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内部审计报告的经济权威性
判断单位内部审计报告的经济信息权威,关键在于内部审计的经济权威。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高校经济活动由单一性向多样性方面,经济实力有了较快增长。但是经济发展需不需要内部审计,答案是肯定的。经济管理告诉我们,内部审计是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内控制度需要而设置的,也是规避经济活动风险的重要监督环节。因此,如果按照上述认识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机构,其在单位内部的经济权威是毫无疑问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内审人员看重的正是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而被审对象惧怕的也是审计的权威性。所以,如果要让内部审计报告的经济信息具有价值,首先要规范我们的审计机构,提高审计权威。否则人微言轻,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价值就难以得到体现。
二、内部审计报告的信息质量
内部审计报告和单位财务报告一样都存在一个信息质量。我们知道一个单位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问题,如果是对外的财务报告信息有误还会导致投资者的损失。与其一样,审计报告中所提供的经济信息真实与否,不仅仅是针对被审计对象的,也不仅仅是是否影响审计权威的问题,关键是这个审计报告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具有多大的价值,信息质量如何。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审计报告所提供的经济信息真实可靠,含金量较高,那么对经济管理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仅领导会认可采纳,也使审计报告具有严肃性和威慑力。
当然,审计报告的信息质量高低,除了关系到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外,信息质量的评判标准也相当重要。在现实工作中,同一份审计报告,被审对象和委托者对于报告中的经济信息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位不同决定的。但是,对于任何一方来讲,审计报告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信息应该是清晰、简明、易懂,应该客观、公正、真实,这是最基本的判断标准,也容易被大家认可和接受。
对于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评判,审计报告的编制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审计业务中,象财务收支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大项目专项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报告中都包含了众多的有用的经济信息。在审计实务操作过程中,被审对象所提供的财务资料,审计人员是难以认定其真伪的,这就象上市公司中的造假行为一样,一时是难以发现的。所以,我们希望审计报告真实,首要前提是假设被审对象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被审资料真实,否则审计披露的经济信息就没有价值。因此,审计人员应该以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认真加以识别被审对象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这是写好审计报告的前提。
另外,当收集了大量的财务数据后,还有一个确认和分析过程,审计人员出于职业习惯,总希望把所审计内容,以文字加以说明,或以经济数据加以清晰列示,但是这些文字说明和分析确认的数据,一定是要体现《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或《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行业分类会计、财务制度或其他相关财经制度原则和要求。只要依据充分,分析严谨,正确,那么所构思撰写的审计报告必然会充分反映审计内容,从而就会大大提高审计报告中经济信息的质量,为被审计对象和委托者接受和利用。
三、单位管理者对审计报告的认识有待提高
微观学的告诉我们,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一个成本与效益的关联,审计活动也不例外。对于每个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几乎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体现的是审计价值和审计成果,精明的管理者是会充分意识到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价值的,他们会听取和采纳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去改进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但是,确实也有不少单位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价值,没有去认真审计报告,更谈不上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了,如此这样的局面维持下去,审计成了摆设。这些单位的主要管理者所以会在认识上有偏差,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具体原因有:
1.所有者主体缺位。我们知道高校的校长或院长,并不是单位资产的所有者,公有经济下的高校和医院的资产都是国有资产,他们只不过是受托经营者,这样的运行体制导致了管理者没有内在的追求效益的动力。就象包装上市的股份公司一样,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没有改变,上市只不过是一种圈钱行为罢了。上市公司暴露出来的众多问题已经说明这种体制下的经营就是缺乏追求长期盈利的内在动力。
2.专家、学者治理。高校和医院都是知识密集型事业单位,这些具有高学历、专家型的业务专家,对于、医疗、科研的重视和全身心投入远远大于经济管理。这种“差别服务”导致了他们对于经济管理缺乏了解,也缺少资产运作能力,他们整天忙于业务,哪有时间坐下来看你写的审计报告,更不会静下心来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了。这种采取行政任命的主要领导当然只能对上级负责了。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改善
引言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具有保证国有资产完整、促进廉政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促进单位正常运营等多种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作用却无法得到全面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展开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内部审计缺乏重视
就现阶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很多领导并没有认识到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在这种思想下,单位的管理人员只是将内部审计工作当做是经济收支活动,仅仅需要完成对单位收支情况的记录。而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甚至将审计工作当做是一种形式化的工作,并未落实内部审计对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以至于内部审计部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督、约束作用。
(二) 相关制度体系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开展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和体系却没能得到改进,以至于无法满足对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管理需求。从国家法律层面上来看,目前仍然没有出台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管理的法律法规,以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无法获得应有的法律支持[1]。而这直接导致了单位的内部审计操作缺乏规范性,并且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无法形成一定的约束力,继而给审计工作的落实带来了困难。
(三) 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
从组织机构设置角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没能进行内部审计机构的科学设置。从职能角度出发,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独立进行监督检查职能的履行,所以机构的设置应该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总是以人员编制有限为理由而不进行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而即使一些单位设置了这一机构,也会安排财务人员兼任内部审计员,以至于无法真正实现对单位内部经济收支活动的监督。
(四) 审计人员素质水平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得到落实,与单位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不高也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由思想觉悟高和技术水平高的人员完成。但是,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都是之前从事纪检监察或财会工作的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业务培训,也无法掌握有关法律、经济和管理知识[2]。而这些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几乎很难发现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力度遭到了削弱。
(五) 审计方法与内容落后
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将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局限于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所以只能发挥内部审计的事后监督和纠正违纪事项的作用。而在审计方法的选择上,也多采取传统的查账方法,很难对一般性财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对各部门的职能发挥进行监督,也无法对单位运营的潜在风险进行客观评价,以至于难以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二、 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的措施
(一)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为了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具体来讲,就是单位主要负责人应该直接进行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以便使内部审计人员拥有足够的权利进行审计职能的发挥[3]。此外,作为内部审计人员,本身也应该努力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情况的整理工作,并进行高质量的审计报告的提出,以便使单位领导采纳自己提出的合理建议,继而使领导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二) 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体系
想要使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得到提高,还要做到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以便使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和审计法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体系,以便使审计工作能够按照固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并且单位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以便使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 设立科学的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需要进行科学的组织机构的设立。一方面,单位需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且给予审计人员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权利。而通过直接向领导提供内部审计报告,则可以帮助内部审计部门树立一定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加强与外部审计人员的合作,以便在提升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提高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4]。此外,通过与外部审计加强合作,内部审计机构也可以更好的进行单位内部各部门关系的协调。
(四)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水平
想要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得到提高,还要使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得到提高。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并为内部审计人员树立业务精、品德好和作风硬的队伍建设目标,以便尽快完成高效的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并为审计人员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提供机会,从而使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得到尽快提高。
(五) 改进审计方法与内容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尽快改进现有的审计方法与内容。一方面,需要将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扩充到实现对单位的内部控制方面,以便使内部审计部门为营造良好的财务控制环境提供助力。另一方面,需要实现对现有审计方法的转变,即通过实现财务收支情况的全过程监督来做好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以便进行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事前预防作用的发挥。此外,针对内部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审计部门需要提出一定的改进对策,从而更好的督促单位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结论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目前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所以无法发挥内部审计的发现单位内部隐患、预测风险和促进单位正常运营的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从思想、制度体系、组织机构、人员素质水平和方法及内容等方面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以便使内部审计为促进单位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作者单位:青海省审计厅)
参考文献:
[1] 王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原因剖析及建议[J].甘肃科技,2015,14:86-88.
