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18: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课 实验探究情境 情境创设策略
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上,创设探究情境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明确研究目标、探究方向,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教学效能就会更高。
一、创设实验探究情境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初中生物实验课设置实验探究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具体表现为情感兴趣、操作兴趣、探索兴趣和创造兴趣,四种兴趣水平是逐级升高的。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循循善诱,使学生好学、乐学,在实验探究情境中达到掌握生物知识,提高实验能力、探究能力的目的。
2.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物课堂要体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生物课程理念,这种新理念渗透到具体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实验操作,一边在实验中习得生物知识,一边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所创设情境中的生物问题。
3.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用实验来探究生物知识,也是一种学习能力,通过真实的实验情境,结合逐渐深化的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从中体验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同时使用实验探究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创设实验探究情境的策略
1.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实验探究驱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经常因为一个个悬疑被激发。教师要善于设疑,精于提问。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要激起学生探究的驱动,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逐步提出探究设想,明确探究方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时,我在课上创设问题情境:植物的种子在萌发时需要阳光和氧气吗?在萌发的时候,是先生根还是先发芽?学生被这一涉及身边事物的问题所吸引,纷纷议论。经过短暂的骚动后,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谁都不服对方的观点。我于是让学生回去进行试验,观察几个不同植物种子的萌发,要求每个学生在亲自做实验的过程中把仔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成植物种子萌发实验观察报告,看谁设计的实验最合理,结果最准确。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2.构建自学情境,获得实验探究体验。
实践证明,在建构的实验教学情境中,学生通常被生物现象吸引,积极探究新知,主动在大脑中构建生物知识结构,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学习生物。因此,为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首先在备课预设的环节“备学生”,细析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血液循环》这一节课时,我由结合我国古代医生“切脉”用于诊断疾病的事实,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让学生自主实验,指导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这样学生在自主实验、自我探究的体验中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3.创设合作情境,分享实验探究成果。
生物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创造机会,布置任务,让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实验。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各组得出的结论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共同实验探究的情境中,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最大的收获是形成合作意识,实现学习互补,同时提高探究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4.生发生活情境,提高实验探究效率。
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初中生物实验中教师要重视知识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身边的生物现象离自己如此之近,自然会提高学习主动性,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对生物现象的认识,并指导生活。例如学习《周围的生物世界》时,学生已有小学自然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但对于“什么是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等问题的回答不一定全面,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在实验中会有讨论和争论,教师可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一起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生物的生存状况、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
三、创设实验探究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1.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努力体现“探究”的过程性。
发现问题远远重于解决问题,因此实验的重点是“探究”,而不是验证。在课堂中教师要定位好师生的角色,创设情境是手段,目的是诱引学生去主动探究,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是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学习技能、科学态度的一个重要过程。
2.要恰当地运用分组讨论,努力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只要是课堂,必定离不开讨论和交流,在实验课上,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操作实验,课堂讨论都是进行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放开时间和空间,切不可走过场,更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进行真正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3.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师生关系和谐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合理的学习竞争机制,这已成为共识。在课堂上,我们要善意对待学生的错误,即使学生故意刁难也要用真诚的语气指出其不足,同时肯定其合理的部分,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中的恐惧心理,产生安全感。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关于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感悟.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37).
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具有直观性、灵活性、动态性、实时性、交互性、立体化的优势,能吸引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学习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存在只注重多媒体操作技术而忽视更新教学理念,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课堂教学效能降低,多媒体教学陷入“高成本、低效能”的尴尬境地。因此,更新教学观念,全面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状
(一)有效教学所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明确学习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1]多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帮手,而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教师应当大胆取舍、科学整合多媒体的学科优势,创设富有启迪性、教育性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维持亢奋、积极的心理状态,在师生、生生以及与自身的思维、思想情感的流交互、碰撞中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有些教师把多媒体当作传统教学的附属物,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多媒体教学落入“板书搬家”的歧途,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单一,气氛沉闷,过程乏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效能低微。
(二)“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多媒体成了教师讲解知识的工具。课堂上以“讲”为主,夸夸其谈,不顾学生课堂学情;有些教师则忙于操作多媒体课件,只关注前排学生、优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学困生、后排学生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高消耗、低效率的学习方式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些教师则滥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消解了传统教学中优良传统,如语文教师以集中大量声音图象信息的视听课件代替朗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形同虚设,完整的语文课堂被异化。
(三)有效教学在主张教学效益的同时,关注人格形成、生命关照等在教学中的意义。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自然、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理解,认真倾听,热情鼓励,友善指正,享受与教材对话,与同伴真诚交流,与自己内心世界对话的课堂生命过程。而有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大包大揽,确定学习目标、提供学习材料、安排学习任务、督促学习行为、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都由教师完成,造成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问题意识,缺乏个性,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不能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教学
(一)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积极有效、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多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口授心记的教学方式,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二)创建和谐课堂氛围,有效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现有效教学。叶澜教授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要改变原来中心辐射的状态,本质上转变成网络式沟通。”[3]多媒体教学中注意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有效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分享学习信息的机会。教师要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实现有效性教学。
(三)、理清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体的关系。选择媒体形式,要考量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科学性,看能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多媒体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但也有不足,如幻灯片的高清晰度和电视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是多媒体所不及的。教师潇洒飘逸、遒劲有力的板书,声情并茂、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是多媒体所无法具备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教学中要合理设计、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发挥出综合效益。一要把握“火候”, 当重要教学内容需要强化时,运用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当学生思路受阻、学习困难时,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二要有所取舍,对于一些并不适宜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内容,要舍得去除。
参考文献
[1]http:///view/983718.htm
关键词:课堂效益;化学教学设计
一,化学课堂设计的高效性、发展性与策略多选性
1,高效性。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化学教学设计显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效率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样也是教育的要求。高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省时、省力,由于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同样教师也不是可以无限燃烧的蜡烛,所以教学的高效就在于在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成效;二是绩效最优,在中国当代改革不够到位的教育板块,绩效意识和绩效管理都还滞后于时代的要求。绩效最优就是相对于教学投入而言,教学的产出要尽可能的优质和尽可能的高效比,要求公式:教学效率= 师生教与学收益/师生教与学投入的比值最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效率≠考试分数,也不单指学生方面的收益。从公式来看,教学效率可以无限趋近于1,教学效率=1即师生教与学收益=师生教与学投入,是教学的理想结果,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达不到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使教学效率趋近于1。
