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2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设备监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周果元 单位: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大型先进的、高精尖医疗器械购买前要对其性能特点、先进性、前瞻性等进行科学论证,对其潜在的风险要进行评估、调查,最后作出综合的评定。这也是鉴别淘汰优劣供货方、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医院的有效手段,确保投入临床使用的器械是品牌优质、性能良好的放心产品。使用风险的控制大量的医疗器械临床正常使用中也存在显性或隐性的风险,并不是只有当器械出现故障时才具有风险,医疗器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规避器械风险,提高医患安全”的理念应当导入到每个使用人员的心中。
提高使用科室的风险管理意识,制定风险管理措施,科学的进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措施主要包括;(1)建立医疗器械正确使用工作制度;(2)根据医疗器械质量保障体系要求,制定器械操作规程;(3)使用人员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和考核,掌握器械的原理、作用及性能;(4)大型医疗器械设备必须取得相应资质的人员才能上岗;(5)如遇异常懂得做好初步应急处理防范措施。
所以正确的使用和操作也是规避和防范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存在的风险一个关键环节。维修风险的控制任何医疗器械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周期,现实中很多医疗器械使用年份过长,尽管还能工作,但风险值已明显增加,所以医疗器械“带病服役”是常有的现象。
为了保障医疗器械正常有效运转,降低故障率,控制风险,提高医患安全,预防性检查维护、定期保养维护、高效故障清除率、严格遵守报废制度等都是规避和防范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存在风险的有效措施。应急预案防范措施的建立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事件带来的危害及医患纠纷,医院应成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小组。小组应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相结合,建立预警和控制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出现不良事件,坚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对已发生的不良事件,应及时上报并做好相应的处,以把损失降到最低。
许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责任全都归责于医院医护人员其实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大量医疗器械从选材、设计、包装、运输再到储存等都有可能存在着一些缺陷或者不完善的地方,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到位都可能带来风险和不良后果。
要及时将医疗器械缺陷、隐患等信息反馈致生产者或销售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和防范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存在的风险,才能保护医务工作者,才能缓和医患矛盾,减少纠纷。总之,只有提高医院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意识,制定好有效管理制度,落实好相关防范措施,掌握好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从源头上杜绝风险,从操作中规避风险,从处理时把损失降到最低,才能成功规避和防范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存在的风险,减少医患纠纷。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固定资产; 问题及对策
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中,医疗设备占绝大部分,其具有价值悬殊大、科技含量高、技术更新快、布局分散、品种繁多、性能不一、使用率相差悬殊等特点。现以医疗设备管理为例,探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立医院医疗设备购置存在问题
1.不熟悉本单位业务和临床需求状况就盲目上设备,购后设备不适合本单位医疗活动需要而长期闲置。
2.不依照本单位规模状况购设备,贪大求新,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导致购置资金紧张。
3.不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不了解所处辖区人民就医需求情况,设备投入主观臆断,购置后无市场。
4.不做效益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出于私利盲目上设备,购后技术和售后服务跟不上,使其处于闲置或半停滞状态而无经济效益。
5.不以招投标方式采购设备,或者招投标只是走走形式,掩人耳目,达到从中谋取私利的目的。这种现象在规模较小的县级和乡镇公立医院比较普遍。这使所购置设备价格虚高,造成设备开始购进就贬值。
(二)日常管理和使用存在问题,设备使用效率低
管理制度不健全,不重视设备的日常使用和管理。有的公立医院把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安装好后,意识里就认为已拥有了这种设备,医院的整体水平提高了,而不注重设备的有效使用和日常维护,没有相应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使设备不能充分使用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有的设备还没到使用年限就报废不能用了。
(三)医疗设备报废处置存在问题
1.报废处置程序不严格。有的没到报废期还可正常使用就被强制报废处置了,作为使用部门,由于不懂得报废处置正常程序,而缺乏有效监督。
2.报废处置往往领导一个人说了算,私下处置,不经过集体讨论决定,造成医院资产流失。
3.设备处置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评估程序。设备虽然已到报废期,但报废处置时没有相关技术人员科学估计其残值,被低价变卖。
4.设备处置过程中违纪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医疗设备品种多、数量大,又没有专门管理部门,且相关部门把关不严,造成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报废处置随意性大,违纪违规现象较严重。
5.随意处置下属机构医疗设备。下属机构医疗设备很少或不在总部资产账上反映,职工对其存在状况不甚了解,这就给一些领导随意处置创造了条件。目前,下属机构资产损失非常严重,几百万元设备只被贱卖了几万元。
下属机构处置必须报经国资委批准,经中介机构评估,向社会公开拍卖的方式完成,保证最大限度地收回国有资产,减少其流失。私下处置下属机构,这反映了一些领导不懂法,私欲和权利过度膨胀,职能部门监管不严,缺乏必要的权力制衡机制,应引起社会关注。
(四)财务部门监管不利
1.注重日常收支业务,疏忽对固定资产购置、日常使用维护和处置业务的监管。
2.由于人员素质原因,在医疗设备监管过程中,责任心不强,购进、处置账务处理不及时,造成账实不符。
3.对接受捐赠的医疗设备不作为固定资产入账,而使它游离在医院管理之外,容易造成丢失和不能有效使用的现象。
4.由于医院医疗设备具有品种多、数量大、使用分散等特点,其盘点相当麻烦,操作起来既费时又费力。一些医院不按财务制度规定定期盘点,或者几年盘点一次,有的虽然盘点了,但也只是草草了事,这样就造成医疗设备严重不实。
(五)内审职能发挥不够
由于医院领导对内部审计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内审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内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存在问题,导致内审人员不重视本职工作,内审工作难以开展,其职能难以发挥。不开展日常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工作,对其缺乏必要的有效监督。
(六)缺少一个专门的医疗设备管理部门
医疗设备不同于其他行业设备,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更新快等特点。要真正懂得医疗设备技术特点和了解市场行情,必须设一个专门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没有一个懂医疗市场和技术的设备管理部门,使得设备在购置、使用维护、报废处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二、对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严把医疗设备采购关,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
1.制定医疗设备采购需求计划。根据医疗规模、资金积累情况和业务发展需要,年初院领导正确测定一年的设备实际需求量。从医院的实际出发采购,避免盲目投资,重复采购。
2.严格实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制度。对没有取得配置许可证的,不允许采购使用,不核发收费许可证。上级主管部门要下基层对申购材料真实性进行严格复核,防止非法采购披上合法外衣,确保授批采购的大型医疗设备有“用武之地”,杜绝社会财富浪费。
3.大型仪器设备实行采购论证制。医疗设备采购前医院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市场进行调研和效益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院委会要与有关医学和工程方面的专家多接触,进行认真研究、讨论,从功能、实用和价格等方面来论证购买大型仪器设备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确保购置的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效益性。
4.采购大型仪器设备实行院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在充分市场调研和技术论证基础上,对是否采购某种大型仪器设备,开院务会研究决定,杜绝个别领导说了算。
5.严格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必要情况下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监督,杜绝盲目采购和暗箱操作,保证医疗设备购置的经济性,防止违纪情况的发生,购置过程中力求节约,少花钱多办事。
(二)加强医疗设备日常使用、维护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1.大型设备至少配备一名专业维护保养人员,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遇故障时能及时排除,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2.大型仪器设备操作人员上岗前要进行专业培训,熟练后才允许上岗操作。以减少人为原因对设备的损坏,提高工作效率。
3.使用科室负责人对科室仪器设备日常维护管理负全责,设备维护管理责任明确,防止扯皮现象发生。
4.制定科室医疗设备日常使用、维护制度。按制度将各项设备日常维护管理落实到每个人,严格执行设备交接班制度,设备监护不留真空。医疗科室不仅是仪器设备使用部门,更是日常保养、维护和管理的部门。日常维护得好,不仅延长仪器设备使用寿命,而且可节约大量的维修费用,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5.将设备保养维护情况的监督权赋予设备科。由设备科负责定期考核设备使用和保养维护情况,协助医疗科室提高设备使用率。