[2] 王宝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其改进措施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01:257+259.
一、内部审计与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
(一)事业单位的含义
所谓事业单位指的就是那些不以经济效益为自身追求的组织,他们的本质属于社会公益服务组织。很多领域都存在事业单位,具体来讲包括教育领域、文化领域以及医疗卫生领域等等。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成立了很多的事业单位,政府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会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二)内部审计的定义
所谓内部审计指的就是在相关审计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机构业务开展的一系列控制和评价活动。通过内部审计活动,事业单位可以有效的发现自身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
(三)内部审计机构与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
从本质上讲,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一项有效措施。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要求开展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事业单位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在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总的说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最终方向必须和事业单位的经营方向是相同的。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也可以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行成一定的监督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推进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遏制内部控制失效
对事业单位来讲,内部控制也就是整个单位的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工作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所有业务,是非常重要的。内部控制是对全体事业单位员工的有效约束,员工必须在内部控制允许的范围之内开展相关活动。一个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如果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员工会出现违规行为、单位的会计信息出现问题以及单位支出不断提高等等。有效的内部审计是保证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内部审计的作用之下,事业单位的违规行为会得到显著降低。通过内部审计工作,事业单位可以追踪到违规行为,还可以对违规行为进行透彻的分析,了解违规行为出现的具体原因。此外,相关人员还能够以内部审计结果为依据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
第二,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保证内部控制的作用得到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机构合作共同对内部制度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具体来讲,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和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联手,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二)保障内控目标实现
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保证事业单位更好的实现内控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事业单位需要不断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部分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不能和财务部门融合到一起。在完善的内部设计制度的引导之下,内部审计人员才能顺利开展相关工作,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第二,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中需要重视查错防弊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及时发现事业单位中存在的漏洞,并及时向管理者反映问题,从而保证漏洞得到及时的修补。
第三,对事业单位会计资料进行有效的监督。会计资料反应的是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如果会计资料中存在虚假信息,那么事业单位财务现状的真实情况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反应。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并责令相关人员进行及时的修正处理,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有效督查内控工作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之后,审计人员需要针对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给出审计报告。此外,事业单位也可以聘请外部人员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评估,然后结合内部审计的检查结果和外部审计的评估结果了解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审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09-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量越来越大,当下对审计风险的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关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探讨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分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成因,从评价事物、建议失误、审计质量低下等方面剖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具体表现,最后从确定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提高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素质、采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加强法制和内部审计准则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内部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
当前,形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笔者综合分析下来,可以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去进行考察,客观因素方面大体有自身组织建设方面风险、审计对象和社会法律环境风险等,主观因素方面大体有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高低、内部审计工作中使用的审计程序因素一级审计方法因素等。
(一)客观因素方面
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特征和独立性特征直接带来了内部审计的风险。众所周知,内部审计机构都由单位内部直接设置,而且在本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实现对本单位内部的治理服务。所以,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在独立性方面一级权威性方面远远不如外部审计。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很难规避内部利益的牵扯,审计相关人员很难公正、客观地对审计相关工作坐车较为公正和准确的审计意见。另外一方面,由于我国众多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缺乏有力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依据,内部审计作业标准极不规范。当前,我国在内部审计相关方面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力较差,覆盖面较窄,和外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相比在可操作性上和实际作用上欠缺很多。
(二)主观因素方面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高低,涉及到相关人员在政策法律水平方面、专业知识方面、经验方面、业务技能方面以及审计职业道德方面等因素。审计工作人员通过长期的审计工作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自身的审计工作经验。如果工作人员在工作能力上和工作经验上水平有限,就很难顺利开展工作,难以顺利查出相关问题,难以找到内部审计工作相关的有价值的线索,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决定内部审计工作风险的重要因素,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较低的话,与单位内部某些关键人物相互勾结,,就难以正确和公正地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的对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形成,很多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无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工作难以科学、顺利地开展。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具体表现
(一)评价失误、
我国事业单位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较之企业要少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基本是对单位内部各部门执行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相关领导在经济责任期内的评价,如评价事物,将很大程度上打击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建议失误
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不够严格和规范,在对本单位进行内行内部治理决策参考建议时,不能有效整合内部审计相关信息,错误判断和制定相关治理环节,并且对本单位的内部治理建议工作实施不力,造成决策意见失误,为单位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审计质量低下
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审计报告上严重失实,没有及时发现重大错弊,提出的相关意见无法顺利实施,进而造成事业单位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影响内部审计生存
内部审计工作不力,不能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发挥的作用,就会让单位决策层产生对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价值的怀疑,恶化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存环境。
四、事业单位内部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措施
(一)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
要从法律法规的高度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去充分确立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地位,要做到在组织机构上以及人员业务上的独立,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方面、工作方面以及经费方面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及部门,有效规避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干涉。
(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要大力提高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相应培训,提高他们在内部审计工作上的素质;要重视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能够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切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三)采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
事业单位要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要积极地学习好先进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理论和相关设计技术方法,要将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与本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实际相结合,不能死搬硬套。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征及必要性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征
