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究性课题研究总结

研究性课题研究总结

时间:2023-06-14 16:1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性课题研究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究性课题研究总结

第1篇

《xxxx的实验与研究》是xxxx年立项的xxx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xxx年立项的xxx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五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规律,探索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可借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研室、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组成的实验队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

一是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通过课题实验拉动新课改,通过新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

二是理论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以科学决策促使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推动课改进程。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学段的目标、管理模式、操作方法、评价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从学科、生活、大自然、社会四条途径中引发、发现、挖掘、寻找课题等做法,对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性学习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的基本经验是: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凭借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空间,依据自然、社会、自我三个取向,开展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性学习为龙头,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其他领域的内容。在实践操作中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六个步骤”,即: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材料,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组织管理上“六个落实”,即:指导教师落实、时间落实、活动落实、管理落实、交流展示成果落实、评价落实。这些基本经验在全省发生了重大影响,该项成果已在省市全面推广。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四大转变:即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观和教本观的转变;人才观的转变。

第2篇

【摘 要】 研究性学习进入了中学,形式上师生都参与了,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没有在我校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贯彻,这种现象在很多中学都存在着。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首先,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要共同努力转变观念,创造适宜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环境。其次,改革课堂,把问题意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学习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首先出现在美国,并对我国中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我所在的学校近十年每学期都举办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我也指导过很多学生,辅导的课题多次获奖。同时我是我校研究性学习展示的评委,对我校学生所做的课题有直观的接触。但我仍然对研究性学习认识不够,所以我以研究性学习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这种新的学习模式能与我的教学相结合。

毋庸置疑研究性学习与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法是有矛盾的。把研究性学习当做一种学习活动来推广,而又不改变现有课程、教材体例,必将给我们负荷很重的基础教育增加新的负担。所以在目前,以主动积极态度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同学不多,大多数同学抱着混学分的目的参与,研究课题小组成员良莠不齐,课题完成质量有着明显的差异。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应该承认我们的学生并没有一种天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才能,而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培养。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非常重要。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是责任心所致,和正常的教学工作没有关系。教师自身对研究性学习也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运用,对指导研究性学习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专业储备。所以研究性学习进入中学,形式上师生都参与了,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没有真正在我校教育中扎根,我想这种现象不是孤例而是有着普遍性。

具体到我校而言,目前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做研究性课题时间紧张,所以课题研究不充分,抄袭或生搬硬套资料或观点的低质量课题屡见不鲜,课题研究缺乏新意和深度。学生在选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时,不能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出发,所选课题很难驾驭,或与教材关联很少,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受到影响。在研究性课题中,学生做课题功利色彩过重,能选拔到学校参评的课题很重视,对于普通课题则草草了事。学生在研究性课题展示结束后缺乏总结反思,这也不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所以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不能起到引导作用。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要在中学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首先,学校、教师和学生要转变观念共同努力,创造适宜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环境。有些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不过就是走走形式,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它对教师要求高,花费时间多,考试成绩还会受影响,这使得研究性学习很多时候就是走形式,纯属为评比或检查作秀。学校虽然表现出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但并没有在时间、图书和实验器材等方面给学生充分的支持,考试成绩仍然是评价学生的关键因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付出的辛苦,学校也没有给予适当的肯定和奖励。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日常传统教学,使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加强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求知,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教育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很多学校已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教学实践和高考成绩两方面实现了共赢,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应尽快创造一个适合研究性学习的环境。比如每周给研究性学习两个课时,开放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电子教室,帮助学生联系文化单位或工厂企业参观访问。由学生来指定辅导教师,按辅导课题的数量和质量纳入教师的工作量考核中。帮助学生及时处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要坚定学生做好课题的信心。对学生做好的课题,教师要严把关,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改正力求完美。学生课题的展示,要给以足够的尊重和欣赏。可以设置多个主题的课题展示,邀请同学和家长参加,如果这样做将会极大地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求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完成之后,进行反思和总结,并计入学生成绩中。对研究性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或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表扬。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至少要有五个合格的课题

其次,改革课堂,把问题意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主线索,有问题才会有自主、创新、发现和体验。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联系相关问题比较异同。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分解问题。指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同时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我们的课堂不能仅关注表现活跃的学生,应创设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鼓励帮助那些胆小和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如果课堂上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持续的关注和培养,那么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在新课程下每个学生都必须做研究性课题,并要取得相应的学分。学校应给学生开设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讲座,把那些成功的案例完成过程展示给学生,并教给他们做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储备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等,坚定他们做好课题研究的信心。对能力出众的学生应给他们创设更好的研究条件。而对于学生驾驭起来有难度的课题,教师要帮助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最具探究性的题目,或是根据学生选择,和学生一起讨论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究,从中发现乐趣,产生兴趣,而教师则从旁协助,发挥指导作用。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使自己成为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和终身学习者,构建平等和互动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型。研究性学习也是有趣的智力活动,教师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吸收了学生的新思维,获得更大发展,师生双方得到长足进步。

