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6: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人和海洋的关系研究
在国家的资助下,我国学者对海洋经济地理学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洋资源研究,二是陆地和海洋结构的差异性,三是海洋和人的关系等。海岸带是人类和海洋相互交汇的地方,也是海洋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海洋带的环境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人类活动给海岸带的环境带来很大影响。很多人类生活垃圾流向海洋,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海洋经济地理学可以为治理海洋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减少外界因素对海洋的污染。
(二)海洋结合和产业布局的研究分析
如今,海洋经济地理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一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二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的自由分析研究。海洋经济地理学先从海洋结构和海洋产业入手进行分析研究。该学科首先研究了海洋结构的变化规律,海洋结构的特点以及海洋结构的变化方向。其次,该学科把海洋结构的特点和当地的产业发展结合在一起,研究分析海洋结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最后,海洋经济地理学结合海洋结构的特点,分析研究了海洋结构的优化对策。虽然我国已经展开了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和分析,但是海洋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研究人员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
(三)海洋产业发展的研究分析
海洋资源也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分析的重点内容。随着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海洋资源也是沿海城市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海洋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海洋被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被无度浪费,导致海洋资源开始短缺。海洋经济地理学科的开展可以更好的保护海洋资源,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只有合理控制海洋资源的开采,才能真正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经济地理学的展望
(一)扩展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
吴传钧曾经指出:“我国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分析领域还需要不断扩展。”海洋经济地理学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海洋经济地理学还没有建立相对健全的研究管理体系,研究经验不足等等。海洋经济地理学必须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建立和完善学科研究体系,扩展研究领域,才能实现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价值。
(二)加强海洋经济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虽然我国在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缺乏理论支持。在未来的研究分析中,该学科研究人员还应该加强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加强该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其他学科可以为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三)协调人和海洋之间的关系
海洋经济地理学是新兴学科,该学科的研究领域相对较小,该学科的研究还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随着海洋经济地理学科的不断发展,该学科应该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任美锷认为:“海洋经济地理学必须合理的协调人和海洋之间的关系。”
结语:
【关键词】连云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江苏连云港市地处黄海之滨,是我国沿海经济带和“沿桥”经济带的结合部,海岸线北起锈针河口,南至灌河口,全长162公里,有全国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沿海滩涂160万亩,可开发浅海水域400万亩。随着江苏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连云港市海洋开发也迈入了新的阶段,海洋经济占据连云港市经济的重要位置,也是加快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在“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1%,到2010年,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33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9.1%,海洋经济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海洋运输、海洋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连云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连云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经济总量不大。2010年连云港海洋经济增加值较上年增长30%,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0万吨,全市渔业行业实现总产值100亿元,连续三年增幅超过10%。虽然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但是总量上与其他地区如大连、青岛、宁波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
2.海区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对海洋资源的保护认识不足,使一部分未经处理的工业生产污染物超标排放和大量的生活污染物通过河流携带入海,加上海洋开发中的自身的污染物存在,使海洋生物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09年连云港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海域面积有所减少,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占全市海域面积的22.5%,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大幅度减少。虽然污染物排海总量有所下降,但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中,66.7%的排污口出现污染物超标现象,个别排污口污染物超标现象严重,不容乐观。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或指标)依然是无机氮和部分站位的化学耗氧量、石油类。陆源污染物排海仍然是造成我市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
3.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连云港海洋产业有一定的基础,但目前开发利用多局限于渔业、盐业、港口和旅游等传统产业,占比重偏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而作为现代化工产业核心的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对连云港来说还没有发展起来。并且开发利用尚未向综合利用转化。有些资源还局限于低水平、低层次的开发利用,资源的综合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连云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措施
1.发展临港工业。临港产业能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城市经济的“助推器”。连云港应该首先明确临港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研究临港产业的发展,紧紧把握国内外制造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临港产业,促进临港产业向产业化、多元化发展,围绕港口做足临港产业文章。
2.推动海洋产业优化升级。目前,连云港海洋产业结构中,渔业、盐业、旅游等传统产业,占比重偏大,这种结构不利于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而海洋船舶修造、海洋生物医药以及海水综合利用业等这些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因此,连云港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制定相关海洋产业政策,重点发展连云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加快连云港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使连云港海洋经济得以快速、持续和健康地发展。
3.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控制;加快治理海洋污染,对入海直排排污口建设监测系统,对超标排放的重点河道进行治理;加强沿海区域污水处理厂建设,降低排入海洋的污染负荷;同时也要完善港口船舶污染物处理设施,努力实现海洋环境生态化,以增强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张祝钧.宁波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升级[J].港口经济.2011(4)
一、我国工业废水污染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结症
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后,政府会采取措施,对相关责任人实施惩罚。惩罚通常都重点立足于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却缺乏对受影响居民的损害补偿。即使居民获得了相应补偿,也因没有具体的补偿措施而缺乏公平性,受到不公正待遇。而我国现有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是“先污染后付费”,污染的集体或个人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是以金钱补偿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这导致了污染者缺乏责任意识,降低了污染补偿的效率,拖延了救济时间,使海洋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给海洋环境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工业废水污染的现状,发现了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补偿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污染损害评估标准不明确,公平性缺失。工业废水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是追究污染责任者所应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工业废水污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一方面,污染物进入海洋后,造成海洋环境的破坏,使海水富营养化,对海洋生物的繁衍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诸如浒苔等很多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污染物也间接的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人心,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实现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沿海居民越来越重视滩涂养殖,从以前的养鱼、虾、蟹到养殖更具有经济价值、具有观赏性的水生动植物。这些养殖业的发展,使水产市场更加繁荣,同时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饮食生活,也给一部分人创造了就业机会。①然而我国近几年发生的海洋环境污染现象切断了部分以海产养殖为生的居民的物质来源,对居民产生影响。由于工业废水污染为海洋环境带来的损害无法直接衡量,导致了工业废水污染没有明确的补偿标准,居民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补偿,造成各地的补偿规定不统一,缺乏公平性。
第二,补偿违规现象严重,影响管理成效。政府在污染损害补偿工作中属于监督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海洋环境污染的间接责任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对海洋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机构,即环保、海事、渔业等环境保护部门,各部门对各自负责的水域进行分工管理。根据规定,各地环境保护局定期汇报污染排放情况,同时,中国环境总站也每年至少两次报污染源排放情况,每年应不少于两次,以便政府及环保部门及时对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并受害居民的损失。该规定使政府定期掌握污染情况,以便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并方便查看整改效果。但各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报告频率极低,并未按照规定报告,这反映出政府部门对海洋污染的重视程度不足、监督力度不强,且监测结果缺乏第三方的监督的问题。同时,地方政府官员私吞补偿款的现象日益增多,本应获得补偿款的居民无法得到补偿,违规现象严重。可见,我国工业废水污染补偿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政府部门忽略了本应承担的监管失责的责任,忽略了作为环境污染的间接责任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在工业废水污染治理中,主要污染责任者都执行“先污染后付费”的政策,这种政策一方面使排污者产生错误的意识,认为排污是应享有的权利,付费就是承担的责任。因此,排污者并没有关注污染后对国家和社会的补偿问题,在排污时无所顾忌,使得海洋环境污染更为严重。而政府在宣传海洋环境保护时注重强调减少排污,并没有强调造成污染的主要责任者在整个损害补偿中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在海洋污染损害追究责任时,排污者相互推诿。另一方面,由于海洋环境污染的潜伏性强,周期长,“先污染,后付费”的政策使得海洋环境问题出现时责任主体不明确,无法对主要责任者进行处罚。
第三,污染处罚力度小,影响补偿进程。我国先后通过了《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陆源污染物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其中都对海洋污染防治进行了规范。《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了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或单位应缴纳罚款,这虽然使得环境污染补偿有法可循,但却缺乏相应的强制措施,忽略了责任者若并未按规定缴纳罚款,相关责任人是否承担的法律责任的问题。此外,《民法通则》中也有关于海洋环境污染补偿的相关规定,其中并非所有的海洋环境污染行为都应承担责任,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钻漏洞,通过私人方式用远低于法律规定的赔偿金额补偿当地居民,逃避相关环境主管部门的问责。②大部分的法律或规定仅明确了原则性的海洋污染损害赔偿制度,但却缺少具体的赔偿措施,法律或规定的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我国法律规定的工业废水污染补偿措施较为模糊,对主要责任者的处罚过轻。海洋环境污染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但大多数海洋污染造成的损害仅通过缴纳罚金即可免责,罚金的数额远不能弥补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只有造成严重损害的,才予以刑事处罚,使得补偿缺乏强制性。
