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畜牧学研究方法

畜牧学研究方法

时间:2023-06-15 17:2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学研究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畜牧学研究方法

第1篇

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表现能力,可以调动学生多维感官,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并且在课下,学生也能够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展自主学习,拓展自身知识面。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运用时,教师应深刻理解其应用价值,做到对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推动学科教学创新。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可视化技术等为基础,通过创新媒体表现形式,丰富媒体功能,为实际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以板书形式授课,不仅展现的内容形式有限,还会因书写板书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工具,提前完成教学课件设计,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简单的计算机点击操作展示课件内容。多媒体课件通常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资料于一体,能够进行动态化的教学内容展示,促进学生理解。在新颖的课堂模式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能够从多种角度、多种形式展现课堂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使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在短时间内掌握课堂知识内容;②可以辅助创建立体化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让学生结合具体案例,在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下展开思考,并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③有利于增进师生沟通,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大篇幅的板书,能够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探究活动,通过良好的师生沟通,最大化地发挥出教师的辅助功能;④多媒体工具也可以作为学习资源的整合平台,为学生课下学习、课下实践探究提供媒介[1]。

二、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基于上述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优势,对于“畜牧学”教学也是如此。而且“畜牧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介绍种类繁多的家畜品种时,许多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这些家畜,对其不够了解,仅通过口头或文字描述的方式,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刻记忆,因此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各种家畜进行立体化展示,可以降低教学难度,改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为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评价等提供支持,应用面非常广泛。但是从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受教学理念、教师信息化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过于形式化,教师完全采用多媒体代替板书,按照多媒体课件内容进行授课,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②多媒体课件设计过于花哨,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起到相反的应用效果,而且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如果牵强附会,反而容易浪费课堂时间;③没有巧妙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或者因留给学生的讨论时间不足,导致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④师生互动不足,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不关注学生的反馈情况,没有做到对教学内容及进度进行及时调整,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⑤教师信息整合能力较差,未发挥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的功能,在课下的利用过程中有所不足[2]。

三、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改变教学理念,找准教学定位。针对目前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学定位出发,做到对多媒体工具的合理利用。在此方面,教师应改变以往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化应用现象,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为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围绕学生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信息表现功能,帮助学生降低认知理解难度。因此,在课件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2019年12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在认识家畜种类的过程中,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改变以往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方式,通过搜集相关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家畜。在引导学生讨论各种家畜的特点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对实际养殖场视频等的观察,学生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同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避免喧宾夺主,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价值[3]。(二)合理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内容。多媒体技术应用在“畜牧学”教学中时,教师先要把握好教学课件设计。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式有很多,教学课件也不仅限于传统的PPT形式,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引入网络上的媒体资源,如为学生播放精品微课、试验视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同时,在教学课件设计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重点突出,从而帮助学生理顺知识脉络。如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工具,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条理清晰、色彩鲜艳的思维导图,展现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并对重点难点部分进行标注,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本节课学习的侧重点。另外,并非所有“畜牧学”教学内容都需要设计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课件应用过程中,也不需要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详细解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多媒体的应用与传统板书结合起来,并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而且多媒体课件设计不能过于花哨,教师应将设计重点放在知识内容的组织、排布及展现形式等方面,对于次要部分内容及纯装饰性的美工设计,应以简洁明了为原则,在使人视觉舒适的前提下,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主体教学内容上。(三)巧妙创设情境,开展案例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是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应用方向,特别是对于“畜牧学”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进行思考、讨论和实践锻炼,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并形成一定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具体的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情境,利用学生以往的认知,降低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难度。比如,在“畜牧学”饲养管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人的膳食平衡理论出发,研究“畜牧学”饲养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使学生明白在家畜养殖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营养均衡,还要通过饲喂一些能够提升家畜免疫力的物质,提高家畜抵抗各种流行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实际畜牧养殖行业的生产案例着手,创设立体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析养殖场饲养管理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小组探究等方式,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四)促进师生互动,反馈教学效果。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畜牧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在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时,采用巧妙的引导方式,启发学生思路,使其更好地完成探究任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二元化课堂结构模式,并构建起师、机、生三元教学模式。在新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学习后,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探究过程表现,包括学生的组内分工、发言情况、表情生态等,从而了解学生的实际课堂参与表现。另外,教师也需要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及时给予其方法上的指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电子档案,反馈实际教学效果,以此为依据对后续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促进“畜牧学”教学效果的持续优化。(五)打破课堂局限,引导自主学习。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为学生的课下学习提供支持。对于“畜牧学”教学而言,其知识面较为广阔,研究对象包括家畜养殖、育种、防疫、畜产品加工、草地建设、畜牧经营管理等。我国畜牧业发展较快,目前仍存在大量专业人才缺口,因此为了确保“畜牧学”教学的有效性,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打破课堂的局限性,引入更多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技术,同时,也要为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提供支持。具体来说,教师在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后,可以将其在网络上,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行学习。比如,通过在校园网站开设专栏、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方便地获取各类学习资源。在此情况下,可以弥补传统“畜牧学”教学模式的不足,促进学生多元素质能力的发展,使其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专业人才。总体而言,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其教学辅助作用,从而推动“畜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研究,可以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多媒体技术应用效果的进一步改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篇

关键词:畜牧实验设计 教育方式 能力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畜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对畜牧科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培养目标也具体。因此,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说,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畜牧实验设计》课程是科学制订实验方案,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尽快获得最优方案的一门课程。实验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畜牧科研实验和生产应用是否能顺利进行。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实施能力体系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障畜牧科技人才的培养。

《畜牧实验设计》课程开展能力教育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应会

能力教育是以需要为准绳,应知为应会服务。传统模式的《畜牧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内容、实验设计原理、各种畜牧设计方案的拟定到设计方法的统计分析等,内容较多,然而分配到各个部分的学时数并不多,用于练习的时间就更少了。这就导致学生对每部分内容都一知半解,更不知如何应用,因此觉得畜牧实验设计课比较难懂。我在教授这门课时,根据以畜牧生产需要为依据,以够用为尺度,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整合,删减了一些对于将来在动物实验和生产中根本用不到或很少用到的内容,对生产实践中最常用的几种单因素实验设计和两因素析因设计进行了重点讲授,这样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能够掌握这部分内容。

二、明确改革目标,以会用为目的

《畜牧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各种实验设计方法统计分析和最小样本含量的确定等,涉及的计算公式有几十个,然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个公式都要推导,这样不仅要占用大量时间,学生还会产生畏难心理。按照能力教育体系的要求,学生掌握了知识就是学生的能力获得,直接体现在对所学的知识的熟练运用上。我在对《畜牧实验设计》课程改革时,目标很明确,就是学生会运用知识。在学习每一种实验设计方法时,都以运用为突破口,要求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运用上,以实际运用替代追本溯源,以熟练技巧加深理解,以掌握促进巩固。比如在学因素析因设计的统计分析时,我不讲解每个公式的来源,只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用法。同时加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析因设计统计分析过程。这种以会用为目的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能够根据相关资料,快速地按照步骤进行结果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能熟练应用,尽快解决问题。

三、考核方式改革,使学生正确地对自我能力进行认定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方法。能力教育体系认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就是通过高效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过程中,督促平时复习的同时使用多种考核方式。比如充分利用作业、提问、讨论、小测验、技能考核等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在基本技能的测试中进行开卷考核,增强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评价的意识。比如在进行单因素拉丁方设计的技能训练时,我要求同学们可以参考书和笔记,可以使用随机数字表、方差分析表和计算器设计实验过程和分析结果,但要独立完成,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制定实验设计时,也以同样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查资料,模拟动物和处理随机分组过程,并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报告。这些考核方式均具有演习性质,有一定的真实感,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能力的发挥程度。同时,在学期末出题时,以考查学生对本门课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为目的,不出怪题、偏题,保证每道题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尝试和探索,使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畜牧实验设计》作为畜牧学科中重要而特殊的一门工具课程,要教好这门课,还要结合其他技术手段比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其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邱小琮.《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考试周刊,2009,(2):19-20.

[2]张靖,邹吉祥,同丽嘎.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生物统计学课程建设[J].考试周刊,2015,(59):146-147.

[3]刘丽华,郭德金.试验前对试验设计的评价(上)[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045-1046.