第3篇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5、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由传统教育的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发展为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提高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实践服务。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建设,关注家乡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上网查询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4年11月)

学习理论:广泛搜集并学习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资料,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设计方案;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会议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的实施情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明确分工,各负其职,考虑到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鉴于目前处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阶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试行。高三教师积极参与。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4年12月—05年5月)该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具体任务:

1、挖掘、编写出地理学科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2、组织相关教师上好研究性学习研讨课并撰写出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3、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体会,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作业。

4、撰写地理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5年6月)

以会议的形式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成果,申报验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丽、杨桂玲、车颖、王崴、于晓坤、冷天崖、杨蕊老师等分别负责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

由王崴老师搜集和整理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业。

3、整理各种研究报告、论文

本课题组负责人曲秀丽老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于晓坤和冷天崖老师分别撰写了浅议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等研究论文。

4、整理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教案

王崴老师上了地理研究性学习汇报课— “丹东七日游”,组织学生进行了“全球变暖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辩论会,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教案。探讨和摸索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

5、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

6、由杨桂玲老师整理和形成了课题组例会的纪录。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堂互动

一 、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互动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当前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中过多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了课堂互动,主要表现为:

1.忽视过程的控制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客体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一旦学生失去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一些课题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而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在一起,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敲定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结果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奏完成“论文”,交差了事。

2.忽视群体参与

小组合作实验是学生经常采用的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有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说,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与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的研究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无可置疑,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堂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就会游离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各种兴趣,能力也很难有所提高。

二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1.积极参与,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相反,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树立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尤其在学生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教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性学习一个重要特征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事物,这一要求也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索其课堂教学模式为:通读课文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论课后延伸。

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新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同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而应引导进一步讨论研究,让他们继续打“笔墨仗”。这样,课堂成为学生讨论的场所,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在其中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题研究,教师应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班而论,因人而异。对于始起年级或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应从小处着手。课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一定基础后再定得大一点,深一点。

3.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推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锻炼,而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充分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重视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交往与合作的情况等。

学习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课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即在一课学习结束时进行测试,不侧重给学生划分数、定等级,而是让学生找出不足和差距,并找出矫正补偿的处方。这样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而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能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发掘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进步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对进一步学习起到促进、激励作用。教师可以从评价的结果中,了解到教学的效果,并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到自己教学中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才能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和改进教学,进而实现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第5篇

株洲市天台路33号

412007

株洲市二中

龙梦娜

株洲市天台路33号

412007

株洲市景炎中学

陈伟俊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题

天元区

内容提要:随着我校高二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作为一名指导老师,从课题的选择与修改到查找资料、调查研究,再到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带给我指导研究性课题切身感受。

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西方教育之后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很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一般比较胆小,动手能力差,但会应付考试。而美国教育出来的学生胆子比较大,动手能力强,但不会考试。”或许正因如此,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在新课程方案中,把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划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部分。专题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校于2001年就开始开展了研究性学习,随着我校高二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指导教师,经历了一种崭新的心路历程。以下便是半年来工作实践带给我的切身感受。

一、重视课题的选择与修改。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最初拟定“株洲市天元区开发”课题时,

主要的考虑有两点:一是课题要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进行这样的课题研究,有助于学生去接触社会实际生活,增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社会的责任感,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目的。二是课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课题不仅涉及历史、语文、政治等人文科学,而且涉及地理、生物、化学等自然学科的知识,这恰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综合性的特点。但是课题比较大,操作性困难一些,必须通过子课题的细化来弥补。

学生第一次讨论的方案是分成“过去组”“现在组”和“未来组”。这种分法并不科学,因为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浑然一体的,人为把它割裂成三块内容,显然不利于研究活动的开展。但是,由于是学生自己的选择,我就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让各小组自己去收集资料。在具体准备中,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提示学生可以对天元区某一经济门类作深入研究,在了解它过去与现在的基础上,为未来的发展提出规划,从而逐渐摆脱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限制。第一次小组开题讨论,学生的内容普遍大而空洞,使我意识到应该指导学生把子课题进一步细化,体现“小题大做”的科研思想。课题组的学生在反复揣摩之后,决定结合实际,选择天元区经济开发的几个点来研究,以点带面,折射出天元区开发的概貌。在这以后,通过两次讨论、反复论证,同学们才最终将子课题确定为“泰山路和天台路的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通过湘银社区的成功经验推动天元社区建设”、“促进天元区餐饮业发展”和“天元区、芦凇区部分中学的比较”。这样选题后,不仅涉及天元区的交通、社区、饮食、教育等热门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操作。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知道:随着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也许还会出现修改课题的现象。应该说,课题的修订将伴随着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二、学生的积极性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根本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近一个世纪的教育活动中得到了反复证明。随着研究性学习在我校深入开展,作为一名指导教师,在四年的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我也深深地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不应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及其方法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记得第一次与课题组同学见面,我便遭遇了一个“下马威”,同学们热情普遍不高,以夏松洁为首的一些学生竟提出想转别的课题。我沉住气,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选择这个课题研究。他们给我的回答是这个课题离他们太遥远,跟他们没有直接关系。在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之后,我越发觉得有必要引导他们转变观念,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接下来,我给学生谈了确定这个课题的意义,我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一个成功人士应具备的四个基本条件谈起,分析了“天元区的开发”这一研究性课题在培养学生创新

