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的地位

家庭教育的地位

时间:2023-06-15 17:2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教育的地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庭教育的地位

第1篇

一个人最早是在家庭里接受教育的,当他逐渐长大,开始走向学校,去接受更加系统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作为边远山区的一名农村教师,现在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把对孩子的教育权全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而家长却不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孩子从一出生,父母是他们最先接触的人,家庭就是他们最先接触的环境。从家长身上,孩子了解了家长的生活、工作、学习及为人处事,认识了周围的人和事,懂得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而父母与孩子有血缘、经济、思想感情的联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深,作用很大。

因此,无论做父母的愿意与否,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位教育者,家庭就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同时,父母不仅给予了孩子先天的遗传因素,而且还给孩子创造了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资料和物质资料,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使孩子能自然健康的成长。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有益的补充,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教育有机整体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我在工作中的实际,认为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学生和家长身上得到了不同的表现。在教学中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太好教育,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自动性不高,都喜欢玩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忙于挣钱,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不问也不管。

在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作业不完成或质量太差等等。老师三翻五次的教育都无效果,老师拿这类学生真是没办法。在看看家长的反映:父母都不在家外出挣钱,只剩下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没办法教育和管理孩子;父母忙抽不出时间;父母对学生的知识不懂;老师请家长到学校沟通家长不来;甚至有的家长支持学生跟老师唱反调等等。给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当然也有家庭教育好的,经常与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协助教育和管理孩子,这类学生不管那方面都要好一些,当然也不排除其他个别自觉性高、习惯好的学生。现在的教育对多数家庭来说我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还重要。

外出的家长多回家关心、帮助、教育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父母的愿望,鼓励孩子认真学习,养成好的习惯;家里忙的父母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宁愿不看电视、不打牌等陪伴孩子;不懂知识的家长可通过检查作业、考试成绩与老师经常沟通等。学生没有违反严重纪律老师是不会请家长的,如果现在不教育以后就晚了。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多数时间还是在家里渡过的。可以说家庭教育将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应多关心、帮助、教育孩子,作为教师就是希望学生多学些知识成为有用的人才,所以我们的工作还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与支持。只有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搭建起互相衔接与沟通的桥梁,才能取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不无裨益。

第2篇

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

对孝顺的新思考

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

家庭教育与国际传播

实施“家文化”工程的思考——智慧家庭教育与企事业单位“一家人”文化

从实践案例中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家庭教育策略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问题探讨

消除县域家长学校办学“高原现象”的实践研究

家校联动显实效 和谐育人促发展——吉林省梨树县沈洋镇中心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回眸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与父亲沟通的现状研究——以内蒙古某地为例

对西部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论离异家庭对未成年子女心理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音乐之美在家庭教育中闪光——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传播·激励·探索·指导——全国家庭教育现场会综述

2010“亲子阅读·书香中国”读书计划启动——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品格发展无可替代

新世纪大学生“直升机父母”现象的教育反思

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出路在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观的偏离

《周易·咸卦》之“感应”思想对家庭教育沟通中的启示

家长学校科学发展的五大办学机制

关于家长心理学校的探索及路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为例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戈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提高“80后”年轻妈妈育子素养的培训与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马卡连柯的儿童游戏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游戏的启示

加拿大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两代父母协同教育幼儿的个案研究

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走向关怀与理解——基于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思家庭教育地位要强化

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

家庭职业指导略论

浅谈成人群体中的家长学习

幼儿教育中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浅谈家庭教师的兴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市场浅探

中小学课外教育需要创新思维

家园配合指导幼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有效策略

变劣势为特势:在挫折中成长——基于“留守儿童”“留守”环境的思考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宜州市怀远镇为例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幼儿敏感期的教育及其训练——关于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思想的实践

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主要误区与指导的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重庆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浅析家长学校的定位问题

依托社区,三方联动,构建“和谐育人”的理想教育网络

第3篇

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站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当今世界排名前两位的经济体——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本文将从文化根源的角度探析中美家庭教育不同的原因。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结果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希望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

中美家庭教育;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结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庭成员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这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威胁。

一、中美背景的差异

从文化背景方面来看,中国人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强调孝悌,父母的地位很高,父母有着极大地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因此,孩子不是独立的个体,更像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或者说是父母价值观的延续。在美国,美国人更强调的是民主和自由。这种文化表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是家长比较最尊重孩子的想法,把孩子当作能独立思考的个体。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他们更加强调孩子的主导地位。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的养老机制不健全,这促使中国家长形成了一种教育观念——养儿防老。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得一份好的职位,可以养活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养活父母。美国有着健全的养老机制,孩子18岁后经济独立。在工作方面,他们更希望的是孩子可以求得一份可以养活自己、自己喜爱的工作。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1、中美家庭教育目的的比较

家庭教育的目的制约了家庭教育的方向,决定其总体效果。中美家庭教育存在着本质差别。“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基于这种教育目的,中国的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的智育。在生活方面,从小开始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所有的家庭活动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服务的。在经济方面,中国的父母秉持着能支持孩子到什么时候就到什么时候的原则。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讲,孩子上好大学就是他们教育的目的。在美国,情况是很不同的。“美国家庭的育儿观与中国家庭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在生活方面,美国的家长注意锻炼孩子自立的能力。在经济方面,美国的父母对于孩子的零花钱是有限制的,孩子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额度,那么他们就要通过打工来挣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把孩子培养成自主独立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2、中美家庭教育内容的比较

