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时间:2023-06-13 16:2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1篇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林崇德教授曾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即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或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所必须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满足个人终生发展、持续成长需要的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抽象的教学概念与学习理念,而是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紧密联系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逐渐从以往的关注知识逐渐转向到关注能力上,这就使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代对学科教学所提出的教学改革要求,也是促使学科教育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的关键教学途径。而化学核心素养便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化学学科教学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均是带有较强化学学科特点的。主要是由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所构成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对学生批判、推理、质疑以及创新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具有积极的教学促进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核心素养教育对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并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与改革,从而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与学习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与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与价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陈旧

虽然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全面贯彻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今天,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与革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高中教育阶段中,仍存在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这就使这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上,也会过于关注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使学生难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致使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与化学学习积极性日益衰减,课堂参与度与配合度降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制约。

(二)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步入高中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化学学习活动后,高考的学业压力与学习负担便会接踵而至。这就使许多秉承应试化教学思想的高中化学教师为了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化学书面成绩,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的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致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仅能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感知化学知识的内涵。长此以往,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便会在夜以继日的枯燥学习中消磨殆尽,其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与增强。除此之外,由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具广度与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便严重加剧了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困难与复杂程度,这便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的化学书面成绩。而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中,便会提倡题海战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海量的题型练习而实现在考场中对相应题型的快速解答,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目的。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与质量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试题也得益于高中化学的综合性学科特点而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而通过题海战术取得高分的学生,在重复机械的习题练习中其思维能力便会受到局限,在应对综合性与思维性较强的化学习题时,这部分学生便会因思维不活跃、不发散而出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等学习问题,其学习成绩也会出现较大的下滑,进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轻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学科,这就使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具备较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的。但就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与组织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以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进度慢为由而忽视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这就使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与高效学习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与限制。

三、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可能

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相对较为复杂与综合,这就使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常会因基础不扎实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学习问题频出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与增强,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与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这一教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夯实学生化学基础,可通过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教学帮助学生整合化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基础能力,奠定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可能。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指出“铁丝生锈,苹果发黑”等常见的氧化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向学生提出“如何还原氧化现象”的教学问题,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促使学生联系已知的氧化与还原知识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其次,在正式授课中,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演示“铁丝燃烧”的实验,便鼓励学生写出本实验的化学反应式,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站在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化学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全面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内涵;最后,则要鼓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与本质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化学练习题目,以此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创造可能。

(二)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也决定了高中化学必将服务学生生活的学科教学本质。但由于高中化学的思维性相对较强,这就使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常会受到自身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的影响而难以全面、深入体会与感知高中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化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相对较低。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从而在有效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激情,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情绪投入化学教学课堂,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钠及其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在为学生讲解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引入纯碱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从而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讨论以及分析,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的化学本质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与感知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熟练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极为深远的教学作用与影响。

(三)强化实验教学活动组织,锻炼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基础的教学学科,因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成了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以往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限制,而对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错误的教学认知。这就使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课堂学习中很少有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因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与锻炼而出现化学学习效率下滑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造成打击,进而严重限制与阻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在实际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高中化学教师就必须充分重视多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的组织与开展,从而在有效丰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实现实践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有效锻炼,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有机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演示利用球棍模型搭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过程,从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模型,从而在有效开阔学生化学知识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与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深化学生理解能力、锻炼学生想象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化学实验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认知发展情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学习活动展开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以此促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实验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主体性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思考,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分析。在此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实验学习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设计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指导,从而在促使学生更好地完善化学实验学习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与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苯酚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有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某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得到的观念、能力和品格。从学生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的转化需要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桥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化学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一是化学观念,通过对化学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原理、观念、规律等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如化学元素观、物质微粒观、化学能量观、化学史观、物质转化观、物质变化观等;二是化学思维和方法,这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了解并掌握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决定性质、物质变化守恒等,形成分析、判断、综合、抽象和推理等化学学科思维形式;三是实践创新,该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形成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是科学精神,这方面的核心素B表现为具有学习化学科学的好奇心,乐于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正确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对与社会和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点。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核心素养着力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三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上,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现以《苯酚》一课为例,谈如何在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苯酚》安排在苏教版选修5专题四第二单元第2课时,与已学且具有相同官能团的《醇》安排在同一节,为结构、性质的对比学习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凸显“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核心化学思想,为后续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认识醇和酚的异同点;了解酚的命名及物理性质;掌握酚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了解含酚废水的污染情况及含酚废水的处理;通过对乙醇与苯酚以及苯与苯酚化学性质存在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感悟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认识苯酚的危害性及处理策略。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在现代高中教育阶段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学生化学知识水平及化学能力培养方面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高中化学教学而言,为能够更好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应当以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作为入手点,积极选择合理策略实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可使学生化学综合能力及素质得以有效提升,使高中化学教学及学生能力均能够得以更好发展。

一、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构成及内涵

在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而言,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即科学探究及创新意识、变化观念以及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及模型认知能力,还包括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能力、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仟,这五个方面均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通过在这五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化学教学,不但能够使其化学素质及能力得以提升,并且能够使其综合素质及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这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及意义。

(一)科学探究及创新意识

通过在这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可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在解释、发现以及创造与应用科学知识方面,科学探究属于一种必要实践活动,可使学生提出更加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对其进行积极探究。另外,其还能够以问题及假设为出发点,将探究目的确定,对探究方案进行合理设计,从而较好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可使学生在探究中加强合作,对于一些异常情况能够较好表达自身看法。

(二)变化观念及平衡思想

这一方面所指的就是可使学生对物质不断运动及变化的实质能够充分认识,使其能够了解化学变化应当以一定条件为前提,并且要符合一定规律,还能够使学生对化学变化本质充分认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学习化学知识,并且可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变化具有一定限度,可适当对其进行调控。此外,还应当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动态分析,通过对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应用将实际问题解决。

(三)证据推理及模型认知

对于这一方面而言,其主要就是使学生能够具备证据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一定证据基础上,对于物质物质、结构及相关变化给出可能性假设,并且通过分析推理进行论证,可使学生在观点、结论及证据三者之间构建逻辑关系。另外,还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可通过分析及推理等方法对研究对象本质特点加强认识,还能够认识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及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关模型,可运用相关模型对化学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探究化学现象本质以及规律。

(四)宏观辫识及微观探析

该方面所指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层次对物质多样性进行认知,并且能够对化学物质合理进行分类,能够从元素、分子及原子水平对化学物质加强认识,可形成正确物质组成观念,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及微观相结合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且将其较好解决。

