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常见化学计算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同课异构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3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11
“同课异构”就是选用同一知识内容,根据教学实际进行的不同教学设计。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方式,在近几年的中小学教科研中经常出现,对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学校科研能力有重要推动作用。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是人教版初三化学计算中的重要基础知识点之一,是在学生对化学物质有过宏观和微观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尝试建立对物质的定量认识。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1]。通常“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的重点是在对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理解之后,掌握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方法。通过同课异构教学过程中的共性与差异,可以加深教师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多角度看待教学,整合多方面资源,创造出更合适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笔者选取本学校所在区的一次优质课赛课中三位有代表性的教学过程简要罗列,教学方法不同,但都实现了教学目标,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期待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一、案例呈现
案例1:生活物质贯穿
(1)探索物质构成
始于生活,展示过氧化氢溶液引导学生思考其组成成分,提问H2O和H2O2的微观构成,并请同学猜测一个水分子和一个过氧化氢分子,哪个质量大?以H2O和H2O2为例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进而介绍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学生实战计算NH4NO3、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公布答案。
(2)探索物质组成
继续以消毒剂为例,提问H2O和H2O2的组成有什么共同点?其中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关系如何?以H2O和H2O2中mH:mO为例进行计算,讲解计算方法。学生实战计算NH4NO3、CO (NH2)2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将学生错题投影,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中的易错点。
(3)引出质量分数
以消毒剂为例,展示H2O和H2O2中氢氧元素质量比,提问:现行资料中常会介绍H2O2是含氧量最高的氧化物,这里的含氧量大家猜想指的是什么?提出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以H2O和H2O2为例计算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解决之前的问题。学生实战NH4NO3、CO(NH2)2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找学生错题投影,指出易错点。
(4)知识拓展
投影消毒剂标签,请同学回答溶液中H2O2的含量,并尝试计算该瓶消毒剂中H2O2的质量。以“计算3.5g过氧化氢中氢元素的质量,计算96.5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例说明元素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学生实战计算160g NH4NO3中含氮多少克?计算120g CO(NH2)2中含氮多少克?集体纠错。
(5)解决实际问题
回归生活,以“圣牧有机纯牛奶”中主要成分及含钙量等展开一系列计算。
案例2:水果类比贯穿
课前将学生分为三组
(1)构成类比,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以一个盛有“1个火龙果+2个橙子”的果盘与一个水分子(“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从“构成、质量”角度类比,引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练习计算H2O、H2SO4、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请不同小组同学黑板演算,纠错。
(2)组成类比,计算质量比
以果盘中m橙子:m火龙果和水分子中mH:mO进行类比,引出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方法。练习C6H12O6、CO(NH2)2、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各组出代表黑板演算,集体纠错。
(3)占比类比,计算质量分数
以果盘中橙子的质量占水果总质量的比和水分子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类比,引出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练习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小组派代表演算并集体纠错。
(4)知识顺延
提问“100g 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引出元素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练习18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多少?共同纠错。
(5)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酒精、某钙片等展开一系列计算。
案例3:设定未知量贯穿
(1)原子个数的计算
知识回顾,“H2O”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引出物质AxBy中A、B原子个数比可以表示为x:y。举例:H2O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检测石英、云母中各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此计算是教师在教材基础上新增的,为后续计算做铺垫。
(2)相Ψ肿又柿康募扑
给出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以O2和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例计算,练习SiO2、Al2O3的相对分子质量,投影学生答案,纠错。
(3)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给出AxBy中mA:mB的计算方法。以CO2中mC:mO为例计算,练习SiO2、Al2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投影学生答案,纠错。
(4)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给出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说明其意义,以H2O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例计算,练习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5)解决实际问题 小结并以“钙尔奇”为例进行系列计算。
二、案例共性分析
以上三个教学案例均实现了教学目标,其中教学设计的共性有以下几点:①三种方案在教学组织的逻辑结构上是一致的,知识点走向都是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元素质量的求法等。教师要勤用教材、善用教材、深刻研究教材、创新教材内容[3],按照教材中此知识点的介绍方式,知识点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于知识的顺应和同化。②三种方案都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计算能力,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③仅就练习习题而言,三种方案均尝试将计算以生活中的例子为载体。方案中涉及的计算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同时体现了化学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巨大作用。④方案中教师均重视学生的反馈,均尝试多角度多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对课上学生未完全掌握的知识予以补救。
三、案例比较,启发教学
上述教学案例在具体操作上各有侧重,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下面从以下几点分析方案的不同点:
1. 知识推进
方案1:以过氧化氢溶液为贯穿线,单个知识点的推进如下: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或宏观组成举例如何计算给出知识点概念练习纠错。贯穿线贴近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对过氧化氢溶液的研究问题深入透彻,为学生的新知识建构做足了铺垫。不同知识点之间转换过程逻辑性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计算知识的整体认知。但是,知识推进速度稍快,学生在最后的知识检测中总体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好。
方案2:以水果盘和水分子为类比,单个知识点的推进如下:类比概念练习纠错;通过类比可以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但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仅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过于表面化,让本次计算缺少了理论支撑。
方案3:回顾化学式意义后,单个知识点的推进如下:概念练习纠错,教学从原子个数比入手,降低了学生的入门台阶。但是教学设计中以单纯计算为主,强调规律的总结,对生活的依附性不高,计算设计略显苍白。
智慧的课堂不是把书本知识简单地搬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需要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2]比较而言,方案1的知识推进更重视学生的理解,例子先行引出概念,在学生对知识有过理论支撑理解后,用实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加快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2. 方法引导
课堂教学应以内容为主导,选择方法。[4]本次同课异构中课题内容相同,方案1强调学生在计算之前对深层次知识的理解;方案2以水果为类比,吸引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但这种方法没有落到物质的组成、构成的基本点上;方案3侧重本节课知识,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以及规律和方法的掌握,但忽视了与生活的联系。
3. 练习及效果反馈
方案1中教师主要通过问答及学案投影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效果,方案2中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请组内代表黑板演算,方案3中教师主要通过学案投影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相较而言,投影学案方便快捷,获得信息精准,而分小组演算所需时间较长,并不能完全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
综上可见,同课是方法构建的基础,异构是方法构建的差异性体现。课同是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而构异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独特体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徐泓,夏建华,熊宗齐,吴应技.安徽省2008年初中化学优质课评述[J].化学教学,2009,7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中化学衔接过渡
一、初高中化学的差异
1.1 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初中化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化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并让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和计算方法,而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则属于较深层次的要求了。而高中化学则是在初中化学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现代技术学科的基础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深化和发散,通过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1.2 学习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初中化学侧重于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因此,学生学习化学以记忆和模仿为主,而高中化学侧重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高中化学相较于初中化学更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1.3知识系统上的差异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在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出发,通过一系列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学习基础的化学知识,其知识系统主要为:感性认识归纳总结理性认识。而高中化学则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侧重于对学生化学知识系统的构建,让学生在学习基础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高中化学相比于初中化学,更侧重于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其知识系统主要为:观察生活现象开展化学实验学习化学基本原理学习化学探究方法摸索和总结化学规律。
二、初高中化学主要内容的过渡和衔接方法
2.1 化学反应规律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化学主要学习两种化学反应:①置换反应规律;②复分解反应规律,学习盲点在于:单支、氧化物和酸碱盐相互关系及其反应规律。高中化学在学习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以下化学反应:①氧化还原反应规律;②离子的放电顺序规律;③强制弱规律;④相似溶解规律;⑤等效平衡规律;⑥燃烧规律;⑦有机反应规律。
例1、运用复分解反应规律判断下列化学反应式是否成立?