中美两国的教育目的不同,这也就决定着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有着很大的差异。美国的父母注意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美国的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另外,他们从小就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也鼓励他们自主解决一些问题,动手制造一些小物件。同时美国的家长也鼓励孩子进行社交活动,希望他们可以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学会如何和别人相处。中国的家庭教育更像是一种学校教育的延伸。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偏重的是智力的开发,而实际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意识是比较忽视的,孩子只知道学习是最重要的事。在中国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学习好的孩子交朋友,不希望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和一些课外锻炼的机会。这造成现在有一些孩子虽然成绩很好,但是不知道如何和人相处。

3、中美家庭教育结果的比较

中美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中美教育的结果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家庭教育的结果是孩子在计算、记忆等学业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一些中国的孩子移民到美国后,他们的基础知识能力是让美国人很诧异的。但是这种教育的弊端也大。首先在这种“家长制”教育模式下,孩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动手的能力,成为了高分等能的“人才”。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交际能力差。在家叛逆、不知道感激父母;在外没有社会责任感。这与中国家长只希望孩子考好成绩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关系。美国的教育很民主,尊重孩子的想法,这可能会造成有的孩子被放得太松,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美国孩子优秀的一面。在生活方面,美国的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的意识很强。在经济方面,他们有着独立生活和理财等社会必须技能。他们勇于探索,动手能录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他们自主、独立,他们具备了在社会上生存的必要技能。

三、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希望中国的家长们可以借鉴美国家庭教育的优秀之处,完善我国的家庭教育。根据几个方面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提议:首先,中国的家长要学会放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中国的教育提出六面“解放大旗”:解放儿童的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眼,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到大自然中去获取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能发挥创造力。”第二,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实行民主。不要替孩子包办所有的事;给孩子机会自己做选择,并让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给的应该是鼓励而不是否定。这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意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不要在物质和生活上溺爱孩子,给他们一定空间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于他们在社会上更好的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崔丽俊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晓亮.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0,(23).

[2]李亚,周侠.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2).

第4篇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协调问题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目标、任务都是一致的。但是,在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不一致地方。首先,从学校教育来看,目前基本上还属于封闭式的,为此,变学校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势在必行,而且已成为教育改革件必然趋势。其次,对外开放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新的矛盾,面临这种新形势,新情况,给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再次,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望子成才心切,只注重青少年的文化学习,单纯追求升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

三者协调发展的对策

近些年来,虽然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各界都认识到开展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加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作的具体措施方面却还存在着诸多欠缺,本文为加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间的合作提出了几点对策。

1、提高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校方面,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明确合作目标,将德育和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识到同家长的积极配合,社会教育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应该采取正确、合理的沟通方式同家长、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友好、和谐、合作的关系。

(2)家长方面,要彻底抛弃那种教育只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的思想,家长应认识到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家庭基础教育的奠基作用,更离不开家长的监督和榜样作用教育,所以家长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平等、积极和主动的关系,不再是责任分离,依附于学校、被动的关系。

(3)社会方面,社会教育方面应采取主动、针对性的措施,以其社会教育的形象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的独特特点对德育教育发展,特别要以德育的显著性成果来吸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共同参与,避免学生出现问题时,学校和家庭教育怪罪于社会教育的恶劣影响,而社会教育质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2、明确责任,发挥合作力量

(1)夯实三者合作中家庭教育基础地位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对孩子品德人格初步形成、对生命爱心教育,劳动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有利于孩子在以后的学校和也社会教育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力、意志力和自信力的养成。

(2)加强三者合作中学校教育主导地位

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和组织性最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者合一的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一方面,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是学生思想品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在学校正确的教学理念引导、明智的教育管理指导下,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向家庭及时宣传教育方针和政策,向家长传输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介绍正确的教育技巧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以促进家长和教师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合作。

(3)巩固三者合作中社会教育补充地位

随着科学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外界环境复杂化,多样化,把学生单纯限制在学校和家庭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己经不适应于时代的发展需求了,需要让学生多多参加校外的各种有益的社会社会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第5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指导 信息时代 托幼教育机构 社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Develop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in Information Age

XIA Qing, YU Daxin

(Colleg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starting point for all education, it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but also affects the family harmony, enhance social stability and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system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Today's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information age, both for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provides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and gave the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challenges. How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Paper selected nurseries schoo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ommunities from the two main subj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and expounded the problem from several angles.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information era; preschoo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community

“家庭教育指导”也被称为“家长教育”,是指“以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为教育与培养对象,对已是成年人的家长实施的,一家庭教育和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形式,家庭教育指导不仅存在于家庭之间,更是植根于社会历史和文化中。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向和形式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1 信息时代家庭教育指导面临的问题

信息时代,教育的功能不再是只关注教育对象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也逐渐开始关注教育对象个体功能的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统一和普适的学校教育不再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个性化和私人化的家庭教育地位逐渐提升。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对象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生产生活技能,更多的是强调教育对象的主动学习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这无疑是对我国长期处于“冷宫”地位的家庭教育提出巨大的挑战。由此,托幼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等可以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主体机构的作用的发挥显得无比重要。

但是,不难发现,当前,在我国托幼机构和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归结起来,如下:(1)华而不实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在我国,多数地区都已建立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这些家庭指导机构多是依附于当地的学校、托幼机构。据了解,这些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在功能执行方面,仅限于家长会和少有的讲座等,因此,未能全面发挥其指导作用。(2)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和途径单一,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多为较为常规的电话、面谈等,这样的指导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虽然,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有了一定的丰富,但是,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3)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零散、陈旧。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指导仍局限在陈旧的科学知识层面,对于个性化和特殊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重视不足,实施不够,对于当代社会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信息的普及不到位。

