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科学的性质

体育科学的性质

时间:2023-06-13 16:26: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科学的性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科学的性质

第1篇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学科性质;框架结构

本文以1990年徐隆瑞、梁向阳的《体育社会学》(下文简称1990版)、1999年顾渊彦主编的《体育社会学》(下文简称1999版)、卢元镇主编的《体育社会学》(下文简称2003版)为研究对象,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四个方面来探讨其学科内容和体系;同时在比较国外相关研究及参阅国内同类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查阅《体育社会学》专著和教材近10部,并通过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章数篇,这为本文的进一步分析奠定了资料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10余名教授进行访谈,访谈包括《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及研究内容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学科性质。关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我们来比较三个版本的观点。1990版认为,“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学科”;2003版认为,“其学科性质是社会学下的一门应用社会学,具有综合研究的性质,具体来说,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1999版的观点是“体育社会学是在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综上可看出,《体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这一说法得到一致的认可。

就国内有关《体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相关文章及资料显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①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②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③既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由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体育社会学》学科性质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它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而关于它与体育科学的关系是分支,还是基础,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著名学者卢元镇先生认为《体育社会学》是体育科学的基础学科。

2.2 研究对象。关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观点。1990版认为“体育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理论出发,研究体育的社会性或社会过程的学科,或者说,体育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此处的社会过程和社会性不仅表现在体育活动系统内部,而且还体现在体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及社会总体的关系上。1999版引用《中国体育社会学》中的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具体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2003版《体育社会学》中清晰地阐述:“体育社会现象,是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综上可以看出,研究者对《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与其对学科性质的不同看法有密切关系。对不同学科性质的看法,决定了不同研究对象的观点。

2.3 研究内容。我们对3个版本《体育社会学》研究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在1990版、2003版本中清楚的介绍了研究内容,其中有3个共性的方面,①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整个体育结构及其组织形式的研究;体育与社会现象(包括经济、政治、宗教、教育、文化等)之间的关系等。②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和体育社会问题。这既包括创建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也包括解决体育中的具体社会问题。研究者通常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和谐发展。③不同体育形态的研究(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对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研究较多。大众体育包括大众体育的群体与组织、闲暇与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育、影响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各种群体的体育等等方面。

由于近来关于社会化的定性研究已经为理解社会体育界和体育参与提供新的、很有洞察力的见解,所以对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也很关键。体育运动与社会分层的研究,包含的内容也较多,如体育运动中的阶层差异是什么、不同项目之间是否存在活动者的阶层差别及其程度如何等。

西方有关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与我国有相似的地方,同时也存在一些时空及文化差异。随着进一步广泛的交流和发展,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将更加具有多元化、包容性和普适性。

2.4 框架结构。3个版本《体育社会学》分别有13、15、20章组成,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我们对其章节的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体育社会学》有一些共同之处: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体育社会学学科发展及性质,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化,体育群体与体育组织。随着10多年的社会及体育学科发展,《体育社会学》自身也不断增加新的内容,社区体育、妇女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及体育社会问题逐渐受到研究者关注,被纳入到《体育社会学》体系中来。

应该来说,《体育社会学》的框架结构是在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受其指导而建构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自身也不断的增加新质,特别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体育现象和问题领域。此外,《体育社会学》的框架结构也受特定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及不同文化土壤的影响和制约,这一切就决定了《体育社会学》目前的多元化发展。但从相关研究来看,我们仍可发现其中的类似内容,如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体育社会学学科发展及性质、体育的社会问题等方面。

3 结论与建议

3.1 本文通过比较国内3版本《体育社会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找出有关学科发展中的相同及相异观点。

3.2 《体育社会学》属于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的学科性质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它与体育科学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看法。

第2篇

本文作者:王衍榛工作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

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界定独立建构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其次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弄清什么是“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关于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问题,时下呈现出两种不同主张。第一种主张认为,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是体育学学术成果,即把体育学学术成果当作批评的对象,主要对体育学学术成果进行评判,持这种主张的人为数不少,也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第二种主张是以整个体育学术活动体系(体育学学术实践主体和体育学学术实践的成果)作为批评的对象,它不但对体育学学术成果展开评判,还对体育学学术观念、品格、环境、思潮、流派以及学术批评自身进行判析。我们比较赞同第二种主张,并倾向对“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作如下的界定: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包括学术主体、成果、理念、风格、思潮、流派、运动以及学术批评本身,即包括一切体育学学术活动系统。比如李力研“科学研究必须老老实实——因杨杰、周游两作者而说的话”以作者(学术主体)为批评对象,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科进展报告”以中国体育社会学学术成果为评判对象,赵山成“试论茅鹏的学术思想”以茅鹏及其学术思想为对象,黄卓“关于体育科研中的责任与道德问题”以学术责任和学术道德理念为对象,陆一帆“体育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置疑与推敲”以学术方法为对象,张力为“研究报告评价标准的界定与联想”以学术成果报告标准为对象,杨正云、王颖“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学校体育思潮的历史变迁”以学校体育思潮为对象,王新、钟明宝“刍论体育批评的含义及其形态”以体育学学术批评自身为对象等等。可见,体育学学术批评,是对体育学术活动系统中各种具体学术现象,从科学的观点出发,作出思想性、理论性及价值性诸方面的评价。从表面上看,我们对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范围如此界定,似乎与体育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同等。事实上,它们有较大的区别,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具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具象性所谓具象性特点,是指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是各种“具体的体育学术现象”,或者是一项成果,或者是一个或几个学术成果主体,或者是一种学术思潮,或者是一种学术研究方法,或者是一种批评方法,或者是批评的主体等等。体育学学术批评正是对这些具体要素有针对性地予以研究。毫无疑问,体育学学术批评这种具体的局部研究当然也要联系其它部分甚至体育学整体,但是,它是由具体而整体,其研究的中心始终是具体的体育学学术现象,也可以说,体育学学术批评是局部微观研究。这是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一个基本特点。集中性所谓集中性,是指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学术成果”这个基本要素上,也就是说,体育学学术批评是以“学术成果”作为体育学学术批评最基本的对象,其它各种体育学学术批评活动,如“体育学学术主体”批评、“体育学学术理念”批评、“体育学学术风格”批评、“体育学学术思潮”批评等,只不过是“学术成果批评”的延伸,或者说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批评对象的转变。之所以如此立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体育学学术成果”是体育学学术批评系统各要素的核心,是体育学学术意识形态最常见、最基本、最直接、最活跃的形体和存在方式。体育学学术领域里的一切学术现象一旦离开了“体育学学术成果”这一具象形体,就无法存在,也就不称其为体育学学术现象了。所以,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第二个特点是极具集中性。现代性所谓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具有现代性特征,是指体育学学术批评主要是以现实的、最新的多种多样的体育学术现象为主要对象。尽管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偶尔会投射聚焦在过去某个历史时期的一个点上,但这种偶尔的投射聚焦往往也是为了评介该对象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学学术批评是对当代现实体育学的研究,属于一种共时性研究。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这种现实性特征,一是来自体育学理论发展的宏观驱动,二是来自体育学学术批评价值的内在要求。因为体育学要发展,体育学学术批评要前进,都需要以新理论、新实践、新成果为研究对象,也只有通过对开创新领域和出现新论断的批评与评价,才能实现真义上的进步。所以说,“现实性”特征直接决定着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意义、价值和生命。由此,可以说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就是体育学术活动中各种具有一定新质的具体的体育学术现象。其中,最新的体育学术成果是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基本对象[3]。学科性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与体育学学科内涵和外延紧密相关,体育学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所有成果部分都应该是体育学术批评的对象,如果其内涵与外延超出体育学学科领域,则不应成为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因此,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具有学科性特点。这是体育学学术批评区别于其他批评的最显著特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确立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时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第一,我们必须客观、公正地面对各种体育学学术批评实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而是主观主义、片面主义当头,偏于一隅,就可能使体育学术批评有失公允。第二,我们的研究必须是对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的全面整体的研究。如前所述,尽管我们对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作了简单、静止、孤立的解说。但在体育实践中,这些对象并不是简单的、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复杂的、运动的、庞大的、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体育学学术批评必须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予以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研究。只有尽可能的全面真正地占有体育学学术批评的研究对象,才可能保障独立建构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性质

