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

时间:2023-06-15 17:2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二氧化碳的化学元素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化学是初中入门学科,也是公认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科目。如何让学生学好化学,是每个化学老师都在追寻的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组织教学过程,有计划地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一、优化课堂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学化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掌握概念、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等。但就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重视不够。在新理念下,教学方式已有较大的改变,不仅重结论,而且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制取氧气”教学中,不妨尝试这样的方法:分组讨论组装装置动手实验汇报成果发现错误总结经验,教师事先没有指出实验装置中的细节问题。实验结束后,学生开始汇报自己的实验情况:有的学生观察到导管内有紫红色物质溅出,使水槽中的水变红色,从而想到试管口需要放置棉花的道理,学生们还提出了形形的棉花代用品如卷筒纸、玻璃丝,等等;有的学生观察到在实验结束时插在水槽内导管中有水在倒吸,从而认识到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说自己一开始时没能收集到气体,原来是忘记在实验开始前检查装置气性,等等。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不仅掌握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在亲身体验中悟出了道理,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重结论,更注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结合实验教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知识一般都是通过实验证实的。在化学学习中,实验往往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能更加深刻地掌握化学相关知识的应用。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首先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再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选择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这些选择,需要学生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掌握及收集气体装置的运用理解。通过实验,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特点。即使实验失败了,也可以从中吸取到教训,并分析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收集气体装置漏气了,是因为发生装置有问题,还是因为在选择反应物上出现了问题?通过对实验失败的分析,学生更加了解实验步骤的严密性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在实验中还可以对比二氧化碳与氧气收集装置的不同点和不同的原因,通过对实验的体验,学生会更加牢记化学知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要把化学知识巧妙地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一起,用具体的事例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体会化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任何事物都是由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包括人体都是由各种不同元素构成的。化学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在学习“金属的性质”时,我举了这样的例子。上个世纪的比利时的哈塞尔特城,当时的零下15℃的严寒,一座钢桥横跨在阿尔伯运河上,有一天突然发生断裂,全部坠入河中。究其原因,原来是钢铁中的磷元素的缘故。磷是钢中的有害元素,它能使钢产生冷脆性,在常温下轧制的纲容易断裂,虽然它能提高钢的硬度,却降低了钢的塑性和韧性,因而造成断裂。人们生活活动中离不开化学,如洗涤剂是由含磷的化合物组成的,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各种清洗器具、造纸、农药等部门。用磺铁矿燃烧制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王水”检验金子是否纯;用酸洗去水垢;用泡沫灭火器灭火;用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爽口的汽水;用小苏打制成可口的饼干;用腐蚀性药品清除管道阻塞等。化学在生活中的频繁使用处处皆是,举不胜举。

参考文献:

[1]刘知新,王祖浩著.化学教学系统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2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兴趣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5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23

化学学科进入学生学习体系的开始在初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将来对化学的认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是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的最佳时期,还是提升化学素养以及加强化学理论的重要时期,因此,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把这一阶段认真地对待。所以,在初三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理论和实验的充分教学准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验和理论的关系紧密联系到一起。对于现阶段新课程教程改革的方针,必须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知识的灵活性,因此找寻一个更加灵活性的、更具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才是初三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一、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对于初三化学而言,整体知识体系比较零散,而且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整个体系较为庞大也相对复杂,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有方法步骤地研究教学内容,初三的化学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老师自己单方面讲课的方法,要及时地和学生互动,针对这们新学科相互探讨,开始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比方说刚刚接触化学时,必须对化学元素进行逐一的认识,这些元素就好比英语中的字母,字母是组成单词的基础,同样化学元素是组成化学物质的基础,如何让学生深刻并且熟练地认识这些化学元素就需要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进行类比,这样学生不仅觉得课堂轻松,而且潜移默化地也对化学元素充满了好奇。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方面,针对这些方面逐一击破,最终让学生觉得化学学科是一门通向自然科学大门的最闪耀的钥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适当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课堂环境,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感觉不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呆板教学方式,与学生之间拉近关系,深入到学生中去,消除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恐惧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生活中必须知道的常识知识,例如人们可能认为煤气中毒只要在家中放一盆水就能将煤气吸收,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煤气中毒主要是人体内吸入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明确指出不溶于水,所以这种传统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比如,在教授一节“溶解度”的课程中,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同时记住所学的知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增加学生自我动手能力的例子如下,由于氯化钠可以溶解在水中,但是一旦氯化钠的含量超过了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它就会有晶体析出,这种现象的发生会让学生感到好奇,在化学的实验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这类实验,实验的现象和理论教学相一致,学生看到这类现象的发生不仅对实验本身的教学印象深刻,同时对理论探索更加有兴趣,挖掘出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

二、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初三阶段的化学教学,不仅仅是所谓的应试教学,老师一味地把应试知识灌输到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当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自己动手能力,针对某个化学实验现象可以单独分析出来,这样才是化学入门知识学好、学透的表现,也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奠定基础。要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互动,多和学生沟通,从学生当中了解问题,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与以往的“一人堂”方式,要找到学生的兴趣,进行开放式教学,也就是说,老师在教课过程中,尽量丰富自己的语言,对某些化学现象进行详细的类比性描述,课堂上尽量多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化学在初三阶段的特殊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摆脱单调乏味的化学学习,进一步地激发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加强学生自我动手能力,也就是说,对于实验教学环节应该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其中,而有些危险性实验,老师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充分的说明,有意识地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比方说,在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对化学实验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将理论和实验现象有机结合到一起,老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开展相应的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另外,在演示实验教学中,不能单单是老师自己在台上讲授,老师要不定时地向同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比赛,增加课堂活跃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教学内容后,针对氧气的一系列性质在学生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将全班学生分为两队进行PK大赛,比赛过程中老师连续提出氧气的相关知识,针对这些相关知识,学生进行抢答,课堂结果表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学习,锻炼了思维,而且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对氧气的一系列性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仅没有感觉学习是负担,而且普遍认为化学课上自己可以轻松学习,快乐地将知识捕获;在制备氧气的实验课程中,氧气制备的主要方法是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法,其中需要有催化剂的加入,这样才会快速的有大量的氧气产生,在实验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一定要采用催化剂,催化剂的作用是什么,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位置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实验过程中学生有很强的直观认识,所以对于催化剂的作用等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在课后的时间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解决,这不仅仅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还是对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不仅学会了化学反应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学习到了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三、 在化学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应用

