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工环境的概念

人工环境的概念

时间:2023-06-13 16:26: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工环境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工环境的概念

第1篇

1 城市公共环境的基本内容

城市公共环境是城市环境不同方式的表现形式,按照其功能进行划分,可将城市公共环境分为集散型城市公共环境、商业性城市公共环境、交通性城市公共环境以及休闲型公共环境等。这几种公共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公共环境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功能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每个不同功能的公共环境都有着各自的作用,是城市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城市公共环境按照营造的方式进行划分,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是在城市建立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些自然风景区、保护区等自然场所。人工环境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便利和服务,而建立起的有利于人们生活的各项环境设施,包括广场、商业区、公园以及娱乐休闲场所等。人工环境是城市发展所必须要进行的一项重要步骤,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工环境的创造。

城市公共环境分类的目的也是在于更好地对城市系统进行规划,要建立一个优质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系统,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城市空间功能和形态的装饰,其中对于城市社会、生态,以及美学等综合性问题还要仔细进行研究,从而改进人工环境系统,建立起良好的公共环境系统。城市公共环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推动,在进行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建立应有的价值体系,并且相关的影响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从而有效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本质上来看,城市公共环境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问题,也代表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与经济环境的融合等内容。

2 城市环境艺术的意义

2.1 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中公共设施建设中加入了艺术设计后,更好地展示出公共环境的使用价值和艺术效果,比如,一些公共环境中都加入了雕塑等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的加入不仅丰富了公共环境的美观度,同时也提升了环境的文化气息。在公共环境中,雕塑等艺术作品的加入为公共环境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更多题材和方式,形成了一种更具现实意义的文化艺术,即生态雕塑艺术。这种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并且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出了人们对于环境的尊重,对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城市广场中都设计出了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并且融入了更多具有个性的主题元素,它们不仅有着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城市中的文化气息。不同的城市中,公共环境都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城市逐渐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文明艺术的发展也在城市环境中得到了更多体现,并且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2 教化功能

城市公共环境是城市公共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向市民传递文化的载体。这种作用来自于公共环境艺术作为艺术种类所固有的影响,具有情感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在引导人们趋向文明,提高生活情操和格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城市是需要公共环境艺术的,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城市,特别是古城、名城,都会被传统文化和各种各样的特殊建筑所深深吸引和打动。而这其中,公共环境艺术扮演者重要角色,可以良好地构造城市环境氛围。另外,城市公共建筑也是城市呈现给市民的一张名片,一种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随着时光的推移,积淀成为“城市的年轮”。大到城市公交系统,小到公共垃圾桶无一不是城市艺术品位的体现。

很多时候,达到艺术化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人们习惯的造型而不断设计变化。比如,在城市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的垃圾桶,在功能方面,垃圾桶可能只是用于垃圾收集的作用。但是,如果对垃圾桶的外形等进行美化设计,如材质,造型等,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3 公式公共艺术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共环境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建立起真正属于城市特色的公共环境艺术,也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城市特色,同时还要保留城市的文化基础。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许多艺术上的外品被大量炒作、模仿、克隆,成为视觉上的污染,环境中的败笔,造成建设性的破坏,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土地等资源。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现有的水平,建议各类领域专家、领导和各界的朋友们,需要以良好的公共艺术环境为起点,做一些具体的建设性工作。城市的发展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发扬科学民主精神,团结一致、埋头苦干、努力奋斗,从思想观念、理论概念、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规划设计等方面,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上,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高度。

第2篇

来源:同城装修网

室内空间设计新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通过高新技术、高新材料之间的全面协调,装饰形式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平衡,以及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室内空间设计新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通过高新技术、高新材料之间的全面协调,装饰形式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平衡,以及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尽可能地让人们接近自然。进一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生物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直接手段,而不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凶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要促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能为优化生态系统提供智力支撑。

2.生物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实践的物质性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服从自然本身的属性,接受自然科学的必要限制。同时更要认识到科技自身的不完备性和复杂性,积极预防科技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

3.树立综合的科技观评价体系。避免从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评价科技的优劣,而应从生态、人文、美学等各方面建立起合理的科技价值体系,引导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

然而空间设计是借助于生态科学技术的理念来实现其理想。通过运用生物科学技术这一手段更好的设计出和谐的空间场所。尤其是在空间设计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室内空间设计是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创造的舞台。人的本质趋向于有选择地对待现实,并按照自己的思想、愿望来加以改造。现实的空间环境总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室内空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室内空间设计就是运用艺术和技术的手段,依据人们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它是为了人们室内生活的需要而去创造、组织理想生活的室内生态科技设计。

室内空间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是建筑的延伸也是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它包含着生活、艺术和科学、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也在受着先进科技的冲刷,生态科技的概念在人居环境中,日益受到广大人群的认同,全球一体化的思想对乡土建筑观的不断修正,人们对于室内空间设计中“生物科学技术”一词的理解,也逐渐成熟。

总之,目前对室内空间设计三大元素:科学、生活、艺术的认识都脱离不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先进生产力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空间更为丰富、更新。在这里我们作为人们生活环境的工程师更应以三个代表的精神去理解、去实践。因此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与室内空间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生态设计,策略,可持续性

绿色生态是人类探索的永恒命题。今天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全球生态遭到破坏,多种污染日趋加重,人类赖以生存的矿物燃料大面积开采和消耗,能源危机不断加剧。城市及河流被污染、土地沙漠化、废弃物排放已经成了环境恶化的大问题,即使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德国电厂旁边的水被污染了,经过30年时间才恢复到现在的状况。发达国家要恢复一个地区原来的生态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更何况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当环境问题危及国计民生的时候,人们开始反省自己在改造生存环境的同时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现在国际社会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号召大家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建筑作为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活动,更被时代赋予了强烈的使命。把绿色生命的概念赋予建筑是为了让建筑有健康和再生的肌理,使建筑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为人们提供舒适并可持续的生活工作环境。

只有健康的才能再生,绿色生态建筑是很具体的东西,基本上包括四个特征:第一节约资源;第二利用可再生资源;第三材料循环再利用和再生;第四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这是四个基本的原则。我们国家公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把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是绿色建筑评估规定的定义,显然“四节一环保”是构建绿色建筑的核心技术,是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根本发展方向。

作为设计师要做的所要关注的就是:在国家的良好政策下,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合理的优化的设计,实现建筑的绿色化。本人结合平时的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节能设计和绿色设计中常用到的策略,以供交流。

(一)基地策略:

基地环境的整体组织与利用是一个项目的首要考虑,因其决定着建筑小环境的质量及其大环境的关系协调。

例如:霍普金斯设计的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其设计重点是13,000平方米的线性人工湖,使其成为有机的缓冲体,将新建筑与郊区住宅连接起来,对于整个城市则成为一新的 “绿肺”。在这一水体的设计上,人工化被尽量避免,而试图营造一种人工的自然平衡,通过建筑边缘的水渠对雨水进行自然的回收利用。通过培养水生动植物去带动水体的生态循环,从而减少人工保养费用等。另外,通过沿湖廊道的设置,自然的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衔接起来,互相渗透。在营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另一方面就是如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织,有效的利用这一环境资源,这是最基本的生态设计手段,也是最有效简单易行的。在考虑优化朝向与视野的基础上,主要的教学建筑朝向西南主导风方向,以获得最大的对风源与日照的利用;同时,通过中庭的设置,在建筑内形成 “风道”。夏季时,主导风经过湖面得到自然的冷却;在冬季时,靠近住宅区的树林则成为有效的风屏障。

