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常态化学习培训

常态化学习培训

时间:2023-06-14 16:2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态化学习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常态化学习培训

第1篇

关键词:多元化;课程;实践;反思

在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各种教育课题研究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已经发展成学校教育的被广为追捧的一种时尚。然而,我们也不时地发现,许多冠冕堂皇的课题却仅仅是有些人、有些学校“素质教育”“创新课程”的一种装饰性门面罢了,对实质性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实际发展,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甚至对社会、对国家发展与建设却没有任何服务功能。同样的,在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也不乏这样追求表面的热闹、不切实际、“假大空”的教育课题研究现象。这样的课题研究不可能促进课程的真实意义上的发展,也就没有存在和推广的价值。

那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的忠实实践者和探索者,我们不禁要思考:应当开发什么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又应当如何去管理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以及如何评判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是否推动或促进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全国各地的实验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从实验的情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逐步从以长周期、大主题的研究性课题实践活动,向短周期、小主题系列性常态化实践探究活动过渡。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必须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服务。这是我们目前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题研究选题的出发点、管理和建设的落脚点、课题评价的价值取向。现以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为例,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1.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

我们课题的名称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它包含了课题定位的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常态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最后才是永安的地域人文资源与永安各中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活动相并轨链接研究。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递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论是这三者的本身,还是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都是我们为了今后实现永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常态化发展上长久不衰而事先设置的课题研究内容和价值取向。即,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始终围绕“常态化”核心主题!

因此,要做好本课题,不论是我们课题的管理者、组织者,还是参与研究的教师个体,都必须掌握校本研究的内涵、特征、基本形式,学习和研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途径,深入挖掘、发现、归纳并总结源远流长的永安地域人文资源信息、素材,并熟练地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把常态校本研究、资源常态建设、课程常态化实施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努力。

2.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名好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因此,是不是一名好士兵的评价标准不能仅仅看他最终是否成为将军。同样的,在当前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不是每一位参与教师都能成为专家或一方名师。那么,作为新课程大背景下的最大多数群体的一般教师来说,该如何量体裁衣,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呢?我个人认为,就是一句话:要做一名合格的新课程实践者,就必须立足于最常态化的课堂,把细微处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时常的研究工作。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参与者,应当以本校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阵地,以自身综合实践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本校学生主题探究活动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教师自我、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担当起立足于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际,结合学校周边区域环境特点,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信息、课堂活动组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成功或失败的个案材料等职责的同时,积极思索符合地情、校情、生情、师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和途径并予以总结和交流,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捕捉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的深入探究、学校的特色办学,乃至永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做出贡献。这也就是每一个课题参与者个体价值的体现。

二、理论支撑,培训是关键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都必须依借一系列强有力的、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和科学教育思想的课程观、价值观、人才观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支撑。失去了这种支撑,犹如人失去了灵魂依靠一样,形同行尸走肉,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理论支撑,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开题报告、经验总结、论文写作等文字形式材料上,而是作为一种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研究者的脑海,并用它以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细节的始终的精神支柱,推动着研究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不论是参与过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还是还未领略过综合实践活动风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想的把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实施策略的领悟还远未出神入化,还存在许多思想误区和畏难情绪,甚至是怀疑。因此,要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教育思想,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念,内化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共同精神动力、领引我们日常的课题研究行为,必须借助于各种科学而有效、系统而有条理的各级各类专题培训,以此来达到“释疑解惑”、转化观念、达成共识,减少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目的。

对此,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分批、分次、分主题;分工负责、集体协作;集中培训、个人自学;专家领引与内部研讨相结合等方式,针对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课题实践与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以达到共性磨合、个性张扬的功效。课题培训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练――价值提升。至于各次培训的主题和内容,视课题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大家的共同需求情况来确定。

三、抓住特色,校校联合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袭富有感染力的春风,催生出了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课题遍布全国。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研究在众多课题中独树一帜?我想,关键在于特色创新。那么,我们的课题特色在哪?该如何去培育这些特色,使之从一棵幼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大树呢?

依据我个人的思考,我们的课题从以下几个特色上下工夫:

1.课题的定位。我们的课题是建立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常态化建设、当地人文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堂并轨的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角度来开展的新兴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当前类似课题研究的主流,但在永安乃至在三明地区尚为首例。

2.建立强有力的课题领导管理常态化保障机制。在这一点上,我们永安三中已经率先出台了“教学――科研――评聘”一条龙的相关激励性政策及创立了全国首个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管理机制,使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像其它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常规化学科课程一样,步入了常态化研究、常态化管理、常态化考评的日常运作轨道,这无疑为我们课题活动实现课程常态化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3.依借三中得天独厚的丰富教学资源。以三中、七中、实小等重点参与单位为龙头,以点带面,突破中小学教学界限,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无缝常态化链接的课题研究目标。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仅仅依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她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创建一个校校联合的畅通渠道。

四、重点问题,集中突破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我们的课题本身就是基于这些困惑或问题而存在的,也是随着这些困惑和问题的解决才逐步实现理论创新和价值提升的。由于时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的基本研究策略是“重点问题,集中突破”。为了既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又能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需求,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问题累计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参与教师随时随地结合自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实际,每周向课题组核心成员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在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研讨会,针对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并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如:“常态化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常规化的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题研究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和分科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在相当程度上理清了广大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顾虑和担忧,使我们的教育课

题研究进一步向“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迈进!

五、简化评价程序,促成评价常态化

建立“注重参与、重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对当前科学高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总目标,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系统性教研课题;加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的一门新兴课程,没有既定的教育模式、教育素材和专业的教师队伍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实验指导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肩负着繁重的课题指导与教育教学研究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研究评价指导机构,设计并制定科学高效的教育评价方案,简化教师的日常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程序,及时消解教师在日常教育评价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降低教师日常教育评价的工作负荷,想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最终促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是不可能的。

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全面展开实质性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就专门针对如何简化评价程序、提升评价效率问题在全校教师范围内展开讨论,并积极征询国家和省级综合实践活动专家的意见,最终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简化评价对策:

1.筛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公关小组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指导小组,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策略优化研究和日常教育评价咨询 工作。

2.分期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策略培训,并跟踪指导。目前已完成全员培训。

3.在实施实质性课题研究的第一学期末,由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提名、班级无记名民主投票的方式优选学生骨干,成立班级和年段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日常教育评价小组。该小组在接受学校相关培训后辅助指导教师采集同学们的相关评价信息与统计并接受同学的监督。

4.依据各年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步骤、分阶段制定各学期的教育评价重点和评价指标。如对于初始年级的第一学期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正确选题、简单活动方案设计、资料检索能力。

第2篇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157

一、广泛培养小学生足球兴趣,拓宽足球人才选聘渠道

(一)倡导大众参与、全面参与

我国人口众多,在学校蕴藏着大量有足球天赋的青少年儿童,只有全面参与才能使其天赋获得发现,才能得以展示。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赛事竞技性体育运动,更是一项大众化体育健身运动,因此,校园足球的推广应该本着广泛参与的原则,让大多数小学生尽早认识足球、热爱足球、参与足球运动,从而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学校成立班级、学校级甚至地方区域级别的小学生足球组织,定期组织赛事活动,形成不同层级、不同水准,但同样具备参与度和可观赏性的足球赛事,让小学生的足球参与机会、参与热情得到满足。

