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6: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在线中小学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网络教育,电子商务
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学生提供一种网络教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的非面授教育活动。本文就如何利用网络教育,促进中小学教育、特别是教育资源较薄弱的地区的中小学教育,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看法。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内部的特有资源在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和社会阶层间等方面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是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特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所导致。譬如,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域,普通中小学可按人口密度和所跨地区半径来设置学校网点,容易形成教育规模,而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域就难以做到这一点;许多历史发展悠久的地区具有重视教育的良好传统和浓厚氛围;不同的民族由于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其教育就凸现出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任何外域的、形式上的教育输入都难以改变这一民族特质;文化水平发达的区域比文化水平落后的区域,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要高一些,教育的整体质量也好一些,等等。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教学质量直接、间接地决定着受教育者的前途、命运。而基础教育的不公平可能导致部分农村少年儿童丧失受教育的机会、缺少较高质量教育的可能。而在他们中本可能出现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成千上万合格的劳动者。
在目前,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基础教育适当公平一些,那么网络教育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网络教育打破了时间、地域、教学方式的限制。网络教育除了弥补传统基础教育形式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个性化学习和教学流程的变革。本次展览上的一些在线学习产品通过记录在线练习、作业、测验和考试,可以形成知识点、章节、学科、学期等多维度的学习测评报告和分析图谱,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此外,在线学习产品极大地解放了教师,从布置作业、检查作业、批改作业、了解每个人和班级知识点掌握情况,只要点击鼠标即可。这让老师有精力和条件进行个性化教学。而“大数据”支撑的测评报告,也让教师能迅速找到学生普遍未掌握的知识点,重点讲解和练习。
首先切实搞好教育平台建设。不论是政府搭建的网络平台,还是企业公司开发的网络平台,都要采用先进实用的技术平台,发挥互联网及卫星宽带多媒体网络的优势,突出网络、远程服务的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性。
搞好用户信息库的建设。对各类学习用户要分门别类的建立用户信息库,在信息库中为每一位用户建立基本信息表,记录用户的年龄,年级,学习内容侧重,在线学习的时长等信息。这些信息会为将来管理用户提供很大的帮助。例如可以根据用户信息在寒暑假给原来的老用户发送下学期课程预告,对点击率高的课程资源再进行建设,对在线学习时间长的用户提供新课程费用的折扣。这些措施可以加强对用户的管理,提高用户忠诚度。
引入新型营销模式,加快网络教育发展。大部分网校在营销时仅仅采用广告和销售学习卡的形式,或者直接在学生入学时录入用户信息,直接从学费中扣除上网学习的费用。可以突破这一传统的营销模式,引入新型的营销理念,提高电子商务在网络教育中的发展速度。例如,可以在营销时引入体验式营销的理念。体验式营销是指企业通过采用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网校可以在不同的用户群发展一部分潜在的消费者,赠予一定的在线学习时间,体验网上学习的快捷方便等优点。这部分体验后的用户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消费者和网校免费的宣传员。
安全问题也是应当关注的总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网校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二是网上电子支付带来的安全性问题。网校应该采用各种安全措施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防止泄露。这样做得好处是使电子商务交易的双方都受到保护。网上电子支付也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最普遍的做法是先期出售学习卡,但是很多用户不满意这种前期投入过多的消费方式,随用随消费的方式成为了电子商务在网络教育的消费方式发展方向。这种无形的教育商品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在网上支付费用时往往无法对消费者进行有效的保护,比如对课程质量不满意,如何退货也是电子商务在网络教育应用时要解决的问题。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是能够通过综合运用各类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的安全机制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
加强人员培训、充分用好网络资源。人才一直是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各类网校往往不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也不缺乏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但是,既在专业课程有所建树又非常精通计算机技术,通晓电子商务流程的人才却很少,所以要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点加强对专业教师在网络技术上的培训和营销管理人员在教育方面的培训,让复合型人才去开拓网络教育巨大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将网络教育和电子商务结合起来,更新网络教育的营销方式,加强网络教育的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拓展教育消费市场,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普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才能真正发挥好网络教育的作用,提高全民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水平。
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评估体系,整个社会就会无章可循,人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就会无法生存下去。网络教育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评估和监督体系,网络教育的质量就无从谈起,而没有质量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是缺乏竞争力的,是终究要失败的。既然倡导网络教育,要使网络教育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要对网络教育进行必要的规范,就应当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评估与监督的体系,形成评估与监督机制,制定评估条例和监督法规,随时纠正网络教育出现的问题与偏差,使得网络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我们基础教育就可以初步实现公平。所有孩子都能分享较好教学资源。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12-02
1引言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但在人口比例上,汉族人口约占90%,其他少数民族约占10%。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发展、地理等因素方面的原因,人口分布并不均匀。我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以下特点: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汉族分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具有地域性。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虽然受到国家多种政策的鼓励并提供优惠,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地理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依然比较落后。因此本案例选取了海南省乐东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发展水平研究基点。并对该自治县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作了初步分析,对于宏观上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具有一定意义。
2调研设计与过程
2.1确定研究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为了反映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而针对性设计的评价指标。[1]国家信息化的构成,包含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以及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要素。本团队根据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情况,制定了五大影响因素。分别包括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人才管理。在指标设计中,把五大因素作为一级指标研究,在每个一级指标中把问题具体化,分成多个二级指标,之后又把二级指标分成三级指标研究,把研究问题详细化,便于调研问卷的设计,与此同时,被调研者也可以清楚对问题做出回答。经过查阅大量文献以及结合乐东县实际情况,制定了三级调研指标,具体是:一级指标: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系统、人才培养、信息化管理;二级指标:信息化设备、校园网络建设、信息安全建设、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校园门户与应用系统、信息系统、学生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能、信息化发展保障、信息化发展投入、综合管理制度;三级指标细分为27项。
根据这份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制定了“乐东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情况调研问卷”。
2.2样本选取及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活动的选取范围为海南省乐东县,为使调研结果真实可信,且能代表乐东县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平均发展水平,根据乐东的教育实情与地理环境,选取了103所中小学作为调研对象,占全县总数的45.6%。调研学校包括11个乡镇(抱由镇、万冲镇、千家镇、大安镇、志仲镇、九所镇、利国镇、黄流镇、佛罗镇、莺海镇重点学校、普通学校);调研学校地理位置涵盖县城、乡镇、农村。各地区都占有一定比例。从样本选取中,能够反映全县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情况。
3调研结果与问题发现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乐东县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处于初级建设阶段,信息化建设中只有少数基础设备,与我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严重薄弱,电子资源投入几乎为零,学校应用系统设施缺乏,教育信息化政策不完善。整体上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平均水平还有还大差距。
3.1受调研学校的基本信息
此次调研活动中,调研地区包括乐东县县城以及11个乡镇,共103所学校,其中中学13所,占全县中学50%,小学90所,占全县小学45.5%。
在所有调研学校中,5所学校位于县城,12所学校位于乡镇上,86所学校位于农村。
