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能源经济专业

新能源经济专业

时间:2023-06-14 16:18: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能源经济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能源经济专业

第1篇

关键词:新能源经济条件,房屋建筑,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new energy economy condition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rection and the artistic pursui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balance the variou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flict must adjust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structure of consumption, speed new energy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y study and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correct new energy building strategy plan, so as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in provide to the people comfortable buildings environment while, save energy us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new energy economy from man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ouse of the error and problems, grasp the new energy in fun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ouses, so as to explore new energy economy in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way, better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ergy and build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btain mor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Key words: the new energy,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housing construc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能源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更好地实现低消耗、节能的目的而实行的一种经济适用、节能减排、环保绿色的方式,运用到房屋建筑中来,就要从地基的选定、材料的运用、建筑施工的取材等各方面考虑新能源的使用,实现房屋建筑在新能源经济条件下更健康、节能。

1.建筑新能源技术在房屋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1.1用于保温的护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用于保温的护结构设计有粘土空心砖护、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护、加气混凝土护、内保温复合护、夹心复合护以及外保温复合护。这些护结构设计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之处,设计存在明显的不足,使建筑物的护全部或者部分在室外,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处于两个不同的温度环境中,温度的差异就会导致围护结构的不同变形[1]。

1.2高舒适度追求加剧能源的消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于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渴望得到恒温恒湿的居住环境,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的要求,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达到人们的目的,从而违背新能源建筑节能在房屋建筑领域的应用的目的。

1.3不合理建筑节能产品的滋生随着低能耗建筑节能等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很多产品应运而生,人们通过利用低能耗建筑节能理念来达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却忽略了投入产出的比例,造成资源的浪费。在生产建筑节能产品的时候,产品的作用已经远远低于所消耗的资源,虽然从资金方面看,可利用的资源在资金使用上比较低,但是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新能源的作用发挥。

2.新能源经济条件下房屋建筑的应用原理

2.1新能源节能技术的设计原则新能源在房屋建筑的应用首先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其次根据低能耗建筑节能住宅在技术组成上的分类和薄弱环节,在建筑节能设计上应该针对外墙、外窗和屋面作为重点来进行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达到低能耗目的。条件满足之后就要充分考虑地域条件、气候因素和生活习惯、作息方式等,通过针对性的设计来考虑新能源的实际应用,达到高效率低造价的效果。

2.2新能源的经济技术组成新能源经济条件下的房屋建筑,可以从外墙系统、屋面系统和外窗系统三个方面来探究。新能源运用在在屋面上,主要控制的就是屋面的保温隔热和防水两个方面,通过控制屋面在保温隔热和防水两个方面的协调功能,使防水材料在保温的同时防水,主要措施为屋面绿化、坡屋面设计、采用架空通风屋面的改装等方式来达到屋面保温隔热效果;采取良好的气密性、保温隔热性、抗风性能等新能源,减少传热量、减少渗透量以及减少太阳的辐射实现新能源的有效利用[2]。

3. 低能耗建筑节能技术在工业建筑领域的应用

3.1建立建筑节能设计的整体观新能源在房屋建筑中应用非常广泛,节能住宅、低能耗住宅、被动太阳能住宅和零供暖住宅在许多地方推广。建筑节能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工艺、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动力、电气、技术经济等专业的通力协作,在整体目标指导下各专业制定本专业的分目标及相应节能措施。各专业设计相互影响、扬长避短,既分工又合作,形成资源的最佳整合。譬如,在建筑这样一栋办公建筑大楼,其中基本建筑情况为条式幕墙建筑,建筑面积约17200,窗墙比分别为:南0.61,北0.46,东0.70,西0.66,天窗0.1。其中空调系统运行方式全年采暖空调能耗为0.59GJ/,人员逐时在室率,照明使用率,其它用电设备使用情况等都有具体的设计,当设计建筑外墙、屋面和外窗传热系数分别达到0.8W/•K、0.5W/•K和2.5W/•K,外窗遮阳系数达到0.6时,可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这样的基础上,制造详细的节能方案,就需要电力、机械、土木、工程建设、物理、化学等专业型人才汇集,通过智力资源的整合、全盘的综合考虑,节能构造设计如下:外墙采用XPS25+20空气层外挂石材外墙外保温系统;幕墙采用Low-E中空玻璃+断热铝合金窗框;屋面采用XPS25倒置式保温方式[3];天窗采用Low-E中空玻璃+断热铝合金窗框。这样的节能设置不是单单依靠某一个人的能力所及的,而是整体资源的优化,实现最大化的设计标准。因此,整体设计是节能设计的首选,那种不管项目设计的总体目标和本专业定位,盲目追求本专业的“最优”,各专业组合杂乱无章、其整体效果可想而知。

3.2全盘考虑精准化精打细算是实现资金最大化的有效方式,在房屋建筑的管理上,结合新能源的应用,建立精打细算的造价预算管理,做一个精算师。综合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成本预算,包括开工、施工、完工等各个阶段,制定可行的资源计划,对人力、设备、材料、能源、设施及其他各种资源等进行估算,包括初步项目成本估算、技术设计后的成本估算(预算)和详细设计的成本估算(最终估算)等几种不同精度的项目成本估算。尤其是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成本估算更要精准,对开工阶段编制预算、施工阶段落实预算、工程竣工阶段编制决算都有全盘的考虑,精确地估算项目总成本,并将其分摊到项目的各项具体活动和各个具体项目阶段上,通过造价预算实现成本管理。使用总预算确定的方法、进行预算分解和调整的方法、预算投入时间安排的方法及详细预算的方法,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去进行这些工作。

3.2发展新能源房屋建筑新能源在房屋建筑上,主要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和各种智能服务设施的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体现着“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以“人”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人生活得更舒适、安全、方便。不仅仅可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环境,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功效[4]。例如在节能住宅方面,一般情况下至少有15cm厚的保温层,能源消耗为65kwh/a;低能耗住宅,一般情况下保温层厚度处于20~25cm之间,能源消耗不超过30kwh/a; 被动太阳能住宅,一般情况下保温层厚度在30cm以上,采暖能源消耗不超过15kwh/a;零供暖住宅,在被动房的基础上,通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比如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来主动采集能力,达到零供暖的住宅。

4.结论

新能源技术在我国处于初始阶段,在房屋建筑领域推行新能源建筑节能技术仍然存在各种问题,譬如认识不够、观念不新、技术力度不够,各种相关政策还相对不完善,并且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等不足之处随之显现。在以后的新能源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道路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新能源经济条件下房屋建设的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明辉;叶传海;冯峰;;尹崇华;;新能源经济的社会福利数学模型及分析;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陶绶章;住宅建筑设计经济指标的评价;包头钢铁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3]孟宪海;柏松建立全国统一的住宅设计建造标准对策分析;建筑经济;1998年第12期

第2篇

■能源经济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介绍,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较强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能源经济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分析能力,了解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专业知识和主要技术,掌握能源产业和能源企业管理知识与方法,熟悉世界各国能源市场和能源政策,具备一定的能源经济分析、预测和管理的实际能力。如果仅看这些介绍性文字,很多人会认为该专业将是一个 “金饭碗”。从所学的课程来看,其既要学经济学、金融学,又要学管理学,还要关注自然与环境,一旦学成毕业岂不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典范?那么,各级政府能源管理部门、各级银行和金融机构、大中型能源企业、教学及科研单位哪有不虚位以待之理?

从能源经济的专业代码来看,它属于经济学之下经济学类的专业。资料显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在2004年和2008年连续两次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是北京市精品课程;1998年设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学院与多国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签署了战略伙伴合作协议……上述资料告诉我们:虽然能源经济是一个新增专业,但其所依托的中国人民大学在经济学方面实力出众。这意味着为发展培育新专业可调配资源丰富,学校如果精心筹划,新专业完全可以办好。

相应的,中国传媒大学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北京电影学院的数字电影技术、中国药科大学的药物分析和药物化学也具备类似特点:基本都是依托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资源拓展、整合出来的专业。因此,对这几个专业怀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在具备冒险精神、良好学习基础的情况下不妨一试。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从专业代码来看,它属于工学之下电气信息类的专业。就华北电力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两所高校来看,均基本具有开设这个专业的基础。因为这两所高校都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或相近专业,并且业界声望较高。当然,这仅是从一般层面来解读开设这个专业的可行性。智能电网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基本处于概念化阶段),怎样才能实现电网高度智能化是没有任何模式可以照搬照套的,发展到某一阶段出现不可预期的技术与材料的障碍都有可能。有新闻报道,2007年10月华东电网正式启动了智能电网可行性研究项目,并规划了从2008年至 2030年的“三步走”战略,即:在2010年初步建成电网高级调度中心,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初步智能特性的数字化电网,2030年真正建成具有自愈能力的智能电网。因此,选择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极具挑战性!不过,别忘了“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样一个充满极大不确定性的领域必然蕴藏着丰富宝藏――有取得理论突破、技术突飞猛进的光辉前景。

■物联网工程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在一份报告中畅想“物联网”时代的美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资料显示:中国科学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并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这为物联网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不过,本次开设物联网工程的院校既有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一类的学校,也有山东科技大学、江苏大学等学校,这需要有兴趣报考该专业的学生紧密关注拟就读高校的相关学科基础(如,有没有开设电气信息类专业,或者有几个相关相近专业,所开设专业是否有较强影响力等)。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080217S)、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512S)从专业代码可以看出这两个貌似差别不大的专业的差别所在。“080217S”意味着该专业隶属于工学之下材料类的专业;“080512S”标志着该专业隶属于工学之下能源动力类的专业。要看出这个差别就看中间的两位数码,即,“080217S”中的02 和“080512S”中的05 。在把握住这个区别之后,假如你要报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就可以去找专业代码为“0802**”(*表示0~9中的任意一个数字)的相关相近专业作为参考。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080205)、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080210)等。特别是要关注拟报考高校在这些相关相近专业的情况。

综上所述,这些新增专业都具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特征,往往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多种学科知识理论,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意味着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增专业毕业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因而,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扎实的学风也是作为准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必须纳入考虑的要素。

专业代码由6位数字组成,前两位表示该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中间两位为该专业在所属学科门类之下的分类,最后两位是该专业的最后定位。例如,080102,08工学,01工学之下的地矿类,02石油工程。按照教育部规定,学科门类的代码分别是:01-哲学,02-法学,03-经济学,04-教育学,05-文学,06-历史学,07-理学,08-工学,09-农学,10-医学,11-管理学。各学科门类下的分类也按照一定顺序赋予两位数字编码,最后对各具体专业再赋予两位数字编码。必要时,在专业代码之后添加字母或特殊符号予以进一步限定。例如,080640S中的最后一个S表示该专业是在少数院校试点的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外的专业。

选专业的“三大纪律四项注意”

针对具体个人而言,高校专业没有“冷”与“热”的区别。对具体个人最重要的是通过就读所选择专业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各专业的就业状况确实存在差异,但大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没有让所有人都满意而归的专业。

报考当年制造就业“热”专业的风险也许很大。

研判新增专业的流程:

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甚至是一些方向明确的行业领域的发展背景。通过了解社会发展大局,可以基本感知某专业的部分远景。

根据专业代码提供的信息弄清楚该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以及分类,并结合高校专业目录确定其相关相近的既有专业。

第3篇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09-02

一、面临的机遇

从宏观形势来看,一是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将是“十三五”能源发展的主基调。根据风电“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风电装机有望达到2.5~2.8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有望达到1.6亿千瓦。二是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全面实施,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被列为核心任务,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和《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办法》有望实施,制约新能源的限电问题有望解决。三是我国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碳市场建设将全面提速,碳减排收入将会成为新能源项目新的利润增长点。四是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结构性减税,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有望继续降准降息,钢材等大宗商品价格预计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国家财政部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标准由每千瓦时1.5分提高到每千瓦时1.9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对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五是国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互联网+”与智慧能源的融合应用,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电网技术有望取得新突破,风场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风能转化效率不断提高,发电成本不断下降,为我们加快结构调整、提升风场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当前火电减排更加严格的形势下,发电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发展风电、有序发展光伏、适度发展燃机、创新发展核电,将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到更重要位置,将为新能源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从发电企业内部形势来看,一方面,管理体制机制逐渐理顺,各项制度和流程不断完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内部管控能力持续加强,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了组织和机制保障。另一方面,企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投产规模快速增加,设备治理取得成效,成本控制不断加强,整体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干部队伍的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术水平、人才队伍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为新能源企业加快发展和效益提升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

二、面临的挑战

一是受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持续下降,预计2016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仍将低位运行,给新能源消纳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是随着近年来发电装机容量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新能源装机大幅增长与全社会用电放缓的矛盾愈加突出,弃风限电仍将持续存在,而且部分地区有加剧趋势,限电攻坚任务艰巨。

三是国家对水土保持、生态环保的监测管理更加严格,风电项目环评、用地审批逐步规范,手续办理难度增大,征地等问题更加突出。

四是受配额制、电价下调等因素影响,各大集团纷纷抢占风电资源,地方企业、民营企业也纷纷参与风电投资,风电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

五是“十三五”期间,陆上风电上网电价进入“下行通道”,企业盈利空间将进一步压缩,对风电开发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备供货、工程建设压力与日俱增。

