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2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市场动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总监(CMO)
直接上司:总经理
主要工作: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为公司制定长远营销战略规划以及月度市场推广计划(促销等手段)并负责配合销售总监推广实施。
岗位职责:
(1)协助总经理制定公司总体发展计划以及战略目标(销售目标 财务目标);
(2)为公司提供准确的行业定位,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反馈;
(3)制定和实施年度市场推广计划和新产品开发计划(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提出合理化建议);
(4)依据市场变化要随时调整营销战略与营销战术(包括产品价格的调整等),并组织相关人员接受最新产品知识与市场知识的培训;
(5)制定公司品牌管理与发展策略,维护公司品牌;
(6)管理、监督和控制公司市场经费用使用情况。
职位要求:
(市场总监不仅策划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强还要具有项目组织实施的团队指挥能力)
对市场营销工作有深刻认知,有较强的市场感知能力、敏锐地把握市场动态、市场方向的能力;
密切的媒体合作关系,具备大型活动的现场管理能力;
工作努力,积极进取,责任心强;
高度的工作热情,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建设能力、组织开拓能力;
较强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
促销主管
直接上司:市场部经理
主要工作:书写促销计划,并监督实施促销计划(以节日促销,现场终端促销为主)
岗位职责:
(1)根据公司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年度、季度、月度以及节假日的各种促销活动;
(2)拟订各种促销方案,并监督各种促销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3)指导监督各区域市场促销活动计划的拟订和实施,制定各市场促销活动经费的申报细则以及审批程序,并对该项程序予以监督;
(4)设计、发放、管理促销用品;
(5)协调各区域进行销量的分析并提出推进计划;
(6)制定不同时期,不同促销活动的各项预算,并依据预算控制促销经费的使用。
职位要求:
具备良好的客户意识以及业务拓展能力;
熟悉公司产品及相关产品的市场行情;
熟练操作办公软件;
独立工作能力强,有一定领导能力;
出色的表达能力和说服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能力强,有责任心。
公关主管
直接上司:市场部经理
主要工作:主持制定与执行市场公关计划,监督实施公关活动
岗位职责:
(1)主持制定和执行市场公关计划,配合公司项目策划公司对外的各项公关活动;
(2)监督实施市场公关活动,与有关部门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
(3)定期提交公关活动报告并对市场整体策略提供建议;
(4)开展公众关系调查,并及时调整公关宣传政策;
(5)向外部公众宣传解释公司有关情况,策划主持重要的公关专题活动,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6)建立和维护公共关系数据库、公关文档;
(7)参与制定及实施公司新闻传播计划,实施新闻宣传的监督和效果评估;
(8)提供市场开拓及促销、联盟、展会、现场会等方面的公关支持,协助接待公司来宾。
职位要求:
对市场营销工作有较深刻认知;
有较强的市场感知能力,有敏锐地把握市场动态、市场方向的能力;
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熟练操作办公软件;
Fleming等(1998)利用1983年1月3日到1995年8月31日的数据,对美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之间的信息和波动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三个市场之间具有强的相关性,且1987年股市崩溃之后,三个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更强。Ilmanen(2003)通过研究美国股票和债券的相关关系,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在不同时期内呈现不同特征: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为正,但在30年代早期和50年代晚期以及进入21世纪以后为负。Kim等(2006)收集了欧洲、日本及美国1996-2006年间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的日收益率数据来检验国际金融市场在不同时期相关系数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汇率风险的降低增加了市场之间的关联性。Cappiello等(2006)使用非对称动态条件相关系数(ADCC)模型对欧盟成立前后欧洲几个国家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欧盟成立以后,欧盟内部的欧洲国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要显著大于欧盟外部的欧洲国家。郑振龙,陈志英(2011)基于A股综合市场收益率和中信标普全债指数收益率数据来研究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动态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相关性是时变的,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预期通货膨胀率是影响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相关性的主要因素。胡秋灵,马丽(2011)采用2006年11月至2011年2月沪深300指数与我国债券总指数日对数收益率数据,基于股票市场牛市、熊市、反弹、震荡等行情,分别运用BEKK-MGARCH模型分析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波动均具有显著的ARCH效应,不同行情下,两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当股票市场处于牛市或熊市行情时,只存在股票市场向债券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当股票市场处于反弹行情时,两市场之间不存在波动溢出效应;当股票市场处于震荡行情时,两市场之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的影响因素。
Harvey(1989)认为经济增长率与市场风险通过影响实际利率与公司利润对股票价格与债券价格产生影响,从而使股票收益率与债券收益率之间相关。Campbell和Ammer(1993)使用对数线性定价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基于美国战后的月数据,研究得出:股票的超额收益主要受有关未来股票超额收益的信息的影响,10年期债券的超额收益主要受有关未来通货膨胀的消息的影响,解释了美国战后股票和债券的超额收益几乎不相关的原因。Fleming,Kirby和Ostdiek(1998)认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波动关系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影响两市场交易主体预期的共同信息;二是跨市场的套期保值行为。Stivers和Sun(2002)研究了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对股票和债券市场联动性的影响。由于跨市场的套期保值行为,债券收益率受股票收益率变动的影响,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随着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变化。Forbes与Chinn(2003)将一个国家市场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分为国际因素、区域因素与国家自身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国际因素与区域因素是股票与债券收益率联动的重要决定因素。Connolly等(2005)发现,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相关性与股票市场波动率和换手率负相关。在低(高)隐含波动率时期和未预期的低(高)换手率时期,股票和债券的相关性是正(负)的。Baur(2009)的实证研究表明:一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相关程度更多地受到国际因素,特别是美国证券市场的的影响,而不是这两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国家间金融市场依赖程度的增强使得投资者更加频繁地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重新配置资产,进而使得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相关系数较低。Andersson等(2008)研究了通货膨胀、股票市场波动率以及预期的经济增长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通货膨胀预期时期,股票与债券价格同向运动;在低通货膨胀预期时期,股票与债券收益负相关;股票市场的高波动率会导致股票与债券价格的解耦;预期经济增长率基本不会影响股票与债券的相关性。Yang等(2009)选取美国和英国1855年至2001年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月收益数据,研究了不同宏观经济背景之下(经济周期,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美国和英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相关系数的变化规律不同,美国债券市场在转移股票市场风险和提供多样化收益上起到的作用大于英国;短期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升高会同时增大美国与英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系数。Baur和Brian(2009)选取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8个国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数据,分析了flight-to-quality以及flight-from-quality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相关性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在市场之间转移提高了金融市场动荡时期不同市场之间的关联程度。Baele等(2010)以利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和现金流增长率作为状态变量,以风险厌恶、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因子作为潜在变量,利用半结构机制转换模型研究美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在解释股债相关性时,流动性因子起着重要作用,宏观因子的贡献并不大。王茵田,文志瑛(2010)实证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流动性之间的波动相关性,研究发现宏观环境变化对两个市场的波动相关性会产生显著影响,且宏观环境对市场波动相关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另一市场的传导而间接发生作用。
国内外相关文献评价
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联动性,以及影响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联动的因素都作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研究,不过,也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缺少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加和背景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性的研究。已有文献多研究某一段历史时期内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或某一危机时期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性与平常时期相比的不同表现,几乎没有研究针对“双危机”加和背景。
2、缺少分析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的主要影响是国际因素还是国内因素的研究。已有的关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没有区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国内因素还是国际因素,导致已有研究无法把握不同时期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的真实原因,容易导致政策制定者应对措施的不适当。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平常时期、美国金融危机时期和“双危机”加和时期为背景,分析不同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国际因素还是国内因素,以及影响程度的强弱,以使反危机政策更具针对性。
模型的构建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影响金融市场之间联动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外部因素对不同金融市场的共同冲击使其具有相关性,例如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由于受美国金融市场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共同冲击而联动;一种是内部因素的影响,使不同金融市场相互关联,例如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行情的变化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产生影响,国际上习惯上将后者称之为纯相关性(pureco-movement)。本文将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性的外部共同因素与纯相关性因素分解,前者称之为国际因素,后者称之为国内因素。设定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学总体回归模型分别为(1)、(2)。其中,Rs和Rb分别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f为影响市场收益率的因素,βs、βb为回归系数,εs、εb为随机动项。
若样本容量为n,则两个市场收益率的样本相关系数及残差相关系数见(3)和(4)。设模型(1)和模型(2)中f表示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国际因素,ρ为这两个市场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则ρ''''表示在给定f的情况下,Rs和Rb的偏相关系数(partialcorrelationcoefficient),可以用来近似测量排除了国际共同因素的冲击后,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纯相关性。我们可以通过ρ和ρ''''的联合特征衡量不同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联动的原因主要是国际因素还是国内因素。例如,如果一个时期的ρ和ρ''''都是正的,且ρ''''低ρ高,就可以推测两个市场之间的联动主要受国际因素影响;若ρ低ρ''''高,就可以推断这两个市场之间联动主要受国内因素影响;如果国际因素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是负的,则剔除国际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增强了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收益率之间的联动性;如果ρ和ρ''''相等,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之间的联动性完全由国内因素解释,这时βs=0,βb=0。在危机事件冲击下,从ρ和ρ''''变化的联合特征同样可以推断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联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当ρ增加,而ρ''''减少或不变时,表示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联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国际因素;相反,当ρ减少或不变,而ρ''''增加时,表示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联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国内因素;若ρ和ρ''''同时增加,表示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联动的同时受国际和国内因素影响;若ρ和ρ''''同时降低,表示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联动主要受其他区域因素等1的影响。具体见表1。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本文使用中信公司和美国标普公司合作推出的中信标普300股票指数和中信全债指数作为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指数数据;选取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和巴特来债券综合指数(前身是雷曼美国全债指数)作为美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指数数据,进而衡量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之所以选择美国金融市场来代表国际金融市场,是因为,第一,美国是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市场的变化会通过传染效应对他国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即使在欧债危机背景下;第二,美国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因此美国金融市场的变动会通过实体经济渠道传染至我国;第三,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因此美国金融市场的变化会通过金融渠道影响我国金融市场。本文所有的原始数据均为日数据,并使用(5)式将各市场指数数据转化为对数收益率(以下简称收益率)。其中,It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在t日的收盘指数,It-1为t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指数,如果遇到休市或者节假日,本文默认节假日或者休市期间的指数等于休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指数。这样我们共收集从2007年1月4日至2012年2月24日期间的1342组交易日指数数据,换算成收益率之后共得到1341组日对数收益率数据。本文中模型(1)和模型(2)的具体形式见模型(6)和模型(7)。其中,RST和RBT分别为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日收益率,RUST和RUBT分别为美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日收益率。
