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

时间:2023-06-14 16:1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

第1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效率;评价

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信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与时俱进,善于吸收新的教学理念

树立这种观念,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观察、实验、操作,还是记忆、理解、思维,时时都有创造的火花闪现,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处处都有创造的行为表现,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

正确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征,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具有创造学习潜能的初中学生有良好行为。

二、改变教法,创新意识,个性发展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能力发展不平衡,知识面和思维不开阔。一贯演绎的思维训练方式占主导地位。在学习体验中给学生带来的新意甚少,学生与丰富物理现象和事实相互直接作用的机会少,许多知识,不是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建构,去整合。学生学物理往往只是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到试卷上的试题,解题成了学习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当今社会,信息传递之快捷,信息内容之丰富。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和新技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是学生提出“怪”问,教师也不要有责怪之意。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决不能以问题简单、幼稚,甚至是不可能的,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老师要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建,和学生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三、多形式的评价模式

改进物理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以知识的掌握为评价标准:评价目标上以知识为核心;评价方法上以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达成为量化标准;评价内容上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准确性;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则是以分数第一,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因而影响了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物理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陈旧的教学评价,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能力培养的要求及评价。

学习要有创造性,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创造性人才的突出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遵循创造性思维的两条原则,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这两条思维原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这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只要学生提出问题,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尽可能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及时引导。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是科学家的创造思维逻辑,我们要用科学家的逻辑,接受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和行为。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操作能力

初中物理学习,没有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的考核、考查都是在试卷上进行,应当建立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核、考查的评价制度,实验操作成绩按适当比例计入总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多做实验,落实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小实验。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自己建构知识。

物理实践活动,应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实践活动时,要避免规定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发现新现象,新问题,触动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的收获可多可少,应重在参与。只要学生参与,都应该给予鼓励。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用结合,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内容物理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内容,给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探究规律、定律的研究和发现,应注重前人创造思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启迪。让学生经常思考前人、科学家、发明家他们是怎么想到的,他们解决问题方法是什么,如果是我,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我们不仅要看到科学家成功的结果,还要更多地应了解他们探究的过程,成功的历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创造性教育的内容、题材不少。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

所谓创新思维就除了具有思维的一定的灵活性、敏捷性、广阔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独创性与求异性。当今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像以往应试教育那样,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侧重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重大

1.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科学技术方面,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欲全面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时展的要求。

2.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为了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老师主宰着课堂,只顾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部分学生虽然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没有什么能力,离开学校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更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创新。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抛弃传统的应试教学的方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求异性、变通性品质,不是只依靠老师讲解便能获得的,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那么,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看法。

二、精心构思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常常根据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确定教学方案,总是想法设法地考虑将知识与技能怎么传授给学生,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因素,也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果学生理解不了,就多讲几遍,再进行大容量的练习,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要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诱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比如,在进行“大气压”教学的时候,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先告诉学生大气压的数值,再演示测大气压的实验,虽然同样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能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利用注射器,弹簧秤等器材,再利用压强的计算公式测出大气压来,则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大气压的知识,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尽管教材上没有对托里拆利实验做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事实上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轻易产生的,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真实的情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问题是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老师能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启发性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有效地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比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汽车的轮胎上刻有花纹?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电炉丝烧得发红?而连接它的导线却不怎么热?在学习阿基米德定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牛顿的水能产生5牛顿的浮力吗?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假如在教学中配合适当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索,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中,要善于提出那些有发散性的问题,并注意问题的阶梯性,以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比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时候,问学生: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怎么调节?实验中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怎么实现?在探究的时候,为什么要多做几次实验?不能一次性了结?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能多方面地加深对杠杆平衡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有效地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利用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利用实验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素质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忽视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凡是能讲解的实验就讲解,省得浪费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里玩。很多老师常在黑板上讲实验,即使做一些演示实验,效果也不明显,偶尔让学生做分组实验,通常也是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照做,没有真正地利用实验去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实验的教学功能,还要在行动上加以重视,利用好物理实验,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改进实验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常常不止一种,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比如,如何测量圆柱的周长的实验,只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就能想出很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类似还有测物质的密度,测导体的电阻,等等,学生会提出很多种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即使想出的方法不完美,也不要恶意批评,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要知道,“好”学生的表扬出来的,不是批评出来的。