总的判断,“十三五”期间,是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也是新能源企业加快优化区域和产业布局、全面提升经营业绩、打造核心竞争能力、建设一流新能源企业的攻坚时期。抓住难得的机遇,坚持“价值思维、效益导向”理念,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安全发展为基础,以人才建设为支撑,依托科技创新,立足风电,加快调整电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产业布局显著优化、经营业绩显著提高、主要指标达到一流、融资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到“十三五”末,实现规模翻番、效益与规模匹配,海上风电、海外业务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初步建设成为资产优良、布局合理、管理先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能源企业。

三、新能源发电企业工作整体思路

深刻分析当前和未来面临的形势,新能源发电企业工作的整体思路是:坚持价值思维和效益导向,牢牢把握结构调整和管理提升两条主线,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着力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加强资本运作,着力加强电量攻坚,以深化企业改革为动力,以从严治党和依法从严治企为保障,全面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一流新能源企业步伐,全面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根据以上思路,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牢牢把握结构调整这一发展要求。始终以国家能源战略和企业公司发展战略为指导,坚持发展不动摇,加快不限电地区、海上风电开发,积极推进光伏发电、煤层气发电、分布式发电等多元化开发。依托电源项目开发,加快培育工程咨询、工程建设、运营维护、设备检修、技术研发和碳资产管理等上下游产业链,持续优化区域结构、电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打造和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是要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依托科技进步,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搭建产学研共同发展的技术平台,打造创新型企业。积极研究光伏、光热、智慧风场、海上风电、大数据分析等新能源前沿技术,持续提升风电场优化运行、增功提效、智能风机等专业研究和创新能力,抢占风机核心技术的制高点,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树立行业品牌,提升创新创效水平。

三是要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完善干部选拔、培养和交流机制,进一步推进劳动用工和薪酬机制创新,优化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着力建设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领导、管理、技术、技能四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十三五”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是要着力加强资本运作。公司能否脱胎换骨,关键在于资本市场的表现。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加快发展、全面提升盈利能力的同时,深化资本运作,充分运用资本运营手段,推动区域整合及产业整合,提升资本运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资本经营推动公司的快速发展。

五是要着力加强电量攻坚。电量是新能源企业效益的龙头。要解决公司当前盈利能力偏低的问题,公司上下必须统一思想,强化担当意识,落实主体责任,牢牢抓住电量这一影响效益的关键,在增发电量上有新举措,在破解限电难题上有新突破,确保利用小时达到区域平均水平,力争达到先进水平,全力以赴实现全年发电量目标。要围绕电量营销、优化运行、技改提效、新机投产等关键环节,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对标提升,消除管理短板,开展电量攻坚,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能源开发利用 供需区域平衡 能源建设布局

一、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

1、依据资源地域组合发展城市经济

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辽宁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建国初就有大中型工业城市10座,1979年有特大、中型工业城市12座,目前已有各类城市21座。以能源资源开发为主要因素建成的各类型城市占1/4,特别是抚顺、阜新、铁岭、盘锦等能源资源开发型城市更具典型性,这是资源地域组合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大发展,大型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凝聚力普遍增强的结果。历经50余年的建设,辽宁大致可分为四类:区域性多功能的中心城市、专业性工业城市、综合性工业城市与地域性贸易口岸和轻工业城市。这些城市经济的资源特征和发展趋势,正是能源建设与布局应该着重考虑的基本要素。

2、围绕超重型工业经济发展配置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深化,各工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经常的、大量的、相互交错的技术经济联系,这要求在物质内容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这种适应国情省情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工业部门比例结构,是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辽宁是全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1952年重工业占57.8%,“一五”末期进入超重型产业结构状态,重工业比例长期占71%以上,1990年经改革调整降至67.8%,2000年又回升至78.7%,2007年全省经济总体构成的三次产业之比为10.3∶53.1∶36.6,说明工业经济仍雄踞主体地位,而在工业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所占比例高达82.2%。由此可见,辽宁工业的超重型产业结构特征很突出,这是制定全省能源建设与布局规划的关键点。

3、能源资源结构欠优,互补性差,后续不足

按照常规能源测算,全国人均为190万吨标准煤,而我省为89万吨标准煤,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2。按资源探明储量分析,全省能源资源结构比例为煤炭占89.8%,石油占5.5%,天然气占0.7%,水电占4%。按现有剩余可采储量、生产能力和70%的回采率计算,煤炭和天然气均可再采30―40年,石油可再采不足10年,阻碍了辽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以煤炭为主的地产能源资源耗失量大,受经济和产业体制机制的局限,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不平衡,从而导致各种能源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加大,这是调整能源建设与科学布局的基本依据。

4、能源发展与布局的调整任务重

辽宁经济的主体框架和超重型格局的典型模式是高投入、低收益的初级原材料生产供应为特色的资源输出型区域经济。资料表明,在全省重化工业中能耗高的初级原材料产品和中间产品约占60%。调整格局的历史负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接续产业,都将是亟待完成的艰巨任务。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总量规模登上新台阶,需要能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安全供给保障。对于传统资源开发已进入中晚期的辽宁能源经济来说,能源建设与布局规划研究要转变能源观念,树立新能源思想,确立新能源意识,建立新能源结构,统筹新能源生产布局,强化和创新能源管理。

二、能源供需区域平衡性分析

辽宁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全境的北部和东部,而能源消费的重点则集中在中部城市群和沿海地区,能源供需区域平衡有较大差异。

1、中部城市群高耗能区

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是辽宁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核心区域,人口占全省的45.6%,2007年生产总值6064亿元占全省的55%。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的重化工业高度聚集,其装备制造业产值、钢铁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5%和90%以上,能源消费量占全省的63.1%。其中,鞍山年能源消耗2988万吨标准煤,占全省的16.2%,居第一位,抚顺年能源消耗2981万吨标准煤,占全省16.1%,沈阳年能源消费1059万吨标准煤,占全省5.8%。域内仅抚顺、辽阳两市年原油消费量近1320万吨,占全省24%以上。域内抚顺、沈阳两矿区曾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近年抚顺煤炭资源、沈阳煤田进入衰退期,而域内重化工业正在加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供需紧张的矛盾将持续加大。目前,本区煤炭消费除依靠有限的自产外,主要由铁岭等煤田供给,不足部分从关内产地通过铁路调运。原油除部分由辽河油田供应外,其余都从大庆油田调入。本区域是全省最大的能源调入区。

2、辽南沿海缺能区

本区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宁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其地域大体为地理属性的辽东半岛(鸭绿江、辽河两个入海口环抱阵地),包括大连、营口、丹东等城市。该区人口1045.7万占全省24.7%,2007年生产总值4165亿元占全省37.8%,是辽宁经济的发达地区之一,这里以装备制造和石化产业为主体,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特别是近年来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建设,使域内经济得以跨越式发展,随之能源消费持续增长。2006年,大连地区生产总值2569.67亿元占全省27.8%,年能耗1298万标准煤占全省7%,用电量183.93亿千瓦时占全省15.2%居全省之首,其中工业用电量达122.5亿千瓦时。本区能源资源匮乏,但是由于该区域港口基础设施完备,承接国内外市场能源物资的能力较强,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短缺的制约。目前,域内煤炭消费以关内调入为主,原油消费主要依靠国外海运购入。

3、辽西滨海能源供需平衡区

本区由锦州、盘锦、葫芦岛、朝阳、阜新组成。域内面积约5.5万平方米占全省37.3%,人口1245万人占全省29.6%,城市化率35%低于全省水平。2007年,五市生产总值2059亿元占全省18.7%。域内交通运输业发达,石油化工为主体的重化工产业基础比较雄厚。阜新、北票、南票是我国早期开发年产近2500万吨的煤炭基地,地处盘锦的辽河油田是全省唯一的原油生产基地。2006年,本区能耗4336万吨标准煤占全省23.5%,用电量234.84亿千瓦时占全省19.5%。本区系辽宁能源调出区之一。近年来,阜新和南票煤田资源不足、煤炭产量持续下降,而以锦州为中心的滨海区各市经济则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量年年上升,致使本区能源可供调出量正在锐减,将逐步成为能源供需自我平衡区。

4、辽北能源输出区

本区以铁岭市为主体,属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一部分。经济基础薄弱。域内土地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8.76%和7.23%,2007年生产总值403.9亿元仅占全省3.7%,人均生产总值仅及全省1/2左右,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为主体,产业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有36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23亿吨占全省1/3强,人均煤炭占有量750吨,是我国可开采百年的煤炭基地。现有煤炭企业13户,年产原煤2205.2万吨,已列入全国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也是辽宁唯一保持青春的煤炭基地。另有大型坑口电站实现二次能源转化生产,使本区成为全省最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和能源调出区。

三、辽宁能源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十一五” 规划纲要,未来全省经济发展将形成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和辽西沿海经济区的三大经济板块。辽宁能源发展应充分考虑各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发展趋势、能源需求特点、能源资源条件等相关要素,调整能源建设布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1、指导思想

辽宁能源发展为了从战略上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供应,尤其是保障重点开发地区的能源需求,应不断优化地区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实现空间的合理化布局。编制新的能源建设发展与布局调整规划,要突破原有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为依据,走出辽宁、立足东北经济区,以东北亚国际能源合作为依托,以区域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思路,站在统筹全局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结合省情实际谋划辽宁能源发展布局。

2、布局原则

坚持“五统筹三结合”的规划原则,即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境内资源与境外资源、能源资源建设与港口资源建设、能源建设布局与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政府、企业和市场统筹运作等。坚持节约优先和扩大供给,能源节约和科技进步导向,能源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相结合。通过加大能源的区域合作开发,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适应能源资源供求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力争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求的长期短缺矛盾,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预期发展目标

第5篇

但遗憾的是能源互联网概念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不同的理解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夹杂着某些误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能源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为了深化和统一认识,在今天“互联网+”的新形势下,有必要以理性的态度对能源互联网进行再认识。本文从分析能源互联网概念提出的背景以及产生歧义和误解的原因入手,对能源互联网的内涵、技术模式、与智能电网的关系,以及如何以“互联网+”的方式表达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

1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

互联网(Internet)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由无数计算机网络互联形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共享网络。将能源与互联网结合,构成“能源互联网”概念,这是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里夫金说,历史上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离不开能源革命和通信革命两大因素,正是它们的发生和结合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目前一场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正在兴起,通信领域在过去的25年里也出现了伟大的变革,即互联网革命,这就促使他将能源革命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将全球的电力网变为能源共享网络,使亿万人能够在家中、办公室、工厂生产可再生能源并与他人分享。这个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分散型可再生能源可以跨越国界自由流动,正如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流动一样,每个自行发电者都将成为遍布整个大陆的、没有界限的绿色电力网络中的节点。

这是最早也是最“正宗”的关于能源互联网的构想。毫无疑问这一构想符合能源革命的方向,也十分美好,但不能不指出的是其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技术失误:能源共享网络(即电网)与互联网的工作原理不是类似而是截然不同,能源(电力)不可能像信息那样在全世界自由流动。事实上由于电网与互联网彼此的结构、功能、技术特性、传输方式和载体,以及运行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完全不同,电力在电网中传输受到的约束要比信息在互联网中传输受到的多得多、大得多,不仅有电压、频率、功率平衡、电能损耗、传输能力的约束,还有暂态、动态、热稳等各种安全稳定极限的限制,因此电力很难像信息那样可以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自由交互。那种认为只要电网不断扩大,实现全球电网互联就解决了电力从一点到任一点的输送问题,是一种误导或误解;即使在较远的将来,超导输电在电网中的应用与今天光纤在互联网中的应用一样普遍,并且采用直流电网为主干网架时,也不能完全做到。

此外,由于电力具有同质化、一次性消耗、不能重复“分享”的特点(信息则具有个性化、长期保存、可重复分享的特点),也决定了电力并非都有必要像信息一样在任意两个节点间传输。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界限、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的能源共享网络,也没有不受约束可以在任何范围内自由传输的能源(电力)。但如果仅在一个局部区域,如一片社区或一座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内,遵照电网运行的客观规律并根据用电负荷的需求和特性,对各种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微电网、配电网以及主干网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和自动控制技术进行智能化协同调度管理,实现里夫金的构想则是可能的。

必须承认作为一个翻译的汉语词组,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这里的“互联网”如果看作是专业术语Internet,按词面理解的意思应当是“传输能源的Internet”,显然这在技术上不成立。如果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普通汉语名词而非Internet,则可认为能源互联网就是“能源的互联互通网络”。在此前提下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各种能源,如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煤炭转化为电能后都要汇入电网,因此电网是天然的能源互联网;二是认为真正的能源互联网应当是包括电网、油网、气网、热力网在内的综合能源网。尽管两种理解都讲得通,但不把“互联网”看作是Internet,显然不符合这个概念的本意。这种因语言表达规律差异而带来的困扰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通过认真讨论,统一认识十分必要。

2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新能源革命思想

由于能源互联网的构想在技术上受到质疑,作为经济学家的杰里米˙里夫金后来解释说,提出能源互联网主要是源于哲学和经济学层面的思考,他承认能源互联网不是一种新的能源技术模式或体系,而只是一种新能源经济思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说明,可以说是正确认识能源互联网概念本质和内涵的一把钥匙,但遗憾的是里夫金的这个解释几乎被人们完全忽视了。