实证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一)全样本期
1、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对样本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我国债券市场收益率、股票市场收益率、美国债券市场收益率、股票市场收益率序列均为平稳序列。从表3及图1和图2可以看出:(1)RBT和RST均围绕“0”值频繁上下波动,再次证明了RBT和RST是平稳的。(2)股票市场的收益率比债券市场高,波动幅度也较大。(3)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最大值及最小和次小值分别出现在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这三个时间段内。其原因是:受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股票市场受到较大冲击,投资者转向投资于相对较安全的债券市场,flight-to-quality效应使我国债券市场受到积极的影响;而在2009年开始的债务危机中,纯传染效应的存在使我国债券市场受到波及。对比来看,股票市场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波动明显,跌幅较大,在2010年和2011年债券市场波动较大的时期内,股票市场也有所波动,与债券市场明显不同的是,股票市场在2009年7月到9月也有较大的波动,原因是我国股票市场比债券市场的开放度高,对于国际金融市场危机比较敏感,因此比债券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危机的冲击反应更迅速。表4是滞后两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由表4可知,我国股票市场是债券市场的格兰杰原因,但债券市场不是股票市场的格兰杰原因,这可能是因为,当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均处于上升趋势时,投资者偏爱具有高收益的股票市场,但当股票市场低迷时,一部分投资者会将资金从股票市场转移到债券市场。在全样本期内采用60个工作日的滚动窗口,求得两市收益率的样本相关系数和残差相关系数共1282组,绘制成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动态样本相关系数和动态残差相关系数图。由图3可知,第一,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动态样本相关系数和动态残差相关系数在国际金融市场危机时期波动幅度比较大,两市场收益率的动态样本相关系数和动态残差相关系数的最高值分别为0.489418、0.492184,最低值分别为-0.304722、-0.308311,这说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会增加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联动性,降低两市场的分割程度;第二,除个别时段,动态样本相关系数和动态残差相关系数曲线的走势相似,距离较小,说明从整个样本期上看,国内因素对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不同时期和事件窗口下,国际因素影响程度的变化将在接下来的部分具体阐述。
2、不同样本期的比较。
以2007年8月3日欧美股市全线暴跌和2009年12月8日惠普下调希腊信贷评级为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点,将整个样本期分为美国金融危机前期(2007年1月5日至2007年8月2日,简称平常时期)、美国金融危机时期(2007年8月3日至2009年12月7日)和欧洲危机发生后的“双危机”2叠加时期(2009年12月8日至2012年1月24日,简称“双危机”时期)三个阶段。从表5可以看出:(1)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均值在平常时期为正,在美国金融危机时期和“双危机”时期均为负,说明国际金融市场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我国股票市场在“双危机”时期的收益率比美国金融危机时期的收益率更低,说明“双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冲击更大。(2)我国股票市场的标准差在平常时期、美国金融危机时期、“双危机”时期分别为2.486646、2.442186、1.416363,合高风险高收益特征。(3)我国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均值在平常时期为负,在美国金融危机时期和“双危机”时期均为正,说明在平常时期,我国投资者偏爱股票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从而使一部分资金流向了债券市场。另外,我国债券市场在美国金融危机时期的收益率的均值大于“双危机”时期,表明欧债危机对我国债券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4)我国债券市场的标准差在平常时期、美国金融危机时期、“双危机”时期分别为0.049229、0.081754、0.059202,依然符合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如表6所示,滞后阶数为2时,由三个时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得出结论:(1)在平常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之间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具有一定的分割性,一部分风险规避者坚持投资债券市场,以获得稳定收益。(2)在美国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之间也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可能的原因是这一时期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因素主要是国际因素,且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立即(同期)传导到债券市场而没有延迟。(3)在“双危机”时期,股票市场是债券市场收益的格兰杰原因,但债券市场不是股票市场收益的格兰杰原因,原因是在“双危机”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且我国股票市场的开放度高于债券市场,因而对负面消息更为敏感。图4-图6分别为三个时期收益率的动态样本相关系数和动态残差相关系数。由图4-图6可以看出:(1)平常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动态样本相关系数和动态残差相关系数基本上大于0但绝对值较小,说明在平常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总体上正相关,但分割现象依然存在;动态样本相关系数基本小于动态残差相关系数,说明国内因素对二者联动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原因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不高,在平常时期,国际因素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有限。这一时期内国际因素对两市场联动性影响比较大的是2007年3月至4月上旬,动态样本相关系数和动态残差相关系数相差最高达到0.06332。(2)在美国金融危机时期,动态样本相关系数和动态残差相关系数的波动幅度较大,2007年8月美国金融危机来势迅猛,国际股市崩盘的传染效应引发国内股指大跌,投资股票市场的风险大增收益大降。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产,致使大规模资金从股票市场流向收益较有保障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相关系数由正转负。这一时期动态样本相关系数也基本小于动态残差相关系数,说明国内因素对二者联动性的影响仍占主导地位,不同的是国际因素对两市场联动性的影响比平常时期明显增大,特别是2008年6月至7月,2009年6月至9月,动态残差相关系数和动态样本相关系数相差最高达到0.16772。(3)在“双危机”时期,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动态样本相关系数和动态残差相关系数由负转正,二者绝对值平均值为三个时期中最高(如表7),说明“双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产生了更大的冲击,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联动性在这一时期最强,这是因为一方面,从紧的货币政策、房地产调控等的共同作用使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投资者根据股票市场的变化决定资金是否流向债券市场;另一方面经过美国金融危机的洗礼,我国证券市场的分割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这一时期,其中2010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3月至4月、12月至2011年1月以及2011年8月至11月等多个时间段动态样本相关系数大于动态残差相关系数,说明在这些时段国际因素对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另外,动态样本相关系数曲线和动态残差相关系数曲线的距离在三个时期中最大,也说明了“双危机”时期国际因素对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联动性的影响最强3、事件冲击。
本部分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危机时期国际金融市场的典型事件对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性的影响。采用30个工作日的窗口期([T-30,T+30])考察ρ和ρ''''的大小及其变化,分析不同事件冲击下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表8为不同事件冲击下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动态样本相关系数和动态残差相关系数的变化情况,选取从美国金融危机开始至“双危机”时期内的九个典型事件;图7至图12为对应的时间窗口下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动态样本相关系数和动态残差相关系数图。2007年8月3日,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欧美股市全线暴跌,由表8和图7可知,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在这次事件的影响下动态样本相关系数绝对值由0.017764升高至0.464974,残差相关系数由绝对值0.017420升高至0.468302,说明在此事件下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同时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联动性,且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联动性增强;并且,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两市场的动态残差相关系数大于动态样本相关系数,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动态残差相关系数小于动态样本相关系数,说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因素是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联动性的主要因素。
2008年5月2日,美联储在一年多的救市之后,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此影响下的动态样本相关系数绝对值由0.094475增加至0.314789,动态残差相关系数由0.094395增加至0.347605,这说明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同时影响两市的联动性,也说明了危机期间国际金融市场的利好消息会增加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联动性;而且2008年5月2日之前,两市场的动态残差相关系数多小于或等于动态样本相关系数,而2008年5月2日之后,动态残差相关系数大于动态样本相关系数,说明美国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金融市场利好消息对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联动性的影响不及利空消息的影响大,因此,国内因素成为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联动性的主要因素。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时投资者更加消极,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负相关且系数绝对值较大,说明股票市场的不景气使投资者倾向于选择比较稳妥的债券市场进行投资;2008年9月15日之后,动态样本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动态残差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且两者的差较大,更进一步表明美国金融危机的加深使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联动性受国际因素的影响更大。图8标普下调希腊债券至“BB”级2010年4月27日,标普下调希腊债券评级至BB级别,5月2日欧盟与IMF启动救助希腊机制。如图8所示,这一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动态样本相关系数的绝对值由0.074839上升到0.134337,动态残差相关系数的绝对值由0.115027下降到0.089358,表明这一时期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性的主要是国际因素;并且总体上看,动态样本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动态残差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更进一步表明“双危机”时期,国际因素是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性的主要因素。图9标普下调希腊政府债券至“CC”级2011年7月27日,标普下调希腊债务评级至“CC”级别,前景展望为负面。如图9所示,这一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ρ由0.340576下降为0.167488,ρ''''由0.403674下降为0.132714;2011年7月27日之后,多数情况下ρ''''大于等于ρ,说明这一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联动性反而主要受国内因素的影响。原因是,长时期有关希腊债务危机的负面消息使得我国投资者对负面消息的敏感度降低,特别是,市场认识到我国债券市场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投资者的心态又回到平常时期。2011年11月28日,穆迪宣称欧洲债务危机正在威胁欧洲国家的信贷情况。如图10所示,这一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动态样本相关系数由0.042976升高至0.276255,动态残差相关系数由0.015679升高至0.263431;并且2011年11月28日之后,ρ''''小于ρ,表示国际金融市场因素又成为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性的主要因素。原因是债务危机由欧洲个别国家延伸到几乎整个欧洲,使我国投资者对我国债券市场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担心加剧;另外,从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动态样本相关系数曲线和动态残差相关系数曲线的距离与其他事件相比最大,这说明,这一事件的冲击下,国际因素对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联动性的影响最大。
小结
私法的社会化:民间金融市场主体培育
(一)私法的社会化
私法的核心精神是自由,福利经济学认为合同法乃至私法应主要着眼于促进交易,着眼于财富最大化。2009年2月2日,《金融时报》主编莱纳尔-巴伯对总理采访,表示:“我们渴望平等与公正的社会,这个社会里人们可以在自由和平等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发展。”但私法制度设计、解释与适用的关键却在自由与强制的交汇点上,因此,财富在交易双方之间如何分配不宜由私法调整。正如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所说的那样:“许多经济学家在人的行为的所有方面,都把他构造成一个财富的极大化者,他们没有看到的是,除非被约束在共同利益的界限内,否则在规范含义上,人不可能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是一头野兽,这是一个必须为我们所有人承认的简单而基本的事实。”现实的悖论是,民间金融市场主体在事实上广泛存在,其交易相位对经济金融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民间金融市场主体出现伊始都具有隐蔽性、临时性的特点,如合会,它是我国民间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数额少则数百,多则可达千万甚至上亿,影响甚广。如果民间金融市场主体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其行为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依然含混不清,那么民间金融市场主体就不可能在法治的经济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必然是畸形发展。由于我国的金融管制比较严格,有些地下的民间金融主体,融资规模较大,有合法规范发展的需求,司法实践中就顺应了私法的社会化的潮流。更深层面上而言,应该进一步放松管制是基于私法的社会化的考量,这样有利于民间金融市场主体培育。首先是因为在金融交易中,尽管某些干涉能够促进个案的公正,但时刻存在的受干涉的威胁同时也会严重影响交易的安全,使全体商事交易的参与者都被迫付出法律确定性受损害的成本,尤其商事交易中的价格确定往往是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获利与亏损,常系于一念之差,若法律强加干涉,必将极大地延缓交易的进行;其次,债务人作为商事主体,逐利目的明确,更具专业性,擅长成本收益的计算,通常会量力而行,无法律给以额外关注的必要;第三,商事主体通常是以公司形式存在的经营者,其自然人股东已拥有有限责任等制度的保护,也正因此,债权人在放贷时亦会非常谨慎,在此背景下,再管制交易以保护相关自然人的必要性不大;第四,在企业经营中,限制人们从事冒险的经营与社会要求鼓励企业家精神的取向有所冲突。即使进行管制,人们也可以通过其他办法加以规避,强行管制的效果并不理想。就民间金融而言,有利于主体培育的环境便是稳定的货币、稳健与具公信力的机构体系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市场。