3.2基础设施情况
计算机数量是反映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最重要、最直观的因素,也是反映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标。[2]通过查询《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可知,2006年,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生机比例为18.6:1,2007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生机比例为16.84:1,2008年为15.3:1,且每年的生机比例有所降低。根据本次调查,乐东县各中小学学校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但生机比例高于我国平均水平,且城乡存在差异。
从调研县城、乡镇结果可知,乐东县城、乡镇学校100%拥有计算机,且学校联网率达到100%,但是生机比为33.4:1,高出我国平均水平一倍多。最高的生机比例为利国镇,接近200:1,最低的为尖峰镇,为13:1。这组数据的极差为187,说明了生机比分布极不平衡。
调研农村学校生机比时,调查结果如下:抱由镇(134:1)、万冲镇(158: 1)、千家镇(265:1)大安镇(176:1)、志仲镇(145:1)、九所镇(273:1)、利国镇(174:1)、黄流镇(153:1)、(佛罗镇(185: 1)、莺海镇(249:1)、全县(195:1)。由此发现农村学校生机比最高的为九所镇,生机比为272:1,而最低的为144:1.本组数据的极差为128,说明了在乡村中生机比分布也不平衡。
3.3信息化资源建设情况
信息化资源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内容,是学习者的学习对象。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素材、动画类等素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资源已不能满足需求,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信息化资源。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发现该县信息化资源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3.3.1学校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资源包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学习者可以在课前、课后获得重要知识。目前,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具有独立资源库,学校的电子书藏有量为零。这与学校的信息化资源投入紧密相关,反映出该地信息化资源严重贫乏的现状。
3.3.2教师信息化能力
在调研中22%的学校教师会制作信息化资源,其中,县镇中学中会制作信息化资源的学校占64.7%,而农村教师会制作信息化资源的学校只有27.9%。反映出了农村教师与县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
3.4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务管理与学生信息管理,但其投资金额大,乐东县的县城中学与乡镇中学无法承受这笔资金,因此在信息化应用系统投入与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尽管如此,个别学校还是建立了自身的主页网站,其中29.5%的县城、乡镇学校有主页网站,7%的农村学校有自己的主页网站。在网站中,主要用于学校新闻,但网站信息更新慢。没有学校具有“教务管理系统”、“在线考试系统”、“教学互动平台”等现代化应用系统。
3.5信息化人才培养建设
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信息化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中,学校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落实好信息化教育,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人才战略的发展。在学校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体现学校信息化教育开展进程。
3.5.1课程开设情况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一些地区从小学就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根据调研,61%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占全县学生近70%。各年级一般一周开展一节信息课,除此之外,学生每周在课外用计算机学习的时间少于2小时。
3.5.2计算机教师与学生比例
经过对乐东县的调研,平均每所学校有0.8名计算机老师,平均每位老师负责292人的教学。
4面临的问题
4.1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中,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落实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监督的机制。学校领导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优势,没有制定信息化发展政策,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削弱了教育信息化在发展中的效果。
4.2信息化基础设施缺乏
基础设施是实现信息化的前提与基础。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乐东县政府投入信息化教育的经费相当有限,这导致了乐东县生机比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并且学校的联网率低,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4.3城乡之间存在差距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但在城镇与乡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存在着明显差距,农村学校无疑是雪上加霜。据统计,城镇师生比为33.4:1,而乡村的师生比为195:1。除此之外,城镇中教师的教学技能要优于乡村教师的教学技能。
4.4信息化资源不足
在信息化教育建设中,信息化基础建设一般要先于信息化资源建设,而且,信息化设备水平与信息化资源建设呈现正相关关系。乐东县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信息化共享资源同样存在不足现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参考文献:
1、腾讯课堂老师不可以看到学生本人。因为想要通过摄像头看到你,必须获得你的权限,经过你的同意才行。而且腾讯课堂是没有这个功能的,最多就是提问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开麦回答问题等。
2、腾讯课堂是腾讯推出的专业在线教育平台,聚合大量优质教育机构和名师,下设职业培训、公务员考试、托福雅思、考证考级、英语口语、中小学教育等众多在线学习精品课程,打造老师在线上课教学、学生及时互动学习的课堂。
(来源:文章屋网 )
信息技术(ICT)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有约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审视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模式,似乎与19世纪时的形态没多大差异:学校教室中的教学场域仍被以教师为导向(teacher-centric)的知识传授活动主导;信息技术及其相关工具仅是教师的口语教学辅助媒体(didactic media)。在这种模式下,教育的本质无法产生巨大的变革,更无法发挥“互联网+教育”应有的精神!世界各国已在呼吁改革中小学教育的经营与运作模式,强化信息技术的运用效能,进而培养未来主人翁的21世纪关键能力。“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就是主题探索课程(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或项目学习)结合互联网应用而提出的新概念,旨在通过具体的实施构想,让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的环境中发挥破坏性创新的功用(disruptive innovation),让中小学的教育本质彻底翻转成培育21世纪关键能力的动能。
所谓“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即在现行以班级教室为学习场域的主题探索课程之上,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并将学习的环境由实体教室扩展至云端网络的虚拟世界,以便充分运用虚拟学习社群功能的一种学习策略与型态。因此,更具体地说,“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的主要精神便是混成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展现。混成式学习是一种充分运用网络学习环境(networked learning environments)的学习型态,它强调学习者导向(learner-centric)的学习活动设计与社会建构学习理论的运用。在混成式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展现其主动学习的态度与能力,而学习活动中的互动对象与同侪关系不再局限于同班同学,已扩展至网络世界中的虚拟学习社群。混成式学习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差异性,如下表所示。
主题式探索学习的特色
主题式探索学习模式(project-based learning),又称专题或项目学习,是融合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学习策略、探索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与专注式学习(engaged learning)精神的一种新的教学策略 (instructional strategy),它应用了建构学习理论的概念,且具有学习者导向(learner-centric)的教学设计本质,可发挥信息技术的媒体特质,因此,无论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主题式探索学习目前都是受重视的一个教学设计专业领域。
主题探索课程强调学习活动应以问题为导向,而学习主题的规划与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切合学习者的生活情境(authenticity),以便学习者由实际参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学习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从教学策略的层面来看,主题探索课程是一种以主题研究为导向的“做中学”学习活动,它一般以呈现问题作为开始,引导学习者通过资料搜集、知识探索、与人际互动等来解决问题。在主题探索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犹如一位知识探险家,与一群各具专长的探险老手在互联网中做知识探索,而探索过程便是建构知识的基础。
主题探索课程在实施时有五个要素及其程序:
(1)呈现学习问题与情境:将学习主题以生动活泼的情境与问题的体例来呈现。
(2)讨论解决途径:将学习者分组,并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探讨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3)寻找资料:根据讨论后的共识,进行问题解决方案之资料的搜集工作。
(4)尝试解决问题:学习者分析与整理搜寻到的资料,并尝试利用现有资料来解决学习问题。
(5)呈现学习成果:每个小组完成活动任务之后,将成果展示出来让其他人观摩评量。
透过这样的程序,学习者将可反复地与同侪讨论与观摩,进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而根据相关学术研究的结论,在学习成效上,主题探索课程的学习模式不仅比传统的教学讲授模式要好,而且符合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的诉求
主题探索课程的概念起源甚早,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虽然主题探索课程的功效已获得印证与肯定,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与教育环境的快速变化,混成式学习的概念日渐成熟,再加上世界各国对问题解决能力(Complex Problem Solving)、独立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团队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沟通协调能力(Communication)与创新能力(Creativity)等21世纪5C核心能力的重视,现有的主题探索课程模式暴露出以下两个缺点:①学习活动中缺乏优质的合作学习活动与人际互动;②学习历程中未能善用信息技术的沟通与知识管理功能。