二、解决工业废水污染补偿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工业废水污染使居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失,也使我国在补偿问题上陷入困境,除了在法制方面的滞后外,与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权益的漠视也有很大关系。只有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使全社会形成爱护海洋环境的环保观念,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笔者认为,针对现阶段我国在工业废水污染补偿中存在的问题,应立足于法律、政府监管等几方面。在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方面,我国政府的基本应对措施已初步成型,但在保障成果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政府应真正做到有效管理,提高管理成效,同时认清自己是间接责任者,做好污染损害的补偿问题,保障沿海居民的利益,从而保证沿海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致力于探究工业废水污染补偿机制,重点探讨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兼顾海洋环境保护,发现我国工业废水污染补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完善海洋环境污染补偿机制,着力于解决我国海洋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却得不到妥善处理的问题。
(一)建立对工业废水污染的影响评价制度海洋环境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污染影响评价制度,首先应明确评估主体,可以是当地的环保局或政府委托的具备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其次应确定评估对象,重点评估对象主要包括渔场、自然保护区、海滨游乐园、养殖区等;最后要确定评估依据以及评估的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可包括生物资源损害、主要污染面积等方面,评估依据应以并以污染物的浓度增量为准。另外,也应充分利用学校以及有相关技术的社会团体或组织等进行污染检测,最后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明确主要排污者的责任条款。③由于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不易评估,且缺乏严格的标准,因此没有具体的补偿措施。部分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此细化评价标准,形成完善的评估制度。如山东省颁布了以损失数量为标准的补偿措施,即对本辖区海洋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额不足1000万元的,应由设区的财政部门直接向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相关赔偿要求;造成1000公顷损失的,需缴纳2亿元补偿费。此类规定较为详细,标准明确,使补偿有章可循。
(二)加强对工业废水污染补偿的监督管理力度工业废水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既有污染者的直接责任,也存在政府监管不力的间接责任。在保证工业废水污染补偿的同时,应加强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行政监督,确保补偿真正落到实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不仅取决于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持者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在发挥其经济职能和文化、社会职能的同时,也是社会运行的监管者。在社会危机发生的同时,既要发挥它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也要负责事件的预防,在污染补偿方面最能体现政府的监管预防职能。政府应明确定位,不仅要做好污染的预防、监管工作,还应意识到作为间接责任者的定位。政府作为监督者和管理者,应发挥好作用,防止海洋污染事件的扩展,以免影响沿海居民的生活,使居民利益受损。为了确保补偿工作的进行,不仅需要加强内部监督,也要加强外部监督。政府应注重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我国由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很少,且大都进行公益服务,缺乏政策倡导型的组织。而大部分群众所熟知的组织,如青联、妇联、残联、中国贸促会等,都是半官方社会组织,具有政府背景。由此可见,我国缺少能够真正站在公众立场上表达意愿的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在海洋环境污染频繁发生,却得不到妥善处理时,应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政府应支持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决策的过程中接纳非营利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并为其提供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并鼓励其在污染赔偿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做好指导工作。我国现阶段海洋环境污染处理办法是“先污染,后付费”模式,即当排污违反法律规定时,将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罚款处罚。这种处罚方式是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后才采取措施,罚款的金额远不能弥补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灾难性破坏,补偿也不到位。因此,在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应形成一种新型的模式———先付费后污染,也可称为“优先赔付”。在“优先赔付”的前提下,污染者先向政府缴纳排污的费用,获得政府颁发的排污许可证,其中明确规定排污的限度,并派遣专业人员监督,当排污达到限度是时则不再允许其继续排污。排污者事先缴纳的费用则作为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补偿金,作为政府清理污染的费用以及利益相关居民的补偿。这种“优先赔付”的模式不仅能够减少污染损害,保护海洋环境,也能对受到污染损害的居民提供补偿。
关键词:金融;海洋经济;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10-0081-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0.18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来,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沿海省市的高度共识,而完善涉海金融服务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2013年2月,海南省政府了《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辖内各金融机构围绕“岛屿型”经济特点,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针对海南省涉海金融服务问题,一些作者也进行了研究[1-2]。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海南省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近五年来开展涉海金融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反映辖内涉海金融服务及金融产品创新情况,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改进政策和措施,以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辖区海洋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标。
一、海南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调查
(一)涉海信贷总量稳步增长
调查统计显示,2011年以来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12大类海洋产业的贷款(以下简称海洋产业贷款)余额呈现逐年较快增长态势。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全省海洋产业贷款余额为651.88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7.3%,是2011年末的4.4倍;其在同期全省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到11.1%,比2011年末上升了6.4个百分点。但与2014年海洋产业在全省GDP的占比达到26.9%相比①,海洋产业贷款在全省贷款余额的占比仍然偏低,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涉海信贷产业分布较为广泛
调查统计显示,按照国家海洋局《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国家标准(GB/27094 2006),在海洋经济产业体系的12大产业中,除海洋盐业、海水利用业无贷款外,海南省的其他产业均有银行贷款,信贷支持的产业分布较为广泛(见表1)。其中,海洋渔业贷款业务开展最为广泛,除个别银行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有海洋渔业贷款业务,截至2015年3月末,贷款余额达到33.31亿元。贷款余额最大的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截至2015年3月末,余额达到391.21亿元,与目前海南省正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相契合。
(三)涉海信贷业务的银行分布较为集中
从发放贷款的银行机构看,除一家新设股份制银行分行外,海南省各银行基本都已开展涉海信贷业务。根据调查统计(见表2),截至2015年3月末,政策性商业银行(包括国开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海洋产业贷款余额位居各机构类型的首位,占全省海洋产业贷款余额的56.6%;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通银行)海洋产业贷款份额次之,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3.4%;上述两类机构的海洋产业贷款合计占比高达90.0%。同时,具体到各银行看,近半数受调查银行在全部海洋产业贷款占比份额低于1%,显示海洋产业银行贷款的机构分布较为集中。
(四)涉海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所拓宽
近年来,海南省涉海企业积极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业务。2009年12月,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用于沿海及近海服务和航运船舶购买。同时,海航股份、美兰机场、凤凰机场等旅游企业积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募集基金,近五年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22亿元,中期票据55亿元,拓宽了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了融资成本。
二、金融支持海洋经济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
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海洋产业融资需求特点,优化涉海信贷审批流程,通过授信审批部门创新和完善限时评审、模板评审、错位评审、绿色评审、授权评审、专职评审、上门评审、阳光评审等工作机制,对海洋产业中的贸易融资、小企业贷款等业务进行优先评审;对海洋产业中的固定资产支持融资、项目贷款等符合条件的业务采用“调评合一”、“认同评估”等方式优化流程;对部分风险可控、重点营销海洋产业客户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实行授信项下授权审批制度,将授信方案项下的审批权限全部或部分转授业务经办行,加快了审批办理速度,提高了服务效率。
(二)加强创新力度,拓展信贷产品组合
调查显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了创新力度,涉海信贷产品种类得到丰富。首先,探索创新海洋产业抵押质押方式,推出滩涂资源利用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船舶资产抵押贷款、订(仓)单质押贷款、个人游艇贷款、个人购置船舶燃油贷款等创新产品。其次,利用贸易融资授信政策,提高对海洋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授信支持,加快对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国内保理、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商品融资等信贷产品组合满足海洋经济企业的信贷需求,深化对海洋经济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三)完善融资服务模式,助推产业链带动作用发挥
调查显示,多家银行不断创新、完善海洋产业融资服务模式,通过担保增信、优化产业链企业融资组合,助推企业产业链的构建和涉海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部分银行通过“四台一会”模式,由地方信用协会推进,担保中心担保,经由统贷平台向渔业企业发放贷款,化解了企业创业初期的融资难题。依托金融服务支持,逐步形成了从种苗培育、饲料生产、水产养殖、流通加工到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国内最为完善的水产产业链,培养了一批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支持企业产业链建设的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协同方面的优势,成地区、成集群地将农户组织起来纳入产业链,协助其参与产业链分工,依托担保平台为农户增信,依托统贷平台向农户发放贷款,形成了经典的“龙头企业+农户+统贷平台+银行+担保公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资源对海洋产业的覆盖面有待拓展
调查显示,贷款余额位居前三位的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合计占全部海洋产业贷款余额的89.0%,其余九大行业的占比仅为11%,贷款行业集中度偏高。同时,对海洋产业的信贷支持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而具有较高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等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余额明显偏少,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二)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受限
目前,海南省尚未制订出台统一的海域使用权抵押制度和操作细则,相应配套机制不健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存在困难。根据调查,省内仅有少数几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该项业务。以海域使用权价格评估为例,目前没有统一的评估准则、估价规程,也没有专业的评估中介机构,不利于海域使用权流转,难以满足未来资产处置需要。这也导致海南省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举步维艰,2014年全省未开展相关业务,而全国当年开展海域抵押涉海面积达到7.8万公顷,抵押金额高达411.68亿元[3-4]。
