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球经济走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又到年底盘点时。2005年,全球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增长与风险并存、失衡与调整互动,如下几大要点尤其值得关注。
全球经济运行风险增大
全球经济于2002年步入新一轮回升进程,之后增长势头逐步强化,2004年实际GDP增长率达到5.1%,创下近30年的新高。2005年的全球经济仍然处在回升进程之中,但预计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的预测为4.3%;世界银行11月份的预测为4.4%。
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运行的内外风险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增大。其中尤需关注的是:
油价持续攀升 2004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已出现急剧攀升的势头,2005年这一势头又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就WTI(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价格)平均油价看,2003年为32.51美元/桶;2004年为41.51美元/桶;2005年,第一季度升至50.77美元/桶,第二季度再升至53.07美元/桶,第三季度更升至62.92美元/桶。油价持续高攀正通过抬高生产成本、挤压企业利润、加剧通胀压力和加重国际收支困难等途径,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威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国际油价每上涨十美元,全球实际GDP增长率将降低0.6个百分点。
自然灾害频发 “2005全球自然灾害年”的帷幕是被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拉开的。根据目前的数字,印度洋海啸已造成近30万人死亡;8月29日的卡特里娜飓风对全球最富有、科技最发达的美国造成了上千亿美元损失及上千人死亡的巨大灾害;10月8日南亚次大陆发生7.6级地震,同样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目前,禽流感正在全球扩散,所造成的损失目前还难以估量。自然灾害频繁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增长对全球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问题又反过来对全球经济平稳增长形成巨大威胁。据美国国会预算局测算,卡特里娜飓风将使2005年下半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率降低0.5~1个百分点。
加息产生“直接抑制”作用 新一轮的全球加息浪潮发源于美国。去年6月以来,美联储已连续12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前已升至4%的高位。美国连续加息的主要目的是缓解通胀压力和抑制房地产泡沫。今年一、二季度,美国房价平均上涨13.0%和13.4%,其中有八个州区的上涨率超过了20%。值得关注的是,由此可能引发的全球性加息浪潮势必会对全球经济增长形成直接抑制,欧洲央行已步美联储之后开始加息。
中美两国经济内部及相互间
失衡严重
中美两大经济体一直是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45.2%、43.8%和41.6%。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美国实际GDP增长率可能由上年的4.2%降至3.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8%;中国实际GDP增长率可能达到9.0%,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7.9%。两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高达44.7%。
然而,中美两大经济体都存在着严重的宏观经济失衡:美国主要是过度依赖高消费,而中国主要是过度依赖高投资,其结果又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严重失衡。按中方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已高达811.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2%,对美出口相当于自美进口的3.24倍。美国经常项目收支的严重失衡已成为全球经济稳定的最大威胁,今年上半年美方统计的逆差额(394.3亿美元)已超过了2001年全年的水平(389.5亿美元)。而对华贸易又是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第一大来源,据美方统计,2005年1月~8月,对华贸易赤字已占美国全部贸易赤字的26.1%。
东亚过度依赖中美市场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回升进程中,东亚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世界其他地区。2002年、2003年和2004年,东亚实际GDP增长率分别达7.0%、7.5%和8.2%,比全球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个、3.5个和3.1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42.6%、35.7%和31.4%。据世界银行11月份的数据,2005年一、二季度,东亚实际GDP增长率分别达5.9%和6.2%,全年预测为6.2%,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但增长势头同样比上年有所减缓。目前,东亚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过度依赖对中美两大市场的出口。2004年,对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出口占“四小龙”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41.6%,其中对华出口对“四小龙”总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4.5%。
欧盟“东扩后遗症”逐步显现
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本来就比较低――2004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只有2.5%和2.0%,进入2005年更呈减速之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的预测,将分别降至1.6%和1.2%。世界银行11月16日的预测也认为,2005年欧元区实际GDP仅增长1.1%,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3强。目前又有一些新的因素开始困扰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尤其是东扩造成的财政和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已开始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日本经济“自律回升”
2004年日本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实际GDP增长率达到2.7%。2005年,日本经济走出长期萧条、走向持续回升的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预测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为2.0%,世界银行11月预测为2.3%,日本银行10月的预测为2.2%~2.5%。作为经济持续回升的直接反映,日本股市也呈持续繁荣之势,日经225平均股价一年间上涨了50%,日前已突破了15000日元。
值得关注的是,2005年的日本经济回升带有明显的靠国内需求拉动的“自律回升”的特点,前三季度国内需求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1.5个、0.7个和0.5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高达100%、87.5%和125%,这在此前日本经济的历次周期回升中极为鲜见。此外,此前困扰日本经济的许多严重问题都已不同程度地得到缓解。如长期困扰日本金融运行与经济发展的不良债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日本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比率已由2002年3月的8.4%降至2005年3月的2.9%,不良债权余额则由26.8万亿日元减少为7.4万亿日元,减少了72.4%。
1.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
2008年世界经济面临次贷危机、油价高企等因素的影响,最近各研究机构纷纷调低了预期经济增长指标。200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从2007年7月时的5.2%下调到4.1%,下调了1.1个百分点;对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均下调至1.5%;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降为1.6%;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降为10%。美国经济发生衰退的风险加大,但不会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主要经济体之间周期的非同步性决定了全球发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很小。
2.美国次贷危机及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9.11”以后,为刺激经济,美联储一直实施低利率政策,导致不动产价格攀升,继而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从2004年6月开始,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基准利率,至2006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最终被提高到5.25%,导致房地产需求下降,价格回落。同时,因为债务已经超过了房屋的实际价格,拖延还贷的现象显著增加,首先被拖欠的贷款就是所谓的次级贷款。美国住房市场的急剧降温,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在学术界有这么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将陷入严重衰退。有评论认为,美国这次经济衰退将比1991年、2001年的衰退历史更久,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第二种看法,认为对美国经济的估计不必太悲观。从长期看,美国经济结构比较稳健,目前所面临的只是一些短期的不确定因素。第三种看法,认为世界经济正在步入一个拐点,全球主流经济政策正在由自由放任转向政府干预。第四种看法,认为以美国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瓦解,需要重新考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使命。第五种看法,认为短期内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中长期经济走势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利率政策、注入流动性政策、财政政策、行政措施进行市场干预,这些政策会阻止次级贷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但中期内大量注入流动性与降息使通货膨胀风险加大,长期内将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
3.石油价格波动及走势分析
关于原油价格高企,油价已不单纯是石油供需关系的反映,而是世界地缘政治、外交关系的晴雨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衍生物。近期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美国原油库存的变化;(2)石油产量的变化及产油国政局的影响;(3)石油市场的投机活动;(4)全球通胀与美元贬值;(5)对经济增长的预期;(6)经济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导致对原油的依赖程度大幅下降,等等。石油价的确定,既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受金融投资影响,还受预期影响。研究显示,石油市场是一个信息无效市场。这意味着,石油价格并非随机游走的。目前,金融投资是决定石油价格的主导因素。国际上的金融强国(美国、欧洲和日本)在石油价格的制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关于油价走势,,持续6年的弱美元局面可能于年内改变,相应地,高油价、高金价状况也会改变,国际大宗资源和农产品价格的走势可能不会延续太久。这是因为尽管弱美元有助于提高其国家资产负债的质量,但从战略上说,强美元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长期实施弱美元政策,一是降低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二是使俄罗斯获益;三是激化了美、欧矛盾。投机与欧佩克(OPEC)理念的转变是此轮油价上升的主要动因,但全球经济减速短期内将不支持油价大幅攀升。油价走势在短期内不排除继续创出新高的可能,但需求面不支持油价上涨;中期看,新兴市场经济对石油需求的稳定增长与OPEC理念的转变,使油价仍然维持在高位;长期看,油价走势将取决于替代能源的开发进展。
二、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出口减少,经济增长下降。有关分析认为,外部环境“趋冷”,使中国内部经济自动“降温”。如果宏观调控过度紧缩,容易形成“超调”。(2)货币政策加息空间很小。中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取向。在美联储不断降息的情况下,中美利差的扩大将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流入中国,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加息空间被一再压缩。
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程度将取决于美国经济减速的程度。根据测算,中国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美国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率平均将下降5.2个百分点。因此,2008年要警惕出口增速下滑,但一些行业的生产性投资依然过快增长而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
世界上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求资源的紧张甚至限制,主要是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其中不排除某些国家有压制中国的战略思维。在获取世界重要资源方面,中国今后还会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此外,出于长期的战略考虑,中国也应审时度势,更加理性地分析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克服急功近利的情绪与做法,避免当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不成反而形成被动局面的事情再次发生。实际上,中国不必过分沉重地背上资源的包袱,毕竟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是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的基调。同时,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寻求海外资源应当更加理性化、策略化,多采用民间资本包括海外华商资本的形式,实现资源主体的多元化。
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全球经济减速对出口的负面影响;在美元有序调整与美国经济减速的环境下,外部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强大;发达国家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加强;高油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产生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国际金融市场激烈动荡对资本市场的心理冲击加大;国际社会炒作中印充当全球经济增长发动机有可能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发达国家对基金的投资限制有可能放松,为“走出去”战略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
最近两年来,美元不断上涨,黄金及原油等大宗商品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在这一过程中,不少投资者加入了黄金和原油交易的行列。美元与黄金、原油的价格是否有联系?OPEC是怎样一个组织,其决策将如何影响油价的涨跌?中东地区的战乱对油价有何影响?投资者如何利用这些联系和区别制订适合的理财计划?
