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学学前教育

教育学学前教育

时间:2023-06-14 16:1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学学前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学学前教育

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大学学前教育学的现状,指出了大学学前教育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着重介绍了更新学科目标,转变教学模式,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作用,提高入学门槛,转变学生学科态度等多种应对措施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积极调动教学人员和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促进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一大批的学前教育学人才才能为我国的幼儿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培养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学是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与欧美各国的学前教育学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助推器的新时代,只有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发展繁荣准备良好的人才基础。 

    一、大学学前教育学的现状 

    1、课程教学目标迷失,观念传统落后 

    目前大学学前教育学中存在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课程教学目标迷失。很多老师对学前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甚明了,认为当前的学前教育学对教学技能非常的不重视,难以通过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来具体的指导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这其实反映的就是老师们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迷失,因为他们把学前教育学的功能看得过高了也没有认识到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与教学实践相挂钩的。正是由于老师们对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定位不准确使得教学工作偏离其实际的方向才导致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占据着当前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多老师依然将自己作为中心进行说教式的教学且没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更加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在老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填鸭式”的被动接受老师所教的理论知识而无法进行适当的创新。当然,老师们对新的社会实践内容没有及时的了解也使得学前教育学的学生们对这一专业的重要性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2、实训环节流于形式,时效性差 

    学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如果这些人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那就违背了学前教育的中心。当前的学前教育中就经常出现这种问题,所谓的实训只不过是流于形式罢了。许多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往往只不过是进行一场事先安排好的彩排罢了,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工作的组织中,因此没有获得真正需要掌握的经验。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师德养成与教学技能的学习分开了,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就难以尽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在实训的过程中,时间花费了但是效果却不见好,因而时效性非常之差。 

    3、专业生源素质差,学生态度消极 

    除了上述的问题外,学前教育学中还存在着专业生源素质差的问题。之所以存在着这个问题是因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相当的匮乏,一些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着眼于这一点就放低生源的入学门槛,以此来推动学前教育人才的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生源素质差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专业生源素质差还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态度非常的消极。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实习时往往能够发现幼儿园只对技能型的老师比较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放在心上因而态度消极难以真正的学好学前教育学。 

    二、如何促进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1、更新学科目标,转变教学模式 

    为了尽快的改善学前教育应该要从更新学科目标开始着眼。老师们应该要明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要增强学生的教学素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应该要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并提高教学技能。明确了这个目标老师们就不会在教学工作中迷失方向。为此,老师们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去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着作并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特别是要掌握学前教育的特点以完善自身的素质。当然,转变教学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改变部分老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彻底放弃或是进行更加合理的改良。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变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增强课堂互动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发挥各自的思维优势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里还应该要强调老师自身的素质,新时期的老师不仅要快速的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会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工作还应该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老师要特别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还要正确的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自己的本分也可以给学生做个好榜样。

    .  2、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作用 

    针对实训的时效性差的问题相关人员也应该要积极寻找比较符合实际的应对策略。延长岗位实践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法,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更加长久的进行教学工作上的实践能够获得更多的启发也可以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有新意的教学尝试,这是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注意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既可以自己去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多多锻炼也可以请一些幼儿教师和专家到学校来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这就可以实现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实习形式和对象,应该逐渐尝试向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发展。不仅在教学技能,才艺方面要有突破还应该从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加强实习是非常必要的。以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为例,该系为了培养一批符合标准的专业学前教育人才就积极倡导学生们多多实习。该系不仅联系了很多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知名学者到学校开展丰富的知识讲座还利用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到一些幼儿园去实习,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了解了幼儿园学前教育的相关问题。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他们了解到了很多在学校不能学到的知识,积累了教学经验并切身体验到了那种教学氛围为自己的进步找准了方向。正是因为这该系的教学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培养的人才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赏。可见,实习的作用的确不能忽视。 

    3、提高入学门槛,转变学生学科态度 

    为了培养出一批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应该要严把入学关,要适当的提高入学门槛。对于那些学员要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特别是要建立定期考核和审查机制以此来规范学员的行为提高学员的素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选出一批高素质的学生才能保证生源质量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过程中应该不急于进行批量式的教育而应该在质的提高上多下些功夫。除了严把入学关外还应该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科态度。一方面要使学生们认识到学前教育学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幼儿的教育水平即抓好基础教育另一方面要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学前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是在我国抓好基层教育的过程中所要求的,学生们要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并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要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积极阅读大量专业书籍还应该要深入实践到各种教育机构中去锻炼自己。通过学习学生们一定要重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只有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时刻记住自己的任务并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搞好教学工作,而过硬的心理素质则有利于学生不受调皮学生的干扰能够镇定的通过适当的方式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解决突发状况。 

    三、总 结 

    总而言之,推动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是新时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精神和高超技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才能深化我国的教学体制改革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取得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文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第2篇

一、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戏剧教育融入学前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日益精细化的专业分工带来日益提前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对不同个体差异的忽视和弱化。欧美学者在19世纪已对学术分科过于专业、知识割裂而不成系统的问题提出质疑,并提出了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现已成为欧美大学普遍接受和实现其大学精神的课程方式,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体现。通识教育是一种提供共同核心知识并注重培养自由社会中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的教育,为现代多样化的社会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受教育者。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富有责任感并且有教养的人。他们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有效思考、逻辑推理、关系理解、想象力、清晰沟通、适切判断、价值识别选择等。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社会职业的变化,教育专业化越精细,学生就越难适应变化。个体、群体的差异性乃至全球化趋势下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融合,都考验着教育对人才培养理念的选择。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未来人才培育的重要环节。教育价值的实现更多依赖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专门化的师范教育。因此,倡导通识教育下的师范教育,首先是致力于培养一个有健康人格、善于合作、能够独立思考的现代社会公民,其次才是培养有综合知识素养、具有教学实施能力的教师。师范院校长期以来遵循的2+1.5+0.5(两年基础课+一年半专业课+半年岗位实习)培养模式,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之间缺乏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融合机制。从2000年开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等重点高校陆续招收3+1(通识课程+实践课程)模式的师范生,以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素养的教师人才。当前,教师资格社会化改革、社会对优秀教育师资的强烈期待,都使师资培养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倘若师范院校沿袭旧有传统观念和培养模式不变,则必然在竞争中丧失其师范教育优势地位。

当前,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驱动下,高等院校必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探索开发能够真正挖掘学生潜质、发展学生能力的创新型课程。戏剧教育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首先,戏剧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戏剧是集中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比其他单科艺术教育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更应强调的是戏剧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背景及其人文学科属性。戏剧教育帮助学生在创造中启发想象力和增进思考能力;在表现中表达自己,满足精神需要,促进身心的健康;在审美中丰富感知、完善人格;在体验中培养同理心,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戏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不应只停留在戏剧艺术表现和欣赏的层面上。

正因如此,戏剧教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最有潜能的教育形式,教育发达国家陆续将戏剧教育纳入普通学校教育体制之中。美国于1987年颁布《国家戏剧教育研究计划》,建立戏剧教育系统;1994年颁布《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独立开设戏剧课程。英国于1992年通过教育改革法案,正式将戏剧列入国家语言课程标准。法国于2000年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计划》,着重强调戏剧等艺术教育的独立地位。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已将戏剧教育列入基础教育体系之中。

事实上,我国已经看到了戏剧教育的微光。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艺术课程标准》正式将戏剧列入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课程规划中,明确在戏剧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利用戏剧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一课程标准的明确定位,对戏剧教育在学校范围内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未来教师的戏剧教育素质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因此,将戏剧教育融入教师教育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戏剧教育方向课程探索与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是首都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院校。学院发挥学院艺术教育的传统与优势,开发通识教育理念下的戏剧教育课程,培养领会戏剧教育理念、熟悉活动方法、自如应用于实践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自2012年始,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陆续开发了教育戏剧、儿童戏剧、儿童戏剧表演三门课程,逐步建设学前教育专业戏剧教育方向。

在教育戏剧课程中,以戏剧活动之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戏剧方法与元素的能力。在儿童戏剧课程中,将创造性戏剧教育活动方法引入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儿童戏剧活动的创造能力。在儿童戏剧表演课程中,着重培养戏剧教育活动组织者的综合引导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戏剧教育课程不以培养学生的戏剧艺术表演技能,而以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全人格培养为核心目标,增强学生对自身、他人、社会、文化、情感、经验的认识与思考,学习在未来的职业实践中使用戏剧元素与技巧释放儿童的肢体、想象、语言、情感与思想,实现一种与现代儿童观与儿童教育理念相匹配的儿童教育形式。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戏剧教育方向建设至今,已有近200名学生选择了三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普遍认为,戏剧教育课程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表达自己,理解他人,认识儿童,对其自身职业发展及幼儿教育有实用意义。如今,毕业学生已经陆续走进幼儿园,开始将他们的所得栽种于新的土壤。戏剧教育课程得到广大孩子的热情响应,也越来越得到幼儿园的认可与采纳。戏剧教育的光彩正在照亮更多的孩子。