2 信息时代家庭教育指导发展方向

2.1 托幼机构

(1)以政府支持为依托,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内容,完善家庭指导机构建设。201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将“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作为主要目标,加大公共财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政策的出台,说明了政府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视。因此,托幼机构应以政府的支持为依托,全面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从形式的层面上,不仅可以保留之前的家长会、亲子活动、家访等形式,还可以借助政府的财政支持,聘请专家为家长和幼儿园开展专题讲座和知识培训;也可以适当添置多媒体等设备,例如:投影仪,设置放映厅,播放亲子电影;还可以构建亲子心理诊疗室,为家长和孩子提供需要的服务。从内容选择上,除了家园互动常规性的内容,还可增加一些现代化的家庭教育内容,如:如何看待幼儿使用IPAD等。以此,全面建设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发挥网络优势,拓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多停留在书面或者会面的形式上,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例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的方便性、快捷性、时效性,对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具有重大作用。托幼机构可以依托互联网,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主页,放置儿童平常的信(下转第217页)(上接第179页)息和活动安排、家庭教育提示等内容,按时更新,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园信息,指导家长的教育工作。

(3)善于利用电子通讯工具,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快捷、高效性。信息化时代,各种聊天交流的工具轰炸式的存在。除了常用的腾讯QQ以外,还出现了微信、微博、易信等聊天软件和各种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通讯工具。托幼机构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工具,开设一些公共号,建立班级群和家长群。在群中可以提供一些较好的家庭教育书籍、请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的感受、帮助家长互助共同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幼儿教师也可以将每日班级活动中幼儿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家长反映,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2.2 社区

(1)利用政府支持,建立和完善社区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机构。当前,我国政府加大了财政对于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建设的投入,社区作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紧抓机会,在社区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例如,在小区内设置图书角(图书阅览室),放置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供幼儿与家长阅读;再如,建立社区心理指导服务中心,可以请心理工作者每周坐班或是以讲座的形式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家庭教育问题;也可以利用小区的环境创设,设置家庭教育专栏等,宣传家庭教育知识。这样,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建设社区的家庭服务指导机构。

(2)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递家庭教育信息。一般在社区中,家庭零散、具有极强的个别性,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多局限于宣传栏的宣传和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手册等。这样的宣传表面上适用于社区家庭的特点,但实质上的作用不大。社区可以转用电子屏,播放家庭教育的短片、公益广告等,吸引家长的注意。也可以通过社区的公共电子信箱等系统,定期地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章、政策和内容,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另外,还可以借机会,组织家长召开家长“周末下午茶”等活动,交流教育感受,分享教育经验。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和实践工作。社区的力量是单薄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社区还应广泛地运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充分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和实践工作。在天津、北京等地区,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与托幼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相结合。社区主动联系,其他部门全力配合。开展了“女园长巡回演讲团”“艺术指导沙龙”“亲子大型互动游戏”等等此类活动。这样既丰富了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又拓展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建设。

托幼机构和社区作为家庭教育指导中较为重要的两个主体,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社会的各种资源,拓宽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和途径,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将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和实践落到实处,发挥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也只有与现代化的电子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等先进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保证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性、针对性、全面性、科学性、快捷性,才能更好地让每一位家长获得更加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第6篇

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的相关研究涉及教育、经济、职业、阶层等方面,也是多方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尤其丰富。