1.内部审计的服务具有内向性内部审计是以增强本单位内部的经济管理,监督经济活动,加强单位内部控制为目的,完善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价值,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目标的实现。2.内部审计的独立具有局限性独立性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机构应独立的行使监督和评价职能,不受其他部门的影响和干扰。事实上,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对象的选择等方面都受到管理单位的限制,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有局限性质的独立,这点与国家审计的独立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3.内部审计的审计需求具有特殊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缺乏明晰的受托主体,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的动机和机制不具有主动性。内部审计需求更多意义上是上级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强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履行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以及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的结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内部审计通过恰当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对企业的管理过程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报告和评价,提出审计建议,建立跟踪检查机制,监督组织的活动,督促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率。2.有助于组织内部各部门协调运作内部审计涉及组织内不同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内部审计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弱点,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并跟踪整改,把组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针对性地进出需要改进科学决策,并使之得到有效的执行。3.能够帮助组织机构实现目标内部审计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及时对组织目标进行补充修订,不断完善,使得组织目标得以实现,使内部审计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工作尚未得到全面开展和有序运行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以来,有些部门至今没有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开展工作,或者虽然开展了工作,但工作没有取得成效,没有实现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初衷。
(二)相关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不健全
有些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却没有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内部审计的范围、运行程序、检查标准、审计质量、责任落实等方面缺乏相关的制度和规定,使内部审计人员具体工作时无从下手,在履职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操作标准和制度保障。
(三)内部审计质量偏低,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充分
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对于内部审计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结果运用尚未建立相关衡量标准,发现的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实际整改,屡查屡犯。受传统意识影响,各行政事业单位对审计结果运用存在误区,认为内审就是查问题,出具审计报告就完成任务,审计结果落实不落实不重要,重审计决议轻审计建议;重披露问题整改轻同类问题排查;重视发现查处问题,轻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重审计监督轻后续督查改进。
(四)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审计方法单一、落后,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合理,从事内审的专职人员少,大多是由财务人员兼任,相关专业知识匮乏,不能胜任内部审计工作。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实际工作中,很多行政事业并没有重视内审这项工作。有些单位的领导者对于内审存在误解,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内审的监督与评价,是在削弱他们的职权,甚至损害自身的利益,在这项工作的开展和运行时,主观能动性不强,消极抵抗或者只做表面文章,阻碍了内审工作的健康开展和有序运行。
(二)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现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内部审计人员在经常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法规缺乏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也导致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时,只能凭借职业判断来认定,增加了认定结果的随意性。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差
内部审计机构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审计工作,有的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机构合并办公,其工作计划的制订、质量控制、问题处理等方面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内部审计人员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也受所在单位的控制,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干扰,这也影响了审计质量整体水平。
(四)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配备的内部审计人员不具备审计、会计、法律等相关专业背景,各行业各系统又缺乏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项系统培训,导致相关人员缺乏学习机会和渠道,业务水平上升的空间受到限制,职业视野受到限制。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职业敏感性和判断性,不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有的怕得罪人不敢揭示问题,有的不认真工作敷衍了事,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合规性和效果性。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单位各个部门特别是行政主要负责人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各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转变观念,正确的认识内部审计工作,了解内部审计工作不是和他们对着干,挑毛病,而是对工作客观的监督和评价,对存在问题及时的发现,防微杜渐,为今后工作健康的开展出谋划策。其次,通过网络平台、微视频、多媒体和政府发文等多种形势,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加强与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的协调处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审计的基础,纳入了审计监督体系。首先,使内部审计规范化和制度化,就要将内部审计的职责、审计范围、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加以明确的规定,使内部审计有章可循,以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公正。其次加强完善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保障审计成果运用落到实处。要制定审计成果运用系列制度,建立成果运用工作机制,确定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制定较为详细的工作流程,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制定责任追究程。三是要建立审计成果汇报和公告制度、审计整改结果通报制度;健全后续跟踪审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
(三)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要充分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提高内审独立性是保障其独立履行职责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和保证。首先内审机构要直接隶属于行政负责人或者审计委员会,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保障内审机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其次,内审人员要在相对立的环境里开展工作,以减少外部环境对内审工作影响。三是内审人员也要尽可能的专职,如果不能专职,也要避免与其所兼职的工作内容存在利益交叉,从而保证内审人员形式上的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有利于内审机构职能的充分发挥。
(四)提升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是必须重视审计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提高,注重审计方法与技术水平的研究,提高审计能力。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审计事业的不懈追求与热爱,是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产生根源,才能自觉地遵守审计工作纪律。要排除一切干扰,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依法独立地开展审计工作。三是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不能主观臆断,简单从事。既要充分利用审计线索,又不放掉任何蛛丝马迹,对发现的一切线索都要做到查深查透。四要为审计从业人员提供充分的职业培训,为他们业务能力的提升,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五、结语
关键词:内部审计;评价;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093-02
一、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概念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就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所依存的软硬环境的各项因素运作状况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公司治理组织架构的建立、规范运作和分权制衡;内部控制系统中董事会的建立和完善责任,监事会的监督责任,高级管理层的执行和完善责任;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人力资源日常管理情况等。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的内容就是评审内部控制系统五大要素的内容是否健全、合理以及执行是否有效。
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的方法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在掌握和了解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内容与要求的前提下,遵循常规审计程序,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收集尽可能多的内部控制实际情况,编写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切合实际审计评价方式,最后编报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其审计方法,一般可采用“符合性测试”结合实质性测试的方式进行。其主要方法:
1.问卷调查法――是一种简易、快捷的审计调查法。审计人员事先设计审计评价所需要调查的一系列问题,可按审计评价内容分类列卷,如控制环境类、控制活动类等内容的单项提示;还可再分列出所要问卷的子项目。例如,调查货币资金项目情况,可列示:出纳是否兼管稽核和收支账目?支票与印鉴是否有不同人管理?会计人员是否均持有会计证等一系列(或更多)具体问题,使审计人员对相关内部控制概况能有较多了解。
这种方法的缺陷是比较肤浅,得出的答案只是“是”或“否”,可信赖程度较差,并非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只能作为初步调查的手段。
2.座谈询问法――由审计人员召集对被审计单位不同层次、不同业务的相关人员(单独或组群)座谈询问各项内部控制情况;对内部控制可以有问有答,有来有往,深入地询问、探讨、分析。这种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比较深入细致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实际情况;并记录和编制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
3.审阅文档法――审计人员查阅被审计单位总体任务目标(计划)、地质项目(工程项目)预算、财务预算、财务报告、统计报表、重大经营决策程序的规定、部门职责范围、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分工等内部控制相关各要素的文档载体,以及必要的原始资料,据以考察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遵循性,并予以评价。
4.实地观察法――审计人员实地观察经营生产活动各方面业务循环的实际情况,深入现场观察生产流程与秩序、经营项目业务流程与秩序、物流循环程序与仓储物资管理秩序;验证会计控制体系的有效性,抽样验证会计报表、会计账目、会计凭证、实物(或货币)内控程序,是否合法、正确、严谨、有效。
5.重复执行法――所谓重复执行是审计人员选择适当“样本”,即按照被审计单位某一项业务循环固有的轨迹进行重复执行,实际验证相关内部控制程序健全、有效程度及其主要控制点的严谨性、适当性以及发现其缺陷所在。通常采取以下具体方法:
(1)通过货币资金收支,测试现金流转控制状况。除对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和牵制作用等项应认真关注外,并验证库存现金及有价证券是否定期盘存和指定人员监盘(应审验盘存表)、银钱收据的使用与事后的管理等控制环节是否严密等。对银行存款各账户每月是否取得银行对账单,对于双方存款余额的差异是否核对清楚,并对时间差异是否编制相应的“余额调节表”。(2)通过物资流动渠道,测试物流循环控制状况。如采购预算审批与采购方式选用与领导授权;有无询价与比价的监督程序;物资验收入库控制程序是否严密;采购与仓储岗位分离及仓储保管责任制度;物资出库审批授权的制约性;定期盘点情况及盈亏处置的合规性等控制环节验证。(3)通过业务(劳务)销售收入及价款回收测试业务循环控制状况。如业务(劳务)销售合同签订授权与管理;发货票等票证的使用、稽核、回收、管理监控;价款折让的授权及价款回收责任的控制验证。(4)对各项成本费用的形成、计算、摊销、分配的真实性,是否遵循了财务制度和会计方法一贯性原则进行实际抽查验证。(5)对各项期间费用支出审批授权及其审批额度权限的划分控制情况,测试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的控制程度进行实际抽查验证。(6)长期投资是否纳入规范核算,投资的权益是否得到严谨控制,长期投资盈亏处置是否遵循“权益法”,并及时结算和转账,保持投资权益的有效控制。(7)审计人员认为有利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其他必要采用重复执行法进行验证的内容与方法。
