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质量科学研究

高质量科学研究

时间:2023-06-14 16:1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质量科学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质量科学研究

第1篇

0引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取得了很大成绩. 根据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原则,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是导师学科水平学生素质和必要的研究经费[1-2]. 据教育部消息,2007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总人数为128.2万人,招收36.4万人,平均录取率28.4%,比去年高1.4%. 各招生单位根据国家教育部录取标准再制定本单位具体录取标准.

1一般资料

今年报考我校硕士生1382人,有效成绩1237(男717,女520)人,根据国家录取标准(表1),我校有9个门类招生,共计合格478人,各考生考试成绩相差较大(表2),其中考专业课的有108人,平均106.4(7~144)分. 报考博士生384人,有效成绩317(男188,女129)人,招生门类4个(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共计合格300人,考生考试成绩相差也较大(表2).表12007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招生进入复试最低分数线(略)表2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成绩(略)

2讨论

我校招收硕士生录取分数为国家A类线(陕西省为B类),博士考生多数为军队干部,均在相应学科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总体生源质量良好.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对于学位的认识侧重于学术标准,培养要求是针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培养目标基本是教学和科研人员.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革,需要科学家、大学教师,更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应用型人才.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的同时,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 目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以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都产生了脱节,在原培养目标下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各行各业对研究生质量的关注和质疑也在情理之中[2-3].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多样化. 多样化不仅要体现在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学位,而且在每一种学位中,也要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制订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即便是学术型学位,培养的硕士生毕业后大部分也是从事实际工作,那就不一定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去做论文,课程硕士或者非论文硕士的培养也应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为适应这一需要,我校近年已开始招收临床研究生,侧重于临床能力培养.

研究生培养质量既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也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 把好入学质量关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改进培养过程,突出我校研究生培养特色是基础,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导师是关键. 高质量研究生,特别是高质量博士生培养所需的条件,包括师资、实验设备、办公和生活条件、研究经费等条件,都远高于本科生培养所需的条件[2]. 随着我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提高培养质量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我们务必在保证质量和不断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吸引和组织丰富的优秀生源,才能保持学校研究生培养的持续稳步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高磊,杜朝辉,刘明柱,等.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偏差及对策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38-40.

第2篇

关键词: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研究生是高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学位点的大幅度增加,研究生教育日益成为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核心。

一、研究生教育对学科建设的牵动作用

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中指出,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学科建设作为研究生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决定者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紧紧依靠学科建设。同时,我们要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必须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的水平。当前高校的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学位点数量大幅度提高,自然而然地对学科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需求,牵动学科向着更高的水平努力。无论是什么阶段,什么状况,只要发展研究生教育,就必然牵动学科建设。从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关系上来讲,高校重视研究生教育,就是重视学科建设;支持研究生教育,就是支持学科建设。重视和支持研究生教育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二、研究生教育对科学研究的拉动作用

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力量。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是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客观要求。从科学研究来看,研究生具有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等特点,接受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具有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博士生,经过了硕士培养阶段的科研训练,能够与导师合作,已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研究生作为导师的助手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独自承担科研项目,都会拉动科研工作的发展。加强研究生教育,一方面将导师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科研方法传递给研究生,有利于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促使导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以不断满足学生对科研工作的需求。研究生教育是调动研究生和导师两个科研主体积极性的关键。因此,加强研究生教育是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研究生培养对于提高导师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从论文题目确定到论文完成,都与导师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双肩挑”的研究生导师,由于行政事务的繁琐,往往没有很多的时间阅读最前沿的文章,而且研究生可能涉猎很多方面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导师很熟悉的,研究生可能在某个具体点上比导师还熟悉,这就要求导师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指导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导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三、研究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带动作用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一个共同的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才。一所高水平的大学,既有强有力的本科教育为基础,又有相当规模的研究生为支撑。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规模一般与本科生相当,有的甚至超过本科生数。在教学来看,研究生教育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术研究能力、教育教学方式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科研基本素质的训练,并积极采取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在一所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并重的大学,研究生教育中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点不断地向本科生渗透,让本科生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感受到创新的气息,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的动力。

四、研究生教育对社会服务的促动作用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对社会的服务和贡献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实现。研究生教育既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又对大学的科学研究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从而对强化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有明显的促动作用。西方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求导师的研究成果向社会服务,还要求研究生的成果向社会服务。当然,高校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能成为各个行业的骨干,也是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

五、研究生教育对师资力量的推动作用

研究生是一支潜力很大的研究力量,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加强研究生教育,根据学科需要,在研究中启发他们的理论思维,锻炼他们的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对于增强高校的师资力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研究生教育能直接促进现有师资水平的提高,因为要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自身必须有很高的学术素养;二是每一个学科点要加强研究生教育,必须按照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需求去汇聚高水平的教师;三是学校的有关管理部门,也会按照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要求出台一些制度,完善一些机制,稳定和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四是通过研究生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合本学科发展的优秀人才,及时补充师资队伍。可见,研究生已日益成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主要源泉。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三大职能,学科建设是实现三大职能的基础,师资队伍是实现三大职能的根本。因此,加强研究生教育,是推动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如何抓好这个“着力点”,将是摆在每一个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唐敖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6).

[2]顾海兵.研究生教育制度必须改革[N].南方周末,2002,(08).

[3]龚永泉.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下滑趋势[N].人民网,2003,(02).