(三)交叉性涉海金融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目前海南省的涉海金融产品创新主要以信贷产品为主,信贷+保险、信贷+基金、证券+保险、租赁+保险等交叉性金融产品创新不多。海洋经济涉及的产业门类较多,面临的不确定风险较大,对交叉性、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需求较为迫切,急需相关领域的金融创新,以满足涉海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风险补偿和优惠配套政策不足
海洋产业涉及大量小微企业和农户,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信用风险较为突出。以海洋渔业贷款为例,以渔船作为抵押物存在较大风险,保险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也对此类业务持谨慎态度。同时,与渔业发达省份相比,海南省相关优惠配套政策明显不足,补贴、贴息政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金融服务的策略建议
(一)构建多元化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强化信贷资金的倾斜配置、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深度参与等途径,推动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融资服务格局。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创新、调整信贷结构,加强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推动优质海洋企业上市融资,做强做大产业规模。探索建立海洋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向海洋产业。同时,积极开发海洋渔业保险、海洋生态损害保险、物流保险等涉海保险产品创新,建立有效的巨灾风险补偿机制,增强风险的防范和分担能力。
(二)找准业务切入点,创新金融支持模式
海洋经济的金融需求趋于多样化,传统银行信贷业务模式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创新融资模式,如在建设三沙市的基础设施方面,可以引入有实力的民间资本以“PPP”模式的形式参与;在支持远洋捕捞行业时,可以利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实现设备升级改造等。同时,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需要针对不同类别海洋经济项目的资金需求特点,加强与项目企业、融资租赁公司等各类机构的合作,积极拓展思路,找准业务切入点,达到支持海洋经济、扩大业务规模、控制融资风险的目的。
(三)完善涉海权益配套机制
建议地方政府尽快出台有关船舶、工程装置、海域使用权等抵押登记细则,完善涉海抵押品评估、交易、流转的操作流程,支持涉海抵押权益的市场化处置和流转。建议有关部门参照基准地价定价方法,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用海性质,定期编制并海域使用权基准价格,以供金融机构参考,做实海域使用权抵押。
(四)加大对海洋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建议加大对新兴海洋产业的财政补助,如对新进企业、新型项目补贴办公经费、开办费,在一定年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或即征即返等。同时,对海洋渔业、涉海小微企业贷款等给予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对海洋领域的财政投入和税费优惠扶持力度,健全风险补偿和共担机制,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机构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五)搭建海洋金融银企对接平台
海洋经济涵盖了渔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个相关产业,金融机构一对一的对接难度较大。建议地方政府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一方面为资信较好的海洋经济相关企业提供担保,保持银企融资渠道的畅通;另一方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建立海洋融资项目信息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召开项目融资银企对接会,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模式,优先满足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港口物流业等领域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金春花.海南省海洋金融服务的路径探索[J].海南金融,2015(6):82-85.
[2]欧哲伟,蔡汝洋,唐慧雯,符晓宇.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探析[J].海南金融,2013(11):48-52.
[3]国家海洋局.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2014:
【关键词】海洋经济 绿色发展 资源优化配置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开发领域。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域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较量成为沿海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
海洋经济效率是衡量海洋经济投入产出的指标之一,是指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财力之后,海洋产业运行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它实际可以看作为资源自身价值的利用率。正确衡量经济运行效率,不仅是对当前海洋经济投入产出情况的检验,同时有利于政府和企业及时调整海洋资源配置,为各地区的海洋产业投入指导方向。
一、超效率DEA模型
经济效能的评估是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复杂系统,因此不能仅仅把产出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而是要注重效率,即注重产出和投入的比值,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统计回归分析的生产函数方法、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赋予权重法和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价投入产出效率。
Andersen和Petersen(1993)提出了“超效率”DEA模型:有效决策单元之间也能比较效率的高低,实现了决策单元的充分排序,从而实现对相对有效的决策单元进行后续评价。
超效率DEA模型的经济含义是:一个有效决策单元可以使其投入按比例增加而效率值保持不变,其投入增加的比例即为其超效率值θ。超效率DEA模型只对有效决策单元的效率水平进行改进,并且其效率值仍维持在1水平之上,而无效决策单元的效率值保持C2R模型的测度结果,从而达到比较分析各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
二、因子分析-超效率DEA模型
大多数研究者们在利用DEA模型进行效率研究时,都是综合已有的研究、比较主观的、以文字形式描述自己所选的指标体系,并没有对指标进行筛选,但这些研究者中绝大多数研究的决策单元数量是充足的(匡海波,2007;温秀晶,2010;范斐[1],2011;袁晓玲[2],2012;张继良[3],2013)。个别研究者根据指标越少结果区分度越高的思想,对主观选定的指标进行了筛选,筛选方法各有不同。孙柯洋(2010)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备选变量中最终确定投入产出变量,计算某公司不同时期的港口绿色度。孔祥屹(2012)利用因子分析法Y选指标,从较多的原始变量中对指标进行分别提炼,最终确定了最本质的一个投入、一个产出变量。吴青青,杨桂元(2012)根据指标间相关系数越小越好的原则,对初步确认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了删减[4]。赵昕,郭凯莹(2012)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提取主要指标,形成最终指标体系[5]。另外也注意到,部分研究者在进行效率研究时,指标选取并没有考虑决策单元数量的限制,但这只在少数(李怀宇[6],2007;刘自敏[7],2012)。
所以,本文认为当决策单元数量不足时,需要对指标进行一定的降维处理,使得结果更具科学性。本文选择将因子分析方法纳入到区域海洋经济效率评价中。因子分析通过寻找公共因素来简化众多原始变量中存在的复杂关系,它把每个原始变量分解为:“公共因子”(由所有变量共同具有的少数几个因子)和“独特因子”(每个变量独自具有的因子)。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越高,则能越全面地反映原备选变量中的信息,可以在后续分析中忽略独特因子。
三、效率分析步骤
首先根据影响海洋经济的主要因素,在考虑数据的科学性、代表性、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基础上,提出衡量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的初始指标变量;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理,得出最终的指标因子;在此基础上,运用超效率DEA方法,输出环渤海经济圈各沿海地区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值。
(一)指标选取
在已有海洋经济效率分析的相关文献中,很多研究者都采用了 DEA模型对区域海洋经济的相对效率进行了测度,但选取的投入、产出变量却不尽相同。在综合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考虑海洋经济的运行机制,遵循指标选取原则,本文从以下方面考虑海洋经济投入、产出指标。
①人力。海洋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需要人的参与,所以首先从人力方面考虑海洋经济投入。这里以涉海就业人数衡量劳动力投入,以及科研从业人员数衡量科研投入。
②物力。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依赖海洋资源的投入,因此本文选取海水养殖面积、海水养殖产量和海洋捕捞产量。
③财力。本文认为衡量海洋经济财力投入最适当的指标是海洋有关产业固定投资等内容,但由于统计指标的缺口,这里本文选取港口货物吞吐量作为港口系列设施投资的替代性指标,选取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作为海滨旅游行业相关投资的替代性指标。
④环境投入。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产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投入,这里选取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直排入海作为反映环境投入的指标。
⑤在产出指标,从最关注的海洋经济效益问题出发,本文选择唯一产出指标――海洋生产总值。
在综合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考虑海洋经济的运行机制,这里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拟定了9个备选投入变量,具体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如表2-1所示:
(二)指标降维
超效率DEA方法在实际运用中至少存在以下4个问题:①难以保证决策单元(DMU)个数大于投入产出指标总数的2倍[8];②投入产出指标间可能存在强线性关系;③投入产出指标过多可能导致主次不分,难以获得更科学的评价内容和结果。
根据研究问题决策单元的实际情况,即纵向分析数据时间跨度不足的情况,有必要、也迫切需要对指标进行筛选。在综合对比了前人用过的方法后,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因子分析(Data Reduction Factor,DRF)的超效率DEA评价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超效率DEA模型的指标进行筛选。其具体步骤为:
第一,考察原有变量是否具备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是进行因子提取的前提。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各变量呈较强的线性关系,能够从中提取公共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第二,提取因子。通过输出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得出最终指标数据。
第三,评价值输出。将上步所得最终指标数据带入超效率DEA模型中,即可输出区域海洋经济运行效率评价值。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分省(地区)纵向分析
利用因子分析―超效率DEA方法,通过MATLAB软件得出2006~2012年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效率评价结果如表3-1所示,并对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运行效率做纵向比较分析。
辽宁省在2007年、2011年海洋经济评价值θ>1,说明这两年辽宁省海洋投入产出达到相对有效状态;而2007~2009年这两年期间,海洋经济运行效率出现了两年连续下降的情况;2009~2011年海洋经济运行效率逐年上升,至2011年达到相对有效状态,但2012年显示经济效率下降并降至相对无效状态。
天津市2012年评价值θ>1,说明天津市海洋投入产出达到相对有效状态;2008~2009年期间,评价值θ出现下降,说明这期间某些因素导致海洋经济运行效率下降;整体上看,除2008~2009年间效率出现下降情况,2006~2012年间天津市海洋经济运行效率呈现逐年递增,至2012年达到相对有效状态。
(二)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综合分析
第一,2008~2009年环渤海经济区内的4个沿海省(直辖市)均出现了海洋经济效率下降的情况,这一“常态”是来自200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波及;由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在这一年期间辽宁省、河北省θ值下降最明显,均在2008年前达到海洋经济相对有效状态,经2009年的效率下降之后,从之前DEA有效状态变为经济无效率,并于2012年前后重新实现海洋经济的相对有效。
第二,在2006~2012年的研究区间内,天津市、山东省的海洋经济运行效率总体呈现出递增的态势,说明这两个沿海省市与他们各自早期相比,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相对最优性;经历2008~2009年效率下降的“常态”后,从2009年开始海洋投入产出效率再次实现了快速提高的态势,并在2012年实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对有效,说明与早期相比,天津市和山东省投入资源的组合结构相对合理,在投入产出效率方面,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达到DEA有效。
第三,c其他城市相比,辽宁海洋经济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时间序列来看,辽宁省分别在2007年和2011年达到海洋经济相对有效率状态,其他时期均呈现DEA无效率。
五、结论
超效率DEA方法可以实现对所有决策单元效率水平的全排序。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决策单元满足此条件,可以直接将原始指标数据带入计算效率评价值;如果决策单元数量过少,则需要对输入、输出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因子分析方法即可实现这一要求,随后利用新的因子作为输入输出指标计算效率评价值。
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呈现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不容忽视。应把握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这一重要切入点,在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中整合资源技术,逐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组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适当扩大海洋经济规模。
参考文献
[1]范斐,孙才志,张耀光.环渤海经济圈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效率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06:119-123.