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 幼儿园实践 理论认知 课堂教学 合作教学

学前教育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原则、方法、注意事项多,不宜展开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方式:一种是照本宣科的对照教材,给学生勾画重点,重现课本,一些不够专业、经验不足的教师很容易陷入此种教法,实际上采用的针对中小学生的解释教材的方式,对大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反感,枯燥厌学,对教师作出较低评价;另一种是脱离教材自成体系,教师参考多种版本教材和专著,编成教学讲义,这是教学实践中大多数专业教师采用的方法,虽然避免了照本宣科的尴尬局面,但是却大大的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备课时间过长,又容易脱离教育目标,学生在课堂上则疲于笔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到既紧扣教育目标又激发学生积极性,教师走进幼儿园亲身实践,将所见所闻应用于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一、教师幼儿园实践活动丰富深化了对学前教育理论的认知。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1862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1782―1852)出版《幼儿园教育学》标志着学前教育学的独立到现在,但是到目前为止该学科体系还不够成熟完善,有许多理论空白和学界未取得共识的地方,这在不同编著者对同一问题的阐述有较大差异上就可以看得出。如对于学前教育学的定义,不同版本教材差别较大:[1]朱宗顺版本将其分为作为学科的学前教育学和作为课程的学前教育学分别予以阐释;[2]卫晓东版本则将其视为幼儿教育学,表述为:“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3~6周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3]因此,仅依靠教材开展教学是不够的,每套教材都有不完善的地方,目前使用的不同版本教材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圆其说,对同一现象难有同一的理论,不同的教材理论体系差别很大,专业教师要有能力加以甄别和取舍。学前教育学理论来源于学前教育实践,但很多时候理论又高于实践或者与实践不尽相符,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课本理论无法完全阐释的问题,其中有些知识经验是书本上没有或者不便于表述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感悟、领会。家园合作理论上包括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访、电话、便条、个别谈话、亲自活动等形式,而真实情况是家访根本很难开展,因为去幼儿家中会有很多不方便,幼儿园教师基本上不家访,家长学校也开展的很少。还有其他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表明理论与实践有时候是有距离的,理论上可行的实践中不一定可行,幼儿园实践活动增强了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对于提高教学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关系是有益的;同时也丰富拓展了教师的理论素养,不再把理论当成教条,而是动态发展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就有能力对教材予以加工调整,取其所长避其不足,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完善的理论体系;又鉴于学前教育学学科的不完善性,教师在幼儿园的实践可能会总结出新的理论,取得创新性成果,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如中国学前教育学奠基者陈鹤琴的“五指课程理论”、“活教育理论”就产生于在自己所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实践。[4]

二、捕捉并记录实践活动中的教育契机,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

学前教育学虽然理论性强,但也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在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若缺乏实践经验,讲授的时候就只是罗列知识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久之势必会丧失学习兴趣。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插入两幅同一个幼儿的对比图片,一幅是该幼儿做完折毛毛虫游戏后展示给老师看,兴高采烈的表情,显得很有成就感;另一幅是该幼儿被实习教师过度批评并被叫到教室前面站了很长时间返回座位后很不高兴的表情,板着脸,唬着眼,一副仇恨刚才惩罚他的老师的样子,毫无掩饰的同一表情持续了约20分钟,两幅图片对比会给了学生强烈的印象,今后千万不能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更不能体罚幼儿,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幼儿园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这部分内容讲授时,教师先讲解常用方法有:讲述、提问、讨论、讲解、谈话、演示、示范、观察、电化教学、游戏、实验、练习等,介绍完这些方法之后,播放在幼儿园所摄优质课教学视频,提醒学生注意领会幼儿园教师无文字的游戏化教学方式、密切的师幼关系,让学生实际感受幼儿园课堂教学并模仿,显然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了,也激起了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坚定了专业信念。讲解幼儿园环境创设时涉及到了环境特点,条条框框多,学生缺乏实际体验,感到很枯燥,摸不着头脑。此时教师播放幼儿实际环境视频,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幼儿园整体布局、户外游戏设施种类和设置、游戏区地面草坪、无高层建筑的教学楼,室内教室课桌摆放、墙面布置、玩具种类、区域设置等,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对理论理解更加透彻,知其所以然。又如幼小衔接理论要求幼儿学习10以内的数字和简单常用的汉子,但是并没有具体介绍学习的方法,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实际需要相脱节,教师将幼儿园采用的教幼儿识字方法用图片形式演示给学生看:看到了就用笔圈出来,这种识字方式符合幼儿智力发展特点,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不知不觉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学会了许多常用的汉字。

三、与幼儿园开展合作教学。

学前教育学专业教师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少,不具备幼儿教育的基本技能,幼儿园教师则反之,双方开展交流合作,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聘请幼儿园骨干教师走进课堂传授保教实践经验,与学生互动交流,既让学生学到书本难以学到的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知。目前去幼儿园实践的高校学前教育学专业教师多,但聘请幼儿园教师来高校的少,此类活动应开展起来,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 卢新予等. 学前教育学[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1.

[2]朱宗顺 陈文华.学前教育学[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第4篇

[关键词]专业认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9-0079-01

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幼儿数量的增加,园所数量的增加,需要幼儿教师的数量也会大大的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可以说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路径,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认同这个专业对工作以后是否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有着重要的影响。

龙宇(2016)认为专业认同是反映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接纳水平,对专业的认可与情感态度以及对专业的投入与付出行为的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本研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識接纳水平,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可与情感态度以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投入与付出行为的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一到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总共有200人,男生11人,占总人数的5.5%,女生189人,占总人数的94.5%。在调查中,大一学生为63人,占总人数的31.5%,大二学生有49人,占总人数的24.5%;大三学生为46人,占总人数的23%,大四学生为17人,占总人数的8.5%;研究生为25人,占总人数的12.5%。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鉴专业认同已有的研究,结合学前教育学生的特点,编制《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考查被调查者对学前教育专业看法的信息,问卷由20道题构成,分为三个维度: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以及专业行为。利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检测的20个问题的Alpha值为0.866。经过题总相关分析,删题后检测的Alpha值为0.881,问卷信度较好,可以继续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针对本问卷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各因素得分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418~0.924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同时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方差分析显示,Sig值在专业认识和专业情感上都小于0.05,表明在专业认识和专业情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经过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在专业认识上,大一、大二没有大四和研究生的认识度高,大三没有大四的认识度高,可能是由于大一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不久,对本专业知之甚少,大二对专业只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还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大四和研究生则经过了多年专业的学习,对专业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在专业情感上,大二没有大一、大四和研究生专业情感度高,大三没有大四情感度高。大一学生刚刚接触专业,对专业有着好奇的心理,想要进一步去学习。而经过一年、两年的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可能比较枯燥难学,他们可能认为这些理论课的学习对以后当幼儿教师实用价值不大,抱着“得过且过”的懈怠心态。研究生的情感度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专业的热爱,想要深入地学习,对专业有好的评价,对专业的前景看好。

二、教育建议

(一)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产生积极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其学习动机越高,专业认同感也越强。学校应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例如应该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知道当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为以后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

(二)学校合理安排课程设置

理论、技能和实践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学校应合理安排课程,让学生的学习是多方面的。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

(三)国家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和鼓励

应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学前教育,同时国家应对学前教育事业支持和鼓励,引发公众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同时,也应加大投资力度,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待遇,从而增强这一职业的吸引力。

作者:吕家欣

第5篇

【P键词】学前教育;音乐素养;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08-02

一、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调查的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素养是指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过程中形成的音乐方面的素养和修养,主要包括幼儿音乐教育理论素养、幼儿音乐欣赏素养、幼儿音乐表演素养和幼儿音乐教育技能素养。开展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调查,具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契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需求。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音乐素养教育从默默无闻的边缘化角色越来越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技能。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就是全面深入地把握学前教育学生音乐素养的真实状况。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接地气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方案。

第二,契合用人单位的新要求。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遍地开花,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陕西省所有地方高校都已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这其中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最为明显。陕西教育学院在2012年3月改制更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后,举全校之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使得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迅速扩张。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6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675人,2017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为867人①。陕西省2016年学前教育招教考试人数为1000余人。面对供求失衡的现状,用人单位相应提高了用人标准,对毕业生的音乐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调查基本情况

从2016年9月开始,课题组在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等学校开展调研。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电子邮件调查等。共计发放问卷650份,有效回收610份;面对面访谈15人次,电话访谈24人次,电子邮件调查36人次。问卷发放对象、电子邮件调查对象主要为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对象包括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本科生。