第3篇

【关键词】中职生 资助政策 领悟社会支持 亲社会行为 关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07-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对中职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先后出台并施行了国家助学金制度、免学费制度等多项资助政策,资助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中职学生。受助者在获得了国家的资助后,其领悟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是否有变化?是否能知恩并在知恩的基础上感恩图报于社会?关于资助政策下中职生领悟社会支持及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有公开的报道。为此,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此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完善国家资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依据团体辅导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并充分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而设计研究方案。

(一)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首先制定《中职生一般情况调查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PTM)》3份调查测量表。然后,严格按照心理测试的要求,对广西水产畜牧学校2013级学生进行施测,发放纸质版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介绍测试目的和答题要求,鼓励被试如实答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现场收回答卷。整个活动过程,尽量减少无关变量的偏差。本研究发放问卷500份,剔除无效的和实验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53份,有效率为90.6%。

(二)干预实验法。调查对象是广西水产畜牧学校2013级学生,前测调查时间为新生开学初期,后测调查时间为次年9月份,实验周期为1年。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最终确定本研究的实验组成员30名,对照组成员30名(对照组从未获得国家资助的非农类班级选取)。实验时,采用积极心理学倾向的团体辅导方式,对实验组进行国家资助政策的学习、宣传和落实,并结合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手段进行干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结果,以检验干预的效果。

二、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得分差异检验。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两组被试问卷的前测得分进行差异检验。

(二)对照组被试前、后测得分差异检验。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对照组被试前、后测得分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

表2显示,对照组被试领悟社会支持各维度前、后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差异性也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说明,对照组被试在实验期间内,在无任何实验干预的情况下,其领悟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倾向始终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实验组被试前、后测得分差异检验。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组被试前、后测得分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列于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被试在“领悟家庭支持”、“领悟朋友支持”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亲社会行为”水平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领悟其他支持”维度上则存在显著差异(P

三、问题与讨论

(一)关于教育引导对提升中职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的作用问题。对于资助中职生的成效问题,社会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资助有效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国家对中职生实行资助,有利于解决中职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求学问题,培养中职生包括提高其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促进亲社会行为倾向形成在内的优良品质,从而促进中职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对中职生的资助是必要的,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另一种观点是“资助无效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受助中职生不珍惜国家的资助,花钱大手大脚,学习不刻苦不勤奋,甚至有部分受助学生,一旦领到资助款,马上买烟抽、买酒喝,或者三五成群结伴到网吧通宵上网、开包厢K歌到天亮,收不到应有的资助效果。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被试经过一年的实验干预后,被试领悟社会支持中的“其他支持”维度得分有显著提高,说明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影响下,提升中职生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论证了中职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从培养中职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促进其亲社会行为倾向形成这个角度分析评估资助效果,笔者认为资助是有效的,有效的前提是在给予中职生资助的同时辅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实验组的被试经过一年的实验干预后,被试在领悟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中,只有“领悟其他支持”一个维度的得分有显著提高,而“领悟家庭支持”和“领悟朋友支持”两个维度的得分没有显著变化。笔者认为,对于这种情况合理的解释,是被试把获得的资助和受到的教育统统归结于 “其他支持”的结果,这一结果,既不否定被试在获得资助和受到干预后领悟社会支持能力有显著提高这一事实,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家庭和朋友对被试施加干预工作的缺失,体现出家庭、朋友和社会多方合力加强对受助中职生开展感恩教育、施加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关于影响中职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形成的因素问题。本研究中,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前、后测检验并不显著,与人们对受助中职生应有较高的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期盼相去甚远。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对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也是有限的。(2)被试所在班级的管理方式、专业方向、生源结构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3)学生的领悟和实现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年的实验期也许还不足以激发一定的心理行为变化。提升中职生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需要教育者投入更多的精力。(4)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对受助学生施加干预后,其干预效果的显现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影响中职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形成的因素较多,不宜以受助中职生亲社会行为水平较低这一实验结果就简单做出“资助无效”的结论。

四、结论

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中职生进行团体辅导的干预实验,以检验资助政策对中职生领悟社会支持及亲社会行为影响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领悟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前测总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成员同质;对照组的前、后测量总分相比较,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衡量“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的三维度中,实验组仅在其中一个维度即“领悟其他支持”维度上,前后测量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

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影响下,提升中职生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中职生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激发中职生领悟社会支持潜在能力的关键,是在对中职生给予资助的同时辅以耐心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邱剑,安芹.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2(1)

[2]苏灵萍.落实中职助学金资助政策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3(13)

[3]李天莉,韦昌用,米强,等.资助政策下促进中职生亲社会倾向形成的研究[J].新教育时代,2014(6)

第4篇

关键词:巴美肉羊;生长发育;等级;肉产量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arcass Grade and Meat Yield of Bamei Mutton Sheep

ZHANG Hong-bo1,LIU Shu-jun2,JIN Zhi-min1,YUAN Qian1,JIA Xue-hui1,JIN Ye1,*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18, China;

2. Special Advancing Office of Graziery, Urat Middle Banner, Bayannur 015300, 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superiority of Bamei mutton sheep in term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arcass grade and meat yield, Bamei sheep, Small Tail Han sheep and Sunit sheep of the same age (4, 6 and 8 months, 10 sheep in each age group) were compared for differences in body size indicators (body length, standing height and chest measurement), body measurement indexes (body mass index, chest index and body hindquarter index) and the weight of different mutton cuts (grades): grade 1 (hind leg and loin), grade 2 (rib and shoulder & neck) and grade 3 (flank). Bamei sheep were found to have significantly larger chest measurement, chest index and body hindquarter index than Small Tail Han sheep and Sunit sheep of the same age (P

Key words:Bamei sheep;growth;carcass grade;meat yield

中图分类号:TS2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3)01-0008-03

巴美肉羊是最新培育的肉羊品种,并于2007年获得了农业部正式命名。该品种肉羊体格较大,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呈圆桶形,肉用体型明显,且具有早熟性[1-3]。但是,作为新品种肉羊,其相关研究与小尾寒羊和苏尼特羊相比却较少。在2012年,腾克等[4]进行了巴美肉羊与小尾寒羊杂交羔羊生长发育及屠宰性能研究,张宏博等[5]进行了巴美肉羊净肉质量与净肉率预测模型的建立相关研究。同年,贾雪晖等[6]进行了不同排酸方式对巴美肉羊肉品质的影响的研究,以及2008年,高爱琴等[7]进行了巴美肉羊肉用性能和肉质特性的研究。但上述作者在巴美肉羊生长发育以及胴体等级肉评定方面并未做深入探讨。

因此,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月龄巴美肉羊、小尾寒羊和苏尼特羊生长情况以及胴体等级肉的评定,确定巴美肉羊在生长发育和胴体等级肉产量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以期能更好地探索其培育方法,确定其最佳屠宰月龄,以及实现该品种肉羊的优质优价[6,8-9]。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巴美肉羊与小尾寒羊杂交品种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实验动物是从乌拉特中旗农区畜牧业专项推进办公室的巴美肉羊育种园区随机选择相同饲养条件下的巴美肉羊、小尾寒羊、苏尼特羊各30只,按4、6、8月龄分3次将该90只实验羊屠宰。每次实验分3组,每组随机选择10只,即巴美肉羊组、小尾寒羊组、苏尼特羊组,共30只进行现场屠宰。

1.2 材料与场地

实验羊的育种和饲养以及宰前活质量和体尺的测量场地选择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巴美肉羊繁育中心;实验羊的屠宰分割以及产肉性能的测定场地选择为内蒙古渔蒙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屠宰前禁食12h、停水2h,按照GB/T 9961―1988《鲜、冻胴体羊肉》标准进行胴体分割与各项分析。

体尺指标的测定及计算按畜牧学的方法[10]进行测量,即:体长:从枕骨脊至尾根的距离,用皮尺测量;体高:髻甲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用杖尺测量;胸围:切于肩胛后的胸部垂直周径,用皮尺紧贴体表测量;体型指数=体长/体高(反映体长和体高的相对发育状况);胸围指数=胸围/体高(反映前躯的相对发育状况);体躯指数=胸围/体长(反映躯干的相对发育状况);选取左半胴体参照GB 9961―2008《鲜(冻)胴体羊肉》标准进行胴体分割,将胴体肌肉分为一、二、三级肉,其中一级肉指后腿肉和腰肉,二级肉指肋肉和肩颈肉(颈肉和前肢肉),三级肉指腹下肉,逐羊进行测定胴体等级分割肉质量。胴体分割部位按照以下要求进行[11-12]:颈肉:从第一颈椎到最后一颈椎;前肢肉:在肩脾部与胸部联结处;肋肉;从第一对肋骨到第十二对肋骨后缘向下横切;腰肉:从最后一个腰椎至第十二肋骨处横切;后腿肉:由最后腰椎处横切;腹下肉:整个腹部软组织部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发育情况的测定

