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2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森林火灾的基本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基本原则
1、在街道办统一领导下,我社区组织实施本预案。本预案在具体实施时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各项责任制。
2、在处置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努力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和公共设施的安全,把火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要落实预防火灾的各项措施,做好紧急应对突发森林火灾的思想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做到常抓不懈,快速反应,处置得当。
二、预案启动条件
发生森林火灾后,应根据火情大小报告街道办及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如果有以下情形的:
1、火灾持续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
2、对居民居住的重要设施构成威胁的;
3、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并经街道办批准,立即启动本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三、组织体系及职责
成立社区森林防火指挥小组。由社区书记任组长,其它负责人为成员。具体人员是: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
主要职责:本预案启动后,社区森林领导小组立即成立“火场扑灭指挥部”,具体承担应急处置火灾的各项组织、指挥工作,同时在街道办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森林防火工作。
四、预案处理措施
1、社区森林防火指挥办公室接到森林火灾事故后应采取下列措施:
(1)与火灾发生点联系,弄清火灾现场准确情况;
(2)边界发生的火灾报告街道办森林防火指挥部。
(3)保持上下联系,最先知道火灾现场情况;
2、街道办森林防火指挥部应采取如下措施:
(1)召开相关会议,研究火灾的扑救和处置方案,成立临时扑火救灾办事机构,落实扑火责任人员;
(2)对发生重大以上火灾要明确牵头单位,成立联合扑火救援指挥部
(3)发生重大以上火灾或可能酿成特大火灾及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火灾,由指挥长或副指挥长委派其他成员带领森林防火指挥部人员及派出所有关部门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处理火灾事故。
五、火灾查处和善后处理
发生一般火灾,由社区同所在街道办进行处理,发生重特大火灾,要组织派出所、纪检、林业部门成立职合工作组,督促和帮助火灾发生地及时查明火因,对肇事者、相关责任人和有关部门要依法及时作出处理,处理结果及进上报。
六、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在扑火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要依据《森林防火条例》相关规定执行;对火灾肇事者的责任追究,由司法法部门依法审理;对火灾事故负有行政领导责任的追究,依据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及相关规定执行。
XX社区
xx镇林地面积69627亩,占土地面积131949亩的41.7%,有林地面积54989亩,占林地面积的80%。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扑救难度大的灾害性事故,对森林资源安全、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建设都有重大影响。为使森林防火的工作落到实处,尽最大努力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并及时有效地处理森林火灾事故,把森林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根据《森林防火条例》和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的有关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森林防火工作的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积极消灭。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组织、专业队伍、设施建设、物资准备,制定预防措施和扑火预备方案,确保森林火灾及早发现,及时消灭。
2、森林防火实行责会制。包站领导、站长、包村干部、村(居)支部书记、主任、护林员是各站、各村森林防火责任人,村支部书记、主任是第一责任人、林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应的业务保障,各部门应在镇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扑救、预防工作,统一指挥、责任明确。
3、“专群结合”,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各部门之间、干群之间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认真贯彻执行森林火灾扑救的“打早、打小、打了”原则。
二、森林火灾的预防
1、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教育。各站、各村和护林员应当经常开展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到各自然村挨家挨户反复宣传,不留死角,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同时,完善乡规民约,强化法制建设,形成“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
2、强化野外火源管理,消除火灾隐患。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野外用火制度,野外用火实行审批制度。各站、村要组织干部、护林员进行巡山,对野外非法用火依法给予严厉处理,严格执行森林防火区和森林防火期的相关规定。各村、镇林场要对林区划分防火区、修建防火路,对林区进行巡查,有森林火灾隐患的要登记造册,并及时整治。在森林火险等级较高时期,要增加巡山次数,在森林防火的危险地段、旅游景区、林区路上要派人严看严守,同时认真做好儿童和疯、痴、傻等病残人员的监护工作,切实控制野外火源,杜绝森林火灾的隐患。
3、严格执行森林火灾报告制度。各村、各部门及包站、干部要及时反馈群众野外用火情况。对火警、火灾要及时准确上报火情动态。
4、森林防火实行责任制,镇党委、政府与各村签订责任状,并检查责任状的落实情况。
5、完善森林防火组织机构,加强火队伍和设施建设,镇成立巡火队,于火险期对各村野外用火进行查禁,督促各村做好森林防火各项预防工作,林业部门要加强对林火扑灭的培训,确保扑火人员的人身安全。
三、森林火灾的扑救
(一)森林火情的处置
1、凡发生森林火情、森林火灾,各站、村一方面要及时报告,一方面要立即组织干部群众扑救,镇村领导必须现场指挥或参加指挥扑救,镇应急灭火队应立即赶到现场扑救。
2、防火办、党政办接到火警、火灾报告后,立即向镇主要领导和森林防火指挥部正、副指挥及包站领导报告。
3、镇政府、防火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组织干群扑救,同时做好上报工作,需要时成立扑救火灾前线指挥部,负责现场指挥。
4、重大火灾,火场跨乡、镇行政界限,火场距国有林场、重点镇办林场二公里以内,明火燃烧5小时以上尚未扑灭,受害面积超过500亩,或造成人员伤亡等的森林火场,请求县政府帮助协调处理扑救,并在县森防指领导指挥下迅速扑灭。
5、要认真做好值班制度,坚持24小时的森林防火值班制,并有领导带班,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6、森林火灾扑灭后,镇森林防火指挥部应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赴现场调查事故原因,并写出书面调查处理报告,并向镇政府报告,重大森林火灾扑灭后,要协助县森防指调查处理。
(二)扑火力量和后勤保障
1、本着专群结合的原则,梯次做好准备。镇政府和镇直单位工作人员由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负责调动;村干部和村民由村党支部、村委会负责调动;护林员由林业站负责调动;民兵预备役由镇人武部负责调动;公安干部、边防武警战士由公安派出所、边防工作站负责调动,接到扑火命令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迅速赶到指定地点,投入扑救。同时扑火时要注意自身安全,不得动员残疾人员、妇女、儿童、老人参加森林火灾的扑救。
2、赶火场指挥扑救人员,需配带必要的指挥通讯设备,保证随时联络,镇政府电话传真机全天候开机,保证随时与县防火办和火场前线指挥保持联系。
3、镇政府要做好森林防火有关物资、器具的准备;对扑火需要的食品和油脂燃料,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要求、就近保证供应;交通部门应负责组织本系统有关车辆,为运送扑火人员、救灾物资、灾民、伤员等优先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卫生部门要组织扑火医疗队(组)、积极做好抢救伤员的各种准备工作。
各有关单位和各村应坚决执行镇党委、政府和镇森林防指有关扑火救灾的决策和部署,按照分工履行各自的职责、全力支援扑火灭火工作。
四、善后工作
1、火案处理。森林火灾扑灭后,镇党委、政府应指定镇纪委、防火办、公安、林业等部门和有关村组成联合工作组,及时查明火因,对火灾肇事者和有关责任人依法依纪做出处理,查处结果要报县森防指,对重大和查处难度较大的火案,请县森防指协助调查处理。
2、灾后恢复。电力、通讯等部门,应及时组织力量,对因灾受损的电力、通讯等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设施,迅速组织抢修。
(一)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森林防火“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各项工作,确保在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时,准备充分、反应迅速、决策科学、措施有力,把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发生下列情形之一,适用本预案。
1.全省持续出现高火险天气,且森林火灾不断发生,有可能大范围蔓延的;
2.24小时内本省发生30起以上,或某设区市发生10起以上,县级行政区域发生5起以上且未扑灭的森林火灾;
3.森林火灾延烧时间较长,且扑救困难或造成1人以上死亡或3人以上重伤的且尚未扑灭的森林火灾;
4.森林火灾危及重点林区或电力、通信等设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居民居住区的;
5.火场跨越省级行政界限,火势危险性较大的;
6.火场面积较大,且有不断蔓延危险,需要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协调扑救的。
(四)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分级负责、分级响应的原则,落实各项责任制。
2.部门配合。各级各部门应尽职尽责,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确保快速反应,处置得当。
3.以人为本。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努力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和公共设施的安全,最大限度降低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
4.健全机制。建立健全处置突发森林火灾的有效机制,认真做好紧急应对突发森林火灾的各项准备工作,适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各项预防、扑救、保障措施得到落实。
(五)预案启动
当省内出现需启动本预案之情形时,由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防火办)向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或指挥报告,经批准后,即启动本预案。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本预案启动后,由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承担应急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各项组织指挥工作。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组成部门应快速响应,按照职责任务,积极配合做好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
(一)省森林防火指挥部
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和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调动扑火力量,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协助地方政府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和扑灭工作。具体工作任务在本预案分级响应中另行规定。
(二)省防火办
负责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发生森林火灾后,负责有关的综合调度,全面掌握火情信息、火场天气和扑救情况。协调组织扑火力量、扑火物资调配、通信联系、火场监测及各项具体应急处置措施的落实工作。省防火办办公地点设在省林业厅。
(三)市、县(区)人民政府
要按照本预案制定本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进一步细化职责与任务,明确火场的组织指挥、扑火力量组织、扑火物资调配、后勤保障等工作,确保森林火灾“打早、打小、打了”。
三、预防、预警、监测、报告
(一)森林火灾预防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森林防火指挥部应加强经常性的森林防火知识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严格控制和管理野外火源,规范野外生产、生活用火行为;加强对高火险时段和危险区域火灾隐患的检查监督,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有计划、有防范地组织开展的农田林缘可燃物烧除,大力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和开设防火隔离带;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防范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
(二)森林火险预测预报
省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会同省气象局加强全省森林火险预测预报体系建设。组织各地按照《福建省森林火险预警响应状态暂行规定》的要求,开展森林火险预测预警工作。当黄色以上森林火险预警信号时,设区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应与气象部门合作,在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栏目中向辖区播放高森林火险天气警报;当红色森林火险预警信号时,省电视台应在有关栏目中用字幕滚动播放,向全省播发预警信息;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后,气象部门应加强火场天气的监测,适时提供火场气象信息。
(三)森林火灾监测
省防火办利用卫星林火监测系统,全天候监测掌握省内林火发生及动态变化,及时制作卫星林火监测图像和监测报告,并通过省森林防火网络系统发送到基层。火灾发生地防火办要密切监视火场周围动态并及时报告。
(四)人工影响天气
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趋势,针对重点火场情况制订人工影响天气方案,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为尽快扑灭森林火灾创造有利条件。
(五)森林火灾报告
1.当发生森林火灾时,县(市、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应将火情向本级人民政府、设区市防火办报告,并及时向省防火办报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及国家级森林公园发生森林火灾,除按以上时限向上述单位报告外,应同时电话报告省防火办。
