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教育培训

初中教育培训

时间:2023-06-13 16:2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教育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教育培训

第1篇

关键词 贫困山区 初中学校 职前职教 渗透职教因素

贫困山区初中在经过“普九”攻坚之后,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为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不少农村中学仍然遵循着“应试教育”模式,以中考指挥棒为指导,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只重视少数所谓的重点班、重点生而忽视了绝大部分的学生,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升学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使更多的学生因学无所获、学无所用,对学习没有兴趣。而产生厌学心理,并由厌学走向辍学。即使勉强留下来的学生也无心上学,只是等着拿初中毕业证,成为隐性辍学学生。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两基”成果的巩固,最终使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依然得不到提高,农民没能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从而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摆脱贫困山区初中目前的局面,必须创新教育模式。

我校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一所边远的山区中学,1992年被确定为县综合改革实验学校,开始探索农村办学的新模式。特别是1995年12月,我校在承担广西壮族自治区“世行贷款‘贫困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因素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任务之后,便进行了在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的课题实验探索。我校开展了初三分流、学科渗透、“绿证”班级、成普教结合等职教渗透改革实验。经过多年的课题攻关和实践,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逐步从升学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办学新模式,学校开始展露勃勃生机。1996年至2007年我校的中考成绩一直保持在融水县各初中学校的前列。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毕业回乡后,很多都成为农村的劳动技术骨干,成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从我校实践经验来看,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可以采用初三分流式、学科渗透式、课外选修式、职校联办式等多种形式。

(一)初三分流式

初三分流式就是到了初三年级,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个人意愿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将学生分流成为升学预备班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升学预备班以升学为目标,强化文化课的教学,为学生能考上高级中学打下坚实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则从增强农村初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合理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加大实用性的技术课程和职业性选修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两门适用技术和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适当降低文化课难度及要求,改变文化课授课和考试的方法。如对于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学的英语课程,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的学生只要求学会简单的日常英语对话和能说出一些常用生活物品的英语名称。考试也可采用笔试、面试、会话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即初中毕业证书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合格的“绿色证书”。

(二)学科渗透式

学科渗透式就是各学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文化课教学中找准渗透点,适时渗透职业教育因素,把一些基本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意识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教育内容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科渗透式的重点放在初一、初二年级,渗透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物理、地理、生物等科目。基础教育阶段仍是以文化课“双基”教学为主,渗透职教因素是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渗透的职教内容要坚持适用性原则,即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课外选修式

课外选修式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完成文化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特长培训班学习,比如体育班、书法班、音乐舞蹈班、工艺雕刻班、摄影绘画班、电脑影像处理班、武术班,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有利于对特长生的保护,有利于不同潜质的学生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校办学的吸引力。

学校可以安排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作为特长生专门的活动课时间,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职业技能。

学校鼓励有技术专长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外职教渗透活动,发挥教师优势,开设技能培训班。学校对开班教师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并对工作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四)职校联办式

职校联办式就是与高一级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让高一级职校提前介入初中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活动。通过与上一级职校联合办学,农村初中学校可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解决初中学校缺乏技术教师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升入上一级职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广泛的就业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课程,特别有利于准备外出打工的学生;也有利于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的稳定。这是一个双赢的办学方式。

第2篇

一、企业基层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形式单调刻板,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充分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一些基层企业单位仍沿用传统的教育培训方法,没有随着职工特点和要求的变化更新培训内容、改变培训方式方法,不关心企业需求,不挑选培训对象,不看培训效果实效,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缺少内容、形式的创新,只求完成培训任务。以致教育培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不高都受到了影响。

二、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相对措施

(一)基层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要主动适应企业改革形式,建立适用的培训、考核制度,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根据基层企业单位自身的工作要求、各工种的特点,建立起近期的、远期的教育培训目标。设立基层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管理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对职工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培训密度、监督考核、效果等进行讨论,随时修正和完善这项培训制度,并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场地、器材、经费方面的支持。教育培训考核结果与经济奖惩及人才使用选拔挂钩。对在教育培训中迟到早退、无故缺席的情况,在季度奖惩中予以一定的处罚,确保培训工作的有序实施;再评先选优及后备干部选拔中,将教育培训中的表现与成绩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项目,促进了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模式基层企业单位培训职工的目的,就是提高其工作技能,增强其在实践工作中的能力,因此,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模式是最有效的培训模式。通过定期的各工种专业理论学习;加强指导日常工作中的“岗位练兵”、“师徒帮带”;再结合聘请企业以外专业人员给企业职工讲课、全员参与各种层次的技能大赛等多样化的培训,大大促进了企业职工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素养的提高,也使得基层职工教育工作逐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性强的、操作性强的职工教育应用体系。

(三)利用现代技术保持培训内容的最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企业信息咨询平台,并通过专兼职的信息人员对基层企业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以确保基层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内容的更新。新员工对现代信息接受较快,可以让他们负责部分工作,同时,在基层单位内部成立相应的网页,免费向企业职工开放,让企业职工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自由查阅,进行自主学习。

(四)善于研究和总结,形成实用性强的自有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基层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较强的重复性,比如新员工的教育培训、季节性安全教育培训、初中高级技工考核培训等等。形成实用性强的自有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对基层单位的职工教育工作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立起自由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可使基层企业任何一项职工培训工作,不管由谁来具体操作,都有可借鉴参考和提供指导意见的蓝本,减少了之后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支出。

作者:汪玉钢 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锦州采油厂特车大队

第3篇

关键词:株洲 经济转型 农民工 教育模式

株洲市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城市之一,经济转型升级变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建设中对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技能的提升是广大企业在变革中谋求发展的首要任务,株洲市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农民工教育模式的探究对株洲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且对政府和企业而言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一、株洲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

在对株洲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探究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掌握株洲市农民工自身的特点以及当地的教育培训现状,其次针对研究需要我们在株洲市区范围开展了实地调研活动,本次的实地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形式,总计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5份。有效问卷调查中男性比例占48%,女性比例占52%。其所得有效问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此同时我们从思想动态方面也对少数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