(二)拓宽足球人才选聘和培养渠道

足球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校园,形成以校园、社会、专业足球培训机构形成的多维度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尽早发现和重点培养有足球运动天赋的小学生,打通其进入专业级足球队伍的渠道。

(三)足球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

小学生正处于科学知识、文学素养等文化学习的启蒙阶段,在对有发展潜力的小足球运动员兴趣培养和训练过程中,应该坚持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兼顾的原则,提高下一代足球人才的文化水平,培养新一代有文化素质、有科学素养、有竞技能力、有职业道德的高水平足球运动员。

二、科学训练,探索建立适合小学生体质和心理的训练机制

(一)训练要常态化

建立日常性、常态化的训练机制,确保训练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范围上的全覆盖,所谓全覆盖是指足球训练应该覆盖所有自愿参与足球运动的学生,按照不同学生的水平、体能、年龄等分级、分类训练;所谓的时间上的持续性是指足球训练应长期坚持,不应时松时紧、赛前突击、赛后放松。配备必要的足球教练人才、训练场所和训练设备,确保训练在时间上的不间断。牢固树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训练理念,不搞赛前突击。

(二)训练强度要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训练的强度要进行科学评估,尤其是对一些潜力人才的培养,要制定与每个个体相适应的训练计划,既要保证训练强度符合其成长特点,也要使训练方式符合其心理特点,逐渐建立小学生对足球的热爱度、参与度、认知度、认可度,不能使其过度感受到足球训练的辛苦、艰难,使其减少、抗拒甚至放弃对足球的追求。

(三)以“赛”促“练”,建立以足球赛事为生动课堂的训练机制

小学生足球训练既要有针对某项技能、技巧和体能的专项训练,如长跑训练、耐力训练等,也要有旨在提高个人综合竞技水平和团队能力的综合体育赛事训练。足球赛事是“实战演练”,更加能提高反应团队的作战能力,只有将每一场比赛都投入“世界杯”级的紧张,才能在真正的大型赛场上表现出像训练一样的自如。以“赛”促“练”,用比赛的质量来检验训练的水平,用进一步训练来弥补比赛出现的不足。

三、小学生足球兴趣培养要坚持综合性原则

国家足球事业的长足发展,要靠征战赛场的足球运动员,也要靠裁判员、教练员、专业医护人员、行业管理人员等共同努力。因此,从小学生开始,要培养足球相关各类人才,才能为未来的足球事业奠定综合性人才基础。

(一)提高教练队伍水平

小学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水平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的校园足球教练队伍。教育小学生足球队员认识到足球运动不是简单的体力运动,更要注重方式方法、注重智慧。可以探索从学生中产生学生教练的模式,让教练人才尽早脱颖而出,改变当前“教练由退役运动员担任”的单一格局。

(二)建立常态化联赛机制

有条件的学校组建多个足球队,开展校园足球联赛,保证联赛运作公平、公正,从小告知其足球赛事规范,杜绝“黑哨”“关系哨”等人为操控比赛的行为,避免让小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污染将其带入社会。投入必要的专项资金,扶持足球队伍的训练、比赛,实施以精神奖励为主,辅助一定物质奖励的赛事奖励。

(三)开展走出去活动,学习先进足球训练经验

定期开展走出去活动,与国内外足球教育和训练先进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和友谊比赛,学习其先进的训练方法、管理方法和赛事举办形式,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

第3篇

目前,部分在线教育产品已能初步满足互联网时代下学习和教学的个性化需求,开始改变教学流程。但基础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还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利用互联网实现更加高效的学与教。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说,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分布式、去中心化和协作式等特点,加速了信息传播和共享的可能,以前以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考试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模式将进行重大转变。

据了解,今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体系,联网学校实现课堂教学常态化、普遍性使用,50%教师和30%初中以上学生拥有网络学习空间。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刘兆义说,“互联网+基础教育”必然会带来新的教学生态和学习生态。

互联网除弥补了传统基础教育形式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个性化学习和教学流程的变革。一些在线学习产品通过记录在线练习、作业、测验和考试,可以形成知识点、章节、学科、学期等多维度的学习测评报告和分析图谱,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

此外,在线学习产品极大地解放了教师,从布置作业、检查作业、批改作业、了解每个人和班级知识点掌握情况,只要点击鼠标即可。这让老师有精力和条件进行个性化教学。而“大数据”支撑的测评报告,也让教师能迅速找到学生普遍未掌握的知识点,重点讲解和练习。

教育信息化是必然趋势,但“互联网+基础教育”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还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方共同参与。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曹文指出,现在虽然在线教育产品很多,但是鱼龙混杂,真正基于课程、以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设计的系统化产品很少。

曹文认为,教育信息化产品要求教学活动、科研评价和推广培训互为融合,这需要一些校长、老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尽快转变。

刘兆义说,教育信息化并不是要全盘颠覆原有的生态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互联网+”也不是算术中简单地加上“技术”,而是为了更加高效地学与教,用技术增强学与教,是对原常态教学的改变和超越。

(摘自新华网2015年5月27日)

第4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依宪治国在国家依法治国方略中的核心地位愈加重要,在此背景下宪法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中学宪法教育作为公民宪法教育的重要阶段必须引起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研究好中学宪法教育问题,并有效提升中学生宪法教育的效能,是新时代实现依宪治国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中学宪法教育的概念

宪法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始终,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其意在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既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1]

中学宪法教育是我国国民宪法教育的重要一环,是针对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进行系统宪法知识教育、参加宪法学习实践活动,培育宪法思维、树立宪法信仰,最后自觉维护宪法权威的过程。当前我国中学宪法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课为载体,以宪法主题活动、不定期憲法教育讲座、课外宪法实践教育为补充。

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是优化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是培育中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措施。宪法教育应成为核心素养的教育载体,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效果最大化。[2]宪法知识是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涉及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国家机构以及公民基本权利等宪法文本的内容均有在高中政治教材中提及。中学宪法教育应首先以思政教材为载体,注重对课本宪法知识的挖掘,构建起教材内部宪法内容的联结。

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是加强培养中学生宪法意识,贯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推行依法治国,核心在于依宪治国,依宪治国离不开对公民实行宪法教育。通过高中阶段的宪法教学,能让大部分公民在学生阶段接受最基本的、最系统的宪法教育,普遍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从而有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的路径

加强宪法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宪法教育教学能力普遍不佳,与其没有系统接受过宪法理论的学习关系甚大。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需要我们加强对思政任课教师的宪法理论培训,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宪法教育教学培训机制,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宪法素养和宪法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应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宪法信仰教育,只有老师发自内心的相信、热爱宪法,自身树立坚定的宪法信仰,才能让宪法教育变得更有热度、更有温度、更具感染力。

增进学生对宪法教育的情感认同。目前中学宪法教育仍主要集中于对宪法文本的解读,教学内容略为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涨。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宪法教育的教学内容,増进学生对宪法教育内容的情感认同。通过讲授我国宪法的制度修改史,让学生从内心认真对待宪法;通过中外宪法的制度对比,深化学生对现行宪法的信任感;最后通过宪法事例教学,以实际的宪法事树立学生对于宪法践行的责任感。