2,发展性。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责任意识、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教学智慧都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这使得具备这些不同因素的教师设计出来的教学设计千差万别,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益;即使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条件下设计的教学设计也有差异。人具有发展性,因此人身上具备的这些因素也具有发展性,而这些因素的发展性更使得设计出来的教学设计具有发展性。因此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化学教学设计具有发展性的特点。
3,策略多选性。我们对于不同的课堂,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也就是说,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化学教学设计是多种优异的教学策略的整合,只有对于不同性质的知识的学习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设计出高效的教学设计,才能保证该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二,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化学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
1,教学目标制定的一般策略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想要造就高效课堂,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程序。基础教育新一轮化学课程的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之中。笔者认为,制定学生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需要从“吃透两头”(弄懂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吃透学情)与精准得当 (在陈述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出发。
2,教学活动组织的一般策略
教学活动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是不是高效,教学活动是关键。前面的两个环节,确立教学目标、把握起点行为都是为教学活动做铺垫的,因此设计并妥善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组织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1)教学活动组织的动态化处理。教学设计既然是对教学进行的设计,那就是对教学进行的一种大致规划,并不是真实课堂的文本演示。学生不再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而是具有独立思维和生命尊严的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他们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各种新奇的想法。因此我们在执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实际反应,根据学生思维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动态的执行教学设计。否则,学生就会对所学内容达不成深刻理解,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2)教学活动组织的自主、探究、合作化处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教学活动组织的步骤化处理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具有的能力叫起点能力,而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称为终点能力,而在起点能力和终点能力之间的一系列未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称为使能目标。一旦起点能力、使能目标、终点能力的先后顺序被分析清楚,教学步骤的确定就有了科学的依据。教师理应严格按照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否则学生摸不清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自然对所学知识理解不透,从而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益。
三,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化学教学设计的意义
在建构主义的影响下,化学教学设计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新知识的对象;教师亦不是课堂的中心,只是学生习得新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所以在研究化学教学设计的时候,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笔者认为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化学教学设计的意义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内容有以下几点:
首先,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化学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已经有了多年的历史,课堂一直是学生发展的舞台,习得新知识的重要场所,我们不得不强调课堂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展现好的教学设计则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有利于发挥课堂的积极作用,学生也能得到发展。反之,课堂的重要作用得不到体现,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其次,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化学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很多时候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而这种情绪则会让学生的学习进入良性循环,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值,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有效益的课堂教学则很有利于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再次,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化学教学设计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第八次课程改革无论是在力度、范围还是理念方面都是前七次课程改革无以伦比的,但是在有些偏远的地方却出现了合作学习等同玩闹、探究学习成为“放养”等严重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本次改革还需要大力提倡有效益的课堂教学,绝不能让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给本次新课程改革抹黑,新课程改革旨在增效,因而对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是有利于落实课程改革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初中英语;教学思路设计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本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积极开展鼓励式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模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
一、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分层分类开展教学
不管是认知方面、情感方面和社会方面的成熟程度,还是学习风格、个性品质、英语知识的储备、英语天赋等,学生之间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而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分类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预先调查一个年级中所有班级的学生情况,然后打乱自然班的班级建制,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英语教学班”开展教学。这样,每个“英语教学班”的学生水平就很相近,教师通过调整授课思路和内容,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属于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取得成功,慢慢地就能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对学习英语也会产生兴趣。
二、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融洽师生关系
自我效能感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学生能否对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能力作出积极的认可。一般来讲,如果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而且师生关系很融洽,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就会做出更加积极的响应,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通过倾注更多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很重要。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地和学生沟通,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寻找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尤其是现阶段,信息技术非常发达,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发达的短信平台、校园BBS、QQ聊天室等现代化教学媒体来营造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一些不愿意和老师正面交流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交流工具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问题都说出来了,内心一些疑虑也会逐步地消除,与老师的关系融洽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三、运用情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英语是一门语言,而学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与人交流,也就是把“读和写”转换成“听和说”。学习语言知识点与学习语法等都属于“读和写”的范畴,这是我们常规教学中经常涉及的内容。情景教学模式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英语课堂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更多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以及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比如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小故事、小说、寓言等相关的篇章,这些内容就非常有利于开展情景剧让学生们分组扮演文中角色,然后由教师对表演进行打分;这样的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每个学生都会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合理运用赏识教学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喜欢英语课程就是因为教师经常表扬他(她),而一些学生不喜欢,可能就是因为英语教师经常批评他。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确,要想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学习,那必须要让学生喜欢任课老师、喜欢这门课程,否则很难谈得上爱学。而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和表扬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这对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产生对课堂的兴趣很重要。比如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发音不准,本身就很自卑,如果教师及时地帮他纠正,并且经常地鼓励他坚持学习,表扬他哪怕仅是一点点的进步,学生的态度也会发生非常明显的转变,这对于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效能感的核心思想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高涨的学习情绪,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可以学会,可以学好,然后这种内化的信心进一步外化为学习的动力,进而构建出一种比较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获得成功。在初中英语教学思路设计中融入自我效能感激发的教学理念,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大有裨益,但同时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也更高,包括业务素质,育人能力,也包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我们需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加强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新的教育背景下教育理念的转变,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玲.以人为本,注重差异[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10)
[2]王惠萍.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J]. 新课程(教研),2011(7)
[3]陈凤芝.浅析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价值[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1)
[4]胡宝荣.初中英语的有效性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1(27)
作者:刘荣朝 单位: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如在旅游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旅行社办公室接待、签合同、报关等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跳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以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实行课堂教学任务化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积极调动智慧和兴趣,在合作中充分运用知识、技能完成任务,从中获得真实实际的能力以及其他综合技能和素质。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行任务型教学可以有利于学生保持并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社会的需求为向导,丰富教学的内容。
