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报表无形资产分析

财务报表无形资产分析

时间:2023-06-14 16:1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报表无形资产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务报表无形资产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无形资产;内部交易;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9日

无形资产内部交易是指集团内部发生交易的一方涉及无形资产的交易,如企业集团内部某一成员企业将其自身拥有的专利权、专有技术等转让出售给其他成员企业作为无形资产继续使用。企业集团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内部无形资产交易的合并处理可以分为内部无形资产交易当期、持有期间以及摊销完毕期间的会计处理。

一、内部无形资产交易当期的合并会计处理

企业集团内部某一成员企业将其持有的无形资产转让出售给其他成员企业时,出售无形资产的企业实现收入并结转其成本,由此实现转让无形资产的收益;而对于购买无形资产的成员企业来说,需要将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作为其入账价值。转让的成员企业由于无形资产转让所实现的收益,则成为购买该无形资产的成员企业无形资产中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抵消该无形资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其会计分录为:借记“营业外收入”,贷记“无形资产”。同时,无形资产取得后,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摊销。随着内部交易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其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成为了本期摊销额的一部分。在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也需要抵消本期摊销额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损益。其会计分录为:借记“累计摊销”,贷记“管理费用”。

二、内部交易无形资产持有期间的合并会计处理

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部交易形成的无形资产仍然以摊销后的价值在购买企业的个别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列示。首先,需要将期初未分配利润中包含的该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予以抵消,以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的数额。会计分录为:借记“期初未分配利润”,贷记“无形资产”;其次,购买企业在以前会计期间使用该无形资产并进行摊销,其累计摊销金额中包含有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随着上期本期摊销额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消,将会增加本期合并期初未分配利润,因此需要抵消上期期末该内部交易无形资产累计摊销金额中包含的已摊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数额,会计分录为:借记“累计摊销”,贷记“期初未分配利润”;最后,该内部交易形成的无形资产在本期使用并进行摊销,其摊销额中同样包含有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金额,因此也需要抵消本期因该内部交易无形资产价值中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而多计算的摊销额,会计处理为:借记“累计摊销”,贷记“管理费用”。

三、内部交易无形资产摊销完毕期间的合并会计处理

内部交易无形资产到期时,对于购买企业来说,其账面价值已摊销完毕,包含于其中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金额也摊销完毕,故无形资产的价值为零。对转让企业来说,因该内部交易无形资产实现的收益,作为期初未分配利润的一部分结转到以后的会计期间,直到购买企业对该内部交易无形资产到期的会计期间。从整个集团企业来看,随着该内部交易无形资产的使用期满,其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已转化为已实现损益。由于销售企业因该无形资产内部交易所实现的收益,作为期初未分配利润的一部分结转到购买企业该内部交易无形资产到期的会计期间。因此,企业集团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需要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其次,在该无形资产到期的会计期间,本期无形资产摊销额中仍然包含无形资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销销售损益,这一数额也需要做抵消处理。

四、案例分析

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2011年1月10日向乙公司转让无形资产一项,转让价格为820万元,该无形资产的账面成本为700万元。乙公司购入该无形资产后,即投入使用,确定使用年限为5年。乙公司2011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的金额为656万元,利润表中管理费用项目中记有当年摊销的该无形资产价值164万元。

此时,乙公司该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为820万元,其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为120万元;按照5年摊销,本期摊销的金额为164万元,其中包含有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的摊销额为24万元。

甲公司在2011年度(内部交易无形资产当期)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做如下抵消处理:

(1)将乙公司受让取得该内部交易无形资产时其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消,其抵消分录为:

借:营业外收入 120

贷:无形资产-原价 120

(2)将乙公司本期该内部交易无形资产价值摊销额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消,其抵消分录为: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24

贷:管理费用 24

甲公司在2012~2014年(内部交易无形资产持有期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做如下抵消处理:

2012年的抵消处理:

(1)将乙公司受让取得该无形资产时其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消,抵消会计分录为:

借:未分配利润-期初 120

贷:无形资产-原价 120

(2)将乙公司上期期末该无形资产价值摊销额中包含的已摊销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消,其抵消会计分录为: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24

贷:未分配利润-期初 24

(3)将乙公司本期摊销的该无形资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摊销额抵消,其抵消会计分录为: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24

贷:管理费用 24

同理,可得到甲公司在2013年和2014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该内部交易无形资产的抵消处理。

2013年的抵消会计分录:

借:未分配利润-期初 120

贷:无形资产-原价 120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8

贷:未分配利润-期初 48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24

贷:管理费用 24

2014年的抵消会计分录:

借:未分配利润-期初 120

贷:无形资产-原价 120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72

贷:未分配利润-期初 72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24

贷:管理费用 24

甲公司在2015年度(内部交易无形资产摊销完毕期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该内部交易无形资产相关的抵消处理为:

(1)将乙公司受让取得该无形资产时其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消,其抵消分录为:

借:未分配利润-期初 120

贷:无形资产-原价 120

(2)将乙公司上期期末该无形资产价值摊销额中包含的已摊销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消,其抵消会计分录为: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96

贷:未分配利润-期初 96

(3)将乙公司本期摊销的该无形资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摊销予以抵消,其抵消会计分录为: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24

贷:管理费用 24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M].人民出版社,2008.

第2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 局限性策

财务报表分析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得到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为目的,并为相关利益主体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本身的局限性

1.财务报表资料本身的局限性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能以货币计量”,因而财务报表并没有披露公司的全部信息, 在企业现实中“企业有许多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或者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或者是由于会计惯例制约并未在企业财务报表中体现。因而,报表仅仅反映了企业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的一部分,而且我们所看到的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是企业非强制性的给相关利相关利益主体看到的,因此,资料本身是有限的,并带来有一定目的性的。

2.由历史成本带来的滞后性

在我国,会计核算实行的是历史成本原则, 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数据都是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上核算出来的,并未考虑通货膨胀对数额的影响。因此, 如果存在物价的变动,企业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就不能反映现在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导致财务信息缺乏准确性。另外,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 使企业在对比不同年份有关数据进行分析时,缺乏可比性,例如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趋势分析时,就会影响分析的结果。

3.财务报表数据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按照现有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是可以选择的,受它的影响, 会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精确的。有些项目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个人经验和企业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估计计量的,例如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方法、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坏账准备的计提、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率等,都与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判断有关,这种数据失准的局限性是无法避免的,并且在本身方法的选择上,也会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4.企业无形资产价值难以确认

在科技时代的条件下,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也表明了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潜力。而我国目前对无形资产尤其是自主研发的无形资产的确认要求比较严格,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不能得到客观的反映,这也就低估了企业的价值,使企业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相符,进而影响财务报表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5.财务报表提供信息的暂时性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会计分期”,所以财务报表是根据分期核算的会计资料编制的,一般反映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而伴随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不能固定说明企业今后一直所处得状态。

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各种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有其各自不同的局限性:

1.比较分析法:在实际操作时,比较对象之间必须具有可比性才有实际意义,然而数据是否可比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计算方法、计算时间、时间跨度等;在百分比比较中,由于基数的一些变异,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别情况,例如基数为负数、为零等情况,则会扭曲指标变动的经济意义;在进行同行业比较时,至少要满足同行业性质相同或相似、经营规模接近、经营方式相同或相近等条件,这些条件限制了比较分析法的应用范围。

2.比率分析法:所分析的项目要具有相关性、可比性,将不相关的项目进行对比构建出来的指标是没有意义的;比率分析法的分子项与分母项必须在时间、范围等方面保持口径一致,而有些指标在这方面存在差异,如总资产的周转率等营运能力指标,两者口径并不相同;另外,该类指标还容易被人为控制。

3.趋势分析法:一般是用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这种方法比单一进行两个期间的比较分析能了解更多的信息,特别是在企业发展趋势方面。但由于用来分析的财务报表数据所属年份、期间不同,并且数据并没有进行任何处理,来调整这种差异,所以一旦会计处理方法变更或受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影响数据的可比性,进而影响分析结论。

4.因素分析法:计算结果的假定性,连环替代的各种因素变动的影响数会因替代计算的顺序不同而有差别,即计算结果只是在某种假定前提下的结果。

三、财务报表分析者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财务报表分析人员自身的素质是有差别的,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不同,因此不同的分析人员对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方法掌握不尽相同,导致对财务报表分析时对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出现偏差,进而产生不同的结论;另一方面,在分析财务报表时,常出现人为操纵现象,出于维护企业的目的,进而通过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不同的分析指标,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

四、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一方面,财务指标分析的主观局限性:财务分析指标是分析人员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报表本身的局限性和分析人员的主观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计算出来的指标也带有这种倾向,甚至从企业利益出发,恶意隐瞒,直接影响着分析的结果。

另一方面,财务指标分析的客观局限性:在实际的财务分析工作中,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企业盈利情况的计算和分析,而忽略了对企业资产配置、资本结构等财务头部以及各种资产使用效率的分析,缺乏财务管理的高度。同时有些财务指标出于一定的目的,容易被粉饰,从而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参考文献:

[1]李岚.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研究.2008,01

[2]沈春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及局限性浅谈[J].商场现代化,2010,4

[3]夏菱.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

[4]李宝茹.浅谈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2

第3篇

关键词:会计报表;问题;完善

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企业在某一个时期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性文件,具体包含着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相关附表,它能为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会计系统受到会计环境和会计战略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的会计报表存在一些问题并日益明显,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的完善会计报表。