新能源经济思想实质上就是新能源革命思想。根据里夫金的论述以及世界各国能源革命的实践经验,它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一、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能源革命的目的是以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化石能源,阻止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能源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将以分布式为主,公众既是能源的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世界将迎来能源绿色化、分散化、多元化、民主化的新时代。三、具有集中、垂直、单向特点的传统电网将向相对分散、扁平和双向互动的新型电网转型,与此同时传统的电网公司也将由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电力供给者,转变为包括能源信息在内的服务提供商,与用户双向共同管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四、能源的绿色化需要经历一个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存的混合能源时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智能化手段协调控制各类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优化能源配置,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五、分布式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民主化将为社会创造出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就业岗位,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经济的重要支柱。

不难看出新能源革命思想的精髓,就是通过在能源革命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的绿色化、高效化和民主化,能源互联网概念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能源互联网的内涵可表述为“在规划建设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低碳、绿色能源高效、分散、智能和民主化利用的输送和配置能量的网络”。建设能源互联网就是建设符合这一内涵要求的能源网络。

3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

智能电网(Smart Grid,或称智慧电网)是融入了互联网理念,以“绿色、高效”为目标,以双向互动和扁平化为主要特征,以现代信息和储能技术为支撑的新一代智能化电网。智能电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智能电网指以分布式电源为基础的低碳绿色小微电网,它们既可单独运行亦可与大电网联网运行。广义的智能电网指包括有集中式电源的整个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低碳绿色电网。电网特有的功能以及智能电网在能源绿色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事实上,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构想的“能源共享网络”,指的就是智能电网。

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的关系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概念(内涵)的外延。它们之间也可以看作是宏观指导思想与具体技术模式的关系,能源互联网概念揭示能源和电网的发展方向,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具体的技术方案。

目前国内关于能源互联网的研究,绝大部分内容其实都属于智能电网建设的范畴,比如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微电网的运行控制和互联、需求响应资源的整合利用、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的建设运行、家庭用电智能化,以及能量(电力)路由器的研发建设等。这些内容或者以电网为基础、对象,或者本身就是电网的一个部分、一种设施,无论它们怎样融入信息技术,无论它们的信息与电力设施一体化程度有多高,目的都是为了使电网更好地实现绿色化、柔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有一个情况值得深思,欧美不仅没有关于能源互联网的争论,实践中更是很少使用这一概念。比如美国还有一本以新能源革命为主题的书,叫《重塑能源:新能源世纪的商业解决方案》(中译本2014年6月出版),作者是著名能源专家艾默里˙洛文斯。他在书中分析了美国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电力总需求80%应采取的途径,肯定了智能电网在重塑能源和加速传统电力系统变革中的作用,却自始至终没有提到能源互联网这个概念。观察德国的情况也能发现,国内谈论的几乎所有能源互联网的东西,都包括在他们的智能电网建设中。

中国人曾经对智能电网(Smart Grid)也充满了热情,但似乎一夜之间这种热情都转向了能源互联网,究其原因是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出现了大的偏差。必须指出,智能电网建设是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它不是传统电网原有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的简单延续和提高,而是传统电网走向绿色化、民主化的一场深刻变革。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基本上以传统电网的智能化建设为主,导致很多人产生了误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智能电网的建设被交流特高压绑架了。多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电网的建设都是以交流特高压电网建设为中心,电网的建设工作基本上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智能电网的建设也不列外。由于看不到智能电网建设在推动我国能源绿色化、民主化,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分布式能源大发展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无数以能源革命为己任的有志之士,自然将希望寄托在了能源互联网上,不惜重新回到源头,再次起航。其实这是本不应当出现的情况,既可叹亦可赞。

4第二种技术模式与“互联网+”表达式

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由于能源的绿色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混合作用的时期可能会更长。为了提高各类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能源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更好更快发展,能源互联网无疑还有第二种技术模式,这就是智慧能源网。该网络是由输配电网、天然气网、冷热气网等构成的包含分布式能源转换和储存设施在内的综合能源网,通过统筹规划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进行协同调度管理,适时提供气、电、冷、热多品种能源,互助互补满足用户需求,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产能端与用能端的智能匹配,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智慧能源网与智能电网都是能源互联网的技术模式,但两者侧重点各有不同。智能电网以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绿色化为主要目标;智慧能源网则重点研究各类能源的相互转换以及各种能源网间的协同配合和优势互补等问题,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及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在一个园区、一座城镇,或一个更大的区域里,能源互联网建设采用何种技术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情况确定。可以肯定,随着可再生能源转换、利用、储存技术的进步,以及能源绿色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电网与智慧能源网将向着合二为一形成新型综合能源供给体系的方向发展。目前智慧能源网的建设以“泛能网”的形式,已经在一些地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能源互联网的两种技术模式,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表示,使其更具时代色彩。其中智能电网可表示为“绿色电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网可表示为“能源网+互联网”。这样表示的优点,一是概念明确,针对性强。每个表达式中的“互联网”一词除指Internet外,不可能再有别的解释。智能电网的表达式中,电网之前加“绿色”二字,点出了智能电网的本质所在,有助于人们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智慧能源网的表达式中,直接使用“能源网”一词指明能源互联网第二种技术模式的基本特征,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二是突出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难点。“绿色电网”与“能源网”都是网络,它们与互联网相加是两种网络的“融合”,无疑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强调“网络”可提醒人们不能用处理一般“互联网+”的方法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采用“+互联网”而不采用“互联网+”的表达方式,是因为当“互联网+”的对象亦为一种网络的时候,若将“互联网+”置前,容易使人将信息网络误解为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网络,从而可能导致在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实践中主辅颠倒,走偏方向的情况发生。

5结语

第6篇

2月22日,2008年首都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工作会议在首都大酒店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新黔,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北京市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工作了能源工作报告。

张工在工作报告中介绍,2007年北京的能源与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继续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撑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首先,奥运能源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太阳宫、郑常庄燃气热电厂场内工程已基本建成;官厅风电场一期、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奥运光伏发电工程等可再生能源工程也已竣工;奥运公园及周边地区热力管线建设完成75%;黄寺、营、奥运村3座220千伏,慧祥、安慧、五棵松、奥林匹克水上公园4座110千伏奥运输变电工程已全部投入使用。在奥运工程带动下,2007年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全年完成能源投资200.2亿元,同比增长76.5%。

其次,面对2007年大事多、需求增、资源紧、运输难的能源运行形势,在国际石油价格高涨,国内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缓解的紧平衡态势下,能源运行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综合采取经济、法律与行政措施,推进预控预警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建设,保障了首都重大政治活动和重要节日的能源安全,保障了迎峰度夏、冬季供暖的运行平稳,保障了成品油市场的稳定供应,保障了全年运行总体平稳。

第三,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定,强化组织、制度保障,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突出重点领域节能,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坚决调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减少污染排放等措施,单位能耗和污染排放进一步降低,节能减排继续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全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COD(化学耗氧量)排放量削减率先完成调控目标。

第四,新能源与能源新技术应用取得系列突破。风电、热泵等新能源利用取得跨越式发展,官厅风电场一期5万千瓦工程竣工,实现了本市风能利用零突破;全市热泵采暖面积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太阳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利用实现新突破。国家体育馆100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基本建成;延庆1兆瓦太阳能热发电工程顺利推进;华北地区首座垃圾填埋场沼气并网发电项目―阿苏卫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项目竣工;德青源沼气发电工程、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场区工程基本建成;能源新技术利用取得新进展;生物质型煤产业化加快推进,目前全市生物质型煤集中供热面积突破300万平方米;华能热电厂在全国率先采用烟塔合一技术,加快推进全国首个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示范项目。

第五,新城与农村能源发展全面提速。截止到2007年底,共拆除分散燃煤锅炉房155座,基本建成新城以清洁煤技术为主的区域集中供热中心10座,实现集中供热面积约3000万平方米,完成规划目标的30%;密云220千伏变电站基本建成,实现每个远郊区县有1座220千伏变电站;共有约50座大中型沼气、60余座秸秆集中气化站运行;已建成4个新农村电气化区县,51个电气化乡镇,780个电气化村,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第六,能源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制定出台《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补充通知》、《关于加强本市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规定,推动行业发展;制定《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成立全国节能系统第一个具备行政执法编制的队伍――节能监察大队并上岗执法;出台《北京市支持清洁生产资金使用办法》等四个地方性文件,清洁生产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在国内率先颁布实施《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试行)》,从源头严控能耗增长;《北京市供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北京地区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北京燃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即将,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

张工在报告中指出,2008年能源与经济运行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从资源、结构、能力和储备上确保能源安全;从结构调整、技术和管理上推进节能减排;从预警、预案、预控和综合调节上确保运行稳定,在更高起点上为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全力保障奥运能源运行安全。

张工指出, 2008年北京能源工作的具体目标是,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500万吨标准煤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力争达到2.5%,优质能源比重达到65%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新黔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市是全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城市,解决能源的供应问题对北京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欧新黔对北京的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要更加注重实现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是要注意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双防”要求。要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的任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盲目扩张,严格限制新上耗能项目,继续控制“两高”产品的出口过快增长。

三是要继续全力做好煤电油运保障。各方面都要高度重视,做好煤电油运的供需衔接。特别要加强对全局性、紧迫性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把协调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合理安排好发电供电,加强电力需求的管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要强化生产调度,确保成品油和天然气供应。健全完善经济运行的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努力保障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

四是继续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工作,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应急物资管理和生产调运保障网络。根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及时做好应急物资的调运与协调,加强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今年的能源运行工作要做好五个统筹。

第一要统筹全年与重要时段的能源运行调节工作,确保奥运能源运行万无一失,必须要做好责任落实、资源落实、机制落实、应急预案落实。

第二要统筹能源发展与节约,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继续优化产业结构,该退的退,该停的停;重点加强政府机关、建筑领域、工业生产等领域的节能工作;加强市节能节水减排技术推广计划,推进十八项工作的进行;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完善节能环保、节能减排的工作机制。

第三要统筹城市与新农村能源发展,着力解决好新城和重点村、重点镇的能源设施建设。农村的能源发展,要以亦庄、通州、顺义三个新城为重点,以新城的建设带动新农村的建设,除了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要在新农村大力推广新技术和新能源。

第四要统筹硬件与软件的建设,更加重视能源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促进能源节约的体制和机制。二是要加快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服务的市场体系,支持专业化节能环保公司提供节能减排技术服务。

第7篇

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1)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如美国能源消费占世界能耗的24.8%,故从战略上考虑,大力发展海外,近年来对亚非地区能源投资额高达280亿美元;日本进口能源占能耗的95%,也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欲将西伯利亚建为其能源供应基地。(2)促进国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美国,视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适当促进国内原油勘探和开发,提高原油产量,减少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欧盟,保证境内能源企业有竞争力,保障境内能源供应稳定安全,能源生产消费适应环保要求,仅有煤炭资源的德国则积极发展核电,降低能源的进口。(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燃料,实行“碳税”政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美国有《清洁燃料计划》;德国实行地下煤气化和煤的液化;英国煤液混合物燃烧;丹麦煤灰利用;国际能源组织(IEA)的温室气体捕获、贮存和利用等。(4)开发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美国以天然气代替汽油;丹麦发展风力;英国的核燃料循环技术;挪威水力发电的高效能源系统等。(5)增加战略储备。美、日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最早、储备量最多的国家,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是5.8亿桶,可供300天使用;日本拥有可供160多天使用的石油储备。

美国:提高能源利用率 控制能源需求

近30年是美国能源市场经历巨大冲击和变化的时期,也是美国政府痛下决心进行能源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时期。目前美国能源结构从总体上看比较合理,供应也比较稳定,安全性明显提高,从而对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一系列能源政策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控制能源需求增长成为关键。

目前美国能源消费结构大致为石油占39%,天然气占23%,煤占23%,核能占近9%,再生能源占6%。上世纪70年代前期发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曾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并导致美国经济陷入长时间的衰退。这使得美国政府大力调整能源政策和能源结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制定严格的能源使用效率法,目的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在众多的节能措施中,提高汽车燃油效率的政策最具有代表性,它对控制美国的能源需求尤其是石油需求的过快上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常被形容为“车轮上的国家”,目前各类汽车的保有量达2.3亿辆左右,几乎人均拥有一辆汽车。汽车用油自然也成了美国能源消耗的“大头”,因此不断提高汽车能耗标准就成了控制能源需求的重中之重。

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挑战,美国能源部于2003年下半年出台了《能源部战略计划》,该战略计划确定了其在未来25年内的核心任务和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中期具体目标和措施。未来25年,美能源部核心任务是“促进美国的国家、经济、能源安全,推进为实现上述任务所需的科技创新,对国家核武器设施及试验场进行环境清理”。