第3篇

【关键词】种子企业繁育经营精选标识质高价廉诚信周到发展方法

一、抢苗头,抓繁育

苗头品种(系)是科研育种部门通过各种育种方法,选育出的遗传增产潜力高,抗逆性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优作物种子。种子生产、经营部门要超前把新优苗头品种(系)抢抓到手,通过引种试验、示范、审定、推广,使其充分发挥增产作用。对路苗头品种(系)畅销,种子公司经营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种子公司应设立技术室负责苗头品种(系)的搜集,由专人负责引种试验,力争每年各作物筛选出2~3个优良品种,推广1~2个新品种,推动作物品种每3~5年更新换代一次。

随着《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种子公司仅靠引进科研育种部门的品种,进行生产、销售、创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育种目标明确,能够充分发挥育繁推的群体优势,可以实现产供销统一调配,缩短品种选育、推广、应用的周期。借鉴国外的种子公司都拥有自己的种子研究机构的先进经验,有实力的种子公司应自办种子科学研究所,开展种子科学方面的研究。佳木斯市种子公司拟组建成立“佳木斯市种子科学研究所”,已经在建国乡租用80亩水田耕地,开展水稻种子及精优粮食开发的科学研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育种工作。

品种优良性状的保纯主要取决于种子的繁殖工作。生产技术的高低直接左右种子质量的好坏,种子公司没有高质量的种子就不可能获得好的收入,所以我们必须把种子的繁育、保纯工作放到首位。种子的繁育、保纯要着重抓好:一是用高纯度的亲本,按世代和级别生产种子。用原原种生产原种,原种生产良种。二是建立稳固的种子自繁生产基地。建立种子自繁基地能够克服外繁供种受制于人,保证种子质量,种子数量。要按照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理位置选择基地,无论在丰年还是欠年均能保证种子丰收。我们将采取三个1/3的繁种策略:1/3的第三积温带种植的早熟品种在本区的第二积温带自己繁制;1/3的第二积温种植的中熟品种在我省西南部的第一积温带联合制种,按着风险共担,利益分成的原则联合;1/3的中晚熟的覆膜品种,我们将在省外预约繁制。三是严格按照种子繁制技术规程生产种子。四是建立种子繁殖管理规程。五是提高制种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繁制出高质量的种子。每年计划繁制100万公斤玉米杂交种;80万公斤大豆原种,100万公斤大豆良种;50万公斤水稻原种,50万公斤水稻良种;合计繁制优良品种380万公斤,根据种子市场信息进行时时调整,确保农业生产用种。

二、精加工,全包衣

精加工指对种子进行清选、分级、晾晒、定量包装,提高种子的净度、芽率和降低水分含量进而使种子达到高质量标准,保证种子合格。我们将多渠道争取资金,增加投入,计划建一处中型种子加工厂,已经通过论证,上报农业部。争取省市财政多投资金进行种子加工机械化建设。销售的种子全部进行精选、分级、加工、包装,以优质的种子占领市场。

包衣后的种子可以防止地下害虫和幼苗期害虫的侵袭,预防病害发生;防止鼠鸟吃食种粒,能保全苗,促进壮苗,具有增产作用。更重要的是包衣能防止假冒,具有防伪功能。2009年零售的种子全部包衣;2010年全部零售种子和一半批发种子全部包衣;2011年全部种子包衣销售,同时开展包衣技术的应用研究。

三、明标识,守信誉

明标识的含义是对种子进行明码实价,标牌销售,标明作物品种名称、级别、纯度、芽率、水分、产地、生产日期、重量、植物检疫证编号、生产许可证编号。销售时袋内有说明书,袋外有仿伪卡,带销售发票。承诺种子质量,种子价格,不合格的种子包退包换,守信誉。种子标识能够提高行业竞争能力,增强种子产业效益;延伸种子服务领域,扩大广告宣传能力;有利于种子市场管理,杜绝劣质种子流入市场。我们公司采用“佳丰”品牌为销售的种子标识。种子全部包装,信誉销售,增强种子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保质量,价优惠

保证种子质量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严格按技术规程,按世代繁殖原种和良种,增加原种繁殖数量,把原种直接应用生产田;二是按国家规定种子质量标准销售种子;三是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杜绝不合格种子流向市场,造成农业减产。

最好的质量,最优价格的种子是种子公司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优惠的价格销售种子可以增加种子的销售量,扩大种子公司的知名度。怎样使种子公司销售的种子价格较低,种子公司的效益又不减少呢?一是增加种子繁殖的科技含量,提高制种繁种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用科学的方法管理种子生产、销售、降低各流通环节的流通费用;三是科学贮存种子,降低消耗。

五、增资金,连锁销

增加资金、资本投入。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贷款,财政投入,企业自有资金,股份合作基金。合理利用资金,优化资本运营结构是种子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将对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组、改造,重组种子公司的机构,优化人员结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按职级融资进行股份合作改造,每股1元钱,即经理投10000股,副经理每人8000股,中层职员每人5000股,普通职员每人3000股,共融资几十万元,保证了种子收购资金。

连锁销就是建立种子销售连锁店,组建种子联合集团。我们将在佳木斯地区设立种子销售网络,同时进行原种田的大面积开发,灵活运用促销手段,进行有奖销售,按销售额的5~10%付给促销奖励。逐步控制佳木斯的种子市场,同时向周边农村和国营农场辐射销售。为了增加种子的销售量,我们拟成立“三江平原种子联合协会”,增强种子的服务和销售水平。

六、抓管理,诚服务

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种子公司的经济效益,左右种子公司的发展。宏观管理主要是进行种子市场管理,执法管理;微观管理主要是种子公司内部的各项管理。依法进行种子市场管理要做好以下工作:建设一支懂法规,懂业务,素质好,会管理的种子执法队伍;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有关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品种生产的计划管理;严格制种规程管理;寻求行政干预管理。种子公司的内部管理要整章建制,形成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认真执行,使种子公司按照市场规律向前发展、壮大。

第4篇

关键词: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科学发展

“十五”以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几年,学校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把提高办学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办学层次的跨越作为根本性的历史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和科研兴校”的学校发展战略,才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强建设,快速发展,全面开创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1 对加强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1 科学研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代高等教育的特征与趋势。目前,教育部正在着力实施科教互动战略,把科学研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互动的有效机制,以高水平的研究保证高质量的教育,以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1.2 科学研究是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科研为教学开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科研育人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特征。没有高水平科研作支撑,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学科,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因此,教师要把科学研究作为增强自身能力,提高专业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则要把科学研究作为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1.3 科学研究是学校提高学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高校竞争,提高综合竞争力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战略高度抓好学科建设工作。学科建设的实质内容是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中强调的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建学科基地等都是以科学研究作为基础和纽带的。科学研究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 加强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

2.1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道路,提升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必须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以提高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能力为目标;必须科学定位,坚持发展优势特色,重点突破,全面发展;必须明确方向,立足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能源工业发展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支撑学校的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2.2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和科研兴校”战略

