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1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与课题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究人员通过撰写结题报告向上级汇报开展研究工作的情况和成果,取得上级的承认、支持;通过结题报告可在同行之间进行交流,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以扩大影响。此外,撰写结题报告可以培养自己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结题报告的种类很多,从写作上看与研究的方法有关,如常见的调查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等。主要根据课题类型和读者对象进行选择。如果为在学术会议上交流或在刊物上发表,一般采用论文的形式;如果是向上级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则采用研究报告的形式。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研究报告的写法。
一、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的区别
1、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主要是从课题组织管理的角度写。在课题研究结束后,把研究的工作过程(怎样研究过来的)和结果向评委做汇报,主要写清楚研究过程。它是对几年来课题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回顾,是年度进展报告的总结提炼。其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课题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转载、采用和引用情况等;课题成果的代表作;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变动情况。一般在3000字以内。
2、研究报告
通过对一定教育现象的研究,说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能总结出哪些规律,揭示出哪些教育问题,有哪些创新。在研究报告中要体现出问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一般在5000字以上。
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的主要区别是:工作报告说明的是课题怎样研究的,研究报告说明的是课题研究了什么。二者比较起来要以研究报告为主,它是属于研究的成果之一。
二、工作报告的写法
工作报告应该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尤其是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忠实的记录。它要综述该课题的来源、宗旨目标、研究过程(开题和各阶段的时间、工作进展)、主要成果(发表还是采用)、还存在哪些有待继续研究解决的难题以及今后的建议与展望。
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在写作上的要求是简明扼要、清晰明了,写清楚过程就可以了。字数要求在1000——1500字。
它主要的内容有六点。
1、写清课题名称、批准文号、研究历经的时间、完成了什么研究成果、分几个问题对课题进行研究的。2、按课题任务和性质组建了什么样的课题组,是个人研究还是多人研究,列出所有参加者的名单。3、确定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4、课题研究的步骤,采取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的。5、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什么。6、研究的意义,有哪些创新。
三、研究报告和研究方案的关系
研究方案是是课题起始阶段写的,描述未来研究全过程的蓝图;研究报告是课题结束阶段写的,描述研究已经进行的过程和结果。前者展望未来,后者回顾过去。它们在结构和表达上有区别,也有相同点。
研究方案中充满了未知、探求、设想,以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构想为主。研究报告中已有某些答案,以问题的解决为主。
对研究方案中没有变化的部分或得到证实的部分,可引用到研究报告中。这样,将节省很多时间。同时,如果研究方案与研究实施过程、研究结果大相径庭,则说明方案的制订是有问题的。
四、研究报告的写法
研究报告是整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理论核心,也是课题的价值所在,研究报告的结论将直接影响课题的推广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报告的编制,做到科学的化、学术化。
撰写研究报告,可以组成“写作小组”,由他们拟出“报告的详细提纲”,提纲经研讨通过后再动笔写出初稿,初稿经过研讨修改后,再成定稿,从而提高报告的质量。
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1、研究报告的要素
由于研究报告主要是向读者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是以把事情表述清楚为目的,不一定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但报告的基本要素应该具备,也就是以下几个问题要介绍清楚。
①做了什么事情(研究的题目)。
②是谁做的(课题组成员--课题负责人、组员是谁)。
③为什么要做(课题的目的、意义、来源及背景)。
④怎样做的(课题研究的过程)。
③做得怎样(课题研究的结果)。
⑥讨论或体会(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和同行探讨;有哪些感受向同行交流)。
⑦参考文献(如果是网上查寻的,应注明网址)。
2、写作说明
(1)题目
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题目要与所研究的问题相吻合,切忌选题过大,亦不宜太长(可加副标题)。(就本次研讨的课题来说,名称是有问题的)
(2)研究背景或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
(3)目标
课题的研究目标必须具体、详细,但又必须具有宏观指导意义,这样才能保证课题的理论价值。
(4)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了何种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如何确定的。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对研究的变量是如何测量和控制的。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5)研究结果或结论部分
结论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假设给出一个答案。表明通过研究,你在理论上有什么新的认识,发现了什么新的规律,这些理论价值的
社会认可程度:在操作层面上总结的新模式、新方法、新对策等被实践检验、社会认可或某些权威机构科学认可的情况。使鉴定者感到你这个结论有科学性、有可信度。
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研究报告的主要(核心)部分,也是一项教育科研的价值所在,它将决定课题是否具有推广价值。要客观、真实地对研究的材料和数据进行理性分析,用数据说话,以事实证明。
(6)问题讨论
提出值得讨论和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应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而未取得结果的问题。与本课题有关但未列入本课题研究重点的问题。值得与同行商榷的有关问题等。反思研究工作中的不足;
(7)附件或附录
课题组人员名单、调查数据、问卷等;
(8)参考文献目录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研究报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资料注明其出处来源,以备读者进行查对。参考资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①如果是期刊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刊名、刊号。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科研;有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83-02
近年来,校本科研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普及。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校本科研进入了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希望通过校本科研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问题。然而,怎样用科研的方式解决问题,如何实施校本科研才能有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学校因此陷入了误区,成为中小学校本科研发展的巨大障碍。破解这些难题对有效开展校本科研、提振中小学校和教师对校本科研的信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中小学校本科研有效性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 现象代替问题
就是做研究时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不到真问题。现象是要研究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的外部形态和联系,问题是要研究的事物表现出的“现象”的“原因”。现象是表层的非本质的,原因是深层的本质的,是问题所在。
笔者对阅读的53份课题设计进行了粗略的统计,研究问题不够清楚的占7成左右。这样的研究就等于没有起点更没有目标,结果也不会有终点。
陷入这一误区的原因,一是教师们问题意识淡薄,对科研的本质认识不够,选题和设计时对发现和筛选问题重视不足,二是分不清现象与原因。
2 活动代替研究
就是把一般教育教学活动当成了科研活动或者用一般教育教学活动充凑科研活动。许多学校在研究报告中罗列了许多活动,但多是缺少“研究性”的一般教育教学活动。
陷入这一误区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教育科研认识不到位,不知道科研该做什么,二是科研方法掌握不到位,不会设计科研活动,三是追求政绩性、功利性科研。其中,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科研方法掌握不到位是主要问题。
3 教研代替科研
科研与教研的主要区别是:从研究内容看,教研限于学科范围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研究,而科研是涵盖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内容的全方位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看,教研一般采用普通的总结法、筛选法等,而科研采用的是系统科学方法,包括宏观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微观的行动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从研究层次看,教研一般是技术层面的,是回答“是什么”的研究,是操作程序等变化的研究,推出的是经验总结层面的结果,而科研是规律层面的,是回答“为什么”的研究,一般是研究原因和方法体系的,推出的是成果层面的结果;从研究性质看,教研是普及性和规范性研究,比如实施新课程的指导性研究,新教学方式普及研究等,而科研是问题性、创新性和改革性研究,比如解决新课程的新教学模式研究等。
