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

时间:2023-06-14 16:18:53

初中物理思维怎么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发散性;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128-02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指导学生能够通过最基本的物理学习自觉地运用物理思维寻找到属于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使得自身的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就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发散得越广泛,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越多。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发散性创造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灵活变通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关键是要教会学生灵活变通,也可以概括地理解为求异、逆向、多向、辐射。具体措施如下: 

1. 一题多解,一物多用 

这里的一题多解、一物多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 

比如,在平时的实验课上可以采取“一物多用”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器材,教师只提供一个实验的名称,这其中的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物理原理做同样的一个小实验。当然,也可以在学生的实验桌面上摆上多种多样的实验器材,让他们自己确定实验步骤。 

又如,给学生多种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思考某一个导体的电阻是多少。课本上的测定方法是唯一的,让学生自己找方法就会广泛得多,这样便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再如,在解决密度类题目时,经常会要求判断某物体是否是空心的。在解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比质量、比体积、比密度等多种角度来求解,这样就达到了一题多解的目的。 

2. 逆向思维培养 

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有一个部分十分重要,即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形式,所谓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思维的相反方向出发。 

例如,在学习了光的反射定律之后,教师就可以出三种类型的作图题:①已知入射光线和镜面,画出反射光线;②已知反射光和镜面,相应的画出入射光线;③已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镜面。 

再如,在学习力的有关内容的时候,也可以这样问学生:假如没有了摩擦力,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假如没有了大气压,人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假如没有了重力,人们的生活将是怎样的?假如没有了惯性,人们又将怎样生活?假如没有地磁场,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当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的逆向思维便能够得到进一步地培养,也间接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全面分析问题 

这里的形象思维,也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想象,将直观和事物的表象进行有机连接,这也正是人们思维的一种常态。形象的思维能力主要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力。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就特别善于观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上万次的发明,终于成为众所周知的发明大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适当借助实验器材和教学课件来进行: 

1. 注重实验操作,主动探究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操作力较强的学科,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学生也就只能看教师做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法与新课标的要求严重脱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摒弃以往演示性实验的教学法,应当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 

比如,在让学生做“伏安法侧小电灯泡的电阻”时,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出一定的要求之外,还应当让学生主动探索:假如这个电路中的灯泡,电流上面并没有显示任何的指数,但是电压表却有示数而且十分接近电源电压,请大家利用实验器材找出这其中出现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象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物理这样一个十分抽象的科目当中更应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因为物理中有很多的物理概念、物理实验过程以及一些十分模糊的物理模型等仅仅通过课本和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明确理解的。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却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和视频将内容、概念、实验过程等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动态的播放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也将进一步培养发散性的创造思维。 

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彩虹和海市蜃楼等奇妙的大自然折射现象给学生看,并以此作为本节内容的课题引入,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创造思维 

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逻辑思维,就是将一些固定的语言概念通过综合、判断和推理等各种心理运动给予一定的加工,这也正是发散性创造思维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不管思维培养的过程是怎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好的逻辑思维。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摩擦力,下面这些现象哪些不可能发生: 

①无法在教室学习,也无法在黑板上写字;②楼房将会坍塌,砖瓦将在空中飞舞;③轻风能够吹动铁轨上的火车;④人们能够自由行走在地面上。经过学生逐层分析,就可以判断出哪些不会发生。 

总而言之,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各个层次的思维,从各个层次入手,才能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 刘雪芳.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 魏玉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发散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 季永建.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学物理,2014,(20):75-76. 