6.严格奖惩制度。对责任心不强、工作失误、管理不善的人员按制度进行处罚。对管理成效显著、效益突出的人员和科室进行奖励,以提高科室人员对医疗设备的维护意识,保证公立医院医疗设备安全,发挥其最大使用效率。
7.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医疗设备非正常损毁,进行追究调查,分清责任,该由当事人赔偿的必须赔偿,以提高对设备的爱护意识。
8.制定设备使用考核指标,将医疗设备日常使用管理作为对使用科室的考核内容。由财务科将科室设备占用、维修、损毁等情况进行归集,量化成数据,计入科室成本,实行有偿占用。通过分析考核指标来评判科室医疗设备日常维护工作优劣,强化医疗设备增值、保值意识。
(三)严把医疗设备报废处置关
1.制定严格的医疗设备报废处置程序。该不该报废处置,须由使用部门写出书面报告,说明设备使用状况、新旧程度,并列出清单报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接报告后,依据资产账,查看其使用年限和账面余值后反馈到资产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组织相关科室和技术人员进行论证,科学估计报废医疗设备的残值,详细情况形成报告,报主管院长审批后方可处置。
2.大型医疗设备报废处置需经医院领导集体讨论决定,防止处置过程中违纪情况发生,减少医院资产流失。
3.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加以处置,杜绝暗箱操作,避免资产损失。
4.大型医疗设备处置时必须经相关部门评估。必要条件下,聘请中介机构或上级机关科学评估处置设备残值,协商确定合理售价。
5.严格管理下属机构设备的报废处置。下属机构资产应纳入总部资产账,和总部资产一样管理。在购置、使用管理和处置方面应严格按总部规定,定期对其设备进行审计,保障真实完整,减少流失。
(四)在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财务部门发挥重要监管作用
只要涉及资金活动的业务,都必须经过财务部门。财务人员作为医院的“管家”,对医疗设备购置、日常管理和报废处置全流程进行监管,要发挥其重要监管职能:
1.审核设备购置是否按需求计划,大型医疗设备有无配置许可证。
2.严格审核报销凭证,确定凭证的真伪,检查手续是否齐全,按规定给付设备款,严禁超限额使用现金。
3.购置、处置时账务处理正确及时,真实反映医院资产。特别是为医疗设备购进的操作系统软件和微机设备,必须记入这种设备的固定资产账,正确反映其购置价值。
4.定期盘点医疗设备,达到账实相符,保障其安全完整。
5.对接受捐赠的医疗设备,按正确方法做会计处理,使其都能纳入医院资产管理范围。
(五)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
1.内审人员参与采购需求计划制定,对需求计划进行审计。审计计划确定的设备需求量是否符合医院实际业务需要、有无超标情况,确保计划合理性;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2.参加设备招投标会议,审计招投标情况。发挥内审职能,监督设备招投标全过程,防止违纪情况发生;审计竞标企业数量、资质和监标人数是否合规;对中标价进行市场询价,确保中标质量。
3.审计设备款给付情况。审计是否超起点以现金支付设备款,有无提前给付设备款情况,设备款给付有无违规操作,给付凭证是否真实,财务处理是否正确。
4.对医疗设备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审计大型设备有无专业维护保养人员;操作人员有无上岗证;设备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无设备交接班制度;对设备维护保养情况是否有专人监督。
5.对医疗设备使用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审计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创造的业务收入、维修改造等后期成本追加情况,产生经济效益如何;科学计算设备投资回收期,可使用期限内是否能收回投资。
6.对医疗设备报废处置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申请报废的设备是否已到使用年限;报废程序是否合规,各项审批签字是否齐全;大型医疗设备报废处置是否经领导集体讨论决定,残值大的设备是否经相关部门评估,以公开拍卖方式处置。
(六)建立一个高效、专门的医疗设备管理部门
要想解决公立医院医疗设备购置、使用维护和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建立一个主管院长牵头,临床业务院长主管,由设备科、审计科、财务科和各临床科室主任组成的设备管理部门,真正承担起对医疗设备管理作用。其主要职责:
1.拟定设备需求购置计划。
2.负责组织实施设备招投标。
3.负责设备购置时的市场调研、询价工作。
4.制定设备日常使用和维护管理制度,指导科室正确使用和维护设备,全盘安排医疗设备调用,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
5.报废处置决定权,设备残值评估,负责组织实施设备拍卖处置。
三、结束语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医疗资源整合重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越来越重要。医院领导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切实保证其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设备管理 维护保养 提高效益
中图分类号:R197.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3-0051-02
随着我国医疗体系和结构的不断完善,各大、中型医院的大型贵重医疗设备、仪器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加,因此,如何延长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大型医疗设备的完好率,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是我们医疗器械管理者探讨的话题。
现代医疗设备、仪器虽然操作简单,但是科技含量高,对技术性能、参数指标要求极高,因此,要求我们应改变以往的简单操作和被动维修的习惯,应主动去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这些高科技产品,以延长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寿命,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
1 提高认识,严格管理
医疗设备在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大中型医疗设备的使用率,保证设备在临床运行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作为设备科的管理人员应从大局出发,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更新对医疗设备、仪器的管理理念,提供性能良好的设备,配合临床医生提高疾病诊出率。同时,结合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力、有据、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将医疗设备、仪器的管理纳入医院管理轨道。
2 落实制度,长抓不懈
大型医疗设备一般价格比较昂贵、使用周期长,一旦设备发生故障,维修配件成本较高,所以对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完善医疗设备、仪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体系,才能延长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寿命,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比如我院的螺旋CT机,已使用了10年之久,设备到位后,我们首先从了解其基本性能和操作入手,对持证上岗人员进行再次的岗前培训;同时,重点加强对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参照使用说明书中的《维护与保养》章节,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维护与保养计划和管理制度。此外,在使用过程中,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力求设备性能可靠。至今,这台设备在每年的计量检测中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要求。
3 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做好设备使用前的培训工作,使维修工程师能胜任一般故障的处理,保证季、年度维护与保养工作的完成。注重本院维修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是培训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明确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责、权、利三者结合,充分调动维修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医疗设备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建立档案,加强巡查
为了使医院医疗设备的预防保养、日常维护、故障请修、备品零件管理、维修作业有章可循,以维持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降低故障率,提高使用率,我院制订了大型医疗设备维护管理办法。
4.1 将设备保养管理分为三级
1)一级保养:使用科室指定专人每天对所使用的设备进行表面除尘和基本参数校正。应该做到:班前检查,开机前应按要求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填写《设备使用记录》;规范操作,应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及《标准作业指导书》中的规定操作设备;班后清理,下班前,彻底清洁设备及周围环境卫生,整理工具使之摆放整齐。设备维修人员每周检查《设备使用记录》,每年建立档案。
2)二级保养:设备维修人员配合并指导设备使用科室的专管人员对设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设备内部清洁和技术参数校正,填写《设备保养记录》并由设备使用主管验收签字。
3)三级保养:设备维修人员陪同计量检测、设备维修工程师或随访人员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参数校正,填写《设备维修保养记录》。各级保养都严格按照《设备保养标准》进行;设备维修人员对保养情况进行不定时巡检,并填写《巡检记录》。
4.2 设备维修保养实行专人负责
专人负责对所管设备做好开箱验收登记、索赔登记、保修期内维修登记、保修期到期前设备状况总结、设备维修情况登记(自修或外修)、关键零配件来源记录及制定设备清洁及消毒方法。
4.3 维修 技术资料实行集中管理
设备招标过程中,标书中明确要求厂商必须提供设备具体的电路图、维修技术资料、中文说明书以及专用维修工具,以利于以后的设备维修工作。
4.4 医疗设备做好巡查记录
针对各类不同设备,制定保养工作要点及程序,并根据设备返修情况,调整保养周期。每月深入科室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填写《巡检记录》并由使用设备科室专管人员签字确认。定期汇总“设备状况”,重点找出维修及保养工作中的漏洞并加以弥补。
5 合理配置,效益优先
为加强我院医疗设备管理,维护医疗设备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保证医疗设备在临床运行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我科每半年对大中型医疗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和统计。分析大型设备使用率和各种设备临床使用情况,大型设备使用效率与经济效益、设备购置回款期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大型设备满负荷运行的标准。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如何更合理地使用大型医疗设备及应用先进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6 奖惩分明,责任明确
