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1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进行跟踪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建筑工程跟踪审计方法
近年来,部分工程建设项目逐步开展了跟踪审计工作,以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节约投资。但是,目前我国的跟踪审计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制度和程序还不健全,因此,加强跟踪审计工作探讨,寻找更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就显得必要了。
审查招投标程序与合同主要是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招投标程序及其合同进行审查。内容包括:
1、招标方式是否符合规定;工程总承包单位以及招标机构是否均通过招标相关要求;投标保证金额收取是否合理。
2、招标单位是否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投标截止日期内招标公告或招标邀请书;刊登媒介是否达到相关要求;对已发出文件是否私自进行更改或减删;投标单位是否已经过资质审查,审查结果是否已通知各申请投标者;是否向投标合格的单位发放了正规图纸、资料等;是否组织投标单位对现场进行了勘查,是否建立了投标评审组织,并制定了评标、定标的准则办法,及时对招标文件进行问答解疑;在申请过程中是否向招投标负责机构申提招标申请书,对招标文件是否进行过整编并通过审定,是否对招标进行最高限价。
3、中标单位是否符合相应条件。
4、开标中是否举行正式仪式,是否有必需成员单位或部门参加;项目工程承包单位是否组建正式评标机构或委员会,组成成员不得存在与投标单位有利害关系的情况;评标定标是否按照公平、公正、合理的相关原则择优确定;开、定标期限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中标单位确定后,招标单位是否在7天内向各未中标单位发出并抄送通知书,报知招投标负责机构;未中标单位接到通知后是否退回招标文件及相关资料;招标单位是否按时退还未中标单位投标交付款项;中标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工程承发包合同是否在国家规定期限内。
二、项目前期建设中需要开展哪些审计工作
项目前期建设审查在审计工作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它将影响到后期一些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一时期主要是审查项目建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手续是否齐全。包括:建立项目法人,完善的机构设置,项目管理制度;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书面文件及其批复相关事宜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手续是否完整;初步设计是否已经在开工前报由国家部门批准,是否存在边设计边施工情况;设计变更是否已重新报经国家有权部门批准并有批准文件;审查项目是否形成了详细准确的设计概算,概算的调整是否依照国家规定并经过批准;工程建设项目进程是否及时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机构进行了报建,是否领取了施工许可证;项目开工前是否在当地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办理过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
进入现场后首先要按照事先确定的审计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安排收集工程相关资料。主要有:工程项目各阶段(主要有审批、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招投标)形成的与造价相关的各文件、报告资料等;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变更、工地会议纪要等;建设单位的造价审批流程、规章制度。
跟踪审计一般在工地设立现场跟踪审计组,常驻1-2人。在收集资料的同时,要根据项目特点和收集到的资料将进场前初步拟定的审计方案,参照委托方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和工作流程,报请批准后实施。
四、如何做好项目工程变更审计工作
项目工程变更时有可能,那么应该如何做好项目工程变更见证记录呢?就需要跟踪审计项目组来做好工作了。首先,踪审计项目组要督促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将工程变更及时进行报送;工程发生变更时,建设单位也要及时通知跟踪审计项目组到现场进行共同确认;在去工程变更现场之前,建设单位最少需要提供以下这些资料:设计单位提供的工程变更图纸和情况说明;承包人制定的变更施工方案;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的审核意见;监理单位签批的工程变更令。
另外,跟踪审计人员还要对以上资料进行认真确认分析,了解变更工程的发生地点、变更理由、价款调整和需要现场收集的数据。对变更相关事项有了详细了解后,才可到现场进行实际测量;测量中要注意结合规范与计算规则,运用正确的计算测量方法,要避免发生违反规范的情形;测量后,首先要对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进行现场复核,并对照施工单位的自测资料,如有误差,应重新复核;复核后,各方要在测量记录上签字确认,相关资料要及时整理归档。
五、月进度款项支付如何做好审计
在工程开工初期,建设单位就要组织施工和监理单位将施工图进行清单复核,并由各方确认作为日后计量依据。
建设单位在组织工程计量、工程隐蔽验收时要提前通知跟踪审计项目组,共同参与;跟踪审计项目组如收到经业主与现场监理工程师签认的工程量和质量合格的初审工程进度款申请文件后,要及时与工程进度情况、合同执行情况、工程质量验收情况、材料等预付款扣款情况进行核对;并将所完成工程进行计量核价,出具审计意见报经主审批准,之后,建设单位可支付相关款项。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跟踪审计工作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创新,需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以在实践中更大的发挥它的优势,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邓万金.建筑工程跟踪审计的方法[J].审计与理财.2011(2)
[2]何连顺.浅析建筑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关键词:工程 , 审计,问题与对策
【 abstract 】 project follow-up audit as improve the auditing quality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audit efficiency, in actual work have achieved good economic effect, but because a lot of institutions in the whole removes the basic construction time when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and lack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the track audit work exposed the certain problem, throug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summary of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of similar projects track audit smoothly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Keywords: engineering, audi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工程跟踪审计的内涵
1、工程跟踪审计概念:所谓跟踪审计是根据国家审计法及其法规,运用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事前、事后)的审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出具审计报告,以贯彻国家投资政策,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跟踪审计可以有效控制和如实反应工程造价,促进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和廉政建设,提高投资效益。
2、跟踪审计方法:全程介入法、重点介入法、适时介入法。
3、如何进行工程跟踪审计1)对合同、协议、招投标文件的审核是工程审计的基础和前提;2)工程量的审核是工程审计的根本;3)定额子目套用的审核是审计重点4)材料价格的审核是审计的重中之重;5)签证的审计是审计成功的保障;6)费用的审核时审计的最后关口。
二、工程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跟踪审计可以进一步规范建设行为,是一项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措施,但在具体实施工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相关的规章制度还未建立健全 目前国有投资项目开展跟踪审计几年了,在实践中虽然有一套跟踪审计操作流程和办法,但都是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且流程与办法没有经过理论总结,不具科学性,造成了跟踪审计随意性强,程序不规范。主要还是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跟踪审计规范或规范和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2、管理各方的职责和权限界定不清晰参与建设项目管理的的各方面管理职能和权限尚未从制度上合理界定,因此各方面责、权、利关系不很明晰,造成各管理方不到位或越位情况,作为第三方的跟踪审计机构在跟踪审计过程中难以把握,如涉及到甲供材及专业分包工程的进一步核价时,由于业主对跟踪审计的范围和责任不够明确,未按照要求对前期的招标和论证或谈判通知审计人员介入,使得在以后的跟踪审计中往往不能深入;
3、审计理念不清建设主管部门少数人对跟踪审计的认识不明确,虽然认识到跟踪审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必要性和取得的成效,但对跟踪审计具体该深入到什么程度还不是很清楚,认为工程跟踪审计过多介入一是削弱了他们的权利,妨碍了他们的日常工程管理工作,二是把跟踪审计人员的工作作为走程序的一个步骤,让审计人员无所适从,如:某工程的业主在甲供材核价的问题上,先行进行市场调研后内部定价,让审计人员走过场出核价单;
4、专业人员缺乏或对政策掌握不及时 业主单位由于多年没有工
程项目,使得专业人员缺乏或对招标、工程造价方面的政策掌握不够,在甲供材和专业工程发包工程招标时,对工程中的材料暂定价、分包工程暂列金额的含义不够清晰,,在对这些分包工程招标时未对材料的品牌、档次、性能进行明确,在投标单位提出疑义时由于时间紧,只能作为暂定价进行招标,造成了该工程虽然进行了招标,仍然存在很多材料是暂定价,某些专业项目暂定价的现象;例如某工程专业分包项目(幕墙工程),经过甲方的再次招标,任然存在了铝型材、玻璃、钢材、石材、各种板材的材料暂定价及钢结构雨棚、铝合金悬窗等之目的综合单价的暂定价,失去了再次招标的意义,使跟踪审计人员在以后的审计过程中按照招标文件、有关政策、材料及人工市场情况进行核价后,造价远远超过了中标价,作为业主的领导层不能理解的局面;
5、业主对国家招投标有关规定不够了解,在总承包单位确定后,由于对某些项目(石材楼地面、不锈钢栏杆、吊顶等)有自己的想法,希望把这一部分项目整体拿出了分包给其他单位,造成了总包单位要求收管理费的问题,也使审计人员在核价时若根据投标报价中的管理费、利润水平核价比较困难;
三、对工程跟踪审计过程中存在问题,作为跟踪审计人员要根据情况,你提出建议及对策进行探讨。
1、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行为。 应按照《审计机关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和本地工程建设造价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例如:跟踪审计项目工作流程、跟踪审计质量责任制等,组织工程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并监督工程管理人员贯彻执行。在跟踪审计工程中,及时总结不足,逐步完善内控制度,规范跟踪审计流程,保证跟踪审计有效实施,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
2、准确定位、适时介入、产生实效。从制度上明确参建各方的责权利,跟踪审计在工程建设工程中适时介入,准确定位,他们是监督者,不是管理者,不应过多介入基建、财务等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工程审计与工程管理交织进行,提出审计建议,做到“到位及时不越位”,在项目建设的关键阶段适时介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项目招标阶段:跟踪审计人员对图纸认真进行审核,在一些项目的做法、材料选用上提出合理化建议;审计招标公告、招标程序、资格审查的是否合理、合法;审核招标文件是否完整无隐患;审核标底和控制价,保证清单的准确及完整;审核施工合同的条款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项目施工阶段:在项目施工阶段是跟踪审计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对工程变更及签证进行有效控制;对工程进度合理确认;对材料的价格要经常进行市场调查,掌握实时数据,为材料核价提供依据;严格工程核价、工程变更,避免造价失控;必须严格按照工程进度付款,避免超付现象;对隐蔽工程及时验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以后工程的结算提供依据。
3、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交流,提高人员跟踪审计意识,改善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作为跟踪审计跟踪人员要与业主的工程管理人员多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让他们逐步了解工程跟踪审计的目的和意义, 让他们理解作为国有资金的项目跟踪审计只是工程项目全工程审计的一部分,项目从建设到投入使用还要接受各种审计,想规避审计是不明智的做法,使他们清楚的知道有跟踪审计人员的介入可以有效地避免设计上的缺陷、设计变更引起的造价失控、核价程序合法准确。如上面提到过的甲方分包工程的招标,如果有项目跟踪审计人员及时介入,在招标过程中,可以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业主的意愿,确定材料的品牌或按照市场或甲方已经有采购合同的材料价格,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对业主要求分包的子项目按照投标文件的报价原则,根据确定的做法在投标人工、材料含量、机械、管理及利润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工程的做法和用材情况合理核价。