推动中学宪法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宪法教育融入中学思政教学,需要我们强化中学宪法教育的仪式感,推动中学宪法教育活动的常态化。从高中宪法教育的实际出发,中学宪法教育要实现常态化必须重视除中思想政治课堂外的宪法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充分利用例行班会与国旗下讲话等德育活动,让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宪法教育在课后到巩固与延伸。中学思想政治课宪法教育要实行常态化需要跳出课堂的限制,从时间、制度各方面保障宪法教育的实施。

营造良好校园宪法文化氛围。中学生宪法信仰的树立离不开良好的校园宪法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宪法文化氛围应从“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出发。就“硬环境”建设来说,包括在校园内投放大量有关宪法宣传教育的标语、横幅,建设宪法教育宣传栏、宪法文化长廊等。而对于“软环境”的打造,则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完成:例如重视在国旗下讲话等重大场合宣传宪法文化,举办宪法知识竞赛、开展宪法晨读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校园宪法文化氛围是希望采用这种环境影响、日常渗透的方式坚定学生的宪法信仰。

第5篇

常态化开展远程互动课堂

同安区地域广阔,城区学校与最边远山区教学点距离近40公里,边远山区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教师配备与城区学校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山区学校课程质量不高,迫切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促进全区性的教育均衡发展。

2013年3月厦门市第一个教育云项目在该校启动,学校获得建设自动录播教室与班班通的机会。 6月5日,同安区教育城域网正式开通,采用学校与农村学校莲花中心小学远程同步课堂的形式来验收城域网“校校通”工程,对于城域网带宽够不够,会不会延时,图像高保真状态好不好,可以有一个直观的检验,这是一种创新性的做法。而后结合录播室建设,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将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推送到边远的学校,与同安区最边远的海拔“最高学府”莲花白交祠教学点,联手打造远程同步互动课堂,解决边远地区教学点课程质量不高的问题,以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化。

2013年12月13日,学校与白交祠教学点二年级5 名孩子,通过千兆网络教育云平台,远程同步同上一堂音乐课。白交祠教学点从此改写了没有音乐课的历史,这让白交祠教学点学生第一次和城区的孩子一样享受音乐盛宴。

如今,远程同步互动课堂从与白交祠拓展到与莲花中心小学,从音乐课拓展到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教学排入课程表,常态化开展“远程同步互动课堂”互动教学。

同时学校认识到,学生人格、个人修养的养成,成长、沟通交流能力,团结他人的能力,善待他人的品质,需要在群体生活中才能实现。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屏幕上的互动,同样需要更多面对面现场互动。为了增进远程互动教学的亲切感,拉近双方师生之间的距离,全方位提升白交祠教学点的教育教学水平。

2013年12月,双方签订共建帮扶协议,学校的德育品牌学生道德银行、红领巾博爱超市在白交祠设立分行与分店。2014年2月,学校邀请白交祠教学点一、二年级11名学生到学校做客,与平时远在屏幕内的阳翟小学学生现场互动、现场上课。

数字校园雏形初现

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思路是“立足实际,超前考虑,做好工作,筑巢引凤”。

在实现班班通之前,全校有1间专用电子白板智慧教室,25个班级(全校39个)配备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设备有投影仪、29寸CRT电视(液晶电视)、一体机。

从2009年起,该校陆续与相关企业建立实验试点或校企合作关系:2009年,该校成为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试验校,受赠一块电子白板、25台学生笔记本电脑;2011年,成为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实验校,受赠50台英特尔一对一实验项目笔记本电脑;2012年,“TEAMODEL智慧教室”项目实验校,受赠智慧教室“IRS即时反馈系统”1套;2013年成为区电信局教育信息化标杆校,市信息化局和区电信局为学校配备29套班班通设备和自动录播教室1间。

如今,数字校园雏形初现,学校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无线网络全覆盖,至2013年12月,学校完成以下硬件建设:(1)自动录播教室;(2)39个教学班及各专用教室实现班班通;(3)建成6间智慧教室,配备IRS即时反馈教学系统6套。

校园植物移动式学习系统

2012年以来,学校充分利用海峡两岸教育文化先行先试的优势,与我国台湾资讯界(教育信息化)专家形成常态化的两岸交流,承办三次海峡两岸教育专题研讨会和多次的交流互访,与台北市南港国小手拉手,建立起合作伙伴的关系。学校派出教育信息化骨干各自带着任务到全国教育信息化先进地、校进行学习考察,同时接受全国各地到学校参观考察,怀着开放式的心态与同行们共同交流学习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思路。

学校搭建两个校本研训平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一是学科教学研究平台,长期聘请集美大学小语专家施茂枝教授和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小教室主任、小数专家、特级教师林至元长期入驻学校,参与指导语、数学科的教研,引领教师学科专业成长。二是教育信息化专题研讨平台,2011年11月学校创建“阳翟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俱乐部”实验交流平台,开展教育技术校本研究,内容为“三讲”:讲理念、讲技术、讲课例,每两周利用周六上午进行研讨活动,邀请有专长、外出学习的老师轮流主讲,实现理念与技术的同步提升。

同时发挥骨干力量的辐射带动作用,将骨干分配到各年段各学科,承担班班通设备应用指导工作。收集整理教师班班通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问题式培训”,整理成班班通设备运用问题库,供教师们平时自己进行白板使用技术的训练,侧重解决教学中的技术问题,引导教师从学习转为产出,产生校本资源。

学校于2009年参加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开始有了第一块白板,开始了白板服务教学的研究之旅,逐步形成“一个课题引领,四个项目整体推进”的格局,一个课题即省级课题“交互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四个项目即中国教育基金会“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实时评价高效课堂、“远程同步互动课堂”项目、校园植物移动式学习系统。每个项目均有实验团队,其中一个老师整体负责,经常性地横向沟通,交流融合,最终实现项目实验“1+1>2”的效果。

第6篇

金秋的九月是收获的季节。经过三天紧张有序的学习,我院中层干部以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培训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圆满完成了预定培训任务,今天就要结束了。三天来,大家积极听讲,认真记录,踊跃交流,培训时间虽短,但内容安排丰富、新颖,大家普遍感到收获很大,达到了思想认识有提高,理论水平有新提升的预期效果。在此,我简要总结如下:

一、关于培训的主要收获

为搞好本次培训,院政治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制定了培训方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参会的同志做到了自觉遵守规定要求,严格请销假制度,按时到课听讲,做好学习笔记,确保了本次培训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

一是拓展了思维视野。全院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通过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较为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进一步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增强了法院工作争创全国一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提高了理论素养。大家普遍感到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深不透,没能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势,主动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来思考、定位法院工作做得不够好,落实司法为民缺乏发挥主动性,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专题培训给大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了理论修养,坚持了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勇气,也为各部门培训了下阶段开展专题辅导的骨干队伍,为确保全院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是促进了工作交流。培训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家能够主动切磋,取长补短,积极交流,共同促进,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形成了团结活泼、互帮互学的浓厚学习气氛。