2.1.1 不同月龄对体尺指标的影响

由表1可知,4月龄巴美肉羊与同月龄小尾寒羊相比,体长、体高均显著小于小尾寒羊(P

注:同一行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2.1.2 不同月龄各组对体尺指数的影响

由表2可知,巴美肉羊的胸围指数和体躯指数均显著大于同月龄对照组肉羊(P

2.2 不同月龄对半胴体等级分割肉的影响

由表3可知,6、8月龄巴美肉羊的各等级肉质量均显著大于同月龄对照组肉羊(P二级肉>三级肉,即巴美肉羊的优质肉块的增长速率要大于其他部位,表现出早期良好的产肉性能以及肉用型羊体型标准。

3 结 论

通过不同月龄各组体尺指标的测定及分析可知,4月龄巴美肉羊体长、体高均显著小于同月龄小尾寒羊(P

通过不同月龄各组体尺指数的测定及分析可知,巴美肉羊的胸围指数和体躯指数均显著大于同月龄对照组肉羊(P

通过不同月龄各组胴体等级分割肉测定及分析可知,6月龄和8月龄巴美肉羊的各等级肉质量均显著大于同月龄对照组肉羊(P

参考文献:

[1] 郊建梅. 巴美肉羊在河套地区肉羊产业中的支撑作用[J]. 中国草食动物, 2010(增刊1): 130-131.

[2] 王海平. 巴美肉羊培育方法的研究与应用[C]//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北京: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2010: 39-40.

[3] WARRISS P D. Meat science: an introductory text[M]. Wallingford: CABI Publishing, 2000.

[4] 腾克, 张宏博, 王贵印, 等. 巴美肉羊与小尾寒羊杂交羔羊生长发育及屠宰性能研究[J]. 肉类研究, 2012, 26(3): 17-21.

[5] 张宏博, 李云, 靳烨, 等. 巴美肉羊净肉质量与净肉率预测模型建立[J]. 肉类研究, 2012, 26(5): 33-37.

[6] 贾雪晖, 王小斌, 靳烨, 等. 不同排酸方式对巴美肉羊肉品质的影响的研究[J]. 肉类研究, 2012, 26(5): 21-24.

[7] 高爱琴, 李虎山, 王志新, 等. 巴美肉羊肉用性能和肉质特性研究[J]. 畜牧与兽医, 2008, 44(2): 45-48.

[8] SOOFS J N. Microbiologist and control in meat poultry and fish in: quality attributes and their measurement in meat, poultry, and fish products[C]//PEARSON A M, DUTSON T R. Glasgow: Blackie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1994: 359-403.

[9] GILL C O. Microbiological contamination of meat during slaughter and butchering of cattle, sheep and pigs[M]//OAVIES A, BOARDR. The Microbiology of Meat and Poultry, 1998: 118-157.

[10] 李志农. 中国养羊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3.

[11] MACIT M, ESENBUGA N, KARAGLU M. Growth performance and carcass characteristics of Awassi, Morkaraman and Tushin lambs grazed on pasture and supported with concentrate[J]. Small Ruminant Research, 2002, 44: 241-246.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NY/T 630―2002羊肉质量分级[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第5篇

1.1生源情况分析

就读中职校特别是涉农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由于生源文化水平普遍低,自律能力较差,是我们推进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实行自主招生后,这一问题更显突出。从中职校的生源情况分析,绝大多数进入中职校的学生并不是心甘情愿的,甚至有少数学生不知道自己是来学什么的,这些是家长的意愿;因此,导致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或学习能力较差,对传统教学形式反感,没有兴趣。这样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地困扰。

1.2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从教师教学情况来看,大部份教师从观念和教学方法上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思维上,也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用5min左右的时间复习旧课后引入新课,并用80min左右时间对新课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用5min时间来小结、练习或布置作业。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学生情况,特别是作为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仍然存在着“课本上养猪,黑板上喂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兽医临床课中动物普通病的教学,在授课中大部份时间是在课堂上进行,实训实习时间少,更谈不上学生的主动学习,以至导致学生临床实践经验的不足。学生在顶岗实习时,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岗位工作。

1.3中职校现状分析

从中职校现状分析看,其教学模式中,特别是在专业课中理论讲授时间占据80%左右的学时数,学生实训实习的课时数相对较少;同时,中职校的师资力量薄弱,人少事多或缺乏“双师型”教师,实训实习教学设备硬件建设滞后等,也是造成中职学生实训实习的课时数减少的原因。

2对教学改革的探讨

针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的现实情况,我认为中职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观念转变才能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模式

现在中职校教学和以往中专教学是不一样的,培养学生应更多的是注重对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由于生源情况改变以及行业企业对中职学生需求变化,导致了中职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要进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首先,思想观念要改变,必须摒弃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其次,中职校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应采取“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的思路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切实抓好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建立特色的中职培养模式。

2.2构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根据当前畜牧兽医专业的行业特点,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畜牧兽医行业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胜任畜牧业生产、经营、建设、服务于第一线需要的具有掌握动物科学畜禽饲养与动物医学疫病防治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构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应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与对人才的规格要求,按照行业、企业需求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依据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安排教学进度;按照职业结构与岗位内容的变化,构建具备一定弹性的课程体系,要随时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始终贯穿素质教育,通过校企文化的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健全的心理和健康体魄以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畜牧兽医这个专业。教师要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专业课教师可提高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文化课教师可了解专业知识并融入在教学上;而更多的是教师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应树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行动能力的理念,综合行动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个性能力和专业能力等4个方面,改变只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做法。

2.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几年,尽管中职校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网络和多媒体系统进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带入了崭新阶段。网络和多媒体全面运用于畜牧兽医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动物传染病》中传染病病变组织器官用大量的图片代替了原先老师的板书或者讲授,《畜牧学各论》的品种介绍、设备观摩、养殖场建设、人工授精、饲料配合、畜禽的饲养管理等均可用多媒体或录像教学。即使这样,总体上来说创新还不够。下一步教学改革,我们应借鉴“行动导向”模式,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机会。老师们应该树立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研究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等;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尽可能成为职业实践者;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内容,不能停留在“教书匠”的位置上照本宣科。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过程,摆脱“排排座,听课课”的被动局面,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工作等活动来体验学习。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尊重。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我们应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教学方法向大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转换。但也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椐不同课程内容采用不同行动导向法,如《动物传染病》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卡片法、伙伴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式进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中可应用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进行;《畜禽的生产与经营》可运用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引导启发法等教学方法进行。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改革,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浓厚兴趣的支配下,学生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具有好奇心的事物上,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培养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显得很重要。要使学生对特定事物产生兴趣,教师需要去引导。

2.4考核手段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目前,中职校对学生的考核手段主要以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习报告和试卷成绩等为依据。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只能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记忆程度,许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仅仅靠考前几天的突击记忆就可以考试过关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个人专业能力的培养。中职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不同于大学本科生的,因此,我认为应根据社会对畜牧兽医专业的需求,对课程学生成绩考核评价进行调整,将理论课程的考试成绩调整为总分的30%,实验成绩为20%,现场技能考试为40%。职业素养(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情况等)为10%。通过对考核手段的调整,我相信能够改变过去重理论轻技能的局面。考核的过程化、多样化和灵活化,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有利于中职校学生发展。

3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家禽养殖 疾病防控 设备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95-01

一、前言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吉林省九台市乡镇养殖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伴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加,家禽在养殖过程中的各种病症也逐渐成为养殖专业户所重视的问题之一。由于家禽疾病的蔓延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养殖户带来了成本损失。在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禽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养殖户的核心工作。

二、家禽养殖疾病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禽体抗病力

一般来说,家禽在其生长和繁衍的阶段,要充分地发挥其生产性能,必须加强养殖中心的管理,增强家禽本身的抗病能力。在此基础上,养殖中心应该从禽类养殖的卫生环境出发,并制定切实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优良的养殖管理是提高禽类免疫能力的基本前提。第一,养殖厂的基础设施要达到规定的要求,保持禽舍冬暖夏凉。要定期对禽舍进行打扫,保证其干净整洁。在禽舍的管理中,要构建“全进全出”的养殖体系。第二,要根据禽类生长阶段的不同和种类的不同,进行各种饲料的选购。在家禽的喂养过程中,要适当的使用饲料添加剂和营养物质,保证所养殖禽类的健康状况。

在具体的养殖制度推行过程中,吉林省九台市将养殖的棚舍集中起来,并增加了林木的种植面积。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耕地,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人们居住的环境。