初三的化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进行呆板的理论记忆,更加重要的是为了开拓学生对化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进行化学原理的介绍,让学生对化学学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所了解,为了更加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做了夯实的准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说来,要想针对初三化学知识进行教学创新,就要充分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让化学走进学生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想法,走进社会,走进实践。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学做三者的结合,社会即学校,教育即实践。这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一句名言,当我们认真思考这句话时,也便能从他的精神之中总结出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第一是把实际生活与化学的知识理论相结合,第二是认真总结并理解和应用在实践动手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第三是教和学相辅相成,培养出钻研与创新的优秀人才。

教师在教授实验课程时,可以针对简单的实验布置相应的家庭实验,比如小苏打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这一现象就可以作为学生的家庭实验进行教学,因为蒸馒头过程中需要放入小苏打,小苏打加热会产生二氧化碳,而馒头蒸熟之后会出现很多小孔,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造成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实验问题的印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

比如,在设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习题时,我选择了下面一道题:下列哪些能便石蕊试液变红?①把用石蕊浸泡过的滤纸制成的干花上滴几滴稀盐酸;②把干花放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③把干花上滴几滴水④把干花用水润湿后,伸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认识到酸能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变红,而湿润的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还提高了解题能力。类似的试题还很多,如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酸中哪种微粒能使石蕊变红,燃烧条件的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只要教师善于精心设计和选择这方面的试题,通过精讲精练,化学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提倡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科学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学致有以下几个时候:(1)在进行比较、归纳、择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们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时,就可以对课本上得到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比较、归纳选择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法。这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将自己的见解面对面地用同龄人所理解的思路和语言交流,使学生不仅知道结果,更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2)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做一些稍难的计算题或实验题时,我总是让学生在座位上独立完成,首先完成任务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相应的区域讨论相关问题,而未完成的同学继续独立完成相关任务,直至完成后再参与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争辩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打开思路走出思维误区,较快、较好地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3)在做学生实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互助意识。(4)在进行概念辨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中,应该引入以前所学的内容比如纯净物、混合物,加上刚学的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等,自己完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关系图,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级评定,优秀的在全班推广,这样的操作我想比教师给出内容,学生记忆默写的效率要高很多。

本人运用以上几点方法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深入到学生当中,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并且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在学生针对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取得了学以致用的成功,学生将化学作为一门感兴趣学科,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新课标的化学教学做了很好的示范。

参考文献

[1] 彭大萍. 为化学课堂注入“源头活水”——浅谈化学探究性教学[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第3篇

【关键词】化学知识;生物教学;应用;方法

生物教学与化学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又是一个化学反应,因此,化学知识在生物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适当地将化学知识和生物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对各类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化学知识与生物教学的联系

(一)生物体中有很多化学元素

在生物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元素,这些元素与化学知识中的元素是相符的,在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时,能够将化学元素的特征引入到其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到细胞中的碳元素时,教师可以将化学中的碳元素特征引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明确碳元素的存在与细胞特性的关系,也可以将其他物质中的碳元素与细胞中的碳元素含量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生物体内有很多化学反应

很多生物现象的产生,都是化学反应的过程,例如光合作用就是叶绿素在光照的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呼吸作用就是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在光照的作用下产生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产生的效果,在在生物教学中引入化学知识,能够让学生对生物现象的反应过程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更好地掌握生物的各种特性。

二、化学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在生物实验方面的应用

在生物教学当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能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教材中的知识亲手进行实验,从而更加深入地对生物知识进行掌握。在很多教学中都存在着“生化不分家”的说法,更加说明了化学知识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很多生物实验中,都需要使用化学器材进行操作,因此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量杯的使用方法、漏斗的使用方法等,都成为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必备知识。例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需要利用酒精、碘酒、烧杯等对与光发生反应的叶片进行隔水加热,从而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并将溶解完的黄白色叶片滴加碘液,在冲洗之后观察叶片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基本的化学实验知识进行了学习,并将其应用到生物实验,学习了碘酒、酒精灯、烧杯等,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叶绿素在植物中的作用,并了解绿色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全过程。在讲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节内容时,演示实验引入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等化学知识。在讲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时,引入了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对比试验。这也是化学知识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二)在生物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生物与化学在很多方面有类似的元素、类似的反应,因此在生物理论教学当中,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可以适当加入化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以化学思维来思考生物教学中的问题,使一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学习光合反应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光合作用其实就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所有的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因此,学生就可以很简单的掌握,如果一摩尔的葡萄糖想要完全氧化,就需要六摩尔的氧气参与,并且如果六摩尔氧气想要还原成为水,则需要二十四摩尔的氢离子。这就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二阶段必须有6mol水参加反应生成20mol[H],这样才能保证电子得失的平衡。通过对化学原理的分析,学生们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从而在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快地进行联想和解答。

(三)化学方程式在其中的应用

细胞中的化学反应式生命特有的一种现象,用现在观点说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有一定的生物目的,如提供能量、形成某种物质参与机体的构建等,基本上都是有机反应,且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酶促反应。而化学反(化学角度)是一种非生命现象的过程,不具有特定的生命目的,且大多数反应条件很苛刻。因此在书写生理反应式时要注意反应的情境,注明反应条件和目的,如以下七个反应是以能量代谢为目的:

光合作用:6CO2+12H2O ――C6H12O6+6H2O+6O2(条件叶绿体、光能)