科研与教研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层面的研究,相互替代或者偏重任何一面都会极大降低研究的有效性,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创造出有效的校本研究。校本研究实践中就经常出现“科研活动实际上是教研活动”的现象,致使出现科研深入不下去、教研也做不好、最后拿不出成果的普遍现象。
陷入这一误区的主要原因,一是对科研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二是对科研方法学习掌握得不够,不会做科研。
4 管理代替规划
笔者在参加中小学校活动时发现,许多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都做得很好,却弄不清楚其现在研究的课题与之前的研究是否有联系、下一步研究重点想解决那些问题、将来想开展那些研究等重要问题。这是典型的以科研管理代替科研规划的现象。科研的一般管理(规划之外的管理)是使科研规划全面、有效地实施的保障,忽视规划的校本科研是盲目的,也会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实施有效校本科研的基本策略
1 增强科研规划意识,处理好管理与规划的关系
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最重要的是制订校本科研规划。科研规划的内容主要是确定学校研究的方向、重点、规模及研究资源的开发利用,明确科研与教研、教学的关系及科研与学校短期建设与战略发展的关系。制订科研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学校现实的、主要的问题,同时,通过研究的方式帮助学校形成长远的发展战略。因此,要增强校本科研的有效性,首要的工作是科学制订校本科研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本科研,引领校本科研顺利开展。
一要开展调查研究,对学校的历史、现实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
二要科学分析学校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愿景,追索历史,立足当前,展望未来。
三要坚持立足学校条件、服务学校发展的原则,凸显规划的前沿性、引领性和高端性。
四要列出校本科研课题指南,为学校、各层次研究团队和教师指明校本科研方向,使学校的发展战略研究与现实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学校的主课题与教师的子课题研究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统筹开展。
2 增强问题意识,实施以问题为核心的选题指导
为保证校本科研课题能够透过现象直指问题,使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学校负责立项的部门必须要在选题立项中加强选题指导,使学校和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学会确立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和有价值的校本科研课题。
一要在选题立项中关注“现象”与“原因”的关系,加强区别现象与问题的指导。一般是通过分析与整合的方式,对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处理,找到问题的原因而发现问题,筛选出真问题。
二要在选题立项中加强如何确立课题的指导。确立课题是以筛选问题为核心的判断过程,将能够左右要研究的事物性质的问题(核心问题)筛选出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可研性,具备上述条件可确立为课题。问题不一定是课题,课题一定是要解决的问题。关注与分辨问题,明确主要问题,才能确立真课题。
3 加强以“科研活动设计”为重点的科研方法指导与培训
科研活动是指具备科学研究的特点的活动或者为回答研究的问题而设计的活动。科研活动是研究过程的重要内容,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形式,校本科研要学会“设计科研活动”,用科研的思维、科研的方式,围绕着课题和问题的解决,设计研究活动,实现有目的、有计划和高质量完成科研工作的目的。
一要加强校本科研方法的培训与指导。教育科研方法是教育研究能够成为科学研究的关键。在以往很多课题研究中,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掌握科研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为实现校本科研的有效性,一定要加强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和指导,使学校领导和教师掌握科研方法,在课题研究中能够自觉地运用科研方法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注重运用调查研究法等实证性的科研方法,使教育科研成果更有说服力,更有科研含量和学术价值。
二要学会科研活动设计。科研活动一般包括如下内容:为了回答研究的问题而进行信息收集、分析、评价、提炼和主题学习培训等活动;为了验证、完善和提升假设成果而进行的实验等活动。如围绕着研究的问题或研究的成果进行的文献活动、学习活动、调研活动、验证活动、研讨活动、课例活动和推广活动等。
科研活动有典型科研活动和不典型科研活动的分类。具备明显科研特点的活动都是典型的科研活动,如围绕着研究的问题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课题设计、验证设计、总结提炼以及成果应用和推广等活动。最典型的科研活动是课题开题活动,其作用主要是对研究的问题、目标、内容、假设成果和研究思路等进行再论证,对课题精神、方向、设计意图、研究路线和方法等内容进行统一思想,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等理论与实践的难题进行培训,启动研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动员激励,明确研究工作的程序、任务和要求等。为回答研究的问题设计的活动统称为不典型科研活动,如围绕着研究的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培训活动、研讨活动等都是不典型的科研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解决研究中的问题、提高研究的水平进行的,是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活动。
4 以课题课例为载体,建立科研引领教研的有效机制
必须改变以教研代替科研的做法,在学科教育中强化科研思维和科研设计,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校本科研的层次和成果水平。
[关键词] 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科研能力
小课题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问题小、重心低、周期短、规模小。它专门为一线教师设立,目的在于鼓励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将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着力点,扭转教育科研与教学相脱离的局面。广州市荔湾区在“十一五”时期把教师小课题作为区域性教育科研的研究重点和突破口来提升教师科研素养整体水平,在制度上和经费上加大帮扶力度,在管理上增加了区教师小课题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的运作,在培训方面增强了科研培训的针对性、同步性和实用性。设置了20多门次“小”培训,切实帮助一线教师解决遇到的问题,受到教师们的欢迎。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区域科研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教师学习有方向,校本培训有内容,校本教研有主题,小课题研究成为联结学校管、教、研、训各项工作的有效通道。
一、研究背景
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其“教师小课题研究课程”被认定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优秀课程。笔者从事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多年,审阅了众多中小学教师的小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结题材料,结合对教师进行课题观察、深度访谈、案例分析及借鉴他人研究经验后发现,荔湾区科研态势表面繁荣的背后还存在不少问题。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日趋增强,但科研能力薄弱,日常科研训练不足。研究选题求新求洋,有些过于细碎,有些则过于宏大,重复一些低层次的类似工作方案的研究;研究缺乏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择有罗列堆砌之嫌,层次混乱,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不高;找不到实际问题研究的切入点,要解决的问题表述不具体,研究内容空洞;文献检索的途径和方法不熟悉,文献综述能力较弱,参考文献阅读的数量偏少,针对性不强;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收集的针对性不强;研究成果的表述及撰写能力弱,整理水平和提炼水平欠缺。
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专业发展情况,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强调教师的自学外,还需要抓好科研培训。当前教师科研培训的重点已经从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向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科研能力的训练逐渐成为学习的重心,而最能体现科研能力培训有没有被教师实实在在地消化和吸收,方法之一就是让教师亲自来做课题研究,经历“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方案―申请立项―实践论证―得出结论―撰写报告―结题答辩”步骤。华东师范大学王建军教授指出了中国特色实践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就是“教学―研究―专业发展一体化”。研究中心陈静勉老师认为参加科研活动既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良好机会,也是科研能力与科研态度的外在体现形式之一。
在此有必要对教育科研能力这一关键词进行界定。笔者认同刘本剑的看法,即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具体来说,指研究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他还具体指出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由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设计教育科研方案的能力、组织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处理教育科研信息的能力、表达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评价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等有机构成的综合能力。