为提高医务人员管理、操作大型医疗设备的责任心,要求使用人员持证上岗,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同时健全医疗设备使用年终评优和考核激励机制并与晋升职称、职务相挂钩。对因管理不善和人为造成大型医疗设备故障,而造成医疗事故或设备大修、报废的当事者和领导者,依据我院《医疗设备管理细则》进行处理。使每位医务人员都有一种责任感,以提高医务人员的管理、使用医疗设备的责任心。
7 健全机制,加强监管
【关键词】医疗 机构 计量仪器 强检 完善、准确、可靠
1 医疗设备计量管理现状
当前,各医院对于医疗安全都非常重视,但往往会忽略对医疗设备的计量检定管理。相当多的医疗机构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强检的法制性和重要性,认为检定工作只是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采取多种手段回避检定工作,欲减少相应的检定费用。
(1)部分医院不愿检定或象征性的检定部分医疗仪器设备,其余设备为逃避检定和检测,列为停用或报废,个别医院甚至有抗拒强检工作的现象,达到节省开支目的。当医院有外审或定级考核时,医疗仪器设备的受检率往往会成倍提高。
(2)新购医疗仪器设备,通常认为出厂时已经厂家检定合格,没必要再重复检定的意识。却不知出厂检定合格的仪器会因运输原因、环境条件不同,致使温度、压力、密度等发生变化,加之操作人员不熟悉等原因,会导致医疗仪器测量结果产生偏差,不能保证设备符合技术要求。此外,很多医院往往忽视了设备维护后的检定工作,认为设备修好了就能直接使用。其实不然,维修过的设备尤其是精密仪器设备,它们的准确性是否合格,需要借助计量标准的量值复现即检定的数据根据其相应的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中计量性能评判规则确定。
(3)未设置计量管理人员,往往由设备维修人员兼任,没有相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计量工作得不到有效的配合,另外,计量管理人员也因为对《计量法》的认识不够深刻,在工作中难免存在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致使计量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而未贯彻到实际中,使计量的效果大打折扣。
2 医疗设备计量管理的重要性
医学计量工作对提高医疗仪器设备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性,保证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医疗设备是否可靠、数据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如果医用计量仪器未检定就不能正确体现客观病情,可能出现误诊、漏诊、严重的话很容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严重损害广大就医者的利益,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多个医院所做的检查结果不一样,,致使病人得跑几家做多次重复检查,最后才能确定病情,这中间有医生技术水平外更大的因素还在于医疗设备的准确与否,因此医用计量管理是确保医疗设备准确、可靠的必要手段,是医疗质量保障的技术基础。医院在诊治服务中,仪器设备提供的检查结果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性能与医学测量参数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诊断与治疗效果。如果量值失准的血压计给高血压患者误诊为低血压而长期服用升压药物,会导致患者瘫痪。因此医院计量管理应对医疗仪器设备进行控制管理。现代医疗工作对计量设备的依赖性日趋增加,只有具备良好的计量特性,医疗质量才能有基本的保证。因此,加强医学计量管理对强检设备做好周期检定,尽早发现性能变化,及时对经检定不合格仪器进行校准维修、降级使用、报废或更换,并对仪器设备的工作条件是否符合要求、操作人员是否称职、仪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进行经常性检查,随时掌握设备的状态,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使医疗设备处于严格受控状态。
3 转变思路,完善医疗设备计量管理制度
3.1 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健全、完善计量管理体制
宣传贯彻《计量法》和《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等,加强医务人员的计量法制意识。强化医疗设备准确性和安全性宣传工作,加强医务人员对“计量是决定医疗质量,是关系到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的重要性的认识。设置各级医疗设备管理机构,建立计量管理网络,做到责任到科、责任到人。建立、健全医疗设备的购置、验收、发放、使用、保管、备案、检定、维修、报废各项规章制度,以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3.2 建立医疗设备档案,规范医疗设备的账目管理
建立医疗设备档案,摸清器具数量和种类,掌握每台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对所有的计量器具建立总台帐和设备登记卡,及时向当地技术监督局备案,使所存计量器具全部有效受控,按照时限要求进行周期检定,及时掌握医疗单位新购仪器,切实保障医疗单位新购仪器的首次检定到位,实现动态管理,真正确保所有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技术依据的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的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提高计量器具和测试设备的管理水平,使之即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要,又能适应医疗机构自身实行医疗事故举证责任的需要。保证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
3.3 落实领导责任制,提高计量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医疗设备的计量管理与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紧密相关,领导重视是计量管理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选用计量管理工作专业性强,熟悉医疗设备原理,懂计量学理论的专业人员,集中学习计量法律、法规。且请有关专家向他们讲解计量管理知识,到相关部门交流学习,弥补计量管理人员知识欠缺的弱点,努力提高计量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其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计量管理工作。
3.4 构建网络化监督管理机制,打造平安医院
营造关注计量,支持计量的社会氛围,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充分让计量工作深入人心,提高人民群众对计量工作的重视程度强化医疗计量器具使用单位、监管部门、检定机构、管理和检定人员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工作效率。建立网络化监督平台,将辖区内的所有医疗计量器具型号等基本信息、检定合格状态、超期使用情况、使用单位申请检定时间、检定机构检定工作完成时间等信息统统通过网络公开,并做到公众查询方便。
3.5 加强执法监督长期有效性,提高计量检定地位
加强监管力度,对医疗单位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是提高医用计量器具受检率的有效手段。执法检查的目的是为了理顺检定工作顺利完成,每一次执法处罚后应对后期检定情况进行复查。对处罚后仍使用不合格计量设备或再次拒检的单位,按《计量法》相关规定处理,责令立即停止使用,该淘汰报废应坚决报废,该修理的修理,该向新闻媒体曝光的曝光,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
论文关键词:医疗资源 医疗服务 非价格竞争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医院非价格竞争的利弊及建议。方法:结合卫生经济学中医院竞争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分析非价格竞争所带来的利弊及弊端产生原因。结果与结论:政府有必要了解医院非价格竞争的利弊,并采取应对措施,如明确市场机制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转诊制度,合理化医师收入等。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各种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应势而生。医院之间的竞争亦 日趋激烈,主要表现在价格和品质两个方面。价格竞争主要指医院在价格上采取优惠措施吸引患者;而非价格竞争 (Non—price competition )是指医院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吸引患者就医。当今社会,“看病贵、看病难”是困扰百姓民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已成为建立和谐社会道路上一块巨大的绊脚石。由于该问题主要涉及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分布,与医院非价格竞争联系紧密,因而对医院非价格竞争的研究重要而迫切。本文尝试探讨医院非价格竞争现象分析其利弊与弊端产生原因,并据此提出建议。
1 医院非价格竞争之利弊
1.1 利
1.1.1 提高健康服务产出质量。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医院主动加强管理意识,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而这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能帮助患者提高健康水平。Daniel等对美国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中患有某种心脏病的非农村老年患者研究发现在竞争程度较高的地方患者接受诊治后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1.1.2 提高就医便利度。竞争的加剧使患者获得更多接受医疗服务的机会。以使用大型医疗设备为例,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患者,以前为了就诊可能不得不颠簸数日去邻近城市的大医院,如果随着竞争加剧能使得提供该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数量增多或该医疗设备在地区医院逐步普及,就能大大提高就医便利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1.2 弊
1.2.1 盲 目引进大型医疗设备,可能降低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配置公平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和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等资源,若在配置前未对其需求,包括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目标患者数量,该地区同类型设备使用率、数量等进行评估 ,就很可能出现使用率远低于目标服务量甚至造成设备闲置的现象。卞鹰等在对经济发达城市“三甲”医院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系统(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服务效率的分析中指出,PET服务量普遍偏低,其中北京某医院实际服务量甚至不到目标服务量的 1/10。在上海,一台 PET工作量大的一天服务量仅 8至 1O例,江苏省某医院 PET试运行3个月,共为 110例患者进行了检查,平均每天仅 1~2例,而据报道南京即将拥有 4台 PETI4I。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指出,我国以计算机断层摄影 (CT)和核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代表的大型医用设备的实际工作量,不到其潜在工作能力的一半。即使不考虑诱导消费因素,设备能力也存在 50%~60%的浪费。