、合作

、与人交流和社会责任感方面所具有的突出优势。此外我也坦诚地告诉学生,研究型学习对于我们指导教师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我们会和他们共同学习,力求给他们提供最好的帮助。

在这以后,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探究成了我工作的重点。我的主要做法有:

1、分阶段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自主完成,并不告诉他们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我总是放手让学生去做,我相信,只要他们参与了,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毕竟,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记得第一次组内开题讨论,我没有参与,只是告诉学生基本要求,便让他们全员参与,自己去准备。事实证明,这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也就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抓住契机,真诚地表扬和鼓励学生,并适时给以指导。第一次的组内讨论虽然问题很大,但我仍真诚地表扬了每个同学的长处,最大限度地评估了他们的潜能,并不失时机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此后,课题组的同学在积极性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随后的交谈中,其中一位叫彭大千的同学说:“我现在认识到了进行‘天元区开发’这个课题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承担社会的责任”。

3、搭建舞台,给每一个学生最广阔的展示空间。在第一次组内讨论中,我们发现了有计算机方面特长的张峰瑞同学,决定由他负责全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这以后,

他所表现出的忘我热情让我们深深感动。他自学了FLASH5.0和PHOTOSHOP6.0,并在课件中进行了大量实践。其中一个叫刘丹丹的同学英语口语特别好,我们便鼓励她在开题报告中准备一段英语陈述。因为各尽其能,全组同学表现出了高昂的热情和空前的团结。

4、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继续前进注入新的动力。全组最终所做的开题报告得到了评委和老师们的肯定,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开题之后,我们让每一个学生做了开题后的总结。

夏松洁同学在总结中写道“这次开题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使我明白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感到了我们肩上的责任,建设未来家园的责任。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会更团结、努力地进行下去。”组员彭大千写道“此次开题活动中,我觉得自己的应变能力不是很强,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应该不断完善自我,为‘天元区的开发’课题组奉献自己的全部。”相信,带着这样理性的分析,同学们在今后的研究活动中,也会保持着一份激情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尽一切可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为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三、转变为师观念,师生共同学习。

在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初,对于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它是一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帮助者。个体创造潜能的开发,主要是个体主体性的发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促进学生学习。至于这种课程类型的理论基础、形式,都不太关心。

但是,不管你的准备如何,当课题组的学生找到你,希望你指导的乞盼目光。作了六年教师的我,第一次面对自己的学生,作为知识权威的心里发生了动摇。为了找回为师者的自信,就只能和学生赛跑,继续学习、完善自我,争取在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上能走在学生的前列。但是,真正的提高还是在具体指导学生的工作中,在与学生共同的研究中。事实上我校研究性学习,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过程。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师生共同的研讨中解决的,所有具体的工作程序和指导方法也都是在摸索中逐步清晰的。

韩愈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从研究性学习中某个知识领域看,我觉得有句话用在这里很贴切。常常听到:“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课题研究中,有时候,老师和学生一样“桶”里、“碗”里都没有水,这时教师学生就要共同去研究如何去取水。半年来的工作,事实上就是一个师生共同“充电”、共同学习的过程。半年的时间也让我感受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也体会到了师生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经历挫折与成功的乐趣。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给我们教师所带来的崭新心理体验。

四、团结协作,工作的基点。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集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型课程,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一个协作性的工作。半年的实践,让我深得体会:只有团结协作,工作才可能取得成绩。

我想:21世纪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做人、生存、和与人合作。未来社会是一个合作型的社会,与人合作的能力首当其冲。我们要教会学生与人合作,那我们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最佳的合作者,而研究性学习恰恰是协作者的乐园。

走进研究性学习,我觉得它不再陌生。在此次研究性学习指导中,我正是做到了重选题、重过程、重体验、重全员参与,才使整个课题研究充分,分析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我知道:只要你相信你的学生,他就能成为一个天才;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能创造自己的奇迹。走进研究性学习,它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参考书目: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期

第6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实施程序;评价

教育部修订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甘肃省教育厅颁布的《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部分。而研究性学习,必修学分15分,所占比例最多。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实施程序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

一、实施程序

我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分三个阶段,按四个步骤进行。

(一)三个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首先,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等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问题以后,学生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内容包括: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建立资料室并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类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提倡多样化,即撰写实验报告或采取开辩论会、

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等方式,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

答辩。

(二)四个步骤

1.准备工作

(1)教师培训。开学初,举行指导教师培训会,主要目标是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指导能力的提高。

(2)学生动员。开学初,召开学生大会,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价值。

(3)资源准备。包括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图书、资料)、物质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仪器)。