(五)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

这一方面主要就是要求学生形成求实、严谨态度,能够形成积极探索米知知识的意识,对于化学知识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的作用及意义能够清楚认识,可形成绿色化学观念,可正确判断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热点社会话题。科学精神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有着非常实质性的可实践的内涵要素。众所周知,学习科学本身就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和认知过程。以现有教材中涉及的化学现象和本质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具有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的科学精神。而社会责仟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化学史的介绍、化学事故的解析、环境恶化原因的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仟感。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有效策略

(一)加强化学探究实验教学

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其实质为以实验探索及分析推理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探究属于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应当以化学实验探究为依据,在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化学教学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然而,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而言,大多数并非为获得新发现而进行设计,基本上都是对前人实验进行重复,通常情况下,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探究的完成都是以教师知道实验结果而学生不知道实验结果为基础的,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探究意识以及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各种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选择可行有效的探究主题,教师及学生共同对探究过程中进行规划以及实施,从而使学生探究意识能够得以形成,并且也能够对学生证据推理及模型认知进行培养,最终可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得以形成。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思维严密性、敏捷性以及创造性与整体性进行培养,从而可使学生科学思维品质得以形成。例如,在对“氯气的性质”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依据自身理解及相关实验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可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氯气性质的相关实验,由于该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教师应注意对其进行严格指导,避免危害学生健康。通过自主探究,学生逐渐形成探究意识,具备一定探究能力,最终具备科学思维品质。

(二)进一步强化概念及原理教学

在化学学科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化学概念及原理属于最本质内容,在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可起到基础作用,并且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可起到工具性作用。在高中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化学教师在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也应当对基础知识教学加强重视,若米能够对学生在基础概念及原理方面较好教学,则必然会导致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缺乏根本。在当前高中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保证所选择教学内容能够对化学基础知识逐渐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比较有利。例如,在对化学物质分类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将物质分类基本方法掌握,使正确物质分类观念能够得以形成,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分类思想进行应用,从而对元素、分散系以及化学反应类型等相关概念更加深入地理解。在对典型元素及物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导,使学生掌握化学物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其能够逐渐形成元素观念及微粒观念,在此基础上对更多元素及物质加强认识,最终形成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素养。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类型不同的各种化学反应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对类型不同的各种化学反应本质特点进行准确把握,使学生变化观念及守恒观念能够得以建立,使学生能够对化学反应从多个角度进行动态分析,从而可使学生变化观念及平衡思想能够得以形成。

(三)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化学这门学科而言,其与人们生活及社会生产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化学专业的不断发展,使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生产方式均发生很大变化。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及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较好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能够养成科学精神,最终可对其社会责仟感进行培养。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保证所创设情境具有真实性、情感性及知识性特点,并且还应当具有较强针对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融入教学情境,更好体验情境,最终可使其正确价值观念及社会责仟感能够形成。化学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社会上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实际社会现象,并且能够更好地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使其树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决心,最终形成较强社会责仟感。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一、核心素养指引下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原则

化学的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几个方面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因此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还必须要遵循几个原则:

1.整体化原则

知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不可能单纯割裂某个知点或者某种学习方法而授课,而是要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层层推进来学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渗透给学生这种普遍联系的意识。

2.探究性原则

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品质为前提,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体现化学学习的探究性,让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会学习、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自主发展,并发掘自身潜力,确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化学探究可以从教材内容的探究入手:如探究各类元素和物质的性质,包括:外观形状、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氧化性、还原性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课本为基础,自主学习有效探究,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也可以从课外探究入手,如水垢的化学成分分析,让学生们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入手,学习和探究化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研究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3.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是核心素养发展的一条基础性原则,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创新都是以适应时展为原则,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迎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化学在不断向前发展,而推动化学继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掌握了化学的研究方法并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青少年,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具备推动化学继续向前发展的时代意识。不要让学生们满足于当下的学习,要从发展的角度,建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凸显化学教学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二、核心素养指引下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推进策略

1.情境化教学为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释放活力,体味学习的多重价值。现实生活是科学世界的根本,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学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有意识地融入化学与生产、社会、环境、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突出核心素养教育。以高中化学“油脂”这个章节为例,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们最熟悉的食用油入手,让学生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油脂都有哪几种:花生油、玉米油、调和油、大豆油、菜籽油、猪油等,接着让学生们试着说一下它们的状态都是什么样子,课堂上教师可以取少量花生油、猪油,让学生们亲自实验看看它们是否能与水互溶,密度比水大还是小,摸上去感觉怎么样。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生活中油着火能不能用水扑灭,为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扑灭燃烧的油。这样一步步引导,既能通过情境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实现了理论联系实践,凸显出探究乐趣,更实现了的宏观辨识、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的渗透。

2.活动化教学为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平台

活动化教学是与静态化学习相对而言的,要让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首先必须让学生行动起来。求知不是静坐、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在行动的过程中,让他们实践、碰壁、尝试、改进,这个过程更能凸显学习的主体性意义,而且学生的参与性也可以显著增强,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化学课本上有非常多的实验,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钠的性质”为例,课堂导入阶段我采用了一个小魔术———“滴水生火”。课前在酒精灯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时用胶头滴管在灯芯内滴一滴水,实现课堂开始的一幕。这样就可以教会学生不迷信,建立崇尚科学真理的态度,自然引出课堂主角“钠元素”。然后让学生们进一步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用镊子取出一块钠,观察颜色、质地等,用小刀切一块再认真观察下切面的颜色变化。从物质的宏观特征入手,对物质进行表征,了解掌握钠的物理性质;从金属钠的切面颜色变化引出钠的化学性质;观察钠的燃烧,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光。将钠放入水中,金属钠浮在水面上,融化成闪亮的银白色的小球,并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滴入酚酞的水溶液变红。根据观察和实验获得现象,概括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特征与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深化学生头脑中的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视频讲解钠的工业生成和保存、应用等知识。将化学贯穿于生产、社会、环境、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突出核心素养教育。此外,自主学习也是化学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学生们在课外阅读相关化学书籍、开展化学兴趣实验、组建化学学习小组、举办化学知识辩论赛、开展绿色化学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非常的自主学习方案。这些过程不仅有利于化学知识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们在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观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5篇

关键词:“金钥匙”科技竞赛;CESL活动;试题结构;化学学科素养;科学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6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27

一、试题概况

1.试题结构

2012年“金钥匙”科技竞赛(初三学生CESL活动)决赛试题,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全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共六大题,37小题,第一大题为20道客观选择题,40分,其答案可能是单项或双项选择;第二大题为判断题,10小题,10分;第三大题为综合应用题,4小题,25分;第四大题为发散思维题,5分;第五大题为研究性学习题,10分;第六大题的科技英语题,10分。

