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活动案例

商业活动案例

时间:2023-06-15 17:2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活动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活动案例

第1篇

关键词:经营管理教学案例现实案例

我国经营管理教育起步较晚,除了计划经济下的商业流通课程外,学生们基本以学习管理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为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一方面经营管理教育越来越热,另一方面经营管理的理论逐渐常识化,案例教学、实战性内容的份量越来越重,更加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感性色彩。于是案例教学成为国内各大院校经营管理教学的新形式。

现实案例教学的形式

其实,从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角度看,案例教学并非最佳选择,参与实践效果可能更好。但实践受诸多限制,首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制订实践内容,再联系愿意接受学员实践的合适企业,还得确定实践岗位、时间、地点等事项,这些与课堂教学很难协调,而且有些体验靠短时间内的实践也无法获得。况且,实践多半只能局限于特定企业的特定环节,难以有全过程或全景式的感受。

因此,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需要寻找实践之外的方法。于是,案例教学应运而生,特别是各式各样的案例经过总结提炼可以与不同的教学内容相配合。那么,在无法实践的情况下,培养学生对实际商业活动的真实感觉,案例教学是否最好甚至唯一的选择呢?笔者认为拜现实为师,不但同样可以培养商业感觉,而且还有不少优势。所谓拜现实为师,即学习者为提高自己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认知水平,对现实社会各种商业现象以及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注意、观察、体验、思考。现代社会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存在众多值得关注的商业现实案例。关注现实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置身事外、冷静观察,还可以切身体会,反省自己的购买消费过程,比较分析与自己类似或不同的消费人群的行为特点。有了相当的感性及理性认识的基础之后,还可以设想把自己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位置上,综合考虑企业内部资源、现有市场地位、企业目标、所在产业前景、竞争情况、购买人群、社会环境因素等。

是否将现实看作一种特殊的案例,就不用继续探讨了呢?其实,如何归类并不重要,完全可以将案例的范围扩大,但这对现实与通常所说的案例教学之间的不同没有丝毫影响。

通过现实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性

通过关注现实的经营活动来培养学员的感性,具有如下特点:

(一)经济性

感受现实的具体的途径,不外乎观察(体验)身边的商业活动、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杂志、道听途说。这些方法多半没有花费,即使需要花钱也很有限。但是,不能因为经济上没有付出就轻视这种学习的方式。每一个商业现象或过程,都是有代价的,如果设身处地想象付出代价就是自身,感受就会截然不同。从付出代价的范围来看,可能是一个企业,还可能是一个行业甚至产业,可能是地区性的,也可能是全国甚至全球性的;付出代价的具体类型,可能是资金、物资、人力,也可能是难得的市场机会,还可能是时间、信誉、合作伙伴等;付出代价的时间,可能持续一个时期,也可能持续一个时代;付出代价的主体类型,可能是企业、消费者甚至整个社会;付出代价的程度,也可大可小;付出代价的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可能获得了经验教训,也可能一无所得。所有这些代价,对于学习经营管理的有心人却是宝贵财富。

(二)可行性

关注现实的商业,常常只需要自己多体验、多思考,不需要别人特意配合,其过程不但可行,而且真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现实的商业社会之中,吃、穿、住、用、行无不与商业有关。不仅如此,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各种媒体的财经、商业类报道比比皆是,足不出户即可知天下事。(三)观赏性、趣味性

经营管理类的教学课堂上,即使有实践经验的学习者,其经验也往往局限于其从业所在的特定领域的特定环节,而且日复一日的工作常常磨灭了鲜活的感觉;对于没有商业实践经验的学习者,更是茫然毫无头绪。总而言之,需要想办法利用生动鲜活的东西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人们经常将商业活动称为商战,其实现实的商业活动就是正在进行中的商战。企业的表现形形,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值得去观察、研究。

(四)参与性

现实案例教学的具体做法可以是实际参与或虚拟参与。所谓实际参与,主要指我们以各种真实身份观察体验商业现实,比如从消费者的角度体会自己面对不同产品、服务、广告、价格以及渠道时的感受和反应;而所谓虚拟参与,即把自己想象成现实商业中的特定角色,可以是世界知名生产企业的决策者正在揣摩目标顾客,也可以是消费者在评价一种新产品,还可以是零售企业的进货人员在根据销售情况确定进货单等。

(五)实证性

无论是实际参与或虚拟参与,都要根据以往的市场轨迹以及现在的市场状况,推测市场的未来发展,并据此作出决策。过一段时间以后,再与市场实际的发展结果对照,评价自己的预测、决策与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预测与实际相符可以大大增强自信心,预测错了则分析失误的原因,修正自己的认识。

(六)时效性

现成案例的市场背景已成为过去,与现在的市场情况难免有差异。而现实的商业处在现在的市场背景下,未来市场的发展变化肯定更多地与现在有关,从现实中获得的感悟无疑更具有时效性。

(七)主动性

学习者在初期,必须时时注意、处处留心,培养对商业现象及过程的兴趣。而且,一旦感知到有意义的东西,就要进一步分析、思考并作出判断。久而久之,建立对商业信号本能般的反应,让注意思考的过程由初期刻意以求变得自然而然、无处不在,锻炼出清楚的商业逻辑。

结论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商业 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要是大学生真正掌握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除了书本上的学习之外,还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校园商业活动来进行市场营销实训。

1 校园商业活动实训的现状

国家一直提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工学并举”,意思就是要将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训是各大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而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就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各大高职院校需要设计好实训的相关课程,科学完善的实训培训体系,才能提高办学水平,吸引更多的学生。

首先分析一下高职学校的性质,高职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高的市场灵敏、实践应用能力,创造性策划能力、以及灵活的社交能力,在制定实训课程时,应当着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

第一,灵敏的市场触觉。学会分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以及动机,灵活应变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

第二,灵活的社交能力。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市场、政府等支持,因此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市场营销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

第三,熟练的谈判能力。营销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卖出产品,熟练的谈判技巧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达成交易的目的。

2 实训课程设置过程中的问题

高职的市场营销课程主要是围绕上述能力进行设置,课堂成绩优异,但是实训课程却差强人意,无论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都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问题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实训单位少。学校找不到实训单位,或者实训的时间特别短,根本达不到实训的效果,学校只能通过案例或电脑的方式进行模拟,无法达到实践的效果,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用提学习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了。

第二,实训的实践机会少。我们在向市场推销一种新产品时,每一环节都与市场密切相关,例如:市场的调研、广告的设计、谈判与推销等等,但是这些环节我们在学校根本无法实现。

第三,师资资源匮乏。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发展的比较晚,很多老师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经验,因此不知道如何科学设计实训课程,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老师有时也无法回答。

第四,实训体系的不规范。没有科学的实训体系,没有统一的检测标准,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

3 利用校园商业活动进行市场营销实训的可行性

3.1校园商业活动的特点以及形式

这样活动一般都会有学生参加并且与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地联系,例如:学生、学生自助创业、对学生活动的“赞助”企业校园行、兼职等。随着校园商业活动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却可能破坏校园气氛。对于市场营销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将书本的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结合在一起,但是我们也应当考虑到其负面影响,争取做到趋利避害,实现共赢。

3.2如何利用校园商业活动进行实训

3.2.1可以在校园中进行的商业活动

上述我们总结了校园商业活动的种类,下面我们来讨论下哪几种校园商业活动适合在学校开展。我们进行实训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从一个最简单的活动开始,就是介绍我们的学校,每年都会有大批的新生入学,他们不熟悉学校,在知道什么东西在什么位置,在哪里买便宜,印象、因此我们推销的《校园行》有很大的商机,而且客户需求量大,锻炼了学生的市场观察能力、谈判能力、社交能力等。

3.2.2成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建立专业的实训小组,每组中必须配备一名专业老师来指导大家学习,在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后开始进行实训,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与企业合作,当然我们的实训必须和市场营销专业有关,在实训结束后,每位学生要交给老师一份完整流程的商品营销计划,这其中包括:市场调研、广告设计、谈判与推销、以及总结和反思。老师批阅完学生的作业以后,总结每位学生的能力缺陷,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训中,要有针对性的着重培养,提升学生专业技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2.3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