二、关于切实做好年终结案的问题

市高院目标考核在即,11月20日是最后算总帐的日子,请各部门认真对照目标考核指标,尽量确保本部门不被扣分,当加班的加班,当向高院申辩的就及时进入申辩程序。我们前几个月保持审判常态化都做得很好,走在全市法院前列,这最后的一个月冲刺时间绝对不能落后。院审委会保证需要讨论的案件,全部在结案日期前讨论出来。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督促和检查,分管领导也要直接过问,查漏补缺,把与结案无关的工作暂时搁一搁,全力保证年终结案,确保20__年目标考核工作有较为理想的考评结果。

三、关于正确处理工学矛盾的问题

年终结案是硬任务,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也不是软指标,必须实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这一个把月,要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突击结案,该加班的就要加班,待结案完成后可以补休;学习时间可以考虑在周末或者晚上,办法由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总之,要把抓落实、抓细节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全面推进审判工作,以搞好年终结案的实际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抓紧审判,抓紧执行,全力抓好年底的一系列工作,做到在学习中深入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在学习实践中促进工作,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第7篇

网络教学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并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而产生的,由于其资源共享、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特点,具备实现交互和多向互动等功能优势,极大地满足了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要,已经逐渐成为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但是,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网络教学逐步深入的同时,也暴露出教学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网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把教学质量作为第一目标

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在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青睐,但院校教学中往往把其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颠倒了网络教学的本末,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内容、重前期建设,轻跟踪管理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是没有把网络教学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认识树牢,必须及时纠正。

首先,从网络教学的产生发展看,要求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网络教学最初开展于美国和德国,当初是为了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杂务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教学的质量,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逐步演变成当今的网络教学模式。从其产生和发展不难看出,网络教学总是以教学活动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

其次,从网络教学的本质属性看,同样要求把教学质量作为第一目标。网络教学只能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教师仍为核心。因此,在发展网络教学的进程中,不可盲目夸大网络的作用,而忽视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网络教学再发达,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使用,要完成知识向学生的最终转换,教师必须站在教学的最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的能力,切不可形成依赖心理而忽视了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更新。网络教学只能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尝试,而不能成为教育的全部。

二、网络教学依赖与信息技术,必须把完善信息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

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物质技术本质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因此,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必须把完善网络教学设施作为重点突出出来。目前,院校都在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许多院校提出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标,并逐步展开建设,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注重短期效益等问题,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院校,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把网络教学所需的信息化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常抓不懈,确保网络教学开展实施的坚实基础。

一是搞好网络设施的基础建设,网络是网络教学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只有搭建起强大的网络系统平台,才能把教师、院校管理者、以及学生等各个要素紧密连接,使教、学、管等各个环节融为一体,实现各类信息数据的高效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达到人与人、人与机的交互,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开放性和远程网络化教学。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为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可遵循实用性与先进性并重,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以网络技术为依托,构建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充实完善,做到与各方面协调发展,为院校信息化建设铺一条快速通道。

二是搞好网络教学设施的重点建设。网络教室、信息资源浏览室、多媒体教室、虚拟实验室以及模拟教学(训练)室是院校开展网络教学的常用场所,作为院校,应以这些内容为重点,加大投入,确保教学活动有保障,同时提高网络教学基础建设的针对性。

三是搞好网络教学设施建设的常态化。应摈弃那种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把网络教学设施建设纳入院校长期建设规划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建设、改建、升级,确保网络教学活动能平稳发展、持续开展。

三、网络教学资源的特殊要求,必须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海量信息资源是网络教学强大的生命力所在。院校在网络教学建设中,尽管加大了信息资源的建设,并且几乎所有院校都拥有浩瀚的信息资源库,但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不高,离学生的需求和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资源陈旧过时,新近急需资源不足,资源形式单一,交互性不强,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不便于学生学习使用。这些问题,制约了网络教学自主性的开展,影响了教学质量。院校在开展网络教学中必须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常态化建设完善,提高管理水平,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网络教学常态化建设的重点。

一是常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应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模型,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整合梳理。并结合网络课程教学的要求,按照形式丰富多样,便于学生学习的要求,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入加工,并建立常态开发管理机制,确保网络教学资源吸引学生,能让学生便于学习。

二是常态更新完善新近教学资源。学生进行网络学了学习关注经典传统的知识理论外,更关注专业前沿的动态发展信息。在知识急速更新的当今,院校必须以常态化机制确保新近网络教学资源的更新与充实,确保专业前沿理论和动态信息的鲜度,使其具有活力,成为学生解渴的甘泉。

三是常态资源管理。网络教学资源的管理是确保信息资源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开展网络教学,必须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答疑解惑,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查指导。这些过程中必不可少就是资源管理,院校应建立常态管理机制,确保网络教学活动有序展开,使信息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四、网络教学的信息技术要求,必须打造与之相匹配的师资人才队伍方阵

网络教学其实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展开的教学,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本质没有改变,老师依然是传道授业者。但是由于网络教学开展依托信息网络设施,这需要教师具备开展网络教学的能力和素质。就当前师资队伍能力素质看,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情况。如年轻教师网络教学能力比较强,而知识理论积淀不够,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更新却不相适应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作为院校必须注重打造过硬的人才队伍,以适应网络教学逐步发展的需要。

一是注重提高教师群体的信息知识能力水平。信息知识水平既是教师发展的需要,也是网络教学终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作为院校,应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注重培养提高教师群体的信息知识能力水平,以适用网络教学广泛开展的需要。

二是提高老师群体的信息设备操作技能。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新技术的运用,使得院校的信息设备不断更新,网络教学作为依托信息设备设施展开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学所学的信息设备操作技能。如计算机操作技术中的网页制作,数据库管理与维护、多媒体技术、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技能等等,这都需要院校有计划的分步骤组织针对性培训提高。

三是提高教师群体自身利用网络学习能力。当前,教师既应该传授知识,更应该传授学习的方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首先应该成为网络学习的明白人。作为教师,必须把提高自身网络学习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作为院校应当把其纳入一项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与教师的待遇衔接,促进教师整体队伍素质的提高。

[1]王鸿生.院校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一、前言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加快推动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公民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愈发明显。大学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群体,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主要的人力基础,是劳动力群体中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因而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便成为提升全民创新创业意识的重大举措。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贯彻落实各项指导文件要求,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教学组织结构,规范创新创业教学管理流程,将“互联网+”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能有效地实现创新创业协同学习和资源共享。本文重点探讨如何构建一个“互联网+”数字创业服务平台,配套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技术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辅以教师发展、创业大赛、创业实训等模块,打造全面系统、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建设数字创业服务平台的理论依据

1.泛在学习理论

泛在学习就是通过使用数字化技术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复合教学模式和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等多方面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1]。在数字创业服务平台中,学生可以学习在线课程系统中的优质创业课程,利用创业门户的最新信息实现创业想法,通过创业大赛获得激励,使用网络创业实训模拟实践创业想法。创业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等多种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的获取创新创业知识,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