①Ag2SO4+2NaCl=2AgCl+Na2SO4 ;
②2NaCl+H2SO4(浓) Na2SO4+2HCl;
③HCl+CH3COONa=NaCl+CH3COOH ;
④NaOH+NH4Cl=NaCl+NH3H2O ;
2.2 化学实验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实验方法如下: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常见仪器的认识、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和物质的分量等;②物质性质实验,包括氢气的性质实验、燃烧条件的性质实验等;③物质制备实验,包括氢气的提取、氧气的提取等。高中化学在初中化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以下方法: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试纸的使用、物质的保存方法和物质的分离提纯等;②物质性质实验,包括主族元素单质、氧化物等的性质实验;③物质制备实验,包括CH3COOC2H5;④定量实验,包括酸碱中和滴定、燃烧物的滴定等。
2.3 化学计算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计算主要侧重于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主要包括:规范计算步骤和掌握利用比例关系计算的方法。而高中化学主要侧重于进行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主要包括:①求化学式和分子式的计算;②多步反应式的计算;③混合物的计算和反应热的计算。主要的计算方法有:①差量法;②守恒法;③比例式关系计算法;④特值法。
三、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过渡和衔接
由于初中化学主要以化学知识的记忆为主,因而学生学习化学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高中化学则侧重于对知识点的概括和运用,因而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应在记忆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法、归纳法和实验法。
3.1类比学习法
高中化学阶段涉及的知识点远比初中化学多,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很多性质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些新物质的时候,应该采用类比法,从已学物质的性质和结探讨新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例2、在初中化学中,我们知道Na2O+CO2=Na2CO3反应能够发生,如果Na2O和Na2S、CS2与CO2的性质和结构相似,则Na2S+CS2的化学反应式是什么?
3.2归纳学习法
高中化学相较于初中化学更侧重于归纳法的学习和运用。很多初中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在高中化学中仍需进一步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时候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中同时出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初中和高中化学中的相同知识点,但是运用归纳法可以总结出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在此知识点学习上的侧重点不同:①初中化学,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理解相关概念;②高中化学,从化合价升降或电子得失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理解相关概念,侧重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3.3 实验法
初中化学中的实验属于基础性实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均处于初级阶段。学习高中化学时,学生在学习教材上的实验的基础上,应加强课外实验的探索,并加强自身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知识结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初中和高中化学均存在较大差异。为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过渡和衔接,教师应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使学生运用归纳法、总结法和实验法等方法,尽快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节奏,以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崔红莲. 浅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5).
关键词:电厂 热力 节能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相对短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能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因此,我国电站热力系统的节能是关系到今后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
1、当前存在的问题
1.1 分析方法欠缺
就目前而言,我们对于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仍然有所欠缺,所使用的数学工具陈旧,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在研究使用计算机进行实际的热力系统节能分析上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与缺陷,通常基本采用的仍是原来的局部优化的运行方法,对于系统节能的分析方法研究过少,还需要不断完善与改进。
1.2 研究具有局限
从本质上讲,我们对于相关系统的研究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状态,这种稳态研究固然能使发电系统在运行中保持恒定,降低了对其研究的复杂程度,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会制约我们今后的研究,对我国电厂整体的节能降耗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1.3 没有深入挖掘
对于不同的热力系统分析理论,我们都是从各种角度来研究热力系统这一个对象,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对于这些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进一步地把握到位,无论是改善机组现有的运行水平,还是挖掘机组的节能潜力,我们都需要一种准确有效的节能理论进行指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合理地确定优化的性能指标,深入挖掘分析,从而有效地建立起系统与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
2、热力系统计算方法