开展有效的科研培训,应以具体的科研步骤为目标,在培训中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二是补足教育科研知识,三是强化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以下笔者侧重谈谈在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中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一些做法。
二、开展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的具体做法
根据刘本剑老师的认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分解为以下几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根据问题主动搜集资料的能力、把问题明确为研究目标的能力、把研究思路转换成研究方案的能力、采用有效科研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不同形式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评价及推广自己科研成果的能力等。这里面包括了相对系统的教育科研程序知识和方法知识,据此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活动,设置具体的培训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供丰富的培训方式供教师选择。
鉴于教师存在着诸如年龄、性别、工作单位、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科研培训态度、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对科研培训有着不同层级的需求,研究中心把培训重点放在架设理论与实践之问的“桥梁课程”,注重把科研理论转化为实践内容,既有别于国培、省培等注重政策与理论的相对宏观、系统的引领,也有别于学校内部注重具体实践操作环节、解决具体问题的校本的、微观的处理,而是从中观角度集中解决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共性问题,开发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课程,改变过去那种缺乏主体内化过程,以接受知识、训练技术为主的“学历”式教师培训,注重对中小学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让每一位参训者都能主动地参与对话,促进其成为创新型教师。
具体培训内容可分为两类:
(一)静态、系统的教育科研程序知识和方法知识
主要为教师提供科研活动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支撑,包括申报课题、常用研究方法、结题、撰写研究成果等的一个个小专题,讲授内容是研究中心自创自编,多为总结归纳的成熟经验做法,中间穿插在科研过程中的明确要求,简明扼要地介绍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在短时间的面授课堂中掌握到急需的内容,是雪中送炭式的培训。
教师作为成年人,拥有一定的经验、信息和知识,知识结构具有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其学习方式与儿童的学习是有区别的,不能像给学生授课那样来给教师授课,否则指导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研究中心根据成人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在对教师学习规律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依据指导的内容运用参与体验式、案例式等指导方式,提高教师积极性。常用的培训方式有以下几种:
1.集中培训。针对特定的培训对象设计专门的培训内容。根据本地区内不同层次、类型教师的科研实际需求,组织地区级层面的集中培训。例如,在开题阶段开设“小课题常用研究方法”“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等培训内容,在课题结题阶段召开“如何撰写结题报告专题培训会”等。培训的师资除研究中心的专家库成员外,还有本地区里的科研人才智库成员,他们更熟悉本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与科研水平,能更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远程培训式指导。现代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培训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远程培训利用网络突破了培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能较好地解决实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工学矛盾”,又能提供丰富的资源,实现对传统培训活动的补充,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远程培训中的指导主要通过设立辅导教师来完成,所配备的辅导老师通常是从科研人才智库和专家库里甄选的成员,他们在科研中的一些方面具备专家级的水准。辅导老师通过平台与学员进行沟通、交流、讨论,批改并点评学员作业,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二)动态的反思性活动课程
主要包括问题诊断式专题研究与案例剖析。课程内容从学员参与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入手,以案例剖析为主,以学员为主体,努力让每一位学员都主动地参与到研讨和反思中来。此类培训内容特别要引导学员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突出学员对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在经验反思与理论指导的冲突中超越经验意义,根据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做出判断与变革,在“教”与“学”的分析、评价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此类培训内容相对应的培训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团队科研活动。建立“学习共同体”或“研究团队”“创新团队”,这是从教师知识形成的社会性维度考量,也是当前教师培训通常采用的方式。在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的基础上,注重教师的个人参与和自主反思,强调以探索为学习取向,注重形式多样化,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现场观察、主题活动等,为教师提供获得知识的多种途径和机会。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个体可以参与群体进行分享经验、交流信息,促进学员间的多向交流。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教师的个体知识通过“团体协商”形式转化为团队认识,成为教师群体专业知识的源泉。长春市丰静总结了本地科研现状与发展特点,认为未来教育科研的培训目标是力争通过高效培训形成三个团队:全员基准团队、骨干提升团队、名师引领团队。这一点与笔者所在教研团队的思路是一致的。
2.日常科研视导。通过日常的科研视导活动,深入学校或片区。尤其是在教师小课题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直接参与他们的校本科研活动中,通过参与、检查、交流、座谈、点评等形式,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帮助。知识和观念的内化并不是即时的,而是需要在后期的岗位实践中逐渐消化,并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同时,培训时的学习情景与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境存在一定的距离。为沟通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教研团队帮助教师制订科研工作行动计划和改进方案,并深入教师工作现场进行跟踪指导,帮助教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同时做好跟踪服务,在指导活动开展前对指导学员进行“前测”(指导前对相关问题的把握程度),活动之后进行“后测”(在指导之后对相关问题的把握程度),切实掌握指导目标的达成度,并对指导后的反馈与评价进行分析,从中了解问题解决的程度以及因问题而可能衍生出的其他问题,为下一次的指导提供主题参考,提高指导活动的实效性。
三、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的发展远景
(一)把培训思路提升到区域研训文化的高度
区域文化可以为区域和区域中的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教研团队要充分发掘区域文化底蕴中利于教师成长的元素并与之深入融合,积极从区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借鉴发展较成熟的企业文化理念,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区域研训文化,启发培训者从文化的高度审视教师培训与教科研一体化的问题。
荔湾区研训文化的落脚点在“常态课”,发力点在教师小课题的研究上。小课题研究培训正好可以从文化氛围、教科研意识、教师群体关系、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模式等几方面来落实区域研训文化,引领区域教育前行。
(二)探索保障制度,设立科研学分银行
在研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研团队探索类似银行管理的教师培训与科研学分管理存储方法,保障研训文化建设的推进。在科研方法系列培训中,设计了8种科研方法的研修,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科研实践活动等。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来选学,项目完成即获得一定的科研学分。教师的论文、反思、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成果经考核达到一定标准都可以取得相应的科研学分。同时,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突破传统的面授课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学员完成继续教育的学时统计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将学员完成的课堂研训、校本研修、科研工作、学术讲座和发表的论文,通过继续教育的学时统计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零存整取的学分折算,学时存在“学分银行”。如今,荔湾区正通过试点校摸索、案例观察、问卷和访谈调查,检验学分银行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通过教师小课题培训来促进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区域研训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教师培训,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基本结构和发展阶段来运作,最终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渠道。
参考文献
[1]张照坤.中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5,(5).