第2篇

初中物理创造性课堂教学思维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众所周知,知识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知识创新的竞争以及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怎样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日渐重要,因此,实行初中物理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初中物理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究竟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当前我国新课改教育过程当中的一个热门问题。本文则主要就初中物理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顾名思义,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因此,对于学生来讲,创造性思维则主要是指其在学习过程当中的独特见解及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可以对物理问题进行描述和想象。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初级阶段,会接触到许多的定理和公式,而在对这些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方法是具有多样性的,每个人证明的方法也是存在差异性的。而创造性思维则是恰好是要求学生可以再熟练掌握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新的见解和知识。

二、影响学生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

1.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求学生考试打高分才算是好学生,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它只是对学生短时间掌握知识情况的一个衡量。如果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为了获得高分而努力,其目标主要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而不去学会独立思考,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思维。此外,由于过往的教育一直倡导榜样,即告诉学生要像同龄人学习,要通过与被人比较来看到自己的不足,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进步,但这种方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它使得学生不得不小心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导致学生缺乏个性、自信以及勇气,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创造性活动。

2.受教师专业水平的限制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当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高低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好坏有直接影响。假使教师的专业水平高的话,那么在进行物理模型构造的过程当中则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则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许多的教师不喜欢学生提过多的问题,因为很多情况下会因为学生提问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如果就因为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理论知识而遏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对学生后期发展则会产生很大影响。

3.受教育者权威性的影响

传统教育观念一直强调尊师,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经常是按照课本和教学大纲来进行授课,告诫学生一定要相信课本,不鼓励学生质疑教材和权威,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

三、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堂学习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由于,在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各个章节的内容不一样,因此,其所要考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因素也就不尽相同。假如,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等,由于课堂性质不一样,因此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就必然要存在差异。但是,创造性思维虽然不存在固定模式,但是对于初中物理阶段的创造性思维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相同,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到底究竟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创造自由活跃的学习情境

物理课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讲虽然有一定的新鲜感,但是这种感觉是短暂的,由于物理是一门需要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的课程,因此,学习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导致这种新鲜感往往是短暂的,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假设不及时深化的话,则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学生在一开始教习物理的时候就必须对课堂进行认真的设计。例如,通过演示“三菱镜分解白光”的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也可以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是学生明白物理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可以感受到的,是见得到摸得着的,让其明白,学习物理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高分,更重要的是使其明白学物理是为了生活服务。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创造新思维培养的主体,因此,要想培养起创造性思维,首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而发散思维即在已有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采用不同角度的思考,最终找寻新方法的开放性思维。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则必须要求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增加实验教学,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黄金阶段,这个特点决定了其爱好实践操作。所以,对于初中生的物理教学必须要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多设计动手操作课题,使学生可以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提高其学习信心和兴趣。如在进行测量这堂课的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量桌椅,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来引发学生思考。

4.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使用为初中物理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来增强课堂教学活力,还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必须要对过往的教学方案进行改革,同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物理专业知识水平。只有这几个方面同时获得提高和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春生.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一代(下半月),2011.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创新

中学教育承担着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素质基础的重任,为适应时代要求,中学物理教育的中心应转移到为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方面,在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思想及基本科学精神上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以及在进一步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1.批判性思维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以高标准自觉清晰地审查和监控思维诸要素的过程,以区分特定思维的好坏优劣,并着重指出、分析和纠正其中的缺陷,从而达到改进创新的目的,故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批判性思维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经训练自然具有,批判性思维需要审慎持续地引导、示范与练习才会获得,而初中物理课程,无疑是一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途径。美国明确将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作为其中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虽然也认识到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但其在作为批判性思维培养重要载体的中学物理教材中的设置却显得含蓄、隐性以及不尽合理,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批判性思维培养也缺乏足够有效的实践探索。可以进一步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概念分析、定理定律与公式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在错误评价和方案评价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容易混淆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成概念辨析题,让学生经常性地辨析易混淆的知识点,不断地分析比对,促进学生掌握辨析的方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

2.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与能力

合作创新是现在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种实现形式。为了适应新时代对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入和加强合作性学习方式,课程教学中适当采用分组合作互动学习的方式完成课堂的教学[2]。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彼此相互指导、相互学习。让学生去认识不同的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从而使合作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交流与碰撞,可以激发出更多、更新颖的观点,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合作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让每个小组不同成员分别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浮力大小的影响,再通过相互讨论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得到加强,合作协同学习与协同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