2.选题工作

(1)教师报题。各学科组定主题,每位教师提供1~2个研究课题报学校教科室。

(2)学生选题。学生根据学校公布的指导教师和课题开设目录,选择适合自己的指导教师及研究课题。

(3)确定课题。在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教科室组织各年级组和学科组负责人召开课题评审会,对每个小组的课题进行评审确定。

3.研究实施工作

(1)学校公布确定后的各小组课题及学生选课名单。

(2)各指导教师负责建立课题小组,推荐组长1名,记录员1名,并指导小组制定、填写《永昌一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教师制订、填写《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工作计划表》,撰写指导

教案。

(3)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学习方式主要是小组合作研究,辅以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结合。

(4)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记录研究情况与各方面的收获。此本由学生保管,指导教师定期检查,作为平时评价的重要依据。

4.课题成果展示

(1)总结。在规定的学时内认真完成了研究课题,期末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总结》,组长主持写出1份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整理后报送学校教科室。

(2)展示。每个小组成员依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特点,结合自己的特长,选择恰当的成果表述形式,向指导教师提交1份个人成果或总结,指导教师整理后报送学校教科室。表述形式不拘,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活动设计方案、实物模型、多媒体软件等。

二、评价

(一)评价内容

1.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

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意见等。

2.学习和研究方法、技能掌握情况

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二)评价手段、方法

评价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我校制订的定量评价标准如下:

1.考勤(20分)。迟到1次扣1分;缺席1次扣3分。由指导教师负责评定。

2.表现(30分)。“表现”主要指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信念毅力、合作分享、交流表达等方面的表现。由指导教师与小组长协商评定。

第7篇

1、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探讨在lnternet环境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以研究性学习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相关实施案例。

课题成果将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对改革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2、选题的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探究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作为当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课程,由国家设置,需要由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规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课程的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的方案。我们岗厦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有两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基于lnternet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刚刚起步,亟待上级行政和教研部门的支持。

3、研究方案

(1)、基本理念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

(2)、基本目标

探讨“基于lnternet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

(3)、具体内容

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②如何以综合主题研究和综合项目(活动)设计的方式,组织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③在我校《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④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方法;

⑤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实施案例;

(4)、研究重点

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的开发,以及与学科整合的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探讨。

(5)、创新之处

在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从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模式”,为我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和范例。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5、预期主要研究成果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原则教学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04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一轮课改的一大亮点。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本人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看问题的角度片面。由于知识面狭窄以及受认知能力的影响,学生们看待历史问题有时比较片面,如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比较偏激,持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

2.不能从本质上揭示问题。有的学生往往只看到某些历史现象,而不能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去揭示其本质。如清军遭八国联军打败,不少学生仅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清军将士太无能,而没有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治国观念落后的本质。

3.假设历史。历史不能重复,也不能假设,可有的学生以假设或虚构的视角来看待某些历史事件。如有一学生说郑和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当年他奉命下西洋,发现了“新大陆”,并建立了“日不落”的中华殖民帝国,今天矗立在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就是郑和塑像……这种违背史实的观点显然是不可取的。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坚持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课题设计必须体现实用性,利于学生释疑解惑、增长知识、促进学习、指导生活等。所提出的课题要防止简单化,更不可以在一些无意义的问题上纠缠不休。

2.可行性原则。课题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以及学生所具有的研究条件,切口要小,具有一定的深度,还要便于学生查阅资料。

3.多样性原则。课题可以由教师提供,可以是对课本知识的挖掘或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的拓展,也可以是历史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是纯理论的探讨,也可以是具体历史的调查与挖掘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

4.探究性原则。课题的研究应围绕某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特点、影响、评价等方面去展开,如“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等课题,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5.开放性原则。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申报。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

1.确定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主要途径:(1)从历史教材的导语、课文、插图、阅读材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题。(2)从重大时事、社会热点、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三农问题等都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

2.制订计划。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具体内容、方式、参考资料、学习步骤(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个人学习阶段,由学生根据小组的分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搜集和整理资料。第二阶段为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小组成员各自发挥特长,针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探究,获得自己的见解。第三阶段为全班活动阶段,各小组展示本小组活动成果(如资料汇编、历史人物评析、历史小报编辑等)、人员组成(主持人、主要成员、指导老师、各自的分工情况等)。

3.实施研究。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及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进行具体研究,并收集、整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实施研究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一是收集史料的方法,包括收集渠道、资料的形式等;二是分析整理史料的方法,如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社会调查法等。

4.总结交流。由学生自己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形式可多种多样,如举办历史小论文答辩会、历史辩论赛、演讲报告会、成果展览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等等。

四、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评价方法

1.制定评价标准。在实施研习计划前要确定评价标准,并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通过正确的评价引导,激励学生继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

2.重视过程性评价。要十分重视整个学习过程的检查与管理,教师尤其要在课题的研习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检查和指导。