我们对热力系统进行计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明确机组内的各项热经济性指标,因此,如果我们要对机组的热经济性进行分析,首先要选择适合的热力系统计算方法。目前,对于热力系统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依据它们所依赖的热力学基础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2.1 常规热平衡法
热力系统计算的方法是发电厂系统改进中常见的一项工作,而所谓的常规热平衡法是在结合质量与能量平衡的基础上,对实际操作中的热力系统进行数值计算的方法。在计算时我们需要对热力系统进行变工况的运算,以此来确定汽轮机各项设备的相应参数,其运算的实质是确定汽轮机膨胀过程线和系统参数。
2.2 等效热降法
等效热降法是以内功率的变化来分析热力系统的热经济性的一种计算方法。在热力系统的局部分析中,通过等效热降法可以改善常规热力计算中的不足与缺陷,建立新的热力系统分析方法,从而使热力计算具有实际的系统分析功能。
2.3 熵分析法
熵分析法是通过对体系的熵平衡计算来求取与分析影响熵产的相关因素,最终确定熵产与不可逆损失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以此来作为评价过程的完善程度和改进过程的依据。
2.4 火用分析法
火用分析法是在热力学 2 大定量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结合实际环境情况对能的本性进行了全面地了解、分析,是以其实用性为出发点提出的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是从能量转换的角度表示整个设备热力过程完善性的科学指标。
2.5 代数热力学法
我们所讲的代数热力学法是一种分析热力系统能量的好方法。在具体实践中,该方法通过运用事件矩阵来对整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能量关系进行描述,最终得到结构矩阵,这个矩阵从全局的高度开拓了研究热力系统的新趋势。
2.6 循环函数法
循环函数法是根据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制定出来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是以循环的不可逆性作为分析汽轮机循环节能定性的判断依据,通过具体的循环函数式为汽轮机循环节能的定量进行计算的一种好方法。
3、热力系统节能改进措施
3.1 锅炉排烟余热的回收利用技术
对于火力发电厂来讲,它的排烟温度通常都是十分高的,达到了150 至 160 摄氏度,如果在锅炉上加装暖风扇,其排烟温度也能够高达150 摄氏度左右,所以说,锅炉热损失的一个主要部分就是锅炉排烟热。那么,如何对这种热量进行充分的利用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锅炉排烟的余热利用方法其实有很多种,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把锅炉排烟热量和电厂热力系统联系起来,来使排烟余热能够通过热力系统在现有的汽轮机上转化成为电能,从而来把排烟温度大大降低这一方法。低压省煤器是装置在锅炉尾部的一个汽和水的换热器,就好比是锅炉省煤器一样,但是通过它内部的不是高压给水,而是低压凝结水。它的系统连接方式主要有两,也就是低压省煤器在热力系统中串联和低压省煤器在热力系统中并联。低压省煤器的水源主要及时来自于某一个低压加热器的出口,凝结水在低压省煤器照片那个把排烟的热量予以吸收,等到温度升高之后,再通过低压加热器系统。通常采用串联的形式比较适宜,因为串联的优点就是流经低压加热器的水量是最大的。在低压省煤器的受热面确定的时候,锅炉排烟的冷却程度以及低压省煤器的热负荷都比较大,所以,对排烟余热的利用比较好,从而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3.2 化学补充水系统的节能技术
这一技术主要是对于装有抽凝汽式机组的火力发电厂来讲的,对于这一类型的发电厂来讲,化学补充水进入热力系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化学补充水补入到除氧器中;另一种是把化学水补充道凝汽器当中,从凝汽器补入的时候,化学补充水能够在凝汽器中把初步的除氧实现,当补水温度降低至比汽轮机排汽温度还要低的时候,可以在凝汽器的喉部加装上一套装置,从而来让补充水通过喷雾的状态进入到凝汽器的喉部,那么,就可以对一部分的排气废热进行回收利用。把凝汽器的真空加以改善,由于化学补充水经过了低压加热器能够利用低位能进行抽汽,并逐级进行加热处理,把高位能蒸汽量大大减少了,这就使得装置的热经济性大大提高了。
3.3 除氧器排汽以及锅炉排污水余热的回收利用
首先,为了对除氧器的除氧效果进行保证,除氧器就必须要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排出一定量的蒸汽,从而就有工质以及热量的损失产生。对于除氧器来讲,它排除的蒸汽是具有一定的压力以及温度的,在具体的热力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利用和回收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实现节能的目的。除氧器余热回收和利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加装上一个余热冷却器,并通过化学补充水吸收来对排汽余热进行吸收。其次,对于火力发电厂来讲,锅炉的排污率通常是十分高的,把2% 至 5%左右,这样,锅炉的连续不断的排污,造成了很法的工质损失,并且锅炉连续排污的热水会随着热量的损失而变得具有较高的压力和温度,成为了一种高级的单热资源,对它的充分利用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热力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免不了会有排污扩容器利用系统的存在,利用连续排污扩容器的扩容蒸发来对部分的工质和热量进行回收,从而实现热经济性的提高,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但是对于扩容蒸发之后的污水来讲,依然具有一定的温度,如果在设计中不对此进行考虑并加以充分利用,不仅使得能量失去了,而且还会带来一定的污染。那么,对于这一部分的能量利用的方法就可以加装一个排污水冷却器,运用化学补充水来把其热量进行充分的吸收,进一步对其废热资源进行利用,把热经济性予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了。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电厂热力系统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其还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与发展空间,我们通过对其的充分挖掘,可以使相关热力系统的分析方法逐步改进与完善,从而促进我国整个电厂热力系统节能降耗工作的长远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越.采用热平衡简化法和热经济性状态方程简化法计算供热机组热化发电率的研究[J].才智,2011.
文/掌于前
【摘 要】口算就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不用书面表达方式计算过程,依靠记忆,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关键词 小学生;口算能力;意识
口算能力是运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数学教学及实际应用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口算又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差,势必会影响到估算、笔算的正确和速度,影响计算技能的形成。同时,作为口算能力,它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基础。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呢?