(一)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基本现状

第一,先天不足,学生入校前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调查可知,入校前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87%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入校前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仅有15%的学生选择“学过舞蹈、钢琴或其他乐器”。85%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接触音乐途径是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方式,82%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接触的音乐类型是流行音乐。这些现状造成的结果是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接触音乐课程时,普遍感到特别吃力。在学习乐理知识时,识别五线谱需要近一个月时间;学习钢琴时,手指较为僵硬;学习儿歌时,唱歌屡屡跑调;学习舞蹈时,身体僵硬,动作呆板。

通过深度访谈,课题组对此现状的原因作了归纳。首先,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文科或理科招生的口径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文、理科招生中,考试内容并不涉及音乐素养相关知识,因此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语、数、外等文化课上,仅将音乐作为休闲放松方式;其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收入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乡镇中小学音乐教学水平较弱,音乐课程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效果一般。对于农村普通家庭而言,课堂外的音乐学习费用较高,是一笔难以承受的支出。

第二,后天失衡,入校后的音乐学习效果偏低。在问卷调查过程中,84%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认为音乐学习效果较差。除基础教育阶段积累不足外,对于大学阶段学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访谈过程中,许多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任课教师反映课程缺乏相应的标准,例如钢琴学习应当达到的水平或者舞蹈学习应当达到的水平等,缺乏清晰明确的规范性,这造成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习舞蹈和钢琴时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再次,音乐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学前教育隶属于教育学科,在陕西省地方高校中一般开设在教育科学学院,该学员师资队伍以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为主,具有音乐学背景的教师较少,且一般处于边缘化位置,对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缺少话语权。

第三,音乐教材质量总体偏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材基本脱胎于专业钢琴教材,弹奏内容基本来自《拜厄钢琴基础教程》《哈农钢琴练指法》《车尔尼钢琴初级教程》和《车尔尼钢琴流畅练习曲》等。这些练习曲目并没有契合学前教育专业特性,未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将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标准简单移植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标准上,造成学生音乐学习的畏难情绪和倦怠感。

三、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音乐素养提升策略

陕西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素养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这主要包括建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优化学前教育师资结构、

编写学前教育音乐教材和提升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这几个方面。

(一)环环相扣,建构逻辑严密的音乐课程体系

以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和省级幼儿园招聘要求为标准,遵循宽口径、强技能的指导原则,有机建构逻辑严密的音乐课程体系,将乐理、钢琴、即兴伴奏、舞蹈、声乐等课程科学合理地安排在不同学期。并且,明确每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保证每学期课程的内在合理性和外在衔接性,即课程内在的教学目标富有操作性和合理性,契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课程外在的目标富有衔接性,符合音乐素养形成的客观规律,保证钢琴、舞蹈学习的循序渐进。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弹自唱的良好习惯,使其适应幼儿园弹唱结合的教学要求。保证琴房开放式管理,确保学生每周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出发,“理解音乐情感是重要的入门环节。音乐作品的创造者、表演者、聆听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感倾向和情感体验。”②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范唱、学生跟唱”的教学方式,深入分析儿歌的情绪和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分层次进行教学,综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基本功训练,帮助学生解决动作协调性和舞蹈心理障碍等问题,提升学生舞蹈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二)因地制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编写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音乐教材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不可或缺的条件是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学前教育音乐师资队伍。一方面,引进外援,通过招聘高水平的音乐教师提升音乐队伍师资能力;另一方面,内部优化,通过系统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中力量,编撰适应于学生实际需要的学前教育音乐教材。“课程与教材编制是具有生成性和不确定性的动态形成过程。”③

优质的教材承担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学前教育音乐教材要以学生为主体,应当避免过多的学理性阐述,而偏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音乐水平,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在乐理训练时加强对学生五线谱识谱能力的锻炼。在钢琴曲方面,尽量选取内容简短、形象鲜明、朗朗上口的儿歌配合钢琴练习曲同步进行,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内容选择上,尝试加入本土文化资源,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母语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和文化自豪感。

(三)探索创新,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

探索引用奥尔夫教学法,将钢琴学习、舞蹈学习与身体律动、节奏有效结合,在地域性文化和多元性文化中寻找平衡点,实现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律动性、传承性、趣味性的有机整合。奥尔夫教学体系是对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学主要特色总结为:节奏教学、身体教学和情感教学。”④理性建构契合陕西具体情况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其与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秦腔、华县皮影戏、关中道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路径,在其中寻找律动性、节奏性强的音乐片段,开展奥尔夫音乐教学。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富有陕西特色的方言、儿歌、童谣,促使奥尔夫音乐教育贴近幼儿生活世界。理性探索契合陕西具体省情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例如从“西安”、“咸阳”等地名入手,运用声势教学进行节奏朗诵;与奥尔夫乐器相结合,配合使用幼儿自己制作的简易乐器,进行节奏教学;与实践性、体验式、情境式相结合,开展融入幼儿生活世界的游戏教学。教学评价是音乐教育的反馈环节,我们要理性研究契合陕西具体省情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评价,以提升W生综合素养为指导,摒弃传统的技能型单一评价模式,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目的人本化。

参考文献:

[1]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就业网.2016、2017届毕业生信息表[EB/OL].http:///,2017-3-2.

[2]于丽.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重构和实践生成[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16.113.

[3]黄瑾等.比较研究视角下的学前课程与教材编制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1):61.

[4]于丽.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特色[J].音乐时空,2015,(05):139.

作者简介:

白 婷(1995-),女,陕西洛川人,咸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第6篇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不足,师资力量匮乏

要想办好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资金和师资是其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来说,资金和师资更是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张朝、于宗富在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研究中提出,我国有限的学前教育财政拨款(1.3%)主要都给了城市、县镇地区的公办学前教育机构,而对于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却没有明确的资金拨款;而师资方面,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明显低于城镇地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数量不足,通常一个教师带几十个幼儿;二是质量不过关,大量农村学前教师的质量不达标,许多都没有达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的相关规定。[1] 李红婷和罗先华 [2] 、罗英智和李卓 [3] 、刘天娥 [4] 、杨亚和高勇 [5] 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了,资金不足、师资力量匮乏是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入学率低,恶性竞争严重

目前,许多落后的农村地区家长并没有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主要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落后思想的束缚。由于经济不发达,一方面农村地区办不起学前教育机构,从而使得学前教育机构偏少;另一方面农民没钱送孩子入学,同时重男轻女的思想仍影响着当下的农村,由此导致部分学龄前儿童流失,造成学前教育机构生源减少,儿童入学率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要生存就要想办法抢夺生源,由此引起办学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相反,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必然导致部分学前教育机构的倒闭,由此引发学龄前儿童没法及时入学、就近入学而最终导致流失、入学率低的恶性循环。

罗仁福、赵启然、何敏、刘承芳、张林秀的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足,并且教育服务收费偏高(每个农村幼儿一年的费用大概在1 000元,而农村人均年收入为2 600元左右),在9.5万4~6岁的学龄前儿童中,只有4.2万儿童接受过学前教育,为总人数的44%,大部分儿童都处于流失状态。[6] 庞丽娟的研究同样指出,我国农村幼儿的入园率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全国城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的差距高达20%,在我国中西部22个省市、自治区的27 284个乡镇中,约有一半的乡镇没有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7] 因此大量的农村学龄前儿童流失而导致入园率低是可想而知。另外,刘晓红的研究指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为了生存,通过降低收费标准等方式来抢夺生源,因此造成学前教育机构资金不足、举步维艰的局面,于是又不得不通过降低幼儿伙食标准、紧缩师资配备、降低教师工资、简化办园条件等方式来维持生存。[8] 部分学前教育机构由于生源不足或者是后期经费不足而出现倒闭等现象。

3.评价单一,办学小学化倾向

学前教育也叫做启蒙教育,是为儿童接受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做准备的。然而在当下农村学前教育中,普遍盛行着“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致使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学宗旨出现了偏差,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部门,对幼儿的评价主要是看成绩好不好这单一的因素,学前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不再是开发幼儿的智力,不再是以游戏为主而是以学知识为主。据调查大部分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都开设小学课程,学龄前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包括小学的拼音、汉字、数学等,幼师的教学方式也与小学教师的方式类似。

张蓉指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幼儿家长以及教育部门评价幼儿和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是看幼儿的成绩好不好这种单一的方式。[9] 同时学前教育机构为了迎合家长,只对幼儿进行认知教育,幼师按照小学的做法,运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教授幼儿小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读、写、算。每周的课时在18节以上,有的达到24节,并且每节课长达45分钟。叶镇群 [10] ,胡妙和杨袖苏 [11] ,石丽娟、解成义和韩云芷 [12] 的研究同样表明,农村错误的价值引导直接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