2.当火灾扑救中发生人员重伤或死亡时,市、县(区)森林防火部门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及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部门在接到报告2小时内,应书面向本级人民政府和省防火办报告,同时迅速组织人员进一步核实情况。
四、应急处置
(一)分级响应
Ⅲ级响应
1.24小时内全省发生30起以上森林火灾且未扑灭的;
2.24小时内某设区市发生10起以上森林火灾且未扑灭的;
3.24小时内某县级行政区域发生5起以上森林火灾且未扑灭的;
4.明火延烧时间累计超过24小时未灭且扑救困难的;
5.火场边缘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大面积生态公益林区5公里以内且未扑灭的;
6.火灾中造成1人以上5人以下死亡或3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且火灾尚未扑灭的。
出现上述情况之一的应急处置:
1.省森林防火指挥部
(1)立即开通与森林火灾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和森林防火指挥部通信联络,指导事发地政府及其森林防火指挥部采取有效措施展开扑救工作。
(2)必要时发出通知,部署全省森林火灾防范工作和全省森林防火令。
2.省防火办
(1)实时掌握全省火情、火场天气和扑救情况。及时向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和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2)召集有关专家会商火情,分析火情发展趋势,研究防范与扑救措施,提出火灾扑救指挥的意见建议。
(3)按照省森林防火指挥部领导的指令,检查督促各地做好森林火灾扑救工作。
3.省气象局
及时掌握火场天气变化情况,分析全省森林火险发展趋势,并向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
4.省广播电视局
播发省政府或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的火情通报和有关森林火灾扑救的部署。宣传报道各地重要扑火动态。
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
森林火灾发生后,所在地的森林防火指挥部应立即组织扑救。明火8小时后未灭的森林火灾,县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必须在火场设立扑火前线指挥部,县(市、区)人民政府主管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和包片挂点领导应到场指挥扑救;明火12小时后未扑灭的森林火灾,县(市、区)主要领导应到场指挥扑救。明火24小时未灭的森林火灾,设区市扑火前线指挥部要组建到位,设区市人民政府主管森林防火工作领导和森林防火指挥部的领导应到场协助指挥扑救。
因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时,火灾发生地的人民政府要积极开展救治工作,死难者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妥善处置。
Ⅱ级响应
1.24小时内全省发生60起以上森林火灾且大部分未扑灭的;
2.24小时内某设区市发生20起以上森林火灾且大部分未扑灭的;
3.明火延烧时间累计达48小时后尚未扑灭的或受害森林面积达100公顷以上300公顷以下森林火灾;
4.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大面积生态公益林区内发生的森林火灾,5小时后未扑灭的;
5.火场面积较大、有继续蔓延趋势且危及重点林区或电力、通信等设施的;
6.火灾中造成5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30人以下重伤以及重大财产损失的且尚未扑灭的;
7.发生在省际交界地区、危险性较大的森林火灾。
出现上述情况之一的,有关部门、单位做好第(一)款所述各项工作外,还应当做到:
1.省森林防火指挥部
(1)召开指挥部成员紧急会议,全省森林防火令,研究部署应急扑救工作。
(2)对重点地区或重大火灾扑救工作作出决策,扑火救灾的各项命令,视情指派专人前往重点地区或火场协助指挥扑救。
(3)对48小时后火势没有得到控制或需要跨区支援扑救的火场,由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率有关人员赶赴火场,建立省级扑火前线指挥部,进行现场指挥。
(4)向省委、省政府报告火灾扑救情况。
2.省防火办
了解各地火灾扑救动态,督促各地做好重点火灾扑救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向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防火办公室报告情况。向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通报火情、灾情。
3.省气象局
分析预报森林火灾发生区域未来24小时和48小时天气和火险等级发展趋势,适时实施人工降雨作业。参加省森林防火指挥部会议研究火灾扑救方案。
4.驻闽军警部队
根据重大火情、险情通报,做好扑救森林火灾的准备工作。必要时组织部队协助当地人民政府投入灭火抢险工作,并向省森林防火指挥部通报准备和投入扑火力量及进展情况。
5.省电力公司、省通信管理局
及时报告森林火灾危及重要电力、通信设施的有关情况,并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做好灭火抢险工作。督促当地电力、通信部门保障火场指挥的电力供应,确保通讯联络畅通。
6.省林业厅
组织协调本系统直管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有林场、采育场等单位参加扑救森林火灾。组织森林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加强森林火灾案件侦破,维护火场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组织相关人员做好准备,随时参加扑火前线指挥部工作。
7.省卫生厅
做好灾区紧急药品支援、卫生防疫等各项准备,组织指导当地医疗部门对伤员进行救治,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救治。
8.省民政厅
负责协调因森林火灾造成大量灾民紧急转移的临时安置,及时下拔救灾物资,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组织做好伤亡人员善后工作。
Ⅰ级响应
1.24小时内全省发生100起以上森林火灾且大部分未扑灭的;
2.24小时内某设区市发生40起以上森林火灾且大部分未扑灭的;
3.明火延烧时间累计达72小时后尚未扑灭且火势有进一步扩大危险的,或受害森林面积达300公顷以上,火场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4.火灾中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30人以上重伤且尚未扑灭的;
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大面积生态公益林区内发生的森林火灾,20小时后未扑灭且有继续蔓延危险的;
6.森林火灾严重威胁或烧毁重点林区、林区城镇、居民点以及电力、通信等设施,已造成重大损失的;
7.受害森林面积特大,且有继续蔓延危险,需要中央支援扑救的森林火灾;
出现上述情况之一的,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各有关部门、单位做好第(二)款的各项工作外,还应当做到:
1.省森林防火指挥部
(1)召开指挥部成员紧急会议。
(2)对72小时火场还未得到控制或需要跨地区支援扑救的,由指挥或副指挥率有关人员赴火场,建立省级扑火前线指挥部,进行规范化调度和科学的组织指挥。
2.省政府办公厅
(1)汇总各地扑火动态与灾情。
(2)向有关部门请求给予扑火力量、灭火物资器材、大型扑火设备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援。
3.省防火办
(1)迅速联系沟通指挥部成员单位,及时了解和通报火情。分析提出是否宣布进入森林防火紧急状态的意见。
(2)督查、反馈国家和省政府各项决定和命令的落实情况。
(3)实时掌握重、特大火场的信息情况,分析研究火情发展趋势,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4)提出遭受森林火灾危及的林区居民地、电力、通信等设施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应急防御建议。
(5)向省政府、省森林防火指挥部以及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4.省气象局
加强对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根据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要求,到重点火场开展气象现场监测预报,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5.省林业厅
组织动员本系统的干部职工积极投入森林火灾扑救。按照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要求,派员参加前线扑火指挥部工作。
6.省级其它有关部门
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和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有关扑火救灾的决策和部署,按照分工履行各自的职责,全力支援扑火工作。
(二)扑救指挥
扑救森林火灾由当地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统一组织和指挥,参加扑火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在扑火中,各级领导要靠前指挥,随着火情趋重,扑火前线指挥机构的级别随之提高,应坚持由上至下的逐级指挥体系。
(三)扑火原则
1.在扑火过程中,首先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扑火人员、居民点和重要设施的安全。
2.在扑火战略上,尊重自然规律,采取“阻、打、清”相结合,做到快速出击、科学扑火,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3.在扑火战术上,要采取整体围控,各个歼灭;重兵扑救,彻底清除;阻隔为主,正面扑救为辅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扑救,减少森林资源损失。
4.在扑火力量使用上,坚持以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为主,其它经过训练的或有组织的非专业力量为辅的原则。
5.在落实责任制上,采取分段包干、划区包片的办法,建立扑火、清理和看守火场的责任制。
(四)扑火安全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森林防火指挥部应高度重视森林火灾扑救安全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指挥、安全高效”的扑火原则。扑火现场指挥员必须认真分析掌握火场地理环境和火情态势,在扑火队伍行进、开设阻火隔离带和实施扑火时,要时刻注意观察天气和火势变化,预先采取防范措施,确保扑火人员安全。在扑火中要做到“三不三应”,即:进入夜间,对情况复杂的火场原则上围而不打,应组织人员开设火路,待凌晨气温低、湿度大的有利时机组织力量突击扑打;扑打火头,原则上不动用群众,应组织专业队伍突击扑打;在复杂危险的地形条件和火情下,原则上不动用大兵团作战,应组织精干的专业队实施突击,严防发生事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在林区居民居住地周围,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或开设防火隔离带,预先制订人员紧急疏散方案,落实责任人,明确安全撤离路线。当居民点受到森林火灾威胁时,要果断采取有效阻火措施,有组织、有秩序地及时疏散居民,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五)扑火力量组织与动员
扑救森林火灾应以当地森林消防队、驻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等专业(半专业)扑火力量为主,组织动员当地林业职工、机关干部及当地群众等非专业力量参加扑救工作。当地扑火力量不足时,根据设区市人民政府或森林防火指挥部提出的申请,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可调动省内扑火队伍实施跨区域支援扑火。跨区扑火原则上以地方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为主,就近增援,也可视当时各地火险程度和火灾发生情况,调整增援梯队顺序。
(六)信息
1.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中规定的重、特大森林火灾及扑火动态等信息由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其余的森林火灾及扑火动态等信息由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或授权设区市森林防火指挥部。
2.森林火灾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信息形式主要包括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
(七)应急结束
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中规定的重、特大森林火灾被有效控制后,应急处置工作是否结束,按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意见办理。其余火情在全部扑灭后,应急处置工作是否结束,由省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决定。
五、后期处置
(一)火案查处
查处重大以上火案,省公安、监察、林业等部门应成立联合工作组,督促和协助地方及时查明火因,对火灾肇事者和渎职人员依法依纪做出处理,查处结果要及时报告省森林防火指挥部。
(二)灾后恢复
森林火灾发生地人民政府要根据有关规定,妥善处理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房、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及时组织力量,对因灾受损的电力、通信等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设施,迅速组织抢修。林业部门要及时做好火烧迹地的更新造林等相关工作。
(三)火灾评估
火灾损失情况,由事发地设区市林业部门负责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调查测量和统计,并及时上报省森林防火指挥部。
(四)工作总结
扑火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和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和应吸取的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应及时向省政府上报重、特大森林火灾突发事件的工作总结。
六、综合保障
(一)物资储备保障
省、市、县(区)三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应根据各自的行政区域森林防火任务,建立相应的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储备所需的扑火机具和扑火装备。省森林防火指挥部要在重点林区建立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储备一定基数的扑火机具、防护装备和通信器材,以保证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的补给。
(二)应急资金保障
各级处置森林火灾所需的经费,按《福建省财政厅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三)后备力量保障
加强各级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各县、市(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在重点装备30-50人的骨干扑火队伍的同时,要重视后备扑火力量的准备,保证有足够的扑火梯队,应对重、特大森林火情。各种扑火队伍要在当地森林防火指挥部的统一组织指挥下,互相支援、积极配合、协同作战。
(四)预案演练培训
为保证本预案的实施,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应有计划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的内容进行演练。各地森林防火指挥部要有计划地组织扑火指挥员、扑火队员以及林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开展扑火技战术和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实战训练和扑火演习,提高扑火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扑火作战能力。