一、注重创新兴趣培养,提升口算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之一,它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当学生对口算练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觉得口算练习是一种负担。有兴趣的练习能使学生集中注意、积极思考,从而迅速掌握口算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口算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对口算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口算在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数学学习中,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而且在简算、速算、估算、珠算等各种数学计算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购物、生活活动的时间安排、以及各类物品的尺寸丈量等等,都离不开口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种种有趣味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从而使学生对口算练习发生浓厚的兴趣。另外,口算练习的形式应当多样化,以免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例如可以采用听算、视算、口算、卡片图表、口算游戏等。教师能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以上各种方法,生动活泼地开展口算训练,那么学生对口算的兴趣和能力一定会迅速得到提高。
二、注重创新数理理解,增强口算的能力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基础,反过来,计算可以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两者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有机地连在一起的。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概念和计算方法,不能离开学生的亲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从本学期一开始,我特别重视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去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没有急于揭示计算方法,而是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圈十”操作,使学生从操作中领会“凑十法”。这样做,使我班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凑十法”,为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好了基础。
同时,口算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大大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并形成口算能力。为此要重视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例如:在2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中,学生要会正确运用数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口诀法等。在这里凑十法是小学低段比较常用的方法,所以,我首先要求孩子要会凑十,会熟练记忆哪两个或几个数能凑成十。还要教会孩子一些巧算的方法。在口算中常用的凑整法、凑十法、以及熟记一些常见的数据等。
三、注重创新思维训练,领悟口算的规律
虽然多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但一味地注重数量,只会损伤学生计算的兴趣,最后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因而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这里所说的针对性可以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是本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还可以是一些不同题型的计算题,如直接写出得数;看谁算的有对又快;在圆圈中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在方块中填上合适的数……在不同的题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譬如: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些题目:2-2,7-7,9-9,10-10,13-13,4-0,6-0,8-0,0+2,3+0,11+0……先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思考,你能把这些题目分类吗?怎样分?你的理由是什么?在分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中,学生可以发现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必得0,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这些规律。如新内容在初学时可以采用必答法,让学生把思维过程说出来,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对口算法则的掌握情况,并及时指导学生采用便捷的口算方法。使学生在灵活多变的口算练习中,培养出“有意注意”的良好心理品质,算得又对又快,并不断提高口算能力,最终达到脱口而出。
四、注重创新训练形式,培养口算的习惯
从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中不难看出,加强口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口算内容遍布每一个练习,教师要利用教材来强化学生的口算练习,把口算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口算练习见效快,成绩提高显著,优等生越练越聪明这自不用说,差生练习后也能够从不断提高的成绩中找到自信,并树立起信心,从而对数的运算感兴趣,就会花时间去学习,去追求,甚至感到乐在其中,而且趣味无穷,变厌学为乐学。这样,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从而达到多方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这一根本目的。总之,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包括:分散集中结合练。每堂课上安排练。多种形式变换练,如:开火车、听算训练、抢答口算、找朋友、口算游戏、口算接力等等。
总而言之,有效创新口算训练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特点,能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就能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效的训练,又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基础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掌握口算的技能技巧,不断提高口算能力,从而能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何朝霞.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1)
关键词:燃烧学;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41-02
“燃烧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化学动力学、传热学、热力学、流体力学以及热化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由于“传热学”、“热力学”以及“流体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前期的系统学习,学生对该部分内容较为熟悉。但由于专业的限制,本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少有机会学习化学专业知识,因而对化学动力学和热化学等内容相对陌生,不少学生在课后反映该部分内容抽象难懂。燃烧过程实质上是耦合了流动、传热以及热力相变的复杂化学反应过程。因此,掌握好化学动力学和热化学等知识对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在科研与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将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应用到燃烧学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介绍
量子化学是应用量子力学的规律和方法来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学科。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量子化学综合软件包,是化学领域最著名的软件之一,可以在Windows、Linux、Unix操作系统中运行,目前最新版本为Gaussian 03。该软件由量子化学家约翰波普的实验室开发,可以应用从头计算方法、半经验计算方法模拟和计算分子和过渡态能量和结构、化学键以及反应能量、分子轨道、偶极矩和多极矩、原子电荷和电势、振动频率、红外和拉曼光谱、极化率和超极化率、热力学性质以及反应路径等内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半经验计算和从头计算量子化学计算软件。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在教学中可以轻松搭建直观的分子和原子模型,并且从分子动力学层面展现一个化学反应的内在变化和重组过程。因此,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物质的结构和化学反应内在规律,从而强化对相关知识和规律的认识与掌握。
二、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在“燃烧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量子化学Gaussian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但本文仅选择个别功能,并且通过列举“燃烧学”中最常见的两个简单基元反应实例来介绍其在“燃烧学”教学中的应用。
1.实例一
CO和·OH的反应是燃烧过程以及燃烧大气污染控制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基元反应。根据分子碰撞理论,两种物质是通过相互碰撞发生化学反应,但这种说法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同学来说非常抽象,不易理解。比如两者是如何发生碰撞的,碰撞后又是如何发生反应的,这些问题都很模糊,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很难讲清楚。而通过简单直观的图形讲解则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图1显示的是采用Gaussian软件中的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在6-311++ G(d,p)基组水平下全参数优化和模拟反应过程中的各反应物、中间体(IM)、过渡态(TS)以及反应产物的几何构型示意图。