首先,在进行市场营销之前,我们首先是位学生,受高等教育有素质的大学生,因此一定要文明有礼,遵纪守法,积极主动学习,这是最基础的,四分之一;其次,我们既然去企业学习,那么我们的表现就要企业来打分,如果可以完成企业交给的任务,占四分之二,超额完成并且表现优异,可以适当加分,没有完成任务的,若态度积极性,可以考虑及格,反之为不及格;最后是书面作业,将这些市场调研、广告设计、谈判与推销、以及总结和反思,以书面形式交上来,以书面的整洁和构思的完整性作为评判标准,这一部分占四分之一。多方面考察,多方面评判学生的成绩,以鼓励的态度来面对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3篇

一、高中地理实施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中学基础教育中被划分为“文科”的地理课,远离实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这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地理1的活动建议中有“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的野外考察”、“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因此地理小实验也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有很高的价值。

地理实验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等多个环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地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及结果,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想象和假设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可见,地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典型案例

1、案例一

实验名称: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实验目的:学习地球自转知识,说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实验器材:地球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步骤与方法:(1)将地球仪的北极点向上,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的轨迹;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在同样地滴一滴蓝墨水,观察蓝墨水的轨迹;可以看出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

(3)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再将地球仪的南极点向上,重复步骤1、2,但旋转方向与步骤2相反;

(5)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案例二

实验名称:模拟空气的热对流现象

实验目的:

(1)学习由于冷热不均而导致空气水平运动的地理知识;

(2)模拟热力环流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实验器材:燃气炉灶、锅、水、有小孔的80厘米的方板两块、香两只、火柴。

实验步骤与方法:

(1)将装满水的锅放在炉灶上,用两块方板挡在炉灶的两侧(方板上的孔与锅口保持一样的高度);

(2)点燃两支香,让香分别在方板的外侧靠近两个小孔,观察香的烟雾的运动方向;

(3)点燃炉灶,烧开锅中的水后,把两只点燃的香分别放在两方板外侧靠近小孔处,再观察两支香的烟雾的运动方向有何变化。

锅中的水烧开后,方板内的热空气做上升运动,板外的冷空气进来进来补充,将香的烟雾一起带进来,这就是空气的热力环流运动。可见冷热不均是产生大气流动的根本原因。

3、案例三

实验名称: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

实验目的:

(1)学习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商业活动等地理知识;

(2)培养搜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和学会分析影响商业网点布局的因素;

(3)激发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家乡地图、记录纸、笔、计算机等。

实验步骤与方法:

(1)学习影响商业网点布局的地理知识;

(2)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各组的任务;

(3)分组开展调查活动,做好记录:

(4)调查主要商场、超市、商业街或农贸市场的名称及其分布地点,填注在家乡平面图上,需要分析它们的布局与交通路线、居民区分布的关系;

(5)调查主要商场的经营项目、特色商品、商品产地、销售对象等内容,填写下表:

路段 商品名称 特色商品 商品产地 销售对象

对商家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进行简要评价,提出你的改进建议。

三、实验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 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地理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影响学生选择接受教学信息的重要因素,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首要条件。地理实验具有真实、生动、形象的特点尤其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实验现象使他们兴趣盎然,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做地理实验, 满足学生的操作欲望, 并获得成就感体验, 形成积极的情感, 进一步强化地理学习的动机, 形成地理学习的良性循环。

2. 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器具的制作和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 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的实验中获得了直接经验, 体验到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3. 转变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能力。

有一个古老的教育谚语说: “告诉我, 我忘了; 演示给我看, 我记住了; 让我参与, 我理解了”。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 它能够有力的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客观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了认知, 并构建自己的认知。

第4篇

绪论

品牌价值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区别于同类竞争品牌的重要标志。迈克尔·波特在其品牌竞争优势中曾提到:品牌的资产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核心价值上,或者说品牌核心价值也是品牌精髓所在。

品牌价值是企业和消费者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一个系统概念。它体现在企业通过对品牌的专有和垄断获得的物质文化等综合价值以及消费者通过对品牌的购买和使用获得的功能和情感价值。商业空间具有双重性,它既担负着丰富城市面貌的任务,又具有促进销售商品的作用。商家经营的成功与否不仅依赖商品本身的质量和价格,而且销售商品的空间布局以及商家的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设计创造价值!

角色定位:深入商业环境的多年基础,将重新归零心态,从不同的角色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途径及方法:

1、走访企业及流通商,深入了解其核心发展趋势

2、组织设计师团队定期参与营销策略分析,对成功案例分析

3、查阅相关研究书籍,分析设计管理在其产业链中的属性定位

4、整合商业营销,改善工作策略,突出设计控制

5、运用设计管理,重点操作典型项目

价值与意义

1、 有助于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

2、 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典雅的商业空间(刺激消费)

3、 强化家居建材行业的终端竞争力(未来趋势)

4、 目前国内相关的设计公司都不成熟(有助于规范与引领行业发展)

5、 行业同质化严重,差异化竞争的条件(品牌特色)

6、 通过增值服务,促进相互发展平台

基本结构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处处呈现出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特征,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从本质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环境心理和行为也随着生存环境的数字化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要求每一个设计师都应当根据信息社会人们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探索新的设计策略。

(二)人文地域文化差异化

1、消费诉求发生转变(文化/心理/未来)

2、各个商业层面,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快,消费导向变化;从消费行为及心理分析,

3、品牌力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最终解密器;

4、象征主义置于实用主义之上的蜕变,语义上的视觉感受和精神意义盖过了对实用性和功能性的需求;

5、设计者应依附企业,迎合市场,创造出适合企业品牌力发展方向;(应考虑企业的文化,新的社会需求及市场跨界,而设计者不只是单纯的提交图形或风格倾向。)

(三)心理差异分析

我国商业环境发展的历史沿革,计划经济下的商业环境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环境的变化,在信息社会中,随着国外商业环境设计流派风格下断涌入国内,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心理产生的影响,以及新观念、新思潮、新文化给社会带来的新生机。商业环境中顾客的购物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行为等方面,研究分析空间功能的形式、消费形式、情感因素以及美学的特征,根据商业环境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从形、光、色、材、质等影响商业环境气氛的不同因素入手研究分析现代商业环境的创造。对商业环境中意匠的研究,是商业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共性及发展规律

展示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中具有复合性质的设计形式之一。在客观上,它融合了二维、三维、四维等设计因素;在主观上,它是信息及其特定时空关系的规划和实施。

三、商业环境设计前提

(一)企业发展战略及目标

企业发展规划、战略目标、销售目标及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等内容涵概了企业在创立至今所有的历史沉淀与文化诉求。如何结合与运用并实施到品牌商业环境展示设计范畴,对于设计者而言,是考验其功力与经验的命题;企业的合作渠道:如品牌推广单位、合作单位、行业内、渠道运营商的分布(南北差异,大中型城市差异与文化差异),需要切实研究与深入调研;

(二)思维的特点及差异化

1、与其他设计类型相比,商业环境设计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空间性设计与平面性设计的综合。展示设计不仅涉及空间的造型,而且涉及平面的造形。一方面,设计师在展示设计中面临空间的围合和展具的架构等任务,制图、材料、结构、造型、空间、施工等是展示空间性设计的关键词和中心内容。

第二,信息传递与商业活动的综合规划和实现。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商业环境设计是信息传递与商业活动的综合规划和实现的结论。另一方面,商业活动是展示设计师面临的最现实的内容和任务。因为,展示的基本面貌又离不开空间的围合和商业活动的具体日程。

2、思维方式的复合性

设计师在进行商业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既要运用逻辑分析思维,这是形成设计项目的基本认识的需要,也是设计工作的基础。而形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形象思维是商业环境通过特殊个体显现其的一般意蕴的思维工具。

(三)需求者(终端客户)消费特点

充分了解客户的心理需求:区分功能性商品、装饰性商品、使用性商品等类型,从消费者的需求着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与设计,然后再根据分类设计进行创意与立意。

(四)客户走位

1、根据商业空间所处周边环境、竞争品牌情况,定出入口、出口等位置,找到顾客目光所停留最佳位置点,吸引人流入场,提升客户到店率。

2、使客户能够在卖场尽量多停留时间,增加销售机会。设置不同的“回型”提高空间的使用率与空间整体感。

3、在顾客感觉疲惫时必须设计休息处及饮水区域,在每个区域商品结点处必须设置成交处及醒目的工作人员服务区域。

结语

以上关于商业环境设计与品牌价值方面的一些论述以及由此提出的商业环境艺术设计的探求,是本人在该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些感悟。商业环境设计在我国的发展正是方兴未艾,而其对于品牌价值的影响越来越凸显,这就更迫切地需要切合实际的正确的理念作引导。时代已经毫无选择地进入了商业信息社会,设计管理者应该义无返顾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