2.“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质就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创业教育的融合[2]。因此在构建数字创业服务平台要结合“移动互联”、“大数据”、“平台”、“资源”、“在线”等互联网元素。以创业服务平台为基础,构建开放共享,互动参与的应用系统;以用户为根本,提升用户体验度,提高用户的粘性;以优质创业课程资源为核心,通过构建包含创业基础、创业进阶、大赛辅导、创业讲堂的逐级递进的课程体系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数据为根本,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3.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提出了“三步走”的总体目标。明确了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技术要求、师资培训和引入需求与创业大赛模拟实训的配套措施[3]。因此数字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要遵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路线图,顺势而为。

三、“互联网+创业”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思路和目标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通过建设一个基于先进互联网技术和慕课理念的平台,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通识教育;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训教育;针对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转化支持。基本思路就是以创业的态度打造精品课程体系,以创新的精神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项目转化相结合。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1.建设优质课程体系

建设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联动机制。创业创新指导部门负责顶层设计、任务分发、过程监控与结果管理,并指导其他部门负责具体课程的建设与落实。通过引进外部优质课程和自建优质校本课程两种方式,涵盖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打造一个符合本校需求的创业创新课程体系。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基于慕课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实践在线慕课学习、网络修学分、翻转课堂教学、教师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建设符合慕课理念的数字创业学院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平台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科学管理与数据统计,并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机制与方法,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4.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师资培训交流的集训平台,通过创业导师培训,培养年轻教师,建成具有专业资质的师资力量。

5.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6.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培育创新、敢于创业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肥厚土壤。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开展校内相关主题活动,邀请国内知名创新创业专家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

四、数字创业服务平台整体架构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整体解决方案以课程、平台、服务为核心。通过“引入+自建”的模式搭建起完整的本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配备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帮助学校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增强学生实践,进而助力高校项目成果转化;通过线下服务帮助学校从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到项目的应用转化平稳顺利运行。最终建设成一个围绕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服务逐层递进的数字创业学院体系。项目总体设计架构如图所示。

五、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功能设计

1.数字创业学院门户

数字创业学院门户是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个性化构建的网络平台,实现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课程、应用、项目与专家资源的集成展示,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集成课程中心、应用集成、互动交流、项目展示、创业资讯、师资培训等功能。

2.在线课程学习系统

在线课程学习系统主要提供教学互动与学习流程管理和学习空间与应用中心两大功能模块。课程学习系统基于知识单元的学习流程管理,高度整合校内、校外的所有创新创业的相关资源。以课程为主线,以课程为中心,展开视频观看、作业、考试、答疑、讨论、评价等互动教学活动。学习空间与应用中心为每个用户打造个性化的主页,记录学习历程。同时为了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空间融入了SNS的概念[4],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内容,可以相互激励。全部教学活动都可在空间内完成并得到记录。

3.创业大赛系统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里关于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要求,为学校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提供平台支持。主要分四个模块:一是创业大赛门户,提供一个创业信息和展示的平台,主要信息内容包含创业大赛相关公告或通知、创业大赛最新动向,赛事相关实时事件和来自教育部的一些政策条文;二是项目管理模块,这个是与大赛项目直接相关的模块,涉及到项目建设、申报、评审到成果展示的全过程;三是资金管理模块,可对活动各种项目自主的学生创业活动进行管理,包括资金的使用进度管理,资金的使用类别管理,资金预算管理等;四是专家库模块,汇集国内知名的创业大赛评委、导师、专家,为各校举办比赛提供支持,也可以为参赛学生提供辅导。

4.移动创业学院

移动创业学院主要通过提供移动客户终端,支持iOS、Android系统,实现完整的移动学习功能,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使用在线教育的各项功能。主要包括教务公告、视频学习、作业考试、学分查询和讨论答疑等功能;移动客户终端提供主流的杂志、报刊订阅服务;移动客户终端还建设有创新创业专题,提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资讯、学习资源、课程资源等。学校也可以自建具有校本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专题;移动客户终端还提供小组功能,师生通过客户端组成创新创业小组。可以实现通过移动客户端实时讨论、共享资源,以及小组成员通讯录、话题交流等功能。

六、数字创业服务平台的预期效益

1.突破教师资源瓶颈,构建优质创业课程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特色,对包括专业师资、创业课程、创业实训等资源建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很多学校缺乏可以开设优质创新创业课程的双师型导师,缺乏具有创业经历的讲师团队。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建成后,学校可以突破校本资源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引进成熟的第三方优质创新创业课程,优化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结构。同时,结合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与外部优质课程建设的相关经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将校内各专业背景与创业创新教育理念相结合,建设具有校本特色、专业特色的自有创新创业课程。“引进+自建”是快速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有效举措。

2.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实现O2O的创新教学

教高厅〔2012〕4号文件《关于印发的通知》,首次提出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现实中,很多高校课程安排基本饱和,难以再将创业基础课程安排进学生培养计划。数字创业服务平台,将为创业课程提供一个在线解决方案,打破实体课堂的限制,让学生可以在线学习课程,线下参加创业实训,可以实现对创业网络课程教学的有效管理,显著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时监督教师教学进度、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抽查学生提交的作业、答疑和讨论记录等;师生则可以充分利用平台进行交流互动。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联动,实践翻转课堂教学创新,实现O2O的教学新模式[5]。

3.推动创业竞赛常态化和赛事成果转化

数字创业服务平台还可以为学校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提供支持。建设学校专有的创业大赛平台,采用国赛、省赛的标准搭建,可实现项目网上申报、评审、立项与成果展示。通过校内竞赛的常态化举行,培训竞争氛围和创新创业文化。大赛专家评审可以帮助优秀的创业项目被挖掘,提升成果转化率。

第9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卫健系统视频会议精神,深刻吸取近年来几起事故教训,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有效防范和遏制卫健系统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我院安全生产工作在县卫健局和乡政府的领导下,在全院干部、职工的配合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医院安全生产工作中心任务,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以服务临床一线为宗旨,认真做好医院内部安全生产、治安保卫、消防安全工作。现将我院2021年第一季度年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院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工作情况

为切实做好2021年的安全生产工作,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医院实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和治安防范综合治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让全院所有科室、职工参与到医院安全生产工作中去;积极与辖区村委会、派出所取得沟通,镇派出所确定我院为重点防护目标单位,从而更好的预防和处置医院突发事件的发生;积极建立健全医院安全生产和治安、消防安全制度,充分利用医院视频监控系统,使医院形成立体式治安监控网络,发挥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优势,对医院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1.健全组织机构,严抓措施落实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严格组织,工作有落实。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的安全工作小组,并下设办公室,配有专人负责日常工作。

2.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为确保我院的安全生产,我院根据自身情况完善医院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堵塞安全生产管理漏洞,细化各项安全生产工作措施,围绕着“治理隐患、防范事故”这一主题,落实好医院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坚持边自查自纠,边建立长效机制;医院领导班子把疫情防控、消防安全、医疗质量、后勤保障等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有针对性的把疫情防控、消防安全、医疗质量工工作提高到医院日常管理中去,形成常态化管理。

3. 加强检查,防范事故

(1)医院有针对性的要求各科室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整改;同时医院安全工作小组成员对各科室的自查结果进行抽查,并现场纠正隐患。