3.重视猜想与假设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创新的源泉,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科学发现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假设是为了给猜想提供一个可供实践和验证的客观条件,使最初的猜想有一个可供验证的依据。具体地说,它就是猜想的深入[3]。正因为有了各种假设,才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无限渴望和一究到底的积极性。同时,假设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舞台。在学生探索未知知识领域时,在已有知识事实的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成为科学结论。故通过猜想能切实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猜想与假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经验跟探索物理规律结合起来,提出猜想与假设。如在介绍重力时,可以假设:一旦人失去了重力会怎么样?如果任何物体都失去了重力的话,会导致什么后果?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运用类比联想、类比推理、逆向思维等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如在讲授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时,可以先假设许多人过隧道,什么因素能影响人的顺利通过?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隧道的长度、宽度及隧道是否平坦等因素。通过类比把导体看作隧道,自由电荷比作人,让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教师应从多方面创造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的有利条件,进而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加强实验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的。许多物理学的猜想与假设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可以说实验是创新实现的主要手段[4]。

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一方面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都得到初步的锻炼。而敏锐的观察、熟练的操作又是创造性思维得以产生的基础。故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对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既要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更应从实践与思维、动手与动脑的相互联系来认识实验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学物理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学物理的学科特点,对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应该加强从包括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性学习方式、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实验等在内的4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轶峰.初中物理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周春宝.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第4篇

一、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初中生对创新的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Www.133229.COM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从而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如我在导入樱花之国日本时,我借用朱自清的几句话慢慢的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桃花、梨花、樱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样通过春天引出樱花,一说到樱花的美丽和绚烂学生们就很兴奋和激动,从而导出樱花之国日本。另一方面,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创设问题,如在讲亚洲的河流时,我先问亚洲的地形怎么样?地势怎么样?降水怎么样?然后再过渡到河流的特征?这样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

如在讲海陆变迁时我首先叫学生读书上的材料喜马拉雅山的变迁归纳中心思想,学生就会很快的归纳出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然后再叫学生思考原因?在讲解地球的自传运动时,为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看出昼夜的交替,我准备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叫两个学生上讲台进行表演,并叫下面的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这样就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如学生在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时,首先叫学生分析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很快的归纳出冬季气温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点,学生也会归纳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这样通过图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这种气候的气候特点,也为阅读其他的气候类型积累经验和方法。有一句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充分的说明笔记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初中学生自觉性较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学生做笔记。

三、强调动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探究性

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讲气温和降水时,我们叫学生拿温度计进行测试,讲中国地理时,可以叫学生动手画中国地图,在画的过程中思考各省的形状像什么?这样既活跃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地理思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的发展,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区观察课内教学所部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

四、加强讨论灵活思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整合性

在地理课堂中积极组织鼓励学生讨论地理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如在讲到西亚时就可以叫学生分组讨论中东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我们课本上所学习的知识以及平时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整合回答,这样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五、重基础、研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系统化

第5篇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围绕问题解决展开,以验证猜想与假设为目标。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触景生疑,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情感是前提和基础。教学中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空间,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思维开放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探究式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观点,经常会是意料之外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但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建立假设,如何验证假设等,学生不是生而知之的,它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诱导,逐步习得和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开放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诱导,即所谓“变教为诱,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3.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践、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例如,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等问题,我们都不是先分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4.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查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思考”、“活动”来学习的。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讨论与交流、阅读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将探究的内容问题化,以系列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要准确把握探究的问题体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考虑通过怎样的问题讨论来纠错。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逻辑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49-01

没有逻辑思维意味着没有解题方法。基础题只要套用公式按平常做法即可,一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就无从下手,这就看出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逻辑思维包括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具有这几种思维能力,在面对难题时就能举一反三,容易许多。