为了改善这两个缺点,“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除了具有主题探索课程原有的特质外,还强调在学习活动设计中应导入或强化以下数项新元素或功能:①互联网学习环境与虚拟学习社群;②合作学习机制;③数位学习历程档案(digital portfolio)系统;④数位叙事(digital storytelling)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最主要的精神,是其学习环境的提升与调整,即所谓网络学习的发挥与学习社群的运用(learning community of practice),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将主题探索课程实施的场域,由传统教室或校园的实体环境扩展至网络的虚拟学习环境中。虽然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师在学校教室中应用主题探索课程,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以及社会对多元化学习模式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鼓励将主题探索课程的应用向混成式学习的模式迈进。但混成式学习的实施必须有网络学习环境与平台的支援,所以在实施“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时,我们必须提供教师与学生虚拟教室的工具与环境,让学习活动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另外,我们不但让学习者可在各自的数位学习历程档案(digital portfolio)中整理与管理自己的学习作品或作业,而且必须强调合作学习机制的运用。例如,小组的在线编组与管理,以及合作学习日志(collaborative notebook)等工具的提供,旨在让主题探索课程更易于落实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而促进学习社群的分享、同侪互评与反馈等高层次的学习行为。
“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学习模式的应用,不仅将狭隘的传统教室学习空间及场域,延展至具有无限发展空间的互联网云端,让深度的合作学习与学习社群功能有发挥的机会,更让家长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理想得以实现。
由于主题探索课程的本质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推广应用上,即使有了上述的强化措施,教师仍会觉得主题探索课程的概念过于抽象,从而产生困惑或陷入抓不到精髓的困境,如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如何指导学生呈现学习作品并进行分享与学习评量,如何适切地将学习活动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等。为了解决上述这些在推广应用上的实际问题,并让“互联网+主题探索课程”学习模式的精神得到具体落实,在实施策略上,我们必须再引进数位叙事技术的概念。
数位叙事技术的意义与内涵
数位叙事(digital story telling,DST)是一种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某项事件或主题之记录(documenting)、处理(process)及产出(production)的技术(technology)。换言之,数位叙事技术是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影像、声音、录音及自我旁白陈述,将作者想记录的事情、经历或任何想发表的意见与看法,汇整成一部视讯短片。所以,数位叙述技术是一种沟通的工具,它结合了图片、影像、视讯画面、故事内容叙述(narration)、背景音乐等数位媒体应用,并加入作者本身针对某件事情具有的独特洞察力、见解、想法、批判思考或经验传承等。在数位叙事的作品中,作者可透过口语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将某个意念或事件转述出来。这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一个新形态的简报模式,更是知识建构与交流的工具。
更精确地说,数位叙事的作品是一个简短的影集,作者利用计算机编辑及影像汇集来完成数位影片。在数位影片中,作者需要针对角色、场景、事件发生或经验等,产生敏锐的观察力并透过影像、音乐、录音及声音等元素,赋予作品栩栩如生的生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不只是数位作品的展现,数位叙述技术能更进一步地让作者的观察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考能力等以数位媒体为媒介做多元化的呈现。
因此,数位叙事技术是以建构学习理论为基础,用以激励学习自省过程(reflection)的工具,并培养学习者在21世纪应具有的素养。就学习理论而言,它协助学生建立自我的价值观与独立思考能力;就科技应用而言,它具有强化科技运用能力及资源分享的两个角色,因为它除了协助学习者运用多媒体呈现他们的作品,发挥媒体创造能力外,还可建立个人学习历程档案,进而透过网络将作品与大众分享。
数位叙事技术的应用,目前已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界蔚为风潮,不但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教师研习营举目皆是,而且许多专业团体和推广中心相继成立,不少学术研究者的研究结论亦大加推崇这项技术的教育性价值。
许多实例与研究结论指出,数位叙事技术运用多媒体进行创作之特色,为教师与学生所喜爱,并具有整合教学策略与强化学习质量之功能,因此,若能在主题探索课程实施当中,运用其记录、分享、反思的独特角色,应能让学生有更佳的学习效果,并实践21世纪5C核心能力的新教育需求。
结语
腾讯课堂分屏是不影响上课时长的,分屏观看直播,后台依然在记录上课时长。腾讯课堂与QQ、QQ群在产品底层有深度整合,在网站课程页面报名成功后,可以在QQ客户端找到已报名的课程,通过QQ客户端直接进入课堂。
腾讯课堂是腾讯推出的专业在线教育平台,聚合大量优质教育机构和名师,下设职业培训、公务员考试、托福雅思、考证考级、英语口语、中小学教育等众多在线学习精品课程,打造老师在线上课教学、学生及时互动学习的课堂。腾讯课堂与QQ、QQ群在产品底层有深度整合,在网站课程页面报名成功后,可以在QQ客户端找到已报名的课程,通过QQ客户端直接进入课堂。
腾讯课堂凭借QQ客户端的优势,实现在线即时互动教学;并利用QQ积累多年的音视频能力,提供流畅、高音质的课程直播效果;同时支持PPT演示、屏幕分享等多样化的授课模式,还为教师提供白板、提问等能力。腾讯创建在线教育平台—腾讯课堂,改善了中国教育资源分布和发展不均的现状,依托互联网,打破地域的限制,让每个立志学习,有梦想的人,都能接受优秀老师的指导和教学;同时希望给优秀的机构及教师一个展示的平台。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指导思想
紧扣“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总体目标,聚焦“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重点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有效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有效学习内容”主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
二、培训对象
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含幼儿园)全体在职教师。
三、培训时间
(一)培训阶段
启动时间:2012年4月—6月。学习宣传《关于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市“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年度全员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
培训实施:2012年7月—2013年4月。其中,新任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的集中培训环节在暑假期间进行,在职教师岗位培训的集中培训环节在寒暑假或分散在双休日进行。
(二)培训学时
1.新任教师岗前培训120学时。其中,集中培训72学时,远程培训或送培送教20学时,校本研修28学时。
2.在职教师岗位培训72学时。其中,集中培训24学时,远程培训或送培送教20学时,校本研修28学时。
3.骨干教师研修提高:集中培训环节72学时,并进行1个月的校本研修(行动研究)。
四、培训目标
(一)师德教育
帮助新任教师掌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形成践行师德能力。帮助教师理解和领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职业理想和践行师德能力。
(二)业务培训
1.帮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师理解、领会和把握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
帮助全体教师理解《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把握《专业标准》的内容要求,主动将《专业标准》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
2.帮助新任教师掌握教学工作常规和班级工作常规,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3.帮助在职教师树立现代知识观,转变教育观念,掌握修订版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五、培训内容
(一)新任教师岗前培训
重点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专业标准,学科课程标准,中小学教育教学技能,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中小学学生管理规范。
(二)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在职教师重点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专业标准,修订版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要点,修订版教材分析与学科教学知识(PCK)构建,学科学习内容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
(三)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重点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专业标准,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生学习发展与评价,修订版学科课程标准与有效教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设计与实施。
(四)高中部分学科教师培训
聘请省内外知名教师来集中培训提高。
六、培训形式
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培训研修与“送培到县”、“送教下乡”相结合。高中教师和城市初中、小学教师培训采用“集中+远程+校本”模式;县镇和农村的初中、小学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送培送教+校本”模式,有条件的农村初中、小学教师培训探索采用“集中+远程+校本”模式。
(一)集中培训
高、初中教师集中培训由市中小学继续教育中心统一组织分县区实施,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集中培训由各县区具体组织实施,原则上采用小班教学,紧缺特殊学科亦可合并集训。以“参与式”培训为主,进行培训专题的重点内容指导、远程学习的方法辅导和校本研修的操作指导,着力技能提升和能力提高。
(二)远程培训
线上学习与线下研修相结合,采取课程学习、在线答疑、互动交流和资源服务等方式,进行培训专题的自主学习和互动研讨活动,着力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
(三)送培送教
采用基于学科、巡回送教的方式,市组织省培训讲师团“送培到县”(初中)、县组织市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小学)。
(四)校本研修
在学校(中心校)的组织下,以“探究式”培训和“讨论式”培训为主,进行学科教学研修活动;成立学校(中心校)校本研修学科指导团队,指导有效实践,着力实践改善和经验提升。
七、培训考核
考核方式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以理念更新、问题解决和行为改进为考核重点。实行“教师培训档案袋”评价方法,建立健全参训教师培训档案(具体办法另文通知)。
“教师培训档案袋”规定的各项考核全部合格,由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和参训教师所在学校(中心校)于2013年6月向参训教师所在县、区教师培训机构报送合格学员名册及档案袋有关材料,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由县、区教师培训机构认定培训合格,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审核;高、初中教师由市教师进修学校认定培训合格,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审核;市直学校教师培训名册及档案报市教师进修学校认定培训合格。
市直及各县区培训名册均报市教育局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备案。
八、培训管理
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市“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组织实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分级分层开展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1.加强培训团队建设和培训资源建设。市组建市级名师专家库和名师讲学团,并进行交流巡讲送教。