[1]《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常怀生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字:插画;书籍;商业;教育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沉淀,也是插画延续生命的母体。我们手中翻过的太多的书籍中离不开插画(或者我们叫插画为插图)的衬托,更可以说它不但能突出主题的思想,而且还会增强艺术的感染力。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需要,插画找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丰富的载体。下面我们就插画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和学习。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插画的概念、特征和演变。从《辞海》中我们可以查阅到对“插画”的解释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者对读者产生艺术欣赏作用。”就是我们平常所看的报纸、杂志、各种刊物或儿童图画书里,在文字间所加插的图画,统统称为“插画”。当然这种是一种狭义的解释,主要是针对书籍插图作的定义,不涵盖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插画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特定的地位,它是一项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和美的感染力,它被广泛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涉及到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影视文化等方面。它的特征是:1.目的性与制约性;2.实用性与通俗性;3.形象性与直观性;4.审美性与趣味性;5.创造性与艺术想象;6.多样化、多元化。插画绘画风格种类多样形式丰富,有闻名世界的日式卡通和插画,有欧美插画、香港插画、韩国游戏插画和台湾言情小说封面插画。制作方法有传统的手绘,有电脑制作,利用PHOTOSHOP、PAINTER这两个软件结合手写板画位图插画,也有用SAI来画,又可以CORELDRAW,ILL画矢量插画等。插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人物、自由形式、写实手法、黑白的、彩色的、运用材料的、照片的、电脑制作的,只要能形成是“图形”的,都可以运用到插画的制作中去。

插画最早运用于宗教读物之中,中外皆如此。后来,插画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书籍、文法书籍和经典作家文集等出版物之中。

插画最先是在十九世纪初随着报刊、图书的变迁发展起来的。而它真正的黄金时代则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首先从美国开始的,当时刚从美术作品中分离出来的插图明显带有绘画色彩,而从事插图的作者也多半是职业画家,以后又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影响,从具象转变为抽象。直到70年代,插画又重新回到了写实风格。

插画在书籍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书籍的封面,书籍的内页,书籍的外套,书籍的内容辅助等。如文学书籍、少儿书籍、科技书籍等。这种插画正在逐渐减退。今后在电子书籍、电子报刊中仍将大量存在,包括报纸、杂志等编辑上所使用的插画。它的作用是作为文字的补充再现文章情节、体现文学精神的可视艺术形式;让人们得到感性认识的满足;表现艺术家的美学观念、表现技巧,甚至表现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插画将文章的信息以最简洁、明确、清晰地传递给读者,引起他们的兴趣,努力使他们感知、信服传递的内容,并在审美的过程中欣然接受书籍的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书籍插图作为独立的插画产品在终端市场上独占鳌头,从另一个方面现代插画作为视觉传达体系(平面设计、插画、商业摄影)的一部分,广泛地运用于平面广告、海报、电子媒体、商业场馆、公众机构、商品包装、企业广告甚至T恤、日记本、贺年片等设计的内容中。现代插画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插画有一定的区别。从两者的功能、表现形式、传播媒介等方面有着差异。现代插画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商品。商业活动要求把所承载的信息准确、明晰地传达给观众,希求人们对这些信息正确接收、把握,并在让观众采取行动的同时使他们得到美的感受,因此说它是为商业活动服务的,在商业中已成熟的结合了插画的应用。生活中的方方面已经离不开插画的存在。美国是插画市场非常发达的国家非常专业化,它将插画分成儿童类、体育类、科幻类、食品类、数码类、纯艺术风格类、幽默类等多种专业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专门的插画艺术家。整个插画市场非常规范,竞争也很激烈,因为插画艺术家的平均收入水平是普通美国人平均收入的三倍。日本的动漫是插画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日本的发展前途甚广的产业。在韩国用数码插画设计出来的游戏人物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在我国北京印刷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都在近几年开设了插画或与插画相关的专业,很多知名的插画师都是各个大学的客座教师,他们把最时尚最前沿的商业意识带到学校国内权威的插画师。国内知名的权威插画师像台湾的陈淑芬,早期的唯美主义风格,他的风格受到了很高的赞誉,取得了商业成功,像平常看到的言情小说封面都是他们的风格,还有本杰明,他用色大胆、鲜艳,笔触很明显,很多人都喜欢他的风格,他本人也是一位思想比较有深度的插画家,还有些像非墨、翁子扬、G笔尖、ahua、彩色铅笔靖等。知名的插画网站如火神CG,插画中国都有很不错的作品供插画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何雪梦.《梦幻CG:插画大师的十堂创意表现课》.化学工业出版社.

[2]周维维编著.《Painter X商业插画经典案例》.兵器工业出版社.

[3]费越编著.《广告创意插画表现》.同济大学出版社.

[4]高平编著.《我是插画设计师 Photoshop CS4插画世界》.科学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案例;设计原则;总体布局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广场在各大城市中出现。然而受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镇商业新区在规模、建筑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上都与大城市中的商贸中心有所差别,在以往的景观设计中盲目追求“高、大、全、新”,大多轻易复制一些大中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和元素,诸如广场、草地、欧陆风等,而忽略了根据自身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特点。如何在现有状态下设计出具有城镇特点,符合城镇自身发展的景观设计,是规划、建筑、景观、环艺之间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1、工程概况

商业广场工程建筑面积为0.72hm2,地势平坦、开阔。广场西侧与规划建筑相接,东侧由规划商业区步行道路相围合,周边规划建设项目包括音乐基地、摄影基地、洗浴中心、米兰风情街、酒店及美食街等,是城市新区的活动中心,整体商业氛围浓厚,体现国际风情,具有极高的区域影响力与城市名片作用。

2、设计理念

1)设计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广场景观整体性的含义是指广场中的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广场所处的周边环境之间相互融合,形成良好的空间关联性。对于商业中心内的广场,其主要功能即满足周边从事不同商业活动的各类人群休闲活动的需求,因此,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交通、景观、生态、交流等方面的多重需求,结合周边用地和建筑物的功能及氛围来进行设计,共同构建优美、简洁,功能协调,符合商业中心主题定位的区域公共活动空间。

②可识别性原则

作为城镇中高密度开放空间的商业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需考虑三部分的内容:形象、功能、环境。形象主要对应的是景观主题,功能对应的是人的使用,环境则主要对应的是生态作用、绿化作用方面的内容。上述三个元素中,将形象作为设计的第一位,体现出其在商业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一个鲜明的景观主题形象,可以增加商业区自身的标识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增加人们对其的认知度,使人们印象深刻,对于汇聚人气、增加商业附加值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地域性原则

商业空间往往是城镇未来发展的核心地带,其所形成的景观形态成为一种代表城市形象的符号,因此,中小城镇商业空间的主题形象设计尤应注重与区域本土文化的融合。设计师需以艺术的眼光认识和解读乡土,对其地域特色进行具体的概括,或进行抽象的艺术处理,并依据商业活动需求,创造出乡土新形式,表达出乡土新意境。

④以人为本原则

商业广场是空间密度最小、人的活动密度最大的地方。人作为使用广场的主体,其行为、习惯等都支配着人对景观环境空间的选择。因此,人的行为活动是进行广场设计的主要依据。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空间领域感、舒适度、层次感、易达性等方面的塑造。构建沟通、交流、共享的人性空间,才能使商业广场的活力得以延续和再生,体现出当代商业广场的真正价值。

⑤生态协调原则虽然商业广场的主要目的是为较多的人提供开放性的社交空间,但在如今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建筑之中,市民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在商业广场的设计中也要做到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通过“小中见大”、“壶中天地”的自然景观营建,取得与自然协调的生理、心理的平衡。在种植设计中,应结合广场的主题、功能及风格选用树种;采用乡土树种;利用乔木、灌木、花卉及地被的巧妙组合形成植物群落的高低层次变化,使人们的视觉不会过于单一。

2)设计主题

要体现出商贸中心广场作为区域核心与城市中心,应满足商业广场休闲、游憩、展览、宣传等多种功能需求,展示城市文化内涵,打造符合地方特色的主题商业景观,形成独特的区域标识,对新区建设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3、总体布局