4.管理薄弱,办学条件差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与教育部门的管理是分不开的。教育部门对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起管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那些办学条件差且不达标的、办学违规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整顿;其二是对加大扶持力度,对办学资源欠缺的学前教育机构给予援助。但在农村,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基础教育,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学前教育问题往往被教育部门所忽视,出现管理边缘化的现象。许多办学条件差,没有达标的违规办学现象没有得到整顿,同时许多办学资源严重不足的、办学条件下滑的学前教育机构没有得到援助,使得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学条件整体较差。

李红婷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管理部门和幼教管理人员,也没有设立专职的幼教教研员,这使得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在管理上处于薄弱和边缘化状态,致使农村的办学条件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化管理。[13] 尹春杰和李树阳 [14] 、文然然和王健 [15] 、吴继红 [16] 的研究同样表明,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导致管理薄弱、办学条件差的直接原因。

从上述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揭示已经比较详尽,但仍存在某些不足。首先,农村学前教育在发展中出现问题不能仅仅只找外部的原因,学前教育机构本身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也是存在问题的,但近五年的研究涉及比较少,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其次,对于政府的管理职能的缺失没有得到更深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在各级政府职能的划分上。

二、农村学前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学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在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学前教育没有纳入到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性拨款较少,特别是拨给农村学前的教育几乎没有,这样就造成了农村学前教育没有充足的办学资金,办学数量不足,办学设施、办学条件比较差,学龄前儿童流失,导致竞争激烈,并且幼师福利待遇不好,不能吸引优秀的幼儿教师留在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任教。其次,是国家教育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家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没有针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使得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没有法律的保障和监督以致出现问题。其二,是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没有对农村学前教育实施有效的管理导致出现问题乃至问题严重化。再次,是由于农村信奉的教育观念陈旧、不科学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出现问题。刘明春认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学前教育理念不易被接纳、教育经费拨款不足、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等不健全、管理混乱等。[17] 黄胜梅 [18] 对农村学前教育在发展中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同的见解。以上学者的研究对农村学前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但是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归因不能仅从教育学单一的角度进行研究,要多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多方面进行研究。

三、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为了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都从长远发展、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例如,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探索县乡结合、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学前教育办学的整体布局,深化学前教育改革;由民办向公办转变,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健全保障机制,建立一支以公办为主的农村学前教师队伍;逐步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免费教育,加大师资的培养力度,逐步推进学前教育单项列支制度,设专项经费重点扶持农村;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农村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等。王媛认为,要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出现的问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国家要着实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其次,提高幼师待遇,拓宽师资来源,对幼师进行职前培训。再次,是加强基层干部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加大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直接有效的管理,严厉管制非法办学,加大监督等。[19] 刘占兰 [20] 、杨莉君和曹莉 [21] 等学者也赞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以上的研究为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提出了有益的帮助,但是上述解决问题的主体主要是依靠国家和政府机构,忽视了学前教育机构本身的能动作用。农村学前教育在发展中出现问题不应当只归结为外部因素,同时还要寻找自身原因,只有内外结合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四、对农村学前教育研究的整体述评

农村学前教育问题自从受到关注以来,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的阶段性明显。近五年来(2008~2012年)研究关注度比较高,研究成果比较丰硕,2008年以前此问题关注度比较低,研究成果较少。

研究内容高度集中。主要围绕资金、法律政策、师资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近五年研究成果来看,近80%的研究都涉及此方面。

研究方法大体相同。主要的研究方法集中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这两种方法上,其他方法几乎没有涉及。

研究层次逐步深入。由最初的资金、法律政策、师资问题到最后的管理问题和办学的课程体系问题。

尽管现有研究已从多个方面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还是存在不足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根本性原因的探析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出现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谈及其原因主要都从资金缺乏、法律政策不健全、师资力量缺乏等方面笼统地谈,并没有对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进行揭示。要知道,抓住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更有利于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研究多为文献法和涉及某个具体省市的个案研究法,涉及大规模的实证调查研究的并不多见。要知道,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农村学龄前儿童的人数也是占全国学龄前儿童人口的绝大多数,涉及范围比较广。因此调查研究不能只是涉及某个省或者是市,应该大范围内进行实证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为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提供更切合实际的资料。

3.研究视角不够多元化

近五年的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角度以及少数管理学的视角对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进行阐述,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然而,对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产生并不只是涉及某个单方面的原因,它是由多方原因共同所致,因此研究角度应当拓宽,不仅从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还应该从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的角度对农村学前教育进行研究。同时,关于农村公办和私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对比性研究也较少。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参考文献:

[1]张朝,于宗富.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24).

[2]李红婷,罗先华.由“民办”向“公办”回归——对湖南农村学前教育政策转向的分析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8(12).

[3]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4]刘天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意义、问题与对策[J].中国发展,2011(1).

[5]杨亚,高勇.浅谈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9).

[6]罗仁福,赵启然,何敏,刘承芳,张林秀.贫困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

[7]庞丽娟.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J].教育研究,2009(5).

[8]刘晓红.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向[J].学前教育研究,2012(3).

[9]张蓉.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10]叶镇群.落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思考[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

[11]胡妙,杨袖苏.我国农村学前班早期教育研究综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2]石丽娟,解成义,韩云芷.欠发达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保定学院学报,2012(5).

[13]李红婷.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审视:期待更多关注[J].中国教育学刊,2009(5).

[14]尹春杰,李树阳.浅析制约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因素[J].北方文学:下,2010(7).

[15]文然然,王健.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的政府扶持[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3).

[16]吴继红.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瓶颈探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17]刘明春.浅析推动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18]黄胜梅.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学前教育——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5).

[19]王媛.浅析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

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教育问题 策略

一、学前教育对社会和国家的主要作用

1、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也就是说学前教育就是一个培养儿童重要的时段、行为习惯、道德意识关键时期,而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所以从这点也可以说明,在这时期也是能够培养出有素质的重要时期,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为其今后成长以及成年具备良好的素质修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前教育是一项重要人力资源投资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创新、来发掘人才,这样我们

的国家就可以有一个很强大的竞争力。教育学、心理学等在这些的相关信息中也说明了,在这阶段还是一个非常有着可塑性的,这时期的大脑反应是非常快的,也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阶段,感知能力等方面的都是一个非常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个时期的好奇心跟欲望都是非常旺盛的,在这个时期就可以引导孩子去学习一些科学的、恰当的教育和引导,就可以让孩子在以后发挥自己的潜能,就可以在培养创新时候就直接做好了基础。

3、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相关的实践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政府开始对学前教育有所补偿,由于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经济支持与推动发展有利的促进了社会的公平,由于政府对社会的支持从而有利的减轻了对贫困家庭等有明显的改善和帮助,有很多父母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家庭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的儿童就可以进行补偿性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在语言、认识以及社会性等各发面获得更为良性的发展,从而增加其后续成功的机率,打破贫穷的恶性循环,从更大的程度上实现社会公平。

4、学前教育有利于降低犯罪率

在孩子们面向社会发展时候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恰当科学的教

育对促进儿童自控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责任心、自信心以及爱心等良这些对孩子的好品质发展非常有效,通过上述文章相对现阶段我国社会来说学前教育有个好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而有利的。比如儿童在成长的时候的在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下来进行情感交流、发展支持以及关爱互动,这样就会很容易的表现出相反的人格,在他们成人后对社会的稳定也有这一定的影响的。

二、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中政府责任虚化

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中学前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但是近年我

国的学前教育越来越偏离了《教育法》中的定位。现今社会有很多幼儿园都被人们推向了市场经营,这样就给学前教育带上了浓厚利益观念,因为这种市场化的结果导致了很多农村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不能上幼儿园,而全国也只有不到 50% 的学前 3 年毛入学率。此外一些教育界的领导都认识不到学前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现今社会我们对于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严重缺乏重视感,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都没有提及学前教育,因此学前教育的发展又少了制度和政策的保障。

2、学前教育的价值与目的被遮蔽

教育管理领域中的管理主义盛行,所强调和关注的是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但是却忽略了道德价值以及目的合理性。相对来说现阶段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还是有一定的效果和帮助的而管理过程也被简化为模式化的管理技术和程序,而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也缺乏对自身行为价值的批判和反思。现阶段我国正在实行学前教育的管理和投资,很多管理主义缺乏伦理视角的审视,不再追求道德价值。

3、学前教育的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显然学前教育的好坏重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却会带来一系列教育的公平问题。为了推动所谓“正确”的教育理念,所谓“高质量”的学前机构应运而生,而各级政府也将大部分教育资源投向“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期望这些“高质量”机构可以带动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质量的发展和提高。学前教育的公平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公平现在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和经费的投入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但是整体来说在我国的教育资源非配并没用充足而有利的给学前教育公共资金做到最低的保障,现今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资金在公共教育资金当中只占经费的 0.01 左右。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资经费问题一直是属于低重心分权型的制度,而我国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资金投资方面还是负起了很大的责任和投资,所以很多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由乡镇、农村基层所出资来辅助学前教育机构使孩子们可以更好的培养儿童的素质,而中央政府和升级财政对于学前教育机构的资金投入相对还是比较少的。