[2]袁晓玲,仲云云.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07:81-90.
[3]张继良,高志霞,杨荣.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及效率研究[J].调研世界,2013,05:46-50.
[4]吴青青,杨桂元.基于DEA方法的安徽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效率评价[J].科技和产业,2012,12:112-117.
[5]赵昕,郭恺莹.基于GRA-DEA混合模型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分析与评价[J].海洋经济,2012,05:5-10.
[6]李怀宇,王洪礼,郭嘉良,冯剑丰.基于DEA的天津市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J].海洋技术,2007,03:101-104.
[7]刘自敏,张昕竹,杨丹.我国省级政府卫生投入效率的时空演变――基于面板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06:97-104.
关键词: 海洋能 潮汐能 波浪能 发电
中图分类号:TM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可再生能源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作为蕴藏于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能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海流能、盐差能等。潮汐发电利用潮汐能进行发电,波浪能发电利用波浪发电装置将波浪能转换成电能,温差能发电利用海洋表层和深层的温差,对中间介质进行沸腾冷却,驱动涡轮机运转,带动发电机发电,海流能主要利用海流流动推动水轮机发电,而盐差能发电则是将不同盐浓度的海水之间的化学电位差能转换成水的势能,再利用水轮机发电。
1 概述
现海洋能通常是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海流能、盐差能等。巨大的海洋能资源,在化石能源逐渐消耗殆尽的将来,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2 发展现状
全世界的海洋能贮量极其巨大,据估算,潮汐能约27亿kw,波浪能约25亿kw,海流能约50亿kw,温差能约20亿kw,盐差能约26亿kw。我国海洋能源十分丰富,据估算,潮汐能资源约为1.9亿kw;波浪能的开发潜力约1.3亿kw,沿岸波浪能0.7亿kw; 海流能0.5亿kw;海洋温差能和盐差能分别有1.5亿kw和1.1亿kw。尽管海洋能贮量巨大,但目前开发利用程度非常低。
2.1 世界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对潮汐能,波浪能的开发在技术上比较成熟,很多国家都已经建造了潮汐电站和波浪能电站,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的开发利用都还在试验阶段,技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世界潮汐电站的总装机容量约为30万kW,仅开发了万分之一的潮汐资源。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电站是1966年建成的法国朗斯潮汐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4万kW,单机功率为1万千瓦,共24台水轮机,年发电5.44亿度。
波浪能发电是继潮汐发电之后,发展最快的一种海洋能源的利用。目前世界上已有日本、英国、爱尔兰、挪威、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在海上研建了波浪能发电装置。英国于2000年11月在Islay岛建成一座500kW岸式波浪发电站(振荡水柱空气透平发电机组),为当地400户居民供电,并与苏格兰公共电力供应商签订了15年的供电合同。葡萄牙2.25MW波浪发电项目经过三年开发之后,于2008年9月在葡萄牙里斯本隆重开张,号称世界第一座海浪发电机。但2009年3月宣告失败。
1979年8月美国在夏威夷建成第一座闭式循环海洋温差发电装置是温差能利用的一个里程碑。这座50kw级的电站不仅系统地验证了温差能利用的技术可行性,而且为大型化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设计、建造和运行经验。美国50KW MINI―OTEC号海水温差发电船,由驳船改装,锚泊在夏威夷附近海面,采用闭式循环,工质是氨,利用深层海水与表面海水约21~23℃的温差发电。1979年8月开始连续3个500 h发电,发电机发出50 kW的电力。瑙鲁海水温差发电站是日本“阳光计划”,1973年选定在太平洋赤道附近的瑙鲁共和国建25 MW温差电站,1981年10月完成100kW实验电站。该电站建在岸上,将内径70 cm,长940 m的冷水管沿海床铺设到550m深海中。最大发电量为120 kW,获得31.5 kW的净出力。
从2001年开始,马塔切纳与意大利科研人员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海流能发电机样机,并在墨西拿沿海地区进行发电试验并获成功,产生电能容量可达40 kW。经过试验后,设计装机容量最高为130 kW,并于2006年4月3日与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的电力运输网实现并网发电。目前,世界上只有以色列建了一座150 kW的盐差能发电的实验装置,实用性盐差能发电站还未问世。
2.2 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对潮汐能的利用比较早,波浪发电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而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的利用也是停留在试验阶段。自1958年,我国陆续在广东顺德东湾,山东乳山和上海崇明等地建立了几十座潮汐能发电站,是世界上建潮汐电站数量最多的国家。不过建成的大部分潮汐电站由于建造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利用价值少均已废弃,至今只有7座电站仍在正常运行发电。目前,这7座潮汐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7660 kW,年发电量超过1000万度,年发电量仅次于法国、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作为世界上主要的波能研究开发国家之一,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主要对固定式和漂浮式振荡水柱波能装置以及摆式波能装置等进行了研究。1985年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发成功利用对称翼透平的航标灯用波浪发电装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60~450 W的多种型号产品并多次改进,目前已累计生产600多台在我国沿海使用,并出口到日本等国家。
温差能利用方面,1985年我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始对温差利用中的一种“雾滴提升循环”方法进行研究。1989年,该所在实验室实现了将雾滴提升到21 m的高度记录。同时,该所还对开式循环过程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建造了两座容量分别为10 Wt和60 W的试验台。
我国海流能发电研究始于1982年。1984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实验室研制成60 W水轮机。1989年研制成1 kW河流能发电装置并在水库里进行了两个月的发电试验。我国于2000年建成70 kW潮流实验电站,并在舟山群岛的岱山港水道进行海上发电试验,是世界上第一个漂浮式潮流能试验电站。从研究水平看,我国研建70 kW潮流能实验电站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但尚有一系列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盐差能利用方面,我国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于1985年对水压塔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上水箱高出渗透器约10 m,用30公斤干盐可以工作8~14 h,发电功率为0.9~1.2 W。
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3.1 技术方面问题
现有的潮汐电站水电工程建筑物的施工还比较落后,水轮发电机组尚未定型标准化,潮汐电站比较复杂,潮汐大坝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这些都是潮汐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波浪能转换成电能的中间环节多,效率低,电力输出波动性大。由于波浪能的不稳定性,如何积累、存储波浪能使其成为有用的能源,如何提高设备的抗恶劣环境的能力等问题都限制了目前波浪发电之发展,致使波能发电系统研究开发成长趋缓。
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的开发利用都还在试验阶段,技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2 经济方面问题
从数据分析看,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的单位千瓦造价相对较高,发电机组利用率不高。位于福建宁德福鼎沙埕港八尺门的潮汐电站建设项目已完成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期电站装机为2.4万kW,工程总投资为5.3亿元,合单位千瓦造价20208元。由于潮汐发电是波动和间歇的,输出功率变化大,发电机组利用率不高。2008年江厦潮汐电站的年发电量为721万千瓦时,上网电量为693万千瓦时。汕尾100 kW岸式波力电站的投资为210万元,合单位千瓦造价21000元。该波力电站于1996年12月开工,设计年平均功率为20 kW,年发电量17.52万千瓦时,设计年利用小时数为1752 h。
3.3 发展趋势分析
近期大规模开展潮汐发电等海洋能开发建设的可能性不大。我国2007年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要积极推进海洋能的开发利用,重点发展潮汐发电,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潮汐电站10万千瓦”,其中并未提及波浪发电发展目标。而且目前把利用潮汐发电等同于常规小水电来开发,也削弱了开发利用潮汐能的积极性。
4 结语
该文对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海流能和盐差能等海洋能发电的工作原理、应用方式、发电关键技术等内容进行了介绍。通过对上述各种海洋能发电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的收集整理,分析了目前各种海洋能发电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和经济可行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海洋能发电进行了展望,认为海洋能发电属于清洁能源发电,在化石能源逐渐消耗殆尽的将来,海洋能发电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技术上和经济上存在的问题,近期大规模开展潮汐发电等海洋能开发建设的可能性不大。
参考文献
[1] 高艳波,柴玉萍,立慧清,等.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可再生能源,2011,29(2):152-156.
