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时间:2023-06-15 17:2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经济环境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第1篇

一、经济环境与会计的相互关系

一般的,经济发展与会计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总是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之下的经济主体。通过会计核算反应和监督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力,为经济主体实现其目标服务,而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环境和制约,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约束下进行的经济行为。因为会计也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为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服务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研究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关系问题的意义现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对一门科学中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和解释都是以环境分析为前提,或者说是从环境分析中得出的。会计作为一门以社会科学为主并兼具自然科学某些特征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会对它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会计理论研究永恒的课题之一。只有以环境分析为起点,才可能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使会计科学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发挥其职能作用,进而促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进步。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1.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职能的影响。会计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参与经济的预测和决策等新功能便顺应而生,并将成为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更直接更有效的职能。

2.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运行的基本导向和最终归属。会计目标活动于社会经济环境这个多维空间中,它必定要和该时期的总体经济环境相适应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环境是不同的;离开经济环境来确定会计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3.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对象的影响。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特定主体再生产过程中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该类经济活动发生变化,会计对其反馈也会相应变化。

4.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会计计量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主要解决在记录时和在会计报表中如何对会计要素进行数量描述的不足。计量属性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在会计计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披露就会产生不同影响,从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因此,会计计量属性对于会计准确核算和信息提供显得至为关键。

5.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程序和策略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利益相关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的同时,对会计提供信息的能力也产生了影响。即面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和日益复杂的经济关系,加工会计信息的工作程序和技术策略也要作相应变化。

三、会计对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1.会计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机构设置重叠,人才匮乏,实力薄弱,而国外会计公司拥有雄厚资金、先进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并且分支机构遍布全球,我们很难与其相抗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起服务功能强大、内部严格、执业质量高、布局合理的事务所服务网络,组建由若干事务所联合起来组成的大规模、高水平的事务所集团。集团所应该以一个事务所作为核心,可以由核心层、紧密层、扩散层等不同层次的事务所组成。要吸收专业人员,增加业务种类,扩大业务范围,开拓新型业务,发挥规模优势和各自特长,形成专业化程度高,分工细密的集团型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多样化经营战略,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会计服务市场会有巨大潜力,由单一服务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现代会计应以适应这一发展模式。

2.会计应适应国际化进程加入WTO几年来,随着国际化贸易频繁往来,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会计应当学习与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内容,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已颁布的具体准则,制定适合我国会计业发展和会计国际化要求的会计准则,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基本上保持一致。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当符合国际会计惯例,为国内外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管理与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利益各方进行经营决策的提供相关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我国会计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把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结合起来,走会计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

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励志生 成才教育 环境问题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高校受资助群体的成才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保证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不被歧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

一、高校励志生的内涵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和体系越来越完善,高校贫困生获得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却比较淡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困生”这一称谓含有的歧视性。因此,本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为“贫困生”正名,贫困只是其自然属性,而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本身的励志行为几乎没有被体现。高校励志生,也就是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贫困生”的更为人性化和中性化的称呼。

要明确励志生的内涵,必须先了解励志生和贫困生的区别。贫困学生是指接受财物帮助的学生,从专业术语角度看贫困生与励志生的区别在于励志生的涵盖范围大,贫困生的涵盖范围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贫困生包含在励志生中;从人文角度看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励志生更具有人性化与客观性,而贫困生带有歧视性。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励志生是指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缺陷,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勤劳俭朴和独立自强,借由社会、学校、家庭等予以物质和精神帮助的学生,是对现有“贫困生”更人性化、更公平、更科学的称呼。

二、高校励志生成才的环境分析

作为外在条件,外部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特别是高校中的励志生,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外部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成才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高校励志生的成才教育环境进行分析,以有效地指导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影响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故本文在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宏观社会环境分析

高校励志生成才的实质是人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同步推进。社会发展是前提和保障,当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协调发展时,高校励志生的成才得以顺利推进,而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或失衡都将使高校励志生成才遭遇困境。

1.经济环境对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从宏观上,经济环境对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力水平实现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力首先表现为物质水平能否提供满足高校励志生成长的基本要求。励志生给人们的印象一般就是家庭条件困难,在学校基本的衣食问题得不到解决。基本物质资料的匮乏无疑削弱了高校励志生成才的物质基础,并进一步影响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给那些励志生加大经济困难压力。

2.政治环境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政治环境从宏观上表现为通过社会政治设施、政治制度、政治观念等作用于高校励志生。

3.文化环境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所谓社会文化环境,这里主要侧重于由观念形态的文化构成的影响个体成长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它运用特定的价值体系影响高校励志生的价值观念、心理和行为规范,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积极的精神“濡化”。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文化资本传递的不对等等消极因素使高校励志生在成才过程中遭遇“心灵贫困”。这就扩大了其成才教育的范围,从单纯的文化教育到不可或缺的心理辅导。

(二)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中的校园环境分析

校@环境是高校励志生成长的正式场所,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校励志生施加影响,同时架起了政府、社会与高校励志生之间的桥梁。如果说社会环境优化旨在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宏观支持体系,学校环境优化则旨在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支持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校励志生成才的“希望工程”。

1.优化校园资助体系与制度

高校助学体系是高校励志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为主导,整合个人和社会的救助体系,是为高校励志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首先,创新奖学金评定制度。学校应在公平、公开基础之上,把奖学金向高校励志生倾斜。例如从支持和保护高校励志生的角度,设立励志生奖学金项目或励志生资助专项基金,在励志生范围之内进行考核评定,且适当提高奖学金金额。

其次,引导高校励志生把勤工助学与成才、社会支持与社会回报相结合。建立勤工助学的管理机构,对勤工助学实行规范化管理。一是专门建立励志生档案,对励志生的特长、专业、技能、求职意向等相关资料存档备案,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岗位;二是对勤工助学的岗位范围、上岗培训、时间需求、审批程序等进行统一管理,既有效保障高校励志生的合法权利,又能使勤工助学工作规范化,在高校励志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良好信誉。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对于励志生除了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支持外,还应着重将助困与育人相结合,注重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力量,物质扶贫解一时之困,精神“扶志”才能解一生之困。

首先,在全体学生中实施学风教育,把学生的关注重心从“享受”、“时尚”等不良倾向转移到学业上,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如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科技创新等,通过学风建设带动班风和校风,由内向外地为高校贫困生成长营造立志成才的学习氛围。

其次,以柔性管理为载体,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励志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具有大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特殊的生活体验形成他们的个性特点,更多地比常人看重人性中的自尊。如果忽视高校励志生的这种特殊性,学校、师生的善意帮助将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并保护高校励志生的隐私权,高校励志生的资助方式应采取隐性化的途径,在为高校励志生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之时,减少他们因被贴上“贫困”标签而形成的“被施舍”心理。

3.健全社团组织和心理干预

学校应鼓励高校励志生积极参加社团组织,使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绪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可以引导高校励志生成立一些社团组织。在这些社团中,他们因共同的生活体验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从而形成特殊的群体,有利于他们在相互交流和鼓励中释放心理压力,而集体归宿感可以缓解他们自卑、孤独等负性体验。

学校尤其是教育者应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救助,预防他们因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由于高校励志生强烈的敏感和自尊心,首要前提是教育者必须充分体现出真诚和平等,才能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其次,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调适能力,激发他们在逆境中成才的勇气和信心;最后,在教育方式上,报告会、座谈会、榜样教育等方式较为有效,既能减少高校励志生的自卑感,又能激发他们立志成才的信心。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组织专业教师对高校励志生进行心理咨询。

(三)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微观人际关系环境分析

校园人际环境与一般社会人际环境和自然环境相比,自身有着特殊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微观人际环境对励志生成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宿舍人际关系、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

1.高校励志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提升

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对加强校园人际环境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任课教师,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工作作风,对励志生的心理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和文化水平,帮助高校受资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远大理想,不再局限于自身利益而无视他人的利益。

2.对高校励志生宿舍环境的提升

首先,加强以宿舍美化为手段,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

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之中,帮助同学确立正确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良好的精神L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合格人才。树立典型,建立自我激励机制。

3.高校励志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大学生是校园人际环境优化的最终主体和实践者,校园人际环境的优化最终还要靠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努力丰富自身的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丰富自身的人际关系是提高人际环境质量、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重要途径。

社会经济环境一方面为学校物质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制约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社会政治环境为校园各项制度的形成提供保障和参考;而文化环境对校园主流文化氛围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除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作出贡献外,校园内形成的各种思想、文化氛围同时也会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为社会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胡凤琴.高校贫困生成才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1,(17).