(一)株洲市农民工学历情况

本次参加株洲市农民工调查的725人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7人,占12%;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有 304 人,占 41.9%;初中文化程度有284 人,占 39.2%;然而还有50人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9%。从数据可以看出,株洲市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程度相较过去有所提高,其中有93.1%具有初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由此可见初中毕业出来打工的占绝大多数,所以就不存在想要再回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

(二)株洲市农民工参加培训情况

本次参与调研的 725人中,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有413人,占总数的57%;参与过所在单位组织的技术培训的有153人,占49%;参加过社会教育培训的有66人,占21%;参加政府组织的教育培训的有37人,占12%;参与其他教育培训的有56人,占 18%。从数据上分析可以得出,一般情况下,农民工是没有接受岗位技能培训就直接进入工作角色。

(三)株洲市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形式意愿

调查的 725人中,有 464 人农民工比较接受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占总数的64%;有 87人填写了课堂教学,占12%;有 116 人填写了网络教学,占16%;只有58 人填写了其他,占总数的 8%。这说明大多数农民工喜欢做中学的教育培训方式,当然,对于农民工本身的时间限制问题,相较而言新兴的网络平台模式更受欢迎。

(四)株洲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

在进行走访时,也问到了农民工想要接受哪些种类的教育培训,有421人愿意参加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占总数的 58%;有 450人愿意参加创业知识培训,占总数的62%,有 218人愿意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占总数的 30%;有 116人愿意参加职业安全知识培训,占总数的 16%;有29 人选择其他,占总数的 4%。这说明,一部分农民工想要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来获得相对较好,工资收入较高,又有一定的社会定位的工作。当然其中还有一部分农民工想要学习创业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老板,从而走上致富的道路。

(五)株洲市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时间安排

对于农民工接受教育的时间安排一直是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所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填写周末的有203人,占28%;选择晚上的有261人,占36%;觉得假期比较合适的有160人,占22%;仅有110人选择了工作时间,占14%。可见,绝大多数农民工希望通过业余时间来进行技能学习。

二、影响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影响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比较多,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地点的安排,培训方式与内容。

(一)培训费用

我们知道,要参加教育培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便是培训费用。目前看来,一方面是大多数农民工们没有多余的钱来缴纳培训费用,导致了他们参加教育培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教育培训费用较高一些农民工认为这样的培训可能不值,达不到所付出金钱的价值,也导致了他们对教育培训的猜疑。所以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费用高,不信任等问题。在当下经济转型过程中,要想取得发展的进一步突破,我们确实要在劳动力上做出改进。所以培训费用首当其冲影响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那么我们要想办法解决部分问题或是改善相关的政策。

(二)培训时间、地点的安排

就培训时间而言,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农民工的业余时间非常少,例如建筑工人一般没有什么休假,只有完成工期之后有一段等待下一个开工的短暂的调整时间;服务行业的话相较而言自己休息的时间比较多一点,但是具体的休假时间也是不具有规律性;再就工厂车间的工人,一般来讲他们的休假时间也是较少的,大概一个月就有2天休息时间,而且加班加点很不好统计。所以在这里就出现了培训时间安排的问题,到底是安排在周末,在晚上,还是在节假日就比较难以统一,要想能够对培训时间安排更灵活,只能够是按行业类别,按不同的岗位要求,这样可能就能够将培训时间安排好。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有一定的参与度,相关企业能够鼓励其员工参加教育培训。

就地点而言,首先要考虑的便是方便,这里指的是交通方便,想要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工能够比较方便的搭乘相关的交通工具;其次是教育培训学校的远近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如果说株洲本地没有相应的教育培训学校而是要去长沙参加培训,那么肯定就有大部分的农民工会放弃参加培训,所以培训地点要以近为主,要方便农民工近距离,家门口就能参加教育培训,这样一来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三)培训方式与内容

从培训方式来看,缺乏创新性,主要是在强调过去的一些模式,操作性不强。培训方式较单一,目前主要是用人单位或者政府组织相关的岗前培训,但是这其中的一些要想进一步学习和提升自己职业技能的培训安排较少,或者只是针对一小部分人的,所以在培训方式的形式上要加紧脚步,要坚持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导向,采取在职人员岗位要求培训,可以联合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培训,企业自主培训,校企联合培训和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等多种形式。

从培训内容来看,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一是就目前的一些职业培训的情况来看严重出现了理论与实际操作不相适应的现象。对于一味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际操作的话是难以吸引农民工的注意的,也更难让农民工参加到其中。我们知道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是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实践工作能力,希望通过自身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帮助更好地完成工作要求。二是教学模式单一,不注重互动。在教育培训中职业培训教师往往忽略农民工的自身学习能力与接受知识的能力,对水平层次不齐的农民工进行学,并且与学生互动不积极,所以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三是教育培训设置单调,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选择。一般的培训机构开设的培训项目比较少,只是针对较少的行业开设,所以不能与多样化的市场相适应,也不能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三、株洲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

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我国当下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只有将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提高,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企业也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通过对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结合株洲市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所需新型职业技能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所以构建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教育培训方式迫在眉睫。

(一)创办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学校

面向市场和各个领域创办农民工培训学校,要树立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理念,解决农民工求学难的问题并且探索建立与农民工市民化相适应的开放办学模式。

培训学校类型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相关资源条件,一方面是政府公益类型的通过劳动保障局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夜校,这样有相应的保障也能够促进就业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企业方面,通过自己的相关部门的需要可以创建农民工学校,例如中国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万境财智中心项目部农民工学校。

适应性方面,要考虑到农民工的一个流动性和职业上升空间的问题,农民工培训学校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将发展定位明确,其次锁定相适应的农民工群体,如文化水平较低,收入较低但具有一定责任担当且具有较强的上进心的农民工群体。

模式可以借鉴当下比较流行的阿波罗连锁经营模式,且具有一定的覆盖面,方便农民工参加学习培训。因此,建议农民工培训学校要因地制宜,就地培训,可以再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工业园区设立教学网点,更为灵活的配合农民工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做好做大农民工学校,为农民工提供最好的服务。