以九台市龙嘉镇为例。在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改变了以前的地壳养殖方式,主要以网上平养为主,引进微机化管理。在禽舍安置全自动化供水、上料、空气净化等专业化设备。这些机械的采用能够使禽舍内部的温度趋于稳定,从而保证了禽舍换气的及时性,从而保证禽舍空气的干净整洁。这些专业机械设备的应用,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整理禽舍的次数。而禽舍的干净整洁也能够有效的防止禽类常见疾病,从而增加养殖专业户的经济效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九台市龙嘉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禽类养殖产业体系。

2.坚持消毒制度,消灭病原体

对于家禽的大规模养殖来说,养殖厂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具体实际,对养殖场内部定期进行消毒处理,进而切断疫病的源头,避免禽类疾病的产生和扩散。通常,根据具体的时间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定期消毒、经常性消毒和突击消毒。定期消毒主要指的是,养殖场要按照一定的时间对禽舍和常用设备进行消毒和清洗。经常性消毒主要指的是,在家禽疾病痊愈之后,为了避免其他禽类或者人体感染此类病毒,对禽舍中的各种用具、设备进行全面的消毒工作。而突击消毒主要是当在养殖场发现禽类疾病之后,养殖场所采取的应急对策,进而消除疾病的传染源,切断传染路径,杜绝病原体的蔓延。

3.适时接种疫苗,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在养殖场,工作人员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定期按时为禽类接种疫苗,进而增强禽类自身的免疫能力。就目前来说,我国经多年研究,已经研制出来各种禽类防疫的药物,种类较多。因此,各大养殖场在选择疫苗时一定要慎重。选购好所需的疫苗,在给禽类注射疫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说明进行注射工作。通常,禽类的免疫工作实施的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在对禽类的免疫工作中,所使用的注射方式或者过程不合理,那么,即使是效果比较好,价格比较贵的疫苗,对于禽类的防疫效果也不会非常明显。通常,免疫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应该有专业的兽医按照禽类生活的实际进行制定。同时,在免疫程序的制定中,专业兽医还要充分考虑到如果同时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疫苗对于禽类本身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疾病免疫进行测量,确定疫苗注射的量。除遵循机体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外,还应结合养禽场的规模、饲养方式、生产特点、综合防疫水平以及受疫病威胁的程度等通盘考虑,切忌机械地照搬硬套。畜牧养殖业已占全省农民总收入的30%以上。为了确保养殖禽类的免疫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吉林省采取措施,以村级为单位配置了一名禽类疾病防疫员。

4.养禽场的扑疫措施

养禽场一旦发生烈性传染病或新发生的传染病,必须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早诊断,迅速隔离病禽,严格封锁疫区,尽快扑灭疫情,同时将疫情报告当地畜牧主管部门,以便尽快通知周围养禽场采取预防措。吉林省九台市定期向养殖专业户普及各种禽类养殖和疾病防治技术,使养殖专业户能够及时了解各种最新疫病的防治方法,从根本上切断疾病传播的源头。

在可能受到禽流感威胁的情况下,应给所养的全部禽只进行禽流感疫苗注射。如果在禽类的养殖过程中,发现类似于禽流感的病情时,养殖专业户应该即使向当地的疫病防控中心进行报告,借助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同时,还要将带有疾病的禽类隔离开来,切断传染源头,并封锁现场,进行消毒处理,杜绝疾病的蔓延。如确诊为非禽流感性疫病,则应采取对相应疾病的防治措施。

三、结束语

近年来,吉林省九台市的城镇养殖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随着养殖数量和类型的增多,这对于养殖户家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正确了解家禽养殖的特点,从造成禽类疾病的根本原因出发,制定合理的疾病防控方案,做好必要的疾病防疫措施。

参考文献

[1]马晓迪;Tony Gestier;;大肠杆菌——误区和误解[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1年04期.

[2]王和平;巢伟;李立松;徐雷;;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及免疫预防[J];畜禽业;2011年05期.

第7篇

关键词:硫酸头孢喹肟;仔猪黄白痢;治愈率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6-0007-02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30日龄内的仔猪常发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会导致仔猪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大量散失,病情短、传播快、死亡率高,给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目前对该病的防治除了强调加强饲养管理外,使用敏感抗菌药物也是重要的防治方法[2,3]。硫酸头孢喹肟是动物专用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其毒性低,在动物组织中残留少、安全性较高[4,5]。国外已将其用于畜禽呼吸道疾病防治,国内较少有用于治疗仔猪黄白痢的报道,本试验通过对仔猪黄白痢临床疗效观察,旨在为头孢喹肟在猪消化道疾病防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为筛选治疗仔猪黄白痢药物奠定基础。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

健康家兔购于重庆开县聚鑫兔业有限公司,健康仔猪购于重庆市万州区种猪场。

患病仔猪选择2~22日龄,经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仔猪黄痢或白痢的自然感染黄白痢患病仔猪。

1.2试验药物

供试药物硫酸头孢喹肟可溶性粉(批号:201010001)购于山东信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头孢噻呋钠可溶性粉(批号:1004015.03)购于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1.3安全性试验

用家兔进行药物毒性试验。首先用5只公兔、5只母兔做刺激性试验,分别将第四代头孢药物硫酸头孢喹肟(Cefquinome)注射液注入兔子阴道和眼角膜,观察结果;将兔子分成4组,每组4只,公母各半,分别在兔子后腿肌肉注射硫酸头孢喹肟2、4、8、10 mg/kg;16头健康仔猪分为4组,按6、9、12、15 mg/kg剂量颈部肌肉注射硫酸头孢喹肟,连续注射5 d,观察其不良反应。

1.4试验动物的选择

1.4.1诊断标准临床状态患病仔猪粪便腥臭,颜色呈淡灰白色或微黄色,稀糊状或水样,松弛、红肿,里急后重,精神及食欲不振。实验室诊断:直肠内容物分离出大肠杆菌(细菌鉴定仪鉴定);接种小白鼠试验确定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1.4.2试验动物纳入标准符合1.4.1项目标准、2~22日龄、体重2~5 kg黄白痢患病仔猪。

1.5试验设计

将符合标准列入试验的发病仔猪12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头。试验1、2、3组分别按1、2、3 mg/kg肌注硫酸头孢喹肟,每天1次,连用3 d;试验4组(对照组)按5 mg/kg肌注头孢噻呋钠,每天1次,连用3 d。

1.6疗效判断标准

1.6.1治愈治疗后下痢完全消失,粪便条状或颗粒状,干燥、收缩、无红肿、食欲恢复正常。根据痊愈头数占该组头数的比例计算治愈率。

1.6.2有效治疗后仔猪粪便变稠,排便次数减少,红肿尚未完全消失,精神、食欲改善。有效头数与痊愈头数之和为总有效头数,根据总有效头数占该组头数的比例计算总有效率。

1.6.3无效治疗后下痢症状没有消失,患猪精神、食欲没有明显好转甚至死亡为无效。根据无效头数占该组头数的比例计算无效率。

1.7饲养条件

固定猪舍,定时自由采食,饲料是由养猪场饲料车间另行配制的不含任何药物的全价母猪料和仔猪料。

2结果与分析

2.1硫酸头孢喹肟的安全性试验结果

对健康家兔及仔猪的药物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硫酸头孢喹肟对其的不良反应不明显。

2.2硫酸头孢喹肟对仔猪黄白痢的治疗效果

硫酸头孢喹肟对仔猪黄白痢的治疗效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硫酸头孢喹肟低剂量(1 mg/kg)每天1次,连续使用3 d,几乎无效,确定为无效剂量。硫酸头孢喹肟中剂量(2 mg/kg)有效率100%;连续用药2 d,每天1次,治愈率达30.0%;连续用药3 d,每天1次,治愈率达90.0%,确定为有效剂量。硫酸头孢喹肟高剂量(3 mg/kg)有效率100%;用药1 d,每天1次,治愈率达60.0%;连续用药2 d,每天1次,治愈率达93.3%,确定为有效剂量;连续用药3 d,治愈率达93.3%,连续用药2 d与连续用药3 d的临床疗效没有差异。对照组头孢噻呋钠按5 mg/kg连用3 d,每天1次,有效率为60.0%,治愈率为40.0%。试验表明,硫酸头孢喹肟中、高剂量(2 mg/kg和3 mg/kg)对仔猪黄白痢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从各方面综合考虑,临床上采用3 mg/kg剂量更佳。

3小结与讨论

(1)仔猪黄白痢的病原主要是致病性大肠杆菌,患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此外,该病的发生还受到天气、环境、母猪状况及仔猪日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减少以上因素对试验的影响,本实验采取了同窝对应的原则。

(2)硫酸头孢喹肟是动物专用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该药的耐药性发生率低且扩散速度缓慢,是一种对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疾病有很好疗效的药物[6]。本试验发现,硫酸头孢喹肟低剂量组治愈率为零,硫酸头孢喹肟高、中剂量组与头孢噻呋钠对照组比较,其对仔猪黄白痢的治愈率差异均极显著(P<0.01),硫酸头孢喹肟高、中剂量组间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这与刘兴金等[7]报道的结果一致。采用硫酸头孢喹肟治疗仔猪黄白痢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副作用小、临床使用安全、作用快、疗效及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建议推荐剂量为3 mg/kg,每天1次,连用2 d。

参考文献:

[1]林东文.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福建农业,2008(9):31.