一、 会计报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缺少对无形资产的披露。受到货币计量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的会计报表中只是反映出了企业的有形资产。而当今企业的资产日趋软化性,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了企业创造利润的重要源泉。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产品竞争力、企业的知识产权、企业竞争力和人才资源的管理及质量等方面,通常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并没有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及时有效的披露。如果企业仅仅依靠有形资产,在信息时代是无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才是当代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企业,拥有的人才、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的贡献远远大于有形资产。但是由于很多的无形资产是无法依靠货币来计量的,如企业通过利润报表来体现已实现的收益,而未来的无形资产的增值就没有得以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无法通过会计报表来了解软性资产的实力,无法有效的预估企业未来发展潜力。

2.企业财务报表附注及附表信息不全。附注及附表是对财务报表中几张主表的补充说明,具有十分丰富的信息,是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的重要材料来源。但是有的企业在进行报表附注及附表信息披露时过于简单,有的企业甚至不予披露。会计报表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过去的某个时期的经济状况,而企业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则希望通过会计报表获取更多的关于面向未来的信息。企业财务报表附注及附表信息不全,就无法为经营管理者的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依据,报表使用者 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判断企业未来的增长空间。

3.企业会计报表存在失真。一些企业为了达到考核业绩、减少纳税、发行股票、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等目的,利用会计确认年度间调整利润、虚构经济业务调节利润、资产重估、信息披露不完整等手段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造成会计报表的失真。常见的会计报表失真现象有:连列成本、隐瞒收支情况、设置账外账、高估资产或是虚拟资产、会计内容混乱、处理业务不规范等。这些失真的会计报表会对企业的管理者产生误导,造成经营决策上失误,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会计报表方法探讨

1.加强企业相关人员的会计诚信教育。企业会计报表的失真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造成的,要改进会计报表首先就要转变企业经营管理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会计报表操作是否合法、会计报表数据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自身的利益。而对于会计人员而言,保证会计行为的合法性和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是应该具备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操守。

2.拓展信息披露内容,适当增加报表附注。依照财务报告充分提示的原则,在会计报表中应该完整的提供出一切能公正、准确的表现出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方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掌握企业的经济状况,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因此,在设计企业会计报表时,首先要增加对企业产品竞争力、人力资源优势、企业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披露,从而帮助会计报表使用者预估企业的发展潜力,为企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其次要增加队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再次增加会计报表附注,在国外很多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而我国现行的会计报表则很容易忽视掉附注,因而要完善会计报表也要适当的增加报表附注内容,增加如长期购买协议、知识资本、人力资源这样的一些表外项目,使会计报表向使用者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

3.加大对会计粉饰的打击力度。依据我国现有的《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粉饰报表行为的惩处力度,对粉饰会计的报表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追究其责任,从而有效的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并对债权人、投资者造成了经济损失的企业,要进行资金惩罚,情节较为严重的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通过法律手段制止粉饰报表的行为。并且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加强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觉性,从而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减少对会计报表的粉饰。

4.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包括会计和财务等内部控制;对外投资、资产处置、决策等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相互监督程序的规定;财产清查和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内部监督制度的有利于促进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要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就需要建立起科学规范、内容客观真实、能够满足经营需要的会计信息管理体系。

当前企业的会计报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查询和使用。企业应该不断的提高会计报表的质量,完善会计报表的内容,对那些粉饰会计报表的行为予以严惩,并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健全会计监督机制,从而为改善企业的财务、经营决策提供安全、可靠的财务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文蔚. 浅谈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

第4篇

【关键词】奢侈品,品牌价值,计量与核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品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并不是因为其质量如何优于一般商品,而是其品牌价值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使之拥有额外的附加价值。对于奢侈品企业而言,品牌价值是企业经营的根本,更是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但品牌价值却是非实质的,其包含了企业经营品牌的历史文化的积累和凝聚,应归属于无形资产的一部分。对于这种无形的资产,在财务上如何计量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品牌价值的界定

从会计上定义无形资产较为狭隘。《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第三条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其主要包括企业所获得的专利权、商标权等。但从广义上来讲,只要具有资产性,非货币性、非实质性、知识性和资源性,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均为无形资产。

品牌价值不同于商标权。商标权是注册商标后,以商标的购入或建立费用为成本进行计量,计入无形资产,并按规定在10年内予以摊销。而品牌价值的形成包含了历史文化的内涵,是在漫长的经营中树立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是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

品牌价值也不同于企业商誉。商誉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声誉,是企业经营积累的成果,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获取高于一般投资收益所形成的价值。然而,商誉却无法脱离企业实体而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于企业。一旦企业倒闭,商誉也随之消失无存。因此,其与企业的生命力相关性非常高。和商誉一样,品牌价值也是长期积累产生的,但品牌价值却不完全依附于企业,其拥有可以转让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可以脱离企业进行转让,而商誉只能跟随企业同步转让。因此,品牌价值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品牌价值属于无形资产,但又区别于商标权和商誉,在会计科目和报表要素的列示上,我国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计量方法,无法在财务报表上予以明确反映。对于这部分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各国的会计标准也各有不同。英国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与我国相同,均未明确确认计量方法,只是提及现有证据能够证明增加的资产或负债,并能用货币计量才能计入;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7号意见书中,虽没有明确无形资产的确认方法,但在《财务会计准则概念公告第6号——财务报表要素》及《财务会计准则概念公告第5号——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中提及只要符合财务报表相关定义,并具有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但并未针对品牌价值予以明确规定。只有法国和德国遵循欧盟第4号指令,其中第九、十段指出:“在产负债表中确认品牌价值,可以不确认在商誉之下。”和“只要各国法律允许,自建品牌可以确认为企业资产”。根据欧盟的规定,法国将品牌价值确认为无形资产,德国则根据《商法典》规定,将其确认为“工业财产权利”。

二、品牌价值的计量

品牌价值的确认与计量关键,不仅仅是相关会计准则和法律规定,还与实际评估和操作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有关。品牌价值的货币化计量,可以通过购买支付的价格,投入研发产生费用的资本化等方法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反映,然而,对于自建品牌长期形成的内含价值却无法进行货币化计量,因此需要对品牌进行价值评估,以此作为发生品牌入账、转让、企业破产清算的计量参考依据。

品牌价值的的评估方法有很多,比如成本法,收益法,市价法。本文借鉴Millward Brown Optimor公司提出的经济适用评估品牌价值的方法,对品牌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该公司是一家世界领先且不断创新的全球化市场调研机构,特别在帮助客户最大化他们的品牌资产,品牌绩效和品牌健康方面表现卓越,并且擅长帮助客户最优化他们的媒体,广告,公关和其他方面的品牌沟通。其创立的品牌评估方法分为三步:

首先,分析品牌收益,即公司收益中有多大比例产生于品牌旗下。计算出投资者投入以外,品牌所赚取的价外价值,也就是品牌的附加价值、或增益价值。相关数据可以从财务报表和明细账目中取得。

其次,确定品牌收益中多少收益是与客户密切关系而产生的,反映出品牌在产生收益上的作用大小。例如某品牌的客户针对性强,客户群很稳定,忠实度高,90%都是常年的老客户,关系相当密切,是品牌的影响力激发了他们持续购买的欲望,这就是品牌的作用,按此比例可以计算得到品牌贡献。

再次,计算品牌倍数,需要考虑品牌内在增长潜力(即预测一定的内在增长率),以及特定增长机会和阻碍,再会同财务预测和消费者数据,估计出品牌的价值陪数,该指数为1-10范围内的指数。在实际操作中,可利用BrandZ数据库查询而得。

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品牌的价值: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作用×品牌倍数=品牌贡献×品牌倍数。

三、品牌价值的会计核算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购买取得品牌的以实际支付价款入账,计入无形资产(品牌)科目。投资者以品牌投入的,以双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此时的入账价值为双方的协议价值,可以通过协商,或者通过品牌价值评估来确认,计入无形资产(品牌)科目,按出资比例划分资本和溢价部分,分别计入股本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对于自建品牌在建立时发生的研发费用,分别按阶段进行费用化或资本化核算,初创时期归入管理费用核算,而投入研发阶段则归入品牌研发科目,研发成功之后转入无形资产(品牌)科目,一旦研发失败,则作为费用摊销。品牌转让使用权获取的收入归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转让所有权取得的收入归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

第5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上市公司;局限性;改进

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它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对内对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就现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状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往往是来自于财务报表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或是由人为原因造成报表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经济情况。

一、上市公司现行财务报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财务报表未能反映企业全面业绩

现行财务会计收益概念是以权责发生制和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为基础定义的,损益表中反映已实现并确认的损益,而对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不予反映。但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和币值变化的频繁化,那些由于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未实现损益,因其缺乏客观计量的相关条件或不能通过一些经济事项加以证实而不予确认。

2.现行财务报表对无形资产确认与披露不那么完整

按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只确认已入账的无形资产价值,而且是以其摊余成本表示,不能向报表使用者显示无形资产真实信息。不仅会导致错误决策,而且披露不完整、不及时。

3.现行财务报表缺乏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投资的社会效益和它的预期收益远远优于物质投资。现有的财务报表是建立在传统的会计体制下,企业投资于人力方面的支出,不管金额多大,一律作为当期费用,而不是作为资产进行核算,使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字失真。

4.现行财务报表滞后性严重

按照会计期间假设,财务报告是定期编制和披露的。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中期财务报告于每个会计年度前6个月结束后的10天内编制完成并披露。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基本准确地预测企业以后年度的业绩,而在新经济时代,科技不断创新,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导致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增大,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信息要及时披露。