资金来源方面,要明确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公益性质的,学校的筹建资金主要应该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企业共同资助,营运资金一部分是农民工的学费,另一部分应当是社会企业资助和政府补贴。

课程内容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简明扼要,并适于农民工自学,具有易读易懂的特点。农民工职业培训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于农民工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应与学生多一些交流互动。毕业考试可采用实际操作业务水平考试等多种形式。

(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所以高职院校创办众多,一时间招生与学校不成正比,所以这里就出现招生不足的情况,所以对于想要获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而言是一个好机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将农民工群体作为其事业发展新的支撑和增长点具有实际意义。

我们知道株洲高职院校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云龙职教城是株洲的职业教育的自身优势,其中有将近十多所高职院校,不乏全国前列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也还有IT,厨师,医疗美容,汽车维修等当下比较热门行业的高职院校。所以株洲市农民工培训的后盾是相对比较厚重的。其次高职院校在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技能鉴定条件,积极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当然我们一定要保证我们的这些职业证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那么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认证考核工作。考核通过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可以得到相应培训机构的推荐,也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人才招聘会,是农民工能够获得与其相适应的工作,当然在劳动报酬方面一定要争取公平合理,从而让农民工能够安心、放心参加教育培训和技能鉴定。

株洲本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是政府和高职院校联合打造自己的培训品牌,只有因材施教,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尽快能够将自己树立的品牌获得社会的认可。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培训重要立足于市场,只有从市场出发,你才会发现定向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按照不同的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实际技术操作的要求,安排培训课程与内容。以此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参与培训的农民工成功就业和稳定就业的,从而形成高效、务实的培训特色,打造自己的教育培训品牌。

(三)建立网络平台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网络在当下越来越与生活紧密联系,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他们一般有一定的学历,喜欢上网,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安排。所以在政府和社会的倡导下,以高职院校为主,可以建立学习网站,设计手机学习App,开通微信、微博公共账号,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远程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冬梅,黎赞.发达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的经验借鉴[J].开发研究,2014(4):104-106.

[2]娄玉花,徐公义.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和培训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0):77-80.

[3] 北京建工集团工会.充分发挥工地农民工夜校的平台作用深化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N].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3-02-27.

[4] 桂杰.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N].中国青年报,2014-08-07.[5]赵蒙成.帮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立足现有的培训还远远不够[N].中国教育报,2015-11-5.

第4篇

关键词:农民培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13-1

临江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山多地少,全市农民共有41780人,按年龄结构分:16~30周岁的农村农动力14582人,占全市农民的35%;31~50岁的农村农动力16759人,占40%;50岁的以上农村农动力10439人,占25%。从文化层次上分:初中以下农村农动力25150人,占60%,初中至高中农村农动力4889人,占12%,高中以上农村农动力658人,占2%。农民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后,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 现状呈现“二低二缺”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培养新型农民。今年,我校组织人员先后对13个乡(镇、街),共计300户农户的教育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吉林省东部山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状及对策措施。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素质仍然偏低,这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务农收入低

调查的300户农户,人均耕地面积0.69亩,其中种粮食的耕地占70%,林地面积占12%,其他占18%;人均年收入7789.00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45%,种植业占36%,养殖业占19%,说明目前农民收入中近一半来源于务工收入。同时,种植业收入超过养殖业收入,呈现出养殖业仍欠发达。

1.2 劳动技能低

农户中参加过各种务农知识培训的仅占42%,即大部分农民没接受过任何的教育培训。并且,在接受过培训的农民中,获绿色证书的占5%,阳光工程培训的占45%,而无证的则占50%。说明农民既缺少务农技能,又缺少外出务工技能。

1.3 致富缺技术

调查还发现,从他们致富的愿望看,愿意在家搞种养殖业的农户占50%,居第一位;其次是愿意在家种地的占30%,愿意外出务工的占20%,传统的种田意识有所改变。

有了这些致富愿望,农民更强烈地希望对种养殖技术和国家政策有学习和了解:愿意学种植、养殖技术的占77%,政策法规的占10%,务工技能的占13%。在种植、养殖技术中,对大宗作物的技术需求最大。种植业中,对水稻种植技术的需求最高,占25%,其次是玉米17%、蔬菜10%。养殖业中,对养猪技术的需求最高,占45%,其次是养鸡32%、养牛12%、其他经济动物占11%。

1.4 学习缺手段

调查发现,100%的家庭拥有电视机,59%的家庭有收音机,65%的家庭可通过广播接受教育培训,这一现状使得农民具备使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条件。但从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看,从电视、广播获得知识的分别只占35%、10%。说明农民群众缺乏通过电视、广播获取知识的意识和方法,也可能因为这些媒体还没有更丰富实用的技术信息内容可供农民学习,这需要我们制作更多的学习资源。除现代媒体外,农民接受面对面的培训,系统地获取知识、信息的机会仍然不多。从科技人员传播获得知识的仅占23%,科技书籍16%,农广校系统培训10%。农民学习的方法、手段仍然缺乏。

2 办好“四个课堂”

针对农民这一特殊的群体,农民教育培训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课题组因此在农广校长期培训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四种课堂教学模式。

2.1 田间课堂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农民不同的技术需求,组织师资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培训,现场指导和解答实际生产中的疑难问题,采用农民“点菜”,田间“解答”的方式。并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让农民选择培训内容,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灌输式”的培训方式,建立示范基地或选择示范农户,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

2.2 流动课堂

要积极利用“农广校科技培训大篷车”,再配备电视、投影仪、电脑等现代传媒设备,进村入户为农民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培训,使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术。

2.3 咨询课堂

建立农业专家库,建立专家联络和咨询平台,利用网络、电话、手机等媒体,开办“农业专家咨询课堂”,把专家请到农民“身边”,让农业专家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答疑,辅助教学。作为咨询课堂,为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提供随时咨询服务。