4、加强跟踪审计人员的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在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中,涉及的专业多,目前涵盖的专业有建筑、结构、装饰、给排水、强弱电、消防报警、通风采暖、电梯等,在跟踪审计过程中人员要对招标文件进行审核;施工图中的作法是否合理;审核投标文件中的综合单价、措施费、检验检测费是否合理;综合单价中的人工、材料、机械、管理及利润费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的情况;在子目的套用和材料的含量上是否存在瑕疵;因此这就要求跟踪审计人员不仅要有造价审核及编制能力,还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国家招投标和造价政策,人工、材料市场情况,因此需要对跟踪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项目上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要重视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雷鸣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造价控制案例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to one casting Co., LTD,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re analyzed, and the main from the project process audit and completion of the settlement audit tracking two aspec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key point of cost control and means, effectively control cost, to achieve the best investment efficiency
Keywords: cost control cas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该项目主要由综合楼、涡轮增压器车间、齿轮箱车间及附属工程组成。总建筑面积41323.53 平方米。
现就实施阶段及结算阶段造价控制在工程投资方面的效果及作用分别进行如下阐述。
一、跟踪审计方面:
为确保本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并有效地控制投资和规范程序,进行跟踪审计,在审计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如下:
1、检查合同履行情况。
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单位是否认真履行合同条款,有无转包、违法分包情况。
2、检查工程的实施情况:
比照工程施工图纸及施工图纸检查工程的实施情况,发现施工单位有不按图施工情况或偷工减料情况,会同甲方现场人员及现场监理代表及时进行制止并发出整改通知单。
3、对工程变更和隐蔽工程的签证及时进行审核。
本工程跟踪审计的重点是现场土方的平衡、明河溏及明河溏的土方测量、及其相关超深部位的处置方案。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在测量前与甲、乙方及监理方共同商讨测量方案,在现场对如何进行布点、分块进行严密监控,进行四方联测,并做好实测记录,对其它变更内容和隐藏工程覆盖前进行实地查看,并作复核记录,为工程结算审核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跟踪审计过程中为业主节约投资主要方面,现例举如下事件:
事件一:车间内挖出土方处理:
由于本工程工期比较紧张,三个单体工程需同时开工,即基坑土几乎必须同时开挖,经初步测算本工程挖出土方约3万方左右(不含河塘部分),如此大量的土方同时挖出势必造成土方大量积压,影响施工作业。
经测量,现场缺土约2.5万方,且施工场地又比较紧张,如不合理规划步局分段施工和充分发挥施工单位的见缝插针的主观能动性,而任由施工单位将土方运进运出,将造成2万方土的缺口,必将导致土方成本增加,使工程造价增加约120万元。
面对工期与成本的权衡问题,我方现场审计人员与现场业主代表积极商量、探讨,后由我方审计人员提出如下建议:
本工程除河塘部位挖出的淤泥质土、垃圾土、杂填土不可利用的土方外,其余可利用的土方一律严禁外运,一旦发现有外运情况,则将来现场的缺土全部由施工单位承担,甲方不承担任何外购土费用。
动员并充分发挥施工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可以堆放土方的边边角角,适当错开各房号之间开工日期,鼓励施工方进行加班加点的方法进行赶进度,对其进行适当的奖励。
采用如上方法非但没有影响工期而且又节约了投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事件二:向开发区要求补偿河塘处理费:
本工程所处地块明河、暗河较多,根据征地补偿的有关规定,可以向出让土地单位提出河塘处理的补偿。我单位跟踪审计人员当即提出补偿费用的建议,后经建设方采纳,交由代甲方向开发区提出补偿费用意向。共获补偿款约80万元。
事件三:涡轮增压器车间明河塘处理方案:
涡轮增压器车间遇明河塘及暗河塘,约2万立方米。施工单位提出采用块石砼回填至设计地坪底标高,后经设计院口头同意,审计人员一直持反对意见,坚持要求调整方案,强烈建议采用素土回填,与施工单位进行多次激烈争论后,后经与建设方一道商议,将方案调整为:基底至-4.50米采用块石砼回填,以上部分采用建筑垃圾回填。共约节约投资400万元。
事件四:参与钢结构合同谈判:
本工程钢结构纳入总包管理,施工单位要求工程量按实结算,定额按04计价表,材料按施工期间信息指导价,扣除不可竞争费用后优惠4%。后建设方会同我单位审计人员与施工单位进行价格谈判,确定扣除不可竞争费用后优惠8%作为最终结算价,节约投资约100万元。
事件五:参与水电材料价格方面谈判:
本工程材料根据合同约定,材料价格采用信息指导价结算。根据我方进行市场调查,发现配电箱及配电柜信息指导价比实际采购价高出约40%左右,因此我方建议以上设备采用甲供,此项共节约投资约40万元。
事件六:参与对信息指导价缺项材料的定价:
对施工单位报送的信息指导价缺项材料的报价进行市场摸底、调研,并会同参建各方对施工方送报单价进行最终定价,共为业主节约投资200万元。
二、结算审计方面:
工程竣工验收后进入结算审核阶段。由于本项目体量较大,施工单位比较强势,审核工作难度较大,我们为此专门成立了审核项目组,会同参审人员共同制定了审核步骤及方案。步骤如下:
第一步:我们从核查提供的结算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上着手,收集、整理所有的工程结算资料:
审计人员在甲方现场负责人员的配合下,召集施工单位、参建的业主代表及监理人员召开碰头会,收集整理全部工程资料。对工程各方往来文件进行比对,发现施工单位故意隐去了对自身不利的工程资料,经调整此处约扣除50万元。
第二步:对照竣工结算与施工现场实际施工部位进行比对,扣除未实施部位:
对照竣工结算工程量计算书与现场实际施工部位进行复查。结果发现图上的施工部位与实际施工情况存在很在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甲方口头取消的车间钢结构内隔墙,而施工单位按原图进行计算。此处共计扣除未施工工作内容约120万元。
2、结算上将办公楼所有天棚面粉刷及内墙涂料均进行了计算,而实际土建单位并未施工。此处共计扣除未施工工作内容约15万元。
3、原设计办公楼楼面上均有挤塑板保温层,而实际并未实施。而施工单位编制结算时也将其列入结算总价中,此处共计扣除未施工工作内容约20万元。
第三步:分清土建单位与后续装饰单位的工作界面。
明确施工界面,对资料及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反复比对、排查,共计扣减造价为60万元。
第四步:对施工单位提供的工程量计算书及钢筋翻样单、定额及取费部分参照施工图纸、招投标文件、协议书及相关规定进行全面审查。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要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与信息管理等多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伊生《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审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现。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国家治理领域的热点问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逐渐被各级政府所重视。本届政府提出的国家治理的目标之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政府组成部门的国家审计部门,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政府审计类型之一的政府环境审计,具有独立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具备权威性和强制性,在政府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政府环境审计的关系
政府环境审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和建设重要工具,政府环境审计是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政府环境审计通过审计的监督、鉴证、评价职能,发挥其揭示环境问题、评价环境管理效果、监督环保资金使用和环保政策执行的作用,以促进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政府环境审计的目标是实现生态文明。环境审计要以实现生态文明为审计目标,通过审计监督达到遏制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危害环境的行为、促进推行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污染治理措施,保障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下研究政府环境审计,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构建新的环境审计模式,有助于解决我们政府环境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更有效的实施政府环境审计,发挥政府环境审计在我国国家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促进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政府环境审计的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审计署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积极组织实施节能减排、水污染防治、退牧还草、土地管理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多项环境审计项目,在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环境审计在国家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对政府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在政府环境审计工作部署上,应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宏观意识。党的十做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作为国家治理“免疫系统”的审计机关就应当以人民福祉、民族未来为己任,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在审计工作中坚定资源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大环境审计力度,时刻关注生态环境底线和红线,将政府环境审计的工作思路统一到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上来。
二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各项审计工作,使环境审计内容常态化I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观,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整合审计资源,提高环境审计效率,增强环境审计效果。
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环境审计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加强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和特殊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因为环境风险存在于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介入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对项目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跟踪,通过审计预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从而防控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
四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审计应以环境绩效审计为重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应该更加关注各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节约和良性循环使用、落后产能的及时退出等,仅仅依靠环境财务审计和财务合规性审计远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环境绩效审计是目前政府环境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审计,涵盖了审计的鉴证、评价、监督职能。
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实施政府环境审计的途径
(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在政府工作部署上,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增强环境问题忧患意识。彻底摒除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重经济指标轻环境指标,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增长和税收增加的错误理念。要有宏观意识、整体意识、全局意识,在环境问题上要坚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重视环境审计和环境审计结果的执行,积极的配合环境审计,对环境审计查出的问题要积极彻底的整改。