5.现行财务报表无法广泛披露非财务信息

现行财务报告披露的是与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相关的财务信息,但随着新经济的到来,财务报告不仅要提供财务信息,而且要提供非财务信息。

二、下面给出几种关于改善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几点看法

1.提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无论采用哪种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员的恰当判断都是非常重要的,分析人员的判断力对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尤为重要。所以,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会计、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财务分析理念,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对所分析问题的判断能力,可以极大地减少和控制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

2.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现代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有时很难定量,但会对企业财务报表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比如会计报表外部信息等。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需要做出定性的判断,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和判断。

(2)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

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特别是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的反映过去的情况。因此要注意进行动态分析,在弄清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企业未来有一定帮助。

(3)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财务指标数值具有相对性,同一指标数值在不同的情况下反映不同的问题,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3.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并重

除现有报表中以货币计量的信息外,还应披露其他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及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舆论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固然非常重要,它可为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决策、计划和控制提供较大的帮助,但我们也要认清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所在,并且在必要时做适当的调整,以利于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1]李心合 赵 华: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2]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第6篇

(一)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2001年以前,我国只有会计基本准则,没有具体准则,无形资产核算按照《会计法》、《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法规制度进行处理。2001年1月18日,财政部正式对外《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之后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次修订,并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随后于2006年10月30日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经过修订,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也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越南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2001年以前,越南对无形资产(也称为无形固定资产)的核算是根据1989年颁布的《会计统计法》(2003年6月17日越南国会颁布了会计工作的最高法则――《会计法》)、《国家会计条例》、《国营企业会计长条例》和《核算和统计规定》等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和规定进行核算的。2001年12月31日越南颁布了第一批会计准则,这批会计准则共有4项,其中第04号准则就是无形资产准则,越南会计准则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目前适用的正是首次颁布的04号无形资产准则。

二、中越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内容比较

(一)总则的比较分析 两国无形资产准则的总则部分都规定了准则的制定目的及适用范围。越南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总则内容较多,共有15条,不仅给出了无形资产的定义,还对一些术语进行了注释,如“资产”、 “研究”、“开发”、“原价”、“摊销、“应折旧的价值”、“有效使用年限”、“清理价值”、“公允价值”、“残值”、“活跃市场”、“可控制性”等,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总则内容较少,只有2条,但是明确提出了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中产生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越南没有对此进行规定。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总则简明扼要,部分内容是在配套的准则应用指南里进行具体规定的,越南的总则内容多也比较详细,更接近于国际会计准则。

(二)无形资产确认的比较分析 (1)无形资产定义比较分析。越南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固定资产是指可确定其价值并由企业持有,在生产经营、提供劳务中使用或用以出租的不具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我国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从名称来看,越南称为“无形固定资产”,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称为“无形资产”。从定义来看,我国会计准则强调无形资产是“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越南会计准则强调的是无形资产价值的可确定性及用途,但两国在无形资产的产权、持有目的或用途、存在形态方面的规定基本一致,我国无形资产的定义更接近国际会计准则。(2)无形资产确认条件比较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基本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只是在企业合并中产生的无形资产确认上有一定差异。越南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确认除了满足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成本的可靠性外,还强调了“预计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按现行规定有足够的价值标准”,这是我国准则没有的规定。对于企业内部形成的品牌、商标等两国准则都明确规定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3)无形资产内容比较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外购无形资产、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无形资产、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政府补助取得的无形资产。越南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购买单项的无形固定资产、从并购企业购买的无形固定资产、有期限土地使用权的无形固定资产、国家拨给或赠予的无形固定资产、换入的无形固定资产、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固定资产。越南没有投入和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我国没有提到有期限土地使用权的无形固定资产。

(三)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比较分析 中越两国对无形资产都按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例如外购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买价、相关税费以及使该项无形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的其他必要支出。再比如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成本为开发阶段发生的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研究阶段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的费用,不得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对于入账后发生的费用,符合相关标准的可计入资产成本,否则作为当期的费用处理,如越南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初始入账后所发生的与无形固定资产有关的费用应作为当期生产经营费用入账,除非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才能计入无形固定资产的原价:(1)这些费用可以使无形固定资产在未来带来的经济利益比原先预计的要多。(2)开支应得到可靠的评估并与一项具体的无形固定资产有关。”此外,政府补助(国家赠予)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两国的确定方法也基本相同。两国准则不同的方面有:(1)通过交换获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确定不同。越南规定以一个价格不相等的无形资产或其他资产换回的无形资产,其成本按接收回来无形资产的合理价格确定,或用以交换的资产的合理价格,并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调整应支付或应收取后加以确定;以一个无形资产交换购买另一个价格相等的无形资产,或交换一个类似资产的所有权,其成本按用以交换的无形资产的残值计算。而我国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是:若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交换得来的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不具有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交换得来的资产以账面价值进行计量。(2)通过企业合并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确定不同。我国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按其账面价值进行计量,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越南对于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统一按购买当日该资产的合理价值确定,即按该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如果没有活跃市场,那么无形资产的原价是企业根据可靠的客观条件在购买当日理应支付的款项确定。(3)对于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的规定不同。我国单独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规定了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的确定方法,越南的准则里没有相应的规定。两国无形资产的增加方式基本一致,对不同方式增加的无形资产的成本构成大部分一致,不一致的是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增加、企业合并增加、债务重组增加的无形资产,其成本构成有所不同。

(四)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比较分析 中越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都规定无形资产在入账后,要在投入使用时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的合理有效的使用期限内进行折旧(越南称为摊销),折旧(摊销)费用按用途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另一方面,中越两国会计准则都要求企业应当在年末对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方法、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有关情况发生了变化要进行相关的调整。两国准则不同的方面有:(1)折旧(摊销)方法的差异。越南准则明确列出了无形资产的折旧方法有三种:直线折旧法、余额递减法、产品数量法。我国准则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2)折旧(摊销)时间的差异。越南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明确规定“无形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最多不得超过20年”,也同时明确了可根据具体资产的不同情况、有关法律的规定调整有效使用年限。我国没有相关的限制规定,对使用期限确定的无形资产可以按合同、法规等确定有效使用年限,对使用期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我国准则规定不用摊销,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里规定了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3)对无形资产的复核我国还规定应复核预计净残值。两国准则都要求对无形资产进行折旧(摊销)处理,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我国不进行摊销,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要进行调整,越南准则没有提到这点,在折旧或推销方法上,越南列举了三种具体折旧方法,而我国只明确提到了一种摊销方法,赋予了企业更多的选择权利,由企业按照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选择相应的摊销方法,在折旧(摊销)期限上,越南规定了折旧年限一般不超过20年,我国准则没有这一限定,但在所得税法里有限制性规定。两国准则对于折旧(摊销)费用一般都作为当期的费用处理,也可以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

(五)无形资产处置的比较分析 中越两国关于无形资产处置的规定基本相同,即无形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要将其从账面上转销,出售无形资产形成的盈利与亏损作为当期的损益处理,越南将处置损益计入“其他收入”、“其他费用”,我国则作为处置利得损失计入营业外收支。

(六)无形资产披露的比较分析 中越两国无形资产准则都要求披露无形资产的年初年末原价(账面余额)、累计折旧(摊销)额、折旧(摊销)方法、用于担保(抵押)的、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等。越南的会计准则对于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与无形资产相关的信息比我国会计准则要求的更为详细,既规定了在财务报表中要披露的信息,也规定了在财务报表说明中要披露的具体信息,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按无形资产类别在附注中披露,披露的内容较少。

三、中越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比较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推动中越会计比较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中越会计比较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中越会计比较研究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通过比较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可以总结出两国关于无形资产确认条件、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以及披露等相关内容的异同点,为中越会计的比较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第二,有利于为我国投资越南、开拓越南市场的企业提供越南相关的会计核算方法与理论。通过对两国准则的比较分析,可以了解及认识中越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及相关规定,方便企业掌握越南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折旧与摊销的计算以及处置、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的披露等相关信息,为企业提供会计核算上的指导。

第三,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各国会计比较研究的发展,为区域会计协调发展做贡献。现阶段中国―东盟区域会计研究仍比较少,通过对中越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研究比较,可以推动中越会计的比较研究,从而丰富和扩展区域内各国之间的会计比较研究,带动与促进区域会计协调的发展,为中国―东盟区域会计协调研究做贡献。

第7篇

一、从可靠性谈会计信息的披露

要使会计信息实现决策有用性,关键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可靠。可近几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既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上市公司的社会形象,又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使信息使用者产生一种不信任感;长此下去,还会危害与国外经贸组织间的合作以及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是一个从政府到社会公众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会计信息是通过财务报表向社会披露的。那么,我国会计信息普遍失真的根本原因是不是财务报表本身设计的原因?回答是否定的。近几年,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已从传统的两张基本会计报表发展到现在的财务报告体系,不论内容还是范围都得到了完善与提高,可见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问题不在报表本身。由于会计报表的内容是根据账簿记录编制的,账簿记录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的。因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企业日常的会计核算质量是密不可分的。2001年财政部新制订了《企业会计制度》,并和修改了部分《具体会计准则》,这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无疑是一个利好。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可能产生的新问题。例如,新的《企业会计制度》除保持原有的减值准备内容外,又增加了计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内容,并取消了原来规定的提取比例,这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可选择会计标准的空间,体现了我国的会计标准与国际惯例的充分协调。但是,这有可能造成一些企业利用以上会计标准,以达到虚构或掩饰企业经营成果的目的。有的财会人员还有可能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业务能力较差,难以准确地估计以上减值准备。面对会计信息可能出现的新的不可靠性,我们应该采取新的对策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第一,要在加强对财会人员法制教育的同时,建立和健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法规法则,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像最近证监会规定的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告必须经过律师签字,就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一种手段。第二,会计信息来自于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如果企业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则可以大大减少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比如年终财务报告采用企业内部公示的制度,对预防会计信息的作弊是一种有效方式。第三,要建立和健全我国的法规体系,相关的法规之间要相互协调,保持法律条文的一致性,从而给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一个较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总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决策有用性的基础,对可靠性都保证不了的会计信息去谈决策有用性是毫无意义的。