2.加强培训需求调研,科学研制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2012年6月中旬,县区培训计划报市教育局审定、备案。
3.加强培训业务指导。围绕年度培训主题,市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提高教师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高质量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能力水平。进一步完善校本研修相关制度,实现校本研修制度化、规范化,确保校本研修科学性、实操性。
关键词:教育技术 部门 定位 中小学
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愈加深化。从硬件设备来讲,北京市的中小学已经实现了校校通工程,像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已进入普通学校。传统的摄录采编设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实现了教育技术数字化和自动化。从应用层面上来讲,从课堂教学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测试平台、教学资源库到教师继续教育使用的研修平台都已经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还有很多管理层面也大量应用新的技术,如学籍管理,财务管理,教务管理、人事管理等都基本实现了电子政务,网上数据报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变革中,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中小学的教育技术部门多是由传统的电教组转变而来,其人员素质、管理体系及发展定位等都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系混乱,定位不明确
目前各校教育技术人员在职称编制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因各校的传统和领导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而异。有的学校是现代教育技术处,其职能级别与教学、后勤等处室平行。有的学校只设一个电教组。还有的学校定名为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职权在教研组和职能处室之间。人员的配置也没有明确的标准。有的学校因为该部门的人少,基本上只是承担全校的多媒体设备维修,教师公开课和全校大型活动的照相摄像,多媒体教室管理的工作。有的规模大些,承担网络管理,全校的信息技术培训,办公自动化的技术支持等任务。很多学校的信息职能部门还处在被动的接收任务状态,每个学年度没有相应的工作计划,只埋头忙于具体事务之中,还没有主动地思考自己的定位问题,像部门哪些工作是最重要的,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等问题。
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同时缺乏相应培训
目前的人员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学校信息化的一个瓶颈。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教育经费向教育技术方向投入增加,需要学校相关部门不断提高相应的水平。但是由于技术更新和学习经费等限制,造成这部分人员无法随时了解和掌握新的技术,很多时候是依赖公司来完成学校信息化软件和硬件的建设。网络设备不断升级,网络安全已经发出警报,网络的安全应用成为很多学校的盲点。来自于互联网的病毒、黑客攻击,不断干扰着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传统的摄录系统也基本数字化,视频的格式和标准不断变化。而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也几乎都是基于ASP、PHP、JSP等新的程序设计体系。这一切对于教育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
目前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学校的信息中心搞成纯技术部门,以技术越深越好,大家只关心技术,却很少听课;另一种是把它变成了一个后勤部门,像个修理部或者打字收发室。教委在学校信息化方面投下巨资,但是真正用于教育教学上的却有限,花大笔资金采购来的设备和资源需要真正既懂技术又懂教学的人来进行研究和管理,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信息投资的效益。
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需要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很多学校也在陆续推出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课。有一些课上得很不错,但是大部分学校基本都是每学期搞一个科研周或展示会等等。活动完了,课的研究和改进也就无人再提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可能因为使用了一两次新技术上课就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作为学校的教育技术人员应该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作为一个长久的课题来探讨,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指导教师运用媒体经常化,不断提高应用水平。
综合以上问题,其本质都是一个定位的问题,我们必须准确定位教育技术在学校中的职能和任务,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促进与支持作用。
三、中小学教育技术部门的主要职能
当前形势下,中小学教育技术部门主要承担教学研究、规划管理和技术支持三个主要职能。
1.教学研究职能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技术的根本任务是:研究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技术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将技术有机地整合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很多中小学都建设了校园网,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和电子白板,但仍有很多教师只用它来代替板书,新技术的使用并没有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根本的促进作用。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的作用,从而真正提升教学质量,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技术应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加强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启迪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为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造客观条件。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应下到专业教研室去,因为不少学科教师在技术信息上相对滞后。随堂听课,可以从教育技术、教学资源、使用时机等方面与学科教师共同研究,提出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案,加以实施、修改,指导、协助学科教师逐步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模式。
2.规划管理职能
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近期和长远规划,建立健全学校有关岗位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对信息化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调控。例如部分学校实施的信息网上,教师养成每天接收邮件和浏览内部网站的习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有的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系统,使家长和学校的交流更方便快捷;还有的把信息化手段作为教师评价工具,实施网上测评等等。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信息化的三至五年的长期计划,同时将长期计划分解为小步骤,在每个学期中逐步落实。
3.技术支持功能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使用,要求有关人员必须不断学习,紧跟时代的发展,掌握新的技术。学校的规模也许不大,但是所要涉及的技术却很广泛,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在线学习技术等等都开始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只有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才能对教育教学的应用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同时才可能在教师需要的时候,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997年5月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到现在已十多年了。中小学教育技术部门只有在明确目标、正确定位的基础下,积极探索,不断努力,才能不负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完成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一)电大网上教学面临挑战1999年秋,广州电大开始实施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这对电大的面授教学、电视教学提出了挑战。广州电大不遗余力投入资金开发校园网站、双向视频系统、远程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等,推进网上教学的实践。然而,网上教学资源少、网速慢、网页打不开、视频看不了等问题时常困扰着学校。鉴于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大、新、高”②,涉及面广,教育用户多,科技含量高,对技术的依赖比较强,技术的投入、资金的投入都较多的特点,广州电大决定另辟蹊径,引入市场机制,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公司运作,探索产业化运作方式,确保技术力量到位,加快推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
(二)建设历程和阶段性成果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酝酿论证(2001)、务实开创(2002-2003)、稳步推进(2004-2006)、飞速发展(2007-2009)、全面覆盖(2010年以来)五个阶段。在酝酿论证阶段,广州电大多次研讨校企合作建设广州远程教育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合作伙伴必须具备的六个基本条件,制定了《广州远程教育中心项目建设建议书》,明确其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③。2001年1月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④,2002年4月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作为数字化学习服务的运营机构正式运作。在务实开创阶段,初步建成了国内规模较大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的硬件以及系统软件平台,为广州电大7万余名开放教育师生提供远程学习支撑平台服务。启动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项目,首创国内教师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新模式。开通国内同行业首个教育服务中心———969300教育热线服务。在稳步推进阶段,以承担建设、运营广州市“十一五”重点工程“教育e时代”工程为契机,逐步拓展应用服务项目,相继开展了“广州八一远程教育学院”“、广州普法网”“、广州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必修课培训”项目,为驻穗部队官兵及其家属、公职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在飞速发展阶段,启动了教育部“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州试验区和“广州市公务员培训网络大学堂”,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广州市各区县和市直机关公务员提供远程继续教育服务。开通广州教育宽带网,为中小学生家庭提供教育主题宽带服务。成立数字化教育研究院,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建立数字化教育研究所、培养创新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在全面覆盖阶段,参与实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为全市企业职工、工会干部以及全体市民提供远程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相继启动了“广州职工教育网”“、广东省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网”、“智慧校园教育云服务”、“ee职业教育网络学院”等10多个应用项目。并与杭州电大就“构建杭州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二、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在明确的理念指导下,依照清晰的思路加以实施,从而建设发展起来的。