[2]刘本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题选择问题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3]高远才.对中小学教研人员的教育科研素养的初步认识[J].教育科学论坛,2010,(10).
[4]丰静.探索教育科研培训途径 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素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9).
[5]程凤农.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
[6]刘东敏,田小杭.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路径的思考与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4).
[7]刘玉娟,彭贤智.实施研训一体化策略 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J].教学与管理,2005,(34).
一、初中物理教师应该积极投身于教科研
教学和科研是教育研究,主要是针对未来的探索,教学和科研是不完全一样的东西,教学和科研是教育科研的缩写,它是从教育教学和研究的问题,最后返回解决问题的这个水平。从教材和方法,为教学和科研的教学和研究,所以新的教学方法,新思路迅速推广。学校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往往是按照带班,讲座,评课开展研究活动的监管要求。小研究是一个老师在很短的时间与他们的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教学问题为主题,由老师或少数个人合作,利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教学和科研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这是研究的基础上,一起研究和学习的全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只要我们在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真正的研究,不断学习,在学习掌握相关信息,您可以得到真正的发展。作为一个初中物理老师,应该在学习,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教学,进步。为了更好地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
二、初中物理教师如何投身于教科研
物理老师的教育和科研应该学习的教室。实验室任课教师,教学的主阵地。班,讲座和观测,评估和其他教室发生,是教育科研最关心的问题是教育和科研关注的话题!教育科研应该学习材料。甚至有些老师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无法掌握手中如何不关心教学?示范,实验组教师备课教学的区别你在哪里,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应注重什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和科研的研究工作。招聘设计,布局和标记,尤其是在错误的工作,并仔细教后反思,为什么学生普遍错误,它提供了一个真正的教育和科研数据。教育科研应该学习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开展各种研究目的。初中物理课的学习方式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学科的主题,关键是要捕捉的信息是好教师,好思考,善于总结。教育和科学研究,是我们的做法,背后充满凝重教育实践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由于教育和研究方面到底呢?不管是什么做的教学和研究,研究学生,我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教师应熟悉与研究的研究很少,所以你可以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在一个有序的规范运作。
三、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教师教育研究是应用研究,教育问题的一个基本的理论知识发现两个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利益。
首先,发现问题。发现的问题是教学问题的前提下,可以发现小问题研究课题。问题可以来自学生,来自同龄人,当然,也可以来自自己。教师有意识的问题,这是研究的前提下。事实上,教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贫困学生,一节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类的话题解释转换,学生不专心工作布局的经验等。物理实验只能提出的问题很多,物理理论来自实验,实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次,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关键的是,你不会发现问题,教师应该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别人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好办法,找到进程,但也是一个小的研究最关键的一步。从经验中学习的方法很多,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在网上找到相关的信息,学生的实际问题,收集数据,然后通过分析和综合,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实证研究结果的书面材料或文件。把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形式,它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等,目的是形成典型经验。它是从实践的过程中的理论。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育。这是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
四、制订研究方案,应注意问题
明确研究思路,尝试结合教学和科研活动,在普通学校安排一个合理的标准来设计一个良好的科研计划,该研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意义,揭示研究价值。明确的研究,达到阶段和最终目标。例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研究该课题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学习?明确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研究结果明确预期的结果,这样的表现的结果。为了更好地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关键是要不断学习,教师个人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和经验储备,发挥个人的长处,洞察问题的敏锐性,在教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开发,需要时间来填写一个小的研究手册,归纳,综合揭示了法律的能力来证明,此外,教师应进行培训,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艺术精湛,有从事体力教育,教学和研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在教学,科研能力。
(一)宏观层面
1.国内学术界对于该专题的研究尚停留在理论层面。
2 .理论研究尚处初始阶段,未形成系统。
3.实践研究范围狭窄、层次较低、流于表层。
(二)微观层面
1.基于现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教师缺乏“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意识,理论学习和理性实践较差。
2 .一部分学校教师,在理论学习方面缺欠系统性,导致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难以持久、连续。
3. 一部分学校教师具有“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意识,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但在研究探讨方面尚欠缺深度广度。
4.“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及操作模式处摸索阶段,不够清晰。
5.有些探究课程的设计侧重模拟真实情境鼓励亲身体验,由于课程的受众――学生的接受能力具个体差异,不排除个别学生有知识结构片面化的可能。
6.合作学习模式较为粗浅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度。
7.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寓教于学的一整套模式尚未形成,探究失去“物质准备”。
8.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已形成被动接受知识――依赖教师讲解的心理模式。
9 .教育资源缺乏,研究性学习难以开展。
10.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社会氛围、条件以及全民意识尚不具备。
鉴于此,我校于2002年选择《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之实践研究》作为科研课题,以期在学习、借鉴国内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教育各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运用以及创新。
二、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学教育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策略、操作模式。
(二)研究内容框架设计
1.重点。
2.一般。
3.初步探索。
(三)研究思路
1.课题的理论依据。
2 .对已有成果的综合整体运用,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广泛搜集整理及运用之中的扬弃,对每位参与调查的教师教学亲身经历和独立体验课题进行研究,旨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课题研究能力。
(四)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三、研究结果
(一)开展《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之实践研究》
课题有效提高了参加课题教师的素质
1.基本做法。
在《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之实践研究》课题的调研过程中,作了两方面工作:一、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独立体验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二、聘请专家教授和专业人员,根据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对参加研究的教师进行培训。
2.取得的成果。
(1)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有提升。
(2)培养出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开展本课题研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有帮助。
1.基本做法。
四个方面:一、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走“提炼-完善-运用-打破-扬弃”之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良性循环基本成型;二、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客观规律,找出“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缺失的原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三、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交互和开放性,使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科学素养及情感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过程中得以统一;四、在探讨、表演、实验、竞争、矫正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取得的效果。
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三)探索出了小学开展探究性教学的途径、策略与操作模式
1.基本途径
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内铺垫课外延伸,课堂内外共同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2.基本策略
心理引导,方法指导,构建真实情境,引发弹性、积极思考。
3.基本操作模式
“五环节”流程如下:
“四自主七步法”
(1)“四自”―― 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探究,创新,实践,发展。
(2)“七步”―― 课堂教学基本范式。
1)创设情境,激欲求动。
2)预习质疑,确定问题。
3)个体学习,自主探究。
4)组际探究,合作交流。
5)自由表达,评点展示。
6)自主实践,解决问题。
7)拓展提升,激励创新。
“三环五步”