日本:不断创新的能源供应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能源物资中进口比例较大,因此节约能耗一直是日本下大力气解决的课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本能源供应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日本政府2004年4月决定,到2030年日本能源需求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将大大降低,石油供应由现在占能源总量的50%降到50%,而新能源将上升到20%。这些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和地热发电等。东武伊势崎线太田车站西北5公里,有一座小小的卫星城,里面都是新型的住宅。一看屋顶就会发现,所有的房子都装有太阳能电池板,这是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太阳能发电试点。各家除了太阳能发电设施外,也都铺设了普通电线。夜里、阴天或太阳能发电不够用的时候,电力公司可以通过电线供电;相反,阳光强烈,太阳能发电用不完时又可通过电线把剩余的电输送给电力公司。

位于茨城县筑波市的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最近建成日本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板面积合起来和足球场一样大,共6500平方米,采用了单晶硅等4种材料。电池板分别镶在研究所建筑物和停车场的棚顶以及空地的斜坡上,共有5600块,并有直流电变交流电装置21台,总花费为8亿日元。其发电功率最高可达869千瓦,和已有的设备一起,发电功率超过1000千瓦,发电量可供300户家庭使用,是日本最新技术的结晶。

在日本很多海边公园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造型美观的发电风车在转动。它们在增添美景的同时,又给公园增加了电力供应。岩手县东北部的葛卷町海拔1000多米,风力资源丰富,人口8700人,共有15台风车。最近,日本关西电力公司还计划在岛根县建设大规模的风力发电基地,计划安装40台风车。一旦建成,那里将成为日本国内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

生物发电在日本是一种新生事物。2003年4月,日本岩手县葛卷町第一座牛粪便发电厂开始运转。该町有300家奶牛专业户,散居在435平方公里内,饲养奶牛1万头。牛粪便发电厂就利用200头牛的粪便发电。发电厂建在畜产基地内,建设费用约为2.2亿日元。葛卷町还计划利用牛粪便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制造燃料电池。日本在节约能源和电力消耗方面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各种节能技术注重满足环保的需要,节能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其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英国:绿色能源战略

英国政府早些时候发表的能源政策白皮书表示,英国将大量削减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污染性”能源,如石油和核能等,鼓励使用再生能源,如风能和水力。到2020年,英国将实现20%的电力来自于绿色能源。

根据英国政府的最新报告,风力发电很可能在2020年成为最主要的再生能源技术。在风能再生新技术评价报告中,阐述了陆地和海洋风能几乎能够满足到2010年所有日趋增长的再生能源电力需求。

英国能源部长Stephen Timms说:“这份报告说明了利用风能所带来的影响,并且肯定了到2010年对再生能源的需求是可以实现的观点。”

据英国驻华使馆提供的消息介绍,自英国政府去年宣布在其海岸线周围确定15处地址,用于建立新的风力发电厂时,英国就已经开始着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再生能源产业的开发。其中一个发电厂将成为最大的海上风力发电厂,距离林肯郡18至25英里(30至40公里)的英国东海岸。这15个发电厂预计在10年后开始投入使用,可满足英国六分之一家庭的用电需求。

BWEA的执行总裁Marcus Rand说:“我们拥有欧洲最好的风力资源,建立15处新的风力发电厂,标志着英国走在了开发利用海洋风能的世界最前列。”

德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作为能源相对匮乏、长期依赖进口的国家,德国联邦政府2001年提出了德国能源战略目标,强调能源供应安全、能源经济性以及环保性。联邦政府认为,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保证能源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以及把握技术革新先机都至关重要。

2004年8月1日,德国新的《可再生能源法》生效,为投资太阳能、风能、水利、生物质能和地热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新法规明确提出了发展新能源的目标: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达到20%。而此前,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4.7%提升到2003年的7.9%。随着新的《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和补贴的增加,德国太阳能装置的安装量今年有望增加50%。太阳能行业称,到年底这个行业将新增5000个工作岗位。

遍布德国乡间的风车每年发电量达到245亿度,满足了全国4%的用电需求,是全世界风能发电量的三分之一。风能行业为德国创造了5万个就业岗位,每年销售额达到48亿欧元。有关方面估计,到2020年,内陆风力发电与海洋风能发电将满足德国25%的用电需求。

德国政府还制定了市场刺激措施,用优惠贷款及补贴等方式扶助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联邦政府从长远出发,制定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未来投资计划》,迄今已投入研究经费17.4亿欧元。目前,政府每年投入6000多万欧元,用于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的开发。联邦环境部长特里廷说:“拥有有效的技术,德国在太阳能领域的国际竞争中才能胜出。”

加强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间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也不可忽视。2004年1月,德国经济界和科研机构就在太阳能利用领域加强合作和研究开发达成一致。德国还积极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出口,并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在今年6月波恩召开可再生能源国际大会期间,德国推动成立了一个包括欧洲和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参与的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网络。

法国:加强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法国总统希拉克表示,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法国将实施一系列措施,以切实加强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法国农业部的公告表示,发展生物能源这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保障法国农业市场的消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保护土壤和减缓气候变化。此外,使用生物能源来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每年可为法国节省1100万吨原油进口,相当于省下了25亿到30亿欧元。同时也能减少16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并能在法国全境创造和提供3万个就业岗位。

第8篇

关键词:庆阳;能源化工;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087-04

庆阳作为资源富集区域,其石油资源丰富,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的诞生地和主产区。在资源开发的带动下,庆阳市煤炭、油气、化工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这些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使得庆阳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但如何使庆阳潜在的能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促进庆阳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一、能源与经济的关系

(一)能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任何一项社会生产都要有一定的能源生产要素投入,能源是形成现实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撑。能源是各种工业产品制造的基础;能源消费也是与农业生产的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紧密联系的;能源还支撑着商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此外,能源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也是形影不离的。

2.能源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能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在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中都可以体现。人类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主要是依靠人力,纵使加上一些水力、畜力等辅助生产力,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速度还是非常缓慢的。产业革命以后,煤炭的使用和蒸汽动力的发明成为人类工业化的转折点,农业、交通和国防的技术进步都依赖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现代化社会生产进程中,石油、煤炭、天然气还有可再生资源、新能源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不仅仅促进了能源化工产业的技术进步,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产业技术革新和经济的发展。

3.能源是促进新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能源不仅是社会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燃料和动力,而且能源本身的生产是能源化工新产业诞生和发展的基础。例如,化肥、塑料、纤维、橡胶这些化工产品的生产以及煤炭工业和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不只是推动了能源化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批能源新兴产业,同时也为其他产业的技术革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4.能源是保证人民生活的主要物质基础

任何产业的最终输出点都是要归结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能源产业也是一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处处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持:各种家用电器要有电力消耗;做饭烹饪要有天然气供应;还有各种便携设备需要有电池来提供能量;出行驾乘的交通工具又a需要汽油提供动力。不仅是这些个人生活所必需的能源供应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诸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的公共事业与商业,如公共交通、商场餐厅等的正常运转都需要有能源供应来保证。总之,能源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是满足居民生活的基本要求。

(二)经济对能源的影响

1.经济发展带来对能源的消耗

根据历史经验来看,多数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增长,二者基本是呈正相关的。但是能源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经济发展模式为粗放型时,随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需求,会加大对能源的消耗,在发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必然会面临着资源供给短缺,无法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困境。

2.经济发展促使地区能源结构的改善

在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初期,对于能源开发利用的是一种简单粗放的模式。在这种简单粗放模式的支持下,经济发展得到了稳步增长。但是当经济发展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由于之前的能源供应发展模式所积累的诸多弊病例如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还有粗放式能源消耗带来的资源短缺,都迫使该地区的能源结构与生产模式进行调整与改善。例如更多地采用节能降耗的生产模式,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改进能源生产供应模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经济发展推动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资源困局的时候,就需要开发新能源技术来使经济摆脱困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相应的经济力量则为新能源技术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经济基础。例如,建设大规模的新型核电站,风力发电场,太阳能发电场,或者推广普及电动汽车以及配套建设的整套电动能源体系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必然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

二、庆阳能源产业与经济发展现状

(一)庆阳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庆阳市的经济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71.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2.1个百分点;2007年庆阳市的GDP突破性地超过200亿元,达到了200.82亿元,增长13.2个百分点;2008年,庆阳市的经济仍然以稳定的速度增长,GDP达到248.50亿元,增长14.3个百分点;2009年,庆阳市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突破了300亿元,达到302.2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计划规定的270亿元目标,增长了14.6个百分点;2010年在全国经济向好的形势下,庆阳市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57.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个百分点。2010年的GDP总量比2006年的171.54亿元净增加186.07亿元,增长71.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5个百分点,庆阳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路向好的趋势。①

(二)庆阳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石油资源与石油产业发展现状

庆阳作为资源型城市,其石油资源丰富,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的诞生地和主产区。据有关资料统计,庆阳现已探明的油气资源总储量达32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总储量的33%。西峰油田是我国陆地上新发现的最大油田,其三级资源储量就达4.35亿吨。近年来,长庆油田在华池、合水、庆城、环县等地进行资源勘探,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由此给鄂尔多斯盆地又增添了一块主要油气产区。庆阳市境内有66个资源开发区块,15个油田、5 700余口钻油井,累计生产原油可达3 300万吨。2009年,长庆油田已发展成为西部第二大、中国陆上第三大油气田。②

长庆油田采油二厂大概用3年多的时间建成了特低渗大油田,此油田年产油气可达百万吨。2007年,庆阳市原油产量突破性地达到260万吨,2009年达到了291万吨,增长了11.9个百分点,占到了甘肃省原油产量的3/4。2008年3月下旬,长庆油田低渗透2吨区油田试验示范区正式开工,华池县的深山沟壑中,石油钻机又开始了轰鸣。超低渗油藏的主要建产区在华池、庆城、合水以及西峰油田周边地区。长庆油田超低渗油藏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已开钻851口,完钻743口,实现产能35万吨。“解决超低渗,发展大油田”,科技进步,使陇东油田整体开发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③

2.煤炭资源与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庆阳市煤炭资源丰富,现已查明的煤炭预测总储量就达2 360亿吨,占到甘肃省预测总储量的90%,据统计其煤炭资源占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预测总储量的11.8%,占全国煤炭资源预测总储量的4.23%。若按每年生产一亿吨煤炭的目标计算,庆阳市的煤炭至少可以开发786年,已经具备了建设亿万吨级大煤田的条件。虽然庆阳境内的煤炭埋藏较深,但是煤质好,是优质的化工煤和动力煤。庆阳的煤炭开发吸引了一批大型企业的投资,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华电集团、中国铝业、中煤等央企和诸如甘肃能源集团、淮北矿业、金川集团等省级大型企业都已纷纷入驻庆阳市,在这块能源富饶的土地上开发建设煤矿、煤建材、煤电、煤化工等项目。庆阳的核桃峪、新庄、马福川、刘园子、甜水堡等年产近3 000万吨的煤矿正在快速建设中。③

(三)能源产业对庆阳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使地方经济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资源开发的带动下,庆阳市煤炭、油气、化工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这些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使得庆阳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庆阳市2012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29.96亿,比2011年的105.46增加24.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共完成53.12亿元。2012年的大口径财政收入占到全年预算总额124.70亿元的104.21%,财政支出共完成158.76亿元,大小口径财政收入总量稳居甘肃省第二。近年来能源化工产业快速的发展,使得庆阳经济总量规模扩大的趋势明显。④

2.对财政贡献突出,使庆阳市财政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近几年,庆阳市受油价上涨、产量增加及资源税改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资源税、增值税均呈倍数增长,拉动庆阳的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可达到160.67个百分点,能源化工产业对财政的贡献较明显。预计到“十二五”末,庆阳市的原煤产量可达到3 000万吨,原油产量可达到1 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可达到1 000万吨,累计完成投资达1 050亿元,新增GDP 1 376亿元,增加财政收入135亿元。能源化工产业的税金可达到30亿元,平均每天向政府纳税就达900万元,庆阳市每年从中可分到10亿元的税收。⑤

3.带动了地方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庆阳市作为甘肃省区域发展“东翼”腾飞的主战场,从各个方面抓项目建设,譬如首位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富民增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等,而且建立了重点项目包抓责任制、全程服务制、全员参与制、盯守办理制、定期督查制,大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构筑项目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局面,把庆阳市能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截至2013年9月底,庆阳市实施2 429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其中有1 926个新建项目,235个亿元以上项目。总共完成投资995亿元,比上年增长38.8个百分点,其中新建项目就投资了607亿元。近年来,庆阳市的项目建设呈现出铺天盖地的大好局面。①

4.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能源化工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和带动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农副业等的发展。目前,庆阳境内有中国石化华北油田分公司、延长油矿集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等3家企业投资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此外还有华能甘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华能能源交通控股公司、河北唐山嘉华实业公司、宁夏平罗万胜煤制品公司等4家企业入驻庆阳市投资开发建设煤炭、煤电等项目。这些企业的入驻,带来了大批职工,这些职工在庆阳生活,加大了对第三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企业集团职工的吃、喝、住、行,能够大大地促进庆阳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能源产业与庆阳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产业结构影响庆阳经济发展