体现英语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在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加对专业英语的教学,使学生多学习一些与未来工作岗位相联系的实用性英语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延伸,使课堂内容更加实用,为培养学生未来的英语职业能力做好准备。人文教育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还是偏重于基础英语讲授和英语应用技能的训练,弱化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人文知识的培养。教育心理学认为:单纯的语言教学不是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知识和价值取向。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英语语言进行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同时还需要了解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陶冶情操、扩展视野、提高人文素质。
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取决于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既有物质的,如教室的硬件设备、外界条件,又有心理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气氛。教师用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语言、多样的奖励、正面的评价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善于沟通,改进交流。良好的交流方式和有效的沟通技巧不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倾听、肢体语言等交流方式,表扬等沟通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保障。
如何培养学习有效地学习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强大动力,兴趣在保持和激发内在动机方面有特殊作用,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
英语老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中,鼓励学生使用以往的知识,通过思考来解决,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是指人们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成就某种行为的预期和主观判断。其中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成正比例关系。在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环境下,正确认识大学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并采取适当的培养策略,对于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数学课堂重构策略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新模式。工学结合就是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其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是贯穿于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学习和岗位工作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它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如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构高职数学课堂,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我们去研究和思考。
一、以应用为目的,重构服务于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
发达国家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韩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实施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突出基础理论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宗旨。美国和加拿大采取CBE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模块式教学,强调了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上述这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的宗旨是一致的,其课程体系构建的特点是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合理构建基础理论课的内容,因为它是学习其它专业知识的基础,因此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要服务于专业学习,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从传统的灌输―讲授式走向引导―探究式,提高课堂教学活力
对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来说,课堂教学仍是最直接、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当前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专业课程和实训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数学等基础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课堂教学大多仍沿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传统的教师灌输―讲授式为主,教师控制着教学的进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主动参与教学,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若只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那就谈不上对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脱离了社会需求。所以必需改革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让数学课堂的教学“活”起来,教师应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引来活水,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数学课堂的活力体现在教学的设计是否激发起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发了学生探求知识与探究问题的欲望和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将静态的知识转化变成动态的问题探究,把讲授、学生接受的过程变成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做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互动探究,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师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会去进行那一活动。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发展水平既受到个体先天、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我们感到高职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普遍信心不足,兴趣不高,有的甚至产生恐惧感。其实并非是学生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足,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
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的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①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不断发现学生的数学才能,逐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同时适当降低理论推导的要求,强调应用,不要人为的制造难点,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②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是由上而下的传授,而是一道去探求知识,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以提高效能期待。
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目的就是促成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突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比较重视数学理论的指导,而忽视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缺乏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多数高职院校对数学等基础课的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不到位,致使数学实践环节中的数学实验教学受到限制。为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能力,体现“在做中学”,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数学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创造更大的思维空间。
数学实验教学是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用数学的方法来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 的一种数学教学形式。数学实验课改变了数学教学中仅仅依赖“一支笔,一张纸”,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高职课堂中进行更多的是数学演示实验,恰当设计和运用数学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将难以表述的数学规律呈现出来,特别是动态的演示,如空间图形、函数图像的动态变化等,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便于学生很好的接受数学理论,掌握数学规律,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地运用验证实验,通过实验验证某些定理、公式,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规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适当引入模拟实验,可以使数学变得具体化、现实化,如概率论中的随机事件、随机过程 的模拟;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析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把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利用计算机等工具解决问题,得出结果,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建模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爱书著.学校心理学教程(121-122)[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一、科学理解"效度"
教学质量是学科教学永恒的主题,然而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人们往往习惯地用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其质量的优劣,这显然是片面的,若改用效度(η)这个指标去衡量,不难看出,低消耗、高效益才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策略所在。
低消耗通常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主要方式.初中课堂教学不超过30分钟.课堂练习不少于l5分钟这一常规就是低消耗的成功范例。高效益则是指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获得的教学效果要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抓纲扣本的前提下,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图片、投影、实验、计算机多媒体、语言描述或表演等.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被动的"苦学"变成主动的"乐学",用情感效应的手段打通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通道,形成最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以较低的教学消耗求得较高的教学效益.就是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效度"的正确把握。
二、合理设置"坡度"
通常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一定的坡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坡度过陡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心理上会产生困惑和畏惧.久而久之,会丧失信心;坡度过小学生不需要多少思索.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熟悉教材前后的联系,精心设计教学,既不能让学生"坐着吃桃子",也不能叫学生"跳起来摘月亮",要面向全体.化解难点,做到有坡度无难度。
有坡度是指通过设置台阶的方法,步步设疑.层层递进,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设计时起步要合理,按课堂内容的最低要求设计例题;坡度要小.保证学生的理解程度逐步深化提高;台阶要密.通过多步设置,减小学生的思维难度.使学生感到走上这些台阶并不难。无难度则是指通过难点的化解处理,使学生易于掌握的或能够理解。
通过设置坡度来化解难点,在内容上要先易后难,进度上要先慢后快,方法上要先模仿后创新,以台阶的设置收到突破难点的效果,就是对难点处理的坡度把握。
三、准确安排"量度"
通常是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容纳教学内容的多少称之为教学量度。课堂容量的"量度"也是评价其质量高低的又一指标,课堂容量包括基本容量(基本知识)和发展性容量(拓展知识、发展智能的有关内容)两个方面。物理教学的要求应做到大容量 、小水流。大容量是指在完成基本容量的基础上,重视对发展性容量的开发并进行科学的调控,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教学来确保发展性容量的落实和到位。"小水流"则是指知识的讲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不能"倾盆大雨",而应"和风细雨",让学生细嚼慢咽,消化吸收。