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性质,是独立建构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基本问题。搞清这个问题,有利于体育学学术批评在体育学中的合理定位,有利于体育学学术批评的自身建设,更有利于体育学学术批评的科学化发展。首先,体育学学术批评是体育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理论。诚如杨黎明所指出:“如果按传统的方法将体育学划分为体育学实践和体育学理论的话,我们认为对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合理定位应该放在‘它是体育学实践与体育学理论之间得以连接的纽带和桥梁’这样一个认识层面上。因为体育学学术批评源自体育学实践,而体育学实践通过体育学学术批评上升为体育学理论,体育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体育学学术批评,并通过批评促进体育学实践的进步。如此周而复始,就构成了体育学的运动发展历程。”[2]体育学学术批评,一方面联结着体育学实践,另一方面联结着体育学理论,是体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立性质的中心环节,更是体育学各分支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重要枢纽。正是由于体育学学术批评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体育学学术批评是一门具有独立性和实践性的“应用理论”,而不像体育学理论属于“基础理论”。其次,体育学学术批评是一门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科研活动。体育学学术批评使用逻辑推理方法、历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比较方法等科学方法,去进行概念、判断、归纳、演绎、推理,从而对体育学学术批评对象进行证伪、辩驳、争论、分析、综合、评价,从根本上讲,这个过程就是“获得或者接近真实真理”的科学过程。体育学学术批评也因此而就具有了科学的一般属性。从思维的方式上看,体育学学术批评在对体育学术现象进行评价时,与科学研究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而基本不用形象思维一样。在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综合之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深入到体育学术批评对象的本质,揭示错误的理论,总结客观的规律,以更科学的理性认识形成真实的体育理论,这就使体育学学术批评具有了科学的性质。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来看,体育学学术批评与科学研究一样,都是一种自觉的理性思考和假设验证活动,它们都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研究对象,都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追求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学学术批评具有科学的属性,又可以称之为“科学批评”。总体上讲,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性质具有科学的因素,但不是科学的附庸;是体育学中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理论。

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的独立性建构

体育学学术批评从概念、对象到性质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批评是有区别的,二者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关系,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是一种从泛指到具象的过程。体育学学术批评评价立论的基础是体育学学科理论,涉猎的相关学科包含教育学、生物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其学科的特质专注生物的人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伦理道德、精神气质、物理学度量、化学表征等,既有属于自然学科领域得学术成果,也有属于社会学科领域的成果,其成果特性极具典型意义。正因如此,体育学学术批评就应该具有一套自己完全独立的体系。笔者浅尝辄止,提出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可以从客体论、本体论和主体论三个方面进行独立建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呼唤体育学学术批评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体育自身实践的需要和受其他学科理论的影响,我国的体育学研究无论在深度或广度均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横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其中有些研究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为了确保我们的体育学研究能够客观、公正地揭示体育现象及其规律,就需要建立一种学术评判机制即开展体育学学术批评,来检验证实它的真实程度。在实践中,客观公正的学术批评,活跃了体育学研究气氛,促进了研究机制的逐步健全,完善了学科理论,促成了体育学社会功能与效益的实现。可以说,体育学学术批评是体育学繁荣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体育学繁荣和发展的动力,学术实践呼唤学术批评。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发展需要进行理论总结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体育学学术批评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体育类期刊如《体育学刊》、《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等先后开设“探索与争鸣”栏目,注重发挥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导向与监督要义;二是体育类的核心期刊不定期刊登发表了一批体育学学术批评文章;三是体育学学术批评的对象不断拓展。然而,尽管这些批评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体育学研究进行了评述,活跃了体育学学术气氛。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体育学学术批评理论予以指导,使得我们的体育学学术批评态度不够端正,标准不够科学,批判缺少深入,评论缺少学术,整个批评缺少知识与观念的创新。体育学学术批评的自身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历程经验反思和理论形成的阶段,从整体上独立构建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成为体育学学术批评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体育学学术批评本体论本体论是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体育学学术批评基本原理的论说。它包含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概念、性质、思想、原则、功能、标准、方法等一系列内容。尽管我们已有大量的成果对体育学学术批评的上述基本原理进行过论证与反思,但从总体上来看,这种论证与反思严重不足,呈现一种散漫、朴素的状态,没有从独立构建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的高度予以把握[5]。换言之,当前的体育学学术批评一无政策,二无理论,三无体系,四无队伍,五无氛围。因此,对本体论的研究,是当前体育学学术批评研究的一项基本任务。体育学学术批评主体论主体论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一,体育学学术批评主体必备的知识素养;(2)体育学学术批评主体必备的道德素养;(3)体育学学术批评主体的理论视野和勇气;(4)体育学学术批评队伍建设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体育学学术批评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利于体育学学术批评批评氛围的形成[9]。是独立建构体育学学术批评体系的重要方面。