设计将场地分为主题雕塑区、景观植物环与树阵休息区三个区域,并通过中心景观轴的控制,将三个区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中心景观轴

一条大道统领广场的中心景观轴线,串联广场内部各主要景观元素,衔接广场与周边各种商业建筑,形成视线高低起伏、形式丰富、内容统一的广场核心景观带。

2)主题雕塑区

主题雕塑区位于商贸广场的中心区域,为主要的游赏区,以主题雕塑结合铺装广场形式为主,集中体现广场景观内涵,烘托区域商业经济活力。

3)景观植物环

广场东部以植物景观为主体,利用台阶、坡道、花池多种形式,巧妙地化解广场内外高差,并通过种植乔木、花带与绿篱强化区域形式感,形成对广场的环抱之势,为主题雕塑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有效地烘托了雕塑周边氛围,同时层层跌落的植物造景,丰富了广场空间的层次,形成向心聚合之势,与主题雕塑形成鲜明对比,更有助于突显雕塑的宏伟气势。此外,种植池的不对称形式也为对称的广场增添了动感与变化。

4)树阵休憩区

树阵休憩区位于平安大街西侧,与主要商业建筑相邻,形式上与主广场相呼应,为在此娱乐、购物、游览的人提供舒适的林荫休息空 间,休憩区通过弧形铺装的设计,与主广场形成有机的整体,强化广场的向心力;沿弧形铺装设置滑雪板灯具小品,反映滑雪主题,增加广场趣味性与参与性。此外,通过铺装与树池形成的条形码状树阵广场象征着广场的商业目的,并形成圆形主广场与方形建筑之间良好的过渡地带。

第7篇

内容摘要:永续发展和绿色环保是现代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商业伦理是一种无形资产,是商业经营者永续发展的源动力。现代商业发展应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生态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商业伦理 现代商业 可持续发展

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亦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关于商业的可持续发展内涵,迄今学界研究较少。商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商业可持续发展应该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其一,商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商业组织自身发展的连续性或长久性,它表明:一个从事创造财富的商业组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自身经营目标的实现,又要保持自身在领先地位和未来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提高。其二,是指商业经营者在商业发展中不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为代价,绿色环保是价值追求。永续发展和绿色环保是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商业伦理是商业经营者永续发展的源动力

经济伦理学业已证明:商业组织不是一架简单的赢利机器,它必须要承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责任。也就是说,商业经营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要承担起社会义务。处理好“义利关系”,在赢利的同时重视培育商业伦理精神,是经营者永续经营、恒久发展之道。在这里,商业伦理体现了经营者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作为工具理性,经营者借助于自身良好的信誉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亦即自身商业伦理精神),赢得了市场,赢得了消费者,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价值理性,经营者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提升企业的道德形象,经营者毁灭了道德形象,就是自取灭亡。可见,不能说赢利是经营者唯一的源动力,商业伦理成为与之并驾齐驱的源动力之一。

商业伦理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是商业经营者永续发展的源动力,这一点业已被古今中外无数商海沉浮的案例所证明。

明清时期,中国商业达到鼎盛,出现了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浙商负有盛名。学者宁一撰写《中国商道――晋商徽商浙商货通天下商经》一书,研究了晋商、徽商和浙商的经营之道。他提出晋商的经营之道有:以商致财,以学保商;艰苦创业,忍耐克己;信义并举,以义制利;同舟共济,协调一致;借势而起,善用资源;用人有道,管理有方;灵活融通,变通生财。晋商推崇以德经商,从晋商商号或是票号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商家店铺字号、招牌、匾额,多离不开义、信、益、公、诚、仁、和、德、协、廉、兴、盛、昌、茂、瑞、祥等字的排列组合。像日升昌、大德恒等等,这些字号一方面有祈望生意红火兴盛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是在宣示崇奉伦理商德的意思,也就是把信义和取利结合在一起。

徽商是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徽州商人群体,与晋商、陕商一样,是一个商帮的称号。明中叶以后开始形成至解体400余年,明清时期的徽商经营盐业、典业、茶叶业、木材业等行业。明朝中叶,徽州商帮中就已出现了一大批手握巨资的富商大贾,其中,“藏镪有至百万者”,降及清朝乾隆年间,竟有“富至千万”的大商人出现。其资本增值的速度之快,数额之多都是我国历史上所罕见的。为什么徽商能够在中国明清后期在商海驰骋400多年呢?学者张海鹏的研究表明:第一,徽商重利;第二,徽商重德。宁一提出徽商的经营之道有:贾而好儒,儒道经商;以德治商,以信接物;忍辱负重,勇于开拓;趋时观变,抓住机遇;借助政治,垄断经营;无货不居,灵活多样。“徽州既以东南邹鲁”驰誉迩迩,又以“商贾之乡”闻名海内,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或是“先儒后贾”,或是“先贾后儒”,或是“亦贾亦儒”,从而形成了“贾而好儒”的重要特色,徽商之所以能够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乃至成为称雄商界的劲旅,是与这一重要特色分不开的。徽商之所以在经营中重视商业道德,讲求经营之道,也无不是这一特色的体现。在徽商中,以“业儒”出身者居多,这是徽商异乎其他商帮之处,也是徽商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业儒”有几个特征,第一,学商必先学文,也就是先读书再经商。第二,“业儒”出身的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多以儒道经商,这是他们舍小利而谋大利,从而迅速起家的关键所在。徽商以儒道经商,或“以诚待人”,或“以信接物”,或“以义为利”。他们在经营中所标榜的“诚”、“信”、“义”,既是他们求得“快快发财”、“一本万利”的一种手段,也是徽商持续发展400多年的动力源泉。

现代商业伦理更加强化了商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现代商业伦理也就成为现代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剂与驱动器,企业也就能不断地得以壮大发展而永葆生机与活力。为了寻求这种可持续发展,现代商业伦理就会要求商业经营者遵循应有的伦理准则,培植相应的伦理精神,舍取不合乎伦理规范的利益行为,追求合乎伦理的、规范的市场利益,将经营者利益最大化变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将追求短期利益变为更多地追求长远利益。

现代商业环境伦理与商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

传统商业伦理注重研究交易双方的利益关系,而现代商业伦理突破了原有的利益关系,拓展到研究交易双方与自然界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拓展的交易双方与自然界的伦理问题也可以称之为“现代商业环境伦理”。现代商业环境伦理是从环境伦理的角度审视商业发展,提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商业准则和商业道德,使商业活动向着有利于生态环境最终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现代商业环境伦理的创新趋势是,将绿色营销(green marketing)、环境公正和工业生态等概念结合起来。绿色营销指在价值链的所有环节上,按照节约资源、对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如选用可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采用无污染的生产流程、无农药农业和自然肥料。环境公正是指在执行已有的环境法律和监管措施的时候,不因种族、伦理理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采取差别对待。工业生态以自然领域的运行原则为基础,也就是说,永远不要浪费或丢弃任何东西;任何东西都要循环利用。

前已述及,绿色环保是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工业革命以来的商业活动,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商业活动是一种大量吞噬地球资源的能耗密集型活动,兴办企业的浪潮席卷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史无前例的经济繁荣和扩张带来了物质商品消费量的激增,也过快地消耗了能源。采矿业和石油业的发展对地球上的森林、山脉、水资源和其他一些敏感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生物种群大量灭绝的时期,一些商业行为充当杀手,正在毁灭地球上的物种。全球化国际旅游和贸易发展的结果之一,是使越来越多的物种被有意或无意带到新的地区,并对当地原有的物种造成了破坏。对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对物种多样性的危害,商业活动难辞其咎。传统商业坚持的原则是利益最大化,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增长,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状况要求商业活动必须改变唯利是图的宗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现代商业发展应该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生态等效益。可见,现代商业环境伦理和商业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宁一编著.中国商道―晋商徽商浙商货通天下商经[M].地震出版社,2006

2.朱彤.细数晋商成与败[M].京华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 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框架

一、引言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末期的互联网创业潮。互联网兴起之后,涌现出许多新的公司经营模式,同时网络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业务流程、不同的收入模式、不同的信息流通方式,迫使企业重新考虑竞争优势的来源、结构以及过程,这使商业模式受到了从业者和投资家的广泛关注。