二、从相关性谈会计信息的披露

现行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上与需求者相关,对决策分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拘泥于目前这种通用模式的财务报告必然满足不了使用者千差万别的需求。因此,必须改进和完善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突出其相关性。

(一)要解决历史信息滞后性与信息需求超前性的矛盾。现行的财务报表是建立在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尽管近几年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对按历史成本披露的会计信息产生的差异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但是,在整个财务报表中历史信息仍占绝对的比重,以《现金流量表》的会计信息来说,它提供的现金流量只是一种过去的现金流量,并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这与决策有用性的要求相差甚远。历史信息没有未来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相关性强,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考虑利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手段,减少财务报表中历史信息的含量,扩大即时和未来信息的范围,以解决历史信息滞后性与信息需求超前性的矛盾,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相关有用的作用。

(二)建立表内信息与表外信息互补的财务报告体系。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它采用的是通用报表模式,只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共性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千差万别的个性需要。

从表内信息来看,现行财务报表信息含量不完善,把重点放在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上,而不是经济实质上,这是违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第一,缺乏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披露。人力资源是企业财富,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坚强后盾,而在现行的财务报表中找不到人力资源信息的踪迹。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按照传统会计理论不把人力资源列为企业资产的范畴,企业对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不进行资本化,而是直接作为期间费用处理,这样处理会使越重视科技开发和人力资源投资的企业近期收益越少,获利能力越差,这显然会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一些误导。因此,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能反映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价值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准则,以弥补现行财务报告的缺陷。第二,无形资产披露存在一定的缺陷:(1)所披露的内容不充分,只反映无形资产存在的价值,没有获利能力大小的内容;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披露的无形资产只是反映已入账的无形资产价值,而对企业正在研究、开发、申报中有可能形成的无形资产没有作任何披露。(2)财务报表中所披露的无形资产只是一个总括的资料,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具体的项目、来源、价值及产生经济效益的情况,信息使用者无法判定企业无形资产的科技含量和获利能力。(3)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及时。因为现行的财务报告所披露的无形资产只指已入账的无形资产,而对正在开发和研究的无形资产没作必要的反映和说明。可是,为了减少投资的风险,信息使用者很希望了解这方面的信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本将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首要资本,改进和完善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已是迫在眉睫了。

从表外信息来看,信息量匮乏,难以满足客户对相关性的需求。大多数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只注重表内信息,而对表外信息采取回避态度。其实,企业的历史背景信息、未来发展信息、企业股东及高层管理人员信息,企业的法律诉讼、债务重组、兼并与重组、不确定信息等,凡是与企业相关的一些重要信息,都应该通过表外披露方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

第8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财务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因此,企业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有效的财务报表分析可以给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本文主要对财务报表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同时也通过这几个方面对其的作用进行分析,进而为财务工作者加强财务报表分析提供了基础条件。

一、财务报表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1.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它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在我国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结构,报表分为左右两方,左方列示资产各项目,反映全部资产的分布及存在形态;右方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反映全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及构成情况。资产负债表左右两方平衡,即资产总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

会计等式是财务报告系统的基础: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等式左边是公司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即资产。这些资源是有价值的,它代表着未来经营活动收入的潜在来源。公司为了从事经营活动将获得的资金投资于资产。等式右边代表了资金来源。负债是来自于债权人的资金,代表公司的义务,或换句话说,是债权人对公司资产的索取权。股东权益是下列两项之和:(1)股东投资或缴入资金(缴入资本);(2)自公司开业以来累计的向股东分配之后剩余的留存收益。从股东的角度看,这些金额代表着股东对公司资产的索取权。

2.利润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该表是将一定期间的营业收入与同期间营业费用进行配比,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项编制而成。常见的利润表结构主要有单步式和多步式两种。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利润表应采用多步式利润表结构,分为正表项目和补充资料两大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构成主营业务利润的各项要素。主营业务利润以主营业务收入为基础,减去为取得主营业务收入而发生的相关成本、税金后得出;(2)构成营业利润的各项要素。营业利润在主营业务利润的基础上,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得出;(3)构成利润总额的各项要素。利润总额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减投资损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后得出;(4)构成净利润的各项要素。净利润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去所得税费用后得出。

3.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与信息。现金流量表中所指的现金与通常所指的库存现金不同,它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以及现金等价物。其中,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高、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在实务中,现金等价物通常是指企业购买的、在3个月或更短时间内即可到期或即可转换为现金的短期债券投资。

现金流量是指一定会计期间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可以分为三类,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与接受劳务、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用、交纳各项税款等。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影响程度,判断企业在不动用对外筹资金的情况下,是否足以维持生产经营、偿还债务、支付股利和对外投资等。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构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现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既包括对外投资,又包括长期资产的构建与处置。投资活动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构建和处置固定资产、购买或转让无形资产等。通过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判断投资活动对企业现金流量净额的影响程度。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筹资活动包括发行股票或接收投入资本、分派现金股利、取得和偿还银行借款、发行和偿还公司债券等。通过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分析企业通过筹资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判断筹资活动对企业现金流量净额的影响程度。

二、财务报表分析对财务管理的作用

我国企业的财务基本上都是由财会专业人士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务报表已经成为财务会计人员给管理人员提出决策性建议的一个有效工具。由此可见,财务人员对财务报表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1.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资产负债表能够将企业会计期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全部反映出来。资产负债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价值。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投融资分析,资产负债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投资活动的结果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得以了解,资产是有效投资的保障。融资活动的结果是资产负债表右边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企业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基本上都是通过融资来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融资情况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运营的正常与否。企业价值分析其实就是资产负债表的分析重心,因此,资产负债表分析对于财务管理者了解某一时点上各类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结构及其数量对应关系,明确财务管理者受托责任及义务,作出基于优化结构、降低风险和提高运营效率的判断和决策。

2.利润表分析

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这两种报表都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业绩,并且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盈利状况主要通过利润表来体现,而盈利状况直接反映出企业价值。利润表能够将企业的收益和成本清楚地反映出来,它主要表明企业的最终经营成果;另外,可以通过利润表中的不同时期的数字来对企业将来利润发展的状况进行预测和分析。总而言之,准确地理解和利用珍惜数据,管理者能够通过这些数据准确地了解本期的收入和成本以及税金等情况,以便能够很好的把握经营策略。

3.现金流量表分析

现金流量表由于采用了收付实现制,这样极大地降低了纵的可能性,由此可见看出,现金流量表所提出的信息是非常可观的,主观问题很少涉及。报告现金流量根本与估计或配比没有任何关系,它仅仅与相关项目分类有关。因此,客观性是现金流量表的主要特征,人们是很难对此进行控制的。因此,分析现金流量指标已经变成投资分析师和企业潜在债权人重视的地方。目前,各国商业银行审查贷款对象、评价贷款风险的重要依据就是现金流量指标。现金流量指标是以真实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为基础,那么投资者利用对先进流量的分析来获取企业经营状况,进而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融资能力,做出正确决策。

实际上,为了使决策更加准确,分析师将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结合起来。现金流量表在分析企业财务变动状况时有着有强的优势,虽然如此,但是也不能将其他财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能力抹杀掉。损益表主要表明企业经营成果,它不能反映企业财务变化过程,只能反映一个点,因此,损益表不能有效地衔接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紧密相连,能够将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和净利润之间的差异反映出来,同时也能够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反映出来。另外,报表附注也是财务报表的一项内容,其也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析师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时,往往从报表附注中开始寻找关键信息。如果发现股票价格不能充分反映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价值,此时绝大多数的分析师都会认为股票价值被低估。总而言之,必须正确评估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价值,尽量做出能够真正反映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价值的财务报告,虽然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但是结果还不是很好,重大遗漏问题还是存在,这主要都是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导致价值的衡量存在偏差。

三、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的人员主要是财务专业人士,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及时、准确地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对一个企业来讲,销售部门是非常重要的,销售量可以通过销售部门的报表可以看出,但是其销售量所产生的利润只能通过财务部门的利润表看出,因此,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决策者如果不了解财务知识,那么就无法获取财务报表中的有效信息,不能根据这些信息作出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1]宫志彬.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2009(17).

[2]陈丽红.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效益的意义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06).

[3]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财会,2008(08).

[4]刘天明.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报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08).