第3篇

1、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该校的体育课程安排是由各系部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情况,将体育课最终补充进去的,体育部只为其提供教师,由他们分配各个教师去担任班级的授课。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各个专业的性质不同导致课时安排的参差不齐,从而不能够考虑到体育课程安排的原则和要求,出现早上的1、2节上体育课,每个班一周只有一次(两小节)体育课等情况,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每周3次、每次115小时以上的健康体育锻炼标准,与国家对体育课程的时间和时数要求严重不符,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和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实现。

2、对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建议

2.1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育意识教育。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准。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为体育教育事业进行无私的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道德意识;其次,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可组织再教育或再培训活动,不断掌握最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最新的体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掌握科学和先进的体育训练方法和管理经验等,积极投身于体育教学改革中;再次,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素养。对学生要加强体育宣传和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建立体育健身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2.2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从物质上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紧缺,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招生人数飞快增长,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尽快改变原有场地器材陈旧、匮乏,跟不上规模发展的被动局面。

2.3加强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的管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的21世纪,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高新的阶段。应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逐步发展壮大,但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进行的是专业性、实用性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未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关于体育课程教学,国家还没有提供高职院校专用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教科书。在课的内容上,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特有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虑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的各个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入研究学生需求和课程项目,配合学校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案,设定适合高职院校开展实施的体育课程项目和内容。(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3、结束语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必修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体育课程教学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是体育课程价值得以生成和体育课程目标赖以实现的实质性环节。鉴于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本校应加强对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力度,加大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完善的体育课程教学的管理制度,设定体育教师激励机制方案,促进体育课程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体育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发展的过程,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经验积累的过程。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挖掘体育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潜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以及彰显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等问题,仍需相关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作者:陈瑾陈仁伟张仕德工作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

目前,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定义,其内涵的界定,运行机制的建立等问题正在 由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 》一文中提到: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摆脱应试体制影响,使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个改革方向。同时文章中也指 出了素质教育应具备的三层含义:第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是要 让学生主动发展。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史根东同志认为: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 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基础教育。由此,概括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 有:①全体性,即面向全体学生;②基础性,即培养基本素质和各项能力;③发展性,即开发个性潜能,发展 个性特长,等等。

1.科学分析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与必要性,避免出现两种片面的认识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是国家教委近年来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采取的重大举措,它牵动着全国 初中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心。未来的世纪是一个全方位竞争的社会,这就要求跨世纪的人才必须 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然而现状告诉我们,长期以来因为片面追求智育的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忽视 了学生的身体锻炼,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调查表明,在某5省市高考体格检查中,85%的学生复 检不合格或专业受限;上海市的体育专家陈丹萍不久前采用测试法对780名中国中学生和891名德国中学生进行 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得分均低于德国学生。初中生升入普高或分流到职业学校学 习,都是为将来走向社会能承担建设祖国的各项重任。学习任务日益繁重,如果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锻 炼习惯,没有培养一定的运动兴趣和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无疑高中阶段的压力就更大;再加上体育锻炼本身 要求学生付出较艰苦的努力,持之以恒方能见效。而中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等均处于发展阶段,具有不稳 定、不持久的特点,若没有一定的督导机制,这种自觉性难以长久维持。因此,采取考试制度势在必行。然而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将这种考试体育的成绩和其它文化课考试成绩同等要求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升 留,甚至对评优评先等均没有起到相应的制约作用,因而造成学生、家长、甚至一些老师关心的只是文化成绩 的好坏,体育教学在有些地方形同虚设;为应付中考和高考,任意占用体育课时间或取消体育课现象时有发生 ,体育教育没有真正对文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采用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 育,即在决定学生升留的制约机制中渗入体育成绩,对于扭转这种恶性循环局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具备这种必要性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又如何明确呢?在客观实 践中操作这种考试经常表现出两种趋向:要么向素质教育方向健康发展;要么滑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如果向素 质教育方向发展,则是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选择良好的考试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勤思 多练,使学生全面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差距,体验到成功的喜 悦。这种考试以平时科学的教学作基础,与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有机地融合于一体,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 运动能力、心理品质都得到良好发展。

2.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与方式,正确操作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

正确认识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与必要性之后,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良好的操作,即要制定合 理的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否则,这种认识也只是纸上谈兵。具体操作考试要涉及很多因素,但一般要注意 如下几点:

(1)端正思想认识,正确对待考试是基础

各级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和广大体育教师首先要视考试为教学的延续,要把考试同教学任务和内容紧密衔接 起来。既要以教学中全面的素质教育为考试的基础,又要发挥考试的多功能性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考试并 非只有选拨功能,最重要的是它的检测功能,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除了选拨身体素质合格的学生进入更高 一层次培养阶段外,还要检测普及义务教育阶段人才身体素质的合格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能说明一所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好与坏,但也不能就此一锤定音,因为考试体育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干扰,失常现象屡屡发生。考 试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促进教学,教学搞好了,考试的历害性相对就削减了,学生应试的压力就会更轻, 我想这也是素质教育中考试的意义吧。

(2)综合评估标准,施行科学管理是保证

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均应高度重视对学校体育综合评估工作的宏观调控,实行科学管理,把初中毕业 生升学考试体育成绩和衡量学校体育工作好坏的多项指标有机统一起来。不能仅凭一次考试成绩,或获得了多 少竞赛名次等,而要从多方面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如课程开设、资金投入、师资结构、教材内容安 排、场地器材建设以及全体学生体质提高的程度和全面性等。只有形成这样一种良好的评估机制,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衡量学校体育工作,避免虚报、浮跨现象,增强各级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责任心、使命感,扭转长 期以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被动局面,真正使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得到实现。例如,汨罗市在素质教育中面向每一 所学校,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每一种教育,不设一所重点中学,连续六年保持高中毕业生合格率98%的纪录。总之,对于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如果制定了合理的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使教考有机结合,并将 考试纳入到素质教育整体结构中,那么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其它学科的学习, 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同时学校体育工作的真正价值也能得以实现。