(二)加强政府环境审计制度建设
政府环境审计的基础和前提是制度建设。我国应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让政府环境审计有法可依;应该在国家审计准则中增加环境审计的内容或者单独制定环境审计准则,以明确政府环境审计的对象、程序、范围、内容、具体实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合作关系、法律责任等,作为政府环境审计的工作指南:应该建立环境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统一环境审计的评价标准,作为环境审计的技术支撑,提高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防范审计风险。
(三)构建政府环境审计大格局
1、环境审计常态化。一是在审计项目的安排上,审计机关要将环境审计项目纳入审计项目年度计划中,每年安排环境审计项目。二是将环境审计的内容融入到所有专业审计当中。企业审计要关注企业环保主体责任的落实情况、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推进情况、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情况等;金融审计要关注金融行业的信贷资金投向是否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将生态保护、污染治理效果和符合环境检测标准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前提;财政审计要关注有关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生态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r,关注财政支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投资审计要关注建设项目是否执行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关注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运营情况;经济责任审计要关注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济责任,关注投资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节能减排的指标和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是否完成以及招商引资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多部门联合审计。环境审计项目要更好的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争取与生态文明建设直接相关环保、规划、国土、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打破壁垒,实现跨部门合作。常态化的环境审计项目,可以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成果开发利用机制等,共同协商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探讨保护资源环境的措施,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对环境审计的认可度,从而充分运用审计成果,提高环境审计的质量、效果和效率,发挥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3、全过程跟踪审计。加强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和特殊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介入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对项目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跟踪,通过审计预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从而防控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加强对重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将政策措施的制定与贯彻落实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发现环保政策措施不合理、不科学、不能适用于实际的问题和漏洞,进行修正和弥补,再将完善后的环保政策措施拿到实践中检验。环境审计的关口前移,可以从源头上把关,减少资源环境的损失,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审计信息化石审计治理变革的切入点
(一)审计治理与审计信息化。审计机关自成立以来,从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到服务于国家治理,逐步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发展,从手工操作向算机审计发展,不断加强审计的规范性。金审工程一二期建设初步实现了审计业务和管理信息化,电子审计标准化(数据接口、数据规划、数据库建设、方法体系)、有效保障了审计履职;推动了联网跟踪审计、总体分析和分散核查等新的审计方式发展;加大了审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防范了审计风险。同时,审计对象数量庞大、审计的内容异常复杂、审计资源非常有限、审计技术手段相对滞后、审计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当前,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审计治理结构不科学,外部看存在审计独立性不强,内部是审计机关组织结构调整没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审计方式和审计组织模式还多以传统为主,审计理念落后、审计质量管理滞后、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等。审计信息化面临外部环境影响大、审计人员信息化思维滞后、机构设置不健全、IT。耕治理不力、基层建设推进力度不够等问题。
(二)审计治理现代化要求审计治理变革。《意见》和《框架》围绕审计保障国家治理、提供监督和服务的定位,对审计治理进行现代化变革进行了部署,明确了审――计任务及其实现路径:一是加强审计独立性,探索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二是扩展审计职能,发挥“五个保障”和强化“三个监督”作用。三是推进“三个全覆盖”,避免选择性执法。①审计对象全覆盖,包括涉及公共资金的部门、单位和个人。②审计内容全覆盖,包含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信息系统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③审计范围全覆盖,包含资金、权力和政策执行。四是完善审计组织方式。①探索预算执行分阶段审计和重大项目跟踪审计;②注重“大兵团作战”,强化“一盘棋”意识。五是推进审计角度由微观向宏观转变。六是强化审计手段,以审计信息化提升审计治理现代化水平。七是加强审计保障机制建设。被审计单位依法开放计算机信息查询权限,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电子数据;强化审计队伍建设及与有关单位协调机制。
二、审计信息化思维是审计治理变革的“前锋”
审计信息化建设最核心的、最有活力的因子是人。审计信息化个人素养包含信息化思维和技能。审计信息化思维就是用信息化视觉来认识、分析和处理当前审计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政务目标、建设规范及其理论和制度都需要审计信息化思维贯穿其中,并涉及到国家审计机关的每个工作人员,每个部门,各个业务、管理和决策环节。审计信息化思维是解决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审计文化支撑,是国家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动力。要想实现审计全覆盖、完善审计组织方式和宏观分析等审计治理变革,全面履行审计职能,就需要依托现代信息理念和技术,实现审计思想革新、审计资源集约化,进一步提高审计业务信息化、审计管理数字化、审计决策智能化。无可置疑,审计信息化是审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抓手,审计治理变革的切入口。如果说审计信息化是审计转型的“先锋”,审计信息化思维则是“先锋”中的“前锋”。
三、增强审计信息化思维,深化治理变革
(一)增强审计信息化思维,统筹谋划审计治理变革。国家治理的动态性要求国家审计信息化应具有超前思维意识,整体性要求具有系统思维意识,参与性和开放性要求国家审计信息化应具有协调思维意识,适用性要求具有应用思维意识。要将审计信息化纳入审计文化建设、突出创新精神,通过学习、考察、培训、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审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审计信息化思维,以发展的眼光、改革家的勇气和魄力确定审计治理变革方略,围绕审计治理变革内容统筹谋划,明确审计治理变革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结合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分层级、地域考虑,如何摸清审计对象、如何进行审计全覆盖;如何归集、管理审计对象多种数据源、在关联外部多种数据情况下如何组织审计人员构建新的审计思路;并从机构布局、组织模式、技术、资金上来确保数据和审计模型能够真正生成更好的审计结果、并逐步完善有关审计制度,探索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推动审计治理体系和审计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调整审计信息化生产关系,科学布局审计治理变革。一是增强审计独立性,切实发挥监督和服务职能。逐步实现人财物地方垂直管理到审计署垂直管理。同时修订和制定相关法规制度,让审计信息化的效能得到充分体现、审计成果有效公开。二是调整审计组织结构,有效调动审计信息化生产力。2014年审计署为了统筹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审计数据利用、管理,开展IT,审计,成立了电子数据审计司。目前还有19个地方审计机关还没有审计信息化内设专职机构,亟需优化审计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完善审计布局,带动整个审计行业紧跟现代化时代要求。三是针对大的重点项目(财税、金融、社保、环保、投资、预算执行)审计,打破现有处室建制,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组织方式扁平化。可借鉴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审计局机构设置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以项目为中心,分设管理组、分析组、调查组实现大兵团作战模式。四是与有关部门协作,规范企业建立ERP系统,预留审计接口,明确软件接口经过IT。耕后方可使用;加强普及基层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普及力度,优化审计电子环境。
(三)利用审计信息化手段,有效实施审计治理变革。一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含审计事项、被审计对象、审计权力清单、审计责任清单、审计成果、审计项目等数据库以及审计单位数据和相关的外部数据)及其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所有审计数据集成、共享,同时建立“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精确定位、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方式,科学制定审计全覆盖短、中长期审计计划,为审计项目质量源头管控服务;通过全覆盖审计、绩效分析、宏观分析为国家经济、权力和政策“把脉”,为政府决策服务;将分析的有关数据提供给相关方,为被审计单位改进经营管理服务。二是应用行业联网审计对前述重点项目实现动态监督、阶段审计和跟踪审计。三是利用工作流技术,开发审计风险防控软件,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在线管理。四是运用云服务,开展移动审计,打破时间、空间作业限制。五是利用IT技术,大力开展IT。审计,审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促进信息化项目规范建设,并与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鉴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防止“假账真审”。
[关键词] 审计指标体系 审计方法 第三方物流公司
我国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消耗的增长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资源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给资源供给带来的巨大压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改变现有的理念,在公司的物流体系中融入逆向物流。受迫于国家法律法规,公司不得不实施逆向物流,主要负责将公司出售使用过的商品,进行回收利用。有的公司有实力自己实施逆向物流,而有的公司则要通过分析决策,选择较专业的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建立战略联盟,也就是要将逆向物流服务外包给他们。公司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多,但是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物流外包的失败和黑洞的出现。
发包公司要在众多的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中选择适合自身公司需求的逆向物流服务商即逆向物流联盟伙伴。公司为了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柔性生产、快速反应,就必须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审计分析和评价、选择,这种审计评价、选择是多目标的,包含着许多可见和不可见的多层次因素。在我国,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具有代表性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审计评价的方法和审计模型也比较少。