人们认识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和成功的商业模式,并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力,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许多知名的商业杂志和管理期刊,已经广泛使用商业模式这个词语,来陈述成功企业的经营典范。尽管“商业模式”被广泛提及,它却缺乏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体系。业内人士对于他们所说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含义以及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等关键性的概念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认识,商业模式似乎什么都是、无所不包,这使人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从而削弱了其对企业经营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商业模式基本概念等相关文献的考察,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等关键问题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概念进行简要分析。

二、商业模式的定义

商业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因此在相关的文献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的定义。根据研究者们定义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笔者将其概括为三大类:财务角度的定义、系统角度的定义和战略角度的定义。

1.财务角度的定义

Hawkins (2001)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与此类似,Elliot (2002)的定义同样关注了商业关系和成本/收入流,认为商业模式明确了商业投资中不同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状况以及收入流。

Rappa (2001) 则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公司通过创造收入而维持自身生存的商业方式,认为商业模式表明了公司如何通过明确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赚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认为“赚钱了才是商业模式”。

2.系统角度的定义

Paul Timmers(1998)将商业模式看作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并对商业模式做出了如下定义:“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包括“对商业活动及其作用的描述”、“对不同商业参与者潜在利益的描述”、“对收入来源的描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Amit和Zott (2001)则进一步以网络为中心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他们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为了开拓商业机会而设计的交易活动各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在他们的框架中,详细描述了通过公司、供应商、渠道和顾客的网络协作来实现交易的方式。为了定义商业模式,Tapscott和 Ticoll (2000)还提出了B-Webs的概念。B-Webs是指基于网络的商业,代表了一种供应商,渠道,商业服务的提供方,设备供应商,以及顾客都以网络作为主要的沟通和交易手段的独特的系统。

3.战略角度的定义

Magretta (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解释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她认为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应包括对参与者及其角色的识别,对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市场运作和市场关系的把握。Magretta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认为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对现有价值链的调整,即对价值链中的两类基本活动(一类是与制造有关的商业活动,另一类是与销售有关的商业活动)的创新。此外她还进一步区分了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概念,指出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公司的各个部分如何作为一个体系相互协调,而战略描述的是影响绩效的关键要素。

清华大学雷家肃教授也从战略角度给出了定义,他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商业流程中,将最终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并收回投资、获取利润的解决方案。企业把上述一系列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反复运用,进行集成与整合,从而形成的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

4.总结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现有商业模式概念研究中存在的分歧主要源于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前两种角度的商业模式定义都是突出强调了商业模式的部分特征,而战略角度的观点则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内涵。综上所述,本文对第三种观点的定义进行整合,提出如下商业模式定义:

商品社会里的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商业活动业务流程,这一业务流程汇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终将增值的商品和服务传递到客户,并产生每个组织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收益。这一与每个商业组织相联系的业务流程和其核心环节的抽象,就是它的商业模式。

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与对商业模式定义的研究类似,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并取得了在深浅程度和严密度上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多种商业模式构成框架。根据各构成框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本文从整体上将这些构成框架概括为3类:一类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一类以网络为中心,另一类则以市场为出发点。

1.以价值创造为研究重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Chesbrough和Rosenbloom(2000)从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从技术中获取价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构的认识出发,认为是商业模式概念与钱德勒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安索夫等的战略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理论一脉相承,因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将企业的经营机会及威胁联系起来,从而极大限度地获取技术提供的价值。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企业通常倾向于对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进行投资,而对于不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技术则不会投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决定了以多大的成本、从何处取得收益,所以需要在一定的商业模式框架下对技术投资进行评价。因此,他们将商业模式视为“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机制”,并通过界定商业模式的6项主要功能来揭示商业模式组成要素,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具备如下的6项功能:(1)明确价值理念;(2)识别细分市场;(3)界定公司内部价值链结构;(4)定义成本结构和潜在收益;(5)描述公司在价值网络中的位置;(6)明确陈述竞争战略。

Afuah和Tucci (2003) 的研究同样是以价值为中心,并考虑参与者的价值创造。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向哪些顾客提供价值,怎样为所提供的价值定价,由谁收费,在提供价值时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怎样提供价值,以及怎样通过提供价值维持竞争优势。他们所描述的商业模式包括如下组成部分:顾客价值,范围,定价,收入来源,相关活动,执行,能力,持续性。 Mahadevan (2000)也曾指出,商业模式包括3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一是价值,识别业务伙伴和买主的价值主张;二是收入,商业模式中需要包括用以确保产生收入的规划;三是后勤,致力于与公司的供应链设计相关的多方面事项。

2.以网络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框架

Papakiriakopoulos和Poulymenakou(2001)提出了一种以网络为中心、关注参与者和关系的商业模式框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协调事项 —— 定义对各种活动的相互依赖的管理;整合竞争——描述与其他公司的关系;顾客价值 ——使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市场和顾客的需要相联系;核心能力—— 面对市场机遇公司如何利用资源。

Alt和Zimmermann (2001)将使命、过程、法律因素和技术也纳入了商业模式框架,提出了6种一般性因素。使命 对于愿景、战略目标、价值主张以及基本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深入理解;结构 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和对产业、顾客和产品的关注;过程 提供对于使命和结构的更具体的观点,揭示价值创造过程的元素;收入;法律因素影响商业模式和总体愿景的所有方面;技术 技术是基于IT技术的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和限定条件,技术的变化影响着商业模式的设计。

3.以市场为基点的商业模式框架

Hamel (2000) 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实际应用中的商业概念,并定义了商业模式的4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客户界面。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对公司全貌的描述。

Linder和Cantrell (2000)提出了一种描述商业模式的全面的方法。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以下多个组成部分:定价模式,收入模式,渠道模式,商业过程模式,网络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价值主张。他们指出,许多人在谈论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仅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类似地,Petrovic和Kittl(2001)将商业模式划分为7种子模式,包括价值模式,资源模式,产品模式,客户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本模式,市场模式。这些子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描述了商业系统在实际过程中的创造价值的逻辑。

4.总结

不难看出,前两类对商业模式构成框架的研究拘泥于商业模式的部分性质,得到的研究成果难免有些片面。相比而言,第三类商业模式框架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清晰明确的商业模式架构。

可见,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结构。企业正是依靠这样的整体性结构来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与企业活动有关的内容,几乎都可以纳入商业模式范围 。

四、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商业组织创新 企业家 产业创新

从一个案例中引出的问题

有一种临时性的商业组织,它们可以被看成是会展产业组织形态的雏形。在服装生意难做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些商业组织很赚钱,而且还给其他人带来了赚钱的机会。这些临时性的商业组织不是由一个人,也不是一伙人,而是分散在各地的很多人组成的,这些做服装生意的商人专门参加各种展销会,从一个地方参展完后立即转到另一个地方参展,参展的地点是那些地理位置十分接近的毗邻城市;展销会是由他们中的一些人与当地人一同举办的,发起人按服装流行的时间,向不同参展商发出邀请,也向邻近的以前组会人,或者可能的组会人通报情况;在确定了基本参展商以后,可以向当地工商登记举办展销会,并租赁会场,一般是体育场,并在媒体上宣传、进行促销。展销会主办者收取门票和摊位费,用于支付场地租金和其他管理费用,余者为利润;当地政府一般也十分愿意举办这样展销会,因为它可以获得税收;消费者也愿意在展销会上购买,因为相同的商品展销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原因是参展商以批量进价和无库存销售,全部销售费用只有摊位费和很少的人工费;场地租赁者当然愿意租用,这样的设施多是长年闲置,租用对设施不会造成损坏。由于接着将在邻近城市举办,参展商可以将剩余货物以较低的运费运往该地,以极其明确信息迅速补充那些相邻城市缺货,以满足新的参展需求。笔者不禁发问,其质量和信誉如何能够保证?一些人认为,以次充好的现象并不多,原因是没有这个必要,因为薄利多销已经有利润可赚,不必在当地引起商业纠纷,否则就会牺牲掉赶往另一地获利的商业机会。

从该事例中可以发现:服装生产企业增加了产量,这会提高生产商的利润;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了服装,增加了消费者剩余;场地拥有者获得了场租,参展商获得了商业利润,甚至政府也得到了税收,而组织者获得了净剩余。这些收益不是一次偶然价格波动带来的,也不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新的商品功能创造的,也没有将产品概念进行拓展或是增加服务。这些收益是由于集中而批量销售推动了消费者扩大消费,从而为自己和其他参与者提供了利益。