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三大主体之一,科学研究是高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重要桥梁,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造就一流的人才队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形成一流的学科。学校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和科研兴校”战略,着力培育具有独特优势的学科和科研方向。

2.3 坚持“科学定位,彰显特色,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科学定位,彰显特色,突出优势。继续坚持以能源为特色,以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光机电一体化和行业技术经济与管理为优势,力争在重点学科方向上取得新突破,带动相关学科的全面进步,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

2.4 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

基础研究是高校的优势,但是作为一所相对年轻的学校,科研底子薄,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很难与第一、第二梯队的高校竞争。结合行业特色,结合北京市和国家重点发展的科技与产业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是我们的出路。因此,必须从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实际出发,在不断加强相关学科基础研究的同时,重点开展特色的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

2.5 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交流与合作,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学校必须开放办学,重视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机制转变,就是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与企业的合作,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积极参与各级产学研研发联盟。

3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

3.1 学科建设工程

确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建立学科建设基金,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并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促重点学科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加强条件建设,搭建学科研究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鼓励学科交叉,促进资源共享,重点建设,全面推进。

3.2 科技创新工程

强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科研工作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北京市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增加建设专项经费,加强研究基地和科研条件平台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团队组建科研所。研究中心等学术组织,并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校的科技竞争力。

3.3 重点项目攻关工程

科学策划,精心组织,突出抓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和横向重大项目的立项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对有可能冲击国家科技攻关计划。“973”,“863”等项目的课题,给予有显示度的支持,重点进行培育,力争实现国家级项目和其他纵横向重大项目的新突破。

3.4 产学研合作工程

注重研究社会需求,结合国家和地方重点发展的科技与产业领域,在争取相关科技计划支持的科研以外,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横向合作研究,拓宽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促进科研经费快速增长,同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能力。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鼓励与企业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基地、科技公司等。

第5篇

[论文摘要]在世界范围内,高校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德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独特点的高校教师制度,这些特点对我国的高校教师制度建设有很大启示。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学研究两项任务,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在世界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高等学校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德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19世纪初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以后,德国大学一跃成了世界现代大学的楷模。在以纯科学为目标,提倡教学与科学研究自由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传统下,德国向来重视高校教师制度的建设,重视教师的科研。这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德国逐渐成为教育、经济发达国家。德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公认的,这与德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高校教师制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认识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以期对我国高校教师制度建设有所启示。

一、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的主要特点

1.高校教师等级森严,教授自主权极大。德国大学实行教授讲座制,通常一个讲座只有一名教授。教授实际上分为等级分明的三级,通常他们在高校中依其工资级别被分别称为C2教授、C3教授和C4教授。[1]教授是各专业的权威,自主权极大。教授其实是一个独立学科或专业的负责人,他不但负责开设各门课程,而且还独自决定讲座内的人、财、物的使用。大学的其他成员——讲师、助教、科学助手、学生以及非科学人员都处在正教授的领导之下,且排除在高校管理的决策过程之外。

2.高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分工明确。德国高校的人员分为教学科研人员和非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即高校教师,它又分为教授和教授之下的学术中层。教授是德国高校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职责包括组织教学和科研活动,决定科研方向并筹集科研经费,指导博士生和大学毕业生的科学论文,聘用各种教学和科研人员等。学术中层是高校的骨干教师,他们属于教授之下的教学科研人员。他们由不同的被聘资格决定了不同的工作任务,分工非常明确[2](具体见下表)。德国高校学术中层任务分工情况表

3.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在讲座教授的选择与任用上,学术水平是核心内容,《德国史1800-1866》有这样的记载:“在选择教授人选时,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区的考虑,不是同事个人的好恶,不是社会交往能力或口才好坏,也不是笔头或教课能力,而是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独创性。”

4.教授聘任制度非常严格,最终任命权在州政府。德国高校的教授席位是根据专业需要来设置的,只有当教授因故空出席位时,才需要招聘,一般从校外招聘,而不采取本校成员内部逐步升迁的办法。德国高等学校对教授实行严格的聘任制,申请教授的职位要通过竞争,而且有十分严格的聘任程序。[3]

5.教授终身制,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教授是德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根据《德国高校总纲法》教授可以委任为终身的公务员,不得随意解雇,也可以委任为非终身制的公务员。实际上,在德国高校中,教授原则上都是终身的国家公务员,大约只有5%的C2教授是有期限的职位。德国的教授历来拥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稳定而优裕的生活条件。德国高校的正式教师的待遇在社会各职业阶层中处于中上水平。

6.教授的培养过程严格,时间长。在德国,通向教授职位的道路是一条充满竞争和风险的漫漫长路。在正常情况下,要得到教授职位,必须经历多次严格的考试和筛选,必须在大学毕业后再获得博士学位和教授备选资格。据统计,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年龄平均为32岁,而取得教授备选资格者平均年龄则要达到39.8岁。一般只有当高校教授职位有空缺时,经教授推荐参加教授招聘,才有可能被任命为正式教授。[4]

7.教授在各级教师职务中比例高,并实行强制流动政策。德国高校各级教师职务中,教授的比例很高,一般60%左右,德国实行大学教授强制流动的政策,通过评聘分离,获得教授资格的人不得在授予单位应聘。通过这种政策强制人才流动,保证大学吸收各方学者,汇集了不同学校的长处和特色,避免了“独家单传”的弊病,这样大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就无从产生。

8.兼职教学专业人员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较高。兼职教学专业人员是德国高等学校教学专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学专业人员多于全日制教学人员,这说明兼职教师在高等专科学校中具有重要作用。据1991年统计,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学人员的60%,大学的兼职教学人员占大学教学专业人员总数的29%。[5]德国高校教师制度保证了高校学术研究、教师队伍的稳定、高质量的教学,主要表现在:(1)高校重视学术研究,从各方面保障学术科研人员的研究条件,处处凸显学术人员的价值,稳定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了学术自由,促进了科学研究。(2)教授公开招聘,程序严格,采取教授强行流动政策,避免了“近亲繁殖”、“学术僵化”。(3)德国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工作分工明确到位,各司其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教师进入高校任教的门槛很高,学术要求很高。在严格的聘任要求和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对教师加以考核,以此保证了高校教师的质量,保证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