(2)在防洪抗旱季节医院认真执行落实上级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对医院危房和危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排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点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确保人身财产安全。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建筑在未消除安全隐患前已暂停使用,并组织人员撤离。

(3)医院对院内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麻毒药品、药库进行24小时监控。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对医院职工饭堂,建筑工地等要害部门进行严格巡查,查找安全隐患,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确保医院医疗工作的安全高效运行。

4.加强治安防范管理,严防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我院成立了医患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和医患纠纷调解工作专家组,制定了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制度、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调解处置流程,医院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术能力培训,定期对职工进行法律法规等医疗安全教育讲座,组织医疗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学习,各科室每月进行一次医疗安全学习,医院每季度进行一次核心制度和医疗安全相关制度的考核,医疗安全意识明显提高,防范措施到位,近年来未发生出现重大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5.加强疫情防控力度,杜绝院内感染

近期虽然我省部分地州疫情复发,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下,随着群体免疫的推广和实施,我院依然坚持预检分诊与发热门诊并重,做到“戴口罩”“一米线”“一医一患一室”,规范预检分诊、加强发热门诊管理。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至今我院未出现院内感染事件发生。

三、加强硬件建设,做好安全保障

第10篇

晚上好!

过去的一年,在县委、政府、县教文体局的正确领导下,我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围绕县教文体局的工作重点,结合学校实际,铁心硬手抓好安全稳定工作,集中精力抓好师生的常规管理,坚决完成上级交办的计划生育工作、“一大四小”绿化工作和职校春季招生工作,有计划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和感恩励志教育,加强对学校宿舍楼项目进度和质量的监管,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筑牢拒腐防变的城墙。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学年我们学校先后获得市、县第四届少儿书信大赛优胜组织奖;市、县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县第二届中小学艺术节二等奖。我校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和学科竞赛频频获奖。下面,把我一年来所做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作一汇报。

一、所做的工作

1、加强了班子队伍建设。精心培养和选拔了工作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班主任加入到学校行政班子中来,使学校行政班子结构更合理,工作更有战斗力。全体行政人员都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团结协作。在管理中能以人为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使学生成才、教师成器、学校成名。

2、加强师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按县局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和机关效能年活动,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和感恩励志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全体教师能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全体同学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言行文明,举止端庄,人人讲文明,个个懂礼仪,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文明礼仪教育已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今年,文明礼仪教育作为我校的特色已成功立项,我校团委被市、县评委五四红旗创建单位。

3、铁心硬手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每学期初签订了安全责任状,构建安全网络,落实工作责任,经常性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定期对学校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一学年来没有出现安全责任事故。

4、学习定南经验,让常规常态化。本学年,我们借鉴定南中学“让常规常态化”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南桥中学各种常规,细化常规管理,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教师教学工作,让制度管人,让常规来约束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尽量创造机会送教师到省、市、县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在校内开展校本教研,加强集体备课,撰写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师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有一大部分青年教师很快掌握了驾驭课堂的能力,教育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较差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各种竞赛频频获奖,中考适应性考试成绩出乎意料,相信大家的努力定有相应收获,今年中考定能再创辉煌。

5、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对学生宿舍项目进度和质量的监督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和自筹资金硬化了校道、义教楼、实验楼门前坪,砌好了运动场的石墙,添置了20张双层床,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6、坚决贯彻县局会议和文件精神:认真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有计划地开展机关效能年相关活动,按要求开展了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努力完成了职校春季招生任务,坚决按要求做实了计划生育工作和“一大四小”绿化工程。安全稳定工作常抓不懈,细化学校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做好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工作。作为校长,始终提醒自己要洁身自好,办事遵循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严格执行上级的指示决定,做到令行禁止,该做的做好,不该做的不要去做。一学年来,学校工会牵头,严格校产登记、保管、使用、赔偿制度。充分发挥理财小组作用,严格财务制度,开源节流、账目清楚,加大民主决策力度,重大事情由行政扩大会决定,及时在教师会上和校务公开栏公布学校的重大事项和财务收支。

二、存在问题

1、缺少一个校长应有的严谨作风,说话随便,有时不注意场合。

第11篇

关键词 互动反馈系统;师生交互;高技术教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04-03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YANG Xiaoxia, WANG Wei

Abstract The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IRS) as a kind of new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ool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situation in the eighth elementary school of Changji in Xinjiang at present are analyzed, providing the countermeasure for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hardware, software, latent and normalized development, later will be used for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IRS of school.

Key words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dvanced technology classroom

一个成功的教学通常涉及交互(Sharples,2000)[1],但传统的课堂仍然受到一些交互限制,如时间限制上的不均等,获得与教师交流机会不均等的限制。要改善这些限制,需要利用一个系统设备来营造师生交互环境,互动反应系统(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简称IRS)就是较好的选择[2]。IRS是由师生群组遥控器、接收器以及平台软件构成的信息化应用技术设备[3]。有研究者(Carmen File,2006)指出,IRS在目前的教育领域正逐步普及,它不仅可用于收集学习者的过程性或积累性评价数据,同时也能用于了解学生关于某些知识或对某问题的态度与看法的相关信息[4]。

IRS在实际学校教学应用中依然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例如:IRS设备如何使用与管理?基于IRS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基于IRS的课堂组织策略是什么? 基于IRS的教学活动模式有哪些变化?基于IRS的学习评价如何进行?如何做到IRS教学常态化运用?如何对后台数据进行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将会影响互动反馈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为此,笔者对新疆已采用IRS进行教学的昌吉市第八小学(昌吉八小)展开研究,分析IRS在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和帮助昌吉八小IRS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普及,也对以后将要引进使用IRS的学校提供借鉴。

1 互动反馈系统应用现状

基于数字技术的互动反馈系统(IRS)始于1969年日本开发的第一个学习反应器[5],它是基于学生反应信息分析法中的S-P表原理而产生的。1969年,日本藤田・广一等人首先提出利用S-P来处理分析课堂信息[6]。1985年,IBM在“高技术教室”(Advanced Technology Classroom)项目中已经采用简单的IRS,它最初主要用于对几种主要活动的投票支持。近年来,一些商业化的IRS系统已经被开发和应用,从最初的有线设备发展到现在的无线终端,发展成为目前与电子计算机连接的实时分析处理系统,从早先的有线系统发展到目前的无线系统[7]。

昌吉八小自2012年以来陆续引进31套IRS设备,普及到学校的一、二、三年级。在引进IRS后,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2012年7月14日,为推进互动反馈教学的开展,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互动反馈技术的教学研究》总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在新疆昌吉市第八小学召开互动反馈教学大赛。此次大赛中昌吉八小共有四名教师参加,两名获得现场授课的一、二等奖,另两名获得说课的一、二等奖。此外有四堂课的教学设计被收录进“《基于互动反馈技术的教学研究》[8]互动反馈教学现场交流活动暨课堂教学现场课与说课大赛课题通讯”(2012年第二期),较多的录像课也获得了不同的奖项。