七、附则
(一)说明
1.《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重、特大森林火灾”是下列重要火情之一的森林火灾:燃烧蔓延超过72小时没有得到控制的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超过300公顷尚未扑灭的森林火灾;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造成重大影响和财产损失的森林火灾;威胁或烧毁林区居民地及重要设施的森林火灾。
2.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二)预案管理
本预案是省政府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应急措施,预案实施后由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及时修订报省政府批准。
(三)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在扑火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依据《森林防火条例》和《福建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相关规定执行;对在扑火中牺牲的人员抚恤和需追认烈士的,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由地方民政部门和部队系统办理;对火灾肇事者的责任追究,由当地司法部门依法审理;对火灾事故负有行政领导责任的追究,依据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及相关规定执行。
(四)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省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解释。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县建设为指导,以《森林法》和《最高法院关于破坏林地资源刑事案件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为法律武器,以降低森林火灾隐患、扩展造林空间、保护森林资源为目的,坚持“谁开荒,谁造林,谁补造,谁所有”的原则,以人为本,积极发动引导农户进行清荒补造,做到应清尽清,依法清理林内、林缘、迹地、宜林地等毁林开荒。
二、实施步骤
按照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经过统计,全县林地内开荒面积7.8万余亩,利用两年时间完成清荒造林,今年我县清理林地内毁林开荒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1.春季清荒造林阶段(4—5月),利用春播和春季造林的关键时期,全面清理林间开荒种地现象,做到即清、即退、即造。对已经清理出的开荒地,如不能直接造林的,可采取播种刺槐、紫穗槐种子的方式进行造林。
2.清苗阶段(6—7月),对春季没有清理或清理后复耕的地块进行铲苗,杜绝一切非法耕种行为。
3.秋季清理秸秆阶段(10—11月),结合秋季造林,对林间、林地内开荒种地问题进行全面彻底清理。
三、保障措施
1.县林业局、财政局、农经局、水利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经济开发区要健全组织机构,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靠前指挥,对因指挥不利、工作不实、清理不彻底再次引发森林火灾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广泛宣传,营造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做到家家有《通告》,户户知“清荒”,要让农户知道毁林开荒违法,补造林木归己,拒不补造被罚。
【关键词】林业保护;工作思路;创新
1 引言
林业,对一个国家来讲不仅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重要的工农业原材料和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既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良性发展的林业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但由于林业保护工作具有覆盖面积广、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等诸多问题,再加上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许多问题共同使得新时期林业保护工作面临着很多问题。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从整体来看,存在着总量不足、增长缓慢、乱砍乱伐严重、森林质量持续下降、森林病虫害危害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对于森林的保护工作也存着着观念和手段落后、意识不强、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多方面问题的存在,对于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新时期林业保护工作而言也不例外,我们也需要针对现阶段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和林业保护工作面对的新局面不断的创新思路,用更加符合林区实际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最终为新时期林业保护工作的改进与林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新时期林业保护工作思路的创新
2.1 创新开展思路,从源头减少森林资源的破坏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之所以开展困难,很大程度上因为破坏严重,乱砍乱伐现象十分普遍。可是细究一下,为什么一些地区总会出现乱砍乱伐、屡禁不止的情况呢?大部分森林资源都分布在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差。正是因为条件差,所以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比较严重,下意识的认为这个山就是属于某些人的,于是不断的砍伐树木换取利益。而要想真正从源头上愿意积极的参与森林资源的保护,还是要逐步规范林区林业生产秩序,改变林区林业生产的不良风气。通过长期努力,齐抓共管,必定能使破坏森林现象得以遏制。在这方面首先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合理的间伐引导村林树立保护和利用的意识,逐步的从合理开发森林资源的过程中找到利益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再进一步就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经过规划论证,为农民推荐名优树木特种林种植基地,让农民尝到保护林木的“甜头”。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开发森林生态园,推进旅游业发展。一旦各地经济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自然人们就不会再通过破坏森林来获取短期利益了,森林保护也就获得了可持续开展的基础。
2.2 创新开展模式,奖惩相配合推进森林资源保护
林业的管理和保护一直以来都是“三分种,七分管”,管理的制度和措施显得非常重要。长时间以来,各地森林保护工作都是用道德和法律来共同约束,一方面是通过宣传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加入到森林保护工作中来,另一方面加大对破坏森林的不法分子加强打击力度。可以看出,一方面靠的是道德,另一方面靠的是法律约束,双管齐下。我们应该看到,对于破坏森林的不法分子加强打击力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如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有更大的兴趣参与到森林资源保护中来却没有更大的转变。其实,在森林资源保护的工作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需要他们配合工作,这样工作才能更好开展。因此,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措施,把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分区分片,对于那些保护工作得力的群众或者集体,政府就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既是对做出工作的人的鼓励,也是对其它人的一种带动和示范。而对于消极对待森林保护工作,甚至有意隐瞒的要给予批评。这样权责明确,利益挂钩,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
2.3 创新开展理念,加大科技融入提高森林资源持续发展
现阶段,温室效应、态环境脆弱、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低使得各地气候变得灾害越来越多,林木病虫害及火灾也变的相应增多。统计显示,近30年来,我国每年发生病虫害的森林面积都在森林总面积的7%左右,森林火灾超过1.3万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林业保护工作的成败与病虫害、森林火灾的防控效果就变的越来越紧密。首先针对病虫害加剧的现状,我们需要本着标本兼治的原则,大力营造混交林,加快低效林改造,遏制森林病虫害发生蔓延。要重视封山育林,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抵御灾害能力。对于已经感病或者虫害发生的地方,要注意结合农业措施与生物措施进行防治,尽量减小土壤残留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除治与预防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在深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不断研究出先进除治预防手段,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除治预防水平,提高除治预防成效;针对森林活在日益频繁的现状,首先要加大森林周围的管控力度,尤其是重点区域的火灾易发期,更要加强防范。同时,对于火灾的治理,要始终坚持“打早、打小、打了”的基本原则,多措并举的把森林火灾给人民群众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小。
1现代林业生产和林业保护的关系
森林与林地等资源是林业资源的核心,它们在水土保护、大气保护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林业资源的多样性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自然屏障作用。现代林业生产的首要目标,是保护林业资源,因为林业资源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人类来说,森林不仅是重要的环境资源,更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性物质保障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加快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速度,但是,人类在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所需的资源还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现代林业生产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采取各种措施,杜绝乱砍乱伐森林,防止不同物种的基因材料受到损坏,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现代林业生产的原则,就是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在自然生态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林业建设,在保护与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林业不仅承担着湿地保护、森林建设、荒漠改善等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更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显然,传统林业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生态建设的要求,现代生态建设是以生态文化为先锋,在创造物质成果的同时,创造生态成果,并不断丰富生态文化成果,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文化体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弘扬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可见,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2林业生产中林业保护策略
2.1科学实施生态采伐策略。所谓生态采伐指的是在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上,对森林进行有计划、有节制的采伐。生态采伐设计主要涵盖了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林分、景观和对自然干扰的模仿。关于林分水平方面,应当全方位考虑林木的树种、产量和生态多样性的组合、树种搭配、林地生产、水分、养分及能量的交换过程等内容,使得森林被采伐后仍然能够维持正常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景观水平方面,应最大限度的将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模仿自然干扰方面,需要模仿森林在生长中所会遇到的自然灾害等现象,并通过外力干扰来帮助森林成长。2.2加强森林防火及病虫害的预防。森林一旦遭遇火灾的侵害,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恢复,所以必须加强森林火灾的预防。应当根据林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防火策略,严格落实防火责任制,狠抓火源管理,切实将森林防火工作落实下去。因此,要提高森林的自控制,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以从根本上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要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基本原则,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林木进行全面的检测和数据分析,将森林质量变化的相关信息提取出来,形成能够为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参考价值的信息。2.3优化科技手段以促进林业发展。知识时代的经济发展,无不与科学技术运用密切相关。现代林业生产的基点,是在林业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以提高与优化林业资源利用率,以此来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提高森林保护意识的前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是实现林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重视对林业科技理论的研究工作,加强对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指导与系统培训,通过培育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林业产品,以提高现代林业生产的发展层次,使林业生产与林业保护走上健康、协调发展的道路。
3结语
现代林业生产和林业保护之是相辅相成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重要。在保护林业资源的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的角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林业产品国内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云波.现代林业生产与林业保护的关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4):193.