第3篇

关键词:开发经济环境;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

一、前言

现实环境对于科学研究往往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开放经济环境下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也与封闭或者是半封闭经济环境下有所不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相关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开放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放经济环境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际市场的商品以及资本的转换速率明显提高,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在开放经济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产业结构等也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革。

十以来我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大力发展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传统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些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以耗费资源或者是污染环境作为代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通过政府和社会近些年来的努力,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首创,因而发展的经验较为缺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时可结合自身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并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高改革开放的成效和效率,达到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开放既指对外开放也可以指内部市场环境的开放,因而我国的开放经济环境也具有双重的含义。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制度不断完善,政府的作用弱化市场的限制逐渐减少,开放的内部环境逐渐形成且日益深化。此外我国对外贸易的种类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产品贸易向产品服务贸易并重发展,对外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日益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系已经日益优化,市场规范程度不断提高,金融业也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脚步,在开放经济环境下我国已经融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

三、开放经济环境下应用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落后

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也日益进步,但是目前应用经济学大部分还是采用以往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内容也无法与当前实际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理论应当是先于实践的,也就是说研究方法应当是较之现状更为进步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实践提供指导,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落后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有关的学者专家等应当提高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政府也应当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促进研究方法的进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研究体系的不完善

体系是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框架,体系的不完善进而导致了研究内容的片面性以及研究结果准确性出现偏差。目前很多学者在进行应用经济学的研究是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以及表面,没有结合现实去挖掘其内涵,导致研究结果缺乏深度,难以让人信服,直接影响了应用经济学的发展和进步。开放经济环境下各种思想、理论等不断涌现,市场的复杂程度也不断提高,给应用经济学研究也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因而针对目前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与社会现状不相适应的情况相关学者必须要加快调整。

四、开放经济环境下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调整的措施

(一)转变研究方法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计划经济体制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此后在不断地探索中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过程中以及后续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完善过程中应用经济学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理论基础,因而开放环境下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也应当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符合马克思理论的要求的。应用经济学研究作为我国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研究方法落后的现状必须要加快调整,转变研究方法。

应用经济学中需要应用到应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知识。转变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首先要提高各个学科知识理论融合的成效,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恰当应用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要善于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提出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利用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后要将研究结构反馈给有关的经济管理部门作出相应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同时可以将应用模型法应用到应用经济学研究中,用非线性方程代替传统的方程分析方式,从而提高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实现研究方法的转变和提升。

(二)构建新型研究体系

构建新型的应用经济学研究体系可以提高研究内容的合理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而促进应用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学者较多采用定量实证分析法进行应用经济学的研究,但是开放环境下的市场构成更为多样,因而对于研究人员在进行实证调查时的操作规范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不规范的操作除了导致数据、样品的可信度难以保证,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也会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应用经济学研究体系,规范研究人员行为的同时提高调查内容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我国实行全面开放的经济政策要明显晚于发达国家,因而开放环境下的相关经济理论也不够成熟和完善,也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国家的国情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因而相关学者必须要对应用经济学的模型进行完善和更新,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分析方法等多个方面,切实提高应用经济学研究模型的适用性和客观性。研究模型是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模型的组成和内容必须与研究体系相适应。

(三)多样性选择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建立

建立多样性选择同时采取实证研究方法是促进我国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措施。选择是在非单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实现的,因而必须要提高研究方式的多样性,转变现有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先例,苏联及东欧国家早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理论体系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不相适应,因而我国应当深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现状进行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经济理论的借鉴。

多样性选择就是要扩充原有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数量和范围,同时扩大研究内容的范围,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充分利用实证研究并促进其在我国应用经济学研究中的普及是目前研究方法转变的重点。传统应用经济学研究更为重视理论研究和规范研究,真正利用实证研究进行的试验、调查等并不常见,实证研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对于经济现象本身以及其过程的真实性的追求,因而实证研究的结果往往更具有真实性和参考性。规范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价值标准的判定,但是由于个人对于经济活动参与程度、实际看法的不同极有可能导致研究理论的主观性。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为规范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可以大大提高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企业;国际商务环境;PEST模型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66-01

1 引言

国际商务环境是指企业在从事国际商务的过程中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东道国的各种因素及其总和。

中国企业在过去的30年中发展迅速,加入WTO后更是广泛的参与到国际分工合作中,积极开展国际业务,形成了一大批外向型出口企业,一些国内实力较强的企业也纷纷开拓国际市场,进行海外并购和投资等。在国际业务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企业也面临诸多困难。如出口企业使“中国制造”的大旗插遍全球的时,许多欧美国家对中国产品提起反倾销投诉,使低附加值的中国加工制造业遭受重大损失。而中铝、平安等国内优秀企业的海外收购也频频遭遇失败。

2 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2.1 政治环境Political

政治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决定了贸易与投资的难易程度与资金的安全性,以及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效果。这里我们就现实问题主要考察政治体制、政治稳定性、政府对外资的态度三个方面。

2.1.1 政治体制差异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产生影响

近年来,虽然政治体制差异在国际商务环境中已经有所淡化,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对欧美许多国家构成隐性威胁,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际上存在着“中国”。这一因素在我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活动中有着显著的影响,我国企业海外收购时往往目标国政府审批比较严格,对中国资本的进入有层层限制,特别是我国国企开展的海外收购被国际认为是政府主导型的扩展和经济侵入,所以近两年频频遭遇失败。

2.1.2 政治稳定性对中国企业的国际业务发展方向存在影响

稳定的政治环境才能降低开展国际商务的风险,企业在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时也倾向于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的目标国企业合作。欧美繁荣的社会经济和东亚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增长奇迹都使得这两个地区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商务的主要地区就是欧美和东亚国家,而中东、西亚、非洲、拉美地区由于局势动荡,给企业海外业务发展带来不稳定性,不利于中国企业在这类国家开展业务。

2.1.3 政府对外资的态度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对外资的态度反映在政府的政策上,如关税、优惠政策等。举例而言,“中国制造”产品对国外而言可以说是既爱又恨,中国产品价廉物美,已经成为国外个人生活必需品的首选,也为国外企业提供低成本原料。另一方面,低廉的中国产品也冲击了海外国家本国产品,造成了许多企业的亏损,进而影响到一国的就业,因此许多国家抵制中国货,对中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但是,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使得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遭受重大打击,许多国家经济萧条,企业资金链紧张,寻求外资资助,这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时一个良好的机遇,政府对外资的态度也有所缓和。

2.2 经济环境Economical

经济环境是国际商务环境的重要因素,企业的海外发展环境关键是经济环境,经济政策、市场规模、经济周期等都直接对国际商务活动产生影响。

2.2.1 经济萧条期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经济危机袭来,国际商务环境也随之进入萧条期,企业资金紧张,产品滞销等威胁到企业的生存。萧条期的经济环境对我国企业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遭受严重打击,订单急剧下降,生产线闲置,开工不足,许多企业濒临破产,海外业务萎缩。但是另一方面,这对中国优秀企业是一个机遇,国外企业在这个时期是弱势期,企业资产缩水,资金链紧张,寻求海外资金的援助。我国部分优秀企业及行业领导企业可以借此机会积极开展海外投资,拓展海外市场。