图2显示的是CO和·OH之间的反应能级示意图。从图中结果可以看出,CO和·OH之间的反应实质上是·OH对CO发动进攻,即·OH的O原子去进攻CO中的C原子,得到反应中间体IM1。从中间体IM1出发有两种裂解方式:一种是经过渡态TS1断裂其H-O键;另一种方式是IM1首先经过一个异构化过渡态TS2异构为另一顺式中间体IM2,然后IM2又经过渡态TS3断裂其H-O键生成产物CO2和H。基于以上能级分析,反应存在两条可能的通道。但通过计算的活化能可知,第一条反应路径需要的活化能为197.41 kJ/mol,而第二条需要的活化能仅为33.22 kJ/ mol。化学反应进行必须先要克服一定的能量障碍,即活化能才可以发生。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由于通道CO+·OHIM1TS1CO2+·H的活化能比通道CO+·OHIM1+TS2+IM2+TS3+CO2+·H的高得多。因此,第二个通道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碍更小,即更容易发生,是该反应的主要通道(主要反应路径)。
2.实例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充分说明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学习、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具体的、有趣的事物和适宜的学具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运用学具解决数学问题,已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让学生动手,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新课程的要求,并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大趋势。这是因为:学生动手操作,手眼协同活动,运用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时,会以活跃的内部言语体验情境,展开思维。动手操作时他们会获得丰富的表象,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会推动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类比、猜想、在深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另外,由于动手操作活动是犹的,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下面就结合“圆的认识、圆柱侧面积和圆锥体积”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点滴体会。
一、运用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数学概念的形成,培养思维能力
准确理解数学概念是进行逻辑推理、数学论证以及数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概念一般都是较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时,应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增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地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数学概念的形成,理解并掌握概念,从而获得新知。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而且巧妙地利用了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征。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先给每一位学生准备好一个圆形纸片的学具,然后引导学生将圆纸片的边缘对齐后对折,然后再打开,再换个角度对折。如此多次重复操作后再将圆形纸片打开,让学生观察多次对折后的圆纸片上有很多条折痕,仔细观察会发现圆纸片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对应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知道圆形纸片上所有折痕相交的一点叫圆心,每条折痕叫圆的直径,圆心到边缘的折痕叫圆的半径,而且很容易发现同一圆中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等。学生对这样动手操作获取的数学知识记忆深刻,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操作圆规,去探究画圆的方法和步骤就容易多了。
二、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求新知,培养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运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增加学生的直观感觉,进而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的事物。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或拼实物等,亲身体验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的,而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想象出侧面展开以后是什么图形。因此,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每一位学生都准备好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在课堂上先指导学生把它卷成圆柱,然后问学生,卷成的这个圆柱的侧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并引导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重复操作(圆柱――长方形)。学生经过自己亲自动手反复操作,已清楚的观察到,这个圆柱是由长方形卷成的,也就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而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这样,学生便在操作过程中,由旧知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上。
三、运用分析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操作程序内化为智力活动,培养思维能力
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切忌肤浅、无效的操作。要把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思维和深层次思考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相应的数学对象或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强调“操作活动的内化”,用操作活化、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探究习惯,真正发挥动手操作的内在数学价值。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给定实验器具(圆柱、圆锥各一个,一组的两个实验器具是等滴不等高,二组的器具是等高不等底,三组的器具既不等高也不等底,四、五组的器具是等底等高),在学生明确了每步实验的具体要求后,让学生带着“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进行探索实践,反复操作,发现规律。结果,第四、五组的实验特别顺利,均得出:用圆锥体容器装满水,往圆柱体容器里倒,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或者说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而一、二、三组的同学却不同意四、五组同学的这种说法,因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不是这样的。这时我再问:“那么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究竟有没有联系,而为什么四、五组的同学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呢?”下面请每组同学将该组的圆柱与圆锥容器的大面积和高分别比较一下,看是否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经过对圆柱与圆锥两个容器的底面积和高的大小比较,便恍然大悟,原来四、五组的两个实验器具是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即等底等高),所以能得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或者说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个结论,而一、二、三组的实验器具呢,要么是等底不等高,要么是等高不等底,要么是既不等高也不等底,所以得出第实验结果就不同。学生经过比较与分析后,便能从中小结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这个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才等于圆柱体积的。
[关键词]处理技术;公路路基软基
中图分类号:U2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软基处理技术的现状
1.1数值计算不够精确
公路路基软基处理是一项要求严格的技术,因此要求测量工人在测量时必须测出尽量真实的数据如公路的硬度、沙石的覆盖面积等等,数据测量是为了供建筑工人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将软基加固或者充填等等。传统的力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路基软基处理技术了,因为现代公路要求其承担负荷以及耐受天气条件的能力必须强于传统的公路,而在建筑工地上一些施工方便忽略了这点使得数据的采集和计算都不够精确。因为以经典土力学为基础的理论公式法仍被广泛应用,所以在实际工程应用的研究中应将深入开展软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和数值计算方法的实用研究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1]。
1.2客观分析不够,易犯经验主义错误
公路路基软基处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因为不同地区的土层厚度、分布、质量有所差异,地基处理在技术、造价、时间和施工难度上均有所不同,在选择处理方案时需逐级地删减排除不合适的方案选择最优方案。而施工人员在选择处理方案时往往过于依靠经验,他们只是大致性粗略地瞄一下采集的数据依照以往的经验就匆匆做出结论,殊不知这种盲目处理原则实在是有妨施工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目前在公路路基软基处理技术地基处理方案的决策分析研究不够,目前的方案选择基本上停留在人为凭经验选取阶段。一些公路因为路基软基处理不好,经常出现路基垮塌或者路面裂缝等公路的损毁。
2.软基处理技术基本方法
2.1换填法