(一)经济学的研究

关于家庭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资本概念本身是经济学术语,人力资本的概念是与物质资本的概念相对的,它把人也看作是一种资本形式,因此也可以带来利润,这种利润体现为人可以在未来获得收入。而教育则被认为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可以通过转化成人力资本的形式而为教育投入带来收益,并且教育投入也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理论从提高收入水平的角度解释了家庭教育投入的动因。美国学者贝克尔关于教育投入的研究中,运用消费行为理论对教育投资效用进行了解释。其研究分析了家庭人口的生育行为和投资决策,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孩子数量质量替论。国外有关家庭经济背景因素对子女教育获得影响的研究发现,子女在从低教育阶段向高教育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家庭背景因素的作用会越来越小,这表明,家庭因素对子女的初级教育阶段影响大,而对子女的高级教育阶段影响小。并且在大多数国家,收入水平对于教育获得有影响,通过对较长时期相关数据的对比研究发现,这一影响呈现出日益加强的趋势,而且反过来教育对于收入水平也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而教育经济学同样关注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的相关关系。教育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美国的舒尔茨、贝克尔、英国的维泽等的论述,为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教育经济学与人力资本理论不同,主要是教育经济学侧重宏观角度的研究,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整体上来看,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个体上来看,个人的教育投资和收益以及收益率;另外还关注教育同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之间的关系等等。经验研究层面上,经济学大多数从宏观层面的角度,运用理论模型尤其是明瑟收入函数模型等经验研究方法,通过量化分析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经济学比较注重从宏观整体上进行研究,例如,对于农村的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有研究利用中国农村1993—2007年的数据,从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和教育不平等程度两个方面考察了教育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差异与收入不平等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其收入水平也逐步增加,表现为受教育年限的差别越大则其收入水平的差距也越大。这表明当前我国农村整体教育水平仍然落后,教育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模式还没越过倒“U”形的临界点,仍处于它的左边。受教育水平不同体现了教育的不平等,而教育不平等则导致了收入的不平等。这一结果与国外多数研究的结论相同,我国农村教育不平等程度的上升也恶化了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经济学对于教育投入与收入的代际流动的研究表明,教育投入可以促进收入的代际流动。在教育投入与收入的代际流动研究中,由于收入是定距变量,收入的代际流动主要通过计算父代与子代收入的相关系数或者回归系数来衡量代际流动性。对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量大多运用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β称为收入的代际弹性系数。还可以用收入的代际弹性系数计算代际收入流动系数。代际收入的相关性越大,代际收入的流动性就越小。国内外实证研究均显示教育投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有影响。首先,西方国家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净效应在30%~40%,而我国的一些研究显示教育对代际流动的解释力度在10%左右;其次,不同时间、地区以及不同性别、收入、职业等方面,教育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也不同;再次,不同阶段的教育促进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不同,早期教育的作用大于后期高等教育的作用;最后,延长教育年限对代际收入流动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教育扩张和教育机会增加并不必然带来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提升。对于城镇和农村的教育与收入流动性分别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有研究利用数据资料,通过收入代际继承性和流动性指数、收入代际弹性系数等指标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代际流动的特点,探讨了教育对收入代际流动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存在较为明显的代际传递效应,多数城镇居民的下一代依然滞留在与父亲相同的收入组群里。研究同时表明,教育对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性有重要作用。而韩军辉对农村居民的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子女的相关属性变量后,子女收入受父亲收入影响较大,说明我国农村地区代际收入流动性较小,也呈现出一定的代际继承性。对于城镇和农村的收入流动性进行对比研究中,方鸣等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差,存在比较明显的收入代际传递现象,城镇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高于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处于收入两端的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低,而代际教育传递是代际收入传递的主要途径。龙翠红等使用调查数据资料,通过建立模型实证估算2009年的代际收入弹性,其结果整体约为0.6,城市和农村分别为0.8和0.5。该结果表明,与已有国家的相关研究相比,我国的代际收入弹性偏高,家庭因素对子代收入的影响仍然很大。进一步地从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几个方面研究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内在传递机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我国的代际收入传递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资本的影响也很显著。严斌剑等基于微观调查数据资料,采用拓展的对数收入模型,研究了我国城乡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城镇的代际收入弹性呈现倒“U”形变化,近些年来城镇的代际收入弹性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农村,城乡间该影响仍存在较大差异。在城镇,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收入的影响比较稳定,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而农村的受教育程度影响情况则有一个变化,早期有波动,近年来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大,并趋于稳定;受教育程度对子代收入有较大影响。教育投入与代际收入流动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即对于不同收入群体来说,教育投入发生作用的机制及程度可能不同。有研究表明,高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弹性系数更大,加入子女教育变量后,父母收入对子女收入的影响减少了,这说明高收入群体的高代际相关很可能是通过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实现的,接受教育对高收入子女群体代际流动的促进作用更大。而郭丛斌等的研究则表明,城镇居民收入代际流动性低,代际收入传递效应明显,而教育投入最有利于促进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向上流动。在加入了时间变量以后,结果表明教育投入对于促进低收入群体家庭子女向上流动的作用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而日益明显。

(二)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多是教育投入与社会分层地位方面的,并且理论分析的偏多。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投入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上,很多研究提出,人力资本是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当代社会正在经历着变革,社会流动加剧,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人口流动模式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本水平的作用正在增强,人力资本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因而教育投入对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重。家庭教育投入影响社会地位的形成,而社会地位也影响家庭的教育投入。研究家庭教育投入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需要先测量阶层地位。对于阶层地位的测量,一般运用主观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主观指标主要是职业声望,即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获得社会成员对于不同职业的声望评价,从而构建职业声望等级,客观指标包括收入、权力等。另外对于代际阶层地位流动的测量,可以使用流动表格来考察不同社会阶层间流动的绝对概率和相对概率。流动表格是一个矩阵,能够详细描述各种社会地位之间的流动关系,并可以在加入时间维度后得到代际社会流动的动态结构。社会学家也提出了各种流动系数,如代际继承性系数又称不流动系数、代际流动距离等,试图用数字描述社会阶层流动的状况。社会学的研究认为,社会地位影响家庭教育投入。有研究认为,虽然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并且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提高,家庭的教育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不同家庭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不同,他们的教育投入也不相同。而对于家庭教育投入大小不同的原因,有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家庭教育投资支出水平的主要因素:家庭收入、家庭文化环境、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子女年龄、子女学习质量(可看作投资收益)、地区教育状况。投资收益是影响家庭投入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决定家庭教育投资收益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投资支出水平、子女年龄、人均GDP、家庭文化环境、地区教育状况。同样,家庭教育投入也反过来影响社会地位的形成。家庭的教育投入能获得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从经济效益上来看,家庭教育投入越多,获得的教育程度就越高,就越容易得到就业机会,预期的就业收入也就越高。除此以外还能获得非经济效益,主要包括获得更高教育的机会、更好的生活质量以及抑制贫困的代际传递等。社会学研究也关注教育投入与代际阶层地位流动的关系。社会学在这一研究中把教育投入转换成了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影响代际阶层地位流动的重要因素,父代对子代的教育投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子代成年后的收入水平。相关研究表明,微观上,当低收入家庭的父代不能够对子代的教育进行充分的投资时,父代与子代收入的相关性就会更高,代际阶层地位流动性就低。并且主要是父代对子代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投资决定了收入的相关性。宏观上,国家可以通过公共教育的支出影响家庭人力资本的获取,继而影响整个社会代际收入的流动性,进而影响代际阶层地位的流动性。有研究在分析长期贫困的原因时指出,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主要原因。研究利用相关数据资料,通过与非贫困家庭对比,认为农村贫困家庭的代际收入弹性大,收入流动性较差。贫困家庭的子女收入对父母收入的依赖性更强。贫困家庭子女容易受到上一代经济和社会劣势的影响,贫困家庭父辈与子辈在受教育水平、就业状况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农村贫困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明显。另有研究通过实证调查,认为有些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居民的代际职业流动总体水平较高。个人文化程度、个人初次就业时的年龄和父亲的职业、母亲的干部身份对代际职业流动都有影响。农村居民要想获得农民以外的职业,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虽然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关系,但并不是教育投入越多越好。宏观上国家教育投入的脱贫效应有边际递减的趋势,因此微观上家庭的教育投入也应该有一个拐点,也会表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因此家庭教育投入应该是适度的。家庭教育投资取决于家庭对该项投资的利润预期和机会成本预期。如果家庭教育投资积极、学习勤奋则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反之,则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及先行者的相对独占性、马太效应和赢者通吃的原则等是形成这一规律的客观原因。