2.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很多老师常常在探究教学的时候能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但考虑到教学时间的因素,常常包办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设计去探索,这不利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即使尝试到失败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比如,如何测量一颗花生米的密度,有些同学还是考虑用天平测质量,其实,天平是无法测出一颗花生米的质量的,但他尝试失败后,立即会产生新的思路,就能有效地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以高度责任感,循序渐进地培养,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教学任务。

第3篇

关键词:思维方法;初中科学;高中物理;衔接

在高一新课程中,物理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师生的一个问题。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上出现了“架空”现象。笔者采用师生访谈的形式,尝试剖析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出现的思维方法问题。本文从思维方法角度,透视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探讨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初中科学和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思维方法在衔接中存在的断层

先看初中科学老师的访谈反馈。初中科学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从教学内容看,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练习题大多要求学生解说现象,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从教学要求看,初中要求学生大面积及格,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课标范围内,对问题的解决停留在模仿、套用公式上。再看高中物理老师的访谈反馈。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际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对应用数学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再看高一学生的一种常见状况:初中科学学得不错,兴趣也浓,中考成绩也不错;高中却遇到比较大的困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都不知道怎么学了。根据上述现状,笔者从思维方法角度,对初中科学与高中物理的衔接断层问题做如下分析:问题一: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存在着脱节现象。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命题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从科学本质上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这种强调能力立意,符合新课程精神。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九年级时,应试现象太害人。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包揽一切,学生一味等着喂食,功利性太强。以致部分学生喜欢做题目,不喜欢动手做实验,关注题目的结果,不注重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习惯于学生能正确回答提出的问题,却很少关心有多少学生是否知其所以然,忽视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二:初高中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存在着脱节现象。初中教材中比较直观的、对思维能力要求较低的内容,如测量、力、运动、用电常识,一般都能较好地掌握,达到教材要求;而教材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如八年级教材中压强、浮力和九年级教材中电功率,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出错最多。这说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课标的实施,初中科学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强调从演示实验与生活常识出发学习科学,将这种思维的培养要求向后推移到高一。因此高一学生的智力表现、思维水平、成绩变化大起大落的情况还是较为常见,且在物理科、抽象要求较高的学科出现了大面积的不及格现象,到高二以后则又相对比较稳定。从这一变化情况来看,高一是思维质变的关键期,与此相适应的高中教材的思维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一部分同学进入高一不适应的原因。另外,初中实行素质教育,而高中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这更加剧了这种不适应性。

二、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效益,实现思维方法衔接的几种策略

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共性外,与抽象思维比较,它的基本特点是形象性。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历来重视概念、规律的教学,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忽视观察、演示实验等直观形象的教学,忽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也会因为缺少形象的支持而难以发展。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高中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期。由于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是比较初级的、简单的,他们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仍然直接或间接与具体的形象相联系。在实验中不仅有形象的感受,还有形象的识别和描述。实验过程是形象思维活动的过程。如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所探究的问题无法呈现出实验现象,有时即便有现象也是肉眼看不见的。这就要求我们想方设法使实验的现象“显现”出来。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2.渗透模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科学研究中,人们用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反映和替代客观对象,并通过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种方法就是模型方法。高中物理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例如:这就要求在初中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建立合理的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学习这种方法的自觉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处理较复杂的问题时采用的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还可向学生渗透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模型建立、完善的历史。模型的不断提出、修正、更新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逼近事物的本质。初中阶段这种模型思维方法的渗透,避免了学生进入高一接触到理想模型时的陌生感。为高中阶段学习建立“理想模型”作了铺垫,在建模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加强解题指导,培养学生动态思维能力。根据思维对象不断运动变化的特点,适时改变思维的程序和方向,并调控思维的过程,从而实现思维的目标,这样的思维方式,叫做动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相反,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相对静止和稳定状态在思维活动中的反映,就是静态思维。物理学研究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各物理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从相互关系中掌握概念和物理规律。要学好物理,高中生要具备动态思维。从高一学生的错题根源来看,学生对孤立的、不变的问题,易于理解,而对于变化的、相互联系的问题,则较难掌握。从思维发展来看,高一年级的新学生比较熟悉静态思维,动态思维能力亟待培养。所以很有必要树立初中生的动态思维意识。4.重视科学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在原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取得新颖的、有一定科学价值的成果,这样的思维活动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思维有层次高低之分: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取得重大的新发明,建立崭新的科学理论,对国家作出卓越的贡献,这是高层的创造思维;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生个体来说,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巧妙地运用前所未有的新成果,也是创造思维活动。这种新异的、符合任务要求的高品质的思维方式对学好高中物理有极大的帮助。初中科学综合实践,倡导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及反省的习惯,系统地解决问题和冲突。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重视知识的建构。从而逐渐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上所述,使初中科学和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不仅仅是高中物理老师的责任,也是初中科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在思想上,初中教师要做好“送”的准备,在策略上,要实施相应的有效手段,向课堂要效益,搭好思维方法台阶,同时也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由于初中科学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很有必要参加各种研修。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的内涵。通过校本研修提高初中科学教师的物理专业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横向和纵向集体备课,即加强一个年级段的集体备课和初中整个阶段的科学课程中物理章节的集体备课,以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水平。利用网络研修解决教师教学上的困惑,通过网络研修,教师间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和智慧的共享,促进自我素质迅速成长。缩小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思维的差异,为初高中教学架设“阶梯”,让学生都能顺利越过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实现初、高中的有效衔接。