一、学好基础知识

不管怎样好的解题方法,其最基本的前提都是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这基础上寻找逻辑思维的方法。我们常说学习就像盖楼,要打好地基,建的楼房才会结实,建的速度才会更快,是一样的道理。学习没有捷径可走,虽说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不同,这只与人脑的智商和学习方法有关系,并不是走捷径的结果。数学的基础知识分成两类:一类是要求强行记忆,没有必要了解这个知识是怎么推导来的,只需要熟记于心就可以了,例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这类的数学知识在中学阶段非常少。一类是要求在理解中记忆,甚至理解的成分要高于记忆的成分。这个知识点我忘记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再想起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推导出来,这个知识点和上节课学的知识点有什么样的联系,日积月累下来之后,所学的知识相互之间会在逻辑上相互支撑,即使忘记一小部分,可以通过周围的知识再回忆出来,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客观的认识数学,教师应该做到如下两点:首先让学生经常用数字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其次就是引导学生将数学眼光转向更为宽阔的生活情境,看一看身边的人或事物以及通过媒体传来的信息中,存在什么数学现象,有什么数学问题等。做到这两点,需要学生留心观察,增强学生的观察意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图形关系、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要鼓励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如果遇到困难,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老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中通过观察发现的数学定理以及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出数学概念,发现数学公式和定理的证明,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数学的观察能力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远工程,为了让学生养成用于观察的习惯,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不断尝试成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自主培养起数学观察能力。

三、重视学生思维组织的过程

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其次,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再次,强化练习指导。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

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你在想什么?”“你认为应该怎么做?”“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会……”等等的提问方式引发和促进学生思考。教师有顺序地出示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顺序地观察。若有一些奇特的发现,不要抹杀学生独特的眼光,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思维的亮点。在思考中,要求学生把思考记录下来,使学生又一次审视自己思维的过程。通过记录所获得的信息,能进一步分析事实隐含的理性内容。这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一些数学现象,促进学生加深对数学现象的理解,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数学水平的根本措施,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概念、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操作,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

第7篇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通过学生的看、想、说、做等,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浅谈几点拙见: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②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分析能力 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今数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的内容。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让学生从小就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浅谈几点拙见:

1.在探讨中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在学习新知阶段,教师重视加强操作感和知识迁移的指导,从整体到局部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系列问题和操作要求,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例如:在教学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学生板演、其余座练)通过一道题复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教师把板演竖式中的积擦去,在乘数上添上百位数;使学生呈现新问题。接着,教师提出自学探讨问题:①现在乘数增加了一个百位数,应该怎样继续乘下去?②乘数的百位上的数是在什么情况下去乘的,它是怎样去乘的?③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④ 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百位对齐?在教师的明确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思考过程就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在展开观察、分析、综合、比较、议论、动手尝试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第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第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又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 只要我们能够从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中教会学生去思考去分析的话,实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第8篇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思维开放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等问题,我们都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

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教育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中的类比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特征

第9篇

合作学习初中生物应用策略我国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还处于一种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相对封闭状况。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完全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严重妨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伴随着我国中学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改进,如何在初中生物的实际教学中合理的应用合作学习的策略,完全释放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合作学习的涵义

合作学习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极具创意和实效性的教学理念。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绝对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它可以极大地改变传统沉闷的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合作学来被称为对现代教育理论、实践研究影响最深远、硕果累累的教学理念之一,它以小组合作为最基本的开展形式,以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育目标的目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实现所有学生共同进步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不再以个人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是以一个小组的团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初中生物的合作学习,就是结合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在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学习进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分解,让每一位学员分工协作,从而可以极大地降低个体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形成良性竞争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传统的生物教学中,知识单一的以个人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学生往往被动而机械式的接受生物老师的学。长此以往,使学生彻底丧失了自我特色和风格。而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学生之间都有差异性,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彼此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尊重,建立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和合作意识。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的当今社会,合作技能已经成为了一项每一个个体适应现代生活环境的不可或缺的技能,也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必备的重要素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情景和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合作技能和合作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和锻炼。