大容量是为了让学生吃得饱,"小水流"是为了让学生吃得好, 以较小的输入流量换取较大的知识容量,就是对"量度"的准确把握。
四、适时控制"深度"
这里所说的深度,是指对于课本中的物理知识理解上的深度,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深度。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课讲深了.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要昏昏欲睡,讲浅了.成绩好的学生会感到乏味.左顾有盼。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讲课时应严格遵循由浅人深的原则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力求做到深得进去.浅得出来。深得进去是指教师讲课时要用生动确切的类比把概念讲透.使学生迅速理解,激发其求知欲。浅得出来指教师借助演示实验、电教手段,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把问题尽量讲透。
讲深要以讲浅为基础.先讲浅显的.再讲深邃的.先讲具体的.再讲抽象的.以浅显的物理情境引起学生的深思熟虑就是对学生思维起点的深度"把握。
五、灵活控制"广度"
物理教学绝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扩大其知识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力求放得开,收得拢。放得开是指引导学生广泛迁移.把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行广泛的类比和想像,进行多方法操作、全方位感知、多途径推导、多目标转化、多角度表述.多关系寻找、多层次应用、多形式记忆,使物理教学的广度增大.知识再生。收得拢则是指适时地把拓展了的知识进行归纳和综合.回落到具体的知识结构中去。
放得开训练是发散思维,是由薄变厚;收得拢训练则是收敛思维。是由厚变薄。以放得开的拓展手段保证知识的集中收取,就是对教学广度的把握。
六、准确掌握"速度"
教学速度过快,容易产生"走过场"的现象,学生如同看电视节目。印象不深,识记困难,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阻。造成消化不良;速度过慢,显得松弛,学生的思维也会随着松懈,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学速度的调控应注意入境宜缓,取快。
入境宜缓指的是学生在开始接受新知识时,由于这方面的盲点较多,教师应把教学速度适当放慢,从具体事例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启发学生,促使其对知识概念的理解由初级向高级转化。取快则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信息,通过教学的催化迅速转变为学生的能力。入境宜缓是为了让学、教形成共振.取快是为了抓住的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较慢的速度入境换取快速的思维.就是对教学速度的准确把握。
七、合理安排"时度"
学习效率的高低还与学习过程中大脑兴奋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对某一知识点的讲授或对某一问题的思考都需要对时间的有效控制。就课堂提问的时度而言.应把握好长等待,短问答。
课堂提问时.应有两个重要的等待时间,一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二是学生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判断正误,这就是所谓的长等待。短问答指的是教师提问的时间要短,学生回答的时间也要短.对稍微复杂的问题可分步设问.以便缩短回答时间,确保学生正确作答。以较长的等待时间获取快速正确的回答效果.就是对课堂提问的时度把握。
八、科学设置"精度"
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需要将信息技术有目的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着片面性,没有科学地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内涵,不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明显感觉到是“为了有信息手段而用信息技术”。过多地追求信息技术运用的外在形式,认为有信息技术总比没有强,没有运用信息技术的课堂一定不是好的课堂。从而产生了盲目追求“教育潮流”,不管什么课都要和信息技术搭边,而忽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不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发挥出来。所以经常在有些课堂教学中看到“黑板搬家”的现象,由原来的教师“满堂灌”变成现在的课件“满堂灌”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在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方面,教师们还需要提高认识。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学习与研究,科学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课程结构、内容创新、资料收集、方法建构等都发生了较大的跨越。但是也应该看到,在课堂教学中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粗略总结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技术运用形式过于单一,效能不高
信息技术运用得比较单一,这主要和教师的认识、教学准备、综合能力等因素有关。如有些课,课件仅仅起到了黑板和节省板书时间的作用。有的课件,内容不少,但却是“书本搬家”,通过一个个问题,一道道题目,包括思考都展示给了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2.多媒体技术运用太滥,影响教学效果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以其在声音、动画、文字、图片等方面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一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师仅仅是放映员,导致教学内容不清,主次不分,重难点不突出,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环境和空间,这样的信息技术运用,反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3.课件制作太过注重形式而轻视内涵
现在课件制作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课堂上常常看到一些课件制作水平真的很高,诸如运用Flash、3Dmax、网站式的制作层出不穷。课件的美工、功能、展现形式,让人看了感觉真的是美不胜收,但再看看,你就会发现课件在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上做得没有外表这么出色了。这样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每一个课件都花了很多心血,但我们更应该重视课件的内涵,注重课件的“内在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三、信息技术有效运用研究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怎样让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备课,合理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更加深入地研究技术手段在课堂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重点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不要用。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环节,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必须要用信息技术才能实施的,这在备课中要重点研究。二是要怎样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注重教学实效,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融合
关键字:教学管理;中学;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其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有利于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的新目标。本文中,笔者以自己所在学校作为参考对象,从目前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广泛存在的问题入手,浅谈如何才能完善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1.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管理体制相对不够完善。课堂教学管理体制相对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单一、低效,在管理结构上,缺乏从上到下的分层管理模式,采取各个为政的形式,无法构建统一和谐的课堂教学管理网络体系。过于笼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容易造成管理人员相互割裂,还会出现由于缺乏对教师管理行为的监督而导致不严谨的课堂教学管理行为。
(2)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过分注重考核。据相关调查,我国相当一部分学校设立管理体制的目的并不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是为了完成上级行政单位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过分注重考核的管理,完全忽略来了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忽视学校的实际教学水平。新学期给每个老师指定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对教师进行量化管理,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得到一个好的量化成绩,在课堂教学中不敢大胆进行创新,长此以往,课堂就会变得死气呆板,缺乏活力,教师的个性被制约,不能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管理过分重视分数。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仍将分数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评判依据,将分数绝对化。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深深植入每位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忽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蒙上一层功力的色彩,长此以往,学生如何得到高分就会成为教师工作的动力,教师和学生彻底成为分数的奴隶。
(4)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刚性与人文性失衡。目前,我国各个中学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这些强劲的刚性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学校的教学制度,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但是其带来的副作用就是限制了教师们真正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出现。这种只重视规章制度不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培养的现象,完全忽视了作为施教主题的教师的人格尊严以及其应有的人文信任,使课堂教学管理沦为教师检查作业的机械工作,严重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课堂教学失去原有的生命力。
2.如何才能完善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1)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德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学家韦伯在他的“理想行政组织系统理论”中主张任何组织活动都要按照职权等级,明确分工,明确相关职位的权利与义务。学校的管理层次应该是: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级教研组长、教师,在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上要形成明显的立体网络。其中学校的可养教学管理领导处于关键的地位,在学校出台每项管理制度之前,领导都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充分调查,经过多次分析讨论后,慎重决定。
(2)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学校课堂教学管理者应该重视教师的创新教育,摒弃原有的依靠考核、规章、分数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观念。尽量采取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笔者所在学校就专门建立了一个教师评价网,由学生参与和建立该网站,每个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网上问卷和评教活动,这样管理者可以监控教学进程和教学质量,实现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常态化管理;此外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评价网对课堂记录、授课环节、师生关系以及项目教学进行自己的评估,教师可以通过教师评价网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估,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上述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3)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制度。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仅仅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极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笔者所在学校将以往的静止性、定性的评价方式过渡到发展性、期望行的评价方式,实现以分数评价为主,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为辅的评价制度,这种评价方式将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动手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4)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讲,学生听,其实课堂授课中,教师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听听每个学生的想法,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辅导,建立一种注重彼此间对话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建立教师信箱,组织开展师生座谈会等方式,促进师生间的良性沟通。
3.结束语
追求完善的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是管理者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在理论上不断进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寻找更加完善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兴玲.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礼貌策略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 2010(6).