第5篇

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我们对农村初中、高中及大专毕业没有再继续上学和农村外出打工这一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4份问卷,收回4份,其中有4份有效问卷。对本次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本市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本文就对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进行如下报告,并提出解决农民工学习需求的一些建议。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初中、高中及大专毕业的就外出工作及部分农村外出打工的群体。他们大多集中在18—25岁的男女性,他们的文化程度都较低,大多数在高中及大专,少数在初中。都是农业户口,他们的家庭成员较多,多数在4—5人,少数在5人以上,90%的人都还未结婚。调查对象均为在北京工作的农民工。他们工作在一些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一些企业,工资水平较低,税后平均月工资集中在500—1500元,女性平均工资水平较男性低,当然,一些人做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报酬自然就要高一些,除此以外,有些人本身的能力较高,能胜任较高能的工作,工资也就当然高了。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绝大多数人都要工作12小时或更多,只有少数人工作在8小时左右,并且,工作环境较恶劣,安全保障也较低。所以,大部分人在对问及:“你对未来的发展及学习,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时,均提出这样的意愿:希望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找到更好的工作,有个好的工作环境,拿到更高的薪水。更有甚者,写到,自己当老板,做百万富翁。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状况

在对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1.在竞争越来越激励,越来越社会化的今天,没有知识、技能是很难在今天生活的,农民工也意识到了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大多数农民工都迫切要求在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2.由于农民工大多工作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地点较偏远落后。他们不能支付较高额的学费,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有利的条件来保证他们的学习,因此,他们大多选择业余学习、短期培训等学习方式。这就不仅不能让他们好好学习,也给他们增加了负担,使得他们工作、学习都不能保证。

3.大多农民工缺乏一些很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英语能力低下、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等,使得他们选择学习的范围较窄,大多数农民工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遍的有必须的领域,如计算机的简单应用、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及市场营销等领域,只有少数人选择较高领域,如数控技术、机电技术等。

三、改善农民工学习的建议

多数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短期合同,甚至没有劳动合同,这种就业的非正规性导致其对农民工的学习培训缺乏积极性。工资微薄,而且往往被克扣,甚至被拖欠,除去日常的消费支出以外,能用于学习培训的非常有限。工作不仅苦、累、脏、险,加班时间也过长而且不稳定。务工单位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距离城市比较远,参加教育培训很不方便,就业限制、社会歧视、拖欠工资和缺乏劳动保护等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城市人对农民工形成的社会歧视,使得农民工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感。这些都导致了农民工没有足够的费用、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培训,影响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我建议实施以下措施,保证农民工学习、培训。

1.构建农民工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通过制定法规支持农民工学习、培训工作,依据法律规定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教育应该公平、公正地为每个人开放,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付不起学费而不能进一步地接受教育、从而被排除在终身教育体系之外。应该完善教育资金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教育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意识。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以使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持久开展下去。

2.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充分发挥各类化学校及社区学院等各类教育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开展引导性、城市适应性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知识素养和文明水平。充分发挥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技能教育培训主体作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作用,提升农民工的学历层次。

第6篇

教育培训行业的黄金时代

1996年,全国的教育培训开始“萌芽”。郑州航空港区中心校校长王春喜说,最初多是“作坊式”家庭辅导,规模小,数量也不多。“2001年、2002年时,全国教育培训机构开始增多。”郑州大山教育集团董事长张说,发展也就是十几年的时间。

“2000年左右,英语培训特别火,很多家长拿着钱排队等着报名。”一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说。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2004年―2010年是教育培训的黄金时代,有些名校的老师也纷纷“下海”,加入这个行业。

集团化运作成为主流

现在,传统教育培训的市场已基本饱和。有的大型培训机构通过集团化规模化运作,在家长心中已树立起品牌。拥有一个或几个校区的中小型培训机构也不少,他们多是公司化运作,有几个或几十个教师。

还有一类是无证的个体类小培训班,多是公办学校的退休教师或是从大型培训机构跳出来的老师办的班,数量也不少。

张说,教育培训门槛不太高,一个老师招几十个学生,自己在家就能办,这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招生越来越难。

中小型培训机构的日子更不好过,“大培训机构有自己的品牌,它竞争不过,个体类的小培训班打价格战,它也难应对。”张说。

“培训机构各有门道,都在适应市场,但竞争确实很激烈。”王春喜说,做得好的大型培训机构,一年营业额仍可达上亿元。

行业利润至少下降30%

市场没变小,为什么不少教育培训机构感觉日子越来越难过?业内人士说,2008年一个暑假只做小升初就可以挣40万元,现在两个校区十几个老师,一年也就挣二三十万元。

“教育培训利润在下降,至少降30%。”英堡英语培训学校校长胡广军说,三四年前,1个校区一年能挣二三十万元,去年3个校区,除去给老师的分红,才挣二三十万元。

郑州一大型培训机构的老师认为,这个数据不夸张,整个行业的利润都在下降,有些大型培训机构也不断在关闭一些不挣钱的校区。

“现在这个行业竞争太激烈,钱不好挣。”张说,目前,有些培训机构已转型,拓展新的盈利点,比如不仅做培训,还办全日制学校,做亲子教育、托教、学前教育等。

在线教育还没有好的模式

这些年,在线教育火了,对传统教育培训形成一定冲击。“我曾想过放弃传统培训,做在线教育。”某业内人士说,可是通过在北京考察发现,在线教育只是赚吆喝,一直投钱,但收益很少。有些在线教育项目,虽然有风投有融资,但做一段时间后就倒闭了,比线下教育倒的速度还快。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在线教育可能会是个大的增长点,它对传统教育培训会有冲击,但具体能取代多少不好说。”在张看来,目前在线教育对小学生、初中生的影响不太大,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最适合集体学习。

此外,目前在线教育在课外辅导方面,全国还没有好的模式,雷声大雨点小,叫好不叫座。“这两年,北上广融资出一大批在线教育项目,现已死了70%―80%,这些项目估值高,但收益少。”张说。

培训行业已成“红海”