1 美元指数和大宗商品的价格跷跷板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除了各个市场之间具有一定运行规律外,黄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等都与美元存在一定联系,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可适当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相应的资产配置。
黄金、原油及大宗商品均以美元指数计价,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产品与美元指数成负相关。美元指数与黄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如“跷跷板”般此消彼长,出现这一波动的根本原因与美国的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逐步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美元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201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的决策,但短时间内人民币与美元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黄金和原油仍将主要以美元计价。
2 美国经济地位无法撼动
美国经济走强,全球其他国家经济好转,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将流向收益更高的领域。企业投资的增加将带动大宗商品的需求,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同步攀升。同时,受经济过热及通胀因素的影响,黄金的表现更为抢眼。
如果美国经济疲软,欧元区等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增幅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新兴市场作为全球经济链条的末端,其抗风险能力更差,全球资金必然将回流美元。作为避险资产的黄金在初期也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美元和黄金同步运行,其他货币对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受风险厌恶情绪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全面下跌。这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下滑的最直接原因。
从当前全球经济来看,美国经济稳步攀升,美联储在2015年年底结束了长达10年的低利率。包括欧元区国家和日本在内的其他主要国家备受通缩的困扰,欧洲央行、瑞士和日本央行等推出了负利率及与美联储的QE有一定差别的“放水”计划。当前的市场并不缺资金,主要缺乏的是信心。
一旦市场信心恢复,无论美元走强还是疲软, 都会有大量的资金流向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美元指数及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关系更多是受全球尤其是美国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在进行黄金、原油等大宗商品的投资或者投机交易时,要参考整体市场环境的变化。
3 如何利用基本面进行决策
投资者通过定期关注各大财经网(博客,微博)站的头条新闻,对当前的热点数据和事件、全球主要央行等经济环境进行了解后,就可以开始制定相应的决策。由于期货、外汇等保证金性质的交易可以先买进再卖出,也可以先卖出再买入,因此,无论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一个阶段,都可以找到适当的入场时机。
4 OPEC决策与国际油价关系
在国际油价不断下跌的过程中,OPEC成员国及非成员国对召开限产会议的呼声高涨。在本轮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委内瑞拉等国一直希望能通过限制产能来应对国际油价的不断下滑,但由于产油国内部的分歧,该会议的日程被一拖再拖。本轮原油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衰退导致的需求降低。原油供应的减少的确会对价格形成影响,但如果全球经济衰退状况得不到根本解决,未来国际油价的表现仍将以弱势为主。
从长远来看,虽然所有产品的价格都会最终回归其本身价格。但在期货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过程中,涉及实物交割的部分占比很小,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变化才是影响价格因素的关键。2016年年初以来,国际油价的反弹幅度已达到50%,除了受限产言论的影响,更多是来自投资者信心的变化。由于全球的宏观环境没有显著改善,当前国际油价的走势仍被定义为反弹而不是反转,未来将出现更多的反复震荡,经过连续调整后最终恢复弱势,这将是国际油价未来1~2年的运行基调。
5 中东乱局加剧油价动荡
除OPEC决策外,中东地区政局不稳加剧了国际油价的动荡。在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对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的战争,虽然了当时的政权,但也给中东地区包括全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此外,2015年发生在巴黎、2016年发生在比利时的恐怖袭击,加剧了欧洲乃至全球的恐慌,中东地区的恐怖袭击及战乱也会对全球经济及金融、原油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
6 国际油价和商品货币的关系
在没有货币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交换来获得所需物品,在交换的基础上出现了交易的媒介,先后有贝壳、牛、羊、铜器、玉璧、金、银等。随着贸易的发展,最终金、银的角色被稳定下来。黄金和白银除了用作交易,也可以被制作成其他物品,甚至被转卖。商品货币的定义就是有实物支持的货币,黄金、白银及布林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这些货币除了由政府做担保,还有自身的基本价值。本文提到的商品货币主要是澳元、加元及新西兰元,由于这3个国家都是原油、农产品(000061,股吧)等大宗商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这几个国家货币的汇率与原油的走势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被称为商品货币。这其中反映最为灵敏的是加元,作为全球第五大原油生产国,加元与国际油价的联系更为紧密。
在国际油价下跌的过程中,除了加元,澳元和纽元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受近期油价反弹的支撑,这些货币也出现了一定反弹。但在2016年国际油价不断下跌的过程中,中东及加拿大等产油国都在积极寻求经济转型,缓解对原油的过度依赖,预计未来国际油价和这些商品货币的相关性将越来越弱。只有在较长的周期中,才能看到油价与这些货币同向波动的影子。因此,在分析和交易的过程中,不要单纯以原油价格的涨跌来判断商品货币的走势,更要根据这些商品货币当时的运行特征决定接下来的交易方向。
7 油价下滑背景下的投资者决策分析
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国家发改委适时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设置调控上下限,其下限为40美元/桶,上限为130美元/桶,油价基本上在此幅度内进行调整。
光环褪色
去年底以来,诺安黄金基金的发行开启了国内以贵金属作为投资标的的风向标。据统计,目前市场上共有4只明确将黄金作为投资主体的QDII基金,分别为诺安全球黄金、易方达黄金、嘉实黄金和汇添富黄金及贵金属,在市场震荡向下的行情下,黄金基金表现抢眼,但是此轮随商品市场的暴跌,一直是作为避险天堂的黄金也未能幸免。分析人士称,此跌仅仅一周不到的时间就将黄金7月以来的涨幅全部吞没,凸显黄金主题投资短期风险上升。
过去的一个月,金价从每盎司1900美元上方跌至1600美元一带。以最先发行的诺安全球黄金为例,今年以来,该基金的累计最高收益一度超过了30%,但是上周该基金就下跌了6.7%,仅一周的跌幅就将7月以来的涨幅全部吞没掉。截至到9月26日,该基金的累计净值为1.124元。有评论认为,已经连续上涨了11年的黄金,突然出现近似崩盘般的跌势,后市值得探讨,金价在这一轮最后的井喷上涨行情源于国际形势的不稳定,但是欧债造成了美元的走强使得金价大幅下降。