庆阳作为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资源开采业,导致其经济不可持续发展。在工业总产值中,由于原材料工业、初级产品加工业、采掘业占的比重较高,所以造成了非资源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滞后。这种以能源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在既定的轨道上发展,即“资源优势――资源开采――资源财富”。过分依靠大规模开发资源,在资源最终枯竭的时候,必然会使庆阳这种资源丰富的城市陷入资源优势的陷阱中。最终会因能源化工产业过度繁荣发展而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使得资源型城市的接替产业一时发展不起来,区域经济发展也会随之衰退。因此,构建多元产业结构对于庆阳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交通体系薄弱,工业产品运输环节成本较高

工业企业在核算基础成本时,交通运输费用是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庆阳要发展能源化工产业,首先要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交通。庆阳地区位于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境内沟壑纵横。一无铁路,二无水运,三无管道运输,仅有一条出境高速公路尚能应付小规模的陆路运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项目在庆阳市的引进。随着庆阳经济的发展和各种资源的开发,庆阳市对公路和铁路交通的需求已得不到满足。所以,把交通建设作为特殊区域来重视,对于庆阳革命老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长远谋划交通和基础建设的工作,使交通成为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人力资源缺乏,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大

能源化工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一线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研发人才。庆阳市能源化工类企业严重缺乏工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且随着庆阳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未来对一线技能型人才会有很大的需求。《鄂尔多斯盆地(甘肃庆阳市)2008-2030年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中就炼油、化工及煤化工生产方面提出:从2010年起到2030年,利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庆阳市成为鄂尔多斯盆地和甘肃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67.8亿元在炼油、化工及煤化工开发生产方面;“十三五”期间,将有191.1亿元投资于能源化工产业。远期(2021-2030)计划投资482.6亿元。据相关资料统计得到,一般的能源化工企业每投入1亿元就需要500名员工加入,其中60%为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员工,据此可推算出庆阳市能源化工企业2013-2015年就需要有50 340名技能型人才的加入,2016-2020年需要有57 330名的加入,2012-2030年需要144 780名加入。②

(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项目融资困难

根据国家现行产业政策的要求,煤、石油和化工产业都将呈现出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的趋势,而且国家对能源化工产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很高。在现代的经济发展下,一个新型化工项目至少就需要几亿元的投资。庆阳市的自主投资建设新型、大型化工项目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弱,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鼓励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很难落实,许多项目在运作的关键时期就缺少资金,缺少建立在激励机制基础上的“适生土壤”。

(五)水资源缺乏成为影响化工产业发展的又一因素

水资源是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是制约化工产业发展的又一因素。从庆阳今后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来看,能源主导型产业均是高耗水产业,建立大型能源化工基地也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存在能源主导型产业水污染风险比较高和对陆面生态系统和地表水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问题。据预计,到2020年,庆阳煤炭年产量将达到1.23亿吨,原油产量将达1 000万吨,这些能源化工产业均要有较大的水资源。水资源缺乏,成为庆阳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一大主要问题。③

庆阳地区水资源贫乏,而且含沙量高,苦咸水的分布比较广。此外,该地区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再加上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所以使得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比较大。因此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对于庆阳的能源化工企业来说是势在必行。

四、能源产业与庆阳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构建多元产业结构

在资源开发的起始阶段和现有能源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对于庆阳市来说,需要有效解决接替产业培育的问题。充分利用庆阳的各种资源,例如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不断优化升级能源产业结构,使得第三产业、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轻重工业的结构在国民生产中保持合理的比例,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如此,在能源开发进入衰退期前就可以使非资源型产业替代资源型产业支撑庆阳市的经济发展,使庆阳的经济在能源开发进入衰退期前还能够延续繁荣,有效规避“资源陷阱”的诅咒。庆阳除了富集的矿产资源外,拥有丰富的农业、旅游、文化资源。因此,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应该把非矿产资源的开发放在同等的地位,构建一个较为合理又有自身特色的立体化产业结构体系。这种体系可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为庆阳市的接替产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强化交通基础支撑

重点建设公路运输大通道、矿区铁路,实现二级公路通达县城、区域高速公路联网,加强电网建设。要进一步激发地方政府和开发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整体规划、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加强水、电、路、通信、城镇发展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庆阳的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能够快速的实施。把重心放在已经确定和即将批准的大中型水利项目、长青铁路、西平铁路、宁长公路、西长凤高速公路、二毛公路改造、庆阳机场改建、环北和庆南330千伏变电站和与矿区配套的3个110千伏变电站,以及长庆桥、周家等处的土地整理和收储。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能源化工企业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就应该加强与对口高等院校的合作。企业应对未来本企业的能源化工、精细化工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研究,实施人才订单式培养的计划。加强与省内对口高等职业院校的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也就是说,庆阳能源化工企业等用人单位与高等职业院校对口专业学生签订毕业生就业合同,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已被用人单位“订购”,成为用人单位的“准员工”。企业和学校一同编制教学计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的理论教学环节在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在用人单位完成,使得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完美衔接,用人单位可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再需要参加培训,因为实践教学已经在企业完成,所以直接可以去企业顶岗上班。这种培养方式不仅使得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无缝完美对接,提高了培养质量,而且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及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缩短适应企业及岗位的时间。

(四)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强化产业链招商

理清现有的招商思路,创新工业企业的招商模式。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总结出该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三种模式来进行工业招商。一是大企业带动模式。环绕优势工业,观察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搜集有关的投资信息,主动上门介绍市情、推广介绍项目、宣传庆阳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加大定向招商力度,努力引入一批比较知名的大型企业。二是大产业引领模式。依托目前已具备承接能力的支柱工业和骨干企业,按照完整的工业链条要求,把相关配套企业引进来,形成上下游相协调、横向互补发展的工业体系。以现有优势企业为载体,为石油化工、煤及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引入一批与上下游配套的项目,提高加工能力,增强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工业承接模式。一方面,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机遇,加强庆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把握资本流动和工业重组的动向,吸引有资金实力的大型企业和相关匹配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围绕重点工业布局,以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搞好总体规划,对外实施整体招商。

(五)污水循环利用,改善水资源状况

庆阳的能源化工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水资源的供应是其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所以应该加强污水的循环利用,改善水资源状况。首先,对庆阳市城区的生活污水、重点矿区的生产污水和矿井涌出水进行回收处理,综合利用,弥补能源工业用水不足。其次,应该开发利用地表的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提高对雨水、洪水的集蓄的利用,并进行地下水的置换。此外,还应该加快环定扬黄工程建设实施,加快申报建设泾河、薄河引流工程,争取南水北调工程―跨省区调水,从根本上解决庆阳能源化工基地的用水问题。同时,政府起带头作用,加大节水宣传、实施节水措施、使水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张颖.西部能源开发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2]曾胜.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关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3]闫亚恒.陕北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

[4]徐国泉.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5]申振东.贵州能源经济发展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

[6]牛欢.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N].甘肃日报,2009-12-22.

[7]杨毅,程小旭.能源靓女初成长―甘肃庆阳打造国家级陇东大型能源化工基地[N].中国经济时报,2009-05-16.

[8]汪志.庆阳将能源化工列为主攻产业[N].中国化工报,2013-03-01.

[9]李朝阳.基于SWOT分析方法的庆阳市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1,22(1):3-4.

第9篇

关键词:能源低碳化;灰色关联分析;金融驱动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为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我国政府在气候峰会上承诺争取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这些指标也被作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低碳化成为“十二五”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可以通过发挥其资源配置、杠杆调节、中介服务等职能支持能源低碳化发展;同时,我国政府也一直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减缓、适应、技术、资金”4个轮子共同驱动。可见,金融可以成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在能源低碳化发展方面大有所为。

金融驱动能源低碳化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进行研究。如Schleish etal (2009) [1]发现,碳信用交易能够有效地刺激能源和相关工业部门提高能效并开发低碳技术。Friberg(2009) [2]认为清洁发展机制能为能源体系的多元化,提高碳排放管理水平作出积极贡献。另外,Victor.K.del(2011)[3]指出,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战略性投资和对CCS项目的开发,可以有效的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2009)[4]的研究表明,低碳技术是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之路的的根本保障。张帅(2010)[5]认为能源低碳化发展关键要依靠新型的清洁能源,如何加大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和技术创新是高碳能源低碳化转型的当务之急。曹洪军、陈好孟(2010)[6]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政策,以信贷配给约束污染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治污选择,能够大大促进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的低碳化发展。成思危(2011)[7]认为碳金融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应对气候变化激励机制和解决方案,成为推动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纵观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外学者主要从定性角度对金融驱动能源低碳化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而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作用机制则很少有人涉及。鉴于此,本文将在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新疆实践,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进行研究。

二、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

由于灰色关联度分析(GRA)是根据行为序列几何形状的接近性,以分析和确定影响因素对行为贡献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对样本容量及样本分布无特殊要求,因此本文可以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进行研究。

5.排关联序。根据R的大小进行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根据前人的经验,当ρ=0.5时,两因素的关联度>0.6时,便认为其关联性显著[8]。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进行测度,首先要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利用与碳排放效益状况的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能源低碳化发展水平。金融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服务推动能源低碳化发展,其中电力的投资、银行的技术改造贷款、节能减排贷款和能效贷款都能降低碳排放强度。由于银行对企业的节能贷款和能效贷款额不可得,同时考虑到碳排放强度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有关,可以把这些因素也都考虑进来,以利于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看出金融在能源低碳化发展中的驱动贡献。因此,本文选取碳排放强度作为参考序列,记为x0,电力投资(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改贷款(金融机构的技术改造贷款)、能源结构(低碳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占比)、能源效率(单位GDP能耗)、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作为比较序列,分别记为x1,x2,x3,x4,x5,x6。

原始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0-2010),其中碳排放强度①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电力投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数据根据年鉴整理得出,考虑到数据的可比和可测性,GDP数据按1999年不变价格折算,同时以1999年数据为基准,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便分析计算。

(三)实证结果分析

以新疆碳排放强度指标为参考序列,电力投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指标为比较序列,对无量纲化处理过的指标数据,按前述的计算步骤进行测算,得到了新疆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见表1)。1999-2008年新疆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由1999年的1.74下降到2008年的1.05,年均下降5.46%。由表1可知电力投资、技改贷款与碳排放强度的关联度在0.6以上,可以认为金融对碳排放强度下降有显著影响,它可以成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力。进一步对各指标与碳排放强度的关联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能源效率>产业结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经济增长率>电力投资,即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技改贷款和能源结构,最后是经济增长率和电力投资。这说明在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因素中,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的主要驱动因素。技改贷款和电力投资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六位,揭示出金融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贡献还有待提高,尤其在电力投资方面。

三、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机制

(一)金融驱动作用机理

在能源低碳化发展中,金融驱动是指以能源消费需求为基础,通过有效的金融手段,作用于生产和消费领域,引导企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既定目标。碳排放是在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费需求对碳排放有影响,而能源消费需求又与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为了生产的需要会对能源要素产生直接需求,能源要素通过加工整合转化为能源商品,企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又会对能源商品产生间接需求;另一方面,从居民角度来说,一部分能源商品会成为居民的直接需求,另一部分则通过购买其他商品和服务转化为间接需求。由此可知,企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对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

据新疆2010年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新疆2008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为752.73万吨标准煤,各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为8 331.18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11倍。随着新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企业和居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还会增加,尤其是企业的生产能源消费。因此,金融要从企业和居民的能源消费领域驱动能源低碳化发展,通过采取绿色金融、价格激励等政策改善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引导企业低碳生产和居民低碳生活。

(二)金融驱动作用渠道

能源低碳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金融驱动作用机理的实现关键要靠有效的作用渠道。资金扶持渠道、碳金融市场渠道、政策引导渠道和金融服务渠道,这四个渠道作用的层面、领域不同,只有将四者有机结合,使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成一个驱动轮,才能更好地发挥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作用。具体来说,资金扶持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利用清洁能源,研发低碳技术和开展CDM项目的重要保证。碳金融市场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可以通过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和碳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来限制高碳产业的投资,鼓励低碳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保障,可以对企业和居民的能源消费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低碳信贷、低碳消费和价格激励政策。中介服务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支持平台,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参与者提供专业化服务,优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信息咨询、技术集成和项目管理等服务。

(三)金融驱动作用路径

能源低碳化发展是最终目标,金融渠道是这一目标实现的手段,而路径是连接彼此的纽带。通过对新疆碳排放强度下降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因素、经济因素、能源因素均能影响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除了金融的直接作用外,金融还可以间接推动能源的低碳化发展。即可以利用资金扶持、碳金融市场、政策引导、中介服务这四个渠道,通过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大对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继续保持技改贷款规模,降低企业与居民能耗,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目标。

四、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对策建议

1.加大清洁能源投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一是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疆有着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地区的资源优势,创建清洁能源体系,降低对传统高碳能源的依赖,使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二是要为低碳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提供资金扶持。大力发展煤炭提质加工、高效燃煤发电、工业锅炉洁净燃煤和新型煤化工等技术,减少原煤的直接使用,降低煤炭的消费强度,促进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强化低碳信贷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疆的碳排放主要是企业的生产能源消费中产生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碳排放状况采取差别信贷政策,强化低碳信贷政策。对于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从事低碳环保产业的企业可以给予优惠贷款政策,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则提高贷款利率,提前收回贷款,以引导资金流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发挥金融机构的中介服务职能,为能源低碳化发展提供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渠道、信息、资金、结算、财务、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为节能减排企业提供环保咨询、投资理财、财务顾问、融资租赁、信用担保、技术扶持等金融服务,降低企业的减排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对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发、管理,碳减排交易,实施一站式服务。截至2010年底,新疆批准的CDM项目有69个,签发的CDM项目只有12个,在全国居中后位,占有率不到2%[9]。因此,地方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CDM项目的服务支持。

4.创新碳金融衍生工具,构筑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市场驱动平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应积极参与到能源低碳化发展中来,适时推出碳排放信用、碳互换合约、碳期权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衍生产工具。2010年7月13日,新疆首个环境能源交易机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新疆分所在乌鲁木齐挂牌成立,交易所将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自愿碳减排交易等业务的开展,为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构筑市场平台。有了这些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不再局限于CDM项目的交易,碳排放信用、碳互换合约、碳期权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衍生工具也可以在交易所交易,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新疆能源的低碳化发展。

注释:

① 碳排放强度=碳排放量/国内生产总值,新疆的碳排放强度为新疆的碳排放量与新疆生产总值之比。由于新疆碳排放量不能直接获得,需要进行估算。根据徐国泉等提出并改进的碳排放量分解模型中的算法,碳排放估算公式为:Cit=∑iEitj×δj,其中Cit为i省t年的能源的碳排放总量;Eit为i省t年第j种能源消耗标准量;δj为j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由于燃料燃烧率、含碳量和碳氧化率等指标的差异,不同机构提供的碳排放转换系数略有不同,故在这里取其平均值。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耗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329,0.5574,0.4226;新疆生产总值按1999年的价格折算。

参考文献:

[1] Schleish J., Rogge K.and Betz R.Incentives for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J].Energy Efficiency, 2009(2):37-67.