(二)民间金融市场主体培育
与其他市场一样,金融市场也是一个生产要素市场,民间金融市场更是一种纯粹的市场金融形式和市场金融交易制度,因为民间金融市场中的交易行为都是市场化的,随行就市。市场行为是民间金融市场主体存在的表现。民间金融市场主体行为是经济行为和法律行为结合体。民间金融市场为社会交换提供场所,在这个市场中,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和资产,从事交易活动,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即民间金融市场主体。在当前我国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从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来看,那些面临着较大的宏观经济风险或者难以解决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合约履行等问题的金融机构可能拒绝向一些客户提供服务,尽管这也构成了金融排斥,但这可能是催生民间金融市场主体的较好时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提出“差序格局”说,指出中国乡村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可以说,我国的民间金融是以资本的形式嵌入差序格局中。民间金融市场主体具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信息优势。正规金融市场中信息非对称现象经常存在,而民间金融市场主体与当事人由于彼此之间比较了解,与交易相关的信息极其容易获得且高度透明。二是成本优势。在民间金融市场主体交易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对交易方进行公关活动而支付寻租成本,其交易前的信息搜集成本和交易后的管理成本较正规金融低。三是效率优势。民间金融市场主体交易手续简便,交易过程快捷,交易效率较高。随着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以及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非人格化的观念的确立,民间资本大量积累,这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资金力量,民间金融市场的内容更加广泛,主体逐渐多元化,运行环境日趋复杂化。应该来讲,只要民间金融市场主体没有对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造成破坏,这类主体是应该被允许存在的。真正的民间金融市场主体采用现代公司制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完全与市场接轨,股权独立,经营自主,遵循市场经济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只要行业有利可图,就会有新的主体进入,通过竞争提高效率,这样的市场主体才具有活力。以融资担保机构为例,其多由政府出资设立,以政策性扶持为重要经营目的,依靠自身经营扩充资本金的能力有限,只靠低额的担保费收入是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需要得到政府定期或不定期的资金补助。金融制度具有透明度:因此,应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设立新型地方民间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多类型的金融机构体系。
效率视角下的合同衡平与消费者保护
(一)合同衡平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佳方式,市场经济中遇到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解决,这一点在温州的民间借贷关系和行为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中将民间合会称为互助会,并将其描述为“集体储蓄和借贷机构”。然而这种民间金融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不像公司那样可以成为独立的法人组织;也很少与组织以外的人发生交易,甚至不需要像合伙那样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因此,可以将这种不稳定的民间金融市场主体理解为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合同行为。民间金融市场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因为没有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导致合同失去平衡,消费者保护保护阙如,因此依据合同衡平的理念,即使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对合同自由进行适当限制也是必要的。限制合同自由功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维持社会的基本结构,从而使“社会”、“市场”的存在成为可能。正如康德所论,虽然人们有按照其个人意志行动的自由,但此人的自由与彼人的自由难免会有所冲突,总会产生各自的边界。正规金融市场形成信贷配额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难以为继。发挥民间金融市场主体的作用是要确保市场对各方参与者来说都是自由和公平的。我国法律中亦有类似的规定,在实践对合同衡平制度的理解与认识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均在不断深化,这从法院对以下三个案件的审理和判决中就可以得到初步判断。一是在穆进宝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被告设立的互助会获得了民政部门的批准,并登记为社团法人。被告通过互助会参与融资,互助会以独立法人的形式承担责任。二是在孙国群诉沈文焕等合同纠纷案件中,慈溪市人民法院认为,“原、被告与其他会员之间为筹集互助会订立的会单性质上属于多方合同,系各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其内容亦不违反法律规定,依法成立并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据此,法院判令被告按照会单支付会钱。三是在张崇福诉陈乾永民间借贷纠纷上诉案件中,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等标会行为,系民间调剂资金的互助行为,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亦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应属合法的民间借贷,依法应受法律保护。”可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把民间互质的合会融资归入民间借贷的范畴。
(二)消费者保护
对于民间金融市场主体而言,它提供交易硬件设备和软件信息服务的场所,可能会陷入“追逐高利”的旋涡而无法自拔,罔顾交易双方的利益,隔绝了交易双方,导致交易双方造成信息非对称状态,为其实现自我牟利创造了便利条件。对社会公众(消费者)而言,它是一个融资供给、需求等经济信息的机构。风险是所有金融组织都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预防和控制风险具有极端重要性。由于民间金融是一种草根性的制度设计,这种经济行为紧密嵌套在其他社会活动中,因此可以通过与之关联的社会活动来确保民间金融的收益回收或违约惩罚,使得交易活动能够自我实施。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消费者逐渐成为法律上重要的主体对民间金融的合法性和风险进行把控,尽力减少借贷双方的法律纠纷和借贷风险。当然,民间金融市场的消费者保护不应只是制定防范性措施,而是制造良好的机会,建立一个能够支持金融消费者和经营者需要的金融新秩序。根据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2012年7月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浙江省法院共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58037件,涉案标的额283.9亿元,同比分别上升26.98%和129.61%。其中,温州、舟山以及湖州地区上升最为明显,增幅分别达96.42%、87.37%和57.61%。而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浙高法[2009]297号)则认为,“自然人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中,企业将借贷资金用于合法生产经营活动,不构成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金融犯罪活动的,不宜认定借贷合同无效。”相对来说,浙江省对民间金融市场主体态度更加温和,如果从文字层面理解,即使以市场主体的形式向不特定多数人筹集资金,但是没有构成金融犯罪活动的,只要资金用于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交易行为就是有效的,可以肯定的是,浙江地区的法院正试图将民间金融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纳入到合法的范畴。
民间金融主体法律制度生成及监管
(一)法律制度生成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只有当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我们才有可能发现在一个社会内改变现有制度和产权结构的企图。”如何制定合理的管制规则,促进民间金融主体法律制度的生成及适用,这既是经济实践,也是法律实践。制度生成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始终处在核心的、关键性的地位。按照法理,平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的调整属于民商法调整的范畴,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不应进行行政干预。因为,民间金融主体法律制度的生成具有扶助贫弱的效果,并且未必造成经济效率的降低。要实现规范经营,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必须由其公司章程规定,在营业执照上载明并严格按照经营范围开展交易活动。民间金融主体法律制度主要应对主体的组织形式和经营范围作出明确规定。按照《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和《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的规定,现行法律法规对于公司超范围经营行为的罚则规定不尽相同,甚至超范围经营也会因所涉及的前置许可项目不同而罚则不同。2005年和2010年,国务院先后颁布的两个促进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发展的若干意见(新、老“36条”),均有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兴办金融机构的规定,但其实施效果均不理想。我们亟需在立法上廓清民间金融的功与罪的边界和分野,而区分合法与非法应具有一定的明确的标准。这方面,地方性法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可根据地方性法规确定监管部门。采取听证会等民主形式对监管机构进行有效监督,一味地采用行政、刑事手段来解决民间金融主体纠纷是欠妥的。民间金融市场主体之所以游离于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是因为没有正规的组织,整个市场处于“地下”活动状态。对民间金融市场主体应该适用民商法体系,民间金融市场主体作为创新型的组织机构,因而出台专门的单行法规尤其显得迫切。当真正的民间金融市场主体的出现,就可以消除民间金融市场的种种乱象,实现规范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对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产出贡献和素质提升作用大大增强,经济与金融的和谐发展与良性互动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和民众的共识。在浙江这样一个民间金融非常发达的区域,货币政策的执行必须考虑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相互作用。地方政府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天然职能,政府从民间金融市场机构的数据中发掘出有用的信息,掌握行业市场动态和行情,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地方要抓住国家金融管理当局对民间金融的看法转变、民间金融可能合法地登堂入室的大好时机,率先完成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和制度化,以国家法律的权威形式为民间金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提供制度保障。如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是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其主要经营活动和业务范围是为民间金融交易提供登记备案、融资对接、交易款项支付结算、资产评估和法律咨询服务。地方政府应注重民间金融发展战略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经济意义和实施效果,需要着力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构建区域民间金融市场上下功夫,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二)监督管理
民间金融市场主体涉及经济、法律、审计等多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一元化的监管模式并不排斥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工作。通过建立借款人强制申报、借贷审核、借贷登记、信用评价等一系列与民间金融市场主体相配套的制度实现监管,使庞杂的资金来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清查和整理,使民间金融市场中的资金链明晰。一旦监管职能得到有效发挥,民间金融市场风险将会被及时发现与控制。作为盈利性的公司化的机构,必然会追求公司利润的最大化,可能会超范围经营甚至出现违法和犯罪活动,极其容易产生风险。历史已经证明,完全的自由放任的金融市场会引发金融危机。民间金融市场法律纠纷以及衍生的其他社会问题,凸显出民间金融市场需要适时、有效的监管。1.登记备案制度。民间金融市场主体的设立必须在人民银行或银监会登记,定期向该两部门报告资金规模与流向。登记备案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政府对民间金融市场主体的监管,防止出现非法集资等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登记备案不带来直接相关的盈利,但鉴于服务机构的特殊性,政府将带有行政监管意味的职能授予该服务机构,将中小企业融资纳入政府的监管体系中,可以全面监测中小企业融资的情况。这是一种典型的事中监管模式,符合当前金融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即政府负责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的监管,最大限度防止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经济的情形产生。2.一元监管模式。在监管模式的选择上,简政放权、提高效能、降低成本是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对民间金融市场主体采用一元化的监管体制。由人民银行行使监管职权,在其内部增设民间金融监管部,专门负责民间金融监督管理相关工作:要求民间金融市场主体按规定报送各种报表资料、可对其进行现场检查措施等。人民银行通过定期开展民间金融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将使民间金融市场走向规范化,民间金融活动阳光化,民间金融规模可测可控,阻断金融市场风险蔓延的途径。3.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责任是有关的主体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而应当承担的法律上强制的不利后果。通过责任制度对金融经营权和监管权进行具体划分。特别从制度上预防监管机关滥用权力或怠于行使权力。民间金融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合同行为,只要《合同法》没有对其作出特殊的具体规定,市场主体提供的真实合同和真实行为使交易相位有据可凭,有法可依。当民间金融市场主体一旦因过错对客户造成了一定的实际损失,就应按照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对存在实际损失的一方进行损失赔偿。
【关键词】资产泡沫;金融企业;创新发展
在经历过美国、日本等国家出现资产泡沫和泡沫破裂现象后,人们开始逐渐了解资产泡沫产生原因、破裂产生的风险及解决措施。中国经济连年增长带来了实体经济的繁荣和资产价格猛涨,但是在经济增长的背后潜藏着资产价格偏离实际价值的资产泡沫需要人们提高警惕。不仅是国内资产泡沫会影响金融企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脚步越来越快速的现代社会,世界范围内的资产泡沫危机也会影响到国内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因此金融行业企业应该对资产泡沫危机加以了解并进行自身改进。
一、资产价格泡沫危机的定义及形成机理探究
目前比较典型的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破裂的案例主要有日本资产泡沫破裂和美国次贷危机事件,许多专家和学者们从这两个事件中提炼出了资产价格泡沫的定义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究,以下是有关资产价格泡沫危机的定义及产生原因解析。
