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审计类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财务审计职能
(一)监督职能的实施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制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企业的监督。首先,应对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在进行审计过程中,要监督其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于企业的方针、政策及工作程序进行必要的监督,进而保证经济运行的通畅;其次,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实行必要的监督。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应考察其财务收支统计是否真实,进而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再次,对经济活动有效性进行监督;最后,监督企业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
(二)评价职能的实施首先,应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有效控制其他要素。为实现内部的有效控制,应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内部控制。其次,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公正的评价。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和生产经济活动的审计,对企业的业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对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审计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基本特征。我国企业财务审计部门由企业内部设立,因此,受本企业、本部门的直接领导,缺少有力的监督。独立性不强,阻碍了企业财务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审计范围受限我国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的审计,财务审计的实施也是从财务这方面开始的,无论是财务审计的隶属还是归属都经财务部门领导。虽然企业也进行财务与审计的分离,但在公正性方面就受到很大的质疑,因而不能有效地施展开来。而且我国企业在进行财务审计时往往只针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审计,涉及面不广。虽然我国对财务审计机构进行了改制,但财务审计仍处于较低的层次上。
(三)财务审计执行力度不够我国企业在财务审计方面往往有马后炮的现象,通常在问题出现后再进行查错补漏工作,缺乏有效的事前预警机制。企业只有提前做好预测,才能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虽然在财务审计方面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在执行上却缺乏相应的落实,影响了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四)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审计手段落后部分企业审计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支撑,难以适应发展趋势,进而不利于财务审计的高效实施;企业管理人员也缺乏对审计人员的重视,使其业务能力难以提高;随着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不断运用,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财务审计工作已成为一种趋势,部分企业审计手段落后,影响了财务审计的效果。
三、财务审计改进措施
(一)实现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要充分发挥财务审计工作的职能,有效监督企业资本运营,确保财务审计的独立性是必不可少的。应建立相应的产权机制,使内审机构置身于产权主体的领导下,提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改变内审无力的局面。依据我国企业现状,确立以董事会、监事会为主导的内审机构,有利于实现其财务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拓宽审计范围要实现有效的财务审计管理,就必须拓展审计领域,不能只局限于财务会计这一方面。首先,应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方面拓展,展开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并评价其有效性。还要开展专项业务的审计,并监督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其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及事后相结合的审计方法,实现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这种审计方法还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财务审计工作逐渐实现由分散式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行业进行管理,有效监督审计工作的实施。
(三)健全财务审计机构,加大执行力度首先,应逐渐完善财务内部审计制度。内审制度有利于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也有利于监督审计人员,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准确性,真正发挥财务审计工作的实际功效;其次,加强内部财务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内审人员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有效地进行审计。
(四)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在财务审计中,应逐渐转变传统的审计技术,采用现代化的审计手段,通过控制会计的信息系统,查阅相关的会计信息,实现多元化的审计程序,能够高效、及时的发现财务会计中的相关问题,但是在使用网络技术进行审计时应做好数据加密工作,还应注意防范计算机随时出现的状况,保证财务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伴随现代技术的不断应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已不能适应各种需求,这需要专业技能高、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审计人员。还应加强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使其专业水平始终处于最前列。
四、以国企为例分析财务审计的改制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辽宁沈阳 110015
[摘要]在我国,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是并存的,财务审计在审计活动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在未来,我国要不断地加强绩效审计,使得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互相分离,互相独立。目前,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独立之间的结合只是一种过渡的表现,审计人员需要在两者进行结合的过程中找出绩效审计的有效方法和经验。
[
关键词 ]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比较
我国政府目前财务审计还是占得主要位置,但是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不断的完善发展,在审计要求上也越来越全面,要求审计能够真实反映出政府的各个方面和在运营中的矛盾以及处理的办法,以专业的水平对政府经济进行评价,绩效审计的侧重点正是符合现在政府部门的需要,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之间相互弥补。但是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既要相互结合使用,也要相对独立的进行发展,而且绩效审计在发展中也会逐步的取代目前财务审计的主导地位,更好的发挥政府的审计作用。
1、基本概念的比较
财务审计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审计类型,财务审计是对政府的财务和财政的收支活动还有报告的审查,然后对政府财务收支报告和活动的真实性、公允性、合法性以及正确性进行评价的监督活动。而绩效审计则是审计人员通过使用现代技术方法,对政府部门的活动和功能就目前的效果性、经济性以及效率性进行客观的、系统的独立评价,并提出评价后要进行改善的意见,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为政府的有关决策方面的工作提供信息来源的过程。我们通过分析比较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的概念可以得出,两种审计的原理都是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经济活动和财务财政上的收支,与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出与相关规定符合度,并将结果传达相关单位的过程。但是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不同的是绩效审计注重评价审计方面的效率性和经济性而财务审计更关注审计项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不难看出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础,只有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去评价经济性和效率性,将两者进行结合审计的话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出被审计项目的经济活动情况。
2、审计要素差异比较
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在审计目的、主体、职能、技术、方法、程序、标准、时间导向和审计对象上均存在差异。二者在产生和发展背景的差异上,主要表现为私有制的产生、财产所有者和财产经营者的分离,导致了人们迫切想要了解政府资金公共支出的流向;绩效审计产生的背景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公民的民主和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则由关注政府支出的合法性逐渐转变到关注政府支出的经济效益性。二者在审计目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财务审计侧重于审计项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公允性;绩效审计更侧重于审计项目的效益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二者在审计职能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财务审计检查、评价已成事实的财务收支活动,行使防护权、监督权和鉴证权;绩效审计主要关心的是未来经济活动的发展的效益,主要职能为创新性和建设性。二者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财务审计的审计方法一般有审阅法、查询法、复算法、核对法、函证法、调解法和盘点法,专门技术方法包括抽样审计方法、计算机审计方法和内部控制测评方法;绩效审计的审计方法有调查法、分析法、采访法和统计法。二者在审计程序上的差别主要表现为财务审计的程序为准备——实施——报告;绩效审计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于后续审计这一过程。二者在审计主体上的差异为财务审计只要求审计主体掌握会计和审计的专业知识技能;绩效审计对审计主体的知识面要求更为广泛,特别是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二者在审计标准上的差异为财务审计的审计标准为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为有关法律法规、公认管理实务和相关规章制度。二者在时间导向上的差异表现为财务审计注重历史经历活动;绩效审计更看重未来的经济活动。二者在审计对象上的差异为财务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及相关会计资料;绩效审计对象是政府及其公营项目的效益或社会效益。
3、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的有效结合
3.1绩效审计做法
绩效审计的难度远远高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关键是如何准确地评估被审计机构和被审计项目的社会效益。只有比较准确的计算到被审计机构和被审计项目的社会效益如何。才能估计其社会影响,最后才能对症下药,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首先要熟悉、了解被审计机构的业务,经营活动情况,机构有否各种业务指标和工作。进行绩效审计时,也要贯彻会计的重要性原则,抓住被审计机构最重要的经营活动状况与其有关制度和控制计划一一比较分析,看其是否达到预定效果。
3.2结合范围方式
在我国,财务审计的范围要远远超出绩效审计的范围。一般说来,如果经济活动涉及到投入产出,那么就可以对其进行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侧重点是公众比较关注的一些领域,比如专项资金审计、公共工程审计、公共支出审计和财政预算的支出审计,对这些方面展开审计活动,能够为国家节约一部分资金,同时也可以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绩效审计还做得不是很到位,还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对于违法比较严重的单位来说,应该将穿行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对于违法现象比较少的单位来说,应该主要进行绩效审计,然后再辅以财务审计;如果一些单位之前进行过绩效审计,那么就可以直接采取绩效审计。
3.3结合实施办法
在将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进行结合时,要合理地选择审计项目。对公共工程项目、公共预算的支出项目和公共投资项目进行审计时,要将绩效审计需求考虑在内,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对绩效审计进行中长期计划。使得绩效审计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同时,在编制计划时,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并且合理地安排人力资源,避免将任务进行重复安排。此外,还要保存好审计资料。在制定审计准则时.应该将政府的审计准则分为绩效审计准则和财务审计准则,然后制定各自的报告准则、作业准则和审计内容,对政府部门实行绩效审计,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绩效审计体系。在审计程序上,如果单纯地实施绩效审计。那么就要充分收集以往财务审计中的审计证据;如果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同时进行,那么除了要收集财务资料以外。还要搜集各种调查表、决策和各种制度规定。在审计方法和技术方面,绩效审计可以沿用财务审计的一些方法.比如分析、计算、观察和审阅,对于具体的问题,审计人员应该做具体的分析。在审计人员方面,应该加强对绩效审计人员的培训,使绩效审计人员的知识更加全面。