因此通过审计分析评价,对于研究一种科学、全面、有效的解决发包公司如何选择第三方逆向物流服务商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示意图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可能的简单物流体系和复杂物流体系:
由上述示意图可知,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依赖第三方物流公司去完成指定的任务。可见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其内容表现出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产品是服务,所以在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时主要考虑两个标准:一个是服务质量(或产品质量);另一个是服务价格(或产品价格)。服务价格的比较是容易的,而服务质量的比较则较为困难。因为服务产品质量具有难于标准化、时间性强,在消费过程中提供,同时具有无形性,不可分割,不可储存等特点。由此构建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指标体系、研究其审计方法就显示出复杂性和必要性,下面拟就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构建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指标体系的要求
任何体系的设计都同组织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适应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经营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实施适当的审计控制,同时组织结构也影响着信息的流向与流量。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体系是可以设计在组织结构内的,这个体系的具体要求如下:
1.可接受性。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体系,只有有利用价值的才能发挥其作用。而不被人们所接受或者不情愿地接受下来,就称不上是有价值的体系。所以在体系设计时必须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并能够接受。
2.准确性。要使审计结果具有准确性,与审计评价指标相关的信息就必须准确。在审计过程中,计量什么、为何计量,审计人员必须十分清楚,才能做到量化值的准确。
3.全面性。有效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评价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公司独有的特性和其共性的方方面面。
4.可理解性。能被用户理解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所以确定信息的清晰度是建立物流公司审计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5.应变性。良好的审计评价体系应对第三方物流公司战略调整及内外的变化非常敏感,并且体系自身能够作出较快的相应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要求。
6.可控性与激励性。审计评价必须限制在其可控范围内,只有这样,管理者当局才能接受,对他们也公平。即使某项指标与战略目标非常相关,而对审计要评价的对象无法实施控制,他就没有能力对该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负责,即应尽量避免非可控指标。另外审计评价指标水平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发其工作潜能。
7.一致性。有效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评价体系,其审计评价指标与发展战略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除上述要求之外,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不可过分注重财务性审计评价,非财务性的绩效审计评价也不能忽视,例如顾客满意度,交货效率,订发货周期等等。
2.经济效益审计指标不可过高或过低。第三方物流公司是服务性公司,特别是本公司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其经营方略是要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指标过高公司无法接受。但是也不能过低,这会失去审计评价的意义。国际上的物流公司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指标是销售的增长、市场份额及利润率等。
3.如果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价格有较强的竞争力,然而客户不多,在利用审计结果与同行业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在体系设计时,要注意可比性。
4.审计评价体系应兼顾眼前利益最大化和长远利益最大化。实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规律,获取长期利益最大化。
二、第三方物流公司审计方法
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的指标较多,现分述如下:
1.订单满足率。指一定时期内满足订单的数量与订单总数的比率。
2.订单完成率。指完成的订单数量与总的订单数量的比率。
3.订单跟踪。指对订单货物所处的状态进行跟踪的能力。
4.订单处理正确率。指一段时期内无差错的订单处理总数与订单总数的比率。
5.订单响应时间。指从接到订单到答复能否满足订单的平均时间。
6.平均运送时间。指在规定的两地间,从提货到到达目的地的平均时间。
7.价格正常率。指按合同价格执行订单的次数和总订单次数的比率。
8.准时回单率。指正确的回单按时到达次数与总的回单的次数的比率。
9.货损率。指在物流服务作业过程中发生损坏或灭失的货物金额数与货物金额总数的比率。
10.货差率。指在物流服务作业过程中发错货物的数量与货物总数量的比率。
11.下订单的方便性。指客户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订货的可能性和每种方式的方便程度。
12.客户投诉处理时间。指公司对客户投诉进行调查、采取补救措施,达到客户要求的总时间。
13.赔付及时性。指从损失的确认到赔付的时间。
14.运输准点率。指运输在规定时间运送货物到指定地点的次数与总运输次数的比率。
15.客户投诉率。指客户投诉的次数与总的服务次数的比率。
每一个审计评价指标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又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细分为众多的分指标。例如:货损率包括运输货损率和仓库货损率等等。公司的设备设施又可以细分为仓库面积、总运力、运输车辆的数目等等。
第三方物流公司满意度综合审计评价体系
审计工作中可采用线形权重模型(Linear weighting models):先确定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给每个指标确定一个合适的权重和得分,以各指标的得分乘以该指标的权重,进行综合处理得到一个总分。式中A表示供应商A总加权得分;X表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权重值视公司需要的侧重点不同而进行赋值。);P表示对供应商A在各指标下的评分(评分可以采用10分制,即第三方物流公司最高得分为10分,最低得分为1分);i表示指标的个数。
先分别对应a、b、c、d、…等第三方逆向物流商进行分析,得到集合。确定公司集:W={Wa,Wb,…,Wn}={公司a,公司b,…,公司n}。
再分别对a,b,c,…,n公司的下订单的方便性、订单满足率、订单响应时间、订单处理正确率、平均运送时间、订单跟踪、价格正常率、货损率、货差率、准时回单率、订单完成率、运输准点率、客户投诉率、客户投诉处理时间、赔付及时性等一级指标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细分确定出二级指标和权重。然后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将二级指标求细分确定出三级指标和权重,依次类推,逐步细化,直至相对满意为止。
将每项指标的评分和对应的权重值按上述公式逐级加权求和(在计算各级指标得分值时,也可以采用矩阵相乘的方法可得),最后得到每个被选第三方逆向物流商的总加权分值(总加权分值除以10,再乘以100%,即得到满意度)。所有第三方逆向物流商总加权分值集合={A,B,…,N},再按照满意度的大小顺序依次进行排列。
至此得到的满意度得分值集合,可以作为为发包公司提出审计结论的重要参考数值之一。
前面提到,在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评价时主要考虑两个审计标准:一个是服务质量(或产品质量也即是服务满意度);另一个是服务价格(或产品价格)。其实随着满意度的提高,价格一也会跟着提高。而且当满意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满意度小幅度的提高,会导致价格的迅速增加。如下图所示:
这就是说,较高的满意度意味着较高的价格,发包公司有要求确定一个其认为最低能够承受的满意度,来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例如,发包公司要选择A, B两家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它们的价格曲线如下图所示,要求审计人员提出审计意见:
由上图可知,A,B两条价格曲线的交点为C对应的满意度为D,如果发包公司的最低满意度大于D,审计人员则可建议选B公司,因为在相同的满意度下,B公司的价格低于A公司;如果发包公司的最低满意度小于D,审计人员则可建议选A公司,因为在相同的满意度下,A公司的价格低于B公司;若正好在D点,审计人员可以提出A、B两个公司均可选择。
实际工作过程中,如果A、B两个公司均可选择时,就会再确定一个未曾考查(或微乎其微)的标准了,最终做出选择。如果有遗漏的或重要的未曾考查的指标标准的存在,就需要进行再度审计,从而确定审计结果。
如果发包公司要选择多家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时,可以参照上例,进行两两比较审计分析,做出最终的审计结论或建议。
审计工作中也可采用模糊层次分析(Fuzzy- Ahp)法等方法进行审计评价,在此不做赘述。
总之,第三方物流业处于发展阶段,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较多,从而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因此针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审计活动,需要明确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审计评价方法,并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业务实践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晋等:供应商信用等级分析及评价模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3,(8):71一74
[2]王伟等.基于可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选择.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4)
[3]梁晨:如何进行物流服务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工程; 审计; 造价控制
工程审计的最终目标是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包括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财务决算四个阶段。本文将结合自身实践和体会,就审计人员如何搞好施工阶段与竣工决算阶段工程项目造价控制阐述如下:
一、工程施工阶段
针对工程总造价的目标控制情况,对施工结算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工程合同的执行结果等方面,选择量大、价高的部分和容易发生舞弊的内容作为审计重点。
1、审计工程量
工程量计算得是否正确是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审计时应充分考虑。
(1)工程量的计算应力求准确
在计算各分部的工程量时,各分部都有其规定的计算规则,必须按照计价表的规定执行,掌握计价表子目中所包含的工作内容,审核工程量的计算单位是否与套用的定额单位保持一致。
(2)审查变更项目、签证,核准工程量
现场签证及设计修改通知书,应根据实际情况核实。如果在工程项目已部分施工完毕时通知变更,应计算返工费;如果还未施工便通知变更,应扣除原图纸的工程量部分。除此之外,还要审查签证内容是否与合同中包干费中的内容重复。
2、审计变更工程
由于工程变更属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正常管理工作,业主可以根据施工进展的实际情况,在认为必要时变更指令,变更工程的审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并重点审查:
(1)合同中任何工程量的改变 由于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或标底、施工单位投标书所列工程量是依据设计图纸预算的量值,是为编制标底和承包人编制投标书时合理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及报价使用的,因此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实际工程量与预算不符的情况。为了便于合同管理及竣工结算,当事人双方应在专用条款内约定工程量变化达到多少百分比时可以调整合同价,工程量的变更应依据相应条款进行审查。
(2)任何工作质量或其它特性的变更 如在强制性标准外提高或者降低质量标准,在工程审计时应收集相关资料并加以分析比较,计算质量标准变化所引起的费用变化,结合合同中相关条款进行分析并确定该费用是否在调整范围内。
(3)工程任何部分标高、位置和尺寸的改变
① 删减任何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客 省略的工作应是不再需要的工程,该费用调整应参照原施工单位投标书按同样的计取标准进行扣减。
② 增加工程按单独合同对待 进行永久工程所必需的任何附加工作、永久设备、材料供应或其它服务,包括任何联合竣工检验、钻孔和其它检验以及勘察工作,这种变更指令应是增加与合同工作范围性质一致的新增工作内容。如要求承包人使用超过他目前正在使用或计划使用的施工设备范围去完成新增工程,应注意承包人是否同意此项工作按变更对待,一般应将新增工程按一个单独的合同来对待。
③改变原定的施工顺序或时间安排 此类属于合同工期的变更,既可能由于增加工程量、增加工作内容等情况,也可能源于业主为了协调几个承包人施工的干扰而的变更指示,在审查时应结合合同中有关条款进行相关费用计算并予以调整。
(4)工程价格或费率的变更工程价格或费率的变更往往是审计时的焦点,计算时可分为三种情况:
① 在投标书或工程量清单中有与变更工作内容相同工作内容的单价或价格,应以该单价计算变更工程费用。实施变更工作未引起工程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法发生实质性变动的,该项目单价不做调整。
② 在投标书或工程量清单中虽然列有与变更工作内容同种工作内容的单价或价格,但对具体变更工作已不适用时,则应在原单价或价格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新单价或价格。
③ 在投标书或工程量清单中没有与变更工作内容同类工作的单价或价格时,应按照与合同单价水平相一致的原则,确定新的单价或价格。任何一方不能以投标书或工程量清单中没有此项价格为由,将变更工作单价定得过高或过低。
3、审计结算单价的套用
审计结算单价套用是否正确,也是审计结算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结算中所列各分项工程结算单价是否与预算定额的预算单价相符,其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和所包括的工程内容是否与单位估价表一致。
(2) 对换算的单价,首先要审计换算的分项工程是否是定额中允许换算的,其次审计换算是否正确。
(3)对补充定额和单位估价表要审计补充定额的编制是否符合编制原则,单位估价表计算是否正确。
二、工程竣工结算阶段
(1)按施工进度分阶段审核承包单位递交的工程结算报告;
(2)根据竣工图、施工图、工程指令及技术核定单,结算各个承包合同内付与承包单位应有的工程款、材料款总价,协助业主处理与承包单位的有关结算纠纷;
(3)对本项目工程竣工后免费维修保养期内的缺陷整改方案所涉及的工程费用项目,应依据合同或市场价提供评估咨询服务;
(4)编制最后工程结算书,并将更改或其它因素引致的工程增减费用包含在结算内,经业主认定后,提交全面审价报告,负责与承包商协商谈判,公正确定造价;
(5)与原先制定的控制概算做比较,分析各项造价变化的原因,为后续项目的控制打下基础。
(6)项目竣工结算阶段重要工作成果为:
①工程结算书
②审价报告
③竣工综合分析报告
三、结束语
关键词:互联网+ CPA审计 改革发展
“互联网+”之所以被称为是一个时代,是因为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工具,必然会带来各行业效率的大幅度提升。目前很多行业都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改革,提升了行业效率,提高了顾客满意度。反观审计行业,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效率低下,加之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实务也在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革新,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发展要求,基于互联网的审计改革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时代CPA审计改革的紧迫性
(一)为CPA审计行业的发展开辟新路径。首先,目前公众对CPA审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充满了不信任。放眼上市公司舞弊案例,每一次会计师事务所都会被贴上没有尽职尽责的标签。对于很多舞弊事件,除了公司高管的责任,公众最先想到的总是注册会计师。想要改变现状,改革是不二之选。其次,纵观行业发展史,一个行业如果固步自封便会被淘汰,以至被别的行业所替代。在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改革的大背景下,CPA审计行业也应当顺应潮流,利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技术进行改革。
(二)“互联网+”环境下审计工作出现了新特点。一是审计资料的数字化。在信息化背景下,被审计单位的资料主要是电子资料。“互联网+”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大数据特征愈加明显,伴随而来的是审计工具从手工审计向联网审计的转变、审计资料从纸质资料向电子资料的转变。二是审计方法的智能化。在智能化、信息化的审计平台中,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将实时跟踪审计的效果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三是审计技能的信息化。一段时间以来,审计技术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信息技术得到较快发展。审计技术已从以往单纯的账表式审计向立体、多样、富有高技术含量的IT化方向转变。无论是审前调查阶段还是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编写阶段,信息技术都能得到充分运用。四是计样本的全面性。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大数据的形成,全数据审计模式――样本即整体,对抽样审计产生了很大影响;基于这种变化和审计对象业务的信息化、数字化,审计工作更趋向于使用全量数据而不是抽样内容,审计工作逐渐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潜在的可利用信息,使监督范围更加全面,审计结论更加客观、准确。
二、“互联网+”时代CPA审计改革的方向
(一)革新审计方法。每一次审计方法出现了重大进步,都是以商业模式的重大改变为基础的。随着现代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出现,特别是微商、电子商务等对企业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企业的会计、财务管理必然会从利用财务软件完成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工作一步一步转向利用互联网来实现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因此为了适应审计对象的改变,审计方法势必要变革。
审计方法应当向持续审计方向迈进。持续审计依托的是互联网的实时传输功能,一旦被审计单位有什么经济活动,审计组织可以立刻知道。持续审计能够很好地解决审计结果与经济活动的“时差”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审计组织内应用。传统的审计一般是事后审计或周期审计,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对于保险、银行等时效性很强的行业来说,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审计的监督作用,往往使审计单位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持续审计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应用却很少,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互联网为持续性审计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审计单位可以利用互联网对被审计单位持续采集有关经济活动的数据,及时展开风险评估、风险跟踪、专项分析、督促整改等活动,从而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动态、实时监督。这样能很好地解决审计的时滞问题,减少审计错误的发生,降低审计风险。
(二)革新审计模式。审计模式可以看作是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各种审计方式和方法的总称,包括如何获取审计证据,如何进行审计分析,审计人员从什么地方入手、怎样入手、什么时候入手等具体审计作业步骤。
1.开启总体审计模式。总体审计模式是相对于抽样审计模式而言的。传统的审计模式是抽样审计,即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取风险比较大的样本进行重点审计。而总体审计模式对审计对象实施广撒网式审计,不会让任何潜在的审计问题漏网。由抽样审计模式向总体审计模式的转变将使审计效果大大改观,各种违规行为无处可藏,真正达到“不敢为”的效果。这种模式也可以极大地打消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侥幸心理,一定程度上消除他们的舞弊动机,使得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2.通过云计算技术向联网审计模式改革。现阶段联网审计模式实施和运行的成本较高,不仅要求审计单位取得相关软件和程序,同时也要求被审计单位拥有与之配套的硬件和程序。因此联网审计无法得到推广,成本、技术等问题制约了联网审计的发展。云计算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其相关的理念和技术恰好可以解决成本过高、技术不达标的问题。云平台会提供统一的硬件和程序服务于审计工作的相关硬件和程序,企业用户不用自己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也不需进行员工培训,大大减少了企业成本。企业用户可以从终端直接访问云端,获取审计服务,为联网审计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
(三)革新数据收集与存储方法。数据处理是CPA审计的基础,因此提高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效率与准确度,是提高CPA审计效率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是建立审计大数据体系。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人员需要将各行各业、各部门由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数据整合起来,转换为审计工作所需要的数据。大数据环境下数据体系的建立主要通过采集和导入两个步骤来实现。第一个步骤是数据的采集。数据采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摸清被审计客户系统的运行特点,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更加全面的收集。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询问相关人员、发放调查表、进行实地调查等方式实现对客户系统的了解,包括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及运行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名称、数量、版本、功能、管理部门、操作流程和数据存储等。重点对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源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后台数据库的版本、类型、数据量、备份方式等信息。
二是将采集的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传统的审计数据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中,利用结构化查询语言来查询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它需要对每个存储变量进行设置,设置类型、字符长度等,这种情况下的数据模式是静态的。大数据时代下审计人员面对的数据范围激增,数据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数据也不再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数据,还涉及到图表、视频、网页、GPS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这些非结构化数据无法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因此也无法应用结构化查询语言。NoSQL数据库是指非关系型数据库,它可以满足存储非关系型数据的要求。“互联网+”时代的审计工作将广泛使用NoSQL数据库系统,来满足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满足从海量、复杂数据中快捷有效地挖掘价值信息的需求。
(四)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处理数据。审计的核心工作是数据的审查。审计人员面临的数据异常庞大和复杂,审计机关要想驾驭大数据,就要推广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在编制财务报表上的应用,从而实现对数据的批量利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专门用于编制、披露和使用财务报表的计算机语言。以这种通用语言为基础,通过对关于经济活动的各种信息的标准化处理,能编制出更加准确、先进的财务报告,这种报告和传统的网络报告相比,可以将网络财务报告不能自动读取的信息转换为一种可以自动读取的信息,极大地方便了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批量需要和批量利用。国内,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在编制财务报告上的应用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应大力推广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大数据系统数据,方便海量数据的处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应用必将大大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
三、结论与展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审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国审计行业对互联网的研究与应用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审计行业的改革如果想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要有科学的发展战略与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引。同时审计人员需要积极转变思维,提升自身素质,不断进行学习。应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有效的收集、处理与分析,同时必须重视数据的安全问题,多管齐下,从而真正发挥出审计的监督作用。本文论述的是CPA审计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最紧迫的方向。革新审计模式、方法能O大地提高CPA审计行业的行业效率,提高公众对CPA审计行业的信任。革新数据处理方法,提高数据处理技术则能大大提高行业效率,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度。总之CPA改革势在必行,同时审计模式与方法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改进,必定会给CPA审计行业带来全新的面貌。S
参考文献:
[1]薄建奎,刘昀.“互联网+”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6,(05).