第一,有关资产价格泡沫的定义,在学术界有关资产价格泡沫尚未有官方明确定义,但是普遍认为资产泡沫的实质是因为资产价格膨胀导致偏离资产实际价值而产生的现象。在我国来说最有可能引起我国资产泡沫危机的是目前高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目前买房和炒房的狂热尚未褪去,房地产市场仍旧在不断扩张产业并且抬升房价,这种价格虚高的现象就是“资产泡沫”,除此之外相似的例子还有我国的股票市场。根据房地产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推断,资产泡沫能够产生的原因就是人们对某一产品或者某一行业拥有良好的预期促使大量资金投入到其中从而引起价格升高,这种行为会催生市场投机行为和市场投资从众现象导致资产泡沫的壮大和膨胀,一旦资产泡沫产生破裂就会对国内金融市场乃至世界金融市场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第二,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机理分析,目前房地产行业是最容易引起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的产业,越来越多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放宽了贷款生审查并将款项投入到其中,一旦产生资产泡沫破裂就会对整个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关于资产泡沫的形成机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分别是资产泡沫的形成原因和资产泡沫破裂的原因。
资产泡沫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宏观经济运行、市场主体行为、货币流动方向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较好且保持上涨状态,尽管近年来经济上涨速度有所放缓并进入经济新常态,但是整体经济运行状态仍然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很多投资机会助长了一些热门行业发展。其次目前市场主体仍然习惯于将货币投资于房地产市场进行投资升值,房地产市场投机炒房行为和金融市场投机行为成为促进市场投资活动活跃的主要原因,这种市场行为主要由于投资主体较高的投资期望导致目前许多产业资产价格高于其实际价值。最后由于我国居民长期以来的储蓄习惯和消费习惯导致大量的闲置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我国居民传统的安居乐业思想以及理财意识的萌发导致很多居民储蓄成为房地产市场资本,最终导致房地产价格虚高直至形成资产价格泡沫为经济发展带来危险。
资产泡沫最终膨胀直至破裂阶段的原因分析可以从预期膨胀和经济运行状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由于市场投机投资行为带动了很多消费者盲目地跟从其他人将资金投入市场当中,这些投资者往往缺乏专业投资知识和资本判断能里,投资者完全缺乏理性进行投资的行为导致市场狂热,与此同时投资者在资本不足时往往选择借贷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放贷给这些消费者,进入市场的资金不断在市场累积造成资本价格一路飙升并导致泡沫逐步膨胀。这种泡沫膨胀过程吸引大量资金进入并滋生投机炒作行为为泡沫破裂埋下隐患。
资产泡沫破裂的基础就是资产泡沫的产生和膨胀积累了大量的市场资金,不仅如此还会吸引更多对该市场持有较高预期的消费者向市场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出现资金链断流或者资本家大量撤资的情况就会导致市场运行出现异常和资产价格瞬间跌至低谷,即所谓的资产泡沫破裂。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进入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阶段,在这个阶段下有些产业会出现缩水现象违背投资者投资预期,这些投资者一旦发现该产业发展前景不是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时会将自己的投资撤离该市场,在价格升高和投资行为狂热的市场中进行撤资会引起其他市场参与者怀疑自身的投资行为而跟风撤资,一旦大部分投资者选择撤资就会导致整个市场资产价格下降致使资产泡沫破裂;其次我国很多有投资能力的市场参与者并没有扎实的金融知识基础,进行投资大多听从一些专业人士建议或者仅凭借主观判断盲目投资,跟风投资行为者在资产进入或者资产撤出时都会带动更多盲目Y产进行市场行为加剧价格下跌程度,因此整个市场预期一旦发生转折就会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最后我国产业之间大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房地产行业和金融业就存在着密切关系,由于房价飙升和人们热衷于买房的行为导致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很多人为了买房而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借贷款项进行投资,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面对如此大的贷款需求就放松了对贷款人的信用审查和抵押物交易等原则,导致一旦出现资产泡沫破裂人们手中的资产价值大量缩水无法偿还贷款的现象,银行等收回贷款资金难度会加大导致银行正常运转资金匮乏,容易引起金融市场恐慌并波及其他行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知,资产泡沫主要是由于某一产业过热吸引大量资金进入造成的经济虚假繁荣现象,这种现象不但会造成市场资产价格高于实际价值还会为整个经济发展埋下隐患,一旦出现资产泡沫破裂行为会导致资产缩水和经济市场混乱,相关金融企业必须对自身金融行为做出创新与发展。
二、资产泡沫背景下企业进行创新与发展的措施
中国的资产泡沫不仅存在于房地产市场还存在于股市等金融市场,在这些资产泡沫尚未破裂时期相关金融企业应当积极关注市场动态并采取相应创新措施,防止在资产泡沫破裂给企业带来太多负面影响,以下是对企业在面对资产价格泡沫时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建议。
第一,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对贷款人的资格审查防止形成坏账和死账。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产业过热时期容易产生投机投资心理,认为将资金借贷到这些行业能够增强资金流动性和降低产生坏账的可能性,但是这些行业在经济虚假繁荣现象的背后是时刻可能坍塌的价格体系和随时缩水的资产价格,因此金融机构不能盲目将自身持有资产借贷进入该行业。在进行贷款审查时要充分考虑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评估结果,对贷款人还款能力从资本盈利性、投资风险性、贷款人信用和抵押物等方面全面进行考察,不能由于暂时的投资预期良好就将资金贷给借款人,建立健全银行信用评估系统以便防止投机投资者流动借款增加贷款风险的行为,严格按照贷款流程为贷款人办理相关业务,对不符合贷款要求的投资者坚决不予贷款。贷款业务办理后及时了解贷款人资金流动状况以便及时评估贷款人还款能力,防止在资产泡沫来临时贷款人资产缩水无法按时还款的现象。一旦有大额贷款需要办理时应当在金融机构内部进行综合评估与科学决议后再决定是否借款,以防止资金无法回收造成金融企业自身周转困难问题,只有从金融机构本身资金流动方向入手才能有效防止资本泡沫破裂对金融企业的负面影响。
第二,积极关心市场发展态势,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许多金融企业也会选择将自身资产直接投入到虚假繁荣行业中去而不是选择借贷,在进行这些资金的投资管理时应该派遣专业金融人才进行管理,在资金投入后相关人员做好资产盈利状况与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时关注市场变化动态以便在资产泡沫破裂前上报企业及时撤资减少损害。企业应当降低资产投机炒作心理,不能盲目跟随市场热度进行投资甚至进行破坏资本市场秩序的行为,在资产发展前景不被看好时应当及时将资产从市场中撤回以便减少企业资金损失。企业应该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对资产泡沫破裂行为进行预防,该系统能够对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作出准确评估和预测,企业制定金融风险分级制度以便控制撤资力度和资金规模,在资产泡沫产生时能够及时预测并且估算企业是否能从中盈利。
第三,金融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及时发展。金融企业增强自身员工的金融素养和金融预测能力,对企业员工及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投资能力增强,金融企业在面对出现资产泡沫的行业时应该及时判断该行业是否有升值空间并抓住机遇及时进入,投资时能够及时预测该行业升值空间并且控制资本投入量,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拥有自身独立思考能力以便支撑企业正确投资行为,及时发现资本泡沫破裂的前兆并加强观测和前景预测,在泡沫破裂来临之前能够及时撤出企业投资防止资产缩水。金融企业的员工预测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影响企业整体投资质量,一旦整体企业素质提高就能有效防止企业在面对资本泡沫时的盲目投资行为,为金融企业发展做出有力保证和发展动力。
综上所述,某行业金融资产泡沫产生后处于该行业中的金融企业并不是束手无策,如果企业能够及时预测金融风险并建立风险预警w系就能够有效提高投资质量,甚至在资产泡沫破裂之前抓住机遇还能够让企业发展质量提高,因此金融企业应该创新自身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和行业升值空间以便让自身发展更有意义和潜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营销策略;金融产品;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市场营销理念深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销售管理中。面对日益激烈的银行服务质量、业务质量、金融产品价格、金融产品种类之间的竞争,有必要对如何优化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营销策略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与探索,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营销策略
1.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促销策略
与普通企业类似,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促销手段有销售促进、公关、广告以及人员促销四种。具体说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促销是指商业银行借助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宣传本银行金融产品相关产品信息,引导消费者了解金融产品信息,并且进行购买金融产品的整个过程。为了实现最佳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促销策略,商业银行要树立银行良好公众形象,实施CIS、公共关系、政治权利等策略构建稳定的政治渠道,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保证银行金融产品促销取得良好效果。商业银行要科学合理选用必要的营销策略,构建完善的、高效的、符合市场动态的金融产品营销体系,充分发挥产品促销的经济价值。
2.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分销策略
如果一个商业银行拥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品种和产品价格,却没有良好的分销渠道,那么金融产品依然无法实现良好的营销效果。作为连接金融产品需求者和金融产品供应者基本纽带的分销渠道能够快捷、方便、适地、适时的将金融产品提供给需求者,可以说对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好坏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现代社会各种媒体网络发展迅速。种类各异,信息传达渠道泛滥,商业银行销售渠道更是多元化,例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销售终端机、自助银行、自动取款机等。作者认为商业银行分销渠道的优化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的理念,具体分析就是在传统分销策略方面,商业银行要不断增加营业网点数量、优化银行柜台服务项目、丰富银行营业网点服务种类、继续加大银行传统分销渠道建设力度,之所以银行要继续加大传统分销渠道建设力度的原因是目前我国银行营业柜台依然是商业银行扩大宣传、联系客户、业务办理、先进回笼以及存款吸收的主要业务模式,对于银行的运营依然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在现代分销策略方面,商业银行要充分借助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开展“移动银行”、“家庭银行”以及“企业银行”等网络分销渠道模式,突破传统银行服务中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以便于银行客户随时随地享受银行各种服务。
3.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策略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定价对于金融产品的营销效果和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直接影响,在整个金融产品营销过程中占据关键地位。金融产品的定价与普通企业商品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合理的定价不仅仅需要考虑银行经营成本,还需要对客户心理因素、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流通、国家金融产品法律法规等,金融产品的定价是否合理不仅仅对银行自身造成影响,而且会对社会货币流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目前很多银行金融产品的定价会受到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的控制,例如,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受国家政策和银行激烈竞争的影响收费都偏低,甚至成为免费业务,导致消费者普遍性的形成一种银行服务免费的一种潜意识,出现新的金融产品时,如何设计出客户能够从心里上认可性价比的金融产品价格水平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部分商业银行的“借记卡”年费收取以及银行卡跨行取款费用引起社会普遍性的争议就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将拥有更大的金融服务和贷款利率的自。金融产品的定价合理性对于金融产品的营销效益会有更大的影响。因而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市场调查分析力度,针对不同产品风险度、不同消费人群、不同的市场制定出既能够保证商业银行营销策略顺利进行,银行盈利提高,又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具有一定市场适应性的金融产品价格。科学合理、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金融产品定价能够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增强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避免银行出现各种金融风险。
4.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策略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营销策略中的产品策略涉及的因素较多,但是根据目前金融市场分析,不管规模多大的银行都无法提供满足整个市场全部需求的金融产品,不可能有面面俱到的金融产品,所以银行在推出金融产品时,首先要将市场进行细分,结合银行客户群体选择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客户的心理特征、消费需求、消费潜力、现行金融产品情况等因素确定市场定位,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共同构成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相对来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形成比较明确的市场定位,例如,建设银行市场定位为基础设施项目和固定资产项目的投资和贷款,中国银行强力占据外汇业务市场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人员配备、营业网点、资金规模等方面不及国有商业银行,但是在多元化市场竞争中,每一个商业银行依然可以根据市场细分,找出新的目标客户群体,发挥银行优势,明确银行金融产品市场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形成银行强势产品市场定位,树立在目标客户群体中的良好形象。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营销策略中的产品策略主要有品牌策略、差异化策略以及创新策略。商业银行应该根据金融产品盈利特征与银行自身实力选择产品策略。例如,有些实力雄厚的银行可以进行创新产品策略,新的产品能够迅速占据市场,赢得主要客户渠道,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其他银行此时单纯的追随新产品必然得不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客户群体,但是如果其他小规模银行在追随大银行新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策略,形成一定程度的整合创新,那么可能制定出更加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占据有利地位,加之在金融产品研发过程中小规模银行并没有投入多少研究资金,所以会获得较大的利润,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二、结语
总而言之,如何更好的指定出金融产品营销策略对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生存能力具有关键影响。在多元化金融市场中,每一个商业银行都要制定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的金融产品营销策略,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万红.试析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策略[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1(10).
[2]无.金融产品营销:理智与情感间的掘金[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3).