4、结束语
绩效审计以及财务审计是相互依存的,在审计活动当中财务审计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因此,在之后我国必须要不断地加强在绩效审计上的研究力度以及相关规范的制度,从而使得财务审计同绩效审计可以互相独立、互相分离。现如今,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独立之间的结合仅仅只是一种过渡的表现,审计人员必须要在两者进行有效结合的过程之中找出可以使得绩效审计独立的有效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院 财务审计 管理机制
一、医院财务审计管理的意义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财务会计制度的推广,对规范医院财务行为、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医院财务信息的质量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和目标。医院财务审计作为医院财务管理及财务行为的有效监督,其管理机制的建设、健全对纠正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各种弊端、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一)强化财务审计管理机制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需要
首先,医院财务审计的监督职能提高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办事能力。一方加强了会计工作人员依照各相关财务制度办事的水平。另一方面强化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效的减少了他们出错的几率。其次,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确保了能及时发现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错误及漏洞,对错误和漏洞的及时纠正、补救,提高了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再次,医院的重大经济活动、年度预算等都需要发挥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对医院的各项财务决策进行严格的审计,并为财务决策方向提供相关的分析及实施依据,是减少医院在财务活动中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强化财务审计管理机制是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医院的各种财务决策需要医院财务信息的支持,财务审计有效地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为医院的财务决策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确保了医院资金合理、高效的利用,促进了医院的发展;其次,医院财务审计提高了医院会计信息的质量,推动了医院对外公布会计信息的实施及完善,有效的提升了医院的公众形象,有利于医院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医院财务审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财务审计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和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由于医院业务项目较多、资金流动额大、涉及人员广、涉及范围宽,因此医院的财务审计管理具有很大的难度。
(一)财务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医院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效果表现出的良莠不齐,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发展迟缓。第一,审计人员学习、接受能力较缓慢,对审计内容和方法的更新需要一定的适应、熟悉过程,在审计工作开展时难以完全、充分实施新的财务审计制度。第二,科技的发展对审计人员使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财务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可部分人员对使用电脑及相关软件等方面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务审计制度实施,使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还有待提高
财务审计人员业务技能的熟练掌握,是提高财务审计效率及效果的有效途径,确保了在财务审计过程中对财务管理错误、漏洞的及时发现与纠正。此外,财务审计人员业务技能的提高增强了财务审计人员发现作弊行为、披露问题的实力,确保了财务审计工作效果的实现。而且随着财务审计手段的革新、财务审计内容的变更,也需要财务审计人员更快速、更准确的掌握和应用新的方法、技能。因此,财务审计人员业务技能的拓展空间还很大,业务技能的提高还需不断的努力和完善。
(三)财务审计欠缺客观、公正
一些审计人员在财务审计过程中不能坚持客观、公正的开展工作,遇到问题采取的是一种退避的做法,能化小就化小、能化了就化了,完全置企业利益与不顾。究其根源,首先,医院是财务审计部门还不够独立。在管理上大多医院财务审计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薪酬发放等与财务工作同属一个部门领导管辖,为了自身前途,财务审计人员大多会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其次,一些财务审计工作人员为了获取自身的经济利益等,故意绿灯放行,对财务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错误、漏洞避而不问,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再次,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保持中庸”“以和为贵”等,认为没必要“为难”人,导致财务审计难以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来执行,审计效率低下,多为走形式主义。此外,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财务升审计客观、公正的原因之一。医院领导的重视,一方面保证了财务审计的执行力度,使财务审计人员有了坚强的精神依靠。另一方面确保了其他部门同财务审计人员高效的配合,为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鉴定了基础。
(四)财务取证行为不规范
首先,财务审计的取证不科学,一般情况下,财务人员比较重视对账簿、凭证的取证,而对经济活动的实际发生方面的取证比较随意,影响了财务审计的质量。其次,在取证过程中缺少和相关人员的沟通,对取证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缺少确认,容易造成工作的遗漏,影响财务审计的工作效率。
三、完善医院财务审计管理机制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医院财务审计制度
医院财务审计制度是医院财务管理实施的保障,只有不断的完善才能使其更好地为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服务。首先,要加强医院财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更好的保证财务审计工作实施的客观、公正,提高财务审计质量。同时,要建立专业的审计人员队伍由医院负责人直接领导,确保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审计职能。其次,对财务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一方面表示了领导对于财务审计的重视,使财务审计的流程得以更好的实现。另一方面确保了其他部门与财务审计部门的积极配合,方便了财务审计的实施与进展,提高了财务审计的效率。再次,对财务审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符合财务管理制度的更新与进步变化,推进了财务审计工作的实施与效率。第四,通过财务审计制度的完善,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程序,同时对财务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加深财务审计工作的意义,发挥其更多的功能和最大的功效,为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做更多的贡献。
(二)规范医院财务审计程序
医院财务审计是一项复杂且又责任重大的工作,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约束和规范的程序设计才能确保其实施的目的及意义。因此必须进一步规范医院财务审计程序,使财务审计保持持续性、规律性推进,否则很难达到查漏、纠错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其对财务管理提供绩效考核依据的作用。此外,规范化的财务审计程序还有助于保证医院财务审计工作开展的计划性与科学性,使财务审计工作的实践更合理、更全面,使财务审计的效果更准确、更有效。同时,规范化的程序还有利于财务审计工作人员与其他相关部门人员的沟通,避免了一人说一套的可能性,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效果。比如存货盘点的制度化。医院的存货主要包括药品、卫生耗材等,由于存货的流动性强、变动比较频繁,在医院经济活动中又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对医院存货的审计工作的难度相对也比较难。要保证存货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的实施,就必须要建立规范的审计程序。首先规定存货的定期盘点,相关部门做好审计前的准备工作。其次,做好药品盘点等清单的核对、装订,做好盘盈、盘亏记录。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达到医院财务审计的目的。
(三)建立健全财务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需要得以落实才能发挥其作用,要保证财务审计管理制度的落实效果,就需要有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否则,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首先,将财务审计责任进行细化,落实到个人、联系到部门,让每个财务审计人员都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和所要承担的责任。其次,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使财务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根据具体的、可行的制度予以解决,避免责任承担的活动空间,避免等行为的发生,切实保护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完善财务审计人员培训机制
财务审计人员的培训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培养财务审计人员的人格修养和职业道德,避免在财务审计过程中的知错犯错等行为出现,提升财务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培养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使其更快的接受新的财务审计方法、技能,更好的开展财务审计工作。在强化培训过程中,第一,注意培训方式,培训是有规划、有目标的,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头来陪了时间又浪费了医院资源。第二,邀请专门的培训机构合作或派遣财务人员到有实力的会计事务所学习、体会,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财务审计培训的层次。第三,通过财务审计培训促进医院的廉政建设,促进医院经济活动的健康、安全发展。
(五)加强医院财务人员的培训
财务人员的多元化培训为医院财务审计管理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随着医院的发展,医院业务、规模的逐渐扩大,其财务工作也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这就需要财务人员更密切的配合。因此,保证财务审计管理机制的实现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
(六)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办公已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其快捷、高效的作用,将先进的科技应用到医院的财务审计中,将能大大提高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保证财务审计的效果。一方面,规范化、自动化的办公节约了医院的人力、财力使用,又能达到更好的审计效果。另一方面计算机财务审计制度的建立,避免和减少了认为因素对审计结果的影响,确保了财务审计的真实、公正。同时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存储功能方便了财务审计资料的存储与分析,使获取的财务审计资料更全面、更客观。应注意的是,在先进的财务审计设施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和监控,因此在更新财务审计方式、手段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对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确保医院财财务审计管理的实施意义。
四、结语
医院财务审计是医院审计部门和医院审计人员对医院经济活动客观的、公正的评价,是对医院财务管理的监督和审查。目前,医院的财务审计工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管理机制也比较健全,可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疏漏。在医院面临的严峻的现代经济形势下,医院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完善和改进医院财务审计管理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加强医院财务审计管理的创新,充分发挥其对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社会效益的保障作用,加快医院的建设和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凤,贺旭玲,房德东,农村财务审计面临的阻力、牵引力及举措[J],中国农业会计,2012(09):54-58.