此外,盲目引进大型医疗设备还可能使得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现象更加严重。据统计,我国西南 、西北和中南地区的人口数占全国人口的 60%,而CT拥有量仅占总数的 29%。而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则以40%的人口占有了CT总量的71%。可见,医疗设备过多地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大城市,从而减少了多数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的机会,难以体现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原则。
1.2.2 “开单提成”现象普遍存在。医院为了尽快回收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往往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医师提高设备使用率。其中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将医师的经济收益与检查费用直接或间接挂钩,通过“开单提成”的方式返还部分检查费用给医师本人或诊疗科室。根据苗春霞等对四川省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状况的研究,发现 CT使用中平均有 16.2%的设备检查收入返还至诊疗科室17 1o这些受经济利益驱动的诊疗行为将直接损害患者的经济利益和健康。
1.2.3 过度诊疗现象严重。医疗服务具有高度的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特点:医师相对于患者拥有丰富得多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医疗服务的高度专业性使得医疗决定权基本上集中在医师的手中,从而容易出现“诱导需求”(Suppliinduced demand,SID)行为。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属于价格弹性较低的商品,“健康无价”的观念使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往往对医疗服务价格不敏感或敏感性低,为改善其健康状况不惜花费重金,往往都会顺从医师的诊疗意见。上述两个原因容易致使过度诊疗现象的出现。
北京大学医疗改革课题组在对江苏宿迁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医院存在“小病大医”现象。以当地口碑最好的医院为例,每天 500多例门诊患者中有近 100例/次的 CT检查和 1例/次的胃镜检查,比例远远高于北京等城市的医院;某些医院的剖腹产率达 90%。有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大型医疗设备使用频繁,但多数是在做“无用功”。经检查发现病症的只占检查人数的 30%,远远低于卫生部要求的阳性率 60%的标准。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的患者进行了不必要的检查。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中国的 16%的 CT扫描没有必要。
2 弊端成因分析
2.1 政府对市场机制给医疗服务市场所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
医疗服务涉及百姓民生和社会安定,因而是一项重要而特殊的社会福利,政府有责任保证公众得到医疗服务并引导医疗服务市场的合理发展。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健全,政府在对市场机制所带来的利弊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就将市场机制引入医疗服务市场,势必会导致诸多问题和矛盾。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非常有限,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基本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医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承担“自负盈亏”的经济压力,就容易将负担转移到患者身上,使其在经济利益受损的同时还可能面临过度诊疗带来的健康危害。
2.2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政府将医院推向市场竞争后并未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于是许多医院趁机利用自己手中的医疗资源大肆创收,成为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和使用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政策和规定,给医疗机构留下了可趁之机,从而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2.3 分级医疗制度及转诊体系未真正奏效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政府期望中的分级医疗制度及转诊体系并未真正奏效。由于现有制度尚未提供医院间相互转诊的诱因,使得医院缺乏转诊动力,想方设法牢牢抓住手中的每一个患者;同时大部分患者还是依照固有观念涌向大医院就医,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其结果是最好的医疗资源并没有被最需要的人所使用,造成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低效率,同时大型医院的垄断趋势进一步加剧。
2.4 医师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医师是一个高度专业的职业,其从业者需要在长期接受专业训练后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医师的培养需要社会及其个人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而医师在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甚至挽救生命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巨大的诊疗风险。所以,如果医院的收入分配制度无法恰当地反映医师行医过程中体现的高度专业性及其承担的风险,使其实际收入与目标收入问出现差异,则医师就很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医疗服务价格弹性低的特点鼓励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医疗服务,以弥补其差收入。而患者利益却因此受到损害。
3 建议
3.1 明确市场机制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对低收入人群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
政府引入市场机制的目的在于给医疗服务市场带来活力并解决患者就医中存在的问题。但目前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际解决。在认识到市场机制对于医疗服务市场存在局限性的同时,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其负面影响。尤其必须保证低收入人群能接受必需的基础医疗保健。这就需要政府制定救济制度并严格实施,以体现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另外,对于公立医院,建议强化其公益性质,促使其积极承担更多的公众医疗救助责任。
3.2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并整合现有资源
加大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构建规范的医疗服务市场。严厉查处“开单提成”等不法行为。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的购买和使用,相关部门需建立相应的制度准则并定期抽查,使监管部门和医疗服务机构“有章可循”,从而避免盲 目配置所导致的设备闲置或过度使用。同时,及时统计和公布各地区大型医疗设备的数量及使用情况,加强医院之间的合作与联系,通过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现有设备。
3.3 完善分级医疗及转诊制度
通过完善分级医疗制度合理分流患者。具体来说,一方面提高小型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品质,建立起患者对其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使其担负医疗资源使用的把关责任,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是否需要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或需要接受何种程度的医疗服务,体现“大病到中心医院,小病到社区医院”的原则从而更合理地利用医疗服务资源。
3.4 制定合理的医师收入分配制度
政府在加大对医疗服务机构扶持力度的同时,需要制订合理的医师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医师收入。建议参照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的 “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标准”(Resource—baserelative value scales,RBRVS),即根据医师工作、开业费用和职业责任保险等权重调整收入。只有将医师收入与疾病诊治相联系,而与药品处方和设备检查脱离开来,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以药养医99%~6以械养医”现象,进而解决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参考资料
[1] Dranove D,Mark A.Satterthwait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when price and quality are imperfectly observable[J].Journal ofHealthEconomics,1992,23(4):518
[2]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rch.The effects ofcompetition on variation in the quality and cost ofmedical care[EB/OL].http://www.nber.org/papers/wl1226.2005.2007,3,1.
[3] 卞 鹰,庄宁,孟庆跃,等 .PET运行成本及服务效率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o02,8(21):15. .
[4] 佚 名 .大型医疗设备“购买竞赛”之风不可长[N].新华日报,2005,12,13.
[5] 曹丹佳 .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面临瘦身风暴[J].中国卫生产业,2006,4:80.
[6] 雷海潮 .大型医用设备地理分布公平性的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1999,2(2):14.