作者:姚掌仙 单位:浙江省桐乡市洲泉中学

参考文献:

[1]赵海燕译.美Roberj.SternbergLouiseSpearSwerling著.思维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朱龙翔.物理教学思维方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科学6册

第4篇

摘 要:新一轮素质教育理念影响下,“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育观念为我们整个教育改革增添了勃勃生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却不乏效率很低的教学行为存在,有时教学中没少费力气,可就是没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物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的使用能减少教学精力、时间的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教学过程训练和学生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体现;理论实践化是最终的教学理想,这些都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途径方式。

一、教学设计是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有可能实现高效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游戏法、调查法、类比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某些知识重点,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或口头表达练习,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学习关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识时,可以在讲之前将学生分成几个组,给他们提供实验器材,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和讨论,得出各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展示,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方案。此过程中老师要认真地分析学生设计方案,为精讲做好充分的准备。另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法应,这不仅能让学生在相同中发现不同,也能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还可以加入一些游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对平面镜成像规律进行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做平面镜成像的游戏,使学生在玩中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体验知识要点,形象生动的展现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这比通过做练习题,口述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课堂上即充满了活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作为物理教师,只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就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活化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时期是学生思维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初中物理中涉及大量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概念学习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水平的高低。要想很好的理解物理概念和知识,完整、正确地解答计算题,学生需要具备系统的、严密的思维能力。有一些学生在面对习题时无从下手,就是因为在思维上有所欠缺。而思维能力又体现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一题多解的能力。所谓的一题多解指的就是能从多个角度和方位采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例如在讲解电压、电流和功率有关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一题多解。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只有死记,无法进入创造思维情境。教学时,设置有趣的小实验和诱导性问题,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活化,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如,人们时刻跟大气打交道,从来未感觉到大气压强。在讲大气压强前增加一个小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断进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掉下来?"为鼓励学生猜想,教师提出:"是不是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怪"时,一种成功的喜悦顿时由心底溢于言表。但学生还会怀疑水的粘性,为此,演示在杯里水中加两个彩色玻璃珠并在杯底钻一小孔,用手指堵住小孔演示覆杯实验,让学生看见水和珠子不会掉下来,当手指移开小孔,水和水珠立即掉下来,这就排除了水的粘性起作用,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扎根。