关键词:金融业混业经营;经营探讨
金融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一段长期过程,虽然中国的混业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从国际上看,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成熟的混业经营模式。这是金融业发展的潮流,值得我们借鉴,去粗取精。
1.混业经营的含义以及我国混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1.1混业经营的含义
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指金融业的经营已不仅仅的局限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的某一具体领域,而是不同的行业业务之间相互渗透,经营业务更加综合化。分业经营则是指金融机构仅从事一项业务。从狭义上看混业经营主要指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银行的业务与证券行业的业务可以相互融合,没有明确的界限来进行区分。从广义上讲,它指所有金融行业之间经营关系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以进入其中任意领域或者是非金融领域。
1.2我国混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1.2.1 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缺失
混业经营能够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成熟的金融市场使供求双方及时地找到合适的信息源,及时的作出反应,这样提高了资金的周转和使用效率。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还很不规范。目前同国外相比,中国金融业同行拆借业务规模还很狭小,缺乏短期的对冲工具,不能满足不同的客户不同需求。中国的管制利率下,利率缺乏弹性,无法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供给。对于资本市场来说,问题就更加突出。首先,较小规模的资本市场,使在短时间内中国企业信靠银行进行交易的方式的现状不会改变。其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很不规范。中国的资本市场从建立初期就处于一种非理性的发展轨迹中:1、投机盛行,无论股民还是股指都处于非理性当中。2、股价走势主要受政策左右,股市“政策市”迹象明显。股市出现动荡,特别是股价非理性下跌后,对管理层救市与否的揣测,已经成为影响股价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 监管意识和监管方式的滞后
分业经营仍是我国目前的金融模式,相应的我国对金融业的监管也实行分行业监管的方式。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人民银行负责着不同金融行业的监管工作。由分业监管到成立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监管也已是大势所趋。不同的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把原本划分清楚的监管职责无法准确的区分开来,单一监管已经满足不了金融业发展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各监管机构之间权利和职责的划分、监管任务的协调、监管信息的共享等问题难有一个妥善的标准,只有权责明确,互相分工协作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制定统一标准才能保证金融的安全。
1.2.3. 社会信用体系的缺陷
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维系各种错综复杂的市场关系,保证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都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信用体系。如果没有信用环境和信用秩序促进市场的发展,市场将不能够正常的存在,企业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人们的信用观念意识也相对薄弱。只有加强信用制度建设,通过增强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促进借款人提高履约水平,才能保障金融安全。
2. 我国金融业引入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分析
2.1客户需求的综合化要求我国金融业必须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银行客户的争夺,提供更加品种多样,服务高效的金融产品。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对银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金融服务已满足不了客户需求。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促使金融机构加强对客户信息的搜集,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理念。通过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与客户建立互信互惠的关系从中获得长期利益。
2.2 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使混业经营成为选择
纵观全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混业经营的模式,典型代表有美国和德国等。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金融产品的相继出现,已经超越了某一行业的界限,不同金融行业间的融合成为趋势,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证明了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就是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不断地对外开放,国外金融行业在中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业务,中国的银行、证券业等业不断地走向世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加快了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步伐。
2.3 商业银行利益的驱动和风险分散的需要
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盈利能力,就需要在当前其基本业务盈利能力下降的同时去拓宽新的业务范围,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将不同的业务有效组合能够降低成本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的相互融合可以产生综合效应,依靠业务交叉可以提高金融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同时规模经济还能够降低营运的成本使银行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
2.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混业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持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推动金融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的应用使金融服务更加便利,它所提供的技术支持降低了金融信息处理成本和运营成本。新的网上交易方式的兴起为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金融业务电子化、信息化最终会突破分业限制,为金融业向混业经营发展打下了基础。
3.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
从理论上讲,金融混业经营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其代表国家为美国。这是指母公司是以主要经营某种金融业务的银行、保险或证券等公司,然而通过子公司或直接由母公司参与另一种或多种金融服务。这种金融控股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利益的分配,实现资本有效运作。开发的多种金融产品最大程度满足客户要求,降低了运营成本。另一种为全能型银行的金融公司模式。这是指商业银行可以经营各种金融业务,成为一个综合性银行其典型代表为德国。这样可以促进金融业务的多样化,打破传统的商业银行和投资性银行的界限,产品设计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等。
经过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适合我国金融业改革方向的模式选择。在我国金融业不断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部分银行以金融控股银行方向为主要改革方向,例如中国光大集团。中国光大集团旗下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和光大信托三家公司。已初步形成在一个金融控股集团的控制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互相协作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光大集团的这种模式就是中国金融业对金融改革的尝试,其利用这种优势提高了竞争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金融业的改革迫在眉睫,应逐步实现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与此相关,中国金融市场应该不断地自我完善,金融监管模式也需要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时革新。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要尊重市场的选择,适时调整业务范围,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还要不断随市场动态变化,合理的选择改革模式,最终实现理想的目标模式。(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影响;策略;措施
金融创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主要旨在金融领域实现各要素的优化配置或者通过创造性变革引进或创造新事物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金融创新初具雏形,70年代得到较大发展,80年代兴盛,9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运用。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金融创新在本质上来说即在金融领域内部变革市场资金交易机制、经营管理体制以及金融商品的组织结构等。金融创新实现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商品的重新组合,能切实改变金融体系结构和货币供求机制,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家的货币政策。
1.金融创新与货币供求
货币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和中心内涵即货币的供求问题,而且货币供求还是国家制定货币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创新会对货币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能在较大范围内引起货币供求总量、结构以及机制的变化,而且对宏观调控和金融运作的影响极为重大。由此可见,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影响,清晰洞察货币供求机制的变化及调整,有助于科学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推动金融创新业务的进步和发展。
1.1 减少货币需求,逐渐改变货币内涵及需求
货币需求绝对量的增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通货膨胀影响下物价水平的提升、商品货币化程度的加深、交易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金融创新的发展还引起了金融工具多样化和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一方面削弱了民众的实际货币需求,相应降低了广义货币在金融资产中的实际比重;另一方面,拓宽了货币的内涵。货币与其它各类金融资产之间有着替代效应,除了对经济发生作用外,还可能影响财富、产出、利率以及货币供应总量。
1.2 进一步削弱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首先,金融创新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掌握货币的动机,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货币需求构成的变化。凯恩斯将这一现象总结为预防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的减弱。投机性动机的增强,降低了商务交易和媒介商品的商业性货币需求,但是金融性货币需求却呈现出上升趋势。商业性货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规模变量的影响,但是规模变量在一定时期内会相对稳定,所以商业性货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金融性货币需求的变化主要受个人预期和机会成本的影响,人们的预期心理具备无理性,而市场利率具备多变性,这都导致了金融性货币需求的上升和金融货币需求比重的下降,从而降低了货币需求的有序性、稳定性。
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1 货币供应主体不断增加
在金融创新体系中,除了存款货币银行和中央银行以外,非存款银行也成为了货币的供应者。金融创新实现了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同质化和综合化,进一步消除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界限,逐步消除了这两类金融机构在创造存贷款货币功能上的区别。
2.2 货币供应的内生性趋势逐步加强
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它是指受经济体系内部因素调控的程度,与中央银行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联系。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是间接形式的,它主要被应用于控制外生性货币,金融创新一方面能改变货币供应的相对量,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减少货币需求;另一方面能拓宽货币供应渠道和主体,加大货币供应乘数,从而切实改变货币的供应,使货币供应从某种程度上摆脱中央银行的束缚,而逐渐受制于经济体系内部各要素。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受金融机构、居民行为、企业以及经济变量等内生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1]。
3.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是国家货币当局采取的一种经济政策,主要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有效
节和改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稳定就业、平衡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稳定物价等。
3.1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3.1.1金融创新切实降低了中介指标的可测性。金融创新的运用逐渐降低了中央银行对其它商业银行的检测、观察和分析,渐渐模糊了金融变量等中介机构的定义,其中突出的例子就是货币总量缺乏严谨科学的定义。
3.1.2金融创新降低了中介指标的可控性。金融创新增强了金融变量等中介机构的内生性,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联系日益松散。以中介指标货币供应量为例,在创新过程中能拓宽货币供应渠道,增加货币供应主体数量,加大货币乘数,实现货币供应量内生性的增强,同时还能切实降低和缩小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逐步削弱再贴现率的主动型,但是相应的作用范围却呈减少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3.2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影响
3.2.1逐步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推动力。金融创新加快了金融证券化趋势,大量的流动资金从银行流入金融市场和非存款性金融机构,逐渐摆脱了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束缚;同时,金融创新实现了金融机构负债比例的变化,存款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负债中所占的比例逐渐缩小。以上种种均导致银行体系存款的削减,由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范围也相应减小。
3.2.2削减了再贴现政策的效果。第一,金融创新导致再贴现条件朝着自由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当前,大部分国家的央行不再严格限制和规定再贴现条件,金融创新逐渐削弱了“真实票据说”的影响力,工具创新使得新型票据逐渐合理化和必然化。同时,金融创新逐渐加大了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的依赖,它们以债券抵押的形式向中央银行借入了大量准备金,这逐渐突破了再贴现条件的限制,削弱了合格票据贴现的种种规定。除此之外,金融创新使得中央银行在再贴现率操作中的主动性日益降低[2]。
3.2.3增强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金融创新的发展为政府融资证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发展指明了道路,逐步增强了政府债券市场的活力;同时,金融创新有效满足了政府的融资需求,为公开业务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且提高了中央银行的运作效率,使得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金融创新还改变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形式,政府债券因其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而成为广受关注的对象,逐渐成为各类金融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融创新包括市场创新和工具创新两种,它使证券成为合法的资产形式,正日益被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所接受,政府债券作为其中的领头羊,是最标准的债权形式,它的价格和收益率是整个金融市场中其它证券收益率的有效价格参数,而且保持着合理的动态距离。由此可见,中央银行在发展公开市场业务的过程中能适时变动价格和收益率,从而改变一般证券价格和收益率,导致金融机构和公众对经济预期的变化,从而切实加强了公开开市场业务的“告示效应”。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革新
4.1 逐渐改变了单一的规则性货币政策
混合操作规则性货币以权衡性和规则性为主要特征,它发展的前提条件是通过市场调节实现货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它要求中央银行始终将货币政策保持在合理的增长比率基础上,使货币供应量更加稳定。但是金融创新的发展逐渐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单一的规则性货币政策难以适应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所以中央银行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掌握最新金融市场动态,从经济运行状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动态性权衡政策,切实反映实时的经济运行周期,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的暂时性波动,缓解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3]。
4.2 应逐步拓宽货币政策的调控范围,实现从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到整个金融机构和全部社会资产的调节
从金融创新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央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约束,忽视了非金融机构的作用,最终导致信用和金融失控的现象屡次发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由此可见,中央银行要积极转变思想,逐步扩大货币政策的作用和调节范围,将商业银行体系以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入其控制的范围和方向,同时还要保证政策的均衡性和有效性,尤其要注意的是,妥善解决好公债管理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
发展。
5.总结
总而言之,在金融创新条件下,中央银行要适时调整金融政策,拓宽货币政策工具的适用范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灵活掌握和运用各种创新手段,例如窗口指导和直接信用控制等。中央银行要把握金融创新的契机,保证货币政策工具的科学化、合理化,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晓红,王静.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冲击与变革[j].上海金融,2002,(7):14-17.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我国的城乡金融发展水平也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同时,我国经济改革非均衡性的特点,使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非常大,除了东中西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还包括同一区域内不同省、市、自治区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上的巨大差异。从图1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三类区域农村金融的相关比率(即FIR)从总体上逐步上升,而2005年有所下降,但从总体上都在2.0000以上,这说明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与深化大幅度改善。相关数据与全国金融相关比率差距还很大,这说明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现象仍普遍存在(2008年全国金融相关比率为2.77)。从图1中还可以发现,虽然我国农村金融相关比率从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相关数据差距也很大。在发达地区,FIR值普遍在3.0000以上的水平,这与全国农村金融相关比率水平比较相近,但从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相关比率的数据来看,则大部分年份都低于全国农村金融的相关比率。从相关数据的增长情况来看,不发达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增长最为迅速,FIR值大幅度增加,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几年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存贷款额的大幅增加造成的。从均值来看,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相关比率比不发达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低,这显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主要是因为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速度比工业发展速度缓慢,而不发达地区农业的发展较工业好的原因。
