮的泥人,你还会快乐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掉进的是一个泥坑,而不是无底洞。”

“假如你被人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顿,你还会高兴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我只是被打了一顿,而没有被他们杀害。”

“假如你在拔牙时,医生错拔了你的好牙而留下患牙,你还会高兴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他拔错的只是一颗牙,而不是我的内脏。”

“假如你正在瞌睡时,忽然来了一个人,在你面前用极其难听的嗓门唱歌,你还会高兴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在这里嚎叫着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只狼。”

“假如你的妻子背叛了你,你还会高兴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幸亏她背叛的只是我,而不是国家。”

“假如你马上就要失去生命,你还会高兴么?”

“当然,我会高兴地想,我终于高高兴兴地走完了人生之路,让我随着死神,高高兴兴地去参加另一个宴会吧。”

“这么说,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令你痛苦的,生活永远是快乐组成的一连串乐符?”

“是的,只要你愿意,你就会在生活中发现和找到快乐――痛苦往往是不请自来,而快乐和幸福往往需要人们去发现,去寻找。”快乐者说。

(选自《就这样成长》)

【专项品鉴】

本文的内容是关于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感受,内容比较抽象,但作者在文体上别出心裁,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题目点出对象“快乐者”,引人遐想。“与快乐者的对话”,是什么样的快乐者?是具体的人吗?他和谁对话?看到题目,就会引发读者一连串的思考。所以,拟写一个好的题目,引人遐想,也是文体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内容运用对话问答,形式新颖。关于快乐和幸福的感受,是一个抽象的话题,作者运用对话的文体形式,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式新颖。如用朋友喻友谊,用泥坑喻困难,用拔牙喻挫折,用失去生命言坦然面对等,从具体形象的描绘中,可以让人感受到快乐者应具备的心态,从而凸显主题:达观的心态是快乐的源泉。

再次,对话主体使用童话人物,耳目一新。童话语言轻松幽默,活泼生动,文章往往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折射出深刻的道理或主题。本文对话的主体是快乐者和流氓兔,童话人物的使用,让全文充满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在轻松愉快中,结尾处点明主旨:只要你愿意,你就会在生活中发现和找到快乐!寓哲理于轻松的阅读中,水到渠成!

【借鉴指津】

在作文写作中,运用一种新的文体,就好像普通人穿上了一件新的外衣,让人眼前一亮。文体创新,要根据写作内容适当使用。文体创新包括哪些种类?应该怎样使用呢?笔者提供以下内容,以供同学们参考:

戏剧小品。写戏剧小品要求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人物活动的时间、空间要求相对集中。人物塑造不求多,但求鲜活。与家庭生活、学校、社会有关的话题可选择这种文体。

通讯报道。通讯报道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此类文体真实感人,更有说服力。凡是歌颂人物优秀品质、报道人物先进事迹类的文章,均可采用这种文体,避免记叙文的单调乏味。

童话寓言。童话寓言故事凭借想象和联想,把现实生活中反映到人们头脑里的东西构成虚幻的形象,寄寓深刻的道理。此种文体可避免一般记叙文的简单叙述和一般议论文的枯燥说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与个人思想品质、价值观念、生活哲理有关的话题可以采用这种文体。

对话访谈。“言为心声”,通过人物语言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同时对话显得自由灵活,谈话内容无所不包。常见的有采访问答、面对面交流、打电话交谈等形式。社会热点和人们生活中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文体来写,如“网络”“小和大”等话题。

故事新编。这种文体形式往往以人们熟知的某一人物或事件为依托,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情况,达到再现生活的目的。多数文章都妙趣横生,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让读者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另类文体。另类文体就是我们平时作文很少用的形式,如启事、合同、广告、诊断报告、说明书、电子公告等。这类文体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而定,不能盲目选用,一般适用于讽刺性的文章。

【佳作展示】

告别自卑

山东省青岛市一考生

今天,“告别自卑”网站异常热闹,why?因为有众多知名博客云集。他们来自海内外,来自古今中外,纷纷就“如何告别自卑”发出了博客帖子:

Hi,大家好!我乃著名小提琴天才帕格尼尼。原本,上天想把我造就成一个自卑者,疾病从我一出生便纠缠住我,我四岁患肺炎,六岁得喉结炎,此后一场大病又夺去了我的眼,各种病魔不断侵蚀着我的肌体。但我并没就此倒下,我自信地站了起来,自信地与命运搏斗,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因此,希望朋友们能像我一样告别自卑!

――博客:帕格尼尼

我站在风雨中,任凭风吹雨打,我不低头,我躺在大自然中,虽然不能看见大自然如诗如画的美景,不能听见鸟雀和谐之曲,甚至不能忘情地赞美道:“啊,好美啊!”可我不自卑,我要自信地享受生活,为残缺的人生抒写不残缺的乐章。

――博客:海伦・凯勒

我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我是多么高兴啊,可随后我被无情地告知已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好像刚怒放的鲜花被闪电折弯了腰。可我并没有自卑,我顽强地活着,不断探究黑洞,并取得了成功,同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两年半。那朵曾折断腰的花又挺立于天地间,并散发了无穷芬芳……

――博客:霍金

看了那么多自信者、成功者的帖子,我感触颇深,于是也尾随其后发了篇帖子:

我原本也是自卑者,如一块石子,默默地躺在路边,但感谢众多博客朋友们,让我重拾了自信,远离了自卑,让我明白:即使自己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子,也可以成为一块筑路石,为繁忙的交通贡献自己的力量。李白不是曾自信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吗?我也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此希望所有自卑的朋友――告别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