2.2.2 市场规模是构成企业商务环境的重要因素

当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时,目标国的市场规模是重要因素。市场规模反映了产品需求量,是企业利润得以实现的条件。目前,国际市场规模大,特别是东南亚市场值得中国企业关注。东南亚市场是新兴市场,人口多,需求大,并且发展水平不及欧美市场,竞争压力也较之小,更兼具市场距离近,东盟自由经济区的优惠条件,是中国企业下一发展阶段的重要市场。

2.2.3 经济政策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重要因素

经济政策包括在外资、产业、税收、外汇、外贸等方面的政策。经济政策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如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了重要影响,时中国出口产品利润空间减少,国际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却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技术设备进口。人民币升值的同时美元贬值对持有国外企业股份的中国企业则代表了资产缩水。而海外国家的贸易保护性关税构成了中国企业的进入壁垒,增加了拓展海外业务的成本。

2.2.4 国际产业结构转移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国际商务环境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承接了国际产业结构转移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企业发展、产品出口和就业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而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一直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而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被东南亚国家所取代;另一方面,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国际产业结构再次发生转移,中国将更多承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像东南亚转移。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将与国际企业更多开展技术资金合作,而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海外转移,投资与东南亚。2.3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cultural

社会文化对国际商务活动也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在拓展国际业务时因将社会文化因素考虑在内,本文主要对文化差异和文化融合、法律制度进行讨论。

2.3.1 文化差异和文化融合对中国企业国际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差异使得一国的产品在另一国家也许并不受欢迎,而且与国外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时如不了解目标国的企业文化,对合作对方产生了礼节上的冒犯则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的损失。但是,另一方面,文化差异也对国际商务的开展提供了机遇,正是文化的差异形成产品的差异性,使产品具有海外市场竞争力,中国传统服饰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今世界文化的融合也有利于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

2.3.2 法律制度对企业国际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

法律制度尤其是商法、经济法、对外贸易法规等对企业的国际业务具有直接影响。各国法律存在差异,要是对目标国的法律制度认识不够则很有可能触犯目标国法律而导致经济利益的损失。

2.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技术环境是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条件,重要包括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和技术转移、研发费用等,本文主要讨论技术应用及技术转移。

2.4.1 技术应用对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国际业务开展更加便捷。特别是网络的应用、航空运输的发展提高了国家商务活动的效率。而国际贸易方式也应技术的发展而多样化,促进了商务活动的开展。

2.4.2 技术转移对中国企业的国际业务发展提供机遇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以技术、标准、规则为中心,全球化生产为特点的温特尔主义产业模式。在此模式下,生产技术也随着企业的拓展而发生转移,发展中国家有接受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机会。对中国企业来说,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节能灯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说明】

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

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

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 。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

之前 , 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 、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标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数据来源

第五节 研究结论

一、市场规模

二、竞争态势

三、行业投资的热点

四、行业项目投资的经济性

第二章 节能灯项目总论

第一节 节能灯项目背景

一、节能灯项目名称

二、节能灯项目承办单位

三、节能灯项目主管部门

四、节能灯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五、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六、研究工作依据

七、研究工作概况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结论

一、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三、选址

四、节能灯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五、环境保护

六、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七、节能灯项目建设进度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九、节能灯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十、节能灯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三章 节能灯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社会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节能灯项目相关政策分析

一、国家政策

二、节能灯行业准入政策

三、节能灯行业技术政策

第三节 地方政策

第四章 节能灯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 节能灯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国家及节能灯行业发展规划

二、节能灯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第二节 节能灯项目发展概况

一、已进行的调查研究节能灯项目及其成果

二、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三、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四、节能灯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第三节 节能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状与差距

二、发展趋势

三、节能灯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节能灯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四节 投资的必要性

第五章 节能灯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国内生产企业现状

一、重点企业信息

二、企业地理分布

三、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四、企业从业人数

第二节 重点区域企业特点分析

一、华北区域

二、东北区域

三、西北区域

四、华东区域

五、华南区域

六、西南区域

七、华中区域

第三节 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产品竞争策略 二、价格竞争策略

三、渠道竞争策略

四、销售竞争策略

五、服务竞争策略

六、品牌竞争策略

第六章 节能灯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

第一节 节能灯行业产销状况分析

第二节 节能灯行业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第三节 节能灯行业资产运营状况分析

第四节 节能灯行业获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 节能灯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第七章 节能灯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 市场调查

一、拟建 节能灯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二、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三、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四、替代产品调查

五、产品价格调查

六、国外市场调查

第二节 节能灯行业市场预测

一、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二、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三、价格预测

第三节 节能灯行业市场推销战略

一、推销方式

二、推销措施

三、促销价格制度

四、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第四节 节能灯项目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一、产品方案

二、建设规模

第五节 节能灯项目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第八章 节能灯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

第一节 资源和原材料

一、资源评述

二、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

三、需要作生产试验的原料

第二节 建设地区的选择

一、自然条件

二、基础设施

三、社会经济条件 四、其它应考虑的因素

第三节 厂址选择

一、厂址多方案比较

二、厂址推荐方案

第九章 节能灯项目应用技术方案

第一节 节能灯项目组成

第二节 生产技术方案

一、产品标准

二、生产方法

三、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

四、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五、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

六、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第三节 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一、总平面布置原则

二、厂内外运输方案

三、仓储方案

四、占地面积及分析

第四节 土建工程

一、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与结构设计

二、特殊基础工程的设计

三、建筑材料

四、土建工程造价估算

第五节 其他工程

一、给排水工程

二、动力及公用工程

三、地震设防

四、生活福利设施

第十章 节能灯项目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一节 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一、 节能灯项目的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气象

三、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物、植物、农作物

四、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

五、现有工矿企业分布情况

六、生活居住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健康状况、地方病等情况

七、大气、地下水、地面水的环境质量状况

八、交通运输情况

九、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现状资料

十、环保、消防、职业安全卫生和节能

第二节 节能灯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一、主要污染源

二、主要污染物

第三节 节能灯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第四节 治理环境的方案

一、 节能灯项目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 节能灯项目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 节能灯项目对周围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四、各种污染物最终排放的治理措施和综合利用方案

五、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

第五节 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

第六节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第七节 环境影响评论结论

第八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一、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二、职业安全卫生主要设施

三、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机构

四、消防措施和设施方案建议

第十一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一节 企业组织

一、企业组织形式

二、企业工作制度

第二节 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十二章 节能灯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一节 节能灯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 节能灯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第二节 节能灯项目实施进度表

一、横道图

二、网络图

第三节 节能灯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勘察设计费

六、其它应支付的费用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节能灯项目总投资估算

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二、流动资金估算

第二节 资金筹措

一、资金来源

二、 节能灯项目筹资方案

第三节 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第十四章 财务与敏感性分析

第一节 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一、生产总成本估算

二、单位成本

三、销售收入估算

第二节 财务评价

第三节 国民经济评价

第四节 不确定性分析

第五节 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一、节能灯项目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二、节能灯项目与当地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三、节能灯项目与当地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四、节能灯项目与当地居民的宗教、民族习惯的相互适应性

五、节能灯项目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

六、节能灯项目的国防效益或影响

七、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第十五章 节能灯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

第一节 建设和开发风险

第二节 市场和运营风险

第三节 金融风险

第四节 政治风险

第五节 法律风险

第六节 环境风险

第七节 技术风险

第十六章 节能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我国节能灯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节能灯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促进节能灯行业发展的对策