(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

以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是符合当今社会和技术的发展现状。太阳能光发电,太阳能供热水,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空调,太阳能通风降温以及可控自然采光等高新技术也逐渐走进了建筑设计中,还有风能发电,生物物质的高效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能源紧张的现状,并为将来的多种绿色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基础性的支持。

例如:现在住宅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使建筑的运行成本有所降低;太阳能光发电板在一些节能建筑上的使用,农村大沼气池的建设,都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使用中的利用。

(三)采光通风策略:

采光是影响人工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采光的低能耗策略就是在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尽量减少人工照明,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风的利用是体现可持续性与生态设计的另一重要方面。有效的自然通风可以创造一种清新自然的人工环境,同时减小依靠机械通风的能耗。

例如:诺曼.福斯特在改建德国议会大厦的设计中,议会大厦的圆形穹顶对大厦的采光照明和通风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核心是一个称之为“光线雕刻家”的倒锥体光反射装置,锥体上的反射板可以将水平光线反射成柔和的漫射光,照亮整个议会大厅。在天气晴朗的日子,白天绝大部分时间都不需要人工照明。此外,一个360度转动的舌形遮阳板装置可根据一天内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旋转,以遮挡过强的阳光照射和刺眼的光线。夜幕降临时,这一过程会颠倒过来。锥体上的反射板将大厅内的灯光反射进玻璃穹顶,穹顶变成了美丽的灯塔,也达到了减少人工照明的目的。

议会大厦的自然通风策略很有新意,夏季的新鲜热空气通过建筑前的花园草坪和树林得以过滤,降温后通过门窗开口进入侧厅,经庭院进一步降温后进入议会大庭,再经由砖拱和新建玻璃拱的两重穹顶产生的有效正负压差将暖空气由上部玻璃穹顶的开口排出。玻璃穹顶倒锥体光反射装置内安装的通风管和热转换器也起到吸收排除室内热空气的作用。

(四)水资源的利用策略:

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是建筑节水的有效措施,通过建筑技术的处理及后续工种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浇灌,用于景观水景,改善建筑的生态环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内的洗漱污水经有特殊设备的净化处理后,再用于冲厕,或者浇灌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且节省投资,运行费用低。 (五)其他策略:

在保温隔热的处理上,建筑外墙外保温的处理,玻璃采用LOW-E玻璃等K值小的节能玻璃,可以减少建筑护结构的能量交换,这样在建筑运行中节省了很大的能源消耗,同时在建筑屋顶处使用人工覆土可以减小屋顶的热损失;屋顶种植绿色植被既增加了绿化面积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于建筑行业的技术不断完善,建筑师也可大胆的尝试各种方法,基于对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的考虑,如何将城市景观环境与建筑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建筑形态与环境。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可持续性或生态在建筑上的实现是建立在强有力的技术研究与资金支持上的;是严谨科学与建筑师创造力相结合的产物;走向真正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建筑的实践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 参阅 《建筑创作》,08/2013;

第4篇

——题记

“城雕显现出一种在当代城市文化中获得其存在意义上的态势,传统惯性的力量的要素逐渐被重组或消解,当代中国城雕已初步显现出现代城市文化归属感。”①城市雕塑,是城市美化的主要形式所在,具有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作用。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筑物的社会功能性之一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和精神空间,对于城市雕塑来说,它的客观属性更多地被赋予精神内涵的品质,很多大型纪念性城市雕塑给予人们的并不比纪念性建筑少,在建筑所围合的某些公共交流空间中(如文化广场、城市广场等),建筑与雕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更显出一种互补关系:建筑为雕塑确定一个场所,而雕塑的精神则充盈了建筑围合的空间,各自为对方提供文化上的诠释。比起建筑来,雕塑的另一个特性是可移动性,室内的架上雕塑一旦移至室外,架上雕塑就可能成为城市雕塑,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因而城市雕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道德,其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周围的建筑,某些建筑因为雕塑的存在,而不得不做出退让,在互补的同时互为作用。建筑兼有使用功能和作为艺术形态的审美功能,雕塑通常因仅具有审美功能而归属于美术学科。当建筑空间结构的形态注重以形式美感来折射建筑的文化内涵时,建筑与雕塑就相差无几了。②由此可见,建筑更多地受到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的影响,而城市雕塑则更多的是影响环境空间和心理行为。城市雕塑的特殊性,它必须与城市、建筑和空间构成以及与文化形态紧密相连。建筑与雕塑艺术都可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的再创作,所以,更应重视建筑与雕塑之间的互融性,彼此构成具有综合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文化地域的特征。

对雕塑艺术语言的准确把握,对设计中的作品和置放的环境二者空间形象的直觉反映,并巧妙地融合,恰到好处地把握到一个切入点,这对环境中的雕塑主题设计成功与否是个关键。“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③也就是说环境空间的结构性质,具备魅力的环境雕塑作品,不能脱离环境因素,必须使每一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于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艺术气息和整体环境的内在联系所带来的视觉美感,陶冶公众美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司徒兆光在创作《郭沫若》时,把铜像设计在30厘米的磨光贴面红色花岗岩石板上,远看仿佛摆在草地上。这也是考虑到故居的庭院环境,不宜置于高台上,考虑的是雕塑与观者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潜在于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环境雕塑与建筑、绿化共同创造出反映人们良好生活质量的生活环境,环境的艺术语言是朦胧、概括、象征性的。许正龙认为城市雕塑艺术对空间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正因如此,在雕塑的创作中他总是强调雕塑设计的隐喻性、象征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以期让人深思作品,反复琢磨,而非就事论事地表现某种单一的具体内容,以此增加环境与雕塑的可读性内容,通过材质美、手工美、肌理美、环境美的创造共同传达个体的、连续性的、有意味的设计意识。雕塑的艺术语言,可以是鲜明的、具体的。因此它能赋予环境以鲜明确切的思想性,用形象来突显环境的主题,这种显现不是简单肤浅的说明,而是要通过艺术家加以升华,创造并赋予艺术感染力。王克庆谈到创作《和平少女》在选择适合的环境时提到:作为城市室外雕塑,需紧密配合环境进行创作,不仅研究选点和作品的形体及姿态,还研究了日本长崎和平公园的光线节奏及人流视觉效果等方面的课题。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室内进行泥塑创作时,灯光照明尽量按照和平公园的环境的光线进行设计。安装之前我们要用小样探索光线的效果,最后才确定雕塑安装的方位……④城市雕塑比起建筑和环境艺术小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其完整的艺术性更容易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缓解现代城市的躁动不安,进行文化上的交融,以弥补建筑师在建筑作品的艺术创作中所受到的工程技术的约束。城市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重视人工环境的建设和开发,环境建设与开发的优劣,其艺术性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城市雕塑则是评价指标的一个部分,雕塑与建筑同为人工材料筑成,但雕塑能够弱化现代材料的冷漠感,从纯艺术中提升出来的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艺术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受到环境的制约。正所谓“环境制约雕塑,雕塑充实环境。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雕塑起着凝缩维系空间的作用,并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体”。⑤雕塑的尺度、色彩、材质、形体以及所表达语言的抽象或具象性,都与城市的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文化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雕塑忠实地记录了城市的这些特性,记录了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变和人工环境的兴衰。因此,城市雕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环境对它的认可。城市雕塑与环境如此紧密地结合,也是雕塑与环境独立个性的协调统一。雕塑的作用,从整体文化角度而言,是与其他社会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个体参与、社会承认的创作行为。因此,雕塑家的创作不应是对环境的强加,也不应是对历史概念和历史形式的重复。

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在交流、实验中求变,在探索和继承中扩大视野,适应变化,使环境因雕塑而得到一个理想的定位。

注释:

①张坚.中国当代城市雕塑文化属性的理论思考.雕塑,1998(1):6.