三、生活走进课堂,使教学相长

物理学科与生活联系紧密,它的知识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现象来讲解物理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是学生所常见的,比如走路、骑自行车、早上照镜子等,这些看来很普通的事情,其实都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学生却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些现象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将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真切感受物理知识的奥妙,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更强的学习动力来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在一节新课开讲之前,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常见的物理现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听课。如在学习“摩擦起电”这节内容时,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进行讲解:在干燥的天气里,当晚上我们脱掉毛衣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有时还能看到火花;在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梳子还可以吸附小纸片,这是怎么回事呢?对于这两个生活现象学生遇到过,但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更想不到这与物理有什么联系,心中的矛盾会促使学生积极的解决心中的疑问。再如,在讲到升华和凝华时,提出日常生活中灯泡用久了会变黑,为什么呢?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现在有了疑问,就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同时,学生在平时会更主动的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相结合,这样,学习的效果会很好。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学效率的提高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日常生活和课堂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灵活的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这样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基于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奇心,通过相关问题的引导以及科学探索的方法获取并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学习探究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形成探索性思维,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目的。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科学探究能力、养成尊重事实科学态度对物理学习、物理课程价值体现的学习目的和重要内容。[1]探究性学习方法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借鉴以及对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和探索能力的开发和挖掘,对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整合的、结构化、灵活的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国内外诸多研究证明,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和有效方法,有助于创新性、探索型人才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策略需要以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为引导来逐步展开。一般来讲,初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探究性学习策略成功的重要一环。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设计课堂问题。第一,寻找存在于自然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物理问题入手,培养问为什么以及从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调查自然界、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并描述他们的形态、颜色、弹性、用途等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问学生冰、水蒸气、水都是什么物质以及怎么转变等问题调动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兴趣。第二,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知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重新平衡的过程,以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是通过一定的问题使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无法解释一种物理现象,从而使学生心理从平衡到不平衡,然后再通过课程讲解、探究性活动开展使学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2]例如,在滑轮组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一定一动”滑轮组和“二定二动”滑轮组的提升效果来制造悬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到“一定一动”比“二定而动”更省距离的结论。教师不必立即纠正学生的结论正确与否,可以通过实验对两组滑轮做工情况、机械效率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和研究,从而学生的结论,得出“同一机械来提升不同重物时,其机械效率不同;提升的重物越重,其机械效率越高”的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研究性思维。

二、诱发学生的探究灵感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师生互动已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紧张活泼的教学氛围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应用教学环境和氛围对课堂效果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构建一个鼓励创新和探索的探究性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探究性教学情景的营造贯穿教学过程,即使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现象与自己当前知识水平存在的冲突,并通过问题的提出、假设和猜想来解释这一物理现象,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假设和猜想进行实验证明,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和积累相关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别有心裁的想法、与众不同甚至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应该基于表扬和鼓励,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诱发学生探究灵感。[3]

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重要方面。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寓学于乐,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探索的魅力,从而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一般来讲,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方法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或者物理实验验证提出的假设和猜想、总结与评估、互动交流等几个环节。在验证环节包括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三个具体步骤。如此,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直接参与活动得到激发,相关的课程内容也会在提出、分析问题、解决、总结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得到很好地掌握。[4]

四、开发学生探究潜能

探究性学习与被动性、接受性学习相对,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围绕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和总结而开展系统性学习方法,以“灵活”和“动手”为主要特点。学生需要在求知欲、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和动脑思考、总结。要开发学生探索潜能,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在带动学生做好课本规定的基本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性和探索思维,根据课堂目标和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生活或者实验器材等丰富素材,做出具有新意、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潜能和学习兴趣的课程设计,并引导学生自觉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自己提出问题并动手验证,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总之,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形态,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探究性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因为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得到整体提升。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掌握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江立海.新课程下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6).

[2]胡林香.浅论初中物理课中的探究性学习实践[J].科技信息.2010,(35).

第6篇

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心理学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这种能力并非少专家所特有。罗杰斯认为:“创造过程是与生产新有产物联系的具有个人独特的活动过程。”它以个人的独特为标志,肯定了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中、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这种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对教育来说是可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我们的学生个个是人才,人人能创新,人人可成才。树立这种观念,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观察、实验、操作,还是记忆、理解、思维,时时都有创造的火花闪现,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处处都有创造的行为表现,需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能力发展不平衡,知识面和思维不开阔。一贯演绎的思维训练方式占主导地位。在学习体验中给学生带来的新意甚少,学生与丰富物理现象和事实相互直接作用的机会少,许多知识不是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建构,去整合。学生学物理往往只是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到试卷上的试题,解题成了学习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当今社会,信息传递之快捷,信息内容之丰富,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新技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质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是学生提出“怪”问,教师也不要有责怪之意。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决不能以问题简单、幼稚,甚至是不可能的,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建,和学生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2.改进物理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以知识的掌握为评价标准:评价目标上以知识为核心;评价方法上以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达成为量化标准;评价内容上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准确性;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则是以分数第一,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因而影响了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物理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陈旧的教学评价,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能力培养的要求及评价。

3.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相结合

创造的成就=知识技能×智力×非智力因素,公式中的三个要素在创造中的作用虽然不同,却是缺一不可的。一般来说,人们对掌握知识技能,智力的发展是认同的,且颇有研究和建树,而对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注重不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除了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智力因素的开发外,还必须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如兴趣、好奇心、克服困难的意志、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竞争意识、协作态度及责任心,充分调动和发挥情感因素和态度的作用。