[2]刘雪涛,浅谈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2(26):144-145.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1.审计定位的双重性
经济责任审计复合了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是一种“对事又对人”的独特审计模式,其双重性特征在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上体现充分。在审计对象上,承载了对经济事项或活动的审计检查,对主要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任期履职情况的审计评价。在审计目的上,既体现了对干部的监管,又促进了干部提高效能,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了监督经济、考核干部之功效。
2.审计职能的综合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宽、风险责任大,兼容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国资监管和财政监督等职能的综合监督形式。为有效开展审计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均已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求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在重要的工作环节或处理重大问题上形成合力,相互支持,协调配合,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3.实施启动的法定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启动有清晰的时间界定,领导干部、主要负责人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也可在任期内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4.审计程序的特定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项目相比在程序上相应增加了一些特殊规定。例如在审计立项方面,按干部管理权限和审计管辖范围,经干部管理部门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托、授权后,由审计部门列入审计项目计划组织实施,是一种“受托”、“被动”的审计行为。
5.结果用途的多样性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一果多用”,是各级政府、干部管理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国资监管和财政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对干部考核、奖惩、任免及做出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决定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的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可谓源自一脉,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正确认识三者的关系,才能切实发挥各自在经济监督中的作用。
1.审计依据
《审计法》修改前,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五部委的要求,按中办、国办文件精神和审计法规的规定进行的审计活动;修改后,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审计类型,与财政财务审计同属依法开展的常规审计项目。而管理审计则是组织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国目前缺乏公认的管理审计准则,缺乏系统规划和方法体系,开展工作随意性较大。
2.审计目的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客观、公正评价责任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依据,旨在加强干部监管。财务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查错防弊,以维护资产安全,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管理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深入剖析经济管理行为,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防范经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三类审计目的各不相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人事、经济监督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着眼于明确责任、监督过程、评价结果;财务审计是对会计资料及经济活动的纠偏查证,强调真实、合法;管理审计是对管理活动由表及里的评判,突出效率和效益。
3.审计内容
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例,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是“经济活动应履行的职责义务”,审计内容有:(1)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2)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有效情况;(3)重大经济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运作机制的建立与执行,以及决策程序和决策效果情况;(4)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5)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情况;(6)任期运营业绩状况以及相关的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7)对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8)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等。财务审计以财务记录为范围,审计内容有:(1)预算执行和决算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2)各类收入、支出、结余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3)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等真实、合法、有效情况。管理审计以某项业务或某一职能为范围,深入剖析评价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和战略规划、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济(经营)活动的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适当、合法、有效情况。从审计内容看,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为基础,以组织目标、运营业绩、管理效能及守法尽责为主线,对责任人权利运行过程及其效果做出责任界定和评价的一种特殊审计形式,蕴含了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相关内容。
4.经济业绩评价指标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评价应围绕审计目标、范围和内容,结合行业特征、责任人的职责范围确立,并仅限于经济责任。医疗卫生行业经济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有:(1)反映预算管理指标,包括预算执行率、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等;(2)反映增值能力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和任期年均净资产收益率、收支结余率等;(3)反映资产营运能力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等;(4)反映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5)反映发展能力状况指标,包括总资产增长率和任期年均总资产增长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任期年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收入增长率和任期年均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净值率等;(6)反映社会贡献状况指标,包括工资总额增长率和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增长率、次均门急诊费用、每出院人次平均费用等。管理审计涉及经营业绩评价定量指标,主要有:(1)反映财务效益状况指标,即净资产收益率、经费自给率等;(2)反映资产营运能力指标,即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3)反映偿债能力指标,即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4)成本管理指标,即每门诊人次支出及门诊收入成本率、每出院人次支出及住院收入成本率、万元业务收入能耗支出、万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支出等;(5)收支结构指标,即人员经费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比率、管理费用率、药品和卫生材料支出率、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等;(6)反映成长能力指标,即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及其三年平均增长率等。此外,还有反映资产效率、人力效率及经济规模效益等指标。财务审计一般不需运用经济技术指标对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但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经审计鉴证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通常为经济责任审计和管理审计的评价提供有效支撑。从上述量化指标看,经济责任审计和管理审计的经济评价指标有着本质的联系,都包含效益水平、营运管理、债务风险和发展能力等方面,但是各有侧重,经济责任审计从国有资金绩效评价的角度,突出评价资产的安全、质量及保值增值情况,对任期各个年度的业绩状况均有所反映;而管理审计则对投入产出的效率和效果,以及管理能力进行相应的比对,强调实现效益最大化和组织发展目标。
【关键词】 公司治理模式; 股权型治理; 债权型治理; 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实现公司权利和责任对称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提供了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环境,客观上需要借助内部审计实现有效的内部治理,同时,内部审计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本身就具有治理的内涵。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在理论基础和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而且内部审计是完善和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全面的公司治理的必要途径。可见,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理解,内部审计机制是指为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内部审计机制的构成要素包括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组织形式、内部审计信息传递等内容。
目前,学术界在对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中,对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的方法、审计委员会设置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对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中内部审计机制差异性分析的研究文献较为少见。本文拟对股权型和债权型两种公司治理模式中的内部审计机制进行比较,以期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机制提供有益启示。
一、股权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机制