第9篇

一、“适用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的课题选择指导

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最难的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的课题进行研究学习。选择课题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是适用性原则。二是可行性原则。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以及学校的条件,我们选择了以“寻找家乡的文化”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了活动方案,以我校周边几个社区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系列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乡村历史——武邑县城历史回顾;乡村文物古迹——窦氏青山调查;乡村生活——太平庄、东关村人的文化生活;乡村特产——武邑农家扣碗调研。活动在初二、初三开展,以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6-8人,安排一名组长,一位指导老师。

二、“双轨导向”模式课题研究过程指引

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们根据“先扶着学生走路,然后再让学生独自行走”的原则,进行了“双轨导向”模式的研究过程指引的探讨,即:“双轨调查研究-双轨展示指导-教师导向、学生定论-扩展实践”的调研过程,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研究过程。

“双轨调查研究”。这是指按照方案,按照研究的项目,在给予学生充分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与老师分开参与调查研究,对同一个项目,老师与学生使用同一个方案,但要分开行事。如“乡村文物古迹——窦氏青山调查”,根据方案,我们通过查找资料、采访文化名人、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研究,由于师生的文化水平不同,研究过程的立足点、着力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老师能做到“身先士卒”,从收集材料到写总结报告,都先学生一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在不知如何操作的情况下,有老师的榜样和范例可以模仿,老师也可有更切合实际的经验与之交流,能达到相辅相成,教学相长的效果。

“双轨调查展示”。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出现了不是预料中的问题,这时候老师的指导就起关键作用:老师先将自己调查收集的材料及调查结果甚至分析报告作好“展示”,然后再用部分同学所调查收集的资料作案例分析,与学生共同明确活动目的,掌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技巧,以及得出结论的方法。让学生在重新学习的基础上“重整旗鼓”,第二次进行时,效果明显不同,无论是学生处理归类资料的能力还是分析能力都比之前有明显提高。

“教师导向,学生定论”。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现有的调查资料,继续深入调查、整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例如:“乡村生活——太平庄、东关村的文化生活”,该小组通过口头采访、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了许多资料,并附有照片,既有过去的材料,又有现在的材料,但如何用这些资料,学生无从下手。经过老师引导后,学生会思考:为什么相连不可分的两个村庄的居民文化生活有着这么大差异?文化生活的差异折射出文化的传统与传承。老师的点题明确了学生调查和资料整理的方向,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思考进一步深入,逐渐走向形成定论的阶段。

扩展实践。这是拓宽空间思维,实现知识的转移,实现“学以致用”。即在“双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行模仿进行调查研究,放手让学生自行迈步。在完成了“寻找家乡的文化”的课题研究后,我选择了一个相近的小课题“走进乡村文化名人”,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订调查方案,自己进行调查研究,自己写好汇报(必要时老师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得出结论。对活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移应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题表现方式指引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题表现方式上,抓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使课题研究紧扣语文的教学目标,使课题研究从课外又回归到课内。

语文的本质之一是“语言学习”,就是教学生学习正确地理解语言和恰当地运用语言,切实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无论是上网搜集,还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所得到的资料都是很好的语文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大量文字阅读中,根据要求获取自己所需的材料,归纳相关的中心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乡村文化古迹——窦氏青山调查”研究性学习中,活动开展有“调查方式”“调查内容”等要求,除了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调查报告”的文体特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在成果展示时,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用新闻体裁,写作新闻报道展示成果,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达到了语文学习与语言运用的目的。

四、“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成果展示指导

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进行了成果汇报展示,成果汇报分三步进行:一是教师成果汇报。由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活动成果汇报,给学生以借鉴。二是帮助学生组织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对调查进行分类汇总,得出各种形式的成果和结论。三是师生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化,成果包括有教师的教研论文,有学生各种各样的作品,如:自办的报纸、手抄报、活动日记、小论文集、可供参考的资料,图片、照片,有“学术性”的调研报告,有精彩的演讲、生动的故事会……尽显多样化的特点。

第10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31-02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法旨在将课堂教学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的探索精神。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以为职校物理课研究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的发展历史,提高其研究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研究物理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开始时可以选择物理学史作为学生研究的课题,这类课题用时少、成功的概率大、容易操作,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例如:把牛顿、爱因斯坦、法拉第等物理学家的成长过程;牛顿运动定律、相对论等重大理论的发现过程等内容作为研究的课题,教师帮助学生划分课题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题,然后再在组内每人负责个子课题,课后用少量的时间,通过网络、图书馆和老师就很容易搜集到这方面的内容。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动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研究之本,思维之源。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注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或猜想。例如:在进行“阻尼振动”教学时,可以先做一个演示实验从教室屋顶悬下一个大铅球,当作单摆,教师拉直摆线,把铅球拉到与自己的鼻子接触,然后松开手,让铅球摆动,当铅球经过一个周期摆回来时,教师站在原地不动,全班同学精神高度集中地看着摆回的铅球,并替教师担心,生怕铅球把老师的鼻子砸坏,观察结果,老师安全无恙。进而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产生这种有悖常理的物理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解题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职教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很适合这样。如: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物体加速度的研究过程;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焦耳定律的研究过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猜想,其中可能有一些是不正确的,这时我们教师千万不可单纯为赶进度,将这一过程流于形式,而应该耐心仔细的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更多的猜想,通过这样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来逐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演绎过程,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物理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知识,对人类来说是已知,而对学生来说是未知,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知识演绎体验,自主探究,自主拓展,还可以学生自主演示实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能扮演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而不能干预太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