三、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评价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其报告模式应该采用“详式”的审计报告模式;除具备《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规定的内部审计报告的要素内容外,应说明被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概况、审计评价依据;报告正文的重点内容是客观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的健全、有效程度和存在的缺陷。
审计评价内容,如果是按《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准则》的“五要素”内容全面进行审计评价,应按要素项目分类报告审计评价意见;如选取其中某几项要素内容进行审计评价,则应说明选取的原因,也应就已审计评价的要素项目分类报告审计评价意见。“控制环境”要素是《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准则》的“五要素”的制导性要素,是审计评价不可缺少的内容。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报告,除分类提出评价意见外,审计人员应针对其各业务流程的薄弱控制点及其症结所在,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有条件的审计组应写出“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建议书”,随审计报告一并递送。
四、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的意义
1.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机制和体系,不仅适用于企业单位,同样也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包括地勘单位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地勘单位作为全国性的产业体系,既是事业单位性质,又具有企业化管理、市场运作特点,具有较大的强化控制空间和控制需要。所以,地勘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是提高被审计评价单位管理水平和拓展内部审计运作领域的重要举措。
2.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对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由于各审计主体的性质不同,各自的侧重面不同。社会审计主要着眼于被审计单位健全的内部控制完善程度,以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而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相对独立的内部经济监督机构,首先着眼于单位经营管理的总体目标,去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效与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构成部分,内部审计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就是对内部控制“再控制”的表现,对被审计单位具有“预防疾病,健康强体”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3.内部审计是一个单位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而不是内部控制程序与方法的设置者和执行者,而是站在客观角度审视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与有效程度。所谓旁观者清,会比较客观、敏锐和清楚地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从而,通过审计程序推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和强化,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是一种客观审视和助力推动的作用。而且内部审计由于有对本单位的审计实践经历,最了解其实际管理状况,最有利于提出切合实际的可行性的建议;即便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比较健全,也可能产生画龙点睛之效。
4.拓展审计空间丰富审计范围。由于内部审计较长期间囿于于财务审计,审计空间相对狭窄;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将使内部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领域拓展迈出一步。强化内部控制是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也是内部审计重心的转移的一个重要步骤,从而,丰富了内部审计的内容。
5.健全与强化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健全与强化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提高了管理水平;同时必然有利于优化内部审计质量,也会减少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效率,降低内部审计成本。
参考文献:
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补充,是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手段及措施。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依法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一种行为,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目前的审计实践看,内部审计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中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工作显得相对滞后,有的甚至流于形式,亟待我们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
一、内部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能及时、连续、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所在,因而更容易收到审计效果。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完善和促进作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力量一般都较薄弱,通过内部审计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或改进措施,可促进被审单位完善内部核算制度。
二是监督和评价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可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纠正,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正确和合法,同时也可以衡量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行为的实施质量情况、取得的成效以及应改进的方面,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 三是制约和防护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对本单位经济活动及其领导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揭示单位不规范行为,能确保行政事业任务的完成。同时,由于内部审计通常发现问题较及时,能较好地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并挽回损失,对干部队伍建设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四是桥梁和纽带作用。
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与政府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机构进行沟通,协助这些部门开展审计工作,有的内审成果可被直接采纳;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系统、单位情况更熟悉,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规范管理的建议,避免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二、目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几年来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还存在较多问题,包括内审认识上的问题,内审体制上、制度上的问题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重视不够,内审工作一直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并没有真正被重视起来,认为内部审计相当于“自揭伤疤”,没有存在必要的思想普遍存在。二是内审管理体制不顺。内审作为一个监督部门,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充分履行职能。在现行管理体制中,这种关系并未理顺。很多单位没有专门的内审部门,内审组织机构不够独立、职责划分不清、制度不够完善,内审工作在开展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监督苍白乏力,权利得不到有效制约。三是内审工作程序不规范,工作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工作思路不清晰,工作质量较低,使内审工作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监控作用。四是内审队伍建设滞后,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给内审工作造成缺位或漏失。五是内审处罚力度不够,发挥不出应有的威慑作用。内审的一个核心的职能就是对错弊的处理,特别是除弊,可以防止和杜绝人为的、客观的错误,这就需要进行内审处罚,而实际操作中,内审处罚有时难以落到实处。
三、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主要是围绕各类财政性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各种专项经费使用进行审计。由于内部审计是在单位内部展开,具有对本单位情况熟悉,相互之间容易沟通等优势,比较能够揭示问题的所在,审计结论也往往更易被单位接受。内部审计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国家和集体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和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要转变“内部审计是自找麻烦”的错误观念,正确树立内部审计是“自我检查、防微杜渐,保护干部、保障安全”的理念,认真开展单位内部审计工作。
(二)健全机构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根据目前的现状,规模比较大、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一定的审计人员,开展独立审计活动。不具备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以主管部门为主,设立统一的内部审计机构,抽调下属单位的财务技术骨干、配备与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兼职审计人员,组建审计小组。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三)制定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工作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有序、规范地开展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在时间上,建议采用“季审制”和“专审制”结合的方法,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审计对象上,不仅包括各基层单位日常的经济活动,还要包括一定投资规模的工程建设项目。可以及时配合政府审计部门做一些前期工作,便于工程项目完成后能及时进入政府审计阶段,以缓解当前工程项目完工后政府审计严重滞后的矛盾。
(四)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内审人员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还需要具备审计、财会、经济、法律等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政府审计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指导,定期开展活动,培训专业知识、交流审计经验等。单位内部要建立审计人员培训制度,加快内审人员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建立起一套复合型的内审人才队伍,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用分析
1.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督促企业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积极履行自己的经济责任经济工作作为一个企事业单位部门工作的重心,也直接关系到单位的经营发展。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的避免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在经济工作决策上的主观随意性,防止由于“拍脑袋”决策造成国家或者是企业经济损失问题的发生。同时促使领导干部在进行决策时积极的采用集体协商以及专家咨询等方式,实现经济活动决策的科学性。2.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带动其他审计工作的开展现阶段我国针对企事业单位的审计类型较多,例如财政审计、财务审计以及投资审计等多种形式,但是这基本上都属于个性问题的审计分析,针对业务情况而并不是责任人。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进一步延伸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问题的发现分析深度,将审计问题直接与责任人员挂钩,因而可以带动其他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审计报告的准确性。3.经济责任审计对于领导干部具有较好的约束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形成对领导干部的约束与规范作用,避免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手中权力运行的普遍性与倾向性,促使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在责任期内增强自我约束意识,科学合理的使用经济管理以及经济决策权力,提高依法行政以及依法管理的水平。
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途径分析