第9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报表 问题 对策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1.1盈利情况分析

(1)营业利润率:若企业取得的营业利润率提升,说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2)总资产报酬率:通常情况下总资产报酬率水平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更为充分。(3)净资产收益率:大多数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增加表明企业自身的资本获得到的利益就增加,企业的运营效益也会变好。(4)市盈率:通常情况,市盈率越高表示投资者更加重视公司的发展状况,乐意出高价钱来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同时,一个公司的股票的市盈率不断增加也表明该股票将存在着越大的投资风险。

1.2偿债情况分析

1.2.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流动比率。通常情况流动比率提升则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加强,让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2)速动比率。当速动比率低于100%,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偿债风险;当速动比率超过100%,则表明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稳定。

1.2.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资产负债率。通常情况下,资产负债率降低表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得到了加强。但同样要合理控制资产负债率,不能过于减小。如果资产负债率过大往往反映了企业自身的债务负担加大,削弱了企业的资金实力。(2)产权比率。产权比率减小说明了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得到了加强,而债权人权益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其市场风险也大大降低了。

1.3运营情况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增加表示企业收账速度加快,资金流动能力变强,企业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经济效益。(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增加说明变现速度得到加快,资金的得到了有效地利用。(3)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在某一时期的周转次数增加说明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产得到了很好的了利用。(4)固定资产周转率。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充分,同时也能表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得当。

二、存在的问题

2.1可靠性和有效性不足

财务报表主要是用来反映公司的采取情况,但这些并没有得到真实地反映,在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时就缺少必要的依据。这是因为列入表中的仅仅是可利用的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而现实状况为很多企业由于经济因素的限制而被外在的因素我限制,使得会计惯例的制约难以在报表中展现出来。这对于企业包括了:人力资源、信誉形象、经济环境等,市场竞争优势等没有在报表的资产项目中体现出来,这就大大影响了企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2相关比率分析的前提假设存在一定局限性

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指标主要把重点放在了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上,这就派出了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及经济偿债能力,对这类经济标准的考核中依旧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并且,企业对于速动比率指标的计算中假设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偿债能力要强于存货的偿债能力,这与显示情况也是大不相符的,不同行业的账款在回收期都是不一样的,并且账款的回收过程也会出现假账、漏账等问题。

2.3指标的绝对、相对分析未能形成统一局面

对于企业而言,在指标上的不同常常体现出来的是各自的优势。在工作中财务分析通常都是脱离了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关注绝对指标的程度要比相对指标轻的多。但财务分析过程中的一些指标时很重要的,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净资产、净利润等都是很关键的绝对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能够对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如实地反映,净资产显示了企业的资产规模,净利润显示了企业的获利情况,这些指标都能给企业的财务做出反映。

三、有效的解决措施

3.1积极构建科学的分析指标体系

考虑到现金流量与会计盈余属于不同的变量,这就需要选择传统指标与现金流量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利用财务分析对上市公司效益的制定改善策略是市场经济中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重要因素,这就使得企业的获利分析变得极为关键,把利润分析当成财务分析过程的重要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它指标展开研究。上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先制定目标利润,再确定目标成本、目标资金等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制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3.2 加强对辅助信息的披露

企业的辅助信息大致包括:经营业绩信息,如市场份额、客户评价、产品研制等;企业管理阶层的实际分析;前瞻性信息,企业对市场发展中的风险、机遇等采取的计划;股东与管理人员的信息;背景信息,涉及到了经营业务,资产范围、竞争对手与经营目标等。这类辅助信息能够使得企业的利益变得更为全面,对于其后续的发展潜力做出有效的评估。对于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信息同样要做好相应的披露,这是由于人力资源会计已变为会计发展的关键组成。

3.3完全披露无形资产方面的信息

当前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知识超出了传统经济中的资本与生产力等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成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主流,无形资产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这逐渐变为了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及市场价值的重要指标。财务报表不仅能够显示传统实物资产信息的同时,对还能将无形资产的信息进行披露,使得无形资产在报表中变得格外重要。

3.4 采取针对性的计量方式

在会计报表分析过程中需要利用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指标分析,对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指标的价值的情况需要对制定的标准进行调整。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作为业绩计量标准的货币在的价值会随着时期的不同而出现变化,为保证各个时期的信息具体相应的价值,这就需要对信息做好相关的变动调整。

参考文献:

[1]刘坤,张群生.浅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J].对外经贸财会,2002;8

[2]王晨颖.浅谈如何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分析[J]管理观察,2009;5

第10篇

内容摘要:现阶段我国软件行业在进行软件研发成本的会计处理时,按现行会计准则处理会使软件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内在价值——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现值相差甚远,阻碍企业长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和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及美国会计准则中有关软件研发成本的处理规定,对我国软件行业研发成本会计处理的相关会计准则如何制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会计准则软件研发成本费用化资本化

2003年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第二章第四节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第45条):企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已计入各期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不得再将原已计入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现行制度的规定适用于经营过程中研究开发费用所占支出总额比例较小的企业,将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做法符合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但是对于软件行业来讲,研发费用占企业所支出总额比例较大,按会计准则处理会使软件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内在价值——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现值相差甚远。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软件企业资本被低估;间接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企业形象大受影响,另一方面资本低估会影响投资者投资行为,阻碍企业长期发展。

我国目前尚未对计算机软件费用颁布具体会计准则,如何合理核算软件生产企业的计算机软件费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现实的会计课题。

本文中,我将对软件行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中关于软件开发成本会计相关准则,结合我国现实状况,对软件开发成本的会计准则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

一.我国研发成本会计准则质量

Rogero,L.Hal(1998)在《Characteristicsofhighqualityaccountingstandards》一文中提出了高质量会计准则在内容上的三条标准和在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六条标准,由于准则制定的过程很难客观地给予评价,我们这里仅从内容上的标准来分析我过研发成本会计处理准则质量。

1.准则是否清晰、易懂并在操作上可以实现。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2003年会计制度):企业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已计入各期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不得再将原已计入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准则对于研发成本是费用化或资本化的界限清晰,操作上没有任何困难,有效避免了企业人为操纵利润行为的发生,所以说这条该准则是符合的。

2.准则中的确认和计量方法是否反映了相关交易的经济实质。

软件企业自行开发的最终成果是取得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收益是长期性的(一年以上),所以相关的研发成本支出与几个会计年度有关,实质是为资本性支出,而我国规定将研发成本费用化,这就背离了此条标准,也可以说不符合此条标准。

3.相关披露是否可以满足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对企业活动的理解。

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活动的理解是通过对其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得出的。而现阶段我国对于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研发成本的相关披露没有具体规定,导致软件类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对研发费用的相关披露十分模糊。这就使投资人无法了解到他们想要了解的信息,限制了投资人的投资行为,而软件行业的高科技特点决定其先期资金需求量巨大,一般都需要融资需要,所以投资人的谨慎投资阻碍了软件行业的长远发展。

二.美国相关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对于软件研发成本的处理统一按照SFASNo.2规定处理,也就是将软件研发成本作为当期费用处理,这与我们国家现阶段的规定的处理相同。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专门的针对软件研发成本的准则,也就是著名的SFASNo.86。SFASNo.86规定:在确定计算机软件产品出售、租赁或以其他方式上市的技术可行性时,所发生的所有成本都应计入研究和开发成本;在确定技术可行性之后发生的生产母版产品所发生的成本应资本化。包括执行编译和测试所发生的成本。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与美国软件行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DavidAboody和BaruchLev在TheValueRelevanceofIntangibles:TheCaseofSoftwareCapitalization中分析了1987-1995这一阶段

美国软件行业状况:

行业中出现了少数非常大的公司

软件行业还没进入规律的“暴跌期”

行业中竞争激烈,新公司不断加入

三、软件行业投资者对公司成长的期望持续增长

这一时期美国软件行业的特点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由许多相似之处的,所以我们就这一时期美国针对软件研发成本会计处理的SFASNo.86进行分析。

这里仍然用Rogero,L.Hal(1998)在《Characteristicsofhighqualityaccountingstandards》一文中提出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在内容上的三条标准来评价SFASNo.86:

1.准则是否清晰、易懂并在操作上可以实现。

准则明确将计算机软件行业的研发成本从普通的研发费用中分离出来,适用于软件用于出售、租赁或以其他方式上市所发生的成本,无论是内部开发和制造的软件还是外购的软件。它严格以是否可以确定技术可行性作为划分的界限,确定之前发生的成本都进入当期损益;而确定技术可行性之后发生的成本可以进行资本化处理。这个表述清晰易懂,操作起来的关键就是确定技术可行性,这在技术上也是可以实现的。

2.准则中的确认和计量方法是否反映了相关交易的经济实质。

准则的处理方式使得研发成本中能够带来未来确定受益的一部分得以资本化,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在资产中得到反映。这样的信息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进行软件研究开发的投入和进展情况,比全部费用化更能反映经济实质。这样的处理符合会计原则中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而且后续的资本化形成的无形资产的处理也使得交易符合配比原则。一般大的软件企业对于研发成本的投入都是非常高的,按照该准则规定此研发成本很大部分可以资本化,形成资产,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这就使得投资者可以看到从资本化的研发成本数量,通过此信息了解企业的发展潜力,真实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准则提供真实信息帮助投资人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也有利于软件行业的长远发展。

3.相关披露是否可以满足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对企业活动的理解。

我们关键看软件研发成本中的资本化部分是否有助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对企业活动的理解。投资人决定投资与否与企业股票价格密切相关,所以DavidAboody和BaruchLev的TheValueRelevanceofIntangibles:TheCaseofSoftwareCapitalization研究了资本化部分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软件生产企业每年的软件资本化成本和累计的软件资产分别与股票回报和股票价格显著相关。而且这种相关性在研究的时间段上逐年加强。而且,软件成本资本化成本与期后的利润也是相关的。软件成本资本化并不会降低盈利的质量。

因此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可以根据资本化的信息对上市公司股票的回报和价格进行预测,可以说满足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对企业活动的理解这一标准。