(三)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视角的比较

社会学和经济学在各自的领域对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在关注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两种视角的主要差异如下:

1.核心变量与测量指标的差异两个学科关于代际社会流动研究的主要差别在于其关注的核心变量不同。社会学主要运用职业和社会地位指标,而经济学主要运用工资和收入指标。这些指标分别衡量了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不同侧面,因而两个学科提供的关于社会地位代际流动的信息是相互补充且不可替代的。

2.研究方法的差异社会学研究中使用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是非连续变量,即是以定类和定序变量为主,其首要难题在于依据职业性质进行合理的分类。过粗的分类造成类别内异质性过大,而过细的分类则造成统计学上的困难。相对而言,经济学使用的收入为连续变量,即为定距变量,代际收入弹性对于社会流动的解释相对简单。但是较难回答代际流动中存在的“异质性”问题。如不同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关系可能完全不同,使用一个回归系数或相关系数的方法,可能会掩盖一些重要信息从而造成测量误差。另外,相同收入群体的内部也可能存在异质性,这些因素都可能使收入相同的群体具有完全不同的代际收入关系。

二、低收入家庭教育投入与子代收入水平的相关研究

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那么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入与子代收入水平之间的相关有什么特征呢?

(一)低收入家庭教育投入有限

关于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入有不同的观点。有研究认为,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投入并没有显著的区别,教育投入占其家庭支出的比例都在增长,并且教育投入与其家庭收入是成反比的,其家庭的收入越高,则教育投入占其家庭收入的比重就越低。在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时,不同家庭不会因收入的高低而影响教育投入的数量。例如,有研究调查了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家庭教育投资过程中,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对家庭教育投入有一定的影响,但直接影响并不显著,只有当家庭经济状况达到相当水平时,家庭才会决定增加教育投入。同时,一定的经济状况并不对家庭的教育投资选择产生较大的后果。但是更多的研究则认为,低收入家庭由于贫困,对教育投入偏少。不仅总额偏少,而且所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也偏低。

(二)低收入家庭子代收入偏低

以往有关研究对高、中、低等不同收入家庭子女的学业和就业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学业方面,低收入家庭子女毕业于全国排名很好或较好高校的比例低于高收入家庭子女,毕业于全国排名中等偏下高校的比例在各类收入家庭中是最高的,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优异的比例也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在就业方面,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学毕业后找到第一份工作前的等待时间明显长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低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的子女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略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进入企业的比例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但进入企业的低收入家庭子女更多是进入了竞争性行业,进入垄断性行业的比例又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在工作的稳定性方面,低收入家庭子女固定或长期合同工的比例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就业相对而言更不稳定。因此,不同收入家庭存在着收入代际传递的现象。关于收入代际传递的原因,相关的解释有:

(1)如果父母的收入高,就能为子女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甚至能够帮助子女找到好工作,进而获得高收入;如果父母的收入低,就很难为子女创造好的生活条件以及帮助子女找到好工作,这是对收入的直接影响。

(2)如果父母的收入高,就可以增加家庭的教育投入,加大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提高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子女的教育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机会,反之亦然。

(3)如果父母的收入高,可能由于其个人能力强或是家庭背景好,这一点也可传递给子女,子女的能力强或者家庭背景好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收入;如果父母的收入低,传递给子女的也是低收入。子女的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子女本身的人力资本状况,而人力资本状况非常依赖于其父母的收入水平和人力资本状况。因此收入水平也是可以代际传递的。

(三)低收入家庭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相关研究

以往的相关研究认为,家庭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教育收益率会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而不同。有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大学收益和大学收益率明显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有研究利用入户调查数据,通过考察我国高、中、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收益,发现虽然各个收入层次家庭的子女收入都会随着教育程度提高而提高,但是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受教育程度相对中、高收入家庭子女较低。与此同时,在同等学历下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收入相对中、高收入家庭子女也较低。原因在于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更难获得进入垄断性行业等高收入行业的机会,因此,教育收益率的差别还在于就业的差别。总之,总结以往有关家庭教育投入与子代收入水平的相关研究的特点,得出:

(1)视角上,经济学的研究多于社会学的研究,宏观社会层面的研究多于微观家庭层面的研究;

(2)内容上,较多关注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而对于教育投入怎样影响收入水平的研究较少;经济学较多地研究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的关系,而社会学较多地研究教育水平与阶层地位的关系;

第7篇

党的十代表、自治区妇联主席王革冰出席活动并讲话。她首先肯定了一年来广西家庭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努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与各位专家进行了探讨。她指出,大家要充分认识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家庭教育,进一步扎实做好家庭教育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中的“育德”功能。

王革冰强调,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服务网络,重点关注和关爱特殊困境儿童群体,加强各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和妇联组织的合作,群策群力推动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白志繁出席本次活动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一要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提升家庭教育服务品质;二要推动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加强家庭、学校教育协作;三要关爱农民工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拓展家庭教育服务空间;四要推进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五要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