有氧呼吸: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条件酶)

无氧呼吸:C6H12O6――2CO2+2C2H5OH+能量(条件酶)

C6H12O6――2C3H6O3+能量(条件酶)

ATP合成(ADP+Pi+能量――ATP+H2O(水可以不用写),(条件酶)

ATP分解 ATP+H2O(水可以不用写) ――ADP+Pi+能量(条件酶)

n(C6H10O6)(淀粉,纤维素)+nH2O――nC6H12O6 (条件酶)

以下三个反应式参与生命的物质组成:

n氨基酸――肽链+(n-1)H2O(条件酶)

n脱氧核苷酸――DNA+(n-2)H2O(条件DNA聚合酶)

n核糖核苷酸――RNA+(n-1)H2O(条件RNA聚合酶)

三、结语

总之,生物与化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当前很多教学当中,教师将学科之间的联系完全阻隔,仅仅对本学科的内容进行讲解,不对思维进行扩散,从而影响了学生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己的探索精神。作为教师,我们应认识到生物与化学在学科上的交叉之处,并积极对其共同点进行融合和发扬,在生物教学中对化学知识进行渗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对各类只是进行运用,实现思维的发散,从而有效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伟健,桂新春,颜冰楠. 讲授法在生物化学教学应用中的思考[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04):117-119.

[2]任君. CAI在高中生物与化学交叉知识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许红艳.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探讨[J]. 中国医药导报,2011,(27):109-110.

第4篇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人类制造的温室效应会引发全球变暖。二氧化碳占据了世界上80%的排放。燃烧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汽油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工业也会造成大量温室效应。这些气体堆积起来,进入大气层,影响整个世界性气候,并且让新型能源,如太阳能也受其影响。

地球的报复

由于上述排放问题,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时间里,地球的温度约上升了0.74℃~0.18℃。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4℃~5.8℃,其结果会给低地带来洪灾,带来极端的气候、干旱、山火等等。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影响,许多物种都会灭绝,致命的疾病会蔓延全球。

纤维纺织工业的碳足迹

纤维纺织工业是化学原料密集型产业。从印染到色彩,约有2000种不同的化学元素用于纤维纺织行业。服装工业约占全世界4%的碳足迹,每年全世界约丢弃100万吨纤维垃圾,其中有一半是可以回收的。被抛弃的废物需要土地填埋,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分解。而丢弃的毛纺纤维还要释放出甲烷等气体,使地球进一步变暖。

纺织行业的脱浆、洗涤、印染等工序使纺织纤维和织物中包含了大量化学药物。纺织物的脱浆虽然能去掉部分化学药物,但却消耗掉大量水源。其中一些纤维品还需要用氯漂白加工,这又引发有机氯复合物的释放。这类化学药物对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纺织业的湿处理过程还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释放碳元素,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其结果不仅耗费掉能源,而且使空气中的酸度增高,引发全球变暖。

如何创建无碳环境

甘地曾经说过,“人类必须关照未来看不到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我们不能给后代留下太多的遗憾。最大限度地限制排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树木在延缓地球变暖方面的作用

树木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用来过滤空气的礼物。树木可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它不仅过滤空气,而且使环境更具有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树木是人类赖以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植树造林则是我们减缓变暖的方式之一。

处理纺织排放物

纺织工业的排放一般而言都释放到大自然。因此,限制水污染已成为重要的一步。使用铬媒染剂比国内限制铜、铬和镍排放入水中要有更高的要求。人类应避免使用高氯化物的染色剂。在漂白过程中,要选择低危险或无危险的染料。

 采用天然的生活方式

天然纤维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份礼物。使用这类天然纤维回收容易且迅速,带有环境亲密性。诸如亚麻纤维、竹子纤维、稻草纤维我们也可以开发利用。

有机棉花

使用有机棉可建立良好的循环系统,限制二氧化碳气体,最后还可回归土壤。因此,使用有机作物是限制避免全球变暖最关键性步骤。

环境保护论者强烈断言,地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我们要减缓碳足迹对地球的影响,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的环境,那么就必须从现在做起。

神奇的可持续性例证:

从古代传统到今天的高技术创新,纺织品已经历多次转换。为获得持续性发展,吸引更多客户,纺织制造商不断涌现出新的理念。最新的销售往往带有“低碳”、“生态”、“可持续性”或用“回收”纤维制造等字眼。

因此,回收材料制成的时尚开始走俏全世界。甚至有人称,可持续时尚支持等等。实际上,有机纤维、回收陈旧的纺织品就是最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十分有益。日本化纤协会认为,“新回收方式采取非传统的方法正在产生效应。回收的化纤纤维进行融化再生产出很好的产品,而最终却能回归土壤。”例如,大多数时间里,我们所用的咖啡豆加工后都作为垃圾丢弃,有时候用作肥料,但今天一种新方法却可用其纤维来做衬衣。这就是一种最好的利用。并且,浪费的咖啡豆壳可用来转换为纤维,然后织成纺织物,然后做成服装。据称,一杯咖啡就能制造出两件T恤衫。并且,回收的PET瓶也能做成T恤衫。回收的塑料瓶也能制造成纤维,并制造服装及家用纺织品。被扔掉的塑料瓶经过数次加工,可转换为纤维纺织品,进入商店销售。当然,塑料瓶要经过洗涤和颗粒化处理,然后熔化、造型处理,最后生成聚酯。这类纤维质美价廉,是理想的服装材料。

生态鞋

鞋子也可以来自废皮带、废合成材料。鞋带和袜垫都是生态材料做成,甚至也用合成材料做成。实际上,鞋上的所有部件都可以用回收材料制造。要知道,废弃的卡式录音机磁带也可回收,然后做成漂亮的领带。鲜为人知的是,世界上有50%的领带材料是用废旧录音磁带做成。