三、初中生物教学封闭现状的原因

长期以来,封闭性是我国初中生物教学过程的一大特征,生物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关注学生对于生物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大力推进了素质教育,但是考试还是学生进入高级学府进一步深造的唯一途径,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过程依然只是围绕课本理论知识,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还是只看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了现阶段我国初中生物教育仍处在一个封闭期的现状。

四、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前提。通常,生物老师应当事先做好分组规则,充分考虑到小组人数、男女比例、学习成绩、个性特征、特长爱好、个人才能等多方面因素,并遵循尽量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原则对分组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分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明确每一个组员的工作任务,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大家进行轮岗制,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的锻炼机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合作学习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生物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可行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探讨。要避免选择那些与现实情况不符,超出学生思维范围的问题进行探讨。生物老师要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生活与生产实践当中,使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充分的科学价值和生活价值,使初中生物教学课堂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3.采取多样化的合作学习方式

随着我国中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生物老师应当抓住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这一特点,充分掌握他们的优势,认识到他们的不足,然后将这些重要信息合理的利用于生物教学过程之中。生物老师可以利用当代社会告诉发达的科学技术,采取视频教学、音频教学、图片教学等多种方式来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从而达到及其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目的。多样化的合作学习方式,还能有效地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对提高生物课堂的学习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4.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初中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生物老师要准确定位自己调控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不能准确理解一些相对深奥的生物知识,这会对学生自主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地进行点播和引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理论知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可以极大地活跃生物课堂气氛,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合作学习可以大大提高生物课堂的学习效率,保证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大力提倡合理的运用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解题能力;提高方法

教育是一项未来工程。初中物理解题教学,不光是解题 能力的训练,而是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 用、科学思想的灌输。随着近年来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入,中考物理卷的命题逐年增了基础知识与科技相结合,物理模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问题解决过程与科学思维方法相结合的试题,所考查的能力,除继续保留了重点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的五大能力外,还增加了阅读和信息转换能力、开放性的发散思维能力、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不光是物理解题教学,不光是解题 能力的训练,而是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 用、科学思想的灌输;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过程。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一、充分理解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解题

学生解题中出现错解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认识模糊 ;二是对物理过程不明,思路不清。故要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前提是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熟练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强化知识间的综合联系。这就要重视教材认真阅读教材,构建学科的知识网络。读教材时要重视物理概念 、规律的建立过程 ,弄清每一个概念 、规律是怎 样 引入或得出的 ,它们 的内容、物理意义如何 。对相互关联的概念 ,要辨析其 异同。对于物理规律,要掌握它的公式表达、适用条件,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等,不仅要记住知识结论,更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只是 死记了一些定义 、公式和一大堆所谓题型,那么碰到具体问题时,就可能不会用科学的物理眼光去分析问题 ,或不顾题意和题给条件而乱套公式。

二、认真审题

解题时我们应认真审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和挖出题中的隐含条件。物理解题的过程又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当我们面对一个物理试题时,关键就在于能否将 头脑 “记忆库 ”中的相应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知识与题目建立正确的联系,在读题过程中思考,初步明确题意,有哪些已知和未知 ,判断属于什么知识范围的问题和应用哪些知识 一一 是力、热、光 、电、原子哪一大部 门,哪一部分的知识, 还是若干部分知识的综合,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分析、推理、最后完成解题 。

三、正确领会问题的情景,恰当还原物理模型

中考命题侧重能力的考查, 以问题的变化为切人点 。千变万化的物理命题都是根据一定 的物理模型 ,结合某些物理关系 ,给出一定的条件 ,提出要求的物理量。而我们解题的过程 ,就是将题目隐含的物理模型识别、还原的过程。 因此,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并善于分析,通过对具体物理问题的分析,我们还要即分析题目涉及的物理情景、物理过程和状态,分析各种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变化,以及导致这些结果和变化的原因。通过这些分析,还原题目对应的物理模型 , 结合模 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根据需要寻求的关系 ,写出符合题意的物理方程 。