第5篇

一、将游戏教学法运用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

综合教育实践来看,初中体育教师在展开具体知识点讲解之前,通常会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准备活动”,其出发点在于确保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以防止身体在接下来的大量体育运动中出现不必要的生理反应。可是,这种前提准备活动的形式通常一成不变地局限为慢跑、体操等形式,致使学生在感觉不到创新的同时逐渐失去了参与体育课的兴趣与积极性。这就成为制约初中体育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鉴于此,笔者及时采取了改进性教学策略,即将游戏教学法运用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

如,某次的体育课堂上,我就要求班上的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不同形式的课前热身活动,女生可以踢毽子、跳绳,男生可以进行投篮比赛,还可以进行排球垫球,此举既使学生感受到了体育创新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活力,使他们产生了“这节体育课看起来很好玩,接下来我要认真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等类似的想法,除此之外,也确实起到了帮助学生进行良好课前热身的作用,真正将“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课前准备中所应当发挥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二、将游戏教学法运用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习

环节

传统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本体育运动的相关技巧以及方式方法时,通常会采取较为单一死板的教育方式:即首先向学生讲解具体体育运动的相关技巧要求,然后便会要求学生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或者演练。在笔者看来,此种教育模式虽然也能帮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对某一体育运动项目具体操作技能的掌握,但长此以往,该单调的教育模式很可能制约学生对初中体育持续学习兴趣的产生与维持,并不利于初中生对体育的长远性学习与深远发展。

考虑到这一情况之后,笔者及时地改进、创新了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除了向学生传授基础的体育技巧理论知识点之外,还会灵活地将“游戏教学法”科学地运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如,在教学“接力赛”时,在向学生讲解了接力赛的规则及相关技巧之后,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如下带有竞争比赛性质的课堂游戏:全班学生以四人为单位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然后根据每名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接力赛参与人员的顺序设置,最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不同小组之间的接力比赛。这种略带竞赛性质的课堂游戏形式极大地唤起了学生内心潜在的争强好胜之心,使他们的参与兴趣与积极性更为高涨,待到竞赛时也都投入了自身百分百的心血与努力。如此,上述接力赛比赛就成为学生在了解、掌握接力赛相关知识点之后的一次实践过程,使他们在完成比赛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关于接力赛比赛中“下压式”“上挑式”接棒技术的更深刻感受与理解,也使他们意识到:“接棒技术是接力比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棒顺利的话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比赛的速度;接棒失败的话很可能就会增加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进而严重影响整场接力赛比赛的质量。”

三、将游戏教学法运用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

结束具体知识点的教学之后,体育课通常还会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收尾活动。这一环节设置的最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身体感觉器官不至于从紧张的状态骤然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以免使学生的身体构造出现不良反应。就像学生进行完长跑训练之后,即使再累也不能立马蹲在地上进行休息,相反需要进行缓慢的放松过程一样。

第6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游戏;审美情趣

体育教学既是锻炼学生体质也是锻炼学生意志品格的一门实践课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激发出来,是每一名体育教师都要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就谈谈我对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思考,与诸位同行交流。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初中生正处在少年和青年的过渡时期,性格具有叛逆的特点,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阶段的情绪和心理活动,往往是一生中最为复杂的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不全面,但是又很自以为是,思想见解有些偏颇,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不得当,就会对学生产生副作用,不能发挥出学生的正能量。因此说,这一阶段的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二、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

一切社会工作都在一定的目标支配下完成,体育教学工作同样是这样的道理。学校体育主要是由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课程标准为体育教学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一节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主要是以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为主要目标,同时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格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学生通过学习实现了体育教学目标,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身体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2.掌握了一定的体育技能;

3.懂得了健身的知识,意志品格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4.培养了学生民主、公平、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

应该说体育教学就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卫生知识,学习体育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三、适当应用健美操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中,男学生的体育意识比女学生的体育意识要强,所以提高女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增强体育教学效果的一种有力措施。健美操是女生比较喜欢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一项体育运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以健美操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同时,健美操那动感的节奏,优美阳光的舞蹈动作,都是容易让初中生接受和喜欢的。健美操虽然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舞蹈,但是和纯粹的舞蹈不一样,动作相对简单而且容易学习,即便没有音乐天赋的人,也能够随着音乐动起来。

健美操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品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首先应该明确健美操是一种健身活动,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困难,但是带给学生的益处是非常大的,好处是非常多的。通过练习健美操,增加了体育训练的乐趣,学生的柔韧性、体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四、应用体育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是青年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电脑游戏不用谁指点,学生都会下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在训练学生的耐力跑时,可设计追赶性质的游戏,如警察和小偷的游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会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让扮演小偷的学生先跑10秒钟,再让扮演警察的学生开始奋力追赶,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变得极富情趣,在快乐中就学到了知识。

五、采用科学的评价机制

体育教学中的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衡量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因此做好体育教学的评价,也是促进教学的良好方法。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全面的、发展变化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在进行体育评价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进行科学而全面的评价,而且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心,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目的。

利用评价的性质来激励、鼓励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的评价应该针对学生运动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制订评价标准,评价他们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情况,不仅只是因素的评价,其中包括能力因素的评价,更有情感因素的评价,更为主要的是学习和锻炼结果的评价。将结果、能力、行为、情感综合起来进行评价,才是一个科学的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学生有了体育锻炼的欲望和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那么就会极大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也就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新.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07).