2 IRS的实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虽然IRS在昌吉八小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仍处于应用的发展阶段。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观察、访谈法对学校实施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课堂录像视频对课堂教学应用进行分析,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潜件建设以及学校常态化应用四个方面归纳总结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硬件方面 学校的互动反馈系统设备主要由信息办的教师来负责管理维护,遥控器由各班班主任负责管理,在每节课上课之前由教师负责发放,课后再将遥控器收回。存在的问题包括:管理人员太少,任务太多,不能保证全校的IRS正常运行;教师收发遥控器浪费时间并且干扰课堂。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策略:至少要配备2~3名教师对IRS进行系统的安装、升级、设备检查等维护管理工作,负责日常使用的系统故障排除、电池更换等工作,每学期对设备进行一次检查,对设备的损坏、丢失做好记录;在每位学生的桌子侧面安装一个收纳盒,专门用于存放遥控器。

软件方面

1)标准化测试题库。IRS系统中只含有基本的操作而缺乏资源库,因此,教师在进行每堂课教学时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而绝大多数教师则认为每堂课都需要进行测试问题设计太麻烦,而且有教师不知道如何设置需检测的问题,教师使用IRS系统的频率不高,不能够充分发挥IRS系统应有的作用。

解决策略为学校可以寻找并购买相关的标准化测试题库或者组织本校教师建立测试题库,测试题要尽量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目标,按年级学科及教学目标进行测试题的编制、汇总,并对测试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方便教师调用,实行资源共享。由于涉及学科多,编制问题有一定难度等,这可能不是一个学校可以完成的,可以向课题组反应情况,专门设立专家组对问题进行搜集编制。

2)网络化的平台建设。IRS单机版的后台服务系统在每个班的教师机上,而教师上完课后,所有的信息只保留在教室的教师机上,没有时间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由此引发的问题是系统数据只能分析一节课的情况,而不能研究整体(一个单元或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无法对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学进行比较,对学生自身发展进行过程性评价,实现数据长期保存、信息共享。

提出的策略为建设网络化的平台,教师、学生、教务处将可以随时看到信息;除此,网络版的后台还应当可以查看同一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查看一单元一学期的反馈信息,教务处还可以对不同班级之间进行比较,台湾的云端诊断分析器就具备该功能。另外,对于权限的设定,根据在班级中身份的不同,对班级整体管理与学科相关管理方面有不同的权限。学习信息在经系统整理后,教师可透过对学生学习信息的浏览了解学生的学习近况,藉此调整教学脚步。对于学生,主要是在线教学信息的阅读以及学习历程的浏览,也可参与教师所设定的在线学习活动。透过对自己学习历程的浏览,学生可观察自己近来的学习表现,调整自己的学习步调,加强学习不足之处[9]。

平台的建设对家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数据平台,他们可以根据平台的数据对学生进行横向、纵向的观察,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不仅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对教师也是一种激励。

潜件方面

1)IRS的基本操作。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对于互动反馈系统的运用,学校开展过两次基本操作的培训,一次是公司人员来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次是学校对教师进行的培训。由于时间短、全校教师多、教师的接受能力不一等原因,现在仍有部分教师不能熟练操作。

为了能让所有的教师快速熟悉IRS系统,负责IRS的教师应当准备适合于本校硬件环境的培训教材或录制视屏教程,对于使用中常见的问题应当予以记录,编写“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此外,学校还应该开展办公软件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快速适应互动反馈系统的应用。

2)教师教学设计(按点设计)。互动反馈技术的问题设计(即按点设计)应该是一个学科的设计,以整体目标为框架,对每个目标都应当有相应的按点,而且不能将其他学科的对按点设计的方式照搬照抄到另外一门课上。学校对于教学设计方面没有专项培训,这方面的资源也较少,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会占用大量时间,也不知道按点在哪设计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按点形式只限于对课堂练习。

对此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以学科为小组,选出学科负责人,进行集体备课,小组讨论对教材一节课、一个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参看已有的按点设计成果(“十一五”课题结题报告)对教材进行分析;二是学校请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予以指导,掌握课堂学科教学目标的按点设计方法和知识目标达成的检测与练习的按点设计方法等。

3)课堂组织策略。教师掌握了教学设计后,应当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实际反馈信息来调控教学,然而教师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对信息做出反馈。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答只是单一的解决模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长期下去会减弱学生的兴趣。

对以上问题提出的策略是学校负责教务工作的教师负责收集整理相关课堂组织策略的内容,把关于课堂组织策略的理论、方法案例等发给教师,自行探讨适合于课堂的教学策略。学校举办公开课,轮流听课,交流心得,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评价。

4)教学活动模式应用。IRS中具有丰富的课堂互动教学功能,如应答测试、抢答、抢权、游戏、淘汰赛、投票选举、问卷调查、打分评选、口头出题、电子举手、点名考勤等,教师可以用它来实施评量或进行各种辅导学习的趣味竞赛,以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教师按点的设计多是集体作答,而集体作答只是教学互动的一种方式,单一的教学活动模式长时间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教师对IRS的了解不够全面。

现在教师只是发挥了IRS互动反馈系统的部分功能,因此,学校应当专门整理有关IRS的资料,让每一位使用系统的教师对IRS有个全面了解,充分发挥出IRS的作用。

常态化应用 尽管IRS研究至今,对课堂会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教师新技术水平和时间精力的有限,大多数教师不能够真正认识到互动反馈技术的价值,不能像黑板、粉笔一样去使用它,还不能在每节课都用互动反馈系统,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不能发挥系统作用。教师不能把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生或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把优质资源的功用最大化[10-11]。

要想让教师很自然、方便地使用,将使用变成一种习惯,需要学校政策的支持、教师研究经费的保障及教师通过培训理解它真正的价值。

首先,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保证,比如对于参与课题实验的成员,学校每学期给予适当补助,对参与实验教师在评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优先等。

其次,学校为教师多创造出去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教师的成长建立平台。

参考文献

[1]Sharples M. The design of personal mobile technolog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J].Computers & Education,2000,34(3-4):

177-193.

[2]Liu Tzu-Chien, Liang Jen-Kai. The Features and Potential of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R].Hong Kong: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2003.

[3]林建祥.十一五《利用互动技术发展社会化学习网络的研究》总课题组结题报告[R].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2006.

[4]赵国栋,伊江,李志刚.利用“学生反馈系统”来促进课堂教学[R]//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北京大学SRS应用效果研究报告.北京:2011.

[5]李蕾.基于互动反馈技术下的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

[6]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傅骞,董艳,方海光.SRS教学应用分析及未来趋势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

[8]潘克明.《基于互动反馈技术的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R].北京: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2012.

[9]冯虎,吴恺,耿骞.互动教学系统实现即时反馈信息[J].中国教育网络,2009(5).

[10]李志民.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思考[EB/OL].[2003-12-23].http:///20031223/3096330.shtml.