四、注重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正确解答出一道题并非是对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明白 “ 为什么要出这道题?”、 “ 这道题考察了我什么知识点?” 、“有几种解法?哪N是最优解法?” “ 如果在遇到类似问题我会如何解答?” ,这时物理习题出题者的用意,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解题后的反思是取得较大收获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反思的手段,达到“ 做一道物理题 ,会一类物理题,理解一系列物理知识,掌握一两个物理规律的目的”。培养学生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解题的认知水平。而且是提高解题能力有效的方法之一。

随着物理学科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所面临的物理知识必然会变得越来越难 ,题目类型越来越多,面对难度和题型都逐渐增加的物理知识,如果教师不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教学指导与解题能力培养 ,那么学生就很容易陷入题海战,出现畏难心理。畏难心理的出现对于学生物理方面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初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加强学生的物理思维 、物理解题能力及解题技巧,通过不断的思维的训练物理解题技巧的培养,进而提高初中生物理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莫伟炎.解题后反思――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捷径 .珠江教育论坛,2015. 04 .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

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培养俨然成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初中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创造力最佳发展阶段,美术科目作为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主要教育途径,教师应该通过一些教学手段有意识的挖掘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潜能,鼓励学生多进行创新思考。本文浅要分析了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可用之才。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旧有美术教学方法的质疑,并给出了明确的改革方针。传统的美术教学注重结果,既机械性的让学生去认识方圆,并刻板的按照老师的要求画作,为了画的更好而去学习美术,而且许多专业美术生都是奔着"谋生"的目的在学习美术。这种有功力思想的教学和学习目的,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看不到美术的真实内涵,无法体验到美术对生活的情感态度,更谈不上对美术的创新思想体验。因此,新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艺术贵在创新"的教学思想,鼓励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美术教学变成一种让学生体验生活美好的活动,摒弃功利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初中生正直青春年少,思维尤其活跃,对于初中的美术教学来说,更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制定良好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的策略:

(一)联想--在想象中创造审美形象

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习美术,自然离不开对生活的联想。初中美术课时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需要抓紧时间教授画法,相反,教师需要为学生快速学习美术打好坚实的基础,也就是想象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源自想象力,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想到了,才能动手去实践。对于美术而言,如果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里创造形象,那么实际生活中,只需要按照想象中的形象临摹出来即可。这就是美术创造力的体现,它不以生活实物为基准,它主要来自于人们的想象力。

如初中美术名画欣赏中《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赏析指导的时候,不妨让学生们对于古代女性人物进行联想,然后再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画作,让学生思考画作中的人物形象与他们想象中的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让他们自我比较、自我赏析,形成良好的自由审美观念。

(二)探究--在问答中完善审美形象

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探究性学习,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发现生活美在何处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探究性学习,美术学科的探究性活动没有一个精确的目标,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美术探究唯一确定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完善自己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问,来引导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在问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完善了对某件事物的审美现象。

以初中美术《优美的校园》教学过程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同时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并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通过提出问题:

1、你对校园有哪些美好的印象?

2、你想选择哪个场景表现你的感受?

3、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

4、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消失的规律?

5、怎样取景与构图才能表现好校园?