②郭瑞本.雕塑·建筑·环境——论城市雕塑的整体和谐.雕塑,1997(4):6.

③于美成,邹广天,李大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警言.雕塑,1998(2):7.

④王克庆.参加和平纪念像的创作体会.美术研究,1985(4):55.

⑤许正龙.走出雕塑的误区——有感于当前雕塑的现状.美苑,1996(4):64.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版.

第5篇

关键词:绿色理念;环境艺术设计;探析

当前,我国把发展的核心目标放在经济建设上,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然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呈现出了新的内容与特征,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小康”生活。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早已被钢筋、水泥所包围,所以如今大家越来越关注生活周围的生态环境,更愿意贴近自然,试图从钢筋水泥中把自己抽离出来。正因如此,环境艺术设计从业者,就应把“绿色设计”理念体现在设计中,推陈出新,走绿色设计道路,从整体上优化资源利用,从而达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

1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所囊括的内容广泛,其最为核心的三大要素是环境、艺术和设计,这三大元素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首先,环境就是我们能感知到的空间,以及这个空间中所蕴含的物质元素和非物质元素。从现代化意义上讲,环境又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其次,环境艺术则是一种依托于自然环境,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一门艺术,这种艺术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最后,环境艺术设计,它是建立在环境与艺术两者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融合了综合绿化、城建、公共设施等元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以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为主要研究方向,而根据其所研究的方向,发现它所涉及的学科是多元化的,包括气候学、美学、建筑学等。

2绿色理念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

对于融入了绿色理念的环境艺术设计,要处理好其与周边生态环境及地方经济的关系。首先,环境选线要因时制宜,遵循实用性原则。也就是说,设计师要对设计空间进行规划,并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达到人景合一的境界。任何设计都应遵循功能优先的原则,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在设计规划时要对项目的功能及性质做深入分析,同时要把审美以及人性化设计带进设计中,力求功能设计、审美设计以及满足人性需求的高度统一。譬如,对于城市绿道周围已经存在的河岸、绿地等,则应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这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到亲切,还能让他们在其中找到“回归自然”的感觉。除此以外,环境艺术设过程中应顺应自然,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坚持绿色、低碳要求,充分考虑设计的方式,确保设计既经济可行,又持久耐用。在进行设计布置时也要根据环境结构选配合乎经济水平的档次和格调,确保景观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3依托绿色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运用

3.1就地取材,物尽其用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领域,从字面含义来看包含了环境范畴、艺术领域和设计方法三种艺术设计形态。就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环境差异性,这种地域差异的存在使得各地的景观布局有所不同,要想作出适合地域性的景观设计,就必须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为此,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活动时,应优先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就地取材,做到物尽其用,以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设计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再者,还可以引入当地的一些古树名木、传统建筑等,在发挥其美感和人文精神的同时,实现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使用绿色环保材料

材料在处理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就要求尽量地运用天然材料。除此以外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优先选用一些可回收、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以减少产品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从而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当前,市场上所流通的材料琳琅满目,其中以“绿色”为卖点的材料更是数不胜数,这些绿色材料能够有效解决过往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用材浪费的弊端,为绿色设计理念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然,设计师之所以会选择绿色材料,其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材料不仅能够节省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能够在回收处理上达到环保,有效地满足绿色设计的核心需要。

3.3实现设计的和谐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想把“绿色设计”理念贯穿其中,尤其需要注意如下两个问题:第一,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如何巧妙融合,降低污染;第二,如何解决好人工因素之间的关系,空气、温度等系统怎样高效地运作。首先,从内部空间布局设计来看,应当减少甲醛等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而要解决甲醛的影响,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就必须对所采用的施工材料进行全面的考虑,筛选出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的材料。其次,还要考虑到室内空间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应在人类不常接触的区域内设置石材元素,并加大对天然无放射石材的使用力度。除此以外,还应对空气、温度以及采光等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尽可能地接受自然光照射,保持空气的流通,从而达到人工元素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

3.4凸显绿色设计主体性

绿色设计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把绿色理念这一主体性嵌入每一个设计细节中,并对环境问题予以充分的考虑。以城市绿道中的休闲节点为例进行分析,设计师在进行绿道休闲节点设计时要事先做好调查工作,综合考虑绿道的人均流量、节点间距以及风向等,做到统筹兼顾,科学设计。而在项目节点间距离的安排上,一般来讲,每隔500米就要设计一个可以提供休息的地方。法国的卢瓦尔河绿道,被意译为“骑自行车的卢瓦尔河”。这条绿道全长800公里,沿途设置了14个自行车租赁和维修服务点,150个可接待自行车的餐饮住宿点,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自然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完美地实现了环境设计和绿色设计理念的融合。

4结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环境在此过程中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我们必须要正视环境遭受破坏后可能带来的危害,走绿色环保路线。绿色设计作为一种生态设计、环境设计,它是一种概念设计。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应融入绿色设计思想,并将其贯穿到整个设计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考虑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能源的消耗,以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环境的追求,使人们关注的环保事业与艺术设计行业更好的融合,获得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作者:闫思妤 单位: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袁泉.竹韵•居——浅析绿色理念下竹材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上),2012(07).

[2]张岚.装饰小空间的绿色理念[J].美好生活,2010(07).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生态转型;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一.低碳城市

1.低碳城市的提出

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于1988年创建政府间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2007年发表了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90年报告中,IPCC向人类警示了气温升高的危险,推动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5年报告中,IPCC认为,“证据清楚地表明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这份报告为《京都议定书》1997年得以通过铺平了道路。在2001年报告中,IPCC表示,有“新的、更坚实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变暖“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这里的“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2007年IPCC发表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很可能”表示90%以上的可能性,这种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根据预测,未来100年这种全球变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而且会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要尽早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缓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趋势,减少对自然和经济系统的影响。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始被人们提出,并正在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

2.概念

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3.低碳城市的构成

(1)新能源利用

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的绿色能源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

(2)清洁技术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02的排放。

(3)绿色规划

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考量。

第一,产业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

第二,交通规划。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在这一点上,巴西的库里蒂巴堪称成功的例子。

(4)绿色建筑

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5)绿色消费

我们应当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帮助减少碳排放。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我们就可以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做出贡献。