(一)以践行终身学习,实现无处不在的教育为建设理念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立足广州,面向珠三角地区,为各行各业教育受众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远程数字化教育和公共服务。践行“有教无类”的终身教育理念,致力于打造无处不在的教育,广泛深入学校、家庭、社区、企业、机关、军营,建立数字化学习中心,真正实现教育零距离,让学习者实实在在感受到“教育就在身边、学在身边”⑤。并在提供服务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全面教育、数字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均衡教育、绿色教育的理念。
(二)以构建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为建设目标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宗旨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构建广州终身学习体系为发展方向,配合广州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目标,努力建设成为覆盖广州地区的远程与继续教育中心、高等教育服务中心、职业教育服务中心、基础教育服务中心,最终成为华南地区的远程教育中心和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三)以服务广州各类社会人群和组织的终身学习为功能定位以适应和满足广州各类社会人群与组织的终身学习为宗旨,面向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为电大和网络学院提供教育项目运营及网络平台支撑服务;面向基础教育领域,为中小学提供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服务以及网上个性化辅导服务;面向职业教育领域,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人员,提供适应知识更新、技能提升所需要的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和终身学习服务;面向社区教育领域,为相关机构提供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撑服务。
(四)以校企合作、企业运营的市场化机制为运营模式与高科技IT企业合作是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实行校企合作建设,主办、牵头单位是广州电大,具体运营由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承担。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是独立的、面向社会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的企业机构,依照教育产业的管理方式以及市场规律进行管理和运作,通过不断增强市场营销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等,提升远程教育服务水平和效益。
(五)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设边扩展为实施步骤建设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是一项开创性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同时,从技术环境的搭建、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到运营方式的确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采取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为首个项目投入运营,紧紧抓住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逐步扩展,探索数字化学习与服务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三、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按照上述理念和思路,广州电大积极搭建一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大力拓展数字化教育服务范围,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有效、成熟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
(一)搭建一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具体包括硬件环境、软件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等。为满足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应用需求,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在国家级中心机房配备了近100台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硬件设施,建成10GB骨干互联网网络接入及网络系统,具备支持100万活跃用户在线学习的网络承载能力,能支持10万级用户同时登陆平台进行在线视频学习。实现了对学习用户安全、可靠的数据管理,为学习者打造了快速传输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网络教学通道。建成了具有自主版权的、智能、可定制的教育软件平台体系,开发具有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即时通讯、视频直播等关键教学工具的现代化、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能支持百万规模用户在线学习,可实现用户的分层分级管理,满足各种远程教学模式的应用需求。组建了专业化的资源建设团队,根据教育项目需求设计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和教学设计方案,依托现代化多媒体资源制作环境和资源制作专业服务体系,整合建设了面向职业教育、政府行业培训、中小学教育、高等学历教育、生活能力教育领域、满足多层次教育形式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达到10TB,形成高质量、规模化的终身学习资源库,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二)拓展教育项目及应用服务范围数字化教育项目及其推广应用,是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为此,公共服务体系深入调研广州市场需求,主动加强与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的合作,在高等教育、政府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领域广泛开展数字化教育应用,为社会各类人群搭建起通向终身学习的桥梁。在高等教育领域,致力于为高等院校开展远程学历教育提供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提供基于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等终端一体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实现教学系统、教学管理与教学资源等内容的整合,实现学校教学的移动化以及数字化校园的扩展和延伸。目前正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提供教育云服务,为华南理工大学远程学历教育提供合作专业的教学支持服务。在政府行业教育领域,致力于为区域范围内的公职人员的终身学习和行业继续教育体系的建构提供服务,开展了中小学教师、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普法人员、工会干部、企业职工、旅游从业人员、部队官兵等政府、行业各类人群的数字化学习。截止2012年,广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共培训110多万人次,广州公务员网络大学堂共培训150万人次,广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共培训32750人次,广州普法教育网累计访问量达248672人次,广州八一远程教育学院累计访问量达215273人次,广州旅游从业人员网服务于全省130万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在职业教育领域,适应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的需求,打造“ee职业教育网络学院”,按照产业分类和职业类别,建设了包括服务类、生产制造类、管理类、金融类等各行各业的“进阶式”职业教育项目体系。实施职业导向式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培训和鉴定一体化模式,提供职业教育培训、考试的一体化服务,实现了随报随学随考。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用心建设了“智慧校园教育云服务”项目,搭建家校共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延伸至家庭。通过向中小学校提供“教育云服务”,助力提升中小学生参与活动绩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了中小学生专属的“教育宽带”,营造健康的网上学习环境,为广州千万家庭提供教育服务。建设了“ee小学语文作文同步辅导网络学院”等一系列中小学数字化教育项目,让区域内的中小学生都能共享优质资源,接受名师教育,体验名师课程,促进教育公平。
(三)探索数字化学习模式及其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是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对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保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针对学习者特征与网上学习特点,探索构建了全新的网上教学模式及其质量保证体系。一是汇聚社会优质资源提供网上教学服务。整合利用电大和社会优质师资,积累了2800余位远程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专家和教师,实施高效的网上教学服务。二是不断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了全方位、多渠道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具体包括满足教学组织需要的“教学教务支持系统”、支撑学习用户服务管理的“客服管理系统”、面向学习用户的“互联客户帮助中心”及客服专线系统“969300教育服务热线”,具备大规模的学习支持服务运营能力,实现对学习者的随时、随需、个性化服务。三是健全网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学习需求与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制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对学习用户的问卷调查研究。建立了网络督学、网络辅导教师、网络班主任的三位一体教学管理服务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流程与服务规范,并强化了网络督学机制。网上教学模式及其成效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肯定。问卷调查显示,学习者对网上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普遍接受网上学习方式,网上学习满意率及基本满意率平均达80%以上。