第二节 我国节能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节 节能灯行业投资机会及发展战略分析

一、节能灯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二、节能灯行业总体发展战略分析

第四节 我国 节能灯行业投资风险

一、政策风险

二、环境因素

三、市场风险

四、节能灯行业投资风险的规避及对策

第十七章 节能灯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与建议

一、对推荐的拟建方案的结论性意见

二、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三、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四、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五、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六、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第二节 我国节能灯行业未来发展及投资可行性结论及建议

第十八章 财务报表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

第二节 投资受益分析表

第三节 损益表

第十九章 节能灯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附件

1 、节能灯项目位置图

2 、主要工艺技术流程图

3 、主办单位近 5 年的财务报表

4 、节能灯项目所需成果转让协议及成果鉴定

5 、节能灯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6 、主要土建工程的平面图

7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摘要表

8 、节能灯项目投资概算表

9 、经济评价类基本报表与辅助报表

10 、现金流量表

11 、现金流量表

12 、损益表

13 、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4 、资产负债表

15 、财务外汇平衡表

16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17 、流动资金估算表

18 、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19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20 、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21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22 、产品销售(营业)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附: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方法宏观经济环境信息:

–基于PEST分析模型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行业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行业主要上下游产业的供给与需求情况,主要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及影响因素

–行业的竞争格局、竞争趋势;与国外企业 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差距;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微观市场环境分析:

–行业当前的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发展速度和竞争状况

–主要企业规模、财务状况、技术研发、营销状况、投资与并购情况、产品种类及市场占有情况等

–客户需求分析: 消费者及下游产业对产品的购买需求规模、议价能力和需求特征等

–进出口市场:行业产品进出口市场现状与前景

–产品市场情况:产品销售状况、需求状况、价格变化、技术研发状况、产品主要的销售渠道变化影响等

–重点区域市场:主要企业的重点分布区域,客户聚集区域,产业集群,产业地区投资迁移变化

第6篇

【关键词】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 会计目标构造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次明确了财务报告的目标,该目标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会计目标要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它的要求,如果设定的会计目标与环境不相适应,就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并影响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

一、会计目标概述

会计目标可简述为: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具体来说,会计目标涵盖了两个重要方面,即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对外公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目标体现了某一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合理的定位会计目标非常重要,会计目标作为整个概念框架的起点,以何种会计报告作为制定目标,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告要素确认和计量等方面内容的定义和界定,从而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制定,最终对国际会计协调产生影响。

二.现今两种会计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鸠雄士(YujiIjiri)、恩里斯特・帕罗科(ErnestJParlock)等人,其主要代表文献有井鸠雄士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受托责任观的发展与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休戚相关。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学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在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日益扩大的经济背景下形成的。资本市场已发展成熟,资源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社会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上的。这时的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

(三)两种观点的评价

对决策有用观的评价。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的认识更清楚,强调会计信息不但为资源的委托者、受托者服务,而且要为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服务。对受托责任观的评价。受托责任观相比较决策有用观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三、我国会计目标的构造

我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其经济发展也就具有不同于别国的特点。会计目标的定位在顺应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下,还应具有“中国特色”,即体现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因此,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既要从实际出发,还要兼备前瞻性。

(一)我国会计环境分析

首先,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微观经济组织仍然是国有企业,制造业、能源、交通等重要行业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重点企业也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其他性质的企业还未形成规模国有独资公司在公司制企业中仍占主导地位。其次,资本市场不发达,资本市场是企业筹资的重要场所,但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企业不能很快进入资本市场,而潜在的投资者又不能通过资本市场自由选择投资企业。第三,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企业规模有限,现代化程度低,若以决策有效作为其会计目标,显然很难达到其要求。另外,法制体系还不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尚未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

(二)我国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要

对会计信息有直接需求主要包括国资委税务局和证监会、银行和投资者。国资委是依法行使国有股东权利的政府部门。证监会的主要职责是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证券市场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税务局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大最直接的需求者,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是作为企业纳税和国家税务人员查税的直接依据。银行是我国企业外部融通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银行也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之一。在信息不对称下,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是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会计信息。

(三)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构造

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目前,我国会计目标总体应确立为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首先,会计目标总是要与经济环境的要求相融合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会计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大环境。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法人制度。法人制度的实质是确认国家拥有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拥有财产的独立法人财产权,使企业在对所有者承担财产保值和增值责任的前提下,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因此,在法人制度下,投资者和企业的关系实质就是委托、受托关系。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物流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运营环境 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今天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发展重要内容的背景下,研究绿色经济的相关内容已经成为了经济学家、学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而言,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指引下,对其相关层面内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种种问题,比如说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等。就物流行业而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将同样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下,“绿色物流”理念的提出,为物流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指明了方向。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物流实体经济中的角色转换需要“绿色化”的同时,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金融环境的绿色化发展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绿色物流提供金融支持,为该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开展物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国家贸易的现实层面来说,实现物流企业金融绿色化,对于规避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绿色壁垒”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

“绿色物流金融”的理论意义

在经济学上,金融运营环境有如下定义:通过组织内部成员和外部环境之间的行为交互和利益交换形成的特殊动态平衡系统。在本文中所引用的绿色物流金融环境的内涵为:“客观经济环境下,物流金融利益主体和外部环境之间所形成的整体”。结合两者不难看出,绿色金融环境实际上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并通过两者之间的协作来实现对环境的调节。内部环境主要是指涵盖了市场内所有机构和组织,而外部环境是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的,通常情况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都是从内部角度进行的。

从“绿色物流金融”这一名词中就可以看出,该名词同时兼具金融、物流、绿色三个主要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同时也表明了其具体特征,其特征可归结如下:

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持续性发展,绿色物流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种种特性,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和自然之间所形成的主动的、和谐的关系的集中体现,而在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则是要求人们要将物流金融的优势运用到物流行业中,从而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根植性特点在绿色物流金融环境中有明显的表现。正如美国知名社会经济学家Polanyi在其论文中所写到的:“经济发展的实质表现在各种非经济类型的关系上,同样也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种种影响,包括正面的以及负面的”。这种说法从客观上说明了绿色物流的发展实际上是受到社会经济环境所左右,也可以说,政府政策行为对于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受到特殊的时空的巨大影响与所属地的客观经济属性两者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必须从当地的客观经济条件出发来发展绿色物流金融。

资金流是物流行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绝对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循环性特征表现明显。

我国“绿色物流金融”的内外部运营环境分析

(一)从“绿色物流金融”环境的内部层面分析其运营状况

物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内部问题,而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环境中这一问题同样突出。实际上,由于市场的逐利性特征,各个金融机构在非发达地区的投资总是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非积极态度,这就导致各地金融产业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物流金融体系构建,可谓困难重重。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的流动受市场自发性影响明显,政府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有限所产生的诸多问题,更是导致绿色物流金融在中小城市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客观上来说,当前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融资难,在实际融资过程中人为因素过多、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整体情况堪忧等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特别是衍生产品如“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欠开发、“绿色物流银行”、“绿色融通仓”等现代运作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这些不同层面出现的诸多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该行业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就此笔者在表1中对具体的内部原因做了总结。

(二)从“绿色物流金融”环境的外部层面分析其运营状况

从根本上讲,影响绿色物流金融的外部环境因素同样重要,其产生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讨论。

金融危机对于经济格局的总体影响。目前来说,支柱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尤其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金融产业更是获得了空前的解放。而从短期收益水平上来说,绿色物流行业整体收益水平相对较低,这就导致其发展必然受到其他金融经济体的排斥,发展缓慢、融资困难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结果。