[2]朱凤鹃.仔猪黄白痢的诊治[J].云南农业,2006(1):22.

[3]杨晓丹,江明甫,杨红,等.仔猪黄白痢的鉴别与治疗[J].现代畜牧兽医,2008(4):46-47.

[4]许莹,刘利锋,张洛,等.硫酸头孢喹肟冻干粉针安全性及稳定性试验[J].畜牧与兽医,2010,42(10):76-78.

[5]岳永波,吴好庭,杨国辉,等.猪肌肉注射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的安全性试验[J].畜牧与兽医,2008,40(6):76-78.

第8篇

(一)与国家重点学科密切相关农科类高校中26所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共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2个[2],后两者在新的学科目录中归属64个一级学科(各校合计)。从参评情况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及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全部参评,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有1个未参评,合计参评率99%。从评估结果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全部进入“优势学科”行列,63个参评的含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一级学科中48个进入“优势学科”行列,两者合计占该类参评学科的81%,这说明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从含有“优势学科”及国家重点学科的20所高校看,各校中的“优势学科”大多数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及含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一级学科(见表2),且各校中位次最好的学科均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及含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一级学科,如中国农业大学6个排名第一的学科均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等等。这说明,农科类高校中的“优势学科”与国家重点学科密切相关。

(二)主要为各校传统学科从学科类别看,农科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分布于:理学门类的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原农学门类的农业史并入)、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工学门类的水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5个一级学科,农学门类的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草学9个一级学科,管理学门类的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原农学门类的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规划并入)2个一级学科,共19个一级学科(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农科类高校的“优势学科”主要为各校的传统学科,且10所高校的“优势学科”仅为农学门类的一级学科。这也说明,农科类高校虽然普遍实现了从单科性大学到多科性大学的转变,但其长期形成的学科优势、办学特色和服务面向仍很好地保持,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农业基础学科进步明显农科类高校主要围绕农业发展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农业科学在学科的分化和发展中,其绝大部分属于农业应用(技术)学科,但也有侧重于为发展农业技术提供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验方法的学科,如农业生物学、农业物理学、农业化学、农业气象学等,该类学科是发展农业应用(技术)学科的基础,统称为农业基础学科[3]。现以“生物学”学科的参评情况分析农科类高校农业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情况。从三轮全国学科评估的情况看,农科类高校在第一轮学科评估中有6所高校参加了“生物学”的评估[4],其中1所高校的“生物学”进入“优势学科”行列;在第二轮学科评估中有12所高校参加了“生物学”评估[5],其中2所高校的“生物学”进入“优势学科”行列;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18所高校参加了“生物学”学科的评估,其中5所高校的“生物学”进入“优势学科”行列。这说明,农科类高校已普遍重视农业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并取得了明显进步。

二、农科类高校优势学科分布特点的成因分析

优势学科的形成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且受到学科组织自身、外部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我国农科类高校“优势学科”分布呈现出以上特点,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推动农科类高校“优势学科”呈现院校分层现象,固然与各校学科建设基础存在的差异有关,但国家实施的重点建设工程则是强化院校分层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为一批高水平大学及其学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教育部直属农科类高校原本都处于该类高校“排头兵”地位,全部进入了“211工程”或“985工程”大学行列,在国家强力财政支持下,其学科建设理应取得更大的成效。同时,许多省市也都实施了有关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在这些学科建设工程及项目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同样处于有利地位。如,南京农业大学的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现代园艺科学和农业信息学8个学科(群)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畜牧学、草学和公共管理5个学科入选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获得江苏省政府的强力支持,这无疑对该校的学科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二)国家重点学科实力较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6]。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共进行了三次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第三次评选工作是在2006年。由于国家重点学科是择优确定的,其立项建设具有一定的“门槛”,这就使得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在安排“211工程”、“985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计划等相关建设项目时,都与国家重点学科相结合,并给予支持和倾斜,等等。这一切都决定了国家重点学科在各高校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

(三)学校办学传统的延续任何高校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既是高校优势的根源,也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宝贵财富。高校的学科建设必须依托自身的传统和优势,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谋求发展。我国农科类高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经历了依托农业行业办学、服务农业发展需求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优势的农业学科。20世纪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该类高校虽然普遍实现了从单科性大学到多科性大学的转型,但它们不可能弱化或者抛弃已形成的学科优势,否则就会使学科建设产生“失根”危机,使学校失去发展的“根基”和“主脉”以及赖以在国内外建立声望的基础。这就决定了该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大多是带有农业行业特色的学科。

(四)农业基础研究的重视农业科学以有生命活动的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生物学是主要的农业基础学科,其重大理论突破和高新技术的发现与应用,必将对农业应用学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农科类高校就敏感地意识到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对农业应用学科及农科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并依托传统农科优势鼓励教师全面开展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领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我国农科类高校之所以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取得明显进步,就是多年来大力开展基础研究的结果。

三、农科类高校进一步加强优势学科建设的建议

优势学科是一所大学的特色所在、核心竞争力所在。从大学发展的角度看,抓住了优势学科建设,就抓住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综观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大学,都是在一两个学科领域首先突破,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我国农科类高校要想建成高水平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以高瞻远瞩的学科视野,加快优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一)优化学科布局,突出特色和优势突出特色是学科建设的灵魂,形成优势是学CHINAAGRICULTURALEDUCATION科建设的生命线。以特色创优势,以优势促发展,是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农科类高校应通过学科评估,了解每个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水平以及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要对评估结果所反映的学科发展状态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认清各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已形成的学科特色和优势要进一步巩固并发扬光大,而对于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分析原因,从而明确下一步学科建设的方向和思路;应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科学整合学科资源,强化学科内涵建设,突出形成学科特色,发展壮大学科优势,有序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二)组建优势学科群,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如果没有不同知识领域和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任何单一的领域或技术都不可能独领”[7]。学科群作为消解学科边界局限性的一种组织设计,是适应科学技术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形成的学科建设模式。通过构筑学科群,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有利于开阔研究人员学术视野,催生创造性成果,培养创新型人才。农科类高校应按照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优势学科群。通过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优势学科建设水平。特别是应选择与农业应用学科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并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使学校的一批基础学科迅速崛起,成为支撑农业应用学科发展和解决前沿应用领域问题的基础。

第9篇

关键词:鸡场 禽流感 防控

本次试验主要通过研究科学正确、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提高家禽抗病能力及抗应激能力;研究出一套适应本地区可行、科学的禽流感疫苗和免疫程序及生物安全技术与合理消毒方案相结合起来的综合防控措施,达到综合防控禽流感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回顾性调查 随机调查了AA+肉鸡场20家,新罗曼蛋鸡场10家,涉及调查家禽65万羽,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如下。①生产水平。AA+肉鸡7周龄末,公母混群饲养平均体重2805克,平均料肉比2.04:1,平均成活率93.2%,平均每羽兽药成本0.7元;新罗曼蛋鸡72周龄时,入舍母鸡平均产蛋274枚,蛋重16.98千克,蛋鸡全程料蛋比2.34:1,后备母鸡育成率94.6%,产蛋鸡死淘率8.8%,平均每羽兽药成本1.0元左右。②禽流感防控水平。调查对象中,有46.6%的鸡场未建立防疫隔离带;76.2%未建立进场消毒池;53.3%鸡场环境卫生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免疫程序不规范,疫苗剂量不一致,疫苗型号不一样,给防控禽流感带来很多隐患。③饲养水平。通过近20年的努力海门地区养鸡水平已处于国内相对领先的地位,但受养殖设施限制,养殖理念束缚,养殖手段局限,科技转化生产力能力不强,因此,营造舒适、安全的养殖环境,制订并落实一整套科学养殖、疾病预防方案,是开展本次研究的核心。