[2]孟凡成.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浅谈[J].南方农业,2016,10(3):105-106.
[3]舒清态.东北过伐林区森林景观生态采伐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4]赵文海,赵淑苹,潘保原.浅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4):142-145.
(一)基本原则。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兼顾政府财力、物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应急队伍组织体系和联动机制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应急队伍体系。
(二)建设目标。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在全市基本建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队伍体系。即到年底,建成市、县、乡三级及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防汛抗旱、危险化学品(矿山)、气象和地质灾害、公共卫生、水上搜救、公用事业保障、森林消防、重大动物疫情、突发农业灾害、突发事件信息员等重点领域的专业应急队伍得到全面加强,重点企业单独建立或联合建立相应行业和领域的专项应急队伍,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设重点和任务要求
(一)全面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市、县两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分别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组建,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集公安、安监、卫生、民政、交通、环保、质监、建设、气象、地震、民防及驻军、武警等优势专业力量,建立“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援处置工作。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除承担消防工作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空难等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协助有关专业应急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
2.乡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建。乡镇(街道)要整合现有力量,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基层警务人员、消防人员、医务人员、保安员等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的作用,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的组织下,发挥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就近优势,开展先期处置工作。主要是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转移安置人员、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
3.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由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新区、市科教创业园区及各县(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组建。集开发区(工业园区)公安、消防、环保、建设等专业部门人员、重点企业及单位技术人员和基干民兵,建立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承担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任务。
(二)建立健全专业应急队伍体系
在全面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突出重点、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专业应急队伍,具体由相关部门或单位牵头负责组建。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防汛抗旱队伍。市、县(区)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牵头负责,组织水利、农业、国土、气象、交通、环保、卫生、水文等部门人员,以及基层民兵、预备役人员、水利技术人员、村(居)民等人员参加,针对水旱灾害常发地区和重点流域,组建市、县、乡三级防汛抗旱队伍。防汛抗旱重要地段的村(居)委会,组织本地村(居)民和属地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村(居)抗旱防汛队伍。对水库河道以及洪灾易发地段,县、乡、村防汛抗旱队伍,要做好汛期的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并加强平时的隐患排查和整改,努力把隐患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培训演练,做到有汛防汛,有旱抗旱。
2.危险化学品(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安监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公安消防、经信、质监、交通、环保、卫生等部门人员,以及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专业人员参加,组建危险化学品(矿山)市、县两级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安监部门负责督促指导大型矿山、重点危险化学品单位建立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外,要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在发生事故时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平时开展或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3.气象、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市、县(区)气象、国土资源部门分别牵头负责,组织乡镇(街道)、村(居)干部和有经验的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应急队伍。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达预警信息,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台风、强降雨、大风、沙尘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参与当地乡镇(街道)、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各类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监测预警和群防群控,组织灾害隐患点排查,划分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开展防范知识宣传,报告隐患和灾情等信息,组织遇险人员转移,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容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影响的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要在气象、国土资源部门的组织下,明确参与应急队伍的人员及其职责,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
4.卫生应急队伍。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根据本行政区域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市、县、乡三级卫生应急队伍,完善专家库,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核与辐射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治及卫生学处理,组织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市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把帮助组建基层应急队伍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
5.水上搜救队伍。市、县(区)交通海事部门牵头负责,整合水上搜救应急资源,组织公安、消防、安监、海洋渔业、卫生、环保、气象等部门人员和专业技术力量,组建市、县两级水上搜救队伍。水上搜救队伍在当地水上搜救中心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水上搜救活动。在船舶、设施、航空器及其人员从事水上水下作业活动,发生或可能发生人员遇险、水域污染等突发事件时,搜寻救助遇险人员,控制、减轻水域污染等危害。
6.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市、县(区)政府各主管部门协调辖区相关运营单位设计、施工、维护等专业技术人员,分别组建市、县两级8支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经信部门负责组织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企业组建通信保障应急队伍,负责组织供电公司、供热公司组建电力保障应急队伍和城市供热保障应急队伍;水利部门负责协调环保、卫生、自来水公司等组建城市供水保障应急队伍;建设部门负责组织相关运营企业组建城市排水保障应急队伍、天然气供应和管道泄漏应急队伍;交通部门负责组建城市交通保障应急队伍;城管(环卫)部门负责组建市容环境保障应急队伍。8支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各负其责,必要时联合行动,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抢险救援任务。
7.森林消防队伍。市、县(区)林业部门牵头负责,针对森林防火任务重的地区、林(农)场、森林风景区等,组织辖区乡镇、村(居)委会、林(农)场干部职工,组建市、县(区)、有关乡镇及重点林(农)场森林消防队伍,并与公安消防、当地驻军、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森林消防力量的联动机制。森林消防队伍主要任务是开展森林火灾的隐患排查、先期处置、信息报告工作,配合开展扑灭火和组织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
8.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市、县(区)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组织畜牧兽医、海洋渔业、卫生、公安、工商、质监、林业等部门管理人员、有关专家、动物防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组建市、县两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具体承担畜禽、野生动物、水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
9.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队伍。市、县(区)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组织气象、水利、林业、海洋渔业等部门管理人员、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组建突发性重大低温冻害、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应急队伍。要加强基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并做好防治药械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10.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负责,依托现有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人员、村(居)委会干部、基干民兵、应急志愿者等组建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信息员队伍主要任务是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参与隐患排查整改、预案制订、应急处置和科普宣传。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应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三、主要措施和保障制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是推进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建设方案,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要合理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数量和规模,明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队伍资质认定管理,保持队伍相对稳定,提高队伍应急能力。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大对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力度,积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落实应急队伍建设规划、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公安、国土、交通、建设、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民政、卫生、安监、海洋渔业、气象、电力、通信等有关部门要明确推进本行业专业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各乡镇(街道)、县(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及县(区)各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情况要报县(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各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新区、市科教创业园区应急队伍和市各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情况要报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
(二)强化经费保障与装备建设。各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拓宽应急救援队伍经费渠道。危险化学品(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演练工作经费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在矿山、危险化学品工业集中的地方,当地政府应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各应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库,按标准配置专业器械设施、设备和安全防护装备,重点配备抢险救援特种器材设施,提升应急装备水平。严格装备管理维护制度,保证装备处于良好状态。建立大型专用设备统筹调用征用机制,实现应急资源共享。各企事业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装备建设,满足应急需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生态供给为目标,以城市增绿、大地植绿、心中播绿为重点,不断完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成果,积极融入森林城市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森林惠民,统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坚持尊重规律、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策支持、多元共赢。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林地保有量2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2%,活林木蓄积达到750万立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8%;建成森林小镇10个、森林示范村庄15个。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大幅提升,城乡生态面貌得到根本改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二、建设重点