(四)创建“政府+电大+企业+学习中心”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建设单位的有力组织和智慧,也需要参与各方的配合和支持,更需要政府的统筹和主导。广州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了“政府+电大+企业+学习中心”的业务管理模式,政府职能部门主导、电大牵头实施、广州远程教育中心运营、学习中心服务,形成四维互动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的主导行政力量,负责统筹、协调与监督,出台有关配套政策,投入必要的资金,支持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同时作为购买服务方,促进教育项目的开展。如广州市教育局设立了数字化学习专项资金,出台了有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文件,建立了广州市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有力地促进了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广州电大作为牵头单位和实施主体,承担终身学习平台、资源的建设统筹和组织管理,依托现有的教学和管理队伍,负责平台硬件环境建设、学习平台规划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育项目整合、国有资产管理与维护等。广州远程教育中心作为专营机构,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承担终身学习平台运维推广工作,负责网络运营环境建设,为网络教育项目提供运营管理和远程教学在线支持服务,拓展网络教育项目业务。学习中心作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的终端,承担教育项目在当地的招生、宣传推广和教学支持服务,不断完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学习者提供从咨询到考试的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
关键词: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校长培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3/15-0026-02
一、培训介绍
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于2014年12月开始启动,这次培训意义重大,旨在通过远程培训提高全国10.1万名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当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带头人”,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此次培训,笔者作为南京七组工作坊的坊主,为工作坊命名为:化蛹成蝶,华丽转身。寓意校长们通过此次培训都能实施完美蜕变,优雅转身,真正地成为一名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头羊”。
二、科学安排
在学员培训之前,中央电教馆通过YY语音,首先对52个工作坊的坊主进行了培训,使坊主们明确了职责以及开展工作的基本步骤、方法和途径,为开展好远程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中央电教馆又对所有参训学员进行了一次远程培训,使学员们大致了解了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时间以及培训的要求,为接下来的远程培训扫平了障碍。
与此同时,分级建立了QQ群(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极大地方便了工作坊工作的开展。为了更好地指导学员进行学习,我们坊在吉林省电教馆的指导下,又分别建立了两个QQ群――化蛹成蝶和精诚合作。学员们非常踊跃,纷纷加入QQ群,实现了1000人同时在线的盛况。真正实现了用信息化手段指导信息化学习的目的。
三、总结经验
工作坊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省下达通知时间不同,导致这1000人的工作坊陆陆续续一个月才达到上限。这就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刚开始时,由于没有经验,每天就像复读机一样,重复着同样的问题。后来慢慢有了经验,笔者和其他学员一起把一些集中的问题采取截图加文字的形式,变成研修攻略放到群文件里,供学员下载学习。如:研修攻略之选课,研修攻略之问卷调查,研修攻略之YY注册及使用方法,研修攻略之研修积分的获得,等等。这一做法有效地减少了复读的次数,大大地降低了工作量。
四、关注情绪
为了学习而学习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在培训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情绪,他们的心态,他们的价值取向。比如:出现偏激的语言时,坊主要及时引导;学员之间产生矛盾时,坊主要迅速化解;价值观扭曲时,坊主要跟踪矫正。这些都是坊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不容回避。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工作坊,也一定能培养出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长们。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长,也一定能带出一所好学校来。学校信息化建设也一定会渐入佳境。
五、YY交流
在主题二学习阶段,中央电教馆开展了一次精华帖交流活动。问题为:应用驱动要“驱动”的是什么?应用驱动与项目(课题、硬件)驱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坚持应用驱动的信息化推进策略?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员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众多的精华帖中,笔者选取了20名校长的精华帖提交给了央馆,后来笔者也非常荣幸的代表南京七组参与了精华帖的交流活动,成为了10个交流坊主之一。使笔者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讨、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六、主题研修
我们坊第一个主题研修活动设计的内容是《问卷调查》,主要想通过这个问卷了解校长的基本情况,学校信息化现状,以及对坊主的期待,等等。
主题3开始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针对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的主题研修活动。什么是微课?微课与慕课、翻转课堂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设计一节微课?使校长通过查阅资料,点评其他校长的理解与感悟,真正地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主题4的研修主题是:放慢你的脚步,让思维停留片刻,盘点走过的岁月。主要是想让校长总结学习的收获及感悟,为下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用PPT呈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则主要是想考察校长是否能学以致用,能否运用应用驱动来对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
主题5的研修主题是: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和共识如何形成?如何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的特色信息化建设体系如何构建?送给同伴的祝福!
这四个主题研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校长通过学习,通过思考,通过谋划,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把远程培训推向了,也为此次远程培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培训成效
在南京七组工作坊这个大家庭里,大家不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而且还比着学习,比如:今天学到哪了,积分多少了,我们坊排名多少了,等等。结果显示,我们坊有一名学员积分高达7777975分,位列所有学员第二名。我们工作坊的排名也一直处于前十名,目前是第七名。
八、几点建议
以下是笔者此次培训中遇到的问题,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进入工作坊的时间应该一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指导。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共享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75―04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公平的日益重视,教学的硬件条件(如校舍、教学条件、设备等)将不再成为妨碍教育公平的壁垒,真正对实现教育公平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将是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指在教育系统中传递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及伴随教学内容产生的其他信息。[1]也有学者将教育信息资源进一步划分为教育信息硬件资源以及教育信息软件资源。[2]本文中所提到的教育信息资源均指教育信息的软件资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采用多媒体形式授课已经成为普遍方式,这意味着教育信息资源对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让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能够均等获得自己所需资源,这是缩小区域内的教育差距,减小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
无锡市辖七区二市,区域内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达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水平标准的学校为100%。区域内的所有中小学在政府投资建设下均已完成校舍的信息技术装备改造,全部达到江苏省信息技术装备二类标准。区域500多所学校加入无锡市教育城域网,中心小学以上单位全部完成“校校通”工程,硬件设施已经到位,具备进行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全面,功能覆盖广,服务于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在大规模的信息化装备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以学校为主体的建库、建资源热,几乎所有学校都投入资金建设自校资源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资金投入总量巨大,产出效果如何却无人问津。学校间的共享体制建设欠缺,学校与学校间的资源不能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为研究无锡市中小学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使用方面的基本情况,随机选取了19所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范围涵盖无锡市的七个区和江阴、宜兴两市。发放工作人员问卷19份,回收19份,有效问卷19份。发放教师问卷665份,回收594份,有效问卷408份。问卷主要针对无锡市中小学的校内资源库建设情况,教师对资源的使用和需求情况,学校间资源共享的程度以及学校和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态度等内容展开调查。
一 无锡市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1 学校资源库涵盖资源类型全,建设水平一般。在调查的19所中小学中,其中18所学校建设有自己的资源库。学校资源库中涵盖了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需的所有类型资源,包括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和试题库。学校资源库来源主要以本校教师自己制作为主(44%),学校买进资源次之(31.6%),电教馆提供的资源(20%)以及网络搜索获得的资源(4.5%)作为辅助。学校资源库中资源的数量一般,在资源的质量上,以及与教学的贴近程度方面都需要改进。学校资源库的建设处于一般水平,不能满足教师对资源的使用需求。
2 学校资源库使用频率较高,学校教师自制资源对教师帮助作用大。13.2%的教师表示总是使用学校资源库中的资源,49.3%的教师表示经常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28.1%的教师表示偶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表1)。教师对学校资源库中资源的使用还是相对较为频繁,资源库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资源对教师帮助程度的调查中,对比了学校自制资源和学校买进资源对教师的帮助程度的区别(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学校自制资源对教师的帮助程度相对于学校买进资源帮助较大。