第5篇

中学生们视化学实验为化学课堂上的“最好节目”,他们为氢氧爆炸、酸碱与指示剂反应、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等实验的成功拍手叫好。他们在学生实验课上“看、闻、听、触”、“观、思、悟、记”的情景,其实是最美的化学美景之一。

很多专家认为美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园丁式或综合式的现代教育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轻松、自由、美好、和谐的环境,学生们能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大量创造“有用的”和“美好的”事物的机会,本质上是一种美育。所以现代化教育呼唤美育,化学教育需要美育。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建立苯分子环状结构理论,主要原因是由于听了一代宗师李比希的化学课,被李比希的魅力所征服。凯库勒于梦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虽具有传奇般的色彩,但发现的原因跟他具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1. 美感的产生,有利于激发兴趣

凡内容和形式都符合科学美的知识总结,学生总是很喜欢,并且记得牢,这是有利于学生内心体验和审美想象的缘故,因为化学学习需要激情与热情。

一切审美都是从直觉开始,这是审美的基本特点。此特点与化学教学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以实验为基础相吻合。在实验中观察与思考,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所以“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为手段”的化学美教育,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第一章《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镁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时,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了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

再如,学习“化学变化常常伴随有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这一知识时,老师提前用碱溶液画了一幅牡丹图,并伴有翩翩飞舞的蝴蝶,将图案提前晾干。上课了,请一名同学向这张白纸上喷无色的酚酞试液,瞬间白纸上呈现出红色的美丽图案。这一课堂设计使同学们感觉到:化学世界太神奇了,同时也产生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有一位获得国际中学生化学奥赛金牌的学生说,最先把他引入化学殿堂的,是初三制取氢气的实验。那时刚接触化学的他,怀着最好奇的心情走进化学实验室,最先接触到的实验装置之一,是神奇美妙的启普发生器。它那优美的造型,给人以对称、和谐的形式美的启示;它那简单的结构和巧妙的设计,给人以导真、求善、至美的创造美的启迪;它那晶莹的质地和便于观察的特点,使他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动感美。他感到化学的大门一下子打开了,他从此怀着极大的兴趣,在化学世界里遨游,勤奋地钻研。

2. 化学美的想象,有利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

例如,学习第三章《水》时,从化学美的角度总结知识:

知识主线:自然界的水―水的净化―保护水资源。

知识点:水、水的净化、保护水资源。

知识网:具体内容及内容之间的联系。

此知识总结深受学生欢迎,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知识主线给出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系统;知识点给出学习、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知识网给出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内在联系。此总结实际给出了结构化的、整体性的、互相联系的知识体系。

第二,知识主线的表达十分简练;知识点的表示简洁、明确、具体;知识网给人以化学美的启示,和谐、对称、简洁,能给人以化学美的想象。

化学审美教育既提倡“以真启美”,又提倡“以美启真”。化学所揭示的“真”呈现为理性,主要以抽象思维形式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等;化学美所揭示的“美”呈现为感性,主要以形象思维形式表现为美感直觉、形象等。二者有机地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

3.化学美激发创造力

1867年,伟大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教授开始编写《化学原理》一书,他面对的情景是何等的不美:浩如烟海的化学资料急需系统整理,60多种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杂乱无章地组成化学迷宫,化学研究好像是在茂密的丛林中寻找道路。门捷列夫决心向大学生们描绘出一幅统一的和谐的化学图景,找出一切化学元素都服从的化学秩序。他冲破经验性研究的束缚,采取比较法,终于在1869年发现了自然科学的一条基本定律――元素周期律,为科学与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激发创造。化学具有简洁、对称、统一、新奇等审美特征,化学不能完全离开形象思维,有时也要借助想象,所以化学创造离不开化学审美。化学美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在化学学习中实验探究能充分展现个性,激发创新潜能。

例如:讲授“浓硫酸性质”一课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师:(出示用浓硫酸做干燥剂的干燥装置)这是用浓硫酸干燥气体的装置,这种装置还能做什么用呢?(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生1:我认为,还可以用这处装置除去气体中除水之外的其他杂质。把浓硫酸换另一种溶液,这种溶液可以吸收要除去的那种杂质气体。例如,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把装置中的浓硫酸改换成氢氧化钠溶液。再如,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气体,可以把装置中的浓硫酸改换成碳酸氢钠溶液。

生2:我认为,还可以用这个装置盛装溶液,方便好用。

生3:我认为这个装置还可以收集气体,做集气瓶。如可以收集氢气,让氢气从短管一端进入,将空气从长管一端导出,这样就可以收集一瓶氢气。

生4:也可以收集二氧化碳,但是是从长管一端进入,将空气从短管一端排出。

生5:我看也可以用排水取气法收集。

第6篇

一、引导观察

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因此学会观察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十分必要的.处处留意皆学问,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1)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因为每种物质都具有它自身的一些物理性质.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特性,以分析物质的存在.(2)观察化学反应过程.如颜色变化、温度变化、体积变化、状态变化、质量变化等.(3)观察教师的操作.如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给烧瓶中的液体加热,用蒸发皿给食盐水加热等.

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就要思考: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从而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以实验指导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才不会使观察实验流于表面.

可以说,实验是提高化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无论是看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都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一大特色.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中,包含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与热点,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实验操作演示时注意观察,在观察中理解.

二、学会联系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如身上穿的衣服、吃的食物、饮用的水、生活的环境等,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可以上网查询“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在学习“酸的通性、pH”时,可以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矿泉水、洗发液等液体的pH,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等.

初中化学的知识可以在现实加以运用,如电解质实验、碱的性质、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不但可以促使学生联系生活,提升学习兴趣,还可以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如在农村,人们所说的“鬼火”就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决,这是因为人体内的磷在“作鬼”.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学会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学习化学离不开比较的方法.