(一)增加乡村绿化总量。
1.整体推进乡村绿化。以宜林(绿)荒山、荒坡、荒滩、陡坡耕地、未利用地、不适宜耕作土地及田坎、地坎、沟边、渠边为重点,大力营造以乡土树种为主的生态林。对符合条件的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陡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实施退耕还林,稳定和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对灌木林地进行封山育林,对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进行补植补播、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封禁封育,对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和质量,做到应绿尽绿,完善绿色网络,夯实乡村生态本底。
2.积极建设森林村镇。统筹乡镇规划建设与山水林田湖布局,突出地理、生态、产业、文化等特色,集中打造一批森林覆盖率高、生态品质好、宜居宜游的森林小镇。合理规划乡镇绿地系统,划定并强化绿线管制,有条件的地区要建设面向群众开放的乡镇公园或成片树林。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大力推进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等“四旁”绿化,创建一批以林为主、特色鲜明的森林人家、森林康养人家。以“111”工程建设区域、新农村聚居点、庭院为重点,传承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风貌,坚持“产村相融、林旅结合”,大力实施农民新村、四旁隙地(村旁、路旁、水旁、宅旁)、乡村生态旅游区的绿化美化彩化,形成道路与河岸景观林、房前屋后经果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绿化格局,发展集中连片、一三产业融合的绿色美丽新村。
3.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增绿增收相结合,绿山富民建小康”的思路,紧紧围绕花椒、核桃、油樟、珍稀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政府引导、业主引领、农户参与、成片建设、整体推进”的原则,在严格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以撂荒土地为重点,通过土地流转、以地入股等方式,引导林(土)地向经营大户和业主集中,全面推进实施林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在低山、深丘区重点发展速生木质工业原料林和珍稀用材林,在浅丘区、平坝区重点发展见效快、收益好特色经果林。充分利用我市富集的森林、湿地、江河、湖泊等自然资源和现代林业产业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游憩、生态旅游、保健养生等生态健康旅游产品,实现绿色发展,促进增收致富。
(二)提升城区绿化质量。
1.统筹推进城区增绿添彩。树立“绿色是城市最具生命活力的元素”理念,将绿化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强化城市绿线管控,推进实施城市适宜绿化区域的绿化工程。重点栽植常绿乔木、乡土树种和季相明显的彩叶植物,形成城市绿化新格局,促使森林科学合理的融入城市空间,满足市民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充分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增加森林绿地面积,城区内因功能改变而腾退的土地要优先用于造林绿化。新建城区要留足林木生态用地,同步实现绿化彩化美化;旧城改造要尽量留足绿化空间,提升绿化档次和品味。以林木为主导,推进城区见缝插绿、拆违建绿、拆墙透绿,推进屋顶、墙体、桥体、阳台等立体增绿,做到城不留空地、地不露泥、水不外流。加强城区林木养护,城市改造中要注重保护大树、古树。加强城市庭院绿化,积极推进森林进机关、进学校、进小区、进园区。积极发展以林木为主导的城市公园、市民广场、街头绿地、小区游园。
2.加快实施环城绿化。推进环城生态带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周边闲置土地、荒山荒坡和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植树造林,建设城周生态屏障。加强城区周边工程废弃地、矿山等创面林草植被修复,加强城郊荒山荒地造林,推进陡坡耕地治理。以乔木林为主导,全面绿化城市周边可视范围内的土地。各区市县要积极规划实施环城绿化带建设,并结合实际建设至少一个以上集风景资源保护、生态旅游利用、生态文化宣传于一体供市民休闲游憩的森林公园或湿地公园。加大对城区或城郊地在城镇化进程中森林和湿地资源的保护,尽可能不砍树、不推山、不填水,实现山水林田湖与城市有机融合,建设有品味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三)助推森林城市群建设。
我市是地区较早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的地区,对森林城市群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我市依托城市间山脉、水系和骨干道路,建设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和连片状森林群落、贯通性森林走廊,将散落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内部的绿化区串联成片成带,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加强城市间水源涵养区、缓冲隔离区、污染防控区成片森林和湿地建设,形成城市间生态涵养空间。
(四)着力提升森林资源质量。
坚持科学营林,尽量使用乡土树种、有益人体健康和吸收雾霾的树种。注重营造以乔木为主、适当混交的城市森林,合理调控林分密度、乔灌草花比例、常绿与彩叶树种比重,打造一批绿化、美化、彩化、香化的景观林、康养林,形成多树种、多功能、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景观。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中幼龄林抚育管理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不断提升森林整体质量。注重科学规范经营,合理改造森林结构,避免过度人工干预,培育健康稳定、优质优美的近自然森林。严格落实林地和森林、湿地、物种等生态红线制度,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保护好所有天然林资源,加强现有134.5万亩国有林和集体公益林管护,切实巩固前一轮59.9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加强森林火灾预警监控、扑救、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大力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监测预警、检疫执法、防控减灾体系建设,确保森林健康。
(五)加强森林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文化传播功能,挖掘“繁荣森林”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利用森林公园、城市公园、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景区、公共绿地等公众游憩地,设立生态科普小标识、科普宣传栏和创办森林学校等生态知识教育设施和场所,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展示森林文化。推进影视、戏剧、小说、诗歌等生态文化作品创作,打造生态文化品牌。认真组织开展植树节、森林日、爱鸟周等系列活动,不断创新义务植树尽责机制,广泛开展认养、认建树木、绿地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依托各类生态资源,积极开展生态主题宣传教育,要根据国家级森林城市要求,努力打造我市以植物园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成参与式、体验式的生态课堂。加强古树名木保护,通过电视、网络、悬挂标识等形式广泛宣传市树香樟和市花桂花的特性和价值,形象展示和推介市树市花。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将巩固提升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思想认识到位、责任明确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措施落实到位。要健全领导体制和考核机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推动形成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全面参与巩固提升森林城市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政策扶持。各地要把巩固提升森林城市建设纳入本级公共财政预算,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林业补助和贴息贷款等政策资金,统筹整合农业、水利、道路、扶贫、旅游、环保、国土等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巩固提升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有序推进。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策性贷款等模式,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有效机制,推进森林碳汇交易,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巩固提升森林城市建设。要将巩固提升森林城市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谋划一批提升森林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并及时组织实施。要制定完善的奖补政策,对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小镇、森林村庄的给以适当奖励。
关键词:东川;干热河谷地带;造林;树种;选择;方法
中图分类号:S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41-2
东川区地形起伏较大,地形陡峻,高差悬殊极大。全区为深、中切割的高、中山峡谷地貌类型。生态环境脆弱,降雨量小,蒸发量大,泥石流活动频繁。通过多年深入调查研究试验,在干热河谷地带绿化造林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成果所采取的造林方法和具体技术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
1 自然环境状况
东川地处低纬高原,主体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形高差悬殊和不同气流的影响,构成显著的立体气候和干、雨季节分明的特点。海拔1400m以下,约占全区面积的14%,该区无霜期最长,热量丰富,雨量偏少。海拔1400~1700m,约占全区面积的13%,该区日照充足,热量优裕,降雨量约为年蒸发量的32%,全年偏旱;海拔1700~2000m,约占全区面积的16%,该区雨季日照不足,高温区短,降雨量约为年蒸发量的45%,全年稍旱;海拔2000~2300m,约占全区面积的14%,该区气温偏低,夏季高温不足,雨量适中;海拔2300~2800m,约占全区面积的17%,该区气温较低,热量条件差,雨量充足,空气潮湿,霜期较长;海拔2800m以上,约占全区面积的21%,该区气候寒冷,雨量充沛,霜冻严重;在海拔3300m以上地区,气候寒冷,不宜农作物生长。土壤受地势、气候、植被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由下而上有燥红土、红壤、黄红壤、黄棕壤、棕壤、亚高山带草甸土等土类。也有主要受成土母质影响形成的土类,如石灰土、紫色土、冲积土等。
2 干热河谷造林主要经验及方法
2.1 区面积小的原因
2.1.1 森林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有林地树种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低,结构单一,林木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发生隐患较大;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中龄林为主;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低。部分森林缺乏抚育管理,山区尚有大量残次林分和灌木林;绿化树种单调,结构单一,通道绿化标准低。
2.1.2 资金投入不足,保障体系建设不强 因地方财政困难,资金投入不足,补贴数额较少,致使造林规格上不去。林业机构不完善,科技人员不足,林业监测、调查等设备不完善,致使一些高科技工作难以开展。
2.1.3 现有宜林地造林难度大,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严峻 由于东川地形复杂,降雨量偏少,造林绿化难度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偏低,生态状况整体改观的形势依然严峻,整体改善局部恶化,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没得到根本扭转。大多立地条件差,造林困难大、投资成本高。
2.2 经验
2.2.1 以科技为支撑,科教兴林。加强林业科技工作 科技创新是保障林业生态规划顺利实施的根本途径,高度重视林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高新技术推广,提高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开发推广林木良种选育、区域植被恢复、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与生态监测、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林火管理与控制、主要经济林产品加工转化、花卉培育驯化等关键性技术。抓好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和林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林业资源信息化管理。做好林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到林业技术推广与重点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在造林地规划布局时,循序渐进,不“撒胡椒面”全面铺开,通过重点治理,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2.2.2 尊重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 按照“乔、灌、花、草相结合,落叶树与常青树相结合,绿化、美化、香化相结合,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树种选择上,遵循适地适树这一基本原则。
2.2.3 提高造林质量 技术部门积极做好施工作业现场指导技术服务工作,在造林的各个环节中从造林的调查、设计、审批,以及育苗、整地、定植、管护等整个造林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前整地、良种壮苗、保土增肥、及早定植、强化管护。进行全程质量跟踪监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2.2.4 适地适树 根据干热河谷造林的科研成果,加强对树种适生性试验、以乡土树种造林为主,以本地造林成功的优良乡土树种为主,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的要求,坚持地带性和观赏性树种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本地有自繁自育能力的树种为主,外购为辅。