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较少,覆盖程度也很低。据数据显示(《农村金融服务地图集》中国银监会):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最高的省市是重庆和四川,最低的是青海和。两个自治区平均每个县的金融机构网点只有18.96个,每个乡镇平均只有1.58个金融机构网点,平均每80个行政村才有一个网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撤并仍在继续。金融机构网点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从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业务的种类来看,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集中在存贷款、汇兑等基本业务上,比较单一,一些新型业务如涉农保险业务在欠发达地区开展并不普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这与该地区农民高涨的保险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对金融知识、金融法规、致富信息、市场动态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介绍和普及开展得也非常不够。
在发达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户对金融的需求呈现出了和西部不发达地区不同的特点。在广大的发达地区还出现了许多如“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农户循环信用授信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明星示范户贷款等新的贷款类型,这些新的贷款类型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农业发达地区的农户增收致富。就农户对金融的需求来看,农业发达地区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呈现出和其他地区不同的需求特征。首先是贷款主体由传统的种养户向规模种养户、家庭工商户和农产品贩销户等转变。其次是贷款用途的多样化。再次,相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农业发达地区农户的借贷金额也比较大,有些甚至达到百万元以上。最后,购买汽车和住房等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在农业发达地区呈井喷式的发展态势。
从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网点的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机构从地区上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城乡差异上则主要分布在城市,出现了城乡失衡、区域失衡的现象。对于广大的不发达农村地区来说,金融机构的分布密度较小,而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密度则相对较大,农村金融商品的供给也比较充分、完善。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金融商品供给中,农业发展银行不与个体农户直接发生信贷业务关系。农业银行则将设置在乡镇及以下的大量分支机构撤销、合并。总之,我国目前农村中金融供给主体在区域布局上呈现出严重的失衡现象,在广大的农业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金融商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只能通过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性供给来提供。
二、我国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对策
(一)适合发达地区农村的金融发展模式
1、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由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地区可能会涌入大量资本,农村农户手中就会有大量闲散资金,如何规范、合理使用资本就成为重点问题。政府应根据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特点,制定优惠的方针政策,引导农户将手中大量的闲余资本投入到真正需要资本的项目上,这样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农户贷款覆盖率。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农户获得金融服务的质量以及涉农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成本。各地区应继续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评选活动,努力构建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就涉农金融机构而言,应将借贷农户的信用情况及时登录在个人征信系统中,对失信农户加大贷款利息偿还额度,缩短偿还年限,对守信农户可以逐步形成新的信用贷款模式,塑造“守信者光荣、失信者可耻”的氛围。
3、注重解决农村农户大额贷款担保抵押物缺失的问题。以政府为基础,民间借贷机构为依托建立农业信贷担保基金,有助于缓解农村农户担保难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增强金融机构对农村农户贷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工商管理部门应及时调整政策,在以无发票动产作为抵押担保物品设定价格时,应该允许农村个体户以评估入账的价格进行登记,以有效解决其抵押难的问题;农业是一项风险较大的行业,应加强农户的投保力度,建立新型的农贷保险机制,为农户取得贷款提供保障;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证和宅基地使用权作为抵押担保物的情况,金融机构应提供更多贷款方式。
4、金融机构以农村市场为中心,明确社会责任,提高农户贷款的金融服务。一是应简化农户贷款的手续,扩大一次授信、多次使用、随借随还的“柜贷通”业务的覆盖面,方便农户获得贷款。积极开展传统的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大力扶持经济困难的农户,确保随借随还、循环使用。二是改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引导和组织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社会信誉的农户成立农村合作组织,来代替农户联保小组,农村合作组织中的农户可以在其他社员集体担保下申请贷款。与农户联保小组担保贷款相比,农村金融合作组织成员担保贷款的风险较低。由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社会信誉、以共同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农户组成农村合作组织,成员之间信任度较高,每个成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很少出现欠贷不还的情况。三是针对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周期长的种养大户,金融机构要及时调整借贷额度和借贷期限,适应农村扩大再生产。四是着眼与农户制定合理的利率。
5、针对信贷人员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积极调动信贷人员发放农村贷款。一改善信贷激励机制,从不同角度对信贷人员进行多重考核,比如户数、增量、收息额、资产质量、吸存额等,可以适当加大涉及农户贷款增量的权重,将信贷人员的借贷业绩直接与其收入挂钩;二加大信贷人员的培训力度,扩大农村信贷人员队伍,有助于农户贷款营销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新时期农贷的需要相适应;三改进农户贷款的责任追究制度,因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造成贷款无法及时偿还的要根据事实、区别对待,以便消除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
6、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促进农村的消费。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农民生活消费需求逐渐扩大。各金融机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创新金融工具,充分开发农村消费信贷的潜力,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府政策相结合,改变农村消费信贷方式,增加消费信贷额的灵活性,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需求。同时,加大农村金融宣传力度,开展金融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的投资理财意识,增大农村消费的需求。
(二)适合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金融发展模式
1、服务手段创新和服务方式改善。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户分布的特点是高度分散,对于金融机构网点的分布应该依据成本控制原则,通过采用ATM机、银行结算系统等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农户,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同时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和农业保险业务,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加大欠发达地区资金供给的力度,以解决该地区农村金融抑制的问题。还应该加强对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进行合理的规范,以适应发展现代化农村金融市场的要求。
关键词:金融 社会管理 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业作为服务行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密不可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金融服务领域仍存在诸多不和谐现象:中小企业和个体创业者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支持;银行网点柜台排队时间过长已成痼疾;霸王条款导致金融消费者权益屡屡受损;中小投资者利益很难得到保护。这些问题的破解,必须要通过加强金融领域的社会管理。只有加强金融领域的社会管理,才能构建和谐的金融关系,从而促进金融稳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本意识”,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线,构建与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和谐金融体系。
一、推动民生金融发展,构建和谐的金融服务关系
1.坚持“公平正义、机会均等”的金融服务理念,广泛满足一切有劳动能力、创业能力、发展能力的劳动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城镇失业人员、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和就业困难群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金融服务政策的协调配合。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业务。通过担保、贴息等方式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吸纳失业人员的积极性。
2.加强住房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让中低收入者“活得更有尊严”。支持银行机构为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提供信贷支持,加大对房屋租赁市场的金融支持。发挥贴息政策作用,支持向中低收入家庭发放住房贷款,向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限价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发放贷款。
3.积极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优势和保障民生功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养老和健康保障计划。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优惠。鼓励保险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推动建立公众责任保险制度,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维护消费者利益,构建和谐的金融消费关系
1.坚持高效便民宗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消费者的能力和水平。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营业网点的窗口服务水平,加大对普通消费者的服务力度,为消费者提供舒适的金融服务环境。积极推动公平金融服务,合理调整普通客户和VIP客户的服务方式,体贴普通客户,尊重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大力推进“一卡通、一网通、一费通”工程,切实解决居民公用事业费缴费难问题。
2.加强个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金融立法,将金融安全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联系起来,切实保护个人金融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知情权和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强化对消费者投诉的信息披露,要求金融机构披露投诉处理进展,对一些欺诈案件,监管当局要在公开媒体及时予以警示。搭建高效的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平台:一是在各级监管机构工作的基础上,增设专门的消费者投诉受理部门,使消费者的意见得到应有重视。二是为银行消费者的纠纷提供一个自律性的协调机制。三是完善追偿和事后赔偿。赋予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事后追偿权,同时提高对消费者的补偿。
三、增强支农惠农能力,构建和谐的农村金融关系
1.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着力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整合金融支农资源,在农业信贷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农业投资体系、农业担保体系、农村信用体系等方面不断创新金融支农模式。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稳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合作开发符合农村特点的信贷保险。
2.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涉农贷款定向费用补贴机制,对银行机构新增涉农贷款给予财政奖励。对涉农企业上市给予政策支持。建立财政有限补偿涉农担保代偿损失机制。支持各区县建立财政有限补偿涉农担保代偿损失专项资金。创新兴边富民、农村扶贫开发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金融扶持政策。
3.推动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积极推动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发展。加快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加强规范引导与培训工作。引导、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将资金投向“三农”领域。
四、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构建和谐的金融投资关系
1.建立合理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提高分红特别是现金分红的比例,使投资者能够充分分享投资回报。
2.加强股票发行的核准工作。要求发行核准部门应到企业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对造假上市的相关人员要加重处罚,鼓励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社会舆论进行监督,坚决杜绝造假上市行为。
3.股票发行应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和投资者的承受能力统筹安排,合理控制新股发行上市的数量和节奏,促进股票融资与证券市场协调发展。
4.严格实行证券账户实名制,坚决杜绝多账户分仓操作的现象,提高证券市场透明度,强化市场动态实时监管,有效遏制市场操纵行为。
五、加强金融监管和协调,构建和谐的金融市场关系
1.金融监管要将着力点放在维护市场运行秩序、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和完善法律法规上。按照金融风险类别,将非系统风险、金融创新的风险交由金融机构承担,促进金融机构加强内控体制建设。完善金融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建立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处理好因个别金融机构关闭、破产等造成的金融风险,协调好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与防范道德风险的关系。形成严格照章办事的习惯,约束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双方的行为,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对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和管理,促进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发展。
应对建议
董事会和高管层理性定位国际化战略。国际化的发展、合规和管理问题,都与公司海外战略密切相关,需要董事会和高管层面的重视。其一,董事会和高管层应建立清晰的国际化布局的基本架构图,紧密结合本公司国内客户发展特点及自身业务结构和优劣势,适当选择全球化的布局思路,避免简单地跟着其他中资机构走出去的问题。其二,国际化战略需要有配套的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配套跟进,要自身人才储备与外部引进兼顾,尤其是在国际化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区域效应时,更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自主培育,这样才有助于培育全球化的海外机构经营文化和协调的体制机制。其三,海外国际化与境内国际业务发展齐头并进。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需要重视境内国际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这不仅源于人民币自身在不断地国际化,境内企业走出去首先要经过境内国际业务驱动,走出去企业往往是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这也需要以国际业务为基础。因此,金融机构走出去首先要立足国际业务的发展,并积淀适当的国际业务人才和机制。其四,经内外联动与适度的本土化和业务非母国化结合起来。无论是在海外机构的产品和市场定位上,应适当引导其积极提升向本土市场和非母国市场的融入能力。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与中资企业走出去紧密关联,但是过度依赖国企业走出去,不仅会制约海外机构真正融入过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利于国际化的平台来分解国家风险的集中,不利于提升全球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也会制约海外机构的管理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其五,构建国际化的人才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大多数集中在相对成熟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化人才相对集中,人才流动及其薪酬激励、考核评价机制也较为成熟和透明,要确保海外机构经营管理真正达到国际化水准,离不开配套的人才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为此董事会和高管层有必要掌握进入市场的人才流动和薪酬激励机制态势。当前,中资金融机构,尤其是以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国际化来看,很难达到国际化的薪酬激励水准,而业绩增长却不高于外资金融机构,这种发展是难于持续的,并可能隐含一定的管理风险,因为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没有相应的配套的人才来跟进。