对于黄金基金的投资,众禄基金研究中心研究认为,国际黄金价格的未来走势取决于一系列不可预测因素,一个是全球经济的运行状况,一个是金融市场和投资者对于经济发展情况的解读,三是投资者在解读经济发展情况基础之上对于金价走势的判断,这三个因素将会左右后市的黄金价格走向。从近期来看,黄金避险需求有所降低,即使面临着对经济增长的担忧,投资者对于黄金投资可能陷入了两难境地。
商品市场颓势显现
除了黄金之外,稀有金属的白银、白金在这轮下跌中也很厉害。白银在9月22日大跌2.89美元,23日继续大跌6.48美元,跌幅达到17.7%,创下了1979年以来的最大跌幅,26日,白银也已经跌破了年线。通常来说,这么大的跌幅,意味着其多头走势已经结束。
其他贵金属,如镍、铅、铜都出现了价格的大幅回落。对于这些具有工业用途的贵金属价格的下降,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全球经济的降温,全球制造业出现了回落走势。长期以来,铜作为全球经济及股市的一个很好的领先指标,投资者称其为“铜博士”。但是在9月份铜暴跌23%,跌幅远远超过了股市跌幅。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等显而易见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削弱了使用铜的产品的巨大需求来源。数据显示,中国去年在世界精炼铜消费总量中占了40%,但是今年上半年铜的进口量较上年下跌了26%。制造业萎缩,需求减缓,可能是贵金属出现下跌的最主要原因。
作为观察物价指标的CRB指数作为分析对象,该指数在9月26日创下了今年的新低,同时美元指数则逐渐走强。
投资资源类基金需谨慎
作为“距离全球金融‘心脏’最近的核心人物”,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对此做出解答:2017年全球经济总体低位运行,这点毋庸置疑。由于特朗普上台以及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共同造成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当下中国要密切关注2017年美国经济金融的政策与走势;但以上波动究竟将如何发生、何时发生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程度,却存在不确定性。
当下全球经济仍在低位运行
《检察风云》:2008年的金融危机把全球经济移到低增长轨道,尤其过去三年中全球投资急剧回落,贸易增长速度罕见低于经济增速,全球资本流动速度放慢。如何看待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的低水平增长态势?
朱民:2007年以来,全球GDP增长持续下滑,全球投资急剧下跌,全球贸易增长速度放缓,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下降。总体看来,全球经济格局可概括为“低经济增长、低投资、低贸易增长、低国际资本流动、低通货膨胀、低油价、低利率”,尽管不是“危机”,确也是如今全球经济的真实写照。预计以上低位运行,将在未来几年内长期存在,这点毋庸置疑。
《检察风云》:此轮经济下行之势呈现出何种特点?2017年经济还会继续下滑吗?
朱民:通常情况下,危机在反弹后有一个下跌过程,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但此轮“危机”与以往大大不同,即全球经济增长过后并未完全反弹,而是缓慢下跌。这是我观察到的一个非常奇特的经济危机特征――先往上再逐渐往下,这意味着,既未发生新的危机,也未产生强烈反弹。
预计2017年经济增长还将维持在3.1%的水平,按美元计就是2.5,仍处于一个低水平,且整个经济仍有下行压力。而当整个经济处于低水平时,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全球投资水平处于低迷状态,毕竟与2007年轨迹比,全球投资低了20个百分点,比如美国就跌了25个百分点。
由此判断,低位运行仍是2017年我们面临的全球经济的基本格局,具体表现在:危机后全球GDP增长持续下滑,全球投资急剧下滑,全球贸易增长速度下跌,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并最终带来油价下跌和供给结构发生变化,通货膨胀(CPI)不断下跌,全球真实利率为负且持续下降。
特朗普政策是全球经济的最大不确定
《检察风云》:如何评价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其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
朱民:本届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中,做出了无数关于经济增长的承诺、提出了很多新的政策。但这些政策本身带有很大不确定性,对如何影响全球经济同样不确定。关于特朗普经济政策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我认为美国退出TPP是极有可能的,但退出北美自贸协定不太可能。具体而言,特朗普经济政策可概括为以下三项:一是减税。特朗普要把美国居民所得税减到10%~25%;同时要对比税的上限从1.2万美元提高到3万多美元,所以他是“既给富人减税,也给穷人减税”,对富人、穷人都是利好。此外,由于他还计划将公司税从当下35%降到15%,所以认为美国有空间、也有动力进行公司税改革。二是贸易保护政策。美国第一要把工作留在美国,理由是美国出口太少,进口太多,所以特朗普希望将出口增长降低,把工作留在美国。由此断定美国退出TPP完全可能。加之美国贸易政策从来都是白宫做出,所以特朗普上台后必定实行其贸易政策。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预计美国将对基础设施投资5500亿~10000亿美元。该投资幅度可能性极大,因为20年前美国对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可占GDP2.8个百分比,当下只有1.4个百分比,巨跌50%。且道路、铁路、码头以及桥梁等基A设施质量的下跌,还会带来危险。
预计特朗普上台后将积极推动以上三大政策,但具体如何实施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到目前为止,尚未看到任何具体方案、数字以及相关团队去推动以上方案。此外,特朗普上台后,美联储加息预期是继续向市场预期走,还是市场预期往回走?也是不确定的。风险预期的变化,必将引起全球金融资产的再配置和再定位。
《检察风云》:在特朗普政策预期下,为何主要国家央行货币政策出现背离?
朱民:因为特朗普准备推行紧货币政策,全球货币政策随之改变,最终导致主要国家央行货币政策出现背离。1935年美国利率几乎为零,之后不断上行,最高达到18.5%,之后利率不断下降,最终为0,现在利率又开始上升。很多人都问我2017年美联储会加息几次?这并不重要!问题不是美联储的利率上升几次,而是其从下降通道进入上升通道,这就改变了利率预期,改变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偏好。总体看,现在利率只会往上走,不会往下走,这点特别重要。但主导经济的将会是财政政策,因为进行财政政策刺激受到政治约束,不确定性最大,而货币政策相对透明度高,这又是政策变化的拐点。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全球收入分配处于恶化阶段。我对发达国家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今天收入分配的恶化和二战前几乎不相上下――二战前发达国家收入水平最高的一成人群的税前收入占比约为42%左右,目前这个数字约为40%左右。从全球整体看,收入分配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这也会改变此前的诸多经济政策预期。
《检察风云》:除了以上诸多“不确定性”,特朗普当政对中国经济就没有利好吗?
朱民: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经济是最大利好。毕竟美国进口的设备是从中国来,公司税如果从35%减到15%,那么意味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第一次超过了FDI,中国资本就可以到美国去建厂了(公司税税率水平降到15%已是全世界最低水平)。此外,在贸易上,如果TPP止步不前,如果北美贸易重开谈判,那么,这也将是一个新打开的巨大贸易领域,中国届时可以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也会借机推动WTO,重新推起全球的多边贸易协议,对中国而言同样是好的预兆。
美经济走势对中企发展至关重要
《检察风云》:在特朗普当政对中国经济存在诸多利好的背景下,对中国企业将带来何种影响?