[2]丁淑芹.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变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5,(22).
[3]刘加利.浅议“互联网+”下的审计方法改革与发展[J].商,2015,(135).
关键词:质检单位 成本控制 业务 策略
关于质检单位业务开展中的成本控制问题较少出现在文献中,作为事业单位因其工作效果的外部性使然,似乎在这里讨论成本控制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实则不然,在增强质检单位工作效能的目标导向下,将部门业务开展中的成本控制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之一,将能倒逼业务部门追求“产出/投入”的效益目标。从而,就使得业务经费使用所产生的外部性被内化。在理清成本控制在质检单位业务开展中的重要性后,则需要解决如何建立业务开展与成本控制相融合的问题。该问题暗含着,以资金约束作为业务开展的前提,但又不能影响到业务开展的质量。这就意味着,需要确保业务开展所需资金量与成本控制程度之间的平衡关系,并以质量单位业务开展为主线来动态调整成本控制目标。基于此,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质检单位业务开展中成本控制难点分析
从笔者的工作体会出发,成本控制难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作为非盈利组织的质检单位,因业务开展所释放出的外部性特征释然,使得部门职工在业务中较为重视工作质量,而对于成本控制要求则较为忽略。由此,职工成本控制意识淡薄,是困扰质检单位成本控制绩效提升的难点之一。单位职工的这种意识状态,植根于质检单位乃至事业单位中的组织生态环境,所以在短期内难以对此进行根本改观。而且,改观这种意识状态的方法,也绝非思政教育所能承担。
(二)经费预算信息偏在
“信息偏在”也称为“信息不对称”,即在执行预算会计制度的质检单位内部,业务部门每年度的预算经费一般由各个部门先期申报,再由单位财务部门及主管领导进行审批、落实。从这种经费预算管理模式中可以发现,财务部门及主管领导难以对业务部门的经费需求真实信息进行充分把握,进而在往年预算经费的基础上给予调适,从而就可能激励业务部门虚报经费预算申请数量。
(三)财务审核内容固化
财务审核是质检单位进行成本控制的最后环节,但财务审核不仅存在着事后性这一弊端,也因审核内容较为刚性和原则性,而无法对业务部门的经费使用细节进行考核。事实表明,业务部门定格使用业务经费已成为常态,这种经费使用方式既不违纪,也能使业务部门成员的隐性利益最大化。由此,在合规范围内便存在着成本控制的难点。
二、增强成本控制绩效的思考
从破解以上的难点问题入手,增强成本控制绩效的思考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关于适应组织生态的思考
“十”以来在反腐倡廉工作的推动下,质检单位管理层在增强成本控制绩效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细致工作。而且,不少单位的管理层还与业务部门签订了涉及经费使用的责任书。但上述方式方法并未能完全契合质检单位的组织生态特点,即在执行预算会计的单位里,存在着对经费管理的委托问题,这就导致了层级之间的监管力度会因这种委托问题而弱化。因此,在增强职工成本控制绩效的目标下,还需要建立起与组织生态相适应的经费监管办法。
(二)关于经费预算流程的思考
先期让业务部门自行做出下一年度经费使用申请,在现有的组织生态下必然会激励部门管理者实施定格申报,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和财政全额拨款体制下,财务部门和上级领导也难以对部门经费申报的合理性进行精确评价,实则在以往经验数据的参考下,以及下一年度的质检任务驱动下实施着预算软约束。因此,在无法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干扰的情形下,唯有通过优化经费预算流程来降低干扰所带来的影响。
(三)关于财务审核机制的思考
业务部门之所以做出定格使用经费的行为,首先在于这种行为是合规的,再者就是本年度未使用的经费结余将在下一年度收归单位财务。可见,这就从主观上刺激了业务部门管理者的上述意愿。另外,质检单位的财务审核主要针对票证所进行的稽核,而不会也难以考察票证背后经济事件发生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从而,就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驱使下出现了成本控制难点。由此,需要对财务审计机制进行优化。
三、业务开展与成本控制融合下的策略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二者相融合的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引入舆论监督来应对现有的组织生态环境
前面已经提到,质检单位现有的组织生态环境无法在短时间得到根本改观。从而,就需要在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上,来利用质量单位组织的封闭性特征。在“互联网+”背景下,质量单位可以在自己的局域网中,将各个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使用情况在特定范围内给予公开(如,在OA系统中向科级以上干部公开)。与此同时,质检单位在针对业务部门任务内容和执行难度,将业务部门负责人的经费使用状况纳入到个人业绩考核中来。
(二)细化业务部门经费预算申请时的书面材料
若是由于业务部门所开展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那么在无法改变现有经费预算申报流程的情形下,则需要细化业务部门经费申请时的书面材料。细化后的书面材料,应在滚动计划法的方式下以一个季度为时间单位,通过详细列出季度内的工作任务与相对应的经费使用预算;并在下一个滚动周期来临前,再列出下一季度的工作任务与相对应的经费使用预算。这样,就能强化业务部门的经费预算申请的精确性,也能使财务部门和主管领导更具体的把握经费预算的合理性与否。
(三)由第三方会计机构协同完成预算审批事宜
这里还可以引入第三方会计机构,来对业务部门的预算申请进行协同审核,从而来避免因委托问题所导致的“父爱”现象。为了确保协同关系的稳定性,质量单位应与第三方会计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邀请第三方会计机构的专家来对单位财务人员进行成本控制方面的业务培训。事实上,本文暗含有利用财务预算来强化成本控制的技术内涵。
(四)加强对部门跟踪审计力度与审计督导制度
这里存在着两项工作:第一,针对业务部门的经费使用状况,建立起跟踪审计制度,而实施跟踪审计工作的人员可以为本单位财务人员,也可以由第三方会计机构人员单独或协同完成。第二,针对质检单位财务审计进行审计督导,这是质检单位上级部门所要开展的工作,该项工作在于规避因现有的组织生态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也是强化业务部门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
最后,在针对业务部门固定资产采购成本控制问题上,首先需要确立采购的目标定位,这就为预算管理建立的价值取向。单位在固定资产增量购置和存量配置上,应优先保证上述部门的要求。其中,资产增量购置便成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对象。单位会计部门协同国资办应把握这几个要点:固定资产采购的必要性;固定资产采购后的使用计划;新购固定资产的归属部门与部门负责制的建立等。接下来,便进入了固定资产采购的招投标流程了。
四、结束语
本文主题暗含着以资金约束作为业务开展的前提,但又不能影响到业务开展的质量。这就意味着,需要确保业务开展所需资金量与成本控制程度之间的平衡关系,并以质量单位业务开展为主线来动态调整成本控制目标。在增强质检单位工作效能的目标导向下,将部门业务开展中的成本控制程度作为绩效考核标准之一,将能倒逼业务部门追求“产出/投入”的效益目标。相信业务开展与成本控制的融合将会大大地增强质检单位工作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陈露璐.浅谈质量成本管理在质检机构里的应用[J].中国纤检,2015
[2]曲剑.基于质检总局信息化项目的成本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
【关键词】 有限责任合伙制;审计需求市场;事务所组织形式;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23-01
一、有限责任合伙制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一大趋势
(一)从当前形势来看
1995年底,美国原“五大”国际会计公司在美国的执业机构完成了从合伙制向有限责任合伙制转型。受此影响,法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颁布了相应的法律,对事物所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变革。2006年,我国对《合伙企业法》进行了修订,并对“有限责任合伙”加以确认,消除了我国引进有限责任合伙制度的法律障碍。新的《合伙企业法》从制度上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趋同提供了保证,有助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更加规范有效的组织形式实现做大做强。
(二)有限责任合伙制的优势
有限责任合伙制不仅强化了合伙人个人在执业过程中的法律责任,促使他们更多的注重对公众利益的维护,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证作用为注册会计师赢得社会公众的充分信赖。同时,有限责任合伙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公众利益与注册会计师个人利益的共赢,它必将成为未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目标。
二、有限责任合伙制在我国发展的障碍
(一)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注册会计师法》明确规定,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只有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这两种形式,这无疑限制了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的发展。
(二)审计服务收费无统一标准且收费金额总体偏低
目前我国审计市场中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这不仅影响到审计执业的独立性,也造成审计业务的收入无法与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个人所承担的风险和专业服务水平相匹配。
(三)审计需求市场的非理性
我国的审计需求市场缺乏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审计价格脱离审计质量成为审计服务购买者几乎惟一的选择标准,这种非理性导致承担无限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将在获得同样报酬的情况下肩负更大风险。
(四)债权人向个人财产索赔的不可操作性
在有限责任合伙制组织形式下,事务所以其全部合伙财产向债权人承担责任,而有过错注册会计师要以个人财产向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然而,在我国,由于个人财产的难于验证,使得债权人认识到其对个人财产的追偿只能是空中楼阁。
(五)缺乏必要的外部环境,没有与推行合伙制相配套的制度建设
一是个人财产的界定、分割的制度有待建立。二是尚未建立有效的执业风险责任保险体系,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责任难以分散。三是缺乏社会诚信的制度匹配。合伙制的法律特性对社会诚信提出了相当的要求,不仅要求合伙人之间必须相互信任、具有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而且要求整个社会在制度的约束下诚实守信。
三、促进有限责任合伙制在我国发展的对策
(一)逐步加强我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制度建设
1.修改《注册会计师法》。明确规定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为“ 合伙制”。
2.修改《合伙企业法》。增加有限责任合伙的内容,或者制定《有限责任合伙法》。
3.开展调研,总结现有合伙制和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运作情况,研究有限责任制改制为合伙制的相关问题以及合伙制转为有限责任合伙制的财产变更、法律责任、资格承继等方面的问题。
(二)形成与审计风险相匹配的审计收入水平
我们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由行业协会规定统一的基础收费标准(可根据不同事务所的情况自由浮动一定比例),并将这种标准与审计业务的风险程度挂钩。二是由政府税收政策对有限责任合伙制事务所的盈利水平进行辅助调整(当市场的理性程度达不到预期水平时)。
(三)规范上市公司发展,提高审计需求理性程度
审计市场需求的理性程度主要取决于审计服务购买者,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上市公司及其股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发展,强化广大股东的实际影响力,使外部审计真正发挥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监督作用,使上市公司及其股东们真正能够从审计质量而非审计费用角度出发购买审计服务。
(四)完善个人财产界定与保全制度
首先可以建立注册会计师个人档案动态跟踪管理,对其执业变动情况、收入情况等信息进行动态追踪。其次可以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财务信息公开机制,使注册会计师个人收入的透明度得到提高。再次可以完善个人财产纳税申报制度,通过税收法律对个人财产起到一定的监控作用。
(五)继续加深对有限责任合伙制组织形式的理论研究
可以将其纳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专家进行研究,也可以由行业协会作为热点问题由全体执业人员集思广益,形成包括有限责任合伙制法律依据、施行方案、配套措施、内部管理等一系列内容的理论体系。无论通过何种形式,对有限责任合伙制具体推行路径与方法的研究都将成为审计行业未来的焦点。
参考文献:
[1]李心合.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合伙制改造[J].会计研究,2010,7.