【关键词】质量控制 医学工程 精细化管理 医疗设备管理
一、精细化管理原则及其特点
精细化管理随着现代管理学的深入发展而成为了现如今实用性最高的一种管理方式。精细管理学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之上进行了创新,摒弃了以往粗放式管理的不良模式,将管理效能提升作为最基本的管理目标,通过明确的、具体的标准,淘汰掉模糊且笼统不清的管理要求,改变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在不同阶段中,渗透量化标准,通过量化数据,寻找其中的问题,衡量评价标准,分析评定指标,贯彻落实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让“无形”变“有形”。将数据量化之后,进而规范医疗设备管理者的行为,并为其指导、控制和调节管理进程,找出其中的问题,并予以改正。
来自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不仅是一种管理思想,而且也是一种管理技能,通过细化规则,使用标准化、流程化以及数据化的方式,让各单元的管理更加高效、精准运行。此种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要求管理者少用文字,而是多用数字,着重强调细节管理、数据管理,而不是注重经验管理、权力管理。精细化管理以规则为指导,研究的关键点在于运行阶段、组织单元。旨在以诸多方法、不同管理方式,精细化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清晰化组织战略的数据,最大化效益,规范化内部管理。在以往管理的基础之上不断予以优化、改进是精细化管理的实质,最终提升组织的效率以及管理执行力。这就需要管理者转变自我角色和立场,从监督转变为指导,从控制转变为服务,注重临床科室的需求。
二、确保正常运行临床工作,促设备使用效率提升
为处理好医疗设备故障问题,避免影响到临床工作,进而紧密衔接临床一线与医学装备部,前移维修保养于临床,缩短响应报修的时间,力争在最短时间之内解决设备故障这一问题。
(一)医疗设备保养与维修
(1)强化建设制度与保养维修。将医疗设备的验收、安装、维护以及调试等各个环节做好,强化建设制度,落实职责,将不同操作表格予以规范,完善不同流程的操作工作以及各类报表,针对急救、大型、生命支持等类型医疗设备,构建安全使用登记制度,进而强化监管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报废等各个阶段。
(2)强化计量管理。根据要求,做好检验设备的计量检测工作,针对CPA认证的设备、国家法定强制性检验的设备等计量设备,做好检定工作,比如B超、CT、心电图、心电监护、生化分析仪以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等等。(3)对全院医疗设备的保养维修工作予以承担。特别是生命支持、大型急救的设备,更应该要增强保养维护的力度,让各类设备处于待机完好的状态,为临床正常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二)强化巡检力度
将月季度巡检模式转变为设备片区负责人定时实施巡检,按照临床工程师管理片区的设备类型以及专业,对类型不一的设备巡检内容进行规范。这样便可消除以往巡检模式下所累积的问题。临床工程师在接到报修电话之后,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内响应,若是当日无法对设备进行完全修复,应当在当日将修复信息反馈给临床科室;巡检时间应当为一个月进行一次;巡检时必须要求临床科室与巡检人员当面交流,便于调整下月巡检工作。若是在新的巡检模式下遇到问题,要立刻上报或是予以立刻处理,并为此类问题负责,直到设备运行正常为止。
三、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行,管控好成本
(一)监管保养维修,管控成本
结合厂家维修保养与自主巡检,全方位落实设备维修保养监管工作,并对厂商维保的效率予以评估,以此来确定下一年度购买维保提供数据支持,在最大程度上,尽量将无法监管维保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比如在与某厂商续签维保协议时,按照临床实际使用状况,将其中某个型号的维保适当的减少,或是将其中某个系统取消。医疗设备的增加,也必然会增加固定总资产。所以降低设备维保成分,意义十分重要。
(二)实施设备报废期管理,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为提升资源合理利用率,对报废的设备进行再利用、翻新、修复以及自助加工零配件等方式,来满足临床科室的要求,同时,还有利于减低设备费用的支出。
当医学装备部将设备报废单子拿到手之后,在第一时间,医工人员必须到设备所在的科室进行核对、查验,确定设备报废单与设备是否符合,而后再确定报废的等级,若是为设备运行正常,设备功能与临床使用要求相符,不予报废;若是设备运转正常,设备功能与临床使用需求不一致,但此设备符合其他科室使用要求,将其确定为A级,便于调剂。若是设备运转障碍,但通过零件更换后,与其他临床科室使用需求相符,则确定为B级,便于调剂;若是设备运转故障,配件更换依然无法正常运行,但可拆卸部分零配件,可作为同种类设备后备配件应用,确定为C级;若是设备运行障碍,零配件无法更换,确定其为D级,予以报废。
通过对报废设备的管理,根据配件拆卸、设备调剂、变卖等方式进行分类放置,构建废旧设备调剂中心,将旧物利用信息到每个临床科室中,避免了新设备的购置。
四、落实设备质量管理,促安全意识提升
为提升设备使用效率,提升人员对设备安全使用的意识,医学装备部相关负责人,组织安排临床有关科室人员进行医疗设备的操作培训。每年分期进行培训,通过集中方式,培训临床科室人员对设备的操作。针对实习学院,对其分批次到院进行设备使用的培训,按照院内医护人员对设备应用的实际情况,由医学装备部按季度或是每年一期,培训医护人员对设备的使用操作。
在培训方面,要具备针对性,不同医务人员,安排的培训内容层次也不一样,为避免因为操作错误所致的故障,培训普通医护人员对设备的操作流程、操作原理以及故障排查等内容。为降低医学装备部工作量,为临床科室与医学装备部建交流桥梁,培训临床科室负责人对设备安全防护、保养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医疗设备管理;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加快了社会各行业的变革步伐,提高了社会各行业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在管理医疗设备时,实现设备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效率,因此,医院的管理部门应注重医疗设备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完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从而为医院开展治疗、教学、科研等活动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1医疗设备管理的基本概述
1.1当前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医疗设备的装备程度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关键保障,又是医院现代化程度的一大重要标志。随着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与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医院都购置了各类医疗设备,这种情况也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和运营、资产保值增值、设备维护更新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医院设备管理通常会呈现出供货厂商多、品种多的特点,管理重点在于确保库房账务相符。医疗设备管理是否规范科学,不仅关系着患者的经济利益与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医院的声望与综合效益。一些高值医用耗材具有特殊性且国家高度注重医疗器械安全,因此,对高值医用耗材实施全程监控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1.2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医院开展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能够移动管理实施数据,信息系统内外网通过隔离装置进行隔离,确定用户身份并进行权限界定,保障身份的真实性与唯一性。信息系统会对终端、主机、应用等方面进行安全防护设计,实现层级递进与深度防御。移动监管实施数据可以防止网络瘫痪,系统遭受破坏,造成数据丢失,能够保障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避免泄露内部信息,进而保障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对于医院而言,加强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规范科室的管理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使医学设备的管理与使用更符合卫生部的相关要求,有助于医院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构建动态、实施的库存监控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加经济效益。
1.3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卫生部于2011年颁布了《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与《医疗器械临床安全使用管理规范》,强调各级医院要高度注重并管理医疗设备,利用信息化管理提升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与管理效率。并且在医院的等级评审相关文件中,含有许多同设备科管理制度与配套信息化建设的硬性条款,因此,医院必须建立相关管理软件进行医疗设备管理。现如今,医疗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医院购置并使用先进的医疗设备能够提升医院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加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医院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医疗设备的数量与类型也会越来越多,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医院的实际发展需求。总而言之,医院加强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能够带来更多的管理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2信息化系统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资产盘点管理应用
在医疗设备的资产判断管理中应用信息系统,可以有效提升盘点效率与精准度,为开展后续工作提供便利。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医疗设备资产盘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明确掌握如今的医疗设备应用情况,又能够为采购医疗设备提供帮助。医院有着多种类型的医疗设备,且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若是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盘点具有较高的难度,同时,难以保证不会出现失误。在盘点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系统,通过报表调出有关医疗设备的记录信息,系统会依照信息自动进行盘点汇总,在提升盘点准确度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投入。
2.2工作报告制定应用
在维护管理过程中,记录医疗设备的使用期限、信号、维修指数等信息,传统的人工记录方式较为复杂,一些维修工程师与考核工程师未依照报告维修保养医疗设备,不利于医疗设备的长远使用,会降低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借助信息化系统查询医疗设备的相关信息,能够实施计算医疗设备的具体费用与维修次数,降低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同时,还能借助信息系统直接生成工作报告,仅需相关人员在系统中填写信息后打印即可,便于后续的保存与查阅工作。
2.3档案管理应用
人工方式进行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既费时费力,又容易产生录入纰漏现象,采用信息系统,制定条码标签卡并粘贴于医疗设备表面,相关人员通过扫描设备卡便能在电子档案中录入信息并制作成报表,提升档案管理效率。相关人员还可以借助信息系统中所记录的运行图、结构图等建立动态档案库,调取相关信息,便于查阅。比如,医院可以在标签设备卡中录入设备名称、维修记录、使用期限等信息,并将设备卡粘贴于医疗设备表面,方便后续查找相关信息。
2.4医疗信息交流应用
医疗设备同医疗水平密不可分,医院不仅要注重医疗设备管理,还应重视信息交流,积极提升数据交流的频率,这样才能及时了解掌握当前的医疗水平,发现医疗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助于及时改进、解决医疗问题。并且,将信息系统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中,能够强化医院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增加其沟通交流,防止出现医疗问题。采购人员也能根据信息交流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医疗设备采购工作,减少医院的损失,提升医疗效率,促进医疗事业健康长远发展。
3信息化系统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优化策略
3.1加强系统安全管理
做好系统安全管理工作是保障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首先,应保障结构安全,移动监管平台可以独立划分网段,做好隔离与带宽分配,以满足高峰期的相关业务处理需求。并且,相关人员还需做好访问控制,依照岗位人员的实际分工来设定人员权限,进行用户访问规则设置。与此同时,医院还需重视安全审计,记录管理人员的行为、设备运行等情况,通过分析软件评估相关的数据记录。
3.2提升员工专业素养
社会上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都属于人力资源的竞争,对于医院而言,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着其工作水平。医院要想在医疗设备管理中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就要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除重视人才引进外,还要重视相关培训工作。医院可以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丰富工作人员的操作与管理知识。医院可以同相关企业构建合作关系,努力引进复合型人才,并且引导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从而提升信息系统管理水平。
4结语
信息化系统在医疗设备管理中能够起到盘点管理资产、制定工作报告、管理档案、交流医疗信息的作用,医院要想优化信息化系统,应加强系统安全管理,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综上所述,在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优化配置资源,有助于减轻工作人员负担,提升医疗设备管理水平,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提高医院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徐雪慧,刘艳,陈孟蕾,张瑞迪,陈利娜,张丽华.运营效益评估模型在公立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医疗设备,2020,35(S2):155-157+160.