摘 要: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优质的教学方式与策略,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此,主要探究了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有效地开展趣味性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趣味性教学;设计及实践
英语学习是一项长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构建一个具有趣味性的英语课堂。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注意力,增强学生英语活动的参与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一、英语课堂趣味性课堂的设计
在进行高中英语课堂趣味性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科学诱导,系统开展的原则。
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驱动力,进而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此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
首先,悬念引入,提高趣味。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的趣味性教学设计中,要通过悬念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对英语教材的好奇心,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设计一些预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悬念阅读英语课文,这样就可以营造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氛围,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Travel journal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幻灯片播放相关Travel journal的图片、内容,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旅游景区引入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充分地活跃课堂氛围,为相关英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其次,构建情境,加强共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需求构建英语情境,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活动构建一个具有趣味性的英语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在活动的开展中,加强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能力以及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Wildlife protection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进行课堂设计:首先播放panda 的视频与图片,在图片的播放过程中,告诉学生关于动物的相关知识,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引入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了解Extinct(灭绝动物)、Extirpated(根绝动物)、Endangered(濒危动物)、Threatened(危急动物)以及Vulnerable(弱势动物)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濒危动物的认知与了解,这种具有一定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明确主体,科学开展。教师在构建英语趣味课堂的时候,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基于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这样才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趣味性教学模式的自身效能。
二、英语课堂趣味性课堂的实践
1.I造优质的趣味英语课堂教学环境
在英语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优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英语歌曲、故事以及笑话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其他英语互动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在信息的发展过程中,多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英语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开展各种英语趣味活动。这样可以为学生呈现富有浓郁英语特征的学习环境,进而有效地优化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教学The Olympic Games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各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片段,提高学生对The Olympic Games的认识,同时教师可以播放具有The Olympic Games 背景的英文电影、歌曲以及动画片等,构建一个具有趣味性的英语课堂。
3.英语活动与游戏的开展
在英语趣味性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具有趣味性的英语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巩固相关英语知识,提高英语能力。
要想提高课堂整体的教学质量,就要从源头上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对此,英语教师要营造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加强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转变 密切 协调 统筹
【正文】:什么是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说明教师课堂高效;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在数学课上认真听讲,课堂气氛好,就是高效课堂,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正确,但仔细一想,它们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没有抓住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本质。
从本质来看,高效课堂应该是在课堂教学的特定形式和特定含义的基础上,研究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立足于优化教师、学生、教科书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构成协调、高效的课堂生态系统,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发挥教科书的凭借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高效课堂的‘高效’不以学生一时的学业成绩为衡量标准”。
纵观我们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虽然新课改实行了那么多年,但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方式陈旧、评价制度未彻底改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不感兴趣等众多因素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从而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从目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来看,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相当陈旧,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的教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方式更加落后。教师往往是“满堂灌”,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新课程确立了教是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是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法的指导与培养。这就要求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过少面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数学”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二、密切师生关系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我们教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师生交往、互动过程中,教师要以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以平等、民主的精神在课程生态环境下与学生“对话”,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也是在一起分享理解。这种多向性的活动方式,使师生关系密切、融洽,使学习气氛活跃、浓厚。师生和谐事半功倍。应该说师生这种密切的关系,能够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加快,学生对平等的渴望远远甚于其它群体或组织,老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做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作为学生,理解老师,尊重老师,要虚心地学,取老师之长补己之短。高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互动的关系。“对话”意味着合作,意味着互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放下指导者的架子,改变居高临下的“发问”习惯,搭建民主的平等“对话”平台,努力成为学生的平等学习伙伴。
三、统筹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要在教学的各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
1、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老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数学课的预习阶段:可用疑问启思、练习启疑等方式激趣,使“课伊始,趣味生”;课的展示阶段:可用任务分配、讨论交流、亲身示范、比较对照、举一反三等方式激趣,使“课正行,趣正浓”;课的反馈阶段:可用向他挑点、质疑问难、讨论延伸、系统提高等方式激趣,使“课已尽,趣犹存”。我们可以采取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理论知识贯穿在数学情景中,只要教师呈现的信息技能有意义,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了学习兴趣呢?
2、教学表达幽默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在老师讲解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当然,以上途径和方式、方法还存在许多欠缺,如果处理、运用得不好,就会给人一种“雾里看花花非花”的感觉,但只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去努力,做个“有心人”,不断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改进教学方法,大胆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我想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的目标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娜;关注教学细节,激活数学思维――浅谈如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J];新课程(中);2011年07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新课堂;改革;线路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05-07