以上四种教学模式的各环节可以线性展开,可以循环递进,可以用其中的某几个环节,可以完整使用;可以单节课使用,也可以多课时连上;可以课堂内外联通使用,也可以课外单用。与常规传统的教学有本质的区别,但又与各种优秀的教学传统和方法策略没有冲突。
四、几点思考与设想
(一)思考
1.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互补
2.注重先期主导,循序渐进,允许“描红”
3.价值定位。
4.问题解决为主,课题研究为辅
(二)设想
1.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1)让广大教师的所有课堂都以探究学习为主,多种学习方式并存,形课堂新格局。
(2)让广大教师熟练掌握“模式框架”,并不断运用、完善、创新。
(3)继续在《承德教育研究》刊物上开辟“探究教学课堂案例与设计”园地,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或案例”打造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
2.深化理论研究。
《幼儿园课题研究》是由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理事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刘明远研究员主编的“实践取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丛书”中的一本。本书立足于幼儿园教育实践,以指导幼儿园教师和园长正确认识课题研究、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和提高课题研究的成效。本书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的张晖副研究员主编、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的崔映飞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本书开宗明义,首先从“什么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几种主要类型”“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基本特点”以及“幼儿园为什么要开展课题研究”等根本性的问题出发。深入阐释了“课题研究如何选题”“文献资料如何收集与整理分析”“如何设计与课题相关的一系列表格和量表”以及“课题研究成果的多种表述方式”等课题研究中关键性问题,为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开展课题研究从整体上做了指导
接着,本书对幼儿园课题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几种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的特点和实施步骤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几种常见的课题研究类型: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学研究类的课题、学会课题和微型课题,分别从类型属性、申报程序、管理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评点与说明,让读者对这些课题研究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为了更好地通过教育科研促进幼儿教师的成长。本书特别关注了微型课题研究。对于“什么是微型课题”“为什么要做微型课题研究”“微型课题的研究与其他课题的关系”以及“微型课题研究的设计”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例如,在回答“为什么要做微型课题研究”这一问题时,书中写道:“要以实践为中心,解决教师和园长的临场问题:要以自主为导向,引领教师和园长进人自我成长的研究状态:要以反思为核心,成就教师和园长专业发展的新范式。”
本书最为出彩、最有价值,从而区别于其他同类用书的过人之处在第六章,即课题研究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对许多课题研究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和总结。第一种常见问题为“无根的研究——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幼儿园的门面工程;园长指令、教师的额外负担:课题研究难。教师难以胜任。第二种常见问题是“缺乏方法的指导”,具体表现有:方法运用单一、不重实证;研究不关注儿童的发展变化;不关注研究过程。缺乏研究保障。第三种常见问题是“成果上的不了了之”,具体表现为:把研究成果简单等同于几篇论文、调查报告或专著;研究成果的信度效度不高,缺乏科学验证;研究成果缺乏推广与应用、虎头蛇尾;研究成果点到为止、就事论事,缺乏创新与特色。
在具体剖析了上述“课题研究中常见问题”的基础上,本书又给出了五条解决问题的对策与路径:一是以小见大,要研究小问题:二是立足草根,要研究真问题;三是小题巧做,要超越个人经验:四是持之以恒。要厚积薄发:五是合作交流,要同伴互助。本书始终以问题为导向、以未来为引领,每条均相当具有针对性、适匹性与切合度,而且是简单易行并行之有效。
最后,本书精选了7个幼儿园课题研究的案例。并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点评。其中,从类别类型看,有国家级、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省学会课题,也有微型课题:从承办实施看。有教办幼儿园、其他部门办幼儿园,也有集体办园和农村的乡镇中心幼儿园:从呈现方式看,有的课题以研究结题报告的形式呈现,有的以经验总结的形式呈现,也有的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呈现。这些课题研究并不是完美无缺,但还是值得所有幼儿园教师和园长的参考与借鉴。
论文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公共管理硕士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宜应届本科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均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争取用5年时间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1。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与以往在职专业硕士不同的是,全日制专业硕士进行全日制的培养,毕业可以领学历证和学位证,但又不具备工程硕士的工作经验;同时也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专业硕士更突出技术的应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往往忽视了应届毕业生无工作经验、无职业背景的特点,硕士导师往往采取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来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既区别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又区别于工程硕士,而全日制专业型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没有成熟的培养模式,因而,探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一、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特点
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型学位相对的学位类型,其培养目的是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并能适应特定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术型学位偏重于理论和研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而专业学位侧重于实践和应用,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虽专业型学位硕士和工程硕士同为专业硕士的一种,但培养目的和培养方法上有明显不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界于学术型硕士和工程硕士之间的一种硕士,学术型硕士强调学术研究,生源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一般在校学习;工程硕士强调工程应用,生源为有一定年限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进校不离岗;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两者兼顾,强调工程应用,生源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在校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
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及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不同。
二、依托学校科研优势,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
教育部强调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教学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的质量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践教学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应少于1年。因此,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政府、高校、煤炭企业三方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应该制订降低企业税比例、补贴研究生实习费用等相应鼓励政策,鼓励高校输送与煤炭企业接收专业硕士;高校与企业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专业硕士的教学实践基地。优秀研究生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企业与学校实现双赢。
河南理工大学是以煤矿类专业为主的高校,拥有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安全工程、矿业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拥有安全工程、矿业工程等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减灾防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99个学科硕士点;建成“煤矿灾害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灾害防治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建设“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2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河南理工大学现已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河南煤化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山西潞安集团、黑龙江龙煤集团等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研究,成为学生实践教育、研究生培养基地。
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使通过考试的准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在暑假期间提前进入实践基地,增强其感性认识及增加现场实践经验。在全日制专业硕士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后进入实践基地,可以增强研究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使研究生体验社会,增强职业精神;有助于研究生立足煤矿实际积极独立思考,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突出应用特征
矿业类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掌握矿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强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而,课程体系应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实际应用为导向,然而,据网上调研,目前大多数学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只是把学制改成2年或2.5年,其他与学术硕士没有什么区别,势必造成专业硕士既没有学术硕士的理论素养又没有工程硕士的专业素养。因此,改革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突出应用特征,编写适合专业硕士特点的教材势在必行。