2.试题特点

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展示化学课程的生活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试题总体特征为“丰富充实、活而不难、梯度分明”,将知识和真实问题情景有机融合,体现了科技竞赛的主旨,科学合理地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化学基本素质、良好的情感素质、科学观察能力及应变能力,力求择优突出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创新实验题的设置,更加体现了知识的创新性和灵活运用要求,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学科综合素质,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充分发挥了试题的教育功能。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凸显STSE特色

时代是永恒的主题,试题关注当今时代出现的新化学热点和身边的化学问题,信息材料新颖,没有丝毫陈旧与庸废。有利于引导化学教学遵循认知规律,落实教学要求,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引导师生关注在应用中巩固和建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出命题者较高的学科素养和正确的教育观念。近年来高考、中考及各种化学考试无不突出STSE试题主要特色。

“注意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是化学启蒙教育的落脚点。试题综合考核考生紧密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宽阔的知识面,要求考生跳出死记硬背知识的误区,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有利于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同时加强对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识图等学习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化学教学将知识和技能目标落到实处。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来认识科技与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试题的时代性和教育性,使试卷考查内容生动活泼。如:第一大题第1小题考查了国际环境日标识;第2小题考查了发射“2号FT1”火箭中发生的变化,第7、9、11、12、16、18、19小题、研究性学习题、综合应用题,第4小题关注联合国气候谈判、食品安全、PM2.5、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酸雨与汽车尾气的关系、加酶洗衣粉的最佳洗涤温度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社会、生活。

(2)重视实验操作与实验设计,凸显科学探究和综合评价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必须关注的两个方面。掌握实验操作是前提,学习实验设计则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实验的本质和原理。

试题考查了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全面测试考生的实验能力,体现了三维课程目标的要求。对化学教学有很好的导向。如:综合应用题第3题探究南京珍珠泉产生气体的成分、研究性学习题探究加酶洗衣粉中酶催化作用的最佳温度,比较加酶洗衣粉和含磷洗衣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背景,有机地将基本概念的运用、实验设计及评价、实验反思等融合在一起,考查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对实验原理的深刻理解,实现了对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的综合评价。

(3)重视核心知识与化学学科素养,凸显学科认知和情感激励

新课程提出的“生活与化学紧密相连”、“科学推导与实验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理念在试题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应该在发展学科认知的过程中,接受困难的挑战,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突出科学探究思想、关注身边发生的科学、关注生活时事,体现课程价值。夯实初中化学核心知识,将知识进行迁移和整合,重建核心知识系统,整合时要注意内容的连续性、顺序性和合理性,能帮助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深化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科能力的发展水平是本次竞赛的重要测量内容。遵循了“点在课标,学在课堂,考在课外”的原则。

试题围绕化学核心知识与学科能力命题,在凸显学科认知和情感激励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和努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观、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行为、科学实践能力。如:综合应用题第2小题(2)比较等质量的氢气和碳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第4小题(4)计算1分子汽油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分子数,得出提高汽油燃烧效率的措施,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题考查学生应用核心知识的熟练程度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科技英语题的创设,使化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学生解出这类题后,肯定会有强烈的成功喜悦,这样的试题和训练会促进学生智慧的成长。

二、对中考化学复习教学的启示

1.夯实基础,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之一,也是中考命题比较关注的部分。复习是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的重要方式,要对所学知识分门别类,归纳梳理、熟练巩固,使学科知识系统化,是对已学习知识的再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将具有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统率全局的重要知识点、能力点、智力点、技能点,集中精力加以深化,通过抓规律、抓联系、抓典型、抓方法,把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并凸显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由难到易、由点到面的转化。

2.注重综合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化学实验已成为化学中考命题的重点题型。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增强了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尤其是科学探究题。实验教学要不忘追本,要针对教材上的每个实验做到融会贯通,并以此为载体,积极寻找发掘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自选课题、设计实验、创新实验,并通过合作探究,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探究的科学方法。

(1)训练和培养实验选择能力。实验方案的选择,要求学生根据要求选择最佳实验方案,包括操作步骤是否简单,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操作顺序是否正确等。实验用品的选择,主要考查能否正确选择使用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

(2)注重培养实验设计能力。首先要明确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①审清题意,明确实验要求;②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实验原理;③结合实验原理选择需要的仪器与药品;④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⑤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其次要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原理正确、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药品经济、安全可靠。

3.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学科联系

随着“双基”试题的逐年稳定和化学计算的逐步弱化,中考试题从学生身边的化学世界出发,将社会热点、地域文化、先进科技、生活实际及工农业生产与化学核心知识融为一体,设置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用化学的视角,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身边化学。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把握。试题通过对PM2.5、飞艇和热气球升空的原理和应用、酸雨与汽车尾气的关系、食品安全、加酶洗衣粉的酶催化适宜温度等知识的考查。引导教师在复习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等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明白人类社会在文明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仅靠某一学科是很难解决的,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树立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三、对中考化学的几点建议

1.建议中考化学试卷的满分值仍为100分。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科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无论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化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因此,作为一门中考学科,应该具有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若分值上低于其他学科,很有可能造成师生对其的重视程度降低,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对提高高中教学质量也是不利的。

2.希望继续坚持体现课改理念和要求的命题方向和思想,继续在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等方面(例如,除了继续进行纸笔测验外,如何将实验能力考查等也纳入中考成绩)继续进行研究、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争取更大进展。再进一步探索新题型,争取在试题的探究性上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地发挥对中考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辉祥,王中仁.第二十届天原杯复赛试题评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7):60-61

第6篇

教师的心灵有阳光,才能照亮学生精神的家园,让学生感受世界的温暖上教师的心灵有色彩,才能缤纷学生智慧的眼睛,让学生发现世界的美丽。

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之一便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必然反映到教育上,必然要求现代教育在内容、体系上体现这种综合化的特点,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经整合的综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的能力等基本素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课程改革中,“课程综合化”、“综合课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

1 化学课程综合化的含义

课程综合化译自英文“CurriculumIntegrauon”,又称课程整合、课程统整等。其中“integrauon”一词具有“成一体”、“使完整”、“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之意,因此,在这里“综合”有两层含义:

(1)把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整体性或统一性为目的。

(2)把事物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

课程综合化,就是强调不同学科领域、同一学科领域不同分支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的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和原则。即强调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避免各科之间重复脱节等配合不好的问题,从整体出发设计课程结构,这包括:

第一,概念结构上的统一,以自然界为一个整体,以跨越学科界限的科学主题或科学观点为核心统整不同学科。

第二,探索过程的统一,以各学科共同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测量等为组织核心。

第三,思考问题方式的统一,根据实验来提出问题,解释现象,提出假设,经过验证得到结论等。

近来,有人又指出,课程综合化除了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外,还要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学习之间的相互联系、渗透,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等,从而拓展了课程综合化的内涵。