二.城市建筑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概念

虽然“生态建筑”的称谓自20世纪60年代就已提出,但“当前还没有完整统一的生态建筑理论或被普遍认可的生态建筑的界定,生态建筑的定义和内涵,因不同国家的环境需求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而有差异。生态型建筑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追求建筑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更重要的是都以生态为基本指导思想,以达到人工环境的生态化。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一次爆发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人们意识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于是开始提出并关注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革命,这一次被称为具有“深绿色环境观”的运动,重新界定和扩展了环境概念,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两个观点:一是发展;二是发展是有限度的。因而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解决环境与经济的矛盾问题,寻求其生态合理性,这种思想的视野是建立在全球整体环境上的。

“低碳筷行动”

3.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

城市建筑生态化不仅仅是节能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与资源问题时,对人工环境的一种优化,其目的是尽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利于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使用者和其他人的身心健康。

毫无疑问,城市建筑生态化需要依靠适宜的技术手段。当代建筑的生态化是一种整体的环境概念:“建筑环境不仅要以单体建筑的生态设计来进行改善,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与群体设计中奠定生态观念,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物理环境,而且可以在景观与美化方面取得宜人的效果。”我们认为,系统环境观下建筑呈现如下特点: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一体化;生态与技术的协同而不是排斥;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建筑作为一个过程而形成新的经济观;环境健康与文化功能的融合。

【总结】

第7篇

2014年5月28日,2014世界种子大会在北京市丰台区完美落幕(如图1)。有来自美国、荷兰、德国、意大利、丹麦、乌拉圭等60个国家和地区的1452名国际种业代表参加了大会。世界种子大会被誉为种业届的“奥林匹克”,是国际种子联合会(ISF)主办的国际种业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集会议、论坛、会展、贸易洽谈、旅游考察、高层决策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种业年度会议,是各国展示本国种业发展成果、开展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和平台,在诸多国际性组织中具有较强影响力。尽管近年来我国选育品种的市场份额在逐渐加大,但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种业企业相对分散,研发能力薄弱,育种资源和高端人才仍然不足。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对此指出,要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此次召开的2014世界种子大会,就为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同时,借助此次世界种子大会的举办,对促进北京引进国际种业总部,发展种业总部经济,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本届种子大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主要承担2014世界种子大会品种展示和游客接待任务的品种展示基地(以下简称“品种展示基地”)。品种展示基地位于王佐镇长青路以北,张各庄以南,距北京的西六环1.2 km,总占地面积20 公顷。整个基地由北京航天华阳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承建,主要包括展馆展示区、品种展示区、道路交通系统和配套设施。展馆展示区包括新建种业展示中心(9000 m2),主要用于开展会议展示、种业发展和种业科技模拟展示;品种展示区包括大田种植区70000 m2、改造温室4栋(16500 m2)、新建智能温室2栋(8200 m2)、新建日光温室10栋(6000 m2),主要用于开展国内外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观摩、特色种植与栽培技术展示等;道路交通系统包括旅游步道17100 m2,新建停车场3600 m2;配套设施包括园区大门1处,卫生间1处;同时改造雨洪利用与灌溉系统,铺设供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安装安全防护设施以及改造基地室外景观等(如图2~5)。

北京航天华阳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内著名的的温室工程公司之一,在园区规划、温室设计、工程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为了更好的配合世界种子大会的要求,北京航天华阳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付出了诸多的心血,从规划到设计、施工,处处都彰显了着眼于展览展示,作物生长,能耗节约的理念。

初期规划的思想: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调整,降低投入成本,达到更优效果

品种展示基地不是一个新建工程,而是在原北京市丰台区种籽管理站的一个老示范基地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而成的。北京航天华阳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在此问题上给予北京市及大会组委会一个非常好的思路,一方面省去了新土地规划的成本,一方面升级了原来的园区设施设备,为以后的科研与示范做好了基础,事半功倍,一举两得。可能很多企业不会选择这样的做法,因为改造工程相对于新建工程要更费心、费力、费时,而最后的经济回报还可能更低。北京航天华阳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给出的规划方案得到了非常高的肯定并一次通过,不但对园区内原来不合理的布局进行了调整,还很好的利用了原有的水电路管线等基础,特别是根据种子大会的要求,增加了更多的展览展示的功能。最终降低了整个园区的建设投入,并完全达到了大会的要求。我国的设施农业正处于一个上升发展期,经常需要对过去的思路和模式进行调整和改变,通过改造升级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利用设施环境,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这种规划思路,不失为一个行业借鉴的案例(如图6)。

在建设中的新思路与新探索:全小区联网数字化,物联网的具体实践与尝试

北京航天华阳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在整个品种展示基地中,采用了全小区联网数字化技术,将整个基地的管理和控制都用数据集中到一个中央控制区。当你走进基地的每一个区域,都能看到各种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作物的生长状况与区域气候环境等数据,通过这些设备直接传输到控制中心并显示在大型的LED屏幕上,让我们的基地管理人员能直观的了解整个小区的情况。而这些数据,通过控制中心计算机的分析,随时可以对作物生长进行调控,包括水肥、二氧化碳、湿度、温度等等。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控制中心连接必要的物流系统,就可以完全实现物联网的生产流程。同时,基地的数字传输可以接驳远程网络,即使我们的管理人员不在现场,也可以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随时对基地的作物进行管理与控制(如图7)。

温室的设计与建造,更好的着眼于种植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我们说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不是传统靠天吃饭的概念,通过温室设施完全可以对作物的生长进行标准化的管控。种子的研发工作效率可以利用人工环境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种业的发展。

据国际种子联盟的数据显示,全球种子市场价值持续增长,2012年全球种子市场价值约450亿美元,美国120亿美元,占世界种子市场的26.7%,位居第一;中国为90.3亿美元,占世界种子市场的20.1%,居第二。目前中国每年推广使用的农作物主要品种大约有5000个,其中自育的品种占主导地位。其中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几乎全部为自育品种,玉米、蔬菜85%以上种植的是自育品种,质量合格率达到了97%以上,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为发展民族种业,国务院在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3年出台文件,全面部署种业发展工作。按照文件部署,近3年,我国种业兼并重组进程将不断加快,种子研发、生产的集中度将得到明显提升。

目前,国内的园艺设施产业发展迅猛,如北京航天华阳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技术型企业,引领着温室技术的提升,并随之影响着种植业的变革。我们需要更好的人工环境为作物生长提供保证,也利用人工环境培育优良的品种,助力中国种业的腾飞!