例如:在“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演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垂直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在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是否只要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能产生感应电流?”让个别同学回答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亲手做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利用该学生动手实验的结果。组织全班同学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两个条件:电路要闭合,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教师接着点拨:如果导体不动,而磁场运动,能否产生感应电流?在学生议论猜测的基础上,教师演示条形磁铁插入螺线管,在螺线管中不动,从螺线管中拔出的三个实验,学生观察后在头脑中自然形成了一个结论:只要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与磁场发生相对运动,电路中就有可能发生感应电流。教师又再次设疑:如果磁场与导体没有发生相对运动会有感应电流产生吗?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大胆猜想,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教师启发全班同学根据上述几个实验的结果,深入进行思考,找出其共同的本质,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最一般条件,在最后的课堂巩固练习中,还要求学生总结出改变磁通量的几种方法,以上的课堂教学,教师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知识有所“创新”的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过程中培养了探究能力。

四、创新物理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

研究性学习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所以在布置作业时,可精心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作业。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体验,构建知识。如:1牛顿的力是多大,20牛顿的拉力是多大,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用手托起两只鸡蛋所需的力约为1牛顿,用手拉开易拉罐所需的力约为20牛顿。再如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开关门的过程中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的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时测力计要保持静止,这一点也可以让学生将测力计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进行具体体验,显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

当然,还可以布置一些课题研究性的作业。课题研究是目前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常用的一种形式,物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科技结合十分密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适当开展一些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课题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都非常有益。

首先,课题研究要选好题目。选题可以从课本知识中选。如:对于坚硬物体的形变,如何才能比较清晰明显地显示出来;各种灯泡灯丝的伏安特性研究;电表的改装;自制欧姆表等等。也可以从社会热点问题中选课题。如“温室效应”。还可以从生活中选题。如刹车防抱死系统(ABS)中的摩擦。

其次,课题研究的分组研究、总结成文。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题,然后按照课题的种类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专题研究小组,分别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通过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研究问题的直接感受。同时各组成员定期进行汇报,教师做好跟踪记录以防个别小组半途而废,最终要求各组按照规范的格式总结成论文。

最后,课题研究的讨论与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演讲的形式、做报告的方式、答辩的方式等多种形式,交流过程中其它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改进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论文的深度,也有利于其它组学生拓宽知识面。同时让学生主动参自我评价,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材编写组:物理(第三版),全国技工学校通用教材。

[2][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物理教学探讨[J].2005,(4).

第11篇

1 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实践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遵循这一方针,在小课题选择时,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身边熟悉的事物中确定研究课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活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因此,在选择小课题研究项目时,要求学生注重课本知识与生活问题的联系,重视选择来源于生活中的、自己所熟悉项目。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看作课本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在探究中增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实践性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实践是学生完成研究项目的主要途径。从分析设计,到实践探究以及网上资料的查询与成果的整理与展示等,都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

合作性 小课题的研究性活动,是在小课题管理小组指导下的集实践性、探究性、创造性等为一体的集体活动,其研究过程是复杂的,需要教师的指导及学生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因而是一个合作过程。

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础是实践,因此,小课题的探究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2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网上查询,确定研究主题 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问题的关心和关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帮助学生不断地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信息技术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因此,在确立研究项目时,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网上浏览,获取对“基本问题”或“单元问题”的基本认识,经过分析和论证,最终确定研究主题。

例如,在选择研究项目时,通过网上查询,学生注意到旅游文化是当地经济开发的一个热点,而在旅游文化资源中,陶瓷和北方绿茶又是大家所关注的两个重要项目。于是,大家对陶瓷和北方绿茶这两个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认真的辩论。论证的结果是,陶瓷虽然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但远不如绿茶的影响广泛,尤其是不如同学们对绿茶所熟悉。因此,最后决定把北方绿茶作为课题研究项目。通过进一步了解绿茶的引进历史、品种与特点、气候影响、种植面积、制作工艺以及茶博览会和茶文化旅游节等方面的知识,获取了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为下一步的研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分析研究目标,确立探究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考察、探究、体验以及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中,主动地参与,学会用探索性、研究性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确定了合适的研究主题后,教师要科学指导,帮助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等设计出合理的活动方案,对研究对象、地点、时间、人员等明确分工,以保证学生在校外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例如,为了安全和方便,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探究形式。在小组合作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按居住就近原则,以本村或邻村的学生为一小组,以便于组织和管理。在活动时,教师统一指导,要求学生安全第一,各负其责。活动内容注重学生兴趣养成的专一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活动形式注重个性化与集体化的和谐,以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为主要形式。例如,对北方绿茶是这样合作探究的:一组参观茶园,了解“南茶北引”的历史,考察绿茶的生长与管理情况;二组参观茶厂,考察绿茶的生产加工情况;三组走访商店,了解绿茶的销售情况;四组问卷调查,了解群众对茶的认识。