按综合的范围,化学课程综合化分三个层次:

(1)化学学科自身范围内的调整与综合,如我国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就包涵了综合的思想,其内容包括无机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改变传统的化学教材体系,从日常生活、环境、能源、材料、生命等方面人手,以专题问题为组织核心。如美国化学学会编写的一套中学化学教材《社会中的化学》(Chemistryin C0mmunity),分为八个单元(水源、化学资源、石油、食物、核化学、空气、健康、化学工业),把传统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概念融入其中。

(3)将化学与其他一门或几门学科综合起来,不再将这些学科单独并行设置,如综合理科课程等。

其中,第一个层次属于分科式,第三个层次属于综合式,第二个层次介于两者之间,有分科的形式,也有综合的内容。

一般说来,分科的设计模式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学科所独有的那些概念和化学学科的独特性,保证学生所学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学生在化学知识掌握牢固程度方面比较好一些。而综合的设计模式强调知识的普遍联系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整体认识、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多角度看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影响化学课程综合化的因素

影响课程编制的因素较多,但从本质上来看,任何课程都是立足于一定社会背景、科学发展的状况和对学生学习的认识等因素的基础上设计的。

2.1 社会因素

课程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促进学生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既是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因此化学课程综合设计不只是考虑培养专门从事化学研究的人才,而是主要集中于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结合,为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的化学素养和生活质量而努力。

2.2 学科因素

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从化学学科的发展来看,化学作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相关学科如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化学及其产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化学课程综合化设计只有客观地反映化学学科发展的状况,才能使学生更易适应未来社会、为社会需求服务。

2.3 学生因素

课程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首先就要认识、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别差异。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学生的认知水平因年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存在个别差异,传统的在学科结构范围内强调化学课程的学术性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的高深化,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编制不同类型的化学课程。

上述三因素决定了化学教育的任务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或培养少数未来的化学家,而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因此,化学课程综合化的实质可表示为:在系统整体论哲学的指导下,以化学学科知识为基础,把化学学科体系、学生认知发展和社会需求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协调整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化学课程综合化设计的难点

课程综合化是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要研究课程综合化,就必须弄清楚课程综合化的特性、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等。

3.1 课程综合化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程综合化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认识和超越。传统中学化学课程基本上是一种学术性课程,课程内容的编排以化学理论和概念体系为框架,强调化学学科的知识结构,从化学专业化的角度去讨论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在化学知识的传授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既是它的长处,也是它的不足。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沟通学科与社会的联系,是克服学科中心课程弊端的合理思路,为此,化学课程综合化设计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3.1.1 强调科学知识的整体效应,加强学科间、学科内部知识的整合和统一,避免由于知识的狭隘产生片面的看法或偏激的态度和行为。

3.1.2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地学习,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3.1.3 强调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综合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健全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

3.2 化学课程综合化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综合化设计意味着要研究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这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它涉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材或课本的编制以及包于其中的知识、技能、事实、经验、理论的呈现方式等,其中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以及以什么依据统整有关的内容。这是当前化学课程综合化设计的一个关键点,也是一个难点。

3.2.1 综合的范围和程度

一般而言,综合的范围指课程内容所包含的学科领域的广度;综合的程度是指课程中知识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强弱程度。综合的范围和程度是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因此,合理地确定综合的范围和程度是十分必要的。化学课程综合的范围和程度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来决定。一般来说,初中阶段,课程的目标指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那么综合的范围可以大一些,综合的程度可以减弱,即课程内部知识间的联系和结构可以比较松散。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课程的目标指向统整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应是在分科基础上的改进和综合,因此其综合的程度较强,课程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比较严密。

3.2.2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以课程目标、综合的范围和程度为依据。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塔巴(Taba)提出了六项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这对选择化学课程内容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1)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2)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

(3)广度与深度的平衡。

(4)适用广泛的学习目标。

(5)考虑学习的可能性和适应性。

(6)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从本质上说,化学课程综合化设计的核心是要将化学学科知识要素联结成一个结构性知识体系,以实现化学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平衡。课程综合化强调知识的关联和整体性,按新思路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即通过“联系”,达到课程内容相互关系的结构化,这与传统分科课程主要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线索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里“联系”包括两层含义:

(1)知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的可能。

(2)对相互有联系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组织与设计,并使之结构化。

“联系”是课程综合化、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切入点。因此,必须要做较深入的研究,弄清楚知识间的联系,以构建结构层次和逻辑顺序较严谨的知识体系。

由于课程目标的不同,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较强的灵活性。选择和组织知识内容的线索或核心可以是:以问题为核心,以科学概念、科学观点或观念为核心,以科学的认识过程或研究方法(如观察、分类、测量、实验、假说)为组织核心等。课程体系建构的依据有着一定的复杂性。

第7篇

关键词: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核心概念;学科本质;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6-003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2012年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中,有“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这样一个“化学与社会发展”类课题,在这个课题中依次介绍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等四个方面的知识。课题中的文字内容比较多,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涉及到的教学素材也比较丰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很大,那么该如何讲好本课题呢?很多教师感觉到没有教学思路,或者讲不出“化学味”。究其原因,是没有搞清楚支撑“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学科本质是什么?

学科本质即学科独立存在的根本属性,比如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等等本质问题,它是一切教学法的根本,思考学科本质问题可以帮助教师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以不变应万变。教师可以通过提炼课题核心概念的方法来突破这类课题的教学,提炼核心概念是揭示学科本质的一个很好途径,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基于学科本质的化学教学。

1.课题中的核心概念分析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化学与社会发展”类知识的学习要求是:“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有的物质或某些化学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见,学生也需要辩证认识“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面对丰富的教学素材和零散的学习内容,如何帮助学生从学科本质的高度认识和理解有关燃料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化学视角中的“燃料”应该是怎样的?如何从化学视角认识燃料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利用化学的方式解决燃料燃烧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这些都是教师进行教学之前需要思考的本质问题。

在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中有关燃烧的知识,知道了燃烧的定义和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这为学生学习有关燃料的知识和解决有关燃料的问题打下了基础。在本课题中涉及到的物质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在不同的生产和生活用途中它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矿产资源、化工原料、战略物资等等,但是在本课题中它们的角色定位是“可以用来获取能量的燃料”。通过整体分析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深入研读本课题的知识内容,不难发现“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是理解与燃料相关诸多事实和问题的核心概念,最能体现本课题知识的学科本质。比如,燃料的燃烧是一种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燃料作为一种反应物会不断被消耗,在获取能量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物质,产生的某些有害物质会污染环境,等等,这些事实和现象看似杂乱无章,毫不相关,但是都可以通过这个核心概念将其学科本质揭示出来,建立起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2.利用核心概念揭示有关燃料问题的学科本质