1.注重审计工作关键环节中的质量提升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首先应该重视任中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这不仅可以缓解离任审计工作任务量,同时也能够避免领导干部在较长任期内由于缺乏约束监督出现违纪违规的问题,利用任中审计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各种问题的苗头倾向,形成防患于未然的监督机制。其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应该进一步的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强以及实施难度大的问题,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办法以及审计程序,分别在审计调查、审计方案制定、实施审计工作、复核、出具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整改落实等方面细化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第三,在审计工作管理上应该遵循客观公平的原则,对主要经济责任人在任期内的财务收支管理情况、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的执行情况、决策情况、内部控制管理情况进行客观的调查评价,并及时揭示审计中出现的违纪违规以及失职问题,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真实准确,能够客观的反映经济责任人的任期绩效。2.优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方式上,应该实现责任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及时的查询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对审计资料以及各种资金数据进行分析,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快速准确。其次,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紧密的结合起来,综合使用多种审计技巧,并全面收集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的证据,实现信息数据资料的共享,避免重复审计浪费人力物力。第三,对于审计方法,可以综合使用实物观测与计量审计法、假设问题存在审计求证法、查阅会议记录和走访调查审计法等几种方法,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可靠。通过上述这些措施,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方式进行创新优化,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3.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在工作方式上朝服务型审计方向转变在审计工作内容上,除了需要对企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责任人在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以及效益性上进行审计之外,同时应该重点针对其事业单位所涉及到的基建项目、固定资产采购、资产处置、土地出让以及股权债券分割等重大的经济事项决策过程以及实施结果进行责任审计。结合不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同时,应该积极的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的结合,审计工作人员应当明确经济责任审计除了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人的监督之外,还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服务,积极的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分析报告,查找审计出现问题的根源,为被审计单位工作调整提供准确的依据。
三、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国家干部管理的专项制度,对于约束权力的执行以及强化干部的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审计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主体地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等相关制度规定规范化、法治化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进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推荐我国党风廉政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
作者:刘素珍单位: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胜利分公司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会计控制 监督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深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这个大环境下,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管理和内部审计的建设,成为财务体系中一项越来越需要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正确处理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发展促进作用,更好地完善单位财务建设,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就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之间关系进行讨论,并初步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现状
1.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建设相对不健全
由于我国以前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所以部分事业单位对会计制度建设相对僵化,不能深刻领会我国会计制度建设的深刻含义,在制定内部会计制度时,往往以单位为主体来参照制定,“人治”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法治”,部分条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科学、合理的指导单位财务建设。
2.事业单位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不少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如有些事业单位未设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即使设立了也往往流于形式;有些事业单位虽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因单位领导不重视或故意加以干涉,使得内部审计机构丧失了相应的权利履行其对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的监督职能,助长了事业单位违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不良风气。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的相互关系
会计控制和内部审计作为经济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控制和内部审计都有监控功能
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是经济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经济管理工具。虽然实施方式和构成特征各不相同,但任务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通过监测活动,确保国家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合法实施,维护金融和经济纪律,改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完整性从而提高单位财务建设水平和经济效益。
2、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会计控制的目标是使本单位财务操作符合国家财政法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合理、完整。会计控制是依照会计程序,保证日常工作有条不紊。而审查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是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之一。这表明内部审计与会计控制目标一致但方式不同,内部审计作为单位财务监督的第二方有着重要制约作用,同理会计控制工作建设的水平高低也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关系。
3、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是相互紧密联系的
内部审计的主要功能是检查和监督,其目标之一是单位收入、支出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包括金融监管、会计活动和服务管理能力,特别注重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如流程是否合规定、会计操作是否合法规、财务管理能力是否低下等,内部审计的同时应出具意见促进单位财务工作发展,如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对执行情况的改进措施等,同时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应是保证单位会计工作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提高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检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控制系统的完整性。为提高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能力,在注重内部审计的同时还要严格坚持会计控制,这样才能为内部审计提供必要的支持。因此,在事业单位财务建设过程中,会计控制和内部审计是必不可少、联系紧密、相互补充的,内部审计与会计控制,虽然有差异,但是目的一致,都是按照国家财政纪律,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维护国家财产完整,达到实现单位管理目标、提高经济效率的手段。
简而言之,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是密切联系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目标相同。完善的内部审计对单位财务建设有两方面影响:首先,内部审计对单位会计行为有督促作用;其次加强对会计政策、制度、操作的实地检查。所以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相辅相成,只有二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促进单位财务建设,加强支持审计和监督,财务管理才会更加完善,更有利于增强会计控制的责任。
三、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管之间的区别
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是密切相关的,但他们又各不相同,他们都有各自的任务和功能,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内容、范围和方法有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和会计检查之间的内容不同
内部审计是经济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单位内部审计体系是建立在由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专业审计人员负责的基础上,根据单位运行情况,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收入和支出等一系列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审计部门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审计不能参与会计处理,财务管理等工作,是相对独立和公正的。会计操作的主要任务是衡量单位记账、会计管理和费用支出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会计操作、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等方面。所以内部审计和会计操作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2.账务调整目的不同
会计控制是单位专业会计监督和日常操作的组合,法律要求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一是使用以调节单位经济行为,二是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遵守相关文件、法律规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赋予的权利进行处理,这是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与会计控制相比,内部审计对象更为广泛,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受制于审计监督和第三方独立审计,基于法律标准的全面检查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要求。
3.监管方法不同
正常情况下,会计控制按照规定要求,对会计操作做相关处理,如有虚假或非法等情况将不会被接受,如有不准确和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在报销、付款或其他违反会计操作的行为,相关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出具报告进行改正,会计控制可以说是直接监管项目。审计监督属于间接监管,相对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主要监管方法构成为:根据单位情况划分审计单元,并制定一个长期的审计计划,然后对审计内容按照审计方法和程序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集中进行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文件、会计操作、文件访问、现金流动等情况,审计结果不仅能优化单位会计操作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单位财务建设水平,审计结束后应出具审计报告集中进行讨论、决定和调整。
总之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有显著差异,因此,会计控制不能简单的取代内部审计工作, 同时二者又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应着力协调二者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正确处理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内部审计和会计控制是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经济事务中扮演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工作分工和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1.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下,中国的会计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有良好的素质,必须了解、熟悉和掌握财务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这样才能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复杂问题和各种经济活动做出适当的评估和该证建议,否则审计所以很难发挥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独立性 内容 问题 措施