朱民:未来10年,全球经济将发生根本性结构变化,比如人口经济结构、需求偏好、劳动生产率等等。与此同时,全球也面临一系列拐点,包括货币政策、流动性、财政政策等。政治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会成为世界经济最主要的风险。经过经济的繁荣增长和危机后的低迷,现在全球经济金融将面临再次调整,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一定会加强。
具体而言,预计2017年美国很有可能出现“美元先走强后走弱”,美国经济也会呈现“先走强后走弱”态势。而一旦美元走强,美元资本将趋于流回美国,这对全球金融市场都将是一项重要风险指标,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同样巨大。毕竟对中国经济和企业而言,由于美国在需求端,当美国需求端起来时,中国将处于供给端,供给端才刚刚跟上,未来会有一个扩大效应。但由于特朗普政策的不持续性,所以美国很可能会经历一个“美元强,增长强;美元跌,增长跌”时期。此时中国供给端若仍旧向前,那么将处于非常低位运行的态势。建议中国企业密切关注2017年美国经济金融政策与走势。
《检察风云》:“美元走强趋势”对中企具体影响是什么?有无“美元走强趋势”的时间点预测?
在过去的几年里,挪威克朗曾经是与澳元相媲美的货币,一度也是套利交易者追逐的主要目标。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挪威克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跌。自2008年7月下旬开始,仅仅3个月的时间,挪威克朗对美元汇价下挫多达46%,汇价从7月下旬的5.04挪威克朗兑1美元下挫到10月下旬的7.30兑1美元。
在经历了俯冲式的贬值之后,挪威克朗于去年11月开始回稳反弹。随后4个月的时间里,美元兑挪威克朗主体在6.78到7.30之间横盘震荡运行。今年3月中旬美元兑挪威克朗出现连续下挫,跌破前期整理区间平台,3月24日曾触及近期低点6.25附近。随后美元兑挪威克朗又出现反弹,目前在6.60附近整理运行。
众所周知,挪威克朗也被称为商品货币。自20世纪60年代末挪威大陆架发现石油后,石油业的崛起成为挪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挪威还是世界上主要金属如铝、镁和铁合金的供应国,因此挪威克朗向来对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较为敏感。而2008年7月份以来,国际石油价格重挫带动了整个商品市场的下跌,这一因素不断拖累挪威克朗的走势。但自2008年12月原油价格触底企稳后,挪威克朗也受到了相应的支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在经济前景依然不乐观的大背景下,油价连续上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只有库存得到消化,需求开始复苏,经济不再变得更糟糕,油价才有可能结束这种中期偏弱的格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油价再次形成大幅度下挫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这必然会对作为商品货币的挪威克朗形成支撑。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挪威经济也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但是在发达经济体中,它仍算是较为健康的。该国良好的经济政策及具有适应能力的商业,使得其较好地抵御了当前的全球经济放缓。挪威较其它大多数国家更幸运:政府财政状况良好,盈余显著,贸易实现顺差;与其它许多国家不一样的是,挪威的银行没有过度扩张;挪威的经济政策具有较强的可信度。此外,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高额财政赤字而言,挪威财政状况良好的现状,也给挪威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带来了更大的空间。这使得市场对挪威的经济前景抱有乐观的态度,也给挪威克朗未来的走势带来了一定的支撑。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挪威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开放型市场经济,对外贸易额在CDP总值中所占比重高达70%多。由于对国际贸易的严重依赖,挪威经济极易受到西方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
相对于其他主要国家的央行而言,挪威央行显然未考虑使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通胀。挪威央行行长表示,在应对全球经济下滑问题时,没有必要让所有央行将利率降至零。他认为,考虑到当前形势,充分利用一国拥有的工具应对本国具体问题十分重要。不过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也有区别,没有必要要求所有国家都实行零利率政策。这样的货币政策也为将来挪威克朗的走势带来支持。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很容易看到目前支持挪威克朗走强的因素很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能够一路上扬,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挪威经济最大的问题在于流动性相对较差。国内资本市场无持续吸引力,无法长期吸引外国资金流入,这抑制了挪威克朗汇价的升值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同处欧洲大陆,所以挪威克朗的走势还是较容易受欧系货币特训是欧元走势的影响,这也是挪威克朗与其他商品货币,如澳元的不同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欧系货币仍将相对疲弱,这必将会对挪威克朗有所拖累。
美元兑挪威克朗经过前期的下挫之后,目前处于反弹,但受阻于前一轮下跌7.2831-6.2575的50%回档位后有所回落,目前受到布林线下轨的有效支撑。从RSI指标来看,目前呈现出中性态势,美元兑挪威克朗上方阻力较多,但下方的支撑也较为明显。预计短期美元兑挪威克朗将呈现出区间震荡的走势。上方阻力位6.6483、6.8914以及7.0411,而下方支撑位则在6.5460、6.3670以及6.2575。
编者按: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直接影响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乃至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国内相关行业的业绩表现和投资机会亦与其后续走势密切相关。对于目前的商品牛市是泡沫还是机遇的判断,直接影响到对未来几年国内投资环境的判断。
进入2006年,随着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市场对商品价格后续走势的分歧开始加大,悲观者担心产能增加带来的供求缺口逐渐缩小,将导致大部分商品价格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中期走势难以乐观。相反的,乐观者则看好全球经济良好的中期增长趋势――尤其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会继续保持对大宗商品的强劲需求,因此大部分商品市场仍然有很大的投资机遇。
在这组专题中,我们将把主要大宗商品作为一个整体,从长期的历史角度来看待其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本轮牛市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全球商品市场运行环境的变化及价格走势,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为投资者看待本轮商品牛市提供一些长期的、新的视角。
商品牛市“夜未央”
在今年和未来1~2年内,商品牛市的基础依然存在,商品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本轮牛市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尤其是对于目前供求缺口依然明显的商品,如锌、铝、黄金等,其价格走势值得继续看好。
2000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迎来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见图1),从2000年1月到2006年1月,高盛商品价格综合指数(GSCI)和路透-CRB综合指数(Reuters-CRB Index)涨幅分别达到144.7%和77.1%,部分大宗商品,如原油、有色金属、糖等上涨势头尤为明显(见表1),一时间,商品市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投资亮点。
长期走势看商品价格:目前处在哪里?