2.2.5 森林管护 为有效保护造林绿化成果,切实维护山区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林分郁闭度大、需要进行抚育间伐且立地条件和地利条件允许的人工林,应进行抚育间伐;对于林分郁闭度小、不利于保持水土的人工林,应进行人工补植补造。应以保护原生植被为前提,采取补植补造、松土扩埯、修枝割灌、间株定株、抚育间伐等技术措施,调整林分密度和结构,改善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形成复层群落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增强生态防护功能。
2.3 方法
2.3.1 海拔1600m以下的河谷谷地区域 该区域是农业生产最为集中的区域。土壤类型以燥红土为主,其次有水稻土、冲积土。集中分布于新村断陷盆地以及小江、金沙江等河谷沿岸地带。该区域以稀树灌丛草坡为代表的植被群落类型单一且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层瘠薄,是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植物有木棉、红椿、凤凰木、鸡蛋花、山玉兰、乐昌含笑、云南紫荆、香樟、缅桂、榕树、女贞、柏木、柳杉、南洋杉、圆柏、塔柏、白头树、刺球花、牛角瓜、膏桐、麻椰树、扭黄茅、双花草、拟金茅草等;可营造水土保持林、护岸护路林,发展特色林果业、生物质能源林、工业原料林和花卉苗木产业。
2.3.2 在海拔2400~2400m之间 该区域内地形复杂多样,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次为石灰(岩)土、紫色土等,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主要土壤类型。森林类型有云南松林、华山松林、松—栎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石栎、元江栲、滇青冈、栓皮栎、旱冬瓜等。灌木有白牛筋、马桑、多种杜鹃、箭竹等。草本植物有野古草、金茅、旱茅、白茅、蒿类、蕨菜等。可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干果特色经济林,并加强薪炭林建设;全面开发林下资源,加强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并着力培育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
2.3.3 海拔约在2400m以上 该区域土壤类型有黄棕壤、棕壤、暗棕壤以及亚高山草甸土,是天然林分布区,森林资源丰富,高山森林、灌丛、草地等自然景观多样,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重点地区。
2.3.4 造林技术措施 造林方法:根据立地条件及所选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造林方式采取直播和袋苗移栽两种方法。整地时间、方式及规格:整地时间一般在造林前一个月。整地方式采用穴状整地。整地规格根据各地块的造林类型而定。一般袋苗移栽的整地规格:株行距为2×2米,规格为80×80×80厘米,直播造林整地规格:株行距为1×1米,规格为50×50×50厘米。整地时要求把种植穴内石块、草根等杂物全部清除。造林密度及混交方式:袋苗移栽密度为167株/亩,直播造林为666株/亩,针对造林地块坡度较陡的客观情况,采用行间混交或随机混交方式。定植:因造林地附近无地表水源,只能利用雨季造林。一般在6~7月份进行。栽植时,将苗木置于栽植穴中,做到苗正、根舒,深浅适宜,踩紧踏实。苗木:项目所用造林苗木必须选用就地育苗,无明显损伤,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经检验、检疫合格,具备“两证一签”的苗木。抚育:抚育措施因地因树而异,分为林地水肥管理、幼林管理及幼林保护。具体措施是:补植、松土、除草、浇水、病虫害防治等。保水措施:选择1~2个小班采用薄膜覆盖实验地块。地膜大小以能覆盖树塘为宜,苗木定植后,将适宜的地膜根据苗木位置把一侧剪开,覆盖于根部周围土壤上,地膜周边及剪口用土压实。
3 效益评价
实践证明,华山松、云南松、小桐子、山毛豆、三叶豆、剑麻、印楝、台湾相思、新银合欢、车桑子、赤桉等树种。是于热河谷地带恢复植被的主要树种,在地处于热河谷地区立地条件较差的荒山采用效果较佳,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立地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可选择经济价值高的印楝进行混交,形成乔灌混交林。通过对干热河谷造林的科研成果,使东川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得到显著增强。
4 小结
东川是昆明出滇入川“桥头堡”前沿阵地绿色生态屏障。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现在还有大量的宜林荒山荒地和沟河路渠、四旁隙地等适宜造林绿化土地,林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不仅注重高标准造林绿化,扩大林业发展空间,而且把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纳入规划,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同时,注重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科技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的保障能力,是东川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刀利平,李恒,雷彻虹.保水保墒技术对攀枝花干热河谷造林的影响.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26.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全民保险意识。力争年全市人均保险费达到200元。保险费收入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8%,同比增长20%,超过全省保险费平均增长率。保险业缴纳税收同比增长45%。进入“全省保险先进市”行列。
二、基本原则
㈠政府推动、部门配合和保险公司运作的原则。创建活动由政府牵头,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予以配合,专业保险公司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具体工作。
㈡注重引导、投保自愿的原则。注重通过深入、有效地宣传发动,增强各界群众的保险意识,鼓励、引导各界群众自主自愿地选择保险品种,提高投保率。
三、主要内容
㈠继续抓好政策性“三农”保险试点工作。力争水稻保险承保率达到100%。“两属两户”(即持证的农村军属、烈属和低保户、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住房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能繁母猪保险承保率达到100%。森林火灾保险承保率达到80%以上。此项工作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老河口市支公司(以下简称市人保公司)负责,各乡(镇、办)配合。
㈡开展车辆保险。力争承保车辆在去年基础上再增加30%,推进“平安乡镇”建设。此项工作由市人保公司负责,各乡(镇、办)和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配合。
㈢开展各类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探索开展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产品责任、公众责任、执业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业务,开展公众及雇主责任保险、承运人责任险等意外伤害保险,发展学生平安保险,鼓励和提倡监护人自愿为幼儿、学生购买学幼险、校园方责任保险等意外伤害保险,充分发挥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救助中的重要作用。此项工作由市人保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老河口市支公司(以下简称市寿险公司)负责,各乡(镇、办)和教育、民政、交通、建设、经济等部门配合。
㈣积极开展村组干部综合保险和农民工意外保险。力争村干部综合保险和农民工意外保险承保率均达到100%。此项工作由市寿险公司负责,各乡(镇、办)和劳动部门配合。
㈤大力发展企业财产保险。力争企业财产保险承保率达到80%以上。优化保险服务,做到出险后及时、迅速、准确、合理的查勘理赔,为企业及时恢复生产保驾护航,此项工作由市人保公司负责,各乡(镇、办)和经济、建设等部门配合。
㈥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人身和年金保险。力争国寿农村小额团体意外伤害保险、国寿附加农村小额意外费用补偿团体医疗保险和瑞鑫两全保险推广面达到70%以上。各乡(镇、办)在所属的自然村中确定一名上述保险的协保人员,协助市寿险公司推进此项工作。
㈦积极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充保险。探索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基础上建立参合农民大病救助基金,完善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体系。此项工作由市寿险公司与卫生、财政部门协商,制定办法,组织实施。
四、组织领导
成立老河口市创建“全省保险先进市”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兵同志任组长,市人保公司、市寿险公司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办)、市政府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名单附后),负责组织开展“全省保险先进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寿险公司,市寿险公司经理邱东明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五、工作步骤
㈠准备阶段(年5月28日前)。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和目标任务。召开动员会议,启动创建活动。
㈡调查阶段(年6月5日前)。各乡(镇、办)协助和配合市人保公司、市寿险公司组织所辖村(社区)的入户调查工作,掌握参保信息。
㈢引导投保阶段(年8月30日前)。各地各有关部门协助、配合市人保公司和市寿险公司,引导有投保意愿的群众自愿投保。力争8月30日前达到创建标准。
六、具体要求
一是加强领导。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职责,定期研究保险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保险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建“全省保险先进市”活动的重要意义,大力支持保险机构开展工作。保险机构要加强业务指导,抓好网点建设,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调查、承保和服务工作,努力打造一流服务品牌。
关键词:森林经营方案;国有林场;森林认证;千岛湖区
收稿日期:2011-10-07
基金项目:浙江省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基于FSC森林认证的经营技术研究与推广”(编号:07B02)资助
作者简介:彭方有(1973―),男,浙江衢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产与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004-04
1引言
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达到共识。开展森林认证成为发展现代林业的必然要求,FSC森林认证是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手段之一,将促进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的实施。我国林业发展进入生态建设时期,森林经营方案是FSC森林管理认证操作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我国传统的森林经营方案还基本停留在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体系中,不能适应 FSC提出的新理念及其标准和指标[1]。对照FSC原则与要求,在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社区建设以及员工和当地居民利益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传统森林经营方案内容需要相应调整[2]。从有利于政策执行、森林经营水平提高、信息利用、技术扶持、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出发,与国际接轨的森林经营方案应该在国有林场率先编制与实施。
千岛湖的主体经营者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所属16个国有林场肩负着保护和开发千岛湖山水资源的重任,引入森林认证机制,编制与实施相匹配的森林经营方案,对于水源涵养区和风景旅游区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价值。
2研究方法
向瑞士市场生态研究所(IMO)提出FSC森林认证申请,聘请上海竟强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为公司国有林场举办了森林管理体系认证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森林管理体系认证国际标准,涉及森林管理体系、营林、生态环境、社会工作、资源调查等方面。根据《森林法》和《FSC原则与标准》要求,在千岛湖区国有林场全面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县环保部门对公司森林经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估,通过各种方式向利益相关方进行了咨询,制定了FSC管理文件[3]。在此基础上,编制与FSC匹配的森林经营方案,按照FSC原则进行森林经营与管理,通过FSC森林认证审核和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监测修编(图1)。
图1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可持续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森林经营项目一般包括采种育苗、林地清理、整地、栽植、抚育、成林经营、采伐、集运。
从规划角度看,规划林地在保护区、风景区、珍稀野生动植物存活区范围内或附近区域,会破坏保护区、风景区,危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以及造成该范围内的其他生态破坏。从“遗传、立地、密度”三要素开展营林生产角度分析,如树种选择不当,立地条件不好,密度控制失度,都会破坏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导致水土流失,生产力低下,影响生态与经济效益。此外,林地清理可能会导致土壤,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可能性的增加,鸟、兽、昆虫和微生物的数量会有部分减少。整地可能会导致土壤水份的散失和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增加;未成林抚育中如果使用化肥、农药和进行病虫害防治,可能会产生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成林经营中的木材采伐、集材和运材对土壤、野生动植物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林地采伐后,地表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增加。
森林经营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营林建设期相对较长。从规划设计到整个营林生产实践当中都必须遵循“生态造林”的基本原则,按照“近自然林业”的森林经营思想体系,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营林措施相结合,尽量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公司作为国有林场,承担着后备资源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在国家林业建设中起着示范和骨干作用。公司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在林业规划、树种选择、选种、育苗、选地、林地清理、整地、施肥、种植、护林、防火、筑(修)路、病虫害防治、灌溉、采伐和制材、木材集运、萌芽、更新造林等各个主要森林经营活动环节,都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对环境的影响总体上是轻微的,有的环节甚至根本没有影响[4]。