为了更好地利用核心概念揭示有关燃料问题的化学学科本质,可以把核心概念的表述方式变式成化学反应的文字式来理解(见图1)。

当把“燃料”放置到化学反应的背景中来理解时,与燃料相关的问题都会在其中找到根源。比如,(1)燃料燃烧可以产生大量的能量,人们利用燃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能量。(2)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物质,产生的某些有害物质又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所以需要采取措施吸收有害物质或者开发新能源避免有害物质的产生。(3)每种化石燃料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并且资源有限,燃料资源的开发会破坏自然环境;作为一种反应物,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不断被消耗直至枯竭,所以需要合理开发化石燃料或者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4)燃料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燃烧不充分或者未燃烧都会浪费燃料甚至污染环境,所以为了提高燃料的利用率需要提供足够的空气或者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课题内容表面上看起来松散、开放,但实际上有关燃料的各种问题都可以通过核心概念将其化学学科的本质揭示出来,抓住了这些学科本质也就是会使得本课题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学科逻辑。

3.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思路

结合对有关燃料问题的学科本质分析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设计了教学思路(见图2)。

图2中“基本思路”体现了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的有机结合,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线索。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需要把“基本思路”细化成具有逻辑性的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明确指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化学学科本质的思考,同时也为教师整体把握教学思路提供了保证;针对每个“核心问题”选择素材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教学活动,把思维和行为统一起来,在情感得到激发的条件下,自主地思考事实背后的学科本质。

4.教学策略及建议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关注化学学科对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影响。诸如“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化学与社会发展类课题的教学,要求学生占有一定量的学科事实和现象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教学仅仅是堆积大量事实而不去关注背后的学科本质则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也无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所以,教师要进行超越事实的化学教学,深入挖掘事实和现象背后的学科本质,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迁移和应用能力。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做法:

4.1要善于借助课标和教科书思考学科本质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是唯一的标准。仔细研读课标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正确把握教学方向,快速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且还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教科书是基于课程标准编写而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虽然,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要灵活使用教科书,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教科书。一些高质量的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和结构编排上集中了很多专家的智慧,对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这都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科本质,对设计教学思路具有很好的启示。

当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教科书的良好习惯,通过阅读体味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熟悉化学学科的语言逻辑,要比多做几道练习题有价值得多。

4.2要善于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核心概念

教学内容分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必修课,但教学内容分析却不仅仅是要弄清楚要教哪些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怎么样教才有效?

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上,就是需要教师勤于思考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能够透过课题提供的事实和现象看到背后的学科本质,提炼出课题教学内容中的核心概念。提炼核心概念是进行基于学科本质教学的首要环节,提炼核心概念的过程也是教师揭示学科本质的过程,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教师提升自身学科素养的有效方式。核心概念不同于具体的知识,它是对事实和现象内在规律的抽象概括,也是学科本质的一种具体呈现形式,但是不拘泥于具体的表述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核心概念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迁移和应用能力,提高化学教学的品质。

4.3要利用核心概念构建揭示学科本质的思维路径

由于核心概念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与具体事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还无法直接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所以,教师还需要将核心概念进行逐级分解,或者从具体的事实和现象中进行概括总结,深度挖掘核心概念和课题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形成一条清晰的、能够揭示学科本质的思维路径(如图1)。

教师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核心概念与具体教学内容脱节,究其原因是教师自身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思维路径,因而也就无法利用核心概念指导教学,所以,这个环节是实现基于学科本质教学的关键环节。

4.4要把揭示学科本质的思路和方法传递给学生

教学设计即为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基本过程,结合上面的思维路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勾勒出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在此思路的基础上整体设计教学环节、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活动、思考教学问题感悟事实和现象背后的学科本质。

当教师对核心概念和思维路径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之后,活用教科书就有了基本的依据,教学素材的选取就不需要拘泥于教科书,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那些熟悉、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这些素材背后的化学学科本质,从而把化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初中化学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化学科学素养指的是通过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形成的科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1.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必须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而科学素养作为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中迎接挑战。

2.教育改革目的的要求

教育改革是迎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制定的更加有效的教育体制的调整,在新的教育改革中,相关部门明确的提出了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对教学改革的一种执行。

3.化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化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其本身的理论知识和试验操作都具有相当的科学性,是学生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最佳启蒙学科。

二、当前化学学科的教育形势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化学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并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改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把自然科学提升到了哲学层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积累、对科学实践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兴趣取向和价值观。

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的重视,这一点从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中便可以明显看出,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今化学教育的重点,广大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近些年来,在初中化学教学领域,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成为了热门话题,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化学教育模式而言,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升学生进行科学活动的能力

科学的能力应该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于从社会的进步来看,这样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科学能力应是获得知识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科学能力的养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具体的应该提高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1) 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科学探索和研究的第一步。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信息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刻意训练学生勤观察,细心观察,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2)实验能力。化学的重要特点就是理论知识"实验能力并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教育学生,化学的实验不但是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形象的诠释,是理解"巩固化学知识的主要手段,而且还是检验化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在平时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勤动手,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多做实验。除了在课堂中进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还应开展比如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化学魔术,化学实验比赛等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能力。

(3)思维能力。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是否能成功的关键。面对大量的感性材料,怎么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终转化为理性认识,必须要借助思维的能力。

(4)自学能力。当今的科技发展飞速,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学生有自学能力,能够独立地获取和探索新知,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5)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化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应注意:教学实践中,应有意识地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因而培养创新思维;注意创新思维的发散特征,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打破定势思维;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利用化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创造能力,比如开展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等活动。不仅给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所以,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①举办各种讲座。介绍科学家创造发明的经过,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介绍当代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从而深化对科学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激发科学兴趣。②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化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系的认识。③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自己设计,自找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如溶解时的热效应自制热盒,自制防毒面具,自制消毒装置等,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使他们真正认识并自觉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原则,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④举行科技作品展览和评选科技作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增加学生的科技竞争意识和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还可以组织写小论文,总结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3.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但是对于当下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要求来说,已经不能满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的要求了。所以,教师要首先改变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展开。

三、结束语

通过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高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明白了这一点,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的手段以及合理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化学的教学才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化学史故事;科学历程;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B-0039-03