换填法是公路路基软基处理的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换填法的优势是简便易操作,在公路施工中经常被使用来改变原有的路基。换填法就是将基础底面以下不太深的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然后以质地坚硬、强度较高、性能稳定、具有抗侵蚀性的砂、素土、灰土、矿渣等材料分层充填,并同时以人工或机械方法分层压、夯、振动,使之达到要求的密实度,成为良好的人工地基。换填的垫层与原土相比,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变形小等优点。按换填材料的不同,将垫层分为砂垫层、砂卵石垫层、碎石垫层、矿渣垫层等等以及用其它性能稳定、无侵蚀性的材料做的垫层等。如上所述,换填法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原地基土的承载力并减少其沉降量,这一目的通常是通过外界的物理压力来实现的[2]。
2.2挤密法
挤密法是路基软基处理技术的一种基于特殊地形的处理方法,通常挤密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用冲击或振动方法,把圆柱形钢质桩管打入原地基,拔出后形成桩孔,进而进行素土,灰土、石灰土、水泥土等物料的回填和夯实,达到形成增大直径的桩体,并同原地基一起形成复合地基。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因选择挤密的土层差异而有灰土、素土挤密方法的差异,灰土、素土等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可处理地基的深度为5~20m。当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素土挤密桩法。当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灰土挤密桩法。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于24%、饱和度大于65%时,不宜选用灰土挤密桩法或素土挤密桩法。
2.3化学加固法
化学加固法是公路路基软基处理技术的一种高级技术,因其需要用到化学原料所以其成本比较昂贵,一般不作为路基处理技术的主流方法除非是当该地区的路基十分松软而公路的质量要求又对路基要求十分高时才会用到该处理方法。化学加固法是将化学溶液注入地基土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胶凝物质或使土颗粒表面活化,在接触处胶结固化,以增强土颗粒间的连结,提高土体的力学强度的方法。常用的加固方法有硅化加固法、碱液加固法、电化学加固法和高分子化学加固法,这几种方法因化学材料的不同其对路基的固定作用也不尽相同。相比于传统的换填法、挤密法,化学加固的作用虽然明显但其操作复杂,尤其是用用化学原料时必须高度警惕其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因此化学加固法一般被视为公路路基处理技术的杀手锏[3]。
3.软基处理技术基本步骤
3.1抛石设沟
抛石设沟处理技术是对软基处理技术的笼统概括,所谓抛石设沟是运用大量的石块或者重物挤压软土是软土松散呈现出沟块以便沙石、土壤、或者化学原料等加固物质的填充从而改变路基的质量。抛石设沟技术是最基本技术,也是所有软基处理技术实施的必要条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抛石设沟技术是一项并不难掌握的技术。施工工人在明白了施工要点之后大抵可以做到操作的零失误,只是在操作控制方面需要注意抛石的量的变化,抛石越多对路基的挤压力就越大,需要填充的物质相应也越来越多。随着现代建筑工业的发展抛石设沟技术愈发成熟,有些施工单位甚至直接用机器操作大大节约了施工时间。
3.2换土加桩
换土加桩是两个分离的操作技术,但两者的共同目的是为了公路软基可以得到加固。换土是公路路基的土质质量太差,没有粘性或者脆性按照施工要求则必须将其替换换成质量更好的土来改变路基的物理性状。实际操作过程多,换土的量量也不同也是因施工单位个人的经验而定,个人的认识不同所需要换土也不同,但介于换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路基的软基问题必须要添加其他的辅助加固技术才能彻底底改变路基状况。加桩则是较为高级的加固技术,加桩必须在确定加桩的位置以及间隔距离后确定具体的方案,尤其是一些土壤松散的沙质土壤操作时必须注意绑桩才能达到加固的目的。换土加桩是路基软基处理最最技术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它们也逐渐地发生了变化以适应实际需要[4]。
4.结语
公路路基是公路的基础,如若公路路基质量不过关那么可想而知公路的质量是得不到保证的,公路路基软基处理技术是施工工人必须牢靠掌握的基本技术。在实际运用中,施工者必须灵活变通才能适应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戴济群.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技术研究[J].公路,1997(2)。
[2]曾国熙.浅谈路基处理技术[J].公路,1988(3)。
[3]潘恒芳.复合地基理论与其工程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2)。
一、合理的运算——计算能力
在这儿合理的意思就是在数学计算中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不然在实施过程中就会犯错,在数学计算中一定严格遵守计算程序和步骤来,这样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性。比如说,计算:-1+1÷0.0001看下面两种算法:
-1+1÷0.0001=0÷0.0001=0
-1+1÷0.0001=-1+10000=9999
这两种结果的正误我们很容易判断,稍微有点数学基础都能看出这就是一个计算步骤和程序的问题。所以在数学计算过程中,有些程序和步骤是必须严格执行的,特别是对于初学才者更应当严格要求。
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有些概念的引入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学生的计算能力差,在计算时出现错误,是常见的现象,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计算准确呢?因此,我在数学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1.从口算训练入手,让学生具备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就在培养学生加减法的口算能力,到了三四年级也对学生乘除法口算进行一定的练习。因此,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学生应有较强的口算能力,但是由于中学开始用计算器,所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下降得相当快,比如说,-12.5×8=() ,这样的计算还要用计算器。为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周的优胜组,并给予奖励。这种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积极性相当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的提升,效果也好。
2.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周十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笔算是计算的关键,也是我们在学习经常使用的基本算法。中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比较复杂,因此这一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粗心,因此要通过不断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3.简算思想,提高计算的速度
简算是依据算式、数据的不同特点,利用运算定律、性质及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的过程简化、简洁的计算方法。简算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发现事物规律,训练学生思维敏锐性、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发展计算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让学生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
二、学生画图和作图的能力
画图,我想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画图从较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经历,小时侯大人经常拿笔给我们,那时我们会拿起它,在纸上或其它地方毫无目的乱画,不知画的什么,在这儿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画图吧,这就是我们刚开始的第一步。以后到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我们才慢慢开始画些正式的图形。比如说,三角形、长方形等。通过画图,让我们把现实中的实物和图形慢慢联系起来,让我们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作图,到了中学我们接触的图形越来越多,到了八年级开始接触作图:尺规作图。基本作图有下面5个: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些有了这些基本的作图知识,我们就作图就有一定的依据,就可以解决一些数学上作图问题。
三、简单的推理能力
数学推理能力,主要含义是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找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步步有据;推理能力是一个人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未来的职业中,每个人都应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清晰、有条理、合乎逻辑。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推理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从初一年级开始,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观察,认识的过程中就开始不断地改造原有的经验模式,并具有产生新结论的种种判断推理能力,但是不同年级的推理水平显示出质的变化,初一的学生虽具备各种各样的推理能力,但这只是初步的。初三学生的推理水平比初一的学生来讲已有质的区别。高二学生的推理水平已基本成熟。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的推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增强。为此我们在初中阶段一定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化推理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在初中三年学习中认知能力和结构得以较大的提高。
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观察、实验、归纳和类比等从小学就已开始,并将一直进行下去。逻辑推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抽象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逐步地开始。学生对证明的意义、证明的方法、证明的基本要求以及严格的证明格式等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关键词】差量法;化学计算;质量差法;体积差法化学计算一直是学生的弱项,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一大难题。学生在测验和考试中最难得分的一类题目就是化学计算,能选用最合适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解决计算题,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效率,有着重要意义。选用合适的方法解计算题,不但可以缩短解题的时间,还有助于减小计算过程中的运算量,尽可能地降低运算过程中出错的机会。