一、“新课堂”的崭新形态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能够肩负起“节能减耗、增效高效”使命的新课堂形态是多样化的。其中,有四种课堂形态值得教师关注,它们分别是:基于学生潜力挖掘的“高级课堂”、基于教学重点巡回再现的“循环课堂”、基于元认知学习的“元级课堂”与基于思维导图学习的“深度课堂”。
(一)基于学生潜力挖掘的“高级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书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即所谓“双基”,其目标点是保底式的,把《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教学任务奉若神明,教学的最终效果难以突破既定的知识技能圈层,教学活动只能徘徊在学生的低级认知层次中,如感知、理解、记忆等水平上;新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后对既有知识技能教学要求范围的突破,试图以法定知识、技能的教学为基础,用它们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整个教学突破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限制,让学生获得额外的收获与惊喜,让他们在思维、想象、创造、批判等高级认知能力上获得发展。这种课堂是致力于释放学生潜能、培养学生高级智能、深度开掘学生智慧“矿藏”的高级课堂。
(二)基于教学重点巡回再现的“循环课堂”
增加核心知识在课堂中的呈现频次,让教学重点内容与学生循环会面,是当代高效课堂改革实现增效目标的重要经验。在杜郎口中学,“六次循环——学案预习是一次,小组内部交流是一次,小组展示准备是一次,小组展示是一次”[1]不失为课堂增效的内在秘密,教师应该从中获得启迪。在新课堂改革中,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课堂形态是循环课堂。在传统课堂中,课堂教学是时间性、线性的,所有教学内容都分布在教学时间之轴上,教学活动单周期进行,教学重点知识在课堂中的呈现次数受限;在新课堂中,教师要借助于核心知识导图这一课堂教学内容骨架来增加核心知识的呈现频度,努力在课堂上复制、重现大量“核心知识导图”的翻版形式,并嵌入到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上去。在每个教学环节,如课外自主学习环节、小组研讨环节、教师点拨环节、查漏补缺环节、课堂小结环节、课外作业环节中,教师都要让学生在心中、脑中再现一次教学重点知识脑图,提高核心知识的再现频率,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不断飙升。正如有学者所言,“评判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应从以下六个‘度’考量,即效度、广度、密度、深度、自觉度、适切度”[2],循环课堂是解决知识点呈现密度,增加课堂容量的有效举措。
(三)基于元认知学习的“元级课堂”
课堂教学效能最优化的另一手段是实施反身教学,即让学生教师化、编者化,带着原创者、讲授者的心态与意图去学习,以反思、批判的眼光对待学习活动。所谓学生教师化,就是让学生在充当教师助理、“小先生”、学科长、小组长等角色中站在教师的角度、立场上去学习,让学生潜入到元认知层面。这种反身学习法自然是一种最高效的学习,它有助于学生担当起学习的责任,监控、把握自我的学习活动,自觉改进学习方式、观念、思路。所谓学生编者化,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去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目的、心思,深入到教材文本的背后,与教材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实现对教材的追本溯源式的学习。显然,这种学习活动也带有元认知的成分,它能够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活动自主化与自控化,属于一种将元学习与知识学习融为一体的课堂学习新形态,故以这种学习活动为支撑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元级课堂”。
(四)基于思维导图学习的“深度课堂”
课堂的深度取决于师生对学习内容吃透的层次与水平,取决于课堂讨论深化的程度。“信息量、训练量要达到一定的浓度”[3]方能刺激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般而言,课堂教学往往是在两个层次上展开的,一个是对教材内容的浅显认知,一个是对教材背后知识架构的深刻理解。前一层次集中体现为让学生读懂教材,而后一层次则体现为让学生读透教材,将教材文本分解为一系列的零散知识点,再按照知识点间的逻辑、意义关联进行重新组装。要实现第二教学层次的目标,教师就需要借助思维导图,清晰把握课堂知识的“基本结构”。在新课堂中,教师不仅可以按照知识导图来备课、授课,来设计作业,还可以让学生用知识导图来做笔记,进行课堂小结,组织课堂效能检测等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突破字义理解层次,达到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构架。“深度课堂”正是在核心知识导图的配合下实现的,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把利剑。
二、新课堂创建的实践切入点
理念、思路毕竟具有主观性,含有一定的假想、想象、想当然的成分,将之适用于具体的课堂语境与教师身上,形成操作化、现实性的课改实践与行动路线,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考察课堂是否高效要关注三个维度:一是高的目标达成度,二是优化的达成路径,三是积极的学习愿望。”[4]路径选择对新课堂创建而言同样意义重要。要将新课堂形态付诸实践,教师需要具备多样化的智慧,尤其是要善于统筹课改的关键链环,践行“课前、课中、课外”一体化统筹的课改理念。为此,找准新课堂理念行动化转变的抓手,找到课堂改革的施力点,是力促课改成功的必由之路。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我们应从改革重点领域的确定、课改辅工具的引入与课堂效能测评工具的研发等三方面入手来勾画课堂改革的具体行动路线,使新课堂理念课有形化、具体化,藉此提高教师的课改执行力。
(一)关注质量形成关键链环,确定课改重点领域
高效课堂改革的三个重点链环是课前设计、课中实施与课后作业布置。简言之,高效设计、高效教学、高效作业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三个行动切入点,是把教学活动引向高效优质的三个抓手。高效课堂改革是校内外、课内外协力协同的一体化过程,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这是水平和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5]换个角度看,课堂教学效能的提高是三大教学活动,即“学”、“教”与“练”密切协作、有机配合的过程,在上述三个环节中如何实现三者间的协作尤为关键。在新课堂创建中,三个课改领域各有侧重点:课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以教师导学为主,课后以学生练习为主。分别掌控这三个教学环节质量的纽带是:课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导学问题设计、课堂教师的教学组织与导学活动以及课后教师的作业设计与学生练习效度。把高效课堂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这三个环节中去,努力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最优化与实效化,是课改环环紧扣、步步见效、直逼目标点的实践路径。
(二)研发助学新工具,打造课堂改革脚手架
引入辅学新工具,努力实现导学目标,构筑学生自主学习轨道,是促进课改增效目标达成的另一重要实践路径。在新课堂创建中,我们将着力引导师生共同开发“一图三单”,为高效课堂改革提供垫脚石与脚手架。所谓“一图三单”,即核心知识导图与学习目标清单、学习问题单、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
核心知识导图是基于脑图绘制原理,以单元课程内容中的核心知识为基本元素,以核心知识间的逻辑、思维、认知关联为线路,模拟神经结构图的组织方式绘制而成的一种教学导视图、教学内容结构图或学习线路图。
学习目标清单是单位教学活动,如课时教学、一课教学、一单元教学等的具体活动目标,它是检测教学效能达成度的直接工具,是效能检测环节的命题蓝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航标。尽可能具体化、可量化、精确化是高效课堂目标清单的必需特征。
学习问题单是新课堂的重要导学工具,是学生预先学习教学内容的指南,是激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引线,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图。从来源看,学生学习问题由学生生成问题与教师预设问题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师生开展教学对话、展开教学实践、落实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教师对这些问题评估后,将之划分为由易到难三个等级的学习问题,将较难层次的学习问题作为课堂点拨的对象,将中等难度问题作为群学的对象,将容易问题作为独学的对象,整个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才可能大大增强。
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是显化课堂教学活动效能,开展教学反馈,刺激教学热情,保证教学活动的必要动能的重要工具,是高效课堂的特色助学工具。课时学习效果检测表格、学生课堂表现亮点点评表、学生课堂自编习题等都是学生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的常见形式。
在新课堂创建中,上述四个“图单”在相互配合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助学功能:核心知识导图是教师解剖教材的手术刀,是教学整体设计的指南针、导航仪与直观图,是防止教学偏离重点的“防火墙”,是现代板书与学生笔记的最佳替代品,是精化、简化教学活动的一把利器;学习目标清单是师生直击教学靶心、过滤教学垃圾、规划学习活动的工具,是凝聚学生的学习精力、聚焦教学目标点的有力“小工具”;学习问题单是实现学生学习活动自助化、自主化、自控化的学习新工具,是教师的主要导学工具,是学生设计自学线路的路标,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是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正能量、学习力度的“加油站”,是记录学生学习中的“兴奋点”与成功点,让课堂教学效能持续增力的课改工具,利用好这一工具能够真正实现“陈述型教学”向“挖潜型教学”的飞跃。
(三)运用全新课堂评价工具,落实高效课堂改革目标
课堂教学效能的准确监控需要一系列科学评价工具,它们是实现课堂教学永续高效、持续增效的必要条件。基于新课堂变革的需要,我们在课改推进中需要研发三类课堂效能评价新工具,即基于“零负担高质量”理念的教学质量短效评价体系、基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监测的时效性评价工具与基于学生学习喜欢度监测的长效评价工具。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能,教师必须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即确保自己的课内整体教学效能完全达到,确保自己课内各环节的教学效能依次达到,确保自己的教学真正产生助学增效的功能。要达到这些课改目标,新课堂就应该开发上述评价工具,引导学生在低负担、高动力、高热情的水平上达到高效课堂改革的各级目标。简言之,如果教师的教学效能不是教师在课内取得的,那么这种课堂教学可能是无效率、高成本的,是以学生课外生活时间的牺牲为代价的,它不能证明教师课堂教学追求高效的目标实现。或者说,该堂课达到的只是一种“假效果”,“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6]才是高效课堂改革追求的“真效”;如果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不能得到即时回馈与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成就感无法得到激励,这种教学即便是有效也难以继续前行,毕竟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能是高效课堂效能延伸的生命线;如果教师不清楚自己教学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大小,不知道他们喜欢与否,课堂教学同样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即参与的广度、深度与频度,真正有效的课堂难以实现。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们认为:新课堂创建中必须加大上述评价工具的研发,为新课堂效能的显化、调控、强化提供有力的评价支持。