针对美国当时的软件行业实际特点制定的SFASNo.86是一个较好的会计准则,提供给各方较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前面已经谈到现阶段我国软件行业十分类似美国当时的情况,而且我国现阶段投资者十分关注以软件行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投资者的决策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前提条件就是拥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软件企业研发成本的会计处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会计问题,相关的会计准则必须尽快得以改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可以借鉴一下美国已有的SFASNo.86会计准则,更快向高质量靠拢。

主要参考文献:

1.斯蒂芬A泽弗、贝拉G德兰主编,夏冬林等译,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第11篇

自2007年以来,商誉一直是相?P职能或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重点监管内容之一。我国会计标准中对商誉的规定也曾有所变化,抽象、晦涩更是广大实务工作者对商誉较为普遍的职业印象。本文结合中国证监会近年来的《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对与商誉相关的会计处理问题加以深度思考。

一、关于商誉概念及其归属类别演变的简要回顾与剖析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是从纯理论研究的视野对商誉的概念及其归属作出研究,而是基于我国财政部门的相关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就我国以往会计标准中对商誉的相关规定作出梳理,并构成研究基础。

笔者注意到,在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无形资产的概念描述中没有出现商誉二字,只是在涉及无形资产分类的描述中言及“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的其他项目,不能作为无形资产”[ 1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2001年及其以前年度商誉均被归属于无形资产类别,但在这一阶段的会计标准中并未触及商誉的确认与计量,而是仅仅对商誉的资产类别属性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在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曾明确了“股权投资差额”的概念,并进一步将“股权投资差额”划分为“借方差”和“贷方差”,且要求在投资有效期内对“借方差”和“贷方差”进行摊销,摊销结果被分别记入“投资收益”的借方和贷方。由于“贷方差”的摊销具有调增当期盈利水平的“功效”,有些上市公司就通过“操控”股权投资初始计量环节的“贷方差”来获取一劳永逸的“疗效”。为了遏制部分上市公司通过“贷方差”的摊销来操纵利润,我国也曾一度只准许确认“借方差”,不准许确认“贷方差”,并由“资本公积”来取代“贷方差”。笔者注意到,基于《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对“股权投资差额”的原则性规定,实务中曾分别以“借方差”或“贷方差”来加以描述,尽管《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没有出现商誉二字,但实务中人们似乎习惯于将“借方差”和“贷方差”分别称为“正商誉”和“负商誉”。

在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下,只有发生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行为时才有可能确认商誉。通过研判《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不难发现,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又被进一步区分为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两个层面。所谓个别报表层面的商誉,是针对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情形而言的。由于在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方式下,被购买方的法人资格被废除了,在会计核算中要求将被合并方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允价值口径纳入到购买方的账户中来加以确认与计量,当购买方所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大于并入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在购买方日常账务处理及其个别报表层面就必须确认、计量并披露商誉。所谓合并报表层面的商誉,是针对控股合并情形而言的。由于在非同一控制的控股合并方式下,长期股权投资是按照购买方所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来进行初始计量的,即便购买方所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大于其应享有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数,仍无需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金额,而是在编制合并报表的抵销分录环节,将母公司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金额大于其应享有的该非同一控制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份额数的差额确认为商誉。由此可见,在非同一控制的控股合并方式下,商誉只有在通过合并报表编制的抵销分录环节才会出现,并最终列示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的定义描述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的定义中不再涉及“不可辨认”,尽管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十一条中出现了“企业自创商誉”的提法,但还是明确指出“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2 ]。

承上所述,不难得出如下基本结论:在我国的会计标准中,商誉在其资产类别归属上几经变化。简言之:2001年及其以前年度,商誉归属于无形资产范畴;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尽管没有言及股权投资差额和商誉之间的任何关联性,但实务界似乎将两者之间等同了起来;在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下,商誉只有在发生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才有可能存在,商誉源自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二、关于对被购买方无形资产的确认给商誉确认带来联动影响的剖析

上已述及,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只有发生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才有可能形成并确认商誉。就购买方而言,无论是其个别报表层面(指的是发生吸收或新设合并时)还是合并报表层面(指的是发生控股合并时),商誉均源于购买方所支付的合并对价大于所获取的被购买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合并中购买方所获取的资产既包括被购买方原账面已确认的无形资产,也包括被购买方原账面没有确认的无形资产(即站在被购买方角度其被合并前不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但站在购买方合并后的角度符合了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例如被购买方内部研发形成的非专利技术、内部产生的品牌等。如果在发生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没有足额确认被购买方的无形资产,自然就低估了购买方合并过程中所获取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数额,进而高估商誉的入账数额,从而影响购买日后购买方的经营业绩。

证监会的《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中指出:“部分上市公司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确认了大额商誉,商誉占合并对价的比例高达80%甚至90%以上,而大额商誉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上市公司未充分识别和确认被购买方拥有的无形资产。此类未充分识别和确认无形资产的情况在轻资产行业的合并中较为常见。”

虽然无形资产和商誉均属于资产类要素的范畴,但二者之间在后续计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简言之,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需要按期摊销,但商誉不需要摊销。虽然,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但从技术层面而言商誉减值的计提过程要远比无形资产复杂得多,这也给上市公司操控利润带来了“机会和可能”。

从实务中来观察,“未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在证监会对外公开的《上市公司年报监管报告》中作为存在的问题被每每提及,例如《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年报分析中发现,部分公司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确认了较大金额的商誉。但相当部分公司未对商誉计提减值,也未披露是否经过减值测试。”《2014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中也指出:“年报分析发现,有些上市公司对商誉减值信息仅笼统披露经测试后未发生商誉减值,没有披露减值测试的过程、参数等信息,甚至某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显示商誉已经发生重大减值,但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没有披露任何商誉减值测试及计提减值准备的信息。”

笔者认为,自2007年以来,在商誉减值测试、减值准备计提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环节所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商誉相关会计处理技术层面的复杂性是重要成因之一,技术层面的复杂性也助推了上市公司通过规避被购买方无形资产的确认来操控利润的行为。

三、关于或有合并对价后续变动与商誉后续计量之间关联影响的剖析

近年来,上市公司在并购交易中的对赌安排越来越多,对赌协议的业绩补偿条款也日益多样化,最终要么由购买方通过支付额外现金或发行额外证券等方式追加合并对价,要么由出售方通过返回股权或现金等方式进行补偿[ 2 ]。

通过梳理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不难得出如下基本判断:第一,如果购买日估计的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并且对合并成本的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购买方应当将或有对价按照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入合并成本,这是稳健原则的要求使然;第二,由于将或有对价计入合并对价,该或有对价自然有可能影响到商誉的初始计量金额;第三,或有对价通常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且其变动应计入相应会计期间的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

对于上述梳理出的相关规定,实务中应该澄清和处理好如下具体问题:

第一,或有对价的调整是否对商誉的初始计量金额产生连带影响?

或有对价的调整是基于购买日后的实际情况作出的,而商誉的初始计量是基于购买日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和形成的,两者基于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企业不应对已经确认的商誉金额作出调整。证监会的《2012年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中指出:“实务中,部分上市公司将此类或有对价的变动相应调整了商誉,其会计处理并不符合准则的规定。”笔者认为,虽然或有对价的后续变动从经济效果上存在影响已经确认商誉的可能性,或有对价和商誉均涉及后续计量问题,但两者应按各自的技术规范分别进行处理。如果将或有对价的后续变动结果直接调整商誉的初始计量金额,技术层面上仅局限于在资产负债表内部来寻求借贷方的平衡,自然会影响到相关损益数据的真实性,甚至存在操纵利润的空间或可能性。

第二,如何对或有对价进行后续计量?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或有对价,通常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尽管其公允价值计量可能缺乏可验证性的参考依据,使计量结果呈现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但简单地将合同约定需返还或需要再额外支付的金额认定为公允价值的做法,其实质上等于没有按照公允价值对或有对价进行后续计量,这既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也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规则。

第三,如何对被购买方实际业绩的大幅下滑进行会计处理?

在标的企业的实际业绩与承诺业绩相比存在较大落差的情况下,依据协议出售方通常应向购买方返还部分之前所收取的对价,对或有对价的后续计量结果通常会形成收益。但此类现象的发生也意味着企业合并形成的相关资产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可能已经远低于原来的预期,进而也就意味着该等资产已经存在减值迹象,企业应对相关资产甚至商誉计提减值准备,否则就会出现高估资产和利润的现象。笔者认为,标的企业实际业绩的大幅下滑相当于一枚硬币的双面,一方面表明对或有对价的变动带来了有利影响,另一方面对合并而成的资产也造成了不利影响,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王婆卖瓜或掩耳盗铃。

四、?P于商誉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之间逻辑循环关系的剖析

在税法规定的免税合并情况下,计税时不认可商誉的价值,即从税法角度商誉的计税基础为零,商誉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那么对于此情况下所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否应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呢?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相关规定,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理由在于:第一,如果确认了该部分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则意味着企业合并中所获取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在下降,这样就会反过来增加商誉的账面价值,而商誉账面价值的增加又会形成新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而使递延所得税负债和商誉之间的确认出现无休止的循环;第二,如果确认了该部分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应增加的商誉也应立即计提减值准备,因为与原确认商誉时所依据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较,确认该部分递延所得税负债和商誉增加值后被购买方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发生了下降,这样会使此轮商誉增加值的确认变得毫无意义;第三,企业合并成本超过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数额被确认为商誉,如果确认了该情形下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则会进一步增加商誉的账面价值,对于购买日这一固定时点的商誉确认同样出现了无休止的循环[ 3 ]。