例如,“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初中化学教材中既重要又关键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1)O2、CO2两种气体的制取对比.这两种气体是初中化学中应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方法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指导学生从这三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规律和方法.(2)CO和CO2的性质比较.CO和CO2是碳的两种重要氧化物,可以从两者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毒性、用途及检验等方面进行比较,了解它们与人类生产、生活及环境的关系,注意将它们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学以致用.如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和冷藏食物,冬天取暖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防止CO中毒等.化学知识中的概念比较多,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注意对比教学,如“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教学,应将这三个概念纳入物质的分类体系中,与前面学过的“混和物、纯净物”进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四、注重归纳

化学的知识点较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这些分散杂乱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通过知识的反复运用,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例如,催化剂概念要点是“一变两不变”;过滤应注意事项为“一帖二低三靠”;化学药品取用要遵守“三不”原则;酒精灯的使用应做到“两个绝对”;单质概念概括为:一物(纯净物)一素(同种元素),化合物则是:一物(纯净物)多素(多种元素).

第7篇

【关键词】化工 排放处理 分析 策略

1 引言

化学生产有着其独特的工业优势,化学工厂的主要生产原理就是化学的各种反应。通过反应原料的化学反应,给予适当的反应条件,就可以高效生产出想要得到的产品。化学生产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化学预算,从而得到想要的产品。化学肥料,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产品。因此,化学与人们的生产息息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但是,化学生产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其化学反应过后会同时产生废料。大量的化学元素以及化学产物成为了废料,一些化工厂出于成本和利益的考虑,不加任何处理的就将化学排放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这对生态环境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文从化学的排放问题着手,重点研究其排放的处理策略。

2 化学污染的排放类别解析

化学生产的排放物从类别上需要进行一定的区分,因此化学反应也有很多中,其产物也非常复杂。因此,要解决化学到污染排放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分析化学的污染排放物有哪些。

化工厂的污染排放物。化工厂是化工生产的重要聚集地,对于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化工厂的化学生产。例如,化工厂一般都会设立在比较偏远的地方,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远离人们生活的区域。但是,就目前而言,化工厂设置在郊区地段,依然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化工污水排放,造成了人们生活饮用水的污染。此外,化学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例如在进行燃烧反应中,气体是必不可少的生产物。而如果反应物中存在硫元素等,就会产生有害气体,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不仅如此,化工生产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污水的排放。由于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而水中一般都会存在大量的游离的离子。这些离子可以溶于水,并且会随着水流进行传播。当水中含有铬、氯等元素的时候,就会对生活有所影响,从而危及人们的生产与安全。

总之,化学污染的排放不仅仅只是气体,更多的是污水的排放,对这些排污的种类进行划分,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污染源,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

3 化学排放的处理策略分析

以上的内容中主要分析了化工生产造成的污染物的种类以及类别。实际上,化学排放的处理就是建立在以此为基础上的。对于不同的化学污染源而言,其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并且,针对其排放的阶段,处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下面就对常用的化学排放处理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首先,从化学反应中就进行化学污染的处理。化学反应是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进行分析的,我们为了能够达到某种产物生产的目的,就会对其中的一些反应原理进行研究。因此,对于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的一些物质,我们是可以进行预测的。因此,可以通过在化学反应中添加综合的物质,来从源头上进行污染的处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从源头进行化学污染排放的处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煤炭的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因为煤炭中的可燃物质是碳元素。因此,在燃烧的过程中主要的产物就是二氧化碳。但是,因为自然界中是不会存在百分百的纯净物的。煤炭中一般都会存在硫元素,硫元素在燃烧的时候会产生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气体是有害气体,对于人们的生活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硫元素的综合。在煤炭加工中,经常会提到除硫。除硫实际上就是一种能够从化工生产的源头进行防治的一种措施。这是从反应原料进行分析的结果,因此也称为源头处理方法。

其次,反应条件的阻止法。还是以煤炭的燃烧为例,煤炭燃烧是有一定的条件的。煤炭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燃烧,那么就会由于不充分燃烧而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对于人类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家用生活中的一氧化碳的产生,甚至会危及人们的生命的。因此,可以通过反应条件的防治进行处理。例如减小不充分燃烧的概率,从而将产生一氧化碳的概率降低,从而有效缓解了有害气体的形成。

最后,从生成物中分析其处理的策略。这是最为常见的化工排放处理办法,例如在进行化学反应后,尤其是产生液体的化工生产。其中,一些有毒元素都会以离子的方式存在,而离子是可以溶于水的。那么,如果这些离子通过化工厂的排水系统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势必会对地下水以及溪流等水资源造成影响。因此,化工厂的污水排放处理是最为重要的处理方式。一般情况下,都是需要先对所排放的污水进行化学鉴定。通过沉淀法,将污水中的离子沉淀下来,从而减少其含量,并减轻其危害。

总之,处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物,需要从源头、反应条件以及生产物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将排放物的污染系数降到最低,保证人们正常的生产与生活。

4 结语

化学生产对于我国工业而言,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化工生产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以及压力,也同样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化工生产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本文通过对化学排放污染物的分析,了解到不同化学污染排放方式,并通过对其危险性进行了分析,了解到化学污染的排放对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而言,影响是非常大的。通过进一步分析化学污染物的排放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化学污染的排放,并最大限度阻止化学排放对于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吕建国,双膜法深度处理石油化工排放水[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6(04):303-306

[2] 潘书娥,解琨,艾丹,许湘津,于洋,物联网技术在危险化工产品仓储中的应用研究――以云天化硫磺仓储为例[J].物流科技,2013(01):67-69

第8篇

【关键词】化学学习 生活 联系 素材 提高 能力 素质

化学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自然学科,它在为人类提供丰美的食品、丰富的能源、品种繁多的材料、治疗疾病的医药,以及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把已有的或新接受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社会实际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适时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从生活实例着手,走进化学课堂

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用新民晚报刊登的济南一场酸雨使小学生掩鼻而过的照片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问:酸雨是怎么来的?因势利导在学生的好奇心中引导他们学好化学。接着又引导学生充分联系这一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出现进行发散思维,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几点:①在生活中要使用型煤,汽车排气管上要安装“催化转化器”,从而消除下酸雨的物质。②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须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③利用酸碱中和的原理,可以来制一些药品治病。如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可以口服Mg(OH)2、NaHCO3等碱性物质来减轻病情。④在生活中可以利用厨房里的食醋来区分食盐和小苏打。

再如讲氯离子的检验方法时,可以先让学生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提出问题①食盐由哪些微粒构成?②有哪些方法能证明这是食盐溶液?学生在知道了可以用硝酸银来检验氯离子的知识后,马上让学生来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氯离子,出现了明显的现象后,因势利导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展开讨论①自来水中为什么会有氯离子?②工业盐亚硝酸钠是一种剧毒的化学物质,外观和味道和食盐非常相似,如何区分这两种物质?