6、采用什么表现方法才能显示校园的美感?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明确到自己心中对学校建筑物最感兴趣的地方,明确对学校建筑物的审美形象。

(三)比较--在对比中理解审美对象

传统美术教学方法存在的最大弊端,在于没有自信培养学生对美术进行理性的理解。理解美是创造美的重要前提,与想象力不同,理解能力是对已有事物的美的探索,它主要来自于人的感性认识,但同时又区别感性认识,参杂一些理性的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具体感受到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别所在,并逐步引导,让学生总结出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在哪里,进而更好的去理解不同种类的美。

(四)临摹--在体验中深化审美感受

临摹,是美术专业术语,是其他科目不会举行的课堂活动。临摹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既可以在室内通过教师出示教具、图片让学生进行主观临摹,又可以在校内进行简单的采风写生。

以初中美术《优美的校园》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在校园中进行教学,带领学生游览校园环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注意从不同角度观察校园建筑物所得到的感受,对具有美感特征的场景、角度进行必要的观赏提示。引导学生注意建筑物呈现的透视现象,并讨论怎样才能基本正确地表现校园场景和建筑的透视现象。通过在室外结合校园场景、在室内结合石膏立方体、挂图或图片与学生共同研究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规律。演示并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制作取景框,用取景框或用双手组合手势代替取景框的方法观察校园场景和建筑物,提示选择最佳构图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对透视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校园场景并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观察,自己确认校园中最具有美感特征、印象最深、最想表现的场景、建筑物及其角度。让学生在自然情境中进行临摹,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美的体验感受。

结论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需要教师做好许多基础性的教学,例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展探索活动,完善审美形象;采风临摹活动,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只有更好的感受和体验生活的美,同时具有敢于创造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那么学生的创造是必然会发生的。

参考文献

[1]陈梅芳.中小学美术教育欣赏课浅谈[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第12篇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其呈现出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已经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才能在教学中形成新教案、新教法、新思路,才能适应地理高考改革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1.精炼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提问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提问作用的途径表现为:提问兴趣动机知识思维。精炼的提问就是为学生设一个磁力场,并以教材(地理知识)作诱发物,以老师作导体,激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

在高中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后,教师可通过提问启动和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由学生自己得出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大政方针。例如,如果你是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人,面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应采取什么政策和措施来改变局面(核心问题,利用原则),若你分管中国农业工作,针对耕地、林地现状,你打算怎样来促进稳产高产(基本国策,扩耕与提高年产相结合等)。上述问题可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化兴奋点,充分释放他们的大脑潜能。如:针对我国林地、耕地人均少,该怎么办;后备耕地潜力不大的情况下怎么提高农业产量等问题。要求学生快速回答,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以迅速的肯定、否定或补充完善。这样,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流畅,思维过程加快。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书上写的相同的知识,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2.强调动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如果教学中只凭老师的语言符号或教材的文字符号,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浓厚兴趣,学生的地理思维也难以深化,难以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时可创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使他们靠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把问题层层解开,最终寻找到正确答案。

3.借助地图,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想象渗透于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的想象力很强,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不能很快向现实方向发展,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始终离不开的信息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对地图仅是强调能够会读图、分析图,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看图说话,而对地理思维的发展也仅仅是初级阶段。中学阶段可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潜力,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初中区域地理学习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初中所学过的地图知识,进一步讲解制图规范和简单制图程序,然后由学生自己自由选题,绘制一张彩色地理专题小地图。这一作业的布置,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作业交上来时,许多意想不到的内容映现在你面前。《世界野人分布图》上,小小的脚印图例代表野人的分布,《美国NBA篮球队分布图》的背景是一幅红蓝相间的星条旗,《中国沿海开放港口分布图》上14个开放港口和特区、开放区宛若一条腾飞的巨龙这既有科学的基础,又富于浪漫的创造想象。这正是学生对地理事物深入理解和追求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的反映。

4.讲究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地理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要善于深入地思考各种地理问题,抓住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并预见其发展的全过程;善于把握各种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和关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高中地理中《地球的运动》一节是难点,在学完这一节知识后,要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教师在总结本节知识时,可先提出形成地球上的五带、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等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源,想到其与黄赤交角的联系。此时,教师再在学生已有零散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启发学生一步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大量感性知识中总结规律,形成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