[2] Friberg L.Varieties of Carbon Governance: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in Brazil-a Success Story Challenged[J].Environment & Development,2009 (4):395-424.

[3] finance.省略,第二届中国低碳经济论坛[EB/OL].[2011].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 张帅.向低碳型能源经济化社会转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2):339.

[6] 曹洪军,陈好孟.信贷供给支持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分析[J].武汉金融,2010(5): 34-37.

[7] 省略,中国金融网[EB/OL].[2011].

[8] 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省略china.省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EB/OL].[2011].

A Study on Financial Driver of Development of Energy Low-Carbonization

LI Ji-gang, MIAO Yu

(Financial School,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Urumqi 830012,China)

第10篇

我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已经过20多年,但能源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仍然相对偏低,能源与金融的联结至今停留在比较初级的水平。一直以来,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银行的支持,这种银企关系存在较多缺陷,不能满足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需要[1-2]。一些专家注意到了我国在石油金融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3-4],提出了石油金融一体化的观点,呼吁国家尽快建立能源金融战略体系[3,4,12,14,15]。作为市场经济的大动脉,金融全面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源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本动力,随着它的基础性、战略意义与政治意义的加强,它与金融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能源金融的一体化日益引起政府、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关注。实际上,能源金融并非新现象,自从世界进入工业时代,能源的开采与使用就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主题,为能源工业融资也成为金融部门的主要业务之一。但是,从广义金融的角度系统地看待能源金融,直到21世纪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学术界对于能源金融尚无一致的定义。按照系统学的观点,能源金融是传统金融体系与能源系统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所形成的新的金融系统,其边界与内涵不断扩大。能源金融可以从能源虚拟金融与能源实体金融两个层面来分析。能源虚拟金融是指能源市场主体在能源商品期货、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与能源相关的资本市场上进行能源实物、期货、期权、债券、汇率、利率、股票以及相关衍生品等金融资产的套期保值、组合投资或投机交易。能源实体金融是指能源产权主体、效率市场和传统金融市场通过有机联络,利用金融市场的融资、监督、价格、退出机制,培育、发展和壮大能源产业。

总体来说,国内外学术界对能源金融的认识与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

一、全球能源金融发展态势

放眼全球,世界能源工业蓬勃发展,能源市场急剧扩张,能源资源的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加强,能源金融一体化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普遍现象。

1. 金融支持能源工业的发展

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能源的开发建设需要巨额资金,而且能源的勘探与技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因而,能源行业对融资的要求是规模大、渠道广、机制活。能源工业的传统融资来源主要是银行信贷和政府扶持。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南部石油业兴起的项目融资(project finance)作为管理风险、分配风险的新型融资方式促进了能源工业的发展[5]。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业务的丰富和金融手段的创新,诸如股票市场公开上市、发行债券、吸收国际战略投资与风险投资等方式越来越成为能源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时,能源工业的发展态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股市行情、利率和汇率水平。

从世界范围来看,能源工业融资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而能源行业蕴藏的巨大机遇也吸引了金融投资机构的进入。金融机构的投资领域既包括能源产权市场,也包括能源期货市场。前者使金融机构可享有由能源资源的“稀缺性”、战争和突发事件带来的溢价,后者使涉及能源生产或交易的金融机构能够借助衍生品工具套期保值。由于投资能源产权市场有较高的门槛,能源实物资源也有限,因而大量资金投向能源虚拟资产,而且能源市场因其易受突发事件影响而倍受投机资金青睐。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金融投资者不仅在商品期货市场(例如金属、能源、农产品等)之间套利,还在商品期货市场和金融证券市场之间跨市套利。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巨额资金在不同市场间快速流动,驱使能源与金融一体化。

近年来,伴随着能源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建立能源基金越来越成为国际通行的做法。能源基金包括产业投资基金、金融投资基金与综合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一般由政府以及大型能源公司建立,主要目的是向风险勘探、油田开采权收购、下游项目投资、重大项目评估等提供专项资金,为实施中长期战略进行基础性铺垫。金融投资基金以较高的中短期投资收益和资本积累为目标,由专业投资机构利用各种手段在石油期货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与石油相关的证券市场上进行套利交易与投机操作。综合基金的目的是将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机联络,通过资本运营将能源产业项目培养壮大,获取利润。能源基金不仅是个人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对象,而且可以成为机构投资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组合资产。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金融资本主要流向传统的能源工业,如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电力。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步消耗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推动下,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增长迅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表的《2007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表明[6],在2005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达496亿美元,到2006年已增至709亿美元。其中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融资得到极大的发展,从2005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71亿美元。2006年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公开市场的融资达103亿美元,远远超过2005年的43亿美元。当前,大约180个投资基金控制的180亿美元资金正在对可再生能源虎视眈眈。可再生能源市场正在日益全球化,流动性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成为资本投资的热点。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本特别是私人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和巴西已经是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国与市场目标,其中中国在太阳能方面居领先地位,印度和巴西分别在风能和生物燃料方面领先。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与资本市场不成熟的挑战,必须继续在设计金融工具上进行创新工作,以鼓励投资并管理风险。

2. 能源企业积极参与金融市场

自上世纪以来,世界能源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受管制到自由化,从计划体制到市场化,从区域市场到全球化,从单纯的商品到金融化,能源工业更具有竞争性和效率。能源工业放松管制以及能源市场机制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资源流动与价格形成的不确定性增加,给经济主体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此,20世纪80年代后的几十年,是各种衍生工具,如能源期货、期权、互换(掉期)等与交易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生存在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下的能源企业必须面对和规避商品价格变动、利率变动和汇率变动的风险[7]。恰当地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达到这一目的。衍生金融工具对于石油公司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大型国际石油公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活动中。BP、壳牌等跨国能源企业每年参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合约面值达到数千亿美元,交易对象包括商品市场、利率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合约。

能源企业参与金融市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管理风险,后来随着能源产业资本的壮大,金融投资越来越普遍。产业资本变为金融资本,有的是为了单纯的投资回报,有的是为了达到战略目的进行多元化经营,有的是为了更好地融资。在欧美发达国家,产业资本涉足金融十分普遍。世界上大型的跨国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 BP等,都有自己的金融投资公司。产业公司通过金融投资,一方面让自己闲置的资产增值,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主业经营增长过慢带来的不足,分担和平衡企业风险。

3. 利用能源市场实施金融战略

能源与国际金融的关系现在已经密不可分。能源市场实质上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并成为世界大国实现金融战略意图的武器。

“石油美元体制”即国际石油贸易以美元计价和结算,是美国为实现中东石油安全战略而与中东产油国构建的一系列相互依赖的机制化经济制度之一[8],这一体制背后隐藏着金融资本家深远的战略意图。通过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可以影响世界对美元货币的需求。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出现,与脱离“金本位”的美元走势疲软有一定关系。当时,中东国家石油工业的上、中、下游基本上完全由代表英美金融资本利益的跨国公司控制,因此油价的涨跌不会实质性地影响这些跨国公司的利润。但是,对其他石油进口国而言,油价的上涨增大了它们对美元的需求,而对美元来说,这是保持世界货币地位的必需之举。20世纪70年代美元的贬值,直接导致产油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因而油价的上涨符合石油出口国的利益,而中东石油出口国获得的财富,大部分都投向了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最终以“石油美元”的形式回流到美国。

从这一时期开始,石油从一种纯粹的商品一跃成为一种能够实现金融目的的准金融资产,而石油期货与衍生品市场的出现标志着石油金融市场的崛起。石油市场与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的联动成为新的金融现象,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

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性货币,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主要的外汇储备币种,也是外汇市场主要的交易品种。从长期来看,当美元前景堪忧时,资金流向石油期货市场,推动石油价格上升;而当资金撤出石油市场,外汇市场则出现波动。国际热钱的投机行为更是加强了这种联系。油价走势与美元汇率的走势相背离,衍生出新的投机,这已经成为石油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联接的运行规律[9]。只要国际石油贸易继续以美元标价与结算,美元汇率与石油名义价格之间的这种负相关性就会长期保持。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美元泛滥,而新兴的欧元背后隐藏的战略意图之一就是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10]。美元的贬值和石油价格的高企,却如同剪刀的“双刃”,无情地蚕食着发展中国家的财富。

4. 能源效率金融市场发展迅速

能源效率金融特指能源效率改进项目的融资。“节流”是应对世界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亟待提高。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在上世纪就开始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但是,在能源效率设施与技术的推广应用环节,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从法律、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层面加以推动,而真正的驱动力来自金融市场。显然,如果能够让能源效率成为一种可以逐利的资产,那么金融资本就会毫不犹豫地进入这个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节能服务公司(ESCO,国内简称EMCO)在北美和欧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美国有专业节能服务公司2000多家,2005年仅纽约州的营业额就达85.5亿美元。加拿大的节电服务市场容量约为200亿加元。1999年,日本成立了ESCO协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潜在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2.47万亿日元。韩国ESCO在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后,年投资额持续增长,2002年491个项目的投资额约为108亿美元;2004年已有159家注册的ESCO,主要实施高效照明、余热回收、供暖和制冷系统以及提高工艺水平等方面的项目。

“合同能源管理”是节能服务公司的主要业务,该机制的实质是以客户减少的能源成本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它允许能源用户使用潜在的节能收益,升级现有的耗能设备和技术。在传统的节能投资模式下,节能项目的全部风险和盈利都由企业承担。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中,一般不要求企业自身进行大笔投资。ESCO与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用户的节能项目进行投资或融资,向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项目设计、施工、监测、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与用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盈利和滚动发展。节能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长期资金的投入,这一问题的解决还得益于“第三方融资”,即拥有金融能力的第三方与节能技术提供商以及能源用户签订节能合同,通过改进能源终端效率,根据节约能源的多少而获得经济收益[11]。“第三方融资”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机制,在能源用户、能源技术方与金融资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推动节能项目的开展。在西方发达国家,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来源可能是自有资本,也可能是银行商业贷款、政府贴息的节能专项贷款、设备供应商允许的分期支付、电力公司的能源需求方管理(DSM)基金、国际资本等。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2006年全球共有11亿美元投资在能源效率市场,相比2005年的7.1亿美元,增长超过50%[6]。

二、能源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加入WTO承诺的逐步兑现和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确立,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和能源市场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必须利用能源金融一体化的契机为我国经济安全保驾护航。

1. 利用能源金融保障我国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是能源安全的基础,满足能源工业融资需求是构建能源金融体系的主要目标。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估计,我国能源工业投资到2020年将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如果加上从国外购买能源方面的投资,总投资将达18万亿元人民币。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01-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的投资需要2.3万亿美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目前我国能源工业市场化程度低,融资渠道狭隘,融资方式落后。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进程,拓宽能源市场的广度,消除民营资本与外资进入能源市场的某些限制;特别要充分调动民营企业与外商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重点支持新能源开发项目与节能投资项目;合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外商直接投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逐步引入各类能源基金,通过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实施资产证券化、转让经营权等多种形式引入民间资本。

与大型国际石油公司相比,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极少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使得国内企业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变得更加谨慎。相信随着能源市场化的推进、金融交易能力的提高和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国内能源企业将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国内外的金融市场中。

2. 利用能源金融体系支持能源企业“走出去”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石油资源开发,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开源”的重要战略举措。从国际市场获取石油的方式有三种——现货交易、期货交易以及权益油分成。前两种方式基于市场交易,有很大的市场风险。权益油分成的优点在于保有国内资源储量,有利于减轻油价波动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威胁。但是权益油分成需要在海外建立石油基地,一方面受到所在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制约,另一方面石油勘探开发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投资[12],企业在海外面临的投资风险更大。为此,有必要积极推动海外油气开发基金的设立,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油气项目补充资本金提供有效渠道。此外,向能源企业提供非传统金融服务,包括保险、可转换贷款、次级贷款、可转换债券等以及全方位的金融中介服务,也是完善能源金融体系的必须之举。