二、通过生活实践,体会化学知识

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他们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为什么我们的仪器室要用炭素笔写标签?为什么铁大门会生锈?怎样防止生锈?为什么膨化食品袋内要放气体?是什么气体?……当这些生活实例走进化学课堂时,学生便乐于主动学习,课堂效果事半而功倍。

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让学生自带可乐饮料并提出问题:瓶子中冒出的气体是什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案,亲自动手通过实验来验证。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引出了二氧化碳的性质,还进一步知道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饮用可乐饮料消暑的原因。从一瓶饮料引出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接触社会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许多与化学工业有关系的内容,这些内容若不能很好地加以处理,而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就会很枯燥、乏味,也不能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来,更不能由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高中课本中的工业问题主要有:硫酸工业、硝酸工业、炼铁工业、炼钢工业、水泥工业、铝的冶炼、氯碱工业、石油产品概述、煤的综合利用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为他们对工业生产了解很少(尤其对大型企业知之更少)。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安排一些当地的化学工业考察或观看录像等手段。在进入工业内容学习时,先让学生在已有的对工厂的认识的基础上去预测所学内容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原料及其处理、运输、厂址选择、副产品及其应用、环境污染及其应对措施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大而庞杂,但若能全面(即使是粗略的)考虑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更多地接触生活,了解社会。

四、知识联系实际,体现实用性

众所周知,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包括我们人体不可缺少的许多元素。化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特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如洗涤剂是含磷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人们清洗器具、纺织、造纸、农药等部门;用磺铁矿燃烧制硫酸,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用“王水”检验金子是否纯;用酸洗去水垢;用汽油乳化橡胶做粘合剂;用氢氟酸雕画玻璃;用泡沫灭火器灭火;用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爽口的汽水,用小苏打做可口的饼干;用腐蚀性药品清除管道阻塞;

同时适当地去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用化学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或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如中学课本中讲到硫酸钡可用于钡餐,可以问学生钡餐喝卞去在医院里是如何检查的,为什么可以在X光下检查胃及消化道是否发生病变,硫酸钡对人体是否有毒,硫酸钡最后怎样排出体外的等,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五、联系生活,实施德育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状况恶化问题日显突出。在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中,有七个是与化学直接相关的,其余的三个也与化学间接相关。化学日益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在发展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同时,人们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文思想的觉醒,很多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依靠化学方法,从而促进了化学的深层次发展。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社会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另外,教师还可以适时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高新科技,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总之,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合理选材,用好这些素材,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一定会大大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化学课堂也会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第9篇

关键词: 九年级化学教学 化学课本 阅读

“阅读能教给人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由此可见,阅读应是学习中的重要技能,也是一种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那么,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培养化学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化学阅读习惯?

一、明确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重要性

据教育心理学家研究:中学生70%―80%的学习时间都用在阅读上,但阅读的水平并不高,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化学学习中,阅读好课本应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课本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又是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能充分发挥化学课本的作用,主动获取化学知识,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理解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把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并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对其自身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理清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内容

化学课本所展示的基本内容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依据,其大致可以概括为标题、概念和定律、例题、实验等几部分。所以,学生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

1.标题。“标题”是章节的概括、本节的宗旨,由此入手阅读可以把握学习目的。如“奇妙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要学习的具体物质,“奇妙”指出了学氧化碳这一具体物质的内容是二氧化碳发生的奇妙变化(奇妙之一:空气中的CO2保持相对稳定;奇妙之二:CO2的“三态”变化;奇妙之三:CO2与H2O发生的“变化”)。这样的阅读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2.概念、定律。“概念和定律”的表述具有文字简洁明了、精炼准确的特点,阅读时要咬文嚼字,细心琢磨,并注意勾、划、圈、点。例如“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在这一概念中,只要抓住句中要点“生成新物质”,就容易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对物理变化的概念就不言自明。让学生这样逐字逐句地理解,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例题。“例题”主要展示解题步骤、关键词语、解题格式。例如“计算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书中解答道:先查出“H、O”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再计算出“H、O”元素的质量比。从“先”和“再”两个字可以看出:第一步依据的是化学式和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第二步依据的是构成水分子的各原子质量关系,就是组成水的各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读懂“H2O”的含义,它能表示每个“H2O”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也应当是说每18份质量的水中含有2份质量的氢元素和16份质量的氧元素。这样的阅读能让学生分清步骤,找出关键词语,弄清各步骤的依据。

4.实验。“实验”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供感性材料。所以,虽然课本中的实验内容一般用小字,但并不是说明它不重要,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使用仪器、操作过程、观察的内容和部位这几方面。

三、熟悉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程序

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与一般阅读程序一样,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积极思维,有的甚至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另外,还需要高度概括所阅读的内容,用易于接受的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所以,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可概括成“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究、整体理解)。

1.全面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粗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全面印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问题上,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来。

2.抓关键。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学生要抓住关键重点研究,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和关键词语要认真琢磨。例如,“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这一概念,只要抓住“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这几个关键字,就容易掌握“氧化物”的定义了。如“KMnO4”和“KMnO2”是氧化物吗?显然,“KMnO4”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KMnO2”是氧化物,它符合氧化物的定义。