在论坛上,区内外的家庭教育智者、精英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家庭教育问题,分享优秀成果和实践经验。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和中国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齐大辉两位专家,分别就《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和《家庭教育创新与社会情绪管理》主题作主旨发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庭教育结构日趋多元化,独生子女教育、隔代教育、单亲重组家庭教育、父母过于年轻化等问题日趋凸显,作为家庭婚姻情感培训师陈秋芸说:“让孩子在亲密关系中成长,就是和孩子之间有良性的沟通,让孩子感到在这个家庭里是有价值有地位的。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是除了给予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还要关注孩子当下。作为家长要思考给孩子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教他们如何面对未来的社会。同时我们还要把握爱与责任的度,把孩子应该具备的能力还给他本人,不要给他过度的期待。”

“这个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前来参加会议的家长王春河斩钉截铁地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怎么教他,他就怎么做。”做家长20几年,王春河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从来不批评孩子、强迫孩子。对周教授提出的家长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王春河表示非常认同。他说:“家庭教会孩子‘德’,学校教孩子‘能’,两者结合教育,孩子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第8篇

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学校教育具有全面性。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全面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多少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影响的范围也往往只侧重在某些方面。而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还要照顾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即使是有计划性的社会教育,也往往是阶段性,就其知识总体来说也具有片断性。学校教育既注意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所以,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学校教育具有手段的有效性。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如声像影视等直观教具,实验实习基地等等,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这些都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学校教育具有形式的稳定性。学校教育形态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等。学校教育的这种稳定性,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家庭教育的配合

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在教育中站主体地位,但学校教育也有一些方面的缺陷。实行班级授课制,往往集中抓学生的共性,照顾大多数,解决突出问题。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很大一部分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和弥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家长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反之,就会抵消学校教育,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

家庭教育积极介入到学校教育中,学生会学得更多、更好。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配合要是积极意义上的配合,正确的配合。家庭教育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教育观,是教育好子女的前提,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家长行动的指南。我们的家长们要正确理解当前素质教育的思想,方法和实践,结合当前时展需要,结合孩子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确认自己应尽的责任,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确定培养的方向目标,从而转化为教育子女的实际行动。家长们要树立正确的子女观、成才观、教育价值观等,既要管孩子的学习,又要管孩子的做人。

家庭教育中,要了解掌握孩子情况要了解子女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特点开展教育。要了解孩子各方面表现,孩子在社会、学校、家庭中的各种表现,他(她)怎样劳动,怎样过集体生活,父母都需要了解,子女也需要父母的特别关注。要客观认识孩子的真实情况。肯定优点,克服缺点,找出成绩,提出差距,一分为二地看待子女,全面深人地关心指导。要研究子女的行为动向。在了解掌握孩子的基础上,更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子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动向和行为。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使教育更具针对性,更好地收到实效。

家庭教育中,要主动了解学校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政策、方针,对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集体行动等,作为家长都应该了解。适时师访校访是需要的。家庭教育中,要积极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观念正确、情况了解后,还需要科学的方法。家长,作为孩子的人生引路人,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很需要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需要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着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丰富自己家庭的教育特色。总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继续。取长补短,共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者:孟欣单位:河北省保定市二中分校

第9篇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王晓红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一文中提到:在中国社会中,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是宗教和家庭,《圣经·新约》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素质的教育内容,而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要求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点人文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孙琼如在《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向我们解释,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家教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国孩子从小得到的是历史故事、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教导。儿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与清规戒律。自幼习读的是《三字经》、《弟子规》。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并融会贯通,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楠.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2008,

[4]萧愚.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2000,

[5]王晓红.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6]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

[7]冯建军.生命和教育.2005,

第10篇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小言之,关系到其子之善;大言之,可使国家产较良之国民”。老子的教育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渊源之一,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丰富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老子》;教育思想;现代家庭教育;启示

家庭教育的地位十分重要,贯穿人的一生。我国古代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在古代教育思想中,老子的思想独树一帜,它所蕴涵的独特智慧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内涵。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重视家庭教育,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新时期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在不断发生改变。

1、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现代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家长教育观念逐渐改变,重视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质量得以提高。

2、家庭教育意识不断增强

现代家庭中,子女普遍少,孩子倍受重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比较高。许多家庭都把子女的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家长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这些都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和与孩子的沟通。

3、对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意识提高

历史的演变中,传统的父为子纲、父权家长制的家庭教育观念逐渐土崩瓦解,现代家庭教育中,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父母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并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4、对孩子参与家庭意识增强

现代家庭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逐渐趋向于民主化,重视孩子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孩子参与管理自己与家庭事务的权利得到了很大尊重。现代家庭教育的这些现状,使孩子具有身体素质好、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知识面广、具有批判精神等特点,这些特点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进步。