3. 利用能源金融发展我国能源效率市场,促进节能降耗

能源利用效率低是我国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一方面与能源价格体系不能反映能源资源的稀缺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能源效率市场不发达,导致节能技术扩散缓慢有关。

据相关部门统计,2004年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根据“十一五”规划,中国要在2010年末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元。然而节能产业在中国发展非常缓慢,目前全国节能市场的规模仅为4亿~5亿元人民币。实际上,目前存在大量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改造项目,但由于需要追加投资,而收益在未来逐期体现且具有不确定性,因而我国能源用户对于能源效率投资并不积极。

国家发改委在2004年出台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将“合同能源管理”等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措施。然而,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融资障碍阻碍了中国节能产业的良性发展。迫切需要形成一套能被节能产品供应商、节能服务供应商、能源用户和投资界所认可的金融模式,借助能源金融创新,使能源效率成为一种吸引金融资本的优质资产,推动能源效率市场的发展。在能源效率市场中,金融扮演的角色就是将拥有节能技术的节能服务供应商与能源用户联系起来,合理分摊风险与收益,实现“多赢”。在推动能源效率市场发展中,政府应该扮演集大客户、信息提供者和政策制定者于一身的更为积极的角色[13],统筹协调金融、税务、财政等各部门,为能源效率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 发展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场,规避油价波动风险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由于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缺乏相应的定价能力,我国在日益高涨的国际原油价格面前付出了沉重代价。同时,在动荡的国内外金融环境下,与石油相关的中国企业大都面临石油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如油价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等。这些企业很少有参与衍生金融市场的意识、经验、能力,也缺乏制度支持[7]。随着石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内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油价剧烈波动对我国的产业经济安全乃至宏观经济稳定的冲击将越来越明显。

石油定价权与应对油价波动风险并非两个孤立的问题。在国内建立全面的石油期货市场,给国内外企业提供套期保值、投机套利、跨市对冲的机会与场所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共同前提。随着交投活跃程度的提高以及价格对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充分反映,将会逐步拥有一定程度的石油定价权力。以康菲、雪佛龙、壳牌和BP为代表的大型国际石油公司都是石油期货市场与其他衍生金融市场的积极参与者[7],它们的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自2004年8月25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推出以来,其价格指导作用初步显现。今后我国应进一步开发石油期货品种,增强我国石油市场在国际石油价格体系中的作用,改善中国企业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地位。同时,加强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调整,有步骤地推动石油远期交易市场等其他石油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的条件下,国家应当鼓励有实力的金融贸易公司进入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进行风险采购,间接地帮助国内石油企业规避国际油价风险。

5. 发展能源金融市场,改善投资组合结构

能源金融一体化扩大了金融投资的边界,增加了可供投资者分散风险与获取收益的备选资产。传统的金融投资组合的标的物一般只包括股票、债券、外汇、贵金属等。持有能源资产如原油现货、期货及其衍生产品显然能够改善投资组合的结构。我国持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达到了1.2万亿美元,主要以美元的形式持有。由于美元汇率与原油价格之间存在负相关性,石油及其期货资产的金融、战略属性日渐突出,而且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石油,因此,通过持有石油资产改善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不失为一种现实考虑。

6. 利用能源金融市场,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石油战略储备是发达国家应对石油危机的普遍手段,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涉及一系列制度与技术问题,如规模、选址、资金来源、储备模式、时机选择、释放策略等。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暂时性的石油危机。“缓冲器”是石油战略储备唯一的功能,耗费巨额资金建立的庞大石油现货储备并没有发挥其金融价值,每年还需要投入各种维护成本。实际上,石油战略储备的战略意义在于政府能够在危机时刻控制一定数量的石油现货以保障石油市场和经济的稳定。在这样的原则下,通过制度创新将石油现货的经济属性与战略属性分离开来,使得战略储备的经济属性证券化为一种金融资产,并能在市场中流转。这一方式将最大程度地发挥石油战略储备的功效,为我国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广泛利用社会资金,建立多主体的石油战略储备开辟一条新路。政府可以协调能源企业、银行、外汇储备机构、投资基金等,设计一系列约束与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或金融机构出资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允许它们在石油战略储备的物质基础上发行证券,这些证券可以作为资本金,也可以作为抵押贷款的标的物,甚至可以在市场上交易。这一机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不经国家批准不得动用石油战略储备的现货,政府有权在特定条件下回购或征用石油战略储备现货。

能源金融一体化是正在兴起的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它是能源与经济相互融合的必然产物,对于我国实现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 詹鲁海,谢 霞.学会运用金融这根杠杆——建立新型银企关系,促进石油工业发展[J].中国石油月刊,1999(6) :48-49.

[2] 胡汉成.开发性金融在支持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作用[J].国际石油经济,2006(9) :20-23.

[3] 孙 竹.安然破产与我国石油金融安全[J].国际石油经济,2004(2): 37-41.

[4] 曾拥政,武晓龙.建立我国的石油金融战略体系——中航油事件引发我国石油金融安全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5) :84.

[5] POLLIO G . Project finance and internat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J]. Energy Policy,1998, 9(26):687-697.

[6]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Global trends in sustainable energy investments 2007[R].http: unep.org/pdf/SEFI_report-  GlobalTrendsInSustainableEnergyInverstment07.pdf.

[7] 张东撒.中外石油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情况对比——兼议中国企业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缺陷[J].经济论坛, 2006(18) :71-72.

[8] 舒先林.美国中东石油战略的经济机制及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1) :18-22.

[9] 景学成,谭雅玲.二者皆不可忽视——国际石油价格走势与金融战略的关系[J].国际贸易,2004(5) :34-38.

[10] NORENG.The euro and the oil market: new challenges to the industry [J]. Journal of Energy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1999(4): 29-68.

[11] CIAMPE F .第三方融资与能源合同——有效利用能源的综合金融管理方法[J].能源工程,2004(1) :13-16.

[12] 张宏民,葛家理,胡机豪等.石油金融化及我国石油经济安全的对策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8) :1-3.

[13] PAINULY JP, PARK H , LEE MK, NOH J. Promoting energy efficiency financing and ESCO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echanisms and barrier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11): 659-665.

[14] 李 维,刘 薇.中国石油金融一体化理论探讨[J].化工管理,2006 (9) :41-43.

[15] 马卫锋,黄运成,刘 莹.构建石油金融体系: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J].资源科学,2005, 6(27):18-22.

第11篇

关键词:伊金霍洛旗;区域转型;发展战略

1、伊金霍洛旗发展历程与现状

伊金霍洛旗位于鄂尔多斯东南部,毗邻陕西神木县,煤炭总储量139.15亿吨,占鄂尔多斯市的1/10。2000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抓住了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能源战略西移的重大机遇,成功地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从最贫困地区一跃而成全国百强城市,伊金霍洛旗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飞跃。2011年伊旗人均GDP为38506美元,居全国第一,居民满意度和幸福县域建设指数全国排名第一,相对富裕程度居全国第三;入选“2012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2012年伊金霍洛旗人均GDP为42758美元,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位次为23位,荣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旗”等称号。以快速增长的公共财政为基础,伊旗开展多个工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同时强化博物馆、星级酒店和商贸中心的建设,增加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绿地空间,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园林型现代宜居城市初具雏形。

2011年起,受宏观经济放缓和房地产调控的影响,鄂尔多斯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受到影响,城市发展产生诸多问题,同样反映在伊旗区域发展过程中,集中表现如下:

1)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资源产业占据了伊金霍洛旗经济的主体。2004到2012年,原煤产量的递增曲线和城市GDP的增长曲线高度吻合(图1),经济的增长有相当一部分依靠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来自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不高。从2005-2012年三产比重的变化来看(图2),自2006年开始,第二产业逐年上升,第三产业持续压缩。也即,服务业发育不足,二产对三产的带动作用不足;而二产的绝大部分也集中在采掘业,资源依赖明显。

2)资产泡沫存在风险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金融业发展滞后,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远远跟不上伊金霍洛旗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从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中反映出来,这一比值在部分发达国家为70%-100%,近5年中国的比重为110%-120%;鄂尔多斯近年来的比重为30%-70%,而2012年伊金霍洛旗的贷款余额占GDP比重仅为251%,说明金融机构的资本调节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城市发展的资金缺口多由民间信贷填补,且大多流向收益率高的产业如房地产业和采矿业等,形成资本内循环发展模式。一旦宏观经济和信贷政策发展变化,民间信贷就容易发生系统性风险。

随着资源红利向房地产业的转移,伊旗城市建设快速拓展,政府公共支出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等部门都以极高的速度增长。

3)资源部门的挤出效应

丰富的煤炭资源在短期内外生性地提高了伊金霍洛旗的经济收益,使生产要素分配由制造业向资源部门转移。煤炭相关行业规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从2009年的200.09亿元增加为2012年的663.43亿元,短短4年内,增长了2倍多;同期煤炭相关行业规模以上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98%降为2012年的89.74%,可知,伊旗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为其他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不过煤炭资源产业仍占绝对主导地位。煤炭相关行业产品的加工链很短,中间产品比例高,最终消费品比例低,挤占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最终产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生产要素从制造业的流出也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影响技术创新的产业环境的形成,最终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同时,资源繁荣也会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由于资源开采并不需要高技能的专业劳动者,使企业缺乏增加教育和科研开支的动力,并挤出高成本的高技术劳动者;而居民也会缺乏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动力。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资源收入和公共建设带来的GDP也会弱化对科教文卫等长期公共物品投入的激励,从而对人力资本积累造成不利影响。而人力资本恰恰是促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最核心的要素,其发展滞后无疑会大大减缓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2、伊金霍洛旗转型发展条件与路径

在鄂尔多斯过去十年的超高速发展中,能源、地产和民间借贷的内循环模式挤出了制造业产业积累和整个社会人力资本的积累,并物化为粗放拓展的城市空间;其背后的动因在于资源红利不合理的分配机制以及地方政府的尴尬处境。通过对国际上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借鉴,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重塑资源红利的分配格局,适当的增加地方政府在资源红利分配中的话语权,并约束其财政支出方向,使得更多的资本能投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领域;同时以更优惠的条件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改变单一的资本流向,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对于伊金霍洛旗而言,应充分利用其区位、生态和文化优势寻求更高的区域定位、延伸产业链、吸引高端生产要素集聚;同时应改变现有粗放的空间拓展模式,重点提升空间质量和内涵,为区域服务和新兴产业职能的引入做好战略准备,逐步将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调整为质量与效率提升的可持续路径之上。结合区域整体转型趋势,伊金霍洛旗在下一阶段应着力突出如下优势:

1)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伊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百多年前,伊旗是鄂尔多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内蒙古西部最为完整的郡王府,以及成吉思汗陵。在内蒙古旅游总体规划(2002-2020年)中,伊金霍洛旗的旅游资源为蒙古中部最优的地区。近几年持续开发朱开沟文化、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蒙元文化,形成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应继续通过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使文化遗产活化,推动伊旗城市形象的整体升级。目前,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等五大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有序展开,通过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伊旗将在鄂尔多斯城市品牌提升方面发挥领军作用。

2)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伊旗森林覆盖率达到87%,林木覆盖率达到38%,是鄂尔多斯市绿化条件最好的地区。其拥有的东西红海子两片大型水体,是鄂尔多斯生态环境最佳地区,春秋两季间有上万只鸟停留。伊旗曾经是水草丰美、地势殊胜的宝地,迄今依然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这种不可多得的环境,将成为区域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借助生态环境建设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容纳区域服务的高端职能。

3)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作为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郡王府所在地,伊旗中心城区城市氛围较为浓厚,人气较强,与康巴什新区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伊旗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拥有有较好的教育、医疗及文化设施,2012年被评为“全国医改示范县”。这种完善的、较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近年来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和商贸中心等的建设,发挥了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的积极作用,有助于长期稳定地吸引就业。

4)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伊旗位于蒙陕交界地带,地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腹地,有两条国道、一条省道、三条铁路线、四条旗道交错而过,毗邻鄂尔多斯机场,交通条件优越。其中心城区同时是也是市级CBD和市级体育中心所在地,随着鄂尔多斯机场扩建及高铁站的建设,其区域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伊旗率先纳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借助区域交通优势积极发展临空经济、商贸物流业和区域生产业等外向型经济,以促进城市产业的升级,拓展城市腹地。

3、伊金霍洛旗城市转型发展策略

1)提升区域定位,参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持续不断的资源红利使得伊金霍洛旗积累了较大的经济总量与城市体量,促进了房地产和产业园区的繁荣。既有的产业机制客观上要求伊金霍洛旗必须转变对能源的依赖,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寻求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提升生产要素比如资本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区域发展格局的变迁也赋予了伊金霍洛旗这样的机会。综合评价而言,鄂尔多斯最具潜力成为区域的核心城市,在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城市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伊金霍洛旗作为鄂尔多斯转型的先导,会在鄂尔多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理论上讲,区域定位的提升意味着参与更大区域内生产体系的分工协作,同时也为本地资本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比如金融业,如果能将海量的民间借贷导向正规的、合法化的金融服务,政府引导民间资本搭建能源期货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平台,无疑将强化伊金霍洛的能源中心地位,降低民间资本的风险,提高整个经济体的效率。