政府主导的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物流企业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基本上都是国家从宏观经济发展角度所制定的政策指导下实现的,就金融监管而言,国内各种金融产品的整体监管水平较为落后,自由度也较低,更是对物流行业的融资行为制造了人为阻碍。这就导致绿色物流产业这种短时间内很难看到回报的行业因为监管制度的缺失而发展制肘,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这一特点,相关金融部门已经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尽可能的少涉及该行业。同时,缺乏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样是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环境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法制环境与政策有很大的关联性,法律法规无法真正意义上的覆盖该领域。从法律层面讲,金融政策的制定必然附带金融法规的出台。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金融主体,对于投资回报率的高要求和投资风险的考虑,在绿色物流金融行业中短期收益率不明朗的情况下,很少有商业银行乐于开展此项业务,即使有所开展,也设立了较高的贷款门槛,这就对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信用环境是一切金融业务开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足够的信用作支持,金融市场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当前信贷环境的整体恶化,直接导致了银行贷款门槛的加高,这一方面导致了绿色物流行业的融资困难,另一方面也把该行业推向了民间融资。其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环境优化的针对性措施

(一)从优化内部环境角度进行分析

内部环境的优化实际上要求从金融主体的客观行为入手,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金融服务创新以及金融组织创新两个主要部分。

金融服务创新。绿色物流金融服务的创新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通过两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实现。具体来说,就是要求物流企业必须通过自身业务上的创新来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平;而金融机构方面,则是需要进行绿色物流金融创新,积极主动的研发各种绿色物流既金融产品,为该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金融组织形式创新。作为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组织形式一直是我们所研究的重点,绩效水平和组织管理形式之间存在的关系,对于每一个管理者来说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包括银行、信托、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各种混合形式等的组织管理形式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但是不得不说目前为止,针对绿色物流金融方面的组织形式的研究还较为少见。基于这种情况,有学者从农村绿色物流金融角度提出了“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与农村物流金融非股权组织”。通过这种方式,物流企业能够通过联盟的形式从政府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中获取相应的资金,从而为其长期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客观上来说,这种组织形式的创新对于提升物流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也能够有效的规避我国法律中针对物流行业的种种限制。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值得我们关注。

(二)从外部环境优化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绿色物流金融的外部环境整体优化而言,这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必须有相应的监管机构和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这就要求政府对该行业的发展实施引导,为中小型物流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交流平台,并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提升该行业的整体规范程度。构建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的信用体系,这对于提升中小型物流企业绿色金融环境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在客观上要求绿色物流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和交流。政府政策倾斜是该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政府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为优越的激励政策来鼓励绿色物流金融行业的发展,通过行业本身、政府以及各金融机构的通力协作来促进我国绿色物流金融行业的发展。

结论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物流金融对于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必须重视的是,作为一种新型的事物,其发展方向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针对绿色物流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其提供科学的引导和扶持,而行业本身也应充分把握机遇,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愈,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及其方向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

2.胡愈,柳思维.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生态环境营造[J].湖南社会科学,2008(1)

3.何德旭,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

第8篇

关键词:旅游环境;承载力;金华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空闲时间的增加,旅游业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经济环境,其支持旅游发展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如何依据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旅游活动的强度上限,是旅游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环境系统支持旅游活动的能力阈值。1963年Lapage首先提出“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1],70年代F. LawsonD在《旅游和休闲的发展:旅游资源评价手册》一书中,探讨了旅游容量的问题。而我国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赵红红首次提出了旅游容量的概念[2]。其后崔风军等人就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进行了相关研究[3-4]。陆林[5]通过对黄山的实证研究,探讨了景区容量与环境的关系。保继刚[6]以颐和园例,通过对颐和园景区的环境容量测算,探讨如何保护皇家园林。

通过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可以为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依据,并为保护区域环境划定红线。本文以金华市为例,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方面的问题,为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参考。

二、金华市旅游的社会承载力研究

(一)金华市旅游发展现状

金华市地处浙江中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佳宜游城市,是浙江省旅游副中心,旅游资源丰富,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双龙风景名胜区、方岩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5A级(横店影视城)、7个4A级旅游区、16个国家级文保单位、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7个省级文保单位。

2012年共接待游客4182.84万人次,同比增长16.1%,实现旅游收入399.59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105.14万人次,同比增长16.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2.77亿元,同比增长17.5%,接待入境旅游者77.70万人次,同比增长6.8%,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2451.32万美元,同比增长1.9%。

(二)金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一个区域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由环境生态承纳量、资源空间承载量、社会心理环境承载量构成[7]。本研究运用社会学民意调查的方法,选择环境容量调查指标和调查对象,结合金华市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指标,对金华市内主要景区生态现状、游客感知、游客流量、基础设施、居民心理等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分析金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

(三)金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者个人情况、旅游内容、旅游感知、旅游设施、居民心理等方面的内容,针对金华市常住居民和主要景区的游客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16份,问卷回收率为91.6%,其中,本地居民回收率为88.4%(442/500),游客回收率为94.8(474/500)。

根据调查结果,本研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将游客需求、本地居民心理、景区发展潜力和基础设施作为评价体系的第一层次。其下有服务监督评价体系、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景区规划体系、游客规模来源与心理感知、市民心理容量、人居环境等子系统。

(四)结果分析

1.游客构成分析

金华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主要以金华周边县市、江苏、福建、上海等地,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以韩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美国、日本等地为主。从区域分布来看,呈现县域极不平衡分布,其中东阳、义乌游客接待量占50%以上。从景区游客接待量来看,5A级景区东阳横店影视城与4A级景区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游客接待量超过总量的50%。游客的人口特征以男性为主(57.4%),年龄段集中在23至57为主,来金华旅游目的以商务会展考察与休闲观光为主。

2.游客感知分析

在近61.3%的游客表示愿意重游金华,65.4%的游客认为金华城市基础设施完善,73.3%的游客认为金华最具吸引力的景点是横店影视城、国际商贸城、双龙洞。但同时62.6%的游客认为假日景区过于拥挤,尤其是国际商贸城、横店影视城、双龙洞,51.3%的游客认为金华旅游资源丰度比较好,各地景区特色鲜明,但43.4%游客认为景点过于分散。有87.7%的游客对金华旅游接待设施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并达到中等以上水平,旅游接待服务尚可但不算优质,尤其是导游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多数外地游客来金华之前,对除国际商贸城、横店影视城、双龙景区以外的旅游资源不了解。这说明尽管政府采取多种对外旅游宣传手段,但宣传力度还是不够,渠道过于单一,同时除购物旅游外,其他特色旅游还有待开发。

3.居民心理容量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金华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购物、娱乐、道路、餐饮、市内公交、对外交通、城市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主要景区的基础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2011年流动人口日均30余万,这就给当地基础设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随机调查中约67%的居民对基础设施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同时有89%居民希望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城市交通和公共绿地建设。71.3%居民对自身的居住环境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当在问到旅游景点时89.2%的居民会首先想到国际商贸城、横店影视城、双龙洞。调查发现48.3%的居民对金华自然风景区及文化古迹旅游景点的认知不敏感。

金华市民大多支持发展旅游业,其中有59%的市民认为旅游业带来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但也有部分居民认为金华流动人口过多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更多的流动人口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有69.5%的居民认为金华休闲旅游设施还不够,缺乏必要休闲体验场所。

4.金华城市旅游环境分析

多数居民认为,金华旅游业的发展,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便利市民生活、开阔眼界等方面价值比其经济价值更显重要。但调查中也发现有23.8%的居民认为过多的游客已经对于金华的城市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正在扩大,最终影响市民的人居环境。

三、结论

(一)金华旅游社会容量潜力比较大

从金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社会影响力、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呈增长趋势,交通便利,旅游市场拓展空间较大;随着金华乡镇“小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旅游社会容量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

(二)整体旅游环境保护尚可,但也存在强度不均情况

金华市旅游环境基本良好,游客密度、旅游用地强度相对均衡,但在以国际商贸城、横店影视城,旅游强度明显过强,对环境的压力也比较大。旅游资源的过于集中导致游客的集中度比较高,造成了极大的环境压力。

(三)金华的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金华历史悠久,先后涌现了“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历史学家、文学家艾青等历史名人,但至今文化旅游市场开发还有待加强。在调查还发现,游客对金华印象似乎仅仅停留在商城、购物旅游上,对于休闲旅游这块比较印象比较少。而本地居民也十分希望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所以未来金华旅游业的发展除了继续开发购物旅游外,文化旅游和休闲体验旅游也应当成为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Stankey G H. Integrating Wild land Recreation Research into Decision Making: Pitfalls and Promises[J].Recreational Research Review,1981,9(1):31-37.