第7篇

一、中学排球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出教学目标:

1.增强体质,掌握并提高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提升运动能力。

2.教育学生通过排球教学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兴趣,培养打排球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3.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重视人际交往的才能和科学合作的品质。

4.重视对学生的责任感,养成好的生活方式。

5.弘扬体育品质,促进学生积极乐观开朗的学习态度。

二、中学排球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的理念

1.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2.调动运动兴趣,深化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的形成。

3.发展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学习重要地位。

4.关注个人个性成长,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发展。

教师应该确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教育学生从排球课堂的有效教学设计中得出结论,教育学生重视过去的学习能力的延续,重视只关注身体机能锻炼转变为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身体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还要收获排球锻炼对人的多种益处。

三、在教学设计中选择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好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重视新课程中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选择,重视形成地区和地域的特色,形成排球课程的学校发展脉络,重视学生排球技能的提高,教师要保证体育课程的开展,重视排球场地、器材等条件的运用,教育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程资源的优化,实现排球教学内容和过程是完成体育任务的保证。

四、排球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教师应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重视教育学生坚持锻炼,保证学生的运动兴趣,教育学生自觉地进行锻炼。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实现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形成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是身体好,兴趣强,体育基础不一样的个体组成的,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别。因此,教师设置课程目标时,要重视个性差异和体育要求来设计和选择体育教学,指导学生根据排球情况确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增加练习难度,采用不一样的教学策略来制定学习标准。

学生的运动兴趣不是天生的,教师应该在后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应该设计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明确教学的原则。中学的排球运动兴趣中,教师应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育学生形成好的教学设计,重视激发学生好的学习兴趣,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根据学生选择好的体育教学内容,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改变练习形式,重视加强学生对体育价值观念和责任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直接参与运动的兴趣过程。

中学排球教学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讲座、案例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教学例子等展示教学评估,提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掌握好的教学设计方案,重视了解教学内容,明确不一样的教学作用,提高排球教学设计的效果。

教师应该深入体育新课程的观念,重视根据排球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的目标和规范,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规划,教育学生学会“教什么?”“如何教”“怎样指导学生学”“怎样实现排球教学的探究和发展”的方案,掌握好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伴随着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帮助学生累积的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形式来运用教学策略,让体育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体育教学设计的目标。体育教学设计应该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来总结,学生要将教学设计放在实践中检验、修改。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艺术的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成就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体育新课程是根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是实现体育与健康的指导性资料,它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的参与程度,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要求,规定了排球技能的性质、目标和标准等,提出教学评价的含义,决定着国家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编写教材、进行锻炼和评价学生成绩的依据。

五、科学的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教学方法指导的设计

我们过去在教学中考虑的是教师怎样教,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重视教学方法,重视教学学法,对学生的学法等加以指正,学法要重视具体明确,重视体现主体性,学法选择的时候首先要恰当体现主体性,把学法指导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考虑,教师指导学生学法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学生在教材内容的上面可能出现的阻挠和原因,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策略,学生该怎么学,教师在教学上需要设计哪些环节,如何调控指导教学时间等。教师要保证学生精心选择课堂提问,巧妙设计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实现学生之间交流、质疑、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教育学生掌握能力、技巧和身体锻炼的方法等。

2.教学方法的策略选择和教学设计

第8篇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负荷;重视;合理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问题是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面对和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同时还是与体育课的性质与体育教学效果有着密切关系的问题。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快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体育学习同样也需要这种氛围。但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没有运动负荷表面快乐的体育课。体育课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就无法掌握运动技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体育学科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本质属性和特点,体育课也就不成其为体育课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课上就必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1.运动负荷的认识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在体育课上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体育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2.体育课的性质与运动负荷的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进行运动技术学习和进行相应的身体素质锻炼的过程”。因此,体育课必须要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和强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体育课有着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对运动负荷的要求是不尽相同。比如,体育课在一个教学单元中有先后之分,处在单元前段的新授课和处在单元后段的复习课的运动负荷,是显然是不一样的;体育课还有传习课和探究课、班级教学和自主教学的区别,不同教学形态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也不尽相同;此外还有活动课、展示课、考核课等对运动负荷也有不同的要求。

还必须注意,上不同性质教材的体育课,对运动负荷的要求也是很不相同的。例如,上短距离跑的教材与上广播体操、健美操的教材,其练习练习后者要大于前者,而练习强度则前者要大于后者。所以,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不分课的类型和不根据教材的性质,制度一个统一的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标准,强求一律。

3.体育课运动负荷设计的原则

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3.1有利于学生安全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学好运动技术和不断发展学生的身体,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为前提的,因此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安排,要以不伤害学生的身体为第一原则。安排运动负荷时要考虑学生身体的内在安全和外在安全两个方面。内在安全是指运动负荷要符合学生的生理机能水平,不能因为负荷过大造成中暑、昏劂、休克甚至更严重的伤害;外在安全是指不要因为局部运动负荷过重造成皮肤擦伤、肌肉拉伤、扭伤甚至骨折等伤害。

3.2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

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是体育课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一定要注意使运动负荷符合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运动负荷安排。

比如,在初学阶段,运动负荷的安排就不能过大,而在复习、巩固、提高阶段,就需要安排较大的运动负荷;在战术学习时不能安排很大的运动负荷,而在战术运用与教学比赛时,就需要安排较大的运动负荷。

3.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无论是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还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在体育教学中,都应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必须在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重量、练习间隔等作出科学地安排,使运动负荷符合发展各种不同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求。

3.4有利于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要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没有一定的运动的负荷也是不可能的。运动中的激情焕发,需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来诱发,如果运动负荷过小,体育运动的特点粮无法体现,体育课就上得平淡、消沉;如果运动负荷过大,却会使学生感到疲惫不堪,也难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3.5有利于学生进入下节课的学习

由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身心都要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因而导致血糖相应的下降,并产生一定的疲劳感,对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可能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合理安排与调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动负荷,在课的结束阶段要重视做好整理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较快的恢复,以利于他们能顺利进进入下一节文化课的学习。

4.科学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4.1要把握全体学生的身体情况

由于学生的身体各不相同,其承担运动负荷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体育教师要了解所设计的运动负荷,对大多数学生的身体影响,也要了解所设计的运动负荷对少数学生的作用。要对某些身体素质较差和有疾病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反应,及时做出调整。

4.2要深入钻研教材

不同性质的教材要求有不同的运动负荷,同样的教材在改变其某些运动性质后,也会对运动负荷产生不同的影响。体育教师要对课上的每个教材和每个教材在不同情况下的负荷变化做到心中有数。为此,需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注意观察、测试、总结,不断积累经验,以提高“设计的运动负荷”与“实践的运动负荷”之间的“吻合度”。

4.3要了解不同情况下运动负荷的变化

运动负荷的设计与调控,除了与教材和学生的身体有关外,还与许多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这些因此既有客观的气温、风力、场地的变化,也有学生主观的情绪、态度的变化,还有集体合作氛围和比赛竞争气氛的变化等。体育教师也要对这些变化量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并能根据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对运动负荷做出相应的调整。

4.4要掌握更直接的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

从影响运动负荷的众多因素来看,要科学地调控好运动负荷的确比较困难,而且在不断变化的体育教学实践中,面对几十名学生,采用心率测定的方法来判断不同水平学生的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大多采用更为直接简便的方法来判断运动负荷,最常用的方法主要要询问法和观察法。采用询问法,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与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则更加直接简便,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流汗、气喘和身体动作(弯腰)等来表现来判断其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

5.小结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身体所不可缺少地变量,也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本质因素与体育课的特点所在。重视和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为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身体服务的。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牟先涛.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7(2):9-10.