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是当前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树种、龄组结构不合理。公司国有林场按现有乔木林分树种面积比例来看,松∶杉∶柏∶阔为54∶21∶6∶19;乔木林分面积按龄组结构比例,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为15∶19∶20∶45∶1。针叶林、成熟林比例过高,整个森林资源呈现针叶化、老龄化的状况,因此,要改善现有不合理的林分结构,必须进行合理改造、合理利用,以促进林分有效、健康、快速地增长。
3.2森林经营指导思想与原则以及重点内容
3.2.1指导思想
遵循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林业发展模式,贯彻办场方针,响应FSC原则和标准,并且根据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国有林场经营的千岛湖区位、森林资源特点,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权利义务统一,分区施策,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3.2.2基本原则
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责、权、利相统一;坚持分区施策、分类管理政策相衔接;坚持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并重;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
3.2.3重点内容
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森林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公司FSC体系的框架和运作方式等。
3.3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关键技术
3.3.1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
根据FSC森林认证的要求,现代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需要重新架构。根据森林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具体森林经营体系,是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中的核心问题。
与现行森林经营方案比较,增加的内容包括林地使用权、森林经营相关法律法规分析。森林资源分析不仅分析林木、林地,而且从多资源角度深化分析。市场需求分析。现在培育的森林是满足以后的市场需求,森林培育的长周期性要求森林经营者对未来材种需求作出分析判断,以指导人工林(如杉木用材林)更新造林时的树种更换选择。林地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林地征占用较多,应与当地政府部门衔接。保护与监测、社区参与。从实际行动上保证森林经营活动对环境负责、对社区有益,见图2。
图2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
3.3.2森林经营目标的确定
以《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与《FSC 原则与标准》为框架,从公司国有林场实际情况出发,经营目标应根据现有森林资源状况、林地生产潜力、森林经营能力和当地经济社会情况等综合确定。森林经营目标应当作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国家、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相衔接。经营目标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发展目标,林产品供给目标和森林综合效益发挥目标等。
3.3.3建设项目的设计
(1)营林措施设计。营林措施内容包括更新造林、幼林抚育、林分改造、封山育林等。根据经营目的、植被类型、树种、立地质量、起源、更新方式等因素设计公司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类型,达到生态安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应用可行、符合实际。
(2)采伐措施设计。制定经营期的采伐规划、年度森林采伐计划,落实到山头地块。严格森林采伐管理。高保护价值森林禁止一切形式的采伐,按照生态公益林、商品林不同功能类型要求进行伐区工艺设计,制定严格的采伐管理工作流程。FSC特别强调产销监管链的管理,建立采伐规划至木材集运、木材测量、木材销售各个环节控制文件,使监测机构和认证机构能追踪到每一种林产品的源头。
(3)非木质资源经营设计。森林非木质资源包括茶叶、森林果实、花卉、药材、野菜、森林景观、竹子及其副产品等森林植物资源,这些资源大多数是可再生的,并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用和能源化价值。为了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必须进一步加强非木质资源经营能力与水平。
注重基地建设与森林休闲旅游相结合,品种和数量的确定,基地的布局,突出融入和服务森林休闲旅游,力争创造农林产业的高附加值。对国有林场的低产低效桔园进行套种、换种等提升改造工作,发展优质枇杷、杨梅、蓝莓、香榧、山核桃、药材等效益高市场行情好的经济作物,为经济林改造提升和森林采摘游奠定基础。
(4)森林旅游设计。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和历史文化古迹,根据生态旅游市场和杭州市旅游西进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游憩资源,精心配置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施和宜人的休闲服务设施,构建美丽的乡村旅游景观林,使之成为风光秀美、效益全面、特色鲜明的游憩场所,成为“长三角首选、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为淳安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乡村旅游是乡村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公司把千岛湖乡村旅游摆在千岛湖观光旅游的补充和提升的地位来认识,站在企业转型发展的高度来重视,立足长远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把握。
将森林休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文化、淳安地道饮食文化等一系列主题项目,打造淳安森林旅游精品工程。公司管辖的全部林场将整合成为一个完善的森林休闲旅游网络,发展成为淳安县森林休闲旅游的示范区,与千岛湖湖区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形成良性互补,并吸纳、带动周边乡村农家乐发展。
(5)生态、社会保护措施设计。生态、社会保护措施包括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状况;森林提供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的能力;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游憩服务、劳动就业等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和地力衰退状况等。生态、社会保护措施是FSC林业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些措施应该以FSC准则的要求为准。
2011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
3.3.4社区环境的管理
FSC注重社区环境管理。森林经营活动包括树种选择、选种、育苗、造林地选择、林地清理、整地、种植、抚育、施肥、治虫、筑路修路、采伐、制材、集材、木材运输、造林更新方式选择等。这些经营活动通过非污染或污染途径对环境造成影响。包括对土壤、水源、湿地、植被、生态、劳动者、社区等方面的影响。保护对象包括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代表性样地保护(保护区、湿地、次生阔叶林与脆弱地带、道路等)、自然环境保护、非木质资源保护、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地保护、劳动保护等。对各保护对象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
3.3.5评估体系的建立
(1)评估内容。森林经营单位应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监测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依据年度计划和有关标准、规定,验收经营作业成果。
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定期评价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估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并通过FSC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年审。
在经理期内依据监测、评估结果对森林经营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对经营目标、森林分类区划、采伐利用规划等内容进行重大调整时,应报原森林经营方案批准单位重新批复。
(2)资源信息管理。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采用3S技术等提高森林资源续档水平及其分析能力。森林资源资产动态化管理是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的根本性改革,其根本目的还是保护资源、发展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它能如实反映森林资产的价值与变动,促进森林资产的合理流动,提高使用效能,正确体现森林资产的价值量,保障森林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提高森林资产使用效益,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公司国有林场的近期经营和长远建设提供辅助决策的依据。构筑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林地林权管理、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资源利用管理和森林资源监督等基本政策和制度,逐步使公司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3)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参照国家、区域或经营单位等不同层次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重点包括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持森林健康与活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优势、潜力和问题,以及编案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机制和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等条件。
评价的结果应该用于营林操作之中,评价提出的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保护方向的措施应该能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落实,同时兼顾环境监测检查相关措施的可操作性。
3.4森林经营方案实施保障体系
3.4.1方案论证与审批
森林经营方案成果包括方案文本及相关图表和数据库等,是指导公司建立实施森林管理体系的纲领和行动准则,是指导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指南和依据,通过森林经营方案的运行,使公司能建立一个完整、经济、有效、符合FSC准则的管理体系。
编制成果经承担规划设计的单位签署意见后,由编案单位和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利益相关方共同论证,并通过FSC森林认证部门审核,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尔后遵照执行。
3.4.2加强监测与评估
森林具有生物多样性、生态环保、地方社会文化保存价值等功能,需要研究森林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监测,并减少森林经营活动对环境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监测方法包括固定样地与临时样地监测、小班档案更新与复位调查监测、土壤取样监测、水体观察监测、路线踏查监测、经济核算监测、社会调查监测。在森林经营方案中引入现代的绿色管理模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控制操作指南,特别是采取人工布设鸟巢、进行除障、填补措施为野生珍稀动物创造更好的生存栖息环境等。
3.4.3健全社区参与及冲突解决机制
社区参与首先是建立经营单位与社区之间的沟通机制。社区参与途径有生产经营活动参与、林场建设活动参与、管理与保护参与。在木材采伐等生产场地配备应急防护医药与器材,加强林业生产人员的劳动健康安全防护;通过公司网站、设立热线电话、接待日和信息调查等投诉管理程序和信息沟通程序,建立社区参与及冲突解决机制,推动社会关怀的新文化等;每年定期向社会公示公司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要点,包括公司承诺的营林政策,经营活动投诉联系人、公司经营活动规划要点、经营活动监测等情况。
与当地村民签订合同,合同内容包括允许当地村民按传统习惯有限地使用林分内的非林木产品。要限制村民的采集权力,只允许他们在可持续水平上进行采集。清楚地界定与村民权力相对应的责任。在其经营计划中说明解决争端的办法,包括出现争端时村民应该联络的人、林场处理这类事件的人员及补偿机制等。
3.4.4强化宣传培训以及档案管理
每年组织林场职员和林场外的人员(如林业局干部、当地社区群众、旅游者等)开展宣传活动,以加深对FSC 和认证的理解。就减少森林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向职工提供基本培训。记录所有的宣传培训活动,如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对象等。建立完善的技术档案。包括林地所有权与林场经营沿革档案、森林资源调查档案、林业生产计划与验收档案、木材与林产品销售档案、环境监测档案等。
4结语
从国有林场实际出发,综合资源、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要求,构建能满足FSC要求、具简易性、可操作性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针对目前国有林场森林经营中存在问题,提出符合FSC要求的森林经营实施措施。通过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现状的系统分析和发展趋势评估,在深入研究森林可持续经营和《FSC原则与标准》要求基础上,研究制定基于FSC的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森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研究传统森林经营方案与FSC原则要求的差距,以构建科学的森林经营体系为主线,提出符合FSC原则要求的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指导国有林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
[1]
彭方有.基于FSC森林认证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综述[J].广东林勘设计,2010(2):1~5.
[2] 徐高福.基于FSC森林认证的千岛湖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6):4~7.
关键词:风景游憩林;景观;可持续经营;千岛湖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0404
1 引言
森林是动植物资源的宝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最复杂的有机体,是天然氧吧、健康活力的疗养地,也是人类文化及精神文明的根源[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回归森林、走进自然”为主题的森林休闲养生旅游,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钟爱。作为森林景观的主体――风景游憩林的构建与经营,已经引起了林学、景观生态学、园林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专家的高度关注[2]。