而在高中阶段最常用到的计算技巧之一就是差量法。现将此法详细介绍如下: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法。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解题完全一致。
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差量法在化学计算中有广泛的用途,其中较为常见的是“质量差法”和“体积差法”。
1固体质量差
(1)将一块铁片放入500ml1mol/L的CuSO4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铁片,小心洗净后干燥称量,铁片增重0.8克,反应后溶液中CuSO4的物质的量是
解析:
Fe+CuSO4=FeSO4+Cum(固体增重)
56g1mol 64g (64-56)g 理论差量
n=0.1mol 0.8g 实际差量
消耗的CuSO4为0.1mol,反应后为0.5L×1mol/L-01mol=0.4mol
注意:抓住每反应完1mol CuSO4,金属就增重8g,找到关系式。
2溶液质量差
(2)向50克FeCl3溶液中放入一小块钠,待反应完全后,过滤,得到仍有淡黄色的溶液45.9克,则投入钠的质量为
解析:
6Na+6H2O+2FeCl3=2Fe(OH)3+6NaCl+3H2m(溶液减轻)
138g 2×107g 6g(214+6-138)g理论差量
mNa= 6.9g (50-45.9)g 实际差量
注意:抓住每反应完138gNa(即6molNa)溶液就减轻(214+6-138)g,
从而列出两者的关系式。
(3)KCl和KBr组成混合物8.00g。溶于足量水后,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生成沉淀13.00g,求原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
解析: KClAgClKBrAgBr
Cl、Br的质量未发生变化,变化的是KAg
K Ag m
39 108 108-39
m(K) 13.00 g- 8.00 g
m(K)=2.83 g
此题巧妙地运用了差量法,使解题节省了不少时间。
3气体体积差
(4)CO2和O2的混合气体多次通过装有Na2O2的干燥管后,体积减少到原来的4/5(条件相同时测定),则原混合气体CO2和O2的体积比为
解析:设CO2和O2的混合气体总共为VL
2CO2+2Na2O2=2Na2CO3+O2V(气体体积减少)
2L 1L1L
VCO2=2V/5 V/5L
故VCO2∶VO2=2V/5∶3V/5=2∶3
抓住每反应掉2LCO2气体,气体的总体积就会减少1L。
4物质的量差
(5)在某容器中通入a mol CO2气体,加入少量Na2O2后,气体变为b mol,则被吸收的CO2的物质的量为()
A. 2b mol B.(a-b)mol
C. 2(a-b)mol D.(2a-b)mol
解析:
2Na2O2+2CO2=2Na2CO3+O2n
2mol 1mol 1mol
n(CO2) (a-b)mol
n(CO2)=2(a-b)mol选C
抓住每反应掉2mol CO2气体,气体总物质的量就减少 1mol
(6)在1个标准大气压、200℃时,将氢氧混合气100 mol点燃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测得混合气体为73 mol。求原混合气体中H2和O2的物质的量各为多少?
解析:
2H2 + O2=2H2On
2 1 2 1
n(H2) n(O2) (100-73)mol
参加反应的气体物质的量:n(H2)=54mol,n(O2)=27mol
若O2过量,则原有H2 54mol,O2有100mol-54mol=46mol
若H2过量,则原有O2 27mol,H2有100mol-27mol=73mol
此题不仅巧用了差量法,还要分情况讨论是那种气体过量。
总之,差量法是一种非常好用的巧妙计算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复杂计算为简单计算.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好这种解题方法的话,就能节省解题时间,又快又准地解决计算题了。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
关键词:化学;碱金属;定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86-02
新课程考试大纲提出:“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定量研究离不开化学计算,所以在高考试题中化学计算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定量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离不开具体的化学知识,所以应该把化学计算的学习融入到每一部分的化学知识中。碱金属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涉及碱金属的计算题涵盖了许多化学思想和方法,以下列举其中常见的计算方法。
一、差量法
例1:(2009年全国理综卷I・11)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1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摇?摇)。
A.?摇■ B.■
C.?摇?摇■ D.■
解析:样品中只有杂质NaHCO3受热质量会发生变化,所以根据质量变化即可求出NaHCO3的质量。
2NaHCO3=Na2CO3+H2O+CO2质量差
168g?摇?摇?摇 106g?摇 ?摇?摇62g
x?摇?摇?摇?摇?摇?摇 ?摇(w1-w2)g
所以杂质的质量x=[84(w1-w2)/31]g,答案为A。
什么时候适合采用差量法呢?一般是已知量为混合物的时候,使用的差量一般为已知量之差。运用差量法的关键是找出产生差量的原因。
例2:将a克过氧化钠加入到93.8g水中,完全反应后的溶液为100g,则该溶液的质量分数为(?摇?摇)
A.4%?摇?摇?摇?摇B.4.2%?摇?摇?摇?摇C.8%?摇?摇?摇?摇D.12%
解析:93.8g变为100g的原因是加入了过氧化钠并释放了氧气,也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理解为ag+93.8g=100g+m(O2),所以100g-93.8g=6.2g为参加反应的过氧化钠与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之差。设生成NaOH的质量为x。
2Na2O2+2H2O=4NaOH+O2?摇质量差
156g ?摇?摇?摇80g?摇?摇?摇 32g?摇?摇?摇124g
?摇 x?摇?摇?摇 6.2g
解得x=4g,答案A。
差量法不仅可以使用质量差,也常常运用体积差。
二、特殊值法
当问题的结果存在几种不同的可能时,常采用讨论法。使用讨论法的关键是找到特殊值或极限值,确定讨论区间。
例1:由NaOH和NaHCO3组成的混合物10.24g在260℃下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至室温后,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28g,则混合物中NaOH和NaHCO3的组成情况是(?摇?摇)。
A.n(NaOH)>n(NaHCO3)?摇?摇?摇B.n(NaOH)=n(NaHCO3)
C.n(NaOH)
解析:热重法是分析物质组成常用的方法,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就有此类试题。该题中NaHCO3受热分解产生的CO2气体能和NaOH反应,若NaOH能将CO2气体全部吸收,则排出的气体只有水蒸气,否则为水蒸气和CO2气体。所以讨论的前提是确定CO2气体恰好被NaOH全部吸收时NaOH和NaHCO3的比例,可以得出:NaOH+NaHCO3=Na2CO3+H2O。若n(NaOH)=n(NaHCO3),则对应的质量关系为128g变为106g,按此比例,10.24g应该变为8.48g,所以排出的气体还含有CO2气体,即n(NaOH)
例2:向300mlK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在减压低温下蒸发溶液,得到白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CO2通入量不同,所得到的白色固体的组成也不同,试推断有几种可能的组成,并分别列出 、
、 、 。(可不填满,亦可补充)
(2)若通入CO2气体为2.24L(标准状况下),得到11.9g的白色固体。请通过计算确定此白色固体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其质量各为多少?所用K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关键词:估算;方法;技巧;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06-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且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目前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先安排估算,再计算,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预先有大致的结果,在脑海里也形成接近准确值结果,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精确值。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是很难算出准确的结果的,这时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此《课标》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和初步的估算技巧。”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和技巧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估算的价值
学生一般喜欢精确的计算,对估算的作用和价值,并没有真正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实践上都感到不习惯,当然也感受不到估算的价值。因此,要从学生思想上、认识上将这一陌生概念变为熟悉认知,以解决大量的具体事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估算的认识,从而获取估算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估算具有六大方面的功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感;二是有助于增强学生行为的计划性;三是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感;四是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五是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认识;六是有助于学生养成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它的本质是在不要精确值或难以求出精确值的情况下,并在允许范围内,估算值、迅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合理的答案。正如我在讲“估算”一课时,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问题情景------纯牛奶48元、饼干18元、巧克力69元、果汁23元、沙琪玛31元,题目是妈妈买5种物品,
A:带200元钱够不够?