德国教师制度在确保其高质量的师资方面做得相当成功,但其漫长的培养过程以及诸多僵化的方面受到社会猛烈地抨击,主要表现为:(1)由于教授的数量很少,普通学生很难有机会与教授直接交流而得到教授的指导。(2)德国高校中的教学科研人员真正开始独立的研究很晚,他们的研究工作受制于他们的教授,还必须承受较大的职业风险。这极不利于高校科学后备人才的迅速成长。(3)德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终身教授,它没有前设职位,只有一系列的资格条件,包括大学授课备选资格。(4)终身制给教师、教授提供了“铁饭碗”和丰厚的薪水,但由于没有配套的评估机制,教师们容易缺乏压力和积极性。

二、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特点的主要成因

1.高等学校发展科学的职能。高等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高校教师是研究学问、创造和传播新知识的主体。研究高深学问、创造新知识就需要有足够的学术自由,需要保障学术人员的生活和科研条件。高等学校自身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科学仪器设备先进,资料丰富,信息交流通畅快捷,有条件能经常举行学术交流活动,这些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基础和条件。德国高校教师非常注重学术人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凸显学术人员的学术价值。德国大学的科学研究取得辉煌成就,迅速提升了大学水平。

2.实行教授讲座制。德国高校采用了讲座制,它继承了中世纪大学教授治校的传统,它的理论依据直接来源于学术自治和19世纪洪堡等人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思想。德国高校教授的特点来源于这种制度,使教授集研究与教学为一身,使教授在大学内部享有很高的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权力。讲座制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的发挥,有效地保证了教授个人和研究所群体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自由。教授终身制以及令人羡慕的优厚待遇和社会地位更为学术人员提供了稳定的学术环境,保证了学术人员的自由研究。

3.学术自由的传统。德国高校教师制度带着19世纪传统大学深深的烙印,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大学教授职位的充分保障性。教授作为国家公务员,享有终身职位。这一制度保证教授可以不为其生存条件和世俗要求所困扰而能独立、自由地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二是大学教授拥有优厚的待遇和很高的社会地位。大学的教学研究活动与外界,特别是经济界较少发生联系。学者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时候,不介入政治,也无需考虑经济因素。

4.高等学校的公立性。德国大学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当时的大学隶属于且服务于教会和国家,属于公立机构。德国高等教育体制以公立性为基本特征,州政府创办了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的拨款,州政府有维持和发展高等学校的责任。这也就导致了德国高校教授具有公务员的身份,享受优厚的待遇,而且教授的数量和人选要由州政府来确定。

三、对我国高校教师制度的启示

我国在进一步推行高校教师制度时,应在立足于国情、省情、校情,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分析、总结国外高校教师制度的先进经验和优点,从中寻求借鉴和启示,这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德国高校教师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其优点却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笔者认为可以学习以下几点:

1.要进一步体现学术人员的价值,凸显学术的纯正性。在国际上,不论是政府评估还是民间排名,高校教师的学术质量都是大学水平和声誉重要和基本的组成部分。德国高校教授称号只能由高校学术人员使用,大学教授社会地位高,学术工作自由,心态平静,尽管有缺乏竞争之嫌,却维系了学术的纯正性。我国当前学术人员的价值体现的不够突出,教授称号随处可见,有地位的官员都要挂靠在高校当教授或名誉教授。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学和学术研究,高校教师的地位和学术人员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提高。

2.要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教授,避免“近亲繁殖”、“师徒同堂”。德国高校教授的聘任是一种超越本校范围的、在全国甚至欧共体范围内、所有有关专业学校都可以参与的公开竞争的招聘。这种聘任方式既保证了教授的质量,从而也保证了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又避免了人际间产生的不必要的磨擦。我国大学教授也应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这样既可提高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也可扭转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近亲繁殖”、“师徒同堂”的现象。这种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通过校外的广泛应聘、竞争、选拔,有利于选贤任能,有利于大学间、大学与社会之间不同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和不同学风的交流,从而活跃了学术思想,促进了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高校间合理的教师流动。

3.要明确地设置岗位,责任分工要明确。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岗位设置不明,岗位形同虚设。岗位设置,即定编、定岗工作,在我国高校也已实施多年,各学校已基本实现了定编、定岗,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普遍存在定职责不明确,对教师无明确要求,即便有,也往往流于形式,与聘任前一样。因此,切实做好定编、定岗工作,使岗位设置结合学科建设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长短期目标进行,真正做到因事设岗、以岗择人、人事相宜、事职相符。

4.要建立严格的教师聘任条件及考核程序。我国高校应对各级教师职务规定明确的备选条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要求:学历,特别是学位;资历;教学、科研能力。这种严格的聘任标准和考核程序,不仅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质量,而且能激励教师勤奋上进,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有利于人尽其才和人才流动,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选拔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丽华.德国高校教师结构及工资制度改革动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1(5).

[2][5]许庆豫,葛学敏.国别高等教育制度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P117-118、119.

第6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anxing841018”为你整理了这篇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打算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打算

一、2020年工作情况

(一)聚力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一是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智慧黄河三角洲”大数据平台两项工作,列入省黄河流域发展规划(送审稿),其中,大数据平台以建设“智慧黄河”形式列入国家黄河流域规划纲要。

二是发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委信息中心等国家大江大河智库作用,联合开展项目研究。提出了黄河河口适宜生态流量过程和近海生态需水建议,被黄委部分采纳,支撑了河口生态调度和生态补水量;提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制度研究”有关建议,纳入《黄河法》(初稿),为加强河口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依据。承办中国水利学会河口治理与保护专业委员会2020年度学术年会,来自黄委、长江委、珠江委等19家单位40余位专家提出河口治理、三角洲湿地保护与发展等方面建议。

三是支持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开展湿地保护、修复与利用研究,“互花米草入侵与防治”成果得到国家部委和省主要领导认可。

(二)聚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出台《东营市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实体机构管理办法》,重点与国内22家高校院所对接联系,开展人才、技术交流50余次,服务企业60余家,实施市校合作资金项目39个。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合作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课程进修生、订单培养研究生、工程硕士研究生,第一批14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入驻基地。“山东师范大学新发药业化学班”200名学员接受普通本科规范培养。组织申报并着手实施生态环境部“基于生态效益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有毒化学品管理”项目。