2 风景游憩林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风景游憩林可以简单理解为风景林与游憩林的组合。风景林强调美学价值,要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游憩林重在为人们提供一个修身养性的环境,一般是指具有适合开展游憩的自然条件和相应人工设施,以满足人们娱乐、健身、疗养、休息和观赏等各种游憩需求为目标的森林。多数学者认为,将风景林与游憩林综合起来,或者当森林满足审美需求功能和满足综合游憩需求功能两者难以界定时,称其为风景游憩林[3]。
风景游憩林培育必须在遵循森林培育一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森林美学、园林美学、游憩心理学甚至研究人类身心健康的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挖掘森林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其良好的景观、生态功能,服务于城市、风景区等建设。因而,风景游憩林在各类自然或人工营建的公园、城市森林建设区域、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地段、绿色通道建设地段乃至新造林地段有着广泛应用。
3 风景游憩林经营目标与基本手段
3.1 经营目标
风景游憩林经营的总体目标是要达到结构优化、健康活力、景观美丽、功能完善、效益全面的要求。
结构优化,是通过调整森林的树种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和树龄结构等,建成树种丰富、林木郁闭、结构多样的复层林、异龄林。
健康活力,是能有效防御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的入侵和蔓延,抵御火灾、大气污染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危害。
景观美丽,是建成乔、灌、花、草等多层次、多色彩的景观,富有动态美、韵律美和季节相貌变化,提升审美价值。
功能完善,是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灾减灾能力,拓展碳汇功能。
效益全面,是提供丰富的公共生态产品,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森林的综合效益。
3.2 基本手段
3.2.1 构建方法
根据原有林地状况分类如下。
(1)封育管护型。在原有森林植被良好,或具有典型地带性植被意义的天然林林分,或生态条件恶劣的陡坡、山顶等难以人工改造的地段,宜以封山育林为主要手段,严格保护原有林木,并使恢复形成有林分充分体现“美到极至为自然”美学原则。
(2)人工更新型。在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及火烧迹地以及其他宜林地,可进行更新造林。人工更新型应强调风景游憩规划设计,从树种选择、合理密度、科学配置、坡向视线设计等角度加以考虑,实现森林最佳的风景和游憩价值。
(3)林分改造型。对于郁闭度较大且生长衰退、景观质量不佳的残次林,可采用疏伐改造的做法。而对于郁闭度较低,生长良好的林分,可选择适宜的树种加以套种改造。
3.2.2 地段选择
风景林侧重于森林美学价值,为了观赏到良好的森林景观,一般要求视点良好,因此,应将风景林建在具有观赏平台对坡视线良好的地段。考虑到光线直接影响观赏效果,对于彩叶树种,或叶片薄、较易透光的树种,应选择逆光坡或侧逆光坡,以利用太阳光照射。充分展示森林的色彩之美和轮廓之美。游憩林侧重于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观赏等活动场所,讲究森林的可进入性,因而,应建在缓坡地带,并同时兼顾游人视线、林内空间开合和合理采光等要求。
3.2.3 树种选择
按照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重视乡土树种培育,营造具有区域地带性植被特征的森林景观。从森林美学角度出发,做到所选树种能形成高大林分,以便突出森林高大、壮观、沉静、朴素的美,树干色彩鲜明、清晰可辨,花叶具有一定季相变化(叶色、花色),以便营建春景、秋景及林内景。从游憩角度出发,要求林木不容易发生病虫害,芳香且能吸毒制氧、抑菌杀菌,不易产生大量花粉、飞毛飞絮等植源性污染,树木枝下高适度,树皮光滑,果实具有一定体量和观赏性或花果奇特,局部地区选择一些落叶树种,确保冬季采花和取暖,并禁止使用漆树等有毒、易过敏的树种。与此同时,树木的珍稀性、文化性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游憩兴趣,增加风景游憩林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使人们的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身心更加健康。
3.2.4 结构构建
由于风景游憩林的服务对象是具有一定情感和价值取向的人,因此,其结构构建在照顾到森林培育的一般要求以外,应以满足人的观赏、游憩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一是合理密度。强调适当密度,考虑园林美学对空间的具体要求,应在游人易到达做到处做到疏密有致、开合有度,并保证一定有通视距离和可进入性。二是树种搭配。对于刚性冠面树种(如柏木),可构建整齐划一、气势恢宏的大面积纯林景观,也可将刚性冠面树种和外观柔美的阔叶树种配植,如杉木与枫香混交,秋季时形成强烈的质地和色彩对比,给人以美感。或采取其他更加灵活,且符合美学和生态规律的搭配方式。垂直结构上宜简单(如乔草型),不宜过于复杂(如通视和进入性皆较差的乔灌草型)。三是边界线与天际线。斑块边界线和天际线也是风景游憩林构建应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曲线形斑块边界线可产生流畅的感觉,而直线则以简约、整齐见长,就防火林带、防护林带、采伐带等带有线形景观特征的作业类型而言,应以曲线为首选。同时,若能考虑采用颜色突出、树体高大或具有鲜明花色的边界线树种,则能形成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边界线林分景观。
3.2.5 抚育管理
风景游憩林的抚育,应在保证林分稳定性和生态功能的同时,提升森林的美学和游憩价值,如通过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和林内透视性,提高森林景观美景度和舒适度。必要时,可采用抚育间伐、修枝、林下套种等措施,提高风景游憩林的综合效益。
4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中面积最大的一座,也可以说是人工建造为主的一座国家森林公园。
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省会杭州西南方向淳安县境内,车程163 km约2 h行程。千岛湖是1959年为建造新安江水电站筑坝蓄水而成的一座人工湖,水域面积达到573 km2、平均水深34 m、透明度可达7 m,它是不经任何处理就可以饮用的一级水体。
近年来,当地政府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生态立县、绿色惠民。深入实施“千岛湖综合保护工程”,从严保护原生态,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全力保护以千岛湖水环境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争当“美丽中国”建设的县域样板。千岛湖的森林生态功能和后发优势日益显现,2015年,千岛湖实现森林旅游收入57.4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千岛湖已经成为风景游憩林可持续经营的典范。
5 千岛湖风景游憩林可持续经营探索
5.1 构建最稳定的“山上、陆地、湖区”立体式综合保护体系
大力实施封山育林、绿化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划定15.3万hm2山林面积作为千岛湖水源涵养林,全面推进绿化造林、四边绿化等工作。努力提高生态公益林保护强度,积极争取保护资金,提升保护公益林的标准,让森林卫士最大利益化。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采取封、造、管并举,乔、灌、草结合,天然更新为主,人工促进为辅,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4],增加自然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使更多的地表水转化为土壤水和地下水,减轻水土流失,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良性循环。
5.2 加强千岛湖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沿湖湿地保护
加强千岛湖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在千岛湖至湖边第一层山脊线建立水环境生态隔离带,维护千岛湖库区及入库溪河湿地自然景观,防止水体沿岸涵养林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实施增殖放流、依法捕捞,统一上下游禁渔期,保护鱼类自然繁衍,严厉打击炸、毒、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和水库环境的不法行为,改善水域生物群落组成,促进水库水生态平衡。采用植物生态浮床技术、鱼类食物链生物技术等,有效降低水库氮、磷含量,减少藻类生物量,增强水体自然净化能力。继续实施“保水渔业”,对水库鲢、鳙鱼的放养量、投放比例、管理模式进行评估,从千岛湖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控制,水质风险管理角度,开展千岛湖渔业结构优化研究和水生态修复试点工作,通过选择性放养或种植水生生物等措施,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促进河湖水质改善。
加强沿湖湿地保护。制定沿湖及河流入湖口湿地保护规划,增加入湖口湿地面积,加强108 m高程以下土地管理,全部退出耕种,恢复自然生态。采取退田还湖、退耕还湿等措施,增强流域湿地调节能力。加强千岛湖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拟设立龙川湾、牧心谷、十八坞、进贤湾等4处县级湿地公园。实施湿地保护和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沿湖缓冲带建设,通过生态沟建设等措施,吸收营养物,构建健康稳定的河湖生态走廊,减少入湖营养盐。加强库湾保护和修复,推进千岛湖消落带、库尾库湾和千岛湖流域河流湿地的植被恢复。严禁库湾填埋,库湾养殖实施到期退出收回机制,制定沿湖内塘养殖整治和水环境治理方案,加强实施库湾水质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有条件地方实施库湾内外打通,提升库湾水质质量。严格控制沿湖地带开发建设,严格控制湖岸线开发。沿湖地带严格控制100 m范围之内不建影响景观、产生污染物的项目。加强沿湖已建项目范围内生态修复。对于已经在沿湖地带开发建设的项目,实施污染物“零排放”,增加绿化面积,修复生态系统。
5.3 强化森林生态修复与彩化建设
强化森林生态修复。严格保护翠绿森林、幽深港湾、曲折岸线、多姿丘陵,坚持“不填湖、不填港湾滩地、不破坏自然山体”的原则,努力保持自然风貌。加强低产低效林抚育经营和改造修复,对坡度较缓、土壤条件较好的造林地,发展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以“阔叶化、珍贵化、彩叶化”为方向加快林相改造,增加景观元素[5]。加大对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减少重大森林病虫害威胁。加大坡耕地退耕还林力度,禁止对25°以上的山体改田造地。对受损的森林实施封山育林、林分改造、补播补植等措施人工改善植被生长环境,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加强对森林火灾及人畜破坏等行为的监管,采用灵活多样的封育方式保障森林生态。针对废弃矿山,因地制宜采用复绿、复垦、开发等方式继续推进生态整治与修复。淘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矿山,并从生态保护和资源保障出发,严格采矿企业准入条件。
强化森林彩化建设。立足于千岛湖当前的森林植被现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人工造林、直接补植、间伐补植、间伐抚育和经济林改造5种改造措施,运用造林和造景相结合的理念,促进森林彩色化、阔叶化、珍贵化和景观化[6],努力营造千岛湖森林景观主题,描绘“三带游碧水、多彩绣青山”的千岛湖多彩森林画卷。按彩色森林景观游赏的次第,以进入湖区开始至整个湖区周围,在进入千岛湖的杭千高速沿线建设五彩迎宾森林景观带,在淳杨线沿线建设休闲慢赏森林景观带,在千汾线沿线建设缤纷畅游森林景观带,由3条主题突出、特色明显的彩色森林景观带,串联千岛湖彩色森林的主题和节点景观。结合山、湖、林、田等景观因子,在湖边、公路边、绿道边、驿站边、村庄边和游线边营造主题各异、色彩炫丽、特色明显、四季多变、景色优美的重点彩色森林观赏区域,打造8大森林景观主题和18处森林景观节点,以点状彩化给千岛湖的延绵青山绣出色彩斑斓的多彩衣裳,营造环湖森林多彩景象主题游览空间。
5.4 实施生物系统完整性与多样性保护
加强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划定千岛湖及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红线,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定期开展区域生态功能和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高区域主要生态功能保护水平。结合《浙江省环境功能区划》,强化饮用水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红线区域建设,新建千里岗、千亩田等县级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珍稀濒危物种、珍贵树种繁育种植基地,提高区域主要生态功能保护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
5.5 以地域景区化理念建设生态型城乡体系
把生态文明、县域景区化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优化城镇体系,按照“乡土气息、美丽元素、景观风貌”原则,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和富丽乡村建设工程,推进淳安县景区化和城乡统筹融合互促,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推进县域景区化,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丽智慧人文城乡[7]。
把乡村游作为旅游经济的“新蓝海”,注重特色亮点培育,推进石林等景区提升改造,推动板块式差异化发展,加快乡村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加强特色乡镇建设,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生态优美的滨湖旅游风情小镇,推进文昌高铁火车站旅游综合体建设。加快构建30 min乡村休闲核心区,打造以骑行绿道为依托的环湖旅游线,建设姜家旅游中心,形成板块集聚、串点成线、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以智慧化、普惠化、特色化为主攻方向做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强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特色美食、运动休闲等生活业,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业等生产业,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产业链高端延伸,生活业向高品质转变。
6 结语
森林体验、休闲养生业作为现代林业发展新方向,风景游憩林日益受人们所推崇。风景游憩林的可持续经营对于提升森林的综合服务价值,满足社会、生态、文化发展需求意义深远。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面积最大、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生物生产量最高、生态效益最强、影响最大的“巨系统”。风景游憩林的可持续经营起步较晚,缺乏深入系统性研究与足够的现实经验积累,还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赵绍鸿.森林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93~396.
[2]牛君丽,徐程杨.风景游憩林景观质量评价及营建技术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8,11(3):34~37.
[3]沈国舫,翟明普.森林培育学[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393~396.
[4]徐高福.建设千岛湖新型多功能景观游憩林[J].林业调查规划,2000,25(1):54~59.
[5]徐高福.千岛湖森林健康经营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