股权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股权分散、外部控制权市场发达、公司治理以董事会为核心,在公司治理中奉行“股东至上”主义,股东作为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在公司治理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相应的公司经营目标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股权型公司治理模式中,公司的财务会计和审计业务比较发达,监管当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导致整个内部审计机制也围绕着审计委员会来展开。因而股权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机制形成了特殊的内部审计目标、审计组织形式和审计信息传递方式。
(一)内部审计目标及其实现
股权型公司治理模式内部审计机制的审计目标,包括财务审计目标和管理审计目标两个方面。总的来说,内部审计是为了有效激励、约束经营者,促使其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经营,并且协助经营者实现经营目标。
从公司内部审计来看,财务审计目标是针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进行审计,以确保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真实与公允、防止会计舞弊。按照股权型公司治理模式中的委托关系,财务审计应由股东(会)提出审计目标。在实现财务审计目标的内部机制上,可通过董事会、内审机构或者审计专员等组织机构参与审计活动,确保对公司财务审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公允。在通过公司董事会实现财务审计目标中,其有效性取决于股份的集中度、股东的性质和股东权限的强弱,通常股份越集中、股东数量较少时,股东会有动力和能力对公司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股东通过行使公司的控制权来提高其决策的效率。在通过内审机构实现财务审计目标中,公司内部审计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制定不同的审计战略,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般以财务审计为导向,内部审计机构对财务活动进行审查,以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真实、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合规合法。在通过派遣审计专员实现财务审计目标中,通过利用人事安排达到对公司经理层监督的目的,同时,赋予审计专员对公司重大财务活动监督的权利,及时发现、制止违反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的行为,向股东会报告工作(程新生,2006)。
从管理审计目标来看,由于管理审计涉及对公司内部控制、经营效率和战略决策三个方面的评价,管理审计目标就体现为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提高经营效率、促进科学决策和战略目标实现。通过内部审计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目的是为了保证对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的有效控制;通过对采购、生产、营销、资金流等进行循环审计或者通过对材料、能源、资金、信息等进行全要素审计,强化公司经营过程审计,从而提高公司绩效。在公司治理实践中,股东(投资者)借助治理结构开展战略审计,目标是通过对公司战略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评价,从而确保公司战略的有效性和战略实施。不同类型的公司,战略审计机制与路径也会存在较大差异。
(二)内部审计组织形式
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是为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建立的组织机构及其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的方式、途径。在股权型公司治理模式中,审计委员会成为负责内部审计的专门特设机构。如200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可以“批准审计计划、时间进度、监督一般审计人员并邀请一般审计人员参加大部分审计委员会会议”等。在英美股权型公司治理模式中,审计委员会直接管理公司的内外部审计,并与董事会、企业经营层形成直接联系。内部审计的负责人由董事会确定,以增强其独立性,并由董事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内部审计,赋予了内部审计较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对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审计,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改善审计监督的效果。
(三)内部审计信息传递
在存在委托关系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中,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表现方式及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各种制度安排及其成效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环境有很大关系。公司内部控制就是一种具体的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安排,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通过提供绩效评价、内部控制测试、经营效率分析等审计信息,有利于实现公司的科学决策、高效经营。
在股权型公司治理模式中,典型的是通过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领导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通过审计流程,内审部门对公司经营管理及各执行部门进行审计监督、评价,把收集的关于公司财务、经营、决策等方面的审计信息传递给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再向董事会传递内部审计信息,以维护股东的利益。健全、完善及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可以改善公司经营管理,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
二、债权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机制
债权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公司股权集中持有、集团成员起重要作用、银行参与公司治理、资本流通性较弱等,是典型的内部监控为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在德国公司,一般实行双重委员会制度,设监事会和管理委员会,监事会由股东代表、雇员代表和独立董事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的委员称为执行董事,负责公司具体运营。在日本公司,公司法人间相互持股,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公司内部,公司决策与执行都由内部人员承担,其监事会权利不如德国公司监事会,只有监督权,没有决策权。所以债权型公司治理模式中,执行董事、监事会是公司治理的双重核心,产权理论和共同治理是其内部审计机制确立的理论依据,如产权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姆森(1988)根据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债务治理的概念。
(一)内部审计目标及其实现
债权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目标也包括财务审计目标和管理审计目标两个方面。总的来说,由于债权型治理模式属于内部监控型,公司监督者从事监控的目标在于监督经营者是否谋取私人利益,所以其内部审计目标在于维护股东、债权人和员工利益,促进科学决策、效率经营、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合法。
从财务审计来看,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在财务审计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履行其监督职责,建立审计委员会,以财务决策、财务报告、战略审计为主要职能,对资金调度、投资、盈余管理等进行检查,防范财务风险。建立财务监事委派制度,由财会专业人员、审计人员担任监事,在法律上赋予其权力,以保证其行使监督权。监事会开展的财务审计是代表股东为首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治理性质的审计,具体通过监事会设立的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实现财务审计目标。监事审计属于公司内部审计的一种特殊形式,审计内容涉及财务活动、内部控制、会计信息等。在实践中,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可能由高层经理领导,也可能由监事会领导,内部审计的不同模式在审计目的、审计职能定位方面有区别。经理层领导内部审计是为经理层履行责任服务;监事会领导内部审计时,主要致力于对公司财务活动的合规合法性进行审计,对财务报告及其过程进行审计,为有效治理提供支持(程新生,2006)。
在管理审计目标上,债权型治理模式由监事会或其所属的审计委员会实施内部控制测试,以章程形式明确规定实施测试的权力和范围,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可及时了解公司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定期向股东会报告工作和交换意见。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管理审计的目的是解决经营管理能力问题。监事会的任务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促使内部审计机构有效地开展经营审计,对内部审计绩效予以评价、考核。
(二)内部审计组织形式
债权型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组织形式可以德国为例来说明。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可以检查公司账簿、文件和财产物品;也可以为此目的而委托某个监事会成员,或者为了某些特定任务而委托专家”。《德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0)规定:“监事会中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由其负责处理公司内部会计、判断经营风险以及判断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确定审计的重点和审计费用等。监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在挑选审计人员之前,必须获取有关审计人员与其审计机构、审计机构的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的专业、财务和其他可能影响其独立进行审计关系的说明”。由此可以看出,以德国为代表的债权型治理模式中,由监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公司的内部审计事务,可以充分发挥专业分工的优势,有利于确保内部审计不受公司经营者的干预,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确保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公司经营的监控作用。
(三)内部审计信息传递
在债权型治理模式中,监事会处于公司内部治理的核心地位。监事会在履行监督职责时,需要真实、及时、全面、有效的审计信息,所以监事会应该获得审计信息权,这才有利于监事会提高监督能力。在内部审计信息传递过程中,由监事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向监事会提交审计信息,再由监事会向股东会提交审计信息,以保证股东了解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同时,在德国的公司治理实践中,为避免信息只传递给经理层可能导致重要审计信息被阻断,确保不同层次治理主体了解公司最新状况,审计信息应在股东会、监事会、经营者范围内公开。
三、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机制比较
由于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同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内部审计机制,不同的内部审计机制又各有特点、各有利弊。总的说来,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目的都是一致的,即都是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健全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公司的声誉和信用,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为企业的增值服务。但两种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在实现治理目标中的具体做法又有区别,在内部审计确立的理论依据、内部组织设置、内部审计重点、内部审计信息传递等方面,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见表1。
【参考文献】
[1] 叶陈刚,程新生.公司内部审计机制的比较与选择[J].审计研究,2006(6).