(2)就目前状况来看幼儿园的老师专业水平也都是不一样的。前段时间江苏发生的幼儿园老师拿熨斗烫伤孩子脸的事件,这就说明了,我们国家的幼儿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恶劣。

三、改善学前教育问题的策略

1、对学前教育事业重新定位

市场经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特征完全不同,因此上文中提到的政府与市场共同配置资源的学前教育,其产品属性决定了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定位。

2、重新审视政府及教育部门自身的定位

首先要切实转变政府的职能,明确政府应该做些什么。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目标要以“可以为每个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为基础。

3、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

通过上述文章中说到的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的问题,学前教育属于费盈利性的公共产品,学前教育是非盈利性的,所以我国政府必须要对学前教育做出一定的资金补助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才有助于促进少儿良好的身心发展和自资源的均衡化和合理化的承担琦学前教育的基本责任同时这也上是对实现学前教育的最基本条件。(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东莞市教育局:《整合资源加快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导刊》,2010(5)。

第8篇

【关键词】科学;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理论;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4-0001-05

学前教育研究科学化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提出的要求和呼唤。通过科学化的研究来引导和促进学前教育的变革和创新,进而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的变化,是学前教育研究的追求。探寻学前教育研究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学前教育研究在更加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我国的学前教育研究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于学前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而言,在总体上还存在着科学化水平不高的问题。笔者在分析、归纳相关文献后发现,学前教育研究在致力于科学化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三个误区。

一、 误解科学的内涵,把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

学前教育研究科学化是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诉求之一,也是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但一些学者在对“科学”“科学化”的界定上,还存在着某些误解――把科学理解为知识,理解为自然科学知识,把科学化理解为自然科学化、实证化。这种理解值得商榷。

要搞清楚何谓“科学化”,首先应该明确何谓“科学”。我们应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的内涵。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科学”这个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学问”“知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含义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西方科学哲学家们,如库恩(T.Kuhn)、拉卡托斯(Lakatos)、费依阿本德(P.Feyerabend)、波普尔(K.Popper)等,对“科学究竟是什么”“什么是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依据”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这些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对此加以归纳和总结,我们会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当多的学者从结果、既成的形态来概括科学的本质,把科学定义为一种知识体系。最早对科学作出这种规定的恐怕要数亚里士多德了,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而科学的重要功能就在于解释,科学解释就是从有关某种事实的知识过渡到关于这个事实的原因的知识。〔1〕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Lakatos)认为,科学是最受尊重的那一部分知识的名称。〔2〕丹皮尔(Danpier)认为,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关系的理性研究。〔3〕1989年出版的《辞海》将科学界定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4〕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辞典》将科学界定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5〕

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发展的状态来看待科学的概念,认为不应仅把科学界定为一种实证的知识体系,还应有其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理解。美国文化学家怀特把科学看作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用以解释实在的方式。英国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 (Bernal)认为,“科学”不能以严密的或者简单的定义来诠释,必须用广泛的阐明性的叙述作为唯一的表达方法,科学具有多种质的规定性,应当从这些规定性中提炼出科学的完整意义,现代科学的主要形象是:“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累积的知识系统”“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6〕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创立者默顿认为,科学这个术语通常被用来指:“(1)一组特定的方法,知识就是用这组方法证实的;(2)通过应用这些方法所获得的一些积累性的知识;(3)一组支配所谓的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4)任何方面的组合。”〔7〕贝尔纳和默顿对科学的见解,动静结合,过程与结果统一,不仅包含科学的既成形态,还指明了科学的社会功能,较传统的“静态知识体系”的科学观,无疑更全面,且更为深刻。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从“知识”“认识活动”“社会服务功能”三维角度来考察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立体理解。正如杜威在《教育科学的资源》一文中论及的那样:“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对‘科学’一词,我们必须把它理解得够宽,以便包括通常认为科学的一切学科,而不能只限于就连物理学等也难以企及的数学或可用严正的论证方法来决定精确结果的学科。”〔8〕《辞源》中对“化”的解释〔9〕有十几种,其中变化、改变最符合我们对科学化中“化”的理解。因此,我们认为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就是指运用科学的标准或原则来要求学前教育理论的过程 。如果按照上述对科学的理解,那么学前教育研究科学化就应该包含学前教育理论的体系化、精确化,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全面化,以及学前教育研究者所具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人格的组合。

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涉及学前教育学学科文本的语用合法性与措辞准确性问题。在谈到科学和科学化时,很多人强调“事实”和“现象”。他们指的事实不是语言建构的事实,而是本体论的事实,即物自体;他们指的现象不是人们感官感知到的现象,而是物质活动、社会践行本身。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所谓科学其实就是科学文本,而语言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家们唯一的看家本领,甚至是“衣食父母”。科学文本是用语言写成的,一个社会科学家的语言造诣(包括多语种)越深,他的科学成就也就越大,他的著作的科学化程度也越高。因此,科学化问题理应包含语用合法性和措辞的问题。

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还涉及研究方法的科学化问题。科学的实质在于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杜威把它概括为“探究”或“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要具有发散性、多维性和逆向性的思维方式,重视直觉、灵感和想象的作用;应形成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使多种研究方法互相配合,对教育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整体的、综合的、动态的、量化的考察和研究,具体就是:价值研究、事实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相互结合。

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化需要科学的研究精神。一项研究是否科学,并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研究什么,而在于是以何种态度和精神进行研究的。因此,在学前教育研究科学化进程中坚持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至关重要。科学精神是指在科学研究中执著的热情、百折不挠的毅力、不畏的勇气,为真理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对终极意义的价值关注。学前教育研究者不要耻于自己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或“人文科学研究者”的身份,对学前教育研究科学化这一命题中的“科学”一词也不需要强行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规范”和解释,而需要用科学化的人格和精神来规范自己,真正自省成为一个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者。

二、崇尚教育实验的科学性,忽视其他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教育系统内部组织结构及外部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要通过多种方法来研究教育。健全的、多元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研究科学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发展的。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因为研究方法规定着研究者从事活动的起点和过程。历史上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学理论往往不是运用单一方法研究的结果,而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结果。如夸美纽斯研究教学艺术,主要运用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此外还恰当运用历史方法;赫尔巴特研究教育学主要运用了哲学方法、历史方法及实验方法。

在学前教育研究科学化进程中,研究者非常关注教育实验的科学化问题,而较少涉及“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的认识走入了实验至上主义的误区。

实验至上主义是人类思维走入误区的典型表现,它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长期以来,科学实验被看作是唯一的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也被认为是唯一可以被科学化的教育研究方法,而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则被否定了。实际上,这种实验至上主义在思想上混淆了特殊与一般两种不同水平的科学性,把实验研究方式体现的特殊层次上的科学性提高到一般层次上,然后把它作为一般标准,否定其他特殊层次的科学性。其实,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研究活动,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都是一个逐渐向科学迈进的动态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研究者可以划分出认识上和行为上的正确与错误。

实验至上主义主张凡研究必涉及定量、测量和实证,否则便不是科学的研究,这种认识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为研究对象服务的,是对象决定方法,而不是方法决定对象。因此,在考虑研究方法的问题时首先要看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学前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办好教育,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由于儿童的发展是身体、情感、智力、创造性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教育研究中的儿童就不可能是片面的、抽象的生理、心理甚或精神存在,而是综合了以上各方面的、具体的、整体的存在。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其中既包含客观事实,又包含意义和价值问题,它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学前教育研究中的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相互包容而不是分离的;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整体的人,不能机械地把人的行为肢解;学前教育研究涉及的是教育的事实判断和教育的价值判断问题、教育的实然判断和应然判断问题,而不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无价值判断的不偏不倚的研究,它隐含着研究者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理解和诠释。学前教育研究的这种复杂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学前教育研究不能简单地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过于崇尚实验研究和高度量化的研究方式。

实验研究所获得的科学理论未必是科学的。对此,波普有深刻的见解。他认识到在经验科学的绝对普遍的法则与理论的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对称,即经验科学的绝对普遍的法则与理论不能被任何有限数量的陈述所证实,但仅仅通过一个真实的反例就能被反驳或被证伪。这一不对称意味着可证伪性可以成功地作为划界的标准,而可证实性不能做到这一点。由此,波普认为,科学知识并不是由被证实为真的信念构成的,而是由我们在解决科学问题时所提出的理论猜想、推测和假设构成的。波普提出的“可证伪性原则”已被科学界普遍接受为科学的实践判定标准。用霍金的话来表达,这个原则的要点就是:“在它只是假设的意义上来讲,任何……理论总是临时性的:你永远不可能将它证明。不管多少回实验的结果和某一理论相一致,你永远不可能断定下一次结果不会和它矛盾。另一方面,哪怕你只要找到一个和理论预言不一致的观测事实,即可证伪之。”〔10〕