学习要有创造性,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创造性人才的突出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遵循创造性思维的两条原则:一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二是标新立异,自圆其说。这两条思维原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这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只要学生提出问题,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尽可能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及时引导。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是科学家的创造思维逻辑,我们要用科学家的逻辑,接受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和行为。

4.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核就已进行了多年,而多年来,初中物理学习,没有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的考核、考查都是在试卷上进行,应当建立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核、考查的评价制度,实验操作成绩按适当比例计入总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初中物理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多做实验,落实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小实验。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自己建构知识。

5.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内容

物理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内容,给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探究规律、定律的研究和发现,应注重前人创造思维、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启迪。让学生经常思考前人、科学家、发明家他们是怎么想到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如果是我,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我们不仅要看到科学家成功的结果,还要更多地了解他们探究的过程,成功的历程。

第7篇

法国初中学制四年,按法国颠倒称呼的习惯,这四年依次叫六、五、四、三年级(即相当于我国初中一、二、三、四年级),而初中四年所用的科学教材分别对应有3e、4e、5e、6e这四册。本文所介绍的法国初中科学教材乃法国2007年Nathan版的教材( SVT programme 2007,sciences de la vie et de la terre,Editions Nathan- 2007-ISBN: 978-2-09-171264-2)。

其中,法国初中科学教材地理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3e物理化学的第一章(万有引力,与物理交叉);4e第一部分(即4e的前四章);4e物理化学的第一章(大气的组成,与化学交叉);5e的10~12章(风景变迁、古代风景重现、人类对自然面貌的影响);5e物理化学的第六章(太阳-地球-月亮,与物理交叉)。现4e第一部分的章节信息如表1所示。

[[4e] 第一部分:地球的内部\&章\&主要内容\&4e-1 地震\&解释发现1:地震的表现

二、 法国初中科学教材地理部分特点

1.重视关注地理现象

法国初中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世界,教材中大量呈现地理面貌(特别是法国及欧美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理事实材料,试图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了解生活的地理环境,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2.充分体现探究性学习理念

法国初中科学教材每章由数个解释发现组成,而每个解释发现又由问题及资料组成,这种设置促使学生通过教材学习的过程已然成为科学发现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理念。 “4e-2火山”章节的教材设置如表2所示。

[解释发现\&问 题\&资 料\&解释发现1: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是如何产生的

火山爆发的后果有哪些\&略(由于教材提供资料字数多不便呈现)\&解释发现2:爆炸性的火山爆发\&这种爆炸性的火山爆发是怎么发生的

后果是什么\&解释发现3:理解火山喷发\&岩浆影响火山喷发的特点有哪些\&解释发现4:岩浆和火山岩\&火山岩是怎么组成的\&解释发现 5:地球上的火山\&地球上的火山是如何分布的\&][表2][4e-2火山章节设置]

教材通过设置由呈现主题、设置问题及提供资料组成的解释发现活动,力求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收集、加工处理信息,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巧妙设计特色栏目“渴望科学”

设置法国初中科学教材每章最后有“渴望科学”栏目,如4e教材3、4两章“渴望科学”栏目先后介绍了地热资源的开发、暖气设备专家、海上的一座桥、热情:人道的援助。这些栏目的设置对学生综合性知识的习得及多角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4.习题设置层次分明且综合性强

法国初中科学教材每章的习题由知识检验、知识应用及综合应用三模块组成,层次分明、综合性强。“4e-1地震”章节的习题设置如表3所示。

由以上习题设置可以看出,习题三模块由易到难,从考查学生对本章知识要点的掌握,到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题目设置提供丰富的历史、人文等资料,综合性强。例如,“4e-1:艺术家之角—葛饰北斋”、“4e-3:艺术家之角—爱德华(Edouard Riou) 和凡尔纳·儒勒的《地心环游记》”,即每章最后一道习题会介绍世界各国著名的艺术家。因此,法国初中科学教材习题不仅具有评估作用,也具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拓展学生视野的作用,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三、 对我国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启示

1.选择材料生活化

法国初中科学教材提供了大量地理资料,贴近实际生活,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科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中,不仅能够引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主动探究欲望,而且能提高学生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我国中学地理教材也应多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中选取丰富材料和获取生动案例。