内部审计是指通过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内部经营行为和财务活动的规范和管理,保证其业务活动的合理性、合规性和合法性,从而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降低经营投资的风险,以促进企事业单位实现经营组织的目标。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经营管理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给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要想实现内部审计的职能目标,其首要的因素和任务就是完善和落实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最本质的特性,直接关系着内部审计能否顺利实现其工作的目标和职能。本文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分析和讨论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主要因素,并研究和提出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的意见和措施,以期促进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长效、稳定发展。
1.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概述
1.1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定义
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主要指的是在企事业单位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其所处的工作环境中没有能够对审计人员的相关辨识、独立判断、处事方法等产生严重影响的人或事,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依据自身的相关审计知识、技能和经验,独立、自主、公平、公正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根据国家有关的审计规定和法律法规进行审计证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做到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客观、科学、公平、透明、公正。
1.2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内容
我国目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内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2.1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审计人员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独立的进行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和审计程序的制定。严格独立的进行审计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并独立地发现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独立编制审计报告,并提出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
1.2.2审计业务的独立性。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业务的独立性具体表现为专职的进行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工作的审计服务与监督,不能兼职经办单位内其他的如采购、生产、财务、销售等业务。
1.2.3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的机构设置要独立于单位内的其他部门,并直接对单位的高层领导负责。
1.2.4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人员必须是专职的而非其他人员兼任,企事业单位要适当的对审计人员放权,以方便审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
1.3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意义
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对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和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3.1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防治经济腐败。独立的、客观的内部审计可以严格和规范企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财务行为,有效预防各单位人员的经济犯罪。防治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能够加强和提高各企事业单位领导和干部的素质和警惕性,从源头上避免和降低经济腐败现象的发生。
1.3.2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效益和水平。加强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能够有效的提高其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成效,严格会计管理的行为和规范,使之有效的降低和避免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中、数据失真等现象的发生,提高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益和水平。
1.3.3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我国行政、企业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现代化的行政事业和企业管理制度,强化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提高行政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的客观需要。加强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能够推进我国各企事业单位机构管理的改革深化,促进企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建设。
2.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其审计的独立性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下面主要概述一下影响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因素:
2.1内部审计的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制度也逐步的得到建立和完善。然而,其内部审计的法律制度体系却不够完善和严密,内部审计的基础工作行为缺乏明确的标准和规范,许多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仍停留在人管多于制管的阶段,无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这都从根本上阻碍和限制了独立性的实现。
2.2缺乏对立的审计组织机构。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形式通常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内部审计同其他部门平行,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领导进行管理,第二种是内部审计从属于各个业务,由各部门领导管理,第三种是有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然而,有很多企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中的职责分工不明确,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足,导致其工作落实的力度不够,不能达到审计的目的。
2.3经济上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的活动经费是保证独立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在我国的很多企业,内部审计经费只是作为管理费用中的一项,没有严格、独立的经费管理制度和规范,在经费的投入和使用上有较大的随意性,造成审计机构不能顺利的完成内部审计的活动和项目,直接影响到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2.4人员上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度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在现阶段,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是由其他职能人员兼任,其审计工作的素质不高,对内部审计的相关知识和流程不熟练,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3. 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措施
针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相关情况和影响因素,各企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
3.1加强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认识和重视,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相关制度体系
各企事业单位要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内容、意义和作用等的宣传和重视,提高单位内部各部门对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使职工自觉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制度,配合审计人员做好 内部审计工作,防止并纠正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违规违纪现象。同时,各企事业单位还要积极地建立和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内部审计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明确内部审计同企业内其他业务间的管理合作关系,形成科学、合理、独立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体系,以便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控制工作时能够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做到审计工作的独立、客观、公开、透明。
3.2加强国家对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建设
国家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内部审计各项工作的职责和意义,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下来。同时,要进一步的重申和表明内部审计工作,尤其是其独立性的重要和必要意义,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内审人员详细的法律权利和责任。另外,国家还应制定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落实方法和细则,明确部门、行业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将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的层次、地位、结构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实现内部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
3.3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要想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就必须要设置科学、合理、独立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各企事业单位要设置专门的、独立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并赋予它相应的管理职能和权限。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增强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4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信息化的建设
各企事业单位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内部审计独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依据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情况,引进应用先进的审计管理软件,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自动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同时,信息化还能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更加的透明化,有效的减轻和避免腐败现象的出现。
3.5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培训
企事业单位业要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职位,扩大对高素质审计人员的吸收和引入,打造一支实力强劲的高素质审计管理人才队伍,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企业领导还应重视对本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以提高他们对审计工作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公正、独立的内部审计在各企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也日益的突显出来。既是需要,也是必然.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离不开审计的公正性。而审计的可贵价值在于其独立性,要求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受外来或内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要公正,首抓独立!独立性是一个动态的、多样化的概念,会随着审计的发展而变化,会视社会群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我们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它、理解它、贯彻它,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审计行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春丽,肖世忱.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0(04).