二、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

社会的进步,家长素质的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都是今天家庭教育中值得鼓舞的现象。但同时也看到,在大的社会环境下,一些家庭教育观念出现偏差,对孩子的成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1)把孩子当做家庭的重心。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减少,对孩子过度重视,使得家庭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孩子转,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全部和人生的希望。在这种现实和心理中,一方面父母由于害怕孩子出现各种危险,尽可能的把孩子保护起来,不敢放手。另一方面,家长的过度保护,容易导致孩子失去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化解危机的机会,甚至会使孩子变得无能、缺乏责任感。2)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许多家长曾经也有美好的理想,因各种原因没能实现,于是他们把梦想寄托到孩子身上。为了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惜付出任何努力:培养孩子读书、参加兴趣班、进行才艺展示、代替孩子报考大学、选专业等。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干涉了孩子的生活学习,也干扰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3)把学习好当成孩子的唯一发展前途。不少家长认为学习好是孩子成长中的唯一,让孩子把所有的精力花在学习上,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购买复习资料、参考书;请家庭老师等,目的就是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品质健康身心的培养,这种现象对孩子、家庭将带来极大隐患。4)把成功当做家庭教育的目标。今天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浮躁和急功近利,家长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看不得孩子失败。为了达到目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学习各种技能,钢琴、英语、舞蹈、奥数……小小年纪,身上就背负着沉重负担。面对孩子的重压,父母并不自知,还在不断的给孩子施压,当孩子达不到父母过高要求时,父母就着急甚至焦虑,家长不知反省,反而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使整个家庭,都处在一种无时不在的焦虑中,这样的家庭教育必将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5)只注重孩子的成长,忽略自身的终身学习。孩子成长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但在有些家庭中,孩子在不断的学习成长,家长却停止了学习,导致的结果是,家长自己不学习,却要求孩子学习;家长自己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却要求孩子积极进取;家长自己对未来没有规划不去努力,却要求孩子规划设计未来;家长自己敷衍工作懈怠生活,却要求孩子斗志昂扬面对学习。身教重于言教,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渐会导致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不屑。

三、老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现代家庭教育中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年轻的家长们不知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问题的根子在家长。所以,家长更应该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观念、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该如何改变,当我们在现代教育中苦寻不到结果时,可以把视线转到老子的教育思想中寻求答案。老子的教育思想以“道”为中心,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损有余而补不足”等,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有许多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1、重视身心健康的教育思想

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第十章)老子告诫我们育人要从根本处,也就是人的心灵入手,要注重培养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老子教育我们要“重生、贵生”,老子认为“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因为有了身体才有忧患,没有身体,何来忧患?这是老子在教育人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老子的“重生、贵生”的观点恰恰与今天所讲的“生命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点也启示了现代家庭教育中,学习成绩、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

2、行无为之教的教育思想

老子认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老子的“无为”目的就是要顺应世间的“道”。“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六十四章)。老子认为,做事情必须顺应规律“道”,如果妄为的话,就会把事情办坏。在教育方面,同样也需要“无为”,老子希望教育者尊崇事物自然发展的趋势,不要人为的去干涉、干扰受教育者。结合到家庭教育中“无为之教”就是不要违背规律去教育孩子,要自觉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和认知规律来教育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并不是放手不管或不闻不问,而是换一种方式,换位思考,适度关心,相信孩子会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越俎代庖,拔苗助长。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在《爱弥儿》里也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毫无作为的教育。”因此,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要把爱强加给孩子,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要生硬的以“我都是为了你好”为理由违背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要运用大智慧,行无为之教。

3、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

“行不言之教”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老子说:“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第三章)美言只可以暂时得到别人的信任,尊贵的行为才可以做人的榜样。他希望教育者“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不要过多的训诲教导和强迫灌输,而是应该遵循教育者的自然发展规律从事教育活动,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老子还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四十五章)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用身体力行来教育人。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不言之教。而最好的“不言之教”就是家长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水平。如果家长的道德素养提高了,就在孩子面前树立了榜样,对孩子产生良好的牵引作用,进而净化孩子的思想,提升孩子道德的层次,从小就为他们奠定身心健康的基础。这就是“不言之教”最本质的效应。

4、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老子认为“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第二十九章),就是说事物本性各不相同,有前行的也有随后的,有不出声的也有劲吹的,有强盛的也有弱小的,有增加的也有减少的。老子觉得人性也是如此,各有各的不同。受教育者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到,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性格特点和表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要因材施教,要因人而异。要做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第七十七章),这样才能使所有受教育者按照不同的教育方式获得充分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发展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促使孩子健康和谐的成长发展。

作者:赵巧军 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民族意识合理引导及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12XJJC710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2016年度德育专项课题”,DGW1516BXY073,《新疆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途径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2009-2-1

第1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

1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子女的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

首先表现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质普遍提高,大量的事实和研究成果表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的素质状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党和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积极措施,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扫除文盲的举措使众多的国民从中得到了好处。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自然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其次表现在良性家庭教育行为逐渐形成。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家庭教育呈现出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关系民主化、家庭教育启动早期化,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等新的发展趋势,使家庭教育目标比较明确,内容逐步深化和拓展。这使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都呈现出民主、科学的特点,家长不再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对待,而是在良好家风的形成、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个性发展、父母与孩子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进一步密切与学校的联系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逐渐克服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和方式,这比以前都有所改进,整体效果也显著提高,这一切都是值得积极肯定的。

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逐渐形成

首先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趋于融洽。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富足,许多家长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感情融洽、关系和谐的人际感情关系。加强要求,逐渐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行为常规。这不仅使全家人都能有秩序地生活,而且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会关心人、尊重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家长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受到了良好的品德熏陶和感染,促进了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言传身教,良好的家风在许多家庭中也逐渐形成。家长们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风气,这对子女的家庭德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能。其次,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家庭投入总量增加。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使更多的中国人获得了实惠,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走出了困境,使得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而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创造了条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一个孩子的成长乃至将来成功与否,与家庭教育的质量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高文化素质群体的家庭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子女受教育的环境优势明显优于其他群体,起到了示范作用。其次的原因就是家庭受预期效益的驱动,投资教育不仅能产生满足现实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个人心理需求的作用,还能在未来为家庭和个人带来物质上的效益。当然,投资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目标,从而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教育这条相对公平的道路作为实现自我目标的途径。