图2到图6给出了各类有色金属、黄金、原油以及糖的以现价和不变价美元衡量的长期价格走势,表2给出了这些大宗商品2005年末的价格与历史高点的比较。上述这些图表显示,从过去40~50年的长期视角来看,在本轮商品牛市中,以现价美元衡量的金属铜、金属锌和原油价格创出了历史新高,其他商品与历史最高价相比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如果以1995年为基准的不变价美元来衡量,则所考察的商品没有一种价格创出历史新高,而且与历史高点的差距甚远。
也就是说,目前主要商品价格之“高”只是相对的,站在几十年的长期视角来看,我们很难得出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已经明显偏高、投资泡沫已经非常严重的结论。
因此,我们尝试通过探究决定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基本影响因素的变化,去判断全球商品市场价格走势。我们将重点分析三个影响大宗商品长期价格的基本因素:第一,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历史对大宗商品的影响;第二,全球流动性的变化对商品市场的影响;第三,美元汇率走势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长期视角下的世界经济增长和商品价格
世界经济增长对大宗商品供求,进而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
第一个渠道是总量方面。世界经济的周期波动会直接影响商品供求,并导致商品价格波动。从现实情况来看,图7清楚地显示,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即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明显的上涨,而当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和萧条阶段时,大宗商品价格也趋于下跌。在1960~2005年期间,全球GDP增长率与CRB商品价格指数涨跌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45。
第二个渠道是在经济增长的阶段方面。一般来讲,原油、有色金属等商品作为重要的生产性原材料投入,跟各国的工业化进程有密切联系。在世界经济处于一些国家集中工业化的时期,对这些商品的需要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从而对其价格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黄金增长”+“金砖四国”:世界经济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支撑作用依然存在
在本轮商品牛市中,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一方面,在美国经济复苏的带动下,2002年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02年的3%上升至2004年的5.1%;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为代表的“金砖四国”经济进入了持续高增长阶段,其中,中国和印度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国内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俄罗斯经济2000年开始全面复苏,并逐渐进入稳定的高增长阶段,而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经济同样在2002年逐步走出低谷,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以上两方面因素大大带动了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需求,部分大宗商品先后出现供不应求的缺口(见表3),由此为本轮商品牛市提供了良好的基本面支持。
我们认为,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近几十年来又一个“黄金增长”时期:一方面,在美国和金砖四国的带动下,2002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异常强劲,2004年全球5.1%的经济增长率更是创下了1977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另一方面,在全球技术进步加快、全球商品和劳动力资源流动性提高以及各国能源战略进一步完善的作用下,即便近年来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但依然没有引起全球范围内严重的通货膨胀,2002年以来全球CPI涨幅始终维持在3.4%~3.6%的水平,这种高增长、低通胀的全球经济运行格局是过去几十年来所没有的(见图11)。
从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在今年和未来1~2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目前,美国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依然旺盛,而日本、欧元区经济2006年以来都显示出进一步复苏的迹象,因此,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趋势仍然趋于乐观,与此同时,中国、印度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俄罗斯和巴西在经历了多年的转型和调整之后,目前经济也正处于全面发展的起步阶段,“金砖四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强劲,因此,未来1~2年内世界经济出现急剧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再进一步从全球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共经历了三次10年左右的中周期,六次五年左右的短周期(见图12)。2001年是第三个中周期和第六个短周期的低点,从2002年开始触底回升,2003年复苏增长,2004年快速增长。尽管2005年世界经济有所回落,但依然处于本轮中期上升周期之中。
因此,我们认为,在今年和未来1~2年内,世界经济仍将维持高增长和低通胀的黄金增长格局。因此,其对大宗商品价格高位的基本支撑作用依然存在。
全球超额流动性:商品价格上涨的助推剂
在本文中,我们把全球的超额流动性理解为全球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实际GDP的增长速度,宏观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通货膨胀从长期来看是一种货币现象,换句话讲,持续的超过实体经济增长的货币供应所带来的超额流动性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必要条件。如果超额流动性作用在实物市场,就表现为通货膨胀,而如果作用在资产市场,那么就表现为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放在全球范围内看,这一逻辑同样是成立的。考虑到全球商品市场的投资兼具一般商品投资和金融资产投资的双重特征,所以不难想像,全球的货币供应及超额流动性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将会非常巨大。
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是全球流动性的输出源头。
从全球流动性的角度来看商品价格,首先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是,全球的流动性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依赖于两个条件:第一,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第二,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由于美元仍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所以,全球流动性的供应机制可以简单地以如下形式反映出来:作为中心国家的美国通过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向全球输出美元,导致全球外汇储备增加,进而使得各国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因为各国央行在获得美元储备的时候要投放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的增加通过各国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的信贷创造,形成全球的货币供应。
超额流动性与商品价格走势非常密切,对本轮商品牛市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
超额流动性只有通过两个途径被消化:要么是通货膨胀,要么是资产价格上涨。考虑到大宗商品市场兼具一般商品和金融产品的双重特点,所以,无论是超额流动性带来的通货膨胀还是资产价格上涨,都会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
我们计算了1976年以来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等国家的超额流动性与此CRB指数走势的关系,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见(见图16)。
全球超额流动性会面临萎缩吗?
在2006年和未来几年内,全球流动性会面临大幅萎缩吗?在目前看来,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 美国向全球输出外汇储备的“发动机”作用不会明显减弱。
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主要根源于两个方面:私人部门过低的储蓄率与公共部门巨额的财政赤字。随着2003年以来美国经济的复苏和房地产市场的上涨,美国私人部门的支出增加使得净储蓄开始持续下降,尤其是2005年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见图15),考虑目前美国经济的增长依然相对强劲,失业率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美国国内的消费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再加上美联储持续升息导致了美国家庭在房地产方面的利息支出上升,所以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美国的私人部门储蓄不会出现明显改善。再从财政赤字来看,2005财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为3190亿美元,占GDP比重的2.6%,比2004财年有所改善,但仍为美国历史上第三大年度赤字。考虑到布什政府在未来几年将继续大力推动减税政策,同时美国的军费开支也将继续保持相当高的水平,所以,2006年和未来几年美国财政赤字出现明显改善的可能性同样很小。以上两方面因素将会使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因此,美国将继续通过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外汇储备。