现在进入教育培训行业,还有没有机会?“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专业精湛的教学水平,建议慎入。”张说,教育培训行业已经产业化,属于“红海市场”。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现在进入教育培训行业没有好机会,“一年比一年难。”与前几年相比,办学成本也增加了,“仅房租就比2010年高一倍。”

“除了房租,以前老师课时费是50元左右,现在要100元;管理人员工资以前一年七八万元,现在一年要十几万元。”张说。

第7篇

农民工市民化与民工潮密切相关。经过一波又一波的民工潮,30多年后,农民工的结构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农民工中的80后、90后,他们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6亿农民工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61%,将近1.6亿人。他们的到来,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队伍急速分化重组。他们已不仅仅“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已占我国2.3亿职工人数的一半以上。在许多沿海城市,8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在迅速成为“中国制造”的主体劳动者,已经占到打工群体的80%以上。而且,可以预见的是,若干年之后,90后打工者又将成为我国加工制造业的主体力量。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职业教育“圆梦”

多个全国范围内的调查表明,“拖着拉杆箱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与“扛着蛇皮袋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已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上升。相对第一代农民工,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有较大提高。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务农经历,基本上一离开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甚至有的人就出生在城市或从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到城市,他们对身边这座城市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老家农村的认同。

他们的意识形态、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再像第一代农民工那样,把“进城挣票子、回村盖房子”作为进城打工的目标,他们最终的梦想是融入现代都市。他们希望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定居的占53.2%,希望在县城或小城镇定居的占37.9%,愿意回农村定居的仅占8.9%。他们已不安于现状和命运安排,力图通过个人奋斗实现阶层流动、跻身社会主流。

留在城市、成为享受同等权利和职业发展空间的市民,是他们的梦想。这对第一代农民工而言是一种奢望,而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因为,这与中国的发展道路相吻合――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实质就是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但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脱节,成为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调查显示,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三成左右。而且,他们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则高达76.4%。也就是说,在知识和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作为市场选择标准的背景下,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不能获得比需求更快的发展,按照他们目前的文化程度估算,大约只有三成的人能够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这一状况已经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他们的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因此,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不仅是解决他们在城市长期就业并实现有尊严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消除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障碍的当务之急。

职业院校应主动参与城镇化建设

十多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说高度重视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并积极开展了多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如阳光工程、春风行动、技能就业计划等。这些培训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机构重叠,农业、科技、人事与劳动保障等部门各自为政;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手段落后等。所有这些,都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享受到这些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还不到三分之一,而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并不都能获得技能的提升。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在所有这些教育培训中,却较少见到职业院校的身影。这种现象缘由很多,首当其冲的是观念问题。由于农民工的培训多是非学历教育,向来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职业院校,认为搞培训是自掉身价,不屑参与。其次,对农民工的培训涉及与以往不同的组织管理,不同的课程、教材、学习方式等,一些职校知难而退,宁愿固守轻车熟路的学历教育而踯躅不前。

应该说,各类职业院校在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专业门类齐全,有“双师型”教师队伍、精良的实训设备以及长期积累的教育培训经验等,这使职业院校比其他机构以及企业自身的培训更系统、更规范。所以,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中,发挥职业院校的主渠道作用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事实上,服务社会本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应有之义,这一功能在教育部近几年的诸多文件中屡有强调。比如,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就特别指出:职业院校要成为当地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和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规划》还提出,要建设40个左右继续教育示范基地,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复转军人以及企业职工开展继续教育,并率先实现年培训人次达到本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倍。

从全国范围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做得有声有色的,还数广东版本。

广东是我国吸纳农民工最多的省份,有农民工3000万人,其中,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约2000万人,95%以上集中于珠三角地区。

为鼓励农民工参加培训,广东省在学历、技能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初中毕业学历5分,中技、中职或高中毕业学历20分,大专或高职毕业学历60分,技师职业技能资格、中级专业技术资格60分,大专或高职学历,并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80分。也就是说,只要具有大专学历或技师资格或中级职称的任何一项就可获得60分,可申请办理城镇户口。这一政策极大鼓励了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热情,到2012年2月,广东省已有29.4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入户城镇。

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安排上,广东省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乡镇(街道)、企业及社会的各类培训机构,构建起了立体化、全覆盖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网络,并推出了智力扶贫、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技能提升和人才储备计划等多个项目。在培训中,技工院校发挥了技能培训主阵地和引导示范作用,探索出了校企合作、校镇合作、订单培训、送教进厂、送教下乡、送教入户等培训新模式。

2011年,广东省又推出了“圆梦计划”,该计划重点资助在粤新生代农民工参加以网络远程教育为主的高等学历教育,这可以称得上是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升级版。这一计划由广东共青团省委联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单位统一实施,目的是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劳动者,助推“广东制造”走向“广东创造”,并打通新生代农民工向上发展的通道。

“圆梦计划”推出后,受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普遍欢迎。2011年7月,来自广东全省的近万名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进入全国17所高校接受网络远程教育,通过考试后他们将获得大学文凭。

这一计划正在持续进行。广东省政府希望打造一个长效机制,每年资助万名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本科或专科网络教育,以圆新生代农民工的读书梦、大学梦,让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技能成就梦想。

城镇化建设是职教发展新机遇

职业教育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培训,是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城市梦想的新使命。同时,从长远来看,职业教育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培训,也是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承担农民工教育培训,为职业院校开辟了另一块颇具规模的生源市场,为学校发展寻找到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

要做好这项工作,职业院校就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等一系列的创新。职业院校要改变过去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办学方向,转为职前的学历教育和职后的职业技能训练并重。要改变以服务城市居民为主,转为面向人人为主,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树立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

在培训内容上以农民工需求为主。培训是为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使他们适应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实现在城市就业,最终融入城市。因此,职业院校开展的培训,不仅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急需的职业技能,使他们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还要进行新市民教育,使之了解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学习文明礼仪、法律法规、健康卫生、权益保护等相关知识,以提升其综合素质。