3家庭教育目的明确,方法理性化

首先表现在家庭教育目的明确,人才标准正确。中国人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家长们都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把家庭教育的目标放在孩子的生存与发展上,普遍希望孩子成才,并且在成才的标准上,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竞争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大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科学的、现代化的,并适合当今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对中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会学习的教育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不仅体现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人才标准,而且也倡导了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主流方向,这是值得肯定和大力推广的。其次表现在教育子女的方法趋向理性化。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理性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成为家长们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家长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和互联网进一步了解了在不同时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懂得了儿童教育的方法和规律,从而为科学、正确地教育孩子创造了条件。第二、对父母的职责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并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明白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而且更要重视对孩子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第三、进一步加强了与学校的密切配合。越来越多的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会主动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从而实现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为更好地教育孩子奠定了基础。第四、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在尽可能多地学习家庭理论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时刻注意用自己良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且更多的家长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更加注重身教的作用,并努力使言教和身教并重,从而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锦 陈彦文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姜雪,凤关锋.当代国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启示[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7,(1).

[2]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4).

第12篇

【关 键 词】家庭;学校;文化;错位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17-02

错位是指角色和功能的颠倒。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错位是指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以学校教育的理论为基础,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语言、思维等都成了学校教育的翻版,家长奉学校之命办事,家庭教育的独立性丧失,家庭成为第二学校。学校的教育功能被人为的放大,无视家庭教育的独特功能,在有意无意中学校教育的功能挤占了家庭教育发挥其独特功能的时空,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错位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的“越位”

狭义的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长久以来,社会普遍把学校教育当作了教育的全部。尤其是近、现代学校教育的专业化使学校成为培养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方式。

学校教育有一套完整的培养人的系统,而且利于控制和实施。首先,专职人员——教师,是受到一定水平的教育且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能够利用教育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孩子施加影响。其次,学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进行系统的培养。最后,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完整的体系,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要接受学校教育系统的影响。正是基于学校教育的这些特殊性,使得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方式。但是在现实中,学校教育的功能被人为地放大,学校教育的责任也被人为地强加。培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都放在了学校教育的肩膀上,学校教育也无奈地承受着这种除了自身所应承担之责任的责任。

(二)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文化背景下,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未成年的子女或其他年幼者施加的有助于他们社会化和形成健全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影响活动。家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形式,它包含十分复杂的成分,有显性的教育,如父母有意识、有目的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也有隐性的教育,如蕴涵于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的影响中。

现实中,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强烈的亲子关系,父母或者长辈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会因为特殊的情感关系而缺乏科学的理性。从教育者的角度看,他不是一个像学校教师一样的固定的专业教育者,可以持续地对孩子施加固定的影响,它是由多人参与的对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和长辈间的教育观念因为所受教育与文化素质的差异而不能协调统一,也会导致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形成一个合力,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家庭教育的目标在于帮助未成年人实现社会化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这一目标来看,我们的家庭教育也要使孩子实现全面发展,但是家庭毕竟不像学校那样具备系统的传授文化知识的条件,家庭更多的是隐性的影响更多,而且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像学校教育在知识学习中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综合来看,家庭教育具有十分复杂的特性。因为它的复杂性,现代家庭社会功利性的教育意识,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使很多的家庭忽视了或者直接放弃了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家庭教育的努力,直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二、正确认识家校作用,发挥家校的优势功能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错位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越位”和家庭教育的“缺位”造成的。那么,相应地正确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的优势显而易见,明确的教育目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完备的教育资料、较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专门的教育者——教师,无疑都是学校教育的优势。而学校教育的局限也是存在的:班级授课制中的大班教学,缺乏个别指导;学校生活脱离社会,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因材施教等。诸如此类的局限在现实的课堂中仍然存在。但是,沦为学校教育附庸的家庭教育有着自己的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

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1. 家庭教育具有天然性。家庭是天然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天然的教育者。亲子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环境,既相互归属又相互依恋。2. 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家庭生活占据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也是终生的教育者。3. 家庭教育具有个别性。父母针对自己孩子的了解进行有效的指导,有利于父母进行个别培养,因材施教。4. 家庭教育具有弥散性。家庭教育主要是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通过日常的生活、学习,通过与子女共同参加活动,由父母言传身教来实现的。而孩子的人格和道德的形成也是受到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因而,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发挥它的特殊优势。

三、家庭教育所要注意的问题

(一)改变家长制的作风,重视体现儿童的主体观

传统家庭教育的主体观体现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仅仅看到父母单方面的教育作用,不适当地高估了自己的地位而忽视了子女能动性的反应,忽视了交互作用、相互建构的意义。家长们大多认为儿童的成长是“捏造”、“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至上、家长至上的思想夸大了显性家庭教育的力量,忽视了隐性家庭教育的潜在作用。要重视儿童自身自主性的成长,发挥儿童主体的能动性。

(二)改变学习至上的学习观,树立合理的价值观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所持有的价值观,是唯学习为重。在为孩子的未来发展考虑的前提下,在以升学为重要任务的指引下,家长更偏重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家庭应有的功能,反而成为学校的附庸。传统的家庭教育受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注重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目的是培养仁义君子,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孔子就认为道德教育高于知识教育,“仁”是最高的道德品质。古人对子女的教育首先是着眼成人,然后才是成才。现代家庭教育功利化、学习至上的价值观使孩子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在道德与人格方面的培养缺失,是应该重视的地方。

在当今社会,重视研究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使之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吴奇程,袁园.家庭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尹康平,邢妍.浅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J].保山师专报,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