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应邀请煤炭企业参与进来,将工程实践纳入教学内容中。在课程教学方面,以基础理论和技术实践为教学切入点,要充分考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改变本科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逐步过渡到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自觉学习式教学,将课堂教学搬进实验室、搬进煤矿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突出行业和实践特色的课程体系,运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有些专业课、实验或讲座可聘请煤矿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主讲,在实践中着重培养专业研究生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其次,鼓励并大力支持教师参照专业技能标准,结合自身科研项目,编写、出版一批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和案例库,建立突出应用特征的课程体系。
四、推进“双导师”制度,切实加强企业导师的作用
目前,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是按教育部有关要求实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但是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责不明确,企业导师一般是企业内中、上层领导,平时职务繁忙,无暇顾及所带学生,加上煤矿井下危险源多,企业导师也不愿意为学生的安全问题负责,因而校内导师唱“独脚戏”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如何细化企业导师的职责,解决企业导师的后顾之忧,切实加强企业导师的作用是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又一难题。
首先,国家应制订出台相应政策,解决企业导师的后顾之忧,或者国家出资建立专门的教学实践矿井,用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同时,企业给予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企业导师相应的工资待遇及荣誉称号。
目前,河南理工大学校内导师主要结合自己承担的横向课题,聘请课题企业负责人担任专业型硕士的企业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及基础课程学习、制订培养方案和指导学位论文等。企业导师负责专业实践、项目现场实施方案制订及相关参数的测试和参与学位论文指导等多个环节。
五、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本科与专科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也就是说,无论是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如果教育与工作不匹配,两类毕业生工资减少的程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前面的发现中我们知道,本科生的匹配性明显高于高职高专生,因此高职高专生将在更大范围内受到匹配性差异带来的收入影响。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
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二、
1、
2、
3、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一、开放式教学理念概述
(一)开放式教学理念
开放式教学理论源于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也融合了斯皮罗(spiro)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开放式教学是和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相对应的,强调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自由成长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该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开放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方法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开放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有了教学理念,还必须有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教学理念指导作用充分发挥。部分学者在开放式教学理念指导下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如陈伯超、付瑶详细论述了“中文教师主讲+外教辅讲”的教学主体开放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教学模式;熊严柳探索了模拟案例教学法在开放式教学中的作用;张桂芬、滕兰花提出了“课堂+社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等等。总体而言,开放式教学理念在实验类、实践类课程的推广应用较多,教学模式多样,涉及教学主体、教学空间、教学手段的开放等环节,但是对教学内容的开放研究较少。
笔者长期从事旅游管理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教师的课题研究引入教学,进行“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参与科研课题,如查找资料、实地调研、论文撰写等实践工作,来综合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开放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的开放相结合。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解,而是引入实践型科研课题,将书本理论和科研实践相结合,不仅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使他们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空间上,我们将教学从传统的课堂延伸至课外,既包括图书馆、网络等查找资料的平台,还包括景区、景点等实际调研的场所。
二、“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式样,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的,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构建“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课堂和课题两个环节的教学目标。
(一)课堂和课题两个环节的教学目标确定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将课程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识记即对某些知识只要求能记住或回忆得起来,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理解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转换、解释和推断。应用指能用单一的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分析指能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如成分分析、工作原理分析等。综合指能把多种知识综合起来,解决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评价指能根据已学到的知识和某些内部或外部制定的标准对某一事物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
根据布卢姆的理论,课堂和课题两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两个方面。
1.在课堂环节以识记、理解为主。课堂环节为“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讲授课程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识记理解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识记所学的知识,同时在识记基础上理解所学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不但知道其本质、特征,而且知道其内涵和外延以及与其相近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等。
2.课题环节重在培养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识记并理解基础理论,但是这些理解停留在浅层次,理论知识只有通过指导实践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课题环节为课堂的延伸和深化,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运用课堂所学各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比较好地培养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总体而言,在“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中,通过课堂环节,让学生识记、理解基础知识;通过课题环节,让学生融会贯通各项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两个环节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流程设计
这种教学模式从课堂、课题两个环节,教师、学生两个维度,在明确课堂教学、课题参与的目的基础上,确定教师和学生在各阶段的任务,从而设计教学方案。
1.课堂环节。教师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讲授课程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架构。在这一环节,需要达到学生能识记、理解基本理论的教学目的,为参与课题奠定理论基础。
2.课题环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教学,将课堂延伸至课题。
一是前期准备。教师结合课程特点申报合适的科研课题。由于课题申报周期较长,教师需要尽早做准备。在课题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和本专业其他教师合作,或者拟定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课题。同时,学生需要储备基础理论,为参与课题做好理论准备,同时组成学习小组。为了保证子课题的完成并保障每位学生都能实际参与,学习小组成员在5人左右为佳,确定一位小组长综合管理。
二是任务的下达与接受。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并参考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确定任务期限和成果形式。成果形式可以多样化,根据课题的内容和性质确定,主要以调查报告、小型学术论文为主,必要时辅以调查视频和图片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任务,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子课题,并负责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需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课题。接受任务之后,小组成员需要合理分工,每位学生必须承担具体任务。
转贴于
三是任务的完成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运用各种方式完成任务,如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分析总结等,形成调研报告或论文,并将成果制作成ppt。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组长负责组员的协调与管理。教师要定期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对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任务。
四是成果展示及任务评价。课题完成之后回归课堂,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调研报告、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以及每位成员的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用ppt展示成果,并作简要阐述。教师对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成果展示和评价进行全程录像,一方面,学生通过回看能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作为课程资料积累。课后,教师评阅每一组的调研报告、论文和每位成员的成果。然后,根据小组总体完成情况以及每位组员的分任务完成情况评定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情况的一部分。