[2] 沈利生,张育宾.海洋波浪能发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0(4):55-58.
关键词:制海权 中国 战略安全 意义
一、制海权已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命脉
制海权对中国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和对外贸易两个方面。
在资源方面,海洋已成为中国资源获取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由资源出口国转变为资源进口国,并且随着国内资源的大量消耗,我国对国际资源的依赖日益加重。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国内石油、天然气、富铁、富锰、铜等10种矿产已不能保证并需长期进口,铬、钴、铂、钾盐、金刚石等也将面临严重短缺。到2020年,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45种矿产资源中可保证经济发展需求的只有5种。1994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是1.9%,到2020年将达到62%,这意味着中国多一半的资源要依靠海外。资源问题不但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更可能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危存亡。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海洋已成为世界各国发掘新资源的重点。我国虽然于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但即使如此,我国也仅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可管辖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0.3)仅为世界沿海国家平均数(0.94)的1/3,人均海洋面积(0.0029平方公里)仅为世界沿海国家人均海洋面积(0.026平方公里)的1/10。
更何况,南海大片海洋领土尚由他人酣睡。同时,虽然我国部分资源能够通过陆路运输获取,但大量外部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仍需通过海路,如不能确保制海权,未来的资源保障将面临严重威胁。
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国家利益分布的重点持续向海上转移,对海洋地缘关系的倚重不断加深,海洋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最重要通道。当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已逐渐从内陆转移至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GDP已接近全国总量的60%,并在不断上升。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0%,对外海上航线将日益成为国家利用海外资源市场的“生命线”。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贸活动绝大部分是由海上运输完成,我国对外贸易对海洋通道的依存度已达到80%,且我国的地缘经济利益分布日益集中于环太平洋地区,我国60%以上的对外贸易都集中在该地区,和地区内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同时,经济、人口的增长同资源、空间有限性的矛盾也越发突出,除了中西部开发之外,向海洋“进军”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掌握地区制海权,确保海洋运输线的安全对我国的经济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对海洋地缘关系的倚重在加深,对东亚海洋地缘环境变化的敏感度空前增强,海上安全正成为中国安全利益的重心。
二、我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在海权问题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海洋方向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隐患重于陆地方向。
从对中国安全构成的威胁看,在海洋方向,中国直接面对美、日强大的军事压力,特别是近年来美、日将我视为其主要潜在对手,积极强化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对我威胁日益严重。
从安全隐患上来看,海洋方向上,中国是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濒海大国,辽阔的海陆空间虽为我国提供了战略上的巨大回旋余地,但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的安全同时面临来自陆海两个方向的挑战。特别是随着现代海洋技术的发展,海洋开发和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我国海上防卫任务日益加重。我国虽然是濒海大国,但我国所在的海区却是一个封闭与半封闭型的海区。海区外缘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列岛到菲律宾群岛有世界上最长的岛链环绕,通过朝鲜海峡、琉球诸水道、台湾海峡、巴士诸海峡、马六甲海峡及巽地海峡与外部世界相沟通。这里既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对外联系的交通线与生命线。这增加了中国来自海上的战略压力,也增加了中国海上防卫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此外,还存在着朝鲜半岛问题、和南沙问题等现实和潜在热点问题,尤其是朝鲜半岛和台海地区存在着爆发大的危险。比之印巴冲突,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安全利益的影响更为突出。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严重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现代化的最终实现。至于,则存在着一旦形势骤变美日将实施武力干预的可能性,更是事关中国的、安全和国家统一。
在我国面临的领土争端方面,海洋方面存在着与日本的之争及与东盟几国的南沙之争。相较陆上争端,海洋方向的争端则直接关系更多方面,对我影响深远,且我争端解决问题实际上处于一种被动局面,有关国家态度强硬,争端解决更为棘手、更为重要。中日争端不仅涉及到中日两国海洋领土的划分和资源的归属,更是中日两国未来角力的关键,事关未来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意义尤为重要。同样,南沙争端不仅决定着海洋领土和资源的归属,更直接影响到我海洋运输通道的安全,且涉及多国,并有美国势力暗中插手,难度更大。
三、关于争夺制海权的几点建议
1、改变重陆轻海的传统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思维,是我国家战略制定的当务之急
重陆轻海的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影响极深。封建时代的历朝开疆辟土,基本奠定了我国陆地疆界和安全边界。但对海洋,则采取了封闭的态度,即使是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出于宣示国威的目的。清代康熙后,朝内甚至出现弃台的论调。之后,来自海洋的威胁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多次面临亡国之险,就在这种状况下,清朝内部仍存在着“海防”、“塞防”谁重之争。即使到现在,虽然我国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强,但国家安全战略受历史影响,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重陆轻海的思想。目前,中国的利益分布在迅速向海洋方向扩展,中国面临的主要地缘政治矛盾和压力也来自海上,因此,必须抓住机遇,消除地缘思维中“强烈的大陆偏向”,及时面向海洋,调整国防战略布局,加强海防力量建设。
2、切实建设强大的海空力量,是确保制海权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种说法甚嚣尘上,即“现在的中国只要经济发展,其他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但“忘战必危”,国富而兵弱,所带来的往往并非困难的迎刃而解,而恰恰是持刃而来的困难。据统计,1820年,中国GNP占世界的32.4%,约为同期整个欧洲的1.2倍,但仅仅20年后的1840年,中国就被英国打败了,从此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百年耻辱史;1890年中国GNP占世界13.2%,是同期日本的5.3倍,但在1895年中国又惨败于日本,勾起了日本图谋的狼子野心。而这两次战争中,恰恰是首败失去制海权。从战略地理的角度分析,包括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在内的广阔海域未来对我具有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为确保对这一海域的制海权,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空力量。
[关键词]塑料垃圾;影响;治理方式
一、塑料垃圾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塑料污染给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产品和功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比较典型的海洋垃圾类型有:大型废旧渔具,瓶子、塑料袋和其他消费性产品。然而,通过拖网捕捞方式收集的海洋垃圾中大部分是细小颗粒或微型塑料。这些微小颗粒可以携带大量污染物质,且包含着多种潜在的毒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就可以通过海洋垃圾而进入海底环境,对海洋生物存在有害影响。
渔业、交通业、旅游业、政府和地方团体的经济和财政都会受到海洋垃圾的不利影响。据报道,APEC地区每年由于海洋垃圾给渔业、船舶运输业和旅游业带来1.265亿美元的损失。最近一项报告也显示,苏格兰渔业每年因此损失16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渔业收入的5%。水产养殖业也受到影响。
海洋垃圾也是航海业的主要危险源,在海岸船舶救助活动中不断攀升的救助实例说明,垃圾足能够威胁螺旋桨正常运转。更深一步的考虑是,海洋垃圾会带来美学价值的破坏。垃圾会影响公众对环境的感知力,结果导致旅游业收入下降。
二、如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循环经济的范式
一提到海洋中垃圾问题时,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扩大管理措施的范围而不仅限于改变废物管理实践。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末端处置”,而不是预防为主。每个区域采用的常用做法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包括对倾倒垃圾行为的教育,完善海岸垃圾罐条款的“3R”环节,港口设置船源垃圾回收设施,以及频繁的海岸和海洋清理活动。塑料企业比较支持这种“抛弃型”消费方式,教育和循环法可以作为一个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还是适合于那些具有经济资源、经济规模更加易于实施高成本计划的发达国家。鉴于塑料废物总量在全球和区域都在持续增长,那么很明显,一种范式的转变在解决这类全球问题时变得越来越紧迫。
从“生命周期循环”的角度来看,从生产到单纯短期使用阶段,再到废物处置的资源使用这样一个轨迹,是废物积聚的一个最根本原因。因此,尽管塑料具备耐用性、应用广泛性等有限,一项最近的对工业上使用的不同种类物质进行的“生命周期”分析中指出,塑料与其他化石燃料和生物物质一样,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垃圾来源问题上,应该认识到海洋垃圾不仅仅是一个废物管理问题,这很重要。如此来看,通过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方法来解决海洋塑料垃圾问题是探索“绿色经济”内涵的潜在根据之一,该方法会促进单位经济产量所用资源最少,降低资源和不以增长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到塑料上,这就意味着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变,降低塑料的消费,增加“环境友好型”物质的生产,提高再循环再利用率,促进选择新技术新产品,创造一个条件供给的环境,如能力建设,新法律和标准的实施等。这些收益只有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才能感受到。