[2] 卢轶乔,晏晨晖.公司治理模式影响下的审计模式[J].当代财经,2007(8).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规模的维持与发展,经济的支撑是前提,随着学校财务风险问题的凸显,学校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审计制度有待提高。如何做好学校财务审计防止风险的发生是学校管理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学校财务风险如何产生的原因、类型及对策展开分析,以供学校审计管理做参考,促进学校的正常运营,稳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学校财务;风险;审计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改革体制的不断创新,教育与经济的高度融合,促进了教育规模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方面的经济风险。学校的财政模式从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到企业化式的管理,这之间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意味着学校财务审计管理方面需要更加的谨慎。因此,建立符合学校财产审计的机制,规避学校财产的风险,已成为学校能自我良好发展的必须措施。以下就目前小学普遍存在的财产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审计对策展开分析。
一、产生学校财产风险的原因
1.采购
在学校运营的过程中,教学工具、器材、教材等大规模批量的采购中,容易形成先订购后付款的采购模式,对于这样滞后性的采购账单一般都未能及时的纳入学校的财务账单中,财务审计部门难以准确的掌握到资金的支出情况的核算,提出解决对策导致后期资金运转困难。
2.后勤人员支出
保持学校的正常运行,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整洁、安全卫生的学习环境,学校后勤人员的付出是功不可没。但是对于后勤人员的管理却不严谨,造成了大额度的支出费用,没用精确的利用好人力的资源,大规模的招聘合同制人员,工资的发放方式随意,未能做好财务账目的记录,严重影响了学校财政的正常化支出,产生了审计风险的隐患。
3.薄弱的财务审计意识
因学校财务审计管理不严谨,导致学校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薄弱,在日常采购小物件用品报销的过程中不采取发票报销的流程,习惯性的付现,导致财务账目支出的不平衡性问题突出。
4.学校筹建工程
学校的扩展离不开学校建筑的投资,对于学校的在建工程,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工程款的支付问题,项目资金的有序注入是保障工程进度的重要因素。但学校的筹建资金基本来自于国家财政的拨款以及商业银行的贷款等方式,如果项目资金的支付延迟而导致建筑工程的延误,不能及时的扩大招生规模,影响了资金收入,导致收支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学校出现严重的资金链锻炼,影响学校的正常经营。
二、加强审计管理,防范学校财务风险
1.完善学校内部的财政审计机制
治标先治本,一个完善的审计机制有利于学校财政高效率的管理,创造良好的管控体系,增强体制内人员的财务审计意识。建立高效、科学、严谨的审计管理系统有利于学校资金安全的管理,确保学校财务管控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学校内部审计机制的完善来自于严格的基础规范的执行,例如对学校固有资产、投资项目、筹建工程、资金管理的审计。其次,学校审计系统的高效执行还在于财务系统的控制管理,控制程序是为合理地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实施管理指令、化解财务风险而采取的财经审计政策和程序,严谨的控制程序有利于学校财务系统独立运行,保障学校财政资金合理化的支出。还有就是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严谨的处理学校的应收、应付账目的明细款项,采取谨慎处理原则,保障学校财务账目的透明化。
2.建立学校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
未雨绸缪的管理意识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学校管理层应在日常的经济活动管理中具有科学策划的能力与敏锐的风险管控意识,建立科学系统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全面的掌控学校财务的风险问题,对于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根据学校日常重要的经济因素设立风险预警的临界点,通过系统对财务风险临界点的示警,起到时刻、有效的检测和预报财务风险,引起管理者的注意,及时、有效的研讨出如何应对的相关措施。
3.加强审计的公正原则
提高审计工作公正态度就是有效的防止腐败、铺张、浪费现象的出现。在审计的过程中要坚持公正处理的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带个人情感色彩严谨的处理审计工作,做到审计依据充分、数据总结精准、问题矛盾突出。并且追加审计个人责任制,强化学校工作人员高素质的自我要求。
4.强化审计责任意识
有规矩才成方圆,首先应建立全面的审计制度,按规则办事,增强审计的意识,在学习审计的过程中针对学习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给出全面的建议,对已经存在的制度进行完善,谨慎严格执行审计内容、程序。建立审计的责任机制、责任追究制度等,加强内部审计的行为规范,加大审计的督促力度,强化审计责任意识。
5.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性
保障审计工作突出、有效的提前是审计工作者的深厚的审计功底,丰富的审计经验,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因此着重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打造一支政治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强、工作技能好的审计队伍是学校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的保障,也是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发生的重要措施。
三、结语
经济市场的高速发展,经济风险涉及各行各业,增强财务风险意识有利于行业的稳定发展。作为公益性的教育机构当然也不能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校财务审计机制,不但能有效地防范、管控学校的财务风险,尽量避免财务风险问题的出现,更是最大效率地发挥出学校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使学校资金步入良性循环,保障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高晓莉.浅谈学校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J].科学之友,2010,04(12):77.
[2]杨翠芳.学校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J].会计审计,2014,04(36):91.
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有机结合,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最初是以内部审计的方式进行的,旨在防范企业可能遭到环境诉讼和可能由此带来的巨大财务风险。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十五届大会上,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列为主要议题,并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确定了环境审计的定义和内容。
环境保护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果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些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去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那么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最终必然会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把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审计作为一项综合的经济监督行为,必须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但现实中看到,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对环保资金收支不能进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没有健全的环境审计准则和评价标准体系,导致环保资金大量流失,使亟待解决的一些环保问题难以处理等现象。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研究和探索我国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规范环境审计的内容,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环境审计是由有关审计组织依据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遵循审计准则,系统地、定期地对被审单位的环境活动、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管理系统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将审计结果报告委托方。环境审计要审查各级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和措施是否符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适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付诸于实践;审查环保资金筹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效益性等,纠正错误、查出弊端,以促使被审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监督被审单位切实履行其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开展环境审计可以为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是环境经济管理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因此,笔者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完善和规范我国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健全环境审计的技术标准和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机构进行环境审计,需要建立、健全应遵循的技术标准。主要是指应建立相应的具体准则,并使其具备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因为它是衡量环境审计质量的标准。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提出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框架性的理论基础,指导审计机关如何充分考虑审计的类型、审计标准的目的和来源,建立技术标准。环境审计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广,我国环境审计起步又较晚,缺乏环境审计规范、环境审计方法和环境审计实务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环境审计准则目前尚有难度,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环境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应采取何种审计类型、选用什么样的取证程序和方法、审计结果怎样评价等,只能凭审计人员的职业经验来做出结论,尚缺乏权威性。
由于与环境审计相关的许多问题很难直接用经济指标进行评价,环境审计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要做好这项工作,应针对不同的审计类型和不同的审计目标,分别建立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绿化效益的评价标准也应重视。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提出环境审计要用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将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纳入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法中,并对此加以确认和计量,建立一套适用的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要结合我国实际,以对环境保护的财务审计为突破口,发展环境审计
以对环境保护的财务审计为突破口,开展环保管理和环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审计是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正确道路。这是由于,从以往审计发现的问题来看,对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都存在许多问题。如挪用和无效使用等,具体表现为:一是排污费征收执行不力。有的地方年排污费的征收率仅为41.68%,有近六成的排污费不能征收到位;二是虚列排污费收支,有的将排污费列支为环保贷款或其他;三是环保贷款不规范,有的环保局拔出环保贷款资金,不按规定委托银行办理,甚至有的企业收到环保贷款也不做环保贷款账务处理;四是挤占排污专项资金。审计发现某县环保局将宿舍楼基建预付账款转列为专款支出——环保补助费支出。另外,还有的环保执法人员“靠山吃山”,造成排污费大量流失。这些问题的发生,大大降低了投入巨额环保资金的实际效果,非常有必要通过对环保资金的财务审计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使有限的环保资金发挥最大的环境效益。
自我国恢复审计监督制度以来,已经在财务审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制度和方法。我国已经开展了对国务院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更应加以坚持并总结提高。
以财务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符合环境审计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就其本质而言,环境审计除了要更多依靠环境专家进行专业性更强的环境审查之外,与其他已经开展的一般审计相比,无重大差别。因此它的发展规律也只能体现出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并逐步扩展到绩效审计。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