职业院校要引进先进的远程教育方式。如今,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为手段的远程教育已经开始普及,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满足我国农民工的流动性、分散性和学习时间不确定性的特点,可实现对农民工培训的便捷服务。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中,计算机和手机等设备的使用率很高,并且操作娴熟,已经具备了开展远程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现在需要的是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在线授课、答疑要求的师资队伍。实行这样的教育方式,需要对职业院校原有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资源建设进行重构,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搭建农民终身教育的立交桥,构建农民工纵向上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相衔接,横向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等相沟通的开放多元的立体培训体系。这样,就不但满足了新生代农民工掌握技能的需要,还为他们打开了向上提升的通道。

第8篇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劳动力;农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20-04

一、农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安徽省阜南县现有农村劳动力815 576人,2015年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的有六十多万人。农村劳动力不再仅仅是农业劳动者,相当一部分已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职工。因此,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对于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需要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业的现代化涉及的因素很多,而人的知识化、专业化是最根本的因素。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物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农民与之相适应。即使在现阶段,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实用农业增产增效的普及和推广,也都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七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 11.63%,系统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左右。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每年年均要提高户籍城镇化率1.3个百分点,每年要让1 600万没有获得城市户籍的人成为户籍城市人口。上述规划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这1亿人主要指农村学生升W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及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1]。在阜南县815 576农村劳动力中,剩余劳动力约有48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很多,农民的职业教育素质是决定转移规模和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农村劳动力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有助于他们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出去,实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够使农民开阔视野,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主动性。从实践上看,一方面,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据统计,2015年,在阜南县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2%,比平均值低20.2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4%,分别比平均值高23.1和3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较高。据阜南县统计局的问卷调查,2015年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接受技能培训的占55.3%,高于农村劳动力总体技能培训水平40多个百分点。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政府服务农业的基本职能

WTO主要成员国都将农民培训作为政府为农业发展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对农业劳动者的职业教育以及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法国政府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获得经营农业的资格。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毕业于高等农业院校。而美国不仅有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还在农村广泛开办培训班,对青年农民进行系统培训[2]。因此,县委、县政府要利用好阜阳市唯一一家科普基地――阜南县委党校这个平台,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职业教育水平,这既是政府服务农业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政府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

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和劳务两个方面。不论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是增加劳务收入,都与劳动者的素质密切相关。据调查,不同文化程度农户的家庭收入是不同的,农户家庭收入和转移劳动力劳务收入水平会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同时有关资料显示,专业技能培训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更加明显[3]。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执业能力,激发农民的创造力,是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

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的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转型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农村城市化使大批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二是规模、效益、特色、有机农业将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农民职业教育面临两大任务:一是适应农村社会转型需要,开展农民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培植农村专业农户和骨干农民,防止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妇女化、弱质化。农民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农民的社会化终身教育,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服务。

要着力构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各类农民职业教育机构应相互沟通,分工协作,构建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农业系统中的中等农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高、中、初等农业职业教育,普及性农业科技培训,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同时创造条件开展非农职业技能培训。二是教育系统中的农村普通初中和高中,通过“3+1”“3+X”的形式,植入职业教育内容,对不能继续升学的农村青年开展职前技术教育和培训;农村职业中学应主要面向“三农”,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三是技工学校在面向城市开展技能培训的同时,要更多地承担农民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四是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五是县委党校要充分发挥阜阳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这个平台,围绕技能、转岗等职业教育开展培训。六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应结合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七是村委会、村民小组等农村社区组织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教育事业,主动承担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职能。

三、农民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农民职业教育机制

农民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涉及农业、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等多个政府部门。完善农民教育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可在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由农业部门协调实施。二是决策机制,可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对各自承担的农民职业教育职能提出意见,由农民职业教育的领导、协调机构进行统筹,确立农民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形成权威性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规划,由有关部门分头组织实施。三是执行机制。政府部门制定的农民职业教育规划应由公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有资质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实施,所需教育培训经费除农民个人合理负担外,应由政府财政解决。有关部门对教育培训过程要进行严格管理,对完不成任务的要追回经费。四是加强部门合作。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中学开展的职业教育,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积极参与,在师资、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帮助。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在教学场地、生源分流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调动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农民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农民认可不认可、接受不接受,是评价职业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准。

调动农民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首先,要选择农民需要的教育内容。当前主要是效益、特色、生态、观光农业及有机农业实用技术,农民进城务工岗位技术等。

其次,要选择方便农民学习的教育形式,教育培训地点要尽量贴近农民,最好与农民的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劳动力转移输出相结合。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是一种打破时空限制、深受农民欢迎的现代远程教育形式,在普及农业技术,实施农民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农民职业教育中,要注重发挥其作用。

再次,要建立必要的制度规范,包括对教育机构的收费、质量的规范,转移就业的规范,对农民参与学习优惠待遇的规范等。特别要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对实行就业准入的工种要加强检查和监督。

最后,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有关调查显示,农业科技培训中有偿服务的障碍度为0.887。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农民普遍认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在遇到问题时才想到学习技术。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在求职碰壁后才走进技能培训班[4]。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职业教育机构要开展广泛的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宣传,提高农民学习职业技术的积极性,使未来的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与其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实用技术。

(三)推动农民职业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关于农民职业教育的法律规定,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规定中。由于这些规定过于原则化,很难在实际中贯彻落实。近年来,农业部、教育部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农民职业教育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由于农民职业教育涉及关键的投入问题,具体贯彻时往往是层层发文件、层层难落实。因此,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必须有国家权威的规划或政策作保障,最好能有专门的法规加以规范,使农民职业教育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道路。

(四)多渠道增加农民职业教育投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教育的投入”[5]。农民职业教育是政府的一项基本社会职能,属公共财政负担范畴。增加农民职业教育投入,一是要把农民职业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根据教育培训规划确定资金规模。二是教育部门征收的教育事业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部分,应当切出一块用于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三是应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项目等。四是应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紧密联系生产和经营活动,出资开设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班。五是应支持农村社区组织,如村委会、村民小组等,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筹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资金,自行组织开展互的教育培训活动。六是应鼓励社会机构捐资支持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事业。七是应鼓励企事业单位在税前列支农民工培训经费。当前,农村普通中学的“3+1”职业教育培训、农村职业中学的教育资金是由财政保障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经费这一问题如不解决,就无法在农村中培养一批热爱农业的骨干农民,农业劳动者老龄化、妇女化、弱质化的趋势将会越来越严重。