国内对不同行业,如保险、运输等产业进行过专题研究,对企业组织形态变化的看法以适应论为主导,被动地迎合市场和环境变化,强调经济环境的改变、信息技术的改变对企业组织形态产生的影响。本案例并没有这些背景,也不能由此推导出后来一大批会展产业的形成机制。诺思在制度分析时十分强调路径依赖,但本案例涉及的赚钱者并没有走与他们前辈一样的道路,而是冒险走了另一种道路,这也需要给出一个解释。威廉姆森(1945)对企业制度的形成原因给出过解释,指出交易成本最小化是企业组织变革的原因,可是这种临时性组织,在一定程度甚至是违法的商业组织,即使交易成本很高,他们也可能存在。显然,现有理论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存在着困难,而我们从实际观察中看到,这些组织在获利以后会催生出一批这样的组织。最接近的解释是组织创新理论,即在潜在利润诱导下的企业组织创新行为。

利益来源与市场绩效

一种新型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对私人有利,也要对社会有利。假设某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既定不变的,如图1所示。商业企业销售费用受到组织方式影响,其值为:

C=(a+F)X+D+Kn

式中:X代表经营量X;a代表单位进价成本,它包括进价加运费;F代表一次租用的摊位租金和库存费以及邻城运费,合称参展成本,它们与经营量X有关;Ki代表每次参展支付的资金成本,它由占用的资金利息、纳税加上利润构成,它与参展次数有关,间接地与经营量有关Kn=∑ki=kX;D代表差旅费,它与销售量无关。

该成本是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直接行为成本,用边际成本表示写成:

MC=a+F+k

它表明,参展商的边际成本与参展商的进价成本和参展成本及参展商的资金成本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即边际成本是一条水平线。由于边际成本决定着参展商的行为,以最大利润来决定自己的参展量。图1中,MC1代表采用固定场所的销售方式下的边际成本,进价成本和资金成本不变,参展成本变成经营管理费,由场地租金或折旧费、库存保管费等费用构成,成本为MC1=a1+F1+k。MC2代表采用流动销售方式的边际成本,参展成本因场地简陋,又具有移动性,因为库存具有较强变动而不会闲置,因而库存成本F2也较低,同时,由于大量进货,进货成本会下降,资金成本不变,写成MC2=a2+F2+k

主办者以两种方式获得收益,一是向参展商收取摊位租金,另一是向消费者收取入场券。收取入场券相当于在消费者可支配预算中先扣除了一项固定成本,这会使消费者均衡水平下降,需求曲线也随之向下方移动,从D1移动到D2。

为简化分析,假设不存在价格控制力量,即市场具有完全竞争性,因此,均衡点由供给曲线(MC曲线)和需求曲线共同决定。采取固定场所的均衡产量为x1,厂商无利润,消费者的预期剩余为E1A1G1,销售商可以得到总收益为G1A1x1O;采用了流动方式以后,门票往往成为排它性的手段,这时,边际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均下移,均衡产量为X2,消费者剩余为E2B2G2,参展商的销货收益为G2B2X2O。消费者能够接受这种方式必须要以消费者剩余增加为前提,即E2B2G2>E1A1G1,或G1A2B2G2>E1A1A2E2。如果边际成本下降(从G1下降到G2)的距离等于收取门票后的需求曲线下移(从D1到D2,或截距上从E1到E2)的距离相等,销售量不会增加,x1=X1,消费者福利不会增加,消费者也不会增加购买动力。因此,只有边际成本下降超过门票所带来的需求曲线下降,才可能对消费者购买动力产生影响,进而对产量增加产生影响。

当上述条件满足时,商品出售量会增加(X2-x1>0),消费者剩余和参展商的利益以及所有相关主体的利益都可以得到增加。一般而言,流动性商展所用的场地均为闲置性资产,机会成本为零,所以只要支付费用,场地就可以租到并使场地所有者受益;当场地用于展销时,场地具有了新的用途,这时门票表现了这种用途的边际收益。从总剩余来衡量,社会总剩余是由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构成,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不存在生产者剩余,所以,消费剩余增加社会总剩余也增加。所以,这种制度对增进社会福利有利。

商业组织方式创新及原则

在参与组织的每个主体都能够获取利益时,相当于企业内部按要素贡献对增加的利益进行分配,按企业理论,应将这个松散的利益集团看成是一个企业。但事实上,每个利益主体仍然十分独立,并不是按照企业内部规则来运行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商业契约关系,其中有一个发起性的利益主体,由这个主体去组织其他利益主体参加规定的商业活动,当商业目标达到时,商业活动即告结束。因此,主体间的关系是市场交易关系,而不是企业关系。如果说它具有企业的性质,也只是为了某些特殊利益目标组织起来的临时企业。

这是商业组织方式的创新。熊彼特在对创新进行解释时,认为创新可以创造利润,突破原来市场已经形成的均衡,为市场提供功能更新、价格更低、服务更好的产品,由此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利益,消费者将这一利益回报给创新企业,创新企业将其分配,增加了相关主体的利益。商业组织创新是用一种新的商业方式来动员消费者购买行为,不应把它看成个别的促销活动,也不是产品创新活动,也没有涉及到生产过程创新,虽然它力图发现一个新的市场,但这个市场只是对原来消费者群体的挖掘,而不是市场转移,也不是服务创新,因为这里没有给购买者提供新的服务。从本案例来看,它是将通过一种方式将闲置资源的潜在价值动员出来,提供给消费者,并通过消费者购买将这潜在利益现实化,满足各方面的利益要求。

企业家是企业内部领导者,是已经赋予企业领导权力并富于探索和组织才能的人。但从本案例看,商业组织创新并不是为了创办一个企业,更不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实现的创新,而是跳出企业之外,将各方有潜力的利益主体临时性组织起来,完成组织创新。可见,创新的推动者不是一般意义下的企业家,而是发现并组织实施这一商业方式完成的人-展销会的主办人。然而,主办人并没有得到全部利润,当然他也不承担全部经营风险。主办人所承担的风险限于对场地租用的定金和展销会推广过程中发生的前期准备费用,这些费用具有沉淀性,是主办人必须承担的,他也因此具备了主办人和获利人的资格。主办人收益的方式包括向参展的摊主收取费用,向消费者收取门票以及场地内广告收入,扣除真实发生的费用即为利润。在这些收益中,如果采用二部定价(P=a+bX)形式,可以将一部分风险转嫁出去,例如,无论摊主是否销售和销售多少均要交费a,该费用可以转嫁风险。事实上,由于难以对摊主业务作真实考查,通常只有固定收费,这个固定收费是分散的,同时又在主办人交费之后,因此,摊主承担的风险要低于主办人。摊主交纳固定的摊位费、形成风险,只能通过销售收入进行补偿,风险由自己承担;主办人以固定方式收费可以转嫁一定的风险,自己只承担一部分风险,但同时也只得到一部分利润,而不能是全部。

参展摊主将多次连续销售的利益和成本分摊作为自己的收益,所以,主办人还向摊主提供信息和某种意义上的担保,因为主办人相互联系以保证能够在相邻城市连续参展。从组织的意义上来看,那些相邻城市的展览活动是本城市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本案例来看,每一个主办人都只能在其控制和调动的资源范围内获利,但却要把这种获利的办法告诉相邻城市某些人,并不向他们收取任何回报,目的在于为摊主提供分摊成本的收益,也为自己培养客户。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商业组织方式看成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创新过程,最初的确有人在某城市孤立地做过这种商业性展销活动,但由于参展商成本过高,价格优势还没有形成,参展商人数不多,消费者可选择余地不大,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小,进而影响了参展商的商业周转。这时,降低参展商成本和提高参展商的商业周转的改进路径变得比较清晰,那些主办者开始向周围城市的潜在主办人发出号召,协商依时间次序分别举办展销会的可能性和途径。这相当于创新和扩散同时发生,创新与扩散者同时享有创新利润。

这一案例对商业组织创新分析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得出一些商业组织创新的原则,这些原则可以用于指导其他的商业组织创新活动。商业组织创新是发现市场需求。发现资源。这里是指发现那些没有充分利用的资源,包括人们还没有认识的资源、存在着浪费的资源、闲置的资源,因为这样的资源有潜在的、没有被挖掘出来的利益,机会成本很低;商业组织创新是将所发现的资源引导和组合到潜在需求方向上去。商业组织创新的重要途径是从现有组织功能中发现障碍,以此作为组织创新的起点。商业组织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推动者,这种人的行为是企业家的行为。