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审计理论与实务、财会理论与实务、环境管理原理和环境管理方法。因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学和审计学的一个分支,或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另外,环境审计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对环境质量、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因此,审计人员还要具备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时间不长,实践中审计人员多是以财务、工程审计知识见长,对于环境审计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手段等,离全面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尚有距离。因此,需要通过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组织学术研讨会、实践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以改变我国环境审计人力不足、范围不广、质量不高、收效不大等现状。
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审计要涉及多个被审单位和部门,必须要加强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尤其是环保部门。环保部门由于从事专业规划、管理、组织、协调及监控,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又是制定环保制度、标准、准则的主体,代表政府对社会的环保工作进行管理、监督,审计作为环境经济监督部门应与环保专业部门加强协调和沟通,在环境经济效益的评价方面做到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从而使环境审计机构能够担负起独立于环保部门之外的审计监督行为,对被审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检查。
四、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
建立环境会计,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在国外,环境信息披露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披露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我国环境会计发展滞后,国家没有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企业也不重视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的核算,企业会计披露环境信息很少,审计人员难以从会计报告中直接获取审计证据。因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程度、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规范,与其他国家的会计专业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作出有关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处理方式的规定,并随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作为新兴企业类型的互联网企业,在管理模式与内控机制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危害互联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互联网企业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存在的风险,选择恰当的风险管理模式,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本文主要对互联网企业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及寻求互联网企业在风险管理以及内控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内控机制;坍台
我国的互联网企业起步较晚,在经营模式上尚存在欠缺,比如大部分的互联网企业所经营的产品或者服务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环,同时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另外,我国互联网企业与外贸关系紧密,依存度高,在经济全球化进展下,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问题也会影响到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因此,加强互联网企业的风险管理,选择建立稳定的风险管理模式和内控机制迫在眉睫。风险管理模式和控制机制的建立,首先应当对风险存在的原因和类型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一、当前互联网企业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人才压力大
互联网企业是一类新型企业,企业中各类工作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对人才需求较大。互联网企业需要大量高级技术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维持企业发展与稳定。当前,互联网企业在人才招聘上具有压力。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第一,人才在地域分布上过于集中。我国互联网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一些一线特大型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在这些特大型城市中所集中的网络技术人才占到了总人才的一半以上,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招聘与分布之间存在错位现象;第二便是人才的经验不足。当今,我国人才虽然在学历上越来越高,但是在互联网方面的技术人才还普遍很年轻,缺乏工作和管理经验,因此,在一些互联网企业中,由于管理者的经验缺乏,也给互联网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财务、审计制度存在缺陷
互联网企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段,其内部制度不尽完善,在财务以及审计方面的制度缺陷,是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巨大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与顾客经济活动交易中,可能会存在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集中融资风险、兑付风险等;二是,财务审计制度对财务审计机构的依赖性强,而一般的企业并没有将财务审计部门独立设置出来,其功能不能完整发挥;三是财务审计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很大程度上造成财务审计工作管理难度增加,制度上形同虚设;四是财务审计人员的从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深刻,欠缺专业的、熟练的操作能力。
(三)经营模式不合理
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模式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在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不科学现象,这些体系的不合理、不完善,使得互联网企业经营模式总体上欠缺,会给互联网企业带来经营风险。比如许多互联网企业在经营模式上非常依赖于客户,对客户忠诚度的要求较高,而互联网行业的客户通常掌握了十分全面的信息,会择优选择企业,这样一来,互联网企业对客户吸引的难度增大,客户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四)知识产权风险
互联网行业的更新速度极快,需要不断开发新的知识产权,以此获得企业利益,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许多互联网企业为了更快地提升竞争力,而选择盗版的产品或服务,使得网络市场存在较高的复制率,导致互联网企业的整体利润较低,也给互联网企业带来很高的知识产权风险。
二、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成本与效益难以评估
互联网企业的市场竞争大,而网络资源对企业来说稀缺,因此,互联网企业需要加大成本控制。但是当前,许多互联网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并没有具体可行的标准,难以进行收益量化的控制。成本控制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控制过度则会导致产生更高的风险。
(二)控制力度不够
互联网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一些机构的设置并没有发生本有的作用,形同虚设。互联网企业在内部管理中,管理的职权与责任分布不明确,以及互联网企业存在各种后台控制,如订货平台、销售平台等,使得管理者没有再花心思投入这些平台的管理,导致这方面失去监管,对互联网企业环境产生不利因素,甚至会出现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不确定因素多
互联网企业是技术型的企业,与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技术革新速度极快,经济环境不稳定,政策不定,等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互联网企业当前以及今后的发展状态,难以进行各种因素的准确评估。
(四)管理者具有局限性
互联网企业要实现现代化管理,就需要管理者拥有长远的战略管理目光。在有的互联网企业中,经营管理者存在短视行为,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目标,缺少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计划,缺乏内部激励机制,给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大限制性因素。
三、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模式与内控机制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风险战略管理
首先,互联网企业的风险管理模式应该以长远的发展战略为目标,而不应以短期利益为基准。企业首先应该清楚自身的经营类型和经营范围,进而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控制目标的确立。企业的发展计划同时要考虑到自身所在的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水平,实现自身业务的协调发展;其次,互联网企业需要构建良好的风险控制内部体系,加强组织体系构建,遵循集中管理与分层管理的结合,加强技术管理、经营体系管理、财务体系管理、人力资源体系管理与构建等;再者,企业要不断完善心理管理平原,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所收集的信息;最后,互联网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经验教训,不断改善喝优化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案。
(二)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
互联网的企业内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互联网企业管理层的能力提升、互联网企业文化建设、内部机构建设等。完善互联网企业内部环境建设,是风险管理即内部控制的保障。首先是企业管理层能力提升。互联网企业的管理与传统企业存在一些差别,互联网企业对管理层的专业化程度更高,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掌握互联网专业技术、互联网行业认识,还要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因此,要不断提升管理层的专业技能,加强管理层对企业风险的认识,提升管理者对人的管理能力;其次是互联网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特色所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大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因此,互联网企业需要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大作用,加强企业内部关系协调,分工明确,维护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促进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等等;最后是企业内部机构的完善,这是企业环境重要内容,需要加强企业组织机构的建设,完善机构功能,提升机构的工作效率。
(四)加强会计责权控制
互联网企业的会计责权控制是其风险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促进会计权责的分明。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对互联网企业设置专门的会计规定,因此,互联网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以《会计法》中相关的规定为依据。由于互联网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互联网企业的会计人员要以会计从业规范为标准,以企业自身实际为依据,进行专门的企业会计规范设计,促进会计的权责分明。第二,设计专门的会计系统与财务系统。互联网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并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也要明确清楚,两个部门的主要职责要明确。第三是加强内部激励制度的完善。任何企业都需要拥有完善的激励制度,才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对人才的依赖较高,因此,需要更加详细具体的激励措施标准;第三是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信用制度要建立起来,要以互联网经营特点为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互联网企业发展前景较好,但是也存在诸多的发展风险,需要互联网企业认识到风险来源,从各个方面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部控制机制,从而促进互联网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军.企业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