3 学校对资源进行定期评价,但评价体系不完善。调查的学校都表示对自校资源库会定期进行评价,教师意见(48%)和资源使用率(36%)是用于评价资源库优劣的两个主要指标,专家的意见和教学成绩仅作为辅助意见。虽然学校有定期的资源评价,但具体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尚未细化,评价也只是基于感性方面的。教师制作的资源是学校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这部分资源进行评价时,主要以教师互评和比赛评比为主,专家的评价意见仅占7.6%。
4 资源库投入费用参差不齐,维护和管理相对缺乏。调查中有17所学校表示学校每学期有专门用于购买资源的经费。15所学校给出了学校每学期购买资源的经费总量,从1000元―60000元之间不等,总体平均水平在17885元左右。只有12所学校给出了维护费用,每学期在100―20000元之间不等,总体平均水平在6908元(表2)。在资源库建设和维护经费中可以看出,不同学校在资源库建设的投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资源库的管理上,11所学校设有专门的教师管理,6所学校由其他教师兼任,2所学校没有教师管理学校的资源库。学校在选择买进的资源库时,主要依据教师需求(73.9%)来决定购买类型。
二 无锡市中小学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1 以电教馆为中心的通用性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无锡市电教馆承担着无锡市中小学的教育网接入等相关管理工作,与中小学联系密切,在中小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做了不少突出工作。无锡市电教馆还承担着部分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制作、收集、分类整理以及根据各学校需求下发电教资源等工作。对于无锡市中小学教师来说,电教馆提供的资源属于通用性资源,即所有的教师享有均等的使用机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无锡市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通用性教育信息资源共享雏形――以无锡市电教馆为中心的辐射状通用性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图2)。电教馆在共享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承担着共享中的主要工作,中小学处于被动接受资源的地位,资源是维系这一共享关系的纽带。在此共享体系中,共享是单向的,即由电教馆向中小学单向提供资源,中小学对电教馆没有反馈,学校与学校之间也没有交流和沟通。
电教馆下设资源研究部,远程教育部,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资源的相关工作。共享的资源以买进和制作两种方式提供,买进资源主要以省馆推荐的优秀付费资源为主,内容上涵盖教师日常教学所需的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等。自建资源以视频资源为主,依托无锡市大批优秀教师,由无锡市电教馆拍摄录制。另外,无锡市电教馆将每年在各种教师大赛中产生的一批优秀课件进行整理,制作成资源库,免费对中小学教师开放,供教师们观摩学习和教学使用。
无锡市中小学根据电教教材目录,登记自己所需资源,由电教馆统一协调购买。电教资源以无偿为主,有偿为辅,教育信息资源的无偿共享和有偿共享相结合,无锡市电教馆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效果。无锡市电教馆走有偿与无偿相结合,有偿资源由电教馆与学校共同出资买进,使学校使用资源的成本大大降低。无偿资源毕竟有限,要进一步发展优质的资源,必然要走上有偿资源之路。有偿则必须提供真正的优质资源,确保资源制作实现精益求精。[3]教育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教育消费产品,政府固然对这部分的费用应该有所承担。然而将信息商品和服务看作公共物品并不意味着政府资助是支付该商品的最有效方式。[4]
2 学校内的共享已经建立,学校间的共享尚未完成
(1)学校校内共享初步建设,对教师提高帮助很大。在调查的19所学校中,17所学校在校内教师间建设了资源共享机制,2所学校尚未建设校内共享机制。77.5%的教师表示平常与同校教师经常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19.6%的教师偶尔与同校教师交流(如图3)。96.4%的教师认为与同行业的其他教师交流对自己的提高有帮助,只有3.6%认为帮助作用不太显著,94.1%的教师表示愿意与同校教师共享资源。
(2)学校间缺乏共享渠道,形成信息孤岛。13所学校的资源库对外校完全不开放,5所学校部分公开,只有一所学校对外校完全开放。11所学校平时与外校在资源方面有过交流活动。只有23.3%的教师表示经常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60.8%表示偶尔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如图4),22.1%的教师表示很少与外校教师交流。与外校教师的交流主要是依靠远程工具QQ、MSN等,公共匿名平台也是主要途径之一。58.8%的教师表示没有与外校教师共享资源的原因是缺少共享渠道,30.6%的教师表示是由于没有回报。
(3)学校和教师的共享意愿高。虽然学校间的共享没有建立,但是学校与外校进行共享的意愿很高。18所学校表示愿意与其他学校进行资源方面的交流,1所学校表示不愿意交流。在适合的共享渠道并且保障产权的条件下,85.5%的教师表示愿意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共享,13%的教师表示看情况而定,只有1.4%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共享。在问及愿意共享的原因时,79.7%的教师表示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益,17.4%的教师表示是为了交换课件,2.9%的教师表示是出于私交。94.2%的教师认为共享对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有益之举,5.8%的教师认为没有太大作用。
三 无锡市教育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分析
1 共享模式不完善
当前的通用性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中,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部分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资源建设本身存在问题,真正能为教师所用的资源数量有限。电教馆的资源主要集中在视频课程的制作和在线学习平台,虽然有课件资源,但来源于次数有限的各种比赛,数量上难免匮乏。教师是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同时也是潜在的资源建设者。区域教育具有的文化一致性意味着同区域内的教师制作的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可用性更高,通用性更强。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不完善,教师之间的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渠道不畅,缺乏合理的机制和办法组织教师参与资源制作和共享。要形成理想的共享模式,引导教师参与,需要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电教馆在原有功能不变的条件下完成角色转型,担当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形成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基于第三方共享平台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图5)。在理想的共享模式下,共享平台为学校提供的资源不仅包括原有的电教馆资源,也包括学校提供的用于学校间共享使用的资源,以及企业根据教师需要制作的相关教育信息资源。学校在共享模式下变被动为主动,以共享平台为渠道,参与资源的制作,与其它学校的教师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2 共享关系中主体作用缺失
共享关系一般联系着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人群,他们关注有价值的共有资源,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共享总是伴随着这样一些活动,它的特点是分担的、协作的、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5]教育信息资源是区域共享所关注的目标,共享的主体则是各个中小学的教师。共享活动的最终目的在教师中形成资源的互动和交换,满足教师的资源需求,而这个目的也是共享活动的直接动力。在以电教馆为中心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活动中,电教馆成为了整个共享活动中的主体,承担着资源的建设、分类、收集、分发的工作,真正的共享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共享主体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互补,各个主体自身的资源还是处于封闭状态,缺少主体间的互动。
3 资源评价机制需改进(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导向发挥不到位)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评价机制是指运用教育教学资源的评估标准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质量进行认证、审核和评价,从而有效地保证资源的建设质量,提高资源的建设水平。[6]电教馆作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第三方平台,应该承担起资源评价的责任,以保障评价的客观性。评价以目标为指向[7],而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目的就是为教师提供贴近教学,适合教学使用的资源。目前的资源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忽视资源与实际教学的关系,导致资源的建设与教学需求脱节。资源评价所具有导向发挥不到位,评价的后续工作不到位,未起到通过评价引导资源建设方向的作用。应以评促建,鼓励教师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型教学资源。只有有效的资源评价体系,才能保障资源的质量,促进教师参与到资源的共享和建设中来。
4 政府主导作用欠缺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研究已表明,一个共享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基础取决于行政因素和政策因素。行政因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宏观规划、行政协调和督导评估三个方面。而政府系列管理政策和管理办法的制定,不但是信息共享体系运行的条件和保障,也是资金提供的有效依据。[8]无锡市目前的通用性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仍然是以电教馆为主体行动单位,管理和运营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工作,政府并未发挥引导和参与作用。要建立健全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体制,吸引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参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政府的宏观规划和行政协调作用当然必不可少。政府需要建立共享政策,鼓励各学校参与到共建共享中来,发挥主导作用。在资金方面,政府需要引导优秀的教育机构参与到资源的制作上来,为教师制作适合教学的优质资源。从电教馆的运作中可以看出,资源建设目前主要以电教馆自身为主,是个体行为,与政府关系不大。在下一阶段的第三方平台建设上,需要政府注资,改善现有的共享平台,通畅共享渠道。
四 小结
无锡市在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想要达到有效的共享,在无锡市中小学中形成基于第三方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电教馆的进一步努力和参与。需要进一步建立相应的共享机制、评价指标和管理措施等。随着共享机制的逐步完善,无锡市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必定能够为当地教育发展做出贡献,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收益。
参考文献
[1] 熊才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城乡共享[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5-26.
[2] 柯和平.多媒体资源库建设与网络教学应用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2,(1):46-50.
[3] 丁新.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0):9-14.
[4] 马费城.信息商品和服务的公共物品理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5):398-400.
[5] 冯云廷.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 2006,(3):398-400.
[6] 尹睿.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9):48-51.