第8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重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设计的概述

1、城市设计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计划,又可称之为“都市计划”。这一概念的产生缘由和存在根底依附于中国政府所提出的对于展开城市建造作业的社会背景,它的首要意图是为了进步城市建造水平以及改进城市的环境质量,为人类打造一个舒服、健康、文明、生态、美丽的,且客观存在的寓居环境。城市计划的实质定义是指为了有效的改进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依照拟定的城市总体计划和当下实践的社会日子、市民风俗以及建筑计划艺术等对城市进行归纳的、全体的计划和计划。

2、城市计划的开展

城市计划作业的首要研究对象是城市,包含城市建筑形状、景观计划、城市项目计划等多方面的内容。城市计划这一概念的详细出现时刻在1950年,那时的大家对城市计划的知道还没有得到彻底的统一,不同专家对其的解说各有不同。其间最具代表性的解说首要有三种:一种是查理士・埃布尔拉姆斯所以为的,城市计划是一种对城市形状和机能有着束缚效果的规矩,城市中所有建筑的构造和外型都应该依照其规矩来构筑和建造;一种是由乔拿森・巴挪特所提出的,城市计划是城市外型打造的一项基本作业,其首要意图是为了向本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或其他国家展露自个的城市形象美和全体美;最终一种则是由富兰克.艾尔摩提出的说法,他以为城市计划仅仅人类多种艺术计划行动中的其间一种,其意图不只在于向外界展露自个的城市美,还在于将城市环境中的许多建筑,如住宅、商店、工厂等进行妥善的组织,使其可以满足人类在日子、经济以及审美价值等相关方面的实践需求。

二、城市设计要素

城市设计应突出表现城市优美特色的基本设计要素。好的城市设计应当融合城市各个要素来考虑设计思路。城市设计要素涵盖了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两部分内容。

1、微观层面

1.1天然环境:天然资本是城市名片中名贵的天然资源,是城市的生态绿肺,具有稳定生态平衡、减缓环境污染、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功用,是让我们城市充满灵气的自然载体,并具有永久的价值;天然环境的首要特点,组成部分,天然现象、文明或社会经济资产在地舆和视觉现象质素上的直接及直接影响,合作天然环境和现象。

1.2人工环境:微观层面上的城市设计是建立在经济、旅游、生态等专业的基础上,包含进行大计划的现象生态维护、管理改造、景观资源开发、旅游策划计划等。这类现象实习首要侧重于景观前期的策划。中心是合理土地的使用与管理。是在大规模、大标准上进行景观系统的掌握,详细项目有区域控制性计划、城市计划和环境计划等。策划是这一层面的实习主体。

2、中观层面

2.1天然环境:对天然现象在地舆和视觉现象质素上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2.2人工环境:中观层面上的现象实习是指有一定的计划,涉及到某一地域前史、文明、生态及地方特色全体面貌内容的较大型景观计划,包含与人类社会、文明相关内容,以及生态、前史等多学科的应用。计划是这一层面的实习主体。人工环境设计准则:一是提高质素:经过人工现象与自然景观的交融,提高城市环境的美观程度,然后改进城市居民的日子质量;二是交融灵敏:编制一套交融灵敏和有利于资本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指引;三是发起生机:发起多元和赋有生机的香港精力。四是坚持弹性:坚持必定的弹性,为新的构思或计划预留满足的空间;五是因为城市设计综合了自然、人文和前史等多种元素,一起也是多样化价值观的交融,因此在城市设计指引应用于实习中时,一起要参阅《城市计划标准与准则》一起实施,以作出平衡。

三、城市规划中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1、住宅规划对人心境的影响

在一个城市建设中,住宅规划极为要害和重要,一个城市在开展中最为要害的要素即是人,而人在日子和作业中都离不开住宅这一根本物质需要。住宅区是人类日子时间最多的场所,其不仅包含了大家生理上的需要,还包含了大家的休闲、娱乐和日子等根本需要。一个住宅小区的建设是多个家庭和家一起构建形成的,其包含了很多人群的心情和心思的寄予。跟着这些年科学技术的开展和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在日子中关于住宅也提出了新的需要与认识,有传统的物质需要理念逐渐朝着精力需要理念进行转变和优化,也给大家的住宅就爱你设提出了新的标准与需要。在当前社会中,大家关于住宅的需要不光注重内部的寓居空间,对寓居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注重。充分营建一个好的、人性化的住宅区空间环境,对人的心境以及大家的生活将有着活跃的影响。

2、规划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从城市发生那一刻起,公共空间即是城市构成要素中不也许短少的一部分。从中国古代的市、坊、园林到今世的公园、绿洲、步行街、广场等等、无不表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在咱们日子的城市中,机动交通和停车场逐渐吞食了大街和广场,城市空间越来越小。跟着其他限制和比如废气、噪声、视觉污染之类对人体有害因素的添加,城市日子在慢慢不见了。步行不再是一件乐事,乃至令人望而生畏。因为短少空位和环境恶化,在公共空间中休闲也不再也许。而最终的成果即是在城市中和停着的轿车争抢路途。虽然很多的研讨证明,城市的质量与公共日子之间存在着明显而的依存关系,可在咱们的城市开展和政府的方针中机动交通却越来越处于支配的位置。

3、城市滨水地区设计的积极作用

城市计划所包括的内容当中,滨水区域计划对城市的开展和建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效果。首要对滨水区域的开展方向及其所能起的效果进行有关概述:

3.1历史保护

首要对于至今仍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城市滨水区域,重在修补、恢复,保持原有格式,保护历史风貌。

3.2改造及再开发

由于城市的开展,原有的滨水区域相对于城市的区位、其形状、功用等均发生了改变,滨水区域在城市中的效果需求从头定位,需求对其进行改造、再开发等,使其变成城市的重要场所。

3.3新区开发

跟着城市的拓宽,城市化区域的扩展,原有的并不承当城市重要功用的滨水区域,需求从头开始,创造出一个满足现代城市功用、市民生活需求的滨水区域。

3.4经济开展

创造拉动全市经济开展的契机,创造更多的的就业机会等。

3.5空间结合

经过城市计划建构完整的滨水公共空间,完善全部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

3.6景观环境

整个城市的开展,即是大家自觉不自觉对居住环境改变的进程。现代社会,大家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因而现代城市中,景观是非常重要的构成有些,在哪一片区域,怎样安置,安置什么样的景观,交通怎么,配套设备怎么等等是一个有机的全体,因而在对城市进行计划时有必要要对有一个全体的概念。在社会日益开展、物质日益丰厚的同时,咱们不应该被外表的物质日子所遮盖了双眼。可持续开展和人性化,才应该是咱们所寻求的最高标准,高于一切的最高原则,不然,终究消灭人类的将会是遮盖了双眼的我们自己。

四、城市规划控制与城市设计的协同合作

一些项目的建设实施很难完全按照既有的规划要求落实,这就要求城市设计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起提供更多、更为积极灵活的对应措施。如上面提到的“计划单元整体开发控制”、“奖励性区划”、“超大街廓鼓励”等等。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应构建城市空间景观体系,确定城市标志性地段提出城市天际轮廓线、各个分区的建筑性质、建筑高度、城市公共活动场所等等。

对城市道路、广场、车行空间、步行空间进行整体设计,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城市风貌的建设作出合理规划与布局,体现城市特色。强调城市设计控制引导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城市设计的研究制度。从而推动市民认识城市设计的考虑因素,并作为考察城市设计的纲领,最终建立一个顶级的城市形象。许多城市都做了大量的城市设计工作,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城市形态设计为城市的控制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城市设计不仅要有城市决策层的参与,还需要有广大公众的参与,引导社会向新的社会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转移,从而达到对整个社会环境质量的改善。从我国目前城市规划实施实践来看,非政府组织发育极不成熟,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公众参与缺乏有效的法律基础和保障;其次.所谓的公众参与多停留在专家、学者的技术层面上的参与同时,公众的规划意识浅薄、知识层面较低.不足以真正成为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参与者:最后,多数公众参与仅仅是规划方案到了最后评审阶段,有的甚至评审过后才公开展示,公众意见很难反映到成果中,公众参与仅仅成为一种宣传的方式。

结束语

总之,要回到更理性的轨道上运行的全过程,使城市规划需要多个团体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强公众参与规划决策的强度。不要在基本的规划方案已确定的情况下,只有宣传。应充分听取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在决策的重大项目之前,让专家听证会流于形式“,走过场”的链接。应实施城市规划的实施,在更具体的层面,为客户提供更详细的指导和实施更细粒度的控制,城市建设活动,以保持与城市规划。毫无疑问。结合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两者相得益彰,必须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实施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喻贵兵.浅析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J].四川水泥,2014,07:227.