[2]黄麟.探析我国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及内控机制[J].管理观察,2015
【关键词】电力;营销;财务监督
1引言
电力营销财务审计监督工作是电力企业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且客观的监督、评价工作,通过开展审查以及评价电力营销活动和相关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营销目标的实现。简言之,电力营销项目财务审计是对电力营销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审查以及客观评价。电力营销项目财务审计也是供电企业新设立的审计项目,因为多年来电力营销工作通常都是用电内部管理部门进行管控的,其审计深度不深,相关工作经验不足,当前电力企业对电力营销审计工作的重视度需提高,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如何在开展绩效审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出监督和服务职能作用,是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重点。
2电力营销现状
电力市场营销是指在市场环境中,电力企业提供电源产品及相应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相关的市场活动,满足安全供电的前提下的电力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目标。电力营销的主要工作是实现能源的安全输送,完成能源的使用,并获得经济效益。能否实现电力营销的目标,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消费者是否使用电力和增加电力的使用。因此,电力企业的营销工作是以扩大供求为中心开始的,其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及时调整积极的、正确的营销策略;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合格的电能和相关服务,才能将安全、环保、快速、便捷的电力及服务送达消费者手中,通过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电力市场的销售应包括电力公司的所有业务活动,即电力产品开发、电力传输、电力市场分析、客户市场选择、客户业务验收、电力定价、电力供应和销售和客户服务。
3电力营销工作的财务监督措施
3.1做好电力营销审计工作
所谓营销审计,是指电网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电力销售环节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性,以及电力销售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电网企业营销审计具有监督、评价和服务三个方面的职能。监督职能是指独立地审计本企业运营行为及运营结果,合理保证运营行为及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的合法经营。所谓评价职能就是指对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运行管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所谓服务职能就是指利用审计资源以及审计信息,为企业的决策以及业务部门经营管理活动提供依据和管理策略。就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来看,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质量可以由营销稽查工作水平以及成效等进行判断。营销稽查工作是对自身进行审查,发现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营销审计需要基于营销稽查对稽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梳理,并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
3.2电费资金管理
3.2.1电费资金管理
一方面,可以通过财务管理加强对电费的管控,实施电费精细化管理模式,保证电费资金的回笼。可建立业务信息平台,保证信息互通,使得电费资金财务管理具有前置性,也就是将其放置于业务部门产生业务数据的前端,按照财务管理的相关要求以及业务工作进行全面管理,从而保证电费数据的准确以及资金的回收、全部上缴。另外一方面,创建性的资金管理模式,提高电费资金的归集率。分别构建“资金池”,通过银行系统,实现电费的自动归集和上缴,这样也能够缩短资金链条,提高资金的回收率。①需制定电费回收风险评估的详细管理办法,对用电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控制,从根本上弱化电费的回收风险。②制定电能计量指标考核办法,提高电能计量的准确率。③制定抄表核算管理办法,明确各项电费指标,提高抄表核算的准确率,电费抄、核、收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然后,通过营销信息系统,收集抄表的核算信息,并依据业务部门制作的报表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确认电费资金的安全以及全额上缴。④通过营销虚拟性系统,对电费的收取情况进行核查。另外,需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实现银行存款方式,收取电费资金比例达到100%,保证电费资金的及时回拢,并按照时间节点核查欠费情况,并及时处理。
3.2.2资金支付管理
①开发财务信息系统,保证企业、财务、银行三大独立系统的经济业务信息互通,将现金流量预算固化到资金支付流程中,不能出现无预算付款的行为,对资金支付的偏差进行严格控制。②制定大额资金管理办法,借助财务管控电子支付功能,实施款项支付电子流程化,使得审批流程也更加规范,实现内部的相互牵制,保证资金支付的合理与安全。③确定资金的开支项目以及金额,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和不同性质的资金流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对资金计划进行统一安排,严格按照现金流量预算降低资金的沉淀,提高资金周转以及使用效率。
3.3电量指标完成情况审计
对电量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进行审查,确认是否存在调整购售电量或者是售电量结构的必要性,从而保证考核指标的目的的实现。同时,确认是否存在用电或者是多种经济图1电费抄、核、收工作流程示意图低碳经济成分并存企业用电没有计量交费的问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电力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出现了很多一流的供电企业,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就成为了发展的重要规划内容,为此,需要加强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当前我国供电企业倡导“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实现审计工作由查错纠弊向绩效型、风险型审计转变”,因此,需要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办法,从而保证财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许莉 张蓓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湘潭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部审计 完善 思考
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一方面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纵观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其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图有虚名;内部审计范围小,多局限于财务审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内部审计与管理层及被审计单位人际关系未得到适当处理;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重视和支持 。本文对如何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出措施。
一、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无论执行何种审计,关键在于必须具有独立性,因此要想保持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应超然独立于企业的其他管理部门。一般来说,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所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越大。针对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不同现状,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模式时,一方面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经营特点、管理体制模式、人员素质、企业经营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另一方面要考虑其在实际中的可操作性,这样才便于在实际中推广和运用。借鉴国外经验,隶属于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是比较好的模式,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或管理上有特殊要求的企业或公司,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内部审计范围应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发现和纠正差错与舞弊的发生。因此,建立在财务报表基础上的、旨在审查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否真实、是否合法的财务审计将不再是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代之以经营审计、价值为本审计。这种审计的目标是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经营管理、加强法制观念、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符合现代内部审计特征的要求。
三、改善内审人员结构,提高内审人员胜任能力
选择素质好的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由于内部审计工作领域宽广,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成功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要使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并卓有成效,必须任用胜任的人员。因此为了物色一个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公司之间经常开展挖人才的竞争活动,通过优厚的聘用条件来吸收优秀人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机遇。参照西方国家经验,应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内部审计队伍,对已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更新与再提高,这样才能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改善同管理层及被审计单位的关系
以往的内审理念局限于监督,往往造成被审计单位与审计人员的对立,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看法和态度又直接决定了在企业中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如果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缺乏信任,那么内部审计就不可能为企业增加价值。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树立服务的理念,为管理层提供相关、及时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活动,成为企业关键业务的“推进器”;其次应该积极营销内部审计服务,通过宣传和培训让被审计单位了解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从而更加信任和依赖内部审计服务。此外,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也是必须的,只有与被审计单位及企业管理层保持良好关系,才能使内部审计职能得以有效发挥。
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保证体系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化;外部化优势;外部化劣势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7-0097-02
我国现代内部审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在国家审计的强力推动下,作为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监督的工具而产生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内部审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完善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严肃财经法纪、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内部审计在机构设置、工作范围、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内部审计外部化实施的背景
1.1 内部审计外部化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制度逐步规范,而相应的风险意识也逐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层也加大了对企业经营业绩以及风险管理的关注度。因此,内部审计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随之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已是大势所趋。社会分工专业化和企业对价值最大化的追求,是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推进因素。根据科斯的理论:“企业经营倾向于扩张,直到企业内部审计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这也就是说,在内部审计业务上,如果交给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机构的费用小于企业内审部门处理的成本的话,企业将倾向于前者,内部审计外部化会为企业所接受。