3.理思路。学生在读书时要积极思考,逐步突破难点,掌握重点,阅读后要掩卷而思,进行系统回忆,理出一章一节教材的纲要,即知识线。例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一节可提炼成分子的存在―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观点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三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线。根据知识线去回顾,形成网络,有利于复习和作业时知识再现。

四、分析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方法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常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语意式”阅读。这种方法适合于新授课的预习,要求对课本内容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对重要概念、结论,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作出必要的标记,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例如,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元素”这一节内容时,学生阅读后,应把本节内容分成三大段:(1)元素的概念及其引入;(2)运用元素的概念讨论物质的组成,建立单质、化合物的概念;(3)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认识元素的存在形式。经检查,通过这种阅读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较系统地掌握课本内容。

2.“提纲式”阅读。这种方法适合于课堂学习,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分清主次、重点和难点、列出提纲,学生可依提纲阅读。例如,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内容时,教师可列出下列阅读提纲:“(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核是有哪些粒子构成的?(4)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有没有质量?质量各是多少?(5)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怎样确定相对原子质量?”这样列提纲可为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提供线索,指明自学的方向,暗示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验式”阅读。这种方法适用于实验内容,可边实验、边阅读。例如,铁生锈条件的研究性实验,学生可先阅读实验内容,然后亲自做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后,再阅读与实验有关的课文。学生通过实验式阅读可以改变做实验时心中无数,手忙脚乱,不注意观察现象的不良习惯。

第10篇

关键词: 化学教育 课堂教学 优化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抓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1.优化课堂结构,实现知识目标与素质目标的统一

初三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是教学的纲,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和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堂课,既要有主要的一两个项目,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又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如何应对实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优化基础知识教学,实现知识与能力并举

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突出观点的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优化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体系,使教材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了以碳、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自己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三种气体,从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以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氢气、氧气、二氧化碳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内容。

3.优化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后照书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精选的八十二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全、做好。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提升到抽象思维。对于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认真做好实验记录,正确填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敢于质疑,不断探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八个选做实验和十个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结果,既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培养他们敢于思考、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

4.优化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与实践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73

初中化学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引导学生跨进化学殿堂,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第一步。化学基础教学内容简单,似乎很容易进行教学工作。其实不然,要让学生接受和适应一门新的学科,让学生喜爱这门课程,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并非易事,值得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深入思考。教师应有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笔者不断地在教学中思考,探索和总结了一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其中,在教学中关注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身边的、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使教学更加生活化,是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化学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化学。

化学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到底有哪些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中的哪些实例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哪些生活现象是可以用中学化学知识解释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1.人类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化学

我们周围的事物是由许多的化学元素和化学成分组成的,包括每一个人的身体。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思考,会发现化学知识随处可见。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物质,有的是天然存在的,如喝的水、呼吸的空气、脚下的泥土等;有的是由天然物质改造而成的,如烹调菜肴的酱油、醋等;还有更多的物质是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的,如玻璃、水泥、铝合金、化肥、农药、塑料等。种类众多,用途广泛,使人类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成千上万的化学变化和五光十色的化学现象。可见,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

下面我们来具体罗列一下人类衣、食、住、行中的化学。

“衣”:我们穿的衣服所用的材料中,羊毛、蚕丝、棉织品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涤纶、腈纶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材料透气性好,但不耐磨;合成材料透气性差,但是耐磨损。学生的校服一般是合成纤维制品,而T恤是纯棉的。生活中,羊毛制品价格昂贵,所以日常生活中需要有鉴别羊毛制品的能力和经验。纯羊毛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后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这是鉴别羊毛制品最有效的方法。给学生介绍这些生活常识,增加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可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喜爱程度。

“食”:食是人类每天正常的生命活动,人类通过饮食获得能量。食物可给人体补充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我们向学生介绍不同食物的主要成分,学生通过学习知道: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缺锌会导致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缺乏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身体抵抗力就会差,易生病;缺钙容易骨折,骨质疏松,易患佝偻病、软骨病等,而经常喝碳酸饮料,容易导致钙流失。化学生活化的学习,能让学生具备更多科学生活的知识。

“住”:窗户用的是铝合金,因为这种材料的密度小,质量轻,不容易生锈,耐腐蚀;盖房子用的钢筋是铁合金,硬度大;钢筋混凝土是复合材料;门的锁,锁芯用的材料是黄铜,也叫铜锌合金,硬度大,不容易变形;刷墙用石灰浆,刷在墙上,变硬变干后,形成一层白色固体,整洁美观。

“行”:我们上班或外出旅行用的交通工具都离不开化学材料。现代社会,各种交通工具推陈出新,与一些新型的化学材料有关。海上航行离不开轮船,轮船是用钢铁制造的,钢铁是金属材料中的合金,为了防止其生锈,人们采取了一些防锈的方法,这些内容与中学化学知识有关;飞机的机翼是铝合金或钛合金,铝合金或钛合金有着特殊的性能,如质量轻、不易生锈、耐腐蚀等;自行车镀上金属铬就不易生锈,且耐磨;化学反应往往是交通工具前进行驶的动力。

2.近现代化学的研究和发展,推动和促进了人类生活的进步

日常生活中,化学实验研究出的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如洗衣粉、肥皂、洗衣液,是去污的好产品,其原理是乳化作用;化肥中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给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提高产量;蒸馒头时放些小苏打,馒头就会又大又白又好吃。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化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化学与医学也密切相关,供氧器就是利用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来制氧,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通过化学原理制备的药品、针剂、口服液等,可治疗各种疾病,甚至攻克不治之症,延长人类的寿命。

总之,化学几乎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中有利也有弊。如汽车的大量使用,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了大气污染。酸雨在警告我们,臭氧层空洞在威胁着我们,环保成了化学给人类带