我国的教育研究科学化进程起步较晚,我们有条件走一条独特的道路: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分了解国际上的教育思潮和学科发展的基本状态,通过引进国外现有的教育理论体系,批判性地加以消化吸收,开展教育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从而推动我国的学前教育研究和学前教育学科的发展。学前教育研究的进一步科学化需要的是理论研究的独立性和深刻度,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国外实证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应用上。

三、拒斥形而上学的教育理论,把理论研究和学前教育学研究对立起来

布列钦卡认为,科学的、规范哲学的、实践的取向是人们用以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主要取向。但是,对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进行一次梳理,人们就会发现,实践研究,即仅限于对教育事实作出现象描述的研究比较多。这部分研究把实践(现实必然)当作研究的主要途径,亦步亦趋地跟在“行动”后面跑,着眼于为“现象”做注释与说明,忙于汇总各类教育“经验”,极少涉及学前教育的深层问题以及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于是,研究显得分散零乱,流于表浅,更缺少系统性。少部分学前教育研究者仅凭自己的眼睛观看现实,而很少考虑“客观的真实”(objectively real),“真正的真实”(really real)和“共识的真实”(agree-ment real)之间的“现实”,极少追问“如何知道什么才是‘真的’”;过多关注自己的学科领域,很少关注自身的研究行为。

诚然,学前教育研究不能脱离实践,但它是一个自发的系统,规律和理论是这一系统自主产生的,是客观存在的。遗忘了理论,学前教育这门独立的学科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根本性依据。如果理论的重要意义与特殊作用不被认同与重视,那么这门学科自然是一门次等学科,有名无实。当然,在现代社会里,各个学科的理论似乎都遭到了诸如“空谈”“无用”之类的抨击。这种状况尤以教育学为最。反对论大体有以下几种:(1)在其他学科领域里的理论家看来,教育只不过是一种职业化了的领域,不值得进行严肃的理论探讨。(2)来自教育实践领域的部分人的抵触。他们认为教育不是理论而是实践,是活的事实。他们甚至认为,教育研究者无权使用复杂的理论术语进行写作。(3)形而上的概念和学说是无生命的东西。真正的教育只能从经验中产生,而不是通过直觉产生。

第一种反对论者的看法是对教育学研究的蔑视、排斥与抵触。他们把教育研究视为非学术领域,剥夺了教育学理论的学术地位。

第二种反对论者在实践教育家中和习惯于根据实际来思考教育问题的人中为数较多。在他们看来,教育理论空洞无用。他们用“理论脱离实际”来抨击教育理论研究者及教育理论。而他们的实际莫过于孩子们的成绩上不上得去,教师能不能成为教学能手,家长期望能不能得到满足,等等。这是一种功利主义和短视的看法。这种看法把教育研究者降到一个技术者的地位上。实际上,教育研究是一种高尚的、有创造价值的工作。过分重视教育研究领域中实用的和行为主义的方面,把理论当作赘疣,是对教育活动的高贵性的无知。对教育理论的蔑视、排斥与抵触,不仅造成了教育实践因没有明确的、深刻的理论指导而缺乏生机与活力,造成了教育者教育思想的贫乏以及教育行为的呆板、随意与轻率,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教育理论因在教育实践中无实质性的发言权而逐渐萎缩。

第三种反对论者认为逻辑、概念、学说都是无生命的东西,教育理论只能从经验中来。没有生命的、枯燥乏味的所谓教育哲学之类的根本问题、概念,不过是一种表象而已,对于实际教育不起任何作用。这种貌似合理的看法其实是一种表面、肤浅的认识。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反对以前的归纳传统、证实原则、概率确认和实用主义,在理论检验和科学划界上提出“经验否证论”。他指出,由于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而有限的经验所能证实的只是个别或单称命题,但个别无论如何都不能通过归纳上升为一般,因而经验也不能通过证明个别而证实一般,所以经验“证实原则”对于理论的检验和辩护来说,是一种缺乏逻辑根据而毫无意义的原则;它永远不能使科学理论摆脱假说或猜测的命运。由此可见,忽视严格的学问上的制约,仅仅罗列偏狭的个人主观经验、创意和一家之言,然后便马上认为它具有普遍妥当性,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滋养了哲学,而不是相反。其实,每一种智慧都需要假设,“教育科学”的建立尤其需要大量的、丰富的假设,而无论这些假设是如何获得的,它们都内在地具有哲学性。纵观整部教育史,我们就会发现教育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柏拉图的教育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灵魂和肉体”的学说,是形而上学的,它从来没有被认可的论证过程证明过,但它在教育研究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此外,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的“大众幸福教育”、凯兴斯坦纳的“公民教育”、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教育理想,很明显地从属于哲学,是建立在先验的理性思辨的程式上的。知道了这些情况,我们就不能不说哲学研究在教育研究中是何等的重要和有用了。哲学提出了科学自身不可能提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它提供形而上的指示。形而上的理论所贡献的是宽阔的视野、自由的精神以及具有建设性、创造性的见解,它启蒙和促使实践避开传统、常规、偏见,使人以自由的精神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它体现的正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好的形而上学与深刻的科学之间没有鸿沟;每一种广泛的科学性理论都可以看作是哲学的,而每一种带有科学成果并作了概括的本体论理论,或者在合理化科学理论背景下出现的都可以称为科学。”〔11〕形而上的哲学教育理论的复兴给学前教育学提供了反思和发展的契机。

对于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存在着不同的思考路径,但认为科学化就是走自然科学所走的路线,把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形而上的哲学教育理论排除在科学化的范围之外的路线,可能会是一条使学前教育研究越走越窄的路。为了实现学前教育发展的科学追求,我们要在学前教育研究过程中提倡一种科学精神, 变“自傲、自卑、自闭”的心态为“自尊、自信、自主、开放”的心态,针对学前教育研究科学化进程中存在的误区,找出合理的途径,以推动学前教育理论在自身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3〕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10.

〔2〕伊姆雷・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

〔4〕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4568.

〔5〕现代汉语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11.

〔6〕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6-27.

〔7〕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2-363.

〔8〕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76-277.

〔9〕辞源(修订本):第一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88.

第9篇

我国政府考虑是否应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问题,并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的行为,可见有必要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下面就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做具体概述。

1.1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广大儿童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美国、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比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早已经将学前教育进行了长远的规划工作,早在30年前,美国就已经规定所有一岁儿童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日本也早以将适龄儿童的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的体系中来,并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10年以上。可见,对于国际大国而言,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已是大势所趋,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发展趋势的。

1.2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关注程度,使得我国从事学前教育的幼儿公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其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可见我国幼儿公职教师逐渐在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然而,当今社会,我国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官方性教育机构,其雇佣的幼儿教师并没有被列入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公职教师行列,当然其也不会享受到公职教师的待遇和条件,这些教师一般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一直处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边缘,很容易受到轻视。此外,由于学前教育非官方机构教师所处地位的尴尬,使得我国一些高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对于学前教育的就业前景比较担忧,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在毕业后从事学前教育的相关工作,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极大丢失和浪费,同时也不利于政府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延续。如果能够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使得从事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其工作环境和待遇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这对于提升其工作热情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事业中去,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广大儿童的教育质量,保障适龄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1.3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能够推动我国教育水平

在我国,教育资源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则是对于物质资源的使用。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一般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而物质资源一般可以理解为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配套设施。对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形势而言,存在着许多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很容易使幼儿在选择学前教育学校时面临一定的选择困难,也有可能会造成某些家庭负担压力的加重,从而造成幼儿受教育的不公平。如果能够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就能够将教育资源的平均化,使得教育师资结构得到很大的改善,各级教育学校之间的教育条件不断改善,推动实现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我国整体教育水平。

1.4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有助于促进规范管理

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各项学前教育工作,确保每一名儿童都能够按时接受到完整的学前教育,而且各级政府可以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规划、政府经费投入、幼儿教师的待遇等内容作为其教育督导内容,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有效管理和规范。通过对学前教育的监督和评估,能够实现对学前教育的综合管理,提高政府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保证广大儿童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有助于激发广大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潜能,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条件。

2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相关设想

纵观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我国学前教育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教育环境和个人私利等方面的因素,为了能够实现对学前教育的有效管理,我国政府考虑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有效确保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和公共性。下面就目前我国实行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具体现状,简要分析其中可能面临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2.1“扶正”学前教育幼儿教师