强化海外机构管理人员的选择、培育和管理。对于一个远离管理总部且规模有限的海外机构,要化解其问题的关键还是主要负责人的选择,而不宜过度依赖所谓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海外机构远离总部管理中心,机构主要负责人是决定机构发展和有效管理的根本因素。从最近几年我国大型金融机构海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在海外机构负责人的选择和管理上,应重点关注:其一,强化主要负责人的依法合规经营意识的培育。在选择主要负责人时就应该关注人选是否有较强的合规意识,在过往的管理实务中是否欠缺依法合规理念,所管理的团队或机构是否有严重的违法违规记录,其经历上是否有相应训练和岗位阅历。虽然不一定要求相关负责人一定要非常熟悉相关区域的监管和法规,但是要有较强的规范意识,要善于主动地寻求相关专业支持。其二,要引导、督导、指导海外机构主要负责人强化内部管理。海外机构独处异国异地,没有近距离可借鉴可照搬的管理经验,一些经营管理问题往往有较强的属地色彩,需要主要负责人有较强的管理应对能力,善于学习和思考,善于通过管理来化解各种问题,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地积淀或者突然爆发。总部应加强主要负责人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育,并应在考核评价体系中为内部管理设置较高的权重,对于一些负面管理事件甚至可建立一票否决机制。其三,要督促主要负责人提高对属地监管环境变化的敏锐意识。主要负责人要敏感于属地国家与母国的政治经济往来方面关系的变化和动态,要及时察觉当地监管或执法机构在政策和法规方面的趋势性变化,要敏锐于西方主要国家监管执法新动态可能对属地监管执法的影响,及时在经营管理上做出积极应对,并应及时向母国总部反馈相关信息。其四,总部应克服困难建立海外机构主要负责人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在管理人员配备上要有事先的主要负责人配置可靠的副手代为履行职责,为其短暂的离开学习、训练奠定基础,总部需要强化主要负责人的风险管控、所涉重点国际金融市场动态、监管法规及司法执法配合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建立海外机构科学发展的引导和评价体制机制。对于海外机构的考核评价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其一,要尊重所属地监管对金融机构发展和评价、监督的基本考量因素。尤其是属地监管对金融机构发展的风险管控、合规等因素的关注和反馈,充分重视属地监管对海外机构指出的不足和改正要求,并应将有关评价纳入到海外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其二,在发展指标上既要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也要兼顾海外机构所在国及其所依赖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在规模和效益增长指标方面应充分考虑可比同业的相关指标。其三,要科学、客观地把海外机构增长与机构人员及主要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升关联起来,避免不理性地扩张导致业务增长与机构的软硬件增长的匹配,尤其是主要管理人员对客户、产品、市场风险及配套管理的不适应性跟进。其四,在初期发展阶段考核评价机制不宜鼓励过度激进的规模扩张,而应充分平衡发展中的合规与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总部要紧密结合属地法治和监管特点建立相应的合规评价体系,尤其是要从反洗钱、反恐融资、税法、会计法规等重点视角监督和评价其合法合规水平。其五,要构建有效的机制确保海外机构资产和负债在系统中得到真实反映,其风险水平能够准确得到评估。这需要总部监督引导海外机构严格落实相关财务会计和信息披露法规,更需要建立相应的正面激励和负面问责的配套机制。
构建有效的综合化管理部门与条线管理并举的海外机构管理体系。针对海外机构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中资金融机构有必要在管理架构设计和体制机制建设上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理性定位海外机构管理架构。在国际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机构,应该建立综合化的“国际部”来推进,有助于解决人才和经验方面的局限。在国际化发展较为成熟的中资金融机构,如中国银行已经废除了综合化的“国际部”或“境外机构管理部”的管理体制,但是其他如工行、建行、农行、交行等仍然有“国际部”。由于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层和董事会普遍缺乏国际化的经验,构筑一个相对熟悉海外市场和海外机构运行规律的综合性机构身为必要,新兴股份制银行的国际化初期发展阶段尤为必要。其二,充分发挥国际部的综合职能,它应该成为总部规划、管控海外机构发展的总枢纽,应该在制度上确立其综合信息中心,各专业条线的问题信息、重大事件信息等均应抄报国际部,尤其是各专业条线上监督检查所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整改要求,以便国际部为高管层和董事会决策做好基础工作,也便于国际部的海外整体战略规划和配合考核评价创造条件。其三,国际部应该常态化地、理性地对海外机构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做出分析和建议并及时报送给总部管理层和董事会,尤其是应及时收集和整理海外机构归属地监管机构反馈的各种现场和非现场的检查和评估意见。国际部应该对海外机构经营管理相关信息,尤其是问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负第一责任,这将为总部提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奠定基础,也是化解和克服海外机构积淀问题、恶化问题的前提。其四,国际部应组织海外机构及总部各职能部门深入研究和跟踪海外机构主要分布区域的金融市场和监管执法动态、所涉国家的潜在冲突等问题,及时对海外机构做出提示,同时为总部调整海外机构发展战略、策略创造条件。国际部应该把海外机构及其环境的发展趋势作为其重要职责,要善于结合趋势适时向海外机构、各业务条线进行适当提示,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提出建议和意见。
充分运用当地人才与自主培育国际化人才兼顾。中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人才国际化问题,为此需重点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储备。通过积极主动、有重点、有差异地发展国际业务的路径来培育一批有一定外语能力且熟悉国际业务的自主人才。有规划地在境内不同区域不同业务条线储备一些国际化人才。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进程中最为急迫而紧缺的国际化人才有两类,一类是有国际法律和合规技能的专业人才,一类是谙熟国际金融工具和产品的专业人才,要有效的防范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有必要强化这两类人才的储备,并应在总部和主要海外机构配置一定比例的自主人才,以便为总部和海外机构主要负责人决策提供支持。其二,建立健全境内国际化人才与海外机构外派干部的常态化的良流机制。一方面确保长期外派人员有机会回国熟悉境内银行业务发展最新情况,另一方面为境内国际业务人才出境培训、境外同业考察或者海外机构外排训练等建立相应的机制。这种人才的互动也有助于内外联动业务高效地推动。其三,在海外机构人员结构中要合理确定外派人员的比例和岗位结构,既要充分发挥外派干部的积极作用,也要充分运用海外机构属地化人才的种种专业优势,不宜盲目地加大外派人员比例,尤其是管岗位上,对于合规、风险、财务、运营、产品等相关领域应尽可能利用当地专业人才。其四,要理性选择、定位和合理利用当地人才。当地人才也有优劣之分,如果拘泥于人才成本,可能导致选择的当地人才并不是优秀或良好的人才,势必影响管理效果。这实际上也涉及到人才的投入与激励问题。随着海外机构的日益成熟和规模化、业务复杂化,在海外当地人才的选聘上应该考虑择优和适当高端化选择。其五,要充分发挥自有国际化人才在关键问题、敏感问题上的决策支持效应。在国家冲突与经济、法制日益交融的环境里,银行的金融服务领域也涉及诸多国家冲突的问题,如果缺乏自有人才的积淀和利用,可能影响相关决策体现总部及母国相关整体利益的考虑。如果过度依赖当地人才,而缺乏自有人才的辅助,在发生一些较为复杂的管理冲突或合规问题时,主要负责人的决策将缺乏有效的专业支持,甚至引发重大错误决策判断。
加强海外机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海外机构的合规问题、管理问题都可能成突发事件。海外机构的突发事件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一个小小的海外机构,而是全球化的指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有些事件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妥当,甚至可能蕴含或者引发国家冲突。海外机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应注意。其一,培育主要负责人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要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每个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的深层次的后果,可能给总部及全球性机构带来什么影响,事件背后是否有政治冲突、国家冲突因素、是否涉及敏感的种族冲突、宗教问题等等,是否可能成为互联网、自媒体炒作的热点话题等等,主要负责人及海外管理人员均应该有敏锐的判断。其二,总部层面要建立海外机构突发事件的有效管理体制机制,尤其是信息及时报告至最高层的保障机制,并建立相关专业部门参与的及时分析、决策机制。其三,总部应强化全球范围金融机构敏感事件及其处理相关信息的交流和学习机制,做好阶段性、区域性相关潜在事件的预警和提示工作;要把应急能力建设和评估纳入到海外机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中,尤其是对主要负责人的考核评价应占据较为重要的权重。其四,对于应为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并引发不良后果的机构和主要负责人、责任人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完善对海外机构的检查和审计体制机制。对海外机构的监督监察体制机制的完善,既关系到合规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此,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强化总行现场监督检查与非现场监督并重。海外机构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远离总部管控中心,总部的管控影响力大大减弱,尤其是海外市场在政治、法律、经济各方面的独特性为这些机构变通或自主决策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空间。这些更需要总部层面的现场检查来约束和引导、督导。现场监督检查必须确保合理的周期性和稳定性,合理规划好综合性、全面性检查和专业条线检查的关系,确保检查的有效性。其二,要强化总部对海外机构现场检查能力的建设,可适当引进专业化机构专业人员协助、辅助检查,但是必须要以总部牵头推进,而避免简单外包给中介机构的检查。现场检查涉及的违法违规问题,必须有监督整改和问责机制,不宜轻描淡写而过或过度依赖系统数据的支持。实际上一些管理冲突或者违规事件的发生,往往是过往检查中查明问题的积淀而爆发;一些机构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不注意管理和风险控制,突然陷入重大不良贷款突发或者严重操作风险事件的困扰,使得机构一蹶不振或者遭到属地监管、执法机构的重大处罚,乃至对金融机构总部产生全球性的不良声誉事件,这些往往与常态化监督检查不力、查后不纠正不执行有密切关系。其三,加强海外机构的审计监督。对海外机构的经营状况,尤其是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相关审计必须常态化,主要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必须坚持落实,并应避免形式化。在审计上应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专业审计兼顾的机制,以常态化的内部审计为主;要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并重。对于规模较大的海外机构至少应确保两年一次的审计频度,不宜三五年才审计一次;对于规模较小的也应确保至少三年一次较为全面的审计。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总行)
【关键词】DCC-MVGARCH模型;欧债危机;动态相关性;时变特征
Study on the dynamic correlation of stock and bond markets in the context of European debt crisis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DCC-MVGARCH model
Wang Ran1, Li Cheng-gang2
(1.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0, China, 2. Faculty of Finance,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0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DCC-MVGARCH model proposed by Engle to study the dynamic correlation between stock and bond markets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 and characterizes the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ock and bond market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of stock and bond marke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 is time-varying. The impact of European debt crisi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ock market and bond markets is obvious. The impacts of European debt crisis on the dynamic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tock and Treasury bond markets, and between stock and corporate bond markets are substantially identical.
Key words: DCC-MVGARCH model; European debt crisis; dynamic correlation;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
1.引言
2009年12月以来,由于希腊、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债务问题凸显,引发了欧债危机。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我国股票市场大幅下跌,而债券市场却出现了上涨。因此,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是否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是否呈现出时变特征?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理解欧债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作用机理,揭示欧债危机背景下我国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变动规律,指导投资者在欧债危机及类似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投资决策和投资转移。
2.文献回顾
国内外大量学者研究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Chan等(1997)[1]的研究表明至少存在一种非静态的因素推动股票和债券价格的变动,而这种非静态因素并不能对两资产的价格同时产生影响。Gulko(2002)[2]重点研究了股票市场崩盘时的股票与债券相关性,结果表明伴随着股票市场崩盘,股票与债券之间呈现出负相关性。Andersson等(2008)[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通货膨胀预期时,股票与债券价格同向变动;在低通货膨胀预期时,股票与债券呈现出负相关关系。Yang等(2009)[4]研究了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下的股票与债券相关性,结果发现,短期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更高时,股票与债券的相关性也更高。Baur(2010)[5]分析了8个发达国家的股票与债券指数相关性,发现同一个国家的股票与债券相关性呈负相关,跨国家的股票与债券市场呈现出正相关。Garcia和Tsafack(2011)[6]的研究表明同一种资产在两个区间中的依赖性都较强,但是在股票与债券之间依赖性较弱,甚至在同一个国家里的股票与债券市场上也是如此。Dhillon和Johnson(2012)[7]通过检验红利变动对股票和债券价格的影响,发现股票价格与债券价格在红利变动宣告时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国内学者也对股票与债券市场相关性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一些学者集中于股票市场或债券市场内部相关性的研究,一些学者重点探讨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赵留彦和王一鸣(2003)[8]采用向量GARCH模型研究了A、B股之间的相关性和波动溢出,研究结果发现,2001年2月B股对境内投资者开放事件使得A股和B股之间的联系增强。谷耀和陆丽娜(2006)[9]对上海、深圳和香港三地股票市场动态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显示,沪市和深市之间的条件相关性是动态调整的,在牛市时两市的相关性变动幅度较大,而在熊市时两市的相关性变动幅度较为平缓。袁超等(2008)[10]采用非对称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实证分析了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动态相关性,结果发现股票和债券市场的相关关系存在结构性变化。吴吉林和原鹏飞(2009)[11]采用AG-DCC模型研究了我国股票、债券及外汇市场一体化问题,结果发现我国股票、债券和外汇市场间存在明显的动态相关性。郑振龙和陈志英(2011)[12]实证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动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股票和债券市场相关性是时变的。
从以上的文献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现有学者尚未研究欧债危机影响下的股票与债券市场相关性,尚未刻画欧债危机背景下的股票与债券市场相关性时变特征。本文将引入Engle(2002)[13]提出的动态条件相关多元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DCC-MVGARCH),刻画股票市场与国债市场以及股票市场与企业债市场相关性的时变特征,分析欧债危机对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相关性的影响。
3.股票与债券市场动态相关性实证分析
3.1数据
为了考察欧债危机背景下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相关性,同时将欧债危机爆发前与爆发后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相关性进行比较,本文选取2008年9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的上证指数(000001)、上证国债指数(000012)以及上证企债指数(000013)日收盘价,共909组的收盘价数据。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上证指数、上证国债指数和上证企债指数的日收益率 可以利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1)
其中,,分别表示上证指数、上证国债指数和上证企债指数。
对上证指数、上证国债指数和上证企债指数收益率序列做统计性描述(限于篇幅,统计性描述未列出)。三大指数收益率时间序列都没有通过正态检验(Jarque-Bera检验,即JB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欧债危机背景下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都显著异于正态分布。峰度(Kurtosis)分别为5.9769、23.1246和48.7726,说明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收益率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呈现出尖峰厚尾特征。三大指数收益率序列及收益率平方序列的自相关及异方差检验结果显示,收益率序列在1%的水平下存在显著的序列相关性。这表明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均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现象,收益率序列波动聚集现象非常显著。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序列均为平稳的时间序列。
3.2实证模型
Engle(2002)[13]对相关性研究方法和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DCC-MVGARCH模型。DCC-MVGARCH模型假定k种资产的收益率rt服从均值为0,协方差矩阵为Ht的条件多元正态分布,表示如下:
~ (2)
(3)
其中,Ft-1为t-1期的信息集合,rt为k×1维向量,Ht为条件协方差矩阵,Rt为k×k维时变相关矩阵。,为单变量GARCH模型求出的n×n维时变标准差对角线项组成的矩阵。hi,t可以采用如下的单变量GARCH模型求出:
(4)
标准化残差,,则动态条件相关结构为:
(5)
(6)
其中,为标准残差的无条件方差矩阵,,。αm和βn称为DCC-MVGARCH模型的系数。 ,。最常用的模型为DCC-MVGARCH(1,1),则为:
,为标准化残差εt的非条件相关系数,,,并且
Engle(2002)[13]提出用两阶段法估计DCC-MVGARCH模型。采用对数似然估计,对数似然函数为:
(7)
对数似然函数值可以分解为波动部分和相关性部分。第一阶段对波动部分进行估计,分别对每个市场单独采用单变量GARCH进行估计,并将各GARCH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进行求和。第二阶段运用第一阶段获得的单变量估计值对相关性部分进行估计。两阶段估计出来的DCC参数具有一致性和渐进正态性。
3.3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对上证指数、上证国债指数和上证企债指数收益率分别构建GARCH(p,q)模型,刻画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和企业债市场的波动性风险。由于三大指数收益率序列都存在显著的自相关,本文采用ARMA模型作为均值方程。ARMA模型首先需要确定滞后阶数,利用偏自相关函数(PACF)确定均值方程中ARMA模型的滞后阶数,最终确定为:上证指数收益率的均值方程符合ARMA(1,1)的结构,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的均值方程符合ARMA(3,1)结构,上证企债指数收益率的均值方程符合ARMA(2,2)结构。对三个ARMA结构均值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ARCH-LM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拒绝原假设。这表明,本文建立的三个ARMA模型残差序列都存在显著的ARCH效应,可以进一步建立GARCH模型进行分析。根据残差序列的特征,确定方差方程中ARCH项和GARCH项的滞后阶数,最终采用GARCH(1,1)模型刻画三大指数收益率序列的波动性。本文采用对数极大似然估计GARCH(1,1)。同时,对上证指数、上证国债指数和上证企债指数收益率序列建立的GARCH(1,1)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Liung-Box统计量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已不存在自相关和ARCH效应。这表明本文所构建的模型以及模型滞后阶数的设定是合理的。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方差方程中,ARCH项和GARCH项的系数都是显著的,并且ARCH项和GARCH项的系数之和都小于1,并且这两项系数之和都接近1,估计结构都符合约束条件,这说明在欧债危机背景下,三大指数收益率序列的波动都具有显著的持续性(限于篇幅,估计结果和检验结果未列出)。