三、微观课堂结构重构:
迈向“新课堂”的路线图
上述课改理念与工具为教师制订微观新课堂改革路线提供了线索与启示。所谓微观课堂,就是指教师所上的每一节课是新课堂改革的终端落脚点,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最底层改革工程。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所有整体改革思路与宏观改革蓝图都必须立足于一节节平实、深入、科学的课堂变革之上才能够最终落到实处、体现实效。我们认为:教师个人的微观新课堂改革工程主要涉及授课的三个主要环节,即课前、课堂与课后。对这三个环节进行分别改革,在每个环节上植入新课堂改革的理念与精神,构筑高效课堂改革的完整流程与循环,是教师个人新课堂创建实践的一般线路。
(一)课前
充分、深入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改革的首始环节,是构筑新课堂的基础链环。任何课改参与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必须在高效课堂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做好各项课前准备工作,如开发各种配套改革工具,分析透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授课预案等,以此为课改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准备的内容与要求是既相差异又直接关联的。
1.教师备课。
教师备课是课前准备活动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教师要做好以下各项授课准备工作,为课堂教学效能的提高做好铺垫。
绘制课时核心知识导图。结合课程标准,参考课改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内部构架,深入把握教学内容脉络,是教师绘制核心知识导图的第一步。之后,教师应抓住核心知识点,定位教学重难点,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网络状关联,并在知识脑图绘制原理的指导下,绘制出一课时、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导图。这是开展高效课堂设计,准备高效学生预习问题单,科学分配教学时间,有序规划教学流程的基础性工作。一旦核心知识导图绘制完工,教师不仅吃透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也能做到胸有成竹,教学实现高效目标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大。
分配教学时间。教学时间分配虽然不是课堂结构优劣的根本指标,但也是课堂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参考指标。高效课堂的效能是教学效果与教学时间之间的比率,有限时间内能否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决定教学品质的重要参量。在新课堂试行期,我们建议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分配,努力形成各环节、各部分时间配置匀称的教学结构。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教师必须合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各知识点间的教学时间比例、核心知识与非核心知识之间的时间比例、知识技能教学与情意价值教学之间的时间比例、教与学之间的时间比例、讲与练之间的时间比例、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时间比例、有效学习与无效低效学习之间的时间比例、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之间的时间比例等等。整个时间分配的改进方向是:适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有效学习、课内学习、核心知识学习、课堂练习在整个教学时间中的比重,力促学生课堂学习效能的最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化。
设计课时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分环节进行,环环紧扣、步步为营地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改革的重要策略。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改革理念设计出独具特色、进程科学、有序衔接且符合效率效能要求的授课环节,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路线图。教学环节设计的实质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一条高速轨道。因此,教学环节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梯度、跨度,达到让学习者拾级而上就能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设计效果。新课堂的根本特点是强调学生、学习、参与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毕竟“学生在‘做’中主动建构,在‘做’中主动发现,主动发展”[7]。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定要突出学生学习活动,如展示、交流、研讨、探究、参演、练习、自学等。新课堂的教学环节设计要突出学生学习环节、学生互学环节、教师导学环节、师生研学环节,这些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点。
撰写课堂教学“简案”。在教学环节设计完成之后,教师应该考虑的是在每个环节上具体安排哪些教学活动,设计哪些教学内容,采取什么组织形式,运用什么教学方法等问题。把这些教学活动要素组织起来,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预案或方案。在新课堂创建中,我们认为:计划不如变化,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力求简单明了、简明扼要、清晰练达,让人一看就抓住主线,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内部构架一目了然。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简案”。教学简案的最大优点是不埋没主题,不冲淡教学主调,不增加冗余教学环节,所以非常适合基于核心知识脑图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符合简明课堂、瘦身课堂的精神追求。同时,教学简案也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创造,利用教学生成,便于对教学方案进行灵活调整,促进教学活动与学生学情、课堂情境之间动态调适与迅速契合。
制作学习目标清单。实践证明,清晰、具体、准确的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效能的保证,教师为学生制作学习目标清单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课前,教师应该基于核心知识脑图来确定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并尽可能使之指标化、表格化、数量化。譬如,授课后学生要能把握课文的主旨,要会运用所学知识点来解决实际问题,要能完成导学案后的自测题并达到一定分数以上,等等。学习目标清单设计制订完毕后,教师就有了教学、评价、测效的基本工具,就能让教学达到指点打点、直击靶心的效果。在学习目标清单制订时,教师一定要考虑三个标准:全面,即充分考虑让学生“学会、会学、想学”或“知识、能力、情意”等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生本,从学生角度来描述学习目标,便于学生自我检测、自我反馈、自我激励、自我调控;适度,学习目标刚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每个目标之间拉开合适的梯度,确保学生“能学会”、“能慢慢学会”。
制作“自主学习问题单”与“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新课堂创建的目的之一是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的自助化,为学生学习提供一道“自助餐”。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依托是研发“自主学习问题单”与“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所谓自主学习问题,就是教师对课时或单元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知识加以改编而形成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抓手,是引导学生自助式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引线或垫脚石;所谓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就是师生用以检测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效果效能的一系列题目,它是促使教学活动实现自学、自评、自控的依托。无论是自主学习问题单,还是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都要求教师遵循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确保每个问题、题目都具有一定的认知载荷或难度;二是问题、题目必须精选,要能够与学习目标清单之间形成大致对应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自主学习问题单与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才可能与教学目标密切关联,紧密围绕核心知识与技能、核心素质点展开。在制作问题单与检测题时,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典型考题与学生学习中自生的典型问题间的关系,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提高问题单与检测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为了适应学生课前与课堂两个层次的学习需要,教师应该把自学效能检测题分为A、B两部分,A部分可以相对简单一些,用于学生开展课前学习效能的自助检测,B部分相对难一些,用于检测学生课中学习效能的达标检测。
2.学生备学。
与教师备教同步的是学生备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又一重要依托。学生备学效能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其一是有无科学的导学工具,其二是有无科学的学习程序,其三是有无科学的质量监控工具。为此,学生在备学中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借助“学习问题单”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问题单开展自主学习,循序渐进地达成学习目标清单上的各项学习任务,是学生备学的基本思路,是学生针对核心知识展开的第一轮学习。对学生学习而言,学习问题单就是导航仪,就是领航员,教材就是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在学习问题单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就可能有条不紊地展开。当然,经过这一轮学习之后,学生不一定全部掌握预定学习任务,肯定还会有一些核心学习问题没有完全掌握,一些“学习难题”会随之生成。此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问题单上详细记载这些难题,以备课堂学习中将之提交给学习小组或教师。
其次,严格按照“阅读教材——尝试完成问题单——聚焦疑难问题”的程序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阅读教材是学生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的手段,适度增加阅读的深度、频度是学生顺利解决问题的前提。在阅读教材之后,学生应该尝试完成问题单,解决问题单中的简单知识点,对中度或有难度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思考,即使无法解决,也要清楚疑惑在哪里,症结在哪里,以此来提高课堂听课的针对性。