1.2 内部审计外部化可行性
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内部审计外部化,至今,内部审计外部化发展速度惊人。如毕马威、德勤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承包了美国、加拿大几乎一半以上的内部审计业务。在美国,汽车、电子、石油和天然气等行业有超过50%的企业实施了内部审计外部化。这样的尝试大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因为内部审计外部化所花费用小于自身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费用开支,节约了企业的财务预算支出;此外,审计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由于外聘会计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工作很好地反映了企业的真实情况,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层作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些成功的实践也为我国的内部审计外部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内部审计外部化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在我国企业中,大部分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总经理或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之下,甚至有一部分是由负责财务的总会计师主管。这一制度安排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①内部审计的触角很难触及经营者这一高层次的人的经营决策活动,因为内部审计机构往往直接对其负责。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从形式上看,内部审计人员不具有独立性。他们在经营者的领导下工作,必须服从其领导;从实质上看,内部审计人员也不具有独立性。他们依附于企业,从企业获得生活所需的资金。经营者及各管理层都有权评判他们的工作业绩。内部审计人员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必须同管理层协调好关系。在这种利益的牵制下,内部审计人员实质上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
2.2 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偏小
我国内部审计的工作主要停留在财务导向阶段,即侧重于财务收支的查错防弊,以及偷税漏税、违纪违规等财务审计的内容。近几年来,虽然有些大型企业内部审计的理念有了新发展,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到经营效益审计,但经营效益审计仍居于次要地位,同时在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2.3 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内部审计又是一种集查错防弊、兴利以及增加企业价值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这些都决定了对内部审计人员复合型的高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审计知识,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具备管理、法律、金融、工程、技术、信息等多个学科方面的知识。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人员的知识结构就成了内部审计是否有足够胜任能力的基本条件。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人员大多都是财务会计审计专业出身,外专业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较少,这样势必无法适应财务审计之外的其他审计类型。
3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模式选择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其发展也受到公司成长的影响。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治理机制的逐渐健全,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我国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可以结合企业成长周期理论选择我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模式。
3.1 初创期
这个时期企业以“生存”为目的,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处于次要地位。由于受资金、人力等因素的制约,企业一般不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企业不需要内部审计,毕竟所有者要审查最高管理当局履行外部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最高管理当局也要审查其下属各部门履行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因此,对于偶发的内部审计业务,管理当局完全可以将其委托给外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外包的内部审计可以把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建设与风险防范上。
关键词:高校;绩效审计;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财务收支日趋复杂化,许多高校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效益不高等问题。高等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导致了有限的高校教育资金浪费比较严重。加上财经领域存在着“重改革,轻治理”、“重分配,轻监督”等现象,导致高等教育资金困难与损失浪费并存。特别是专项资金名目繁多,项目立项过于分散,预算安排不尽合理,支出违规操作,人员经费超范围发放等问题经常发生。
同时,现行的教育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忽视高校个体差异,过分强调“标准”,评价内容只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上,没有评价资金等资源的使用是否高效等的指标。因此,审计人员没有绩效评价依据,高校绩效审计还只能摸索着前进。
我国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虽然没有停止过,但在基本政策的总体规划中尚未把绩效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全面的实践和探索。由于绩效审计的实务性很强,而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又短,在该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不多。在绩效审计的大环境下,高校绩效审计开展同样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
二、高校绩效审计实施的方法
相对于财务审计而言,绩效审计主要是针对各个具体的项目或部门,侧重于发现问题,纠正和处理问题。绩效审计在搜集和评价过程中除运用了财务审计的基本方法以外,还要运用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和经济分析等方法。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来设计不同的取证和分析方法。
1.项目绩效审计方法
项目绩效审计直接以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以特定的经济活动或具有相同性质的系列经济活动为审计内容,如对高校学科建设资金管理的审计,其所关注的重点是项目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高校的资金主要是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拨付的,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有很严格的要求,只允许按照指定的用途支出。因此,项目审计是高校审计的重点。
项目绩效审计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座谈会。与个人面谈相比,座谈会形式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信息、更深入的理解和看法。根据高校的绩效审计的特点,座谈会可以邀请财务、资产管理、招标、基础建设等不同部门人员参加,通过侧重点不同的发言,触发更多的讨论,进而搜集到更加广泛的信息;②分析性复核。该方法强调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同时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比较。该方法针对连续性项目或多个部门合作项目的审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高校在绩效审计的实践中运用该方法,应充分考虑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具体情况,设定的标准或参照物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正;③线性规划分析法。通过线性规划分析,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在现有条件下项目运行是否能够达到既定目标或令人满意,并可通过对限制条件的分析为项目单位改进管理提供建议。线性规划分析法要求审计组对被审计项目有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对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组织活动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对线性规划分析费的选取和使用应该格外谨慎,以免适得其反。
2.部门绩效审计方法
部门绩效审计是以一个经济活动部门为审计对象。通过对部门发生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行政事业为审计内容,主要集中于对被审计单位在达成其目标时对人力、设备和财产等资源利用状况和组织目标以及这些目标等完成情况进行审查。部门审计通常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体制、程序以及组织状况的考察,所关注的是部门工作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高校财政资金、物力资源的使用主要是体现社会效益、宏观效益和办学效果,难以量化其经济效益。
高校部门绩效审计的方法除了包含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还有以下三种:①部门工作流程图法。将该部门所建立的部门工作流程图与初步调查取得的被审计单位实际设置的管理系统流程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分析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隐患。工作流程图法与分析性复核法在原理上有相似支出,但是在审计的侧重点和参考标准的选择和确定上有很大不同;②“参与式”审计法。“参与式”审计法是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和人员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及潜在隐患,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与传统审计不同,绩效审计更多的侧重的是部门活动合理性的审查,目的是要最终提高被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因此审计人员给出的建议最终是要被用来作为该部门未来工作的改进方向,所以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了解自身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更深入的体会审计报告的内容和结论,并据此做出整改;③走访调查。走访调查是有目的的求证过程。当一个部门的运行出现问题或从事舞弊活动时,部门指定的内控制度往往失效,审计人员得到的基础资料也不能真实反应该部门的实际情况。这时,审计人员应根据职业判断和基础资料的漏洞,有目的的走访相关知情人,也可以向其他部门和人员侧面求证。走访调查哪些对象、谈话技巧与方式方法、调查的内容以及陪同人员等因素都在影响着真实结果。
三、高校绩效审计方法的运用
在实施高校绩效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三个方面:①高校的运行有其特有的规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审计方法都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任何其认为有效的工作方法、组织方法和技术方法;②传统审计方法取得的基础资料是绩效审计开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在高校绩效审计的实践中,在充分利用绩效审计的各种方法时,要充分重视传统审计方法在绩效审计中的运用;③绩效审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审计工作,而作为被审计单位的高校的办学特点又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对高校的绩效审计实践中,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审计方法,要综合运用包括管理学、计算机系统管理分析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在内的必要知识。
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是合理解决教育投入不足和高教资源短缺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杰,国效宁,徐铭禧.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现状,意义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0(10) :92-94.
[2]张少春.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理论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