1.2 符合试验条件的试验场确立 通过回顾性调查,对全市规模鸡场目前的饲养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试验方案要求及回顾性调查的结果,最终确立了具有代表性的临江镇的施云昌肉鸡户(批饲养规模5000羽)、龚小平肉鸡户(批饲养规模3500羽)、龚柏生肉鸡户(批饲养规模3200羽)及海门镇徐建平肉鸡户(批饲养规模5500羽),沈兴洪肉鸡户(批饲养规模5000羽)、施斌肉鸡户(批饲养规模5800羽)等作为规模肉鸡项目试验场;临江俞成泉(批饲养规模10000羽)、海门常乐黄鸡场(批饲养规模20000羽)作为规模蛋鸡试验场,该批试验场已基本能代表我市规模养鸡场的饲养水平。

2 免疫试验及免疫效果、母源抗体水平监测

试验期间,实验室共开展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累计500份,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累计2500份。

作为与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比较的肉鸡组接种H5N1油乳剂灭活苗,免疫抗体水平较好,通过肉鸡试验场的试验,实验数据分析,基本可以确定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用于禽流感防疫的保护力太低,不能起到基本保护作用,海门地区不宜推广该疫苗。

蛋鸡试验组通过实验室抗体检测结果,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对蛋鸡的免疫效果很差,基本起不到保护作用,而禽流感H5N1油乳剂灭活苗效果明显好于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蛋鸡场一般不建议使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因此,建议规模蛋鸡或种鸡场使用禽流感H5N1油乳剂灭活苗,并且在产蛋前必须接种至少3次该苗,才能在整个产蛋期有保护力。

3 生物安全综合技术应用

在整个试验期间,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生物安全制度,主要是饲料、物品等按规范的程序进入每个试验场,进入每个试验场的所有人员遵守严格的准入制度,员工进入饲养区必须严格遵守场上的消毒、工作制度,外来人员一律谢绝入内,确需入场的人员经过严格的消毒;饲养场内部的粪便、废弃物及时无害化处理,场内工作人员不随意出入家禽饲养场所及市场。通过消毒措施及生物安全技术综合运用,各个试验场在试验过程中,杜绝外源病原微生物侵入饲养场,也保证了场内的废弃物不污染周围环境。各试验场通过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手段,使得饲养场环境得到净化,保证家禽在饲养过程中健康[1]。

4 其他防控措施的应用

其它防控措施主要着眼于“养”字,严格把好饲料质量关,防止饲料霉坏变质;提供的配方料,要求科学合理,质量稳定;确立“防重于治”的指导思想,加强预防性药物使用,做到不滥用抗生素,确保家禽饮用水卫生、充足;合理安排饲养密度、光控程序、通风换气,尽可能提供养殖温度、湿度条件;加强鸡场日常管理,克服一切不利应激因素,创造安全、舒适的饲养环境。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5.1 适合海门地区规模鸡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程序建议 肉鸡在7-10日龄皮下接种0.3mL/羽的禽流感H5N1油乳剂灭活苗,饲养周期超过2个月的,首免后间隔20-25天进行二免,剂量0.5mL/羽;蛋鸡首免在10-14日龄皮下接种0.3mL/羽禽流感H5N1油乳剂灭活苗,在60、110日龄左右分别肌注0.5mL/羽的禽流感H5N1油乳剂灭活苗,270日龄时,做抗体监测,低于保护水平时,加强一次免疫,剂量0.5mL/羽[3]。

5.2 生物安全技术应用 鸡场与周围相对隔离,实施严格消毒制度,限制人、物、其它动物出入养殖场。

5.3 综合防制技术应用 饲料全价、优质,控制鸡舍环境,保持光照、温度、湿度合理,通风良好,减少有害气体含量及灰尘,加强预防性投药及消毒药使用,强化饲养管理,饲养密度合理,严格进行死淘家禽及粪污等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吴胜香,陈芳,吴胜峰,等.规模禽场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0,(5):77-79.

第10篇

一、生物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发展历程

1978年,哲里木医学院生物教研室成立,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医学生物学》课程,本、专科分别为72、54学时,先后由王光荣、董秀兰、王静霞、马文良、孟青、南晓光等教师任教。在当时的《医学生物学》课程中,已用相当的篇幅向学生介绍了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1992年,蒙医学院将临床医学专业的《医用生物学》课程一分为二,南晓光老师开设《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18学时。2000年,哲里木盟畜牧学院、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及内蒙古蒙医学院三所学校合并成立今天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后,教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2007年,随着生命科学院的成立,《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被评为内蒙古民族大学首批校级精品课程之一,而且获得了0.5万元/年的经费大力支持。

二、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

随着我校课程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我们教研室对细胞生物学专业课程进行了较系统的改革探索,并经历了反复实践调查研究,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以及老一辈教师与新一代青年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细胞生物学在课程体系、教学平台、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赢得了学生、老师和同行认可的实际效果和学术成果。细胞生物学课程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内容体系结构。基本内容由14章组成:第一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第二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第三章,细胞质膜与物质转运,第四章,内膜系统与膜运输,第五章,线粒体与叶绿体,第六章,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与膜泡运输,第七章,核糖体,第八章,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第九章,细胞核与染色体,第十章,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第十一章,细胞与胚胎发育、分化与调控,第十二章,细胞衰老、死亡与癌变,第十三章,细胞社会的联系,第十四章,细胞信号转导。

三、细胞生物学课程改革

(一)细胞生物学课程改革建设目标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教研室曾对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改革,例如,响应学校提倡科研能力的培养,从研究问题着手,把细胞生物学的一些核心知识构建过程展现出来,并提出专业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进而研究,这种采取研究性教学与学习的方法,双向互动。对于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我们预计开设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学生专题报告会、参与教师科研、放大课程章节提要等。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开放实验室、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仪器等措施将学生主置突显出来。随着学校课程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我们将继续发扬内蒙古民族大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优良传统,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民族院校优势,比如我校蒙医药学特色,可以在本科实验教学中增设蒙医药用植物研究,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的技术和手段,采用多样化多形式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进一步让我院生物学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体系结构得到完善,积极建设具有民族特色资源的专业课。同时为以后的生物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培养高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改革建设步骤

1.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钻研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新水平。我院从2007年至今全程使用多媒体授课,因此首先要制作完善细胞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探讨如何使用好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方法;不断地更新和补充各种细胞教学图片;加强教学中的启发性与互动性;并争取更多的在国内外学习的机会,提升新一代教师的素质。

2.随着我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完善,以细胞生物学为基础,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3.联系国内其他先进学校的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的教师(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我们细胞生物学教学的水平。

4.进行教材建设,这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改革。由于,我校民族特色,除了生命科学学院,蒙医药学院和医学院同样开设有细胞生物学,所以针对这些民族专业的细胞生物学课程没有相应的教材,我们将结合蒙药特色积极编写符合我校的新的细胞生物学教材和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5.课程资源上网计划。近些年,很多大学都开设了网上资源,以供学生自由使用与学习。我校2007年,也将细胞生物学课程挂到了网上。比如“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材教参等已经上网。但仍需进一步改革完善。比如,

(1)加快和完善网络课程建设,探讨发挥网络教学的方法。

(2)准备开展在网上实时指导学生学习和进行一些问题的讨论。

第11篇

黑羽番鸭是一种优良的瘦肉型肉鸭,因其肉质滑嫩、肉味鲜美而深受饲养者和消费者青睐。湖南省黑羽番鸭饲养量大、分布广,全省年出栏量超过2000万羽,在畜牧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番鸭代谢能和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目前已有相关报道,但大多以白羽番鸭作为动物模型,且不同试验间结果差异较大[1-4]。目前对黑羽番鸭代谢能和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较少,仅林上槐等[5]报道1~30日龄和31~70日龄商品代黑羽番鸭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21%和18%;黑羽番鸭的代谢能需要量还没有相关研究报道。由于缺乏系统研究,目前黑羽番鸭营养需要标准还没有制定,饲粮的配合还只能参照白羽番鸭营养需要或NRC(1994)鸭营养需要的数据,因而难以避免品种差异带来的误差,易造成饲料资源浪费和养殖效益低下。为此,本试验以1~3周龄黑羽公番鸭作为试验动物,旨在研究饲粮不同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1~3周龄黑羽公番鸭生长性能、养分利用率、体蛋白质和代谢能沉积的影响,以确定1~3周龄黑羽公番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的需要量,为黑羽番鸭饲养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数据。1材料与方法。