基于前文对单变量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利用DCC-MVGARCH模型分别考察欧债危机背景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动态条件相关性。在估计DCC-MVGARCH模型时,条件方差的ARCH项和GARCH项分别设定为1,即采用GARCH(1,1)形式。DCC-MVGARCH模型具体的估计结果见表1。
表1 DCC-MVGARCH模型估计结果
α t值 β t值
上证指数与上证国债指数 0.0520 14.85 0.9096 138.35
上证指数与上证企债指数 0.0482 13.59 0.9322 205.93
DCC-MV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α+β﹤1符合约束条件;α与β都显著异于零,说明滞后一期的标准化残差乘积对市场之间的动态相关系数具有显著的影响。α分别为0.0520和0.0482,表明滞后一期的标准化残差乘积对动态相关系数的影响较小;β显著并且接近于1,表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受前期影响较大,它们的相关性变动具有较强的持续性特征。为了更直观地反映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变化特征,作出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3.4实证结果分析
从图1和图2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在欧债危机背景下,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股票市场与国债市场、股票市场与企业债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动态条件相关系数不断变化,呈时变特征;第二,在欧债危机发生以前,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相关性大多数时间里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在欧债危机发生以后,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相关性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三,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后,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由0.3左右突然降至-0.7左右,相关性变化较大,变化非常明显。第四,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绝大多数时间里介于-0.8~0.3之间。第五,通过对股票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图同股票市场与企业债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图进行比较,股票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走势基本上与股票市场与企业债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走势相同。之所以出现以上特征,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首先,欧债危机引发的风险会在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动态传染,投资者会在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进行投资转移。这导致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相关性不断发生变化。其次,由于欧债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冲击较为明显,在欧债危机爆发以后,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相关性变化较大。第三,我国企业债大多数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发行,其信用等级都为A级,信用等级基本上等同于国债,因此股票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走势同股票市场与企业债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走势类似。
4.结论
本文采用DCC-MVGARCH模型,实证研究了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动态相关性。通过实证结果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以下结论:
(1)股票市场与国债市场、股票市场与企业债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时变特征。
(2)欧债危机对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相关性影响较为明显。欧债危机发生后,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由正转变为负。
(3)企业债的发行主体大多数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信用等级基本上等同于国债,使得股票与国债市场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同股票与企业债市场动态条件相关系数走势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K. Chan, S. Norrbin, P. Lai. Are stock and bond prices collinear in the long run?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1997, 6(2): 193-201.
[2]L. Gulko. Decoupling.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2002, 28(3), 59-67.
[3]M. Andersson, E. Krylova, S. V?h?maa. Why do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ock and bond returns vary over time? [J].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 18(2): 139–151.
[4]J. Yang、Y. Zhou, Z. Wang. The stock–bond correlation and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One and a half centuries of evidence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9, 33(4): 670-680.
[5]D. Baur. Stock-bond co-movements and cross-country linkag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ing Accounting and Finance, 2010, 2(2): 111-129.
[6]R. Garcia, G. Tsafack. Dependence structure and extreme comovements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and bond markets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1, 35(8): 1954-1970.
[7]U. Dhillon, H. Johnson. Oil prices, speculation, and fundamentals: Interpreting causal relations among spot and futures prices [J]. Energy Economics, 2009, 31(4): 550-558.
[8]赵留彦, 王一鸣. A、B股之间的信息流动与波动溢出[J].金融研究, 2003, (10): 37-52.
[9]谷耀,陆丽娜.沪、深、港股市信息溢出效应与动态相关性—基于DCC-(BV) EGARCH-VAR的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8): 142-151.
[10]袁超,张兵,汪慧建.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动态相关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8, (1):63-75.
[11]吴吉林,原鹏飞.信息、政策冲击和中国股票、债券及外汇市场一体化——基于AG-DCC模型的金融市场动态相关性分析[J].南方经济, 2009, (10): 12-21.
[12]郑振龙,陈志英.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动态相关性分析[J].当代财经,2011,(2): 45-53.
[13]R. Engle. 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A simple class of multivariate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Models [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2002, 20: 339-350.
关键词:大数据 互联网金融 机遇 风险应对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56-02
当今社会是一个数字和网络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金融孕育而生,经过几年的发展已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
大数据是近几年互联网领域出现的热门词汇之一,早在2012年瑞士举办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大数据就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在之后的几年中,大数据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产生的经济效应也越来越大,现在已被业界公认成为了一种数字信息资产。
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大数据是英文big data直译而来的一个词汇,也称巨量数据或巨量资料。360百科把大数据定义为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金融则是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大数据的方法,分析金融行业数据,金融参与者的行为模式与风险偏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战略规划、金融产品设计以及金融服务创新的一种新的应用模式。
当前,互联网金融正蓬勃发展,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如交易比较便利、准入门槛不高、交易成本低等特点。但随着金融参与者范围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碓蕉嘌化,互联网金融服务商需要快速地了解客户的具体相关信息并做出评价,包括融资需求、投资偏好、个人信用等。实践证明,传统的信息采集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对数据的需求,这就需要利用大数据的强大数据资源优势,通过深度挖掘分析,从而建立形成对客户的综合评价体系以及对现有的金融产品或服务进行改进或创新的新模式。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大数据金融必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
二、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机遇
大数据金融是基于金融行业庞大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以及智能应用等手段,对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分析,并最终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鉴于大数据金融的上述特征,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机遇:
(一)对金融参与者行为进行分析,搭建综合分析评价平台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对数据依赖度很高的一个行业,产品的研发、服务的完善,都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在这些数据中,参与者行为数据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其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最终的落脚点都归结于客户,因而,对于客户的了解程度决定了行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虽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但大部分机构包括互联网金融对这些企业的相关情况缺乏了解,普遍存在惜贷心理,对于个人而言更是如此。这就导致大量潜在客户的流失,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而大数据金融的应用则恰恰可以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金融机构可以实时得出融资方的信用评分,增加对融资方信用能力的判断渠道。未来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可以尝试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一个对参与者信用等级、投资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指标综合分析评价的平台。通过平台可以实时查询参与者的各项指标,为快速、便捷完成金融交易、控制金融风险提供决策支持。当然,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离不开与传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部门以及互联网金融行业之间包括P2P、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的协作。通过合作最大程度共享参与者的行为数据,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客户范围,并可针对不同参与者定制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或产品。
(二)消除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产品最终将转化为金融参与者资金的支付。对于任何金融产品或服务来说,交易双方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信用度。从以前的行业模式来看,在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互联网金融行业中,金融机构及投资人或其合伙人对于融资方的信用审查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判断,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且获得的结果未必是可靠的。同样,对于融资方来说,也需要获取金融服务方的相关信息,如公信度、经营规模、资金实力等。但由于信息渠道的匮乏,了解到的信息往往比较模糊,结果造成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故而容易对金融机构产生不信任感。
将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可以借助大数据的优势来实现数据分析共享,降低交易双方对信用及其他信息的调查成本,消除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随着未来互联网应用的日趋深入,各行业信息化的水平会不断提高,针对各个主体的基本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共享将成为可能,如,企业银行交易数据、个人信用卡交易数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交易数据、水电煤气费数据、交通违法信息、P2P交易数据信息以及违法犯罪信息和其他违规处罚信息等。未来大数据金融的应用将会不断拓展和深化,互联网金融行业甚至是传统金融机构将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金融参与者的信用基础信息,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三)进行金融创新,开拓金融市场
创新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依托大数据金融的优势,互联网金融行业可以从产业链中挖掘市场潜力,实现创新突破。
目前来看,国内已有许多涉足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电商公司,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京东金融推出的京宝贝以及苏宁云商推出的苏宁小贷等。这些产品有个共同点,就是针对的群体主要是与企业来往密切的供应商。公司通过对供应商的往来结算、合同履行情况以及财务等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供应商的信用度和还款能力,自动确定融资额度,自动发放贷款。
将来,随着大数据金融的不断发展应用,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可以从产业链和提品服务上进行创新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依托大数据金融,延伸金融服务的链条,从单一的供应链扩展到所有关联的产业链上;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不断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作为着力点,逐渐把家庭或个人纳入到服务对象中来。此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服务对象的信用情况、融资偿还能力以及投资偏好等属性,提供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包括融资、投资、担保以及其他种类等。同时,还可以大胆尝试向可定制的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发展,以满足不同对象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而达到不断开拓金融市场的目标。
三、大数据金融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一是给金融监管带来挑战。传统金融监管侧重宏观的稳定,将行业准入、产品监管作为主要的内容。而以大数据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则具有明显的数据特征,经营重点侧重在微观层面,包括金融服务提供者及参与者的各项信息。如果监管部门依旧按照传统监管方式,将很难对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这样一来,轻者可能会引发一些金融纠纷,重者则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可能会面临信用风险。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运营中的重点所在。数据是风险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金融服务中,可能会由于一些关键数据的不完整或失真,造成对金融参与者信用度或偿还能力评判不准确,从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
三是可能会造成大数据失灵的风险。大数据应用的核心在于获取或共享参与者的各项信息,由此会带来一个突出矛盾,就是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数据的获取和保护。如果在数据的获取或应用中不能有效分隔隐私和共享数据,无法对隐私和商业秘密进行保o。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参与者极有可能为了保护自身隐私而放弃金融交易,从而使大数据金融失去效应。
(二)应对措施或建议
一是完善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进行监管创新。要从传统的侧重宏观领域的监管逐渐转变到宏观与微观并重。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对交易双方行为的监控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要以宏观的监管促进对参与者的保护,通过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评估金融产品的风险以及加强日常监管等举措,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二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信用风险分析模型。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与信用风险相关的数据,如融资金额及用途,偿还及违约情况、资产情况等。但由于数据的体量较大,以及非结构化的特征,完全收集到每一项数据是不可能的,而且数据的准确性也不能完全保证。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进行抽样和设计,将数据标准化、结构化,尤其对一些实时市场动态数据,如果跟踪的数据过于庞大和复杂,则容易产生数据不一致、维度过高模型无解等问题。接下来就可以综合使用各种技术,如大数据分析、计算机技术、应用数学等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建模。通过风险模型的建立和使用,逐步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机率。
三是逐步建立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法律还比较少,即使有些法律条款做了规定,但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已经很难适应互联网以及大数据高速发展的形势。因此,为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避免或减少法律纠纷,非常有必要建立或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大对消费者隐私的保护,调动消费者参与金融交易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大数据失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卫明.互联网金融知识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 赵频.浅谈大数据金融时代金融业面临挑战及应对措施.中国电子商务,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