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师发展现状,幼儿教师的待遇和权利都与其他公职教师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具备公职教师的身份,当然也就无法享受公职教师的基本权利,但是其履行的业务与公职教师相比相差较小。由于幼儿教师在待遇和身份上都有着较大的不明确性,使得其一直处在社会教育事业的边缘,并没有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甚至会受到轻视,这也使得我国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信心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不仅影响到其个人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开展工作。然而,一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就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来讲,可以对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身份进行明确,使其能够拥有公职教师的权利和待遇,其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也有了很大的保障,在保障其权利的基础上,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广大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能够使幼儿教师的地位得到有效的提升,营造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工作氛围,从根本上保证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此外,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使得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身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的改善,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到学前教育的领域中来,从而有效地提升学前教育的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促进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儿童学生的全面发展。

2.2保证学前儿童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可以说,学前教育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学前儿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作风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应该确保每位儿童都能够接受到全面的学前教育,对其以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对学前儿童接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保障,而且根据不同地区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于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政策的实施方式和力度也不尽相同,其改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保证学前儿童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此外,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来,学前儿童就可以免费地接受学前教育,可以确保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也能够按时接受完整的学前教育,实现“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教学理念,保证每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2.3明确相关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对儿童实行全面的学前教育。当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中时,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就可以实现对学前教育的综合管理,规定学前教育的管理制度,提高学前教育的管理效率,并对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的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落实,并按照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对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善,规范对学前教育现状的有效管理制度,确保广大儿童能够接收到良好的学前教育,为后期的义务教育学习奠定基础。

3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

一、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近年来,幼儿教师虐童案频频发生。激起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虐童案的震惊和愤怒。搜索近年的幼师虐童事件,发现煽耳光、当场辱骂、胶带封嘴、用手掐、用脚踢等行为时常出现。本该是温柔善良有爱心的幼师,却变成了骇人听闻的虐童分子。幼儿园教师是要带给幼儿良好的保育和教育来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提高教师素养,道德素养。

《专业标准》为师资培养提供依据。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时期,我们千万不能只注重幼儿老师的数量,而应该加大力度关注专业幼儿师资的培养。为了提升幼教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教育部于2012年2月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细致提出了幼儿园教师需具备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的规范化。

二、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1.国内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构成的相关研究

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我国幼教界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部分研究内容如下:

王艳提出了幼儿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幼儿游戏指导与设计的技能;能够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较好地进行幼儿教学活动设计;要具有环境创设能力;具备开展多样化活动所必需的艺术能力素养。

吴洁认为幼师首先应具备从事学前教学工作及其相关工作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其次需有分析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实际问题的本领。要想掌握这些能力,必须牢固掌握学前教育学原理、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中外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科学教育等理论知识。

张建波则提出可以把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划分为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复合教育技能三个层面。一般教育技能是指幼儿园教师指导学前儿童活动所必备的说、写、画、唱弹、舞、做、用等方面的能力。基本教育技能是幼儿教育活动实施阶段幼儿园教师行为的基本要素。复合教育技能是指幼儿园教师设计教育、组织教育活动、艺术创编、评价教育效果、家园沟通、幼教科研技能等。

王立敏归纳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内容:专业能力,即从事本职业必需的基本素养。非专业能力,主要指作为职场人应有的知识素养和道德修养等。

对比这些研究者的理念可以发现,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技能素养能力,还应具备专业理论文化知识和其他全方位的复合教育技能。

2.国外幼儿教师专业素养构成的相关研究

(1)美国在幼教领域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包括职前准幼儿教师标准、初入职幼儿教育标准和优秀幼儿教育标准。标准一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标准二是构建家庭和社区的和谐关系;标准三通是过观察、记录与评估来支持幼儿及其家庭;标准四是具有教与学的知识和能力;标准五是成为一名专业人士。所制定的标准分为专业倾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大维度。

(2)德国在幼教领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体现在《关于幼儿教师培训和考试的框架协议》文件中,要求幼儿教师尊重幼儿;了解幼儿;掌握教育教学计划、有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拥有崇高的教学伦理、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会和个人能力、行为策略与团队精神;具备工作所需要的交流能力等。

(3)日本在幼教领域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包括:善于传授知识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热爱教育工作,具有教育者的使命感;理解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理论以及学科专门知识,富有教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是拥有道德个性教育问题的能力。

可以发现国外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划分的比较细致,看重人格、能力、品质等,对于技能方面没有特别具体要求会弹、唱、写、画、舞、讲等。

三、启示述评

首先,研究者们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都共同的认为应包括两大方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除此此外,研究者也纷纷提出了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观念行为、职业理想、专业精神、科学研究等等。这些维度也包括在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之中。

其次,研究者们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研究幼儿教师职前的专业技能,也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一方面就是研究幼儿教师在职的基本专业素养。

最后,前人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的相关研究并不多,现有的研究多关注在技能训练等课程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和提升,我们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饶淑园.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理论构想[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⑷

[2]田景正.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世纪回顾与前瞻[J].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3]孙慧霞.浅谈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5)

[4]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2011(4).

[5]王杰才.我国幼儿师范教育回顾与瞻望[J].现代幼教,2007(3).

[6]王剑兰.构建大专层次应用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J].教育导刊,2002(8-9).

[7]王迎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11(11).

[8]王葬埃丁邦平.美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方式特点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9]徐利智,严婧,郭园园,姜勇,美国幼儿园准教婶积新教师专业标准述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2(6).

[10]叶好琴,当前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职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12).

[11]袁爱玲.对未来社会幼儿教师素质与能力的透视[J].教育导刊幼教版,1997(1).

[12]邹慧霞.虐童案引发的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3(2)下半月.

作者简介:

第11篇

在汕头幼教界有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幼教领路人,她就是我们所敬佩的幼教专家顾幼珍。现年76岁的顾老,从事幼教工作已经51年了。她于195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来汕头后,曾任市属两所幼儿园的园长、教育局幼教专干、汕头幼儿师范教师、副校长、汕头市儿童福利会常任理事。在汕头幼儿师范学校退休后,担任汕头市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终身名誉顾问。顾老的一生执着于幼教事业,足迹踏遍汕头各个幼儿园,她以谦逊待人、宽厚乐观、淡泊名利的性格魅力和执着认真、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赢得汕头幼教界的敬重和园长、教师们的爱戴。被汕头幼教界推崇为汕头幼教的“泰斗”“常青树”。由于顾老的业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嘉奖。她是汕头市人大代表,曾荣获广东省先进劳动模范、汕头市家庭教育先进积极分子等多项光荣称号,她的事迹,多次被汕头电视台、汕头日报报道。

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敢为孺子牛

回首往事,50多年前,顾老还只是一名24岁的上海小姑娘,只身来到汕头这个省尾国角的小城市。作为当时一个生活在繁华大都市的小姑娘,毕业于全国著名的南京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是何等的风光和优越,却来到这样一个遥远和陌生的小地方。但她既来之则安之,无怨无悔,抱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坚定信念,将她的智慧和爱心全身心地奉献给了汕头的幼教事业,为汕头的下一代健康成长付出了她一生的心血。面对当时汕头幼教落后的局面,她义无反顾地在幼儿师范学校扬鞭执教,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学,吸引了全市幼儿园园长、教师到校聆听;她任教育局幼教专干,经常深入幼儿第一线,为规范幼儿园的管理呕心沥血;针对当时幼儿园没有教材的状况,她组织教师编写教材,规范培养大纲,保证了幼儿园教育质量;她主编的《幼儿日常行为规范100条》至今还是汕头市幼儿园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首选指导用书。在她的努力下,改变了当时幼儿园教师落后的保姆式教育的局面,在汕头带动了一股股群众性的幼教改革浪潮。

“”后,幼儿师范教育重新上马,顾老不遗余力地四处招募优秀生源,并以身立教,严格治学,为汕头幼教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鲜血液,改变了当时在幼儿园缺乏年轻的专业人才的局面。她的才智在省内享有盛誉,多次被广东省教育厅邀请参与编写省统编的幼儿师范教材;她任顾问的汕头幼儿师范学校科研课题《幼师教育理论课程改革实验》荣获黄华奖三等奖;她指导编写的《幼儿卫生与保育教程》《幼儿教育概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3本教材是现在汕头幼儿师范生必学的课程教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人说,汕头市幼儿园的园长几乎都是顾老师的学生。汕头幼教的发展,浸透了顾老的汗水、凝聚了顾老的心血。现在,无论是幼儿园的园长、教师,一提到顾老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敬爱之情。

呕心沥血求索者,只为汕头幼教业

顾幼珍老师于1987年在幼儿师范学校退休后,被聘为汕头市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长期顾问,至今已有19年了,她通过这个群众性学术团体,积极地为汕头幼教发展出谋献策,赢得了专委会和广大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的敬佩和爱戴。每学期,她都根据我市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本地区特色的专题教研探讨课题。每次专题教研,她都身先士卒,潜心研究《纲要》精神,阅读大量与专题有关的理论书籍和教育操作书籍,然后深入实验园基地,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更新到观念转化实际操作,都进行一一指导。许多教师都说,每次观摩顾老所辅导指点的教研公开活动,就像是进了更新教育观念的“氧吧”。去年,顾老股骨两次摔折,但她还坚持在病床上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探讨教研活动。这就是这位可敬又可爱的老人的崇高的专业精神。