(五)切实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将农村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建设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战略任务。农民职业教育牵涉面广,重在社会效益,组织难度大,需要必要的政府投入,因此必须加强领导。一是要建立权威性的领导协调机构,由党政分管领导一起抓,农业部门总协调,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部门参与支持。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农民职业教育状况是反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常规的官方统计数据都未涉及这方面的分类统计。因此,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状况的统计调查,为制定农民职业教育规划、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研究提供客观依据。三是要制定权威性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规划,既要考虑农民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政府财力的承受能力,不图形式、不急功近利,做到目标明确,便于操作。四是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农民职业教育纳入各级政府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作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基本任务进行考核,增强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陈龙珠.我国农民职业教育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r业大学,2013.

[2]S祖琴.加强农民工社区建设教育的措施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5(24):150.

[3]张慧敏.关于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1(12):11.

[4]商学芳,姜卫良,郑世英.关于加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67.

[5]全.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使命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教育,2014(12):26-27.

Farm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unan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

ZHU Jin-hong

(Party School of FuNan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uNan Anhui 236300, China)

第9篇

去冬今春以来,我县按照自治区党委和市委要求,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自治区提出的“富民兴桂”战略目标和“”工作思路,以及市委提出的“三新”战略,着眼于增加农村民收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规划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推动我县两个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四个培养”工程建设和完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的各项任务,意义重大。为此,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把它当作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去年初,我县已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制订了全年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如县科协认真做好了教育培训规划的制定、教学计划的落实、教材的选编、教师的选聘、教学辅导和管理工作,同时做好跟踪服务,与有关部门共同搞好技术职称评定。农此文来源于业、教育、财政、妇联和共青团等相关部门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积极配合支持,做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好。

二、因地制宜,统筹安排

为确保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我们结合全县各乡镇具体情况,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员干部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一是对未经过实用技术培训的党员干部进行普及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当地的生产骨干和致富能手;二是对具有初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党员、基层干部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具有初级以上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成为推广实用生产技术的骨干;三是对农村基层主要干部进行经营管理知识、wto知识和适用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现代农业意识、科学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领导者和示范者。

在形上,我们根据农村农业生产特点和生产周期,因地制宜、合理灵活地安排教育培训课时。在农闲季节,举办重点培训班,把广大农村党员干部集中到县城,聘请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专家教授及本县涉农学会会员对学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在农忙季节,一是进行现场实地指导,派遣科技巡视员到乡镇田边地头进行培训后的跟踪辅导服务,帮助学员把在培训学到的科学技术真正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二是组织学员到科技示范场、示范村、示范点参观学习;三是联系科技生产示范点作为学员实习基地,增强学员从事生产的实地操作技能,从而达到以理论为辅、以实践和技能培训为主的目的。据统计,去冬今春以来,我县共举办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班期,参加学员人次,农村党员接受科技面达%。此外,我县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学员到外地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去年底,我县共组织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前往某省湛江、佛山等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使学员真正开阔了视野,领会了先进农业科学技能。

在内容上,根据各乡镇的主要经济作物、水产畜牧和养殖业的特点而确定。如在廉州、石康、石湾设置以无公害蔬菜、禽畜养殖技术等方面内容进行重点培训;在西场、沙岗等沿海乡镇则设置以高密度精养对虾等海水养殖技术进行重点培训;在星岛湖、廉州则设置以花卉种殖技术进行重点培训等。

三、培训效果明显,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整体增强,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让他们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利用科学技术共同致富奔小康,是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目的。我县自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来,工作效果明显,一批以科技创建的农业生产基地讯速崛起,使我县农产品增加了科技含量,农业普遍得到增产,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提高。据统计,我县自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比增.%,让全县农民群众在自家门口真正尝到了一顿丰富的“科技大餐”。

四、存在问题

学员分布区域广,集中培训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学习的情绪。

第10篇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意义

现如今,我国社会飞速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方兴未艾,且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努力前行,为此,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重视创新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且创新始终为社会各界重视的一个核心问题。通过大力进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稳定,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还可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水平与思想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

二、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现状

较之上一代的农民工,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有着特殊的时代特征。第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仍处于低文化水平。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全部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共占71.3%。第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发生变化,倾向于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大大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范围,老一辈农民工脏、乱、重、苦的职业被新生代农民工放弃,转向工作环境比较好、去体力劳动的第三产业,如快递、外卖骑手、微商、滴滴专车等。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2019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占比51%,比2018年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在城市的愿望强烈。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现代化的生活环境设施让新生代农民工向往,他们有在城市安居乐业的追求,在城里买房、买车,并为了实现愿望而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第四,求职动机多元化,易受互联网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认知的主要来源是网络,如微信、抖音、直播软件、快手等视频播放软件以及各种各样的APP,这些快消文化严重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价值体系,进而造成他们求职动机多元化,工作流动性强,忽略工作发展空间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陷入辞职—求职—辞职—求职的无限循环,最终没办法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五,教育培训欠缺,就业技能有待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欲壑难填,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时代铸造者,来促进产业结构顺利转型升级,促进中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百年小康的目标。因此,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和再教育工作,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应对“用工荒”与“求职难”的困境,有利于实现高效职业化,有利于把人口“数量红利”转变为人口“质量红利”,促进中国由“人口数量”大国转为“人口质量”大国,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困境

尽管国家在政策、经济、资源上大力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为确保教育培训贯彻落实,采取很多措施。然而,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以及大环境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实施过程,依然困难重重。

(一)制度壁垒

自1958年后存在的二元户籍制度,在城乡之间设置了一道制度屏障,对城乡居民的流动和享受的权利进行严格限制和区分,这也意味着权利分配上的“剥夺”。权利贫困的代际传递,让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不足,从幼儿园开始就难以享受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继而到小学、初中、高中都只能在类似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遭到“制度性”的剥夺。