2.注重科学素养培养

法国初中科学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具备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我国中学地理教育也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借鉴和学习法国教材有益和创新的经验。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教育应为初中生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教学方式又无疑影响和决定着课程的教育质量。我根据当前新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和探讨。本文谈的看法,愿与同行商榷,并希望对同行的教学和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能提供帮助。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自主探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强调尊重学生的初感。这里的“初感”,指时对物理基础知识的自主探究,在进行物理学习时,能够对思考的方式有一个初感。这种初感会是幼稚的,甚至可能是有误的,但却是最珍贵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这种自己的自主探究感受是独立、自行思考、自主运用的起步。教师要做的,绝对不是将自己的解读或是所谓权威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去点破那层学生时有疑惑有困难的“窗户纸”:在学生有疑惑时,予以点拨;在学生理解有误时,予以矫正;在学生的理解有待深入时,予以引导。初中生的物理认知过程,主要是一个建构过程。建构思维包括外源建构思维、辩证建构思维和内源建构思维,是指通过有意义学习对有正确标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建构,建构的结果应符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外在的正确标准。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般情况下,国家的教育部门会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有个总的限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还有各个地区所采用的课程教材,有的学校由于所采用的课程教材内容比较多,而正常的教学时间又比较有限,这会造成“填鸭式”的教育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但凡此类的因素还有很多,因此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那么就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协调好自主学习与教学任务的关系;学习模式,就是学生在同时具备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之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并最终完成的过程。其中自主学习模式的两个必备条件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条件,缺一不可。

三、教学案例――阿基米德原理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②了解用实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③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和使用条件。④能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推导阿基米德原理。(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②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后,自己设计实验步骤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①培养学生掌握通过实验去验证猜想的科学研究方法。②由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引申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热爱。

2.学生分析

(1)已经了解浮力的成因、物体浮沉的条件。(2)具备探索事物成因的积极精神及能力。(3)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3.教材内容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述概括性强,语言简练、准确,但在实际运用时学生常会产生误解,因而形成本课教学的难点。此外,将阿基米德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时,随着条件的不同,所得结论往往差异悬殊。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关键问题。压力差法只适合求规则物体所受的浮力,不规则物体的面积很难求出,这个办法还是行不通。那怎么办呢?阿基米德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就沿着他的做法,研究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来计算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通过演示实验对浮力的大小进行猜想。

4.教学设计理念

本内容是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若直接通过教师讲解不能使学生产生深刻的体会,因此改用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的形式,这样学生对实验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同时可以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运用液体压强公式和二力合成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采用课件演示的方式加深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浮力产生的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去认识同一个规律性的问题――浮力的大小。这为解决浮力问题提供了两种思路,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引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对金属小球的沉浮既感到迷惑,又觉到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教师又用实验法、推理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法直观、简明、易懂,推理法逻辑思维性强。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导出阿基米德原理,使学生认识由浅入深,由了解到理解,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教学中重视对液体的密度和被排开液体的体积两个因素的讨论和理解,使学生分析和解决浮力问题的能力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之上并且有所提高。课间的演示使学生在实验后进一步了解整个实验过程,达到了用其辅助课学教学的目的。

四、结论

对于初学物理和接受能力稍弱的初中生而言,由于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还处于很低的水平,这时候教师要做的除了教会他们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结合不同的物理结构形式,让他们有很强的物理学习的兴趣,初中生通过努力学习,相信会达到他们预期的结果,同时也希望本文的创作能够得到同仁们的批评与指正。

【参考文献】

[1]吴燕.浅谈初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2008(02).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亮点

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是学生是否能成才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发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在以下几个亮点:

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1)运用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涵义已从狭义的教室扩展到课室以外的社区,因此学生的学习便可以在课室以外的地方进行,从而使学习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这对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和生活中提供了有意义的背景,具有积极的迁移意义。

如在操场上测学生爬竿的功率,步行或跑步的平均速度,用三棱镜或水槽在室外研究光的色散等等。又如在学习能源时,可以利用当地的水电站进行教学;学习噪音时,可以利用社区的不同地点进行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与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由此可见,多联系实际,创设实在具体的相应的物理“愉快情境”是相当重要的,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通过实验创设活动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分支,它是研究物质的结构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结合.而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都是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的.演示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好的实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原电池的装置,也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变电能的一种装置,而应演示一组实验:第一个实验将锌片、铜片和碳棒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第二个实验将用导线相连接的锌片和铜片、铜片和碳棒、锌片和碳棒同时插入三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在第二个实验的导线中间各连接-个发光二极管(或电流计、音乐集成块、蜂鸣器等)。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实验的不同现象,并追问原因,学生会立即对此实验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思考。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思维品质自我培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得以增强,学生由“要我思维”变成“我要思维”。