三、“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彰显专业应用性特点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停留在浅层次,即能背诵、了解内涵,但是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存在不足。毕业本文由收集整理生空有理论缺乏实践能力也是为众多企业所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理论;通过课题参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实施“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时,教师应将科研课题分解,一般5名学生为一组,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子课题的资料收集、调研和论文撰写。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较强的个性,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合作的苦恼与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开拓学生理论视野,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生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由于学生平时缺少学术研究锻炼,毕业论文成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负担。通过“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学术研究,一方面,在完成课题过程中,通过资料的收集、查阅,了解学术界的前沿动态,开拓理论视野;另一方面,通过撰写论文,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和课题相结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让教师的教学内容紧贴学科发展。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让教师的科研紧密联系实际,从日常教学以及和学生的交往中获得科研灵感。
四、“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课堂和课题的关系
在“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明确课堂和课题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基础,课题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没有课堂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运用知识完成课题,因此务必夯实基础。另外,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堂必须延伸到实践。
(二)课题的选择要有目的性
教师选择的科研课题需要紧扣教学大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让学生参与课题后能达到深化理论理解、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课题是否具有前沿性,和课程内容是否紧密结合,学生完成课题是否能动用所学的大部分知识,这些是教师选择课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的课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难度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切实可行。
(1)在日常教学实验方面:
我们注重加强学生基本操作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初步验证,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通过各种仪器、药品性能的掌握和应用,通过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实验验证。从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创新意识和探索求知精神,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们增加了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与基本操作实验和单纯的验证型实验相比有一定的难度。综合型实验主要是安排一些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及分析鉴定,在实际安排实验项目时,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我们一般选择3-5个无机物制备综合实验,如一种钴(III)配合物的制备、转化法制备硝酸钾、由废铁屑制备硫酸亚铁铵及含量分析、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等。实践证明,每次制备学生都能完成,为了得到所需的合格产品,有的学生甚至重复操作该实验多次。学生认为,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收获很大,真正体会到大学实验课与中学的不同,对实验课的态度也由过去的被动而转为自主。该类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文献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研活动。这类科研活动中,实验课题或实验方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以及参考实验室可提供的仪器设备自拟研究课题。例如从蔬菜和水果中提取维生素C、硫酸钡纳米材料的包裹等创新型实验。同时我们老师也利用周末和暑假时间,在低年级学生中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研活动。例如,我校化工学院举办的女生节活动之“‘烛’迹在我心”蜡烛DIY制作大赛,以科学、新颖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通过对蜡烛原材料设计制作,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2014年11月落幕的第二届广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我校化工学院学生荣获二等奖。教学实践证明,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将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以致用,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3)教师指定课题:
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定研究课题,或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现有的科研课题,让较优秀的学生能积极参加部分课题的研究。选择该类课题的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结合所学的知识论证课题的可行性,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从采样开始,经过样本处理,选择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最后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到无机化学的知识,也学会了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课题中出现的问题,使团结协作、交流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实验教学方法上的开放
开放实验和传统实验的区别之一就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由过去的辅导转为指导,教师由“主角”变成“导演”,而学生由“观众”变成了“主角”,通过实验探索,由感性认识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指导中,主要从实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讲解实验课时不但简明扼要,抓住重点、难点讲授,而且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具体的方法上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所在,对学生加以引导,寻求解决的思路和方法。由他们自己完成对本次实验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尝试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采用Powerpoint和Flas相结合的课件演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节约理论部分的讲述时间,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单调与枯燥。我们还利用便捷丰富的电子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比如用网络共享视频向学生展示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操作技术以及本校暂时无法达到实验条件的实验内容。通过这种模式,不但可以进一步保证实验的安全性,还可以为学生在以后从事化学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3实验时间开放式管理
实验室是师生进行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应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教师开放实验室的积极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已明确把“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广,效果好”作为实验室建设目标。
(1)申请开放:在保证日常实验教学任务的正常开展情况下,开放式实验室老师制定出课余开放的时间表
由学生参考时间表,根据自身需求、水平和兴趣以班级为单位,创新小组申请使用实验室。申请时需要说明实验名称、实验目的、时间及实验所需设备,实验室根据申请对申请班级或创新小组开放实验室。“自主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的教学理念,有效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凝练学科特色。
(2)全面开放:建立专门的针对全校学生开放的创新实验室。
该实验室不计入日常实验教学安排,属于指导老师支配的场所,每个周末或节假日或寒暑假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开放。实验室配备常用实验器材和药品,在指导老师陪同下,得到申请许可的学生在正常开放时间段内,均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实验研究及大学生研究性实验。我们对实验室设备进行资源共享,对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科技制作,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实现全面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利用现有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的平台,不仅能够达到开放实验教学的目的,而且可以避免仪器设备的浪费,并且利用现有的科研实验设备,也能够充分实现实验资源的有效共享。
4结束语
一、结题报告的标题:
课题名称和文种——结题报告。
二、结题报告的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及作用意义。
三、结题报告的正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列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
(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3)课题的评价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揭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专家评价——综述专家对本课题的意见,并点明典型评语。
实践工作者的评价——如果本课题在实践中已有应用端倪,则可给出实践者的反馈意见。
四、结题报告的结尾:
对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指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对本课题的应用推广等问题,表明课题组需作出的努力。结尾的写作应视情而定。
五、结题报告的附件:
列具课题组成员名单;附上课题研究过程中已发表的论文篇目,研究成果已被采纳或开始应用的佐证材料,致谢等其他材料。
上述结题报告,在课题鉴定会结束以后,可根据专家意见作适当的修改。然后经课题组长签署后存档。根据课题级别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大小、研究者认识的深浅,结题报告将各具特色,但其总体要求是,反映全貌,突出重点。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素”关节,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摘自:《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原题“课题结题报告的框架结构”作者:徐挺)
结题报告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结题报告中常见的问题
1.从研究进度看, 有的缺少部分研究、探索过程的叙述性材料。比如外出考察报告(有的写了, 但仅用几十个字写出到某某地方考察就完了) 、基本情况调研报告、验收申请书等。
2.从课题结题总结看, 有的基本情况部分概述不全;有些地方缺少应有的数据及过程; 有的有一定成果,但缺少推广方面的材料。