[3] 顾渊彦.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有待完善[J].体育教学,2007(2):6-7.

第9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学生

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进行体育教学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其他各学科的不同,它有其独特的规律。体育教学的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近些年,随着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体育教师、管理者投入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但是,由于缺乏对体育教学性质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方法的理解,体育教学研究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因此,深入认识体育教学研究的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正确引导体育教学研究的新思路,努力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是当前体育教学研究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当今体育课程所面对的现状分析

大多数学校注重体育实践课,体育理论课课时相对较少,以致学生在上体育实践课时缺乏理论指导,从而造成体育课难度系数加大,安全问题堪忧的现状。

学校体育教学的体育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的形式、考试的内容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以及无法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一个现状。不仅如此,学校的物质条件,领导重视体育程度也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发展。

二、体育教学应做哪些努力

学校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想个性为中心,真正做到懂得学生的真实内心想法,知道如何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然后再逐步建立比较合理的体育教学安排体系,让学生喜于体育课,乐于体育课;学校在体育教学上还需要做到领导重视,在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上更是需要加大,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的方便性,更能为体育教师安排体育课程更加轻松,设计体育课程教学更加丰富,从而有利于体育课的顺利进行;学校体育教育,虽然说学生是主体,但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起着导向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熟练体育技术,更能够使学生掌握体育以外的知识与技能;21世纪是科学发展的全新时代,是创新提高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体育教学要不断地创新,完善发展创新的教学方法体系,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学校设置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要融合竞技体育,让学生懂得坚韧的毅力、竞争求胜的重要性。

学校体育教学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生活状况,而且在市场经济上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学校体育教学在发展与改革上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培养全方面人才,对于提高全民族社会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加强学校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68-269.

[3]曲宗湖,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05).

第10篇

【关键词】人的发展 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评价 体育的功效性

一、忽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评价,学校教育的目标错位

学校体育教育长期研究并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体育教育评价,事实上在过去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学校更多的强调的是体育教育的功效性,却忽略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导致我们在体育教育评价中的实际操作中教育目的发生了偏离,最后造成对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

我们都清楚一个事实,在建国后我国就把过去传统的教育体系给摒弃了,从而全然接受了苏联的教育模式,同时体育教育模式也是源于苏联。对体育活动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检验方式一直采用的是苏联的“劳卫制”思想。因此,至今仍然强调着体育教育的功效性且这种思想仍在沿用。即使现在的教育面临着教育现代化以及强调素质教育的改革,可是这并没有彻底的摆脱其主流位置。过去体育改革强调体育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及量化的客观性,以人体生理运用到体育教学中。用心律对体育教育课程进行评价。作为现代教育的范畴及构成部分,它是和现代教育的任务及目标是吻合的,这个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学校教育培育人才的需求来讲,体育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培养人才的目标就该注重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和完善。也就是说,把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评价是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目标的。由于学校体育教育和专业的体育学院之间的训练存在差异,所以他们之间制定的体育课程在性质上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学校体育注重身体训练而专业体育学院注重运动机能发展,在特定的环境下的体现都反映出人体工作能力的变化,所以依据生物学意义的功效性作为评价的准则是可行的。

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运动员,就和学校进行美术和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画家和音乐家的道理一样,这是专业的体育教育学院的主要任务。所以,以身体素质达标或者运动机能测试达标的体育教育评价都是教育目标错位的表现。

二、探讨体育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教育现代化是必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国家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长期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增强竞争力,国力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人才智力上的竞争,同时还包括体力、心理等各个方面的竞争,国民的健康状况是竞争成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所谓健康不仅是体制上还包括民族多种的综合素质。因此,“健康第一”第一次被提上了学校教育的指导性思想上来,这不仅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目标的条件还是体育教育方法设置的背景。就现行的体育教育而言,教学的内容注重运动技能及知识的系统化,还过分追求运动成绩的评价,所以功效性的教育评价和强调素质教育的培养的教育环境是不符合的。

由于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形成了现在教育评价形式的产生。一直以来,尤其是中小学的评价教育并不是为了发展适应于社会上各方面需要的人才,而是对学生进行筛选。孩子从入学的那天起就在被筛选,从而分成了重点与非重点、优与劣等标准。对孩子进行的这种性质判断不单单是成绩评判,这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自我形象的错误认识。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小学阶段,甚至孩子一出生就被层出不穷的重点所筛选,从这时起孩子就失去了良好的师资教育和学习环境的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符合教育评价的筛选才可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所以在这样的教育评价下,学习成了负担,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还可能造成精神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对现行的教育状况进行思考和深刻的反省。

三、如何实现符合素质教育的体育评价

针对我们本文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只注重运动能力成绩的评价,却忽略了学习过程,这都导致我们无法探究学生的内心感觉以及技术掌握程度,同时也不能明确体育在学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具体作用。所以,我们针对现代素质教育的方向找出体育评价的相关策略。

(一)不能采取追求客观量化的体育教育评价

现行的体育教育评价为了追求客观量化,通过打分来进行赋值评价。假设从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层面上来认识,就能理解有关于人的管理而进行的价值选择的教育评价,这也是要追求量化,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想法变得很狭隘。客观标准和量化是需要经过人的相关认识能力去辨别然后投入使用的,所以就是因为大多数的这些标准和量化指标是没有进行检验和证明的,所以才会导致我们的思路很窄。