[2] 李丽肖,任万林,刘丽君.如何确保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商场现代化,2009(06).
[3] 田金玉,刘媛.关于加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2).
[4] 李丽.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5] 张忠民.浅议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3).
[6] 余义文.我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分析[J].会计之友,2009(21).
[7] 田金玉,刘媛.关于加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2).
关键词:强化;健全;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64
近年来,社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企业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新时期的企业来说,如何客观、公正评价内部各部门工作情况,提出更具参考价值的建议、意见始终是难点所在。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不同角度入手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有效防范、化解运营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减少运营成本,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简单来说,内部审计质量就是内部审计工程的良好程度,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想要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必须多角度动态控制内部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多样化作用,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有效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可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从某种角度来说,保证审计质量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等的核心任务。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准确把握企业运营中已发生或形成的各影响因素,及时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确保一系列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内部审计质量目标顺利实现。二是:可以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风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直接决定了审计风险大小。就审计风险来说,和审计计划的制定密切相关,比如,审计作业过程、审计人员素质,它是一种不可抗因素,客观存在的,无法彻底将其消除。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全方位分析审计风险特点,采用适宜的控制方法,优化调整审计工作,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强化健全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
2.1内部审计准备阶段
在整个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准备阶段是其首要前提,做好审计前期准备工作,可以大大降低审计风险、审计成本,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为提高审计整体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确定好审计项目组人员。在安排审计人员的时候,企业必须综合分析审计人员已有的财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等,是否具备较高的审计能力、电算化能力,根据工作内容、性质等,明确各审计人员自身职责,有效防止权与责混淆,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形式化,相互监督,认真做好审计工作。同时所安排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审计中能够做到客观、公正,规范操作,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其次,将审计前的调查工作落到实处。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审计人员要全方位深入调查审计事项等,客观分析调查相关信息数据,促使各个重要控制点明确化,看其审计质量控制是否适度,准确估计被审计项目对企业运营造成的影响,确定好审计的核心领域。最后,合理制定审计方案。在制定审计方案过程中,审计人员要进一步细化具体的审计内容,结合事前调查情况,选出更具针对性、代表性的经济业务事项,促使审计方案内容更加明确化、合理化,具有其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审计重点,完善作业程序,针对工作流程等,提出相关要求,不得随意更改审计方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整体质量。如果必须更改审计方案,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确保所制定的审计方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2.2内部审计实施阶段
2.2.1完善日常工作考核制度,注重现场指导、检查
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必须明确项目组长、审计人员各自的岗位职责,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做好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目标顺利实现。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必须结合各影响因素,健全日常工作考核制度,认真编写审计工作日志,确保领导、审计组长等能够第一时间全方位了解参与审计工作人员的各方面情况,客观评价审计工作质量,采取可行的措施对其进行动态的控制。还要构建科学化、合理化的审计工作会议制度,审计组长、主审要以定期、不定期形式开展不同形式的审计工作会议,组长审计人员参与其中,确保审计部门各成员更好地沟通、交流,提出更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措施,提高审计质量。审计部门相关人员要及时全方位了解审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支持、指导、监督乃至复核审计人员日常工作,认真查看关键性审计领域、重要的审计事项,看其是否具备具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要认真审查审计工作底稿,看其是否合理,确保所制定的审计目标顺利实现。
2.2.2认真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复核工作
就审计工作底稿来说,准确记录了审计证据收集、鉴定等情况,能够为审计报告的编写提供关键性的参考依据。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保证所编写的审计工作底稿具有其完整性,能够客观折射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实施的具体审计范围等。同时,所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重点要鲜明,尤其是重大事项,必须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详细列出,为合理编写审计报告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必须明确审计工作编制人员自身的职责,签字盖章,审计总负责人必须认真检查所编制的底稿,做好复核工作。
2.3内部审计报告阶段
审计人员必须保证所提交的审计报告客观、真实。在编写审计报告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综合分析一系列的审计证据,尤其是管理、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不仅仅是财务信息数据方面,确保所制定的审计报告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相关人员可以根据企业日常运营情况,站在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审计措施,有效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促使企业可以从根源上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有效防范、规避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减少运营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还要进一步完善审计报告相关标准。通常情况下,审计报告初稿是由审计项目负责人起草的,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审核。在完成好审计报告初稿之后,要认真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多和他们交流、沟通,优化调整编写的审计报告,是其更加规范化,并向企事业单位管理当局等提供正式的审计报告。
2.4内部审计后续阶段
在内部审计后续阶段,内部审计小组一定要对日常审计工作加以总结,根据企业具体运营情况,对其生产、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合理性的审计意见,有效解决日常管理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确保一系列经济活动顺利开展。还要根据审计工作特点,制定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等,动态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明确相关工作人员自身职责,一旦审计中出现问题,相关人员必须承担对应的责任,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需要审计质量责任融入到日常考核中,使其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加强日常审计档案管理,做好档案归档、管理工作,为企业管理者日后查找相关资料信息提供便利,科学决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当下内部审计具体情况。此外,企业还需要多层次加强后续审计管理,将内部审计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成效。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优化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至关重要,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生产、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完善内部管理,促使各部门处于动态网络体系中,确保一系列经营活动顺利开展,有效防范运营风险,动态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内部资金利用率,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志明.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09):50+57.