[2]胡奕明.WTO与我国会计市场的开放[J].会计研究,2000,7.
[3]季春铭.浅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和发展[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2.
[4]刘燕.有限责任合伙解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11.
[5]刘国常.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和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内部审计 成果转化 问题及制约因素 路径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90-02
一、内部审计与审计成果转化
《内部审计思想》和《企业内部设计指南》均指出:内部审计是指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对称。其特点是:(1)范围和作用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内部审计既要审查会计账目、会计行为和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更要注重审查企业的产供销等各项经济活动或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业务活动;不仅要实行事后审计,而且更注重实行事前审计;既要查错防弊,起防护性作用,更要注重为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建议,起建设性作用。实施内部审计,有利于监督部门、单位遵守政府的制度法令,完善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协助内部人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保护财产安全完整,经济而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并保证经济信息的正确、可靠。(2)从工作深度上看,内部审计机构是部门、单位常设的专职机构,熟悉部门、单位内部的情况,并有充分时间有针对性地做细致的审查。审计成果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依法独立进行审计监督、充分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取得的工作成绩。审计成果可以存在于审计工作之中,也可以通过音像、书面等形式表现出来。审计成果运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被审计对象不是就问题改问题,而是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二是审计意见和建议被领导采纳后,通过完善制度、修改政策,让未审计对象对被查处的问题进行对照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企业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从整体上说,由于企业市场化不断加强,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对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仍有相当多的企业并没有从更高的层次真正认识到,在加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上,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尤其是不够重视内部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未能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方面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不少企业衡量内审成绩与查处力度往往侧重于:审计查出多少个问题,查出多少违规金额等等,汇报材料最后上报领导了事。不注重内审成果的转化利用,没有把内部审计成果及时转化为推进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内审整改跟踪举措不力,内部审计起不到应有作用。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针对性不强,为查而查,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内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审计结果过于笼统,定性不准;审计汇报多是停留在表层,缺少切合实际的比照、分析和总结。因而,得不到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导致内审成果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没有得到及时转换利用。加上部分企业领导存在着重财务轻审计,由财务人员兼管审计等错误理念,使得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长期没有得到重视。
三、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的高度,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成果的利用显得尤其紧迫。
总的来说,其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益和体制的制约因素。经济组织利益与内审人员利益的一致性,降低了审计作用;复杂的人际关系影响了内审工作的深入开展;内审人员政治待遇、福利待遇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低于某些职能部门等方面的利益及体制方面的因素。(2)内在因素。一是操作不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不自觉的制度与实际偏差。二是取证不当。即内审要查问题并且要查证据。三是定性不准。主要表现在定性错误、夸大错误的程度以及缩小错误程度等。四是内审质量不高。由于原始的检查方法和现有审计手段导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等。(3)环境因素。一是重要因素的制约。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是内部审计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二是保障因素的制约。制度健全,是审计成果转化的保障。三是观念思想制约。即:审计人员认识上的误区,使审计成果的转化失去了推动力。被审对象认识欠缺,存在逆反心理。
四、内部审计成果转化的机制构建和路径分析
1.建立内审发现问题通报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针对审计查出多少个问题、多少违规金额等等内审监督检查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通报,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引以为戒。使一家企业的审计成果成为多家企业借鉴的依据,使审计信息辐射实现时间、空间上的跨越,为实现审计成果最大化而努力。各企业各部门也能对照通报的问题,举一反三,并从内部控制上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认真进行自查自纠,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和控制风险。
2.建立内审专报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要建立审计专报制度,对阶段性重点的或涉及多家被审计对象的审计项目进行分析,不定期地以《内审专报》的形式报送行领导,提出改进和加强管理的建议,以期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指导和监督检查,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
3.建立审计跟踪机制。以鹤煤集团供应分公司为例,该公司高度重视内审整改建议和措施的落实,自2005年起,每年年底,都建立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台账,将一年以来所开展项目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对照被审计单位提交的整改报告,进行一一分析,逐条检查,看是否存在未整改到位的情况,计算整改率,找出问题症结,提交相应的分析报告。根据整改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审计或审计回访,加强对审计建议、意见的整改落实,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对被审问题的认识,以促使其加强管理。
4.建立内审信息沟通交流机制。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业务部门协调配合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保证。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成果交流会议,相互通报前一阶段的监督成果,共同掌握被审计或被检查对象的有关情况,建立审计成果利用和转化的协调机制。
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可以扩大内审的影响力,提高还可以内审监督的有效性,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内审队伍。审计成果的运用改变内审人员的思维路径,克服“就审计而审计”的观念,逐步建立以建设性审计理念引领内审工作。
五、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的对策分析
如何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笔者认为有几点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特别是企业领导层的认识。针对我国不少企业存在的对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认识不足的问题,首先要从观念上有所转变。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使大家把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只有提高了企业领导的认识,才能使其有加强内部审计的动力和愿望,内部审计制度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
2.建立内审责任追究制,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责任追究是内审成果转化利用的良好举措,没有责任追究,就没有工作落实。内审成果转化利用责任追究,要界定出职责,分清领导责任、管理责任和直接责任,追究应围绕风险类别进行逐级分类,充分考虑各层级的风险源,理清性质,作出合理、公正的责任追究。
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与过程,也必须置于内部管理制度,每位内审成员应有相对应的岗位与职责,职责的履行应有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履行职责,自始自终坚持“审必果、果必用”的指导思想,视每一项审计为新的一次尝试、新的一次积累,注重每个环节,保质、保量全面地完成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威慑力影响到企业组织内部每位员工、每个层级。
3.建立有效反馈系统,监督内部审计的执行和落实。为了保证内部审计成果发挥出相应的效用,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应建立一整套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向上级领导或有关部门汇报。内部审计的信息反馈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格报告制度。要求企业在实行内部审计后,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都有了一定了解后,应定期、及时向企业领导报告。审计报告要做到:第一,不能停留在罗列内控制度建立与否上,要上升到评价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劣上,分析内控制度体系能否驾驭整个业务活动,核对每一个违规与差错是否有条款与之对应并施于约束,科学合理地设计测试分析表和分析报告,及时提出修正建议,将内控制度评价工作列入内部审计常规性的工作范畴,促进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推陈出新。第二,时间要及时。内部审计报告的及时性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内部审计报告反映出的问题越及时,调整和处理越迅速,对企业的各方面工作越有利。所以,内部审计应十分重视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要进行必要的审计后监督工作,检查监督责任部门整改情况,真正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
4.积极做好各方协调、沟通,打造良好体内监督机制。内审工作必须处理好与组织内的管理层、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与职能部门建立商议制度,商议要有备案,保障领导层就内审监督与职能部门的争议进行协调。要通过定期与董事会、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完善组织的信息与沟通程序,内部审计还要定期通报监督结果,取得领导重视与支持,规避审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使审计结果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审计成果迅速转化利用。
在审计规划阶段,内审人员要与组织高层进行沟通,了解组织近期或长期的工作任务,围绕组织高层的中心工作来选择审计项目,取得管理高层的信任,从而保证审计成果得到充分重视。在审计实施阶段,内审人员要与被审单位管理层进行沟通,同时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活动、生产特点、控制系统及风险等,在沟通交流中消除被审单位的排斥心理。
5.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完善内审队伍结构。就目前实际来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从企业财务岗位转过来的,本身有着扎实的企业财务工作经验和实践,但内部审计毕竟不同于财务,内部审计部门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业务职能部门,而是企业的一个管理机构,内部审计部门有着监督与服务的双重职能。那种认为审计只是对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的财务审查,只是在年终对企业整体资金使用、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了解的看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内审工作比财务工作涉及面更加广泛、要求也更加高。面对内部审计新的发展趋势,出现的许多新经济业务,作为内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适应发展变化的现代企业的需要。面对不断扩大的经营风险因素和有限的信息,审计人员需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更有效地获取信息。