(三)聚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展耐盐作物推广,建设黄河口水稻研究中心,构建稻麦两熟栽培技术模式;建设耐盐花生示范推广基地,开展“小麦-花生”两熟实践;探索建设“花生特色小镇”。承办了“黄河三角洲中医药发展与乡村振兴”主题泰山科技论坛。

(四)聚力招才引智。根据市委组织部安排,承担《东营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前期调研、初稿草拟工作,开展全市人才工程考核调研工作,为优化全市人才工作提供建议。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7人、合作项目4项,1名高层次人才入选黄河三角洲学者,一名博士后出站。发挥“两会”秘书处职能,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完成换届,博士联谊会搭建博士科研服务平台3个。

二、2021年目标思路

2021年,研究院管理中心将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明确单位职能理顺工作思路,发挥高校院所人才智力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服务市政府决策咨询、经济转型发展开展工作。

(一)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为推进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当参谋

一是发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等大江大河治理智库作用,就河口治理、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等联合攻关,预测河口海岸变迁情况,为黄河口国家公园规划、工农业布局等重大规划提供本底预测。重点依托水利部流域水治理重大科技问题研究项目,提出河口治理战略,构建行洪输沙、生态环境和支撑社会经济协同体系,支撑东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发挥可持续发展专家顾问组作用,围绕我市重大技术、经济、社会问题及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凝练一批调研课题,由高校院所揭榜完成。

(二)支持高校院所实体机构建设,促进高校院所人才智力资源向我市聚集

一是发挥《东营市市校院所共建实体机构管理办法》政策引领作用,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帮助解决发展难题,保障基本运行。鼓励实体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责,组建专职团队,加强自身建设,加快主办院所创新要素资源向我市流动。

二是完善高层互动机制。定期通报市校工作动态,推动市校高层交流,及时解决合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是实施一批合作项目。对高校院所在我市开展的人才引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咨询等方面工作进行评估,联合实施一批市校合作重点项目。

(三)聚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产业转型发展赋能

一是组建东营高载能电化工工程中心。推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化工脱碳生产烯烃技术”,利用绿电工艺和装备把各类烃、石油转化为三烯三苯和氢气,系列技术为0到1棋局颠覆技术。目前已完成技术、工艺、催化剂及关键装备开发,计划于2021年开展工业示范。该项目一旦实施成功,可将东营地炼企业由炼油型改造为化工型,实现高附加值转型。

第7篇

中档级别。MARUBI丸美,我国领跑的护肤产品公司,以非凡的眼部护理而出名护肤品界,有着世界最大最技术专业的眼周皮肤研究所。

MARUBI丸美,以雅致为表,以希望为心,以使用价值为核,选择全球传统文化中最出色的精粹,造就当代的、修真的、国际级质量的轻奢品牌。

丸美聚焦点于眼周皮肤护理的科学研究和高质量眼部精华的开发设计达15年时间,现如今,丸美已成我国眼部精华销售量领导品牌。丸美还要莫斯科公布了其皇牌商品——四代弹性蛋白质凝时紧实眼精粹,这这款商品,结合了全世界9国优秀原材料,更加上了7项专利权成份。15年不眠不休潜心眼部护理的丸美,固执于用全球最好是,做国内的核心理念,了诸多让人狂叫的商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 科研 高等教育 质量建设

目前,在世界上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处于首位,教育目的也由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现代社会已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科学的迅猛发展,促使大学的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切都会给大学的教学带来新的课题[1]。教师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使学生既可以掌握基础知识理论,又可以追踪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从而培养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积极性。这种发展形势,要求大学老师通过开展科学研究,追踪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所说:“在大学,最明显的需要是停止对固定知识的强调,转而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这一转变的基础就是通过科学研究的开展,提供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现实需求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的高校“并轨”、“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数量急剧增多,办学模式呈多样性发展,新的专业学科体系不断拓展完善[3]。高等教育的扩招圆了许多人的“大学梦”,使其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经过大学学术和文化氛围的熏陶而成为思想解放者和才艺精湛者。然而,扩招带来的不利问题逐渐凸显。大学学生以单身子女居多,从小到大承受的压力很少。新生入学后尽管有大量专业的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是每年大学生自杀人数仍然高居不下。大学也已不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大学毕业时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往往不强。另外,非名牌大学的学生和比较冷门专业的学生,往往会因为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前景,丧失学习动力。如何提高他们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同感,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扩大招生规模,提高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毛入学率,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然而更重要的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应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如果以牺牲教学、教育质量为代价,把高等教育降低到应有水平以下,则绝不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是高等教育的“低级化”,会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黯然失色。

2.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院校有两个基本任务,即育人和治学。这两个任务决定了高校既要作为教育机构,又要成为学术机构。教学活动,主要同育人有关,它决定了现有的知识体系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这也是高校办学的首要任务,是工作的主旋律。而科学研究,主要与治学有关。科研的开展,可以实现知识的升华和进一步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文化才能不是一潭死水,社会的发展才有不竭动力。要发挥好高校的功能,科研与教学必须密切相连,不可相互脱离。

高等学校之所以称为“高等”,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在于其固有特性是学术,是治学,是做大学问,是研究高级文化,是营造有关学科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学术生态环境。实施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科研对大学的意义主要有四个:①科研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方法;②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造就学校水平较高且具有“综合能力”的教师队伍方面,科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途径。究其原因,是由于科学研究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不断更新和各种能力得到提高;③科研是高等学校发展和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办法;④科研是学科、学位建设的重要手段。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如果说教学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科研则是一所大学的强校之本。不管哪种类型的高校,科研对一所大学的意义和深远价值决不可忽视,只有发挥好科研的作用,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2]。

科研—教学—再科研—再教学的关系链,构成了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一个矛盾统一体,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扑教学。科研过程中教师实现自我知识的更新,教师只有掌握了广博知识,熟练的教技,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授教自如,游刃有余。反过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所需自我学习,自我深造,将所学的新知识、所研究的新成果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科学工作在高校质量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比较活跃的群体,接触面较广,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及欲望强烈,而且目前整个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多样化的信息及传播技术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日益丰富。如果单纯进行知识书本的讲述,则无法满足学生的对未知知识的追求,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生,研究和发展教学方法。为此,高校教师通过科技的开展不断提高自己,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同时,科研的开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4]。