证监会的《2015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披露:“个别上市公司在处置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时,将合并该子公司时产生的商誉归属的资产组均留在了母公司,因此相应的商誉也保留在母公司个别和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中。但该公司对保留的商誉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负债,却未披露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依据。”该报告还进一步明确指出:“该公司的相关交易中,在处置子公司股权前后,上述商誉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其相关规定,对于合并商誉的后续处理,无论在母公司个别报表还是集团合并报表上均不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笔者对证监会披露的上述信息作如下点评: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而言,由于合并原子公司时所形成的商誉包含在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内,在转让子公司股权时,该商誉的数额应伴随“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全部或按比例结转,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投资收益。该公司将合并该子公司产生的商誉连同其归属的资产组均留在了母公司,且不说实务中将该行为真正落地在手续上会有何等的复杂和耗时,就该行为在会计处理上的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即将商誉留在母公司自然冲减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在转让股权收取对价既定的情况下,会增加此项股权转让的投资收益。此外,严格来讲,购买日形成的商誉通常源于对被购买方整体的研判,转让该子公司股权时将购买日的商誉强行与子公司某一资产组关联起来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商誉是基于合并财务报表层面而言的,转让子公司股权时将原合并财务报表层面的商誉强行纳入母公司个别报表层面来处理的做法更值得商榷。

五、关于被购买方合并财务报表中原有商誉与购买日应确认商誉相互关系的剖析

在发生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之前,如果被收购方历史上曾发生过企业合并并确认了商誉,那么在发生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当期应该如何处理被购买方原来已确认的商誉呢?

从并购实务层面而言,在被购买方本身属于集团性企业的情况下,购买方并非仅仅依据其对被收购企业集团母公司的个别报表来对被购买方进行估值,而是依据对被购买企业集团的整体情况来估值的,即便购买方在对被购买方进行估值时考虑到了被购买方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商誉并支付了合并对价,购买方也需要将其发生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而形成的商誉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在其合并财务报表之中。

从与企业合并相关的会计准则技术层面而言,被购买方财务报表中的商誉属于不可辨认的资产,发生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时,购买方不能将其作为一项单独资产予以确认,否则就改变了商誉不可辨认的属性。在发生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时,购买方应按照剔除被购买方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商誉后的净资产数额,来计算并确认其合并报表层面的商誉。换言之,购买方在计算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时,不应将被购买方原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商誉作为单项资产从合并成本中扣除,而应将被购买方原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商誉并入购买方发生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而形成的商誉中一并处理。

证监会的《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披露:“部分上市公司将被收购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原有商誉确认为一项单独的商誉,独立于购买被收购企业形成的商誉进行单独的列报和计量。与该会计处理对应,这些单独确认的商誉被分摊至被收购企业历史上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年报分析发现有上市公司在合并当期即对单独确认出来的被收购企业原有商誉全额计提了减值准备。”该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上述会计处理不符合准则关于商誉计算及减值的规定,并会干扰上市公司在减值测试时的正确判断,从而对合并当期以及未来期间的损益造成影响。”

笔者认同证监会的监管结论,为便于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上述会计处理的不当之处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此作出进一步剖析:站在购买方的角度,在对其自身合并财务报表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首先需要将各购买日确认的商誉分别与该各被购买方关联起来,然后结合每一个被购买方个别报表或合并报表(指的是被购买方自身为集团性企业)的具体情况来测试并确认商誉的减值。上述将“单独确认的商誉被分摊至被收购企业历史上企业合并取得的子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商誉减值测试”的做法,实质上是混淆了会计主体的边界。换言之,购买方自身商誉的减值测试和确认不能下移至被购买方层面进行。从博弈角度而言,上述不当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有人为将商誉减值的测试无谓复杂化并存在借助信息不对称中的优势地位来规避被审计和被监管的嫌疑和可能。

六、关于企业合并中职工薪酬与商誉确认边界的剖析

近年来,上市公司纷纷并购由自然人创建并担任核心管理人员的优秀民营企业,出于企业平稳过渡尤其是持续发展的考量,被收购企业的创始人大多数继续在原企业任职。在收购协议的条款安排中,这些自然人股东通常承诺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在企业任职,并承诺如果提前离职则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与此同时,双方约定未来服务期满并达到既定业绩条件时,上市公司支付给这些自然人股东约定的款项。

尽管从并购业务层面而言,上述具有对赌或共?A预期属性的合同安排并非难以理解,但在适用准则以及会计处理层面,却需要认真比对和斟酌。

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应结合相关安排的性质、目的来确定所支付款项的会计处理。一般说来,收购方应考虑支付给这些个人的款项是针对其股东身份,还是针对其高级管理人员身份。如果属于前者,所支付的款项应视为企业合并中的或有对价,并作为合并成本来处理;如果属于后者,所支付的款项就属于上市公司为获取这些自然人未来期间提供的服务而支付的对价,因此就应该作为职工薪酬来处理。

从操作层面而言,如果所支付的款项以相关人员未来期间的任职为条件,那么相关款项就很有可能属于职工薪酬而不是合并成本。再具体一点来讲:如果所支付的款项适用于被收购企业原来的所有股东,而不是仅仅对在企业任职的原股东的特殊安排,那么这种款项支付就属于企业合并中的合并成本,按或有对价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如果所支付的款项并不适用于不在企业任职的被收购企业的原有股东,而是对在企业任职的原股东的特殊安排,那么这种款项支付就属于职工薪酬,按职工薪酬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如果所支付的款项适用于同等职级的其他高管,而不是对在企业任职的原股东的特殊安排,那么这种款项的支付就属于职工薪酬;如果所支付的款项不适用于在企业任同等职级的其他高管,而是对原企业股东的特殊安排,那么所支付的款项就属于合并成本。

证监会的《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披露:“部分上市公司未能合理区分企业合并成本及合并日后的职工薪酬,将应在未来期间确认为成本费用的职工薪酬性质的款项作为合并成本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在高估合并商誉的同时,低估了合并当期及未来期间的成本费用。”

笔者认为,只要对在企业继续任职的原股东所作出的各项支付安排进行横向比对,就不难确定适用准则的归属。简言之,如果不是有别于不在企业继续任职的原股东的特殊安排,所支付的款项就属于企业合并成本;如果不是有别于在企业任同等职级的其他高管人员的特殊安排,所支付的款项就属于职工薪酬。

七、关于境外并购形成商誉的会计处理剖析

近年来,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境外并购现象逐渐增多,如果子公司所采用的记账本位币不同于购买方的记账本位币,从技术层面而言,自然就会涉及境外并购所形成商誉的外币折算问题。境外并购所形成的商誉应作为境外经营的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即以境外经营的记账本位币计价,并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当期汇率进行折算。如果对购买境外经营形成商誉的初始确认金额不再考虑其外币折算问题,就会影响到合并财务报表中商誉项目的余额及外币折算差额项目的余额,进而影响到基于合并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数值的可靠性。

八、关于共同经营追溯调整中商誉内涵的剖析

共同经营是2014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以下简称40号准则)首度界定的会计概念,40号准则对共同经营的判定标准及确认与计量原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并要求在首次执行日对共同经营进行追溯调整。但仔细研读40号准则第二十二条的具体内容,笔者发现其中所描述的商誉一词易引发歧义[ 4 ],在此一并加以具体剖析。

(一)40号准则对共同经营追溯调整的具体要求

40号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首次采用本准则的企业应当根据本准则的规定对其合营安排进行重新评估,确定其分类。

40号准则第二十二条(以下简称第22条规定)规定:合营企业重新分类为共同经营的,合营方应当在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期初终止确认以前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合营企业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同时根据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期初采用权益法核算时使用的相关信息确认本企业在共同经营中的利益份额所产生的各项资产(包括商誉)和负债,所确认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存在暂时性差异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确认的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净额与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合营企业净投资的长期权益的账面金额之间存在差额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是如果前者大于后者的,其差额应当首先调减与该投资相关的商誉,仍有余额的,再调增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二是如果前者小于后者的,其差额应当冲减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

(二)对第22条规定中商誉内涵的具体透析

承上所述,在我国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下,商誉只能在发生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才会形成,而在控股合并方式下被购买方显然属于购买方的子公司。第22条规定是针对合营企业重新分类为共同经营而作出的衔接规范,绝不可能也不应出现将子公司重新分类为共同经营的情形。由此不难判定,第22条规定中所谓的“与该投资相关的商誉”中的投资并非意指长期股权投资,其中的商誉也并非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下的商誉。有鉴于此,对第22条规定中的商誉一词有必要也必须作出“其他考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应用指南的【例38】(以下简称例38)对共同经营的追溯调整进行了详细说明。从例38的描述中不难判断:首次执行日A公司对甲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明细科目的余额分别为:成本1 000万元(其中300万元为原投资行为发生时所形成的商誉)、损益调整18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100万元。A公司追溯调整时所确认的商誉可视同为原购买甲公司50%净资产时所形成的商誉。由于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720万元)小于追溯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净额(820万元),其实质上意味着原投资行为所形成的300万元的商誉中有100万元已经发生了减值,首次执行日所追溯确认的商誉最终为200万元。