(3)巧用各种偶发事件,出奇制胜。 初中学生的学习意志相对来讲还比较薄弱,因此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免要开小差。这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风趣有吸引力的语言妥善处理。

如偶然的一堂课上,我正复习着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忽然间水杯不慎掉在了地上,摔碎了。容不得我半点思考,顷刻间,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学生的心跳声,“怎么办”看着学生的神情,我迅速调整一下思绪,灵机一动,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突发事件说:“请同学们仔细回忆我们的实验,看看杯子在掉向地上的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那些物理知识?”学生正在诧异的同时,我捡起了碎瓶子。学生则回顾着刚才眼睛所看到的“实验”,争先恐后的回答,不管他们是否说得全面,我发现,他们的思维在拓展。再如,上课的时候难免有时会遇到雷电交加的外界情景,这个时候,我对学生说:你们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吗?你们知道雷电发生处距离我们多远吗?你们知道雷电会带来什么问题吗?现在我们可以学习一下。正是这样及时调控了课堂的气氛,才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可见,情境的灵活应用会使教学充满魅力。

2. 探究习题,拓宽知识面 做习题是学好自然科学、巩固课本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做习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是少而精,讲究质量,杜绝题海战。做习题的目的是通过习题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作习题过程中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了解这一题目这样出的目的、意义何在?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若把题目稍做更改,情况又如何?基于上述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同类变式、一题多变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学离不开习题的讲练物理的学习少不了习题的讲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通过讲解习题,引领学生学会解答,学生练习解答习题的过程对学习物理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1)可以巩固、深化物理概念与规律学了新课以后,学生初步了解了所学的理论,但这种了解只呈现在表面上,它具有很强的片面性.课堂中所掌握的内容多是基本知识,而经过必要的物理习题的解答,学生可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理解规律与概念.从而避免在认识上的片面性,深化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2)能够培养学生依靠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学中的定律和公式常用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表示,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物理规律为指导,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物理习题.通过解析习题的训练,促使学生进一不发展思维。

(3)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4)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进一步触类旁通。

3.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学习、探究的同时,加以创新,那将是教育的升华。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又介绍这一成果将给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带来什么作用,产生什么影响,有多大应用价值。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创新科技的竞争,而创新科技的发展需要依靠创新人才,因此,各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依靠教师的语言传授,而需在实践中培养。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手段,它是学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物理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那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自觉地探索问题。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有很强的思维能力,有时甚至需要异想天开。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不会主动地思考问题,更不会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因此,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气压强知识的时候,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能不用外力将饮料瓶弄瘪吗?学生左想右思,找不到方法。这时候可以演示给学生看:先将热水灌入饮料瓶里,然后将热水倒掉并立即将饮料瓶的盖子拧紧,一会儿,就会看到饮料瓶向内瘪了。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十分有趣,感觉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看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瓜葛,其实,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没有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的思维只跟着老师转,唯一能说的话就是老师讲慢点,我来不及记录。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他们无法放飞自己的思维,没有机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害怕被老师批评为不认真听讲。

新课改要求老师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而不是包办者。平时要主动放下架子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提问,敢于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创新能力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只有在轻松的环境里才能产生,因此,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学生在实验中掌握观察的方法,在实验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实验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实验中理解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原理,还能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呢?

1.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他们对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原理难于理解,因为他们还以形象思维为主。演示实验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物理原理变得形象、具体,从而使他们建立正确的概念,深刻理解物理原理。演示实验具有很大示范作用,如果老师操作规范、娴熟,学生就会深受影响;如果老师操作不规范,则学生在自主实验的时候也会模仿。此外,老师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可以边做边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效果,老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能因为某种原因使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失败,假如真的失败了,再怎么解释都是苍白的,会使学生扫兴。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不仅要做足准备,还应该让每个学生看清楚,必要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进行放大,如果时间允许,则可以请一些学生仿照老师做一遍。

2.开展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创新。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与实验技能后,要放手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新课改大力提倡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多元化教学,尤其要重视科学探究实验的开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研究探索的过程,十分有利于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具体物理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电磁铁的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系?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再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最后找到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如果探究的问题比较复杂,则可以由多名学生一起合作,得到实验数据后,再一起讨论,一起归纳出结论。也许,初中学生所探究的物理问题,科学界早有定论,但探究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探索未知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形成科学学习的方法和科学世界观。