高等学校,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学校理应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及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高等学校可以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以更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4.如何发挥科研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过程的作用

大众化教育虽然可以逐步扩大招生规模,但不能降低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如果以牺牲教学、教育质量为代价,把高等教育降低到应有水平以下,则会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黯然失色。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端正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坚持质量为本。

科研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科学可以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然科学是人类科学研究成果的积累,是对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可以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起到领头作用。人文学科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学科,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知识体系。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单靠自然科学的创新,很难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就不可能给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通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协调发展,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科学研究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的作用。

为了发挥科研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的作用,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如下途径[4]-[5]:

(1)加大投入,优化科研的环境。

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但是有时很多硬件跟不上,阻碍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发展。国家应尽量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条件。各级政府应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位置,继续增加对公立学校的财政投入,切实保证教育和科研经费与在校学生数同步增长。同时,要大力倡导社会捐助,推动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向高校捐献资金,支持学校建设。

(2)加强产学研合作。

高等教育质量的建设,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只有看到科研成果的应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服务社会。

(3)人文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5.结语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大学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科学研究为载体,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李均.高等教育研究60年:后来居上异军突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19.

[2]蔡克勇.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7-12.

[3]赵炬明.超越评估(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设想[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0-58.

第9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讨论式教学;创新能力;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05-02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是学生在本科毕业后继续进行深造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是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它对于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自从1978年全面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培养学生“重量不重质”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改变研究生的教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研究生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

二、研究生的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所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通过细致的课堂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形式比较单一,且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也常常被称为“填鸭式”教学。此类教学法的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传统教学模式也有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已经使用多年,形成了相当固定的样式。它按部就班、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教师和学生都对它非常熟悉而且习惯。然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知识与实践分家,即所讲的知识是固定的,很少变化,很少能有让学生打破条条框框,自由发挥的实践。效果限于一时,即虽然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果,而且见效快,但效果通常不能保持久远是其致命缺点。对学生能力提高有限,不能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毫无作用,但由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自由发挥的机会,其作用十分有限。教师费时费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绝对是主力,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果是个负责任的教师,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当惊人,长期这样下去,教师不堪重负,或者疲于奔命,整天陷入循环往复的同样劳作之中。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设计教学方案,而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并不领情,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尽管教师在观念上可能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这一模式之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在无形之中丧失了。

(二)研究生质量下降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优质生源的不足和入学门槛的下降,致使研究生整体素质下降;另一方面是因为盲目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衡,使教学形式回归到了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导致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问题存在的最大不足就是缺乏自主创新精神的能力。由于学生从小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养成了不愿主动思考而更倾向于听课的学习习惯,这不仅固化了研究生的思维,致使他们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得不到提升,而且对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培养研究生的质量问题需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从研究生的自身素质来看,不少研究生抱着很强的就业目的读研,学术功底十分薄弱,缺乏志向和做学问的兴趣,一些学生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目的非常功利,弥漫着浮躁、浅近、轻飘的学风,科学研究风气淡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缺乏真才实学,只是把研究生文凭当做敲门砖,对自己要求不高,只要能毕业就行,目的只是找一个好的工作,毕业后有个好的经济上的收入。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研究生一切向“钱”看,精力并没有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上,有的学生甚至连导师布置的每周一次参加学术讨论班的要求都完不成。

从研究生导师这个角度来看,也存在很多问题。高校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做科学研究、二是指导研究生、三是为本科生上课。但有很多研究生抱怨,有些研究生导师整天只顾挖空心思想办法搞项目捞钱,不但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即使是本科生的课,也经常是让自己的研究生去应付了事。对研究生导师而言,除了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外,如果能拿到“863计划”或者“973计划”等高级别的纵向科研项目,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导师在这个领域的学术地位,至于做横向科研项目,纯粹就只是为了赚钱,很多研究生导师都希望自己既有纵向科研项目又有横向科研项目,这样便可名利双收,从而也是一切向“钱”看,导师的责任观念淡薄。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比如:教学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质量、教育管理工作、教育经费等问题,种种现状都制约着当前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相关措施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种种问题已引起教育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主要围绕着“问题”与“改革”等方面进行讨论。根据当前各方讨论的重点来看,需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采取讨论式教学模式

所谓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导师的精心准备与指导下,通过预先的组织和设计,针对特定问题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般讨论式教学流程可分为四个方面: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及得出结论,其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总的来说,成功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特性:(1)参与性。这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缺点。(2)启发性。这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互动性。这是一种师生间双向真诚、和谐交流的教学方法,能促使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4)合作性。这是一种强调团队一起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能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增强。(5)激励性。这是一种以鼓励和赞扬的方式激励学生自信与上进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6)反思性。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反思和顿悟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领会知识的精髓。

讨论式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师生互动,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研究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生下一阶段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其他措施

研究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这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永恒主题。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扩招发展,研究生的素质成了日益凸显的问题,其中包括学术、道德、身心等各方面的素质。为了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提高研究生素质的修养。从政治的角度我们培养的研究生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和严肃的政治纪律,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它代表着研究生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核心;从健康的角度我们要注重研究生的身心素质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备健全的体魄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它是全面提高其他素质的基本保证,应促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品德的角度我们要加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创新人才,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学习的角度我们要拓宽研究生的知识层面,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具有活跃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改革的具体执行者与贯彻者,所以充分发挥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位优秀的导师应具备高尚的学术人格,独特的学术思维及丰富的学术经验,为此,我们需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业务精良、品德高尚、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来培养高质量保障的创新人才。(3)加强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研究生质量的监督力度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这更加突出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应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及学风教育,定期开展评估工作,并不断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及加强社会的监督力度。(4)走国际化办学道路。研究生教育走国际化道路对实现我国研究生培养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加快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四、结论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稳步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各行各业骨干力量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大众化、国际化的特点,因此改革势在必行。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坚持以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全面提高质量为主线,把研究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专业知识与技术的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立群.研究生学风建设与教学改革之我见[J].大学教育,2012,(7):94-97.

[2]辛丽.关于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3,(1):73-73.