第12篇

一、潜能教育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

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立足教师的职业特点,着眼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在尊重教师个性、关注教师心灵、激活教师潜能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了“树立职业榜样、探索多元路径、创设共同发展氛围”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模式。

1.尊重个性,树立典型,成长有榜样

自2002年起,我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2.8%,其中独生子女居多,出现了独生子女教师教育独生子女学生的新状况。如何激发青年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对未来美好愿景的向往、心甘情愿为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和热情,成为学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教育工作是高度个别化的工作。解决新问题的核心是尊重教师生命个体的需求,本质是唤醒心灵深处的情感及潜能,理解工作中的艰辛,体验工作的快乐和幸福。于是,我们通过树立个性鲜明、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典型,唤醒青年教师内心对职业的热爱,充满激情地做教育。

激情如火是大家对班主任杨卫红老师的赞誉。北方的冬季滴水成冰,每逢课间操跑步,杨卫红老师总是与学生们在一起,用有力响亮的口号感染着一个个小小少年。她曾经设计了别具特色、充满奇思妙想的“20年后再相会”的班会,当孩子们从椅子下拿出家长充满情感的信时,读得泪流满面。她还用激情感染着身边的同事,身为英语教研组长,她带领全组老师连年创造佳绩,2012年3月,荣获吉林省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状先进班组”称号。我们树立了一批像杨卫红这样的典型教师,并将这种做法称之为“影子引导法”,只要与他们在一个年级组、教研组,他们就会像“影子”一样感染你,带动你。

全国师德标兵、爱生如子的李婧伟老师为全校教师树立了做教师的“样子”。她是吉林省树立的课改典型。从教的30年,她每天必须和班级的每位学生说一句话,让孩子感到母亲般的爱。她给予了学生话语权,架起了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她所带的班集体,年年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学校通过“挖掘本质法”组织教师大讨论,在追根问底的过程中理解李老师平凡背后爱的精髓,用爱做好教育是我们担负的社会责任、职业要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

执教如诗的石馨老师是专业发展的业务典型。她的语文教学,有思想、有内涵、有见地、有悟性,常常给人一种另辟蹊径的豁然开朗。她把对文学的热爱融入了职业精神,用语文教材的文本剖析孩子眼中晦涩的社会现象、成长难题或人生困惑,被学校推荐并成为“吉林省初中语文课改典型”。

我们倡导尊重个性,关注教师的正能量,“不求全,而求精;不求完美,而求率真”的教师发展文化。在“潜能教育”理念实施中,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心灵感受、情感体验、幸福追求,通过用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不同学科树立的榜样去引导教师“做最好的自己,做有特色的自己”,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2.激活潜能,搭建平台,成长有路径

实施潜能教育还需要有“科学施教”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学校从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创设常态化、制度化、人性化的专业支持体系,引导教师自主成长,鼓励教师创新工作,实现跨越发展。

常态学习,为成长铺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对教育家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学习进入常态,工作才能进入状态。”要让教师认识到:“读书是生命的最佳状态,学习是进步的最大动力,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待遇。”学校为教师创设了专业发展的常态化学习氛围。

首先是满足个性需求。2007年秋季我们成立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利用每周六和寒暑假期,对来校不足5年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聘请校内外的名师担任培训工作,通过专家引领、校本培训、“一对一”的师徒结对子、学科教研、读书交流、小课题研究等系列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起学校、部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五位一体的成长平台,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工作,融入学校文化。

其次是完善学习制度。我校形成六种完善的学习制度,如校长外出学习报告会制度,A级教师(最高级教师,学校教师分为ABC三级)研究发表制度,骨干教师学科示范制度,外出学习人员汇报制度,全员读书报告制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制度。读书、学习、培训成为教师成长的必需和常态,一人外出学习,全组、全校教师受益;一人读书学习、大家共同体验分享。营造了浓厚的专业成长氛围。

激活优势,为成长架桥。每位教师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唤醒教师的潜能,培养教育智慧,就是为学校发展积蓄力量。教师成长的速度决定学校发展的速度。只有激活教师潜能,才能借助教师激活学生潜能。因此,学校给予教师施展才能的空间,帮助他们激活潜能,让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实现。

康建国是一位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生物教师,但他爱学习、善研究、动手能力很强。他带着学生搞科学小实验,研究昆虫的习性,观察植物生长,了解家乡特产,自酿葡萄酒,师生携手乐此不疲。他的课堂不局限在教室内,凡是与生物有关的环境都能成为他教学的场所。为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学校让他指导学生社团活动,为他提供发展的平台。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的小论文纷纷获奖。2011年他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经验分享,为成长搭台。心理学认为,人们感受快乐的较高层次是努力工作,创造成绩,与人分享快乐。基于关注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心理需求,我们为教师搭建与他人分享成功的体会、分享心灵成长的收获、分享幸福快乐感受的平台。我校借助阶段性工作总结的形式,由教师介绍自己实施“潜能教育”的案例,介绍个人工作中的苦辣酸甜,讲述专业成长的经历和在别人帮助下获得的快乐。借助这个平台,帮助普通教师挖掘精神资源,帮助优秀教师跃上新的阶梯。这个交流平台,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能量,打造了无数个平凡而又富有教育个性的教师,使众多教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超越,实现着自我改变,形成了“善于观察发现潜能、关注个性因材施教、宽厚包容平等待人、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涵养品德以身作则、正确反思修正自己”的六种能力。

3.“捆绑”发展,荣辱与共,成长有氛围

每位教师都是实施“潜能教育”的主体,都有责任和义务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实施“潜能教育”需要团队的合力,学校创设氛围,实现教师“捆绑”成长。

“捆绑式”的专业发展团队满足了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例如,每学期预备周的教材解读由学科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或学科骨干承担,每位教师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本学期教学工作“要做什么”、“如何去做”。教材解读后要做精品课分析。备课组长上启发课,作用在于“引领”;A级教师上示范课,目的在于“打样”;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重点在于“体验”。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帮助教师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发展的切入点。

我们采取“捆绑式”评价方式。如将每个备课组确定为一个考评作业单位,要求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在日常的备课、学生辅导等工作中带动和指导组内的教师。如果期末考试评价,备课组长任教班级的平均成绩远高于组员,不仅不能表扬,还要受到批评。因为备课组长的职责不仅是自己要做得好,重要的是带动大家一起做好。

合作化的团队创造了喜人成绩。在长春市中青年教师基本功教学大赛中,我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学校借助“捆绑”的团队力量,培养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青年教师,推出了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肯吃苦、特别爱钻研、特别能创造”的专业团队,在共同发展的氛围中,教师将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整合在一起,荣辱与共,形成了“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学校精神和“没有完美的个体,只有完美的团队”的团队文化。

二、关于潜能教育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实施“潜能教育”有三个必须把握的重点。

1.理念认同是前提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凝炼出的思想,进而转化为学校的办学行为。它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引领着教师专业成长。理念不仅是口号,而且是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是对价值观的认同并付诸行动的信念。“潜能教育”理念要贯通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实现理念向实践的转化,达到思想的认同到行为的自觉,这是在“潜能教育”理念下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

2.健全机制是保障

健全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校完善了奖励机制,建立了督导机制,制定了动力机制。每两年一次的校长专项奖是学校教职工认同的最高奖励,由最初单一的“优秀教师”奖,逐步完善为教学专项奖、教育专项奖、服务专项奖、科研专项奖和金牛奖,每位获奖教师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感受到的不仅是“我很重要”,“我可以做得更好”,同时更感受到蕴藏在内心的潜能被激活的快乐。我校成立了以特级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督导室”,进行校内督导评价,推动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并实施了《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校内职级制》。职级制让每位教师找准位置,明确任务,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从而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