伊金霍洛旗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使其拥有吸引高端生产要素集聚的先天优势,应充分发展区域职能与相关产业,更加有效地利用东西红海子等高质量的空间资源,建设区域性的生产服务中心。

2)打破内循环模式,构建外向型经济体系

现有经济循环的主要问题是资本集中于能源和地产,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育不足。参考借鉴博茨瓦纳、智利、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资源陷阱的成功经验,应通过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合理控制资源开发速度,通过技术创新,对能源进行深加工和多元利用,成立公共基金,投入非煤产业,实现经济多元化。

以伊金霍洛旗为例,首先应延伸煤炭产业链,大力发展煤深加工产业,并重点扶持和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其次应着眼于蒙陕甘宁能源经济区的区域大视角,发挥其能源和资本的优势,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等外向型服务业体系,扩大城市经济的区域腹地;第三,应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休闲产业,优化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

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将培育真正的产业集群,并优化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环境,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供基本的产业基础,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3)、梳理城市结构,提升空间拓展质量

资本推动和土地财政迅速拉大了伊金霍洛旗城市空间框架,可以说其作为现代城市的空间框架已初具雏形。这种扩张以地产和产业园区开发推动为主,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产业和人口集聚。随着伊金霍洛旗城市定位的提升,必然会有更多的区域和产业职能会填充到现有的空间框架中。因此,现阶段伊金霍洛旗空间发展的重点应是结构梳理、重点地区控制。

首先对应于城市超常规发展的事实,应改变现有主城服务中心加产业园区的结构模式,建立多中心的结构框架,弹性应对未来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整合重要的交通干线、山水景观系统和城市功能,提出中心城区区域“三主三辅、五轴联动、六区并举”的空间格局。

其次,对于重点的空间资源应进行战略性的预留和控制,使其能在恰当的时机得到更有效的使用。比如环东红海子地区,就应为未来的区域服务中心预留空间,逐渐填充金融、商贸等高端区域服务职能,而避免简单的地产开发。

4)、优化城市环境,吸引先进生产要素流入

从上文可知,产业转型的重点在于技术进步和制度优化,其核心是高素质人才和高质量企业的持续导入。因此,伊金霍洛旗应依托生态资源、创造宜居环境,持续推动“宜居宜业、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尊重当地良好的山水格局,增加城市绿地、改善环境质量、营造生态型园林型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而后,依托资源财富,制定各层次人才引进策略,建构与城市产业相匹配的人口结构,包括高端创新人才、一般技术人才、制造业与服务业员工及旅游人口等。应建构包括户籍政策、税收政策、就业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在内的一整套政策体系,吸引就业和创业人口。而政府在优化城市物质空间和环境的同时,也应重视城市软环境的塑造,加大对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公共产品。

事实上,鄂尔多斯拥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一直走着规模化扩张和产业发展的道路,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背景下,转型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伊金霍洛旗无疑在此过程中应扮演转型领导者的角色,依托生态资源吸引高端生产要素集聚;依托地域文化推动能源之城向蒙元文化圣地转化;同时依靠均等高效的公共服务促进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为城市品牌的提升、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旅游发展总体规划[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20.

[2]Kendrick W.,Productivity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1:25-35.

[3]程志强.资源繁荣与发展困境——以鄂尔多斯为例[M].上海:商务出版社,2010:44-60.

第12篇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其含义在学术界、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界定,总体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旨在通过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污染较少的环境,获得较多的经济产出。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①o2010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同年,我国“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功列入国家首批启动的“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这意味着我国在建设新能源经济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此,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理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校园里实施和推广低碳新生活。考虑到大学生在建设“低碳经济”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及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新概念:校园低碳经济,即一种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学习、工作、生活三位一体的经济模式,校园低碳经济是指在校园中实行低碳经济的生活模式,教育及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到低碳校园建设当中②,做节能环保、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先锋,营造人文型、生态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校园,促进高等学科教育的发展和高级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2研究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及方法

2.1研究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

2.1.1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推广低碳经济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从被引进到被接收、被采纳、再到被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可是当今严峻的生态环境明显表示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来等待它慢慢被接受,现代社会迫切的需要我们尽快地把低碳经济引入到我们生活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联系很紧密,并擅长于接受新知识,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也易于进行深入理解和推广,虽然低碳经济具体概念至今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有着较强的理论知识,有着较高的素质,也有着较强接受最新理念的能力,在校园里推广低碳经济,能够很快的被大学生所吸收,进而向全社会推广。

2.1.2大学生是未来实践低碳经济的主体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组织推动,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低碳经济的主体,在他们中推广低碳经济更有利于我国新经济模式的发展。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二十一世纪是大学生的时代,他们将担任着未来社会建设的重任。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加强对大学生的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把低碳经济的观念植入他们的心中,并引导他们把这一理念实践到现实生活中,这对于建设低碳国度、低碳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这一新生代力量,是未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低碳经济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关系了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他们中推广低碳经济能更好达到最终目的。

2.1.3大学生具有很好的带头作用在中国,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代表,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地位,他们被看作是一种标杆和风向标,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如果一个大学生能把低碳经济相关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他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对其家人、朋友、同事等身边的人产生影响,使低碳经济的概念以乘倍数增长的速度在社会中广泛推广。当把这种低碳经济意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这个社会就会在这些大学生的带领下,走出一条低碳之路。

2.2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

《低碳经济在大学生中推广问题的研究》是针对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展开的,主要就低碳经济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促进低碳经济在各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项目组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2.2.1资料收集法由于项目立足于高校,所以项目组成员深入有代表性的十几所高校,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于低碳经济的了解现状进行调查,对他们的低碳经济生活的方式进行研究,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找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项目组成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得到了很多详细的数据及信息,为其研究做支撑。

2.2.2文献法项目组成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和整理中外各种文献资料,通过阅读经典书籍,了解相关的理念和作者思想,总括和提炼出了自己的观点。现阶段,低碳经济在国内的发展主要介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中,而在国外,低碳经济相关方面发展更进一步,已经向较成熟的实践过程迈进,公民意识更加深入和具体。

2.2.3学生带动法在项目实施后期,项目组成员提出了针对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相关措施,为了验证其可行性,项目组选取了一部分人进行特定培养,让他们遵循要求开展相关活动,同时让他们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实践证明,项目组成员提出的措施能有效达到推广低碳经济的目的。

3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及原因

项目组成员通过对成都具有代表性的十几所大学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后,找出了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下面就进行具体分析。

3.1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不足,对低碳经济还没能很好的实施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是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理解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根据笔者对成都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的2000多份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访谈记录的数据,可分析得知,当代大学生中环保意识很好的只有18%,其中66%的是环保意识一般的,而差的要占到23%,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低碳环保意识决定着我国未来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向,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迫在眉睫。按理说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高等学科教育,同时也能够及时的接触到社会信息,他们的环保意识应该比较强。然而从分析结果来看,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学校环保意识教育机制不健全大学校园由于更侧重于高等的素质教育,可能在环保意识教育方面比较欠缺,而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相对于初中和高中更加的自由,因此在个人的自律方面会较之高中有所欠缺,环保意识没能强化于大学生行为意识中。

3.1.2舆论宣传机制不健全低碳环保意识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如果能够不断地受到舆论媒体的宣传报道的熏陶,那么对于其树立一种良好的低碳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作用。舆论的导向力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各高校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不高,而同学们的低碳意识也不强烈,校园里也就缺乏了相对健全的舆论宣传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的薄弱。

3.2大学生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充分,不能准确理解其内涵低碳经济自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以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能否正确的理解其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能否正确的践行与宣传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却并不乐观,根据调查得知,有59%的同学了解过低碳经济,但是他们并不掌握其确切含义及行为方式,只是大概知道部分内容,而31%的同学虽然听说过低碳经济,但是并不知道其具体是什么意思。只有6%的同学十分了解其内涵。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还是十分,必要的,有必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低碳经济的确切含义,进而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低碳经济理念的实践,让低碳经济深入每位大学生的心中。大学生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充分,原因在于:

3.2.1低碳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模式,还没能有效地深入人心低碳经济一词是最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名词,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模式,其与之前的产业结构有很多不同。习惯了以往的经济模式,而对于这个新起步的模式的认识的并不充分,导致低碳经济没有能够大众化,深入人心。

3.2.2低碳经济的概念本身不好界定,导致大学生对其认识模糊低碳经济,其含义至今在学术界、理论界都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由于这种众说纷纭的现状,当代大学生无法准确的把握其概念与含义,或许只有一种是是而非的认识。低碳经济的这种宏观性和广泛性使得大学生对其认识比较模糊。

3.2.3虽然低碳经济已经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是其发展并不成熟,大学生对其认识可能只是名词上的感知,并没有切实体会到本质低碳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模式,虽然最近几年提出的比较火热,但是其技术上并不成熟,大学生对其的产业生产模式以及其带来的产品体会的并不深刻,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也只是在于表面的感知上,并没有体会其内涵。

3.3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不小的阻力前面已经提到,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存在着一些困难,当问及“您认为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生活模式的困难有哪些”时,大家指出了很多不同的阻力,其中19%的同学认为是理念上的差距,48%的同学认为是来自生活习惯上的阻力,33%的同学认为是现实中的制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习惯和社会经济中各种不低碳的产业等现实的制约是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最大阻力。因此在以后的推广中我们要侧重于引导同学们改变生活习惯以及消除现实中实践低碳行为的各种制约因素,同时加强在理念认识上的宣传教育。

4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的措施及建议

根据项目组针对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后,项目组提出以下几点推广措施及建议:

4.1实施低碳经济教育,增强大学生低碳行为意识所谓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主要是指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主观印象。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关键是要增强大学生的低碳行为意识。高校作为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的教育机构和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组织,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举办专题讲座是一种增强大学生低碳意识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普及低碳知识,让大学生形成低碳意识。学校在培养大学生低碳意识时应重点关注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并学习低碳意识,履行低碳行为,使低碳思维模式融入到每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4.2建设低碳经济机制,促进大学生低碳学习方式学习是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低碳经济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大学生以低碳方式进行学习。首先,学校可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机制。跟据我们调查,每年高校毕业生离校之际人均将会处理掉200元左右的旧书,而这些旧书当中大部分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对于课程内容变化较小的教材,通过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机制,在学校图书馆、后勤中心或者教材科等机构设立一个专门的二手教材回收部,以合理价格收购旧教材,并出售给所需同学,这种行为能有效减少大学生教材纸张使用量,同时可大大减少大学生教育费用,更有助于贫困同学完成学业,促进大学生学习低碳,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理念。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纸张使用量大的问题,高校应加快建设信息化的步伐。信息化、无纸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针对校园中的纸张浪费现象,高校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功能④,通过无纸化教学、电子化考试、毕业论文电子化等形式减少纸张使用量,达到低碳机制的贯彻和实施,进而使学习方式向低碳转变。

4.3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激励大学生低碳生活模式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时候在众多影响因素里占着主要地位。所谓低碳经济环境是一个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处处充满着低碳经济的多维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有着良好的低碳意识,有着高素质的低碳行为,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发展大学生低碳经济将会事半功倍,这种意识熏陶有利于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校园,要在校园里营造低碳环境,主要是着手于“衣”、“食”、“住”、“行”等相关方面④。在穿衣方面,应提倡选择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耐穿,女生尽量少买不必要的衣物。在饮食方面,应提倡大学生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肉类、油炸类食品,这不仅有利于在大学生中推广低碳经济,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在出行方面,应提倡大学生尽量选择步行或搭乘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时刻关注汽车尾气排放指标,以身作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增加自己对低碳的认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的,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当今社会,各高校也可以开发一种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模式,从平时生活点点滴滴入手,促进大学生践行各种低碳行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学生生活模式的多样化,各高校普遍存在着浪费现象。就拿水资源为例,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对大学生实施水费购买机制,因而他们的节约水源的意识并不是很强。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引进社会上的水费机制,实行按比例收取水费,同时也可以针对用水情况实施奖惩机制,把水源浪费严重的寝室予以张贴,形成一种惩罚,并把收集起来的水费用于植树造林。总之,在大学校园里建立一个良好的低碳生活模式,营造一个低碳经济环境是行之有效的推广低碳经济的方法。

4.4设立低碳经济学科,培养低碳经济专业人才通过笔者调查得知,加强低碳知识宣传和低碳文化传播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开展和普及,政府扮演着“低碳经济倡导者”这一重要角色,大学生普遍认为在校园中宣传低碳经济比政府面向公众宣传所取得的效果更加显著及深入,所以各高校需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在校园内的推广及相应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新型经济模式,学校可开设低碳经济相关课程,通过课堂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相关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低碳经济知识的培养,让大学生系统的学习低碳经济知识,树立起低碳经济意识,必要时还可以针对那些对低碳经济有着较高兴趣的人进行专业化培训,培养低碳经济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