[2]沈慧,王启茹,刘晔,卜欣,姚越飞.基于循证的医疗设备维护管理研究——以监护仪和注射泵为例[J].医疗卫生装备,2020,41(10):65-69+73.
[3]王维,钱蒨健,沈洁芳,龚茹洁,钱文静.对150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手术室医疗设备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10):170-174.
[4]阮兆明,方良君,谢松城.基于结构化信息流的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20,44(05):463-466.
[5]刘萍,李雪娇,虎亚光,徐荣妮,赵爱娟,苏彩琴.“6S”管理在儿童重症救护中心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7):138-140.
[6]徐来,殷鹏,于靖,黄亮,陈文,余汇灵.医院急救医疗设备应急借调数据化管理及快速反应的研究——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为例[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20,24(04):476-479.
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技术博览会上正式推出 “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将机械制造设备定义为工业1.0,电气化定义为工业2.0,生产工艺自动化定义为工业3.0,将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带来的智能制造定义为工业4.0。
德国“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CPS)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工业4.0”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务联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使需求方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二、工业4.0在医疗行业智能化中推演
医疗行业正在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设备、互联网技术等相结合的手段,向信息化迈进。对照“工业4.0”,推演医疗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与创新,可以设计出两大医疗智能化主题,分别为:“智能医院”和“智能医疗”。
2.1 智能医院
智能医院是在数字化医院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通过大数据与分析平台,将云计算中由大型医疗设备产生的数据转化为实时信息,并加上绿色智能的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一个高效安全、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医院。其基本特征主要包含有医疗设备使用过程管控可视化、系统监管全方位两个层面。
医疗设备使用过程管控可视化是指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上,包括医用耗材管控及流程,均可直接实时展示于控制者眼前,此外,医疗设备的现况亦可实时掌握,减少因系统故障造成医疗偏差。医疗设备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均可保留在数据库中,让管理者得以有完整信息进行后续规划,也可以依医疗设备的现况规划机器的维护;可根据信息的整合建立医疗设备的智能组合。
系统监管全方位是指通过物联网以传感器做连接,使医疗设备具有感知能力,系统可进行识别、分析、推理、决策、以及控制功能;这类医疗装备,可以说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深度结合,主要是透过系统平台累积知识的能力,来建立设备信息及反馈的数据库。
2.2 智能医疗
主要涉及整个医疗过程的物流管理、人机互动、3D打印等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应用。
智能医疗是指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医疗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医疗过程中的脑力劳动。与传统的医疗相比,智能医疗具有学习能力和自维护能力、人机一体化、虚拟实现等特征。
近年来,由人工智能、医用机器人和数字化辅助医疗技术等相结合的智能医疗技术,正引领新一轮的医疗变革。智能医疗技术开始贯穿于检验、手术、护理和康复等医疗的各个环节。当今世界医疗行业智能化发展呈现两大趋势。
一是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在医疗行业率先应用。尤其是康复医学领域个性定制化需求显着,而个性化、小批量和高精度恰是3D打印技术的优势所在。目前,3D打印在医疗生物行业的应用主要包括1、体外医疗器械如假肢、助听器、齿科手术模板,医疗模型等;2、永久植入物,如骨骼。对人体身体部位的复制是高度定制化的产品,通过3D打印,这些部件可以与身体完全契合,与身体融为一体。3、细胞3D打印,这是一种基于微滴沉积的技术。
能够为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干细胞和癌症等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研究领域提供新的研究工具;为构建和修复组织器官提供新的临床医学技术,推动外科修复整形、再生医学和移植医学的发展;应用于药物筛选技术和药物控释技术,在药物开发领域具有广泛前景。
二是智能医疗技术创新及应用贯穿医疗行业全过程,使得医疗行业的诊断、治疗、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日趋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建模与仿真:如用于跨部门复杂医疗流程诊断,医院医疗应急响应系统,生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可以极大的提升医疗诊断的准确率。
(2)以医疗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医疗装备:如医疗机器人已经在脑神经外科、心脏修复、胆囊摘除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整形外科、泌尿科手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机器人在手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精准性上远远超过了外科医生。
(3)基于无线、嵌入式技术的智能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可整合医院资产信息,全面了解设备资产的成本消耗及使用情况,实现设备维护管理标准化和电子信息化升级,提供资产投资和使用分析的依据,帮助医院制定成本控管、设备采购计划,优化医院运营和资产管理。
(4)智能医疗服务业急速发展:通过各种可佩戴装置、嵌入式软件,互联网连接和在线服务的启用整合成新的“智能”医疗服务业模式,院内院外制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融合越来越深入。
三、改进之路
工业4.0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之路将会是一段革命性的进展。现有的医疗科技和经验必将进行改变和革新,而且对于医疗新领域和新市场的创新解决方案将层出不穷。为此,医疗行业需要在标准化与架构、复杂系统管理、医疗宽带设施、安全和安保、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职业发展、监管框架和资源效率等方面进行持续和适应性改进。
四、价值
通过智能医院和智能医疗的建设。可以推动医疗行业设备及服务升级,帮助医院提高生产率和运营力,提升医师软实力。可提高医生工作效率、疾病检出率,扩大医疗可及性。帮助医院实现智能化临床管理、预算及资产优化、智能化运营和决策支持,从而提升生产率和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分析预测特定高发疾病的病因、防治路径以及成本进行科研研究,为进一步降低发病率、降低医药成本、提升诊断率提供科学的依据。
医疗设备是医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资产,同时也是医院进行深入建设的一项基础内容及主要标志,也是医院进行诊治活动、科研活动、提升自身医疗质量水平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目前的医改进程中,医院更加需要强调经济性,适当降低经济成本,建立起坚实的设备管理制度。通过分析目前医疗机构在管理设备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出适当的对策。
〔关键词〕
现代化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医院
目前,我国医院不断地引入现代化技术以及设备,使各个医院的整体诊断水平以治疗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为医院站稳各自的市场打下了基础[1]。但是,如何将设备的先进性发挥出来,保证其安全性,在医疗活动当中发挥各自效能,成了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
1设备管理的现实情况
(1)器械把关存在漏洞:很多设备在生产和设计过程中,由于生产技术的不同导致一些安全上的隐患。一旦医院采购把关不够严格,使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流入到实际使用中,可能在临床应用时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威胁。(2)设备使用监管不足:医疗器械导致的不良事件大多是因为使用设备发生差错,或者是使用者没有获得资格认证,擅自操作。部分操作者在操作的过程中不重视操作的流程,造成故障,进而引发医患矛盾[2]。(3)设备档案不完善:我国医疗设备档案的建立起步相对缓慢,目前全国范围内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始终处在经验累积以及摸索的阶段。目前我国很多医疗设备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且更新速度较快,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导致档案建立以及档案管理都非常落后,甚至资料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十分不利于设备的管理。(4)医院整体信息化滞缓:目前很多医院都能够借助计算机来进行设备管理,但仅局限在比较简单的静态信息统计以及报表处理等,在购置设备前的相关决策,购置设备后的维护等动态信息方面,大多数都没有得到及时的统计。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说非常滞缓。