[2]刘晓平.建筑设计的城市设计逻辑及其应用[J].中外建筑,2014,09:82-87.

第9篇

【关键词】环境色彩;色彩心理;旅游景观;视觉感知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游客对旅游活动的追求和猎奇心理的欲望越发强烈。各地旅游景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主题公园、休闲氧吧、自驾游营地、人文村寨等等,新奇的旅游活动在中华大地上遍地花开。但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景观环境在一定意义上是存在交互性的。旅客、开发商与景观环境之间的“博弈”关系必然会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寻求解决之道刻不容缓。而在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除却政令、规划策略等宏观的着眼点之外,我们还可以一种微观的有效手段,对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加以引导与控制。

一、游览感知与景观环境

旅游者对景观旅游资源的选择取决于他们的动机,而他们的动机是复杂性与多样化的融合体。根据各自不同的背景与需求,旅游者的选择虽然不尽相同,但经历与感知区域性的差异是其永恒的主题。辽阔的原野植被繁茂的森林更加受到偏爱。动物的种群数量,植物的冠幅与密度都会影响游客对景区环境的感受,因此景观环境中的自然原生态基质是吸引游客的感知基础。而景观环境中也存在着一些依附于基质的景观,如清澈的溪流、芬芳的花香、欢快的鸟鸣声也都是组成自然景观环境的重要因素,它们共同给景观环境带来一种多变的灵动性和吸引力。但是对于原生态自然环境中灌木杂草的无序生长受到负面评价较多,这说明次序性的视觉感受在自然环境中更具有亲和力。而在影响环境喜好的各因素中,身体与心理年龄因素比重较大,如儿童较少受到人为痕迹对环境喜好的影响;中青年则表现出对环境中人为部分较高的敏感度;而对人工环境的排斥反应最不明显的则是老年人,但同时正面感受程度也远不如儿童。因此自然景观环境的综合面貌特征,是在环境所具有的个体自然因素与人的心理感知上,起到了一个综合互动的媒介作用。它在人们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喜好偏爱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综合面貌感受,决定了环境引人注目的差异性特征,且对这个特征进行指引。游人对自然环境中个体感受的喜好倾向,正说明了这一特征的吸引力,使他的感知体验跟多的投向它,即环境感知的先觉形态。游人对神秘而又富有变化与新颖的景色有着特别的偏爱,它对游人探索欲的激发十分显著,而对于那些各项因素都处在平均水准的景观环境来说,旅游者能够通过何种感知手段,对这一最具有吸引力的环境面貌特征加以感知,从而获得差异性的游览经历呢?

二、“色彩与环境感受”――环境色彩

康定斯基(俄国画家与教育家1864-1944)曾说过:“不画出某些色彩的形状,也可以创造出具有意义的真实来”,而 勒?柯布西耶(瑞士建筑家,现代建筑旗手1887-1965)也曾明确指出:“色彩不是用来叙述什么的,它是用来唤醒某种感知的” 。这些观点表明,色彩在视知觉中拥有独特的感知功能及其实用价值。因此在色彩心理学中,利用同统一的视知觉经验和色彩架构形式,表述与感知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使色彩成为环境信息表述中,绝佳媒介和载体。而特定颜色的内涵意义,如黑色或者白色,其叙述特点在同质的时空背景下具有某种兼容性。这种兼容性表现在色彩对人们的自然属性认知的感受上,更加反映在的群体对色彩共有意识上。这是人类对色彩特性长期的观察和应用的必然结果,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环境色彩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文脉背景、经济结构等地域性特质的相互作用下,环境信息所物化综合后的色彩表象。环境色彩区别于个体物质的色彩特性,它不单独显现物质的固有属性,而是对特定的整体环境信息进行融合与演绎。

三、“色彩”――作为旅游景观环境的最重要主题

两千多年前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色彩的早期观点“可见即是色彩”。而现代物理学定义的色彩是:波段范围内可见光的一种能量分布状态,它可引起人类的视觉刺激作用。而在艺术家、人文学家、建筑的眼中,色彩是表述人性情感的一种抽象语言,是共性美感中最朴实化的表述。因此我们研究色彩的现实意义,是掌控其所固有的感知内涵和标示功能。而在景观自然环境中色彩是一种能够唤醒自我感觉的介质,它所具有的能量可以激发出人们最为直接和真实的心理反应,是自然界共有的标识系统。因此“色彩”必然的成为了旅游景观环境中,最为有效与耀眼的,造势手段和氛围营造方法。它能够对旅游者形成最直接和强力的,视觉暗示与景观感受。从而在宏观上引导一个旅游景区的景观环境建设,在微观上调节景区的景观视觉特性。

在体验现代景观环境时,身体感知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环境空间信息的传递和表述依附于具象的天空、大地、山林建筑;而色彩虽然是由人的视觉所感知,

但它还是要依附于如光线这一即抽象又具象抽象的实体而存在,它是环境空间相貌的视觉形态。因此在规划建设旅游景观环境时,根据项目定位和目标人群的不同特性架构不同色彩形态,并且引入一些非视觉性人文感受(如喜庆、温情、平和等)传达给人们,在兼顾如生态、人性化、文脉等各方因素的环境资源;使其审美层次提升达到整体环境感受相互和谐的现实。这即是现代环境色彩设计的本质内涵也是其根本目的所在。

四、结 语

现代旅游景观开发,已经不局限于单一的人为建筑构景,而是着眼于景观大环境的各类因素。其中环境的视觉感受已成为景观感知中的重要主题,游客不再是简单接受视觉上的色彩形态刺激,更是一种环境与视知觉间的互动体验。在旅游景区的环境开发中,研究当地区域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关注其原生状态下,色彩的视觉特性、演化规律、精神内涵等,能够帮助我们提炼与确定景区的环境基调色彩,其色彩具有地域性的包容感和延续力。以此为参照,结合当地民俗、服饰、建筑的色彩,可使我们掌握此地色彩上的地域差异与超常性。从而为和谐区域内色彩的视觉感知提供色域基础。在此之上景区内建筑、植物、路径、标识、服饰、广告宣传等等,其用色都应遵循此色域基础以达到全局和谐局部差异的效果。从而使景区内的人工痕迹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相融合,避免出现对原生态环境的侵略式影响,以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环境氛围和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里德、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从概念到形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城市;空间设计;主题