[3]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4-8.

第10篇

关键词:高教研究;学校发展;教育改革

一、引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的需求也在变换,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迎来更大的挑战,这也对培养高等人才的主要机构--大学提出新的要求。面对日益复杂化的高等教育问题和人才要求,高校必须清晰认识到自身的存在问题,并随之调整,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维持学校的良性运转,以适应当下时代对高校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重视高教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也称高教研究,是针对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所进行的有目的、意识的探索与反思。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开展高教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开展高教研究的现状

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教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不少傲人成绩,高教研究在高等教育科学等方面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如部分某些学校领导和教职工仍然不重视等教育研究,认为高教研究并没有指导实践的作用;另外教育研究成果取得难度大,获奖几率少,不利于鼓舞研究人员的积极性;相当一分部分高校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或者研究机构功能不独立,而且专指人员缺乏或者素质不高;高教研究经费紧张,这往往也是由于领导阶层对高教研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引起。以上问题均影响到高校顺利、有效地开展高教研究。

三、开展高教研究对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

1.为学校发展的决策提供服务。理论需要实践检验,而实践成果反过来可以更好地完善理论,转化理论成果,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上。而高教研究最终也是为了服务实践,完善理论,因此为了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更好地指导学校的发展,积极开展高教研究很有必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深入调查与研究,整理分析研究成果,有时可以更好地为学校领导提供各种科学、及时的信息依据和可行的解决方向,进而服务于学校的决策,为学校领导提供参谋咨询服务,从经验决策转变成科学决策,使得各项政策方针更加合理完善,促进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2.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高教研究的发展,其实也是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为了应对市场经济体制与新世纪国力提升对人才的需要,很有必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等进行全面的改革,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而在高等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高校只有及时、高校开展高教研究,对办学体制,学校管理模式,专业布局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改革探索,合理调整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和专业布局,以求高质量的科学决策,才能不至于教育改革整体队伍中处于落后被动。

3.提高学校教师队伍水平。学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开展学术活动的主要机构,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也是学术和专业的研究者。教师参与高教研究,既是高校提升科研地位,实现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促进自身发展,提高自我素质的需要。《教师法》和《教育法》也对教师参加科学研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如果只专注于本职教学而不愿意进行学术研究,也容易失去对教育新理和教学新动态的适应力。因此教师开展高教研究,贴近实际需要,进行有意义的课题研究,有利于提升个人科学研究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学术水平,增强教师专业素质,而从为学校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四、如何通过高教研究促进学校发展

1.学校领导重视高教研究。在部分高校,某些学校领导仍然不重视高教研究,并没有认识到高教研究对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显然是不符合学校的长久发展的。因此学校领导需要要从认知上重视高教研究,从行动上积极支持高教研究工作的落实到位:从学校领导阶层到教职工学生,从上往下传播对高教研究的正确看法,抛弃过去对高教研究的传统的偏见,科学认识高教研究。而要发挥高教研究在学校的积极作用,还需要领导的政策到位,从行动上支持对高教研究的发展,比如加大对经费的投入,增加其在评奖评级上的份量,在政策予以适当的偏移支持,以激发广大教职工开展高教研究的积极性。

2.加强高教研究队伍的建设。高质量的高教研究成果,需要高质量的高教研究队伍完成。实际当中,由于高教研究工作的量大又面广,要完成高教研究课题并取得满意的研究成果,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必须提高研究队伍的水平,这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首先,要提高高教研究在学校的地位,让教职工明确高教研究的重要性;其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进行讲座、课程等形式的培训,以提高研究人员的专业水平;再次,可以与外校或者其他研究机构组成合作研究小组,最大化利用各种研究资源,提高研究的专业层次。进而打造高质量,高水准的高教研究队伍。

3.健全高教研究机构。没有健全、专门的研究机构是影响高教研究开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在一些高校,高教研究并没有独立的机构存在,有的依附其他单位而存在,相应缺乏明确的职能分工和权责分配,造成高教研究在学校中不被重视的局面。因此,很有必要健全组织机构,将高教研究机构单独分出来,机构专门化,明确职能分配,建立一个专门的研究平台。

4.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高教研究工作难度大,如果没有配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很难调动研究巩人员的研究热情。知识是有价值的,高教研究成果如果可以被推广采用,适当转化为实践,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更容易激发研究人员的研究热情。首先学校需要加大对高教研究的经费投入,其次需要建立合理配套的考核、评奖机制,鼓励教职工发表研究成果,也可根据其研究工作量和研究难度、研究成果高低进行适当的津贴补助,促使广大教职工对高教研究工作投以更大的热情。

五、结语

高教研究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实际中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高教研究在学校决策,管理模式,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教师队伍水平等方面上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应该重视高教研究,克服困难,积极开展高教研究,以求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敏. 高教研究如何面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J]. 江苏高教,1997,(06).

第11篇

科学研究是高校重要职能之一,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的管理,是提高科学研究质量的前提。本文分析了高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要在推进高校科研管理观念的创新、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变简单管理为周到服务,变单纯指标为科学评价,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管理水平,促进科学研究向前发展。

【关键词】科研管理转变观念完善体制强化队伍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在快速发展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时代洪流中,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的高校,为国家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高校聚集着一大批科研队伍和人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项目,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科研实力的强弱,成为衡量其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科学研究水平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高质量教育的支撑。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工作如何更好地对科研活动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管理和服务,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只有全面分析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扭转和改变落后状况,才能积极地、有效地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和科研活动健康发展。