1.1饲养试验

1.1.1试验动物选取健康、体重接近的1日龄黑羽公番鸭378羽,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处理设6个重复,每重复7只鸭。1.1.2试验饲粮与设计试验饲粮参照台湾畜牧学会(1996)推荐的番鸭营养需要标准配制,采用3×3双因子试验设计,设3个代谢能水平(11.72、12.14、12.55MJ/kg)和3个粗蛋白质水平(17%、19%、21%),以玉米、豆粕、次粉为主要原料配合而成,试验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试验鸭采用粉料饲喂,粉料由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饲料厂生产。1.1.3饲养管理试验在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鸭场进行,试鸭采用网上平养。全期自由饮水和采食,24h光照;舍内自然通风,采用红外灯供暖,保持正常温度(第1周33~34℃,第2周27~31℃),其后视具体气温情况供暖,相对湿度(60±5)%。试验全期21d。

1.2屠宰试验在试验开始(1日龄)时,选取6只试鸭屠宰,作为零对照。在试验期末(21日龄)时,结合称重,每重复选取1只体重接均体重的试鸭进行屠宰。采用颈椎错位法致死,除去消化道内容物后称重(试鸭不脱羽),立即-20℃冷冻,以免体液流失。取冷冻后的试鸭,用刀切碎后,放入烘箱中105℃下先灭菌15min,然后70℃下干燥,经充分回潮后称重、粉碎制成风干分析样(即试鸭除去消化道内容物后制成的风干样品)用于水分、能量、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测定。

1.3代谢试验采用内源指示剂法。于试验结束前3天,在每栏下放一集粪盘,每天收粪2次(08:00和17:00),连续收粪3d。粪样烘干后制成风干样品用于能量、粗蛋白质和盐酸不溶灰分(AIA)的测定。

1.4测定指标与方法

1.4.1生产性能指标于1、2、3周龄末的08:00对试鸭进行空腹称重。试验开始时准确记录各重复料桶重,试验期间准确记录各重复耗料量和试鸭死亡数,试验结束时称剩料和料桶重,计算各处理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料重比(F/G)及每克增重消耗粗蛋白质和代谢能量。每克增重消耗粗蛋白质量=平均日采食量×饲粮中粗蛋白质含量/平均日增重;每克增重消耗代谢能量=平均日采食量×饲粮中代谢能含量/平均日增重。

1.4.2营养成分分析饲粮、排泄物和试鸭中常规养分测定参照张丽英[6]的方法,AIA测定参照GB/T23742—2009,饲粮、排泄物和试鸭总能采用全自动氧弹测热仪(国产)测定。

1.4.3计算方法

1.4.3.1养分表观利用率某养分表观利用率=100-100×(饲粮中AIA含量×排泄物中某养分含量)/(排泄物中AIA含量×饲粮中某养分含量)。

1.4.3.2活体成分将测得的试鸭屠体各项指标折算为鲜样中所占的百分比即活体成分。

1.4.3.3粗蛋白质和代谢能摄入量、沉积量及沉积率以粗蛋白质为例,按以下公式计算粗蛋白质摄入量、沉积量及沉积率:粗蛋白质摄入量=总耗料量×饲粮中粗蛋白质含量/试验天数;粗蛋白质沉积量=(21日龄试鸭空体绝干重×21日龄试鸭空体粗蛋白质含量-1日龄试鸭空体绝干重×1日龄试鸭空体粗蛋白质含量)/试验天数;粗蛋白质沉积率=粗蛋白质沉积量/粗蛋白质摄入量。

1.5数据处理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先用Excel2003初步整理后,再用DPS3.0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差异显著者采用Duncan氏法进行多重比较。

2结果

2.1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1~3周龄黑羽公番鸭生产性能的影响由表2可知,处理3的平均日增重最高,为25.09g/d,分别比处理2、4、5、6和7高10.58%(P<0.01)、11.76%(P<0.01)、7.41%(P<0.05)、6.72%(P<0.05)和7.53%(P<0.05)。处理4的平均日采食量最高,为55.79g/d,分别比处理2、5、6和9高5.54%、6.36%、6.45%和6.24%(P<0.05)。处理4的料重比最高,为2.49,分别比处理1、2、3、5、6、7、8和9高6.87%(P<0.05)、6.87%(P<0.05)、16.36%(P<0.01)、10.67%(P<0.01)、11.66%(P<0.01)、7.79%(P<0.05)、13.70%(P<0.01)和13.18%(P<0.01)。处理7的每克增重消耗粗蛋白质量最高,为0.49g,分别比处理1、2、3、5和6高18.74%、18.14%、27.72%、13.16%和11.39%(P<0.01)。处理4的每克增重消耗代谢能量最高,为29.14kJ/g,分别比处理1、3、5、7和8高6.77%(P<0.05)、8.31%(P<0.05)、6.83%(P<0.05)、7.82%(P<0.05)和9.85%(P<0.01)。由效应分析可知: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极显著影响黑羽公番鸭每克增重消耗粗蛋白质量(P<0.01),显著影响平均日增重(P<0.05),对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和每克增重消耗代谢能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代谢能水平极显著影响黑羽公番鸭料重比和每克增重消耗粗蛋白质量(P<0.01),显著影响平均日采食量(P<0.05),对平均日增重和每克增重消耗代谢能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间的互作显著影响黑羽公番鸭平均日增重(P<0.05),对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每克增重消耗粗蛋白质量和每克增重消耗代谢能量无显著影响(P>0.05)。

2.2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1~3周龄黑羽公番鸭养分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由表3可知,处理3的能量表观利用率最高,为78.91%,分别比处理8和9高9.06%和7.62%(P<0.01)。处理3的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也最高,为71.12%,分别比处理4、5、8和9高14.41%(P<0.05)、11.82%(P<0.05)、17.44%(P<0.01)和14.95%(P<0.05)。由效应分析可知:对黑羽公番鸭能量和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的影响均是粗蛋白质>代谢能×粗蛋白质>代谢能。其中,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能量和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间的互作仅对能量表观利用率的影响显著(P<0.05),而代谢能水平对二者的影响则均不显著(P>0.05)。

2.3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1~3周龄黑羽公番鸭活体成分的影响由表4可知,处理8的活体水分含量最高,为70.32%,比处理2高4.67%(P<0.05)。处理2的活体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6.30%,但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处理3的活体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7.06%,但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处理2和7的活体能量含量最高,均为8.65MJ/kg,分别比处理1、5和8高11.21%、11.31%和11.45%(P<0.05)。由效应分析可知:饲粮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间的互作显著影响黑羽公番鸭活体能量含量(P<0.05),对活体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则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黑羽公番鸭活体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能量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

2.4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1~3周龄黑羽公番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沉积的影响由表5可知,处理8的粗蛋白质摄入量最高,为11.57g,极显著高于处理1、2、3、4、5和6的9.75、9.31、9.53、10.73、10.01和10.25g(P<0.01),与其他各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处理3的粗蛋白质沉积量最高,为3.62g,但与其他各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处理2的粗蛋白质沉积率最高,为38.07%,分别比处理4和8高33.67%和27.03%(P<0.05)。处理3的代谢能摄入量最高,为674.72kJ,分别比处理5和7高5.99%和7.18%(P<0.05)。处理7的代谢能沉积量最高,为190.74kJ,但与其他各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处理7的代谢能沉积率最高,为30.30%,分别比处理4和5高18.68%和15.69%(P<0.05)。由效应分析可知: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黑羽公番鸭粗蛋白质摄入量和沉积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但对粗蛋白质沉积量、代谢能摄入量、代谢能沉积量和代谢能沉积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代谢能水平、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间的互作对上述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

2.5黑羽公番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通过饲养试验,可求得各处理每千克代谢体重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摄入量;结合屠宰试验结果,可以分别求得每千克代谢体重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沉积量,以摄入量为依变量(Y),对应沉积量为自变量(X),按Y=a+bX的数学模型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求出a和b值。回归分析结果分别为:YME=756.68+0.9493X(R2=0.8477);YCP=33.363-3.1415X(R2=0.5957)。根据上述2式中的b值以及单位活重的净能和粗蛋白质含量计算出单位增重所需的增重代谢能和粗蛋白质,再结合上述2式中的维持代谢能和维持蛋白质需要,可以得出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计算公式分别为:ME=756.68W0.75+7.1337W;CP=33.363W0.75-0.4571W。式中:W0.75为代谢体重;W为平均日增重。最后,结合饲养试验得出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及平均代谢体重,即可求出1~3周龄黑羽公番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12.10MJ/kg和19.31%。