(二)应该创建多向的体育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评价只有对学生间的相对差距进行的横向评价,我们应该根据评价的不同目的,发展对体育评价的多角度综合性思考,重点关注学生间的纵向评价以及相对评价,此外还应顾及辅的学生自我评价。注重相对现状下学生的不同反应和应变能力来进行相对性评价。对于体育的考察只能说明学生当时的身体运动能力及学生之间的差别。同时我们应该长期关注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身体状况,从而进行不断的观察及反复评价。教育评价的本质是纵向评价,横向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应该互相协作作为最终的参考。随着学生体育学习的进步来评价体育教育才是可行的,如果忽略进步的过程来进行评价,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

(三)引入达成评价法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

由于相对评价具有其不可忽视的缺陷,我们就要实行达成性评价法。所谓达成性评价法就是为了达到某种要求,做到了就给予鼓励,继续努力后如果还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就给予奖励,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这种评价方式也存在着局限性,但是对于体育教育的学习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它的教学目的明确,这就使其有了一个标准。

学生身体运动与动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学生本身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对于每个学期学习的程度自己都有一个清晰的对比。如果学生更加努力的结果仍然是和其他同学进行比较的话,所有的结果都是相比较所得的。对于体育教育的自我评价而言,个体是绝对的,但从评价上来说它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对性质。所以,以个体为主的自我评价从科学性质的角度来讲更适应体育教育评价。

总结

对于整个教育的过程来说,体育教育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对于引导学生发展和对体育教育水平和后果以及人才类型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和研究体育教育评价,进而把握住教育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刚. 对体育教育评价的思考与前瞻[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

[2]王建军, 张婷. 试论学校体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兼论体育运动与人的发展[J]. 体育与科学,2009.

[3]刘倩. 浅谈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大家,2010(03).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地理学 理论体系 构建研究

一、前言

体育地理学是一门横跨体育学与地理学的新兴学科,在具有所有学科门类通性的同时,也有着其学科本身的个性。研究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体育地理学的教学实践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概述体育地理学着手本课题的研究。[1]

二、体育地理学概述

1.体育地理学的概念

体育和地理学界的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体育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到现在为止体育地理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之一,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竞技方面,对于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这两个研究领域还处在一个不够深刻的层面。

2.体育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体育地理学是体育学、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属于综合性的学科之一。根据地理学和体育学本身固有的待殊的性质,既属于人文科学又属于自然科学,所以,体育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限,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区域性是体育地理学与其他体育科学区别的根本点。休育地理学属于地理学与体育科学交叉的学科,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属于社会科学。起源于地理学和体育学的体育地理学从诞生之时就具有学科综合性特征。[2]

3.体育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根据体育地理学的特性,体育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对自然环境和对人文环境的研究两大类。自然环境的研究主要是体育活动的主体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活动项目符合当地的,校本的课程资源。如: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差异,地理环境差异等不同的人类生存环境对人类体育发展的制约性,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依赖于生存环境,影响人们的人文环境的研究主要是活动的项目与当地的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相结合,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发展和传播。不同的地区的人文环境差异很大,有些地区少数民族的人文精神丰富,有些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保留的很好,这就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开发人文环境资源作为体育课程的项目选择。

三、体育人文与地理环境的研究

人类文化形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相联系的,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与地理环境的发展相联系,甚至其依赖地理环境的程度远大于其他文化形态。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形态的一种,当然也深深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质,民族文化又深深地规范着,体育文化的内涵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体育运动的风格、美学观、价值取向都深深地反映着这个民族或地域文化的特征。

目前,关于体育人文与地理环境的内在关系也是体育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郑勤在2012年从文化学的角度,通过地理环境与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的关系研究,探究世界体育文化空间布局的特点及其原因所在,研究认为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着运动项目的产生、规范着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对体育文化空间扩散具有一定的直接影响。王秋娥从现代体育与人文环境之间进行了相关讨论,认为体育与人文环境有着本质和逻辑上的联系,一方面人文环境是现代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它以内化、同化和默化等多种形式制约人们对体育本体价值的认识水平,进而制约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现代体育的发展是人文环境优化和净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丰富人文环境内涵最生动最直观的媒介之一。段文彬等以地理视角观察体育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文章从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势和地形条件、水域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人体体格、文化背景与民族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差异上探讨了体育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朱梅新等就新疆传统体育的人文地理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新疆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与发展的,新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草原体育文化;而绿洲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及产生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则呈现出各区不同的特征。[3]

四、体育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及构建过程

该功能主要用于获取体育原始数据,保证体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数值逻辑一致性与正确性等。一般而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设占整个系统建设投资的70%或更多,并且,这种比例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因此,信息共享与自动化数据输入成为体育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随着扫描技术的应用与改进,实现扫描数据的自动化编辑与处理将是体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获取研究的主要技术关键。我国体育数据库的建立工作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区域性的数据整理工作目前还仅限于部分领域,如体育场地、体育人口等等。例如,国家体育场地设施普查可以得到城市体育场的整体情况,但是,在城市中的具置、交通、住宿、饮食等基本相关信息却基本不再统计之列。因此,今后应考虑建立科学、规范的数据统计体系,编辑数据也要充分考虑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将获取的原始数据按照地理信息系统的要求进行的各种转化。初步的体育统计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原始数据的格式化、转换、概括。数据的格式化是指不同数据结构的数据间变换,数据结构是指数据组织方式,在GIS中数据表示方式主要有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及栅格矢量混合数据。数据概括包括数据平滑、特征集结等。目前,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概括功能极弱,与制图综合的要求还有很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发展。

3.数据存储与组织这是一个数据集成的过程,也是建立体育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步骤,涉及到体育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在体育地理数据组织与管理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融合为一体。初步研究认为,可将二者分开存储,再通过公共项(如编码)来连接。这种组织方法的最大缺点是数据的定义与数据操作相分离。目前,诸如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设计都在努力解决这些根本性的问题。

五、结束语

通过对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要以其学科特点为基础,深入研究该门学科的精髓。有关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体育地理学的教学实践,构建出最为优化的学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严艳,吴宏岐.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12):58-65.