最后,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自助评估自己的学习程度。在学生完成自学问题单后,应该及时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的A部分,并在家长评阅配合下共同完成自学效能评估活动,确保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状态,知悉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在课堂学习中的听课重点,实现对自主学习状态的自我知悉、自我掌控。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之后最好要写出学习反思,记录学生在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以及学习过程方面的收获与体会,以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强化学习信心与学习动机。
(二)课堂
在充分的课前准备完成之后,课堂教学活动就变得轻松多了。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有两个:其一是学生群体合作学习易于开展,能够克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中的缺陷;其二是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教学进程与效能全部在师生的掌控下进行,学生学习结果能够得到及时评价。因此,课堂教学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成学习任务,确保学生学习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地达成最终教学目标。所以,作为高效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新课堂应该具有自身的结构、环节与样式。客观地讲,新课堂创建应该远离模式,与模式、套路之间适度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优质高效课堂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课堂,而是一次次的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的殿堂”[8]。换个角度看,课堂模式不一定全是病态的,只要利用得当,合理的课堂模式很可能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结构生成的基础框架。实际上,在高效课堂改革领域中,学者最反对的是固化模式、定型模式,而非创建模式、利用模式。在高效课堂改革中,临时性的课堂模式只是新课堂创建的垫脚石与起点,只是未来新课堂理念的雏形与草稿,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暂时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改雏形也只有在不断修整、完善、改进中才可能赢得广大教师的认可与接受。在课改中,我们建议中小学教师以以下课堂模式为起点来展开高效课堂改革的实践,这就是基于核心知识脑图的“七环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认为:这一模式就是高效课堂创建的“起点模式”、“雏形模式”、“一般模式”,它是高效课堂改革者推进课改的切入点与起跑线。
(1)出示目标。
本环节的基本教学活动内容是: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清单,同时同步呈现本课时的核心知识脑图,让学生瞬间强化学习重点与预定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清晰的学习目标定向。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1分钟之内。
(2)自主学习。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让学生自读教材,生成自学问题,完善教师提供的学习问题清单,形成深入思考、同学讨论、教师点拨的对象。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5分钟之内,确保学生能够进一步吃透问题,清楚学习问题。
(3)合作学习。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组长领学、问题聚合、小组研讨、组内展示,解决简单问题,筛选疑难问题。在小组长或学科长的带领下,学生在组内交流学习中形成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决掉一些简单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再次收集,形成本小组需要集体解决的优质问题,以备教师点拨之用。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5分钟之内。
(4)课堂展示。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由小组长负责,按照学习问题单顺序,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学习成果,提交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在每一次展示中坚持以一位组长展示为主、其他组长补充或纠错的形式进行,从各小组提供的问题中选择问题“并集”,公共学习问题减缩为一个问题,并将问题“并集”呈现在黑板或幻灯片上。在展示中给学生提供课堂陈述的固定格式,即“讨论中,我们组学会了哪些新知识”,“我们小组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懂”,“我们问题的关键环节是什么……”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10分钟之内。
(5)集中点拨。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教师在学生陈述的同时呈现教学内容框架或再次呈现核心知识导图,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或认知图式,引导学生抓住教学内容全景。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进行简明扼要地点拨,确保同学们顺利解决疑惑,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本部分也可以与第4环节结合起来进行,以融合教与学、问题展示与点拨,实现帮助学生释疑解难的目的。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15分钟之内。
(6)课堂归纳。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让学生或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及其学习结论,利用板书或PPT呈现学生的主要学习收获,集中呈现核心学习成果,强化重点教学内容。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3分钟之内。
(7)效能检测。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让学生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中的B部分,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掌握学习目标达成度,形成技能与能力,增加课堂练习比重,达到熟能生巧的教学目标。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6分钟之内。
上述环节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个“教学环”,如图1所示。
(三)课后
课后也是高效课堂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延伸教学效能、强化学习结果、校正学习误解、确保预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新课堂创建中,我们也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优化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效能。总而言之,新课堂创建中的学生课前预习成了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任务,事关高效课堂改革的全局。因此,课后作业量、课后练习内容必须严格控制,使之精化,确保课后作业改革良性推进。在课后作业改革中,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改革举措,以确保课后作业的质量与效能。
1.围绕核心知识设计或选择作业题。这是确保高效课堂改革抓住重点、有序推进的条件,也是压缩作业量、聚焦作业重点的必然选择。教师布置作业时,应精挑细选,力争精简高效。
2.引入分层作业布置理念,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作业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是差异性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手段。在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布置A、B、C三类作业,确保三类作业难度有梯次地加大,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作业任务提供条件。当然,在作业选择中,教师应该规定学生只有在稳操胜券地完成低层次作业的前提下才有资格完成更高难度作业,决不允许盲目追求作业的难度,决不随意高估学生的水平,产生揠苗助长的不良效应。分层次、有梯度的作业设计方案重在为学生个性化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作业能级提供一种备选项,构建一个学习竞争的平台。这也是分层作业布置理念的核心。
3.与家长签订作业选择契约。契约中双方可以约定:如果一段时间内学生学习成绩有进步,教师、家长可以允许学生选择最少量的作业,甚至由家长为孩子自主布置课时作业,也可让学生自己选择课外作业。这是实现作业设计最大程度地个性化的重要举措,是增加作业设计弹性、确保作业难度与学生水平高度契合的有效举措。在课改推进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意愿与家长要求为学生提供作业选择建议,但必须明确:学生作业把握的首席责任人是家长,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是作业选择的最终目的,是家长、学生、教师三方的共同作业目标。
4.定期评选“免检作业”,助推作业效能提高。对那些高质量的作业,教师应该及时授予“免检作业”或“抽检作业”称号,提高学生自己对作业质量的自我管理意识。免检作业评选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教师作业批阅任务,而是为了把作业质量管理的部分责任交给学生自己,培养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自主高效的作业管理模式。
5.定期评选“预习高手”,开展自主学习经验交流会。预习是课后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主要依托。在课改中,教师应该定期评选“预习高手”或“预习能手”,让预习效果、方法俱佳的同学得到大家的关注,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与样板。借助预习经验交流会,预习方法研讨会等活动来提高课前预习效果,是课后学习活动不断优化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闻待.杜郎口“高效课堂”的效率性特征[J].上海教育科研,2009(9).
[2][3]陈杰.高效课堂读解的六个维度[J].江苏教育研究,2010(35).
[4]迟学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文化思考与行动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5][6]王敏勤.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J].人民教育,2010(6).
[7]学荣.“学做导合一”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8]齐营营,刘先志.“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5).
On the Roadmap of Effective Class Refor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lass"
LONG Bao-xi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nxi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