通过合作,可以帮助认识塑料产品的优点,比如包括那些与减少环境影响相关的合作。同时,减少海洋垃圾中塑料的数量问题也是挑战之一。在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上,同时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直接原因,如乱扔垃圾、不适当的废物管理;二是终极原因,这一原因所生产或交易的物质类型和数量关系更为密切。特别是在把物质仅做单一使用,短时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产生长远的可持续的环境影响。例如,塑料在发达国家经常被设计用来单独使用,而很少考虑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岸旅游业会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会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带来不同的结果,因为他们缺少废物一体化管理的资金和基础设施。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到物质从生产到废弃的可持续性,而不是在该产品已经报废的时候才考虑。因此,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中,对材料的“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不能仅仅体现可持续性,还要直接减少需要处置废物的总量,以此来减少该废物成为海洋垃圾的可能。
三、区域层面下的垃圾循环利用
从联合国区域海洋报告的说明中明显可以看出,海洋垃圾问题以区域为基础发生变化。同样,解决方法也应因区域而定。
一个比较恰当的切入点应该是,确定关于海洋垃圾具体类型(如消费废物、工业废物和包装)。确定依据很重要,来自于与垃圾相关的供应环节的所有步骤:比如它们在哪里?有多少?什么目的?如何达到首要目的?使用期限和用尽后地方会如何处置等。这种努力应该基于对易受影响地区观念和优先事项问题的考虑。接下来就是把供应环节的所有主要参与人召集到一起,组织一次有说服力的对话交流,旨在确定减少垃圾聚集的方法。这是一个“少生产废物”的办法,成为废物的物质需求减少,或利用更好地处置废物的方法来防止积聚。之后再通过执行一系列政策,如公共意识,发展激励机制和法规,来促进及时、长期的措施实施。最后,通过监测海洋垃圾范围的变化和个体执行政策和行动计划的有效性评价,来衡量成功与否。
由于垃圾存在于国家管辖权以外的公海区域,很难追溯起供应源头,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首先来关注“末端管理”方法,如开展清理垃圾,同时进行教育活动,这些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长远来看,区域内近海水域垃圾输入量的减少也可以降低垃圾进入公海的总量。由于抽样数据正在不断表明,来自不同海岸的物质是如何在海洋适当位置形成垃圾的,那么“区域方法”为确定行动的优先权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
本文由(海洋垃圾污染之国际治理的范式转变)项目资助,项目编号(HXS20141153)
参考文献:
[1]赵勇胜.固体废物处理及污染的控制与 治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版.[2]张原.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灾难.生态
经济,2015年第2期.
[3]马成恩.齐抓共管,防治海洋垃圾污染. 环境保护,2008年第10期.
【关键词】山东省;渔业资源;可持续;对策
0 前言
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海洋渔业资源处于可持续利用的状态,海洋经济才可能持续发展。通过对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合理发展的建议。
1 可持续性的内涵与定义
1972 年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了“零增长”理论,开始了可持续性内涵的萌芽,自此引发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忧虑。在我国,可持续性的概念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思想家孔子反对竭泽而渔、覆巢毁卵的行为,认为对生物的获取要有度[1]。皮尔斯(Pearce)和特纳(Turner)(1990)提出了,所谓可持续性就是:“在维持动态服务和自然质量的约束条件下,它使经济发展净收益的最大化”[2]。直到《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的出版,把可持续性言简意赅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要求的能力能成危害的发展。综上所述,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要求;二是不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2 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面临诸多问题。第一,海洋渔业资源产权缺乏有效地机制及相关法令;第二,过度捕捞使海洋渔业资源遭到较严重的破坏;第三,近海污染使渔业经济促使严重;第四,海洋灾害对资源危害日趋严重等。
2.1 海洋渔业资源产权缺乏有效地机制及相关法令
从我国现行的关于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制度来看,产权制度对其具有决定性作用。依据我国法律,海洋资源一般属于国有,国家拥有海洋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归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海洋渔业实施监督管理。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海洋资源公有,导致的结果却是无人所有,海洋渔业资源所有权产权主体缺位,从而使海洋资源的产权不明晰。
2.2 过度捕捞使海洋渔业资源匮乏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渔业技术也突飞猛进的发展,例如,拖网捕捞方法的应用,使得捕鱼量显著提升,直接导致海洋渔业资源总体的过度利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下降趋势显著,主要经济鱼虾类难以形成汛期产量。尽管有关部门提出了汛期封海,禁止打捞。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渔民长时间经济作业的停顿后的首次出海捕捞,呈现出“掠夺性”的捕捞,直接表现为许多种类主要是幼鱼,低质化、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明显。
2.3 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山东省在渔政体制上是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采用条块结合的做法,有利于调动省及市(县)积极性,但这种做法不利于公共资源的管理。针对滥捕的非法行为,虽然山东省政府已采取了严格控制渔船数量和渔船马力增加的“双控”措施,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目前海洋与海洋渔业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可操作性差,监督上权属不清。管理机构重叠,形不成合力,造成海洋资源的极大浪费。
2.4 近海污染使渔业经济损失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一系列威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的重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山东近岸海域污染物浓度明显上升,海洋渔业资源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由于水域污染等原因,山东近海和内陆水域中主要经济水生生物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功能明显退化,海洋渔业资源得不到有效补充,水生生物总量减少。
3 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对策建议
3.1 加强法制建设,抓好管理工作
依法治海,把海洋开发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是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据了解,山东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例如:《山东省实施〈渔业法〉办法》、《山东省渔业资源保护办法》、及《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山东省涉外渔业管理暂行办法》等。建议进一步完善细节的规章制度,避免政策出多部门,意见不统一的现象。将渔业立法逐步由简单的单项规定向综合性的各项规定发展,使得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
3.2 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
据调查,山东省渔业执法队伍结构比较复杂,存在正式、合同和聘用多种形式。不论聘任方式如何,一定要保证员工较高的责任心和执法能力。伴随着蓝色经济区的建立,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更频繁的与外籍渔船交涉,这就对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熟悉我国的渔业政策还要掌握国际法律法规。因此,为了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要对他们进行法律、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以适应渔业执法的需求。军事化的培训不能再流于形式,使渔业执法队伍重拾军人硬朗作风。
3.3 针对过度捕捞的建议
由于海洋渔业生产活动中的外部性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公有性质,市场自由竞争只能导致资源的恶化。建议:第一,建立健全渔民合作组织和制度,避免渔民之间的为了提高产量而造成的“博弈”。第二,积极探索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确定渔业资源总可捕量的基础上,为避免捕捞能力的增加、过度捕捞的出现,而将总可捕量分成若干份渔获配额,分给渔业生产者,允许他在渔获量配额范围之内自由捕捞,当其渔获量达到配额后,禁止该生产者在该年度内从事该鱼种的捕捞,配额作为财产,可以和其他财产一样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第三,对渔具、捕捞方式严格监管。避免出现幼鱼,低质化、小型化、低龄化现象。
3.4 加强奖罚制度建设
渔民违规的成本是渔民决策的关键因素。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渔民违规的成本,使渔民违规的期望收益较低。地方政府应该对发现的不法行为要严惩不殆,可以采取没收其不法渔具和非法渔获物,并执行罚款,对于屡教不改或者违法情节严重的可以直接吊销其捕捞许可证。渔民们自然会自觉遵守规定采取正常的捕捞行为决策。
3.5 切实改善近海污染问题
加大力度严管近海养殖区,保证近海水质达到一定的标准。近海水域中主要经济水生生物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水质的好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水生物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关系到海洋资源的补给情况。建议可以有效的联合当地的环保部门,在海洋污染处罚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可以参考当地环保部门的规章制度,对近海存在的污染问题进行较全面的整治。保证水质达标,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天飞.天人合一[J].儒学与生态环境,四川人们出版社,1995:20.
[2]胡涛,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从概念到行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9-14.
[3]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J].2012 年山东省海洋环境公报,2013,03.