[关键词]远程教育;公立中小学;美国
一、背景最近几年,美国远程教育课程不断增多,报名人数不断增长。
美国教育局教育技术办公室(OETDE)做了一项名为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的调查,该调查从全国范围内收集、分析了美国公立中小学2002~2003年基于技术的远程教育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从公立学校学生的远程教育课程、传递远程教育课程使用的技术、传递远程教育的机构、开设远程教育的原因、影响远程教育课程未来拓展的因素五个方面分析了美国近几年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的情况。
二、调查方法
调查是由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用快速反应调查系统(FRSS)统计完成的。远程教育课程被定义为,为在某一学区报名注册的中小学生提供的一种可获得学分的课程,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在物理位置上是相对分离的。
调查表在2003年秋邮寄给全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等学区的2305个具有代表性的公立样本学校地区,这些样本学校学区是从2001~2002年的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公共数据核心(CCD)的“地方教育中介调查”文档中选取的。这个样本结构包括15218个公立学校学区,14299个正规公立学校学区和989个其他教育中介(至少有一个网络学校)。在调查中有些学校学区被舍弃了,因为在数据收集中发现这些学区不适合用FRSS调查,因此最后的数目减少到了15040个。2003年12月进行数据分析,2004年4月得出结果,并于2005年3月2日公布。
三、美国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现状
1.美国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
(1)远程教育课程在公立学校里盛行
在2002~2003学年里,有大约1/3的公立学校学区(36%)参加了远程教育课程。这表示在15040个公立学校地区里有估计有5500个地区参加了远程教育课程。
大的学区比中小学区参加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50%,32%,37%。而且,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参加的比例要大,分别是28%和23%;东南和中部地区比东北和西部地区所占的比例要大,分别是45%,46%和21%,32%。东北部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贫困集中的地区比较富裕的地区所占的比例要小,分别是33%对比于42%;在2002~2003学年里,大约有8000所公立学校参加了远程教育课程,这大约占全国公立学校总数的9%;农村地区比郊区和城市有更高的学校比例参加远程教育,分别是15%,7%和5%。另外,中部地区比东北部地区有更高的学校比例参与远程教育,分别是12%和5%。
(2)远程教育的课程文科较受欢迎
不同课程领域的报名人数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学校基础课程大约有8200人,计算机科学的人数11700人,社会研究或社会科学的人数有74600人。在所有报名人数中,参加社会研究或社会科学课程的占23%,英语和语言艺术的占19%,数学占15%,自然和物理科学占12%,外语占12%,其他课程的占14%。总体来说,参加基础学校课程和计算机科学人数所占比例最小,分别是3%和4%;在外语的远程教育课程中,小地区比大中地区参与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19%,6%,11%。而且,农村地区比城市和郊区参与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22%,5%和10%。可见,远程教育中文科较受欢迎。
(3)大中地区更热衷于在线远程教育课程
在2002~2003学年,提供远程教育课程的地区中,有59%的地区提供远程教育在线课程。大地区比中小地区参加在线课程的学生比例要大,中等地区比小地区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80%,71%,53%。而且,农村地区比城市和郊区的比例要小,分别是51%,74%,71%;在参加远程在线学习的地区中,92%的地区让学生通过学校访问在线课程,60%的地区让学生在家里访问,8%的地区让学生在其他场所访问。
大中地区和城市地区较少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大地区学生在家里访问在线课程的比例要比中小地区大,中等地区比小地区的比例要大,分别是77%,66%,55%。农村地区比城市和郊区的比例要小,分别是53%,78%,67%。
(4)较小学区及农村地区学生更倾向于远程教育中的AP课程
或大学水平课程2002~2003学年里,在参与远程教育的地区中有50%的地区有学生参与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远程教育课程,即大约有2700个学区,大约有45300人报名参加远程教育提供的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是报名参加远程学人数的14%;小地区报名参加这一课程的人数在该地区中所有报名人数中所占比例是24%,比大中地区要大,他们分别是7%和10%;农村地区参与这一课程的学生比例要比城市和郊区要大,分别是27%,4%和11%。
2.不同级别学校的远程教育招生
在2002~2003学年,公立学校地区大约有328,000人参与远程教育课程。在所有参加远程教育的报名人中,高中占68%,联合学校29%,中学2%,小学1%。
3.传递远程课程采用的技术
提供远程教育的机构主要采取双向交互视频技术传递远程课程。调查结果显示,与基于计算机的同步网络课程(21%)、单向视听技术(16%)和其他的技术(4%)相比,更多的远程教育机构采用双向交互视频技术(55%)和异步网络课程(47%)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各地区经济基础不同,采用的传递技术也存在差异。双向交互视频技术比基于计算机的教学需要的费用低,因此,在小地区,双向交互视频技术是被最广泛使用的远程教育课程传递手段(60%)。然而,在大中地区基于计算机的异步教学是最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中地区60%,大地区72%);在郊区和城市,异步网络教学都是被最广泛使用的远程课程的教学传递手段(城市69%,郊区58%)。然而,农村地区双向交互视频技术被最广泛使用(64%)。
4.传递远程教育课程的机构
提供远程教育课程的地区提供课程所采用的机构有:计算机特许学校;学区的其他学校;所在学区(从该地区中心向外传递课程);另一个地方学校或是在本州内的另一学区中的学校;本州内的教育服务机构;本州内的州虚拟学校(比如通过网络可以访问州内的K-12课程);在另一州里的州虚拟学校;其他州的地区或学校(不是州虚拟学校);中学后教育机构;独立经营者;其他的机构。
5.开设远程教育课程的原因
调查涉及远程教育机构开设远程课程中的各种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不通过远程教育本校无法提供这些课程,提供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解决人口增长与空间局限性之间的矛盾,降低学生课程冲突,允许不及格的学生重修,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增加地区税收。
绝大部分地区(80%)将“不通过远程教育本校无法提供这些课程“作为开设远程课程非常重要的因素,59%的地区选择“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50%的地区选择“提供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23%的地区选择“降低学生课程冲突”,选择其他原因的地区所占比例是4%~17%。
(1)小学区和农村学区选择的主要原因
“不通过远程教育本校无法提供这些课程”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小地区比大中地区比例大,比例分别是93%,82%,86%。而且,农村比城市和郊区的比例大,分别是95%,79%,86%;选择“提供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小地区比大中地区选择这一比例要大,分别是74%,59%,54%。而且,农村比城市和郊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76%,49%,59%。
(2)大中地区和城市学区选择的主要原因
选择“降低学生课程冲突”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大地区比中小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70%,52%,56%;选择“允许不及格的学生重修”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大地区比中小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50%,34%,30%。城市比郊区和农村比例大,分别是47%,33%,31%;选择“解决人口增长与空间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大地区比中小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中等地区比小地区比例大,分别是44%,33%,21%。
(3)高贫穷地区选择的主要原因
选择“增加地区税收”这一原因的地区中,高贫穷地区比低贫穷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21%,11%;选择“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这一原因的地区中,高贫穷地区比中等或低贫穷地区比例大,分别是88%,79%,80%。
6.影响远程教育课程未来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开设远程教育的学区中,72%的地区计划将来扩展他们的远程教育课程,地区差异对此没有影响。成本因素是阻碍课程扩展的主要因素。
在计划扩展其课程的远程教育地区中有36%的地区将成本因素列为阻碍其扩展的主要因素;在计划扩展其远程教育课程的公立学校中,大约有2/3(68%)的学校选择“课程开发成本”是阻碍其扩展的中等或主要因素。
四、总结
1.远程教育在农村及贫困地区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美国是远程教育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借鉴美国的实践经验,我国应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
农村远程教育的实施,不仅会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深刻变革,而且将成为新世纪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2.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支持
远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发展远程教育需要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我国远程教育之所以取得了飞速发展,就是因为有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多次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要求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如1991年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下发的通知:用5~10年的时间,使全国90%以上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网络联通,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3.远程教育课程先以文科为主
从美国的调查报告显示,文科课程比其他课程更受学生欢迎,报名人数最多。我国发展远程教育的时间还不长,经验欠丰富,需要在摸索中前进。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其他国家经实践证明具有发展前景的课程开始我们的探索。当我们有了经验后,再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最终实现远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Technolog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论文集进行分析。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发明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年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开发软件
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略)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