网上交流,补充完善 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关于绿茶的有关知识,一般还不够丰富和完善,还需要通过网上学习和交流,进行补充,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和总结,这是一个网上浏览、实践认识、网上学习、再到实践中加以验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不仅要对学生探究实践活动后的记录方法、研究成果的总结形式等进行认真指导,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网上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以提高课题研究的访问效率。

例如,提供给学生一些与研究项目有关的网站名称,指导学生登录有关生产厂家网站,利用E-mail、网上聊天室及QQ等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或与同伴交流等,以便让学生详细了解有关信息。这样,学生的知识会进一步丰富,认识会进一步提高,再回到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充实,在资料整理时加以完善,最后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研究成果。

网上展示研究成果,交流评价推广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实施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指导学生在网上展示课题的研究成果,既是对学生进行课题研究过程的记录和鼓励,也是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时又是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探究,这对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把研究的成果用Word软件写成小论文;下载合适的视频、音频资料,为研究成果进行包装,以增添艺术感染力;利用FrontPage等工具将制作好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制作成网页,用PowerPoint软件演示作品等。还可用拍下的许多数码照片,利用PowerPoint制作影片,配上喜爱的音乐,录制旁白,以再现自己的探究活动过程,展现小组在探究活动中发生的一些挫折与欢乐。同时,在学校网站上交流探究心得,对所展示的作品与师生进行互动式评价,对研究成果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专家组”评价,成果入“库” 专家组由参与小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指导教师和学生等组成,主要从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过程及成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估计和判断。在专家组意见的基础上,小课题组再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和提升,最后根据成果类别和评价等级选择“入库”,实现成果的共享。

成果入库的原则,一是把小课题探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收集,作为档案资料保存,以便以后借鉴和改进;二是对一些具有推广价值,但现在还不够理想的小课题研究成果,由专家组进一步指导修改后,上报参评,争取获得高一级的成果奖,对学生进一步鼓励。

第12篇

张万生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全面铺开,从2003年秋季开始,武威市凉州区和部分县重点中小学也全面启用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也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全面打好基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受新课程对我们每位的挑战,是当前的主要学习任务。

    在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索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之际,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展的课程价值倍受人们的关注。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各有关师范大学对研究性学习的阐述为参考,谈点自己浅显的认识,请全体老师们指正: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和必要性

近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呢?这需要一种很好的媒介,或者手段去实现,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有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落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此上海市教科所于1998年组成课题组开展研究,并于1999年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阐述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此后上海市教委着手进行了“研究型活动课程”的研究和教材编写工作,首先为高中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了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指导,1999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上海介绍了近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认识,得到了肯定。2000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研究性学习于本年度秋季在十个省市的普通高中试行,首先在发达地区逐步展开试点,真正的“课程”还未开设,同时初级中学和小学开展并试点。从2002年秋季开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将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那么在2003年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在我们初中和小学也将逐步进行,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学习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那么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学生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现有的学科课程有着不可取代的优越性,优点是它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缺点是各科之间缺少联系,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虽然能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分隔,使各学科之间很难建立联系,很难建立各学科和周围世界的联系,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把学到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最终服务于实践。

其次,开设研究性课程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应用而生。置身在这样一个数字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时代,一切都将变,一切都在变,新的世纪,新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   

    人才必须具有的能力有:(六条)

A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B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主动探究的能力。

D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E 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F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的激烈变化和竞争,必须要具备上述能力。但仅靠现有的学科课程很难形成这些能力,只有通过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形成这些能力。

    第三、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已经习惯了单纯的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开设这门课后改变了长期以来恪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状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只要我们积极投入其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含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下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实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实和问题。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一般是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中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开研究的结果等等。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从一个方面来说: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两者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了“接受性学习”并置于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实际上作为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的选择确定----2、课题的研究实施----3、课题的完成与成果展示。

    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论点或假说----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和验证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的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流程为:(11个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个人选择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

3、小组选举组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题论证。

4、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共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5、专题报告,通过方案课题,研究方案评审。

6、小组独立开展研究,教师负责监控,指导。

7、教师组织课题组之间交流,推动课题研究。

8、撰写研究成果,进行个人和小组总结。

9、班组展示,同学评议。

10、答辩会、年级报告会。

11、教师评定成绩,总结。

    其具体的实施中,(见武南铁中《研究性学习》的“目录”部分)有相应的“选题意向表”,“研究活动记录表”,“实验记录”,“访谈表”,“调查情况记录表”,“外出活动申请表”,“课题组成员考勤表”等。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

     四、研究性学习中几个方面问题的说明

    (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四点:①综合性②开放性③探索性④实践性。它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目标:

⑴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⑵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⑷学会分享与合作。