关键词: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2-0042-03
一、问题的提出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各种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沿海造船业等海洋水产业。经济增长新空间理论告诉我们,经过几个世纪以来的迅猛开发利用,陆地上的资源越来越少,如果继续在陆地上拓展生存空间,经济成本会非常大,而且边际效益也越来越小。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把我国建成海洋经济强国、缓解我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日益严重的压力,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据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海洋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16987亿元,增加值7202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比上年增长12.2%,高出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3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无论是海洋产业总产值的绝对数,还是其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我国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Ⅲ近些年来,美国、日本等国的海洋产业总产值的绝对数约为我国的十余倍,在GDP中所占比例也比我国高出零点几至数个百分点。我国海洋经济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金短缺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使得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很不充分、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但海洋经济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资金短缺仍然困扰着其开发利用海洋及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并从金融角度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力求能对海南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海南省位于中国南端,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面与菲律宾、文莱及马来西亚海域为邻,全省陆域面积为3.5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省所管辖的海域上分布着600余个岛、礁、滩和沙洲,其中海南岛最大,总
作者简介:许道顺(1957-),男,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面积达3.39万平方千米,环岛岸线1618千米,大小港湾有84处,开辟为港口的已有43处。海南省海洋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有海洋渔业资源、海盐资源(包括海洋汽油、可燃冰、海流能、温差能、波浪能)等。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经济的稳步增长,海洋经济在海南省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海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的原则,不断加大海洋开发力度,使海南省海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4年海南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220.48亿元,海洋渔业总产值120.92亿元,海水产品总产量115.06万吨,海洋交通运输业营运总收入5.38亿元,滨海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达24.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0亿元。海洋油气业、滨海矿产业、海洋盐业等海洋产业都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促进了海南省经济的发展,对提高海南省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由于长期以来的“重陆轻海”,错过了良好的机遇,海洋开发走了不少弯路,形成了典型的“大海洋,小产业”格局,从海域面积上看,海南省比其他7个沿海省都大得多,但是论海洋经济实力,海南省却比其中任何一个省份都小。如海南省所辖海域面积是山东的12.5倍,但海洋产业总产值不足山东的1/4。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落后不仅有历史原因,还与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
(一)海洋经济结构不合理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南省海洋产业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以海洋渔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一产业,有以海洋水产品、海洋油气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二产业,还有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三产业。但从产业发展的结构上看,第一、三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小。据统计,2005年作为海洋第一产业的海洋渔业产值占到海南省海洋总产值的42%。这种“重农轻工”的产业发展结构正是海南省海洋经济产值落后的重要原因。从长远来看,海南岛周围海域和南沙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储藏量巨大,开发潜力很大,将来必定会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海南省如果不抓紧时机改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油气开发为主的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二)海洋科技对经济贡献率低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的支持,但目前海南省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还很低。一是海洋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海洋开发仍停留在粗放式或资源掠夺式状态,以海洋资源为优势的高附加值产业还没有形成。在海水资源利用方面,目前主要是制盐,从海水中提取其他有重大价值的产品则较少;海洋油气勘探仅限于部分浅海水域;滨海砂矿利用率低,海洋能的利用率更低。二是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但目前海南省社会各界和地方政府对海洋科技成果推广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使得部分科技成果远嫁他乡,无法对海南省海洋经济做出贡献。三是海洋科技人才短缺。据统计,海南省科技人才总量少,全省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例仅为2.49%,每万人口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仅为8.5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尤其是海南省海洋科技领域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四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不成规模。近几年来海南省海洋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产业规模还
比较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还存在研发机构不健全、研发人员不足、研发设备、仪器有待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制约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水平,不利于海南省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信贷资金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支持力度不够
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而目前海南省许多海洋产业企业的发展却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例,近年来海南省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全省建成投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32家,水产品年加工能力29万多吨,为海南省水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夯实了基础。即使是在这个“有利可图”的行业,企业的发展也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大部分商业银行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持谨慎态度,原因是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只能以厂房和设备作为抵押物获取,而水产品加工设备最多只能按市场价的五折放贷,有的甚至更低。从银行的角度,这种贷款可贷可不贷,导致由于缺乏银行的信贷支持,海南省水产品深加工项目90%以上都是自筹资金,本来非常好的大项目也不得不依靠企业自身缓慢发展。与水产品加工业处于类似局面的还有海洋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在创建期和成长阶段缺乏必要的资金。特别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风险大,又缺乏固定资产,难以获得担保、抵押或质押,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支持。海洋产业的发展急需破解“资金瓶颈”。
(四)海洋保险缺位
海南省地处南海,在座拥南海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频繁的海洋灾害。目前对海南省海洋经济造成影响的海洋灾害主要有台风和赤潮,其中以台风造成的损失最大。2003年台风“科罗旺”袭击海南,全省192个乡镇188.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83亿元人民币,其中水产养殖损失面积3900多公顷,产量1.4万吨;2005年台风“达维”给海南省18个市县222个乡镇带来灾害,受灾人数达630.54万,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16.47亿元,其中水产养殖损失10.82千公顷,产量22.33万吨,直接经济损失80.26亿元。由于我国目前在政策性保险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海南省也缺乏海洋产业抗风险机制,台风等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只能由海洋产业承担,严重影响了全省海洋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路径分析
发展海洋经济要以规划为先导,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港口城市为依托,以拓宽融资渠道为突破口,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结构布局合理、科技先进、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可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海洋产业的发展。一是在选择重点开发项目和投入资金时,向海洋油气加工、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倾斜。二是对重点海洋产业立项进行财政补助;对海洋工业集团在资金、用地、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减免税收,以贷款贴息政策大力扶持中小海洋工业企业的发展等。三是增加科技投入。由财政多方筹集资金设立海洋科技发展基金,对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个人进行嘉奖,对在推广科技成果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补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水平,吸收和引进高水平人才,从总体上提高海南省海洋科技水平。
(二)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拓宽海洋产业融资渠道
一要增加信贷投入。金融机构要增加海洋产业的信贷投入比例,提高海洋开发的中长期贷款额度,特别要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和研发资金不足的压力。二要开拓利用外资渠道。利用国外资金、技术方面,可采取直接投资方式,也可利用长期国际信贷,即运用世界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贷款。还可以运用间接投资方式,发行B种股票或发行国际债券等。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对于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较好的海洋产业企业,可以通过同类上市公司收购、兼并、托管、资产或股权置换等资本运作的方式,达到间接上市及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优化配置的目的。四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继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改进民间投资的服务环境、审批环境与融资环境,利用民间资本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投资风险自我吸收的优势,帮助规模较小但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良好的海洋企业成长。
(三)努力培育金融生态环境,稳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总体呈现降中趋稳的态势,积极因素在不断积累,但困难和风险仍不可低估。对此,我们既不能过于乐观,也不能过于悲观,既要保持清醒头脑,更要坚定发展信心,落实“稳中求进、进中求好”总基调不动摇,敢于担当、敢于担责,尽最大努力实现全年发展预期目标。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外部环境一有风吹草动宁波经济就受影响,根子在哪里?
就中国经济来讲,现在已深度融入全球市场,一旦国际经济波动就不可能独善其身。宁波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外向度比较高,更容易受外部环境、外部市场的影响,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宁波作为资源小市,今后资源要素肯定会越来越紧张,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要深入思考,同样是外向度高的深圳、广州等城市,他们同样面临要素趋紧的难题,为什么抗外部风险的能力强。对此,我们要深层次分析国际经济“一打喷嚏”、宁波经济就得“重感冒”的根源所在。
一要在经济素质层面找原因。一个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主要取决于其经济运行的均衡性。这个均衡性,既包括内外需求的均衡、三次产业的均衡,也包括产品结构的均衡、城乡发展的均衡。现在宁波经济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均衡。从产业层次看,低端产业低端产品比重过大。去年宁波的经济外向度为106%,工业产品内销比例为77%。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口岸城市,应该说,这样的内外需求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影响外贸出口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我们卖的是什么样的产品。产品没有竞争力,大单变小单,长单变短单,小单变无单。要扩大宁波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关键是要突破产业“低端陷阱”,加快企业基础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形成新的产品优势。从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比重还不够大。工业经济对外部环境变化最为敏感,服务经济的波动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大。提高宁波经济稳定性,很重要的一条是,在优化提升临港大工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引进培育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高“经济容积率”。
二要在企业素质层面找原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宁波经济形态以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为主体,常常被形容为“小舢板经济”。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是个优势,但小船一遇到大风大浪就有倾覆的危险。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必须培育一批“压舱石”的重量级企业。从目前宁波的企业规模看,产值超千亿元的企业只有1家,超百亿元的只有18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宁波也只有18家。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营企业制度创新不够,存在一些“小富即安”的心态和“路径锁定”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企业面临“低水平富裕”陷阱,区域商务成本大幅提高,社会财富没有更好的投资出路,导致一部分企业外迁。要全面实施企业素质提升工程,加大企业制度创新的力度,加大“天使”投资的扶持力度,加大推动企业上市的力度,使更多的企业突破“成长天花板”、“五千万元现象”,打造一批百亿企业、百年企业、百强企业。
三要在干部作风素质层面找原因。面对同样的环境和政策,为什么有的地方可以保持好的发展势头?面对同样的难题和矛盾,为什么有的地方可以得到有效解决?这有发展基础的问题,有产业结构的问题,也有主观努力的问题。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难题和矛盾始终是存在的。面对困难,最可怕的是遇难不破难。要结合“三思三创”活动,按照“争双先、破三难、创四优”的要求,找一找有没有干事激情不足的问题,有没有遇到难题和矛盾不敢担责的问题,有没有死死抱着部门利益不放的问题,有没有企业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总之,要多从主观层面找原因,主动破解一批发展中的难题,主动破除一些不合时宜的体制障碍,以主动之为争创转型发展之先。
第二个问题,宁波应对和战胜当前困难挑战,底气在哪里?