2强化医疗设备的管理所具备的重要性
之所以加强医院对于设备管理的力度,首先,是为了保证医院能够正常进行医疗活动,而设备是保证正常医疗活动的大前提之一;其次,对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的基本,高端的医疗设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患者得到准确的治疗以及处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其三,目前大部分医院都是公立医院,因此购入设备以及日常经营的成本都来自于国家的财政补贴,强化设备管理,避免设备过多损耗,也是保证国家资产不会流失的一项重要的要求;其四,保证医疗设备的管理,也是医院进行经济成本控制、提升经济效益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显著地提升医院在整个医疗行业市场的竞争能力。
3强化医疗设备的管理力度的主要措施
(1)强化采购管理的力度,构建合理的准入制度:采购医疗设备必须要成为一种受到提倡的集体,需要由医院的管理层直接参与,并且由包括各个科室的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等多方参与,辅以市场调研人员的考证和对比才能够购入适合本院的医疗设备。如果是大型的医疗机构,还需要形成现代化的供销链条,建立起诚信档案,选择信用值最高的供货商,形成长期合作。(2)强化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的力度,打造高素质团队:医疗机构需要建设起拥有高职业素质以及职业意识的医护团队,增加医护人员的外出机会,令他们能够充分地了解到医护行业的基本情况。并且借助自学的方式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有条件的还可以培养医护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英语水平,令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医疗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当中[3]。(3)建立起完善的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医疗设备在医院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条件以及重要保证,医院需要拥有全面的与功能业务适配较先进的设备,构建起完善的设备管理档案制度,使医疗设备得到有效的使用,降低其故障发生率以及开机率较低的情况。与此同时,建立起完善的设备档案管理制度,还能够带动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及管理效益,例如可以查看设备的资料,处理一些商务纠纷;追踪商家的产品质量;降低不必要的事故损耗。设备档案的良好使用,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连续性等。
总之,医疗设备的现代化管理,对医院而言是全面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同时也是现代化的医院管理制度必经之路。它能够使医护人员获得更多的便捷,同时也使医院形成更多社会效益以及经济回报。
作者:洪启超 单位: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设备科
[参考文献]
[1]余巧生,樊水平,方礼明.军队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的现实性问题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3):114-115.
移动医疗跨界融合信息通讯和卫生医疗产业,具有很长的产业链。产业链上包括电信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商、系统集成商、软件方案商、内容提供商等众多参与者,当前医疗APP已成其一个重要的分支。
在医学领域,医生教授并不缺乏数据,甚至有医生发出了“我们已经信息过载了”的声音。
那么,以专业数据为传播内容的的医卫APP似乎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事实是这样么7恰恰相反,来自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医药行业报告显示,仅2010年医疗信息技术公司增加了78%,研发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公司占41%。据MobileHealth News报道,去年,移动医疗应用的数量在Android平台上增长了150%,在BlackBerry平台上增长了140%。在Apple平台上已有超过4,200个移动医疗相关的应用,Android上也超过500个。到2015年,将有超过5亿的用户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使用移动医疗应用。而2月15日GSM协会和普华永道联合的一项“全球移动医疗市场报告”则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进行了预测,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广泛的移动医疗服务和应用到2017年可为移动运营商带来约115亿美元的收入,届时设备厂商、内容和应用供应商以及医疗保健服务供应商可因此分别获得66亿美元、26亿美元和24亿美元的收入。这意味着整个行业的火爆前景仍将至少持续5年。
在上述背景下,国内医疗移动APP企业也异军突起,出现了以珠海软件“全科医生”、春雨“掌上医生”、丁香园“用药助手”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医疗APP应用程序。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缺乏盈利方式和行业监管,仍是目前国内医疗APP发展的两大障碍。艾瑞预测,2015年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将达到14亿,其中有30%也就是5亿的用户会使用健康相关的移动应用。这5亿用户的市场将有46%属于付费服务;30%属于相关设备;14%属于付费下载;8%属于直接交易;剩下1%为广告。占有地位的付费服务将成为未来行业的主要竞争焦点。此外,目前国内对医疗APP的监管还处于真空期,软件开发者和企业只需要通过相应的应用程序商店的检查就可以上市,在应用程序商店中进行销售,而没有相应的行业监管,这也造成了医疗APP鱼目混珠的现状。
相比之下,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署(FDA)已经出台了移动医疗APP指导草案,对移动医疗APP进行规范和监管。据介绍,美国FDA在移动医疗APP指导草案中总结了两类具有潜在风险的APP:一类是把移动平台变成医疗设备。很多情况下,是通过附属装置或感测器,例如通过传感器将移动装置变成听诊器的APP,又如测量血糖和心电图并将结果呈现在智能手机上的APP;另一类是控制既有医疗设备的使用、功能、模式以及能源等。这包括那些控制医疗配件功能的APP,例如通过胰岛素泵控制胰岛素的输送。也包括那些显示从床边监护器获得的数据和从PACS(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服务器获得的图像的APP。这两类APP由于连接或控制着已经被规范的医疗设备,可能产生新的风险,故需监管。所以,作为移动医疗的重要分支,医疗APP产业的健康发展,仍有待企业、消费者与行业主管单位多方的合力。
【关键词】:医疗设备; 维修管理
目前许多医院的医疗设备都是和厂商或者销售单位签订维修条款,由他们提供维修服务,这样设备停机的维护时间长,医院会有很多的经济损失产生。所以,医院需要重视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1.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侧重使用,忽视维修。目前,许多医院的各型医疗设备都比较齐全,也就产生了更多更复杂的设备维修问题。多数医院购置医疗设备仅侧重于科室的使用,尽管科室非常重视这些设备的规范操作和注意事项,却严重忽视了这些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工作。长此以往,这些设备的参数和性能的准确性下降,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致使设备不仅无法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还极易产生各种隐患问题。
1.2维修管理人员不足,技术水平滞后。各级医院越来越重视医师、药师的学历和技术的高低,有时为了留住高学历或高职称的医师人员,医院往往开出丰厚的待遇,无疑出现了重医轻工的局面。长此以往一些高学历或高职称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因待遇等问题产生了不平衡,纷纷辞职或跳槽,致使医院现有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其次,医院现有的医疗设备技术人员往往都是年龄偏大的男技工,多数为中等学历,再或者是凭借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的人员工作,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对有些局限和落后,缺少适应先进医疗设备技术的思考创新能力。
1.3医疗设备维修方面的财力投入甚少。从医疗设备维修的资金投入方面来说,许多医院都没有独立专门的维修基金制度。如某些医院将器械科归入了药局,统称药械科;还有许多医院将医疗设备的采购基金和维修基金放在一起使用,实质还是以采购为主,维修方面的预算资金很难保证。
1.4管理制度不健全。许多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已经相对完善,例如监督制度、巡查制度、工作制度等,然而,医院往往忽略了医疗器械方面的维修管理制度,成为医院的一个“盲区”和“死角”。有些医院缺少完整的设备维修管理制度,还有些医院即使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做不到及时更新和补充,仍就无法适应新进医疗设备的管理需求。
2.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 的对策