⑸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⑹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以上六个主要目标中,最能体现出来的一点,也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会做人”,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或目标),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课题的实施需要进行外出调查活动,外出调查研究是研究性学习必须经过的过程,从而搜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而在  

   “学会做人”中通过外出调查学生有“十个学会”;

    1、学会自信

许多学生害怕面对陌生人,在公共场合不能应对自如,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性的压抑,即所谓“克已”有密切的关系。而调查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通过调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实例略)

    2、学会坚强

外出调查,学生们会体会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很多人是怀着愉悦的心情出去,却带着满肚子苦水回来,几乎每位学生都会有失败的经历,但在失败中学会了坚强。

    3、学会理解

调查中学生会看到别人的冷脸,亲身体验请求别人的艰难,体会到受到热情帮助时的愉悦,因此知道了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善待他们。

    4、学会坚持

旬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这说的是坚持的重要性,我们许多学生都是因为缺乏坚持到底的韧性而半途而废,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研究性学习中只要将课题做完的都是有这份体验。

    5、学会协作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小组研究,因此培养团队精神是它的重要目标,只有主动与他人沟通,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才能完成一个课题。

    6、学会反思

在调查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挫折和失败,因此学生们学会了承受,也学会了反思,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很重要的。

    7、学会谦让

与人相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学会谦让,学会道歉。让学生明白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也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8、学会沟通

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小,一个人再也不可能不与别人发生联系,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也就越来越重要。虽然与人沟通不可能一下子学会,但学生们至少得到了锻炼,其中不少人必须向自己的习惯挑战。

    9、学会思考

    10、学会自制

在研究性学习中,许多活动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否则是完成不了课题的,因为外出时会遇到各种情况,有时还会遇到网吧,游戏厅等的诱惑,这都需要自制。

当然,研究性学习也有许多问题,实施起来难度大,如外出的教育,外出的安全等。外出调查会遇到各种情况,因此低年级学生的调查要控制,教师要全面掌握。

    (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常规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式,它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和教师角色的改变,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有时甚至是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这种变化,促进了民主、平等、合作,互相帮助的新型的亲密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这场变革中,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教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业务、心理素质都亟待提高,真正成为复合型的教师。

    (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

根据以上师生关系的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作用呢?

    1、启发思路,引导质疑探究。

    2、在学生遇到困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3、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研究情况记录及个人体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信息和建设,并在选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形成结论等阶段给予重点指导。

    5、组织作用。每周的小组组织一次研讨,促使小组活动能经常化、序列化,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五、面对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做哪些准备?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对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3)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分科走向跨学科。

以上是挑战,但也是机遇,在教师被学生选择的同时,教师也在选择学生,从而师生一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另外教师也从个人孤军奋战,到与其它教师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教师的生存空间也无形中扩大了许多。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应该以一种欣喜、轻松的心态走进研究性学习。

    针对挑战,做为我们教师应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呢?

    (一)要加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教师不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就很难担当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当前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现代课程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课程设计与组织》,《素质教育手册》等。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是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科学研究要求新求变,所以教师要增强这种意识。我们讲课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问题要比昨天的思路更新,语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态要比昨天更自然,与学生的关系要比昨天更融洽。这种求新求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二)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前所述,研究性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研究的更多的是教法和学法,这显然还不够,还需研究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查找研究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从茫茫书海中找到很多有用的书,并搞取到有用的资料决非易事,所以要了解资料检索的一般程序。(a选择好检索工具书;b确定检索途径;c建立检索方法;d利用检索工具书提供的线索进行查找,并用条目去索取该文献,e阅读文献,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另外还有一些科研方法也需要教师了解和掌握:如怎样选择研究课题?怎样写专题报告?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怎样分析课题研究的信息?怎样设计调查问卷?课题研究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这些都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才能指导到位。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四个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开放式的学习,所以选题范围没有任何限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地理选题范围广,综合性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

     (2)要注意文理交融、相互渗透。(如:文学、历史、政治、数、理、化、的基本原理等,对指导研究性学习会得心应手)

     (3)要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加强这两方面知识的学习。

    (4)要了解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这对指导研究性学习是必要的。

    (四)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中心,存在着严重浪费学生时间的现象。如本来三五分钟就看明白的东西,教师偏要讲上十几分钟,重复、乏味的讲解占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所以,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抛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装的旧式教法,用诱思探究式等先进的教法取而代之。

课堂上应当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动,并在适当时候互换角色,形成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师巧妙的设疑和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来完成。少留机械重复等难、偏、怪作业,多留精心选择的,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应用价值的好题,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次发展,把现在课堂上的学科教学变成研究性课程学习,让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学习学科知识,每位教师应当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己,展示自已才能的极好机会,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介绍结束,耽误大家时间,谢谢!

    注:研究性学习课题选:

1、学校学生明星崇拜的原因探究

2、武威职中校园规划的演变

3、凉州旧城改造与故建设保护的调查

4、现行热水器的缺点与未来热水器的展望

5、电脑与生活

6、公共交通与个人

7、森林的保护

8、报纸是怎样做成的?

9、人为什么要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