[2]赵红红.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初探[J].城市规划, 1983(3):46-53.

[3]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J].经济地理,1995,15(1):105-109.

[4]崔凤军,刘家明,李巧玲.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及其应用研究[J].旅游学刊,1998(3):41-45.

[5]陆林.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 [J].地理学报,1994,49(3):236-246.

[6]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1987,7(2):32-36.

[7]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理,1995,15(1):105-109.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电力需求;营销环境;营销渠道

一、近30年来我国电力消费总体概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电力需求也越来越大。1980~2002年,我国电力消费迅速增长,由1980年的2952亿千瓦·h上升到2002年的16386亿千瓦·h,22年的年均增长率达8.1%。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一份数据表示,中国2010年电力消费总量为4.19万亿千瓦时,同比2009年增长14.56%。其中,第二产业对于电力的消费量为3.13亿千瓦时。同比2009年增长15.41%。可以说近30年以来,电力消费增长进一步加速,总的呈上升趋势。

而从结构上来看,第二产业的耗电量比重最大,增长最快。201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4.19万亿千瓦时,较上年增长14.56%。第一产业用电量9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8%,增幅降低2.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用电量增幅最大,全年为3.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1%。第三产业44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02%,增幅提高1.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51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02%,与上年基本持平。

人均电力消费量高的省份大多位于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而人均电力消费量低的省份均位于西南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化水平高的省份,它的第三产业和城市居民耗电量也较高,从而拉升了人均电力消费量。第二,青海、宁夏、内蒙古等西部省区电力消费攀高,主要源于当地高耗能产业的飞速扩张。第三,人均电力消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速度慢的地区,人均电力消费量也低。第四,第四,人口密度也是影响人均电力消费量大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口密度大的省份人均电力消费量相对较小,人口密度小的地区人均电力消费量反而大。

二、我国电力企业运行的宏观环境分析

美国著名营销学家菲力普科特勒这样定义渠道,渠道是某种货物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这种货物或劳务的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和个人。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所经过的途径就是营销渠道。研究电力营销渠道,目的就是企业以最有效的方式把电能产品转移到它的目标顾客手中。渠道结构因产品的特点、渠道成员的多少和渠道的长短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现行电力市场分销渠道层级结构呈现金字塔式。由于电能产品的特点决定了电力销售分销渠道。经过各发电厂(公司)电力上网、区域电网(电力调度交易中心)、省级配电公司、地区供电公司分销渠道,最终销售给广大电力客户。整个渠道经历了电厂(公司)电力上网区域公司总销省级电网分销—地区供电公司零售,经过三级销售中介机构,其渠道长度自然为三层。

电力市场销售一般按行政区域划分,现阶段一个区域只设一个经营商,每一个渠道层次(纵向)中间商只有一个。电力作为基础能源,产品属性单一,消费群体广泛,市场容量大,需求的面很宽,销售渠道密集。因而电力分销渠道的宽度为l,随着售电市场的开放,有可能为2或者2个以上;横向比较,全国电网经营企业结构模式基本相似。所以电力分销渠道的宽度简单唯一。

三、我国电力企业运行的微观环境分析

从微观环境来看,电力企业运行机制近些年来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第一,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正在向深层次推进,厂网分开已基本结束。第二,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如机构设置从电力工业局到电力公司、从用电管理处(科)到市场营销部、从收费大厅到客户服务中心等,这一切都预示着电力工业已经并正在从“电官”向“电商”转变,内部职能构架正逐步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移。第三,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供求已达到低水平下的平衡,局部出现过剩,电力已在一定条件下具备市场化的条件。

尽管电力市场化改革正在深入,但按照市场导向水平的评判标准,电力企业还远未达到市场化运营的条件,完全按照市场化进行营销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题目有2个,一个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电力体制改革,另一个是需求侧管理和综合资源规划。虽然这两种改革的结合点是电价,但他们对电价的要求是不同的。电力体制改革最终是要实现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分开,形成相应的发电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售电电价;而需求侧管理要求电力工业对客户售电实行分时电价、可中断电价、两部制电价等,并要求发、输、配电的电价也实行类似的电价并形成连动机制。目前,虽然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框架已经形成,两种改革都在同步推进,但由于市场化的电价机制还没有建立,现行体制还只是一种改革期间的转轨体制。

其次,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体系还没有完成从产品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最突出的表现是电力营销和客户服务还是少数职能部门的事情,而不是企业各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计划、检修等等各个职能环节以及服务功能的延伸上都还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

第10篇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因子

土地开发整理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对区域内新增耕地的目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三种类型。改善生态环境是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目标,针对如何来落实和实现耕地增加目标,如何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保护、建设和优化生态环境问题,许多学者对此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土地整理生态评价作为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前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预评价,从区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土地生态要素为基础,判断土地利用的生态合理性,评估土地利用的生态价值和功能。土地整理生态评价不仅可以为新增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农地整理工程措施的实施指明方向,还是土地整理生态规划和景观保护的基础。

1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分析

1.1对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影响

(1)改变水文结构。作为土地整理活动重要内容的水利水电工程、农田灌溉工程以及坡地垦殖与梯田建设等往往会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不仅会直接影响自然生境类型的改变,还可能影响伴随原有水系网络而形成的各种相关生态过程。

(2)影响区域水资源分配。包括提高粮食产出、耕地增加及植树种草在内的土地整理活动都会相应提高水资源需求量,因此对区域水资源分配所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

(3)影响水环境质量。土地整理中的工矿企业安置与开发、村镇归并及新集镇建设等均会带来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从而对整理区内部及其周边乃至区域水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1.2对植被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伴随村镇迁并、耕地垦殖率的提高,荒地的开发等一系列土地整理活动的实施,对地表植被及其相关生态过程产生深远影响,其数量结构与空间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1)数量结构。非农建设用地的扩张,提高土地垦殖率及开发荒地等导致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的大面积减少和退化;表现在植被组成逐步为单一的农作物替代,景观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度与强度将会增加,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日趋减少。

(2)空间格局。村镇迁并、荒地开发、筑路修渠等土地整理活动势必会改变已有的各类型植被单元构成的地表景观格局并因此造成许多生态过程的中断。

1.3对土壤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改变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如荒地垦殖改变原有土层结构;筑路及村镇建设机械压实土壤,从而破坏土壤结构;坡地开垦扰动地表、坡面,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并有可能造成局地气候恶化。

(2)影响土壤肥力。为追求提高耕地产出率而一味加大耕地垦殖力度或不顾土地适宜性要求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反而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灾害过程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进一步加剧土壤养分的流失。

(3)造成土壤污染和加剧土壤退化。如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还会杀害土壤中丰富的微生物;不适当的灌溉和排水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另外,一般工业、畜牧、家庭污水未经处理就任意排入渠道注入农田,也将全面污染农地。

1.4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土地整理活动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主要反映在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局地小气候过程及区域大气质量状况等方面。

1.5对敏感生态系统及景观组分的影响

由于土地整理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区域开发活动,在土地整理方案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在短期经济利益和地方政绩的驱使下,对一些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人文景观造成永久性破坏,造成无法弥补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1.6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1)影响生活工作环境质量。土地整理活动往往规模和强度都较大,不仅本身会创造新的人工景观,对整理区内部及所在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地方环境氛围和特色的影响也十分强烈,并且往往是不可逆的。