1.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校“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这是党和国家、人民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在科学研究工作中,高校如何组织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活动,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服务促进科研发展等等,必然需要有高质量的科研管理,这不仅关系到科研活动是否正常展开,也关系到科研活动的成果和质量。因此,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管理质量。当前,在科研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1管理观念落后,对科研和科研管理认识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科研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管理人员过多地局限于各环节的事务性管理,错误地认为科研管理是简单的行政事务性工作,简单地充当办事员角色,被动服务和行政式的办公,不能很好地转变职能来为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忽视与社会、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同时,热衷于争取各种纵向课题,在科研考核时对横向课题不够重视,导致应用型的直接面向市场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科研管理中自上而下地存在重视项目立项,弱化过程管理,不重视项目结题;有些科研人员错误地认为承担的项目是自己争取来的,很少配合科研管理部门实施过程管理,项目的结题也很难保质保量完成;对高校的综合评价主要集中在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数、和申请专利的数量、各种收录和各种获奖等,只注重数量和形式,而不重视质量和目的,忽视科研成果是否有产业化价值和能否转化为市场效益,纯粹是为科研而科研,低水平重复研究课题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没有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1.2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完善,导致高校人才密集、学科齐全的优势得不到真正发挥;不少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基本上局限于只行使着上传下达的行政性管理,不能有效协调各方面工作,缺乏对科研工作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致使科研人员团队精神偏差,习惯单打独斗,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交叉合作很难,科研停留在个体化、小型化、分散化的层面,严重制约了人才优势的发挥;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普遍存在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等问题,完全是以教师科研成果产出量为考核标准进行量化考核,而不评价科技活动本身能否转化为可供运用的技术,缺乏相关的成果转化机制和政策指导;高校虽然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关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条例和办法,但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工作上存在脱节,科研管理部门注重经费到位情况,忽视了经费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时的合理性及效益性,经费管理部门注重经费的收入与支出核算,忽视了具体经费使用内容和进展情况,财务管理监督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科研经费虚报、挪用、浪费等现象较为普遍。同时,还存在不同部门、课题组重复购置相同或类似的仪器设备和仪器设备闲置等现象,致使学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低下。

1.3科研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科研管理者应该是各项政策、信息、计划活动的传播者和执行者,也是科研计划的制订者和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因此,作为科研管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当今的科研发展趋势,学习有关的管理知识和政策,提高组织与协调能力,而且还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对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来源比较复杂;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经营管理理论的系统学习,应有的业务培训和提高没有得到重视,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主动创新意识,求稳避险;项目申报把关不严,执行过程不闻不问;随意频繁更换科研管理人员,专职的科研管理人员数量太少;各系部主管科研的领导大都是兼职的,本身要承担繁重的教学或科研任务,加上政策上的原因,他们用于科研管理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以上种种导致了科研管理质量不高,效率低下。

2.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

2.1推进高校科研管理观念的创新。陈旧的观念只能固步自封,在新形势下,要提高科研管理工作,促进科研上水平,提质量,就必须不断更新对科研管理的观念。首先,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制度建设和管理实施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有利于鼓励、支持和引导科研工作者不断发展,要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研管理部门要变革思维方式,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服务职能,帮助科研人员及时取得相关信息,获得更多的项目,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其次,强化效益观念,科学研究要把市场效益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市场需求作为确定研究开发项目的前提,组织科研力量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全方位开展服务,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3)加强信息应用,科研部门的职责就是要通过信息系统来开展管理工作,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通过拥有先进的网络设备和软件支持,来改善科研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强化信息化管理手段,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科研成果、考核和职称评定等工作的网络化,提高管理效率,使科研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

2.2完善科研管理体制。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不断推进,也对科研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只有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才能不断地推进科研活动向前发展。(1)顺应时展,高校应加强自身科研力量的培养,紧密围绕学科建设,建立重创新能力、重科研质量、重实际绩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包括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考评制度和科研成果奖励、岗位津贴发放等有效的管理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优化科研队伍,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对科研工作的引导作用,深化科研管理改革,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2)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既要有数量、规模指标,更要有质量指标,改变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简单做法,通过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和实际社会效益的重视与激励,使科研人员树立起只有通过转化才能体现价值的正确观念,把科技成果转化当作项目研发过程的延续。(3)科研管理部门要协同财务部门进一步明确经费管理责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建立校园内部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查询系统,利用网络搭建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的平台,形成经费使用监督管理的监控网络,定期对科研项目的实施进行检查,并建立审计制度。

2.3稳定科研管理队伍,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随着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管理手段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地改进,这些给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工作的有效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强化法制意识,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增强工作责任感,使管理活动有序地进行。作为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让管理人员有学习和深造的机会,鼓励他们不断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及相关的管理知识,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和服务能力以及公关能力,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注重从科研工作实践中发现和选拔管理人才充实科研管理队伍,设立专职的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跟踪项目全过程,做好管理、服务和沟通工作;第三,重视稳定科研管理队伍,从制度上保障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鼓励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安心本职工作,增强他们从事科研管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12篇

既想写出高水平的法学学术论文,又想在十天半月之内一举成功,即使是写出来了,质量也不会高,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这是因为,写法学学术论文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科研活动,在很短的时间内是无法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的。

还要有充沛的写作精力。写作法学学术论文,既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旦写作提纲定型,从行文开始,就必须集中一段时间,夜以继日地将论文一气呵成。如果自己没有充沛的精力,是难以完成此任的。由此可见,充沛的精力也是写出高质量法学论文的一个重要条件。

法学论文选题,有广狭二义之分。广义上的选题,是指法学科学研究中选定的课题。所谓课题,是指需要研究或讨论的法学学科领域中比重较大的项目。狭义上的选题,是指选定法学学术论文的题目。所谓题目,是指法学论文的标题(或称“名字”)。本文所言之选题,特指后者而不是前者。

(一)法学论文选题的作用

选题在论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论文题目选得准、选得恰当,写作就能顺利进行。所谓论文题目选得好是“论文写作成功的一半”之说,就是这个道理。选题的作用主要有:

1.能确定研究方向。法学研究发展很快,门类繁多;法学中待研究的题目也不少。选定了某个题目,就确定了法学研究的方向和主攻目标。方向定得准,目标愈集中,写出来的法学学术论文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2.能促进构思活动。法学学术论文写作是一种精神劳动。法学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为获得法学研究成果而进行劳动的体现,也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经过反复思考后反映出来的产物。它需要自己围绕学术论文的题目进行深思熟虑的和绞尽脑汁的构思和论证。选定一个好的法学论文题目,就能促进上述构思活动的深入顺利开展。

所以要能指明写作思路。学术论文的题目选定之后能促使自己构思怎样开头,怎样发展,怎样深入,怎样完篇;考虑应当将哪些材料置于论文的前半部分,哪些材料置于论文的中间或后半部分;考虑怎样论证和运用哪些论据论证更有说服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