顾老为了能更好地引领汕头幼教向上发展,她在专业上不断地精益求精、上下求索。顾老当年毕业的南京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她的老师赵寄石、校友屠美如、史惠中、唐淑都是我国幼教理论界的带头人,当她们来汕头教学时,顾老都是带着自己对新时代产生的教育新问题新思考,与她们促膝长谈。从顾老的思考中,也折射出顾老对汕头幼教发展的不舍牵挂和无限的情怀。

顾老那火热的事业心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常常感染了我们汕头的幼教人。我们经常能在顾老的包里看见一本表皮烂得不像样的《纲要》和一本《解读》,顾老把它们视为珍宝。我们开玩笑地劝她换上一本新的,顾老连忙说:“不行,不行,上面注满了我的思考和想法,不能随便换的。”顾老还每期不漏地阅读幼教前沿的杂志,了解幼教前沿动态,如《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导读》《早期教育》等杂志。她逢人就说:“人总是要学习的,才会与时俱进,不会落伍。我如果一段时间不看杂志就会很不舒服。”她还不耻下问地向外地来汕头参观学习的园长、教师索要笔记、询问了解外地的幼教发展状况。从这些事例,我们能看出,老一辈专家对求学的执着。顾老的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无形地感染了她身边的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推动了汕头市幼儿教育研究的良好风气的形成,也使得汕头市的幼儿教育始终跟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步伐。

淡泊名利专家人,一生只为幼教乐

顾老的性格是随和的、可亲的,在她去到的地方经常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但顾老也有她倔强的一面,那就是在名利面前有她做人做事的原则。作为汕头市首屈一指的幼教专家,全市各个幼儿园都希望顾老到园指导,但顾老却明确表示,我喜欢去指导哪些脚踏实地、认认真真为幼儿工作的幼儿园,不喜欢到工作浮夸、以利润为目的、沽名钓誉的幼儿园去指导。

面对市场经济的诱惑,顾老始终把持住自己做人的原则和专业态度。有的商家想利用顾老的名誉举办讲座推销教材,都给顾老一一谢绝。顾老说:“我认为好的教材、好的书籍,我自然会推荐给园长、教师们看,不用你们专门让我举办讲座来推销。我的讲座不是要赚钱的,只要对园长、教师们有利的、有帮助的,我就乐意讲而且是无偿的。”顾老就是这样,一生淡泊名利,一切只为孩子。在她的档案里,她从不在自己的荣誉栏中填写任何荣誉。这就是顾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做人准则。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师资建设;“双师型”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学前教育机构中从事具体生活卫生保健、教育教学活动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亦即“双师型”教师。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其实践性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双师型”教师应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要求。相对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的实际技能与知识,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和得到发展,并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教育是教育学生会做人、会做事、有知识、有技术。”[1]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建设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效的保证。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努力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其次,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学前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学前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而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就业岗位是幼儿园和各类早教服务机构,她们既要能胜任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多学科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对婴幼儿和家长的服务工作。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区别于传统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思路,要以学前教育人才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幼教岗位能力为目标,按照专业理论够用、专业技能扎实、专业技巧实用、专业发展有后劲的原则,形成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育实践培养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的专业教师,才能培养出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而“双师型”教师正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所在。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照搬和沿用高等教育的模式问题,特别是在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方面,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提高、轻视能力培养的倾向。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教师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该院学前教育专业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毕业后受人员编制、经费开支、培训渠道诸因素限制,再加上课务工作繁忙,“后天”补课的机会很少,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到学前教育第一线锻炼和提高。这直接造成了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专业实践技能和经验,教师教学脱离实际,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等问题。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同行中缺乏竞争力,也难以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和市场竞争中的强者。因此,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已成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内涵标准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来自l995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此后的10年间,职业教育界围绕“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和具体内涵进行了探讨,先后经历了“双证”说、“双职称”说、“双素质”说等。在2008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有关说明中,对“双师型”教师直接表述为“双师素质教师”,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演变过程始终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发展过程中从专业化的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从而使“双师型”教师成为普遍公认的学术话语。但是,因为职业分工的专业化、复杂性和精细性,在实践层面上,“双师型”教师的具体界定会因职业类型的不同而发生改变。部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标准还没制定,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选聘教师上缺乏依据,高职教师的教学行为难以科学规范,导致目前我国高职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这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不利。对于日益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来讲,急需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准确定位,以此来确立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素养和娴熟的弹唱跳画说等专业技能,在幼儿园、婴幼儿早教与服务机构从事保教工作,或在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部门从事儿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康复和宣传等工作的中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2]这一培养目标给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提供了基本依据,即以教育素质与行业素质为基本内涵,以教师职称与学前教育行业技术职称为外在特征,集教师素质、行业素质于一身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及扎实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具体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从表现形式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首先要拥有双证书,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有的,除了有较高的学历层次、高尚的师德风范、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应同时具备会“教”的能力。保育员、育婴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是“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

2.从外在身份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既是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同时又是学前教育机构的专兼职教师或被学前教育机构聘任的专家、顾问,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新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意味着具备高等院校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作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专兼职教师或被学前教育机构聘任的专家、顾问,要求其必须具有丰富的婴幼儿教育方面的职业素质,掌握与婴幼儿教育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技能。

3.从能力要求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是既能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幼教技能训练的复合型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婴幼儿身心特点,熟悉婴幼儿教育理论,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观察儿童的能力,家园交流和协调能力等;另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能,在艺术教育、特殊教育和早期教育方向上学有所长,运用说、演、弹、唱、画、编等技能于教学之中。

4.从知识结构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拥有双重的知识,即拥有所任教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知识,宽厚的幼教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科发展的信息及动态,又拥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等)。只有具备这样双重知识的教师才能熟悉学前教育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要求;才能把学前教育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注重学生学前教育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5.从工作任务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具有双重任务,既要搞教学,用现代教学理念进行教书育人,又要及时获取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教材、新技术,并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综合后,及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传递给学生,并教育学生逐步掌握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精通学前教育行业的技能技巧。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1.强化教育培训,将教师的再培训计划落到实处。从短期培训的角度出发,可以聘请学前教育行业专家进校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教育活动观摩和教学活动研讨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也可以有计划地利用假期将教师安排至相关学前教育专业工作岗位锻炼学习。从长期培训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应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支持广大教师学历再上新台阶。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定期聘请武汉市教科院幼教专职研究员、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管理者和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资深教授,进行专业教学研究、学术讲座和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把研讨会扩大到幼儿园教师层面,以此来增加专业教学研究的实效性,同时也扩大学前教育专业团队的社会影响力。

2.注重实践锻炼,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依托学前教育机构支持,实行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加强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培养并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充分保证。教师可直接到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实习,相应的教学任务也可组织在实训基地完成,这样可以根据幼教工作实际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有助于教师职教水平的提高,并最终有利于高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校企之间最好能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教师能随时深入幼儿园实际,及时了解幼教领域新动向,及时掌握幼教新知识和新技能,真正实现有机对接。有能力的教师可直接参加幼儿园一线工作,可担任职务,也可参与到幼儿园的合作项目中去。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外建立了30个稳定的教育实训基地,规定专任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到幼儿园参与教研,保证课堂教学与园内指导实践共计不少于160学时、各课程负责人在幼儿园有固定的联系点,教研活动有1/2时间深入幼儿园进行,使学前教育专业团队既成为高校专业教学团队,又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教师团队。

3.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明确了兼职教师量化指标以及兼职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兼职教师成为高职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引进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时应从单位实际出发,不要片面追求学校师资队伍的高学历化,而应在学历达标的情况下外聘学前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工作或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现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并存。通过专兼职教师的有益互动,不仅可以使兼职教师教育原理、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纯熟,也可帮助专职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幼教岗位切实所需的职业技能。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共聘请校外兼职教师50多人,鼓励兼职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技能训练等人才培养工作,对在师德素质、教学效果、实践能力、敬业精神、工作业绩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兼职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作用,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尽管在一些规章制度上明确了“双型师”教师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但是在操作层面上还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各个职业之间存在的人事制度壁垒、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都尚未建立起一套适合“双型师”教师发展的系列性制度。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有必要建立相关规定和激励措施,使教师有动力、有机会去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如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对取得“双师”资格教师给予补贴,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评优等方面加分;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适当调整对于高职院校教师任职资格的规定,使学前教育机构的高技能人才能够无障碍地引进学校;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吸引学前教育机构参与高职教育,鼓励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双向介入,共同育人,等等。

参考文献:

[1] 张新美.探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途径[J].当代经济,2011,(4上).

[2] 张鹏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构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fied” Teaching Facul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WuHa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for Example

WU Wei-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