总之,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加强实验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有力体现,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教学措施。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肯定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第11篇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阐述物质构成及发展规律的实用学科。通过实验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通过有效措施,切实落实物理实验教学,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进程,培养符合时展的综合性人才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创新能力;积极作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80-01

新课改要求培养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物理,作为一项以实验为主要探究手段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重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创新,是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少年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成为国家发展的原动力。物理作为一门研究物质构成结构和客观发展规律的学科,对我国青少年正确认知世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是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学生在经历小学升初中后,对外界事物进行主动探索的重要阶段。初中时期的物理知识学习是基础性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的物理教学,从以下三方面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支持和保证[1]。

创新是基于人类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首先,物理实验改变了教师单方面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使物理学习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物理实验是抽象到具象的转变,可以唤起学生的原有认识和直觉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掌握并运用课堂知识,是学生基于知识进行主观创造的前提。

其次,物理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实现知识的更新和再创造不能纸上谈兵,是需要实际操作进行的。初中的物理实验,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和问题探究手段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和拓展知识,实现知识的融合和再创造。

第三,创新不仅是个人思想的转化,更是多个人思维碰撞的结果。通过物理实验中的小组分工,共同探讨和研究,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多人之间的思S交互,有助于学生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和发现问题,并更容易在学习和操作中产生新的观点和想法。

二、初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现阶段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亟待通过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的改善,将有助于物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1.加强实验器材的投入,满足现阶段的实验要求

实验器材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基础。而现在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器材往往难以得到保障。各学校情况不一,实验器材的数量、质量参差不齐,且更新换代较为滞后,满足不了教学目标的需求。甚至有些实验器材质量不过关,诱发实验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教育部门应加强实验器材的投入力度,严把实验器材数量关和质量关,要求各学校对实验器材实行规范性管理,以确保学生在实验进行过程中的安全。

2.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增加实验操作的机会

保证实验教学的时间是通过物理实验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实验也仅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简单演示。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示教过程中兴趣全无,注意力难以集中,只是翻翻教材,或者做自己的事情[2]。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低,疏于动脑思考,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十分不利。

改善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认真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改变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将注意力转移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上面来。其次,改变实验教学开课率低的现状,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根据不同知识点的要求,安排合理的实验教学次数和实验教学重点。

3.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实验教学,

研究数据表明,人的一生中近8成的知识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充满了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究心理,同时十分渴望被认同和接受。因此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其自我知识探索和获取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在保证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受伤害的前提下,完成科学合理的物理实验教学。下面以初中物理电力实验中最为常见的串并联问题来说明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3]。

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既使学生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根据电路图进行简单的电路连接操作,了解串并联的原理,并能够推广到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应用。实验教学的过程应该由实验准备、实验和实验总结组成。实验准备阶段:从生活中的知识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例如路边的路灯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家中的灯是怎么控制的?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实验开始前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方面进行指导,避免重大错误的发生,细微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实验中操作自己发现问题并更正,这样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严格按照要求准备实验器材,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方式。实验过程中:实验应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教师在旁仅起指导作用,出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间的探讨自行解决,例如灯泡不亮、开关不起作用等;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提供帮助。实验结束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总结报告,对实验的原理、操作流程及得出结论进行总结,分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法。

三、总结

综上所述,物理实验教学是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正确认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完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民族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洪炯.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9):192-192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新时代所要求的人才不再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而是综合能力极强的人才。因而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单是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而许多实验现象都需要学生的细心观察,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极为重要。如,进行测量浮力大小的实验,就需要学生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的学生就会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排出量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许多实验现象,不细心观察是无法得到答案的。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是众所周知的真理,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才会极力寻求答案,这样,教学效率才能有效提高。如教学“沸点”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从滚烫的油锅里捞取东西的视频,随着学生一片片的惊呼声,同时也产生疑问:难道真有人能从滚烫的油锅里捞取东西而毫不受伤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寻求答案。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其发散思维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确实大有裨益。如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某人用煤油灯照明,煤油快烧完了,灯芯因浸不到油快灭了,该怎么办呢?学生就可以通解决这一问题来充分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所谓学以致用”。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借助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务必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力求将其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海书.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