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布局,不仅要考到空间搭配的合理性,更要从多个布局主题出发。我们知道,现代化的城市在空间布局上要从主题设定为开展设计的前提保障,在设计初期若没有选定好主题内容,今后的设计道路将会逐渐偏差,甚至会走向岔路,最后导致整个布局形式混乱,不能满足各个城市功能区的使用。

一、传统城市空间的现代化设计

(一)设计概述

传统空间与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相统一,设计时应体现出传统文明的特征,特别是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更迭,现代化的城市空间与传统城市空间的差异性也在逐步扩大,特别是空间的扩展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要求也开始逐年加大。传统的空间尺度主要是体现出聚集居住中的拥堵,但现代化城市空间要让当代人面对良好的生活方式,有独立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故此,就要从传统空间布局中挖掘出现代空间布局的优势。人们在面对传统空间布局的时候,先要用谨慎的态度,挖掘空间内部的品质,然后通过发展的方式予以空间新的意义,在保留原空间特色的前提下,发挥或者恢复这些地方的经济活力,这样才能在保护中进行发展。

(二)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认识城市空间开发的基本经济特征,先要多层面的了解不同的发展因素带来的布局优势,从市场的角度看待问题,考虑空间的布局形式。

(三)设计方法

1.设计风格的协调

传统空间美感主要是蕴含在整体之中,很多小的片段也能直接体现出空间的整体记忆风格。但现在城市空间正在积极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城市就要适当的修补传统空间中的不足之处,若从整体环境构建上考虑,需要多探寻自然环境的优势,让文化传统与技术美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布局基础。

2.空间特色探寻

传统空间具有良好的结构性特色,这是与时展有着密切联系的,主要是受到人们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空间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传统空间探寻方面考虑布局方式,就要从心理行为上进行考虑,塑造识别性较好的形象。在满足人们审美和文化体验的同时,从经济上塑造个性化十足的形象,使传统文化特征能获得时代的认同。

二、生态化空间的设计

(一)设计概述

生态适应是从自然的角度进行设计,尽量使用原有的自然元素,少使用人工元素加诸在设计上。

(二)设计原则

第一,满意原则。使用满意原则主要是先满足人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其中这就涉及到人工环境功能的改善问题。第二,高效原则。高效原则是有效的利用各类可用资源,先要挖掘文化方面的内容,然后使用少量的人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护能力。

(三)设计方法

城市中生态化主题主要是体现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建,人在建设的时候需要历经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曲折对抗,这就能创造出“城乡环境下的社会融合”以及“持续整体的设计理念”,这其实已经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关键点。城市发展中空间内环境与外环境必对其进行干扰,使整体的空间发展呈现出无序发展态势,所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更要划分城市的整体生态机制,让城市能做到和谐发展,最终表现出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动能因素。循环生态建设理念的施行,让城市的适应性得到稳步提升,以完善城市的生态系统建设。

三、人性化空间设计

(一)设计概念

人生活在城市空间内,所以城市的设计中要考虑到人的因素。

(二)设计原则

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就要将经济看成是其发展的先导,协调经济与社会生活两者间的关系,通过各方因素的调动,让传统空间能积极的成长起来。

(三)设计方法

空间设计的周全与否,能影响空间在视觉上的使用效果,主要是在各类细节处的空间处理,通过视觉上的舒适性,让人对空间有着新的认知,所以在空间使用上能做到高效的使用,引导空间活动。良好的细节处理能提升城市生活的质量,其中要注意的细节有建筑物的体量和形体,空间的材料质感,色彩使用的效果,地面的标准使用高度等小细节处。设计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场景排列形式,通过空间效果的模拟,研究空间景观的层次性,在视野上也形成新的次序排列。

四、结语

随着新发展水平的提升,城市的设计理论开始面临各类转换的可能性。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未来城市理念的发展要历经新的发展方向。设计理念方面要从空间问题的特殊性角度着手,在问题理解上需要重视城市物质概述的单纯性,从而能从城市逐步转向乡村。并提升城市的现有生活质量,综合城市的全部空间布局模式,让城市具有生态发展的前景,结合城市的自身状况,开展特色化城市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现在已发展成为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并且包含城市设计、环境艺术、风景设计、植物设计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

如果我们把现代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实施过程。那么现代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舒适、优美、宜人的空间与环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现代景观设计具有总体意识,去综合考虑并解决所面对每一个出现得问题。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综合,总体意识,城市

引言

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设计学科门类,纵观她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她是由历史、现状、未来三部分组成的,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她还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方性、人文性和实用性特征,包容性很强。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不仅可以带给人优质、舒适的生活与居住的体验,还可以体现出一种时代的演进、历史的传承。

一、现代景观设计的产生

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等,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的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但景观设计学决不能等同于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的造园艺术,或园林艺术,也不能等同于风景园林艺术。

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引发了直至目前都在进行着的城市化变革,也快速改变了大地景观的面貌。城市的不断膨胀不仅导致了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混乱等问题,还激化了社会矛盾。人们对由此带来的生存环境的恶化既毫无准备又不得不面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学家、建筑学家、园林学家在各自的领域不断地思考和实践,逐步形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

1900年,哈佛大学创立了“Landscape Design”专业,标志着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诞生。

二、现代景观设计的定义

现代景观设计是指,各种视觉事物和视觉事件构成的视觉总体。它是一门多元关系的综合艺术,是城市中各种视觉事物及事件与城市周围空间组织关系的艺术。现代景观设计首先应满足人们的生活环境需要,同时应给人以艺术享受,也就是说其带给人的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时代要求现代景观设计应以科学的思路去研究、分析、发现,并借鉴人类的美学传统,着重地域性、民族性和强调文脉的设计观点,这便是现代景观设计学科的意义所在。

三、现代景观设计的总体意识

从广义上来看,从古至今人类所从事的有意识的环境改造都可称之为景观设计,因此景观设计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而现代景观设计是在前人认知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科学,如社会行为学、人类文化学、艺术学、建筑学、历史学、心理学、地球地理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进行相互交叉渗透,由此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新兴的综合学科,。

现代景观设计拥有综合性很强的设计体系: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专业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它的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专业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它的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1、以园林为基础的环境系统

“园林学是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因此,现代景观设计建立在园林学为基础的环境系统上,是符合现代景观设计基本概念的。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理境域中以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绿化、建筑、置路、雕塑来创造美的环境。园林的环境系统是由土地、水体、植物、建筑这四种基本要素构成的。其中建筑本身是人工环境的主体。

园林有着悠久历史,东方古典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崇尚自然讲究意境,从而发展山水园;西方古典园林则以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园林为代表,以建筑的概念出发追求几何图案美,从而发展出规整园。

近代以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人工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使人们日益重视自然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平衡,园林以其自然要素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很快在城市规划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

现代景观设计立足于城市规划系统之上,它的特定区域性更强。她是以建筑组成的特定环境为背景,(如广场、街区、庭院)有一个标识性强的主体艺术品作为该环境的中心,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意趣可供观赏的人工风景。因此现代景观设计是以协调主体观赏点与所处环境的关系为主旨的。

2、以城市规划为主导的设计概念

现代景观设计,只靠单体造型能力,而缺乏总体意识,是很难成为优秀的。因此要了解城市规划专业的一般知识,以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去主导景观设计,确立正确的设计概念。