2.1完善建立设备维修数据库,科学实施预防性控制与安全性计量维护。为医院的每一台医疗设备建立相应的维修档案与数据库,是提升维修效率,合理强化管理的必要手段。因此我们应从设备的安装初期就履行完善的归档管理工作,对设备的各类参数、自然特性、相关工程数据及设备验收时的全程质量检测数据做详细的建档、归档整理,从而为后续的维修养护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同时,我们还应对设备随机附带的安全技术清单、科学的安装报告明细及每次发生故障时的维修申请报告、维修记录、计量检测报告结果做详细的登记建档。这样既有利于为医疗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当出现医疗设备纠纷时,也有利于将维修数据库记录作为举证的现实依据。预防性养护及计量的安全性控制是早发现问题、早排除故障的重要手段,为了杜绝医院医疗设备长期带病作业,低效服务运转的现象发生,我们应实施定期的巡查维护,统筹制定科学的医疗设备整体预防养护计划及措施,同时应遵循每一台医疗设备的现实特点、服务职能特性,共性与个性问题开展因设备而异的预防性养护。在预防性养护实践中发现医疗设备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时,我们应采取必要、及时的维护处理措施,将安全隐患彻底隔绝。如果发现重大故障,则应履行医院的相关制度并按照统一的计量规定做科学的仪器设备计量检验,将维修检验数据一并记录在案。
2.2合理分管,确保医院维修部门实施首诊初断的控制体制。科学的维修流程控制是提升医疗仪器设备耐久性、完好率的重要保证。为了有效的提升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的工作效率,在履行必要的设备定期维护检查时,一旦发现设备有异常现象或出现故障时,医院应合理执行工程师分管的首诊初断控制制度,从而使分管工程师成为维修故障的第一手处理人。这样有利于轻微的设备故障以最快的速度得到解决,从而简化了等待检修、上报维护、支取维修单位高额维修费用的冗余流程。同时还有利于做到对设备故障的清晰了解、心中有数,并从第一道关口实施对故障的合理控制。另外在循序渐进的初诊锻炼中,分管工程师会积累丰富的维修经验,这也有利于院方的维修管理部门切实促进整体维修养护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2.3建立t院分管维修部门全程负责监控制,切实履行维修申请、确认制度。建立医院分管维修部门的全程负责监控制度,有利于医疗设备的维修养护过程在院方的监管部门参与与管理下高效的开展,同时也为院方工程师进一步提供了经验交流与学习专业维修技术的机会。在全程的控制管理之下,各项维修工作会全速开展,有利于杜绝维修部门单方夸大设备故障、蒙蔽院方索取高额不实维修费用的发生。医疗设备操作者在使用中一旦发现设备出现故障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尽快提出设备维修申请,申请明细中应详细涵盖设备的型号、品牌、厂家及名称,并填写使用操作时故障现象发生的特点、时间,可能引起故障的原因、曾经发生过哪些故障等,最后在确认栏处签字。申请完毕后,相关审批部门应签署维修审批意见,并联系院方维修部门尽快展开维修工作。在维修进程中,医院还应切实履行维修确认制度,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维修费用应向各设备管理科室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说明,并详细填写维修确认单。这样有利于医院设备维修管理部门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联系与互动,从而使设备的各项维修支出更加合理规范、有据可依。当维修完毕后,工程师还应详细填写维修结果报告,并将相关维修档案录入医院数据库中,对后续的维修养护工作提供良好的依据。
结束语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管理工作也需要进行改革,医疗器械设备在医院中的地位一直都很重要。加强设备管理和维修,完善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才能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帮助,为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积累实力。
【参考文献】:
[1]汪兆来,韩爱华. 浅谈现代医院医疗设备科学管理[J]. 医疗装备,2008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医疗活动过程及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设备质量是医疗质量医疗重要环节,设备运行好坏对医疗服务质量有重要作用。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巨大革命,人们在应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同时,由于对其潜在的风险和临床应用质量问题认识不足,医疗设备在应用中出现安全隐患,以及所引发医疗事故,造成病人或操作人员伤害也时有发生。如何开展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降低临床使用风险,确保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是当前人们所关注问题。
1 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现状
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种先进的医疗器械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运用,这种管理变得日趋重要,并成为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但现在医院在设备管理上普遍存在:
1.1法规标准不完善。缺乏法律强制约束,忽视临床使用规范,质量评价缺少依据。
1.2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管体系不健全,还存在着重置、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使用、轻维护。
1.3技术保障不充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执业人员培训滞后,人员考核标准缺失,专业知识更新缓慢等问题。
2如何规范落实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规范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强化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意识,是确保医疗器械安全使用,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工作中主要应突出“四抓”:
2.1是抓制度完善。医疗器械质量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安全,关系到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原原本本学习法规,才能真正吃透精神、掌握要领、把握标准。由于设备的仪器和性能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标准,开展质量控制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医疗器械和医疗工作实际,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人员职责、工作流程、检测标准、管理制度进行了细化规范,使医疗装备质量控制工作处处有标准、时时有遵循。建立健全了医疗设备“三证”清查制度,坚持所有大型医疗设备必须按程序申报、审批和购买,严把设备质量的“入口关”。
2.2抓学习强化。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组织各级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制度规定,适时检查考评学习效果;坚持将质量控制工作计划列入医院年度考评计划,作为绩效考核重要内容。科学筹划医疗器械质量控制工作,建立健全了医疗器械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定期组织召开设备质量工作会,分析质量控制形势,剖析存在问题,研究措施办法。采取“专家帮培、岗位带培、办班统培”等办法,全面快速提高质检人员技能。
2.3抓质量检测。提高质控工作标准的关键在执行。法规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疗设备运行的好坏,关系到临床医疗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为确保医院每台医疗设备时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确立了“平时维修、定期检修、应急抢修”的“三线”工作思路。组建巡修队伍“上门送修”。经常深入科室,利用治疗间隙,对医疗设备进行小查小修,把高频检查仪的坏损率降到了最低限度;同时,为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加强检测维修的同时,应注重传授临床医护人员医疗设备保养知识,定期组织操作员进行行专业技术知识和防潮、防尘、防有害气体常知识培训,熟知医疗器械使用控制要求和操作规程;实行医疗器械专人专管,严格操作人员上岗资格和交接手续,严把入口关;建立健全医疗器械质量检测登统计制度,随时掌握设备质量变化。同时,注重加大医疗设备检测维修器材投入,购买计量检测仪器进行质量检测,提高检测安全性和可靠性。
3抓医疗器械质控工作的启示
3.1只有完善制度机制,队伍才有活力。良好的制度机制是质量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管好用好医疗设备,尤其是前沿高技设备,必须建立一支技术精、责任强、管理严的质量监测队伍。要落实责任制,坚持谁使用、谁负责,将设备管理细化到岗位,责任到人头;要坚持赏罚分明,对设备维护管理尽职尽责,确实提高使用效益的,该奖励的要奖励;对设备维护管理失职渎职,致使设备损坏,造成损失的,要逐级追究责任,该赔偿的要赔偿,切实形成人人爱装、时时管装、事事护装的良好氛围。
3.2只有强化责任意识,工作才有动力。对医护人员来讲,医疗设备就是抢救治疗病人的“武器”,有好的设备才有好的治疗效果,要引导大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医疗设备。因此,要想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平时就要不断加大医护人员的管装爱装教育和思想灌输,让管装爱装理念入脑入心,切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使医疗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做到随时拉得出、无故障、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