企业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多年在企业内部工作,虽然对本企业内部情况比较了解,对于企业的薄弱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较为清楚,但是,内部审计人员接触的业务面毕竟有一定的限制,对世界审计工作发展及业务信息掌握不多。因此,必须加强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现有结构,除了配备具有审计基本技能的专业人员外,还要注意将法律、计算机、企业管理、工程等专业人士也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形成一个完善的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精干队伍;要建立内审人员准入、交流和学习制度,严格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证书审查,保证在岗人员都是经过严格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的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合格人才。随着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内部审计队伍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具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的人员,把他们及时充实到企业内部审计队伍中,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尽快与国际连轨。
审计成果是审计机构和工作者辛勤的劳动果实,审计成果只有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并能够及时转化利用,才能体现出审计工作者的劳动成就;审计工作只有对审计中查出的企业内部存在的违规违纪现象坚决查处,堵塞漏洞,防范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才算起到了应有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利用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有效防范企业管理风险,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升级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世香.浅议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科技致富向导.2010(30)
2.郑曼丽,开家将.关于深化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实践和思考.金融会计,2009(6)
3.吴中春.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制约因素分析.甘肃经济日报,2005.5.16
4.陈思维.现代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蒋燕辉.现代内部审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6.郑子云,司徒永富.企业风险管理.商务印书馆,200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财政审计 审计问题
一、电算化审计问题初探
电算化审计的对象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电算化的内在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处理和对处理结果进行审核;二是其作为一种辅助审计的手段,实现审计办公自动化。本文是从前一方面电算化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加以研究的。
二、电算化在财政审计中的运用
(一)将计算机作为辅工具应用于财政审计过程
在调查过程中,定要涉及到各种数据整理和总结,如果使用手工审计,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成本也很高,而用计算机做不仅确保数字的准确性,而且还能节省时间。由于财政审计是进行高层次的监督,不仅要实施微观监督,还要参与宏观调控。但现实是,审计覆盖面太小,审核和监督与之不匹配,而且进行全面分析问题和审计信息反馈时就更凸显了其弊端,不能满足目前审计和监督的需要。要解决这些矛盾,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我们首先要提高审计人才的素质,落实培养和培训计划的实施,其次,最好是全面开展电算化审计。
(二)对被审单位计算机应用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
为了确定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按照设定程序和规则进行操作,最好的办法是进行符合性测试。同时仍需注意审核电子数据处理中心的内部控制机制。例如:在审计时,先看被审单位的审计软件是否经财政部审查后通过,再审查该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否满足基本的会计原则和我国法律、法规、规章等的规定。进一步,通过评估其财务分析功能和信息处理能力来测试软件的技术性能,需要注意的是该评估需使用测试数据进行测试。
(三)形成规范的财政审计工作底稿
由于计算机可以保存规范灵活的格式化工作底稿,并能够在索引大量增加的基础上,自动进行索引重编,故虽然对政府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报告结果、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进行审查时,我们仍需要各种人工审查技术,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效率注定其成为必不可少审计技术。此外,在计算机中可以更好的使用算术、数字等方法,这意味着可以减轻分类小计的工作量。由于上述种种人工审查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使得使用计算机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和检索更为方便。
三、财政审计中运用电算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财政电算化审计必须注意对会计电算化核算进行正确性控制
由于我们习惯了手工核算,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和传输仍然有一些问题:因为使用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会形成会计资料的核算和分析系统,然而编制凭证时忘记保存和输出、修改旧凭证时忘记使用改后的凭证替换、病毒袭击审计软件、数据库出现错误或异常、他人未授权修改等等情况数见不鲜。所以,为确保电算化核算的正确性、实现会计电算化,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内部控制机制使其类似手工审核,也应该建立必要的审计查验机制。
(二)设计电算化会计系统必须有审计人员参与
审计监督职能并不会因为处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而改变,从而相关知识、技能就需要根据电算化审计的特点发生相应的跟进。如在出现系统错误或计算机程序被非法篡改时,计算机只会以同样的错误方法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来处理会计事项。
如果电算化系统的处理是合法合规的,安全可靠的,那说明其处理和控制功能是相对完善的。电算化系统固有的特点及风险使得审计过程必须包括审查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因此,应促进在电脑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审计人员参与到除了事后审计外其他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参与会计电算化系统设计。
(三)必须建立严格的审计人员操作管理制度
只有具备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档案记录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利用电算化审计技术,从而财政电算化审计才有规范可依。如将数据的备份、恢复和管理机制作为员工的职责权限等。此外,还包括财务数据和审计软件的保密措施,计算机设备的相关安全措施,审核监督软件的制度等。
(四)必须加强对电算化审计人才的培养
由于审计线索、内部控制制度的改变决定了所需的技术变革,在电算化条件下,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就显得异常必要。不擅长计算机运用的审计人员会因为不清楚电算化系统的运行原理和潜在风险而无法审查其内部控制,会因为审计线索变化而不知道如何进行审计跟踪,会因为不了解如何使用计算机而对计算机审查或审计一筹莫展。而电算化可以自身具有先进的处理机制,它能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实现审计监督职能,在实务中学习和运用会计、审计理论的知识,也有助于他们掌握之前并不熟悉的计算机和电算化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学习、运用并深究计算机审计是审计人员特别是财政审计人员目前的基本任务。
(五)必须制定详尽的审计电算化发展规划
审计电算化宏观管理方向包括:制定发展规划,建立管理规定,评审会计软件,培训电算化审计人才的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能力等,因此,我们必须紧随国家财政事业的发展脚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将财政电算化审计与审计工作的目标、发展趋势和规范等紧密联系,为财政电算化审计的发展做好“后勤”工作。
由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计划,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长期规划是一种典型的战略规划,对未来审计电算化工作定下基调,打好基础,指明发展方向;中期规划则是基于长期规划的具体要求,制定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短期规划则是为了落实中期规划中提到的相关目标和任务,而制定一系列的规范和措施。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物质条件优势,全面考虑各种发展的可能性方案,最终实现发展目标。
总之,电算化审计必将给审计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且必须利大于弊,这样财政审计才能更高效、更优质地完成各项审计任务。
四、电算化条件下财政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审计线索发生变化带来挑战
会计电算化将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审计线索的变化。在手工账务处理系统中,审计线索清晰明了,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再到账簿,最后到财务报表的编制,均有负责人的签名;任何数据更改都会写入记录。在这些条件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遵循账务处理程序,也可以逆向进行;而且一些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直接利用文字记录作为审计线索的来源进行审计。在电算化条件下,这些原始依据被计算机程序所取代,凭证、账簿以及财务报表等重要资料都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虽然仍有纸质会计资料存在,但他们更多只是计算机中存储信息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二)审计范围扩大对审计手段多样化有着更高要求
监督作为是审计重要的职能之一,在电算化条件下仍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但此时,要进行审计的范围却有所扩大,比如,需要对所使用财务软件进行审核,当然还有传统审计中就要求的账簿、凭证、报表等财务资料。这是由于电算化是通过编写的计算机应用程序来完成会计处理方法的,如果程序本身存在欺骗等问题,那将造成难以估计和弥补的重大后果。传统条件下使用的审计方法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需要配以更先进的审计手段,如手工操作与电脑操作相结合。在审核数据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计算机自动审核,还需要人工进一步检查。这些特点决定了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虽然无法满足现在电算化条件下的需求,但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发展财政审计的思路
(一)完善电算化财政审计的准则
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流程,包括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等步骤都在电算化审计准则中予以规定。合理的审计准则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正如许多审计工作中的要素在电算化条件下已经发生了变化,审计准则作为审计工作的依据和规范则也应进一步作出相应的完善。
(二)充分考虑审计的要求进行财务软件的设计
由于目前财务软件存在着局限性,使得审计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开发和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便成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主要方法。其过程应注意符合审计相关要求和保留完整的线索以便进行之后的审计工作。国外一些著名财务软件在这方面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鉴:保持原始记录不变,通过修改、删除的记录来反映审计过程。这一看似简单的做法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留下了重要的素材,还可以确保会计业务流程无误。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点:可以实施必要的控制,确保数据、会计要素的可靠性和公允性。
(三)全程审计会计电算化工作
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统称为全程审计。事前审计,其用于评价财务软件,并能够保留充分的线索与痕迹以用于审计工作的开展,这主要针对财务系统的合法性、合理性来进行。事中审计则分别采用手工审计和计算机审计两种方法对会计档案进行审计,综合两者的结果得出结论。其着重于审查电算化处理业务是否是客观、真实的。事后审计,则是针对电算化得到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并关注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对其详尽的做出考核和评价,进而据此提出建议。
六、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算化审计的产生和发展,电算化给审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以上只是就电算化对财政审计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影响的几个方面做出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法。然而,在新的审计环境下,只有采取更为积极高效的对策,才能进一步提高财政审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晖.电算化审计在财政审计中的运用与作用[J].财会研究,1999
[2]曾维维,何莉.谈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J].商场现代化,2012
[3]程俊生.电算化审计问题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