面对困难和挑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丧失信心、随波逐流,一种是坚定信心、逆流而进。与4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相比,这一轮的经济形势可能更复杂,探底的时间可能会更长。越是困难,越要冷静分析、坚定信心,越要保持破难干事的激情。最近一段时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预调微调措施,包括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结构性减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民间投资准入、刺激节能产品消费、启动一批重点项目,等等。我们要抓住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增添战胜困难的底气,全力推动经济尽快回到正常增长的轨道。那么,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
一是来自实体经济的支撑发展。宁波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成分少,实体经济实力雄厚,特别是“两个55%”支撑了宁波的发展。第一个“55%”是工业经济比重保持在55%左右,工业主导地位突出;第二个“55%”是生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接近55%,去年达到54.8%。就当前全市经济发展来讲,尽管面临很多困难,但实体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比如工业经济,这是宁波实体经济最重要的支撑。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工业生产出现回稳的迹象。再比如民营企业,这是宁波实体经济最重要的基石。现在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诸多困难,但坚守主业不放,投资实体经济的愿望比较强烈。只要实体经济不垮,民营企业信心不垮,就一定能够战胜当前困难和挑战。
二是来自大项目大平台的投放效应。从大项目建设来讲,今年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有832个,整车进口申报工作进展顺利,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机场三期有望获批,镇海动力中心项目已获省里核准。特别是像大众汽车、大榭石化、万华三期这些超百亿元的大项目,不仅是当前扩投资、稳增长的有力抓手,更是调结构、促转型的有力抓手。从大平台建设来讲,宁波拥有全省最多的省级产业集聚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宁波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大榭开发区、国家高新区、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些大平台,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开始释放效应。
三是来自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海洋经济是宁波今后发展最大的空间、最大的潜力,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去年2月浙江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围绕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作了一系列谋划和部署,包括制定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挂牌成立了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筹建了总规模达100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与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同济大学分别签订了合作共建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汽车学院的协议。各地坚持保护与利用开发相结合,启动了一批海洋重大产业功能区块,如北仑滨海新城、鄞州滨海创业区、奉化滨海新区、宁海三门湾新区、象山大目湾新城等。应该说,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非常大,是今后实现宁波经济转型跨越的重大引擎。
【关键词】港口发展;布局现状;趋势分析
目前,我省已初步构建了北有海口港、南有三亚港、东有清澜港、西有八所港和洋浦港的“四方五港”格局,2011年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刚过亿吨、集装箱量刚过百万标箱,远远落后于我国沿海省市港口发展水平。对于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良建港条件的海南岛,如何确定全省港口的总体发展方向,明确各港口的地位、作用、主要功能与布局,以及合理规划港口岸线资源等方面研究甚少,由此造成各市县往往都是以本地的局部需求出发,难免会出现港口布局上的不合理情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的问题,甚至导致港口间的恶性竞争。因此,在加大港口建设投资力度、扩大港口吞吐量的同时,合理布局海南地区的港口,使其形成合力,并进一步打造海南地区的港口群联盟,最终建成区域性枢纽港,已成为一项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
1.海南港口发展及布局现状
海南充分利用不同海岸线的资源情况、自然条件、依托不同特色的经济区域,形成了以“四方五港”为主的港口布局。 即琼北有海口港、琼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琼南有三亚港、琼东清澜港,并有金牌港、龙湾港、铺前港等一批地方中小型港口作为补充的港口布局。
海口港地处海南省的最北端,与大陆最近,依托的省会海口市,是海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海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海南省综合运输网络的中心,国务院批准建立有海口综合保税区。2011年,海口港承担了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60%,集装箱吞吐量的72%,客运吞吐量的99.5%。
在琼西岸线上,分布有洋浦港和八所港,以及金牌港、新盈港、昌化港等地方中小型港口,主要为琼西工业带的大型工业企业、经济开发区和地方生活物资运输服务。其中洋浦港主要为洋浦经济开发区服务,国务院2007年批准建立有洋浦保税港区,八所港主要为石碌铁矿运输和石化企业的产品运输服务。
琼南海岸线有三亚港,主要为琼南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客运以及地方物资运输服务。近年来根据城市发展要求,货运搬迁出市区,新建南山货运港,老港区转变成国内客运港区,新建的白排港区已建成8万吨国际油轮码头。琼东海岸线分布有清澜港、龙湾港个主要地方货运港口以及其它渔货两用的港口。其中清澜港靠近琼北地区,发展较早,是我国一类口岸港口;龙湾港和铺前港建设较早,但均因后方经济需求不迫切,港口建设中的问题,没有最终完工使用。以上除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清澜港五个港口有比较完善的港口装卸设备,港口辐射服务范围较大外,其它地方小港(包括渔货两用港)设施均非常简陋,规模很小。另外在海南岛以外的西南中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西沙永兴岛是海南省三沙市所在地,担负着西南中沙群岛人员的前沿服务基地的重要任务,军民生活物资通过本岛向周边海岛运输。目前在永兴岛已建成西沙港,为三沙市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服务。
2.海南港口发展存在的问题
海南港口发展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各个港口各自为政,片面追求大而全,造成了港口资源的浪费。同时,一些港口间还存在着恶性竞争,使得整个港口群缺乏了竞争力。目前,海南港口发展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有3个方面:
(1)各级政府对港口的发展重视度不够,导致港口规划编制滞后、编制水平不高、其他城市发展规划忽视港口规划导致港口后方发展用地严重不足,造成具备良好建港条件的港口岸线陆域纵深(包括填海造地)只能满足建设二代港口的需要。
(2)直线距离不足200公里各个港口各自为政,各港口经营企业相互间缺少联系和合作,更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战略联盟,甚至一些港口经营企业间还存在着恶性竞争。有的港口经营企业依托优越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片面追求大而全,难以形成核心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形成不了规模效应,造成了港口资源的浪费。另外,海南各公共码头经营企业资本构成复杂,也是难以形成港口联盟的客观原因之一。
(3)港口行政管理体制设计不合理。上述诸多不利因素使得整个港口群缺乏了整体竞争力。
3.海南港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海南省是个岛屿型省份,陆域面积只有3.5万平方公里,但却拥有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海洋资源极其丰富。2009年国家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国家开始实施南海资源开发战略。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内靠粤港澳形成的华南经济圈外缘要地,外临东南亚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中心位置,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和我国主要石油进口(中东)地区的交通要冲,海上交通十分便利,已具备成为南海综合开发战略基地的最佳区位优势。此外,建省办经济特区二十多年,海南海洋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已具备了作为南海综合开发战略基地的基础条件。海南由于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区位优势,必将成为国家南海战略实施的大后方、南海能源开发的后勤补给基地和油气加工储存基地。南海综合开发战略基地的建设,将促使油汽化工、能源开发等产业落户海南,其下游配套产业链也随之急剧延伸,临港经济将获得迅猛发展,海南港口已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4.海南港口发展趋势分析
早在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海南即提出“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大省”的发展战略。经20多年的不懈努力,海南海洋经济呈现了较快发展势头,也盼来了国家海洋战略的全面启动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也是海南港口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现就海南港口发展趋势作如下分析:
(1)成立以省领导为组长的海南省港口发展协调委员会,以便更高层次、更全面的统筹、协调解决港口布局规划、港口功能定位、港口发展用海用地、港口资源整合、港口物流集疏运通道等急迫问题,并结合海南的实际情况,重新对港口行政管理体系进行设计。
(2)举全省之力打造以海口—洋浦为双核心的港口联盟, 2020年海口—洋浦港货物吞吐量将达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500万TUE的区域性枢纽港和物流中心。
(3)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终年气候宜人,景色秀丽,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沙滩连绵,发展邮轮游艇产业优势得天独厚,海南无疑是中国最适合发展邮轮游艇产业的地区。2020年三亚港将建成亚洲最大邮轮母港、全省游艇码头泊位数量超5000个,海南省将是中国最发达的邮轮游艇产业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