城市布局模式、邻里和社会理论、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美化和城市设计、城市绿化、自然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等等,这些都是现代景观设计中构成总体意识的基础。

由于现代城市的庞大规模以及城市功能建筑功能的日趋复杂,专业设计师往往自顾不暇,远不能深入到具体如建筑内外、建筑与建筑、建筑与道路、建筑与绿化、建筑与装饰之间的空间过渡部分。那么只有具有以总体意识为主导的现代景观设计,才能综合各方,完善遗漏的边缘空间。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有总体意识,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而不是独立、分割的,因此现代景观设计系统非常强调设计的总体意识。

3、以美术和建筑作品为主体的设计系统

美术作品和建筑同属于空间造型艺术,美术作品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它的特点是通过可视形象创造作品。因此,建筑艺术属于美术作品的范畴。建筑物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建筑学有很强的艺术性质。

由于现代景观设计通常是以标识性强的造型实体作为设计的主体,所以在一个特定的区域环境中,往往是以美术作品和建筑物的构成要素作为环境的主体,同时在环境系统的空间构图、尺度比例、色彩质感等方面注意协调与周边景物的关系,从而形成现代景观设计中完整的设计系统。

四、结语

随着历史的发展。每个时代都赋予景观设计不同的内涵,并且为了满足当下人类对于生活空间、居住环境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需要不断的创造和积累。虽然,这个时代中人类对于优质生活环境的要求虽然在区域之间有所差异,但是对于美好愿望的追求确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要融合历史的认知、当代的科技和未来的创想,结合艺术、科技、文化等各学科的优秀理念与方式,以具有一定高度的总体意识来指导我们在当代的工作于生活中,发展现代景观设计,以期设计出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现代科技创新的优质现代景观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 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1998,(1):P17-21.

[2] 俞孔坚. 土地的设计:景观的科学与艺术[J]规划师 , 2004,(02) .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人类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自然环境,如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土壤、动植物等;人工环境,如农业、工业、城市、乡村、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及各种游乐场所;社会环境,如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自然环境是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环境又起着决定性的制约和调控作用。道路环境问题是整个人类环境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于人们为发展经济修建道路而引起的环境恶化,以致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道路环境问题近年来已成为人们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因而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城市道路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道路对环境的影响之要点分析

要想编制出准确而合理的城市道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首先要弄清道路对环境的影响之要点,而通过大量实践可具体将其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2.1、道路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在道路修建过程中,由于施工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对原始自然生态环境、自然风景景观的破坏:以及大量占用土地,各种拆迁工程和施工噪声、废弃物对沿途居民生活、工作造成的扰乱和污染。道路施工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还表现在废弃物,如石灰、水泥、沥青渣、机械残油、污水等对道路两旁的农田和作物的污染,而造成农业的减产。道路开发对自然风貌的破坏,如道路路基和其他桥涵构造物的施工,要大量砍伐森林,开山填路、改移河道,均会破坏原始地貌、植被,从而使大量水芏流失,造成山体滑坍、泥石流等。还会改变生物群落、减少动物繁殖群的数目以及造成动物迁移等。总之它会使自然风貌失去原始状态,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

2.2、汽车交通引起的环境问题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排出的废气含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铅微粒: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与水反应形成酸,所以,汽车排放废气是导致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酸雨不但对动、植物生长有很大影响,而且易破坏建筑物。当内燃机车释放出一氧化碳(CO)达到足够浓度时,对人类将会产生致命的毒性:人昕接触到的一氧化碳几乎都是汽车排放的,因此对一氧化碳应予重视,如道路、隧道等处,应规定有通风标准,以确保一氧化碳浓度不允许达到(超过)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程度、汽车在排放中都散放出无机铅化合物的细小颗粒物,并在行驶中扰动了路面的一些物质,在无结合料的路面上会造成尘土飞扬。由汽车产生扰动起来的空中污物、灰尘可以直接落入土壤中,并通过道路附近的植物进入食链中形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严重的污染着城市的声环境。尤其是交通干道两侧污染更为严重。据调查, 有些大城市的交通高峰地带噪声甚至超过80dB。经初步估算, 我国有3390万人受公路交通噪声的影响, 其中2700万人生活在70dB以上的高噪声污染之中。城市交通噪声对声环境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城市功能和居民的工作和生活。道路噪声发生于行驶的汽车群,沿路传布并散布到周围环境中,噪声过大会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使人烦躁不安,干扰睡眠,增加急促感,下作中易分散注意力。所以,噪声和振动是一种公认的公害。另外,城市公路交通是城市热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由于城市人流、物流、车流的快速增加,城市热污染已呈现日趋加严的形势。不考虑人及其它耗能放热设备, 以北京为例,只考虑北京市150万辆汽车, 以每辆汽车平均50kW计, 当前就有高达0.75亿kW流动热污染源在污染着北京的环境。它的总功率超过了北京年用电最高负荷的10倍以上。据调查, 夏季公路路面温度高达55℃-65℃,光照辐射强度为14.5MJ/m2.a ,公路路面吸放热与机动车放热一起成为城市热污染,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另外, 机动车消耗化石燃料产生了大量的CO2 , 它的温室热效应也加重了城市的热污染。据统计, 以1t燃料油CO2排放系数为0.75t计算,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1年将排放CO2 气体150 万t以上。综上,机动车尾气热污染、机动车排放的CO2 气体和公路路面吸放热是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它将使城市中心区的温度高于城市郊区温度3℃以上。

3、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内容

道路环境影响评价,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即对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环境和环境美学的影响评价。从空间概念来说,要研究大气、水质、土壤等污染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生物对环境的反应;从时间概念来说,要研究工程开发对环境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影响。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公路管理局认为,对城市道路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应包括:

1)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2)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4)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5)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6)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及公众参与等。

目前,我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为前四项。

4、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可按下述程序进行:

(1)调查、收集、整理道路沿线环境状况,如现有道路环境监测数据,污染原因和程度,有害气体种类、浓度、噪声等级等;

(2)确定评价项目,一般要按环境要素列项。除考虑对大气、土壤的影响外,还要对动植物、文物、风景、生活环境的影响给予考虑;

(3)讨论确定环境保护措施和要达到的目标,要采用综合治理的措施;(4)要根据地区的环境标准、经济发展情况及人们对道路交通污染的承受能力,确定道路环境容量标准和评价标准;

(5)要根据各种环境影响评价的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进行计算,预估环境污染和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影响,提出防治污染的措施,确定最佳方案。

5、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要客观地、准确地评价道路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用模拟、计算机等新技术及多学科的技术和经济专业人员密切配合来完成这项工作。目前,没有一种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影响分析的全部要求,故有必要考虑数据的需要和费用来选择最有效的组合方法。目前认为,对城市道路项目,根据道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一般采用点

线结合,以点带线,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6、结语

现阶段,我国迅猛的经济增长速度带动了城市道路建筑的快速发展,而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毫无计划的盲目建设势必会为人类和自然带来不良后果。因而,在工程项目开发之前,抓住要点,就施工过程中和建成交付营运期间,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正确的评估和预测将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鲁言,汽车尾气污染,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01.

[2]周华荣,城市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