[2]刘凤君.科研院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3]胡秋虹.强化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191192.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控制 定义 特征 作用 手段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也逐步走向规范化,财务控制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应当受到高度重视。有效的财务控制可以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现其战略目标,而无效的财务控制不仅不能帮助事业单位实现其战略目标,反而会造成资产的损失,甚至会导致舞弊和腐败,严重影响事业单位效能的发挥。因此认识财务控制的重要意义,强化事业单位财务控制手段对事业单位实现其战略目标有重要的作用。
一、财务控制的理论依据及定义
(一)财务控制的理论依据
“控制论”一词最初来源希腊文“mberuhhtz”,原意为“操舵术”,即掌舵的方法和技术。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经常用它来表示管理的艺术。在控制论中,将“控制”的定义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于该对象上的作用。1948 年,美国应用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从此以后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几乎渗透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
(二)财务控制的定义
参照控制的定义,我们可以将财务控制定义为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环境中,运用财务信息和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加以控制,确保经济活动正常运行,以期实现经济组织的战略目标。
二、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特性
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财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特征是由其服务的对象和总体控制目标所决定的。事业单位财务控制和企业财务控制在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方面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但因事业单位和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其内控目标也不同,事业单位财务控制有其特殊性。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内部控制的目标可将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特性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目标的非盈利性
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公益为目的,其内部控制目标也以保证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为先,财务控制的特性也不以盈利为导向,虽然事业单位也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但利润最大化并不是其战略目标。因此在财务控制的过程中较少的强调经济效益,较多的强调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二)策略的预防性
预防性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错误的出现和对资产的不当使用。事业单位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保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是事业单位管理层的重要职责,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是事业单位的内控目标,因此财务控制策略也应以此目标为导向,更侧重于预防,其特征即表现为防御性。安全第一,防范为主是众多事业单位的经营理念,也集中表现了其防御性特征。
(三)制度的约束性
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而言,因其资产均为国有资产,因此受到的制度性约束更多,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在资产管理、对外投资、财政资金、政府采购等方面均有较为规范统一的约束,而财务控制的外部环境也离不开这些制度的约束,因此财务控制也应在这些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在制定相关内控制度时也应以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的完善和细化。
三、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作用
(一)战略目标的导航仪
任何经济组织都应该有其战略目标,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各级上级主管部门有其五年规划或十年规划,事业单位也有其发展规划。实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以及如何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均离不开财务目标的设定、管理。财务控制就是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导航仪,离开了财务控制,事业单位发展就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二)风险评估的测量仪
“风险”是指暴露在各种可能增加损失可能性条件下的敞口。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可以将风险定义为某项威胁的发生的概率,乘以控制措施未能成功预算或检测到该项威胁的概率,再乘以该项威胁导致的损失额。风险评估旨在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重要性程度,是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重要的手段就是财务控制,财务报告记录的可靠性就是风险评估的测量仪,财务报告记录越可靠,风险就越低,反之反是。
(三)规避风险的报警器
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系统有一系列的财务指标,这些指标既可以用来衡量事业单位事业的发展的状况,同时也对事业单位存在的风险起到报警的作用。譬如,资产负债率和预算指标完成率这两项指标就是典型的预警指标,资产负债率过高说明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很高,有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形,其可否持续经营就要进行认真的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该比率,使事业单位脱离资不抵债的危险。预算完成指标,尤其对财政资金的预算执行进度指标也是事业单位预警指标,若财政资金的预算执行进度低,一方面说明项目进度执行缓慢,另一方面也可说明该项目在项目资金的申请时可能存在过多的申报项目资金。对于事业单位自身而言,预算执行进度低可能会导致财政资金被收回的风险。总之,这些财务指标对是预警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正常运行的稳压器
稳压器顾名思义就是稳压的作用,电压高了,它将电压降下来,电压低了,它将电压升上去。预算管理是正常运行的稳压器,他能缓解潜在存在的瓶颈问题,并将资源分配到最有效的利用的领域,起到稳压的作用。通过预算控制系统的控制,支出可以被控制在预算的范围内,避免出现交大幅度的波动,保持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财务会计政策的一贯性也能防止事业单位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
(五)应急处理的灭火器
事业单位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情况,财务系统往往是最后一道关口。比如在资金支付方面,各项审批流程均审批完毕后,发现目前的经济业务事项存在舞弊的嫌疑或重大的风险,这时只要财务部门拒绝支付款项,事业单位受到的损失就会大大的减少,在处理问题上保留一定的主动性。资金同样是事业单位的生命线,当资金匮乏时,财务部门利用借款等筹资手段来帮助事业单位克服暂时的困难。
四、控制手段
(一)预决算管理
预算是一个经济组织的营运计划和控制工具,它用来确定在一段时间内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和投入。预算控制是一个管理过程,目的是通过制定系统性的预算流程,协调相关方的努力和相关营运活动,分析实际结果和预算差异并向最高管理层提供适当的反馈,以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的编制方法有很多,如权威式、参与式、混合式等,但这些方法事实上都介于完全权威性和完全参与式之间。成功的预算要与事业单位的战略保持一致,组织机构应当健全,预算流程相对独立,能够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员工视其为规划、沟通、协调的工具,而不是压力或惩戒措施,预算一旦制定,就应该具有严肃性,在保持一定灵活性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变更,预算编制的成本标准应合理,这些要素都是保持预算控制系统有效的必要手段。与预算相对应,决算是对决算的一种信息反馈,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有利于下一期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强化决算分析工作,以及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对形成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有重要的作用。
(二)审批流程
事业单位也应该建立有效的审批控制流程,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才能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有效的审批控制既要考虑到资金的安全性,同时也要考虑到业务的效率性。过度严格的审批流程往往会影响效率,丧失机遇,而过于松弛的审批流程往往会给舞弊带来巨大的空间,从而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审批流程的设计和有效运行是财务控制系统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会计系统
信息系统按职能通常可以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及财务会计系统和营运信息系统。财务会计系统包括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编制中所用到的各种数据,它是一个数据池。有效的会计系统,要按照管理层的一般授权和具体授权开展经济业务,并如实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原始轨迹。会计系统可分为信息收集系统、信息储存系统和信息输出系统。信息收集系统是采集财务活动信息的过程,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设置账套、会计科目、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信息储存系统是归集、储存和积累财务活动信息的过程,主要任务是记帐、过账、结账;信息输出系统是加工、输出会计信息,形成会计报表的过程,主要任务是编制和输出财务会计报表,为财务分析和财务审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绩效考核
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和企业的绩效考核有很大的不同,企业的绩效考核往往重点关注投资回报率、剩余所得、关键业绩指标(简称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平衡计分卡等,而事业单位的业绩考核更趋向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社会管理和公益服务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对职工福利的贡献等。只有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财务控制系统的效能才能有效的发挥。
(五)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估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有效性及执行情况,并评估绩效质量。内部审计的范围可包括运行的结果,财务会计报表的可靠性、制止、侦查、调查腐败与舞弊事件,保护资产以及遵循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审计人员还应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和应有的职业判断,还应向管理层沟通审计的目标、范围以及结论、推荐建议和行动计划。内部审计一般包括财务审计、营运审计和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就是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营运审计则是评估部门、流程的效率和效益,合规性审计则是对是否遵守现行法规制度以及专业和行业的标准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最终成果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可反映财务控制水平的高低。
总之,在事业单位改革的浪潮中,充分发挥好财务控制的五种手段,也就是财务控制系统的五个有机组成部分的作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就可以较好的实现,其战略目标也就随之实现。
参考文献:
[1]周在霞.内部控制[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