第二, 各主要国家金融机构信贷创造能力依然强劲。
在全球外汇储备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全球流动性的供应还取决于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各国金融机构的信贷创造能力。从目前来看,美国国内的信贷增长依然保持平稳上升,但从后续变化趋势判断,随着美联储升息的紧缩作用逐渐显现,我们相信美国国内金融机构的信贷增长增速将会有所回落。相比之下,欧元区和日本两大经济体的信贷变化趋势更加值得关注。日本经济从2004年开始走出谷底,2005年在内需回暖和出口回升的刺激下,经济进入明显复苏阶段,而欧元区经济进入2006年以来同样出现了加快复苏的势头,在此背景下我们注意到,2005年以来日本和欧元区信贷增长速度均开始明显加快(见图19),只要这两大经济体继续保持复苏势头,其金融机构的信贷创造能力将依然强劲,从而保证工业国家的流动性供应。
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我们相信在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式下,全球超额流动性供应不会面临严重萎缩,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宽裕局面将继续维持,并将继续为大宗商品价格提供支撑。
美元重回贬值通道:标尺效应助长商品价格
由于目前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标价,所以美元汇率的变化也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过去30多年美元和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关系来看,两者的负相关性是相当紧密的(见图20)。尽管在2005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同时,美元汇率出现了强劲升值走势,但我们认为,这可能更多的是由于基本面供求和超额流动性等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强劲推动作用使得美元汇率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出现了阶段性弱化,但从未来几年来看,美元汇率走势仍将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2005年美元汇率之所以大幅反弹,主要是得益于美联储升息、《本土投资法》生效所带来的大量资本回流美元资产,但从2006年来看,美元很难继续维持强势上涨的趋势,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去年美元升值使得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进一步恶化,而且根据上文分析,未来几年美国“双赤字”问题不会明显改善,这使得美元未来的贬值压力在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2005年推动美元升值的主要驱动因素在2006年会逐渐减弱,具体表现在:一是美元升息周期已经接近尾声,目前的主流预期至多还有1~2次升息,2006年上半年升息周期将结束,相比之下,由于欧洲央行去年12月份以来已经连续两次升息,今年年内利率有望进一步上调,而日本央行今年结束零利率政策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所以,2006年利率因素方面将会逐渐出现不利于美元的变化趋势;二是《本土投资方案》的时效为一年,今年该法案对国际资本回流美国的促进作用将会消失。因此,综合判断,我们认为美元的相对强势至多维持到2006年上半年,进入下半年以后将重归贬值趋势,在此背景下,我们相信美元贬值的标尺效应将会对商品价格产生支撑作用。
商品牛市的基础依然存在
从目前来看,世界经济正处于又一个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时期,主要国家消化价格冲击的能力增强以及“金砖四国”的快速增长使得全球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明显增强,因而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不会明显下降;同时,在美国双赤字继续高企和欧元区、日本经济复苏使得其金融机构信贷创造能力增强的背景下,全球超额流动性充裕的格局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流动性因素对包括大宗商品在内的全球资产价格的推动作用仍然强劲;此外,随着去年促进美元升值的积极因素逐渐弱化,美元汇率将重回贬值通道,美元贬值带来的标尺效应同样将助长商品价格。
因此,我们认为在今年和未来1~2年内,商品牛市的基础依然存在,商品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本轮商品牛市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尤其是对于目前供求缺口依然明显的商品,如锌、铝、黄金等,其价格走势值得继续看好,其中的投资机会也值得继续关注。
资料来源: IMF 、Bloomberg 、CEIC 、申银万国研究所
收藏本文,请发0415到958868306(移动)/92190906(联通)。
二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经历过两次以高投资增长为代表的、较为集中的工业化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除美国外的工业大国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经济都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因此,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均经历了一个经济恢复时期,直到1950年前后,它们的经济才陆续恢复到战前水平。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伴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主要西方国家都经历了一个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增长“黄金”时期,由图8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工业国家投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第二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是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纷纷崛起的阶段,这些国家的产业先后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过渡,因此其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图8清楚地显示,这个时期亚洲四小龙的投资率同样经历了一个明显上升的过程。
一、年全球钢铁市场承受重创,价格指数大幅下跌。
1、从CRUspi的变化情况看,国际市场钢材价格大幅下跌
年北美地区综合指数下跌了38.5%,欧洲地区下跌了36.1%,亚洲地区下跌了39.4%。亚洲地区跌幅最剧,源于其自年以来的迅速上升。年综合价格指数同年相比,亚洲地区市场钢材价格指数累计上升了91%,比北美和欧洲市场升幅分别高32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年三大地区的价格指数平均水平处于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2、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和欧洲经济的缓慢爬行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币值变化情况看,美国、日本经济好转程度以及年增长预期均好于欧元区和英国,日元、欧元和英镑兑美元在-年也出现扭转的趋势。
3、国际原油价格出现回调。
截止年12月31日,WTI原油价格升至79.34美元,桶,再度逼近80美元,桶大关,布伦特和欧佩克原油价格也分别升至77.67美元,桶和76.19美元,桶。同年初相比,价格分别上升了33美元,桶、38美元,桶和35美元,桶,升幅分别为71.2%、94.0%和81.6%。全年平均价格分别为62美元,桶、62美元,桶和56美元,桶,分别同比下跌了37-38%。
4、海运费价格呈现“驼峰”走势。
同20年“单峰”走势相区别,年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呈现为明显的“驼峰”轨迹,6月和11月均表现为大幅上升的态势,海岬型运价指数的“驼峰”走势更为明显,刚好与同期的全球钢材价格走势、美元涨跌以及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化趋势相吻合。
二、全球经济逐步走出低谷,钢铁产品需求恢复增长,粗钢生产呈明显的放大趋势。
1、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回暖。
(1)美国经济。经美国商务部修正的3季度美国GDP增长2.2%,是连续4个季度萎缩以来的首次增长。20年美国经济收缩了2.3%,GDP增长在年第1季度、第2季度分别下降6.4%和0.7%,第3季度GDP增速终于由负转正,预计今年4季度和明年至少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还将持续好转。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得益于政府庞大的货币与财政刺激方案,预计对年GDP增长贡献1.3个百分点,对年的贡献为1.4个百分点。
11月份美国制造业PMI综合指数升至53.6点,其中工业生产指数达59.9点,新订单指数60.3点,分别比年12月份的最低点上升了20.7点、33.6点和37.6点。尽管同10月份相比略有回落,但是蓝鲸钢工作室认为高位震荡显示出制造业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成屋签约指数持续攀升,至年的11月份已升至114.1点,环比连续9个月上升。同最低点年的1月份80.4点相比,累计上升了33.7点。
(2)欧元区及欧盟。相对于美国经济的乐观期待,欧元区经济形势仍没有达到乐观的程度。IMF预计年欧元区经济仍处于负增长之中,但降幅在缓慢收窄。从今年的情况来看,10月份欧元区和欧盟27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不含建筑业)分别升至97.9点和98.5点,上达到了自年12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尽管出现较为明显的回升,但是同去年同期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从近期欧洲工业生产情况看,在年8-9月份大幅回升后,10月份工业生产均是收缩态势。其中欧元区16国下降了0.6%,欧盟27国则下降了0.7%。但从同比的角度看,欧元区和欧盟的工业生产均呈现出恢复的迹象,降幅明显收窄。对比5月份。欧元区16国和欧盟27国工业生产降幅分别收窄了6.6个百分点。