(2)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和投资环境。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带动地方渡假休闲产业和相应服务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也缓解了耕地的压力。

(3)引发社会问题。土地整理活动的逐步展开,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筑路和公路的开通所具有的城镇化效应会占用大量耕地,加剧对剩余耕地的压力;同时间接引起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优质农田的非农化对未来粮食安全所产生的威胁等。

2土地整理的生态评价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着综合性、差异性等原则,选取影响土地质量和生态功能显著的因子和反映土地质量和生态功能差异性的因子为评价指标。参考生态评价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土地整理基本特点,土地整理项目生态评价指标应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坡度、坡向、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层厚度、水源保证率、地下水位、自然灾害率等因子。

2.2评价指标的量化与标准化

由于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各异,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指标的量化、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采用级差标准化法,其计算公式如下:Aj=(X-X)X-X×100%(1)(1)式中,Aj为第j个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Xi为单项指标的原始值;Xmin为研究区域内该指标的最小值;Xmax是研究区域中该指标的最大值。

2.3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各评价指标对综合评价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合理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特尔菲法(Delphi)、模糊聚类分析法(Fuzzy)和层次分析法(AHP)等,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

2.4栅格数据叠加运算及单元赋值

空间分析功能是GIS应用于地理数据分析的关键所在,其中最主要的分析方法是空间叠加。本研究中,利用ARCGIS软件中spatialAnalyst模块的RasterCalculator(栅格计算器),根据评价模型(式2)进行各单项指标栅格图层的叠加运算,对评价单元赋值并生成评价结果图。Sm=WiGi(i=1,2,3,……n)(2)(2)式中,Sm为第m个评价单元的生态综合评价指数;Wi为经标准化后的第$个评价指标值;Gi为该指标相对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重要性的权重值,n是参与生态综合评价的指标数。

3案例研究

3.1研究区域概况

湖北安陆市位于湖北省的东北部。地跨北纬31°21′42″~31°23′11″,东经113°34′02″~113°34′4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地理条件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有利。但由于农业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中低产田比重大,低畦水渗、毁损严重,地块杂乱,荒草地、滩涂等未利用地的潜力未被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条件不理想。

湖北省安陆市孛畈镇镇土地整理项目属国家投资重点项目,项目区位于安陆市的北部,项目区总面积为286.09hm2。其中耕地225.08hm2,其它农用地34.53hm2,水利设施用地0.10hm2,居民点6.25hm2,砖瓦窑及学校3.81hm2,未利用土地12.10hm2,零星地4.22hm2;地貌为低丘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土壤以红壤和紫色土为主,PH值为中性或微酸性,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侵蚀较严重;部分区域植被稀少;项目区地势起伏较大,易受干旱威胁。

3.2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针对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旱涝灾害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和生态问题,建立土地整理项目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在GIS支持下,将各单项指标进行量化、标准化后,对各单项指标专题数据栅格化。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栅格单元确定为50m×50m,共得到1144个评价单元。

3.3评价指标量化及权重确定

将各专题数据的属性值按(1)式量化和标准化,经层次分析法,得到项目区生态环境评价因子权重(见表1)。

3.4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

在ARCGIS支持下,将各单项指标栅格图层与指标的权重值结合,利用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运算功能,将专题数据层进行叠加,并按(2)式加权求和,计算每个基本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指数,得到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评价综合分值统计表(见表2)。

3.5结果分析

由评价结果可知,该项目区总体生态环境状况较好,但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对项目区进行规划设计及工程实施时,将生态环境综合状况较好的区域优先划为耕地,继续完善和改进土地利用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对生态环境一般和较差的区域在整理为耕地时,针对区域存在的土地利用和生态问题,合理进行沟、渠、路、林的布局,并采取适当的农业工程措施,如深翻改土、种植绿肥、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等;将生态综合状况较好的园地和林地保持原有利用类型,生态环境综合状况恶劣的耕地考虑退耕还林。此外,集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虽不参加整理,但通过生态评价了解其生态综合状况,对其存在的生态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利于提高整个项目区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11篇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招商引资;优势分析。

一、原州区招商引资的紧迫性和招商引资优势的局限性。

与东部地区相比,原州区在引资规模、引资结构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但长此以往,则会给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带来沉重的负担,给原州区乃至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障碍。东西部地区在引资规模和结构上的差距,如不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调整,势必拉大东西部发展差距,造成恶性循环,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极大障碍。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原州区必须解决好招商引资问题。

原州区具有自己的相对优势,例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有基础较好的能源与原材料工业及相关产业。但是,这些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若不加以及时利用,也会成为劣势。因为,(1)优势具有动态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有些优势是天然的,有些则是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如技术进步。尤其是前一种优势,它会随着别国(或地区)该行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而逐渐消失,甚至演化为劣势。原州区不但要重视现有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的保持,还要及时加以转化,创造新的优势。(2)优势具有相对性。与东部相比,原州区在能源与原材料工业,如煤炭、盐矿方面具有优势,但受运输距离与方式的影响,对东部地区来说,进口能源与原材料可能更经济合理。因此,任何优势都不是绝对的,在开放经济中,情况更是如此。(3)优势具有综合性。

经济优势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原州区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会被交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劣势所弱化或低消,结果,很可能综合劣势大于综合优势。因此,在认识西部地区的优势时,不要单纯强调自然资源及劳动力优势,离开其他优势的配合,已有的优势会大打折扣。

二、原州区招商引资综合因素分析。

1.原州区招商引资区位分析。

(1)原州区的资源优势。这个比较利益对于不少外商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但问题是,原州区的这种比较利益,由于长期缺乏资本、产品结构不合理,使得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低,开发技术差,开发成本高。因而,资源优势方面的潜在比较利益转化为现实比较利益的程度很低,转换所需要投入的资金量颇高。这种情况使中、小外商望而却步,对于条件好的跨国公司又很难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2)原州区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原州区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如果不同一定的资本和技术相结合,则无法形成人力资源优势。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原州区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弱化和流失。这种走势也不为以市场和技术含量的增加作为投资衡量指标的中、小外商看好。外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比较利益,宁愿花高价聘请熟练工人、技术工人,也不愿因为节约工资开支,而使投资效益下降。外商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很可能作出即使多花点工钱,也要向东部投资的决定。

(3)原州区的市场优劣。从市场角度分析,人口是组成市场的最主要因素,而原州区人口数量处于相对劣势。另外原州区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市场规模效益。因而,原州区在市场方面的劣势明显。

2.原州区规模经济分析。

规模经济可使企业取得高效率与低成本的效益。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代表着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外商在考察投资可行性时,规模经济的发育程度是一个重要指标。

对规模经济,可从两个层次进行考察,即内在规模经济与外在规模经济。内在规模经济指厂商通过自身规模扩大,而得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成本下降的比较利益。其特点是单个厂商密集使用资本和技术,实现集约经营。它反映着一个企业自身的素质及其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主要由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信息等综合因素所决定。至于有多少个厂商能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最大有效规模及市场的容量。内在规模经济发展得愈充分,企业在产业内部的垄断地位愈巩固,在市场中的垄断优势就愈明显。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具有内在规模经济的企业能够首先获得规模效益。但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其他厂商会因单个厂商的得益而投资于该产品生产,导致竞争激烈,利益分散,生产规模的扩大受到限制。

原州区虽然也有一些企业,但是企业规模有限,既不存在个体上的优势,也不存在群体上的优势。因此,无论是个体优势还是行业优势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也就是说,原州区既缺乏内在经济效益,也缺乏外在经济效益。规模经济的缺乏使企业在竞争中难以通过自身内部挖潜以及行业技术集中或扩散而更具实力,因而势必对外商的投资回报期、投资回报率及投资风险等带来不利影响,致使外商踌躇不前,给原州区的引资造成困难。