(二)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国家对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各项支持农民工发展、提升的政策文件,如雨后春笋般颁布出来,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做了全面布局,提供各种政策扶持和发展平台,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向纵深发展。然而,在政策、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家的高层设计与农民工的确实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培训的课程内容系统性不够,无法让农民工形成系统性知识,碎片化的凌乱知识不方便应用。

(三)单位、部门、行业间缺乏联动

政、企、校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是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目前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培训机构实施的,缺乏用工单位的参与,导致培训与运用脱节。

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困境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培训后的服务支持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的免费培训项目、每年举办的次数以及参加培训的人次都很多,但是培训效果的巩固和培训后的支持服务体系不容乐观。为了延长培训效果的时间,加强培训知识技能的转换效能,培训结束之后,一方面,培训机构或者相关的培训部门,要引导农民工把培训的知识技能与农民工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反思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高他们利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定期回访,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技能应用情况,并给予指导。利用新媒体手段,开设农民工培训后咨询服务专栏和平台,实现培训和后续服务两条腿走路。

(二)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培训对象共同联动协同

第11篇

一、麦积区农民培训基本情况

(一)培训覆盖面

据调查统计,参加过各类培训班的人数仅占调查总数的39.7% 。其中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仅占15.8%,参加广谱性技术培训的占到83.5%。

(二)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看光盘、现场操作、田间指导等短期培训、以会代训方式为主;培训地点一般在村委会或村小学,农民参与村外培训很少;培训班组织者当中,由农业局组织的占19%,其他部门平均组织率为5.1%。通过电视、向身边能人讨教是农民获取科技信息和技术的重要渠道。

(三)掌握技能

调查中有39.2%的认为自己通过培训学到一技之长,在农业生产方面,比较熟练掌握了果树、粮食、蔬菜的栽培,病虫害防治和家禽养殖等技术,其中掌握果树与粮食种植技术的分别占学到一技之长人数的61.8%和52.3%。

(四)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受当地主导产业和从业观念影响,主要有:一是在农业生产方面,麦积区是苹果知名品牌——花牛苹果的故乡,花牛苹果主产区大多数农民对果树种植技术需求比较迫切,发展大棚蔬菜的村组则需要蔬菜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二是在外出务工方面,随着二、三产业岗位的多元化,培训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农民对学习新技术积极性高,愿意参加包括课堂讲授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能够承担相应的培训费用,但希望培训后能保证上岗,并稳定就业。

二、农民素质状况及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技“二传手”

尽管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农村初中毕业回乡青年逐年增加,但务农的极少。农业从业者仍是只熟悉农业生产基本常识的体力型、传统经验型农民,他们受教育少、文化水平低。农业比较效益低、劳动强度大,对新生代农民的吸引力较小。他们对在农村发展信心不足,转而弃农从工流向城市,造成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以老人和妇女居多,从长远看农业生产后劲乏力。

(二)培训的内容、方式、时间与农业、农民的需求没有有效对接

现场操作指导所占比重不够,农民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VCD、网络等教育培训资源没有普遍应用,授课模式单一,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有待提高。由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差异,结合农时、农事开展的现场培训规模不大,无法满足大面积的农民培训需求,不能做到与作物农时季节紧密结合。

(三)农民职业教育滞后

麦积区属内陆丘陵地区,地理范围广阔,人口居住分散,全区仅有一所农业职业中学,职业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实用技术培训主要由涉农单位承担,由于教学设备、培训经费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发挥。教育部门的职校和民办职校以新生代农民工为教育培训对象,农业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能力不足。由于农民教育培训面广、培训成本高、短期效应不明显,制约了资金争取、投入和适时培训。

(四)缺少权威的农民教育培训协调机构

现有的培训机构各自为战、重复培训,没有形成合力,既浪费了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又易使农民感觉培训走过场而产生抵触情绪。

三、对策建议

(一)分层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始终。通过远程教育、文化下乡送科技、依托项目办培训等开展教育培训引导,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良好氛围。分层次开展技能培训,逐步建立能起传、帮、带作用的农民技术员骨干队伍和遵纪守法、善于经营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组织村组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及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使他们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引领者,成为勤劳致富的带头人、执行政策的明白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村容村貌的管护人;挖掘农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精英和科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脱颖而出先富起来,激励群众依靠科技发家致富。

(二)建设一批师资力量雄厚的农民培训机构

一要加强现有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条件建设,对其培训能力和师资进行评估,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吸收农业一线技术能人为代课老师,完善充实教师队伍。三要依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培训机构的特长拟定主训专业,加强专业建设,塑造特色学校和品牌专业。四要建立和完善财政扶持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训,积极争取培训项目,弥补教育培训经费的不足。

(三)确定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第12篇

以“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立足于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着眼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努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新型教师,着力构建学习型的教师队伍。

二、工作目标

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以学校管理人员培训、学科教师培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等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培训项目及安排

(一)县级非学历培训

1.学校管理人员培训

2.初中及小学教学技能培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培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学地理教师培训、中学数学教师培训

3.幼儿园教师培训

4.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5.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6.普通话培训

7.新教师岗前培训

(二)学历培训

所有学校的专任教师必须按规定达到相应学历;已达到相应学历的教师,鼓励参加高一级的学历培训。

(三)校本培训

学校要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制定出校本培训计划。重点开展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教研课改、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的提高等培训。

(四)省、市级教师培训

按省、市计划安排,各学校做好国家、市级培训人员的选派工作,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培训任务。培训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四、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1.成立县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任办公室主任,县教育局相关股室和县教师进修学校的相关人员为成员。培训由县教育局统一领导、指导和督查,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具体实施。

2.强化师训工作软环境建设,积极投入教育改革,创新师训工作理念,求真务实,力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新突破。

3.积极深入学校调研,掌握培训需求,探索培训工作的新途径,多形式开展培训;聘请县内外骨干教师、教学专家授课,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和专题。

4.做好培训工作的管理、组织考核、学分登记认定等工作,加强培训后期的在岗实践指导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