(3)日本。日本经济增长出现持续向好的趋势。12月份的PMI指数达到53.8点,连续6个月在50点以上。其中新订单指数达到57.7点,是近两年来的次高水平。
2、需求恢复增长,粗钢生产快速恢复。
遭受金融危机打击后的全球钢铁行业正在逐渐恢复生产能力,粗钢产量呈现为前低后高的增长态势。据WSA的预测,年全球钢材表观消费量将达到12.06亿吨,将比年增长9.2%,恢复到20年水平。根据WSA公布的统计数字,1-11月份全球累计生产粗钢10.9亿吨,同比下降10.8%。其中11月份日产粗钢358.3万吨,比20年平均日产增长7.3%,相当于年产粗钢13.亿吨水平。
从-年全球粗钢产量增减情况看,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粗钢生产在年降幅最大,年6月全球粗钢日均397万吨,峰值产量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但至年的12月份,迅速衰减为265万吨,产量大幅降低了33.4%。而同期中国大陆粗钢日均产量降低了25.0%,扣除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粗钢产量大幅减少了40.7%,粗钢生产的收缩幅度超过中国15.7个百分点。
与20年下半年粗钢产量剧烈衰减形成对照的是,自年1月以来,全球粗钢产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当然与全球经济回暖带来的需求增长有直接的关系。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不再扮演全球粗钢产量增长的领军角色,因为扣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粗钢产量增长速度已明显超过了中国。对比年12月份粗钢日均产量水平,全球11月份累计增长了31.0%,同期中国大陆粗钢日均产量增长了25.1%,扣除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粗钢产量大幅增长36.0%,粗钢生产的扩张幅度超过中国10.9个百分点。
一、世界煤价趋势分析
根据Argus Coal Daily International的数据,2008年1月29日我国秦皇岛(6,700Kcal/kg)煤炭的离岸价格达95.75美元/公吨,澳洲Newcastle(6,700Kcal/kg)离岸煤价为93.50美元/公吨,南非理查德湾(6,000Kcal/kg)离岸煤价为98.89美元/公吨,印度尼西亚(6,500Kcal/kg)离岸煤价为89.50美元/公吨。目前亚太地区燃煤市场,因澳洲Dawson矿区生产出问题而于2007年10月24日宣告不可抗力、印度尼西亚的雨季即将来临和现有库存量较低,以及我国冬季已届用煤增加等因素,燃煤供应呈现紧张状况,煤价持续上扬;2008年1月10日澳洲Barlow Jonker澳煤现货价格已达90.50美元/公吨。
二、世界海上运费趋势分析
世界散装海运市场,以欧、美市场为主要。散装运输主要以运送谷物、钢材、煤炭、矿砂、原油等体积庞大、包装不易的大宗物资为主,其特性为无固定航线与定期班次,随着各出口国货物的定额、季节及价格变化,随时会随承租人要求而更换航线及目的地。由于其运送货物多为民生物资与工业基本原料,所以其景气好坏完全由全球经济状况、散装船舶供给、货物行情、战争与天灾等因素而决定。
在散装船舶类型方面,依照承载货物不同,散装船舶可分为:轻便型(Handsize)、巴拿马极限型(Panamax)及海岬型(Capesize)。轻便型的载重吨数为5万吨以下,以承载近洋货物为大宗,如谷物、钢材、纸浆、水泥等。巴拿马极限型的载重吨数介于5吨~8万吨之间,以承载远洋 货物为主,如谷物、煤炭、矿砂等。海岬型的载重吨数为8万吨以上,以载运铁矿砂、煤炭 等工业基本原料为主,由于船体过大,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航行须绕道南美洲麦哲伦海峡。
影响散装航运景气好坏的主要因素包括:全球经济增长率、全球铁矿及煤矿运输需求量、全球谷物运输需求量、全球散装船供给量、油价、战争及天然灾害等。近几年我国及新兴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无论经济增长、铁矿砂与煤矿及谷物的需求对全球散装航运业景气状况都起着关键作用。
在散装航运运价指数方面,由于散装航线众多,报价混乱,所以由英、挪、意、日、美5个国家11家大型中介商组成小组,每天参考各散装航线成交运价及租金编制成轻便型指数(Baltic Handy Index, BHI)、巴拿马极限型指数(Baltic Panamax Index, BPI)与海岬型指数(Baltic Capesize Index, BCI)供货主、船东及投资者作为参考。此外,为反映整个散装船运市场好坏的波罗的海指数(Baltic Dry Index,BDI)是由BCI、BPI和BHI各占三分之一的权值来计算,BDI指数代表整体散装航运业景气状况的好坏,目前已成为全球散装航运运价的重要报价指标。
三、运价仍然起伏波动
受到国际初级产品贸易量激增的影响,国际海运业自2002年起逐渐摆脱多年低迷,其主要因素为国际景气复苏及我国产业经济急速发展带动巨额的原料需求,亦即运货需求增加,而船吨运力不足。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波罗的海指数(BDI)受到我国经济降温的影响开始下降,但是仍然在高位调整。但我国为防止经济过热,于2004年5月提出实行宏观调控措施,限制钢铁进口及燃煤出口,导致市场运价自2004年4月起面临持续下跌,但自2004年7月起海运市场价 格又开始上扬,原因在于我国宏观调控短期内成效尚不够显著,以及船吨的供给还不能满足需求,供不应求的现象仍然存在。然而自2005年开始,市场价呈现持续下滑走势,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运价起伏波动,2006年下半年则一路飙升至今。
散装船运市场的波罗的海指数(BDI),自2007年11月13日的11.039点开始下挫,跌幅已接近5成,2007年11月与12月BDI指数月平均值分别为10,210与9,143,2008年1月29日指数达到5.615点。但因我国南方大风雪造成严重缺煤,已宣布3月以前暂停煤炭出口,澳洲昆士兰大雨亦影响煤炭出货量,加上新一年度矿砂货价还在谈判,卖方要以现货价售货,买方不愿意接受,以致市场货载量不足,散装船运价下跌。
四、结论
亚太地区为全球煤炭产销分布的主要地区,随着亚太地区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煤炭来源需求迫切,以及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高位运行,带动了对煤炭的强劲需求,而且主要由我国与印度等两大经济体带动这一增长。其中,尤其以我国从煤炭出口大国转变成为净进口国,这一转变将会影响整个亚太煤炭市场的竞争。近些时间由于南非因断电而减少煤炭出口,以及澳洲因水灾也减少煤炭出口,预测未来亚太地区的煤炭价格将会持续上扬。
参考文献:
[1]晨然:11月份国际干散货运输市场述评.《中远洋航务》,2007.12
[2]陈灵广:2006年主要能源价格情况及2007年走势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07.6
[3]温丽惠:“国货国运”步履沉重的运输话题.《中外物流》,2007.05
[4]朱成章:从国际能源价格走势看我国电力价格存在的问题.《煤炭经济研究》,2006.11
在后期,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市场信心进一步稳定,再加上通胀预期的存在,沪铜作为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的期货品种之一,继续维持震荡上扬走势的可能性会继续增加,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目前世界一些主要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恶化,已经开始减弱了政策对经济的刺激力度,个别国家甚至开始逐步加息,以抑制通胀的进一步恶化,这对伦铜、沪铜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再考虑到铜库存数量不断增加的因素,我们有理由认为铜的下游消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铜价大幅上涨的基础仍不稳固,因此近期沪铜价格会维持一个宽幅震荡的走势,等待进一步明确的市场变化对价格形成新的引导。近期在参与铜交易时,我们应当关注以下几个因素:
全球经济危机的缓解仍是近期支撑价格的主要因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呈现微弱扩张,由2009年收缩3.4%转为增长1.3%,增长率低于其增长潜力。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可能快于欧洲和日本,2010年GDP增速达到1.5%。另据联合国2009年12月2日公布的预测,美国经济将在2009年负增长2.5%以后,2010年恢复增长2.1%;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分别增长0.6%和0.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成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中国和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8.8%和6.5%。
从全球主要经济区GDP数据看,在全球携手应对经济危机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之后全球经济危机开始好转或缓解。数据显示,美国、韩国于2008年末率先见底,之后是中国、印度、日本于2009年一季度见底,欧盟最晚,于2009年二季度见底。从全球主要经济区GDP恢复速度看,中国、印度、美国恢复较快,截至2009年三季度,三国的GDP数据分别为8.9%、6.8%、2.8%,上述三国的经济已进入复苏状态;但韩国、欧盟、日本的经济复苏进程相对迟缓,截至2009年三季度,三经济区的GDP数据分别为0.4%、-4.1%、-4.5%,其中,韩国有望在2009年四季度进入复苏状态,而欧盟、日本的完全复苏要等到2010年。根据现阶段全球主要经济区的经济运行状况,预计2010年全球主要经济区经济复苏概率较大。
同时,作为全球最具实力的经济实体,美国经济状况对全球经济有很大影响。由于多年来,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率在45%~70%,所以,个人支出对美国经济复苏有很大影响。截至2009年9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率已回升到50%以上,这一数据标志着美国个人消费重回主导地位,美国经济继续趋好有了重要的消费支持。
中国因素仍然是支撑价格主要因素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6.6%,表明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巩固。2009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6.6%,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1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呈普遍上升趋势。从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只有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降幅为1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持平;其余各项指数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升势明显,升幅均在2个百分点以上。从指数水平来看,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较高,均达到60%以上,尤其以购进价格指数为最高,达到66.7%。