商业组织方式创新的特殊性在于创新与传播同步发生,因而完成创新的企业家可能是虚置的,在现行制度下,组织方式的发明权并不受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人们也难将其控制在手中,获得转让费或垄断利润。通常见到的展销活动的组织者是那些商业组织方式创新扩散的接受者,他们是在特定的市场上进行商业活动的组织者,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组织在这个市场是首创,因而也是首先带来对市场的冲击。我们还需要看到,由于这种商业组织具有游动性,所以,当对某地市场产生冲击后,又会伴随转移将冲击带动另一地,形成市场冲击的空间转移。随着转移,市场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恢复原来的状态。这与熊彼特定义的创新也有一定的差别。

商业组织创新引致的产业创新

所谓产业创新就是新兴产业出现并形成的现象和过程。以专业化标准来判断,新兴产业能够针对专门的服务对象以及所提出的需求,以专业化技术和管理方式完成这些需求的满足,出现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就是产业创新。本案例中所涉及的以流动展销方式获利,这一崭新的专业化活动是新兴产业的活动,其发展与另外的类似专业化活动共同形成了会展产业。

这一产业的主要专业化活动内容是寻找并明确展销的主题,进行市场分析,以确定消费者的有关特征量;获得有关参展商信息并完成沟通、提供参展指导;进行展销会推销;租用场地;与政府协调,与当地行业协会协调。会展产业内部活动千差万别,体育大会的重点是获得赞助、广告和门票收入;报告会的重点是主题确定和报告人的聘请,主题包装与促销,演唱会与之类似;展览会主要是内容策划和摊位分配。这些会议组织者要长期分析和研究市场,专门策划与承办相同或类似的会议,从而实现了会展组织的专业化。

我们看到,新兴产业所从事的通常是专业化、商业化的经济活动,这些活动原来以非专业化方式由个人或企业自己完成,现在转由专业化机构完成,自己则成为服务的对象,以商业化方法来达到比以前更节约、更优质的活动目标。也就是,作为需求一方,它要求满足下列条件:

活动成本节约+资源占用成本节约+活动质量提高的收益≥商业性活动交费

新兴产业是由若干愿意从事这项活动的企业构成,这些企业必须在预期的时间内达到收益目标,否则它也无法生存下去。一般地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开拓以后,会出现三种有利于市场进入者的效应,一是专业化的学习效应,行业经验知识会更多、失误会更少、相关人才更容易获得,因此,后进入市场的企业,成本会相应下降;二是市场开始认可,宣传渠道形成、宣传成本下降,但与此同时,品牌效应也开始发挥作用;三是政府规范出台,市场运行的规则清晰,既有利市场有效运行,也会限制企业创新。因此,当市场被初创者开辟出来以后,就会形成跟随者进入的情况。相比之下,首创企业的风险更大,首创企业能够在这样的产业中创新成功,要满足预期的商业性收费大于为了节约参与者的费用、提高其收益而投入的成本,创新者正是看到参与者愿意付费与真实的投入之间存在着可以获利机会才出现的,而当这种获利机会普遍为市场所接受时,跟随企业进入市场,产业逐渐成熟,产业创新者的利润逐渐消失。

这意味着,产业创新并不要求一定要有技术创新,如果商业组织方式能够分化出新的专业化企业并为自己带来利润,新的专业化企业就会演变成专业化部门,技术创新是推动这种新企业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原因。即使是技术创新,最终还是要通过专业化组织方式的变化来实现产业创新。因此,商业组织方式的变化通常是与新兴产业的出现相伴生的。

参考资料:

1.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杨洁,企业创新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第10篇

一、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我国多数营销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营销实战经验,不了解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及运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缺乏与企业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所掌握的营销理论知识不能与实践活动有效对接。因此,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不会产生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

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为主,缺乏课堂师生互动,缺乏对现实案例的剖析,缺乏对企业整个运作情况的了解。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手段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不足,有些教师即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起到板书的作用。

(三)缺少必要的实习基地

从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营销难以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因为企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不可能无偿的提供学生实习,即使有,也是在车间做一些体力活,不能真正进入到商业活动中。校内也没有类似于企业性质的单位或部门用来实习,即使有,也是主要用于解决勤工俭学的问题,而且名额有限。

二、市场营销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首先必须有一支精通业务、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既能熟练掌握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这是实施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为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专业教师培训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基地、龙头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使教师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并逐步建立和健全教师资格制度以及教师培训制度,努力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

2.是要注重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比例。

3.是要积极聘请龙头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应积极倡导和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不是实习课时的简单增加和堆积,而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学生为主,通过让学生分析、讨论各种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实施案例教学。

2.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充当营销活动的“角色”或“演员”,利用所提供的背景材料进行模拟性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

(三)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是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基础工作。实训教学要求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1.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职业教育要培养实用性人才,就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研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按需定产”,打破长期形成的封闭的办学模式,学校面向社会,教学面向实际,同更多的企业建立稳定、长期合作的关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双向参与机制。学校力求在人才培养、科研、技术服务上主动适应企业要求,争取一切社会力量支持办学,将学生实习过程转变为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过程。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真正的市场调查、商品采购、商品销售等一系列商业活动,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的自信与兴趣。

同时学校也可鼓励教师到第一线,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服务。这样实行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让学生、学校、企业做到“三赢”。

2.建立校内实践基地。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突出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原则,建立校园实践基地——校园超市。学校提供起步资金,学生分组实践的。小组可自由组合,每组营业一个月,超市运行中,各小组自主选择货物,自主决定进货渠道,自主采取销售方式。经营情况与奖励直接挂钩。年底评选最佳小组。另外,可依托校园超市举行其他一些实践活动,如举办创业大赛,开展能力培训等。校园超市系统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分析市场需求的能力,团队配合能力,销售能力,财务能力等。

第11篇

什么是有效的商业活动,这要从市场营销的本质中寻找答案;营销是一系列动态过程的组合,其核心目的是如何快速实现产品被消费并从中获得利益,而4P营销和4C营销都是对营销过程中重点元素的静态描述,没有从营销核心目的的角度出发将其表述成动态的过程。整合营销侧重的是营销过程中宣传的策略,它只是说明了一种充分利用资源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的企业是随处可见的。因此当前的营销活动,特别是我国市场上的营销活动,需要有切合实际的理论作为指导。

我国营销环境的复杂程度足以让境外营销专家裹足不前,但是在国内,依然有一群人勇敢的走了出来,用辛酸的失败和悲怆的胜利来编写中国的营销理论,他们也最终成为营销界的中流砥柱。对于医药保健品市场来讲,从最初靠三板斧(产品、广告、促销)闯市场,到今天深入吸收、结合4P、4C和IMC理论来武装自己,走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有中国特色的营销之路,即沿着营销的核心步骤―从产品到终端再到客户的“疯狂”争夺,笔者将其归结为GC营销理论。

GC:用效率看结果

GC营销理论:站在效率的角度思考、开展最直接有效的营销活动,其核心步骤就是时刻打造企业的好产品、好广告、好终端和好客户,从而逐步使企业的运转形成一套良性的机制并提高竞争力。

G代表:好产品(Good Product)、好广告(Good Adverting)、好终端(Good Terminal)、好客户(Good Customer)。

C代表:产品诱惑(Come-on)、终端选择与建设(Choose & Construct)、客户沟通(Communication)。

之所以强调“好”,就是因为太多的企业没有注意“好”,没有打下坚实的企业运作体系,才上演了一幕幕营销的悲剧。“好”就是站在营销利益最大化、管理效率最高化、市场目标最准化的角度来严格要求营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好”的保证,整个营销活动都面临全盘颠覆的危险。

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是如何快速地实现产品被消费并从中获得利益,因而所有商业活动的重心都要围绕产品与客户,其核心步骤的结构图如下:

这是一个动态的关系。客户的需求导致产品的诞生,而诞生的产品又时刻影响着客户对产品的再需求,因此产品必须是为客户贴身设计的,客户必须从产品中获得直接利益。牢牢把握产品与客户的企业才具备核心竞争力。

由于产品不可能自己长腿跑到客户的身边,因此实现销售必须要有两个重要的桥梁。一是广告,二是销售终端。产品好比在斜坡上滚的球,广告的作用是向上拉,而终端的作用则是向前推,前拉后推,才能促使球向上滚。