3.原州区投资环境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局限性;必然性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快速进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运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蓬勃发展为我们重新审视管理会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传统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驱使我们加强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建立符合管理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方法体系,以便很好的指导实践。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1]的会计。它不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而是传统管理会计在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发展。它从战略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2],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己知彼,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体现了现代管理会计新的发展方向。从管理会计时展到战略管理会计时代,既有理论和规律上的“应然”,更有企业现实运营中的“实然”。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的界定及其特征

对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统一,然而都反映出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重视外部环境和市场、注重整体等。笔者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指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战略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具体说,它是指会计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场以及竞争者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帮助企业管理层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手段。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否定和取代,而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对传统会计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的宗旨立足于企业的长远目标,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将视角更多的投向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有以下一些特征:

1、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缺点,大量提供诸如质量、需求量、市场占有份额等非财务信息,这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经营和竞争能力、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比较单一的计量手段模式,因此,有人提出“战略管理会计已不是会计”[3]的观点。

2、运用新的业绩评价方法

传统管理会计绩效评价指标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其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忽视了相对竞争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战略性绩效评价是指将评价指标与企业所实施的战略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而且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贯穿于战略管理应用过程的每一步中,强调业绩评价必须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3、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方法更灵活多样

战略管理会计不仅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产品组合矩阵以及价值链分析方法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兴起的必然性

时代的变革导致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管理科学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应运而生。战略管理一经产生,即以强调外部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重视内外协调和面向未来等为特点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4].企业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上的变化,对传统的管理会计产生巨大冲击。以战略管理思想为指导,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加以完善和改进,将其推进到“战略管理会计”的新阶段,是逻辑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基于理论角度的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逻辑必然性

(1)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和管理决策理论与技术密不可分,把战略因素引入管理会计分析体系,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是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一个非常值得同时又是非常自然和符合逻辑的扩展。20世纪40年代盛行的成本会计未能把20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流行的决策分析框架纳入其体系中,因而缺乏决策相关性。这导致管理会计取代成本会计成为一种新的决策框架。战略管理这一新的决策分析范例的蓬勃发展,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行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并普遍认为其缺乏战略性。传统的管理会计不能提供诸如企业所处的相对竞争地位的信息,提供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会计资料,达到预警目的。事实上,“传统的管理会计只从短期的观点出发,依据投资报酬率和其他财务数据进行管理”[5].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将战略的因素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中,从而将其逐步推向战略管理会计的新阶段。管理理论中出现的战略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柔性管理思想,经济学中的委托理论,行为学派的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等,特别是管理会计方法的发展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2].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战略管理信息是多维的。从时间区间上讲,它跨越历史、现在和未来;就会计主体而论,它涉及会计主体及其竞争对手的内外部会计信息;依会计信息的形式来分,它提供的既有财务信息也有非财务信息。传统管理会计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企业内部管理与运作,在成本控制方面主要是采取降低成本措施来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节能降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设备和原料,这些都属于降低成本的初级形态。在预测与决策内容上,传统管理会计把模型应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忽视模型应用的前提分析和取数过程,以致影响了支持预测、决策信息的准确性。在业绩报告内容方面,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忽略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管理会计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及时提供战略管理所需要的上述信息。另外,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的信息技术将会越来越多的用于解决管理会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会计人员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解决战略水平上的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把管理会计推向了战略管理会计新阶段。

(3)研究战略管理会计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引进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上,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在自身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是在实践中得来的,是经验的总结,而有的方法、概念和模式是借鉴经济学和统计学得来的,如回归分析、边际成本、经济批量、经济成本等。引入这些方法是管理会计的进步,但实际运用这些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在管理会计中导入战略管理的思想,实现管理会计功能上的扩张,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企业中的各项决策和计划以及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不仅与现代管理会计所确定的控制内容与目标密切相关,而且它们的实现也都离不开管理会计功能作用的发挥。再者,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在于服从企业战略经营和战略管理的需要,其工作重点也应放在配合企业的战略管理措施的实行方面。

2、基于企业经营环境角度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现实必然性

(1)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管理会计进行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企业环境复杂多变需要战略管理会计。会计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了战略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会计是在其各种环境下孕育成长起来的,当会计环境变化时,会计必然作出相应变革。“不同发展阶段的会计有着不同的客观条件,如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还包括会计内在本身的条件,即会计理论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6].这些因素中,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起着主导的作用。从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从自由放任的会计核算到会计准则的出现,从各国会计自成一体到会计国际化的趋势,都无不体现了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要求。当战略管理深入企业管理之后,借鉴战略管理的思想,提出战略管理会计这一范畴进行研究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它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考察企业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使管理会计的眼界更加宽广,以至于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

(2)研究战略管理会计也是我国企业管理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死板走向灵活,企业的战略管理日益重要,而战略管理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现行的管理会计是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使人们认识到传统管理会计不能适应制造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如不能考虑新环境中成本形态的变化,在实务中“从属于”财务会计,扭曲了产品和劳务的真实成本;不能反映质量、可靠性、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等一系列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指标;缺少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不能提供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份额、现金流量等方面相对水平和变化趋势的会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则可以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可以为企业从战略的角度审视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市场营销、资源配置。从整体上全方位的迎接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

三、构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思考

战略管理会计在国外是个新兴研究领域,其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尚未建立,国内研究亦刚刚起步。笔者认为,从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和特点看,战略管理会计体系是围绕战略管理展开的,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可能会带来风险。企业必须充分适应环境变化。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和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对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改原有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企业战略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如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分析、判断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最近的投资,又如技术进步既可以创造新市场,产生大量新型的和改进型的产品,也使得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过时。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技术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及其竞争优势。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之上。

2、企业价值链分析

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费用发生过程和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企业将产品移交给顾客时,也就是将产品的价值转移给顾客。价值是一次移交的,但产品的价值却是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逐渐累积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生产活动链,生产经营活动链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7].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涉及物质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中的各种活动。基本活动可以划分为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价值活动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对价值链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构成价值链的单个价值活动,而且,重要的是,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项活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3、企业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即是引起成本发生变化的原因,多个成本动因结合起来决定一项既定活动的成本,一项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取决于它相对于重要成本动因的地位。对成本动因的细致划分难以穷尽,但从战略高度看,影响成本发生深刻变化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如规模经济、生产能力利用模式、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时机选择、企业政策、地理位置等,这些成本动因对企业的成本发生持久的影响。企业特点不同,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也会有所不同。这些成本动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企业的控制之下。识别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能够明确相对成本地位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改善价值活动和强化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途径。由于企业的特点、条件不同,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时,除了要认识一般的成本动因外,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对企业影响重大的成本动因。

4、企业业绩综合评价

从战略角度看,企业竞争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强烈影响。竞争使企业经营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市场增长、顾客需求、产品生命周期、技术更新等的变化速度大大提高,如何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如何构造企业组织体系以便能够对环境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是管理当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受到挑战,需要在业绩的财务计量基础上,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从更高层次上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业绩的综合评价包括业绩的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两个方面。“业绩的财务计量在传统上占主导地位”[8].然而,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时,像市场占有率、革新、顾客满意、服务质量、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市场战略、人力资源等非财务计量指标便被更多地用于衡量企业的业绩,在企业业绩计量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目标、使命和战略各不相同,其业绩衡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112

[2]余海宗战略管理会计述论[J]成都大学学报(自科版),2001,(2)

[3]ShankandVGovindarajanStrategicCostManagement[M]TheFreePress,1993:76

[4]王德中企业战略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52

[5]孙茂竹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3

[6]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1999)[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