3.从结题报告看, 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缺少引文或引文附录, 看不出通过研究得出的创新理论以及该理论和支撑实验研究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或联系; 二是有的课题负责人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作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 给人一种勉强凑材料的感觉; 三是有的课题负责人把课题立项之前的成果当作课题立项后的实验研究成果。
4.从研究结论看, 大多数结题报告或论文都缺少理论上的升华, 对材料及论文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提炼, 没有理论的提升, 结题报告只见“材料”不见“观点”, 苍白无力说服不了人, 更不具有可操作性, 不能推而广之。
5.从所附资料看, 也有两大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一些所附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撰写不规范; 二是一些研究论文比较粗糙, 不仅行文不太规范, 而且内容也不大充实。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二、撰写结题报告须注意的几点
1.多参阅立项时所引的支撑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新信息。
2.仔细阅读课题立项时的研究进度计划, 尽量搜齐各阶段的过程性探索、研究资料。
1.加强临床能力的训练。按照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所规定的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和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内常见病,达到卫生部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2]。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研究生不能仅仅是技能熟练的“处方师”或“手术匠”,临床能力也绝不只是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应是知识结构、逻辑分析、综合推理、诊断治疗、决策能力及实践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3]。因此,医院科教科和研究生导师要根据培养目标联合制定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计划,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计划内容包括:(1)在导师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参与管理病人,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临床操作技能;(2)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科室的疑难病例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生应参加科室的业务学习,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创新活动;(4)研究生应轮转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拓宽全科领域的知识面。
2.临床实践考核。为了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质量,应进行临床能力考核。考核可分为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毕业前考核。一是出科考核。各临床科室成立科室考核小组,负责出科考核工作,以保证研究生在各科室轮转的质量。出科考核的内容包括3部分:(1)平时表现;(2)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和病历质量的考核;(3)医德医风考核。对于出科考核不合格者,继续留在本科室学习,直至考核合格为止。二是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附属医院组织进行。附属医院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小组,由小组选择一名病人,考核研究生的临床诊治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水平、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等。三是毕业前考核。毕业前考核由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处组织进行,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处理常见病的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主要区别是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完成科研活动所需的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4]。科研工作主要按照以下3个步骤来实施。
1.选择课题。选择课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也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选择课题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因此,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和资料,了解本学科最新进展,找出专业发展的空白与不足之处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写出课题设计报告。通过选择课题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临床研究生的课题选择应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尽量涉及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样才有临床意义。反过来,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检验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发现其不足之处,有助于课题的完善与提高。研究生选择课题后,举行开题报告会,邀请本领域的专家参加,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使得课题的设计进一步完善。
2.课题的实施。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研究生不仅要动手做实验,还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研究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中,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课题研究开始以后,研究生往往需要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同学、病人及其家属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总而言之,通过课题的实施,锻炼了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应定期汇报研究工作,使导师及时了解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完成。同时,导师也要随时检查研究生的工作,防止弄虚作假。
3.撰写论文。论文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研究生多年的学习成果最终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得以体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能够充分证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对其学习和科研成果的总结[5]。在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之前,邀请一些专家就如何写好论文进行辅导,传授论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导师也应检查和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论文质量不高者,不得参加答辩。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理论知识
1.优化课程体系。高等医学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明显落后于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等问题。因此,要强化跨学科、开放性的课程设置,体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前沿知识的统一[6]。跨学科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跨学科知识,研究生的视野就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更新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内容比较陈旧,即使是最新版的教科书,从编写到审稿、出书一般需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7]。经过如此长的出书周期,教科书的内容明显落后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用这种陈旧的书本知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研究生,使研究生了解这些成果,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科学研究。
3.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法,即教师讲,研究生听,研究生被动接受知识,造成研究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应当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竞赛式、案例式等教学法,变研究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
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陈至立在第一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专家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一般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有创造性工作的经验,他们治学严谨,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8]。”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理论水平、临床能力、科研素质、医德医风等都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的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主要原因如下:(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师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2)由于扩招,有的导师带的研究生过多,或因为兼职太多,工作量过重,无暇指导研究生;(3)有的导师是刚刚毕业的博士生,缺乏指导经验;(4)相当数量的导师研究经费不充足,具有国际学术研究背景和经验的导师比例偏低、国际交流能力偏弱,这些都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9]。因此,必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导师的遴选和淘汰制度,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学校应建立学术委员会,制定导师选拔的标准和条件,将承担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裕、科研成果突出、教学能力强、道德品质优秀、临床经验丰富的人员纳入导师队伍。对新增的研究生导师进行上岗前培训,让他们聆听老专家、老教授介绍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使他们了解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过程和自己的职责。定期考核导师的学术业绩(如科研项目及学术论著)、工作态度、培养能力等,督促导师履行职责。对于连续几年没有科研项目、经费和成果的导师,或者因导师失责而出现研究生毕不了业的,则取消其导师资格。
2.研究生导师需要不断学习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坚持执行导师每年招收研究生不超过3名的规定,以保证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每一位研究生。同时,要求导师在社会上的兼职不能太多,否则会减少对研究生的指导,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聘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家来校担任兼职导师,介绍新知识、新技术和国外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从而加强学校的导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