GC:阐释营销新境界

好产品(Good Product)

好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考虑什么是好产品,包括产品的功能、价格、包装、使用方便等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品功能。同时还要兼顾考虑新产品与现有产品的搭配,以及是否按照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推出新产品。

好产品由三部分捆绑组合而成,即产品实体、消费利益和产品知名度。它有别于产品是由实体产品、利益产品和附加产品组成的理论。好产品是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来进行描述的。漂亮、新颖、美观的实体产品不能方便、简洁地带给客户以利益,或者已经受客户喜欢的产品知名度很低,仅仅只有整体消费群体中的极少数人知道,那么它就只能是产品而不是好产品,好产品的概念完全是建立在市场对产品的选择、认可之上的。

诱惑(Come-on)

让产品充满诱惑是产品开发的指南针,好产品就是客户潜意识最想要的产品,最能满足现实生活中消费欲求的产品,事实上,不论多么需要理性来选择的商品,感性依然起主导作用。

在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往往认为此时无需在产品设计、功能改进、包装更新上多下功夫,而是将营销的重点转向其它环节,如售后服务、促销、通路建设等。这些固然是确保竞争力的做法,但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是产品竞争力,旧的品牌之所以被新的品牌取代,恰恰是新的产品对客户有更大的诱惑,而诱惑点恰恰来自上诉的各个方面,因而产品的设计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太太口服液能够畅销10年不衰,就是因为它不断地在包装、广告、诉求上创新,充分达到诱惑消费者的目的。

好广告(Good Adverting)

“好广告”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企业的广告不仅需要有创意,还需要充分的广而告之。因此好广告是一个动态的包容过程,融汇了整合营销传播思想的精髓,既注重了广告本身的创作质量,同时也考虑了其传播的质量。

在广告的海洋世界里,有效抓住客户的注意力需要的不是狂轰乱炸,而是靠带给客户以全新的视听享受、深邃的人生思考和耳目一新的感觉。广告本身是一种赌注,但不是和被多数人误解的市场打赌,广告其实是企业和自身打赌,赌它能否成功,能否促进产品的销售。

好广告的创意固然如天马行空般难以琢磨,但是仍然有章可寻,为产品制定最为贴近的广告来源于对产品、企业、市场的深入了解与琢磨,来源于企业自身对广告所持的态度。

好广告是产品打开市场的一条捷径,它能快速地亲和客户,相对容易地去挺进、拓展终端。企业在产品广告上多一分思考、修正,那么在市场上的竞争就少走一点弯路。目前很多企业把自己的广告设计、全权委托给广告公司,但公司毕竟不是天天和该产品的市场打交道,难免出现广告的表现、诉求与市场背离的情况,而这对企业几乎是致命的,所以需要企业积极深入到广告的设计与之中,确保广告对销售的促进作用。

好终端(Good Terminal)

终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产品的展示、交换的场所,而且是企业直接或间接附属的或者通过产品与客户进行沟通的机构。由于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终端不可能那样宽。但是,我国渐渐放开管制,一些商场超市都能够销售药品,这样它的终端由窄变宽,也便于企业进行选择。好终端就是能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而且有利于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宣传品牌的形象、逐步培养客户对企业忠诚度的终端。

终端是产品到达客户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但也是最重要的,因为终端对客户的选择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终端是渠道的最重要体现,“终端制胜”成为市场“铁律”。

直接进入产品的零售终端,不仅可以省去层层的烦琐,而且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更具竞争力。同时将层层所附加的利润的一部分直接用来刺激终端,还可促进终端的销售热情。

对于进行直销的企业,企业本身就是终端。企业如果没有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树立自己的信誉形象,客户是不会放心地去购买有风险的产品的。企业要时刻意识到为了吸引客户,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这方面安利、天狮公司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榜样。

终端选择(Choose)

终端的作用如此重要,加之终端质量的良莠不齐,因而终端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一个区域市场终端选择的是否正确往往决定了该产品将来在这一市场的发展情况,为此,企业需要有前瞻性地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相关培训。

由于我国营销环境复杂,因此终端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实力、信誉、影响力、便利性、发展潜力。同时终端的选择还需要考虑一些额外的因素,因为这些额外因素有时比主观因素更为重要。如竞争派别、地方保护政策等。现在许多制药企业为了控制终端,纷纷进入零售业,大建连锁药店,三九、同仁堂、海王、一致、复兴等都在自建终端。对于经销商而言,选择终端就要考虑城市商圈问题,然后对终端的经营状况进行充分调查。

终端建设(Construct)

对于药品来说,终端没有选择性,主要任务是建设, 即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的质量,加大对终端的广告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对于大众性的消费品,终端建设则成为其日常营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销售。

无论大众消费品,还是非大众消费品,终端的选择与建设都是同时进行的,只重视终端的选择而不重视建设,终端迟早会被竞争对手夺走。只重视终端的建设而不重视其选择,又可能会因为产品的销售低落而被竞争对手打跨,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真正把握终端,发挥终端的最大作用。

好客户(Good Client)

客户就是上帝,根本无好坏之分。这里的好客户有两层含意,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寻求好客户的目的就是寻求最适合产品的细分市场并对产品进行定位。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好客户就是对企业最忠诚而且最具有购买实力的客户,有远见的企业善于抓住这些顾客,加以充分利用。如目前美国流行的资料库行销就是建立在好客户的资料库上,通过分析筛选,对最合适的客户进行DM营销,通过分析客户反馈信息,研发出满足他们潜意识需要的新产品。

好客户是整个营销活动得以循环开展的关键,没有充足的客户,一切商业活动只能是孤芳自赏。好客户也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公司最有价值的财产不是别的,而是他们的客户名单,因为拥有好客户,企业就拥有灿烂的明天。

沟通(Communication)

开发一个新客户所需的成本是保留一个老客户的6倍,而挽留老客户的最佳途径就是不断地和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让其感受到企业在关心他们。企业与客户的沟通主要建立在终端之上,因为只有在终端,企业才有机会与90%以上的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企业在终端与客户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组建客户俱乐部、积分消费、参观企业、现场专家解答、幸运抽奖、产品征文等等。但可惜的是多数企业没有重视此点,认为不值得去做,尝试过的企业往往也是心血来潮、浅尝辄止,没有把它提到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度。

总之,无论是为了进行产品调研,还是为了挽留老客户,都需要企业与客户进行积极的沟通,因为现在客户有了太多的选择,你不主动和他“说话”成为他的熟人或朋友,那么他将变成别人的熟人或朋友。

GC:实践中验证效果

从产品到终端再到客户手中,是营销的核心步骤,是GC营销理论的基石。这一步骤其实也暗合了我国市场上竞争的三步曲,即产品竞争、营销竞争、品牌竞争。

GC营销理论整体上分为两条线:

硬线和软线都是在为好客户服务,也体现出了当今服务至上的商业准则。打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企业要骑软线车走硬线路,层层把关、逐项落实,确保效率最高。

第12篇

途径一:大学课堂、大学图书馆与大学社团

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将受益无穷;大学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大学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

途径二:媒体资讯

一是纸质媒体,人才类、经济类媒体是首要选择。例如比较专业的《21世纪人才报》、《21世纪经济报道》、《IT经理人世界》

二是网络媒体,管理类、人才类、专业创业类网站是必要选择。例如《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华英才网》、《中华创业网》等。此外,从各地创业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信息中心、知名的民营企业的网站等都可以学到创业知识。

途径三: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

商业活动无处不在。你可以在你生活的周围,找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在他们那里,你将得到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更多的时候这比看书本的收获更多。你甚至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拜访你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咨询与你的创业项目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团体,你的谦逊总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途径四:曲线创业

先就业、再创业是时下很多学生的选择。毕业后,由于自己各方面阅历和经验都不够,能够到实体单位锻炼几年,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再创业也不迟。

先就业再创业的学生跳槽后,所从事的创业项目通常也是在过去的工作中密切接触的。而在准备创业的过程中,你可以利用与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来自市场的创业知识。

途径五:创业实践

真正的创业实践开始于创业意识萌发之时。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是学习创业知识的最好途径。

间接的创业实践学习主要可借助学校举办的某些课程的角色性、情景性模拟参与来完成。例如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对知名企业家成长经历、知名企业经营案例开展系统研究等也属间接学习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