第12篇

关键词:警察;体育素质;警察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56-02

警察作为一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权力机构,他们肩负着维护国家稳定,推动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了警察学院的职责和方向――警察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作为基本特征,要在教学的多个领域进行全面的改革和革新。警察队伍的建设离不开体育锻炼,因为这种活动可以激发警察的体能,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2]每一位警察身上都承载了人民大众的希望,他们的执行力和综合素质是全社会的福利,只有做好了警察教育,才能够保证我们社会安全、快速发展。

一、警察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体育是一种强化人的身体素质的运动,通过参与多种运动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体育技能。警察只有提高了这种综合体育能力,才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更大的作用,有效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3-5]体育不仅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更是一门教育学科,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警察参与体育教育同样是具有教育性质的,这也是警察教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体育教育包括了教学的训练课程、身体素质培养、身体素质训练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综合技能为目的的。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能使警察体会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这为以后工作中的合作有重要影响。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不良的现象,如协警甚至是警察的暴力执法,这是由综合素质水平偏低引起的。警察本应该是大公无私的代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从根源上讲,就是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没有真正学到警察身份的精髓。警察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肢体上的教学,更应该是文武全方面教育。具备好的身体素质的人有很多,但是综合素质过关,能够承担人民警察责任的人很少,这也就对警察的性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过程中,应该教育未来的警员面对歹徒、面对人民公敌时要做到狠、准、稳。面对人民大众,执法过程中应该做到人性化。这样才能够在人民大众心中建立真正伟大、正义的形象,更是让人民的公敌胆战心惊,不再给我们社会带来麻烦。否则会使人民对警察失去信心,造成人心涣散。一个失去凝聚力和信任的民族,是不会有更光明的未来的。

二、当前警察体育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警察体育教育和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几乎无差异,不同点就是警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实战教学,这也是为以后工作中处理应急事务做准备。其次就是政治思想教育的穿插,因为警察的思想教育必须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才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所以在体育教学课程中,他们也会在一些合作运动项目中锻炼协同作战的意识。但是,警察体育教育的目的和普通体育课程是不一样的。在长期的警察体育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对这一项目的不重视,以至于导致很多连锁问题的出现。教育教材不统一,脱离实践,导致公安院校的警察体育教学大纲出现了很多矛盾。一些公安院校的教师为了评职称,各自书写教育教学教材,内容不够全面,甚至出现一些纰漏,导致学员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快速进入状态,甚至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重大错误。体育教学的目的不明确,目标存在偏差。警察体育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学校体育教育,它的目标首先是增强学员身体素质,培养学员的终身体育观。同时,这种教育有着职业性的一面,所以警察体育教育的另一个目标是通过体育运动,提高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水平,达到保护社会安全的目的。由于这种体育教育不同于竞技体育,所以不能够按照竞技体育标准来衡量一个警察的体育综合素质。现在警察的工作不仅仅需要良好的身体条件,还需要具有科学指导下的执法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所以,作为一种特殊职业者,他们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教育目标存在偏差会带来一些弊端。教育投入不够。无论是从经费还是时间方面,警察体育教育的投入都是不够的。陈旧的设备,少的可怜的课程次数以及课少人多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公安类院校因为不同于普通的大学教育,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但是当今的警察教育,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关注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在教育投入方面确是非常少的。例如,陈旧的设备已经不能够满足学员多方面发展体育的需求。所以,很多院校的体育课程基本就是跑步和拉练,这样单一的体育项目,不能够满足学员们将来发展的需求。教育资源的匮乏还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因为学生都是对口工作,所以给学校缓解了很大的压力,这也是造成公安院校教师团队建设进度推迟的原因。一些教师都是脱离一线的退休警察,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但是接受新知识,处理新情况的能力就差了很多。因此,吸收年轻教师,建立年轻的教学队伍是非常迫切的。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科学,对体育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楚。警察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为了更好地增强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但是,当前的体育教育中,很多人出现了懒散的情况,对这一教育项目完全忽视,认为这就是一个锻炼身体的机会,对于教练的语言教育无动于衷,自己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警察和军人不同,他们不是职业的军人,但是也应该有高于常人的综合素质。如果一个警察以懒散的状态出现在公众面前,必然会让民众感到不安,也不会再信赖人民警察。所以,在学校教育阶段一定要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警察体育教育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提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让警察变得虎虎生威,能够出色地完成人民交给他们的任务,因此,警察的体育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学生体育课程。作风建设也是体育锻炼过程中的一项,因为一个人的作风会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一部分被弱化了。当前警察作风问题屡屡出现在社会中,给人民留下了不良的印象,严重影响了警察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尽管这部分不尽责的警察占极少数,但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参与教学任务的教职工,认为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文化教育显得微不足道。教职工的失职,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连锁反应,他们的责任是不能推托的。

三、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课程

因为警察是一个国家的脸面,他们的形象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科学的体育教学课程,首先应该包括全面的体育项目,因为培养警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是通过科学、严谨的素质教育,提高警察的形象和执行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职业技能是保障警务工作者工作的基础,所以警察体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警察体育教育的重点是提升学员的体力和应对实际情况的反应能力,在具体的体育课程方面,应该不断拓展新的体育项目。在基础的锻炼技能之上,我们还应该不断增加新的体育项目以适应工作的要求。例如,在擒拿术教育方面要不断改革。在歹徒持刀抗法时,一些年轻的警察无能为力,或者是在执法过程中受到歹徒的伤害,因此在这方面应该尽量多请一些有经验的警察进行授课,给学员们讲解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思想方面,应该形成铁的纪律。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不躲藏,敢于面对,成为一个合格的警员。形象塑造方面也应该下足功夫,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让老百姓信任。严格把关教职工的实际教学能力。教职工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他们培养的警员的执行力和综合素质。当前的警察体育教育教师很多文化素质不过关,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像军队一样,不仅有队长,还要有教导员,这样一文一武相结合,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是不能懈怠的部分,只有严格把关思想,才能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警察作为一种执法机构,他们拥有着很多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是用来保护人民合法利益的,如何用好这些权力,警察的综合素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警察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他们具有处理应急事务的能力,更需要有职业技能,、体育教育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课程,要提高体育教育的综合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造福国人。

参考文献:

[1]易丽萍,刘志鹏.警察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综合版,2011,(19):28-29.

[2]尹双双,陈永辉.如何有效构建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学团队[J].2011,(24):116-118.

[3]黄正宪.自主创新的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在警察院校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5):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