学生爱听故事,是因为故事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究的欲望。著名作家王开岭先生曾提出,“故事是吸引大众、传递价值理念唯一有效方式”。千百年来,在这奇妙的世界酿出的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故事,真是浩如烟海。在课堂中利用化学史故事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一直关注的课题,听了杨宝权老师的《原子的构成》一课颇有感触。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规范与目标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探索利用化学史故事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个很有意义的主题。下面结合《原子的构成》这节课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利用化学史故事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这三点之间自成体系但又相互关联。例如,理性思维是批判质疑的前提,只有不随从于当下的思维才会有批判质疑的内容;勇于探究是批判质疑的基础,只有潜心探究才会有批判质疑的资格与勇气;当然批判质疑也是理性思维与勇于探究的积极动力。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亦即如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清晰地了解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的过程:客观事实――理论解释――修正完善――再修正。例如,道尔顿基于大量实验研究,结合化学中哲学论对物质的基元的思考,天才般、创造性地提出了猜想: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原子。虽然这一构想不能解释所有的实验现象,但瑕不掩玉,它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并将道尔顿的原子论作为圭臬,不可怀疑。这种非理性、随从式思维使科学的发展停滞,直至90年后,汤姆生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了电子,这一事实的发现不可辩驳地更正了人们对原子的认知,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西瓜”模型。汤姆生的实验发现不仅促使人们改变了对原子的认知,也促进了对原子结构探究实验的快速发展。十余年后紧接着卢瑟福、查德威克、波尔等科学家基于实验事实的进一步研究继续修正着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但科学理论的发展永远不是一帆风顺,人们非理性的、顽固的思维是阻止科学进步的最大障碍。且不说阿伏加德罗的分子论被原子论的光辉堙没了近四十年,事实上汤姆生、卢瑟福等也曾面对自己理论被修正都表现了一种顽固的反对,其中卢瑟福和波尔的争论相当激烈。本节课教学中杨老师也将卢瑟福面对实验事实的困惑与顾虑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探究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化学史故事的精心选择与组织,基本实现了培育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的目标。

二、利用化学史故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吴俊明教授认为:一般说来,人文学科核心素养大部分可以归属于人文素养,数理学科核心素养大部分可以归属于科学素养,那么如何在理科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江苏省特级教师李雪林论及物理学史教育时提出:让学生站在历史角度学习物理学家的思辨能力、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与此相承,笔者认为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故事就是让学生从中“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权衡利弊”,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波义耳发现众多的科W家(包括他自己)用舌头尝药品的酸碱性,以及众多的农民用舌头尝药品的酸碱性,他们因此患各种口腔疾病。有感于此,波义耳决心研究出判断溶液酸碱性的简易方法。学生从这则故事中体会到了化学的社会价值、体会科学家们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本节课杨老师在模块四“捕捉原子”教学中突出了我国科学家对原子的认识历程,学生也参与了其中,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时也是“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体现。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造福人类,涌现许多用科学技术服务民族、服务国家、服务人类的楷模的同时,也存在着应用欠当,甚至形成“害人科技”“犯罪科技”危害人类的负面现象。例如,新型合成日渐泛滥,臭名昭著、为数不少的瘦肉精、地沟油、三聚氰胺奶,以及化学试剂的污染等等。曾经引起风波的“我们恨化学”就是这种现象的一种主观、直接的表达。但俗话说,科学本身没有好坏,善恶之争关键在于它们掌握在什么人手里。因此,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应该渗透道德伦理和法纪的教育,筑好一道稳固的“防火墙”。一定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努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化学史故事让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其指出了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化学史故事展现的是过去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这些知识既是现在学习的内容,也是以后学习的基础。因此,利用化学史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发现、探求知识的形成,做到激发兴趣、信息搜集、分析推理、勤于反思,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例如,对“原子的构成”的内容,虽然学生在八年级物理(下)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进入九年级后对其掌握得还不甚清晰,有的学生甚至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原子内各种微粒(质量、位置、电量、电性等)的相互关系方面的知识还很散乱,而且质子、中子、电子及其内部关系非常地抽象,学生理解的难度相当大。然而,通过呈现原子构成的发现史故事,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微观的世界里尽情翱翔,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清晰感知电子、质子、中子的存在,能准确把握它们的特性和特征,能知晓电子的电性和质量,能推知原子核的电性、质量和体积,能推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从而能很好地内化原子构成的知识。

当然,化学史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智慧、科学思想和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领略科学家认知微观世界的实验、假说、模型等过程和方法,从而内化为自己认知微观世界的能力和方法。同时,课堂教学中展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具,应当说每一个对原子结构认识的节点都对应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著名实验,但是要在45分钟的课上全部讲到位显然是不可能的。杨老师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其中的典型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作细致阐述,不但向学生说明实验的背景、条件、手段、方法和过程,而且也阐明这个实验的研究处理问题的方法、阐明实验与理论的关系,更是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原子的微观轮廓。从中表明了实验对于化学学科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进一步培育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目标要求。

四、利用化学史故事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

西方心理学认为:健康人格的主要特点是能保持人格的完整、统一,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仅有高尚的理想和追求,而且认知、情感、价值、道德、美等要素整合良好。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珍爱生命),以及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相关目标要求。

在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科学家无不闪烁人性的光辉,成为青年一代追求的标杆。本节课中教师一方面利用化学史故事设计“大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每一段对话都聚焦于各历史阶段中的核心问题,这不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学生的反应与共鸣,而且拉近了伟大科学家与学生的情感距离,避免了“神坛式”的英雄主义观;另一方面,利用化学史故事为线索将学生的学习与故事的进程交织起来,学生的情感融入了事件发展的进程,学生跟随着事件的发展,体会着化学中的至真、至善、至美。这种浸润式的教育方式,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改变着学生的观念,从而落实了知识的教育价值,培育了学生的健康人格。

综上所述,利用化学史故事,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选择化学史故事并以之为线索,创设与整节课的知识内容相结合的背景(或场景),将知识内容镶嵌于背景中,通过创设真实的历史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通过与前辈科学家的共同探究,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本质和丰富的内涵,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经历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Story on Chemistry History and Students’ Core Accomplishment Cultivation

YAN Si-qing

(Hanjiang District Bureau of Education, Yangzhou 225009, China)

第10篇

[关键词]二轮复习;核心素养;高三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0007403

高三一轮复习时间长、覆盖面广,且一轮复习意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所以学生能力并没有在一轮复习中得到显著提高。面对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江苏高考,

如何

在二轮复习中提高学生能力是教师应重点研究的课题。

根据对学生高三下学期化学期初考的分析和反思,现将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后在化学学习上依然存在的问题罗列在表1中。由表可见,学生遇到有机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辨别、无机化工流程分析这类高层次题目时,往往会“溃不成军”。因此,二轮复了要查漏补缺,更要提高学生的能力。

吴星教授在《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构建视角》一文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文化学习领域、个体自我发展领域和社会参与互动领域,反映了个体与自我、社会和文化的关系。[1]化学学科以其特有的学科特色,如宏微结合、平衡思想、实验探究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为了在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中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追求方向