3讨论

3.1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黑羽公番鸭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代谢能水平显著影响1~3周龄黑羽公番鸭平均日采食量,试验中试鸭平均日采食量随饲粮代谢能水平增加而降低。此结果与廖生荣[7]和宋素芳等[8]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番鸭和其他家禽一样,具有调节采食量以满足能量需要的本能,当饲粮能量水平低时,番鸭可通过增加采食量获得维持和生长所需能量[9]。本试验还反映出,随着饲粮代谢能水平的增加,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料重比显著降低;而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对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与张效先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黑羽公番鸭对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变化的反应没有对代谢能水平变化的反应那么明显,因此能量是影响黑羽公番鸭早期生长的主要因素,蛋白质次之,适当降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生长影响不大。

3.2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黑羽公番鸭活体成分及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沉积的影响本试验发现,尽管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对黑羽公番鸭活体成分无显著影响,但总体表现为: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增加,活体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随饲粮代谢能水平增加,活体粗脂肪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尤以代谢能水平为12.55MJ/kg时增加的幅度最大。这与宋素芳等[8]、Pesti等[11]和田亚东[12]报道相似。其原因可能是蛋白质热增耗较高,蛋白质供给量高时,代谢能利用率就会下降,导致体脂含量下降[9];而代谢能摄入量超过其需要量时,体内多余代谢能转化成脂肪贮存起来,导致体脂含量增加。本试验中,随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增加,试鸭粗蛋白质摄入量呈增加趋势,但粗蛋白质沉积量和沉积率没有相应增加,反而下降,其中粗蛋白质沉积率下降趋势极显著,与陈安国等[13]和施寿荣[14]研究结果相似。其原因可能是饲喂较低粗蛋白质水平饲粮时,试鸭为满足其生长对蛋白质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消化吸收和利用摄入的蛋白质,因而粗蛋白质沉积量和沉积率增加。本试验还反映出,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间的互作对黑羽公番鸭粗蛋白质摄入量、沉积量和沉积率的影响均低于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的影响;然而,其对黑羽公番鸭活体成分及代谢能摄入量、沉积量和沉积率的影响却基本介于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影响之间,有的甚至高于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影响。这提示,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间的互作是影响黑羽公番鸭活体成分、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沉积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探讨黑羽公番鸭活体成分及养分沉积时应考虑代谢能与粗蛋白质水平间的互作。

3.3黑羽公番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陶争荣等[2]、薛志成[4]及林上槐等[5]报道番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11.80MJ/kg和20%~22%(1~4周龄)、11.91~12.12MJ/kg和20%~21%(1~3周龄)、11.50MJ/kg和21%(1~30日龄)。本试验得出1~3周龄黑羽公番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12.10MJ/kg和19.31%,与王光瑛等[3]推荐的1~3周龄番鸭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相近,但与上述报道的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试验方法和试验动物有关,前者通过生长试验,以番鸭(公母混养)生长性能作为判断指标,得出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比较粗放;而本试验以黑羽公番鸭作为试验动物,综合饲养试验、代谢试验和屠宰试验结果,先确定代谢能和粗蛋白质沉积量,然后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计算公式,再计算出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需要量,其代表黑羽公番鸭在屠宰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饲养水平、活动及所遭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的综合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第12篇

摘要:饲养人员在对仔猪进行饲养时,经常会遇见仔猪腹泻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虽然属于较为常见的疾病现象,在控制上,操作的步骤也较为简单。但是由于仔猪此时个体较小,并且不具备良好的抵抗力与免疫力很容易因为长时间的腹泻而导致脱水死亡,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让养殖人员的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文章对仔猪腹泻疾病的防治措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可以给饲养人员带来工作上的帮助与支持。

关键词:仔猪;腹泻;病因;防治

仔猪在饲养过程中出现腹泻的情况,在养猪生产过程中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为了让仔猪发病率得到控制,养猪专业户对仔猪的日常护理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护理标准执行护理上的工作,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处理,也要保证仔猪建设的恒定温度,因为仔猪此时抵抗力较低,较大的温差会让仔猪出现腹泻情况。

1病因

(1)母猪哺乳期间,仔猪主要通过乳汁而获得营养,母猪更换饲料和母猪消化不良会直接影响乳汁的品质,继而影响仔猪的健康。在母猪饲喂过程中,应适当增加精饲料和酵母片,但精饲料添加过多时,使乳汁中脂肪含量增多。

(2)仔猪提前断奶会影响其获取母源抗体,引起腹泻。过早断奶,营养成分改变,母仔分离,使仔猪得不到保暖,会造成仔猪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腹泻,胃肠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完善,断奶后仔猪消化酶的活性影响较大,消化机能不健全,不能很快喂饲过多的颗粒料、油脂性饲料。

(3)饲料因素:饲料中某些添加元素超标或饲料发霉引起的腹泻;饲草料被污染而引起中毒性腹泻;仔猪接触到药物,发生药物中毒引起的腹泻。

2预防措施

(1)母猪在配种前后应进行预防接种,疫苗主要为猪二联苗。母猪产前两周要适当喂一些子母康,效果良好。同时加强对母猪的管理,做好防寒、防暑工作。切忌过多饲喂高能量饲料。

(2)仔猪预防:在仔猪生后尚未吃初奶前,给仔猪灌2~3mL的0.1%高锰酸钾溶液,出生后一周每隔1d供给含有0.1%高锰酸钾溶液的饮水,连喂2~3次,可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仔猪在2两个月时要及时预防注射猪瘟疫苗和仔猪副伤寒疫苗。

(3)消毒:①保持圈舍清洁卫生,舒适干燥。要对圈舍、猪槽、仔猪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消毒,尽可能杀死周围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②产仔后,应每天清理圈内的粪便,保持清洁。③定期消毒,使用的消毒液要更换,防止圈舍内的致病微生物产生抗药性。

3治疗

仔猪在饲养过程中一旦出现腹泻的情况,饲养人员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让腹泻情况可以得到及时的控制。饲养人员在仔猪饲养过程中,应该按照“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的规定与标准开展饲养与疾病预防的工作。这套工作执行标准,可以快速的将抗菌药物的种类进行判断,也能尽快将这些病情的发展情况进行掌握。

仔猪在饲养过程中一旦出现腹泻与呕吐的情况,饲养人员应该对仔猪进行水分上的补充。这项处理措施可以保障仔猪的机体保持酸碱度上的平衡,防止出现酸中毒的情况。与此同时,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仔猪仔呕吐过程中出现死亡的情况,可以对仔猪喂服氯化钠溶液,或是苏打水的步骤,这些处理措施都可以有效对仔猪腹泻呕吐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控制,减轻仔猪此时病情上的反应。

饲养过程中,仔猪一旦出现细菌感染性上的腹泻,应该采用抗菌消炎的药物来对仔猪进行处理。选择的药物种类,包括泻立停,氯霉素等这些抗生素类药物,这些药物的选用可以增强仔i的抵抗力,通过一定比例的配合,对仔猪进行喂服上的处理。药品喂服时间段设置为每天两次,连喂两天。如果此时的仔猪个体过于小,无法采取为喂服处理,可以使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对仔猪进行泄立停药物注射。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导致仔猪出现腹泻的情况与因素,种类繁多。在仔猪生长过程中还有可能会出现病毒性腹泻的情况,为了防止继发性感染导致的感染面积扩大,饲养人员一旦发现病毒性腹泻的情况,应立即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对感染病毒的仔猪进行磺胺类药物的治疗,病毒性腹泻具有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特点,所以饲养人员在仔猪的日常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现此类疾病的发生,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控,最大限度的降低饲养企业的经济损失。

为了让这些腹泻情况可以得到良好的根治与预防,饲养人员可以采用中药治疗或者穴位治疗的方法,对其他健康的仔猪进行疾病预防上的处理,可以选用黄连、广木香等中草药与水进行相应比例的配合,进行熬煮,并将这些药拌和在猪的饲料中,让仔猪食用,不仅可以有效增强仔猪的抵抗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疾病的作用。

4结语

饲养人员在对仔猪进行日常的护理过程中,无论遇到哪种腹泻类型,通过早期的仔细观察,都可以在及时发现,并立即开展治疗措施。例如仔猪出现食欲不振或是身体消瘦等情况时,饲养人员就应该提高注意力,对这些个体进行仔细观察,如发现异常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上的处理。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疾病类型的判断,对处理方法进行选择。不同类型的腹泻与呕吐,会有相对应的治疗方法与措施。如果饲养人员判断错误,并使用了不合理的治疗措施,可能会造成仔猪的大范围死亡,所以这种情况是万万不能发生的。这需要饲养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与责任心,积极维护饲养专业户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