在20个行业中,只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烟草制品业三个行业低于50%,其余17个行业均高于50%,尤其以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为最高,达到60%以上。从产品类型看,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高于50%,其中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最高,接近60%。
对此,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分析认为,12月份中国PMI指数继续保持在50%上,表明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巩固。12月份PMI指数较上月提高,可能是季节性波动的表现。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需要关注,表明对国际市场转好的变化不宜过早乐观。购进价格指数上升表现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在市场转好和成本提高背景下,企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应该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对成本增大的承受能力。
同时,为了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危害,从2008年开始,国内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对克服金融危机的冲击产生了积极作用。而天量信贷的投放也缓解了市场流动性匮乏的困境。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2010年的货币将会继续保持目前的充裕水准,国内通胀水平接近于2004年的水平(CPI3.2%),总体呈温和通胀。
全球通胀成为双刃剑
早在西方政府高举“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之时,通胀预期的种子就被埋下。据悉,美联储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资产负债表出现了急剧的扩张。从2008年9月的1.9万亿美元经过短短的9个月时间就扩张至4.5万亿美元。同时,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也扩张15倍,相当于2001年的25倍。天量的货币投放使得市场对未来的通胀充满想象。
根据最新数据,美国经济2009年三季度GDP环比增长2.8%,表明美国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从目前看,新增非农就业损失在逐月下降,已经从高峰时期的每月超过70万人下降到10月的19万人。如果经济复苏势头较强,2010年年中实现正增长并带动失业率开始下降的可能性较大。
全球面临金融海啸侵袭下,经济前景令人堪忧,全球最重要产业之一的半导体,其未来发展亦受严重冲击。根据拓产业研究所预测指出,2009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年增长率恐将为0%,年产值同2008年为2669亿美元;李永健研究员表示,根据北美半导体设备B/B值、IC产业库存水位以及产能利用率等半导体三大领先指标分析,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停滞性发展下,预计至少需要一年时间,半导体产业方有机会回春。整体而言,2010年半导体产业将展开漫长复苏之路,其中值得关注的是,2010和2011年的半导体产业年增长率虽为个位数,但产值逐渐放大,走出经济衰退阴霾后,2011年产值可望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2012年半导体产业年增长率将回到两位数的高增长荣景。
北美半导体设备B/B值为产业回春指标
2008年以来北美半导体设备B/B值走势持续疲软,主因不外乎内存产业严重供过于求、晶圆代工厂调降资本支出、IDM厂商持续转型减少IC设备采购,以及全球经济情势恶化,导致半导体厂商保守以对。由于厂商在2007年初即看坏未来半导体产业发展,且早在金融风暴来临前进行产业调整。换言之,半导体产业调整期已长达一年半,未来在历经2-3个季度产业调整下,2009下半年半导体设备订单量才可望率先由谷底爬升,届时B/B值将开始反转向上,尔后才由半导体产业接棒复苏,在全球经济发展以半导体产业回春与否为指标下,北美半导体设备B/B值自然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先行征兆。
IC库存待去化 2009下半年回归安全水位
以2007和2008年IC库存水位相比较,拓璞产业研究所表示,2008年IC库存问题并没有特别严重,只是去化速度相对慢。可见这次的半导体产业衰退厂商早已预作调整,而这亦可由北美半导体设备B/B值趋势和厂商2008年资本支出看出端倪;不过,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衰退程度和市场需求急速冷冻却是厂商所应变不及,厂商需较过去更长的时间去化库存。李永健研究员指出,2007年业者约花费一年时间进行库存去化,而2008年这波IC库存则需两年时间去化,也就是说,半导体产业将在2009年第三季或第四季回到安全库存水位,2010年之后产业才可能步向良性循环发展。
产能利用率急速下滑 盼2009下半年返回85%
半导体产能利用率在2008年第二季之前仍维持90%,但在下半年开始明显下滑,第三季下滑至85%,第四季更下滑为70%,根据拓璞产业研究所预估,2009年第一季可能仅剩60%的产能利用率。这种瞬间发生的产业行为,主因为全球经济情势不明,加上金融危机如滚雪球般而来,全球资金流动发生停滞现象,在此急冻气氛下,产业当然受到波及,所有市场行为都受抑制,不仅当下市场需求降到谷底,连对未来市场需求也小心谨慎,甚至视而不见,才会造成2008年第四季和2009年第一季产能利用率瞬间下滑。
而对于2009年的半导体产业表现,李永健研究员也提出“上冷下热”的看法。所谓“上冷”是指2009上半年将承继2008年的走势,半导体发展将至谷底;而当时序进入下半年,随着产业调节逐渐告一段落,加上2010年半导体产业可望回春的带动下,产业将较为活络,也就是所谓“下热”,拓璞产业研究所也提出预测,2009下半年产能利用率将恢复至85%,也就是2008年第三季前的水平。整体而言,2009下半年是产业回春的关键时刻,尤其第三季表现更将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酝酿复苏的前哨站,至于2009年第四季则在2010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复苏带动下,将有不错表现。
近年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越来越紧密。全球产业转移趋势、金融危机程度、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汇率变化、油价升跌等都时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国际因素成为中国经济越来越重要的变量,作为中国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受国际经济影响的程度也日益加深。
有次,在跟一位基金经理聊天时,他告诉记者,很多基金经理在投资时很看重国外大投行的研究报告,有的甚至把这些报告作为他们的直接投资依据。他说,国外投行的研究报告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参考价值,主要是源于报告的国际化视野和先进的投资思路。
那么,在经历了上半年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之后,基金经理是如何看待下半年国际经济走势的呢,在他们眼中,国际经济走势又将会对A股市场造成怎样影响。
二次探底风险很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国际经济的后续发展,基金的判断并不一致。
“海外市场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上海国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陈海峰认为,首先是欧元区债务危机的阴云仍然挥之不去。
据了解,2008年的金融海啸让欧洲各国一方面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另一方面又因为经济衰退导致税收缩水和失业保险等既有的“内在稳定器”支出攀升,欧元区各国预算赤字都上升到历史罕见的水平。
“尽管近段时间以来欧洲银行业的融资压力已经有所缓解,但一些国家国债收益率仍在继续走高,尤其是其中西班牙和法国CDS(信用违约互换)的走势。只要这些国债收益率仍然继续拉大,市场的担忧就很难真正缓解。”陈海峰称,不仅如此,目前全球工业生产的周期继续加速回落的迹象明显,以及美国非农就业和房地产销售可能会出现进一步恶化等情况,可能将导致全球经济二次回调。
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观点显得较为中性。就2010年三季度而言,他们认为欧美经济面临财政紧缩的压力,境外市场将延续震荡调整的走势。
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则较为乐观,其在2010年下半年策略报告中认为,美国经济经历了从谷底开始的快速复苏后,扩张步伐将会缓慢,但经济复苏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
该报告特别指出,目前欧盟已经联合推出的救援计划稳定了市场信心,并且随着救援资金的到位,债务危机将逐渐平息。除非有重大意外发生,不至于导致第二波金融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不至于对全球经济复苏造成非常大的扰动。”汇添富亚澳优势精选基金经理王致人亦表示,债务问题最为严重的葡萄牙、爱尔兰、希腊这三个经济体实际上占到整个欧元区GDP的比重只有5%,整个欧元区占全球GDP比重大概是20%,在小概率事件之下,这三个经济体全部倒下了,对全球GDP的影响只有1%。
全球通胀或难避免
相比于经济走势,基金对于全球通胀的预期判断却较为一致。
王致人表示,在年初的时候,我们预期美联储、欧洲央行在今年三季度要慢慢开始加息了。但是由于发生了欧洲债务危机,有可能会导致加息推迟,也这也就意味着对海外市场来讲,因为加息推迟,下半年海外流动h生还是比较宽裕的。
“未来全球将面临一次大的通胀。”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有关人士亦认为,为应对次贷危机,全球央行在过去的两年里注入了庞大的流动性,其后遗症是全球性通胀。目前许多国家的巨额债务也只有通胀才能化解,因为希腊这样的政府不可能破产。
那么,在全球通胀预期下,投资者该如何应对呢?
上述大成基金人士认为,由于各类商品已轮番被热炒,同时房地产市场仍笼罩在调控阴霾之下,经过连番调整的A股市场成为估值洼地,显现了较佳的投资价值。“可以预期,未来资金可能会继续从其他估值较高的资产流向A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