化学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然而,化学知识和技术如果掌握在别有用心的人的手里,带给人类的将是各种灾难。引导学生把自己掌握的化学技术和原理用于提高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质量,这是一种心怀大善的人文情怀,也是文化价值追求的方向。

“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是高考化学必考的知识点,这类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学真实的、有用的化学,指引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简单化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的价值。

【例1】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gO的熔点很高,可制作耐高温材料

B.二氧化硫具有杀菌作用,故红酒中含有极微量的二氧化硫,也可用二氧化硫漂白银耳

C.氢氧化铝具有弱A性,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石英砂可生产硅,可用于计算机芯片

解析:MgO熔点很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和阻燃材料,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A选项正确。红葡萄酒中加入二氧化硫,主要起杀菌和防氧化的作用。喝红酒时人们习惯摇晃酒杯,除了让红酒的香气挥发出来之外,也能让二氧化硫挥发出来,这是一个“排毒”过程。但二氧化硫有毒,不可以用来漂白银耳、蘑菇等食品,

B选项错误。

像氢氧化铝这样的弱碱性物质,可以中和盐酸,同时不会灼伤胃黏膜,

C选项正确。

通常有“从沙滩(二氧化硅)到用户(半导体芯片硅)”的说法,故D选项正确。

该题虽然简单,题目携带的信息却非常丰富,从化工生产到品质生活,从医疗卫生到信息传递。教师讲题时不要拘泥于化学客观事实,而应从化学知识出发,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服务于人类的功能,领会到这种服务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还要兼顾可持续性。以这种带有温度和情感的方式讲评,可引导学生

追求

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

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方式的覆盖,地铁、充电桩在中小城市的普及,电子导航、探头摄像的星罗棋布,提示人们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已经来临。面对雨后春笋般的新生事物,人们需要接受新事物的意愿和能力。在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爱上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可使学生一生受用。

有机合成和流程综合题一直是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目。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有机化学部分学得不够好,而是有机物种类繁多,有机反应繁杂,实际工业生产中的有机合成无论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结构式,还是反应所需要的催化剂和条件,都比书本上介绍的最基本的有机反应要复杂。更关键的是,题目中的有机合成流程从头至尾都以化学式呈现,几乎没有中文解释,这对于习惯用母语思考的高中生来说,几近于失去了思考的载体。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给每一个步骤配以简洁明了的“中文说明书”,学生就有了思考的载体,并以此建构连贯的思维流程。“中文说明书”的信息主要包括断键、成键的位置,基团或官能团的转变,反应的类型或反应的目的。

【例2】有机物H是合成抗心律失常药物“决奈达隆”的一种中间体,可通过以下方法合成:

【题目要求】请以甲苯和(CH3CO)2O为原料制备,写出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

已知:

1.苯胺()易被氧化。

解析:从甲苯到目标产物,需要将甲基氧化为羧基(利用题给信息就可以实现),还需要在邻位引入氨基(由引入的硝基还原而来),再将氨基酰化。为了确保在邻位引入基团,就要考虑先氧化甲基,还是先引入硝基。

有机题经过这样分析之后,每一步反应的目的一清二楚。无是学生在试卷上遇到有机合成题,还是在以后的生产或研究过程中查阅文献资料,都可以用这种“中文说明书”(表2)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创造性的解释,把外界的信息转变成自己的知识,然后对这些知识进行

再加工

和自我消化,这是构建式的学习,可有效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和“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这两类题型,是高中化学的难点,也是区分度很大的题型。学生审题之后,往往会因为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式,或缺乏分析能力,或条理性不强,导致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即使尝试着用掌握的化学原理去分析,但缺少理性分析,导致花了时间,却没能正确解题,进而渐渐对这类题型敬而远之。

学生的这种状态是值得研究和亟待改变的。教师应加强解题训练,帮助学生厘清解题思路,建立思维模型,提高学生成功解题的成就感,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例3】25℃时,用0.0500mol・L-1H2C2O4(二元弱酸)溶液滴定25.00mL0.1000mol・L-1Na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下图。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点①所示溶液中:c(H+)+c(H2C2O4)+c(HC2O-4)=c(OH-)。

2.点③所示溶液中:c(Na+)>c(HC2O-4)>c(H2C2O4)>c(C2O2-4)。

解析:1.错误。在点①状态下,H2C2O4和Na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Na2C2O4,Na2C2O4完全电离成Na+和C2O2-4,C2O2-4经两步水解生成H2C2O4和HC2O-4,H2O电离生成H+和OH-。溶液中的质子守恒,应为c(H+)+2c(H2C2O4)+c(HC2O-4)=c(OH-)。

2.错误。在点③状态下,H2C2O4过量,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H2C2O4和Na2C2O4两种溶质且物质的量相等。Na2C2O4完全电离成Na+和C2O2-4,C2O2-4经两步水解生成H2C2O4和HC2O-4,H2O电离生成H+和OH-,溶液中微粒种类和点①状态相同。由图中pH小于7可知,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故c(C2O2-4)>c(H2C2O4)。

在复习中,我与学生通过多次练习与分析,为这类题建立了如下思维模型:

1.根据溶液混合之后发生的反应,分析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2.根据电离、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正确分析溶液中微粒的组成。

3.根据三个守恒式进行等量变化。

4.根据电离和水解的竞争反应结果综合考虑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又如,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如果没有清晰的思路和思维模型,会导致很多错误的发生,可能是写少或者写多碳原子,也可能是不饱和度不一致(氢原子数偏多或偏少),或者官能团不符合题意,还可能是基团位置不正确。为了降低错误率,师生共同总结思维模型并加以试验,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领悟到“有条理的思维可以使思路清晰”,体会到“抓住关键点可以简化题目”。当学生成功写出同分异构体时会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书写的思维模型:

1.分析有机物分子式中C、N、O等关键原子的个数和不饱和度。(不必花时间去数有机物的H原子数,体现了思维的简洁性)

2.根据题给信息确定有机物中必须存在的官能团。(思维的再现性)

3.分析剩余原子组成的基团的可能性。(思维的发散性)

4.试着按不同的位置、顺序组合基团。(思维的条理性)

5.根据题给信息(比如核磁共振氢谱中峰的个数)验证结构是否正确。(思维的严密性)

在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中,我和学生的沟通内容不再局限于化学知识本身,而是延伸到审美、思维、批判、价值取向、创新等多个领域。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设计二轮复习,不H可以提升学生复习的兴趣与热情,而且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发展对其终身有用的核心素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关键问题;认识发展;驱动性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3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10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获取化学知识的同时,发挥、落实知识的认识发展功能;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概念,如何发展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是化学教师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而“教学关键问题”指向的是: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影响的教学问题,它包括四个方面:如何选取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核心学习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学科核心思想方法、核心能力及重要价值观;如何进行有效的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有力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对教学进行全过程、持续性的发展性评价。