来的另一重大课题。只有好好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尽可能在运用化学的过程中趋利避害。

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要让学生喜欢学化学,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化学带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要把生活经验和化学学习联系起来,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生活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所以,化学教学生活化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同时生活化教学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之一。

笔者认为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设置生活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生活现象引入新课

如在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可以设置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一个二氧化碳含量很高的山洞,人牵着一只狗进入,走着走着,狗昏迷了,人只是有点呼吸不畅。这是为什么?人还能不能继续往洞里走?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密度又大于空气,所以人没事,狗昏倒;而洞内,二氧化碳浓度高,人不能再往里走了。这样的课堂引入,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整节课都会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在学习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时,可以提醒学生一个生活细节:馒头没有味道,但在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越嚼越甜。这时我们就可以从化学的角度,告诉学生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麦芽糖,所以我们感觉到甜味。溶解度的教学中,让学生回忆打开可乐、雪碧的亲身体会,对比夏天打开冰镇可乐的现象,学生积极回忆,分析思考,自然得出结论: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学生自发参与学习探究获得的化学知识,会让他们终身难忘。

3.注重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初中化学;方法;能力;习惯

1.抓住兴趣点,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学生刚接触化学,老师通过一些小魔术和小实验,如“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酸碱中和滴定中指示剂颜色的改变、沉淀的生成与消失、沾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但不接触会产生白烟等,对化学实验感到有意思会,从而引起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

2.利用小故事,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提出的近代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写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烧制瓷器(China中国)等,侯氏制碱法,1921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揭开苏尔维法生产的秘密,打破洋人的封锁,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毅然回国,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上,经过5年艰苦的摸索,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合格的纯碱。为解决当时国内外市场急需纯碱,在较短的时间掌握并改进了著名的索尔维制碱法,使工艺过程缩短,而产量大增,1939年首先提出并自行设计的新的联合制碱法的连续过程,使纯碱工业和氮肥工业得到发展,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为了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工作、造福人类、成为人们尊敬的有用人才而努力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树立远大的理想,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学习的高尚爱国情操。

3.巧妙运用多种方法,加强学生记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何能帮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技巧。

分散记忆,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

联想记忆。在第十二单元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中,讲到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常量元素有十一种,较难记住,可以联想糖类物质(碳水化合物C、H、O)、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四位元素(K、Ca、Na、Mg)、化肥中含有的元素(N、P、K)、胃液的主要成分(H、Cl),剩下的就只需要记住硫元素(S),重复的去掉就可以了。

谐音记忆。在讲到实验室制氧气时,制取氧气的过程是“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品)、定(固定装置)、点(点燃酒精灯)、收(收集气体)、离(把导管移出水槽)熄(熄灭酒精灯)”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在讲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操作的先后顺序可记为“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在记金属活动性顺序时,“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谐音记忆为“加盖那美女,身体细纤轻,统共一百斤。”在讲碱的溶解性时,除了阳离子是铵根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钡离子、钙离子的碱可溶之外,其他均不溶,这些阳离子可记为“俺家拿被盖”就这样,通过谐音记忆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4.合理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现在都在提倡教育教学的高效,对课堂高效的要达到目标提的非常明确。但是,对于化学而言,有时单靠课堂上时间是不够的,比如,小实验做‘水晶鸡蛋’让鸡蛋变成了半透明的;铁生锈,观察为了使涂有石灰浆的墙壁快点干,常在室内生个碳火盆,墙壁反而更潮湿等,都无法在课堂完成,化学学科在中考中分数占据比例较小,不布置作业,不能引起学生重视,不合理又会加重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厌学,那么,作业应该怎样布置呢?

山东的成功经验,高效课堂的五项策略中提到:课后尽可能实现“零作业”,如需布置,只布置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能力的拓展作业。针对化学学科而言,课后习题中设计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这点课后作业中都有涉及,通过自己动手,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学生印象特别深刻,同时获取的知识不易遗忘,也从而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瘦肉精”、苏丹红鸡蛋、化学火锅事件;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白色污染、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利用,可燃冰的开发和利用,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等等。通过学生做这些作业,不仅仅把学生从化学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的错误认识中走出来,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又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了食品安全教育,因此,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做一个自觉抵制利用化学知识危害公民生命与健康安全的合格公民,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5.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适当应用

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新的内涵,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时播放,从而优化认知结构,但它又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实验仪器、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切忌满堂放。在化学教学中,主要从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题3《离子》、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节用动画形式播放,使看不见的微粒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第三单元课题4《爱护水资源》,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中下载大量的图片,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和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节约用水刻不容缓;在第九单元《溶液》的教学中加入表格,溶解度曲线等,形成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课堂的高效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第十单元酸和碱的教学中,播放了化学版的《青花瓷》,不仅使课堂气氛大为活跃,而且使学生对发生的现象记忆深刻,因此通过多媒体,改变了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模式,使过去表达不清的信息变得显而易见,对于创设生动愉悦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6.建立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将课本中各部分相应的知识点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织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梳理知识结构,提炼解题策略,总结解题方法。

按初中化学课标要求,将教材分成六个知识板块进行复习:即物质的化学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化学计算。并将每个版块划分成几个专题,进行逐一复习;重点知识重点复习。如: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知识、气体的制取净化和干燥,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能充分体现考纲新精神的重要部分;难点部分各个击破。例如:离子共存问题,物质的检验和鉴别,除杂和分离,物质的推断等。在复习中除根据各物质相互关系形成知识网络进行系统归纳复习外,还应注重方法,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

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7.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一段名言“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天两天孩子的差距可能不大,但是孩子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那就很难再改变了,那么对于初中化学的学习应怎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会预习。养成习惯,坚持预习;了解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及相关的内容,利用网络查找不理解的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备方法,为听课做好知识积累。

会听课。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听课;抓住重点,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把预习中遗留的问题课堂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