鉴于以上描述与剖析,有理由得出如下判断或结论:第22条规定中的商誉并非与首次执行日前所确认的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相关联,而是与重新计量原始合营安排(共同经营)行为相关联。在重新计量原始合营安排(共同经营)行为时,该合营方所支付的合营安排对价大于入账的净资产的金额被确认为该合营方个别报表层面的商誉。在首次执行日的追溯调整时,再结合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合营企业净投资的长期权益的账面金额”与确认的“各项资产和负债的净额”的差额,对该合营方个别报表层面的商誉予以重新计量。如果首次执行日“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合营企业净投资的长期权益的账面金额”小于所确认的“各项资产和?债的净额”的金额超过了原始合营安排(同共经营)行为所确认的商誉金额,则意味着原投资行为所形成的商誉已全部发生减值,首次执行日就不应追溯确认商誉了。

第12篇

关键词: 知识经济;财务评价;无形资产;智力资本

引言

现行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是以1999年财政部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为基础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但是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和知识对现代企业经营、财务活动的渗透,继续利用现行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进行分析与判断,将会出现诸多的局限与不足。因此,根据现代企业所发生的变化,补充与完善财务分析内容和评价指标,以实现对企业正确、全面的评价成为各信息需求者和决策者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

(一)企业经营管理内容发生的变化

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使我们迅速从一个建立于制造业和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一个极为重视信息、服务、供给与销售的新经济体系。在知识经济体系中,工作性质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智力资本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维系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对企业财务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在企业新的资本结构中,传统的以厂房、机器、金融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同时企业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和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一样,分担企业的风险同时也分享企业的税后利润。

(二)财务分析与评价内容的变化

企业财务分析内容和评价指标应随之作出调整。首先财务分析应建立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重的基础上。财务分析对象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本,又包括无形的知识资本;财务分析内容即包括传统的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活动,又包括知识资本的取得、使用以及对知识资本的所有者进行的剩余分配活动。

二、现行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存在的几点不足

(一)财务分析中对有关企业的人力资本、无形资产等知识资产的信息利用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和信息化技术对现代企业的渗透力越来越强,企业对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投入越来越多。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人才、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人才、知识、技术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由于现行财务报表体系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的计量与披露方面存在较大缺陷,所以包括企业智力资本、自创商誉及知识产权的信息在财务分析中得不到利用。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是以货币表示的经济活动,从而将分析的范围限制在以货币量化的信息范围之内。

目前的财务分析指标大多使用的是数量性资料,而很少考虑非货币计量因素。但是,随着各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行业转换、技术进步、政府行为和需求的改变以及竞争对手的活动等对于公司的经营成败都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企业组织制度、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层价值观与能力等相关非货币性信息,在现行财务报表中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另外,目前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工业企业基础之上的,不仅分析评价对象局限于企业有形资产,选用的指标局限于可用货币计量的定量指标,不能确切地反映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真实情况。

(三)对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评价时未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的财务报表信息反映了经济活动“静”的方面,而忽视了“动”的方面。动态信息往往更重要,因为“动态”代表事物的前进与发展,比如人力资本就是企业中最活跃最处于动态运动中的生产要素之一。现行的财务分析评价内容局限于企业静态状况,对企业持续发展情况下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评价不足,比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但这些指标是以企业清算为前提的,重视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却忽视了企业在将来因继续经营而增加的现金流量的能力,比如有些企业拥有良好的商誉,有的企业仅凭其产品品牌就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有些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其各项财务指标可能并不如意,但其拥有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可能会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给企业带来无穷的财富。这些信息在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中未得到充分反映,在财务分析中也未充分利用。

三、改进与完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建议规范和扩展表外信息披露的范围,同时表外信息可以以量化和非量化的形式披露,作为对现行报表体系信息的补充和完善。

表外披露的信息可从宏观(企业外部环境)和微观(企业内部资源)两方面加以考虑。

1.企业外部环境方面的信息:(1)所在行业信息,包括行业前景,行业中产品的平均获利率,主要竞争对手,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或竞争优势,行业中相关核心技术的生命周期或更新速度以及本企业在该方面所处的位置。(2)企业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保持率,核心产品获利率和获利水平,产品营销网络等。(3)顾客信息,包括顾客对产品及售后服务的满意度,顾客忠诚度,顾客对企业声誉与形象的认可等。(4)企业社会形象信息,包括企业年创利税额,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等。

2.企业内部资源信息:(1)企业无形资产信息(2)人力资源信息(3)由前两者衍生出的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信息。

(二)设计并运用非财务评价指标以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评价体系。

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不仅应包括企业经营绩效和财务状况的信息,还应包括诸如有关企业背景和未来预测的信息。企业背景信息包括企业所在行业、业务经营范围、实际治理效果、企业核心技术及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治理结构、主要股东和债权人、主要竞争对手、企业近期与远期目标、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企业经营理念等。前瞻性信息包括: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重大投资计划、重大技术进步、经营环境的预计变化等。

针对企业的变化,可以考虑采用以下非财务评价指标作为财务评价指标的补充: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战略目标,如公司重组和管理层交接;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如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员工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团队精神,管理有效性;创新能力,如研发投资及其成果、新产品开发能力;核心技术;市场份额;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

(三)设计相应的财务或非财务指标,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和相关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1.对无形资产信息的分析与评价

(1)非货币计量指标。企业商誉包括自创商誉的价值;产品品牌价值;拥有的专利权及非专利技术的价值;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企业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及营销网络优势等。

(2)货币计量指标

无形资产价值总额。它等于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及其它无形资产的价值之和。该指标可用来评价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价值或者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潜在的收益。

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总资产中的无形资产比重将逐渐超过有形资产,比如在某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已占到总资产的50%—70%的比重。它可以作为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技术型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总额的比重。无形资产可区分为技术型和非技术型无形资产,前者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等,后者包括产品商标、商誉(自创商誉)、土地使用权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及技术创新力更容易成为企业获得成长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企业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研发费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某些方面反映了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强弱,也预示着企业在创新领域的保持力。

在通过无形资产评价企业发展潜力时,还应注意分析以下内容:(1)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应用价值,包括使用价值的技术水平、对企业进步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该项技术的投资回报率、竞争力等因素。(2)核心技术生命周期,包括技术可有效利用的时间,行业相关技术的淘汰或更新速度等。

2.对人力资源信息的分析与评价。可通过分析以下人力资源方面的内容实现对企业的评价与预测。

(1)非量化的指标。企业员工的年龄结构、教育背景及员工素质,员工拥有的专门技能,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员工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团队精神,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及管理有效性等。

(2)量化的指标

企业研发人员的数量及研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重。研发人员的数量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研发能力的大小;而通过分析研发人员所占的比重可以间接判断企业对研究开发工作和产品创新的重视,也间接体现了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

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即企业为吸引人才发生的与招募相关的广告费、人事费等;培训或发展成本即企业对员工的上岗前及在岗技能培训、在岗学习进修等发生的费用;保持成本包括员工工资及福利费、为留住好的员工而增加的报酬等。

通过该指标可使外部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和管理状况,了解企业对知识资产投资是否重视及其知识资源的优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以后的获利能力及经营发展的潜力。

人力资本投资的投入产出比率。通过该指标可评价企业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率。

在分析企业人力资本信息时,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过去3—5年或更多年份企业职员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或高级工程人员以及研发人员的流动性及变更情况,人员满意度或保持度、职工学习或接受培训的机会,评价企业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培养人才方面的能力,并评价企业对人才的重视。

3.由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信息衍生出的企业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创新能力是指企业研究、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能力。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成为好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制胜的法宝,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于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包括创新产品利润率、研发费用投入产出率、技术装备水平、研发人员比重、新产品的研发能力,这些指标突出了知识经济的特点,体现了对企业分析评价的新要求。

(四)分析反映企业较长一段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信息,并结合企业所在行业及产品市场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评价与预测。

我国有些企业比如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后业绩变化比较大,对这类企业,其信息使用者比如外部投资者在分析企业的业绩或成长潜力时,应该深入了解企业的背景信息,比如企业所在行业状况、企业上市前3—5年的经营情况、上市前有无兼并行为或资产重组行为等,尤其应关注的是企业上市前3—5年的财报业绩有无明显的异常;对企业发展潜力的预测则包括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管理有效性、人力资源优势、所在行业前景等。但是也有些与“上市”无关的企业,在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业绩与财务状况也有较大的变化,比如四川长虹1999年每股收益2.07元,而2001年主营业务亏损,每股收益仅0.01元。因此,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并不断发展,只考察一定时点或很短时间内的业绩,并不足以反映其发展潜力。对企业的分析与评价,应追溯到在此之前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在考察企业整个过去的发展动态的基础上,预测企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在这方面已用到的财务指标有: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增长率、无形资产投资增长率、人力资本投资增长率等,以上指标也可以进行多期比较,也可以计算3年—5年的平均增长率等。

(五)对企业经营绩效和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发展潜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时,把有关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动态与静态指标以及有关企业有形资产和知识资产资料等进行有机结合,既可以避免对企业评价有失偏颇,又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外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传统的财务综合评价方法,如杜邦法等,只涉及财务指标,不适应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的要求,无法对非财务因素进行有效的计量与评价。如何将定性指标纳入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全面的评价,也是当今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比如我国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等文件,在原来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8个指标,专门对影响绩效评价的非计量因素进行定性分析;还有企业绩效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分析方法,对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本文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现行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具体在实践中对这些指标涉及的内容如何确认、对指标如何进行评价与应用等,本文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还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徐笑君.智力资本管理——创造组织新财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 [美]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苑泽明.无形资产评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苏伟伦.企业智慧资本管理[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6]饶淑华,张文贤.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建议[J].财会月刊,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