B:妈妈在给超市的这位收银员时应付多少钱?
老师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解决第一个问题由于数据比较多,学生感觉精确计算比较麻烦,所以学生愿意尝试着去估一估,摆脱了精确计算的思维定势。第二个问题妈妈付款时收银员要精确地计算。在这两个问题对比中,学生可以意识到,根据需要在计算过程中,除了精确计算、还需要估算。遇到对计算要求不高的情况,可以灵活采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感受到估算的实际意义和必要性,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价值,从而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
二、在教学中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计算,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具有合理性与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的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引领,而教师的估算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目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适时把握新旧知识联系,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过渡,具体就是要在平时教学中,能将一些估算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估算分为估测、估值和区间估计三种形式,其中区间估计要估上限和估下限。常用的估算方法有:a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和范围,例如:812÷9≈810÷9=90;5×199≈5×200=1000;785+203≈800+200=1000 b规律估算法:就是应用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判断运算结果,判断235÷4的商是几位数,35×0.5的积大于第一个因数还是小于第一个因数,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题例验证,从而知道一个数(0除外),当乘以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积小于第一个因数,当第二个因数大于1时积大于第一个因数,轻松地对经过做出推算和验证,这两个事例中的估算不需要计算结果就能用规律直接得出。 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比自行车要快得多。
三、在实践中增强估算应用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地应用数学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方法和技巧势在必得。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从“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学生自觉运用估算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3.095保留一位小数约3.1、保留两位小数约3.10,利用四舍五入法求得结果。又如:一支笔2.6元,4支笔需要多少钱?(保留到整数)2.6×4=10.4元≈11元,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时10元是不够的,所以是要进上去的,利用进一法求得结果。再如有20元钱,买3元一支的钢笔,可以买几支?20÷3=6.666666.......支≈6支,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时7支买不到,所以是要去掉的,利用去尾法求得的。
对于初中化学来说,虽然学习时间短,但却是学生走进化学的重要道路.要想在化学学习中取到很好的成绩,学生就要熟练掌握各种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初中化学解题中有许多的技巧和方法,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对每种方法的理解,确定解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纵横联想,多元迁移
化学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强化这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解题时的联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需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对灵活多变的题目.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几种常见的酸”时,我给出一道题:用一种白色混合物做实验,这种白色混合物可能是碳酸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做如下实验:将混合物放到足量的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液体,在上述溶液中加入}酸,有气泡产生,混合物中含有什么?肯定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对于这道题,学生首先要考虑碳酸钠和氯化钙的性质,它们的水溶液是不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这就得看学生的基本功,当加入盐酸后有气泡产生,说明肯定有碳酸钠,发生了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CO2+H2O,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而对于氯化钙的水溶液,学生可能就没有头绪了,氯化钙和盐酸是不反应的,但是学生可能会遗漏如果是碳酸钠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就会生成CaCO3白色沉淀,就不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了.对于解这道题目,学生应该充分对知识进行迁移,对化学知识有扎实的基础.
二、一题多解,发散思维
化学中一种物质可以和很多种物质进行反应,所以一道题就可能出现多种解题方法.初中生化学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多样化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在面对同样的习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成功率,促进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形成.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一题多解教学.例如,在讲“钢铁的锈蚀与防护”时,我给出一道题:在100g未知浓度的稀硫酸溶液中投入8g铁屑,当反应结束后,溶液中仍然有一定量的铁屑剩余,过滤称量后,滤液质量为105.4g,求在此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是一道典型的一题多解类型的题目,首先应该想到铁屑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8g的铁屑没有反应完,稀硫酸反应完全,在反应过后,得到的是硫酸亚铁的水溶液.硫酸亚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52,溶液的质量增加了5.4g.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6,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这道题可以用差量法,从前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不变入手,或者从反应前后溶液中的溶质入手,或者从反应后的滤液入手,或者从反应前后硫酸根离子的质量不变入手.通过一题多解,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适时假设,学会排除
假设法在选择题中的应用比较多.由于选择题通常有4个选项,只要能够排出其他三个,就能选择出正确答案.因此,通过各种假设,排出错误的选项,是解答选择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的选择题中,涉及一些没有学过的知识,采用正常的计算方法,短时间内无法得到相应的结果.如果采用假设法,就能短时间内找到答案.例如,在进行综合练习时,有一道选择题学生很难解出来.将4.9g氯酸钾KClO3和1.62g二氧化锰MnO2混合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多少?选项分别是1.54g,2.73g,4.60g,6.78g.对于两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KClO3二氧化锰2KCl+3O2.如果正常计算,就要先算出释放氧气的质量.由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所以不参加反应.4.9g的氯酸钾可以得到1.92g的氧气,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就能得出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9+1.62-1.92=4.6g,这样的计算会耗费很长时间.如果采用假设法,由于释放的是氧气,剩余的质量应该小于反应前固体的质量并且大于二氧化锰的质量,从而就能排除第一个和第四个选项,然后简单地判断氯酸钾中钾元素和氯元素的比例,可以得到剩余固体的质量应该大于2.73 g.这样,就快速得出本题答案4.6g.在解题过程中,适时进行猜测,有时在解推断题时也可以应用.如果实在推断不出来是什么物质,不妨根据化学现象假设一下.
总之,解初中化学题目有很多技巧和方法.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化学解题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