一、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视角反思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现象比较普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如何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认识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是目前化学教学中比较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化学实验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达到什么目的?是浅层表现:验证、描述、体验、质疑,还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层表现:思维;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看,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思维,那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要求呢?又怎么才能达到呢?怎么促进思维教学、怎么引发学生思维、怎么提高学生思维?我认为教师的作用是辅助引导,让学生学,学化学思维方法、分析方法,而不是到了关键时刻就滑过去,而应该是要喷出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上台不怯场敢说而且言之有理、侃侃而谈。

二、以设置有效的驱动性问题为途径,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理论观点

胡久华提出的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理论认为,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认识发展本质是化学认识方式的转变。化学认识方式是学生从化学视角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方式,是学生在思考和处理化学问题的信息处理对策或模式。化学认识方式包含认识角度和认识方式类别两个基本构成要素,认识角度和认识方式类别有机融合、共同作用形成对某一认识域的认识方式。以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本的教学对于发展W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知识解析性的教学不同,它聚焦本源性认识问题,关注学生对于本源性认识问题的起点认识;关注科学知识背后所代表的针对本源性认识问题的科学认识逻辑(即科学认识角度和认识路径);关注学生对本源性问题的起点认识与科学认识之间,在认识方式构成上(也就是认识角度、认识路径及认识方式类型)的区别与差异。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的驱动性问题,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途径。好的驱动性问题的特征应该是:能够探查学生已有的认识角度,彰显新知识和认识角度的需求;能激发学生自主地提出新认识角度,构建新的推理认识思路;能凸显核心知识或概念的功能和价值。

三、设置驱动性问题具体途径与办法

提出有效的驱动性问题:首先要创设情境,比如运用化学史、化学实验、生活现象、热点问题、小故事等,激发学生面对一个真实的情境和事实,调用已有的知识或自选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避免提出限定性问题,要让学生从头想,教师不能直奔着知识点去,而是要奔着那个事实去问问题。

其次,情境摆出来后,针对“教学关键问题”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分析推理路径,要设计出有递进式的认识发展性的设问,知识解析性的设问很容易让学生套进循环的解释中,要把学生逼到认识的问题、认识的冲突或困境中去,当学生出现认识的困境时,给他一套认识角度或者话语体系或概念,多一套解释框架。

四、例析:遵循上述思路的课堂实践――以人教版“水的组成”为例

水作为生活中常见物质,学生对水的认识已有生活经验,而且其他学科也学过水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对水的物理性质比较熟悉。但对于水的组成,学生并不是完全了解。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可以了解到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来源于水,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学生在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中所学习的氧气检验方法是本课题学习的基础之一。

本节教学重点: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实验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理解水的组成、结构; 会判断常见的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学生已有的认知有: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已经初步具有元素观、微粒观,但是“分子、原子、元素”是本节课的认识障碍点,上课前要通过复习强化,为后面学习铺平道路。

教学过程:

运用实物展示,创设情境,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展示一杯水,设问:看到水你能想到什么?性质、用途,那么水的组成如何呢?

本节内容的教学关键问题包括:水的元素组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针对“教学关键问题”的分析推理路径:

1. 从宏观层面追问

递进式的提问1: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水也是由元素组成的,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具体名称是什么?怎么验证?水由几种元素组成?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

递进式的提问2:在演示水的电解实验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看到什么现象?两支试管都有新物质即无色的气体生成,是什么物质?怎么验证? 分析与解释:

与电源负极连接的试管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与电源正极连接的试管产生的气体能够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这是一个什么反应类型?(分解反应),根据元素守恒,可判断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不是一种元素。

2. 从微观层面追问

递进式的提问3:物质由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那么水分子是怎么样的?它由什么原子构成?怎么构成?一个水分子中有几个原子?氢元素的原子是氢原子,氧元素的原子是氧原子,根据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以推出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提供资料:相同条件下(常温常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比。

递进式的提问4:如何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电解的化学过程呢?能否从定量的角度去分析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这个体积比能否推理出水分子的构成呢?让学生在白板上用小磁铁推理产生了认识冲突。学生认识的障碍点是,怎么根据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推理出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是2∶1?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出发,具体解决措施是:可以利用小球模型、在白板上用小磁铁推理、微观动画等教学措施让学生感性认知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从定量的角度设计学生活动:由水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氢气与氧气的密度计算出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再由两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根据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水的化学符号为H2O。

3. 物质的分类教学从复习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和区分标准入手,借助上面的“水、氢气、氧气”元素组成,引导学生从元素的种类是否相同的角度对三者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氧化物的概念,即氧化物必须含有两种元素,且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最后课堂小结,帮助学生自己归纳出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实验――现象――分析、推理――结论。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针对“水的元素组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这些“教学关键问题”,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递进式追问,设置有效的驱动性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科学认识方式和认识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在化学知识结构化的自主建构中理解化学学科核心观念,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通过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任务,学生得到了多维度的思维训练,促进了学生的认识发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五、上述践的反思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教学实践中会发现,不同班级的学生,生活经验不同、已有的认知水平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追问的发散程度可能不同,班级学生活跃的,发散程度可能大些,班级学生沉闷的,发散程度可能小些,这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学情分析,要有多套教学追问设计方案,还要求教师有比较好的临场发挥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今后我会进一步从分析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提炼教学关键问题,从化学学科教学的价值观研究如何养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罗滨,王磊.初中化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13-14

第12篇

一、核心素养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同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归根结底,核心素养是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在内的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培?B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技巧进行引导和训练,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来说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逻辑性,存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议等多向思维。因此说,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与培养学生在数学领域创新思维的过程是殊途同归的,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小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优化。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更富有针对性,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小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提升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这也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第一,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培养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从优化课程设计入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提升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通过有效的课程引导与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开展数学学习与应用。

第二,通过发挥学科优势培养核心素养,打造现代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而是一个立体式的工程,要依托数学教学文本,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优势。从学科本身来看,小学数学与语文一样,也具有一定的人文属性,同时具有时代性、发展性与实效性,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文本,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在具体实践中,要从情感角度充分挖掘教材,打造现代高效课堂,提升课堂交流程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开放式课堂。

第三,通过加强人文体验提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领会数学之美。在小学教学阶段,一个教学重点就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要在核心要素培养理念指引下,重点强化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生活实践,认识数学中蕴含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字意识,优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四,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培养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拆解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空间形象,并在循序渐进的锻炼中,逐渐摆脱辅助道具,实现学生想象力的大幅提升。另外,数学中存在大量的相似原理和数学关系,能够启发学生类推出更多思考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高度重视类比思维的培养和应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